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范文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物学科课程标准

篇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作业;研究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科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两项重要渠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指的是教师通过生物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科学情感和态度,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拥有基本的生物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思考问题与观察事物的习惯,使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生物问题。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能以探究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培养科学精神、领悟科学观念,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二、作业设计要有实践性

完成生物作业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生物学习,单纯模仿和记忆无法有效地学习到丰富的生物知识。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这样使学生对生物思想、技能和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理解,进而获得丰富的生物活动经验。所以,设计作业时,需要多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思考、实验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让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轻松完成生物活动作业。

三、作业设计要贴近生活实际

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很多问题都离不开生物学。所以,在设计作业时,应多创设跟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从生物的角度出发,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寻求答案。如,学完“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中血糖调节的知识点,作业可布置为:糖尿病发病率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高,是否与人们的饮食与生活环境有关,如何防止糖尿病等。

生物作业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巩固、检验和反馈教学效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延续和补充,更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把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新课程的环境下要树立全新的作业观,设计新的作业方式,随着新课程的应用与实施,教师要优化布置作业的方案和设计。

参考文献:

[1]马雪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探讨[J].科学文汇,2010(08).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创造性探究性能力培养

为了尽快适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实施的新教材、新标准的需要,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在兵团教委统一安排下,全兵团生物教师于10年7月在石河子大学生命学院多功能学术厅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新教材教学、教法培训。来自广东的几位名师教师倾囊相授,把各自在新教材教学中的经验和创新教法毫不吝惜的与全兵团生物教师分享。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体细胞克隆哺乳动物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干细胞研究的进展、脑科学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等,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和信息科学技术正在逐渐融合并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力量,已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革命的世纪标志。生物科学和技术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自1978年起,我国高中生物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本次新教材培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进行,培训学习内容如下:在培训中围绕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以学生为主,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氛围","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等主题,各教研组教师畅所欲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教师们受益匪浅。接合培训学习笔者谈谈对所任生物学科的几点体会。

一、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认真学习和领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让学生逐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传递性知识为主的价值取向,改变以现成结论和多次反复训练为主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学过程不大关心知识是怎么来的,也忽视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更不关心知识对学生自身的现实生活、对社会生产发展有什么影响和和作用,降低了学科应有的价值,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发掘学科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

二、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并撰写报告,进行汇报交流。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要将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到中心地位,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生物科学史

以往的生物教学中对生物科学史不够重视,新的高中生物课程在这方面有明显的改进,强调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对学科科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学科认知结构,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四、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与原大纲相比,新标准开始关注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不再一味注重理论的教授,更注重实效,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认识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作出相关的决策,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好准备,这些都是旧课程中所没有的。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教师需要不断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过这一次的教师培训,教师学习和认识到的东西很多,为将来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课程标准 生物 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笔者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

1.1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苏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的提示,导图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独特,科学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有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题目新颖,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兼顾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科技动态,时代感强,更新知识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图片、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验选材容易获取,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教材编写文字量少,语言叙述简练,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学生为本,降低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比苏教版的多一些,选用的都是实际观察到的图片(如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图片等),还有卡通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比较强。设计的几个版块适合学生的学习。如观察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背景,引导性强;资料丰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信息,减轻了课后寻找资料的负担。语言文字优美,经过加工和锤炼,渗透了文学艺术的意境,可读性强,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选材和探究活动方面,选材容易,可操作性强。课后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较多。练习题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题目新颖、有创新,综合性强,难度大。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过细,偏深。如果不进行整合、删减,每节内容都讲授,课时就不够。

1.3河北少儿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河北版”)主要特点和优势

该教材有6大板块:身边的事、探究竟、知识链、大家谈、实际运用、想一想。教材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有落脚点,知识的呈现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进行详细的归纳。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设计了“开眼界”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图文并茂,示意图设计得巧妙、直观。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尤其偏向农村(家禽、农作物、观赏植物、动物等)。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过多、过细、过深,对知识目标要求偏高、偏难、繁琐。有些内容陈旧,如实验观察还保留了解剖家兔、观察蛔虫、猪肉绦虫、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内容。

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北师大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章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课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上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知识的呈现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了许多繁、杂、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个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为资料,在备课时参考,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

2根据标准用教材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大纲和考试范围来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删减了一些偏、繁、难的知识点,而有的老师,生怕有些知识点没讲到,学生结业时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课堂上增加教学内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教材”教学观念,必须弄清楚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实际上还是课程理念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师,要通过生物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标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为教师所利用,而不能单纯的就教材来教教材。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呢?

