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劳动 贡献 人生观 价值观 人生价值
1.相关概念概述
要讨论“为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搞清 “是什么”,回归概念,从源头找线索。
1.1 劳动及劳动的特征
广义的劳动指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劳动所做出的最广泛的抽象或概括,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
狭义的劳动是指人类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创造社会财富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由以上概念,可以得出劳动即特定“人”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并且劳动在真正意义上的人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劳动的特征:第一,劳动的本质: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满足价值主体“获取并消耗价值客体”的需要。(换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表述: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的价值在于帮助价值客体实现自己的价值)劳动的价值,也只在于获取和消耗。这是劳动存在的根本价值。除此以外,劳动不存在另外的价值;第二,劳动不创造任何价值。它只能在帮助价值客体实现价值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三,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劳动只对价值主体有价值,而对价值客体没有价值。这种情况的劳动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单向价值”;第四,在一个价值周期中,同一个劳动所涉及到的两端的事物,互为价值的主体和客体。这样的价值周期,我们称之为“双向的价值周期”。而这种价值周期中的劳动,它同时充当了分别为两端的事物获取并实现对方价值的角色,它所具有的价值,我们称之为“劳动的双向价值”。双向的价值周期向我们展示出她的许多温柔和美好的特点:公正、平等、双赢和可持续的建设性;第五,单向的价值周期中的价值主体向价值客体施加的劳动即为剥削。
1.2 贡献的含义
根据字典解释贡献有三种含义:第一,进奉或赠予他人,一般指下级向上级的贡献,多为无偿的;第二,进奉或赠与,如: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论衡》;第三,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事,如:我们深信: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必然能对人类当前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较大的贡献——《人类的出现》。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贡献即第三种含义。
1.3 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即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认识和评价人生价值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即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是人生价值观的内核,人生价值观是人生价值的准绳。人生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人生价值观的本源即不同的世界观产生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具体可分为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包括对人生目的及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有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并随之不断变化着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以及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此笔者认为:价值观是由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人生观指导价值观,价值观影响并贯穿人生观实现的整个过程。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所谓人生价值,是指在人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需要与被需要、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从主客体上说,主要体现客体(人、物)对于满足主体(人自身、组织、社会、他人)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统一。
2.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的绝对价值和人的相对价值的实现。劳动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2.1 劳动是实现人生绝对价值的途径
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绝对价值实现的过程。存在主义认为以人为本的存在是整个世界的着眼点,强调人有主观能动性、意向性,能够超越自身和创造文化,能够自我实现价值和生成意义。那么我们出发点、着眼点以及深层的依据就是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实现。人不会自动成长,尤其是精神成长更不要提自我实现。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转化器的角色。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使人产生快乐感和满足感,动过程就是人个体、人类整体精神不断成长的过程,人的绝对价值在此过程实现升华。
2.2 贡献是实现人生相对价值的手段
人生相对价值主要表现为本位人对他人的需求的满足。人是社会的主体人,须臾离不开社会,人一旦离开社会将一事无成。马克思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必然会与他人他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供有求,实现可持续循环。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是实现自我需求的前提。人采取有助于某事的行为,或做有利于社会国家的事正是相对价值的内在要求,两者体现内涵的深层契合。另外,满足社会、国家的需求更是较高层次的人相对价值的要求。两者是彼此的内在的统一。
3.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
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根据不同,标准也没有定式。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是由其客观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三方面具体体现的。
3.1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客观必然性
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
单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劳动和贡献是实现这两种价值的有效手段,人的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得到满足,社会价值也得到补给。
3.2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可能性
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模的,而是具体的、可以计量的,它能够量度出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通过劳动对他人、社会做出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具体标准。我们以人生的历程来做一个具体分析:人一生下来并不立即具有劳动和贡献的能力,他首先需要索取和消费,同时通过社会的培养和自己的学习,逐步获得适应社会和劳动创造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人生的初期有一个逐步社会化和逐步具备社会预应力的过程;在人生的中期,人能够也应该为社会积极做出贡献和创造的时期,但同时也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索取和消费,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在人生的后期,当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他仍然需要索取和消费以安度晚年,这也是社会应予以保证的。这就是说,不索取和不消费的人是不存在的。此时劳动和贡献就自觉的充当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准,社会予以实现不断积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
3.3 将劳动和贡献作为评价人生价值标准的现实性
既然劳动价值分单向劳动价值和双向劳动价值,在特定社会制度下劳动也被赋予特殊意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第一次赋予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崇高地位,劳动光荣的人生价值观念,在人民群众中普遍得到认同。个人与国家利益是内在一致的,双向劳动价值在社会中占主导。正因为这样,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与阶级社会不同本质的变化,转化为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观、公正、进步的人生价值评价即劳动和奉献。劳动和奉献强调把对社会的贡献摆在第一位同时强调以社会为本位来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社会得以进步,人朝全面发展方向迈进,最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度量人生价值评价标准的根本尺度。
参考文献:
[1]杨胜修.对哲学与人生的思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38-41.
[2]石峰.价值实现规律是人生的核心规律[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6,6(4):67-71.
[3]石峰.对人生价值的认识[J].研究与探讨, 1994(4).
