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范文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9: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绩效管理 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教改科研项目(G31397)(G31463)。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2-02

《绩效管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企业绩效管理的流程设计和技术方法的系统学科,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并重。从教学的角度看,《绩效管理》的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相辅相成。借助案例教学这个知识整合平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分析环节,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会贯通,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能,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

(一)教学计划阶段

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必须首先制定好教学计划,需要明确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通过课程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要保证较好的案例教学效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生的实践经验的多少是和课堂参与程度及其通过案例讨论得到的收获启发,通常是成正比的,选择那些和学生的工作及其经验背景有关的案例则会形成较好的课堂反响。第二、在案例教学法的整个应用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考虑整体教学计划的进度,每一次案例课的过程控制,教学效果的反馈,保持案例、理论和实践三者之间的平衡。

(二)理论体系构建阶段

本阶段教学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老师要介绍学科思维和学科定位,再完善各模块知识的理论框架,厘清课程大纲便于学生整合复杂理论背后的逻辑体系。再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习题和演练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消化理论知识。绩效管理涉及管理流程、指标设计与选择、权重的赋予以及绩效考核各种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理论,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大量的讲解与练习。其次,教师通过理论教学交叉互动,更充分地掌握学生对于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知识盲点,及时补充教学,再进入下一个理论的学习,这样循序渐进,师生互动。最后,所有绩效管理理论的知识点讲授完成后,再回到总体的理论知识框架上来,结合学生互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个知识点学习的薄弱环节,通过理论串讲的形式,再一次巩固加强――为随后的案例教学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案例运用阶段

运用案例教学法,既深化了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在案例互动中活跃了学科思维也丰富了学生看待实际问题的思考角度 ,是对前面理论教学的升华。本阶段案例教学可分为两个层次:

1.企业案例分析与解读

由教师选择知名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作为案例分析,通过成功案例向学生分析具体企业的绩效管理策略的选择逻辑,重点讲解案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和抽象模型在实际企业中的运用方法。首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案例分解成为逻辑联系清晰的若干核心部分,给定范围却不在案例细节上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给任何先入为主的具体措施建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完成细节上的分析填补。这样,学生既能体会到企业优秀案例的成功逻辑,又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其次,在案例分析解读中,启发学生跳出案例中既定方案的束缚,发挥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思维去分析该案例的可推广性,鼓励学生对成功案例进行批判和改进,拓宽学生的思维,做到既能深入案例又能从案例中走出来。

2.学生角色扮演与绩效管理方案设计

通过模拟企业实际,要求学生分为6-8人一组的项目小组;借助工作分析、岗位设计和绩效流程设计等方式 ,确定不同类别人员的绩效管理方案设计。关键绩效指标,平衡积分卡和目标管理是目前主流的三种企业绩效考核模式,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工作分析,分析不同工种人员的工作性质,学会制作项目计划表、绩效管理方案、ppt展示以及团队管理等,有助于深化对工作分析以及绩效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动手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环节

(一)做好案例教学前期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对教室有特殊的要求。案例教学的班级不宜过大,学生人数太多会影响讨论的效果,一般来说,合理的班级规模应是50名学生左右,有利于场面控制和组内、小组间成员的交流和分享意见。

(二)案例教学有条不紊地实施

在案例教学中“企业案例分析与解读”环节,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下面详细解释一下“学生角色扮演与绩效管理方案设计”环节的操作步骤:

1.项目分组:案例讨论分组,分组通常以6-8人为宜;分组讨论应由组长协调组织;要充分发挥各个讨论组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应及时安排各组展示或报告小组讨论的情况,并简要评述。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小组成员临时组成项目小组,组长担任项目经理角色,首先由组长根据成员特点和任务的特性,制定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计划,将工作分配给组员,组长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协调控制好绩效管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文案组织以及成果的汇报安排等工作,组员需要有团队意识,在整体思路协调下,完成各自模块任务,并为团队整体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

3.项目小组成果展示:模拟企业项目报告环节,由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讲解项目ppt,主要阐述项目小组绩效管理方案分析设计的思路,考核对象分类方法,绩效考核运用的技术、方法以及考核结果运用等,并提出在方案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4.课堂案例讨论:在此环节中,在项目小组陈述完毕后,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针对设计方案和展示内容,提出问题和交流意见,在自由讨论环节,思维之间的碰撞,知识理论的整合,促进了理论的吸收和内化。随后,教师对整个小组以及小组成员进行反思和点评,对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这将最大化的提高绩效管理理论学习的效能。

(三)案例教学的总结归纳工作

案例教学课后的总结归纳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课后总结,梳理归纳分歧的意见,分析各种观点的优劣,并在归纳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梳理,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教师对学生答案给以引导,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无疑,这种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论

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要自己去试错、去思考、去创新,使得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生动。案例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内化专业知识,最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大大缩短教学情境和实际企业情境的差距,其次,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萍.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15-116.

[2]肖冬平.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学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09(33):2-204.

作者简介:

篇2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法共同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互动式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导,贯穿到运用课程的知识内容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双方全面沟通,促进师生运用案例相互协商、积极探讨的氛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

 

1.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把握,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大趋势,期望达到改善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抽象的纯理论型知识体系,需要运用很强逻辑关系、或者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实事经济案例进行说明,提高学习效果。

 

1.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有大量复杂图形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让学生从“要我学”模式自动转化成“我要学”的模式。

 

1.3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客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平台),各大高校已经具备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这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的案例要针对某一理论主题,根据事实经济案例,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层层深入,从认知到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2教学案例应先以典型性案例为引导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前人从一些经济活动中总结而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经济行为也不止会发生一次。

 

2.3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因此,学生们可以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实的经济生活,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在和谐互动的氛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达到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篇3

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中,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所以在课堂上探讨同一个案例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想出更多的方案。如在电路实例故障的思考与分析的教学中,学生就能通过案例教学设计出准确的方案,从而提升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经历掌握知识的过程,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启发创新思维。所以,把案例教学法引入《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教学,能够使教学更加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有效解决电子设计内容课多时少的矛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方法

《电子设计自动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传统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只能学到理论知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教学中,利用案例来解决难懂的理论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案例,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中的555定时器电路课程时,因为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包括了触发器、晶体管、分压器与电压比较器等,如果教师只通过理论教学来解释555定时器,学生无法分清单稳态、脉冲宽度等相关的概念,也不能理解定时时间的算法。于是,笔者把555定时器的概念渗透到案例中,将555定时器设计成一个闪光灯的电路,其电路需要接程典型的无稳态多谐振荡器的形式,通过EWB仿真软件,在OUT端口高电平的时候,灯1灭,灯2亮;相反,在OUT端口低电平的时候,灯1亮,灯2灭。这个案例能有效解决这个教学难点。在课堂上,学生还可以结合电路图动手实践,亲自完成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闪光灯频率时间的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多谐振荡器的原理,而且能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脉冲宽带的含义,并掌握555定时器定时的计算方式。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65-02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够精准,已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担忧。由此,众多教学改革方案纷纷出炉,归根结底其目的在于化枯燥讲授为生动运用,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回课堂[1]。此外,还要正确运用考核方式,以便既综合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能将所学知识成功应用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正确途径。

