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发展前景范文

乡村发展前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乡村发展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发展前景

篇1

【论文摘要】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陕西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引导和支持这一行业的发展。

一、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陕西是全国旅游大省,2006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达到7056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69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省11个市、区以“农家乐”形式为主体的乡村旅游蓬勃开展,2006年“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已经达到4000多家。今年来,为响应国家旅游局和 农业 部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扎实推进新 农村 建设的部署,先后下发《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 指导 意见》和《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省旅游和农业部门还联合成立“陕西省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指导和领导。全省已经明确提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中期目标,即到2010年,要实现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2.1万人,间接就业5万人,旅游从业农民年均增收5%,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5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5000个特色“农家乐”经营户的目标,力争使乡村旅游成为全省国内旅游 市场 的重要支撑之一。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 环境 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 社会 主义 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陕西省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以“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全省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

[jp2]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陕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提高了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改善了居住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分工,旅游业逐步成为农村新的 经济 增长点,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陕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和引导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在陕西,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村民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自发开展起来的,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 管理 ,陕西省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陕西省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 文化 、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3、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当前,制约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经营者将眼前利益看得过重,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能很好地考虑将基础设施改善后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地发展下去。

4、乡村 旅游 管理 人才欠缺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 指导 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 心理 ,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三、陕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 文化 特色。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的整体规划。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 市场 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 行政 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 历史 风情,突出当地 民族 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3、走借力发展之路

[jp2]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 环境 改善、 农业 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4、予以扶持,简化手续

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 投资 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 交通 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 工商 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 税收 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 建筑 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5、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 教育 、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

陕西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 营销 策略还较缺乏。全省各有关部门应该全面协作,才能更好地发展陕西的乡村旅游。

篇2

1.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1)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3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2)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3)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1.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1.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1.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1)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2)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3)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4)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1.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1.6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1.7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8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

2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由传统的种植业2元结构机制转向3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3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3.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3.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1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2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3.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4战略思路和目标

篇3

旅游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第三产业,他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乡村则曾是人们避之不及之所,可是,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乡村逐渐变成了人们喜爱之地,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即从乡村旅游的现状、乡村旅游的特点、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五个方面来阐述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一、乡村旅游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村出现了地广人稀的状态,而曾经支撑人们发展的第一产业农业更是被人们所摒弃,然而,一昧的发展现代城市,使得曾经繁荣的乡村被抛弃,而只着眼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发展问题。反而会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引发城市“民工潮”,给城市交通、住房等生态环境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再这样的状况下,政府开始提倡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们返乡创业,这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而各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得乡村旅游业得到了极大的支持。而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得很多城镇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的淳朴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就使得快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反过来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现有1万多个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农民从中直接获益约1200亿元。可见,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体验乡村生活,开展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各地的乡村旅游在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上,不断探索新思路,创造新途径,发展新型的休闲娱乐项目。致力于给予观光旅游客最大的享受。

(一)乡村资源丰富。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乡村占地面积广阔,拥有发展各类生态旅游的绝佳地域环境。在乡村,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很多乡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还具有新型农业的依托,具有科普教育的功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舍弃劳累跋涉的长途旅游,更愿意到乡村旅游。

(二)乡村本就是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地方,人们愿意通过乡村感受人与大地的契合性,从而达到返璞归真的目的。

(三)乡村在不同的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乡村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风光,而且在同一地方同一季节有不同美景,在同一地方不同季节也有不同的美景可赏,例如,同一地方三月可赏桃花,也可摘草莓,而在六月,同一地方又可以赏荷花。这样,不论在哪一个季节,乡村都可接待游客,具有极大的游赏玩乐价值。

(四)乡村具有地域性。在我国,由于地域广博,文化差异性较大,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这些不同的地域差异变成了游客眼中旅游的价值。例如,侗、壮、仫佬族传统节日的花炮节,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纳西族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节日盛典,往往是各地游客争相参与的。另外,还有各地不同的建筑特色,同样吸引着游客,如湖南凤凰的吊脚楼、蒙古草原的蒙古包等等。

三、乡村旅游的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大助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农村人口收益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大途径。这样,便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农村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提高了整个农村的经济水平,推动了农村文明的进步,具体说来,农村旅游具有如下积极作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受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提高乡村整体文明水平;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特色新农村;有利于保护乡村传统文化。

四、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常年重点在于发展城镇,因此,乡村产品开发水平较低,经济相对落后,产业格局相对单一,难以在短时间内承担起大批量的游客旅游。其次,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著名风景区来说较低,且旅游配套设施还比较简陋,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最后,很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一味向“钱”看,没有注意到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形成功利性的旅游文化,甚至伪造一些假的地方文化,这些都不利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五、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应当是以让游客舒适放松为目的,因此,乡村旅游应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大环境。

