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基础辩证范文

中医基础辩证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中医基础辩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医基础辩证

篇1

中图分类号:R28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6-0032-02

1 目前的应用状况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医药工业的快速进步。许多中药的新剂型、新品种被不断地研发和利用,中药针剂的制备也得到了不断地深化和提高,使不少新品种得到了临床的应用和推广,其显著的疗效越来越显示出中医药对疾病尤其是对急危重症治疗的特色优势,使中医药的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但是,与此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医院医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也由于目前医学教育的不尽完善,使得西医综合医院的医生或是中医医院从事西医工作者对中医药不甚了解,基本上是根据目前对中药针剂所能作的成分结果分析,应用西医药学的观点来进行临床应用,从而忽略了单个的中药针剂本身就是一个复方,其本身具备有寒热温凉等四性的特殊意义,因而也就根本无法谈什么辨证应用了;而真正地从事中医的工作者,又由于过分地强调了目前的中药针剂大多仅是“有效成分提取”的实际,而部份或全部地忽视了中药针剂本身“特性保留”这一事实。也同样不能系统地而有效地应用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理论精华,来指导中药针剂的临床应用,基本上也是同化地应用西医药学的观点来指导用药。于是,出现了诸如将清热解毒之清开灵用于治疗舌淡、苔白、脉浮紧之风寒表实证上呼吸道感染者疗效不佳;将性微寒之丹参提取注射液用于阴寒凝滞、胸阳痹阻之胸痹疗效不显等结果,而这片面地强调抗菌消炎以及改善微循环等是该针剂的药理作用而忽视了针对机体进行辨证施治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与西医临床工作中给感染患者应用不恰当的抗菌素等诸多不合理用药方式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也正是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药针剂的疗效,阻碍它们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2 有效成分提取与中药特性保留

中药的提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溶媒从中药中提取出有效成分的过程,而以“水提醇沉法”“渗滤法”“回流法”“浸渍法”“蒸馏法”最为常用,这几种方法均离不开浸渍、煎煮等环节,这与普通中药煎服具有非常相似的一面,尽管中药针剂制备目前还仅处在有效成分提取的阶段,但由于中药针剂开发与制备的特殊要求,药理作用要能够体现单味药或复方的综合效能,因而中药针剂实际已基本保持了中药或复方的寒热温凉等特性的原貌。故目前所应用之中药针剂多以原方之功效等标签说明,不胜枚举,兹以生脉散为例:配成针剂应具有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抑制大白鼠心肌细胞中ATP酶活性;对正常荷瘤动物的网状内皮系统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促进细胞免疫;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毒性等。大量的实验证明,生脉针剂基本上保持了生脉散原有的益气养阴生津等功能。类似情况很多,诸如目前所常用的静脉给药针剂如参附针、清开灵、丹参针、双黄莲、穿琥宁等等基本上保持了原方(药)的四性之原貌。实际上,就成分而言,单味中药本身就是一个复方,而一个临床应用的针剂不论是单味还是复方制剂,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保持了原方特性的新的中药,因而我们在临床应用中就应当采用中医药的理法方药等理论进行辨证施用。

3 病案举隅

例1:某男,59岁,住院号110137,因“胸痛反复发作1周,再发加重3h”于2008年9月11日18:30急诊入院。患者近1周来,常因劳累等因素诱发胸闷痛等不适,休息后可缓解,未重视,每次持续5~10min不等。约3h前,在田间劳作时再次发作前胸压榨样疼痛,伴出汗、黑噱、气短、乏力等,经休息胸痛不减,急呼120送人本院急诊科。测BP:60/40mmHg,经心电图检查考虑“急性心梗”,予0.9%N・S 250mL+硝酸甘油10mg,0.9%N・s 250mL+多巴胺120mg(另开1个静脉通道)静滴,转本科救治。查T:36.5℃,R:22bpm,P:85bpm,BP:110/60mmHg,神志清,精神差,急性痛苦面容,双肺(一),心界正常,HR:85bpm,律齐,心音欠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不肿。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心率82bpm,Ⅱ、Ⅲ、avF、v7~9呈qR型,ST段斜形升高0.1~0.4mV,I、avR、avL、V1~5导联ST水平下移0.1~0.4mV,右胸导联无特殊。随机血糖6.8mmol/L。诊断: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即予吸氧、持续心电监护、书面病危通知、吗啡5mg静推,倍他乐克25mg、卡托普利12.5mg、拜阿司匹林300mg口服,经家属签字同意后于21:30给0.9%N・s 100mL+尿激酶150万U静滴(半小时滴完)溶栓治疗,22:00滴完溶栓剂后,患者出现乏力、出汗、皮肤湿冷,意识模糊等阴阳暴脱症状,测血压80/50mmHg继而70/50mmHg,且HR:90bpm,律不齐,心音弱,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偶见室早、交界性早搏、交界性逸搏,心率78bpm,即迅速停用硝酸甘油,加大多巴胺滴速(40滴/分),症状无明显改善,综合病史及临床所见,考虑存在心阳心阴暴脱,遂再加以参附针20mL静推,共2次,并同时予5%G・s 250mL+生脉针3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维持静滴,病情渐好转,血压恢复至140/85mmHg,出汗停止,精神转好,HR:80bpm,心律齐,为窦性,心音有力,将多巴胺调至30mL/h泵入,血压稳定在100/70mmHg水平,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继观病情。

