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的特征范文

统计学的特征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统计学的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计学的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7-0081-0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vailable microelements in farmland soils in Wendeng District of Weihai City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geostatistics and ArcGIS.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vailable B, Fe, Mn, Cu and Zn accorded with the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were all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but the total level was lower.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soil microelements had greater differen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was not balanced. The available Fe, Mn, Zn and Cu belonged to moderate degree of variation (10%~100%), while the available B belonged to low degree of variation (

Keywords Plow layer soil; Trace elements; Spatial variability; Kriging interpolation

微量元素是土壤的重要?M成成分,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1],虽然在土壤中含量比较低,但对作物正常生长影响广泛,有重要探究意义。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土壤微量元素进行了多方面探究,基于地统计学的内插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推动对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研究探讨,比如徐尚平等[2]用克里格法分析了内蒙地区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结构,发现母质和以土类为代表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是影响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张庆利等[3]对城郊蔬菜基地、赵彦峰等[4]对城乡交错区分析耕层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认为,有效锌和有效铜的含量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农业生产中施用的氮、磷肥等将导致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失衡,从而引起微量元素的缺乏[5]。

本文在前人对文登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登区土地类型、地形、利用现状等因素分析了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有效弥补了文登区土壤养分分析的不足,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文登区微量元素分布现状,有助于精准施肥,因地制宜,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文登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在北纬36°52′~37°23′、东经121°43′~122°19′之间。西阻于昆嵛山,与烟台市牟平区和乳山市相接,北连威海市环翠区,东邻荣成市,南濒黄海。总面积1 645 km2,海岸线155.88 km。全市土地总面积161 461.77 hm2,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4.90%。文登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的东部,总的地质特点是:地质简单,岩浆岩分布广泛,构造不太发育。全境两侧高,中间低,北部高,南部低,像一个簸箕,口向南,伸向黄海。境内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平原沿河谷两岸及滨海地区呈带状展布。山地占总面积19%,丘陵占58.4%,平原占22.6%。文登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分布不均,夏季较为集中,春秋季降水偏少,常发生干旱。根据全区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全区土壤有6个土类,10个亚类,14个土属,97个土种,179个变种。棕壤是全区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于各地,可利用土地面积13.15×104 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83.59%。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采集与分析 2011 年 9 月(作物收割后) 进行耕层土壤(0~20 cm)的取样,以威海市文登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图件,结合研究区实地情况,根据均匀布点原则并进行实地采样,采取多点混合和四分法采集 0~20 cm 耕作层土壤,用手持GPS定位采样点,共布设2 387个土壤采样点,经筛选选取1 086个采样点(图1)。

土壤有效铁的测定采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6];有效锌、锰的测定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7];土壤有效硼通常是指以沸水提取的硼,用甲亚胺比色法测定;有效铜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1.2.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利用 SPSS 19.0 对数据进行K-S检验和一般描述性统计,剔除原始数据中的异常值后,如不符合正态分布,需进行对数转换。利用GS+7.0和ArcGIS10.0软件互相辅助对数据进行半方差分析和拟合,依据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选取最优拟合方法,在地统计模块中进行普通Kriging插值,生成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分布图。

半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可用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的随机性和结构性,它是地统计学特有的工具和分析的基础[8]。变异函数是研究空间变异的关键函数[9],该函数为:

r(h)=12δ2[Z(x+h)-Z(x)]。

式中:h―样本间距;Z(x)―在位置x处的数值;Z(x+h)―在距离x+h处的数值[10]。

实际工作中区域化变量的变异性往往很复杂,它可能在不同的方向上呈现不同的变异性,或者在同一方向上包含着不同尺度的多层次的变异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统计分析特征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指标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文登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有效Fe、Mn、Cu、Zn、B 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2~9.32、1.63~8.52、0.03~0.94、0.01~0.72、0.10~0.26 mg/kg,其平均含量分?e为4.26、4.35、0.31、0.22、0.24 mg/kg,其中有效Mn的平均含量最高,有效Zn的平均含量最低。按照山东省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分级标准,从平均含量来看,有效态Fe 处于低等水平(2.5~4.5 mg/kg),有效Mn处于低等水平(1~5 mg/kg),有效Cu处于中等水平(0.2~1.0 mg/kg),有效Zn处于低等水平(

