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现代化农业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1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使用的空间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经过了几十年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为垦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给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其发展也存在着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机械化总体投入不足;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较窄,机制不活,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
1.2缺乏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人才
黑龙江垦区拥有大量的农机技术人才,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正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装备的智能监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优化的决策支持、农田技术信息的智能化的采集和处理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都要求垦区尽快培养一批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标准化的农机管理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人才。
1.3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垦区建立了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体系。在农机服务与经营机制上,改革了过去单一国有体制,实行了农机到户、经营到户,使家庭农场成为农机投入和经营的主体,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统放结合的作业服务和经营机制。但是为农机提供油、维修服务、技术咨询、推广应用、教学培训、农机科研和农机产品营销的农机服务的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实体经营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1.4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垦区培植了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但也应该看到其规模和实力与国外的农业产业化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80%的企业都是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没有形成特色的农产品优势,大多只是利用垦区农产品原有的知名度,市场的拓展能力相对较差,发展比较缓慢,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水平仍较低。
1.5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黑龙江垦区很早就建立了“北大荒信息港”,各个管理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农户文化素质较低,使用网络的能力有限,因此很难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的平台获取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
1.6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垦区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取得自己独有的高水准的科技成果;垦区的科技发展不够平衡,缺少顶尖的科研工作人员;垦区科研资金的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发展。
1.7农产品市场不规范
虽然黑龙江垦区有一些优质大宗农产品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如“北大荒”肉业、“九三”牌大豆色拉油、“完达山”牌乳制品等,但从总体上看,大宗农产品品牌杂乱,真正名牌产品很少,使得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品牌市场混乱,每一品牌的生产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影响了产业的升级,削弱了垦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建议
2.1推进土地流转
黑龙江垦区要以市场导向为主体。农业要发展就必须优化土地的配置,促进农业土地的集中与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逐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黑龙江垦区的土地集中与流转,必须以尊重市场的经济规律为前提,充分利用市场作用,主要是依靠经济手段和市场力量,逐步促进土地流转。建立并且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方便进行土地流转。
2.2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2.1建立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想达到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不光要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能够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的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农机队伍建设是一项长远大计,是一项根本性措施。需要对机务人员进行长期培训,达到机务人员懂得机械原理、操作规程和农艺要求,会操作、会调整、会修理、会保养的专业要求。造就一支具有文化知识、专业特长、适应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职业化农机人才队伍。
2.2.2发展生态农业装备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和垦区经济整体发展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垦区农业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主要包括安全高效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加工、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半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农业装备。因此,黑龙江垦区要大力发展保护型耕作的少耕和免耕技术和装备、有机肥的生产与施撒技术装备、高效低毒农药和防扩散污染所用施药机械、化肥有效施用与可控缓释技术与装备、精量播种机械、节水灌溉机械和联合作业机械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2.3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2.3.1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应该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一是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创新型的技术人才和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应用各种激励的方式,满足人才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二是发展企业集团。农业产业链条较长,龙头企业依据这一特性,想要以竞争优势取胜,就要重视企业集团的发展。
