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防经济学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的基础。
一、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下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普遍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的模式。实际上,由于这种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重理论、轻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技能方面的培养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工作后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2)重样本、轻操作。学生对单证的认识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单证样本,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知从何下手。(3)重典型、轻变化。外贸单证种类繁多、用途各异,在不同贸易条件下所用的单证种类不尽相同,并且不同的外贸公司在某些单证的缮制格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单证之间存在差异等方面的引导,将会影响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二)学生英语水平低,获取外界信息能力较差。
英语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所以,在掌握相应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学生更应该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这样才可以自主地阅读各种国外资料,以便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行情和各个贸易国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特定的工作环境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极高,学生在工作中既要熟练地用英语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又要准确及时地用英文来缮制进出口合同并处理各种单证和信函,因此,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英语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训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实践经验不足,专业对口岗位就业难度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很多企业需要那些业务能力强、工作上手快的毕业生。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实训主要局限于校内实训,以纸质资料和实训软件为主对相关贸易环节进行了解及操作。但是,单一的校内实训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国际贸易业务的整个流程,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熟悉并正确操作每个环节,这主要源于实训课时不足、相关实训设备老化及实训资料、软件更新及升级方面的滞后,因此,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对现行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了解,而实际上,对国际贸易业务的众多环节的学习是需要较长的实训周期的。因此,相当数量的考试成绩优秀的毕业生由于操作能力欠缺而无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四)师资队伍建设落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外经贸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或由其他专业教师改行而来,缺乏实际的国际贸易从业经验,在授课方面倾向于纸上谈兵,这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很难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这种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是“理论扎实,技能低下”,即使走向了对口的工作岗位,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
(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加强实训环节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在设计新的课程体系时,应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一是按大类实施模块教学,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二是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校内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室、商务谈判实训室及校外各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把各阶段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各门课程之间学科内容有机衔接,设置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反映出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内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二)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好转,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会需要更多的既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专业人才。随着阿里巴巴等国际贸易平台影响力的扩大,大宗的国际贸易可以借助于该平台达成,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商务谈判和英文书信的撰写能力,因此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引进和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
(三)努力推行多证书制度,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由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构成的多证书制度是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基于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的“岗证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实用英语A级证书,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并积极考取由中国国际贸易协会组织的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以促进学生就业的国际化。
(四)以“双师型”为目标,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18-02
教育部环境工程与科学教学指导分委会于2005年制定了《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要求,并着重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先精神。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以下能力: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艺设计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验能力等,其中工艺设计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缺失,是由于目前“重科研、轻教学”的中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和核心问题引起的。实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配合理论教学设置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为例,采用“参观+拆解+计算+绘图+应用”的课程设计模式,达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象客观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方法的目的。
一、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现状