2.2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特征分析

块金值也叫块金方差,反映的是最小抽样尺度以下变量的变异性及测量误差,表示随机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为空间相关度,表示可度量空间自相关的变异所占的比例,表明系统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的程度。如果比值75%说明空间相关性很弱。如表2所示,各个微量元素块金值/基台值均小于25%,说明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在该研究区内,受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种植制度等) 的影响较小。由表2可知,土壤微量元素的半方差函数拟合效果最优,有效Fe、Mn、Cu、Zn用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有效B用球状模型拟合效果最优。

2.3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局部插值分析

空间插值分布图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为便于全面、直观地揭示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在 ArcGIS10.0 中,对各个微量元素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图2)。中部低山丘陵区有效Fe含量较高,在 6.0 mg/kg 以上,中南部边界地带有效Fe 含量最低,且有区域性特征,基本在小观镇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是菜地和果园。有效Mn的分布特征与有效Fe有一定的相似性,环绕在铁元素密集区周围。有效Cu在北部山区、中北部圣经山以及中南部低山丘陵一带较为集中。有效Zn和有效B地域差异不明显,分布较为细碎化,说明受人类活动、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比较少。张忠启等[12]研究了江苏省沛县土壤全氮空间变异性,土壤类型对土壤全氮含量有着重要影响,成土母质是影响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微量元素空间分布较为复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研究区的成土母质有关,成土母质是影响微量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的首要因素[13],文登区成土母质大部分为酸性岩风化物,土壤代换量平均在6.5 cmol/kg土,保肥能力弱。

3 讨论

通过对文登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分析,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研究:

(1)全面统计微量元素的空间信息,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地形、气候等相关数据,整合土壤有机质与氮磷钾大量元素信息,进行土壤养分综合分析,提高插值精度,为进一步开展文登区土壤监察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文登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总体偏低,施肥是土壤养分补给的重要来源,在施肥过程中土壤微量元素也会产生动态变化,应根据不同乡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和科学施肥水平,因地制宜加快配方肥推广,绿色防控,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应用,规范化、标准化使用化学投入品,不断改良土壤,使土壤养分达到生态平衡,改善缺乏现状,助力农业生产。

4 结论

本研究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借助GS+软件辅助调参,运用克里格内插的方法分析了威海市文登区耕层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效B、Fe、Mn、Cu和Zn 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土壤中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均在正常范??之内,总体偏低,有效Cu 处于中等水平,其他元素均处在低等水平,处于普遍缺乏状态。土壤微量元素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分配不均衡,有效Fe、Mn、Zn、Cu均属中等变异程度(10%~100%) ,而有效B属低等变异程度(

篇2

【论文摘要】所谓统计思想,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文章通过对统计思想的阐释,提出关于统计思想认识的三点思考。

一、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质性的社会科学,既研究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也研究统计方法。统计学是继承和发展基础统计的理论成果,坚持统计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使统计理论研究更接近统计工作实际,在国家和社会得到广泛发展。

二、统计学中的几种统计思想

2.1统计思想的形成

统计思想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经历统计观念、统计意识、统计理念等阶段。统计思想是根据人类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开展各种统计实践、统计理论研究与概括,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

2.2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现分述如下:

2.2.1均值思想

均值是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均值思想也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但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故也体现了总体观。

2.2.2变异思想

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它的前提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统计方法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较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2.2.3估计思想

估计以样本推测总体,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2.2.4相关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变化中,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而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又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因而,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总是相互关联的。

2.2.5拟合思想

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2.2.6检验思想

统计方法总是归纳性的,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

2.3统计思想的特点

作为一门应用统计学,它从数理统计学派汲取新的营养,并且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学方法,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在统计思想的体现上与通用学派相比,还有着自己的特别之处。其基本特点能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1)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4)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三、对统计思想的一些思考

3.1要更正当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认识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统计学家高尔顿曾经说过:“统计学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非凡能力,当科学的探索者在前进的过程中荆棘载途时,唯有统计学可以帮助他们打开一条通道”。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可能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此外,有些人认为方法越复杂越科学,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喜欢简单问题复杂化,似乎这样才能显示其科学含量。其实,真正的科学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追求复杂化。与此相关联的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推断统计才是科学,描述统计不是科学,并延伸扩大到只有数理统计是科学、社会经济统计不是科学这样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至少是对社会经济统计的无知。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不仅研究概率论,并且注重于把统计学应用于人类事物,试图把统计学创建成改良社会的一种工具。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中的某些近代概念,如GNP、人口增长率等等,均是凯特勒及其弟子们的遗产。

