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语文教学理论笔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在新课改的背景要求下,优生培养法是在初中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帮助学生把知识化为技能,把技能化为熟练技巧,进而获得听读说写的能力和方法,养成听读说写的习惯,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适应性。优生培养法的运用要点是:首先,要注意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其次,练习的内容要相对集中,有重点且难易适当,注意练习形式的变化;然后,练习要在单位时间内求得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好的效果,须注意使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量;最后,练习的布置应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差异,使练习对每个学生都有实在的促进。
上述基本的优生培养方法,要使它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科学的、恰当的运用,教师除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方法的运用要领外,还需深入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方式,熟知方法内部的相关因素。然后才有可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使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特长。即要让学生真能独立读书,还应在阅读教学中增加策略思想。
二、语文优生培养方法的思路探索
作为初中语文优生培养,教师要在熟练掌握了一般的教学方法还不够,还必须要怎么掌握学生学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学过程要重视做以下选例子、指路子、给场子和挂牌子。首先,选例子是要选择最有训练价值的典型例文、例段、例句、例词,等等。这个选择很重要,做得好,可事半功倍,为提高效率、减轻负担创造了条件。其次,指路子即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总结规律形成方法,训练思路。没有此过程,上升不到规律性的认识,学生的认识不能形成飞跃。所谓思路和方法就无从谈起,就只能停留在“囫囵”和“混沌”。并没有认识到知识的内涵与理解掌握阶段。规律与方法怎么用?教师要带头把这规律、方法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这不仅是对规律、方法的验证,也是对实践的一种导引。有了此过程,学生会更自觉地去学习。然后,给场子就是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就像给练武的人提供场地。有的教科书,问题之后必配有恰切的习题,此过程似乎不难。初中语文教材常常不是这样,它不怎么揭示规律,也很少有适用的练习题,所以教师要在这方面用些心思。
三、提倡个性鼓励创造陪优策略
初中语文教师授课时,自然要考虑一般水平,那么如何满足优秀生的较高要求,又如何照顾后进生的较低水平呢?这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进一步分析:承认差别,提倡个性,鼓励创造。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个体活动的时间,在讨论中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笔记是因人而不同,根据自己的能力的大小,所总结的笔记也是不同的。只是要求学生,你以为什么知识对你来说是新的、重要的,你就总结起来;你领悟到什么新方法,你就概括起来,并且给它一个名目;在新感悟一栏,可赞扬、批判、反省也可思考社会,可探讨历史,也可研究人生,每个人都可自由联想,自由发挥。这样做学生很容易完成作业,自己的负担也就小多了。学生的兴趣也自然就高涨了,效果也显著多了。
在新课改之前,传统课堂教学在认知教育、智能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使今日之改革异常艰巨。我们在学习先进的、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不能贬抑、排斥、否定传统教学中有价值、有生命力的部分。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理论与方法中不适应现代需要的东西,譬如:以教师为本位、以传递接受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以培养优秀学生为目的教学模式,不及时进行改革就会阻碍教育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一、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差异
1.教法的差异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涉及的知识点较少,而初中语文教材不仅内容加深了,而且知识点也增多了。由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都不同,使得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涉及字、词等基础知识较多,阅读理解少,思维难度不大,所以小学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而初中课文容量大,思维难度大,所以初中语文教学更侧重于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小学教师讲课的速度较慢,教法以朗读为主;相关知识可以反复讲,反复练,强调熟能生巧;课堂形式多样,语文活动多,强调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而由于课文容量大,初中教师讲课的速度相对也较快,因此语文知识不能反复讲,不能反复练。初中教师讲课时注意分析点拨,同时提倡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课堂形式相对单一。在作业方面,小学书面作业简单,难度小,教师可以精批细改。而初中的作业不仅较多,而且难度也大,使得教师不容易做到精批细改。小学和初中的教法差异如此之大,而我们一些初中教师缺乏对小学语文教法的了解,在教学方法上没能做好与小学的衔接,使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
2.学法的差异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学习负担不重,所以教师对学生帮扶多。小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依赖教师的安排,一般学生只是单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觉得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主要是耳听、眼看、手写、心记,对课文的学习一般只是解决字词、段落意思、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内容,在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方面有明显的不足。而到了初中,教材内容相比小学不仅增多而且加深,对相关知识点要求充分理解并掌握,而学习则更多地体现自主性:学习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自主预习、自主做笔记和复习功课,养成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习方法由被动型转到主动型,学习方式也由记忆型转到理解型,一些学生正是在转型时出了问题,所以才感到语文学习特别吃力。
3.评价标准的差异
目前小学和中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存在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和综合评价中体现出来。小学教师注重鼓励性评价,而初中教师的评价相对较客观、严格。评价的差异是由这两个学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不大,小学教师对学生多采用表扬和鼓励的方法:提倡学习多元化,在考试中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答题,对问题允许有多个思考角度,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到了初中,教师认为学生长大了,再加上有中考升学的压力,对学生的要求变得严格,在课堂和作业评价上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也就少了。为了和中考接轨,日常的考试评分强调紧扣标准答案,教师评判主观题的标准是扣住答题点,答出几个点就得几分。这与小学评分以鼓励为主,有明显不同。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对这些差异的不适应是造成一些学生进入初中后语文成绩偏低的主要原因。
二、做好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方法
研究并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初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解决好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初一语文教学要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