关键词: 人文关怀 价值实现途径 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
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高校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针对性,促进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实现大学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是一种潜在的价值,要通过一定的原则才能转化为现实价值。这就要求高校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文环境,改变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对人文关怀的忽视。
一、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文环境
环境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地促进作用。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给学生以宽松、和谐、美感的人文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可以引导或者约束人的行为”。因此,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创造有利于其良好发展的人文环境。
1.积极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人文环境,是“高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种由文化营造出来的人文环境将从高层次上影响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因此,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高校应在图书馆、教室走廊、餐厅等大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如增加图书馆人文社科图书和报刊的数量,在教室走廊张贴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等。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氛围。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塑造者和大学生之间营造平等和谐关系,将理想人格塑造的权威由外在强制转化为内在自觉,让大学生在理想人格塑造中真实地体会到塑造者的尊重和关怀。另一方面要在大学生之间营造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培养大学生深厚的人文情怀,将人文关怀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从而有效地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功效[1]。
最后,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理想的人格。大学生处于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中,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质,锻造理想人格。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广播、校园网、板报、校报、橱窗等各种传媒,积极宣扬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此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园人文环境。
2.积极创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家庭人文环境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因此,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家庭教育。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的实现也就离不开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家庭人文环境的营造,首先要求父母自身要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注重人文品质的提升。其次对孩子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对孩子正确的做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错误的做法要从正面进行教育和引导,讲道理,摆事实,坚决杜绝打骂现象。最后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家庭场所。
3.积极营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网络人文环境
网络的普及与应用给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积极营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网络人文环境,发挥网络优势体现人文关怀。高校应该实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进网络,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网络人文环境,同时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网络,确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网络人文环境。
二、改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对人文关怀忽视的现状
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往往忽视人文关怀,导致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缺失,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应在大学生理想人塑造中落实以下方面:
1.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主体性是指:“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特征,它的基本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三个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大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并促进自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必须引入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首先,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尊重、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大学生不仅仅是被塑造和管理的群体,而是具有能动性的群体。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实现必须在尊重大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实现能动作用的发挥。
其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所谓自主性,是指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大学生有权利对自身理想人格塑造的进展起着独立和自主抉择的作用,这是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引导大学生的自为性。马克思指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为:“动物只是按照它们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要求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大学生的自为性主要是指大学生自觉、内化的一个过程。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为性的培养,其中主要的一点是引导大学生自我塑造。自我塑造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自我选择、内化、调控等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并改善自我理想人格的一种自省自律的高度自觉的活动。
2.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个体差异,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单独的个体,每个大学生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还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理解方式。因此,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实效性。
首先,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科学地认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地确定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而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科学性。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科学性取决塑造内容、目标和方法的科学性,而这一切又都取决于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及变化规律即个体差异的科学认识。因此,只有科学地认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人格发展状况,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遵循其人格发展的规律,才能科学地确定塑造内容、目标和方法,科学地实施理想人格塑造,有针对性地关心人和爱护人,实现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
其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只有认识并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有效地实施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针对性。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及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素质、性格、能力及兴趣爱好,人格也就各具其特点。因此,高校只有正确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出现的种种矛盾,达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效果[2-3]。
最后,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只有认识并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性。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在塑造者的影响下实现理想人格确立的过程。塑造者的塑造影响是大学生理想人格确立的必要条件。而大学生开展的自我塑造,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积极性则是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在根据。因此,能否增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效果,关键在于调动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积极性。高校只有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状况,并善于发现并调动起进行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在积极性,才能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标,提高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性。
3.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凸显人性化
人性化既是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价值实现的目标,又是人文关怀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价值实现的具体体现,因此,实现人性化是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实现人文关怀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大学生理性人格塑造的目标要人性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标侧重维护和巩固社会制度,协调和服务社会关系,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都以此为出发点。这种目标的实现只具有工具性,突出的是政治本位,实际上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工具化塑造。这种形式的目标塑造在一定的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合理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要将大学生作为目的而不是工具,即将其作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出发点,以培养大学生社会化的理想人格为归宿,最终达到高校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的。以社会化理想人格为本位的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性化目标的确立,不但要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据,而且要充分认识并考虑到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关照并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4]。
其次,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要具有人性化。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息息相关,以此使大学生易于接受其塑造的内容。因此构建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这个中心,以人文社科、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的创建为结构,以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关心的问题为着眼点,着力解决大学生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方式要具有人性化。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塑造者居高临下、以权压人,我说你听、我教你服的单向式、填鸭式的强制灌输方式。塑造者和大学生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方式,建立一种相互平等、尊重的对话关系,彼此之间做到教学相长的同时实现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桑春红.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理想人格[J].理论界,2006(8).
[2]李训茂.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性[J].前沿,2006(9).
[3]朱湘虹,秦秀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理性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实现人的价值的途径:
1、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首先要开展内心对话,自己向自己敞开心扉,倾听自己内在的冲动的声音,了解真实的自己。
2、接受他人和生存环境。一个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必然寻求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相协调,既不被外部因素所左右,同时又努力把一切外部因素转化为有利自身成长的因素。
3、明确的目标,责任和使命。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就无从谈起。人生价值就是人生目标,就是人生责任。每承担一次责任,就是一次人生价值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生命积累实现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党校的学习快接近尾声了,回顾这短暂的学习历程。心中感慨许多,学习的时间虽短,却在其中受益匪浅。就拿昨天的主题来说吧,***员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根据的观点,价值是指主客体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事物、人或某种现象,对社会、阶级、他人有积极意义,成为人们的追求对象,就具有价值。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内容的系统的观点。
其次, ***员必须端正人生价值观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员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的目标和宗旨要求***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要求每一个***员要把实现****伟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进步,作为自己人生最崇高的追求和最大的价值。一个***员,只有真正具有了这样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变得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地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也只有如此,才会彻底冲破一己私利的精神牢笼,在亿万人民创造历史的广阔天地里找准自己的位置,为国家为社会为集体的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无数革命先烈和众多先进模范人物的人生轨迹,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员要无愧于***员的光荣称号,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定要在端正人生价值观这个关键问题上多下功夫。
再次,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们要明确新时期***员应有的人生价值观系统。 第一,以为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员必须以作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员以理论而不是以别的什么理论为基础去观察、分析和处理人生价值问题。 第二,以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最进步、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人把****理想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目标。***员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实现****为最高价值目标,才能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正确的价值追求,在人生道路上保持明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 第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价值取向。***员是具有****觉悟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员都必须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为崇高价值追求,把人生价值定位在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上。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对真理和正义,越是有所追求,越是目标远大,就越是会变得坚强、自信、豁达、大度,不易被外界的诱惑所侵蚀和眼前的困境所挫败。这样,实现的人生价值就越大。 最后,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实现途径。***员要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认清自我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找到自我的归宿,置身于阶级、民族、国家和人类的进步事业之中,成为一个“大我”。这样,就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能获得不竭的生命源泉、无穷的力量,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些积极分子能做的,就是要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争取能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员,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
曾听说过一个故事,两个身无分文的年轻人小张和小吴来到城市寻找生存之道。他们每天经常见到高级白领进出写字楼。小张认为自己不可能当上高级白领,于是他每天碌碌无为,最终沦落为一名乞丐。而小吴心中一直有个太阳,那就是梦想有一天能当上高级白领,于是他不断奋斗,一直追赶着那个属于他的太阳,最终,他从一个小职位一直干到写字楼里某公司的老板,他成功了。是的,生活中我们也有个属于自己的太阳——梦想,唯有去追赶这个梦想,我们才能使属于自己的太阳永远灿烂。
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是坚持不懈的表现。既然是追赶,就意味着不停歇,因为在追赶的过程不容得我们有一点松懈。居里夫人每天废寝忘食,在一堆堆乌黑的铀矿里坚持不懈地追赶着属于她的太阳。“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数年的追赶后,居里夫人成功了,穷其一生只换来两种元素,但就以她坚持不懈去追赶太阳的精神就足以让全世界顶礼膜拜。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是坚持不懈的表现,我们高中生都有个属于自己的太阳,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居里夫人就是我们的榜样,那我们何妨从居里夫人身上学习学习呢?