2.1细读标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如苏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只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健康地生活;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主题从七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八年级下册都有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与环境则也是贯穿四册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基本一致。八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跟苏教版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两册内容与苏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不影响标准的实施。关键是熟悉课程标准的内容,用好教材。

转贴于 2.2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调整教材内容的前后顺序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谈一谈如何利用教材。该册教材共有3个单元34个学时:第一单元6个学时——探索生命的奥秘,可以说是学生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的序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有哪些内容?学习《生物》有什么意义?《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生物科学的殿堂。第二单元6个学时一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从植物细胞、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到生物体的组成。第三单元22个学时一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从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到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描述了绿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还有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从教材的编排顺序分析,内容是一环紧扣一环,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观的细胞结构到宏观的植物体,再到生物圈。按照这个顺序教学从理论上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碰到很多问题。首先是季节问题。因为,新学年开学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来上课,上到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时已经是12月份。这时,安徽合肥地区的天气已经很冷,光照少,且多阴雨天。这时光合作用产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探究就很难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开花和结果的内容时,也已进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没了,学生很难观察到花的结构。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根据适合的季节天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具体安排略)。

这样调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节作为生物课学习的绪言,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第二章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显微镜,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临时装片,掌握一些观察微观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节内容可以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调到前面来,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后面进行教学,这些实验就无法完成。“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进行,然后再到课堂是验证。

把第五章的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也调到前面来,可以在秋季寻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实,以便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以及果实的结构等。果实里有种子,接着上种子的萌发到根的生长等内容也很顺理成章。

另外,有些章节也可以合并。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节内容可以合并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3根据标准拓展教材的内容

如在学习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3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时,可以安排一个课时,让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安排一个课时,进行演讲比赛。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有目的的在网上查找资料,认真准备演讲比赛稿。通过自主学习、上台演讲,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圈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很好,并且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的自觉性。

3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订一学期教学计划,并将计划发给学生。这样做是让学生事先就了解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知道教师调整教材前后顺序的教学意图。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先学一步。为此,我把八年级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分类,并进行了前后内容的调整。例如,八下第一个单元里有酿制酒酿的实验内容。制造酒酿需要一定的温度,对用具的消毒比较严格。而且,八下刚开学(2月份),气温较低。于是,我将这个单元的内容放到后面,同时,改酿制酒酿为制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学生对制作酸奶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制作果酒感兴趣,我便将如何制作酸奶和果酒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这些学生回家后立即着手制作,并且获得成功。当时制作酸奶,气温比较低,这位学生通过多次制作,总结和摸索出制作酸奶的规律,写出了制作酸奶的小论文。另一个学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当时不是葡萄上市的季节,市场上没有葡萄出售,他问:现在买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苹果来酿酒呢?对学生的发问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好机会。我高兴地说:你可以试一试,根据酿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这个学生回家后真的就用苹果酿酒了,每天都向我报告发酵瓶中苹果的状态。当酒酿成后,他兴奋地装了一小杯带到学校,给我品尝,味道可真不错。别的学生也抢着品尝,并说回去也做。后来,我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分小组制作酸奶,这时气温在30℃左右,第一天制作,第二天即可品尝。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导”。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观察、实验。在这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9种。

4.1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开学伊始,每个班都编好小组,每组4—5人,选好小组长。组编好后一般固定不变。小组成员自由组合,给学生民主的权利。组长可以推选,也可以自荐。

4.2校园调查课

有些内容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比如,身边生物的调查和观察、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校园生态系统的观察等内容都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园内上课。

4.3网络学习课和用多媒体课件上课

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如“的危害”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直接上网查找有关知识,网上大量的真实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生物圈”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搜索资料,因为网上的资料比教材上的内容丰富得多,学生也感兴趣。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生动活泼、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上课,在教学容量增多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4.4“模拟医学专家咨询”课

比如,“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节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掌握相关知识后,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属”的“咨询”。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内容和安排。全班选出6位“医学小博士”,分成2组每组3人,一组是“预防心血管疾病专家组”,另一组是“防治癌症专家组”,负责回答咨询者的问题。这样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都自学了不少内容,课堂上的气氛非常热烈。最后,选出最佳“医学小博士”和最会提问题的同学。

4.5演讲比赛课(论坛演讲)

这种课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发言的机会。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安排2-3个课时,给学生演讲。一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演讲,一次是“保护生物圈”国际论坛演讲。这样教师讲得少,但学生的收获多。我所教的4个班每个学生都上台进行了演讲。学生演讲时,由各个小组的组长担任评委,给演讲的学生评分,然后计算出均分、排序,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出一、二、三等奖,发给奖状。

4.6辩论课

如:“关注生物技术”一节里有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和社会伦理问题”的内容,可以开展辩论,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辨析而关注生物技术,达到学习的目的。

4.7常规的实验课、探究课等

这些实验课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讲实验,做实验,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4.8课外书籍阅读课

为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教师利用学校图书馆,用生物课的课时带学生到图书馆看书。让学生在阅读课上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藏书,学会查找有关生物方面的资料。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不仅仅是教学设备和教材的改变翻新,这还预示着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大幅度改变。教师只有增强自身能力,快速的适应并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及时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及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跟好的贯彻新课程标准。在适应新教材体系的过程中,如何掌控与以往不同的生物课堂,对每一位生物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改变传统教学态度,积极与学生交流