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升到初中一年级,年龄大不了几个月,虽然比在小学时成熟一点,但还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幼稚和依赖的一面。大部分初一新生在心理、学习、交往方面还处于被动状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教师,不能很快适应。小学和初中的教法是不同的,小学体现帮扶,而初中更多体现的却是引导自学。初一新生对事物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经验型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小学教师帮扶的教法,此时初中教师如果不先帮扶一下,初一新生就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所以在初一上学期,教学应该放慢速度,适当采用小学教师的一些教法,如对一些知识要反复讲、反复练。通常小学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则偏重于理性。面对初一新生,初中教师要善于把情趣和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要像小学教师一样充满激情地引导,课堂互动讨论多一些,等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特点和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后,再适当增加一些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扶”中有“放”,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过渡。另外,在初一学习上要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先尝到成功的甜头,增强学习的信心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一些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从半扶半放的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2.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进入初中以后,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的差异,还在沿袭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初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差异,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从初中生心理发展来看,初一学生的年龄偏小,学习经验不足,一般尚未掌握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说明教学在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初中语文教学要有步骤地教给学生适合初中学习的学习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研究单元要求和预习提示,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授课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教会学生预习、听课、思考、做笔记和复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总之,要逐步帮助学生改变依赖教师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从实际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估计不足,要求往往过高,使很多学生没有语文学习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心理学理论叫“无助感”,意思是当人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习评价过于严格,学生学习成绩总是不好,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语文能力低,不能胜任语文学习,就对语文学习没有内在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初一教师要把握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特点,注意延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的做法,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乐意地参与学习。
4.加强中小学的联系,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要做好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工作,首先要了解小学和中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新课程标准心中有数,才能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找出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其次要加强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小学和中学语文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交流,熟悉彼此在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方法、手段方面的差异,为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打下基础。再次是在小学高年级提前做工作,为学生顺利过渡做好准备。以前人们大多强调初中要与小学衔接,而不是互相衔接,所以效果不理想。因为学生经过6年小学的学习,学习的习惯方法已被模式化了,要想靠初一几个月时间就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工作要提前做。比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要适度加深和延伸,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自学的因素,有意识引导学生预习自学,指导学生边读书边看课文批注,学会自己阅读课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三四五”课堂教学;应用
一、“三四五”课堂教学的概念
“三四五”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建立在新型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为学生创建自主、优质、高效的课堂环境,以语文学科特点为基准,具体分解细化了“三步骤”、“四环节”、“五课型”的课堂教学环节流程。其中,“三步骤”主要包括: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四环节”具体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五课型”主要涵盖课型有:阅读教学课、写作教学课、专题复习课、测试讲评课、专题探究课。“三四五”课堂教学独具特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该教学理念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教学功能,进而获得最优化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三四五”课堂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
1.阅读教学课
“三四五”课堂教学应用的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课前延伸。课前延伸是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做好的充足准备工作。对于教师来说,需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学习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编写预习学案,从而为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有效预习及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需要明确制定出学生的预习目标、内容、方式、时间,并收集与整理出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便于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探讨。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在课前延伸环节中完成自主有效预习,独立做好预习笔记,梳理预习中的难点问题。
(2)课内探究。课内探究环节是“三四五”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环节,结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扩展”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在该环节中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3)课后提升。课后提升主要分为两个环节:布置作业、主题学习。学生在阅读教学课中通过“课前延伸”与“课内探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布置适量具有巩固性、实践性、拓展性的作业,以及布置学生完成主题学习任务。如此,通过课后提升教学环节培养与巩固学生的阅读能力。