2.3.2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的经济合作组织来保护农民的利益。黑龙江垦区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民主、自愿、重视教育、盈余返还的原则,在各个农场建立经济合作组织。二是要在垦区范围之内建立各种行业协会。
2.3.3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根本就是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稳定农业产业化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垦区要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依靠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推广成熟的技术。同时要保障垦区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建立报酬与贡献相结合的激励体制,促使农业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多渠道、大规模地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实施创新型的人才战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为农业产业化的2.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4.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黑龙江垦区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拨出专门的经费成立农业科研发展基金,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要走多种投资渠道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完善个体、企业、集体和国家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结构,还要全力争取外资的支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总水平。垦区应加强监督农业科技市场,实施规范有序的运作,并且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垦区还应加大对执法的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和取缔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的农业信息技术假冒伪劣和不规范的交易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可靠安全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
2.4.2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想在短期内赶超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仅依靠垦区的自主创新难以实现。因此,垦区要以坚持自主创新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针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开展广泛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5推进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和优质化
2.5.1突出黑龙江垦区农产品的规模优势
黑龙江垦区粮食商品量居全国前列,大豆商品量、玉米、水稻及乳制品等产量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应把这些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发挥大宗农产品规模的优势,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市场化和优质化水平的提高。
2.5.2优化区域布局
黑龙江垦区发展农业的资源条件良好,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农产品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当充分发挥垦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优化区域的布局,突出优势的农产品与优势的产区,形成合理科学的分工布局,培育和推动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
2.5.3加强经营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产业化的经营组织作用应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这是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黑龙江垦区应加强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强化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对农产品的市场化和优质化的牵动作用,通过“市场+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组织”等形式,构建起农民与市场间的桥梁。与此同时,垦区还应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的创新,通过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的服务水平,完善产品的质量检验和监督,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
2.5.4建立品牌意识和诚信制度
诚信制度是现代社会应遵守的准则,对市场化的促进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垦区应该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讲求诚信,让我们的产品获得信赖,并以这种诚信作为基础,树立黑龙江垦区的大宗优势农产品品牌形象,宣传与扩大大宗的农产品市场影响,促进大宗的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最终达到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目的。
2.6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这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源源动力。要求政府加强领导,协调各服务部门,加强对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引导和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垦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财力保障。对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财政投入,具有很强的生产,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而且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社区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3结论
