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管理调研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内容摘要:本文对问题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做了简要的归纳和概括,使之更加系统和易于掌握,重点分析了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所取得的效果,为强化管理者运作技能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管理方法 问题管理 社会实践
“问题管理”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寻找问题、表达问题、归结问题、处理问题为步骤和切入点的一套管理理论和方法,与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目标管理并称为四大现代管理模式。问题管理是以力求尽可能早的发现企业的潜在问题为目标,动用企业一切可动用资源,对企业现有问题、潜在问题采取应对措施,从战略上影响这些问题发展的行为总称,因此,问题管理代表了一种超前行动的战略。同时,问题管理还是一种管理职能,主要表现为企业对社会环境变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反应,促使企业在有关问题进入法规拟订、公共政策形成之前就采取措施进行调适,趋利避害,规避风险。
任何成功的企业都会周期性的拟定计划来实现其整体目标。计划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资源得到统筹协调、合理高效的利用,以应对未来的机遇或威胁,对这些机遇或威胁的界定其实质就是问题管理。
问题管理的对象
问题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有其特定的管理对象,概括来讲就是企业内部或外部的条件和压力,如果这种条件和压力持续下去就会对企业的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通常按照问题对企业影响的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现有的问题即现在正对企业发生影响的问题。这类问题已经形成,而且企业已对此制定对策;正在出现的问题,即对企业的影响还未完全显现的问题。这类问题可能已显征兆,但现在还未完全形成,企业也未对此确定应对的具体策略。这类问题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需要企业高度关注并加以控制;社会发展问题,即涉及社会发展方向和对社会带来变革的问题。这类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技术、人口、资源和社会等多个领域,并影响公众态度、舆论、行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改变,因此需广泛关注,深入分析社会发展趋势以便及早预估其性质、方向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也是问题管理中的重点、难点。
每一个问题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威胁或机遇,评价问题是威胁还是机遇,有两个基本的判别标准:威胁的标准,即损失限度,超过此限度,就会危及到企业的运营;机遇的标准,即行动收益和成本的比较,企业采取行动控制问题的成本不能超过行动收益,否则,行动收益将不能弥补行动成本,如果行动不能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也就谈不上为企业创造机遇。
问题管理的基本方法
“问题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工具和职能,其运作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步骤:
问题意识。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想有效地实施管理,必须具有问题意识的理念。问题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管理实质上还是问题的管理,一切管理行为都要围绕问题展开;二是企业的管理者其实就是问题的解决者,一切活动都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三是问题本身多种多样:知识性的、探究性的、潜在性的、突发性的、可预见性的、不可预见性的等等。所以,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衡量一个管理者是否称职的重要尺度。
预测问题。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预测问题的能力,要能做到最基本的问题预测,这种预测来自于对客观事物和管理规律的把握,要做到这一点,日常决策就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不断强化自己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
发现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预测问题,那就需要以职业的眼光去发现问题。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发现。问题需要通过收集信息和调查研究来发现,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可能会遇到数量极大的或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对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甄别,缩小问题范围,尤其是关注那些重要而又紧迫和虽不紧迫但对企业未来成长至关重要的问题。
思辨问题。遇到问题时或问题显现时,要对问题做出三个方面的思维反应:首先,界定问题性质;其次,分析造成问题原因;最后,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然而,现实中更多的做法则是主观臆断,不是不分性质的一把抓就是没有清楚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而导致盲目决策,无法及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解决问题。这或许是所有管理者的“核心职责”。企业的管理者就是需要其来发现并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管理者,迟早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分工有着显著区别,领导者需要带领整个团队开拓未知领域并负责制定目标、提供资源、满足需求;而管理者则需要具备必备的战术修养,围绕领导的规划负责具体实施。通常领导者是极少数而管理者是大多数。