2.写作教学课
写作一直是中学生的一大困扰,许多中学生厌烦写作,甚至是害怕写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课已然成为重中之重。如此可见,将“三四五”课堂教学应用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课中十分必要。
(1)课前预置文题。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课中,课前预置文题环节是关键,具体划分为五个小环节:任务目标、指导提示、文章链接、选材构思、疑难困惑。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预习学案,其中任务目标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命题方式的写作选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指导提示,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选材与组材等多方面的写作要点,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不至于盲目与不知所措。文章链接,是指教师在预习学案中为学生提供任务目标中所涉及的相关课外预读资料,以便利于学生借鉴学习,打开写作思路。选材构思,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程已然有了一定的想法,具有初步的构思与布局,通过写作提纲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疑难困惑这一小环节便于学生梳理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或在教师的指点下解决在前面环节中的疑难困惑。
(2)课内写作评改。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写作提纲,从而帮助学生开拓写作视野,理顺腹稿思路,获得更多的写作灵感,之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自主写作。教师当堂检查学生的写作,一方面让学生进行互阅互批,另一方教师对学生上交的作文进行评改,发现学生的写作优点,提出学生的写作不足。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修改及相互修改,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课后展示提升。每一次写作教学课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评定出优秀的作文,设立班级墙报展示,或建立班级网站,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展示平台。如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肯定与表扬,从而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留心观察身边中的事情,坚持每天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每天进步一小点,最终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三四五”课堂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采取“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这样既利于培养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引导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还利于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多媒体教学在文言文、说明文、诗歌等方面所发挥的优势
1.文言文教学
刚毕业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聋生到初一学习文言文时,如何记笔记,是一大问题。很多同学把译文密密麻麻的写在原文的字里行间。最后复习时连自己也看不清楚。老师在讲课时用口译(打手语),学生记笔记。有时老师要重复几遍有的同学还听(看)不懂,记不下来。用多媒体课件解决了这个问题。把课文打在课件上,行与行之间拉开距离,重点字词的解释一个个出现在原文的下边。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告诉了学生记笔记的方法。老师讲起课来省力又方便。例课件《木兰诗》一文。多媒体课件在文言文中的另一个优势是讲完课文后将通假字、词的活用、古今异义及重要词语归纳梳理,较传统的语文教学要省空间、省时间、便于聋生对课文的掌握。
2.说明文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说明文被认为是最为枯燥的一种,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可以把抽象的、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如果说散文中的图片是为了生动、形象,那么说明文中的图片就是为了给学生知识。例《看云识天气》。文中介绍了晴天的云: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阴天标志的云……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纸上谈兵,这些云什么样谁也讲不清楚,不能给学生以具体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发挥了绝对的优势,把各种天气的云归类展示出来,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还有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松鼠》等事物说明文我们同样把它们制作成色、像俱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成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电脑恰好可以方便快捷地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情境、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这种融声、光、色于一体的形象刺激,能迅速地集合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思维指向,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观沧海》用flash制作登山望海的情境,领略曹操人至暮年,壮志不已的豪情。
(我教的学生由于是听力有障碍的聋生,所以在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方面,在配背景音乐朗读方面不能向健全孩子那样满足他们的听觉等感官需求,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充分利用网络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逻辑必然。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成为教材卓然走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场所。信息技术给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每周设两节上网浏览课,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上网浏览的必要。名家名篇要浏览作家情况,作品背景及作者的其他作品。例:学习普希金的《未选择的路》,就让学生走进网络去了解这位俄罗斯文学之父,读一读他的其它诗作:《致大海》,长篇叙事诗《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兄妹》、《雅内式王子》。学习鲁迅的《风筝》在教室的大屏幕上看看电影《祝福》,在讲《邓稼先》一文时看原子弹、氢弹爆炸及介绍邓稼先的电影片段。网络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时空。语文学习好比是“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生活之旅、文化之旅:在旅行中,你看到,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在旅行中,你看到当代信息社会的“投影”。培养了聋学生搜集信息、检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聋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 研究 实践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而初中语文教育在所有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语文教育存在很大的不足,很多老师一味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思维活动,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育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教学内容及活动要以学生为主,同时,还指出学生在课堂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因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1-2]。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概述
