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政治是一门教授思想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学科。虽然近些年斫淌υ嚼丛街厥铀刂式逃,但是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情感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成长,无法发挥政治学科应有的作用,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自从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来,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都被定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学科素养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生的综合素养,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中学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发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潜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这也是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和条件。
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如果学生缺少这些素养,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难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无法形成健全的人格。
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中学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职责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责任感的建立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可以说,教师的教导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从内心里、从情感上接受思想教育。
1.注重情境教学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指出,课堂教学要保持两个“度”,分别是“深度”和“温度”。“深度”主要体现在知识的研究方面,“温度”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问题对话或情感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问题对话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开放式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了解课本知识,理清是非,辨别对错。
情感交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情感交流中,教师要选择情感素材。选择的情感素材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情感素材,感受其包含的道德因素,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
例如,在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老师家人的困惑”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在我读完“老师的家乡在美丽的南通,爸爸妈妈是朴实的农民,以种植蔬菜为生,他们辛勤劳动、努力工作,让我学知识、学做人,给了我世界上最温暖的家,让我体会到了最无私的爱,我是农民的孩子,我感谢我的父母,并为我的父母而自豪”后,全班学生都鼓掌了,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和理解,看到了学生对自己家人的关爱,看到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2.注重对学生思维情感的培养。
众多学者对人类的思维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具有复杂的智能系统,包括语言、逻辑、空间、运动、人际关系处理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内心发展、情感塑造、心理认知、适应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契合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
例如,在教学“哲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哲学思考题。这样,学生就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哲学的内涵,了解哲学的重要性,培养思维与情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在教学之前,教师可采用有效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3.注重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新课改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说明,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服务现实社会为前提。
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一观念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亲身践行正确的消费观。
一、将数学的方法和思维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就是使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数学习惯去分析解决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只有将它掌握好才能从整体上全面地理解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灵活、科学地得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讲解图表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图表的多种图案,在不告知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图表的形状将其命名,那么他们就会有圆柱形、扇形、曲线形等概念;又比如,在一些根据已给数字找规律的题中,就会有潜意识的等差数列的概念等。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数学方法,同时数学知识层面也会得到扩大和提高,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会比较轻松。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牢牢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才能受益一生。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的智慧的体现,是人的智力的核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它的主人呢?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学到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去做,绝不进行“填鸭式”的被动灌输。如,讲到事物的对称性,就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现实生活当中接触到的哪些事物有这样的性质。有的说,蝴蝶,我们的手、胳膊,甚至有的想到了巴黎的凯旋门等一些建筑物。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具备良好的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培养了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课程标准的改革也指出,数学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包括思想、内容、语言和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数学素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它与数学素养的形成紧密相连。语言能展示一个人的思维,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是否准确、清晰。比如,学习分数“”的简化时有的同学讲:从最小的公约数“2”开始约,最后得“”;有的讲直接用“4”约也可以得到“”,可见,学生能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在解答的过程中条理、清晰地讲解自己的解题过程,锻炼并发展了数学语言能力。
