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8: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等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伟和哥在一个码头的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伟很能干,做的活儿很精细,他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做备用。
一天夜里,暴风雨骤起,伟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憨蛋。
在露天仓库里,伟看了一个又一个的货堆,加固被掀起的篷布。这时候老板开车过来了,伟已成了一个水人儿。老板看到货物无损,当场要给伟加薪。他说,不用了,我只是看看我缝补的篷布结不结实。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让他到自己的另一个公司当经理。伟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说你行你就行,你比文化人高的就是你身上的憨劲!”就这样伟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伟说:“你不行。”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伟说不行:“你不会把活当自己家的事干。”哥的脸涨得通红,骂他没良心!伟说把事当自个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来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很快就开展起来了,效益也不错。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不知从哪儿知道了伟的底细,很是不服,“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受他的领导?”伟知道并不气,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做事,就要把事做好。我这经理谁都可以干,可有价值的并不是在经理的职位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家外商听说伟的公司很有发展前景,想和伟共同合作一个项目。伟的助手说:“这可是一条大鱼啊。”伟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几人。
伟用英语问:“先生,会说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伟就说:“我们用汉语谈好吗?”
外商道了一声“OK”。谈完了,伟邀请他们共进晚餐。
晚餐很简单,但很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
伟对服务员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伟说这话时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
那外商站了起来,抓住伟的手紧紧地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伟和他的助手都去了。席间,外商轻声问伟:“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档案高等教育;改革;措施
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继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越演越烈,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这对我国高校的各项工作都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档案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迎合时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顺应并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洪流,自主探索档案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新举措、新方法,努力开创新形势下档案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成为高校高等教育研究和讨论的焦点。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源于西方,其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则源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从出现至今,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对于其内涵的阐释也很难达成统一的认识。普遍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是学者的观点。主要强调大学校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学术研究国际化等与大学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第二种观点是国际组织的观点。国际组织相对来说更加关注和平和发展问题,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有助于世界、区域国家和平、发展的教育国际化理念[1]24。笔者倾向第一种观点。2.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尽管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还无法达成一致,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已成为高校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来看,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留学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工作是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工作之一。近年,留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留学层次也由最初的以汉语语言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发展为以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学历教育。(2)外教聘请。聘请外专外教是丰富高校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途径。(3)人员交流。包括教师和学者的互访与短期讲学、学生互换和短期研修等。(4)学术交流。包括学术期刊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互邀或共同主办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5)科研合作。包括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研究课题、合作成立联合研究中心或联合科研机构等。(6)合作办学。包括合作开设办学机构或教育项目,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等。3.高等教育国际化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开放性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弥补了高校教学和科研资源的不足、拓宽师生的视野、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其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在实践中,高等教育国际化即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渗透到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方方面面,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以我校为例,我校先后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2002年学校与法国教育部联合创办中法旅游学院,开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008年与台湾淡江大学合作成立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创新了两岸高校科研合作的新模式。仅在2014年我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场,出席人员626人次;派出人员478人次;外籍专家短期来访43人次;长期聘请长期外籍专家教师17人;与9所国(境)外的大学和教育机构签订交流与合作协议书[2]466。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地丰富和弥补了我校教学和科研力量的不足,在我校的教学评估、科研立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各方面都做出重要的贡献,在我校的战略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档案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挑战