长春工业大学长期致力于本科教育改革,本研究即来源于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授课时的经验总结。

一、三维制图的作用

大学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培养目标要瞄准学生为适应未来岗位所需的技能。机械工程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后,多数要从事机械制造或机械设计工作,其中机械产品由设计转为成品的过程必须通过工程图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扎实的工程制图基本功,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加之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全面甩掉图板,广泛应用二维和三维CAD绘图进行机械产品设计,这更为企业生产带来了深刻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针对现代机械设计中遇到的产品结构复杂问题,三维CAD软件的优势就显露出来,它能将一些在工程图学中难于表达的相贯、截交线及曲面轮廓方便地表达出来,成为越来越多院校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2]。

如何将传统的工程制图知识与现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相结合,是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教法改进

相同的知识领域和技能在应用不同的教法情况下,学生领会的程度就会有差异,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潜心研究教育理论、研讨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和课程。

1.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法是长期教学的总结成果,对于我国师生比严重偏低的现状是必要的,然而对于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则不适用。譬如软件应用课程,教师若在讲台上讲授软件的起源和用法,而后逐条讲述各功能模块内的命令,形式呆板且内容枯燥,结果只有部分学生能记得几个模块中包含哪几个命令,至于命令的应用到了实际运用时记得的已经所剩无几。由此可以看出以往逐条讲授命令的传统教学方式此时已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能徒劳浪费课时,反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已。

意识到传统讲授方式并不是万能的之后,一些教育工作者早已开始通过自身工作经验,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尝试新教法,逐渐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法门,案例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

2.案例教学方法。软件应用类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需要以实际操作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培养方案、保障学习效果[3]。学生在校学习,已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教师若以工程实际为引导,即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鉴于此,在计算机辅助及应用课程中我们应广泛采用案例法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要求选择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的项目,强调项目来源使学生认识到课堂讲授的即是将来工作能够用到的技能,学生的专注度愈发增强,教学效果应付迅速好转[4]。考核也以实际案例为对象进行测试,很容易就能测得学生的掌握水平。针对当前机械行业的生产特点――多以大规模加工汽车零部件为主,面向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应用》课程,以CATIA软件的CAD和CAM模块为主要讲授内容。在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以汽车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装配为主线,设置以连杆和活塞的三维造型设计为案例,着重讲授零件设计、装配设计、工程图和运动仿真模块的应用。

三、实施过程

考虑到软件应用课程的特点,首先改变传统课堂教师主动的讲授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机房师生的互动教学方式,这样便于学生及时消化理解操作原理和绘制方法,遇到操作难题即可当堂解决。

1.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紧紧扣住工程实际应用这条线,首先简要描述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相关术语,掌握曲轴、连杆、活塞等基本零件的作用及工作特点,对整体产品结构也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再对其进行零件绘制、装配及运动仿真,非常形象生动地学习运转机构的设计和绘制流程。以一款488发动机为例[5],设置其主要参数为活塞行程S=92mm,曲轴主轴颈与连杆轴颈分别为56和42mm等,选择连杆作为案例1,在零件设计模块完成连杆的实体造型,将文件名保存为rod.Part。对于案例2――活塞零件,以与缸径配合的外径为基准尺寸,结合活塞销座孔与连杆小头相互配合等条件进行绘制,绘制过程中使学生重温活塞与气缸的间隙配合及销座孔与连杆小头需要用过盈配合的原理,同时学生也领会了零件加工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关系,绘制完成后,将零件赋予相应的铝合金材料以具备相应机械性能,文件则另存为piston备用。

新建装配体Engine.Product,调入已绘制的连杆和活塞至合理位置,以此为基础,在装配模块新建曲活塞销、活塞环等零件。督促学生应用同样方法,依据机械设计的原理和规则在课后完成曲轴、箱体等零件的绘制,从而调动学生重温机械设计中箱体的注意事项。应用命令固定箱体,合理装配后期绘制的零件。

机构设计完成,即可进入DMU Kinetics模块进行机构仿真。新建一个运动机构,按照发动机工作原理在I缸设置箱体轴承座孔与曲轴间、曲轴与连杆间的转动副,继续设置连杆与活塞在小头活塞销孔处进行相对转动,进而推动活塞在气缸内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同理,依次对其余三缸进行设置,即完成曲柄连杆机构的仿真的运动副设置。

然后进行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仿真,通过设置相应传感器来获得活塞的运动速度、加速度,曲柄与连杆间的夹角变化以及各连接轴径处的受力等状态值,分析结果可用于运转机构的技术改进,验证机构设计是否正确等方面的工作。

分别以静态和动态模式观察机构,清晰掌握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进入工程图模块转化生成零件及装配体的二维工程图,进一步验证了理论上的投影关系,使得以往那些令人头痛的复杂零件投影问题得以解决。指导学生结合运动件工作原理,进一步掌握运动配合和机械加工原理,对图纸进行合理标注,同时养成合格规范绘图的好习惯。

2.课堂扩展。随着我国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方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为见识宽广,在课堂上显得思维活跃,互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大不相同。由此,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千变万化,导致好多时间在为学生纠错,这就要求教师知识面要广,对各类错误应对自如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

授课过程中结合工厂加工的实际问题,提醒学生回忆在工程训练和生产实习中曾经做过或考查的项目,联想相关的减速、变速及差速机构,阐述并解决机构运转过程中诸多疑难,不自觉地将学生引入到机械加工环境中,与教师形成交互式的教学氛围,双方都受益匪浅。

课后为学生布置相近作业,按组分配给学生不同运动机构。学生信心满满地钻研,总结在课下所遇的诸多疑点和难点,及时与教师反馈沟通,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

四、教学体会

本轮教学结束后,师生都体会到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乐趣。期末考核过程中,部分同学积极转换思路,绘制步骤与教师讲授有了较大改进,说明创新教育在他们身上起到了作用、达到了初步目的,在求职应聘期间也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气质。

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也深深体会到距离成功实施还有一定差距,很多工作不够细致合理,需要逐步改进一些具体内容。

1.案例内容要更新。教学改革是一项挑战,应紧抓时代脉搏,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及时扩展授课内容甚至更新案例,以开拓学生视野和激发学习热情。

2.题库覆盖面要广。在验收终端,除了已授内容,也要在考试内容及具体环节中做足文章;除了变更参数,在具体结构形式、类似机构方面也要适当扩展,并逐年扩充题库题量,以充分考核学生的掌握水平和创新能力。

3.教师要公正严谨。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切实有用的知识之外,更要尽心督促,考试过程中更要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才会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环节趋于完美。

参考文献:

[1]娄延常.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湖北省大学生学情调查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4,(2).

[2]屈文涛,任涛,康晓清.工科学生制图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3]张德江.论教谈学话育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张润莲,张向利,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4).