四、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生活和数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比如,报纸当中公布的股票行情、电视中的福彩节目等,这些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可是我们在课堂上对此完全忽略、不屑一顾,只字不提。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提高思维能力,数学学起来才是“活”的。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时,就应该让学生画出居住地与学校之间的地理位置图,再让他们运用这一定理找到最近、最适合、最快到学校的途径。这些实际的事情避免了数学与实际脱节,在无形之中就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产生一种想要探究的心理倾向,在生活中也会时时注意学习数学知识。
五、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事物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核心素养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71-02
当下,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成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点。但有关核心素养的问题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才有学者提出,深入研讨还是进入21世纪后。到目前为止,有关核心素养的问题国家教育部门还没有权威的界定,探讨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也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
1.核心素养的类型和我国核心素养指标体系
世界范围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成功生活取向型,终身学习型,个人发展型和混合取向型。其中以美国混合取向型为代表。基于以上核心素养的模型,美国在21世纪提出混合取向型核心素养模型,整个体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包含了学习内容的科目与主题、学习结果指标以及学习支持系统。这种核心素养体系更完备更具实践性,也更接近我国目前核心素养体系的指标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和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进,有关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脚步渐渐加快。目前,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社会参与、文化修养和自主发展三方面,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都有提出过自相应的内涵。但其中不乏“冷饭热炒”的现象,如单纯的把三维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加以拆分细化作为核心素养的主题内容,这显然是单薄的。笔者认为可以嘉兴教育学院沈毓春老师的研究很具备参考价值,他认为可以用“经济参与、公民实践、国家认同、文化自觉、国际理解、法律意识和思维训练”加以概括。其中不仅涵盖了高中四个必修模块的知识内容,更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国家认同几个角度加以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1.培育学科素养需讲求课堂引领策略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培育学科素养,要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策略,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主要起引领作用。如思想引领,思想政治作为一门兼具德育性质的高考学科,老师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使学生对知识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讲到政治生活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课题时,以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从而对我国政治体系产生一种认同。
2.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抓住教学关键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学会抓住一堂课的关键问题,关键问题不等等同于重难点,更应该是教与学的困难问题,其中不仅包括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只有抓住并且妥善处理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学科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如在讲解经济生活纸币这一话题时,虽然通货膨胀作为书本辅助文,但作为知识难点,通货膨胀这一知识贯穿于书本始终,教师应该根据学情,将这一知识拆分,课下布置学生查阅相应资料,课上从通货膨胀的本质、原因、应对措施着手让学生彻底理解这一知识。在此过程中,要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用以上知识加以分析,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育学科素养需关注学科特殊性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智育和德育教育上有巨大的差异。在知识的传授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领域,更在教材内容和授课过程中教会辨析、辩护和辩驳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够合理表达自己想法的公民。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逻辑判断推理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书面表达上兼具言语美和逻辑美能力。在德育培养上,思想政治学科在帮助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三观一旦形成具有确定在,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科的特殊性,利用现有资源,多角度、多维度培养学生,帮助其树立适应社会、适应个人成长成才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王烨辉.寄语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关键词:语文;高考作文;立意角度;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G632.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70-01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一、命题意图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很好地贯彻了关于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Ⅱ卷的作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考查,但语文素养即是人文素养、民族素养。语文素养的考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考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问题,传统文化不断流失,青少年对阅读的漠视,对母语的麻木。Ⅱ卷作文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正是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材料立意解读
对于2016年高考的这道作文题,与其名曰“任务驱动型”,不如说是“驾轭鞭轨型”,不要求立意创新有多大的发散,只求驾在轭中的牛,在牛鞭驱使下顺着规定好的路线或犁沟往前拉。如果不能入轨于“上述三条路径”,或立意只偏执于说“语文素养”之于“人的终身发展”“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的自信”的作用、意义等,这就算未执行“任务指令”,脱题了。“比较上述三条路径”a.课堂有效教学,b.课外大量阅读,c.社会生活实践。这里的“比较”一词大有文章。并非是比较论述三条路径的高下优劣,“比较”是一个“考证识别甄选抉择”的构思立意过程。于是选择立意的角度只能在 “任务指令”下组合:a、b、c、ab、ac、bc、abc。当然,立意角度要“正中下怀”,以杨玉环在李隆基前起舞作比,剥一句《长恨歌》诗句,最好是“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眸吻题别”。如果你只盯着“课堂”,只算是“凝眸”,是顺着说,跳的是“国标”,不抓眼球;如果你关照“课外”,却有“含情”,是接着说,跳的是“芭蕾”,有点意思;如果你触及“实践”,更为“亲吻”,是“兜底说”,跳的是“探戈”,拓展有力。于是立意视角的价值取向就很明确了,“课堂教学”小于“课外阅读”小于“生活实践”,即“顺着说”小于“接着说”小于“兜底说”。从内容的丰富充实、表达的全面深切、发展的特色凸显而言,上列七个角度中前三个角度胜于后四个角度,两组内细择优选,可形成如下两个不等式:a
三、备考启示