现阶段,国家不断推行和提倡素质教育,而互动式教学模式和国家的政策相一致,不同学者专家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诠释不尽相同,当前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育环境相对开放的背景下,将教学活动看作是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互动过程,通过深入的优化和深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教学相关的资源,不断调节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不断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从整体而言,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解释:第一,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占据重要的作用,作为双主体,两者相互平等且同等重要。互动式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尽相同,但是,并不是反传统的教学,而是强调将“教”与“学”两者统一起来,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活学活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互动方案,同时,应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存在自身独特的优势,提高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较多的不足
应试教育在我国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其理念已经深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很多学校的老师,只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升学率,如果一个班级的升学率较高,就认为老师的教学质量高,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知识点,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会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
(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为基础性的学科,伴随着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主要起到交流工具及人文载体的作用,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提升一个学生的文化修养。2.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体现学习的独立性。3.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感知及情感体验。通过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极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三)综合运用教学理论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运用到很多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美学、哲学等,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前提,而认识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应该简单的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应该和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对周围环境进行判断、感受、体会,通过自主的学习,来验证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因而综合运用语文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极大地提高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发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3-4]。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实现途径
通过上文所述,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通过协调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开展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例如,在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方面,之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下,文章的讲授过程通常是老师在备课中对文章进行分段,并结各段及全文的中心思想,并将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批注到教案中,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备课结果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堂笔记和背诵等方式来完成文章的学习,学生和老师之间几乎没有交流,整个过程都是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完全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对话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是双向交流的,学生的阅读等工作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和互动中自主完成的,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辩论式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模式的选择还应该充分考虑其学科和知识的特点,而辩论式教学模式在语文议论文等的学习方面适用性非常高。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课堂氛围热烈,学生们大胆提问,互相辩论,且有较高的自由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思考和理解问题。这种辩论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及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会有很好的提高[5]。
(三)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作为师生之间互动的前提,只有两者实现了真正的平等,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初中生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对外界事物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同时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十分必要。一些学生由于性格的特点,不愿意也不好意思和教师沟通,他们内心对教师存在抵触和害怕的心理,这就对教师提高了要求,教师在同学生交流过程中,应该放低自己的身位,同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如果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及时引导解决,提高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并且,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因而本文主要针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深入分析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提出了几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期望这样能有力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固然,互动是要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一定要摒弃一种通病――形式互动。不是每一课书、每一堂课都值得互动,都有互动的亮点,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学生的互动内容上,就要掂量清楚,不要落入“表演”的俗套,而过于追求形式主义的效果。总之,有效的互动必须是建立在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获得新知的基础上,否则,便毫无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昭.浅议初中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42.