1.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档案高等教育的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发展给档案高等教育带来不少的影响和冲击。(1)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给档案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教学内容,丰富档案学课程内容设置。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①各类涉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书和合同等文书档案。包括高校与国(境)外高校与教育科研机构签署的校际交流备忘录和协议书、合作研究协议书、合作招收留学生协议书和聘请外国专家教师合同、各类教师短期培训协议书等档案材料。②留学生、交换生学籍档案。包括留学生、交换生的留学或交换学习申请表、录取通知书、成绩单和毕业名册等学籍材料。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档案。包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请、立项、批复的行政文件,也包括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招生、课程、教师、学生管理等材料,还包括项目结束后的总结报告等,内容繁杂、时间跨度大。④中外联合研究中心档案。包括联合研究中心的机构设置、费用来源、研究成果分配等各方面的资料,专业性强。⑤外事礼品等实物档案。包括外国各友好学校或机构赠送的礼品或简介等资料。(2)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给档案高等教育搭建了学术交流与研究的平台,为档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宝贵的机遇。培养高素质的档案学专门人才是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战略目标。高校档案专业教育部门领导可以通过本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构牵线,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一方面选派优秀的档案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在读学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短期研修和交流学习,了解档案学的国际学术前沿、扩大学术研究视野和提高档案专业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国外知名的档案学专家和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或开办学术讲座等,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档案学知识。(3)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给档案高等教育带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激发改革和创新的思维。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开放性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高校通过与国外友好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引进和传播国外先进的档案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才能不断地激发档案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思维。2.高等教育国际化给档案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新挑战。档案高等教育是为培养高水平的档案管理人才提供教学服务的中心,高等教育国际化,必然要求档案高等教育国际化。但是目前,我国档案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很低,远远无法满足培养国际化高水平档案人才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档案高等教育课程内容陈旧,缺少与时代相呼应的档案课程。目前,不少高校的档案学专业课程还存在着内容陈旧、设置不合理等现象,主要传授传统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使得高校档案专业毕业生缺乏现代档案工作的知识和能力。(2)档案高等教育的教学观念落后,缺少实践教学。不少高校的档案学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所占的比重偏少。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一旦学生的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脱离,毕业生就失去安身立命的根本。(3)档案高等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具备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人才,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目前,高校档案学专业普遍缺乏学历高、能力强、懂外语的年轻教学骨干人才,无论是外语水平还是对外交流能力都欠缺。(4)现行中国的档案管理方法落后,档案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高,导致中国的档案高等教育师生很难在对等的基础上与国外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档案的利用还停留在简单复印、盖章的基础上,远远达不到远程网上查询、自行打印利用等水平,这些与外国高校相比,网络技术相差太远,难以开展合作研究。以上这些因素都大大阻碍了高校档案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档案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急需突破的瓶颈。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档案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新举措
档案高等教育只有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借势而为才能取得改革和创新的成功,具体措施如下。(1)利用本校现有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资源,搭建档案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高校档案学教学部门可以先从与本校签署了校际友好交流协议书的国外高校着手,精选几所档案学教学与科研水平比较先进的国外高校,与对方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建立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档案教学人员短期互换和学术交流等活动。(2)积极举办或参加各类国际档案学术研讨会,或邀请国外有影响力的档案学知名专家和学者来校短期授课等,开拓师生的国际视野,提高改革和创新思维。(3)积极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档案教学骨干力量出国短期研修或短期访问,提高其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的档案教学与管理知识,构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的档案高等教育师资人才队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档案高等教育师资力量才有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档案学毕业生。(4)积极运用网络的手段,通过远程访问国外高校的档案教学与科研机构的网页等手段,学习和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档案教学手段。在美国,远程教育广泛应用于各类教育。在档案教育当中,校方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同行网,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网络查找收集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通过交互式电视教学,形成教师授课记录,便于教师及时调整其授课方案,互相借鉴经验等[3]56。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外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利于我们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5)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以实践操作为主体的课程设置,逐步改变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现行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程设置,联系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加强实践课所占比重,与各档案馆、博物馆保持密切联系,主动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际操作的机会,使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许多高校都把国际交流与合作列为高校重要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以培养高水平档案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档案高等教育只有积极顺应这股洪流,不断推动自身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档案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档案学专业人才,为国家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仇鸿伟.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大学(学术版),2012(10):23-32.
[2]广州大学党委办公室.广州大学年鉴2014[M].广州,2014:466-473.