例2:某男,8个月,住院号070766,以“阵咳发热4天加重伴腹泻3天”入院,经门诊治疗咳嗽减轻,但发热腹泻渐重,发育及营养差,脱水明显,血常规HB:80g/L,RBC:2.9×1012/L,大便常规示脂肪球(+),即给补液抗感染、对症支持及双黄连等静滴。脱水纠正,咳嗽不显,但每于凌晨2点后开始发热渐呈高热。舌淡苔白纹淡神差,思酌“平旦阳气升”等《内经》理论,考虑“阴不敛阳”,遂给生脉针10mL静滴日1次,取其益气养阴生津之功,用后发热渐止,病愈出院。

4 结语

中医学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前者概括了中医诊病思维的宏观性,后者说明中医治疗的特异性,这乃是中医学的精髓。中药剂型之改革工作中既要继承中医用药的特点,又要现代化,使之既方便使用以致能救急投药,又能巩固和提高中药本身原有疗效,符合中医理、法、方、药的疗效预测要求,逐步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探索出中医用药的科学原理,这是医学界共同关心、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所举2个病案,正是充分应用中医药的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工作的有效例证。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认为:辨证应用中药针剂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是完全有理论依据的。由于针剂具有药效迅速,给药方便准确等优点,加强中药针剂的研制开发和运用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治疗的水平层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彻底改变中药不能治急危重症或在急危重症的治疗中西医“一统天下”的局面,更好地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充分体现中医学“热者寒之”“虚者补之”等治疗精华,笔者认为应该综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应用祖国医学的理论指导,不断地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中药针剂的制剂水平,加快新品种的研制开发;二是改革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逐步提高应用者的中医学理论水平;三是对每一个中药针剂的寒热温凉等四性应有一个药理学的定义。同时,中药针剂的使用说明应尽可能通俗化、形象化,便于推广应用,相信经过这些不懈的努力,一定会给中医药学的发展带来一个质的飞跃。

篇2

急性白血病患者多因贫血、发热或皮肤黏膜出血等症状就诊,其中半数以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发生率较高。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首选方法,但因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极易发生感染而发热。所以及时、正确地控制发热,对于急性白血病治疗的能否顺利进行、疗效的高低及患者的生存质量,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发热的病因多样,这在急性白血病发热中得到突出的验证,就其发热的病机探讨、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及调护、预防,日益受到中医界血液病学者的关注。根据笔者的临床体会,作一探讨。

1 辨证

急性白血病的发生有内外之分,究其病因,“正气亏虚”为其内因,“邪毒内蕴”为其外因,即致病因素。急性白血病发热与此内外二因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内伤发热;②癌瘤发热;③感邪发热。内伤发热与癌瘤发热均属非感染性发热范畴,感邪发热为感染性发热。三者均以正气亏虚、邪毒内蕴为基础。其病因病机探讨如下。

1.1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主因白血病患者素有正气不足,邪毒内蕴,伤营血,损骨髓,骨髓瘀滞,新血难生,日久即气血渐亏,气阴两虚。气虚,阴火内生,为气虚发热,表现为发热、头晕乏力、气短懒言、易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血本属阴,阴血不足,无以敛阳,为血虚发热,表现为低热、倦怠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阴虚则阳盛,水不制火,阳热亢盛,为阴虚发热,表现为午后或夜间发热、五心烦热、失眠多梦、颧红、盗汗、口干、便结、尿黄而少、舌质干红、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数。

发病过程中血虚与阴虚常常同时并见,为阴血不足,表现为阴虚、血虚症状同时出现;气虚与阴虚并见,为气阴两虚,表现为气虚、阴虚症状同时出现。

1.2 癌瘤发热

主因邪毒瘀滞,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郁而化热;或因邪毒侵袭机体,正邪抗争而发热。二者日久必伤正气,正气虚弱,邪毒又可乘虚而入,形成恶性循环。或低热或高热,以低热多见,午后或夜间发热,可同时伴有周身疼痛,瘀点、瘀斑,面黯,舌紫黯,有瘀点,脉涩。

