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9: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等教育方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化工仿真教学 应用 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35-02
化工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规模性、危险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进入工厂实习的学生不能亲自动手操作,因此下厂实习效果普遍不佳,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毕业后到化工企业需要再次培训。可见,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化工仿真训练是必要的。与此同时,能够熟练进行 DCS 操作又具有化工专业知识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化工企业的青睐[1]。而化工仿真实训,则是培养学生具备这一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因为化工仿真能够模拟再现真实的生产装置, 让学生不进工厂就能了解实际的化工生产装置的生产和操作过程,通过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处理, 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了解实际生产装置, 在非常逼真的操作环境中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既完成了对生产装置实际操作的培训,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更全面、具体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生产单元操作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能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职业教育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奠定好基础。
一、化工仿真系统DCS的介绍
化工仿真DCS(集散控制系统)教学系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模仿化工生产过程或装置进行DCS控制操作的教学系统。它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该专业领域实际生产操作和基本技能。具体来说,它以计算机为手段,通过建立石化工业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并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专用硬件环境下,再现真实装置系统特性的软、硬件产品[2]。
化工仿真软件通常由一个教师站和多个学员站组成。其中,具有管理功能的教师站可以向学员站发出面向全部或个别的操作指令,并能显示相应学生的操作结果及最终成绩,学生通过人机对话,达到熟练完成单元和系统装置的冷态开车、停车和事故处理等操作。而教师通过教师主控制台可以很清楚详细地了解每名学生的当前操作情况。从而为各类型人员提供模拟操作化工生产装置的环境和设备,使他们完成开车、停车、故障处理等操作过程,以提高学生相应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仿真实训软件除了包括化工生产中的各种主要单元操作,如离心泵、换热器、电动往复式压缩机、精馏塔、吸收解析、间歇反应釜、锅炉、多效蒸发、流化床反应器、干燥、固定床反应器等外;还包括化工工艺生产过程,如常甲醇生产装置、鲁奇加压器气装置等。因此,化工仿真除了能完成正常的教学外,还能够完成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将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化工仿真教学的主要作用
1.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对各种设备讲解比较困难,学生很难对设备产生一个实际的感官理念认识。仿真技术采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对仿真模型实体的运动进行动画显示,使各种设备的外观、结构以及运行模式都能直观地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学生们按照每个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操作错误时,在评分步骤中会显示错误步骤以及错误原因,使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为以后避免犯相同的错误打好基础。这样学生就会对书本上有关设备操作理论知识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的理解和记忆,真正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同时,仿真软件提供工况冻结、时标设定、趋势记录、报警记录、参数设定等特殊功能,便于教师实施各种新的教学与培训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2.高效、经济。通过仿真训练,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相关原理、工艺流程,以及仪器、设备的结构特点、操作方法。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化工实验教学过程中场地、设备、实验消耗等因素的制约,在化工仿真实训中,各类化工原料均为虚物品,没有实物消耗且无污染,可大大降低实训运行费用。同时,引入化工仿真训练系统,可以开发出教学需要的各种条件,比如高温、高压、有毒、易燃易爆等,没有危险性,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设备和药品的费用,有效的节约了成本。
3.形象逼真,安全性能高。化工仿真提供了一个与实际近乎相同的训练平台,通过仿真训练系统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现工艺流程、设备的结构特点,可以逼真地模拟各生产装置的动态特性及开、停车操作过程。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了解化工单元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学生通过仿真训练系统的操作,对设备、工艺流程的运行情况会有更加深刻和直观的理解和印象,对设备、工艺流程运行过程出现的故障和问题会有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法。
4.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化工企业一线所需要是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与企业密切联系[3]。引入仿真训练系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各种化工单元设备的结构特点、空间几何形状、工艺过程的组成、控制系统的组成、管道走向、阀门的大小和位置等,使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化工过程概念,学生通过反复操作训练,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化工过程系统的操作原理,锻炼了学生对化工装置的开车、停车及事故处理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调节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而掌握复杂控制系统的使用和调整技术,提高对复杂化工过程动态运行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化工过程的特性和基本操作技能。
三、化工仿真的不足
1.缺乏灵活性。由于仿真软件中带有相关工艺流程和单元操作的操作步骤,使得学生过于依赖操作步骤,只是机械的记忆每一步如何操作,并没有真正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实际意义和原理以及每一个步骤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作用。
2.缺乏安全重视。由于仿真操作在电脑上就可以完成,出现错误还可以重新开始。学生看不到操作失误之后的严重后果,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不利于增强学生安全生产的高度责任感、紧迫感。因此,化工仿真操作实训并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生产操作训练。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化工生产操作技能、提高分析判断和处理的问题的能力,还必须结合下厂实习。
3.缺乏现场感。化工仿真系统无法建立一个真实的生产装置现场,学生难以建立一个对实际生产的感性认识。
结束语
化工仿真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化工单元操作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突出它的优势,有效规避它的缺陷,让化工仿真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它为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宿高明.浅论高职院校化工仿真实训平台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113-114.