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是师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的较好途径。教师只有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知道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而能更好的开展教学。新的课程教学强调师生交往,构建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以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思想共鸣。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单一、枯燥,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影响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学习。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它意味着对话、参与以及相互构建,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精神氛围的创建。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有了和教师的交流,就能让自己思想得到解放,个性得到突显。及时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对教师而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场思想交流的盛宴,这样的课堂不仅没有浪费师生的时间,而且,每时每刻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目前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固定不变的形式,在预设的固定教学目标中教师要开放的、适时地嵌入一些让学生始料未及的材料和结论,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大胆的想象质疑,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在论述某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时,可以故意改变某个点,看学生能否通过独立的思考发现并指出理论的不足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给予学生鼓励和提点。这样会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二、培养自身应变能力,增强课堂魅力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的探索生物学知识。要想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之前充分准备教学课件,让学生思维及时的与新课连接。在课堂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风趣有起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通过对不同教师的课堂观察不难发现,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语言平淡无力,其课堂也会死气沉沉。而一个面带笑容、语言犀利、灵活多变的教师总是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其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往往非常突出。初中生物教学中也会有不少纯理论的知识,在讲解这样的知识时,一个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教学进行时要不断的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如果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反应灵敏度降低,教师就要及时的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常识或者笑话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人体生物电的时候,联系到试验中青蛙被肢解后,腿部经微电流依然能出现抽搐的现象,来进一步讲解,这样学生就会被一些有迹可循的实例所吸引,而不会觉得教师的讲解都是纸上空谈。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透彻的理解生物问题,还要不断的将问题植入到生活中,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这样会让学生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在生活总不断的探索真理。例如:在讲到中学生要远离及烟酒的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一支烟进行研究分析,让学生真正见识到吸烟的危害,这样不仅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使课堂更具有教育意义。另外还有像学习血液循环时,可以联系到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在对每一个课题的阐述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联系是几问题外,还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评论社会现实,发掘与生物有关的现象与活动,并动员所有同学参与讨论。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使得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另外,教师要注意经常设计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能积极的参与到课题的讨论中。这样会让这部分同学得到大家的肯定,增强在以后学习生物课程的自信心,进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成绩。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表明,这样的教学方法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不断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广大教师要坚持不懈,努力探索适合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师要不断学习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推陈出新,增强课堂以及教师个人的魅力。注重课堂及课下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记录学生给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并根据这些记录不断的改善和丰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注意自己的教学技巧,保证课堂生动有趣的同时还要让师生双方都能有所收获,切忌顾此失彼。广泛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有所用,能利用生活实际来丰富课堂知识。虽然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策略的探索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教师们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断的践行自己的事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陈丽.浅谈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 教学模式与要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150-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要求学生主动体会认知和掌握获取新知的方法,让生物教学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的局面。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原来教师通过对知识的精彩讲解和学生采用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的做法。那么,高中生物教师应如何对待新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改革,适应新课程改革,提高生物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阐述。

一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改要求

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型人才,此类人才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是缺乏适应能力的,是容易被社会淘汰的,因为他们缺少的是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的人。

1.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要求

教育是传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性格的过程。如果不能尊重人学习知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按照统一的要求来教育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这会使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优化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知识,让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具有自主研究的能力。

2.把握认知的规律,优化教学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前提之上的。在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虽有精彩的讲解,但学生的反应却是无动于衷,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尊重新知识学习的规律。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的回忆慢慢转向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应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备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让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真正做到优化教学。

二 高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1.设计“导入式”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恰当的导入可以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例如,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可以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说明;遗传现象可以用“龙生龙,凤生凤”来说明等。精心设计导言,利用学生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开始新知识的探索,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自觉思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运用“探究式”强化学生思维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它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探究的实施既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只有在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在体验中学习,进行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索。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给学生提供诸多事例,提供探究的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探究。

3.重视“实验式”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把那些既源于课程内容,又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生物学问题开发成实验,或观察、或探究、或实践,则对于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益的,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许多技能的形成都是与之分不开的。以课外实验验证假设或猜想,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以其丰富生动的内涵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三 高中生物教学要注重的几个方面

1.观察是认识过程的基础

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按观察计划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对象和内容,注重科学的观察方法,按程序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等。不论是观察切片、标本、实物、挂图或模型等都应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对他们的生物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2.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

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人类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及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只有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维,去发现,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感性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

3.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 有效互动

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教育也要随之发展,2009年湖北、云南等省,迎来了新的一轮新课程改革,一轮又一轮的课程培训后,开始了新课程教学的实践。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紧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教师不仅使用传统的讲授试教学,还要学会适时的使用探究式教学。课堂更多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开展生物课堂上的互动呢?在不断地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的好的方法。