关键词:世界高等教育;经济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
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各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1.高等教育规模速度的持续增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近40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60年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300万人,1970年增至2800万人;1980年达到4600万人,L匕1970年增加了64%;1990年为6500万人,是1980年的l,41倍;2000年猛增到7900万人,是1990年的1.22倍。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9700万人,2025年达到l亿人。['''']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8.1%,其次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为7.2%,南亚和西亚地区为6.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5,1%,中欧和东欧地区为5,0%,北美和西欧地区低于1.9%。高校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北美和西欧地区从1991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70%,同期,中欧和东欧从33%上升到54%,拉丁美洲从17%上升到28%,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从7%上升到23%。1995一2004年,OECD国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和希腊的高校学生数增长了一倍多,智利、斯洛伐克、墨西哥和韩国增长了50%-100%,仅有西班牙的高等教育绝对学生数是负增长。[2]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资料,把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超过百万人的国家称为“超大型体系”。虽然2002一2003年度全世界高等教育巨型国家仅比1995年增加了2个,但是中国大陆、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巴西墨西哥、阿根廷被兰乌克兰等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其中波兰2001一2002年度比1995年增长了1.5倍,中国大陆、巴西和印度增长了0,8倍,墨西哥和伊朗增长了0,5倍。[3]在2002一2003年度被列入统计的207个国家或地区中,已有95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或超过巧%(见表l)。
世界银行的专家分析认为,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包括:二战后政治和社会的民主化;公立高等教育部门的发展;白领阶层持续增长的需求;新兴工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和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的需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被广泛
2.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近10余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了多样化的变化趋势,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综合大学或国立大学的作用日渐突出,私立大学或民办大学己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大学作为一支快速发展的新生力量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许多国家和高等院校本身都已经或者正在对高等院校的结构、形式,以及教学、培训和学习方法进行深刻的改革:一是非传统大学的发展和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如许多国家建立了新型的传统大学的替代性机构,促进了非传统大学的发展。二是私立教育机构的发展。由于高等教育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公共资源有限,使得私立高等教育在许多国家蓬勃发展。三是新型的学习和传授方式更加多元化。远程教育、网上学习等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学生入学,也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几乎世界各地区的高等教育都趋向多样化。〔5]虽然有些学校,尤其是珍视悠久传统的大学对这一变革有一定程度的抵触,但从总体上说,世界高等教育已在较短时期内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改革,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结构与形式的多样化。此外,大多数国家学生群体的社会经济背景种族和前期教育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当前,高等教育机构吸纳了大量非传统的学生,“这些不是直接从中学毕业的学生,其性别社会经济状况和种族背景可能既非来自主流社会群体,也可能不在全日制、以课堂为基础的模式中学习川“〕。这种多样化反映了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及随之而来的大发展的社会需求。
导致高等教育这一变革的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以下诸因素在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方面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因而高等教育必须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对象的需要,特别是满足全民终身教育的需要。其次,劳务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根据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化的趋势,在新的专业技术与管理领域和新的环境中提供培训。再次,新的信息与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各种职能与需要中的应用得到不断提高。最后,由于公共高等教育经费锐减,从而迫使高等院校设计效益更高的各种不同的课程与教学手段。
3.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方式的多元化
在传统观念中,高等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publicg。。d),政府应承担其费用。但随着世界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高等教育资金短缺是近年来各国高等教育普遍面对的问题。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迅猛增加,高等教育的费用变得越来越昂贵,而国家的实际财政拨款却无法以相应的幅度增加,从而导致全球性高等教育经费相对短缺和高等教育公共开支的明显倒退。[7〕为应对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伴而生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加大政府投入吸纳社会资金推行教育成本分担等举措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l)加大政府投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增加了近一倍,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教育投入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到2006年美国的教育经费大约是2.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8〕以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为例,在截至2002一2003年度的5年中,无论是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政府总开支的百分比,还是高等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教育公共经常总开支的百分比,巴西、秘鲁、巴拿马、玻利维亚、巴巴多斯乌拉圭等国高等教育公共经常开支占教育公共经常总开支的百分比一直保持20%以上。[9]