作为一位管理者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需要避免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源于能力不足或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即无法敏锐的觉察问题,在庞杂的系统,繁多的问题中发现症结所在,而问题意识不强则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懒于去探寻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是消极、机械、重复地处理不断出现的类似问题;另一种情况是缺乏职业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难于处理的问题倾向于推脱逃避或是轻易妥协,甚至揽功推过。在这两种情况中,后者更是管理者职业生涯的大忌。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对待问题要百分之百的落实责任,对问题不能就事论事,需要辩证的全面的看待,具有高瞻远瞩而冷静细致的战略眼光。现在管理领域通用的事故处理“四不放过”法,便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成熟而又有效的问题处理方法,即: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不能放过;没有找到直接责任人不能放过;没有整改措施不能放过;有整改措施没有严格执行不能放过。
因此必须把握问题实质,才能有的放矢,追查问题更远,才能不会再犯错,这应该是每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所必备的素养。
防范问题。仅仅能够解决问题还算不上一个优秀或者卓越的管理者,管理者出色的问题管理能力应该还体现在对问题的防范上。优秀的管理者不但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解决问题之后采取措施防范问题的再次发生。
真正防范和避免问题,要从根本上建立一个好制度,靠制度管人管事,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在工作进程中不断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境界,加深对问题管理、制度制定实施的认识,企业管理的根基就会日益稳固。
问题管理方法的具体实践
问题管理的第一步是发现和记录问题。公司及各单位成立专门的问题管理领导小组,利用局域网、办公自动化系统、部门网页等多种信息管理平台,建立问题登记台账。以公司炼油厂问题登记台账为例,问题一经发现,时间、发现人、问题种类、问题状态、责任单位(人)等信息在台账上逐一记录,建立起由问题检查、问题状态跟踪等模块组成的问题管理登记程序,既保证了问题的追踪处理,也方便了定期检查考核。
问题管理的第二步是研究和整改问题。运用“持续提出进而不断解决”的模式,把问题的整改作为问题管理的核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围绕研究、整改问题形成完善的问题整改处理体系,查找形成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彻底解决问题。在问题管理平台中专门设置了“及时提醒功能”,提醒相关单位尽快处理。
问题管理的第三步是检查和考核问题整改情况。公司推行“问题管理”的目标明确,借助问题的发现、整改来优化现场管理。针对各单位生产、职能的不同特点,公司采取“分别实施、集中督导”的办法,不强求形式统一,让各单位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本单位问题整改复查考核制度。例如公司所属炼油厂提出了“发现不了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的理念,发动全体员工瞄准工作中的“低、老、坏”,认真“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要求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每天至少发现一个问题,并直接列入厂内绩效考核,问题整改结束后,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考核评定,奖优罚劣,有效调动了员工主动进行问题管理的积极性。
基层单位的广泛实践,给公司的问题管理模式提供了大量的经验素材。公司相关部门组织专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科学的归纳,把好的经验做法加以推广,形成了更为规范和切合实际的问题管理体系,进而推动了各单位“问题管理”工作的更加深入开展。
问题管理方法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通过“问题管理”,企业在安全环保、工艺设备、综合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得以发现,并且其中的大部分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健全的问题管理模式能反映出现代企业的问题和缺陷还能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能动性,提高执行力。问题管理强化了员工的权责意识,营造了全员管理的浓厚氛围,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问题管理把问题的发现变成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和制度,将管理的触角直接延伸到各个管理环节,实现了专业管理的扁平化,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跨专业、跨部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消除专业管理或部门之间界限,使整改处理的环节减少,实现了管理的整合,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一离休干部的现状及特点