[5]于志新.CATIA实例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篇5

(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摘 要】《.NET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选择案例和设计项目。课堂上,教师以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与技术;机房中,学生以掌握的知识点与技术分组进行相关项目的开发。实践证明,该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Application of “Case-guided and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Course of “.NET Programming Language”

LIU Qiu-Xiang SUN Kun SUN Shou-qi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China)

【Abstract】“.NET programming language” is a course with very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operability ,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kind of “case-guided and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key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depends on the selection of cases and the design of projects. O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 uses the case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to let students grasp the related knowledge points and technology;On the computer room,students work in group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projects,depending on the knowledge points and technology that they have grasped.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ut also can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y, and can train the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Case-guided; Project-driven; Programming; Teaching reform

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NET程序设计语言》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者简介:刘秋香(1979—),女,汉族,山东莱州人,山东理工大学,讲师,从事软件工程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0 前言

《.NET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也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NET程序设计语言》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教学方法中,通常采用“课堂讲授为主、上机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认为枯燥难学。为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和示教法,同时结合一些上机实践来巩固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但《.NET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特点是更新快、内容多、课时少,在授课内容方面除了要讲授大量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涉及具体的应用和操作。要让学生掌握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不能抛弃传统的经典内容,又要介绍当前最新的案例,因此传统的讲授和示教法就显现出许多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加强学生独立完成软件项目的实践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思想

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目前哈佛大学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案例管理系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分析和研究大量的案例。案例教学法采用典型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的基础是专业理论知识,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运用相应的专业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1]。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课程基本知识和相关项目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项目,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将所选项目分解为连续性的子项目,以项目为引导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项目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笔者提出的“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课堂上,教师以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与技术;机房中,学生以掌握的知识点与技术分组进行相关项目的开发。

3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目标是建设“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实施过程可以分为“选择案例与设计项目分组与选题案例分析与项目分解项目实践项目检查与验收评价课程考核”六个阶段。

3.1 精心选择案例和设计项目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选择案例和设计项目。教师要关注当前社会对.NET技术的需求及应用热点,选择3到5个经典的案例(如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用于课堂讲解,要保证案例的实用性、综合性和易懂性,采取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

设计项目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最好准备简单、中等、复杂三种不同难度的多个项目,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其次,在考虑项目实用性、综合性和易懂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项目的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玩心重、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几个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如连连看、俄罗斯方块等小游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3.2 合理组织分组与选题

在上第一堂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和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并选择一个经典案例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了解。然后,简介相关项目,强调学生协作和团队精神,以“强带弱”(学习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的学生)为前提,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分成项目小组,每组3~5人,选出项目组长。最后,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项目,课后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分工。

3.3 理论课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把教学内容以案例和项目为载体,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将案例分解为互有联系但相对独立的几个学习单元(子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由项目任务导入,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理论储备为基础,对于项目所必须讲解的知识点辅以精选的示例。

理论授课过程中,必须摈弃固化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案例难度等,并注意结合灵活多变的课堂模式(如讲练结合、现场带练、集体讨论、互教互学等)。

3.4 实验课指导项目实践

理论课以教师为主体,为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实验课则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点的前提下,每个项目小组按照之前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分工完成所选项目,从而锻炼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完成项目开发的能力。

在项目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分工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项目,然后将项目分解为互有联系但相对独立的几个子项目。在理论课的某个学习单元完成后,教师根据这部分的理论知识给每个小组下达实践任务,进行相应的项目实践。每个项目小组的成员要随时沟通交流,各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和借鉴。

3.5 定期检查与项目验收

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定期检查每个小组项目的进展情况,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全面的讲解和纠正。

在一个小组的所有子项目完成后,教师要指导该小组汇总各子项目,根据最初的项目要求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并汇报项目成果。汇报内容包括陈述和答辩两部分[1],首先由项目组长演示并陈述项目,之后教师进行提问,相关的小组成员进行答辩。最后,教师根据项目成果和汇报内容进行评价,完成项目的验收。

在一个小组的项目验收过程中,建议其他小组旁听。因为在听取汇报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能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3.6 改进考核方式

在“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下,课程的考核也不应局限于期末的笔试考核上。可以通过笔试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掌握,通过上机考试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项目的完成过程和效果也应该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计入课程的总成绩。通过考核方式的转变,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4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成效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经过一学期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2)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积极地参与集体讨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增强了学习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或自查资料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很多问题;(4)提高了编程能力,学生设计和调试程序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5)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小组成员学会了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5 总结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在《.NET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该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NET程序设计语言》是.NET课程教学体系的入门课程,有了良好的开端,后续课程的教学更是游刃有余。实践证明,该教学法使学生对编程有了自信心,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邱云美.“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旅游规划课程中的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10,32(5):114-117.

[2]何剑民,郭红艳.“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0(1):188-189.

篇6

模具行业是我国入世后为数不多的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之一。当前世界上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一些模具的制造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成为世界企业巨头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低成本的模具加工中心和研发中心的首选地之一,正在成为世界模具大国。其中,汽车、摩托车、家电行业是模具最大的市场,占整个模具市场的80%以上。由于近年市场需求的强大拉动,中国模具工业高速发展,市场广阔。目前,我国模具行业从业人员600多万,其中从事模具设计的占1/10,也就是说,模具设计师可达60万以上。目前我们国家模具技术人才紧缺,模具技术人才的高薪,在我们的社会上,已经不是秘密。模具设计是一个很好的专业,特别是在就业方面。我们国家的工业快速的发展,人才的瓶颈就出来了,许多企业难以招到技术过硬的中高级技工,高素质模具设计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院校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能力的要求。突出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在学习中理论知识很难形成实际映像,缺乏对模具设计的空间感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三年的高职学习中,理论学习时间占了一大部分时间,实践锻炼机会极度匮乏。同时,学生能力的提升除了学生本身的因素外,还需要与教学方法相配合,才能培养出适合当前企业需要的专业性的模具设计人才。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精选,教学案例要来源于企业成功应用的实例。每一个教学案例必须达到一定的目的,案例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在于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师生的紧密合作才能实现,具体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准备阶段、小组讨论阶段及总结阶段。

(1)学生准备阶段。一般在授课或者实践的前一周,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

(2)小组讨论阶段。分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必要阶段,在开课之初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务求每组学生的整体水平持平,而不能将学生进行盲目的分层。这样才能保证分组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在分组讨论阶段担任组织者的角色,不具体参与自己的意见。在各个小组综合得出自己的结论后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同时,在发表本小组分析结论后要接受问询并解释。教师要在各个小组进行发言的过程中重点记录每个小组的亮点和缺点。以便在总结阶段提出并解决。

(3)总结阶段。在小组讨论完成之后,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综合其他组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的分析进行总结发言,最后形成书面文字的形式。从而对案例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求

(1)提高教师素质。案例教学法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员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教学方法要形象化、多样化、趣味化。切忌概念化、抽象化。

(2)甄选案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来源于实践,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不是实践中根本不会发生的案例。同时案例要客观生动,教师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引发学员兴趣。同时,案例要有一定的可讨论性,一般来说,案例能得出的结果越复杂,越多样性,越有价值。

(3)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实习基地能够提供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拓展新的教学实习基地。根据学生技能掌握的不同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机会。

4结语

篇7

作者简介:毛毅静,女,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邮编:200062.