一、掌握师生互动的有效方法是创设生物有效互动教学的基础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教师民主型的教学风格,能为互动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那些被教师给予更多自的学生比那些被教师控制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构建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对话意识,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支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 “一言堂”、唱“独角戏”等等垄断课堂的做法会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从而使课堂教学陷入沉闷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屈尊”和“倾听”,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教师要注重运用语气委婉、温和的语言,如“XX同学,你还有什么问题?”、“XX同学,你想说什么呢?”;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意见要多予以鼓励,或表示赞许,这样,学生才有对话的信心和欲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对话的时间和机会,并教育学生要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辩性的问题,如在《神经调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我们的手被针刺了一下立即缩回,而不会让针再扎得更深一些”,也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开放性的话题,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一定有话可说。

(3)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希望被他人认可,针对这一重要心理特征,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师与生行之有效的互动方法

(1)趣味引“动”。即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把他们带入生物课堂知识的学习中。具体措施如下:①引入相关学科,开阔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联系实际。生物学与其它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人们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几乎都得益于其他学科的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有机的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辅助教学,对活化课堂教学,培养复合型的人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充分运用学语文的方法,进行“咬文嚼字”读准认清每一个汉字,明晰有关概念、原理的深刻内涵,消灭以讹传讹现象;用古代诗词导入新课,保证生物学中的原理;运用语法规则巧妙解决生物学中的某些疑难问题,用谐音等方法对书中的难点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判断遗传类型的方法等部分编成口诀,以帮助消化难点,便于学生记忆。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引入,能使学生以多角度来认识生物学,有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也倍感教师的知识渊博,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学。②引入生产、生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对实际生活的必要性。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广泛的联系。生物学的外延与生产、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生物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在学到水分和矿物质代谢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拔起的植株很容易遭日晒而干枯死亡,而正在生长的植株即使在烈日下,也安然无恙?施肥要结合松土,松土能提高肥效的道理是什么?在学到“物质代谢”时,教师提问:制泡菜时,为什么坛口要密封?制醋时将空气鼓入发酵缸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在学到分离规律时,教师指导学生自选某一性状,对其家族或其邻里的家族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教师从中选出代表性较强的事例,组织课堂交流讨论,从而说明单基因所控制性状遗传的一般规律以及近亲不能结婚的道理;在学到“生态平衡”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我们校园生物资源的数量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查,并要求他们写出调查报告,并在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同时,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近年来国际、国内的环境污染事件以及对生物和人类带来的灾难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问题激“动”。“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因此,生物教学的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①“捕捉新奇‘出’问题”。生物领域中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基因工程”、“爱滋病”、“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学生初次接触克隆羊多莉的报道,很容易产生诸如“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克隆人?”、“能不能克隆其它动物?”、“克隆技术有何用途?”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②“发现矛盾‘出’问题”。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因此,“黄豆种子在萌发成黄豆牙的过程中,有机物减少了”。关于这一说法,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即“有机物减少了,而黄豆牙的重量为什么又增加了呢?”讨论这一问题,就可知晓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量多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因此,其重量反而增加了。借助问题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实践知识;③“追根溯源‘出’问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分析色盲基因的传递规律,是男是女,女传男,即色盲男性的色盲基因一般由其母亲传来,其母亲的色盲基因又由她的父亲传来,如此向前追溯,学生就有“这个家族的色盲基因最初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学生能快速切入基因突变的知识;④“纵横比较‘出’问题”。神经调节中我讲到“反射”时,举“手接触到火会不由自主地缩回”的例子,“缩手反射”是一种对火的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那么它是否属于“应激性”呢?相近概念的比较,可以产生这个问题,讨论这一问题,就能加深对“反射”与“应激”异同点的理解。当然实际生物教学中,教师诱导的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激发的是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实施探究式生物教学,学生构建了生物新知识,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3)实验带“动”。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然科学学科设立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实施生物实验教学,可把学生带入“思维互动”的新天地。例如在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划细划匀,甚至有时可能把纸划破,此时我提出“你能找到替代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生物知识的“再发现”,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精神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调动生生互动是创设生物有效互动教学的关键

(1)角色扮演。在生物教学中经常涉及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和概念,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呢?选择角色扮演法,形象生动的表演,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

(2)小组竞赛。小组活动可以说是“生-生”互动教学模式最常见的组织形式。在这些小组活动的教学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怎样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学习怎样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来提高自己的认知;另外,学生还可以尝试以宽容的态度,与同伴、携手合作。

三、善于加强学生与家长的有效互动是创设生物有效互动教学的新思路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 教学 对策

一、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发展现况

1.教学活动注重互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被普遍应用,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还能够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具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做实验,也可以灵活地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课下自己去搜索答案,然后在下一次课堂上大家一起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是互动式教学成功的关键。

2.教学手段多样化、科学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设备种类越来越多,高中的生物课堂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变。教师通过应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为学生从视频、图像、语音等多方位展示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记忆和更加形象的理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让高中生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资源,学生、教师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很多资源,这样,学生除了可以在书本上学习到知识,还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上网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