[2]仲福丽.“五环三位”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3]刘洪杰.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地研究语文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能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二.教学中如何进行反思
首先,要对教学理论和专业基础进行反思。语文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语文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这就需要:1.转变语文教学理念。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的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2.丰富语文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建议多研读语文学科方面的学术论文、著作等。这些专业的文著能让你扎实基础,广开思路,获得更加灵活的研究方法。
其次,要教学基本策略进行反思。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语文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1.语文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2.语文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语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语文学科来说,其实平常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三.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使他们能够经常地运用创新型思维方式进行探索式的研究性学习,这是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用精炼的导语激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起始,是学生注意力由放松转为集中,思维由旧知转到新知的过渡。导语设计得精炼生动,富有启发和悬念,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要学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整节课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
(二)用富含趣味的文化常识激趣
学生对语文冷漠,与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拘泥于考纲和课本,教学时不做适当延伸,致使学生对祖国灿烂的文化缺少必要的了解有关。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为学生讲解一些祖国文化方面的趣味知识,如字形构造、文学发展史、典故传说等。
(三)用现代化的媒体激趣
语文课以教读富含韵律和形象的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这种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更适宜于用现代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如配合画面与音乐的课文朗读,会使学生在视听的愉悦中更透彻地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相关的电影剪辑更能增强学生对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
(四)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激趣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表明语文学习的途径是多样的,为此,可结合教学内容举行多种语文活动,如诗文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评、街道“文字医生”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放眼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培养兴趣。
二、设计合理高效的教学思路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机会,就必须多设置课堂活动内容。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制作安排。如教学《雷雨》一文时,我组织学生看相关的电影光盘,看之前布置一道辩论题目: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此题目一出,学生一片哗然,立刻议论纷纷,对电影更是充满想象和向往,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更加仔细、认真,也更多地加入了个人的思考。课堂辩论时,正方、反方唇枪舌剑、妙语连珠,争得面红耳赤,教材挖掘十分深刻,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说得头头是道。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师不仅要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习各类课文的学习方法,而且要自觉地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艺术,即设法找到学生学习语文的“金钥匙”,还要教会学生使用这把“金钥匙”。教师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指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和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把这些事和人与课文中的事和人进行对照,体会课文作者的高明之处,产生学好语文的极大兴趣。
目前,广大语文教师未能深层次地走进新课改,究其原因是对语文课堂评价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正确的科学的评价观念,常常是只从“教”的角度来推测“学”的结果,看一节课的效果往往是老师教得怎样,重难点是否突出,传授的知识是否讲深、讲透,课堂教学结构是否紧凑,等等。师生表面上一唱一和,演“双簧”,演得天衣无缝,看上去热热闹闹,其实学生一直是跟着老师“鹦鹉学舌”。这就是所谓的课堂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其实,学生思维的大门一直没有开启。因而,这样的评价感念严重地影响了新课改的进程,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让学生质疑、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产生的土壤和生存条件。
四、善于用教师的自身魅力感染学生
首先,教师要具有富有魅力的教学风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要具有风度。语文老师首先是“语言大师”,课堂语言要体现智慧,机智幽默,风趣、准确、精练、优美,富有文学性、感染力。这样的语言学生听了是享受。老师还要注意态度的和蔼亲切,有亲和力。学生不喜欢一脸严肃的老师的课。
其次,语文老师的教学风度还体现在“治学”态度严谨、处理课堂问题及时准确等方面。严谨是一种工作学习的态度,学生必须具备,老师要身体力行地“传染”给学生;宽容大度,对学生尊重,自然赢得学生敬爱,自觉向老师靠拢。这是教师素质修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教学 效率
在新课改下,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具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上得有魅力,深深吸引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把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一个新的层次。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一直以来,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语文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要多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1.1 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语文教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语文教学法等理论便是这些规律的总结和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学好并掌握这些理论,才能形成鲜明的指导思想和实现正确决策
1.2 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课标和教学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只有吃透其精神,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并在备课、上课过程中自党地贯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大纲,只研究教材、教法,便很难实现教学目的。
1.3 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知识面越宽,驾驭教材教法的能力就越强。很多老师应该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极为成功的公开课,他的每一句话都有着极大的感染力。当听课的邻校教师问他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时,他答复说:“这节课我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4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传统的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把传统的“我今天该怎么教?”改变为“今天学生该怎么学?”在课后还要思考“今天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2 教师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先导
一堂课时间虽短,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观教学过程。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时,要注意一下两点:
2.1 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来细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状况,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备课要以启发准确、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目的,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