《我的牙刷》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9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该课的内容设置和安排无疑体现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主旨,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兼具实用性。

从李江华老师的教学案例来看,李老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的掌控中规中矩,所写作的文本体例规范、整齐,体现出的教学细节周到、完备,可谓时下获奖案例的典范。对教师而言,能呈现一份思路清晰、目标定位明确、教学程序完整的教案,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从专业的设计角度来看这堂课,笔者以为,花哨的教学设计超越了设计的本质,成为教学的阻力,妨碍了设计思维的层层推进。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到一个重要观点:设计要进行创新,不一定是向下一个顺序发展,而是在已有的东西中找到我们从前看不见的地方,也就是那些点数——找出隐藏在生活细节中的资源及讯息,然后做出修改、改良。这在很大程度上告诉我们,1、2、3、4直线推进的教学流程,并不能涵盖全部的教学,或许1.1、1.2式的点的扩散,才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那么设计教育该如何开展呢?以下笔者将从设计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从另一个维度谈一谈当下设计教育中的一些误区。

一、从功能主义设计角度看设计教学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设计·应用”领域学习的要求,主要是以功能主义设计理念为基础的。功能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建立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是西方人文社会学各个领域的重要思潮,也是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设计学派的重要理念。早在19世纪中后期,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路易斯-沙利文( Louis H Sullivan)就提出“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观点,认为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功能,强调“哪里的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这也几乎成为美国设计哲学的唯一陈述,并为日后德国包豪斯所信奉,更是现代主义设计最经典的理论范式。

虽然世界艺术设计史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是现代主义设计依然存在,并对我们今天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以功能主义为重要理念,表现在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上,即任何设计都要首先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

功能主义设计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在设计上注重合理、均衡、精炼、无装饰、注重品质和技术,造型直截了当地反映产品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特征。奉行“清除生活中的无序和混乱”的原则,先有实用再求美观,以设计一个使人类幸福的理想的人造环境。

而当下基础教育中关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教学,普遍遵循的原则是从美观到实用,更多地是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装饰技巧。这不能责怪教师在教学中的环节错置,而应归咎于教材中的理论滞后。

美术学科引入设计概念主要源于西方20世纪之初的包豪斯学院的设计理念。包豪斯学院鼓励艺术的、凭直觉的设计。早期的设计与绘画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很多绘画从业者也担当着设计师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美术学院设计专业要求学生专注于更为理性的、系统的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逐渐将设计规整为一门学科。通过多年的学科建设,设计学已然区别于美术学成为一门专业性的学科。无论是从设计师的认知,还是从他们的设计方法及实践来看,目前的设计同我们传统的美术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通常说来,设计是一种熟练行为的表现形式。任何一种技能的发展都依赖于严格的训练和技术发展水平。只有技术熟练的设计师在执行计划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并能根据环境变化作出调整。学生的设计学习过程与真实的设计实践之间有差异,学生只有在严格执行技术和程序的情况下才能保证不出现偏差。因此,对学生而言,学习设计应依据整体设计流程的策略,基于简单有效的技术或方法。

因此,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在日前的美术课程中安排“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就应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增加关于设计学习的专业化的设计流程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与专业技能。在教师培训中增加现代设计的通识培训,补充该领域知识的欠缺。

二、设计教学中一些重要的设计原则

设计成为美术学习的重要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对“新课标”的解析,可以看出我国对基础教育阶段设计(“设计·应用”领域)内容教育的任务和要求。(表1)

四个学段的不同学习要求可以归纳为:第一学段,简单组合装饰;第二学段,简单设计手段;第三学段,基本设计方法;第四学段,初步设计意识。

学生要通过1-9年级的学习,基本了解设计技能,形成设计的思维。以本教学案例为例,所涉及的学段恰好处于学习设计方法的层次,对应“新课标”该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可以进一步细分。(表2)

设计目标,前面两点(目标分析、方案分析)主要针对设计认知的要素,后两点是有关设计能力的培养。其实,李老师的设计包括了这几个步骤,体现在表3中。

总体来看,本课教学在设计的重要目标环节都有所涉及,但是在导入和游戏的教学环节中关于设计目标的内容显然有所重叠。欣赏部分的草图表现,强调了设计习惯却忽视了聚焦方案分析,学生没有机会自主进行草图绘制和修改;讨论环节虽然有痕迹表明在聚焦设计方案的分析和研究,但显然讨论的重心没有将设计向深度推进,反而仍旧游离在牙刷这一设计物的形式设计上。因此,学生最后呈现的作品没有聚焦在设计法则,例如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方面。囿于教师的示范稿,学生作品呈现出设计能力扁平化、趋同性。因为之前这些环节的懈怠,导致鉴赏环节教师在点评作品时,自然也说不出更多有意思的话。

为什么一节看似结构完整的课,最后却在深度上留下缺憾?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因没有遵从设计法则,而造成控制教学效能的无力感。在此教学案例中,疏漏了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草图。

教师在上设计类课程时,应自我定义为设计师。在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描述上,而应突破渺如云端的想象描绘,并将想象中的空间落实到现实中来。这就提出一个重要的环节——设计草图。

设计中的草图究竟是为了什么?

以工业设计为例,经过“概念的推出—概念的转译一概念的精确化一概念的微观塑造”这一系列环节,才能一步一步地接近设计目标。简析如下:

最初是概念的推出。刚萌芽的概念草图上,我们能看到设计师如何演绎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是形象的部分,也是充满愉悦的、天马行空的发散性思维环节。

第二步是概念的转译。随着设计的深入,第二组草图将从形式的想象跳跃到具体构造及材料。这部分其实是有各种约束条件的,要点在于将项目作阶段性推进,同时将概念清晰地持续下去,且干净地落到实处。此环节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耐力和控制能力。

第三是概念的精确化。这是设计者将想象中的概念与真实感知之间建立一种关联的环节。这种关联不一定要建立在大尺度的构件之上,往往是落在实处的细节处理。随着思考的逐渐深入和推进,细节才不会出现失控和与原先构想的偏差。这个环节强调的是设计的专业技能。

最后是概念的微观塑造。这个收尾的环节要求的是规范的操作和专业的指导;通过不停地在不同的尺度和比例中游离和跳跃,精确地瞄准到最需要推敲的焦点上。最后以精准的草图,将设计引向了更为微观的物质世界。只有这样,一个最初听上去有诗意,却明显难以落实的概念才会牢牢地固定在真实世界之中。至此,设计的环节才真正落实。

上述四个设计的步骤(环节),其实折射出了设计的本质——草图是设计的重中之重。设计其实就是预设,是一个精心的谋划。因此,教师必须把控好教学节奏,通过不断推进概念来聚焦设计方案,达到分析的目标,这样才能把熟知的、习以为常的事物,以一种“初视之眼”去重新感受。教学也只有通过自由的最初的概念形成(以一种率直的心态去重新捕捉事物的本质),才能更接近真正的设计流程。

三、设计教育的真正价值是培养设计师式的认知

如前文所述,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意的形成,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要让设计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彰显设计教育的价值合理性。

首先,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特设问题的技能,而这类技能与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对的情况和决策应匹配且相似。教师们都已熟知,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认知技巧和能力。而哪些才是学生通过设计能够掌握的技能、技巧呢?