二、目前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生物知识了解得不深入,没有什么兴趣,因此,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生硬的教学方式,这也与高中生物的内容枯燥有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只有一些成绩很好的学生愿意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其他的学生只是听老师课堂上的灌输,没有学习积极性。这样不仅不符合新课标的课程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有不良的影响。

2.学生对研究什么很茫然。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应该发挥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带着问题主动研究、学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面对范围宽泛而繁琐的课本内容,学生对于自己应该研究什么还很茫然。在研究问题或者做实验的时候,对于问题的原理没有弄清楚,更不知道如何一步步研究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这些困惑与缺乏教师的引导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的研究内容上多加指导。

3.学生缺乏归纳分析能力。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在学习生物过程中非常重要,现在的网络很发达,学生可以搜集到很多有用的信息,但是如何从这些信息中找到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分析归纳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导致学生面对大量的资料,不知道怎样选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总结,从而不能正确得出研究的结论。

三、新课标下高中生物的教学对策

1.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全面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通过分组教学的方式来锻炼学生。学生分组学习,既能相互帮助又能及时交流,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能够锻炼和提高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所学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的问题和意见上的分歧进行正确指导。

2.教师针对学生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指导。生物学科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对于初步接触生物的高中生而言,要独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难度很大,因此,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首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给学生安排适合他们的研究内容。在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研究出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分析能力。在大量的资料资源面前,学生往往无法准确快速地总结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归纳和分析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提出思考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会自己搜集有用的信息,归纳出答案。这样,通过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就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具体的培养方式还有赖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来确定。教师在教学设备和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视频、图片、文字或是安排教学实验,积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这些信息,从搜集的有用信息中归纳分析问题。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归纳分析能力则会进一步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课程标准的制订、颁布和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是教师教学和评价的主要依据,更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历经10年风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一定问题,鉴于此,我国教育部组织相关教育家、学科专家、研究员和优秀教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进行了补充和修订,于2012年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版)》),其中关于“科学探究”的要求和描述发生的变化,相信值得教育工作者静下心来品位和揣摩。

1 科学探究的内涵

《标准(实验稿)》和《标准(2011版)》都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但并未给出“科学探究”的具体内涵,这对于教师理解、领悟和落实科学探究教学带来困难。在我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中,定义了“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科学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该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这里暂不考虑科学探究与探究性学习的异同,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定义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由上述定义可以发现:

(1) 科学探究是各种教学活动或实验的一种体现方式。

(2) 科学中的探究与教育中的探究既类似但又有区别。二者都是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下,运用科学方法(主要是试误)来认识世界和学习知识;而目的的不同体现在:科学家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和认识,而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科学的本质、获取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最终能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科学家那样探索与发现。

(3) 科学探究的培养目标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来要求的。科学探究的知识目标是获得生物学知识,能力目标是在活动中掌握科学技能和运用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和科学精神。可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准确描述,可以帮助教师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作用和地位。

2 “科学探究”内容的比较

《标准(实验稿)》和《标准(2011版)》都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或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在“科学探究”这一主题下又分为“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2个二级主题。通过分析义务教育新旧生物课程标准后,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变化。

2.1 对“理解科学探究”的比较

“理解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探究”这个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在新旧课程标准中都未改变。分析新旧生物课程标准后发现:

(1) 《标准(实验稿)》中的“体验到”、“意识到”和“体会到”均在《标准(2011版)》中被删除。为什么要删除上述的几个语词呢?是否值得修改这几个简单的词语呢?课程标准的研读对象是教师而非学生,但在《标准(实验稿)》中,“体验到”、“意识到”和“体会到”仅仅是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并未要求学生达到何种程度,所以具体实施起来的话,难以得到具体、可操作的落实和贯彻。而且“体验”、“意识”和“体会”这些动词均属于“情感性目标动词”的范畴,如何去评价教师的掌握程度也是一个难题,鉴于此,《标准(2011版)》则反其道而行之,以“重要概念”的方式,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帮助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形成这些重要概念,显然这些目标要求针对的是学生而不再是教师了,并且将“理解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要求所有学生都应达到,可见,《标准(2011版)》对于“理解科学探究”的要求更准确、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2) 《标准(2011版)》新增内容“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这里强调和注重的是“证据”的可靠性原则,因为只有证据和资料能够确保无误,科学活动的进行才不是徒劳无功的,证据(或资料)才能够解释假设、回答问题和得出结论。并且还要求学生理解获得“证据”可靠性的一般科学思维,显然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样也从科学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

(3) 《标准(2011版)》提出“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其描述方式更加具体和准确。科学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准确、清晰地表达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这对于传递和表达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标准(2011版)》倡导“信息的科学表达和传递方式”,这是对《标准(实验稿)》的补充和加强,对于教师理解、领悟和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大有裨益的。义务教育新旧生物课程标准中“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比较(表1)。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探究”课程内容下的二级主题,都以表格的形式从“科学探究过程”(或科学探究能力)“基本要求”来表述这个二级主题的内容,经过比较和分析后发现,新旧生物课程标准在具体表述上存在以下重要变化:

