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范文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9: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绩效管理 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教改科研项目(G31397)(G31463)。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2-02

《绩效管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企业绩效管理的流程设计和技术方法的系统学科,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并重。从教学的角度看,《绩效管理》的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相辅相成。借助案例教学这个知识整合平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分析环节,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会贯通,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能,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

(一)教学计划阶段

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必须首先制定好教学计划,需要明确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和优化教学过程设计。通过课程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要保证较好的案例教学效果,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生的实践经验的多少是和课堂参与程度及其通过案例讨论得到的收获启发,通常是成正比的,选择那些和学生的工作及其经验背景有关的案例则会形成较好的课堂反响。第二、在案例教学法的整个应用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考虑整体教学计划的进度,每一次案例课的过程控制,教学效果的反馈,保持案例、理论和实践三者之间的平衡。

(二)理论体系构建阶段

本阶段教学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老师要介绍学科思维和学科定位,再完善各模块知识的理论框架,厘清课程大纲便于学生整合复杂理论背后的逻辑体系。再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习题和演练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消化理论知识。绩效管理涉及管理流程、指标设计与选择、权重的赋予以及绩效考核各种方法和技巧等专业理论,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大量的讲解与练习。其次,教师通过理论教学交叉互动,更充分地掌握学生对于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知识盲点,及时补充教学,再进入下一个理论的学习,这样循序渐进,师生互动。最后,所有绩效管理理论的知识点讲授完成后,再回到总体的理论知识框架上来,结合学生互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个知识点学习的薄弱环节,通过理论串讲的形式,再一次巩固加强――为随后的案例教学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案例运用阶段

运用案例教学法,既深化了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在案例互动中活跃了学科思维也丰富了学生看待实际问题的思考角度 ,是对前面理论教学的升华。本阶段案例教学可分为两个层次:

1.企业案例分析与解读

由教师选择知名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作为案例分析,通过成功案例向学生分析具体企业的绩效管理策略的选择逻辑,重点讲解案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和抽象模型在实际企业中的运用方法。首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案例分解成为逻辑联系清晰的若干核心部分,给定范围却不在案例细节上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给任何先入为主的具体措施建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完成细节上的分析填补。这样,学生既能体会到企业优秀案例的成功逻辑,又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其次,在案例分析解读中,启发学生跳出案例中既定方案的束缚,发挥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思维去分析该案例的可推广性,鼓励学生对成功案例进行批判和改进,拓宽学生的思维,做到既能深入案例又能从案例中走出来。

2.学生角色扮演与绩效管理方案设计

通过模拟企业实际,要求学生分为6-8人一组的项目小组;借助工作分析、岗位设计和绩效流程设计等方式 ,确定不同类别人员的绩效管理方案设计。关键绩效指标,平衡积分卡和目标管理是目前主流的三种企业绩效考核模式,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工作分析,分析不同工种人员的工作性质,学会制作项目计划表、绩效管理方案、ppt展示以及团队管理等,有助于深化对工作分析以及绩效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动手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环节

(一)做好案例教学前期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对教室有特殊的要求。案例教学的班级不宜过大,学生人数太多会影响讨论的效果,一般来说,合理的班级规模应是50名学生左右,有利于场面控制和组内、小组间成员的交流和分享意见。

(二)案例教学有条不紊地实施

在案例教学中“企业案例分析与解读”环节,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由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下面详细解释一下“学生角色扮演与绩效管理方案设计”环节的操作步骤:

1.项目分组:案例讨论分组,分组通常以6-8人为宜;分组讨论应由组长协调组织;要充分发挥各个讨论组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应及时安排各组展示或报告小组讨论的情况,并简要评述。

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小组成员临时组成项目小组,组长担任项目经理角色,首先由组长根据成员特点和任务的特性,制定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计划,将工作分配给组员,组长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协调控制好绩效管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文案组织以及成果的汇报安排等工作,组员需要有团队意识,在整体思路协调下,完成各自模块任务,并为团队整体工作提供有效的建议。