我们设计—件物品,从“无”开始固然是…种创造,然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耳目一新也更是一种创造,且更具挑战性。在“日用品”(牙刷)这个题目的设定中,不必去追求那些奇异的事物,如设想一些不符合生活需要的添加物。而应从人们所“共有”的物品中来提取可供设计的价值,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的概念。“无印良品”提出的“Re-design”(意即“重新设计”)概念,值得我们借鉴。所谓“重新设计”,即重新面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体现现代设计真谛的课题。其中包含了把社会中人们共有的、熟知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涵义,这也是教育中最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它体现了设计教育的核心价值。在“设计-应用”教学中,教师必须时时把握这个分寸,严格提升教育的标准,从学科本体出发,关注设计教学中最本真的内容。

其次,在教学中要着力关注团队、小组的合作。每个团队成员的使命及思考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在小组讨论中,每个组员应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对合作的设计作品做出贡献,讨论是为了思维的不断发散和深化。“非形式逻辑”的代表人物麦克匹克(Mcpeck)认为,这种批判性思维( Critical曲nking)的培养是设计教育重要的贡献。

篇8

关键词:抗辩式教学;案例设计

传统法学教育缺乏职业技能培养、执业实践训练的倾向日益突出,因而兼具实用性和实践性的抗辩式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相比而言,抗辩式教学的实用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如何推进抗辩式教学在法学教学体制中的应用和设置、抗辩式教学需要哪些教学手段、如何整合现行教学资源等等具体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论证和研究。于此,本文以“案例教学”为索引,微观探讨抗辩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一、法学抗辩式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是还原法律适用场域的最佳手段

在抗辩式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案例教学无疑具有重大作用。抗辩式教学关注法律执业实践训练、关注法律职业技能培养,这种面向司法应用、司法实践的培养理念,必须回答和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法官、检察官面对疑难案件时,找出破解难题的办法;律师面对互相抵触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法律规则,论证出维护公平和正义的适当规则。毫无疑问,我们不能把课堂带到真正的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但是我们可以把发生在司法实践部门的问题,浓缩设计成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来还原和再现法律发生的真实场域,在课堂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实问题,最大化地激发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在真正的体验中锻炼和充实学生的能力。这就好像技工学校的学生,面对真正的机床,看到机器的故障,必须进行现场故障排除的检查和维修的训练一样。体验和感受,才能全面展现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能力和推进问题解决的创造能力。

(二)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导向的最佳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方式强调以老师为导向的一言堂式教学模式,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可是学生未必有所收获。问题不在于老师讲授了多少,而关键在于学生真正习得多少。也就是说,以往我们只用硬性的指标(如教学大纲、教学讲义、教学周历)去规定和关注老师的知识讲授,却忽视了最为重要的问题――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学生不接受、不理解,所有老师的讲授就是零,甚至是负效应。抗辩式教学,就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做了一个互换,这种模式强调以学生为导向,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其中,案例教学就是以学生为导向的最佳手段。

在案例教学的方式下,老师退出了讲台的中心,学生要主动学习和了解浩如烟海的法律规则,懂得查找运用这些资料的最佳方法,还要掌握相关方面的许多知识,特别是有关案例的法律渊源、历史背景和它涉及到的各种逻辑关系,只要能发现问题,并加以系统论述和批判,提出让专业人士信服的独到见解,就是案例课程最大的价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老师的适当指导,就会导致:学生不在被束缚于老师教学大纲涵盖的知识重点范围内,不在被束缚于老师所提及和思考内容的范围内,而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学习探索的范围也会最大程度地扩大和拓展,随着而来的是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断反思和调整提高,而这正是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迫切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案例设计

案例的设计与指导是案例教学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如果案例不具有对抗性、不具有争议性、不具有典型性,就无法增加辩论的激烈性,进而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无法充分实现“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因而案例教学必须进行科学设计和指导,否则只会事倍功半、费力低效。故笔者认为,下述原则是案例设计与指导要遵循的重要指南。

(一) 案例的设计应该关注法律思维的培养

当前,我国法学高等教育中也存在案例教学。但这种案例教学的设计,是一种三段论式的设计方式,即为了证明某一个法律规则(大前提),找到一个实际案例(小前提),进而得出结论法律规则判断为合法或非法。比如: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3万元(大前提),现有欲成立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人出资1万元(小前提),那么这个投资人的出资行为是否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呢?不符合(结论)。因为1万元没有达到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很显然,这种案例的设计毫无专业水准。对于没有受过法学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根据逻辑推理,轻松得出判断。说到底,这种案例教学的失败之处在于,案例设计不须要分析思考、推理论证,说到底,这种案例不会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而如果案例设计,是一种发散式的设计,没有老师提前的归纳和总结下对案例的剪裁,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正确答案的获得,而是把相关问题的原生态模式展现出来,不限定分析的思路,不设定确定的答案,重要的问题在于:学生通过对案例中所涉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独立地设定和探索思考和论证的角度,其所查阅和分析的资料范围可以远远地超出案例本身,案例只是提供讨论的论点和中心,而整个的论证过程完全是发散式的、创造性的。

(二)案例的设计应该关注辩论技能的培养

“由于法律规则本身的模糊不清、法律规则相互间的冲突和竞合,再加之具体案件中当事人证据的事均力敌,在很多案件中,律师都有抗辩的余地。”因此,在法庭诉讼活动中辩论就是不可或缺的技术能力。而辩论技能恰恰又是不经培训,很难拥有的技能。如果不掌握辩论技能,就无法找到对方的论证核心和重点,无法快速找到其论证的破绽和不足,无法形成有的放矢的回击。因此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下列技能:破题――找到论述的核心和方向,破题不好只会南辕北辙;立论――确立分析了进路和资源,立论不足只会独木难支;论证――形成缜密的思维推理和准确的言语表达,论证不利就会全军覆没;驳论――快速找到对方破题和立论的破绽,形成有力回击。这些技能是在长期的辩论实践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且毫无疑问,为这些技巧做支撑的是强大的知识储备、多角度的思考方法、深入的分析研究、高强度的言语表达训练。因此辩论是一门技术,又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是学生必有的经历、必备的素质。

三、现行教学体制下案例课程的设置构想

(一)案例课程的评价标准应从结论走向过程

以往的案例课程评价标准是学生的结论。答案是合法,学生的答案正确,那么是否有论证过程并不重要,只要把相关法条列出即可。而抗辩式教学模式下,评价学生的标准,不是以结果为导向,也就是说,学生得出的结论并不重要,如果结论对了,但是没有对案例资料的分析整理、没有理论和实践资源的结合论证,那么这种结论只是空壳,学生并不能因此得到高分,相反,高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论证基础上――对案例资料仔细地分析和整理,最大程度地扩大对所涉猎问题的查阅和研究范围,法律本身就是生活,因此真正深谙法律的人,应该是掌握更多生活知识的人。恰当地分析和论证所得结论的合理性。这样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会激励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法律人自身的法律思维。所以,以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标准与培养具有法律思维的人才目标相匹配。