企业离休干部共1282人。按性别分:男性1169人,女性】13人;按参加革命工作分:抗战前30人,抗战时期262人,时期990人;按离体后时间分:5g以下3人,5—10年126人,lO-15年538人,15年上615人;按离休干部离体后职务待遇分:县团级下510人.县团级713人,地师级59人;按企业类型分:离体干部在工厂制企业501人,国有独资674人,国有控股38人中外合资15人,民营控股2O人,股份台作制34人。近三年,年人均离体金9318元、非统筹费用682元;近三年,平均每年医药费支出561万元。截止目前,累计拖欠养老金3.2万元、非统筹费用3.8万元、医药费109万元。离休干部的现状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流通企业比倒偏高;国有独资企业人数较多;时期’离休15年以上、县团级离休者居多企业离体干部占在职职工总人数比例的1.16%。其中,工业企业离体干部占其在职职工人数比例为0.9O%,流通企业离体干部占其在职职工人数N2.22%;国有独资企业离体人员占整个离休人员的52.57%,但大多数国有独资公司面临二次改制;时期参加工作离休者,占全部离休人数的77.22%,其次,抗战时期参加工作离休者较多,离休15年以上的干部,占离体总人数的47.97%l0一l5年者,占离体总人数4197%,离休时间长者居多年龄75岁上者居多;离休后职务待遇县团级者占全部离体制5.62%,县团级以下人数位居第二。
以上构成离休干部分布格局。费用支出总额不大,但人均较多;医药费居高;拖欠离休费用问题不严重近三年,共支出离休人员费用1843万元。在费用构成中,医药费占整个离休费用的30.43%,偏高。从绝对敦看,离体费用支出数字不大;相对看,人均年离休金0.94万元,年人均医药费0.44万元,无论医药费,还是离休金均较高。截止今tg7lq底,拖欠离休费用赣仅为】】6万元暂时不严重。
二、离休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愿因
对离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本着从优照顾、特事特办的原则,我市在68g"、146号、《职工安置费监督管理办法》
及《唐山市离休干部离休费用和医药费保障实簏细则’等文件,都对离休干部的问题作出了规定,但在执行中出现
了一些问题。一是,将特困企业离休人员,采用碱一补一,逐步划^主管局的作法,因离休干部这一群体年岁相当,这一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将离体人员的非统筹费用及睚疗费,从改{目I企业净资产扣除并逐步变现,专户储存的办法,因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差,目前,这一办法操作困难。三是,非统筹费用只是特需经费、公用经费支出的部分范围,经费范围的缩小,影响了老干部正常活动的开展。四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离休干部的物质福利待遇也必然随之增加但物质待遇的增加项目及幅度是不可测的,而在企业改制时,段有也无法对这一部分作出必要的净资产扣除,这样以后离体干部提高各种待遇容易出现梗塞目前戒市老干部每人每月40元电话费报销规定,大多数企业未落实,按冀老宇[2001]lO号,调整企业与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工资差,大概平均蚰0余元.也尚未落实五是.虽然我市建立健全了离休干部“两费”到位的保障机制,但囡“钱”是在改制企业里,政府不能直接词动这部分资金,对其控制力较弱。由于以上及其它种种原因,我市多次出现老干部上访事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离休干部上访有百余人次,且有增加趋势。
三、离休干部管理方法改革建议
针对离休于部离休费用支出办法,因不可控、不可震I、变现能力等固素的影响,造成离休费用保障无力的事实,视市财政承受能力,对离休干部管理提出四种思路:
(一)困难企业离休干部的医药费由市财政负担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财政、劳动等部门认定的困难企业,其医药费全部由市财政负担,日常管理由市医保中心负责离休干部医药费可参照执行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持卡看病,实报实销的办法。离休干部的工资性质其它待遇不变仍由原渠道剜支。困难企业认定,视财政能力,可分期分批进行。
(二)实行市属企业离抹干部医药费统筹据市委老干部局对市直1O个较大单位,(,94g离休干部2000年度实际发生医药费统计,人均70588.2元,考虑到离抹干部年高多病等因素,统筹金暂按年人均8000元,年韧上缴医保中心,减员不退。医保中心可试行预发医疗预备垒的办法,对企业离休干部的医药费进行管理。即年人均预发50o0元,节约归己,超支后每季到医保中心报销一次,:l扭可实行其窀馨理办法。’统筹金的缴纳一律以市对口单位统一办理。对经营状况不景气经济效益差的单位,经有关部门接准后,统筹金可以缓缴、少缴、直至不缴。核准后的少缴部分由市财政局扑给医保中心。
1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培 养大学生社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综合 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并对其进行 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
但是,近年来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仍 然有下降趋势。根据本校企业管理类专业 近5年来的论文指导工作调查情况,主要问 题表现为:(1)选题大而空,论文以大量来自 互联网上的重复内容拼凑而成,甚至完全 抄袭。泛泛而谈纯理论的多,通过毕业论文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少。(2)调查研究 过于肤浅,立场过于主观,人云亦云,缺乏 自我独立的分析思考。罗列堆砌多,分析论 证少。(3)研究方法定性多于定量。较少联系 所学知识,或者胡乱套用知识,不懂得正确 利用知识为工具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 提供解决方案。(4)文字表达口语化严重,描 述与论证过程不准确、不严谨、不简洁、不 流畅,无论是总体结构还是基本语句逻辑 性都较欠缺。(5)答辩流于形式、草率。对师 生之间即时探讨学术与实践问题的环节非 常不适应,表现为教师不知如何提问,学生 不知如何应答。(6)论文选题与评价无明确 的参照原则和标准,不能正确反映学生真 实的论文工作质量和学业掌握水平。过于 强调论文外在形式、格式,甚至成为唯一标 准,以应对上级检查。
2实践导向的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原则
本文在综合调研用人单位对未来职业 管理者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的 企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素质水平,从论文 的选题、提纲确定、论文调研指导、论文修 改、最终评价标准、奖惩制度等一系列环 节,提出了参考思路,以其改进论文指导思 想,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就业水 平和职业素养。