在我国,虽然教育部专门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指南,对其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设置了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课程。然而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因人设课的现象比较常见,且课程间缺乏联系、重复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在实践教学中更为突出。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各个实践环节比较分散,自成体系,尤其是课程实验课,更是相互封闭,缺少配合,因而使得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出现低水平简单重复,缺乏创新性;同时,由于扩招、校企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和教师管理不到位、学生急于找工作和考研等原因,致使见习变成了参观,实习变成了见习,课程设计抄袭严重,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时间无法保证,因而实践教学已成为纸上谈兵,致使学生脱离了工程实践,找工作困难,而企业又觉得无人可用。因而在新的形势下,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对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为了改变上述局面,我国部分高校采取了许多措施,以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工学工程技术人才。如成立了实验中心,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实践教学;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创造一个宽松、便利、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开放实验环境,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等。虽然上述措施规范了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需要调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属于地方性大学,经费、场地十分匮乏,很难满足其需要,使上述措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更难广泛推广。因此,探索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适合于地方农业本科院校的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实践实验教学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近五年来,许多教学科研专家针对具体学科,如生物学、化学、力学等的大实验构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特点是利用重点实验室或开放实验室的仪器、研究课题与本科生的实验相结合。实际上是将本科生的被动式学习提前转入研究生阶段的主动式研究。大实验的体系的改革可以让本科生接触到前沿性的知识与仪器,激发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实验室的课题往往是偏向基础理论,所以这种依托重点实验室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基础理论性人才。而利用这个模式来培养“工程”性人才尚需进一步探索。
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与“大实验”两种培养模式的优点,克服了前者忽视理论基础以及后者的脱离实际生产,构建“参观+拆解+计算+绘图+应用”一体化的符合我校农业工科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设计任务及目的
课程设计的总体任务为某大型火电厂设计大气污染治理工艺及设备,其中包括分任务:(1)火电厂污染物产生量的确定;(2)火电厂烟囱高度的设计;(3)火电厂大气污染控制工艺的设计;(4)火电厂大气污染控制设备选型设计及管道系统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全面总结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学习的成果,加深对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掌握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完整过程。设计目的是让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全过程,重点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方案、污染控制设备选型计算、系统布置、烟道阻力计算、风机选型、系统平面布置等。最终达到设计实际应用的目的。
三、设计依据
当地大气质量执行《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
四、设计指导过程
针对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目前课时量少、实践时间短、实践过程过于理论化等目前存在的不足,本文新的大气污染课程设计方案采用全新的“参观+拆解+计算+绘图+应用”的课程设计模式,在给定宽泛的设计条件的情况下,如只给定火电厂的年收到基煤消耗量,煤的化学成分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现场与课堂相结合,设计计算与讲解答辩相结合,理论计算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以班为单位将3周的课程设计时间分为5个具体的时间段进行指导和设计。
1.阶段一:参观。参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课程设计过程所针对的具体目标实物,以达到形象理解设计要求的目的。参观分为模型参观和实物参观两部分,第一部分在校仿真实验室中利用已有仿真软件对成熟火电厂全套工艺流程及环保流程进行学习,讲解的主要内容为产污节点判断和工艺选择;第二部分在某大型火电厂,讲解的主要内容为设备选择和厂区平面布置。这一部分教学时间为2个教学日。
2.阶段二:拆解。拆解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具体的设备的目标实物,为绘图和计算做准备。拆解是利用实验工具、模型工具,进一步学尘设备、脱硫设备的设计,讲解的主要内容为除尘器的设备选型及设计、脱硫设备的设备选型及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为2个教学日。
3.阶段三:计算。设计计算是课程设计最重要部分,计算的内容包括火电厂污染物产生量的计算;火电厂烟囱高度的设计计算;火电厂大气污染控制设备设计选型计算;火电厂大气污染控制管道系统设计计算。计算过程的讲解要点是设计手册的使用,管道系统的设计。计算的讲解重点是火电厂污染物产生量的计算;火电厂烟尘高度的计算,火电厂大气污染系统主要工艺及设备的设计计算及管道系统压力损失的平衡计算等。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为5个教学日。
4.阶段四:绘图。绘图部分主要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艺过程及平面布置,另一部分是主要设备。绘图过程全程为计算机操作,集中计算机教室绘图。由于学时的限制,要求绘制管道平面系统1张、主要设备2张(除尘器和脱硫装置)。这一部分由学生操作为主,讲解要点为答疑。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为5个教学日。
5.阶段五:应用。结合参观工厂的设计实例,对比学生设计的工艺过程和设备选型进行模拟现场答辩,找到优缺点,进行系统点评和讲解。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为1个教学日。
五、设计主要参考资料
《环境工程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除尘工程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烟气脱硫脱硝净化工程技术与设备》(化学工业出版社)等。
六、课程设计成果提交
1.设计计算说明书。整理后的说明书要有章节目录,设计任务来源,原始资料和设计要求,计算和每人每份的设计条件。构筑物及设备的设计与计算应按照设计流程先后次序分章编写。对所采用的设计数据应做必要的说明并标出设计数据出处。
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手写或打印,要求有计算草图并按比例,构筑物、设备有主要计算或选型过程。
2.图纸。总平面布置图及系统管路设计图按照1∶200到1∶1000,设备图要求附有剖面图。
3.其他。要求设计过程独立完成,不能抄袭他人的计算过程及图纸。
七、结语
真实背景下的课程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分组进行设计避免了抄袭;模拟现场答辩增强了真实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设计安排环环相扣,确保教学效果最高学生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曜,暨仲明.多模式开放型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
[2]吴娴,黄启辉,雷伟凤,罗美丽.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库系统”的开发[J].装备制造技术,2009,(11).
[3]冯伟,王华.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3).
[4]戴春皓,秦普丰,彭慧.建立环境工程专业新型课程设计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
[5]王辉,孙德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探讨[J].读与写杂志,2010,(8).
[6]孙文彬.构建多层面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3).
[7]殷进,纪荣平,陆建兵,张娅,阮菊俊.基于卓越计划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探讨[J].广东化工,2013,(16).
鲁政委:之前,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规模和持续时间都在非常高的水平,一旦突然踩刹车,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所以在正式停止量化宽松之前,需要进行足够长时间的吹风,美联储唱双簧的表现,是让市场逐渐削减头寸,降低杠杆水平,防止金融市场激烈反应。
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是几年。从现在开始看,美元不一定就能够走出底部震荡区间,虽然美元的最低点已经确定,但是走入上升通道还需时日。不过在美国有计划地停止量化宽松的时候,欧洲、日本、英国三大经济体都在实行量化宽松,一定程度上有造成美元的升值压力。
钱经: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承压下跌,对中国经济而言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鲁政委:美元的上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有抑制作用,但是美国也是全球大宗商品和石油最大的消费国。如果美元走强是折射美国经济走强的信号,那么美国经济的复苏也会对大宗商品的价格有支撑的力量。
而且中国等众多新兴国家在经历之前的经济政策后,经济也在不同程度的复苏,所以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并不会减弱,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逻辑将不是简单地看美元,可能会呈现震荡的格局。这样来看,大宗商品的价格恐怕对中国国内降低通胀的效果就并不明显了。所以美元对国内通胀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还是要看国内自身的经济状况。
钱经:在美元可能升值的大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会出现怎样的波动?又怎样影响老百姓的投资?