1.3 感邪发热

感邪发热亦基于“虚”字,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白血病患者体内邪毒瘀滞,气血渐弱,正气更虚。缓解后患者因定期化疗,化疗药亦属火热之品,伤耗气阴,正气亦虚。正气不足,必有卫表不固,热毒乘虚而入,首当其冲,侵袭卫表,卫表失和,则出现表证,或表热或表寒,出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周身酸楚不适。表热则伴汗出、咽干、乳蛾红肿、口渴、舌质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表寒则伴无汗、不渴、舌淡红、苔白、脉浮紧。若未及时治疗,或邪毒迅猛,热毒深入,由表及里,犯肺则热毒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进而热壅血瘀,发为肺痈,出现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脓痰、脓血、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如夹湿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发淋证,出现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侵犯肠胃,传化失常,或胃气上逆,出现发热、恶心、呕吐,或发泄泻,出现发热、腹泻、腹痛等;若热毒化火,侵及营血,为重症危候,持续高热不退,此时既耗伤真阴而耗血,出现贫血加重,又迫血妄行,不循常道而动血,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亦能动风而抽搐、惊厥。

2 治疗原则

白血病之发热,与虚、邪、毒、热、瘀、湿密切相关,常常相互影响,共同为病。治疗上,因其发热病机不同,治法亦有不同。但总的治则离不开驱邪、扶正,攻补兼施,虚则补之、热者清之、瘀则通之、湿则化之,使邪祛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各据其轻重而变通主次。因“邪毒”为白血病的基本致病因素,邪毒不除,正气难复,故在治疗发热同时,应酌情兼顾驱除邪毒,邪毒渐清,正气自复,在治疗发热中,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反之,若至白血病晚期,邪毒肆虐,正气虚极,此时热毒深入营血而发热,则病情难以控制而危重。

转贴于

2.1 驱除邪毒、扶助正气

内伤发热、癌瘤发热与感邪发热,因其发病机理不同,治法亦有不同。内伤发热为邪毒内蕴,正气不足,气、血、阴虚所致,其治疗基于驱除邪毒、扶助正气。气虚发热应以益气为主,如补中益气汤;血虚发热则以滋养阴血为主,如归脾汤、四物汤等;阴虚发热宜滋阴清热,如清骨散、青蒿鳖甲汤等;若气阴两虚,则需益气养阴清热。

2.2 驱除邪毒、活血化瘀

癌瘤为邪毒瘀滞而致,癌瘤发热则以驱除邪毒、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邪毒祛除,发热自消。可予活血逐瘀汤等加减。

2.3 清热解毒、顾护正气

感邪发热为正气不足、热毒炽盛所致,故在顾护正气基础上,据热毒轻、重、深、浅遣方用药。如表证发热,病情尚属轻微,宜解表达邪,及时控制病情发展,表热证需辛凉解表,予银翘散之类;表寒证需辛温解表,予荆防败毒散之类。若直入气分,或由表入里,热毒犯肺,则兼清肃肺气、化瘀排脓,如白虎汤、清肺汤、加味桔梗汤等;侵及下焦,应兼清利湿热,如八正散等;入肠胃者,则在顾护肠胃同时,属寒者可予藿香正气散,属湿热者可予葛根芩连汤等。

篇3

【摘要】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通过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DME的前瞻性调查,采集了616例COPD患者86个相关中医四诊信息变量及肺功能、生活质量等客观指标;借助现代数理统计学工具,以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频数分析为主,在相关专家参与下,拟定COPD的中医临床辨证模式;探索性分析各证型临床分布规律及与肺功能、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 初步拟定COPD临床辨证分型模式(6个证型):肺气虚型、风寒袭肺型、肺脾气阴两虚型、肺肾阴虚型、痰饮伏肺兼肝郁脾虚型、痰瘀交结兼心肾阳虚型。证型间存在一定的兼加规律;随着病程发展,证型特征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证型与肺功能、生活质量关系存在规律性。结论 初步拟定了COPD辨证标准;临床证型分布及证型与肺功能、生活质量关系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对COPD临床实践及证型规范化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证标准;证型分布;肺功能;生活质量;临床流行病学;聚类分析;因子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general law of typing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 Based on large sample prospective Clinical Epidemiology investigation, symptoms, conditions of tongue, pulse according to TCM and pulmonary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in 616 patients of COPD were collected. By means of Frequencies proced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in SPSS11.5, analyze the investigated data and lay difficient types of syndrome of COPD according to TCM. Meanwhile, explored distinct distribu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ypes of syndrome and pulmonary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5 with COPD. Result There were six types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COPD, deficiency of lung-qi, pathogenic wind-cold attacking lung, deficiency of pulmonosplenic both vital energy and yin, yin-deficiency of the lung and kidney, stagnation of phlegm and pathogenic fluid-reteneion in lung following splenic asthenia and stagnation of liver-qi, blood stasis-phlegm following deficiency of heart-yang and kidney-yang. There were multiple types of syndrome in COPD patients, the rel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each type of syndrome and lung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Conclusion To draw assistance from clinical epidemiolog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he initial standard of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to COPD was layed. The regularity of types of syndrome to COPD was detected. The result could be used in diagnosis of COPD, and the method could be communicated in the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Key words:COPD;typing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distribution of syndrome type;lung function;quality of life;clinical epidemiology;cluster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是目前中医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现有的中医辨证标准多是古代或现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辨证多隶属于中医多个证或病的范畴,如:咳嗽、喘证、肺胀、痰饮等病证。本研究从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的角度,对COPD辨证标准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为证候标准的规范化研究及COPD的临床辨证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思路