(二)案例课程设置中必须增加辩论课程的环节

篇9

关键词: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中职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对于中职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此,以多年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实践为基础,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首先,对于中职生来说基础差、接受能力偏低的现状不可否认,这必然给中职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带来的一定的难度。其次,从教学目的来分析,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基本语句、基本控制结构以及自顶向下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这些内容相对枯燥,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则有助于帮助教师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有利的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案例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特征主要有:

1、高度的真实模拟性

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案例都是教师针对实践材料和教学经验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这样的案例取自于生活、来源于生活,这就可以使得案例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真实为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环境。

2、发散思维的拓展性

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不仅仅要针对本次课程的知识点,同时还要与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联系。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体现发散思维的思想。

3、教学效果的导向性

在实施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机教师不要过分的关注案例教学的形式,否则就本末倒置了。案例教学法仅仅是促使教学效果实现的一种方式,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是我们的最终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具体实施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干预以保证整体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

对于中职生来说,刚刚接触计算机语言学习,往往对于计算机语言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对于枯燥的语言学习兴趣较低。因此在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精心选择与中职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而又易于理解的案例,合理的把教学内容整合到案例程序中来,通过中职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去解决现实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将中职生评定"三好生"的各种条件限制过程作为案例来讲解程序设计语言中if语句及嵌套的使用;可以将个人所得税计算的过程作为案例来讲解程序设计语言中switch语句break语句的使用等等。这些案例贴近生活,易于理解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于计算机语言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整个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效果。

1、案例导入

本文以中职生学期末的成绩统计问题为案例讲解程序设计语言中if语句和switch语句的相关知识。首先教师要想学生讲述成绩的统计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规定学生学期末的成绩应该等于日常课程成绩等级(A、B、C、D四个等级)加上期末考试成绩(80%)的总和。计算的过程是先将日常课程成绩等级(A、B、C、D四个等级)转换成分数,各级分数分别为A-20分、B-15分、C-10分、D-5分,然后加上期末考试成绩的80%。那么该如何进行程序设计呢?

2、对于程序的算法分析

(1)首先可以输入学生的日常课程成绩等级和末考试成绩;

(2)在输入学生的日常课程成绩等级的过程中如果输入的是小写字母a、b、c、d应该自动转化为大写字母A、B、C、D;

(3)根据日常课程成绩等级(A、B、C、D四个等级)转换成具体分数;

(4)计算学生总成绩=日常课程成绩等级的对应分数+期末成绩*80%;

(5)输出学生总成绩。

对于上述过程中的大小写字母转换的问题,中职教师可以在事先不必提出。而让学生在进行编程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类似的问题,这样的话学生对于该问题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整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主动分析、解决实际应用中问题的能力,又能够把前期"字符数据"一节中大小写字母ASCII码不同及转换等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逐渐建立中职生对于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体系的框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性。

3、案例教学中的重点

本次案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 "if语句"、"switch语句"的格式及执行过程上,同时对将要涉及到的前期相关知识点"关系运算"、"逻辑运算等"等问题进行回顾。

三、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选择适当的案例

作为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案例教学的始点,选择适当的案例尤为重要,这是决定教学能够工程的关键前提。程序设计语言教学实际上是一种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因此,对于中职语言教学来说可供选择和使用的相关案例有很多。但选择最合适的案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中职计算机教师要考虑到中职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低,选取的案例要难度适中,这样才有助于中职生理解。对于中职生来说,教师要善于运用一些简单的案例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兴趣。

案例的选取也不必拘泥于课本的例子,因为课本的例子不一定是为案例教学所设计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进行广泛的阅读。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师来说可以自己编写相关案例,也可以在课外读物中选取案例。案例的取材可以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但是要注意把握其中的一个重点。那就是所选择的案例要有针对性,可以全面的覆盖所要讲解的知识点。

2、有针对性的运用案例教学方法

对于案例 教学法本身来说也不能适应与中职程序设计语言的所有教学,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也要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适当的选择与应用。计算机教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因此针对这样的特点,可以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就有很多了。同时,在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3、做好案例教学的结果评价

(1)教师要积极对学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

中职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得出好几个结论,这时教师如果只对材料的内容进行讲解而不去理会其他结论,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中职生的积极性。

(2)做好过程评价

在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仅要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同时要主要掌握学生得到结论的过程十分科学、合理,从而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凌水明; 程慧智."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的结合运用.新余高专学报.2005.12.30.

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服装设计 教学

引言

案例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各类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广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对于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美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对于服装设计的课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的课程,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共同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通过实际教学表明,效果十分突出,值得广泛推广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以及使用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案例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要求打破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倡导让老师作为教学中的设计者和鼓励者,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当中,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能够对社会的需求导向通过案例分析出来,从而能够使学生从容的应对专业问题。

应用于服装设计专业的案例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服装设计专业因为其独特性,需要广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设计出赏心悦目的服装,所以,案例教学法在服装设计课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生可以从每一个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获得不同的灵感,领会不同的风格,有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能够从每一个成员的发言和分析中查漏补缺,弥补不足,找到自己专业知识水平方面的缺陷,对于自己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服装设计课程中,我们要坚持进行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融合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得教学效果更上一城楼。

2.案例教学法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实施办法

2.1通过案例导入与组织讨论

案例教学法在服装设计中的实施办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理论部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案例教学法中,我们不能沿用传统教学方案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服装设计的概念、分类和设计者的基本条件使,应当结合案例,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通过自身的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通过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使学生学到的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更加牢靠,不容易以往,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部分是实践教学的环节,由于服装设计的独特性,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服装的款式美、图案美以及面料美等方方面面,同时要分析当今社会服饰的流行趋势和市场需求,通过这些客观因素的结合,对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例如在服装的外型线的设计以及服装的结构线设计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法国的设计师迪奥的新造型以及字母型线型作为素材,充分分析外线型对服装流行的影响。同时我们可以拿出一些国内外的女装品牌的潮流女装进行分析,剖析目前国内外的流行需求,找到目前的流行趋势,对服装的设计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此外,在服装的分析中要充分考虑细节方面,领、袖以及口袋的设计也是重中之重,不能够有丝毫的马虎,小的细节往往是最出彩的方面。

2.2归纳与拓展练习

经过了案例分析和讨论后,应当进行充分的归纳与拓展练习,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这个环节的主要模式是通过课堂的小结以及课外作业队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把案例转化到自己的设计中,学以致用。各组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寻找不同的初始元素,或者通过相同的设计元素来拓展不同的设计.。由于每个设计小组的切入点有所不同,所以,各组有的从廓形角度来找共同点,而有的从色彩角度找来类似点,同时,有的从分割线上找同类项,因此,得出的调研资料通常是五花八门。老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讨论总结,将有一定共同点或一定相似度的典型案例归纳梳理出一个或者更多拓展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巩固课堂案例,从而激发整个团队及个人的学习热情。