(1) 在《标准(实验稿)》“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其“表头”分别描述的是“科学探究过程”和“基本要求”,但是在《标准(2011版)》“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中,其“表头”是“科学探究能力”和“基本要求”。这个二级主题的内容是围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来要求的,并且“基本要求”的表述也是针对能力而言的,因此,将“科学探究过程”修改为“科学探究能力”显得更加准确,其目标达成的效果会更强。

(2) 《标准(2011版)》中“基本要求”的用词更加准确,定位更加明确。例如,《标准(实验稿)》中的“撰写”一词,明显是不准确和不恰当的目标要求,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言的基本要求,但是“撰写”一词,显然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从这一点来讲,就已经违背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因此,将“撰写”改成“写出”是比较恰当的,也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过程。

(3) 《标准(2011版)》“基本要求”更加科学合理,其中“尝试评价证据、数据的可靠性”“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这些都是对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的要求,也更加符合科学家真正的工作方式,总之,“科学探究”不能缺少了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不能离开了科学的本质而大谈“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比较见表2。

2.2 “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关系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标准(2011版)》肯定了“科学探究”的地位和作用。“理解科学探究”是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又是进行科学探究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这两者的联系依靠“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进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反之,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最终,科学探究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完成科学探究所要求和期待的教学目标。总之,科学探究符合新课程理念,科学探究教学应该是全面的、真实的和三位一体的。

3 对科学探究的思考

3.1 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

《标准(实验稿)》中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这可能会引起教师理解的偏差,误认为在科学探究教学中,一定需要按部就班地遵循科学探究的固定模式。殊不知,科学探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途径,在整个过程的每一步骤中,观察的现象或数据都能引领学生不断地修正作出的假设和设计的实验,而且一个实验的结论往往还能引出新的问题和实验。

3.2 问题应具有科学性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关键和特征,但是需要教师格外注意的是:“问题”一定不能脱离科学本质,即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科学性,否则,离开了科学本质大搞科学探究,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南辕北辙。例如,为什么我的CD播放器停止了工作?这个问题就属于科学问题,因为它能够通过观察和收集证据来加以解答。而在我的CD播放器中,我应该选择听哪种类型的音乐?这个问题的答案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看法和爱好,科学探究并不能回答个人爱好和鉴赏力的问题。

3.3 科学探究与科学素养的关系

《标准(2011版)》提出:“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的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而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见,科学探究是过程,科学素养是结果,二者相互依存。教师需要认真理解二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学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9.

[3] 刘恩山,汪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4.

[4]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戢守志,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生物教学 探究

一、生物新课标的主体是探究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我们要以探究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面对疑问不是教师的答案,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查阅资料、合作学习,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保证探究课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特别是对实验设计的准确性会逐步加强。

喜欢探究是中学生的天性,利用这一天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创生物教学的新局面。生物课中许多实验,探究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学生自己准备这些材料即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实验、探究过程的理解,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适应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学

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适应新课标要求。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片面重视继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完全废除注入式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给学生做好榜样。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盲从,同时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民主、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外界条件。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研究性课题在生物课本中的出现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产物,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培养学生如何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大门的能力,决不是机械地传授教材知识,更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研究性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

2.教法上要适应新课标要求,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学中应从教学实际出发,适时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

3.教会学生在学法上适应新课标要求,加强合作学习。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教学是否能真正交给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法指导是关键。学习活动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而思维则是学生学习中主要的智力活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从培养能力的素质出发,确立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学会正确思维,这就要我们改“灌输式”、“填鸭式”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要有所突破,而学习方式的突破关键一项就是教师应大力推进探究民生教学,这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也是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征。探究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即改变过去“灌输知识”为“问题探究”。在探究中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4.对学生评价适应新课标要求,不仅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也就是要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必要的检测,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缺陷,并能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就是要评价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生观点;评价对学习过程中的质疑、求实、创新和科学态度。

篇10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通过生物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同时通过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特别是在积极推进新课改的条件下,对于高中生物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手脑并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究,下面就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正确认识新教材

从内容方面看,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突出了科学性,加强了直观性,显示了实用性,它较好地体现了创新意识,展示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充满着时代气息,特别是在图表、STS[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渗透、探究学习三方面更为突出。从理念上讲,新课程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能力的要求有了提高,从注重学生的综合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培养,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在实践的天地里如何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超越教材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创新思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实施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重结论轻过程",即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忽略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机械记忆"标准答案";而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的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学素养的目的。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互动为方式。作为"导演",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要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指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III模块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吃海鲜后全身就会出现红肿斑点?我们将这种症状称之为海鲜过敏症。海鲜过敏症在生活中能见到也会听到过,人们亲身体验周围的事物,对它多多少少有了一些认识,感受尤为深刻,也就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期望,因此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教师在学生产生想解决问题的急切心理基础上,引导学生必须先了解引起此现象的原因和过程,顺利进行了新课教学。学生带着需求、渴望上课,自然提高了听课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验创新能力。