通过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DME的前瞻性调查,收集COPD患者相关中医四诊信息变量;借助现代数理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挖掘大量数据本身所蕴含的内部规律;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数据规律的专业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表格的设计

2.1.1 信息变量选取

查阅近10年文献报道的有关中医药对COPD认识的文章(108篇)及《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五版教材)、《上海市诊疗常规》等属“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者,从中收集所有涉及到的中医四诊的症状体征,确定基本信息变量。为保证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各变量中细分信息,按不同变量处理,如:咯痰可分为痰质、痰色、痰量;痰色又可有黄、白、其他之分。依照此法,共收集基本信息变量105个。

2.1.2 信息变量的赋值

根据中医辨证特点和信息处理的需要,通过咨询有关统计学专家和既往参与过类似研究的专家,变量赋值具体拟定如下: ①将辨证特异性变量咳嗽、咯痰、喘息按临床程度各分为3个不同等级变;②其余症状、体征变量按二分类变量赋值(即有该信息负1分,无则负0分);③舌象变量按舌体、舌苔、舌津分列COPD常见基础项目,均按二分类变量赋值(即有该信息负1分,无则负0分);④脉象变量按浮、沉、迟、数、滑、涩、濡、紧、弦、结、代、促等12条信息变量及左右脉是否相同选项,均按二分类变量赋值(即有该信息负1分,无则负0分)。

2.2 临床调查的实施

调查病例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岳阳医院和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2005年3月-2006年3月住院及门诊符合最新指南[1-2]COPD诊断标准且能配合问卷调查的患者,排除已知病因或具有特异病理表现并有气流阻塞的一些疾病患者(如囊性纤维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临床医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完成调查621例,其中4例患者因缺少大部分调查信息而被剔除,1例患者缺失主要辨证信息而未进行证型研究数据分析。临床诊断COPD急性加重期442例(71.6%),缓解期175例(28.4%);男性350例(56.7%),女性267例(43.3%);年龄最小30岁,最大95岁,平均年龄(68.11±12.1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70年,平均病程(14.59±12.51)年;111例(18%)患者有家族性遗传倾向;250例(40.5%)患者有吸烟史。

2.3 数据挖掘[3-6]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统计学要求完成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录入、核对和管理,在统计学专家和中医专业专家指导下完成。

2.3.1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的临床分布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吸烟情况、住院情况、既往和家族疾病史等。

2.3.2 变量分类(分型)

①调查辨证信息变量进行初步频数统计,按照统计学惯例剔除频数在7%以下变量,共保留86个信息变量。

②将滤过后得到的86个辨证信息变量进行分层聚类(指标聚类),不断尝试后采用离均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测算各数据间二分类变量欧几里得距离(Binary 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将距离最近的两条数据并为一个类别,从而成为n-1各类别,新产生的类别与其他各个类别间的距离形成新的距阵,按同样原则,再将距离最接近的两个类别合并,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数据都合并成为一个类别为止。根据聚类分析的核心思想(同组类变量间距离或差异最小,不同组类变量间距离或差异较大),通过聚类树状图分析,将86个信息变量分为六组类(证型)。

③分别对聚类得来的6组类变量进行因子分析:A.根据因子分析提取数据集主要信息的降维思想对各变量集进行因子分析,参考各公因子因子载荷和方差贡献率,分析变量集中各变量的信息权重或称重要性,结合专业理论及专家咨询,拟定COPD辨证分型模式。B.结合专业特点,咨询统计学专家,考虑本调查的信息采集特点,可能存在较多的混杂因素,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因子对变量信息集解释程度可能不是很高,如果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60%,就认为公因子反映了该变量集的主要信息。为更明确显示各公因子特征,因子分析后作因子旋转(旋转后总含带信息量不变),增加各因子间的距离,并且因子载荷矩阵(Component Matrix)表仅显示大于等于0.5的因子载荷。C.因子分析前,首先进行抽样适合程度统计量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判断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和各变量是否各自独立,分析是否适用于因子分析。参考因子共性方差大于0.5的变量数占总变量数的比例,当该值越大时,表明大多数变量都能被因子加以解释,另一个角度衡量应用因子分析适宜性。