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只有那些懂得去追赶太阳的人,才能实现。当今在绿茵场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天王,梅西,何人曾想过,小时候的梅西患上了侏儒症,但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梅西不畏病痛而追赶自己的太阳,终于他成为了足坛上的一颗璀璨之星,他也向世人展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梅西的例子不就在告诉我们:应去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因为那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吗?追赶属于自己的太阳,是迈向成功的道路。只说不做却想要迈向成功的人到最后往往一无所有。要想成功,就得付出,就应该努力追赶自己的太阳。对于刘伟来说,音乐梦就是他的太阳,虽然失去双臂,但他不屈不挠,依靠双脚来逐步实现他的音乐梦。十年时间,不断地练习。终于在“中国好声音“上,他成功地用双脚弹出了那首令人的”命运交响曲“,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那一个晚上无疑是属于他一人的。我们不禁感叹,一个没有双臂的小伙也能通过追赶自己的太阳来迈向成功,那我们四肢健全,不就更应该去追赶属于我们的太阳吗?生活中,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条就是像小张一样碌碌无为,只是站在原地守候太阳,而另一条路就是像小吴一样不断追赶太阳。在我看来,我们就应该去追赶属于我们的太阳,因为它是坚持不懈的表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迈向成功的道路。让我们做好准备,迈出我们追赶太阳的步伐吧!
初二:薛玉荣
[关键词]人生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职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以来,全国上下也多次掀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浪潮。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壮大。对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对一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如何去引导大学生正确追求人生价值也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生价值的涵义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价值“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要发现和把握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证明自身的存在,确定自身与世界和社会的关系,作出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于是便产生了关于人生价值的观点。所谓人生价值指的是具体的人在其一生中通过劳动创造对自我、他人、集体、社会的需要的积极满足和贡献,或者说,是个人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对自我、他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效用。对人生价值问题的认识,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明素质,也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社会风尚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由于人生价值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对于作为主体的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满足,因此,可以从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来把握人生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重要方面,是指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社会价值的太小,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个人价值的大小与本人向社会作的贡献成正比例关系。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大小。
既然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人生价值的核心就可以说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个人总受一定的社会关系制约,个人只能依赖而不能脱离社会,个人的活动应当对他所依存的社会负责。当然,社会作为一个统一体,只有依靠群体和个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延续和发展。因此,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关注个人从社会所获得的人格尊重和需要的满足,又要强调个人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人生价值就是从这种双向需要满足的关系中确定表现出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意义,或者说是个人对于他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到的作用。
二、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许多大学生在看待和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走向片面化、功利化的死胡同,比如某些大学生在人生价值方面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包括:(1)过分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自我化倾向,特别是在一些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的评定上容易产生问题;(2)只强调自我需求,不重视社会贡献,一味地强调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而忽视自己应该奉献什么,在价值认知上存在着矛盾化倾向。甚至有些学生只强调学校对于其个人的责任,忽视其本人在学校应承担的责任;(3)过于关注眼前的物质利益,不重视对人生发展的长远规划,在价值实现上存在着功利化倾向等。
另外,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迎合了许多青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也使许多大学生在接触网络的过程中,对网络资源疏于防范,反而极易接受西方的一些腐化思想,而导致自我价值观的下降,过于追求金钱、名利而忽视自我拼搏,在追求人生价值的道路上选择铤而走险,甚至于犯罪。尤其是近几年,在美国重返亚太的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借助网络大肆抨击国内政策,宣扬西方民主,不断进行“文化渗透”和“思想渗透”,导致国内某些缺乏理论根基和政治嗅觉的大学生思想上产生波动,价值观发生变异,盲目地轻信西方文化,追求西方价值观,反而使自己在追求人生价值的道路上误入歧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行。美国利用互联网的意识和意图非常明晰,“强权政治”在互联网上演变成为一种“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美国通过国际互联网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
三、大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高校如何发挥作用
高校要帮助大学生发挥其人生价值的最大作用,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常来讲,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基地,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任,其教育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本保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力量,是个人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对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生道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引导着个人向着正确的人生道路不断奋斗,激发着人生潜质。因此,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其走向社会真正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儒;道;人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 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19-02
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应从几个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大致包括三方面:第一,作为人类群体中的一员,人在宇宙中有无价值?第二,作为个体中的人,又有无价值(即是否具备人格价值)?第三,衡量一个人价值所在的标准,即人如何存在才是有价值的?当然,对所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都不能偏离一个中心: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否则,这些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人类价值的问题,概括地讲,就是人在天地宇宙间居于什么位置的问题。所谓天地宇宙,涵盖的范围甚广,将一切事物都囊括于其中了,古人称之为“万物”。人类价值的体现就在于,人在宇宙万物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主流的儒、道两家派别,均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古代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可贵的。“贵”在儒学各种典籍中屡见不鲜,实与今日“价值”是意义相通的一个词。天地万物之间,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也应是儒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易传》讲天、地、人为“三才”,将人列入了“三才”之一。可见其在肯定天地伟大的同时,亦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是除此之外,最有灵气的存在者。荀子讲人之可贵,说的最为明确:“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是在讲,人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有“义”,即在于有道德意识,这是从德性的角度而言的。这也是儒学在认识人的存在价值这一问题上最有意义的一部分。人何以在天地之间占据优越的地位,成为“三才”之一,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人具备了区别于动物兽性的“人性”或者说“德性”。孔子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可见道德意识成为了人在天地间占据最高地位的重要依据。并且这一观点一直延续到了汉宋诸儒。宋代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可见人吸取了天地间的灵秀精华,在万物中居于顶端的位置。邵雍亦说:“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此处,主要从肯定人的智能居于万物之首这一角度来肯定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价值。
