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电一体化就业状况范文

机电一体化就业状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机电一体化就业状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岗位

当前我国机电一体化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负有培养机电技能型人才任务的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也随之成为热门专业,发展速度很快[1]。为全面掌握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新形势下用人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能力与岗位需求,课程团队选择了区内外十多家生产、制造企业以及历届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与能力需求开展了调研。

1调研过程和方法

团队历时一年多,调研了14家区内外的企业,采用深入企业与人力资源部、生产管理部门及技术骨干座谈的方式,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对82名往届毕业生采用了电话和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

2就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

2.1机电设备操作员

机电设备操作员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17%,该岗位的常规工作就是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生产及设备日常保养,如日常点检、、班前班后的清洁。该岗位需要具备看懂机械原理图,熟悉工艺流程,能根据设备温度、噪声等判别设备的运行状况的能力。

2.2机电设备管理技术员

机电设备管理技术员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24.3%,该岗位工作是负责设备的管理和日常检查,包括设备维护、保养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设备资产管理;协助编制设备管理工作计划、设备维修计划;制订设备操作规程,点检作业指导书和日常点检、巡检表;指导完成设备日常点检、巡检及定期检修作业;协助制定设备的更新改造计划。能熟练使用各种检测和维修工具。

2.3产品装配调试员

产品装配调试员占调研就业岗位20.7%。该岗位主要是在制造企业从事机电产品的组装与调试以及协助客户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该岗位需要具备阅读机械装配图、电气原理与安装图、工艺文件、作业计划书的能力。

2.4机电产品设计员

机电产品设计员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9.7%。掌握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工艺设计、工艺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的高职机电一体化学生也有机会进入研发设计部门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工作。该岗位需要懂得机电产品的典型结构,轴类零件绘图,套类零件绘图,箱体零件绘图方法,机电设备的原理与应用,简单电路的相关知识及应用方法。

2.5机电产品销售员

机电产品销售员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7.3%。此岗位主要工作任务是机电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需要熟悉机电产品性能和工作原理,产品市场渠道开拓与销售方法。能与客户高效交流,签订购销合同,收集一线营销信息和用户意见等。能协助客户处理机电产品的一般故障。

2.6设备维修工程师

设备维修工程师是机电设备管理员的晋升岗位,占调研就业岗位的2.4%。主要负责制定设备维修和设备改造的方案并指导实施;指导设备疑难故障的维修和关键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制定设备的更新、改造计划;参与大型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工作。相比设备管理技术员有更丰富的管理、维护维修经验,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对各项工作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3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就业机遇与挑战

3.1就业机遇

国家的发展和富强离不开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机电一体化设备是落实第一生产力的载体,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在机电一体化设备方面起步较晚,目前还有些应用需要依靠进口设备技术,处于稳步追赶的状态,相关人才的需求整体呈上升趋势。现阶段国家提出了中国智造2025发展战略,是“中国智造”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需要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需要更多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才。

3.2就业挑战

新形势下企业为增强竞争力,已开始广泛使用各种先进的机电设备和先进的方式进行生产,如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使机电设备从设计到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相关企业需要大量掌握机、电、液和控制技术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来对设备进行研发、制造、组装、调试、操控、维护和管理。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能力要求。另外,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定位相似,毕业生之间本身也存在着就业岗位的竞争。如何才能培养符合新形势下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

4结语

本次就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调整有很好的参考作用,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准确,课程体系更合理,有助于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作者:刘东海 方小菊 方韶珍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增平.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6.

[2]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职教研究,2013(4):1~21.