2.3.3 证型分布特征[3]

先将616例患者通过聚类分析分类,形成具有相同证型特征的患者群体,再对每一类患者群体的主要证型特征进行分析。

①根据SPSS输出函数系数矩阵,采用回归方法求出因子得分函数,计算出各样本在不同公因子上的公因子得分 faci_n(SPSS能自动生成),以此来表示各样本函带不同公因子信息的多少,从专业上讲就是函带不同证型(病机)特点的分量。再按如下公式计算每一基础证型的综合统计量COMF-n(表示每一样本函带每一基础证型主要病机特点的多少)。

COMF-n=λ1/(λ1+λ2+…+λi)*fac1_n+λ2/(λ1+λ2+…+λi)* fac2_n+……+λi/(λ1+λ2+…+λi)*faci_n

上述公式中,COMF-n是样本在第n个基础证型上的综合得分,λi为方差贡献率的权数,faci_n为样本在第n个基础证型上第i个公因子上的得分。

②将综合公因子(COMF-n)作为自变量对616例样本进行快速聚类(K-Means聚类),通过不断迭代并使用K-means算法不断更换聚类中心(分别以2、3、4、5、6、7、8、9、10类为中心),把观察各样本不断分配到与之最近的聚类中心,结合聚不同类型时各反映基本病机特征的公因子分布情况和各类中心间距离,最后将调查对象归为7类。

③进行各群组间综合因子得分和各公因子得分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方差齐性检验,依据综合因子得分反映不同证型信息,按群组综合因子得分均数大小及各组间差异,找出反映相应基础证型综合因子得分(COMF-n)均值最大和最小者,可认为综合因子得分均值最大患者群主要反映该证型特征信息,得分均值最小患者群函带很少的该证型信息。

④结合各群组患者信息变量的频数特征进行分析。

2.4 建立COPD基础证型的思路和方法

A.结合因子分析中公因子的特征(函带专业意义但不可直接测量的随机变量)和方差贡献率及因子载荷的不同,分析各因子函带的中医病机特征。B.按脏腑定病位、寒热虚实定病性原则,给各组类变量集命名。C.根据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和变量因子载荷的不同,确定主症和次症。D.证型名称符合《中医证候辨治轨范》[7]规范的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辨证分型

①肺气虚型。主症:轻度咳嗽、轻度喘息、轻度咯痰;次症:痰色白、脉滑。具备1项主症,同时具备1项或2项次症者可辨为此型。②脾虚肝郁兼痰饮伏肺型。主症: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腕痞;次症:时有太息、胸胁满门、自汗、中度咳嗽、中度咯痰、中度喘息、脉沉无力或脉弦。具备1项主症,同时具备2项或2项以上次症者可辨为此型。③痰瘀交结兼心肾阳虚型。主症:尿黄、发热、痰色黄或唇甲青紫、面浮肢肿、重度喘息、形寒肢冷或便溏、舌有齿痕或脉促;次症:恶心、呕吐、尿后余沥、小便清长、胸痛、痰稠、舌红、舌黯红、舌体瘦薄、苔薄黄、苔薄黄腻、脉代或涩或结或迟或紧。具备2项主症,同时具备2项或2项以上次症者可辨为此型。④风寒袭肺型。主症:恶风、怕冷;次症:头昏、头晕、痰稀、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有力或濡。具备1项主症,同时具备2项或2项以上次症者可辨为此型。⑤肺脾气阴两虚型。主症:神疲、少气懒言、体倦乏力;次症:胸闷、痰粘、脉数、舌少津。具备1项主症,同时具备2项或2项以上次症者可辨为此型。⑥肺肾阴虚型。主症:口渴、口干、盗汗、便秘;次症: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耳聋耳鸣、夜尿频多。具备1项主症,同时具备2项或2项以上次症者可辨为此型。