3.2要不断拓展统计思维方式

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众所周知,逻辑推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基于观测到的数据信息(尤其是不完全甚至劣质的信息)去产生新的知识或去验证一个假设,即以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演绎推理是对统计认识能力的深化,尤其是在根据必然性去研究和认识偶然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3.3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

任何统计研究都离不开数据分析。因为这是得到统计研究结论的必要环节。虽然统计分析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着,但是“从数据中提取一切信息”或者“归纳和揭示”作为统计分析的目的却一直没有改变。对统计数据分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同样的数据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分析结论;二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是缺损的或存在不真实性;三是我们所面对的分析数据有时则又是海量的,让人无从下手。虽然统计数据分析已经经历了描述性数据分析(DDA)、推断性数据分析(IDA)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DA)等阶段,分析的方法技术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与人类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深化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围绕“准确解答特定问题并且从数据中获取一切有效信息”这一目的,不断拓展研究思路,继续开展数据分析方法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05).

[2]庞有贵.统计工作及统计思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3).

篇3

漯河有线电视台从2003年开始了电视散文的创作,《沙澧情韵》栏目应运而生,笔者结合创作实践,就电视文学的一些美学特征及同期声的魅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音诗画的交响。电视散文的形式美是受观众喜爱的基本原因。无论是对自然山水的礼赞、对人间真情的歌颂,还是对历史遗迹的感怀,观众总能从亦真亦幻的画面、隽永的语言和舒缓曼妙的音乐的交相辉映中,进入某种物我交融的意境,感受博大的人文精神。其实欣赏电视散文,从形式美上说是欣赏音诗画的交响。

音诗画本是三门独立的艺术,三者意境相通,但无论哪一种艺术都既有其优势又有其局限。画面塑造的形象具体可感,但单纯的一幅画又往往难以让人理解物象的延展性意义和它的深层内涵;诗表现的形象空灵、深邃、意蕴悠长,许多用画刻意表现的情感、风骨只需一两句诗就把它点化了,可单纯的诗毕竟又会因缺少义理的凭借,或者欣赏者文学素养的限制而影响其审美效果;音乐表现的形象常常令人陶醉,但用音乐来表现具象是不现实的,可它的非语义性和表现性,又使它在表演艺术和像电视这样的综合艺术的许多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情感催化剂。但是要把这三种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就不能不对这三种艺术各自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扬长避短、合而为一,通过综合运思,实现音诗画的交响。音诗画的融合,最难处理的是诗与画的关系。电视的先天优势是记录实在的影像,而散文表现的许多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这一实一虚怎样融合?作者认为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融合才和谐。

电视散文本来就是诗与画的延伸,二者的创作规律是相通的。除了勾连情节必不可少的叙事性语言外,电视散文的创作,应尽可能避免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描摹,努力挖掘事物的深层内涵,表现由联想牵出的意向,才能实现与画面语言的呼应与自然对接;电视画面的拍摄,除了展示客观环境必不可少的场景外,也只有尽量摒弃对具象原生态的实录,转向对隐含意蕴的虚像的创造,实现与文字元素的“虚里接”,才能使两者水融,共同营造开启情感阀门的意境。如作者的山水吟《在水一方》――石漫滩水库掠影曾经获得本台组织的风光片大赛优秀作品奖。

石漫滩水库的美景许多电视媒体都拍过,把它作为融山水于一体的美景名胜来赞美,而《在水一方》的创作却融入了作者和摄像记者敏锐的美感感知力,从石漫滩水库山水系列的表象中,体悟到了“农家山水的本真”,画面中薄雾里的鸡鸣、农家袅袅的炊烟、湖面荡舟的渔人等多个场景,使得《在水一方》具有了浓郁的农家山水特性,声画效果产生的丰富联想,引导观众思绪超出屏幕之外的天地,让人浮想联翩,超出文字解说之外的联想。这种本真的审美价值和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本片中显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也使得本片回味悠长。

同期声的完美运用。电视诗歌散文是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有机组合:有字幕――作者的文稿,有解说词――诗歌散文的朗诵,有画面――自然景观、作者的行动、生活场景,有同期声――使观众身临其境,有音乐――抒发更深层次的情感。这种表现手法的组合,构成了电视诗歌散文的丰富多彩、意蕴深远。在越来越多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中,同期声成为其声音的主题构成。大量同期声的运用,使以叙述为主题的电视诗歌散文呈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