(2)吸纳社会资金。在一些国家,高等院校通过针对一定的政策目标组织实施项目,如引入创新课程、改进管理实践增强与周边社区的合作得到相当数量的公共资金。以项目为基础的定向拨款往往通过竞争或对项目书个别评估的方式进行;分配给高等院校的重大资金项目更体现出以产出效果为导向。在许多国家,给高等学校公共资金的拨款方案与学生毕业率相联系;科研基金也往往更多地通过竞争程序而不是一揽子的定向拨款给某个具体项目。。
(3)收取学费。近年来,不少国家通过收费和增加学费以增加学校的财政来源,还有的通过科研商业化和机构设施与人员使用的商业化,进一步调动起私人资源。1995一004年,OECD有16个国家(除了捷克爱尔兰、日本和西班牙之外)的家庭和个人用于高等教育支出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从35%上升到53%)意大利(从17%上升到31%)、墨西哥(从23%上升到31%)葡萄牙(从4%上升到14%)、斯洛伐克(从5%上升到19%)、英国(从20%上升到30%)和智利(从75%上升到8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及其家庭在为高等教育支付更多的费用。[川据有关资料,美国高校采取多元化的经费投资体制,一般从以下途径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办学经费:免税政策联邦政府拨款洲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捐款学费收入大学基金收益洛类基金会资助吸收留学生或海外办学提供社会服务和产学结合校内附属事业等。
4,高等教育绩效责任日益被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质量保证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美国制订了明确的高校分类标准;英国还成立了“质量保证署”,通过加强评估与监督,全面提高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学术标准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率。而韩国通过兴办实验大学,推行“中期淘汰”少毕业定额制”,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有证据表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并不仅仅限于精英主义的教育质量加上严格的程序管理规章,高等教育的扩张还引出了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数额和方向问题。高等教育的社会利益使成本增长合法化,也相应地基本保障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由于公共资金有限性加大了政府的压力,而削减预算和紧缩管理也必然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产品。此外,日益增长的市场压力也更加要求加强高等教育的绩效责任[''''4],例如在美国,家长和学生抵制大幅度提高学费,要求高等教育机构进一步加强质量绩效责任和成本核算,高等教育日益受消费者驱动。
5,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大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在1929一1969年的40年间,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1906一1952年通过人力资本获得的利润增长了17.5倍,进而确立了经济规模第一的地位。韩国从1963一199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以上,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到1995年人均GDP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日本现代化比英国晚200年,比美国晚100年,但经过100年的努力,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二经济大国,1990年,人均GDP超过美国。巴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80一2000年,巴西GDP从2350亿美元增长到5955亿美元,增长1.5倍,已列入中上收入国家。印度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向中东石油国家输出了100万名工程师教师和医生,并有数万人受聘于联合国组织和世界银行,每年获取上百亿美元的高级劳务外汇收入,还争取到大量国际组织的援款,促进了印度经济发展。印度经济近10年保持6.5%的平均增长率,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平均每18个月翻一番,软件出口额仅次于美国。[''''5]另据2006年5月H日英国BBC广播公司报道:英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在四年之内增加了100亿英镑并且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450亿英镑,比飞机制造业和制药业还要多。
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教育和人才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往那种靠政府为主出资办教育,或者由全日制正规学校独揽教育职能的格局,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要。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发展新的办学形式,如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以及跨国界联合办学等。可以预见,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将或早或晚地出现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中等教育的普及社会的普遍公正,以及全民终身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推动高等教育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此外,开放式学习方法,以及信息和传播新技术等均为扩大高等教育的机会,尤其为一些新的社会群体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普及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接受某些形式的高等教育或中学后教育,意味着扩大每个公民获得高级培训技能和知识的机会;其普及方式往往很新颖,而且会日益多样化。[16]
2,高等教育社会化功能愈加突出
随着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其在不同领域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包括决策咨询的智囊作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作用,乃至直接为社区建设和不同人群提供各种服务,使高等教育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变革和创新,更新和完善教育形态,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树立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全面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自觉性和前瞻能力。3.高等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和知识也在快速增长。据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当今世界科学「〕类已多达两千多种,人类科学知识每3一5年增加一倍,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这意味着大学生在读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必然产生老化过时的问题。因此,大学毕业不再是个人受教育的终结,而只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接受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将贯穿以后的生涯。目前,在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终身学习体系已经发展到相当普遍,颇见成效的水平,其中日本在举国上下提倡终身学习和体制建设方面,更是走在世界前沿。L''''7]因此,对高等教育来说,这一深刻的变革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更具灵活性,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愿望的变化。多样化和灵活性也意味着学校将具有下述能力:迅速满足甚至预测新需求的能力,使结构灵活多变的能力,改变录取标准以考虑职业生活经验的能力。而开放式学习方法、远距离教学,以及信息和传播技术等,均大大增加了高等教育实践终身教育的可能性。