篇2

(二)契合国家教育文件精神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的重点之一是我国“教育证书+特定专业资格证书”的试点计划将在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中启动,以鼓励学生在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学习各种专业技能,并培养对应的职业素养、爱国爱岗敬业情操,同时获取多种与被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水平证书。[2]该计划明确提出了高等职院校的招生计划应与对应专业迫切需要的产业发展人才相适应,提高了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之间的配比,并指明了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有利于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质量

“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之间的有效链接。学历证书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教育的基础,专业技能证书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选择就业时的“敲门砖”和企业选聘时的“标准尺”。[3]此外,“1+X”证书制度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全面培养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此外,证书制度的出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职业培训制度的改革和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从而为我国智能制造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才储备条件。

二、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更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通过深入研究广西各大高职院校现有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多数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其衍生专业,如无人机应用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无法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而对特定的工作、课程结构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理论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设置既没有得到适当的分配,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而与之对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灵活调整更新,学生所学技术仍停留在5年前甚至更久之前。最后,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内容仍然主要基于技术理论性培训,且较为宽泛,如电工证培训,放之四海而皆可用,并未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而有不同之处。并且,这些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职业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指导,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存在未按照标准进行职业综合培养的现象。

(二)教师队伍有待完善

在广西区内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太低,教师要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要么专业理论知识较弱。[4]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办学背景、办学状况、教学研究成果的重大差异,虽然现广西教育厅已有“双师”称号的评定标准,但是现有的教师很多未能达到“双师”的评审条件,未能获得“双师”称号,因此导致“双导师”教学团队的不足。高职院校内的机电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未能更上时展的速度,还处于过时的阶段,教师的教学仍侧重基础技术教育,未能结合职业标准、政治思想、职业素养、创新和未来就业状况。此外,一些职业院校对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培训只是一种形式,未能真正实现教师深入企业,与时俱进地学习机电新技术,更新知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三)教学模式有待改革

近年来,为适应智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但专业技能培训实践类教学并未受到重视。理论课程课时多学分高,实践技能培训课程课时少学分少,不成体系,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结合少,对综合性的培养较匮乏,没有对应成绩综合评估办法,对学生的工程项目实践成绩的核定和替换方案不灵活。随着现有智能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虽然及时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术课程,但实践教学条件以及教学内容并没有跟上理论课程的步伐,一些院校在实际课程安排中实操课程未能紧跟理论课程,或者未能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导致学生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此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多数教师未能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接触现有工程项目,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以理论为指导进行实践,而没有提高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

三、实施路径

(一)课程体系改革

就课程设置而言,高职院校应适当地调整机电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根据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的真实课堂环境,并提高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能力,学生将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以促进工程项目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应与社会生产的现实紧密联系,进一步提高动手实操课程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并增加企业实践培训、跟岗实践和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和企业实际的需求,及时调整更新课程体系、特定职业工种的标准培训。[5]课程教材内容应积极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时俱进,明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高专业知识实用性。同时,高职院校应与对接的企业制订双向培训计划和双重综合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课程的优化和整合,设立对应企业订单班,有针对性地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机电专业市场需求、企业所需、学生特点而定。特别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提升思想政治建设、爱国爱岗精神的培养,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建设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结合企业机电类实际工程项目,依托项目设置贯穿三年专业课程的主线载体,围绕该工程项目拓展专业课程,让学生分阶段考取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可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展示他们所学知识,并使用他们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项目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所学为所用。第二,高职院校应建立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实训场所,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使职业技能培训围绕职业标准进行。第三,引进双带头人制度,校企共建课程。第四,根据学生就业中的关键问题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当代智能制造的“大国工匠”。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3

为了解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状况,研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就业观念,提出消解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措施,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实证分析基础,本文对烟台地区会计、计算机、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文秘、市场营销、应用电子、金融保险等10个专业1550名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了调查,经核实有效统计数据1481份,有效率为95.5%。同时,对上述10个专业500名已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收回468份,有效率为93.6%。

调查发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4%,结果令人满意,但近60%的毕业生错位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这说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探索,以适应社会需求。

错位就业专业分布

错位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工程技术类和行业特点明显的专业,毕业生基本能够对口就业,错位就业率比较低。如电气自动化、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其学生错位就业率都低于20%。分析其中原因,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烟台作为半岛三大产业集群的加工基地,近几年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技能型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对口就业率比较高;二是这些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如该地区一些院校电气工程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就是针对该市支柱产业等级提高和高新技术企业中对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迫切需求设置的,岗位针对性强,实验、实训设施相对充足,学生操作能力较强,符合企业的人才需要。