企业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应 该看成是一次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既能 面对企业实际务实地思考与解决问题,又 能体现本科教育的专业素养,即以未来的 职业企业管理者的视角来撰写论文。根据 对一些企业发展现状和管理者进行调研, 参考一些管理咨询公司的思考模式,在高 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提炼出一些企业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强调实践性: 对于本科生毕业生的知 识和能力要求,尤其对于地方普通高校的 培养目标而言,应当是以应用知识解决现 实问题为主。
适度的理论评价与延伸:在严谨、细致 的企业内外环境调研的基础上,在现有企 业发展经验遭遇瓶颈的背景下,尝试对理 论应用的前提条件和局限性作出评价,以 体现知识的价值与学以致用的能力。
强调学习、思维和表达能力:高校目前 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实际 有一定的滞后,所以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 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既有基础知识,更重要 的是强调不断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方法, 以及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能 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其他人合作共事中所 体现的组织能力,文字和口头的表达能力。
3企业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改进思路
前提条件:毕业论文调研必须以实习 单位情况为基础,以自我的人际交往技能 和工作作风取得实习单位相关人员的信任 与合作,以利于尽可能获取真实、丰富的写 作素材。
(1) 选题阶段——确定研究对象:根据毕 业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和实习条件的优劣, 可以以整个企业或者企业的某个部门或者 某两三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事务作为研究对 象。可以选择企业纵向组织所表现的问题, 如战略层、管理协调层、操作层,也可以关 注组织横向协调所表现的问题,如不同岗 位、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鼓励自我选 题,挑战复杂企业的复杂问题,但教师需帮 助作出判断和修正,以免好高骛远,影响论 文进度。
(2) 调研阶段一确定研究内容:要搜集 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某部门管理现状资料, 要尽可能以事实与图表数据做客观和精炼 地描述。也可以通过目前的各级管理者了 解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路,所感受到的危 机和挑战。总之,要看、问、听、思相结合获 取一手鲜活资料,培养对知识和问题的敏 感性,不要完全寄希望于他人提供的二手 静态资料。
(3) 理论工具选择:简单引述某一两个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能用到的专业理论, 并做出理解,评价其适用条件。这些理论广泛存在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项目管理、 生产运作、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 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系统等各种核心 课程之中,一定要选择权威教材中的某个 原则、方法、理念进行引述,分析该理论的 适用条件和方法, 发现知识的价值。
(4) 分析阶段一应用理论工具和研究 方法:根据已经获取的一二手资料进行分 析,了解企业发展的长远思路和现实困境, 理解企业各部门在实现企业目标中的职责 与工作流程,判断其合理性。发现企业与客 户、企业与竞争者之间、部门内部与部门之 间的冲突,必要时与同事、上级管理者、指 导老师进行讨论,边分析边补充调研内容。 确立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次要问题,列 出问题组成的结构。
(5) 解决问题阶段一兼顾创造性与现 实性提出方案:根据问题分析阶段的结论,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评估方案,要综合 考虑解决问题的理想化程度、可行性、阶段 性和解决成本来提出解决方案。要避免目 前论文中常见的书生意气错误,即用理论 一对比,到处是问题,对目前的管理者全盘 否定,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过于理想 化或者某种策略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均导 致论文的幼稚和浅薄。
(6) 论文修改、答辩与评价阶段:指导教 师需要加强论文过程的沟通管理,尽可能 在论文的前期阶段,如选题、调研、提纲拟 定把握论文的质量,以免后续的大量反复 做重要修改的情况出现。论文的答辩过程 以交流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心得为 主,而非仅仅走一个为了评价而评价的过 场。
4结语
论文指导工作是每年需要花费众多专 业老师大量心血的一个教学环节,同时也 是学生收获较大的一个教育环节。本文所 提出的一些改进原则和指导思路,基于重 新追溯了高等教育的本质与社会用人单位 的基本需求而提出, 并提供可操作性的注 意要点。当然,毕业论文工作及至其他教育 环节的质量改进,还需要教育评价体制、高 校办学理念、社会和政府的支持等多方面 配套因素的变革。
【作者】 卢忠东;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 管理案例 特色案例库 建设
一、资源型企业管理特色案例库建设的必要性
1.资源型企业管理具有特殊性
资源型企业是从事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加工的企业,具体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十二个子产业企业。资源型企业具有资源依赖性大、地理性强、在产业链处于上游位置、一般是原料和中间品供应者、对环境影响大等特点。正是由于资源型企业的特殊性,导致资源型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因此,在工商管理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从案例来源以及案例类型对教学的适用性出发,应该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资源型企业管理案例,这样对于行业性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更好的指导性。