2.2 教师要注意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注重预习的有效性。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我们开始时可以将预习任务的布置安排在课内进行。
我们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布置课前预习。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3.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保障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密切注意学生的小组讨论、做笔记等课堂学习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复习的状况,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教师心里要有“对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课堂要民主,课堂上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这样才会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学而不厌。
3.2 引导学生及时做好课堂总结,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精力不集中,难免会忽视一些重点知识;而且有时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内容讲解中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学内容上不注意主次、详略、难易之分,模糊了教学重点,这就需要及时做好课堂总结,再次强调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梳理,便于课后复习,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培养的是僵化的思维定势,它桎梏着学生的创造力。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运用,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发散、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学生素质,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中学语文课堂,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革新,只要在语文课堂中把握多媒体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现代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对象(学生)等各方面的特点,通过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探索、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为一体,容量大,形象性和趣味性比较强,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时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互动空间,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媒体技术和初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1 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艺术再创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多媒体教学用大屏幕基本取代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省却了用粉笔书写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多屏信息的展示,信息量之大,转变速度之快,清晰度之高,更是黑板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还可以实现学生动手操作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在“做”中学,以“做”求发展,从根本上打破了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了出来,它更注意改变备课本身的方式,注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的方式。多媒体备课就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备课改革的一种。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音或影视图像,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进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时候播放什么,放在哪个环节播放,以及要综合运用哪些媒体,使其有机结合,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安排,全面考虑,恰当组合,以保证教学效果。特别是所采用的电教媒体,应是整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统一结合。另外,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开拓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更加重视备课,因为只有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3 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 实践 途径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语用的技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语文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对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将课文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3、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人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然教学法 教学风格 换位思考 想象力 情感投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39
斯特娜的自然教学法在上个世纪的欧美教育界盛行一时,虽然它过分夸大了自然教育的魔力,在理论上有偏执之处,但是即使在今天,世界各国依然有很多家长和教师在认真研究着其中的合理理念和其可行之处。原理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每件事情都有正反两面的不同影响,在面对一件弊端占主要方面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能偏执地一味批判它,而是应该客观从中吸收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自然教学法的精华在于追求自然,提倡在自然的状态下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这与素质教育中的顺应学生天性的理念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本篇文章即围绕着自然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展开尝试性的探讨。
一、自然教学法对教育者的要求
自然教育法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双重自然状态,因而在实践时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努力和改变,其中主要包括教师营造自然学习环境和调整教学风格两个方面。
(一)教育者应该努力营造自然的学习环境
初中时期的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奠定基本的语言基础和发展一定的语言能力,为将来更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做准备。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听”、没有机会“说”的话,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只能停留于书面的层次,并不会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特别强调的是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不是被动地被教师提问或者强迫地参与其中。只有学生自觉参与其中,才是真正符合自然教学法的精神。
教师不但应该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更应该营造一个自然适宜的课堂环境。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能够放飞想象的翅膀,使用一些更加准确和贴切的词语,从而保证语言能力的一步步稳定提升。教师在营造自然的课堂氛围的时候,首先需要肯定学生的学习地位,保证师生之间的平等课堂对话和相处,这样学生才能在摒弃一些顾虑的情况下轻松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其次,教师在学生展示自己、陈述想法的时候最好不要生硬地打断学生,因为这样比较容易造成整个课堂教学秩序的不完整,可能给学生不好的感受和记忆,影响学生以后的课堂兴趣和自然发言。
(二)自然教学法要求教育者合理调整自身的教学风格
素质教育理念早在多年前就被教育者们提出来,但是直到今天很多地方依然盛行着应试教育的理念,因而教师和学生一样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很难真正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教学的风格上也仍然带有较强的应试教育风格。自然教育法中的合理部分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教师在使用自然教育法的时候,必须要在自身的教学风格上做出一定的改善和调整。不同的教师由于个人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风格上各不相同,有的教师习惯于严肃严谨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偏向诙谐自然的课堂氛围,每一种教学风格都各有利弊,应该互补兼容,满足最多的学生需要。在倡导自然教学法的学习氛围中,很难讲哪一种风格是最佳的,但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是需要教师遵循的。其一便是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适时开展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在讲解一些比较重点和疑难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取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师主讲和学生笔记,但是在进行一些相对简单、学生有能力自己完成的知识学习时,就可以改变一下课堂的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进行自由的讨论和互动。其二便是因时制宜、随机应变的原则。有的时候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还是应该采取较为严肃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督促学生时刻保持在学习的状态中。