同期声使电视散文具有感染力。在电视诗歌散文作品中,运用好同期声能打破音画对位的单一模式,增强电视诗歌散文的现场感和感染力,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增添了表情达意的效果。在抒情写意的片子中,同期声的运用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更加细腻。由于片子加入了未加修饰的同期声,就引起了作品声画内部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产生了新的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从而更加自然、更加本质地表现出生活的原态。如在电视散文《用爱倾听》的创作中,我们通过运用同期声和大量的现场声来表现片中的真挚情感。该片通过细腻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养聋哑女童并努力使她接受教育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间平凡真挚的爱。但片中通过同期声的巧妙运用,透过聋哑女童稚嫩的脸庞以及呀呀的学语声来展现。慈爱的母亲一遍遍一声声,不厌其烦的手势、话语昭示了一位母亲伟大的爱。当聋哑女童的一句“妈妈”脱口而出时,流泪的岂止这位母亲,同期声的魅力也同时打动了观众的心。这画龙点睛的同期声和母女间的普通生活场景现场声无疑是片中的重点和亮点。通过声音的叙述、画面的描写,使电视散文的声音和画面达到了“声画”一体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同期声增强了电视散文的叙事功能。电视散文大多采用幕后解说,叙述时间的发展过程、描述人物内心活动、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揭示事件蕴涵的意义。而随着同期声在电视散文中的大量运用,不仅改变了电视散文以解说为主的状况,同时也带来了电视散文中纪实语言的革命。在有些电视散文作品中同期声的使用,部分甚至全部承担了电视散文中的叙事功能。在电视散文《过年》中,大量运用小镇父女做年夜饭、舞龙舞狮和小镇的戏台表现家乡过年的热闹情景,从而表现了家乡古老的年俗和浓浓的乡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叙事效果。

电视文学中音诗画的完美结合,使电视文学具有了美学特征,合理运用同期声的叙事功能在增强电视文学作品的真实感与生动感,增强事件对观众的吸引力和观众对事件的参与感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期待着更多的电视从业人员对电视文学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及同期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运用。

篇4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沟通特征 行为特征 心理特征 对策分析

随着“90后”进入大学校园,这一群体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90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新的特点。他们既是经济物质大幅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同时也是腐朽与浮躁意识的受害者。

沟通能力涉及到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人际关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根据我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的调查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在合群性、独立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将近40.1%的“90后”大学生不愿主动与陌生人说话,认为这是一件难事;14.3%的“90后”大学生独立性值低于大学生正常值,有明显的依赖心理。“90后”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的特点,对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等,以上情况容易导致迫切的交往需要与社交恐惧、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能力不足等多方面的矛盾。

为了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着手,根据其特点“对症下药”,寻求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90后”大学生的沟通特征

(一)“90后”大学生沟通的行为特征

1.沟通手段多样化

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90后”大学生都倾向于网络、手机沟通,而不习惯于书信、面对面等传统的沟通手段。“90后”大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移动终端,在网络沟通工具的选择中,大部分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是QQ、人人、飞信等,目前最具人气、最火爆的微博、微信等也为“90后”大学生所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

2.沟通语言网络化

“90后”大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适应新鲜事物的群体。在沟通语言的选择中,既喜欢使用“网络体”,如凡客体、3Q体等,也不排斥使用传统文字,对于网络流行词汇接受得比较快。在调查中,95.3%以上的“90后”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频繁地使用网络流行词汇。

3.沟通对象特定化

“90后”大学生的沟通对象大部分集中在同学和朋友等同龄人中,40.8%的“90后”大学生会选择与家长和长辈沟通,21.2%的“90后”大学生愿意选择与老师交流自己内心想法。在沟通对象的性别方面,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性别没有明显差异,但从调查数据比较上看,与异流占一定程度的优势。

4.沟通技巧单一化

在日常生活中,“90后”大学生与家长或长辈交流,尤其是谈及学业相关话题时,多数会报以“知道了”、“不错”、“还行”等作为敷衍;还有因为同学之间感兴趣的话题不同、观点不同造成话不投机的尴尬局面而不能畅所欲言。这也明显表现出“90后”大学生在沟通技巧上相对单一,内心有想法,但是由于难以抓住话题的切入点,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等很难实现有效沟通。