[2] 黄福荣.化工仿真教学规律和方法初探[J].现代能源开发, 1999(7): 36.
高等职业教育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知行关系“模拟仿真教学”起源于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地创造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信息技术、经济类等专业的实践教学场所和教学组织形式。“模拟仿真教学”也可理解为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比较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创设一定的仿真环境,让学生在简短的课堂教学中学中做、做中学。其中学会做是重点。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要解决好学和做的关系,也即知和行的关系。是先知再行,还是先行再知,还是知行合一。知又知多少,才能行;行又怎样促进知?
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两个命题。“知”的涵义为知道、知识、求知、认识等意思;“行”的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为、行动、践履、践行等意思,包含有实际操作、实践活动等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比较有影响的有两种:
(一)“行先知后”论和“知行并重”的思想
早在战国时期,荀子继承孔子的“学思结合”“言行一致”的思想,对先秦时期各家的知行观做了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见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也。”荀子的主要观点是认识来源于实践中的耳目闻见,知来源于行,又指导行。
在1973年的《实践论》中也谈到:“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但是感性认识仅仅出于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因而要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理性认识阶段,再将理性认识指导人的实践行动,才能取得透彻的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不论是荀子还是,都意识到行先于知,求知的目的是为了行,但要行之无过就要知指导行。因而,知行并重,二者不可偏颇。
(二)“知先行后”论和“重知轻行”的思想
孟子与荀子师同孔子,但与荀子的知行观恰恰相反,他提出人的知识、认识能力等都是先天固有的,不是从后天实践中获得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他提倡知识的先天性,排除了后天的实践性。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明确提出“知先行后”命题的是北宋的程灏、程颐。他们以“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天理”是“吾心”固有的,人求知不必向外物求索,只须反求吾心之天理便无所不知了。他提出的“致知格物”就是“知先行后”,并且以知为本,行为末,表现为重知轻行的倾向。
明代的王阳明针对二程的“知先行后”论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他认为知和行相互依赖、相互包含,不分先后,知即行,行即知。但是他却混淆了知行的区别,“我今个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我们不难看出,王阳明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但在思想上还存在知先行后、重知轻行的观点。
一直以来,中国受二程和王阳明的知行观影响较大,重知轻行的思想对人们影响较为深远。
二、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
现行“模拟教学法”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大致有两种:
1.所谓模拟教学法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指导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强化相关技能的教学方法。
2.所谓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针对讲授的具体内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学生身临其境思维器官与操作器官并用掌握所学知识。
两种解释归结起来,就是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模拟场景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或者巩固所学知识。
从表面上看,它遵循的是“知——行——知”的路线。但从本质上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实践,是一切前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仅仅出于表面的、肤浅的认知。从而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步感悟,掌握其中的本质内涵,最终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的工作生活当中去。也就是它遵循的实际上是“行——知——行——知——行”路线。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它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层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的教学既要注重知识性也要注重实践性。因而是知行并重的一种教学模式。
知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拥有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知识能力;行是让学生学会技术和能力,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