关键词 现代化烟草;农业生产;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12;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07-01
烟叶是大农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代农业迅猛向前发展的今日,中国烟草专卖局特别指出了要强化烟草的基础设施设立,加快规模化种植,实现集约化经营,做到专业化、细化和分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打造因地制宜适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生产,更好地促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1]。
1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意义
1.1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同时,资源配置成为市场的主要途径,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始终是以市场为导向,明确社会化分工,在朝着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浪潮中,需要以烟叶生产计划种植不变为前提,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物质的条件装备,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在原有烟区资源分配上,进行修改、提升,结合市场的发展路径,打造符合专卖制度要求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理性之选是加强力度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生产[2]。
1.2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适应卷烟工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行业需要深刻的变革,卷烟行业也不例外,需要加大力度提升生产集中程度,利用联合重组,使企业品牌深入人心。卷烟品牌要发展,提高对原材料的选择标准是关键,重点在于对原材料的选择,一定要选择持续性与稳定性还有可用性都比较优质的烟叶。在卷烟工业发展的同时,不管是烟叶的组织方式与资源配置,还是在交易方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现代烟草农业需要朝着设定的目标前进,根据工业需要来决定产区生产,从而达成稳定的长期合作战略,通过强强联合,实现资源与优势的互相融合,最终达到共赢的互利状态,推动烟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烟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现代烟草行业想要健康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进行转变,合理有效地将烟区资源进行分配,提升整个烟叶的生产基础,可以有效地拉大生产,提升其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改善烟叶品质[3],烟农的经济收入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传统烟叶只有向现代烟草农业进行转换,才能有效地解决烟叶生产中的相关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综上所述,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与分配,转化原有的生产方式,将土地产出产品量与资源贡献率进行提高,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对新农村建设与烟区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对实现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与现实意义。
2 新时期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对策
2.1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开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工作难度指数在增大,涉及层面较广,其专业性与综合性都有待提高,技术要求必须再上升1个档次,要全面提升这些方面,需要多个烟草企业家共同配合协作。发展现代烟草不仅需要农业部门对农田保护进行制度上的规划,更需要农业机械部门大力提供机械的支撑,还需要水利等相关部门的配套设施进行合作,植保部门应该落实好预测与防治工作。只有通过多个相关部门紧密的配合,各领导将工作与责任做到位,认识到位,将措施落实到实处,通过多方的共同管制,上下联合,左右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保障现代农业烟草行业向前发展。
2.2 重视烟叶质量,促进烟草生产的现代化
烟草体制正在随着时代的步伐而日渐优化改革,卷烟工业在大企业、大市场与大品牌的市场格局下,正以联合重组的方式朝着全球一体化的烟草市场进行发展[4]。所以,要促进烟草农业的发展,必须转变小农生产方式,实现现代化大生产,要坚持规模化种植与集约化经营,对具体专业进行细致的分工合作,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在此基础上,也要注重对烟叶的特色化经营,维持标准化的产业生产,提高对产品质量的生产与把控能力,将生产风格与品质实现统一与完善,只有具有核心优势的烟叶,才能满足卷烟工业中大品牌的持续生存战斗力。
2.3 提高烟区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发展
烟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烟草农业优化升级。要构建创新体系,加快建设技术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市场走向为导向,充分利用科研成果,科研机构是知识结构与创新的主要来源,只有将先进的技术成果进行良好的汲取与应用,才能更好的完善科技传导机制,建设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所以对新技术与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十分重要。相关部门要将烟区标准化的示范案例做好,加强烟叶技术推广站的的基层设施建设,充分运用烟叶生产的成功案例,提高其转化率与技术落实到位率[5]。
2.4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烟草生产可持续发展
要促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为烟农创造好的生产条件,一是要确立切实可行的烟田保护制度,加大对土地资源的使用率,改善土地的利用结构,合理分配布局,是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二是不管是土地置换、租赁还是承包与入股等形式,都要遵守“自愿、守法、有偿”的根本原则,对其分工进行有效的调整与管理,实现规模化的生产种植,建立好风险保障机制,在自然灾害面前,烟叶的抗御能力要加强[6-7]。在质量和管理水平方面建立起可靠的保障制度,可从扶持政策上面投入资金,加大对烟农的保障。引进与完善科技创新,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与推广,鼓励技术人员大胆的进行技术创新与示范,把好的科技成果最终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3 参考文献