鲁政委:目前国内出现的情况是人民币被高估,例如国人到香港、欧洲购买的产品比国内一样品牌的东西都要便宜,除了税费的问题外,如果大多数商品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民币被高估了。
从之前的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到目前的高估,都说明人民币缺乏弹性,升值和贬值得都不彻底,导致之后的一系列问题大家看不明白。而现在美元升值,如果人民币不对其贬值,可能会被迫拽着一起升值,就会被严重高估。
那么目前的老百姓简单地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也是不可取的,美元的外汇存款利率非常低,如果做理财,国内相关美元理财产品不多。所以简单来看,可以购买美国REITS和美国房地产相关金融产品。
钱经:你之前提到,房地产的杠杆作用,导致经济脱实向需,那是否意味着全民财富被房地产绑架?
鲁政委:由于人民币汇率持续的升值和企业利润成反向关系,当企业成本上升,防止人民币升值才能让企业有利润。所以,企业利润持续得不到改善,政府就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只有导致房价上涨。于是从过去来看,投资房地产真的起到升值的作用。
在现有有限的投资渠道下,我们不得不将一部分资产放在房子上,在各国居民的保值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房地产和股票。目前股市整体来看的确没有给投资者回报,所以不是全民财富被房地产绑架,而是我们心甘情愿被房地产绑架。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办学定位 课程体系
中国加入WTO后,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逐年大幅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文简称:国贸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中国目前有二百多所大学设有国贸专业,而且招生规模加大,这使得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如何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培养出具有特色、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是急需探讨的课题。
一、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办学定位
高校类型不同,肩负的使命也就不一样,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存在着发展方向、定位问题。正确的办学定位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国大学的国贸专业,按专业方向可分为3种类型:(1)侧重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等理论研究,这类专业方向主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2)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理论及实务的研究,培养直接从事外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以培养综合贸易理论与实务,以及工业技术、工业管理的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前两类人才培养任务应分别由综合性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院校承担。地方高校应承担第三类人才培养任务,即为当地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地方高校大多是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求出发而建立的,所以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上应全心全意为地方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办学定位应体现两方面特点:一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二是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目前,地方高校确定的办学定位不切实际,盲目地定位于前两类,办学模式大多沿用重点院校的办学模式,但由于受软、硬条件的限制,其办学效果不尽人意。
二、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整个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和关键。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也不相同。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它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科研开发能力不作更高的要求。但很多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未能体现这一要求,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过于求同。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通常是在遵循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的要求下,参照重点大学设置的,课程设置与重点大学区别很小,理论课程有余,而实践课程不足,与地方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一致。其结果是专业无特色,学生无特长。
2.必修课过多,选修课尤其是专业选修课过少。多数地方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所占学分的比例为3∶1,且选修课的范围及可选择性较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知识与能力过于同一,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差,无法满足社会的人才要求。其结果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限制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出路。
3.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际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际操作,造成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的尴尬。因为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明确地提出,应聘者应该具备基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地方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优化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1.强化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课的比重。在保证实务性课程的教学,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制单.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商务英语、第二外语、外贸运输与保险等的同时,开设模拟实验课,例如“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等。学生可以通过仿真、互动的国际商务平台,学会用英文正确拟写外贸函电,填制单证,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在当前学生到企业实习存在企业不愿接收等诸多困难的条件下,模拟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要努力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专题讲座等。同时,组织学生自己创建功能齐全的虚拟公司。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国际贸易工作进行模拟,为毕业后创业或就业储备宝贵的实践经验。
同时增加实验课和实践课的课时,与理论课的比例可达1∶2或更高些。
2.压缩专业课程中必修课学时数,增加选修课程学时数。压缩专业课程中必修课学时数,除专业主干课为必修外,其他专业课程作为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应尽可多的涵括不同专业方向,具有广泛性和可选择性,使学生在满足不同兴趣与爱好的同时,实现同一专业中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选修课中应有地方优势产品概论一类的课程,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对地方主要进出口产品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毕业后能更好地为地方对外贸易发展服务。
关键词:教学方式;生本教育;民办高校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 。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焦点,作为民办院校的一名一线教师,我和我们的课题组历时1年时间对西安欧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
首先,传统教育长期形成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互不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这一现状,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其次,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学习有自身的特点。(1)广博性。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觉得知识浩瀚如海,他们渴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2)专精性。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围绕着如何使大学生尽快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而进行。(3)自主性。大学生的学习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但是不像中学生那样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大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就决定了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计划能力。(4)创新性。创新性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结论之外新观点的寻求和钻研。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
最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贸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外贸公司、跨国公司及各类企业的相关部门,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业务管理、市场推广和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 Www.]