1.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上每一次科学发现都离不开实验探究的过程,因此,课本中每个科学研究史都是学生探究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机会。在处理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走科学家的探究之路,鼓励学生再现科学家的探究思想和探究过程,对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评价、改进或重新设计,让学生更有兴趣,主动参与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再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价,让学生对实验设计思想有清楚的认识,同时纠正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遗漏和错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更多地获得成就感而提高生物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植物激素一节的教学中,传统教学往往把温特实验作为结论性知识,逐步介绍给学生,忽略了科学方法和探究思想的教育,使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相脱节。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将这个经典实验转变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参与至探究过程中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本节课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会提出假设:胚芽鞘的生长和向光性是由尖端决定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上实验说明胚芽鞘的生长及向光性是尖端决定的,但到底是尖端本身还是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应如何通过实验研究该问题?学生会特别有兴趣,积极投入到讨论当中。然后教师逐步提出探索性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引导:①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什么?②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怎样处理自变量和观测因变量?③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质吸附这种物质?如何验证该物质是否存在?④用怎样的实验方法排除基质对实验的影响?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如下过程:对假设重新思考寻找方法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通过上述探索性思考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的设计,在学习温特实验的同时也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接下来的研究植物弯曲生长与生长素的分布之间关系以及植物的顶端优势的原因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前面实验探究的模仿而自行解决。

2.加强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高中生物课程加强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可以从实验课开始,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每节实验课引入发挥得好,能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并直接影响该节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我们可创设如下的情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社会上出现食用劣质奶粉的小孩成为大头娃娃,你能否证明我们买到的奶粉是否是劣质奶粉?""现在市面出现的假鸡蛋你能通过实验加以检测吗?""现在有很多食品宣传是专供给糖尿病人食用的无糖食品,你能通过实验加以检测它是否真的无糖吗?"通过这些问题,很自然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课中,可通过巧设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问及"滤纸条下端为什么要剪去两角?"我看学生在思索后仍很茫然的样子,就问"如果不剪结果会怎么样?"学生还在想,我就又点明到"何不操作一下看看"(事先我每组多发了一张滤纸片),这时,学生纷纷动手操作,不一会就有学生喊道"层析液沿滤纸两边扩散较快"。通过这样启发的过程,学生牢牢学会了知识,也使得学生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总之,新课标需要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去探索,去体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使生物教学真正做到:教是具有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积极的、主动式的学;过程是心灵相通、情景交融、师生互长、平等和谐的交流式的过程;发展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才能在提升学生知识总量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材。

参考文献

[1]石淮生.浅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内容特点与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 教学 改革

新课程改革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正在火热进行,我们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合理地制定适合学生发展、学习和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让我们的高中生物课堂实现真正的高效。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精髓提炼。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如何把课堂变得让学生有兴趣听、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共同参与,是广大一线教师所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经验:

一、结合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对新世纪的学生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发展”的素质要求中,其核心是新时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历史等原因 ,我国的生物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以致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相当严重。随着教育的改革,在新编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材内容突出了实验内容多,实验形式多,实验要求多的特点。这样,学生动手参加实验的次数和机会多了。当然,如果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规则和技能的教育,不精心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项目,学生不明白实验目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事项,则不仅效果不好,甚至会出现实验秩序乱,自然无法达到应有的实验目的。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为使每个实验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加大生物实验教学的力度,强化实验规则和技能。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中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学生的创新心理诸品质中,求异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求异思维的核心就是标新立异。为此,在生物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我采取的措施有:一是搞生物题一题多解,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问题,锻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在生物实验中大胆改进实验,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步骤的改进等。对改进失败的,不要责备,而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达到在失败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强能力。对改进成功的,要给予表扬,以增强他们创新的勇气和信心。三是提出生物学上社会热点问题 (如转基因技术给人类的利弊 ),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比谁的观点新且符合科学、符合客观实际。

二、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学科交叉渗透能力

课堂教学是进行学科交叉渗透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构建和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教材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备课充分,将生物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渗透、融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其他学科的知识,并配合课本中的学科交叉、知识链接等适当展开,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利用相关学科方法和知识处理生物学问题。

生物知识中有许多是与物理、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合进去。如讲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时,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回忆物理学中的扩散作用。① 什么是扩散作用?②哪些物质能进行扩散?③扩散物质的运动趋势是什么?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指出生物体内也有扩散作用,它分为在扩散物质运动方向之间没有膜作为屏障的扩散(例如O2、CO2在人体组织液里的扩散)和有膜(如细胞膜)作为屏障的扩散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两种情况,并请学生举出一些例子。

在光合作用教学中,为了生动而直观地显示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吸收哪些色光,教师也可借助于物理实验手段,演示把叶绿体色素溶液放在平行光束如太阳光与棱镜片之间,让学生观察种色光的吸收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建立起直观的学科联系 。