[1] 邸慧慧,李占杰,蔡章春,等.宣恩县晓关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工作概况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79-380.
[2] 何亚浩,贺帆,杨荣生,等.烤烟专业化烘烤的发展趋势[J].江西农业学报,2011(1):28-30,34.
[3] 陈少滨,宋朝鹏,邱崇浩,等.对烤烟专业化烘烤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33):14619-14620,14658.
[4] 姜静.延安市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92-95.
[5] 王国平.烟草农业现代化是烟叶发展必然之路[J].湖南烟草,2009(S1):292-298.
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铁岭县广泛宣传,紧紧围绕“一牧一菜一榛一果”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及草坪、林下参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以此为纽带,不断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产品流通,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截至2014年5月末,铁岭县在工商局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24家,其中:玉米、水稻生产等种植类合作社674家,农机服务类专业合作社213家,养殖业合作社92家,蔬菜合作社77家,榛子合作社52家,花卉苗木合作社38家,寒富苹果合作社35家,中草药及林产品合作社28家,草坪合作社9家,其他类合作社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11家。现有合作社社员共2.1万户,带动农户3.9万户,社员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具有代表性的蔡牛张庄玉米(农机)、李千户小屯生猪生产、大甸子镇湾岭子寒富苹果、李千户镇马侍郎贡榛、双井子前成水稻种植和蔡牛镇兴民蔬菜等专业合作社,在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13年年末,铁岭县市级以上示范社总数31家;张庄玉米合作社获“2012年度省级先进集体”和“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2014年上报国家级示范社2家;白旗寨乡凡河源黑木耳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绿色食品标识;大甸子镇湾岭子寒富苹果、李千户镇马侍郎贡榛和镇西堡镇木厂西瓜等18家专业合作社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全县标准化畜牧小区达到298个,实现产值43.3亿元;保护地蔬菜开发面积达到39.7万亩,实现产值23亿元;榛林总面积达到39.8万亩,实现产值14.5亿元;寒富苹果生产面积达到6.1万亩,实现产值2亿元;草坪面积达到3.5万亩。
二、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铁岭县以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事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整村推进土地流转为试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目标,全面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县、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村级要设立联络员,上报本村土地流转情况。目前铁岭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46.6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1%,其中,合作社流转面积19.8万多亩,种粮大户流转面积10.6万多亩,家庭农场流转面积0.5万多亩,农事企业流转面积1万多亩。其中流转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推广合作社流转面积3.3万亩;双井子镇前成水稻合作社流转面积1.1万亩;新台子镇万鑫水稻合作社流转面积2万亩;蔡牛镇纪泰水稻全程机械化合作社0.72万亩;铁岭县瑞宇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面积0.315万亩;铁岭县宏达农业机戒化合作社流转面积0.65万亩。农事龙头企业流转土地的有:九三集团流转新台子八里庄村土地0.52万亩;丹铁种业流转土地0.3万亩;希强种业流转土地0.2万亩。实现整村流转的有:新台子镇西三家子村、八里庄村,蔡牛镇东二台子村、北地村、北长村,腰堡镇友谊村,大甸子镇房身央村、三家子村、英树沟村椴木冲村、大宝山村、李千户镇小屯村等,涉及流转面积4.4万多亩。
三、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2000年,铁岭县制定了铁岭县农村财务公开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财经审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预决算管理制度、会计凭证管理制度等10项财务管理制度,并以展示板形式下发给各乡镇,接受群众监督。2001年,铁岭县在全市率先实行“村帐乡(镇)管”,在坚持村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经管站组建村级财务服务中心,2004年,实行“村会计委托制”,坚持“五不变”和“三不准”原则,在村级审批之后,增加乡(镇)监督环节,强化对村集体经济管理。2013年,铁岭县各乡镇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公室,加强对农村集体的资金、资产和资源管理,并陆续录入微机,实行网络化管理。多年来,铁岭县经管局一直以乡镇为单位,对农民负担四项制度执行情况、村级财务、村级资产增值保值情况、征用农民集体土地补偿款及其他村级补助资金情况进行审计,检查是否存在增加农民负担,截留、挪用、克扣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等情况,同时加强对村干部任期及离任进行审计。
四、做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
从2004年起,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2006年起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几年来共向农民发放补贴资金6.85亿元,没有出现截留、挪用现象。从2009年起,铁岭县开始实施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到2013年共收农民保费2581万元,承保公司实际理赔款13501万元。从2010年起,铁岭县实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共实施建设项目390个,争取上级财政奖补资金9368万元。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蔬菜;种植;育苗
1 优质蔬菜秧苗的标准
优质蔬菜秧苗的标准主要包括适期秧苗、秧苗的生态标准以及秧苗的生理标准。首先,适期秧苗主要是注重育苗的时效性,在特定的时期进行秧苗,这个期间种植的蔬菜获取的产品价值相对较高,市场销售情况较好;其次,秧苗的生态标准主要是根据蔬菜无病虫害、长势健壮、菜叶较厚、颜色呈深绿色、叶柄短出并且韧性较好,不容易折断,子叶较为完整,保持在2片左右,蔬菜根群较为发达,在阳光的照射下不凋萎。但是,不同种类的蔬菜,评定的生态标准也不一样,要根据蔬菜的种类、生长特点和生长时期而定。第三、蔬菜育苗的生理标准。蔬菜的根茎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较为丰富,在不良的环境下,抵抗低温、干热和病虫害的能力的较强,蔬菜的生理活动较为旺盛,在定植以后能够快速生长。
2 蔬菜的育苗时期