在“模拟仿真式教学法”中,教师先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公共关系课程中要教会学生策划活动方案,首先就要教会学生策划活动方案的基本原则、策划过程以及活动方案的写作。然后学生才能根据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活动方案策划。又如在教会学生处理危机公关这一技巧时,要教会学生危机公关的处理原则、危机产生的原因、危机的特征。这些知识不仅让学生明白怎么做,还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说没有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无从下手,没有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抓不住这项技能的本质要义。
但是单单让学生知还不行,还要让学生会“行”——也就是会做。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而“模拟仿真式教学法”创设情景的用意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激发下,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加工,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一转化过程,学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有时候甚至会激发出创造性思维,使认识由量变产生质变。然后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最终实现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目的。比如,在策划活动方案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依据策划活动方案的基本原则及策划过程来确定方案的目标、对象、主题、形式、内容、时间、地点、过程、经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策划方案的技能技巧,还通过团队协作激发了创造的灵感,做出了富有创意的活动方案。
三、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处理
模拟仿真式教学既然知行并重,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古人的经验理论有很多,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如果过于侧重理论教学,则变为了本科教育;但理论教学过少,又变为了职业中专教育。高职高专教育遵循“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理念。何为够用?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就是模拟实际场景,抛出在此情此景出现的问题,驱使学生去探索“这是什么?” “怎样做?” “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改进比较好?”学生能够解决好这四大知识点,基本足矣。
作为实践性教学,“怎样做?”是模拟仿真式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做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做中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也就是在“做”中培养学生的四大职业竞争能力:岗位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技术(技巧)和知识完成一项具体工作的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完成一项整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任务组织、优化和职业迁移能力,甚至是把握机遇的能力;职业创新能力——对工作的反思、问题的解决和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商务签约仪式礼仪的时候,首先要教授学生什么是签约、签约仪式的准备工作有哪些、签约仪式的座次怎样安排、签字仪式的程序有哪些等知识点。对于教学难点,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掌握知识点。比如签约仪式的座次安排为什么是客方主签人在右,主方主签人在左?因为这是遵循了国际惯例以右为尊的原则。以上这些都是属于理论教学的内容。但是不进行这些理论的教学的话,学生就无从下手。理论教学之后接下来就要让学生模拟场景进行实践操作。
理论教学以精简为主,重点在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让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真正去亲身体验。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占用的课时是理论教学课时的两倍时间。
在商务签约仪式的模拟仿真操作中,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筹备和执行。从会场的布置、人员的分工、材料的准备到整个仪式的执行,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生以黑板为后幕,以课桌为签字台,以讲台为发言席,将教室布置得有模有样。每位同学都在胸前佩戴自己的标志牌。依照设计好的程序,每个人都参与到签约仪式的活动过程。由于准备充分,整个活动进行得还是很顺利,而且大问题没有出现,但是出现了很多小问题。学生经过模拟训练之后认为,实践操作与设想有很大的差异,经过实践掌握了基本的技能技巧,并发现很多细节问题。通过实践发现问题,以后的工作就会避免出现此类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知和行是融合在一起的。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地循环反复。而实践和认识之间,每一循环一次,都会进化到更高一级的程度,最终实现技术的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强调职业技能,同时还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知行关系,就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出技术应用型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首义.论行为导向教学法——“模拟与仿真教学”实效.职业技术,2008,97.
[2]郭超.儒效·传世名著百部之第21卷.北京:蓝天出版社,1998.
[3].实践论.人民网,2000-12-29.