道家崇尚“自然”,但也承认人在天地间的重要位置。所说的“自然”,更加倾向于一种人生态度。人能够认识到并努力于做到这一点,在道学家们看来,是十分可贵的。老子认为人是四大之一,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而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位置。其观点并不像儒学家那样,将人比之于万物的优越性做了较为彻底地肯定。这与道家基本的思想宗旨密切相关。道家尚“自然”,在重视人的同时,亦格外关注宇宙万物本身,而不像儒家学说那样,擅以万物衬托人的杰灵。但从其中仍不难看出,其对于人所具有的道德意识和智慧的肯定。道家思想建立基础应当是以求“本真”,即求“道”作为最高目的的。自然关注的中心对象仍不能脱离“人”本身。庄子作为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讨论上,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他提出了“物无贵贱”的齐物论。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认为,人类自以为贵,不过是人的主观偏见。在他看来,人的存在价值和万物是“同一”的。由此可见,庄子是站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的价值问题。但也正是因为此种“主观偏见”,讨论人的问题才有其特定意义。所有哲学研究的要义,最终都要回归到对人类思维有所启发,或对人类发展有所影响这样的出发点上。尽管这种影响是精神性的,但从长远来看,亦有延伸到物质领域的可能性。庄子比较彻底地否定了儒学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规定,陷入了极端的虚无主义,在这一点上,并不被大多数学派所认同。
既然人能够认识并肯定自己在宇宙间的地位及价值所在,那么人关注自己本身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个人的存在是否有价值,也就是说是否具备适当的人格价值。“人格”一词,在古代来讲,应当与“人品”一词意义相通。人人都具备各自不同的特点,或高或低。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归根到底还在于探讨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儒道两家根据各自的价值观,都分别构建了其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而理想人格的实现,本身也是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
孔子肯定了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意志,并且认为,人人都有实现“仁德”的能力。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义。”亦即每个人都有实现高尚品德的潜能。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了“良贵”说。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至善的、崇高的人格或品格。他说:“人人有贵于己者”就是这个意思。除此之外,儒学似乎还有一个基本观点,人格价值远远高于物质富贵的价值。荀子说:“意志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儒学对于人格的最高追求还是“成圣”。孔子将圣人看作是最值得众人效仿的典范,孟子也认为人人都可以成尧舜。到宋明时代,周敦颐明确地说:“诚者,圣人之本。”由此可见,圣人不仅是仁德的化身,也是普通百姓效仿的楷模。作为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提升和修炼而通向圣人之境。
道家也特别重视人自身内在的品格精神,十分关注人自身最高价值的实现。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道家似乎比儒家走得更远、更深入。他们的人格价值观往往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就其本质而言,道家亦没有脱离以人为本这样的思想宗旨。如何避免使人走向歧途,事实上也是道家立论的根本宗旨。在对理想人格的描述上,道家认为贵在求“真”,即求“道”。而老子认为的“圣人”,实际上就是“得道之人”。他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庄子把得道后的“知”叫做“真知”,而把得道之人叫做“真人”。其实也就是“圣人”。可见,道家塑造的理想人格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得道之人必与“道”合而为一。如此,人从肉体到精神都可以做到自如而不受外物及自身的束缚。第二,圣人不受世俗观念的制约。与“道”合而为一,就标明是以追求超脱世俗的一切为最高目标的。
相比较而言,儒道两家关于人格价值的基本观点仍然是十分相左的。但也并非没有相通之处。比如,两家在人对自身人格的修炼、提升的问题上,都同样非常注重内省,而较为轻外物。自我反省,求助己身,反而成为两家追求成圣境界不谋而合的一条途径。在这点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修身方面的基本面貌。基于一种较为消极的“隐世”的主导思想的影响,道家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或许仅限于自我的内在修炼,而最终达到的效果似乎也是越隐越好。
由上可见,儒道两家作为理论宗旨迥异的哲学派别,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其中必定有着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如何看待人生价值的标准问题,即人如何存在才更有价值,也就成为儒道两家深入探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了。
儒学者本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强调每个人须尽自己毕生的努力立功、立德、立言。即使不能三者齐备,居其一亦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必然是由“内圣而开出外王”。可以说这一观点上至孔孟一直延续至今。孔子对于入世的态度是迫切而坚定的。比如,子贡问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者而渚者?”孔子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他以“待沽者”自居,期望得到重用,从中流露出强烈的入世担当意识。而在极端的条件下,真正的儒学者则能够做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可见,“仁”是儒者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也是他们将之视为高于自己生命的不朽信念。抛开其时代的局限性不谈,此种可贵的人生态度,在今天日渐浮躁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亦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如老子说:“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殊病?”。但其中所藏意蕴与儒学是有差异的。道学家们不像儒学家们必须入世担当那么迫切,反而是消极无为的,极力主张“出世”的精神追求。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为。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源于道,那么人在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上自然也不能背道而驰。人只要做到了“自然”、“质朴”,也就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而这其中贯穿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宁静淡泊”、“致虚守静”。道家思想坚决否定儒家的各种道德礼仪规范,认为那些都违背了人的本性,而视之为洪水猛兽。老子曾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因此,道家学说关于人生价值的界定,似乎并不显得特别有意义。它过分地强调立功、立德、立言的相对性,因此并不足为训。但并不是说道家学说这种观点就毫无可取之处。道家倡导的“出世”态度,古往今来,迎合了很多人“趋利避害”以摆脱人生之苦的心态。不论生活在什么年代,人一生中多少都会有失意之时,在感到前途渺茫时,都多少有些消极厌世的情绪。而道家学说在保全人的生命这一环节上功不可没。
综上,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自身的各种问题不断凸显出来。人如何主宰自己,使身心获得正确的发展,是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努力思考、积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如何实现人生、人格价值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对两家学说取长补短,而不应彻底倾向于任何一方。作为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我们要顾及他人、社会,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还要顾全自身。我们尽毕生所能追求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但同样的,我们不应该放弃“全生贵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于立庚.儒道结合[J].吉林大学学报.2008(4).
[2]宋志明.儒道价值观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3]余卫国.儒道人学思想辨析[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陈朝辉.儒道生死观相略[J].齐鲁学刊.1994(3).
[5]方兴华.略论儒道的对立和互补[J].孔子研究.1990(3).
[6]安继民.论儒道互补[J].学习论坛.2007(3).
[7]杨国荣.儒学在近代的历史使命[J].孔子研究.1994(3).