二、生本教育的方法
鉴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弊端、大学生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提出了生本教育观。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好具体环节,把教转化为学,以学定教,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此法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预学、尝试练习等途径,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内、外部联系产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认识或疑惑,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达到对知识感悟深刻、易于内化、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在课前先给学生设置一些商务情景,学生在课下准备。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通过学生讲解、角色表演、作业互改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口讲英语,提高英语会话水平[ 1 ] 。为了避免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还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例如,在《公司及产品介绍》一章中,教师先讲授一些常用句型、接待礼仪等理论,然后,通过幻灯片给出一条英语新闻———2008年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配额增加,并补充过去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政策。学生通读后,给出讨论话题, Do the trade between EUand China’s Import & Export corporations have a p ros2perous future? (中国与欧盟外贸公司之间的贸易有好的前景吗?) ,用20min时间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老师讲授,结合课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至少一个理由。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各组中进行引导及答疑。最后每组找1~2位同学将各组观点陈述,教师对其发音、观点等给予纠正和点评。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做出示范。这样,在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多,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其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师生合作—引导学生小结。又如“外贸单证”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外贸单证系统,给学生在课堂上布置作业,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制作单证的理论知识在模拟机上检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单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当场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真正掌握了外贸制单的技能,为成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 。
教研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加强实践性教学,比如:在教授“报关实务”、“国际货运”课程时,授课教师与西安海关联系,安排学生去西安海关观摩,并邀请西安海关报关科科长就报关程序和海关法规等知识进行专题辅导。活动过后让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并就学生认为的实践和理论脱节的部分进行讨论,以增学生生的操作能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各组之间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个人解决;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教师起着启发、引导、帮助的作用,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思维互启,创新灵感增强。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是无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时间。(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3)组织课外学生学习互助组, 如“一帮一”等。
三、结果分析
开展“生本教育下教学方式研究”1年余,体会如下:
(一)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表明:实施生本教育下的学生普遍要求老师继续举行生本教学,要求教师多布置任务。
(二)学生从苦学转变到乐学
传统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睡觉也多。由于生本教育体现了为学生为本而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学生在学习上自主,所以,他们学习的热情高、主动性强,创新意识强,维特别活跃,学习效率高。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他们欢迎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分组讨论在课堂上的使用。
(三)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以教为主,强调学生接受知识,视学生为容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记忆,忽视创新。生本教育不是教师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运用源流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去探究、去品味、去熏陶、去感悟,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生本教育尊重了学生、尊重了学习天性,创设了自由空间,学生创新灵感较强、生命自身提升。
生本理念下的教育,回归了生命本体,把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学生,普遍达到我要学的境界。生本教育树立了“谁的事,谁来做”理念,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理解知识层次深、感悟大,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了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法》(2015年修正版)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第八条也提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可见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教育部、福建省政府、教育厅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推動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在此背景下,对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有利于推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地方经贸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商务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中国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因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而启动,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社会对外向型商务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如今,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新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随之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实践教学观念的更新、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的探讨,以实现其对理论教学体系的支持;二是对具体实践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而在向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普通高校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专业基础的夯实以及商务素养的提升,有机地结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此类探讨相对较少,还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国外高校开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经验启示