3.项目小组成果展示:模拟企业项目报告环节,由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讲解项目ppt,主要阐述项目小组绩效管理方案分析设计的思路,考核对象分类方法,绩效考核运用的技术、方法以及考核结果运用等,并提出在方案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4.课堂案例讨论:在此环节中,在项目小组陈述完毕后,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针对设计方案和展示内容,提出问题和交流意见,在自由讨论环节,思维之间的碰撞,知识理论的整合,促进了理论的吸收和内化。随后,教师对整个小组以及小组成员进行反思和点评,对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这将最大化的提高绩效管理理论学习的效能。

(三)案例教学的总结归纳工作

案例教学课后的总结归纳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课后总结,梳理归纳分歧的意见,分析各种观点的优劣,并在归纳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梳理,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教师对学生答案给以引导,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无疑,这种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论

在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要自己去试错、去思考、去创新,使得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生动。案例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内化专业知识,最大程度上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大大缩短教学情境和实际企业情境的差距,其次,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郭萍.案例教学在“管理学原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115-116.

[2]肖冬平.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学教学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09(33):2-204.

作者简介:

篇2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结合了案例教学与互动式教学法共同运用的一种综合教学方式。互动式案例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导,贯穿到运用课程的知识内容中,通过互动式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双方全面沟通,促进师生运用案例相互协商、积极探讨的氛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最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1]。

 

1.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研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知识的把握,是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大趋势,期望达到改善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1.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需要案例辅助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抽象的纯理论型知识体系,需要运用很强逻辑关系、或者静态分析、动态分析、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进行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都需要先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这就需要有相关的实事经济案例进行说明,提高学习效果。

 

1.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有大量复杂图形和数学知识相结合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运用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维创新,让学生从“要我学”模式自动转化成“我要学”的模式。

 

1.3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于现在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客观。借助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媒体、互联网教学平台),各大高校已经具备了新的教学模式基础,这为老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因此,授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的案例选择问题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的互动,对教学案例的选择需要具备一定的要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2.1教学案例应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

 

微观经济学的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选择的案例要针对某一理论主题,根据事实经济案例,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层层深入,从认知到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2教学案例应先以典型性案例为引导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现在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前人从一些经济活动中总结而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许多经济行为也不止会发生一次。

 

2.3教学案例应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根据教学要求的需要,既要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又要做到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因此,学生们可以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除此之外,案例通常都源自于真实的经济生活,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总结

 

综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进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双方在和谐互动的氛围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了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达到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

篇3

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中,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设计方案,所以在课堂上探讨同一个案例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想出更多的方案。如在电路实例故障的思考与分析的教学中,学生就能通过案例教学设计出准确的方案,从而提升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经历掌握知识的过程,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启发创新思维。所以,把案例教学法引入《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教学,能够使教学更加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有效解决电子设计内容课多时少的矛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方法

《电子设计自动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传统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只能学到理论知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的教学中,利用案例来解决难懂的理论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案例,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电子设计自动化中的555定时器电路课程时,因为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包括了触发器、晶体管、分压器与电压比较器等,如果教师只通过理论教学来解释555定时器,学生无法分清单稳态、脉冲宽度等相关的概念,也不能理解定时时间的算法。于是,笔者把555定时器的概念渗透到案例中,将555定时器设计成一个闪光灯的电路,其电路需要接程典型的无稳态多谐振荡器的形式,通过EWB仿真软件,在OUT端口高电平的时候,灯1灭,灯2亮;相反,在OUT端口低电平的时候,灯1亮,灯2灭。这个案例能有效解决这个教学难点。在课堂上,学生还可以结合电路图动手实践,亲自完成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闪光灯频率时间的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多谐振荡器的原理,而且能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脉冲宽带的含义,并掌握555定时器定时的计算方式。

三、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设计;案例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65-02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够精准,已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担忧。由此,众多教学改革方案纷纷出炉,归根结底其目的在于化枯燥讲授为生动运用,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回课堂[1]。此外,还要正确运用考核方式,以便既综合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能将所学知识成功应用到未来的实际工作中,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正确途径。