顾明远先生编写的《教育大辞典》中提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可以这样认为,要提高教育质量,一要提高教育水平,二要改进实际效果,关键是要提高培养对象的质量。标准则是看教育目的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是否实现。
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一般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它的队伍建设得怎么样,二是它的设施建设得怎么样,三是它的文化建设得怎么样。主要是通过文化建设,特别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使得队伍和设施都能得到科学配置,都能提高效率,都能发挥效能,都能提高效益,都能实现预期效果。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聚精会神,还需要开阔视野、创新思维。
改进学校教育最终落实在教育要素的优化上。一般来讲,要看教育思想、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反馈、教育研究是否得到了科学优化,特别是要素整合优化是否做到了位。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达到则要看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是否得到落实。
第一,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目的和宗旨。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有社会本位要求,也有个体本位要求。教育目的是否达到,要看我们培养的人是否达到了这些要求。
第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都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不仅有目标、有标准,还有实施的途径和评价的方法。除了对学前教育提出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外,对其他类型教育也提出了完整的要求。
一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
二要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一方面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三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1.培养目标定位过窄
根据市场需要,仅定位于某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这样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的开发,也不利于职业岗位的变动。
2.培养目标笼统模糊
在培养目标的制订上,表述过于模糊和笼统。如“,动手能力强”“高素质人才”等表述。
二、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
1.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
我国教育方针的总体思想是,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结合生产劳动,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国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必须以这一方针为总方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应当以其作为重要的参照标准。这一方针概括了当前的科学、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的时代要求,全国各级学校都必须严格地贯彻执行。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除体现这一统一的教育方针外,还应将其具体化,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2.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除了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外,还有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高职教育的特色主要是指职业导向性和社会应用性。在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时,应当体现出高职教育的这两方面特色,这也是确立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发展的要求下,高职会计教育应当是对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与技能型的中职教育和短期的会计培训不同的是,高职会计教育是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当是在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上,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研究和思考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会记账、报账和算账的普通会计人员。作为职业教育,高职会计教育与研究型、学科性的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它更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中的大部分学生将很快面对就业,而不是继续求学,因此,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是从事一线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中,为适应以后的岗位需求,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锻炼,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具体到会计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在毕业后能立即从事会计工作而无需再进行大量专业的培训。这是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最基本要求。
3.以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直接服务于地方或者行业的经济发展。高职毕业生主要是在人才市场,通过简历投递、面试,得到企业认可后,才真正地走上工作岗位。当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完成了职业选择,其作为人才的价值才能在形式上得以体现。由此看来,人才市场的选择,也可以作为定位培养目标的标准之一。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精英化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各个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数量也急剧增加,使得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高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面向基层,培养出用得上的会计人才。从横向来看,应当定位于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从纵向来看,就业岗位应定位在会计、出纳、报税员、统计员、仓库管理员、收银员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发展岗位应定位在财务主管、税收策划师、主办会计、理财师等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上。
4.体现知识的结构定位要求
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知识的要求可知,会计人才掌握的知识不是越多越越好,而在于其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由此看来,高职会计教育需要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配置。高职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储备:首先,应当具备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其次,应当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再次,还应当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
三、确立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意义
1.为高职会计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高职会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问题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主要涉及了“培养怎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两个方面,包括培养内容方式体系、培养保障体系和培养目标体系。培养目标的确立对培养模式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2.实施高职会计教育的前提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应该是既具有高文化素养又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培养学生的高文化素养必须依赖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注重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发展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手段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成为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发展上出现的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构建“专业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也是培养新世纪高等人才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传授专业科学知识,忽视思想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理工科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科学知识,文科类学生不了解日新月异的自然科学;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思想底蕴不够。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促进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我们的教育方针。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将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融合,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专业课教学侧重培养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培育人的文化功底。培养人的能力,是两者的一致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专业课教学所不具有的功能,是专业课教学的有效补充。
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曾长期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进入新世纪后,高等教育学校教学时间逐渐减少,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逐渐趋向融合统一,协调前进,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几点意见
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起着主导作用,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这不容置疑。当前高等教育要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并重,在于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意识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许多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独立完成的考核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鼓励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上,又往往缺乏培养学生必要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无疑容易使学生产生封闭思想,不利于日趋显著的技术活动规模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在安排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在技术活动中组织与协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尝试将工程的观念引入专业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一些相对复杂、大型的作业或研究课题,放手让学生独自组织人员协调完成,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加强考核。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专业教师具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要实现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必须使专业教师具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使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成为“专业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实践者。教师应将情感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教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
教师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研究专业教育中的教育需求。从理论上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两者的内涵,备课时一方面制订课时教学相应内容,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有无心理障碍,哪些地方容易失误如此等等。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体现在校园文化上。实现二者融合要研究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近几年来,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讨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专业教育中将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素质教育开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