4,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国际化
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首先是教学与科研全球性的一种反映。由于知识具有普遍性,因而知识的深化发展和传播使学术生活和学校科学协会及学生组织具有了国际特征。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课程内容世界化、交换办学经验、交换情报资料、参与世界学术活动和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交换学者和互派留学生、国际互联网(Intemet)的建立等方面。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将有助于缩小国家之间她区之间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
5,高等学校与企业界密切合作传统大学虽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具备了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但是长期以来它们总是坚守自己的学术堡垒,与企业界少有联系。可是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把高等学校推到新的科技革命的前沿,承担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力军的任务;另一方面国家支撑的教育经费却在不断地减少。因此从1981年开始,英国的大学率先扔掉“反商业”的观点,积极与企业界联系。如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沃里克大学,先后建立了沃里克制造业集团、工商管理硕士和行政官员训练课程会议中心、沃里克科学园区等单位,创收大量资金,同时学科得到很大发展,成为“英国最受人欢迎的大学之一”。法国美国等国的大学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加强了与企业界的联系。法国1989年的《高等教育法》强调大学要重视把科研转变为生产力,政府鼓励大学面向社会,通过提供科技服务满足工业界的需要。美国白宫科学委员会在1986年提出了《重建伙伴关系》的报告,指出美国要重建大学与工业相互关系;在这个思想推动下,国家基金会在大学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ERC)o[''''9]正是由于大学积极与企业联系,出现了教育机构(尤其是科技人才密集的名牌大学)对产业活动的主动介入校办科技型企业的兴起对学校品牌和收益的主动追求教育界“产业意识”的觉醒和“企业家精神”的增强。这不仅开拓了高等教育的财源,同时拓展大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促进了大学的发展。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要从1997年的785.7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1500万人,接近翻一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1.树立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当前,激烈的世界竞争越来越集中体现在高技术和创新人才拥有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上,这归根结底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同时,我国人口总量和巧一64岁劳动年龄人口均居世界第一,具有潜在的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由于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劳动力结构重心偏低,总人力资本仅相当于美国的44.3%,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美国以及日本肺国等国家。[20]因此,我们必须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与人力资源总体水平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确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宏伟发展目标。
2.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高等学校应当向一切智力上合格的求学者平等开放。这要求我们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做法,深化投资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通过吸收社会资金,发展私立高等教育,鼓励校企合作冲外合作办学,兴办独立学院等手段充分挖掘高等教育资源,提高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同时要求我们推进教学改革,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使高等教育的供给内容洪给方式洪给时间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建立以人的发展为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
3.构筑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现在,从政府到各高等学校已开始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特别是在政府和高等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在2010年前后,我国将有一两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然而目前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保证教育质量虽有促进作用,但如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高校,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标准来评估职业学院,未免使这些院校无所适从,不利于各高校的定位,更不利于办出特色。因此,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要根据培养目标,为不同类型高校制订出不同的质量标准,保障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4,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格局借鉴世界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l)大力发展民办高校,切实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9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总量。(2)明确政府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3)加强捐资助学的制度建设,提高捐赠收入的比例,如建立法规使捐款者在经济和名誉上得到双重回报。(4)制定特殊政策鼓励大学募捐,努力争取世界资金投入。(5)鼓励创办中外合作大学,广泛接纳海外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和建立联办培训中心研究中心大学分院,争取更多的用于高等教育的世界银行贷款。
5,逐步建立“创业教育”新模式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培养大批具有自我创业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受教育者,就必须实现从“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的转变,使受教育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就业、守业、敬业和乐业,而是善于和乐于创业。为此,高校首先要树立公民教育的思想,就是把从小学到大学的服从、顺从、依从和盲从教育转变为自主、自立、自信和自强的教育上来。其次要更新旧的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从传统的应试教育镇鸭式教育背诵式教育和保姆式教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教育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准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在各种社会活动的人际交往中,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健康、自主地发展,形成其自身的人格、品质次化涵养,从而真正增强他们走向社会的适应性魔争力和发展潜力。
【摘要题】比较教育研究
【关键词】教育公平/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社会公平面临的严峻挑战