在以德国为典型代表的欧洲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应用科技大学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体。从实践教学学时看,德国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课程比重,加大学生实践训练时间,如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45%,其中包括两个实践学期[1]。从实践教学方式看,企业主导实践教学,产学研密切合作,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双元制”盛行,近年来已逐渐引入国内,目前在职业教育中运用较广。其将实践教学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全程,以及“项目教学法”、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等实践教学模式[2],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商业类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同样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而美国高校中与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较为相近的国际商务专业(Internation Business),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能够对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并开展商务活动(Janel S. Adams,2001)。但20世纪90年代后,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对国际贸易主体、运行环境、管理机制等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美国大学对本科课程进行了系列改革,学者们建议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应该多涉及技术在商业和决策中的应用(Gaff JG.,2002)。不少高等教育家倡导以整体知识观来克服本科教育中过度专业化和职业化所带来的问题(Astin A.W.,2008)[3]。此后,将IT与电子商务知识实践融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已然成为主流。围绕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案例教学、国际商务实践、国际交换、实习制、校企战略联盟等常见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得到更为广泛深入的运用。例如:美国GMU(Gwynedd Mercy University)商学院的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课程中,三年级开设的《国际商务》(International Business),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真实商业案例的研究,并以SWOT方式完成调查报告,并同时开设了《商业案例研究》(Business Case Studies)课程。四年级开设《商务研讨课》(Business Seminar)运用软件在线模拟商务活动,学生分组以不同的企业身份在全球不同地区开展外贸业务活动,开展业务竞争。《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影响力》(Cultural influence international business)是GMU商学院的特色课程之一,课程由四场专题讲座、1-2周的海外游学、学生的课程学习报告及报告演讲等部分组成[4]。如上,在案例教学中导入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软件在线平台,另有与跨国公司基于人才培养形成战略联盟等做法,都值得学习和思考。
三、构建三维开放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一)三维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思路
三维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思想是将传统实践教学方式在人才实践技能目标调整的背景下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并借助“互联网+”、“校企合作项目驱动”形成系统性、关联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模式。其构建思路为:首先明确和调整开展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能够在商务环境中展示适当的沟通技巧,将所学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决策过程中,利用数量和技术工具进行有效的决策,能够在所有商业互动中展示道德素养和作出道德判断,并在掌握以上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其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如跨境电商等新模式的出现,及其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人才的技能新要求,进行技能模块的划分和课程群的建设;再次,将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课堂实践、仿真实训、岗位实操,并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设计具体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最后,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企业资源对三维度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关联设计,互联网从技术层面支持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互联及校内校外的互通;而企业参与和资源信息的共享则从实践教学内容来实现专业实践教学向社会的开放。
(二)三维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运用
仰恩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1994年仰恩大学作为第一所国家民办教育改革试点时首批设置的专业之一。自2012年学校召开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确定转型发展以来,专业坚持应用型专业类型定位,并依据这一定位,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对三维开放式实践教学进行初步设计和运作探索。通过加强校企联动,依托互联网平台和项目驱动,共同开展专业建设,以提升学生对专业、企业与行业的感性认知和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实施如下:
1.调整实践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经贸人才需求,以培养在外贸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和政府及社会其他经济部门开展国际贸易、跨境电商、市场拓展以及对外交流等工作的应用复合型商务人才为导向,进行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调整实践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国际商务交流沟通能力,扎实的外贸专业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以及双语交际能力,以及对日益增长的电子商务的学习和操作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系列实践教学课程群,使得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化。
2.三维度开展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根据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实践要求的不同,从以下三个维度开展实践教学:
(1)课堂实践教学
基于理论学习的相关课程,如跨文化交流能力模块中的《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等课程。在开展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中,着力于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重在联系实践,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借鉴美国高校实践教学经验,在案例教学中导入企业真实案例,鼓励学生在案例研讨中开展调研;及采用“双导师制”聘请企业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高管或业务骨干参与课堂教学,将企业导师请进课堂直接指导实践。
(2)仿真实训练习
一是依托校内实验室开展。如进出口实操技能模块中的《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等课程,通过整合专业实验教学资源,形成一个既能开展单项技能教学,又能开展专业综合实训,兼顾创新、创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专业仿真实训教学平台,围绕实践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成对一项或是几项专业技能的探索和创新。教学中注重实验内容从课程验证性实验向专业能力训练转变。二是在常规教学教室,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等现代辅助教学工具,依托QQ、微信等平台建立“微课堂”与企业导师互动来开展专项技能训练。如国际市场营销技能模块中的市场调查与拓展、现代推销理论与技巧等课程。三是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或与企业共同组织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开展单项或多项的外贸专业技能实践学习。
(3)岗位实操训练
岗位实操训练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力综合应用于实际岗位的必要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电子商务实训》《跨境电商实战》等课程。充分利用校企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具体的项目推动,把部分或系列实践教学活动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相联系,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渠道:跨境电商平台账号、外贸管理软件平台等,获取实践教学资源,将企业所需人才的岗前培训要求前置于校内,更精准地为企业输出人才。
3.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放式设计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开放的基础是用好互联网和企业资源。主要是通过逐步推进校内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仿真实训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向全校师生开放实训中心实践教学资源;同时将企业网络与校园网络相联通,将企业相关项目嵌入校园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企业真实项目的运作,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的若干课程连贯性完成。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放性还体现于:一是在授课对象专业的开放性,不同专业学生可以在同一平台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实践教学内容可以源于实训软件,也可以来自于企业真实项目;三是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开放,学生可以在课内外、校内外开展实践学习。