2.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据统计,2011年资源型产业工业产值占第二产业85.5%,占当年GDP的39.86%,就业人口占比29.5%。然而,资源型企业在从事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过程中,对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型背景下,资源型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开发资源型企业管理案例,研究资源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对于我国资源型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资源型企业管理特色案例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1.原创性
原创性是案例开发的核心要素。案例必须取材于实际,是撰写者对企业典型事件的实地调研和访谈的一手资料,不能凭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杜撰出来。只有根据真实的管理情景编写的案例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实现案例教学的功能。案例编写时一般保持客观中立进行实事求是的描述或介绍,但有时为了增强可读性,提高案例学习的效果,可以将有关内容做一定的加工,使案例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等,以激发读者的兴趣。
2.规范性
目前,在国家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大连理工大学主持的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以“统一规范、分散建设、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为宗旨,推动着我国本土案例开发,实现校间案例资源共享。因此,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推广,资源型企业管理案例编写要按照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的案例规范要求进行,保证案例完整性。案例基本结构包括案例正文、案例使用说明及附件。案例正文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介绍所涉及机构的基本情况、背景信息,以及具体的管理情景、决策环境;案例使用说明是给使用此案例的教师提供的材料,供教师备课参考;案例附件是案例讨论的相关背景资料。此外,还要注意选题的典型性、事实描述的客观性、材料组织的目的性等,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
3.特色性
资源型企业管理本身有其特殊性,在资源型企业管理案例编制过程中,要从资源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出发,对探矿权、采矿权的获取、企业并购、合作技术创新、生产活动组织、矿产品营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研究。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型企业如何“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如何循环经济发展,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些问题在资源型企业表现更突出。通过对资源型企业在解决这些方面问题的实践的探讨,对于资源型企业管理改善及其他类型企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可以窥见这一方面管理实践的全貌,从而举一反三,知道今后如何处理类似问题。
三、资源型企业管理特色案例库建设的具体路径
1.与企业合作开发
根据教学需要及研究条件的便利性,跟相关企业合作立项,到企业实地调查,撰写案例,这是管理案例开发的重要途径。与企业合作开发案例,必须要解决好企业合作的问题。解决合作问题需要从几方面着手:首先是双赢,特别是企业要有收益。一般来讲,通过案例开发,可以宣传企业,有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把企业公关需求和案例采写要求相结合;通过案例开发,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帮助企业改善管理。其次,要加强沟通,赢得企业认同与信任。在案例开发过程中,企业需要提供关于市场、销售、财务、组织结构等数据,还要接受调研人员的访谈。但是企业往往不愿意公开自己真实情况,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使企业认识案例开发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使企业消除顾虑,接受客观中立的案例采写和调研。
此外,要建立合适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机制,使案例开发有机制上保障,也有利于对目标企业管理情况进行长期跟踪,从而更好地挖掘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经验和问题。一些行业特征比较明显的院校,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院校与资源型企业联系比较密切,有与资源型企业合作开发案例的便利条件,应该建立与资源型企业合作开发案例的长效机制。
2.MBA学员案例研究论文改编
案例研究论文是MBA学员毕业论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每年大部分MBA学员毕业论文都是对所在企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完成案例研究论文,其中一些在资源型企业工作的学员也撰写案例研究论文。这些案例研究论文在体例上与教学案例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关键问题、主要内容是相同的。案例开发教师可以在学员撰写论文过程中就积极参与,指导学员确定问题及主题,收集资料和实地调研,保证教学案例编制所需要的基本信息。在学员完成论文后,按照教学案例的体例要求改编写教学案例。如果需要,教师可在学员MBA案例研究论文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调研,完成教学案例。该种途径编制教学案例,具体改编工作由指导教师负责,共同作者为指导教师、原作者。