(二)“90后”大学生沟通的心理特征

1.沟通态度个性化

调查数据显示,相当比例的“90后”大学生认为班级活动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才会参加,可见,“90后”大学生对于集体活动往往会结合自己的“审美要求”考虑是否参加;参与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选择与家长交谈时简短回答“寥寥几句”的占49.1%;也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选择了与家长“滔滔不绝”地交谈,占17.8%。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会有选择性地参与集体活动,对家长或长辈的态度良好,但与家长或长辈沟通中会突出表现自己个性化的态度和方式。

2.沟通意愿强烈化

问卷调查显示,86.5%的“90后”大学生愿意响应班级的号召参加集体活动;在与家长或长辈沟通过程中,没有学生选择不回答家长的问话,即在与家长或长辈沟通交谈中都会有所表达。从问卷调查也可以看出,“主流”的“90后”大学生并不喜欢“落单”,还是比较认可集体活动,并且参与积极性较高,与社会大众给“90后”大学生贴标签的“沉默”、“孤僻”、“与别人合作是他们的软肋”并不很相符。

3.沟通表达情绪化

影响沟通的因素很多,例如空间距离、对象、个性、方式等,而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交谈氛围和交谈对象对沟通交流的影响最大,虽然交谈方式也会对沟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有部分学生特别在意。在接受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认为与老师的沟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25.3%的“90后”大学生表示,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很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紧张感;61.6%的“90后”大学生感到与老师的沟通中有紧张感,但还是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仍然存在少部分学生不敢与老师沟通,或者在沟通中很紧张,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潜在的沟通障碍,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4.沟通类型多元化

在沟通类型的选择上,选择随和型的大学生占35.8%;偏好幽默型的占36.6%。调查数据显示,随和型和幽默型两者占较大比例,说明大部分的“90后”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沟通类型还是积极的,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较大的问题,但是仍有一小部分的“90后”大学生选择傲慢型,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新环境后会与以前的同学和朋友进行定期的交流,多是为了表达各自对于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一些看法。调查中,选择因为比较寂寞才与人沟通的占34.1%,而选择因为个人爱好的占54.1%。上述数据表明,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乐于与以前的同学和朋友抒发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不同感受,也说明了“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

二、针对“90后”大学生沟通特征的应对

(一)实现由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90后”大学生在平时沟通中多处于被动角色,他们不太愿意主动在公开场合发言,有一些心事也不愿意主动与家长、老师沟通。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当前“90后”大学生的沟通行为及心理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真正站在“90后”大学生的立场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多走进学生的寝室,多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实现由以往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的转变,只有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富有新意的教育载体,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人际沟通的时间,尽量减少人机交流的时间,让“90后”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使“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帮助下实现个人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向互动,从而在大学期间实现人格独立,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实现由整齐划一到激发个性的转变

进入大学,面对的是“百家争鸣”的多元化环境,而不是中学式的标准化教学,这正是激发“90后”大学生个性的最佳时机。课堂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更是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大学教育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大学教师不仅需要深入钻研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还需要在课堂表现形式上下功夫,努力实现课堂内容变实、课堂形式变活、课堂对象变主动的积极效果。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呈现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开阔,想象力和话语权较强;追求新鲜体验,高度支持原创,讨厌抄袭和模仿;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特点。针对以上“90后”大学生的特征,不仅在课堂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需求,在课堂外也要搭建新平台,寻求新载体,并结合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通过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给予经费支持、提供硬件设施等途径,鼓励在专业学习、学术创作、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的各类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个性发展。

(三)实现由单向灌输到多向沟通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平等意识在不断增强,陈旧的单向灌输式沟通方式亟需向双向沟通,甚至多向沟通转变。师生需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才能有效地进行交流,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研究和把握“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真正做到打开学生的心扉,不仅传播教育思想,也要在交流中得到学生的信任,让学生敢于抒发真实的想法。