4.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积极探索校企师资双向交流机制,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专兼职共存的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大力引进业界导师,建立课程教学多导师制度,加大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比例,提升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互聘、共培”,专业教师企业挂职,提高专业骨干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和企业工作经历的积累,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5.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建设
在建设开放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注重制度保障。在落实好关于教学管理、改革的常规要求之外,根据三维开放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补充并完善实践教学工作的协调、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督及反馈制度,如实验实训中心开放制度、学分抵免或互换的相关制度、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相关制度等等。此外,完善薪酬分配和绩效评价机制,也大大提高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如对企业参与的实践课程开发设计,贴近实际业务开展过程的教学设计,及校企共同开发研究项目予以重点的支持。
(三)实施三维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意义
1.“低成本”的协同育人合作模式
互联网的运用,如网络交流平台,提供了第三课堂功能,校外企业导师可以实时指导学生校内实践活动,同时将企业活动,如参加国内外会展等活动场景和信息,及时传递学生,实现企业导师对学生指导的零距离;企业资源的共享,如企业真实外贸业务案例、单证资料的采集、企业跨境电商平台账号的提供,实现实践教学与外贸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参与高校教学活动,将人才选拔和培养环节前置,减少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同时企业资源的导入,也大大降低高校实践教学成本投入。
2.以企业为导线,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化零为整
活动参与者由教师、学生双主体拓展为“教师、学生、企业、客户”多主体。校企导师的共同指导能够充分诱发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得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由传统单向的“技能传授”过程转变为 “传授-接受-操作-反馈”的立体互动过程;课堂实践教学、仿真实训练习、岗位实操训练等不同的实践模式整合成为一个交互作用、立体化的自循环实践教学体系。
3.课堂与职场交叉融合,以项目形式促进创新创业活动
通过逐步推进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仿真实训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开放实训中心实践教学资源,联通企业网络与校园网络,将企业相关项目嵌入校园实践教学体系,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开放的专业实训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的平台,可直接对接校企跨境电商项目。
四、结束语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外贸人才,基本保证了外向型企业人才的数量需求,例如福建省,目前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高校共有25所,占全省本科高校数量的 69.44%,而其中86.51%的毕业生进入了企业就业[5]。但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濟的深度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自贸区建设,以及外贸发展模式的变化,已不断衍生出对人才专业技能的新要求,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特点,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抓住专业建设中的短板,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从应用人才培养对专业实践教学提出更高要求的角度出发,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新审视,并结合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和校企协同育人的开展,多维度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可为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力,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新的思考和路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秀芳,付方方.国外实践教学经验对我国国贸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启示.对外经贸[J].2016,(2):122-126.
[2]陈裕先.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15,(5):84-89.
[3]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高教论坛[J].2010,(2):122-126.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79-02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外贸行业蓬勃发展,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伴随着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等造成的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具有坚实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人才,这对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高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及方向会有所差别,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院校在师资、生源等方面存在劣势,不能像重点院校侧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像高职院校仅强调单一岗位操作技能培养。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立足于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市场所需的实用型高级人才,注重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掌握到相关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快速地来适应岗位要求。现有地方型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普遍薄弱的情况,深入分析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和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促进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导致地方型院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投入不足。长期以来,国家采用统一的模式去引导和评价高校,造成许多地方型高校向名校看齐,力图建设成为“强校”、“名校”,注重理论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专业特性与就业市场需求,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理论课堂教学所占学时较高,在理论专业课设置时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许多对国贸专业业务有用的选修课,因为教学课程设置的问题,被学生忽视,如国际结算等专业课程多设置在第七学期,许多同学为了提前修满学分,选择了跟本专业相关性较弱的经济类课程来凑学分,在未来入职后却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来自学完成,可谓得不偿失。课时较少的实践教学部分,多采用仅简单的案例分析与课题讨论的方式进行,仍以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分散地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后期的连贯性业务训练及实践,理论知识未能有效的融入贯通到系统的国贸实务工作中来,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2.外贸模拟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中,贸易模拟实验室已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外贸模拟实验室,可以使学生体验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及流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多数地方高校在国贸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早已投资建成外贸模拟实验室,但实验室模拟训练教学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外贸实验室未能得以充分利用。实验课程多基于相关的多门理论课程,缺乏必要阶段型实务训练,待整体业务操作一涌而来时,许多学生草草翻书应付来做,不熟练,未能达到整体训练的效果。另一方面,对于模拟实验的考核是要通过两到三周的实验室训练来完成的,根据两到三周的实验室业务处理情况来进行最终的课程评价,与其他理论课考试所不同的是,由于其训练及考核占时较长,不像其他理论专业课考试可以给予补考甚至重修的机会,许多学生对国贸实验室训练不重视,应付了事。