蔬菜的育苗时期大致分为冬季育苗和夏季育苗。蔬菜的冬季育苗主要是选用采光能力强、保温性能强的日光大棚。例如,双斜面标准大棚,需要在中间4m左右建设2个拱棚育苗床,在晚上还要适当的盖上无纺布和草片等进行保温,从而保证蔬菜的培育温度,确保适期优质壮苗。然而,在夏季育苗过程中,应该选用高架改良大棚,一般标准的大棚即可。在使用高架改良大棚时,应该将围裙膜和门膜拆除,并且还要安装上防虫网纱,能够有效的预防翅蚜传播病毒。
3 配置育苗土和育苗盘
在配置育苗土和育苗盘过程中首先应该合理的配置蔬菜育苗土。蔬菜育苗土必须要含有较为丰富的养料。包括,有机质、钾、氮。磷和相关的微量的元素,同时还要保证培养土有足够的肥力,水分适宜,透气性较好,没有病虫感染。在育苗过程中不需要追肥,只要适当的浇水就可以。挑选完培育土后,还要将土壤晒干,进行敲细过筛,在土壤中适当的加上一些腐熟的猪粪、羊粪、鸡粪以及砻糠灰等,并且要掌握好配置比例,搅拌均匀。其次是选用育苗盘。在种植培育小苗过程中应该用塑料盘。再次,就是进行穴盘育苗。穴盘育苗是一项现代化育苗技术,并且穴盘是进行专业化和工厂化育苗的必备用器。穴盘的种类相对较多,例如,36孔、72孔、128孔、392孔等,目前新研制的穴盘主要有100孔、70孔和36孔。在穴盘空中盛育苗基质,每孔可以培育一株苗,豆类可以培育2株。由于在秧苗成长后,根系盘缠不容易取出,可以通过制定特制的打穴定植器,进行远距离输送。第四、应用塑料钵。塑料钵是育苗带土护根较好的器具。由于塑料钵方便搬动,能够适当的扩大株距,非常有利于培育壮苗,避免秧苗拥挤。
4 播种
在进行蔬菜播种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选择好播种时间。在播种时期的确定上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蔬菜品种的生长规律、蔬菜品种的特性、当地的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计算,确定播种时间。其次,做好蔬菜种子的预处理工作,通常情况应用温汤浸种,可以种子表面的病原体杀死。第三,合理的应用播种技术。应用现代育苗,可以将种子定量播在穴盘中。在播种时,应该先将穴盘中填满培养土,刮平后进行均匀播种,还要撒上一些杀菌剂。在播种之前还要浇透水,可以保证出苗有充足的水分,然而做好盖细培养土工作,将种子盖没即可。在盖土之后应该在育苗盘上覆盖上地膜,起到保水和保温的作用,最后将播种好的育苗盘和穴盘,放在温度适宜的大棚中。
5 做好苗期管理工作
在进行苗期管理工作中:第一,应该做好播种后的检查工作,胚芽露土使几十年将地膜揭去,使胚芽接受光照,还要保证胚芽的温度;第二,在育苗床表面见白时才能浇水;第三,在幼苗期适当的控制温度,注意不能施肥;第四,在移植分苗过程中,应该控制好温度,掌握好分苗的时间;第五,在冬季大棚育苗过程中,应用从分的运用光能和热能,保证棚内的温度;第六,及时的搬动塑料钵,保证秧苗的株距,避免秧苗拥挤;第七,应该做好秧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及时的对育苗棚进行消毒,降低育苗床的湿度,保证大棚环境和育苗床的干燥度,适当的喷洒广谱性杀菌剂,有效的预防病虫害。
参考文献
1 陈殿奎.蔬菜机械化育苗现状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1990(4)
2 陈殿奎.蔬菜穴盘无土育苗生产体系及技术管理[J].中国蔬菜.1999.(09)
3 赵瑞,韩旭,辛明金,顾光珍,叶园伟 蔬菜育苗块成型工艺及成型机的研制[J].农机化研究,2010(4)
1.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物质装备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武装农业,改变几千年“啃黄土地”的局面,因地制宜地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以及农村交通通讯网络化。 第二,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改变几千年靠老经验、老品种的传统做法,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高产优质高效化、良种化、农民知识化。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以及农业物质投入的增加,科技兴农的作用也将随之增强。 第三,经营管理现代化:即用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武装农业,改变几千年来封闭的自给型经济为开放式的商品经济,实现商品化、市场化,结构合理化、规模化、组织化与社会化,最终达到高效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农民收入。 第四,资源环境优良化:即用现代化环境保护意识武装农业,力争在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与农业高产高效化的同时,不断改善资源环境状态,进而实现自然生态人控化,资源永续利用,环境净化美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以上4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还可以简单概括为:将粗放低效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农业转变为由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高效技术发展的、开放式商品农业的过程。
2.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2.1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环境不断恶化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和微观利益,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目前,我国耕地面积锐减,且沙漠化趋势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面积、水蚀面积和被污染农田面积日益扩大,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急剧恶化的自然环境,令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堪忧。
2.2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 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产方式阶段,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知识大多是凭祖辈经验代代相传,农民观念保守,思想较落后,使得新技术的推广阻力加大。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严重桎梏。这些现象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素。农业人才缺乏,稍有才能的人就会远离农业,而回乡务农则成为不得以的最终选择。
2.3农民出路问题难解决 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多是农民。多年来虽有大批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但全国仍有2亿多剩余劳动力。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主要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过度扩张的农村人口不成比例,农业发展的缓慢难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弱;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民进城门槛过高;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小城镇的建设滞后。