由于“90后”大学生喜欢参与有创意的集体活动,并且在沟通对象的选择上倾向于同龄人,所以在教育形式的选择上引入团体辅导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团队辅导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成员间的互动,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团队辅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和小活动,使得原本陌生的个体能够很快地相互认识,并且形成团队意识,既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也激发团队归属感。在观察、体验、表达、互动中,个体可以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如何形成,人际沟通如何进行以及各种微妙的人际反应,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增进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实现由网下引导到网上疏导的转变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网络的教育、监控和引导,同时利用网络载体打造交流的平台。首先,要了解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沟通方式,并能有效地加以运用;其次,要关注网络上的焦点新闻和流行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在沟通的过程中和学生有共同语言。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90后”大学生热衷的QQ、人人网、飞信、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增进了解,建立信任关系。在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引导的同时,也要通过组织各类集体活动让沉溺网络的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增强与身边同学的交流合作。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更好地利用网上疏导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90后”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受过风雨的洗礼。“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成长,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同于70后、80后群体,实际上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因为他们的思想行为特质是与整个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的,是适应于国情与时代而存在的。但正是因为“90后”大学生独特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们不同的沟通方式和特点,在大学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如何寻求新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成为当前最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面对这样的教育受众,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更应该“投其所好”,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培养“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媒介 儿童文学 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对当代儿童文学来说,杨红樱无疑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有数据显示: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所有作品的销售量已达2600万到3000万册之间。在2008年前六个月,少儿畅销图书前180个席位中,杨红樱一个人独据71席。

事实上,儿童读者对作品的热捧,往往与其所处的媒介环境、儿童教育、儿童伦理等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新媒介环境人手,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儿童文学内部的一些基本变化,探究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呈现的基本特征。

一、媒介变革与儿童文学转型

随着传媒社会的到来,媒介力量正以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推动社会发展,裹挟着人类生活前进。新媒介不仅“为我们创造了幻觉世界,它们还是新的语言,具有崭新而独特的表现力量”。媒介的意义不再只是在于它的工具性,媒介正在参与塑造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及其生活方式。在媒介的冲击下,文学形态、文学格局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随着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摄影、网络等新电子媒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些新媒介很快成为文学的重要载体。新媒介在改变文学传播方式的同时,也逐步改变文学的形态和基本格局。新媒介不仅为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内容,同时也给整个文学活动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全德尔(MarciaKinder)在提及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时,说道:“自从电视开始在美国家庭普及,这项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儿童步于叙事便扮演起重要的角色。”WCBS的教育关系部主任杰克布莱辛顿(JackBlessington)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以电子为中心的社会。印刷品会使一切事情的速度减慢下来。”。事实上,新媒介对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它的冲击是全方位的。

就文学创作主体而言,新媒介时代打破了已有的文学体制,消解了传统的文学等级制度,降低了以往文学资质认证的门槛,破除了文学发表、传播的所有壁垒,使“人人都能当作家”成为可能。在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作家数量成倍地增加,各种校园写作、网络写作层出不穷;原本存在于电影、广告、电子游戏中的技巧、方法、内容等,也都进入了儿童文学的视野,并在逐步地改变儿童文学的基本面貌。

二、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特征

传统的儿童文学是一门正宗的语言艺术,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表情达意的。新媒介时代,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和呈现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今天的儿童文学,借助的媒介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新媒介载体已经成为包含图像、声音、音乐、文字等在内的综合载体。因此,在媒介的冲击下,儿童文学的存在本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文学意象、文学结构、文学语言都呈现以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

1、多样化的文学意象

儿童文学意象是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形态之一,也是儿童文学创作者寄寓情思的心灵创造。在儿童文学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创作主体的艺术感觉和思维方式等面临新媒介带来的冲击时,儿童文学意象也在转型中呈现出与传统儿童文学差异巨大的表征。

首先,儿童文学意象的跳跃性。在新媒介时代,由于节奏的加快,出版周期的缩短,作家的创作过程,更加随性。创作者往往抓住一个偶然闪现的意象快速地写下去,什么时候卡住了再换新的意象,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承接更加富有跳跃性。无论是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五三班的坏小子》、《笑猫日记系列》,还是伍美珍的《同桌冤家》、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等,这些作品中文学意象几乎没有心灵的推敲和打磨,也没有经过刻意地布局谋篇,在意象和故事的选择上,极富有跳跃性。有些作品在意象与意象链接之间还缺乏最基本的情感逻辑。例如,在《淘气包马小跳》小说中,作者为了突出马小跳的调皮、勇敢、聪明的形象,讲述了发生在马小跳身上的许多事件,但是,有些事件却相互矛盾。对儿童文学意象的随性和跳跃性,引发了人们对其文学价值的重新思考,人们担心这种随性和跳跃会影响到儿童文学的文学价值。这也是今后儿童文学将继续探索、讨论的新课题。