3.现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未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实习环节常利用教学基地参观考察(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完成。但是对地方型高校来讲,绝大多数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未能通过校外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基地参观考察和毕业实习实践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到与进出口业务相关的外贸公司、海关、银行、等部门进行实习锻炼,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来掌握并运用其专业知识,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以便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外贸岗位的需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分散实习,教师难以有效监管,最终提交实习日志及实习报告,就可顺利通过拿到该实践环节的学分。另外,实习期往往较短,而涉外贸易业务往往历时较长,学生难以在几周实习期间历经一项完整的交易,而外贸业务活动中常常涉及企业产品底价和公司利益等核心机密,学生很难参与到外贸业务的核心工作,仅被安排处理一些像处理文字、递交单据等技术含量低的重复性工作,无法真正参与复杂性的商务活动,校外实习效果并不理想。社会实践活动未能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一般被安排在大二暑期,缺乏学校及老师的监督与指导,许多社会实践活动被安排成企业调研、农村下乡体验等社会性的调研活动,对国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
4.多数执教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大部分从事国贸教学的老师缺乏实际业务的工作经验。地方型高校为了体现学校的师资水平,聘任教师都需要硕士甚至博士学历,专职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极其缺乏,而在现有职称评定体系都看重做课题、写科研论文等理论研究成果,课程教学工作量满额等压力,更没有时间与精力踏实参与下岗锻炼,实践教学能力严重不足。对于国贸这个特殊的专业,工作节奏非常快,环节多,涉及的部门非常多,也很少有企业愿意接收青年教师来外贸部门顶岗锻炼。而对于拥有丰富经验的国贸从业人员,一是受学历门槛所限,无法成为正式编制的任职老师,二是熟悉国贸业务的从业人员,现有就业市场的薪酬水平都远远高于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无人愿意放弃自己的工作岗位来高校任专职教师。
5.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困难。高校一般通过在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便于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情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了解并熟悉职业岗位工作情况。地方高校虽然拥有众多的资源优势,如本地拥有许多外贸工厂与公司,但是由于国贸业务的特殊性,完整的一单业务需要较长时间,且涉及部门多错综复杂,实习生短期内难以胜任,高校与外贸企业间合作存在一定困难。而目前的公司外贸部门都较为繁忙,多数企业担心实习学生对正常外贸业务有影响,国贸专业建立起稳定的实习基地较为困难,这会影响到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二、地方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有效性的解决途径
1.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原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国贸人才已不适合当今外贸企业的人才需要。地方型院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加大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明确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并为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支持。首先从课程设置上,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量,强化基础技能训练,在理论教学中应穿插部分实践训练,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其次,应从充分利用外贸实验室资源,开发并采用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和外贸单证教学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将学生置身到外贸业务的仿真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对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为下一步校外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应充分利用本地企业的资源优势,与外贸企业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到参与地方企业实践的机会,切实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殊性,难以引进富有经验的国贸人才来校讲学,聘请有经验的国贸从业者做报告或演讲也较为困难,这就需要青年教师走出去,通过企业挂职(顶岗实习)或长时间的实习,来掌握外贸实务业务的操作要点及操作技巧,通过这种在职培训的形式,锻炼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提升外贸实务的指导能力。教师本人如有机会亲自去操作,可以体会到实际工作业务中都会遇到什么问题,使教授的内容更为生动和具体,消除理论与实践的这种差距。能够切实感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国贸专业人员,开阔教师专业授课的思路,明确教书育人的方向,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走向工作岗位。学校应通过实践课程的资金支持,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如提高实践教学工作量津贴、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奖励等机制来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改善目前实践课程任务繁重、低报酬的现状,逐步建设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型、技能型”教师队伍。
3.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考核方式。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践教学,采取起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除了笔试考试的方式,还应该通过课后团队业务练习、仿真模拟业务操作、校外毕业(认识)实习答辩等多种方式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实际业务处理能力。加大对操作技能方面的考核,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环节不仅要提交实习报告来考核,还应通过提交影像资料、实习答辩等方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业务实践活动,加强实务处理能力与变通能力的考核,让学生体会到本专业的能力标准及岗位要求,并通过校外实践来锻炼业务动手能力,真正从实践活动中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1、经济学是一个学科门类,下面包括两个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2、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 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
3、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等。但在本科专业中一般是设置有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统计学等专业,其他一般在研究生期间开设。
4、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摘要:本文针对近几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学生知识体系培养方面的一些问题,对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模式。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知识体系;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主要问题
1.1专业定位模糊
由于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上的高度概括性,不仅仅是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甚至相当多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相当大的模糊性。以至于部分教师和同学干脆把管理和计算机割裂开来,简单地分为管理发展方向和计算机发展方向,而把对于管理知识与技能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完全忽略掉,但这恰恰是本专业的精华。
1.2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现实性
对于专业的知识结构问题,目前我国相当多院校在该专业的培养计划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基础素质知识模块+文献信息科学知识模块+计算机与数据库知识模块+专业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模块;
(2) 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语言工具知识模块+经济学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模块+专业化课与专门化课模块+学科背景知识模块;
(3) 政治课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延伸课+背景知识课;
(4) 数学物理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及应用模块+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模块+经济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模块;
(5) 信息管理理论及技能层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及应用能力层知识模块+应用领域知识信息开发技能层的知识模块。
对这些不同的提法归纳起来看,在基础素质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模块、信息管理专业知识模块、专业学科背景知识模块这四个方面基本上达成共识。然而,最早由官方权威公布且最具影响力的方案是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确定的,即: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一方案如果用模块分割的话,可以将它分解为经济学知识模块+管理学知识模块+计算机知识模块+信息管理知识块。对这一方案,各高校反响强烈,意见分歧很大。