错位就业率处于中游的专业错位就业率处于中游的专业有会计、文秘、金融保险等专业,可见这些看起来是万金油的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并不占优势。主要是由于行业需求总量不大,供求关系失衡导致岗位竞争激烈,对口就业处于中游水平,错位就业率平均为60%左右。如金融保险专业错位就业率为56%、文秘为58%、会计专业为62%。

错位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商务英语、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学生错位就业率较高,达80%。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商务英语、计算机、电子商务等专业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普遍开设,专业设置雷同,竞争激烈。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培养质量上,与普通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多数高职学生在综合素质上与本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必然处于劣势。如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由于研发能力较差,尽管当前IT产业人员需求比较大,但高职学生无法胜任这些高端岗位要求,错位就业成为必然。再如商务英语专业,沿海开放城市需要的是能与外商直接进行专业交流的高水平翻译人员,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错位就业性别分布

女生错位就业率较高的专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两个专业的男生对口就业率都在90%以上,错位就业率不超过10%,而女生对口就业率仅为50%,女生错位就业率比较高。这些专业需要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要求动手能力强,男生占有明显优势,因而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更倾向于选择男生,女生错位就业明显高于男生的原因就在于此。

男生错位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应用电子专业和文秘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要求相对精细,在这方面女生与男生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对口就业状况好于男生,男生错位就业率比较高也就成为必然。

男女生错位就业率相近的专业综合类专业男女生综合能力没有明显差别,对口就业率基本持平,错位就业率相近。如商务英语、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男、女毕业生错位就业率基本相近。

错位就业岗位流向

错位就业毕业生流向的行业按照比例高低分别是:制造业、社会服务业、零售贸易、餐饮业等;流向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生产、服务一线岗位,其中在当地支柱企业和利税大户企业就业的占42%,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占58%,高职毕业生错位就业流向与当地经济发展结构非常吻合。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支柱产业经济结合的越紧密,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就越高,错位就业率就越低。

2005年烟台市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9.6∶61∶29.4,该地区错位就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也是当地二、三产业领域。尤其是随着胶东半岛烟台制造加工基地崛起,手机、汽车、电脑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前景广阔,与此相关的加工制造类技术工人短缺为对口专业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也成为错位就业毕业生的主要流向。

错位就业心理

高职学生“精英”情结依旧存在,自身定位不准,缺乏到生产一线就业的思想准备,加剧了错位就业现象。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在岗位选择上,选择管理岗位的占39%,选择技术岗位的占52%,选择生产一线的仅为9%。而初次

就业岗位在生产一线的高职学生中,有88%的人选择跳槽离开。

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是高职毕业生错位就业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从事工作的专业选择上,选择本专业和与本专业相近的分别为18%和55%,对专业无所谓的为27%,说明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就业时还主要以所学专业为参考,但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已开始淡化专业概念;当专业和收入矛盾时,选择坚持本专业的占21%,选择收入高的为79%,也就是说在所学专业和待遇出现冲突时,近五分之四的学生会放弃专业,选择较高的收入;当专业和就业矛盾时,选择先考虑专业的为16%,选择先考虑就业的为84%,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就业和专业相冲突时,会把就业放在首位,而放弃所学专业。

消解高职学生错位就业的策略

毕业生错位就业尽管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我国高级技能性人才和工人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近60%的高职学生错位就业,这显然是一种“贫穷的奢侈”,是对人才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大量的高职毕业生错位就业,对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是一种损失,这种影响和危害是全方位的,并且具有持久性。

突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手段。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社会、行业和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企业需求,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设施、信息资源、技术骨干,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办学质量。

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要。一些学校、专业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专业适应社会需要。专业设置要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调整服务方向。横向上要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纵向上要延伸专业内涵,改革传统专业,扩大专业服务范围,以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一个学校能否主动建立适应就业市场的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更宽阔的就业渠道。