2.4城市化进程缓慢 城市化进程缓慢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阻碍第三产业正常发展,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二是影响工业的能量积聚,使工业采取分散推进的方式,难以对农业形成强大的支持力;三是难以有效地形成经济中心,从而使农业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以分散布局为特点的城市化不足的工业化,通常是与农村缺少规划、居民点布局零乱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土地零碎,田块狭小,规模化经营的空间条件差。
3.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3.1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调整农业科技发展重点 现代科学技术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具有竞争能力的现代农业的关键。科技进步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没有科学技术,中国的农业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日本、荷兰属于科技先导型的国家,而美国、澳大利亚等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也都十分重视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这一特殊国情更决定了我国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运用,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重点应在于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的配套投入及水土条件的改善。以遗传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为主的微观新技术,以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为主的宏观管理技术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有: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为重点,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以节水灌溉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区域研究与开发活动,加速西、中、东部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星火密集区建设,推进农村小城镇进程;大力发展创新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确保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3.2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规范化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够使农业劳动者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才能消除城乡、工农和脑体劳动三大差别。现代农业必然是一种机械化农业,因为没有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国农业机械生产水平相对落后,应当改变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县县都有小农机厂、小化肥厂等五小支农企业的局面,扶持高技术含量的支农企业,加强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与规范化。现阶段我国应把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条件,走有选择性的、有步骤的农业机械化道路。
3.3加快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实质是乡村城镇化,本质是农民问题。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部门积淀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过多的人口依赖土地,使中国农业形成劳动密集型,劳动生产率低下,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严重障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为此,一是搞好城市规划,本着适当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原则,搞好城市布局。二是特别注意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不能遍地开花,要重点放在县城和中心镇。目前全国平均每个乡镇的人口仅为1.9万人,规模小而且分散,这既难以发挥吸纳劳动力的作用,又加重了农民负担,因而规模在3万人以下的乡镇应撤并。三是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应彻底改革户籍制度,放开城镇户口限制,城镇对新移民实行优惠政策。
3.4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 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立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一是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及其权利与义务;二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的政策,从法律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完整土地使用权;三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进程;四是改革土地税收制度,尽快推行费改税,完善农业税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完善农产品市场。改造现有的粮食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将农业生产、内外贸协调起来,进一步贯彻和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好农产品市场建设,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涉农法制建设。由于改革常与滞后的法律法规相冲突,所以要使涉农法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指导规范涉农行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应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壁垒;建立农业保障体系。发展市场经济,使农业原本经常面临的自然风险,又加上了市场风险的威胁,成为弱质产业。市场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农业撒手不管,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直接指令性的管制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管理应该强化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生产保障机制而不是直接管理农业。
3.5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呈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带,又有城郊、农区、牧区等不同的地域类型。因此,应实施分类型、分区域的梯度推进与多元格局的农业现代策略,东部沿海地带、大都市郊区应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从而带动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