3.案例教学法取得的效果

3.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案例法的教学,改进了学生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上来,从而使知识学以致用,成为自己的东西。同时,利用多种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到课率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上升,课堂质量自然就提高了不少,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大有裨益。

3.2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每个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小组对服装案例进行分析,每个人都能从其他组员的发言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今后适应社会工作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3.3提高了创新能力

服装设计的灵魂便是创新,所以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设计出有独特风格的服装。案例设计法贴合了专业特点,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系统思维,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服装设计专业的需求必将更大,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为我国的服装设计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如平. 案例教学法浅析[J]. 嘉兴学院学报,2002,S1: 214-215+296.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ase Method of Instruction in "VB Programming" Teaching

XIAO Zhiyong

(WU Hanliang Polytechnic School, Kaiping, Guangdong 529300)

AbstractHow to improve the course of VB programming 's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find a teaching method that can adapt to students' cognitive rule as well as stimulates the student' study the interes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hat the teachers facing. This paper mainly talks about how to through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effective explore in VB Programming.

Key wordscase teaching method; VB programming; exploration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已经渗透到生活中各领域,信息技术早已从各方各面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工作途径,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开发计算机编程方面的技能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其中,高级语言中程序设计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学生能够更透彻的理解计算机工作时的原理,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扎实基础、理论公关等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中职学校在基础必修课程中加入程序设计。

当前编程语言有许多种类,其中,面向对象式的语言Visual Basic独树一帜,有很多学生在学习编程语言中都选择了它。它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1)在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领域中,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用户更广泛,因为通过VB可以开发出各种各样的Windows应用程序,并且微软技术每更新一次,VB都会有新的进展,从而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2)它的图形化界面技术,使得图像生动直观并且简单易学。因此,我们可以从面向对象的相关概念和对象用法触类旁通,为其他语言的学习打好基础。但在VB编程语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对编程语言的兴趣爱好,并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位现行教师所面临和探索的问题。其中,含义案例教学法早在19世纪7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所提出的,其最早运用于医学领域,后来渗透到军事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发展到今天,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体系中意义重大。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生活中已经发生或目前还没发生但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案例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探究,并由分析结果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从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善于启发学生灵感去提出问题,并且使学生智力和能力都能得到充分提升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效率的功能,也就是该方法在教学的程序上始终遵循着由典型事例推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而升华到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增加学生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宽度。与传统的使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法相比,本教学方法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和案例的讲解分析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学生可以通过使用原有的科学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如经过分析、归纳、推理、总结的步骤来学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去设计教学案例,维持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思维状态,使其善于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在《VB程序设计》教学中所使用的策略选取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使得VB案例教学显得更加容易想象和学生更易于入门。

教师要善于给学生的课堂带去更多乐趣,来达到激发学生对VB编程学习感兴趣的目的。目前,许多VB程序设计的教材编排都是只考虑其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只对表面的知识进行展开,课程一开始就介绍诸如属性、对象、事件和方法等一系列在VB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显然,这样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特性,容易使学生对VB的学习失去信心。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地给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极富乐趣又宽松的学习环境,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方法。老师在给学生上第一节VB课时,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可以先制作一个在水中自由自在游荡的小鱼图案的屏幕保护程序或者是一种能展示相册与画面的VB程序演示给学生看,让他们觉得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编出一个漂亮而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多媒(下转第62页)(上接第33页)体程序,当然会一下就可以勾起他们好奇心。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VB程序设计的魅力,如:编制 “卡拉OK点播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目的就是使学生从中得知VB的实用性,并会恨不得马上坐在计算机面前编制自己想要的VB程序,自然而然他们肯定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与数学有机结合起来,数学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所有人从小就开始接触数学。但是,VB程序设计这方面的知识绝大多数人都是到了大学才接触,学起来犹如看天书,因为VB程序这门课程术语太多,并且枯燥乏味、难以入门,为了能让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喜欢上VB,明白VB编程的方法步骤,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与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求“水仙花” 数(指其各位数字的立方和等于该数本身的三位数)时。若是在古代的话,由于当时技术落后和计算用具缺乏,人们只能是从100依次试到999,再把能够满足条件的数一一挑出来,当然,这样既费时又费力。当今社会,用VB编程仅需几秒钟就可以结果算出来了。在V B编程中,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中学起来很费劲但不可或缺,对于多重循环更不容易弄清其流程。这时可以在课堂上以现实中的问题为例子向学生提问,例如:时针每走过一格,分针将会走过多少格?秒针又会走过多少格?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可以形象地把分针、秒针和时针的运动打比方,这就是三重循环嵌套。然后依据此思路写出最终的程序代码,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了。最后,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出点思考题以巩固其知识,如:要用同样的方法编程求解“百钱买百鸡”、 “猴子选大王”等问题。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进行小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根据VB的教学内容来巧妙设计案例,提出案例要求、案例目的及案例重点。这时,同学在教师放入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再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并记录小组的讨论过程,然后将本组讨论结果进行整理,最后,一各组员针对解决各自的方案写出VB的程序代码。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负责答疑,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再次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问题,然后修改调试程序直到运行成功。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间的协调合作能力,同时,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总之,教学方法有许多,况且没有固定不变的或者孤立的教学方法,只有在VB程序设计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新的模式、新的理念、新的指导,并根据生活中的切实问题与不断去深入探索研究,寻找更适合学生,更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案,同时要巧妙地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着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使学生全心地投入到VB学习中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的能力,才会使VB课程的教学效率的提高,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纪兆华,等.VB程序设计教学的研究[J].吉林:吉林大学学报,2005(8):149-151.

[2]杨俊宇.浅谈VB程序教学方法[M].科技资讯,2006(16):211-212.

[3]牛又奇,孙建国.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篇12

物流设施规划课程涉及建筑规划、管理学、系统工程学等多个学科与领域,由于涉及的学科与知识点众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很难做到让学生系统性地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尝试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一、物流设施规划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特点分析

物流设施规划课程属于物流工程专业最为核心的课程之一,是在物流工艺流程分析的基础之上,构建一个经济、便捷的物流系统以保障企业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的高效运行。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生产系统的组成与平面布置、设施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搬运与仓储设计、物流系统仿真等。

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综合性。在设施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想构建一个完整可行的方案,必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才能够完成。第二,实践性。其中,物流设施布置的主要方法以及系统运行效果的检验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过程得来,解决物流系统中多种问题的方法来源于长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第三,知识更新快。无论是从种类看,还是从技术方面看,物流设施与设备都属于发展极快的行业,技术与设备更新频繁,导致该课程的教材很难跟上最新科技成果的发展速度。