长春工业大学长期致力于本科教育改革,本研究即来源于对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授课时的经验总结。

一、三维制图的作用

大学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培养目标要瞄准学生为适应未来岗位所需的技能。机械工程专业学生走出校门后,多数要从事机械制造或机械设计工作,其中机械产品由设计转为成品的过程必须通过工程图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扎实的工程制图基本功,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加之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全面甩掉图板,广泛应用二维和三维CAD绘图进行机械产品设计,这更为企业生产带来了深刻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针对现代机械设计中遇到的产品结构复杂问题,三维CAD软件的优势就显露出来,它能将一些在工程图学中难于表达的相贯、截交线及曲面轮廓方便地表达出来,成为越来越多院校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2]。

如何将传统的工程制图知识与现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相结合,是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着重考虑的问题。

二、教法改进

相同的知识领域和技能在应用不同的教法情况下,学生领会的程度就会有差异,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潜心研究教育理论、研讨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和课程。

1.传统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法是长期教学的总结成果,对于我国师生比严重偏低的现状是必要的,然而对于一些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则不适用。譬如软件应用课程,教师若在讲台上讲授软件的起源和用法,而后逐条讲述各功能模块内的命令,形式呆板且内容枯燥,结果只有部分学生能记得几个模块中包含哪几个命令,至于命令的应用到了实际运用时记得的已经所剩无几。由此可以看出以往逐条讲授命令的传统教学方式此时已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能徒劳浪费课时,反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已。

意识到传统讲授方式并不是万能的之后,一些教育工作者早已开始通过自身工作经验,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尝试新教法,逐渐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法门,案例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

2.案例教学方法。软件应用类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需要以实际操作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培养方案、保障学习效果[3]。学生在校学习,已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教师若以工程实际为引导,即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鉴于此,在计算机辅助及应用课程中我们应广泛采用案例法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要求选择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的项目,强调项目来源使学生认识到课堂讲授的即是将来工作能够用到的技能,学生的专注度愈发增强,教学效果应付迅速好转[4]。考核也以实际案例为对象进行测试,很容易就能测得学生的掌握水平。针对当前机械行业的生产特点――多以大规模加工汽车零部件为主,面向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应用》课程,以CATIA软件的CAD和CAM模块为主要讲授内容。在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以汽车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装配为主线,设置以连杆和活塞的三维造型设计为案例,着重讲授零件设计、装配设计、工程图和运动仿真模块的应用。

三、实施过程

考虑到软件应用课程的特点,首先改变传统课堂教师主动的讲授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机房师生的互动教学方式,这样便于学生及时消化理解操作原理和绘制方法,遇到操作难题即可当堂解决。

1.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紧紧扣住工程实际应用这条线,首先简要描述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相关术语,掌握曲轴、连杆、活塞等基本零件的作用及工作特点,对整体产品结构也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感性认识,再对其进行零件绘制、装配及运动仿真,非常形象生动地学习运转机构的设计和绘制流程。以一款488发动机为例[5],设置其主要参数为活塞行程S=92mm,曲轴主轴颈与连杆轴颈分别为56和42mm等,选择连杆作为案例1,在零件设计模块完成连杆的实体造型,将文件名保存为rod.Part。对于案例2――活塞零件,以与缸径配合的外径为基准尺寸,结合活塞销座孔与连杆小头相互配合等条件进行绘制,绘制过程中使学生重温活塞与气缸的间隙配合及销座孔与连杆小头需要用过盈配合的原理,同时学生也领会了零件加工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关系,绘制完成后,将零件赋予相应的铝合金材料以具备相应机械性能,文件则另存为piston备用。

新建装配体Engine.Product,调入已绘制的连杆和活塞至合理位置,以此为基础,在装配模块新建曲活塞销、活塞环等零件。督促学生应用同样方法,依据机械设计的原理和规则在课后完成曲轴、箱体等零件的绘制,从而调动学生重温机械设计中箱体的注意事项。应用命令固定箱体,合理装配后期绘制的零件。