二、自然教学法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优势
任何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都很难真正做到十全十美,自然教学法也不例外,但是还是应该客观地肯定其中的优势。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它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教师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更是在引导学生发扬传承和创造的精神,因此这是教师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汉语言优势方面不断努力。自然教学法的教育理念正是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发展的方法之一。
(一)有益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曾经说过:“想象力支撑着孩子的整个世界。”语文知识的很多方面都不存在固定的答案,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时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即使有相同的想法也可以运用语言变化出不同的答案。因此,语文知识本身的特点也是允许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的。这里所讲的想象力不是学生的胡思乱想,而是学生发展创造才能的原动力。自然教学法要求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其中就包括学生想象力的自然成长。科学实验证明,学生处于较低年级的时候,如果没有经过最多的专业教育,本身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总是最丰富的,学生本身的观察视角和心理感受往往也赋予了他们最多的奇思妙想和不一样的见地。教师如果刻意要求学生按照某一种固定的思路进行答题,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就会逐渐被磨平,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自然就会逐渐消磨了。那么学生最终也只会成为参考答案的复制者。但是如果教师坚持一定的自然原则,尊重和欣赏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学生本身学习语言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因此,自然教学法是有益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想象力的发展的。
(二)有益于学生发展语言优势
关键词:时代步伐 学习习惯 试卷结构
农村中学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信息交通、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也应有独到之处。
在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的今天,每个教师思考的不仅仅是如何扎实地把书本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时代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更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还要抓好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第一次把学生当作发展的人来培养,体现了时代的需要。
影响教学质量的还应该有教师这个因素,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对接受教育的学生,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本身的个人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社会把教师比作园丁,在这里我私自把教师比作一株兰草,散发着淡淡清香,让教师本身人性美的芬芳散发出来,使学生感同身受,接受香气的沐浴、美的熏陶。
结合本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
一、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实践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模式,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要不断更新旧知,做永不枯竭的泉源。
2.上好课、备好课。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上好课,让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既要有所创新,又要课堂教学轻松,教师必须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以我个人的体验,我认为备好课主要备以下内容:备教材,掌握教材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根据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来设计教法。备教学法,为了达到目标,采用什么方法来教学,学生如何学。备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些什么要求和问题,这些教师都要有所准备。备自己,想想自己对教材、学生的掌握情况,还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做到了这几点,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生动,教师上课一定轻松自如。
3.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首先应该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我对教师的主导地位的理解是: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取先进的教学模式之精华进行个性化处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达到离开教案教参能收发自如地进行教学。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对即将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有思想准备与尝试,也为了让初中学生到高中能更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接新班时都很重视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
1.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文学成就璀灿夺目。教师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学成就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诵比赛,班与班之间一争高低,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长了不少知识,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其次,兴趣还来自成就感。语文不像理科那样一道题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因而语文老师不要吝啬你的夸奖,用平等的眼光去欣赏学生的语文成果,让赞扬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喝彩,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大增。
2.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其中,课前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使你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须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心理优势,而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不易忘记,它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课后复习是记忆规律的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及时复习,是学困生查漏补缺的良方,找到自己的问题,及时解疑,才会将知识中的负积累减少,才会减少进一步学习的障碍。
3.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做好这一点,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也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之一。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有新意的景、物、人、事都用随笔记下来,思考整理,写成周记或日记,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多了,分析综合能力也跟上了。课余练笔,源于生活这股活水,多写真情实感,还防止了套式作文、抄袭作文的出现,“多练笔生花”,所以新课标把学生的课内课外练笔规定得详尽具体。优秀的作文就是练出来的。
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足够的时间训练作保证,学生还应具备必要的工具书,这都与教师长期的督促密不可分。老师要利用近一年的时间在每堂新课之前抽查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比较:预习了的上课效果和没预习的上课效果的差别。课外阅读,书多而杂,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筛选要读的书,其中更要读文质兼美、思想健康向上的好书。
三、从试卷结构来分析