3.课题成果改编
教学案例的编制也可以在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在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基础上,选择相关选题,进行补充调研,根据教学案例的格式要求转换形式,改编成教学案例。改编工作原则上由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相关成员负责。如果原课题负责人对教学案例编制不感兴趣,则可由学校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初步筛选,选题信息,相关课程的教师选择改编。共同作者为改编人、原课题负责人。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2005年至今,科研立项资源型企业类项目180余项,结合实体企业,通过典型事件分析,在企业文化建设、安全管理、环境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多方面作出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了丰富的资源型企业管理实践案例资料,这就是资源型企业教学案例编制的重要来源。
四、资源型企业管理特色案例库建设的保障措施
1.案例库建设需要专门机构负责
为了推动案例库建设,必须有一个由专门人员组成的机构来规划和组织案例库的建设工作,发挥资源的整合作用。这些案例库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不但包括案例库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而且需要包括其他学校、企业日常联络、交流等工作。有了专门组织机构,才能持续地推动案例库建设。
资源型企业案例库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几点:一是对案例库的构架。根据课程需要和资源型企业管理特点,要确定案例类型、案例主题。二是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通过定期对教师进行案例开发的培训,提高教师开发案例、使用案例的能力和效率。目前中国管理共享中心每年定期举办案例开发、案例教学、案例研究的培训与交流活动,学校可以依托这个平台来加强对教师案例开发的培训工作。三是要加强案例开发项目管理。案例开发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学校案例库建设机构要制定MBA资助项目申请、审核、中期跟踪、验收程序,从案例选题、案例开发过程控制、案例评估等方面把好关,保证案例开发的质量和数量。
2.案例开发需要有专项资金
由于案例写作是一项耗时耗力又耗钱的工作,经费是阻碍本土案例研究与写作的一大难题,在案例库建设中必须要有专项资金,对案例开发工作给予经费资助。案例开发费用主要包括差旅费、写作人员劳务费,由于案例采编需要到企业多次实地调研,差旅费会比较高,同时,由于案例采编对写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因此人力成本也会高。据北大案例中心测算,一个优秀案例的成本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清华大学案例中心向全国招标的付费标准是平均下来达到了千字千元,即一个长度在1万字左右的案例需要支付作者1万元人民币。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则是将案例采写工作量计入教授的整个工作量中,统一考核付酬。
因此,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要设立专项基金,参照科研项目立项的方法,对获得案例研究和开发立项的教师进行分类资助,如某校对案例开发资助方案是:知识点案例(正文1000-1500字),即只涉及到某一门课程中某一特定的知识内容或知识点的案例,资助3000元;课程案例(正文5000-8000字),即只涉及到某一门课程的多方面教学内容的案例,资助6000元;综合案例(正文8000-15000字),即涉及多门课程知识的案例,资助10000元。这样的方案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案例开发的经费需要。
3.案例开发要有激励措施
案例开发是耗时耗力又耗钱的工作,除了给与案例开发所需的经费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措施是多样的,除了让案例开发教师认识到案例库建设对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案例教学水平提升的支持作用,从而发挥激励作用外,更重要的激励在于成果的认定和保护。目前教师都面临职称评定、晋升等现实问题,若案例编制的成果能像科研成果得到认可,则必然对教师形成强大的激励作用。现实中,一些院校对案例编制认定为院级教学成果甚至不认可,大大弱化了教师开发案例的积极性,相反,一些院校对案例成果高度认可,等同于重要期刊论文甚至权威论文,必将大大提高教师案例开发的积极性。其次,是案例成果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案例,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应受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学校应充分尊重并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对其案例的使用或共享应遵循有偿使用的原则,同时鼓励或资助教师把自己的案例开发研究成果著书立说,向全国推广。因此,院校要不断完善案例开发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案例、使用案例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战略定位;组织结构;成员培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1-018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87