[8]方立天.儒道佛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哲学史.1996(z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81-02
一、前言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望,是社会价值观念中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既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敏感的折射,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及形成怎样的价值观,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兴衰的问题,因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人生价值属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范畴,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产生的。因此,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人们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途径的认识和根本态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日益发展的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人生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是仍然具有重大的引导作用,还是已经丧失了固有的文化魅力?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从而客观地考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及其变迁。
二、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价值观的内涵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有“三教”,即儒教、道教和外来的佛教。佛教是外来宗教,但它一到中国,即与中国的传统意识形态相结合,接受了中国的“三纲”说,承认忠君、孝父母是出家人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道教出自中国下层社会,起于农村,后来成为官方宗教。这三教从不同角度为统一的中央政权服务,有时有矛盾,但最后趋于融会贯通,构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所论及的主要内容,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关于人的问题。这是一种偏重于讲怎样做人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生价值观学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对于人生价值观的内涵、类型、层次、标准等问题,都有充分的论述,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人生价值观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及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基本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致力于探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提出了各具特色的人生价值学说,诸如孔子的“义以为上”的道德之上说,墨子主张以“国家百姓之利”为最高价值,庄子提出“物无贵贱”,宣扬相对价值,孟子的“良贵”说,认为人人都是先天赋予的固有价值,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法家的“仁义爱惠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治国”的法律价值观,以及王充的道德权力并重的“德力具足”的价值说等等。这些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思想和流派都从不同侧面和不同需要提出了独具一格的观点。
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观点,包含着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看法。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个人所组成的,每个人都与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也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怎样做人,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及怎样对待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三组基本关系,即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正是通过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而实现的。
三、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一)人与自我
这是一个人格塑造的问题,人格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人品,也就是个人在自我发展方面的价值取向。要正确对待自己,塑造崇高的人格,最关键的就是要正确对待生命与道德、人格的关系。儒家认为,人是生物,人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有实体的,且在天地间有着重要的地位。
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贯穿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始终,是“内圣外王”的前提条件。在今天社会转型时期,许多大学生的精神“迷失”了,人格的精神不复存在,将自我追求置于绝对重要的个人价值实现。在社会与个体之间价值主体向自我倾斜,即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崇尚“自我”,兼顾“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逐渐地注重个性,崇尚自由和独立,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个人需要,他们信奉“我就是我”的格言,欣赏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的价值观,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强调“不需要别人来规定我”,坚持“走自己的路”。当然,这种追求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了个人的独立人格。但也存在着从绝对自我出发,无视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存在,在个体和社会之间价值主体向自我倾斜的心态,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价值取向也越来越严重。
(二)人与他人
这是关于人伦与群己的关系问题。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提倡人与人应当互相亲爱,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并对人伦的准则与规范有着深入的论述。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准则与规范主要是仁、礼、和、义、信。“仁”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其含义是“爱人”、“泛爱众”;“礼”是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即孔子所谓“不知礼,无以立”。此外,“义”和“信”是指公正地对待他人和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守信的原则和道德规范。
大多数大学生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朴实的与人为善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友好地、和谐地与他人相处。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诸如市场经济的逐利性、西方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思潮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上不正之风等等,一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下滑,陷入了自我中心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误区。不少学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片面偏重个人一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尽力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有帮助的、有影响的交往对象,并以之提高、充实和完善自我。
(三)个人与民族、国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和保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崇高价值。中国古代提倡“忠”、“公忠”,忠的原则就是对别人尽心尽责,公忠就是在处理个人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时的感情态度,是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忠诚。古代强调的“忠”和“公忠”实际上是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至上性,强调为社会尽责、为民族尽忠的献身精神。韩非子说:“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之谓公。公私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浓郁的报效祖国情感。他们普遍关注的是“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渴望“中国的深化改革能够成功”。“国家安全”是大学生评价较高的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值观,多数大学生认为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和实现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前提。这种价值观的取向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心态。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认为国强民富才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是,由于社会上腐败现象的存在又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许多困惑,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表示“担忧”。
(四)人与自然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是人类社会必须首先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历代中国思想家探索的一个根本问题。古代所谓“天人之际”的“天”的含义多种多样,一般是指自然界或自然环境,而“天人之际”则主要就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的“天之人际”的价值观,主要强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文言》),使人与自然生态双方合而生生不息,和而生生日新;同时强调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天人应相互协调,“尽人道而合天道”,让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
当代大学生虽然已能从社会的角度来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但从对自己个人的重要性上却常常把这一观念置于个人价值实现之后。当审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日常行为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大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废物、浪费水电、攀折花木、甚至践踏草坪等现象随处可见。这也说明大学生还没有足够地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对自己的切身重要性,环保意识相当薄弱。这还有待于在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和德育工作。
四、结语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必须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为。多数大学生把为社会奉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在对待国家的态度上,多数大学生都把国家的强盛与否看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大环境,希望国家为他们个人的发展、自身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好的条件;能够很好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但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等关系上也反映出一些大学生利己思想倾向严重,以及环保意识薄弱等缺点与不足。当然,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缺点与不足是在所难免的,也是可以予以正确引导的。我们应该在强调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收稿日期;2006-03-06
作者简介:甘开鹏(1976-),男,江西崇义人,讲师,硕士,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生命价值观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20
1 生命价值观的内涵
“生命的价值问题,是人的价值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的度过人的一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生命价值观必然指导人的行为活动。因此,生命价值观的有无以及生命价值观的积极与否是一个人能否发现和创造有价值、有意义人生的关键。
2 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现状
2.1 对生命的态度方面
大部分学生拥有正确的生死观,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群体,对待生命冷漠,生活态度悲观。
2.2 对生活的态度方面
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安排生活,认为生活充满意义。一部分学生对待生活悲观消极,不善于与他人交流,生活于他们毫无意义可言,更别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了。久而久之,这类群体很容易引发各类问题,值得引起广泛注意。
在问到“在你人生中若遇到极不如意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时,48%的同学会找同学朋友交流,29%的同学选择放在心里自己化解,15%的同学会找父母或亲戚中的长辈交流,在网络上寻找交流和找心理辅导老师交流各占3%,找老师交流的同学占2%。在问到“你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时,仅有9%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奉献;而9%的大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的学生分别占34%和15%;3%的同学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享受人生;19%的学生认为在于从容的生活;11%的学生把追求自我信仰视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仍有9%的大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2.3 在生命价值实现的追求方面
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有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思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在问及“您认为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时,30%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靠个人奋斗;21%的同学认为要靠自己为主,别人为辅;8.5%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顺其自然;0.5%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靠别人为主自,己为辅,40%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自己努力争取帮助。在问到“您认为怎样才算实现了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时,5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在于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不为社会增添负担;31%的学生将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视为实现了自身对社会的价值;1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是不做违法的事。值得注意的是,有3%的同学并不清楚如何实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3 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基于对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问卷的分析,高校应选择适合培养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3.1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各高校不仅应开设专门的课程予以教授,也应在各个学科内适时地开展教育,让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生命的价值,热爱并保护自我及他人的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知晓和意识到自我及他人生命的弥足珍贵、不可随意剥夺。
3.2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学生最初获得的教育都来自他的家庭。因而,生命价值观教育不可脱离家庭这个大背景,不可忽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实践基地,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延续,父母健康的生命价值观能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和责任感,从而完善其生命价值观。同时,父母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让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和家人,对自己和家人承担责任。
3.3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生存力,培养学生服务于人的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追求生命价值的超越。可通过政府设立专门的生命价值教育机构,开展守护生命知识的普及活动和生命意义的宣传教育活动。此外,生命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内心情感的一种交流。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应当受到尊重和激励。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应当注重个性教育与整体教育相结合。
总之,任何教育都是以家庭教育为先导,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成员的耳濡目染,虽未进入社会,但社会各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因而,对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也不能单一化,仅靠学校教育尚显不足,必须将家庭教育及社会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各方的力量,完善并培养好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推动人生实践的进程,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颜伟红.高校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福建论坛,2008,(4):130.