3.2 证型分布特征

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分析调查了COPD患者的主要证型分布:128例患者(20.78%)仅表现为肺气虚型为主,病变主要局限于肺,脏腑虚损的征象不明显;183例患者(29.70%)表现为肺脾气阴两虚型为主,其中84例(13.64%)兼见风寒袭肺型,病位主要在肺脾两脏,气阴出现亏虚;167例患者(27.11%)痰饮实邪与肺脾肾亏虚、阴阳失衡并见,病变累及肺脾肾三脏,气虚同时出现脏腑阴阳失恒,多兼见痰饮实邪;138例患者(22.41%)痰瘀交结、气虚运行失常与阴阳虚衰并见,病变累及肺脾肾心肝五脏,脏腑阳气虚损明显,多表现为多脏腑虚衰(心肾为主)与痰瘀实邪夹杂。

4 讨论

中医学按照古老的中国哲学思维方式对待人体的生理、病理,其理论特征所决定的临床信息采集和整合模式与现代科技(包括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异,使现代中医学很难充分利用目前科技飞速发展成果,严重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寻找中医学与现代科技的切入点,充分利用科技信息丰富、发展中医药理论,是当代中医药工作者面临的紧迫问题。通过近半个世纪的摸索,虽未实现理论的实质性突破,但形成了一些认识上的共识,其中证候作为联系中医理论基础与临床辨治的纽带,受到广泛的关注,并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关键环节。辨证论治体系中辨证是论治的基础,证候的提炼又是辨证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加强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切实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已成为中医药界的共识。

现有的辨证分型主要根据古代或现代医家的经验,缺乏大型流行病学调查,而现代人与古人在生活环境、营养水平以及治疗条件等方面各有差异,证型特征分布方面亦应有所偏差。本研究借助数理统计学模型,将各证型的四诊信息变量在辨证中的权重数量化,近而确定每一证型的主症和次症,所得结果与传统辨证分型及文献分型不尽一致。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数理统计学本身存在的医学专业的局限性,通过多位中医药专家咨询,并和统计学专家协商的方法完成统计学与证型研究的结合。

本研究显示,128例(20.78%)COPD患者病程相对较短(平均7年),仅主要表现为肺气虚型为主。183例COPD患者(29.70%)病程平均11~13年,主要表现为肺脾气阴两虚型。167例患者(27.11%)病程平均约为14~15年,主要表现为痰饮实邪与肺脾肾三脏亏虚、阴阳失衡并见。138例患者(22.41%)病程平均约为20~23年,主要表现为痰瘀寒热夹杂、气虚运行失常与阴阳虚衰并见。随着病程进展,证型分布由单纯证候向复合证候发展,早期多以肺脏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病情发展逐渐使脏腑功能虚损、阴阳失衡(以肺、脾、肾为主),兼见长期痰饮内伏征象,进一步发展而出现痰停瘀阻、阴阳虚衰等多脏腑病变并见的全身性病理改变。

【参考文献】

[1] NHLBI/WHO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COLD) Workshop. Summary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3(5):1256-1276.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3] 张文彤,阎 洁.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9.

[4] 金丕焕.医用统计学方法[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

[5] 陈启光,申春悌,张华强,等.因子分析在中医证候规范标准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8):53-56.

篇4

“中风”历代医学称为“四大难证”之一。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饮食不节,劳逸不当,及环境影响使“中风”成为目前的高发病。但是在现阶段对中风患者的救治方面大都“出血止血”“梗塞活血”,把中医辨证论治的朴素维物主义变为机械主义,此项目的目的是继承和创新中医学,更好地为发挥中医学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特色优势。

技术力量:龙川县麻布岗中心卫生院是地处龙川县北部,是一所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的二级综合医院。拥有先进的仪器,如经颅多普勒、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X光、CT等。近年来我院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协调发展,特别是成立中医科后,有院长和中医执业医师以及相关(中西医结合)人员加强和促进中医建设,已完全有能力实施这一项目。

技术来源:沿革于“反治法”和“活血止血”的中医学传统理论。我院成立中医科。以“中风”病为攻坚课题,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已获得初步经验并取得确切效果。

技术先进性:针对中风脑出血患者运用活血化瘀药所具有的抗脑内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并具有具有快速、敏捷、无创、实惠等特点。从而降低致残、病死率,大大提高救治康复率。

实施方案

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服务中心,把救治中风脑出血患者的重要责任作为立项的指导思想。

2、坚持中医特色,立足中医传统理论的根基,着眼创新发展。

3、既要继承中医传统特色,又要尊重现代科学和实验依据。既要“四诊合参”,也要现代设备的诊查。此项目是“综诊合参”,是创新中医学辨证法。

4、发挥人力资源,组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秀人才承担项目,在管理上有领导负责,主要执业人员承担常务专项工作。

5、保证本项目的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基金。建设和完善中医药救治脑出血患者的专科病床,设置实验室,提供现代诊疗设备。

6、项目计划在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进行临床病例的收集,分组治疗,生存质量的观察与评价。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资料收集,病人治疗随访跟踪,撰写论文,结题。