机构设计完成,即可进入DMU Kinetics模块进行机构仿真。新建一个运动机构,按照发动机工作原理在I缸设置箱体轴承座孔与曲轴间、曲轴与连杆间的转动副,继续设置连杆与活塞在小头活塞销孔处进行相对转动,进而推动活塞在气缸内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同理,依次对其余三缸进行设置,即完成曲柄连杆机构的仿真的运动副设置。

然后进行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仿真,通过设置相应传感器来获得活塞的运动速度、加速度,曲柄与连杆间的夹角变化以及各连接轴径处的受力等状态值,分析结果可用于运转机构的技术改进,验证机构设计是否正确等方面的工作。

分别以静态和动态模式观察机构,清晰掌握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进入工程图模块转化生成零件及装配体的二维工程图,进一步验证了理论上的投影关系,使得以往那些令人头痛的复杂零件投影问题得以解决。指导学生结合运动件工作原理,进一步掌握运动配合和机械加工原理,对图纸进行合理标注,同时养成合格规范绘图的好习惯。

2.课堂扩展。随着我国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方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为见识宽广,在课堂上显得思维活跃,互动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大不相同。由此,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千变万化,导致好多时间在为学生纠错,这就要求教师知识面要广,对各类错误应对自如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

授课过程中结合工厂加工的实际问题,提醒学生回忆在工程训练和生产实习中曾经做过或考查的项目,联想相关的减速、变速及差速机构,阐述并解决机构运转过程中诸多疑难,不自觉地将学生引入到机械加工环境中,与教师形成交互式的教学氛围,双方都受益匪浅。

课后为学生布置相近作业,按组分配给学生不同运动机构。学生信心满满地钻研,总结在课下所遇的诸多疑点和难点,及时与教师反馈沟通,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

四、教学体会

本轮教学结束后,师生都体会到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乐趣。期末考核过程中,部分同学积极转换思路,绘制步骤与教师讲授有了较大改进,说明创新教育在他们身上起到了作用、达到了初步目的,在求职应聘期间也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气质。

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也深深体会到距离成功实施还有一定差距,很多工作不够细致合理,需要逐步改进一些具体内容。

1.案例内容要更新。教学改革是一项挑战,应紧抓时代脉搏,根据学生掌握程度及时扩展授课内容甚至更新案例,以开拓学生视野和激发学习热情。

2.题库覆盖面要广。在验收终端,除了已授内容,也要在考试内容及具体环节中做足文章;除了变更参数,在具体结构形式、类似机构方面也要适当扩展,并逐年扩充题库题量,以充分考核学生的掌握水平和创新能力。

3.教师要公正严谨。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切实有用的知识之外,更要尽心督促,考试过程中更要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才会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环节趋于完美。

参考文献:

[1]娄延常.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湖北省大学生学情调查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4,(2).

[2]屈文涛,任涛,康晓清.工科学生制图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3]张德江.论教谈学话育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张润莲,张向利,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4).

[5]于志新.CATIA实例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篇5

(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摘 要】《.NET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选择案例和设计项目。课堂上,教师以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与技术;机房中,学生以掌握的知识点与技术分组进行相关项目的开发。实践证明,该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关键词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Application of “Case-guided and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Course of “.NET Programming Language”

LIU Qiu-Xiang SUN Kun SUN Shou-qi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49, China)

【Abstract】“.NET programming language” is a course with very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operability ,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kind of “case-guided and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key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depends on the selection of cases and the design of projects. On the classroom, the teacher uses the case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to let students grasp the related knowledge points and technology;On the computer room,students work in groups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projects,depending on the knowledge points and technology that they have grasped. The practice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ut also can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study, and can train the team cooperation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Case-guided; Project-driven; Programming; Teaching reform

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NET程序设计语言》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者简介:刘秋香(1979—),女,汉族,山东莱州人,山东理工大学,讲师,从事软件工程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0 前言