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社会的到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使得低成本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各国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当今任何发展中国家想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升本国竞争力,取得主动的必要条件。由于各国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都必须首先保证基础教育的普及,仅靠国家投资不可能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结果,摆在发展中国家决策者面前的经常是一个两难选择:要么维持高等教育只培养少数人的精英性质;要么放开政策,鼓励国家不花或少花投资的私立高等学校的建立,同时发展开放式的远程教育,藉此两翼,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飞。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正是沿着这条路子过来的。他们的成功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原来并不想实行这一政策的国家仿效。但面临的挑战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现有的精英高等教育,全部或主要由国家拨款运营,不收或少收学费,实际上更多的是为富裕家庭子女提供了几近免费的高等教育,号称“公平”,已经存在严重的社会公平问题;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全部依靠收取学费维持办学经费并保证适当赢余,则必将造成贫富之间接受高等教育机遇的差别进一步加大。
任何市场经济都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甚至两极分化。实行和应时调整社会公平政策,是其最终能否持续下去的条件。如果人们要探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如一些先哲们预言的那样在上个世纪崩溃,多种原因之一便是都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公平的政策。自上个世纪50年代后一直沿用下来的教育民主化的口号,便是这一政策的体现,它包括保证人人享有免费义务教育,实行近乎免费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保证一切智力合格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得益于其不断增长的所谓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受过高等教育。事实证明,教育机会的公平,使每个人的潜能,尤其是来自各种不利阶层、群体的人的潜能都有机会开发出来,从而最终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片人群的社会地位。进入中产阶级行列,是最根本的社会公平。它较自失业补助、救济、基本医疗保险等“急救”措施,更能从源头上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化和公平问题,更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任何忽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社会公平问题的政策,都是短视的政策。
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
应当说,发达资本主义各国政府自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实行教育公平政策是认真的。除了义务教育延长、免费并加牛奶、午餐外,更多的是体现在高等教育方面。它包括扩建老学校,大量兴建和扩展社区学院式的高等学校,放宽入学条件,普遍提供助学金、低息贷款,为少数民族、妇女、残疾人入学创造便利条件等。当然,这样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当时席卷西欧北美的民权、学生运动的巨大压力,又有社会主义的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所造成的震撼,使西方世界对自己的教育制度与质量产生了相当的危机感等。五十年后的今天,教育民主化,教育机会公平、均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无人可以撼动的政策基石,任何在教育政策上的所谓公平应让位于效率的议论或提议都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西方人的初衷是,教育机会的平等将导致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平等,最终铲除社会不公(盖·尼夫,1986)。这一信条至今仍然是西方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当然,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将是漫长的。请看德国实行了这一政策20年后的变化:
联邦德国几个年份学生的家庭背景:
年份学生雇主文官职员体力劳动其他
1972小学生14.25.214.759.56.4
(10-15岁)
1970大学生26.525.234.012.02.3
1979大学生22.121.738.914.82.5
1979高专生21.315.034.125.34.3
(资料来源: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网络化和法人化,王一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体力劳动者家庭出身的小学生占小学生总数的59.5%,所占大学生比例则从1970年的12%上升到1979年的14.8%,高专生1979年为25.3%。1979年体力劳动者家庭出身的大专生加起来占大学生总数的40.1%。如果小学生的比例反映了不同阶层人口比例的话,体力劳动者占人口约60%,其子女已占大学生人数的14.8%、高专生人数的25.3%,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进步。从这张表同时还可以看出,文官占人口约5.2%,但其子女却占大学生数21.7%、高专生15%。
再看社会执政时间最长,推行教育民主化最力的瑞典的例子:瑞典1971年各种家庭背景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去向百分比:
父母大学高级中级熟练非熟练
背景管理管理工人工人
性别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接受基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础教育
进大学7166333821261121611
上好专业3012112723111
(资料来源: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网络化和法人化,王一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子女上好专业的比例,远远落后于高级管理人员和中级管理人员的子女。
德国、瑞典的例子说明,实现教育公平与机会均等,是一项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本政策,是实现社会安定和长治久安的社会改造系统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并长期起作用的组成部分。它的实现必然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发展与改造的过程,它要求决策者的高瞻远瞩,要求决策者不仅要从人的发展、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角度,而且,还要从社会安定和长治久安、社会系统改造、政治文明建设等高度看待教育和实施教育公平政策的作用和潜力,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五十年、一百年后,必见其功效。
应当承认,西方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已经注意到了推行20年教育民主化改革以后仍然存在着上述的实际的不平等,即高等教育免费,实际上是富有人家子女得到了更多实惠,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并普遍享受着全体纳税人提供的补贴。这一反思后的共识是,普遍按成本的一定比例收取学费,同时,对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实行补贴,保证无息或低息贷款发放,可能实际上更加公平。但是,当西方各国要将这一意图变成政策时,总是遭到学生抵制,过程很不顺利。澳大利亚实行所谓“贡献高等教育计划”,让学生缴纳低于成本25%的学费,学生可以在毕业以后找到一份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工作以后再开始偿还所欠学费,算是比较成功实现了从高等教育免费到收费转换的西方国家。西欧多数国家明知不合理,碍于社会安定和选票考虑,仍然维持原有高教免费政策。
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推行教育公平原则的几个试金石
1.能否逐步改变穷国却提供免费精英高等教育的状况?