鉴于物流设施规划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仅以课堂讲授的形式传授理论知识,势必晦涩难懂且枯燥乏味,学生很难做到真正掌握知识。而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在课堂上结合真实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可以使学生对现实中的物流设施和物流系统有个整体的概念和把握,为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教学法在物流设施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物流设施规划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无论是在何种学科的教学中,只要引用了案例教学法,就要求案例的选择应该尽量真实、形象、贴近生活,以便于学生能够对知识形成更深的理解,案例展示的实际问题要与本学科的研究内容相匹配。具体到物流工程专业的物流设施规划这一课程中,能够直接供教学引用的案例非常少,所以要想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师应该精心选择与准备案例。对于案例的选取,可以通过如下几个途径:一是通过新媒体或者杂志的报道,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案例;由于这些报道的内容属于社会中的真实事件,如果直接引用到课堂的教学中,可能无法与其中的理论知识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对搜集来的素材进行加工,将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部分内容进行突出展示。二是通过对类似专业的案例进行筛选,得到能够应用于本课程中的案例,例如,物流经济地理、工业建筑设计等相关课程。然而,应注意到这些案例通常展示的是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知识,如果直接引用,势必无法突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因此,也需要教师进行系统地设计与改编,确保所用的案例与课程内容相吻合。

从物流设施规划这门课程的要求出发,课程组做出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目的在于通过案例设置来展示本课程特点,使学生体会到利用数理方法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评估以选择最佳方案的思维。例如,在对本课程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设施布置规划进行教学时,为了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选取了一个典型的连锁超市配送中心案例,主要讲述配送中心不同類别商品的存储、分拣、分货、包装、配送等各环节物流流程与衔接关系。为了体现物流设施规划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理顺物流工艺流程进行初步规划之后,再考虑各部分的物流量大小,分析各作业单元之间搬运距离和强度,进而将计算出的物流强度与前面的非物流关系密切程度来设定各作业单元的相对位置,按照密切程度高的作业单元靠近布局,反之,应按隔一定距离的原则完成设施布置规划。其他的教学内容,也应该辅之以相应的案例展开教学,例如,在设施选址问题中,可以分别以仓库、货运站为例展开教学,在物料搬运系统分析部分,以某公司货物配送中心分拣库的物料搬运系统设计为例展开教学。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将教材知识运用到解决案例提出的问题上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物流设施规划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如下几个环节:

首先,要安排参观学习。由于物流设施规划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初,应安排学生深入物流企业现场进行认知实习,了解物流工艺流程安排、设施设备布局、物料的存储、库内搬运、仓库选址等,熟悉各种叉车、堆垛机等搬运设备的用法,认识托盘、大中小型货架、储物容器等物流设备,使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形成直观认知。安排参观学习时,应提前将重点要观察学习的项目以任务书的形式下发到学生手中,参观实习后要安排讨论环节,以确保参观学习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对案例的理解。教师在安排案例教学之前,应将事先制作好的案例发放到学生手中,由于案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拿到案例后往往会认真研读,对案例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了解,查询资料,进行适当的讨论,并要求若干代表进行发言,从而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对案例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了确保学生分组讨论的效果,在本课程的第一堂课中,就应该把学生的分组工作做好。在课下,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小组内每个学生明确分工,各自查阅不同的资料,然后共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

再次,案例的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时间范围之内,对各小组探究的案例展开交流,这是案例教学最为关键的一步。各小组选派出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讨论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小组代表通过PPT讲述本小组的主要观点及问题的解决办法,小组内其他成员对此作出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对这一小组答辩结果中的问题进行提问,讨论完毕后,教师针对本节课引用案例的讨论结果作出总结,对学生探讨问题的结果以及学生的努力程度等进行点评,并且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不良状态,鼓励与肯定学生中呈现出的积极因素。

最后,结合设施规划软件形成规划方案。物流设施规划课程具有专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要达到提出设计方案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最佳的结果是学生能够提交设施规划方案的图纸。因此,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最好能引入Flexsim等系统仿真软件,通过布置任务、建立物流运作模型、模型运行仿真与修正等方式,形成完整的物流设施规划最终实践教学成果。

(三)课程的考核

对于学习成绩的评价和考核,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反映,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指明方向。由于物流设施规划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与设计成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也应该随之改变。在课程考核打分时,应将学生出勤率、讨论发言的次数、各组讨论方案的科学性、作業完成情况、最终设计成果完成效果等几个方面都考虑在内进行赋分。对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以分数量化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案例讨论的成绩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小组整体的成绩,是对学生小组的案例分析准备情况进行量化,对于同一小组内成员,该成绩都是相同的;另一部分是小组内学生个人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

篇13

步形成程序设计思维,从面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 实用性 趣味性 全面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学习 C 语言前,每位学生的编程基础不同,有些学生以前已经涉及到,或是学习理解能力比较强,有较高的自学能力,而有些学生从未接触编程。教师根据学生前一学期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及前半学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两个层次。在课堂教学中,对基础好的第一层次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第二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则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同时,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鼓励他们去做。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1)教师的素质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合理定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主角,他只起一个引导和启发的作用。(2)学生的角色定位。学生是主角,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中,他们之间可以开展讨论,甚至辩论,其目的就是要把问题分析透彻,最后解决问题。(3)选择案例的质量。案例的选择是“C语言程序设计” 课程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应依据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目的以及课程特点来进行案例的选择,在课程的案例选择中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实用性

将案例引入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以促进教学。学习C后要求学生能系统地进行程序设计,而不是学会一些语句及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所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看,在教学中举出一些实用的案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案例,学生从知其局部到知其全面,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某个系统设计员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做能启发学生把具体案例与C语言联系起来,彼此贯通。

2 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和老师。如果选择适中案例,学生初学时很难认可它的价值,不知学它何用,学习缺乏目的性,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其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案例选编

在案例的选编上,遵循案例选取的原则,如选择一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案例。

教学过程交流互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案例旨在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算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作为案例讨论的组织者,要能够驾驭课堂讨论的进度和氛围。教师作为案例讨论的引导者,要创造宽松的氛围,对同一案例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该案例引深为:

4案例评述

案例评述是案例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评述可以发现算法中的漏缺,将各知识点有机地串连起来,便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保证知识的完整性。为了便于加强对所学的重要知识点的巩固和对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本案例的算法进一步完善。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案例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案例教学,容易使教学过程充满挑战性、趣味性,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新平.案例教学的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篇14

一、设计案例

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游戏,也不是单一的做作业。所以,教师在设计案例时,一定要保证案例新颖有趣、设计合理、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还要确保教学案例中包含相应的理念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教师还要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如何制作宣传页”时,教师就可以把学校的招生简章当作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合作完成新版招生宣传页的设计,并向学校招生处投稿,如果学生的作品能够被采用,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荣誉感。

二、分析案例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法实施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进一步明确教学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师生互补,教学相辅”的关系,教师将分析案例的“”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并合作讨论解决方法。此时,教师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探究,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不作过多的干预,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比如在学习制作房地产宣传页时,要用到渐变效果工具,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完成后的文字渐变效果,再由学生针对如何实现渐变效果、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手段等问题进行探索和讨论,在学生发现了渐变效果工具后,教师就可以针对渐变效果工具的各种不同设置展开教学了。

三、实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