篇4

关键词:高职学校;身份认同;自我评价

学生的身份认同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了深入了解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身份认同感现状,我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吴中办学点三年制高职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实情。

1.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

我对2011年和2012年招收的三年制高职几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他们对专业认同状况相差较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差的占16%,对本专业认同感较差的占23%,对本专业认同感较强的占39%,对本专业认同感强的占22%。他们的缺点是理科基础不扎实,理论知识不丰富。优点是动手能力比较强,都比较喜欢实训课。他们对未来自己的职业定位比较准确,学习目标主要瞄准技师证书,有些人还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争取拿到高级技师证书。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差的占45%,对本专业认同感较差的占30%,对本专业认同感较强的占25%。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认为自己数学基础比较差,学习上有畏难情绪。另外,不管是会计还是审计,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必须持证上岗,有些学生对自己成功通过国家统一举办的考试信心不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差的占55%,对本专业认同感较差的占45%。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猛,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高职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另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信心不足,他们认为用人单位一般不会招用高职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差的占14%,对本专业认同感较差的占26%,对本专业认同感较强的占38%,对本专业认同感强的占22%。他们觉得本专业应用性强,对未来职业的预期也比较好,该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比较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差的占18%,对本专业认同感较差的占30%,对本专业认同感较强的占34%,对本专业认同感强的占18%。他们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就业前景较好,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的学生也比较欢迎,但是他们对自己职业规划信心不足,认为自己与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差距较大,缺乏竞争力。

从以上几个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感较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感一般,会计与审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感普遍较差。从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来看,就业前景状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几乎每个接受调查的学生都会谈到本专业的就业状况。另外,高职学生更加喜欢动手能力强,实践性强,对基础课程要求不太高的专业。总之,高职学生对专业认同感普遍不强。

2.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自我评价状况

我对2011年、2012年招收的三年制高职7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他们的自我评价普遍不高。他们普遍反映自己在学习上与同龄人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原因主要是他们都经历了高考,高考成绩都不理想,最终选择三年制高职是无奈之举。另外,有许多学生的专业都是父母帮助选择的,而非本人真正的意愿。真正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生比较少。他们大多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而适合从事实践性强的工作。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协调性好。他们大多希望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为毕业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打好基础。不同专业学生的自我评价也不相同,按照自我评价由高到低排列: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模具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与审计、商务英语。这种排列顺序与专业认同感由强到差的排列顺序差不多,这也说明对专业认同感强的学生自我评价比较高,对专业认同感差的学生自我评价比较差。

3.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身份认同概况

所谓身份认同就是指对自己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这一身份的接受和确认。通过调查,尽管他们都已经踏入高等职业学校的大门,进入不同专业的课堂参加学习,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不太愿意接受自己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这一事实。尽管学校有进出学校佩戴胸卡的规定,但是这一规定执行得不是很好,有些学生没有主动佩戴胸卡的习惯。他们在校内迫于学校检查的压力,勉强佩戴胸卡,一旦离开学校,头一件事就是摘下胸卡。究其原因,他们认为就读高等职业学校代表了他们是高考的失败者,所以他们从内心深处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另外,国人对普通高等教育比较重视,对职业高等教育不够重视,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向别人表露自己是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总之,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份认同感普遍较低。

4.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身份认同感的途径和方法

(1)我们要教育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每年都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投入巨资,进一步改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充实师资力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平等的。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要让学生相信德国职业教育的今天就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明天。

(2)我们要教育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是人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从事生产经营的人员也是人才。从当今社会现实情况来看,高技能人才就业非常走俏,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被用人单位抢订一空。反之,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一大难题。另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他们往往是先就业后择业。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平均高达92%,有些专业接近100%。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可以列举许多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走上社会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例子,以此激励在校生不要妄自菲薄。学历和能力相比较,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劳动者的能力,高分低能的人不受欢迎。

(3)我们要组织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各项体现自身价值的活动。我们要教育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想方设法使他们走出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阴影。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有关的免费服务,一方面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让社区居民更加了解高等职业教育。