在过去短短的五年时间,企业已经取得了跳跃性的进步,在海洋观测领域中的知名度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对企业发展战略以及每一个员工的辛勤劳动的充分肯定。但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市场的不断开拓,企业总会面临发展速度放缓的时候,需要考虑是否应该先守住自己的阵地,再谋图新的发展。业务的开拓与创新不会是无止境的,与其绞尽脑汁去争取新的业务,不如先巩固自己的基础,健全自己的团队,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样才能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企业规模已经初步完成了原始阶段的积累,想要再完成一次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上市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企业的上市意味着什么?一是企业上市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融资渠道;二是企业上市后,企业债务比率大大降低,财务风险减弱,可以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低成本资金;三是企业上市后,会用上市公司的要求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为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引入良好的机制;四是企业上市后,可以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有利于企业开拓更大市场空间,打通国际渠道;五是企业上市后,可以利用募集资金进行规模扩张,把握行业良好的发展机遇,实现企业的超高速成长。
总之,上市的好处有很多,那么上市以后企业应该如何进一步保住胜利果实,推动公司继续向前发展呢?经过研究思考后认为促进项目管理模式,规范经营管理体制应该是关键。这也是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能够保障广大股东权益的最有利支撑,是企业责任的良好体现。
1 企业目前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现代项目管理出现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当时主要应用在国防和竣工项目,后来逐渐应用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并逐渐成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作为一家位于产业链最底层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在企业成立之初即响应集团公司的号召,很早就看到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大胆地引进了项目管理的生产运营模式,但是经过了几年的发展,项目管理的效果并不明显,项目管理还只是一个漂亮的外表。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僵化,在多项目同时开展的过程中,易发生资源冲突、信息分散、效率较低的问题;二是项目从一个构思到上马,缺少对项目M行多方面的客观的调查分析,项目计划流于形式;三是虽然委任了项目经理,但更多的只负责技术方面,而对于人力的调配、资金的使用等方面的授权不足,使得项目经理推动项目进展的方法和手段十分有限。
在研究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也对系统外部的企业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调研结果发现,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不只一家独有,这也是在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 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内在冲突的解决
既然国内多个企业在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均存在以上三方面的问题,那问题根源出在何处。经过对多家企业的研究及分析后发现,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内在冲突是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
为剖析以上原因,必须深入探讨项目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应用项目管理,必然要对原有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较大的调整,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是企业管理的一次重大变革,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那么就目前来说如何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促进项目管理协调发展,解决项目管理的问题的办法应从企业管理着手。该如何入手,经过研究和阶段实践后给出以下四种方案:
2.1 战略定位上,力求企业管理与企业战略定位相一致
不同的企业的战略定位对应用项目管理的要求有明显的差别。对于信息技术服务工程类的企业而言,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工程项目,项目管理的应用就非常重要。
由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行业、跨区域,业务内容很复杂,而且发展很快,所以每年立项的重大项目非常多。如此一来,企业高层的管理幅度,相对于常规的层级管理,就扩大了很多。
为了解决管理层级复杂化的问题,必须使管理集中化、聚焦化,聚精会神解决好大问题。企业应首先根据自身的内、外部环境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然后才能根据自己的战略定位对新的项目进行筛选,选择与公司长期目标相一致的项目,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于企业高层的领导而言,高层领导应该全心全力,主抓企业中的重大项目的管理。企业可以把年度计划中比较重要的工作单列出来立项,组建重点项目工作组,按项目管理的方式来推进。企业领导层通过抓重大项目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跨过组织的中间管理层级,直接推动一线业务的开展。这样的扁平化管理可以有助于项目高效率的开展。然而,扁平化也不应绝对和过分,高层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大事小事都亲历亲为,效果也肯定不会理想,因此高层在对主要业务的选择上也应当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对其他的普通项目则对下一级主管部门适当放权,只做宏观管理。