1. 核心价值观依然是主流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其被赋予的社会功能。它既要有选拔的功用,也要引导社会的舆论方向。因此,在备考时要抓住“一点四面”的教育改革思路,完善作文题目的选材或提高作文题目自主编拟模拟程度,进而提高作文备考的效度,更好地训练考生的审题意识与选材意识。
2. 注意思辨思维能力培养
Ⅱ卷的作文题可谓侧重于思辨思维考查的典范,考生在比较提升语文素养的三大途径时,需要思辨地看待问题。三大途径都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考生要善于在三大途径优缺点的全面思考中来思辨地论证分析。在备考时,教师要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思维。
3. 关注生活,以小见大
高考作文常从生活切入,然后来探讨一个有一定价值引导的问题。Ⅱ卷通过语文学习来探讨语文素养,进而谈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以及Ⅰ卷通过漫画奖惩之后来探讨教育的相关问题等都是属于这种思路。高考作文选材常以既是考生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又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有一定价值引导的内容呈现,因此在备考时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在作文题目的命制或选择中注意选择的标准。
4. 培养学生表达看法的能力
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体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Ⅱ卷写作要求有“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体现了高考作文引导考生关注个体生活,表达个体感受,而一些考生在这方面显得稚嫩,在表达个体的体会和看法时,文字单调,思维浅显,甚至是记账式的呆板。所以,培养学生“文字文雅地、条理清晰地、思维缜密地”表达个人对某事的体会和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是作文备考中需要关注的内容。
四、 结束语
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与日俱增,研究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趋势和应对策略都是十分重要的。备考中应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思辨思维能力、对生活的关注以及表达看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品德与社会课程极具德育功能,但当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效果不是很好,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功能。为此,我校充分利用福建省第二批品德学科基地校的有利契机,开展以“立德树人”为大方向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功能优化路径的实践与研究,让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项教学紧密结合,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走向社会。
二、建构品德核心素养课堂评价
一位哲人说过: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引发了品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学校教的是什么?是什么会被遗忘?又是什么会融入血脉,奠定根基?当下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品德课程应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代替传统的课程标准体系,从单一重视学科教学规律走向重视人的成长规律与教学规律的叠加和融合。
路径一: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设计方面,实现对课程的准确解读和表达。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设计中,实现对课程的准确解读和表达,是加强课程德育功能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课程性质定位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显然,这为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功能的加强提供了良好契机。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基本理念中开宗明义:“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小学中高年级是儿童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发展儿童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能力的艰巨使命。
路径二: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校本教研,建构品德课堂评价模式。
围绕我校申报的福建省普教室立项课题“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功能优化路径的实践与研究”,参考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提出的21世纪最需要技能,聚焦品德课堂,我校品德学科教学研究团队着力培养的品德核心素养为:
我校品德课堂努力让儿童成为评价的主体,注重关注过程性评价,使品德课堂评价成为儿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实践中,明确评价标准,规范评价仪式,依此让学生给同伴和自己评分,并用具体观察支持自己的结论。在评分的同时,学生品德核心素B得以润泽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悄然形成了。
路径三:立足校园文化特色,着手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扩大学科课堂的外延,深化德育内涵,以实践的方式落实德育功能的活动,达到学科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科质量,实现德育教育优化路径。
我校校园文化特色鲜明,处处显露出现代化学校的办学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此,基于课程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我校品德教学研究团队着手编写了适应学生需求的校本教材《基于立德树人的德育优化路径――鼓二小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努力实现课程与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无缝对接。
三、指向“立德树人”,提升品德核心素养
我校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功能优化路径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至今,围绕“立德树人”,提升品德核心素养,取得如下成效。
1. 提升任课教师专业素质和对课程的认识。
一线教师是将国家课程意志传递给学生的最终执行者,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对课程的理解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实现程度,其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加强德育课程的核心所在。在课程观念上,要求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性质,把握课程标准,从综合的角度对待其中从属于不同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教师要从原来只会处理单一学科局部知识,发展到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处理,才能真正发挥综合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如,我校有些青年教师除专任数学、语文、音乐、体育等学科的教学外,还兼任品德教学。他们在课堂上注重采用问题解决、体验探究等教学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
2. 促进品德课程向综合化延伸。
我校办学目标是“四园”――学习的校园、生活的花园、活动的乐园、温馨的家园,学生在经过六年的学习生活,将努力达成“三能”的素质培养目标,即“能歌善舞、能言善书、能学善行”。为此,我校品德和社会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走向社会,如与军门社区联合开办“四点钟学校”。同时,促进品德和社会课程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各项教学紧密结合,相融相生,不断发掘并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优化功能路径,发挥德育教育的整体效应,从而有效推进品德与社会课程“三能”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完成。
3. 研究成果不断扩大影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