(一)应当建立品牌,成立良性竞争。良性竞争使人进步,政府首先帮助一些乡村建立起自己的旅游品牌,发展旅游经济,以带动另一部分乡村经济正规发展。

篇4

一、乡村旅游与江西新农村建设

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我国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却影响深远。因为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旋律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早在四、五年以前江西就有一些乡村搞起了以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地方风俗、品味特色农家饭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等。目前,在将江西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的战略思想主导下,全省各地都在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使不少偏远山村初尝发展旅游的好处。乡村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1.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西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有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更有我们祖先辛勤耕耘留下的宝贵遗产。有世界双遗产的庐山、革命圣地八百里井冈、道家胜地三清山和龙虎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等自然景观;有千古第一村——流坑、客家文化的象征——赣南围屋、人间绝境——上堡梯田等著名的人文景观;有萍乡傩神舞、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戏曲歌舞;有南丰蜜桔、信丰脐橙、兴国红鲤鱼、樟树药材、婺源绿茶、萍乡腊肉、上饶夏布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有候鸟之乡、毛笔之乡、烟花之乡、夏布之乡、客家风情之乡等特色村镇;有景德古窑、新干商墓等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江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种多样。江西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大致有4种:(1)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即以村落民居建筑为凭借和吸引物,开发旅游项目。如以赣南客家围屋、安义古村、婺源徽派古建筑群等以古民房、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南昌郊区则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来展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如萍乡的上栗傩神节和湘东春锣、赣南客家文化、兴国山歌节、信丰脐橙节、樟树药材节等。(3)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屋、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上堡梯田等。(4)综合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即将各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如星子县开发的温泉度假村,位于庐山之南的秀峰脚下,交通方便、环境幽雅清静,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3.江西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多以自助游为主。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其动机一般是:(1)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回归大自然的享受;(2)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特别是增加少年儿童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了解;(3)各种类型的故地重游,如“知青情结”、“寻根情结”的推动;(4)渴望对神秘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了解。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城市居民,江西也不例外。有关调查显示,人们正在逐步放弃过去那种集中式的(如黄金周)、拉练式的长途跋涉,而更加钟情于在城市周边地区一两天、两三日的度假休闲,特别是双休日的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多以散客为主,旅行社普遍对此兴趣不高,游客多以随心所欲、闲庭信步式的自助游为主。

江西乡村旅游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乐安流坑村在港澳地区也小有名气、婺源甚至赢得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但是江西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水平低,品牌意识差、重开发轻保护,也是不争的现实。

1.江西乡村旅游层次较低。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将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农业旅游,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农家乐”;第二是农村旅游;第三是农民旅游。江西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实际上,乡村旅游应该是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围绕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素,将其精心设计制作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包括: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

2.江西乡村旅游配套建设不到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的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3.江西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目前,江西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而乡村旅游经营者知识缺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让不少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笔者曾陪几位慕名而来的远道朋友前往有“千古第一村”之称的流坑,流坑村在古代共出了2位状元、78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其颇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虽屡经战乱,仍保持完好,是江西难得的古建筑遗产。然而,其管理水平却不容乐观。就是其作为流坑百年沧桑历史见证的祠堂,里面也是杂物横存。

4.江西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低。近几年,江西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大多仅局限于观光旅游、吃农家饭,而对旅游的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仍以流坑为例,在整个流坑村居然没有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的商店。流坑村的道路颇有特色,都是用鹅卵石铺就而成,有天然按摩器之称,为行走方便村民都穿用千针万线手工纳就的布鞋,笔者一行听了导游小姐的讲解后,为了旅游更加舒适,也为了更好地融入古朴的小村之中,都想买双布鞋,却只能是带着遗憾而归。

5.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为建度假村而随意破坏生态,导致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使旅游者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势在必行。、精心打造品牌,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无庸讳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到江西农民的脱贫致富,关系到江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直接影响到江西新农村建设成败。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江西乡村旅游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乡村旅游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同时,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必须把握几条原则:(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尽量做到“一村一品”,避免程式化;(2)贴近自然、保持乡土特色,避免城镇化;(3)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4)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到位,避免低档化。

2.市场定位,创造需求。毫无疑问,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喧嚣拥挤、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加之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许多人产生了向往大自然、渴望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针对市场需求,我们必须积极创造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让消费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下榻农家庭院,品尝山野菜、农家饭;或游走古宅深处,欣赏先人的杰作,感悟历史的久远;或围坐篝火旁,烧烤野炊、享尽人间美食,观民俗表演、尽享民风乡土之情;或垂钓于田野池塘,体味乡村文化;或徜徉田园,采摘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放松。

3.挖掘遗产,突出特色。消费者对假日旅游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让它古色古香;如果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然还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如开发和完善特色农业游、瓷都文化游、客家文化游、道教文化游等。

4.培育人才,提升素质。在目前难以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到乡村进行乡村旅游研究与管理的情况下,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尤为重要。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那些不讲卫生的陋习;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通过培训,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培训,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概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

5.规范管理,塑造品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可以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目前江西已出台《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乡村环境保护草案、乡村旅游开发申请办法、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细则、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6.开展合作,谋求共赢。江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因此多方合作、综合开发尤其重要。(1)谋求政府在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参观游览的安全舒适性;(2)研究机构合作,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3)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强力推介旅游产品,特别是互联网,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信息全面而又易形成个性特色的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4)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5)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6)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研究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制定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

参考文献:

[1]罗明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6,(4).