脑出血属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中医学有“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之说和“活血止血”之治疗法则。脑出血还选用活血化瘀之中药,近年来在中医药急诊探索中,以继承和创新的思维方法,并取得临床实践证明:活血化瘀药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取得确切的效果。研究证明:这是因为活血化瘀药具有抗脑内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出血必成瘀血,必须祛瘀止血,瘀血除、出血止,病得救治,以突出中医特色。解除脑损伤部位血管痉挛状态,提高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增强损伤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元明之府、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止血与解溶过程,使高凝状态上升。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降低血压改善脑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使颅内压下降,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控制和防止中风病程中血液高黏滞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对机体微循量元素的调节(活血化瘀中药多富含铜、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控制或消除中风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改善了颅内应激状态,使中风症状缓解。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加减运用“益气固摄活血汤”,重症者鼻输,相对轻者口服,对提高中风的急救成功率和治疗康复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研究开发内容和要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

(一)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的选择。2、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3、研究的分组。4、观察指标的确定。5、疗效的判定。6、安全性观察

重点解决的技术线路:

临床研究方面:1、活血化瘀用药的时间点。2、临床研究中病例的选择即纳入及排除标准。3、疗效的综合判断,结合安全性指标

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目前有关活血化瘀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比较散在,未有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而且对于临床用药的时间点也不是很明确。临床研究结合实验研究的文献报道也比较少。本项目临床结合实验研究,同时选择不同用药时间进行对照研究,以寻求最佳用药时间,并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脑出血的机理。本项目自拟益气活血固摄汤为主,在根据病症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减运用,救治中风属脑溢血患者具有独特的功效。研究不仅要达到省内领先地位,而且此项目为我院的攻坚课题,突出中医特色。学科经济指标能提高到年增长率11%,经济效益能促进全院多增加六个百分点。更主要是能使大多数中风脑溢血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增进人民安康,提高我院的学术品位和声誉。都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采用的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工艺流程:

临床研究方法:

1、病例入选标准:

诊断依据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有病例符合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的诊断;西医诊断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要点,所有病例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并经CT确诊。纳入标准:发病48小时内入院,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经头颅CT检查颅内有血肿,出血部位全为幕上,且出血量为中小量,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者,出、凝血时间正常,无昏迷(可有嗜睡、意识模糊)的患者均可纳入治疗观察对象。 转贴于

2、分组及治疗方法:

分为A、B二组,患者均接受西医综合治疗,A组、B组并于不同时间给予活血化瘀治疗,A组于发病24-48小时内、B组于发病1周时给予活血化瘀治疗。疗程30天。

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二组病例治疗前后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肿吸收程度、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病死率等。

安全性观察包括治疗前后的出凝血时间、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等。

4、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拟定。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

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以下。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以上。死亡:两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分别于4周时进行头颅CT复查,比较血肿吸收情况。二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再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本课题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了相应的工作,论证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以活血祛瘀方药救治中风脑出血病人具有抗脑血肿、脑水肿、脑组织变性坏死及其它作用。

以中医学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之说和活血止血之治疗法则指导下,辨证论治,以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救治疑难重病的优势,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加减运用“益气固摄活血汤”,重症者鼻输,相对轻者口服。解除脑损伤部位血管痉挛状态,提高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增强损伤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元明之府和神经功能恢复,缩小病灶范围,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止血与解溶过程,使高凝状态上升。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促进颅内血肿的吸收,降低血压改善脑损伤部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使颅内压下降,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控制和防止中风病程中血液高黏滞综合征的发生,通过对机体微循量元素的调节(活血化瘀药中多含铜、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控制或消除中风病的危险因素,从而改善颅内应激状态缓解。

篇5

关键词 膝关节 中医辨证 外敷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149

资料与方法

2004年5月~2009年5月膝骨性关节炎病例390例,年龄性别不限,按单双日编号,单日为对照组,双日为治疗组。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告知义务。

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临床症状:①前月大多数时间疼痛;②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③晨僵

治疗方法:治疗组以中草药配伍外敷患膝关节,两组均采取本科中医辨证分型规定处方,内服中草药,并治疗前后加以按摩。

所有病例均根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结合患者的症候及舌脉象进行分型。分为四型即血瘀阻滞型、寒湿阻滞型、肝肾不足型及气血两虚型。每组患者内服中药处方如下:①血瘀阻滞型:以活血化瘀,祛风寒,理气止痛为主,方选身痛逐瘀汤加减:②寒湿阻滞型:以祛风散寒,逐湿,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止痛为主,方选三痹汤加减:③肝肾不足型:以补益肾精为主,以调补肝肾和营养气血为主,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④气血两虚型:以补益气血为主,方选八珍汤加减。