多数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仍处于精英阶段,即按18-22岁年龄段的入学率低于15%并实行免费或基本免费政策,维持表面上的“社会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实际上是更多地有利于富裕家庭子女,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公。不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就不能寻求更加公平的教育政策。但是,改革起来同样举步维艰,政治家们要触及这一问题需要足够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斯里兰卡一所大学医学院院长曾主张改革这种大学免费制度,对学生实行收费,结果却被学生打死。南亚其他国家情况皆大同小异。
2.助学金、学生贷款的数量和条件是否足以保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要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后按教育成本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一般国家皆出台助学金加学生贷款的配套政策。问题在于,奖、助学金是否具备一定数量,无息或低息贷款,借款条件,返还要求、方式是否保证需要的学生能借得到、还得起,同时,又不至于对学生学习期间构成巨大压力。澳大利亚规定借贷学生毕业后取得本行业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工资十年内还贷,并可宽限至30年还清。有些国家还规定30年内还不清的,债务可被免除。同时,各国实行学生贷款过程中,总是发生一定比例贷款无法追回,损失一般由国家承担。学生贷款无息或低息,要使商业银行承担此项政策性贷款任务,国家亦必须对银行进行一定补贴。以上各点,都是奖、助学金和实施学生贷款制度能否取得成功,并真正以此体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3.私立高等学校能否在诸多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如前所述,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可短缺的重要一翼。问题在于,私立高等教育是否意味着其一切成本均由学生学费负担,不能享受国家的任何财政资助或补贴,国家只补助公立或国立高等学校?否。从理论上讲,私立学校学生皆为本国公民和纳税人的子女,他们应当有同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一样,享受国家对高等教育补助的平等权利,包括国家贴息学生贷款和公立高等学校学生享受的其他权利。私立学校为本国公民和纳税人子女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应当有权享有国家为公立高等学校提供的相当部分的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银行借贷,国家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些专项补助,国家鼓励学生的奖助学金、贴息贷款等。在实施中,美国和日本的私立高等学校经费中,10%-15%是来自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补助。荷兰、比利时的私立高等学校甚至与公立高等学校一样享受政府财政拨款,所谓私立仅仅是其宗教背景和管理模式不同。至于学生基本权利,如取得国家补助和低息贷款等方面,与公立高等学校学生享有同样权利。国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总趋势是,公立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收费制度;私立高等学校通过不同途径和形式,享受的国家补助在增加,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实行一校两制,有公有私,一些私立学校尤其是一些有教会背景的私立学校同样具有明确的非盈利的公益性质,以至于不少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中公立与私立的界限在逐步模糊。
4.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是否照顾地区差别和某些特殊、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妇女入学,残疾人等的利益?
高等学校分布地区的不平衡,有的再加上招生政策上的地区限制,使不同地区的合格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不能享受同等机遇。众多弱势群体,由于分布在边远地区,文化起点低,经济上相对贫困,或因为身体残缺等原因,同样不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因此,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规划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时,都十分注意考虑后进地区,合理分布新建学校,有时还会规定特定地区和特殊群体的招生名额比例。当然,消灭这一差距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随着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平衡发展逐步实现。重要的是,要采取各种可能措施,向这一方向努力,并贯彻始终,使这种差距逐步缩小而不是继续扩大。
【摘要题】理论经纬
【英文摘要】Justlike
一切研究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的科学研究活动还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特别是要想取得重大的进展以至突破,都需要某种程度的创新,高等教育研究当然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作为一个命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那么为什么今天重新提出这一问题?简单地说,一是因为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在指导当前改革实践时,创新还远远不够,需要研究者加以特别的关注;二是长期以来,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问题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
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进行讨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涉及很多问题,比如方法的创新、研究思路的创新、研究结果的创新和研究过程的创新等等,此外还要涉及研究者的自身素质。笔者这几年参与了高等学校的一些教学改革实践,有很多感悟,想从实践的角度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做些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等教育研究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研究活动的复杂和研究者思想方法的多样,研究活动的创新是没有一个统一模式的。仅以学科和研究对象为例,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研究活动创新的路线和方式方法。美国学者贝尔曾提出:自然科学是根据一种有顺序的范型来组织的,社会科学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组织的,人文学科则是借助同一中心来组织的。(注:王伟廉.学术领域的特点对大学本科课程编制的影响.江苏高教,2002,(4).)哈佛大学普通教育委员会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自然科学来自逻辑,社会科学来自关联,人文学科来自想象。(注:王伟廉.学术领域的特点对大学本科课程编制的影响.江苏高教,2002,(4).)学科研究对象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研究活动本身。在研究活动中,这些不同的研究对象至少使研究者在处理题材的方式上有所差异。理工科研究者要在题材的逻辑上下工夫,社会科学研究者则更加关注现象之间的关联并极力寻找这些关联之间的规律,人文学科研究者则更多地借助想象和猜测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体味其中的奥妙。尽管不同的学科和研究对象在研究的结果上可能相同或相近,但它们所执行的研究活动的践线却大相径庭,创新的途径上也极为不同。
高等教育研究的对象相当广泛,既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些逻辑性很强的问题,又涉及社会科学的很多问题,同时也涉及人文学科的很多问题。而且同传统的学科相比,它的成熟性很低,以致很多国家到现在还不承认它是一门学科。此外,高等教育也和整个教育研究一样,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杜威就曾说过:“教育科学的最终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目中。”(注:杜威.教育科学的资源[A].引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1.)