[2]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BE/OL].中国乡村经济网,2006-02-18.

[3]朱润胜,李佳明.秦皇岛乡村旅游激活“村旮旯”[N].中国旅游报,2006-01-02.

[4]裴闯,石新荣.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BE/OL].新华网,2004-10-19.

篇5

关键词:乡村景观;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rural tourism in recent years in the domestic obtained very fast development. Rural landscape i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rural landscape mainly from the farmland landscape, the country culture geographic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evaluation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so on four aspects of country landscape for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landscap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discusses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ur rural landscape.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乡村景观的概念分析

一般情况下,乡村景观是与城市景观相对而言的。乡村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自然环境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城市地区。除聚落之外,乡村地区大部分的土地都被用作作物栽培,水产养殖或者放牧,这与特定乡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生产条件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发展成的生态空间。

关于乡村背景的概念,国内外学者都有一定的研究。国外学者贝尔格等人为乡村景观是指占有一定地区的一组相互联系的环境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从地理学方向研究的话,主要内容有地方气候,土壤特征,特色植物以及动物等。我国学者金其铭认为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开发过程和利用程度相似,功能及形态结构相似,各组成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体。王云才认为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内涵,形态以及过程的景观类型,乡村景观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以及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人口密度较小,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主要特征,具有明显跳远特征的景观区域。

二、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促进了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进展。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农田景观,乡村文化地理景观,乡村景观评价以及乡村景观规划四个方面。本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与国外对乡村景观的研究相比,国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乡村景观在研究初期是作为乡村地理学的一部分开始研究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为景观生态学,从此乡村景观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是从传统的乡村地理学,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学以及乡村文化景观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景观,乡村生态,城乡交错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等等。同时,国内学者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土地资源利用,乡村聚落,景观资源评价与模型,农村城镇化等方面。

聚落景观是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主要是以形态,位置,功能,演变,布局,规划等六个方面为主。近年来,对空间结构,特征,分布规律,扩散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增强。例如,我国学者汤国安在对我国陕北榆林地区的乡村聚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使用了GIS技术。鱼苗在研究辽东山区恒仁县典型乡村聚落的时候,就利用了RS和GIS技术,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当地的乡村聚落。

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也是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学者王云才与刘滨谊通过对乡村景观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乡村景观整体评价体系。国内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评价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人们主要适从对环境的保护角度建立指标体系。另外,当前我国对风景资源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敏感度评价以及景观阈值评价。我国学者谢花林通过对乡村景观的自然醒,环境状况,其特性,有序性,运动性以及视觉多样性等方面对乡村景观美感度进行评价。

另外,国内乡村景观研究还包括对乡村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以及对乡村土地整理等两个方面。我国学者郭文华在其《乡村与成教景观格局比较研究》这篇文章中,研究了乡村景观和郊区景观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李林峰在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前后乡村景观的多样性的过程中,以信丰县大塘埠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以实例研究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整理项目。另外,刘黎明等在其《中国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对我国城市边缘地区乡村景观的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特征进行了探讨,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全盘布局,城乡特色,和保留自身特色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

三、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前景分析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毫无疑问,这对我国的乡村景观以及农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多数地区的乡村处于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之中,我国乡村景观中自然生态被人类活动破坏程度不断加剧,这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然而,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合理开发乡村景观的重要性,我国部分地区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作为一门新学科,对乡村景观进行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还不完善。当前,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是对乡村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的研究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乡村景观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乡村景观理论系统化,方法现代化和成果应用化,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建立乡村景观的学科基础,并在研究中把乡村景观的理论系统化,并注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把定量化模型,数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等进行结合,中把系统化的理论运用到乡村景观区域规划以及资源管理方面。

在对部分有一些经验但是生态脆弱的地区进行景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过程中,要注意拓宽对其研究领域,不断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尤其是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

另外,当前我国乡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导致我国乡村布局,环境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对我国乡村区域的生态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对乡村建设规划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景观格局,人居环境安全等方面,这应该是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传统乡村景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传统的乡村景观正在被乡村城市化代替。因此,人们在研究开发乡村景观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景观,促进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清,魏云华,林魁. 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J].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0期:241-241页.

[2]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 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第17期:52-55页.

[3]闫艳平,吴斌,张宇清,冶民生.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防护林科技,200年第3期:105-108页.

[4]李 雷,沈守云,廖秋林,詹 文. 乡村景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8年第1期:19-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