2.2 组织结构上,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规范工作流程
传统的企业存在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断层,缺少横向联系,各部门如果想与另外一个部门联系,必须通过上层领导,这样的直线制组织结构的最大缺点就是缺少灵活性。横向部门之间缺少联系,在多个项目同时开展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资源冲突、信息分散、效率较低等问题,需要针对项目的要求重新架构。而这一点在项目化管理的企业中却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问题,该种组织结构以产品或项目为主导向,配合以各部门的支持。各部门在完成每个项目的时候,再也不是独立的,都必须与相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这样各部门的联系就增加了。
工作流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在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公司应根据各项业务开展的需要制定或完善工作流程,使公司各个部分的运行都可以有序可循,这样做既减轻了领导决策的负担,也会大幅度提高工作的效率。
2.3 重视项目前期调研,将项目计划落到实处
任何项目从一个基本构思的形成到最终上马,需要做深入的可行性研究,但是目前的项目运作模式只是单纯的领导“拍脑袋”决策,下属“领会”领导精神以后撰写可行性报告。具体操作中缺少对项目进行多方面的客观的调查分析,有时仅仅收集一些对项目上马有利的证据,来确保项目的立项。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阶段最重要的核心文件,具有相当大的信息量和工作量,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前期的调研工作非常重要。
在项目计划的制定中,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将整个项目工作按照可以控制和可交付的原则进行不断分解,直至分解成可以充分控制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的程度。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细致计划,做到项目可控。
企业应该清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后面的工作就会少去很多麻烦。企业不能苛求计划可以赶得上变化,企业应该只希望计划可以指导实际工作,可以和变化更接近一些。
2.4 加强对项目成员的培养
2.4.1 加强对项目经理的培养。对于项目经理个人而言,项目经理需要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学习、探索和总结,扩大知识面,学会更多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项目经理需要从小项目到大项目、单项目到多项目的不断挑战自我,提升综合管理的能力。
对于公司而言,在公司层面必须给予项目经理调配资源的权利,做到责任与权利的对应和相辅相成。项目上马以后,需要专门委任项目经理,并同时成立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实施,项目竣工验收以后,团队自动解散。国内较多的企业在这一点上也还是停留在形式上,虽然委任了项目经理,但只是给了一个名分,更多的时候只是一名技术骨干,而对于人力的调配、资金的使用、供方合同及需方合同签订等方面的授权不足,使得项目经理推动项目进展的方法和手段十分有限。
2.4.2 加对项目普通成员的培养。企业需要能够设计一些岗位,为优秀的项目成员提供自我发展的新的舞台,通过人才的岗位设计促进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协调发展。在项目开展前期应注重对每个成员的培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给予项目成员更多参与到项目工作中的机会。企业不能在设计项目时只任命一个项目经理,而忽视了项目成员的培养。如果只有项目经理一个光杆司令,虽然可以使项目经理在项目涉及的各类工作上都得到了锻炼,但是却并不可取。不仅大大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加了决策失误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其他项目成员在工作中锻炼的机会。企业必须充分信任每一名项目成员,培养和扶持每一名项目成员尽快成长为项目经理。
3 结语
要搞好项目管理,企业需要在战略定位、组织结构、项目立项及前期调研、项目经理培养、项目成员的培养等方面投入相当的精力。只有在这几方面持续的投入和努力才能使技术服务型企业的项目管理上台阶,才能解决目前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之间的矛盾。
对于项目管理的思想,企业首先需要有“拿来主义”的勇气,拿来以后,一方面,对当前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找出存在的不足,并应用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改进;另一方面,需要深入理解项目管理思想,找出对本企业适用的部分,对公司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进,把新的管理思想转化为企业的盈利。
“可持续发展”是任何一个人、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过程。要想达到“可持续”,就必须经历“发展-总结-再发展”的过程,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味的强调发展,应立足于现有的资源和业务工作,加强团队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及时总结快速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规范生产流程,完善经营管理体制,为“再发展”和“可持续”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胜,曹静,祝卓宏.企业员工经验性回避与心理资
本和工作效率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
30(3).
[2] 龚颖彩,梁显刚.供应链管理下的供应商管理分析
[J].管理现代化,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