教育研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果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了作用,才能称之为教育科学研究自身的内容。虽然这些研究结果本身是科学的,但“在它们对教育的目的有所贡献之前,就不是科学的,至于它们是否对教育科学有所贡献,只能在实践中发现。”(注:杜威.教育科学的资源[A].引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81.)可见,教育研究并不存在什么纯学术研究,教育研究的真谛在于解决问题,即解决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各种理论的、政策的和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说,教育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育研究如果不和教育实践相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研究的创新。教育研究的创新与教育实践的创新是一个整体,是教育研究创新的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侧面。
二、高等教育研究在解决问题方面的特点
无论中小学教育研究还是高等教育研究,要创新就要解决问题,但高等教育研究与中小学教育研究活动相比,在解决问题方面虽然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特殊的地方。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宏观方面,高等教育研究在解决问题时要更多、更直接地涉及到社会、经济、科技、政治、文化方面的研究内容,以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需要更多地与社会接触。二是在微观方面,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的研究,在复杂性上比中小学教育研究要大得多。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林立、课程复杂多样,而且高等学校处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特别是大学,云集了各类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这些特殊情况使得高等教育研究者比起中小学教育研究者来,在进行微观的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对教育实践者的影响力要小得多,进行高等教育实践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难度也大得多。
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不能只关注研究者自身在研究活动过程上的创新和研究活动结果上的创新。因为单靠研究者自身的创新,还远不能保证这些创新的研究成果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这几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研究者在进行研究的同时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从理论思想上让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者和高等学校里广大的教职员工接受某种创新的改革思路,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调动广大的改革实践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将改革启动起来并推行下去。因此,在谈论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时,必须要关注在实践第一线的领导者和广大教职员工,使他们不仅参与到改革的实践中来,也同时参与到高等教育研究活动中来,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实践的创新。就微观层面的改革而言,大学里集中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他们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源泉。他们的创造性一旦调动起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也会因此而大大提高。过去,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者仅仅考虑自身的研究活动和研究结果的创新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实践参与者的创新问题,特别是其他学科专家参与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从多学科视角带给高等教育研究的勃勃生机的可能性。实践也证明:忽视实践者的创新潜力,无论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还是对于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来说都是不利的。
若将上述的观点加以概括,可以这样来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不等于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创新;它包括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的创新和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由此引申出的高等教育研究者自身研究活动的创新和高等教育实践参与者的创新的相互结合,是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改革时代对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只有在高等教育实践参与者的创新实现之后,才真正能够实现。
三、高等教育研究者的思想转变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者来说,要在研究活动中创新,除了应该调动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外,本身也有一个转变思想的任务。不仅仅要转变教育思想,也要转变研究思想。
从实践的视角来看转变研究思想的,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命题:关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关照理论建设的实际问题研究的相互交叉和结合是高等教育研究创新的思想基础。
所谓“关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就是在进行任何一项理论研究的时候,要树立起解决实际问题并付诸实践的意识。其中也包括如何调动实践参与者的创造性。在这里,理论研究在实践上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是衡量这项研究是否具有真正创新意义的主要标准。具体说,任何一项理论研究,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都应关照到实际的问题的解决。在理论品格上,都应具有实践含义。例如宏观的理论研究应具有政策含义,微观的理论研究应具有课程含义或教学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