其次,儿童文学意象的反复性。在电影电视技术、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介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文学作品的出版周期。在阅读作品的同时,读者的消费倾向与心理仿佛一只无形的巨手,操纵着文学艺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对儿童读者而言,他们一旦熟悉文学作品的某一角色之后,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那些角色有关的新书。所以,儿童的这一特殊需求使得儿童文学作者对文学意象、文学主题处理上,都具有反复性。作为新媒介时代的特殊现象之一,就是儿童文学系列书的出版。无论是全球最畅销、印刷就超过了一亿册《哈利波特》,还是印刷超过3000万册的杨红樱儿童小说,这些持续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采取系列书的形式,对其塑造的经典意象、文学主题进行反复地描写、叙述。儿童文学作家桑达克在评论他自己的作品时说:“重点不是我是否有原创的想法,而是我善于拿着相同的想法反复变化……那是一种艺术的需要,一种为力量驱使的幻想着迷,而且要聪明到会作变化,就像莫扎特的变奏曲,曲子好像你浑然忘了那些变奏曲其实都是同一个主题。”

2、交互式的文学结构

在文学结构上,新的儿童文学结构正在形成并影响着今天的儿童读者。如果说印刷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是一种线性的文学结构,按照一字一句、一句一段排列的顺序,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结局的逻辑序列,平铺直叙地构建文学作品本身的话,那么,今天的儿童文学则是一种多元、交互式的文学结构。对电影而言,“将故事发生的顺序打乱,摒弃线性时间,根据需要对情节进行拼贴和重组,使得整个叙事,过程类似于拼图,从而使整个故事更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这种打破了传统印刷书籍的固化、线性的顺序,采用非线性的、块状结构,组成一个多元、重叠的多重时空的电影叙事手法,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已经被作家广泛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并且深受儿童读者的喜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知识结构,对故事情节随时进行非线性的重新组合。因此,当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结构呈现这种交互式结构时,看过电影、动画的儿童读者,在阅读文

学作品时会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作品也因此与儿童读者迅速建立起一种阅读的亲近感。例如,在杨红樱的小说中,作品很多都采取这种交互式叙事结构。在《淘气包马小跳之名叫牛皮的插班生》一书中,在讲到“取一个中国名字叫牛皮”这一章节时,作者叙述给外国插班生取名的时候,又同时穿插了丁文涛想免费陪练英语、安琪儿出水痘等故事,这些故事既是穿插其中,又可以独立成章,作者随时进入其中的章节,都不会受到前面故事情节太大的影响。这种叙事效果类似于拼贴画的组合,随时撕去一张,不影响整体画的效果。

受到网络文学影响,新的儿童文学结构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新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它借鉴了网络文学“在多个维面的交叉点上,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具有无限大的结构空白和读者参与创造的浩瀚空间。”。开放的写作姿态,消解了传统儿童文学的边界,打破传统儿童文学的封闭结构,呈现一种流动性的开放性结构。在文学结构中,它有着众多的交互式开放节点,可以伸向其他任何地方的相关文本。这种结构特征,使得儿童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读者阅读时,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这种个性化阅读贴近了成长于新媒介时代的儿童读者需求。

3、图像化的文学语言

在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图像化趋向成为儿童文学的艺术特征之一,这种图像化趋势使的影响下,今天的儿童文学语言具有很强的图像性。这种网像性不再单指视觉化的图片,是一种视觉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儿童文学作品里,儿童文学语言文字中呈现的是直观、形象、轻松等特征。杨红樱、饶雪漫、伍美珍等创作的儿童文学,因为作品轻松、直观、愉悦、快速的“图像”性描述,适应了新媒介时代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儿童文学畅销作者。“读杨红樱的畅销作品。眼前有“图像”不停地转换,不会让读者停下来品味、思考,这与经典儿童文学的文字阅读状态迥然相异。图像的设定也相当随意。这里,作者所说的“图像”就是指的是文学语言的视听性。在写作上,儿童文学作家作者们也更加倾向选择充满声音和旋律的词组,甚至这些词语不一定与作品的内容有多大的相关性,重要的是,可以增加作品的可看性。例如,在杨红樱小说中,或者有刻画喜欢玩成语接龙的人物、或者有玩成语接龙的场景,这些人物和场景对小说的作用并不大,有的甚至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杨红樱小说却十分青睐这种成语接龙的语言方式,因为正是这些大小不一、字体变换、带有节奏欢快、旋律动人的图像性文字,能大大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