[2]陆树程,朱晨静.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J].社会科学,2008.
[3]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少年价值观与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Abstract: This paper sampled and investigated to schoolgirls of Hang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by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life valu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iscussed the way and methods of whic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e life valuesto students.
关键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emale college students;life value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04-02
0引言
人生价值观是人生的理论指南和行为动力,它决定着人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现状,透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于解决女大学生的人生困惑,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制作调查问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整个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问卷的设计。人生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在参考相关书籍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人生态度等方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设计问卷时,对同一内容的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加以考察,以求调查结果能够比较真实准确。第二,问卷的发放与统计。本次问卷调查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答卷146份。问卷的问题分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类。在统计过程中,百分率按照四舍五入的计算方法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2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人生价值观从总体上看是积极的和进取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还是人生态度方面,多数女大学生都是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72.5%的女大学生选择做一个“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55.0%的学生选择做一个“有道德、讲良心的人”。而对于“从祖国、事业、自己、父母、配偶、子女、朋友、金钱这八个选项中,选出最重要的两项”这一问题,排名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父母、事业和朋友,其中有77.5%的选择了父母。从父母在两项选择中遥遥领先,朋友也位居第3位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仍然在继承和发扬着我国优秀的伦理和道义传统。对于“人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说法,有70.8%的女大学生明确表示赞同。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她们有理想,希望自己将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她们有强烈的荣誉感,希望自己可以通过拼搏进取和诚实守信来实现人生目标;她们有良好的品德,尊敬父母、重视友情、肯定善行;她们积极向上,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总之,当代女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体现出她们人生价值观的基本成熟。
2.2 传统价值取向淡化,市场经济价值取向初步确立由当前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淡化和市场经济人生价值观强化的趋势上。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回答“为实现人生目标,您会怎样做”时, “拼搏进取”、“诚实守信”的选择率分别高达78.3%和73.3%,其它诸如“随机应变”、“勇于冒险”等符合市场经济的牟利、竞争原则的也分别有41.7%和36.7%的选择率,而“满足现状,得过且过”的认同率只有2.5%,体现出市场经济生活中竞争、优胜劣汰的意识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着较强的支撑作用。在传统人生价值观中,人们一向肯定重义轻利和只讲贡献、不图回报的行为,但是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道义和金钱哪个更重要”这一问题时,认为“两者一样重要”的学生占56.7%,比 “道义比金钱重要”的选择率42.5%高出14.2%;而对于“您怎样看待贡献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有高达65.8%的女大学生选择“既要讲贡献,也要讲回报”,还有10.8%的甚至选择了“以最小的贡献,获取最大的回报”,而选择“多贡献,少回报”和“只讲贡献,不讲回报”的一共只占21.6%。这一方面显示出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逐步抛弃了空想成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漠视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减弱的倾向,带有消极的庸俗化色彩。
2.3 集体主义价值观依然较强烈,但价值倾向从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如何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回答“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您会怎么办”时,明确表示“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占35.8%,而回答“兼顾两者利益”和“视情况而定”共有60.9%。与此相似,对于“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您会怎么做”这一问题,选择“利己但不损人”的占40.8%,位居四个选项的第一位。对于“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一说法,更是有73.3%的女大学生表示“赞同”,10.8%的表示“说不清”,而选择“不赞同”的只有15.8%。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一些女大学生仍然认可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且希望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取得利益的平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出现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利益矛盾时候,天平往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倾斜了,这反映了当代女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主要还是实用的、功利的和自我的,也就是说,世俗性的价值目标正在取想主义的价值目标。
2.4 价值评价标准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的生活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和冲击,社会上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直接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出现矛盾的认知。这种在人生价值观上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回答理论认识问题和实践选择问题之间相脱节,例如,对于“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由什么来决定”这一问题,75.0%的女大学生认为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选择“社会声誉、名望的高低”,“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和“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的分别只有12.5%、8.3%和3.3%。然而,针对“您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只有11.7%的女大学生想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选择率位居该题6个选项的最末位;同样,对于“您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多项选择题,选择“获得更多的知识,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的也只有40.0%,远远低于“提高学历,增强竞争能力”的72.5%和“能更好地完善自我”的66.7%的选择率。这种理论认识和实践选择相脱节的情况,可以理解为是女大学生“在社会正统意识形态所形成的群体压力下所采取的一种从众行为”。[1]她们在人生价值标准上的矛盾和困惑,反映了她们在社会规范和自我需要之间徘徊、游移的价值选择,充分体现了她们在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心态。
3思考与建议
当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积极引导。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帮助女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信心。”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您对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的自信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有42.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不太自信”,还有3.3%的选择“很不自信”。而对于“面对将来的社会竞争,您……”这一问题,也有35%的女大学生选择 “有点担忧,怕适应不了”,更有5%的觉得“很害怕,无所适从”。因此,树立和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应该成为人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要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树立和增强自信心的活动;其次,要向学生传递性别平等的观念,肯定女大学生们的长处,对她们的才华和能力予以认可与鼓励;再次,树立典型,进行榜样示范教育,要号召女大学生向优秀的、成功的女性学习,更要注意发现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3.2 与时俱进,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全球化为大背景的社会转型时期,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变化更新,同时,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引导工作必须体现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不同的个性和成长背景出发,区分层次,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具体地动态地把握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不能凭自己的主观经验和一些表面现象来进行教育引导工作。此外,教育者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对人生价值观鲜明的时代性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宽容。要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正视当前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前辈的差异,肯定她们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入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从而真正做好她们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工作。
3.3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工作课堂教学是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还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熏陶。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2] 因此,要使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从多渠道入手形成合力。
3.3.1 校园文化建设人生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对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学的软环境,不论是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管理,还是服务保障工作,都会对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为重要内容,发挥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她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的集体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人生价值观教育服务。