三、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生物教学 探究

一、生物新课标的主体是探究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我们要以探究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面对疑问不是教师的答案,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查阅资料、合作学习,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保证探究课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特别是对实验设计的准确性会逐步加强。

喜欢探究是中学生的天性,利用这一天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创生物教学的新局面。生物课中许多实验,探究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学生自己准备这些材料即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实验、探究过程的理解,循序渐进,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实验、探究程序的逐渐掌握,教师开始实行只给出实验目的,实验器材自选、实验方案自己设计,教师帮助分析实验方案中的科学性与不科学性,严谨性与不严谨性,由此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实验方案的方法。不管表达流畅与否,尽量提供让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直至学生能够自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自行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数据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

二、适应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学

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适应新课标要求。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片面重视继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完全废除注入式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给学生做好榜样。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和“权威理论”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味盲从,同时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了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民主、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外界条件。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育观念,研究性课题在生物课本中的出现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产物,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培养学生如何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大门的能力,决不是机械地传授教材知识,更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研究性学习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课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真正发挥其作用,让学生逐步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

2.教法上要适应新课标要求,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学中应从教学实际出发,适时适当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

把握新课标下的教材。新的教材在整体结构上与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把握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特别对整个实如生物教材的内容要认真学习,只有把握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体会新教材的意境,将情感教学融入课堂,课堂教学“情感化”,情景交融易升华,硬性的说教、批评教育往往引起逆反心理,效果事倍功半。课改要求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3.教会学生在学法上适应新课标要求,加强合作学习。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教学是否能真正交给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法指导是关键。学习活动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而思维则是学生学习中主要的智力活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从培养能力的素质出发,确立明确的素质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学会正确思维,这就要我们改“灌输式”、“填鸭式”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要有所突破,而学习方式的突破关键一项就是教师应大力推进探究民生教学,这不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也是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征。探究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即改变过去“灌输知识”为“问题探究”。在探究中使学生亲自经历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

4.对学生评价适应新课标要求,不仅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对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价,也就是要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必要的检测,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缺陷,并能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就是要评价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生观点;评价对学习过程中的质疑、求实、创新和科学态度。

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就是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和设计能力、收集信息和分析、表达和交流以及合作精神等进行评价。

篇13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 教学法

教学方法在当前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中决定着整个教学的质量,所以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我们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大胆实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新课程教学理念得以充分地体现。在此,笔者就谈谈自己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实施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教学的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就生物知识本身而言,它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征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所以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来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旧知与新知、背景与知识以及问题与思维的关系和矛盾,这样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心向。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较多,主要有创设问题性情境、创设实验性情境、演示直观教具、创设类比性情境等几种。就创设类比性情境而言,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3模块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中达尔文的实验时,教师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我们人类在受到阳光照射时会眯起眼睛,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感光的部位是眼睛。那么胚芽鞘的感官部位在哪呢?这样学生对胚芽鞘感光部位就比较容易理解,印象也比较深了。

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进一步投入,现在即使是在比较偏远的农村中学现在的实验仪器也是相当齐全的,但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能转变,认为实验课就是浪费时间,即使做一两次实验也只是学生机械地按教师的指令去动手,未能真正实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殊不知,通过实验,可以唤起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及对生物问题的深入思考,并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并注意引导学生去主动观察,让他们因为好奇而自觉动手,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指导“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性的提出如下问题:洋葱表皮怎么取?取哪个位置最好?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结果,课堂气氛热烈,即使那些平时不太认真的学生也在认真细致地操作、观察,一旦获胜,感到由衷喜悦。同时,除了课本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还可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增加一些有趣味性的实验,可利用生活中可找到的各种材料作为实验材料。如用广口瓶、新鲜树叶、碳酸钠等研究植物呼吸作用条件;用不同颜色废塑料片研究DNA结构或DNA复制过程等,这些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既揭示了生命活动本质,还可以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三、联系实际,让生物知识融入现实生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课程观念,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让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课本内容,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DNA控制蛋白质合成时可形象地把细胞核中的基因比喻成“司令”,把遗传信息比喻成“司令员的指令”,把mRNA比喻成“通信员”,司令的指令以密码的形式被通信员送到前方战场上,翻译给前方领兵打仗的指战员。通过这些贴近现实生活人物的比喻,既实现了寓教于乐,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再例如在教学细胞呼吸一节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去探索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桔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不仅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细胞呼吸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细胞呼吸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深入探讨。总之,将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意义是不可小视的,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强化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的意识,随时注意观察,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生物学新进展,并且要引导学生关心、关注、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改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在高中各科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考中的比例也不容小视,所以作为高中的生物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理念,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把常识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把知识和实践相联系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实现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惠芳.对新课标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8)

[2]陈受星.高中生物情境化教学[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报),2010,22(1)

[3]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杨重云.谈生物学实验教学情景的创设[J].生物学教学,2006,8.

篇14

一、备课中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思想,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二、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倡导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意识。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三、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