《.NET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也是非计算机类专业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NET程序设计语言》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教学方法中,通常采用“课堂讲授为主、上机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认为枯燥难学。为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和示教法,同时结合一些上机实践来巩固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但《.NET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特点是更新快、内容多、课时少,在授课内容方面除了要讲授大量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涉及具体的应用和操作。要让学生掌握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不能抛弃传统的经典内容,又要介绍当前最新的案例,因此传统的讲授和示教法就显现出许多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加强学生独立完成软件项目的实践能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思想

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目前哈佛大学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案例管理系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分析和研究大量的案例。案例教学法采用典型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的基础是专业理论知识,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运用相应的专业理论来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1]。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课程基本知识和相关项目进行教学设计,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项目,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将所选项目分解为连续性的子项目,以项目为引导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项目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笔者提出的“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课堂上,教师以案例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与技术;机房中,学生以掌握的知识点与技术分组进行相关项目的开发。

3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目标是建设“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其实施过程可以分为“选择案例与设计项目分组与选题案例分析与项目分解项目实践项目检查与验收评价课程考核”六个阶段。

3.1 精心选择案例和设计项目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选择案例和设计项目。教师要关注当前社会对.NET技术的需求及应用热点,选择3到5个经典的案例(如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用于课堂讲解,要保证案例的实用性、综合性和易懂性,采取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

设计项目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最好准备简单、中等、复杂三种不同难度的多个项目,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其次,在考虑项目实用性、综合性和易懂性的同时,还要注意项目的趣味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玩心重、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几个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如连连看、俄罗斯方块等小游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3.2 合理组织分组与选题

在上第一堂课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该课程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和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并选择一个经典案例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了解。然后,简介相关项目,强调学生协作和团队精神,以“强带弱”(学习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的学生)为前提,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分成项目小组,每组3~5人,选出项目组长。最后,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项目,课后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分工。

3.3 理论课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把教学内容以案例和项目为载体,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将案例分解为互有联系但相对独立的几个学习单元(子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每个学习单元的教学由项目任务导入,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理论储备为基础,对于项目所必须讲解的知识点辅以精选的示例。

理论授课过程中,必须摈弃固化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案例难度等,并注意结合灵活多变的课堂模式(如讲练结合、现场带练、集体讨论、互教互学等)。

3.4 实验课指导项目实践

理论课以教师为主体,为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实验课则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点的前提下,每个项目小组按照之前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分工完成所选项目,从而锻炼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完成项目开发的能力。

在项目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分工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分析项目,然后将项目分解为互有联系但相对独立的几个子项目。在理论课的某个学习单元完成后,教师根据这部分的理论知识给每个小组下达实践任务,进行相应的项目实践。每个项目小组的成员要随时沟通交流,各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和借鉴。

3.5 定期检查与项目验收

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定期检查每个小组项目的进展情况,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存在的个别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全面的讲解和纠正。

在一个小组的所有子项目完成后,教师要指导该小组汇总各子项目,根据最初的项目要求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并汇报项目成果。汇报内容包括陈述和答辩两部分[1],首先由项目组长演示并陈述项目,之后教师进行提问,相关的小组成员进行答辩。最后,教师根据项目成果和汇报内容进行评价,完成项目的验收。

在一个小组的项目验收过程中,建议其他小组旁听。因为在听取汇报和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能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3.6 改进考核方式

在“案例引导、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下,课程的考核也不应局限于期末的笔试考核上。可以通过笔试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掌握,通过上机考试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项目的完成过程和效果也应该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计入课程的总成绩。通过考核方式的转变,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4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成效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经过一学期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2)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积极地参与集体讨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增强了学习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或自查资料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很多问题;(4)提高了编程能力,学生设计和调试程序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5)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小组成员学会了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5 总结

“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在《.NET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该教学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NET程序设计语言》是.NET课程教学体系的入门课程,有了良好的开端,后续课程的教学更是游刃有余。实践证明,该教学法使学生对编程有了自信心,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邱云美.“案例引导+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旅游规划课程中的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10,32(5):114-117.

[2]何剑民,郭红艳.“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0(1):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