中药配伍外敷处方如下:①瘀血阻滞型,大黄30~50g,木芙蓉10~15g,白芷10~15g,田三七6~10g,研磨成粉,姜汁适量,调敷外敷患膝。②寒湿阻滞型:方选生草乌30~50g,独活10~20g,威灵仙15~20g,研磨成粉。水调敷、外敷患膝。③肝肾不足型;方选独活15~20g,牛膝10~20g,续断10~20g,生草乌20~30g,研磨成粉。姜汁水调敷、外敷患膝。④气血两虚型:方选五加皮10~20g,牛膝10~20g,当归10~20g,白芷10~20g。研磨成粉,醋调敷、外敷患膝。

疗效判定标准:①优:膝关节炎疼痛肿胀消失,恢复原工作;②良:恢复原工作及其他活动,但劳累后膝关节仍有疼痛;③可:膝关节疼痛有缓解,但影响日常生活工作;④差:治疗效果无改变,甚至加重。

结 果

两种治疗方法相关数据统计,见表1。

讨 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关节软骨的非炎症性的退行性改变,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前者发病主要与年龄、关节负载传导紊乱,骨内压增高、肥胖、遗传免疫异常(Ⅱ型胶原酶遗传缺陷,与HLA-B8DK3相关)有关,继发性关节炎常继发于关节畸形、关节创伤、关节感染性炎症,及医源性损伤有关。关节软骨退变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直接原因,增生性关节炎中医属痹证范畴,《素问•长刺论》曰“病在骨,骨重不举,寒气至,髓酸痛,病名骨痹”;《素问•痹论第四十二》“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称,“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之所闭,不得通行而痹也”。在中医辨证基础上,中草药配伍治疗增生性关节炎与中药内服治疗增生性关节炎通过统计学对比分析,起效时间及作用时间的持久性用药周期有明显的优越性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中草药配伍外敷治疗骨性膝关节炎,是中医药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一种可靠、疗效确切、科学的新方法,新思路,该方法优于中草药内服等方法。

娠破裂后可见到周边模糊,边界不规整,内部回声暗淡,不规则包块黏于子宫旁,出血量少时仅在盆腔内有时直肠窝可见液性暗区,宫颈管妊娠时,子宫颈增大明显,在宫颈管内可见到完整的胎囊回声。

异位妊娠的患者多数有停经史,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及下腹部疼痛史。尿妊娠试验阳性,血清β-HCG检测特异性准确,阴道超声排除正常宫内妊娠,应高度怀疑为异位妊娠,此时阴道超声在附件区探及包块是诊断异位妊娠的可靠依据。多数患者可在盆腔内探及液性暗区。但对于有轻微腹痛及少许阴道流血的患者,难以确定正常妊娠与否和妊娠部位,此时均有子宫饱满或稍大,阴道超声提示宫腔内无孕囊,附件无包块,但由于孕卵着床位置的不同,其血供及绒毛发育也不同,使相应的激素分泌及直接受激素影响的子宫内膜厚度也出现相应的差异,对有早孕表现者,子宫内未见妊娠囊回声,而盆腔内确见液体回声,应仔细查找增粗的输卵管,如发现输卵管增粗即可诊断。

正常妊娠应在宫腔内,异位妊娠是指孕卵在宫腔意外的部位种植发育,可发生于输卵管、卵巢、宫颈、腹腔等部位,而输卵管妊娠多见,占95%以上。在子宫旁可见扩张的输卵管内有椭圆形妊娠囊,内部可显示有完整胎囊,有时可见胎芽回声及胎心管波动。胎囊周围为模糊不均的强回声区,兼有不规则的小暗区,一旦发现原始胎心管搏动,异位妊娠的诊断即可成立。有的患者突发性剧烈腹痛,或在腹痛基础上有拖延加重表现,此时多见于近期输卵管妊娠破裂,临床症状发病急,出血量多,应立即手术。输卵管妊娠包块型,即因孕卵发育到一定阶段,发生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此时,胎囊流出与血块凝聚于输卵管周围,形成包块,声像图表现为大小不等,边界模糊不清,内部回声不均的高回声团、混合性回声或者低回声,本文此型最多见,有51例(76%)。混合性包块46例,强回声包块12例,低回声包块6例,宫颈增大3例,手术治疗67例,证实为输卵管妊娠破裂和流产,手术证实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破裂,阴道超声可清楚显示子宫大小、形态、附件的结构,特别适用于患者月经史不明确,临床上诊断困难的情况,它以成功应用于临床,阴道超声是一种在孕周短,无需充盈膀胱,准确率较高的诊断方法,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多数患者对于异位妊娠认识不清,一部分心理负担重。应与患者建立友好的信任关系,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