总之,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引导他们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宝贵时间努力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实践,努力成长为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学生就业运行机制 “四包”责任制 全员服务就业

如今,黄冈职院就业工作越来越得到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2009年湖北省“科学发展院校行”新闻采风团来我院采风,《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院就业工作。《光明日报》以“不出校门就能参加工作”为题报道了我院就业工作的成功经验。我们正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实行就业工作“四包”方案,实现了学生就业满意度不断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30%,年底就业率达到99.46%,2010届毕业生签约率目前超过50%。

一、落实责任,实行“四包”促就业

1.落实就业工作“四包”方案。针对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我院制定并实行了就业工作“四包”方案,即:院领导包一个系及督促分管处室,系领导包相关专业,教研室主任包相关班级,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包相关班级毕业生,特别是就业困难学生。由学院就业处督促各系副书记、系办公室主任、就业干事协调落实,制定并落实具体分包方案。

2.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2009年2月19日,我院召开了2008年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兑现了2008年就业工作奖励,院长与各系书记签订了2009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在学院签订责任状的基础上,各系还与专业教研室主任和各班辅导员分层逐级签订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状,切实将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教职工身上,让全体干部和教师都来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就业。

3.落实就业工作奖惩措施。黄职校字[2009]14号文《黄冈职院关于做好2009年度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系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学院对就业工作综合考评在全院前三名的系、年底综合就业率高于90%的系、为系就业工作付出努力并取得实效的人员予以奖励。将系就业工作质量与系招生计划、经费指标、表彰奖励等挂钩,将教职工个人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津贴奖励、晋职晋级挂钩,切实兑现奖惩。为落实就业工作“四包”责任,我们实行了“每月就业率通报、平时四率考核、年底综合考评”的就业工作考核办法,开创了我院全员服务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二、部门联动,齐心协力谋就业

1.抓好市场调查环节。在就业处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就业处和教务处于暑假联合组织了各系开展人才市场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以了解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学院的认可度、满意度,听取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修订完善09版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业处还组织各系开展了“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的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为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可靠依据。

2.抓好教育教学环节。学院教务处、校企合作处和就业指导处,强化教育教学与就业需求的连接,指导各系按人才市场要求落实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各系将校企合作、订单教育、资证教育、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全体教师将就业创业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授课计划,联系就业实际,联系市场需求,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工作处和就业指导处根据培养职业人的要求,共同开展系列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养,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艰苦创业。

3.抓好条件保障环节。院招生处按人才市场需求和各专业就业情况协商确定招生方案,合理分配各专业招生计划,引导淘汰就业率低的老专业,鼓励开发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和后勤处尽量创造条件,为就业工作提供人员、经费、场地和设施保障。就业指导处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要求,科学构建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全员参与,关注动态抓就业

1.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我们积极组织就业岗位信息,当好学生就业的营销员。全体干部和教职工都带着深厚的感情,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寻找就业岗位。经全体教职工多方联系,2009年我们先后组织了招聘单位475家,提供了就业岗位29300个。党委书记张鹤桥蹲点的土木工程系联系了嘉禾装饰集团等用人单位,院长陈年友蹲点的生物工程系联系了李时珍药业集团等用人单位。按生物工程系“四包方案”规定:系领导负责20人,教授负责15人,副教授负责10人,科级干部和其他人员负责2―8人。他们超额完成了就业推荐任务,2009年取得了就业工作全院第一的好成绩。

2.当好学生就业的督导员。我们密切关注学生就业动态,关心学生就业安全。就业处对已登记就业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核查,以便核实学生实际在岗情况,采取跟进措施。各系就业干事和毕业班辅导员对所属毕业生做到深入到教室,深入到宿舍,深入到学生家庭,联系到人,核实到人,登记到人,并分清具体情况(在岗、在校、在家、不明等)进行汇总上报。各毕业班辅导员加强与毕业生的动态联系,督促确实未就业的学生积极参加应聘,落实就业岗位,确保学生安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