综观近年来初中语文中考题中,试卷有三个部分,一是“积累和运用”。二是“阅读理解”,三是“写作”。那么根据这三部分的考试题型,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融汇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重视文言文及课外古诗词的积累、背诵及默写。要考好此类的题型,必须要在教学别注重古诗词的背诵及积累,争取在这一题型上不要失分。另外还要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灵活掌握,这一部分教师要在平时的讲课中注重练习,比如练习仿写,练习归纳能力等。学生是以机械记忆为主,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有意识记的能力,通过读读背背,使所学的知识在脑子里反复出现。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每次的考试中,阅读理解往往是占很大的分值。它不仅有现代文的阅读,而且有文言文阅读。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平时的课堂中训练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和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要包讲或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那么要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那就是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做到四个字“三多三少”――多读书少做题、多感悟少分析、多积累少讲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读书兴趣,要把读书变成学生本身的一种需要.再加上我们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受条件的限制,劳动负担重,见闻少,视野小,生活阅历单调,在写作文时无材料可写,无话可说,在阅读理解方面不能感同身受,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读东西的含义,没有开动智慧的力量,缺乏真正的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提示我们:提高学生的语感的基本方式是读。另外在文言文的阅读方面,要多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了解其意思。还要加强文言文的背诵。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语文; 课堂教学改革
自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的教?怎样提高教学效果?这些问题都伴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着。现在,各种革新的教育理念扑面而来,特别是有效教学理论正改变着我们的课堂,那么,如何运用有效教学理论改变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少、慢、差的现状,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还得从什么是有效教学说起。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和意义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来看,语文课堂的有效是指对文本、教材及相关资源进行了有效处理,突出了学科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重点更加突出,知识更有效地转化成能力了。
(二)有效教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1 它是一种新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教学观,其实,这也是有效教学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三是关注可测性和量化。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当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四是启迪老师实施反思性教学。有效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没有教学反思,就谈不上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既是初中一线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标准,也是检验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的出发点。
二、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一)教学目标要少而精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2因此,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是一堂课有效的关键所在。
在我校一位教师的《中国石拱桥》公开课,她的教学环节是这样的:初读课文,总体感知,出示阅读要求。然后说一说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并复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接着找一找赵州桥运用的相关说明方法及效果。在讲解的时候,因为学生始终不能弄清赵州桥的主次顺序,加之教师临场经验不足,看着学生在这个环节用时过多,就把答案直接告诉了学生。然后又马上进入卢沟桥的教学,学生刚进入这个环节,教师马上又幻灯片出示了本市一座著名的景观桥的图片,让学生用本文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评课时,听课老师都觉得任务太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只顾自己完成预设的目标,学生被牵着鼻子走。
因此,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深入理解文章体式,合理分配课时目标;联系学生实际,弹性设定教学目标;预留生成空间,目标设定灵动而有序3。
(二)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文所论述的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讨论,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而作为农村中学生,因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大部分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看管,对于学生内心世界关爱很少,只有直接接触的老师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参考作用,所以,行走于课堂教学之间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素养,让学生爱上你,爱上你的课堂教学。
1、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简洁、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本就是课堂效率的一种表现,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牵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变化教学方法。
4语文教学中所讲的教学方法很多时候说的就是“课堂教学的活动顺序”,比如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突然在某节课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的兴趣会瞬间迸发出来,课堂上全部都认真地做着笔记;在作文讲评课上运用多媒体展示形象的立体的画面,那么,学生的说明文必定描写形象准确。
3、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课堂教学是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初中生正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次大的转变,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作为农村教师,在此时,更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与她们交朋友,消除青春期的各种烦恼。
(三)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针对学情以及预设教学问题,采用提问的方式继续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设计提问时,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由简到难层层推进教学。(四)加强课堂管理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有位学者说得好:“进行教学,它首先必然包含纪律管理。”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纪律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活动是向学生进行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途径之一。组织教学必然包含着课堂纪律管理。课堂纪律的好与 坏直接影响了教师施教时每一个环节的衔接。
参考文献:
[1]许书明:《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谈农村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缺失及其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4]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 宾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2 许书明:《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76页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一、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的实践
心理学理论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撑。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促进多向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主要表现为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用语的技巧。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诱导学生用逆向思维,独辟蹊径。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语文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传输教学信息。对问题的设置,一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将课文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语文创新教学研究的途径
1、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技能。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2、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知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3、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
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