3.3.2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源于生活,也应在生活中得到升华和内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让女大学生有组织地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文化科技“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为社会服务,全面了解社会、感受社会,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自强、自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3.3.3 日常管理正确观念的树立,不能靠顺其自然,而是需要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大学中弘扬什么,制止什么,对她们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要以管理为载体,把人生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融为一体,做到管理育人,帮助女大学生矫正偏离的价值行为,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新形式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式趋向多元化,出现了许多不良倾向,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化,当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较之以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辩证地认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有效地解决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我们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1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他们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向往金钱,向往享乐,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竞争、利己思想的传播,当前大学生在追求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过分强调自我利益,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情往往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忽视集体和他人利益。同学间团结互助意识逐渐减弱,做事情、交朋友都以能否为自己带来利益为标准,利己思想逐渐蔓延,社会责任感日益丧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他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趋向。
(2)部分大学生开始崇尚金钱,倾向于拜金主义。在金钱诱惑下,很多学生把挣钱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把金钱看为了衡量认识价值的唯一尺度①,将发财致富视为他们人生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贡献感逐渐淡漠,因而他们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挣钱上,对学习漠不关心,对班级集体活动概不参加,有的为追逐财富甚至逃课旷课,放弃学业选择经商…他们把金钱的多少视为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标准。
(3)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崇高的价值目标,将人生价值目标定位于享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开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做事情讲求排场、阔气,以个人享乐为目的,将理想、信念等抛之于脑后…他们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后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他们向往大都市,追求安逸奢侈的生活。他们将人生价值的目标定位于享乐,将个人价值看地高于社会价值。
2 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搞好新时期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不可否认,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不足。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正确认识目前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高校教育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我国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途径比较单一。目前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其他零散的课程活动来进行,很多高校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部署,开设了基本的德育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课程安排的时间与课程的重要性不成正比,不少学生只是为了赚取学分,为了通过考试而去学习这些课程,并不是自己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知识的需求而去学习。教学途径的单一性使得大学生很难掌握基本的价值观知识,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我国高校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偏向于理论的教育,偏向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以单项的讲授为主,更多地是单纯的老师授课,讲述课本的内容,学生听课,记笔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太多的交流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当做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看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导致缺乏一种宽松、民主和热烈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的单一,很难使教育的真正意义落实到学生教育中,学生很难在那样简单传教授课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教育内容比较空泛。我国高校教育缺乏应有的价值教育目标,在价值观教育内容上比较空泛,理论内容居多,比较形式化,不形象具体,很难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其内容。目前高校教育基本上偏重于道德认知的理论传授,侧重于大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却忽略了大学生实际的道德困惑和价值取向的迷茫,缺乏对大学生现实问题的指导。同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重智轻德;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突出的政治价值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德行修养的倾向;生活教育、精神教育、环境与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匮乏不足②。
3 不断完善高校教育,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摇篮,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阵地,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场所,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的作用,针对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占领网络领域。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很多大学生不满足课堂知识的讲授,开始通过网络来获悉知识,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领域,使其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比如说,在网络上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素质,对网络进行科学地管理,进行正面的舆论宣传与导向,弘扬主旋律,弘扬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通过有效地技术手段来防止那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2)要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适应新的形势,要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其充分发挥在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绝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教育上,不能单纯的讲授理论,而要多采用启发的方式、参与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应该更多地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达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革命老区,听取革命战士的英雄事迹;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支教、扶贫计划,让更多的学生体验艰难的生活等,以此来触动大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要把握好教育的突破口和立足点。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着重加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加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排除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的教育者,更要在新的起点上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要将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制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要把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战场,家庭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而社会是一个大的舞台,是练兵场,对学校家庭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不可或缺。因此,必须将高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使其充分发挥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引导作用,学校要引导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而家庭和社会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只有将三者结合起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才能更好地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21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时代,而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时期,正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贯穿和体现人生价值观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① 袁贵仁著.《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59页
② 吴亚林著.《价值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237页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所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人生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北京大学学院组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黄艾华、郝琴.论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d].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高二政治《坚定理想铸就辉煌》教案
探究活动目标
理解人的价值,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
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探究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第四单元内容结束时,围绕探究活动目标,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探究活动内容及探究活动方式,然后分成小组,各小组选择探究内容并分工收集材料或做调查等准备工作。
2.小组活动:围绕“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探究活动主题,各小组根据下列问题收集、整理材料,并确立本小组讨论的内容及观点,准备提交全班讨论。
(1)收集2003年、2004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选出最让你感动的人,说出是什么感动了你;或列举最令你敬佩的人,说出让你敬佩的原因;或讲一个最令你感动、令你难忘的故事,由此大家一起讨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
(2)列举你最喜欢的关于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名言警句,或你最喜欢的书籍,说出让你喜欢的原因和理由,并和大家一起讨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3)调查了解现在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选择(或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家长对学生的职业期待,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职业选择或期待?谈谈你自己最向往的职业、设想一下要实现它需要做哪些准备、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等,并说明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选择职业理想?怎样在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中成长?”
(4)收集因为缺乏理想信念、志向而使人生误入歧途的事例,从反面说明理想信念、志向对成就辉煌人生的重要作用。
(5)调查或收集目前社会上、学生中如何谈论理想、如何看待理想信念、志向等问题;讨论一个人能否完全脱离社会去“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一个人是否必须通过对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3.以谈“感动”为切入点,开展全班讨论活动。
(1)第一小组谈“感动”他们的人物或故事;在此过程中,老师适时的放“感动中国人物之一──青年志愿者徐本禹”的录像,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感动中国的原因。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风景千万种,人生道路万千条。但是,只有有价值的人生才是快乐和幸福的人生。人的价值有多种实现途径,无论哪种途径,都离不开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最后用录像中的非常感人的一句话:“如果年轻一代都无一己之外的理想主义和冲动激情,国家、民族便无美好未来”引入第二小组的探讨话题。
(2)第二小组向全班推荐他们最喜欢、最欣赏的关于人生、理想等方面的名言警句或书籍,老师也介绍自己所欣赏的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的公式:“I+We=Fully I,(我+我们=完整的我)。”即,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的价值,绽放出完美绚丽的人生。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的道理,并由此引出第三小组职业理想的话题。
(3)第三小组介绍他们对学生职业理想等方面的调查情况及分析后,老师适时地放录像“感动中国人物袁隆平──让人类远离饥饿”。通过袁隆平理想、志向的确立和实现的感人事迹,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只有当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时,才是正确的选择,才能在更广阔的天地有所作为”。并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集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
(4)在上述讨论话题的基础上,结合第四、五小组的内容,分析同学们所列举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进一步讨论理想信念、志向对成就辉煌人生的重要作用;讨论为什么必须通过对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这部分讨论内容视课堂时间而定)
4.感悟
人生是短暂的,有价值的人生却是永恒的。理解了人的价值实现的途径等,就应该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理解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应该树立通过对社会做出贡献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个人没有理想,生活就没有重心,就缺少朝气。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追求,生活自然就会充实而有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善于抓住人生的“三天”:不忘昨天,奋斗今天,创造明天,铸就无愧于时代的辉煌。
5.教室设置:──环形设置(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围成4—5个小圈,老师与课代表及邀请的嘉宾等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这种设置形式,使探究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上,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平等交流、相互探讨的氛围,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师生一起畅所欲言,教学相长。
6.多媒体辅助:可以准备相关的光盘、录像、录音,或学生准备的其他音像图片等资料,穿插在讨论过程中适时播放或做背景,可以起到强化或烘托的作用。
高二政治必修4教案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第一课教案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两化,途径和方法
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既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又是增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事业感、自豪感、成就感,构建辅导员职业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两化”的重点是职业化、难点是专业化,尽管不少学者对此已有许多论述,但对实现“两化”的途径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仅就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两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再认识。
一、角色定位准确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两化”的基础。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虽然(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21令对辅导员工作做了明确的定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定位,学生、家长、社会、教职工对辅导员工作的定位在认识上还有较大差距。
1、辅导员自身角色定位要准确。
辅导员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就辅导员自身而言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笔者认为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两化”,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强化辅导员角色定位,一是增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这是由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决定的,他们的工作没有白天和夜晚之分,没有上班和下班之别,他们工作的时间及付出的劳动无法用金钱去衡量,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也达不到较高思想境界的,二是增强对国家、社会、家长、学生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他们必竟社会阅历浅显,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认识以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客观上需正确引导。这是学校为国家、社会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政治原则问题。三是要具有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规律的特殊能力,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只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理顺各种关系,从细节入手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四是必须熟悉专业人才规格培养目标的能力,大学生入校渴望获得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就业形势和专业发展的前景,凡是具有专业背景能及时准确传递各种最新最快信息的辅导员,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度是很高的。
2、学生、家长、社会对辅导员工作定位要正确。
高校辅导员是“保姆”吗?不是,是把辅导员观点强加给学生吗?也不是,辅导员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为学生搭建成功成才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适应社会,追求发展,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较高境界。
3、教职工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认识和定位要到位。
辅导员既不是分流富余人员,也不是滥竽充数,他们是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过程殊的教学形式,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对人才培养,教学生活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同样为学校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应该得到教职工的支持和理解。
二、建立考核培养激励机制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两化”的关键。
目前高校辅导员学历考试、专业结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效果参差不齐,这与高校辅导员的要求是有较大差距的,要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培养考核激励机制。
1、完善培训考核机制。
辅导员不是万能,面对的服务对象需要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人生价值观以及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才能更好地完成辅导员肩负的各种任务,培训的内容、形式、方法应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如定期参加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专职辅导员短期培训班,通过系统培训,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班风学风建设的一般规律,以便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二是以会代训,主要针对对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三是以老代新,指定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辅导员对年轻辅导员进行工作理念、工作方法的指导。四是参观学习,主要是学习省内外同类高校辅导员的先进经验。五是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辅导员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落实奖惩激励机制。
辅导员工作面较广,弹性大,见效周期长,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挖掘辅导员的潜能,调动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建立定期考核的量化评分标准,考核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成效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本人绩效工资奖励部分相结合。二是对考核优秀者除给予评先评优晋升职称职务外,要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他们的艰辛劳动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三是对考核不合格者,经教育后工作仍无起色应给予转岗、待岗或解聘,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紧迫感,危机感,忧患意识。
总之,学校辅导员的政治倾向,职业素养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水平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当代高校教育的客观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铁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职能定位演变过程回顾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11期。
[2]俞雪琴;专业化进程中高校辅导员素质及其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王柏 王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探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06期。
[4]肖新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
[5]时太伟.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J].济宁师专学报,2007,28(3)。
关键词:课改;开放;互动;兴趣
普通高中政治传统教学中过去一贯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问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贯彻、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中阶段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主阵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跟上,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完成,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社会主义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而梦想让学生自觉学习,学生会觉得学习不再枯燥,而会在学习中体验人生的价值,会在学习中收获人生价值,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也会促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如果我们放眼长远,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就会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被学生感知,学生也就进入了主动学习、认真研究、体验丰收的幸福成功阶段,这反过来也给教师带来成就感、带来心灵的安慰。当前,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会使教育教学过程由师生间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情感都是在自然、理想状态下进行自然渗透与交互。这种情感目标只有在梦想目标得到实现时才能收获到,这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幸福感知。
既然政治课的理想与梦想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理想与梦想目标的渗透途径。
一、以开放的教学形式带来课堂的活跃与精彩
开放主要是指教师的心态要宽广、要自由、要开放;动态生成,是指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更要注意整合利用课堂资源。教师要快速地了解、发现、利用有用资源来促成教学的动态生成。只有自由开放才能动态生成。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火花,需要自由开放、情绪高涨的环境,需要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以战略的眼光、宽容的心度来处理,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有利于教学的各种资源、适时灵活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生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合作、互动,高效教学
只有深入合作,才能进行师生互动。互动的关键是优化教学资源,使教与学产生共鸣。只有互动,才能实现高效教学。互动中要促进学生自觉的学习,评价以团体的成绩为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进一步改革教师单方面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完成自评与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评价,发挥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机制带来的各种优势。高质量的课堂小组合作、互动探究学习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个性等。
三、兴趣、反思,深入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兴趣,课堂才能活跃,才能实现情感目标的达成。在课堂中,教师精妙点拨、适时引导,就会使课堂教学在理想与理想的碰撞、梦想与梦想的互相提升的过程中深入起来。
如在高一哲学常识课中谈人生价值时,我举了一个身边的案例:“泰州最美老师杨向明勇救落水男孩,最后双双遇难,这样的行为有无价值(意义)?”大家很感兴趣,学生对杨老师的做法存在不同看法,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学生认识到,评价一件事不能只重视物质贡献的大小,精神贡献才是人生价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讨论,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讨论时观点激烈碰撞,学起来兴趣盎然,教学效果良好。
实现“中国梦”,不能只是一句空口号,更需要我们心连心、共呼吸、同命运,将其付诸行动,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只有一步一步做起,一点一点做好,才会有更大的进步。中国梦是国富民强的民族复兴之梦,它是由每个中国人微小而具体的梦想汇聚而成的。谁不曾有过梦想,谁不曾为了梦想而努力打拼,为了理想,我们在路上;有了梦想,我们都是追梦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