1998年10月,经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部门同意,由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发起的“全国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经过反复讨论、选择、比较和协商,最后一致同意把管理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8门课确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还强调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背景基础课、通识课和一些面向急需发展的专业方向的课程,以便办出自己的特色。应该说,这次会议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这次会议的最终影响力大受影响。
1999年4月,受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五家联合组成专门课题组进行专门研究与讨论。最终的研究报告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骨干课程定为6门: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这一方案只是比1998年河北大学会议上讨论制定的8门核心课程少了2门(即经济学和信息存贮与检索),实质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仔细分析,这一方案实际上是各校“平衡取其中”的做法。去掉“经济学”课程,实际上是把原经济信息管理背景的课程体系减掉一门核心课;而去掉“信息存贮与检索”课程,则是把原图书情报背景的课程体系删去一门核心课程。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方案基本上照顾了方方面面,在本专业未颁布权威的专业规范之前,首先确立核心课程是完全必要的。
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公共课――包括各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如政治(含“两课”)、数学、外语、体育、思想修养、计算机基础等。
学科基础课(或称学科背景课)――我们认为信息管理必将面向某一特定的行业或专业领域,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院校,必须开设学科背景课。比如,财经类学校就必须开设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医药类学校必须开设医药科学的基础知识课程。
专业课――主要包括专业通识骨干课和专业特色核心课两大块。
第一,专业通识骨干课程。即各高校公认要开设的体现信息管理专业的骨干课程,包括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
第二,专业特色核心课程。即体现各校学科背景特色的有关专业课程。比如医卫背景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开设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信息处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远程医疗等课程。
综合以上观点,解决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尤其是实现的现实性对于专业培养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1.3师资队伍尴尬
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性强的性质,然而高校教师无论是具有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相当大比例没有参与实际的信息化工程实施,因此他们只能从理论上进行传教,无法领会信息化实施方法的本质,更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的重要性、艰巨性和技术的关键性。老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新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是当前存在的严峻问题。
2行业背景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总是忽视具体的行业背景,因此毕业生就业时就表现不出竞争力和专业性优势。行业背景培养模式就是以同学先自我进行行业背景定位为前提,根据行业背景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知识技能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该行业背景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行行业细化培养。
2.1培养目标定位
(1) 培养面向某特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此所说的某特定行业是指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所选择的未来从事的行业,如电信、金融等。
同学们以此为背景,逐渐积累和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结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逐渐构建起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方案模型。
(2) 培养具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专门技能和战略思维与能力的高级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
(3) 培养具备强烈的信息化意识的高级商业人才。
2.2知识结构设计
在知识结构设计方面,行业背景培养模式是以同学所选择的行业为中心进行该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知识结构设计。主要由“行业背景知识模块+该行业所必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知识模块+该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能知识模块+信息开发与管理的技能知识模块”四大模块组成。其知识结构体系的最终目标为能够在大学毕业前构建起所选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方案模型。下面以国防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举例说明。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2007年受广东军区委托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国防生。在针对他们进行教学计划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的行业特殊性,在行业背景知识模块增加了党建理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现状等基础课程。由于他们未来的工作将必然会跟机器设备接触紧密,因此在行业必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知识模块方面增加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单片机等面向硬件的课程。由于国防相关的特殊保密性,在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能知识模块中增加了信息安全、密码学等课程,并在信息开发与管理的技能知识模块中增加了面向硬件开发的嵌入式开发等选修课程。
在尽量保留原有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上述课程的调整,使得面向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加适合现实的需要,适合国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整个目标就是围绕培养具有构建国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型的高级国防信息化高级专业人才。
2.3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师资力量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应该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系统开发、管理及信息系统的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另外,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地修改教学内容,特别是注重把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专业的发展。此外,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属于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对于该专业的师资力量而言,就必须具备非常强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因此,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对于提高教师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 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
[2].胡昌平. 面向21世纪的中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J]. 情报学报,1999,(1).
[3].李后卿.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8).
17日从解放军招生办公室了解到,2012年40所军事院校计划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1.5万余人、从现役士兵中招生近6000人,86所签约高校计划招收国防生8000余人,总数近3万。
据介绍,军事院校招生专业主要是军事指挥专业和军事特色鲜明的技术专业,签约高校国防生招生专业主要是军地通用的技术专业。根据军队工作岗位要求,招生对象以理科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男生占97%。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南京政治学院、军事经济学院和武警警官学院等20多个专业招收少量文科生。
这位负责人透露,今年招生数量较多的省份为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西部地区省份招生数量略有增加。从近几年情况看,军事院校和国防生招生,95%以上超过各省重点本科线,大部分二类本科专业实际录取线都超过一本。
考大学报考较好的专业如下:
经济学类:经济学专业、经济统计学专业、经济管理学专业,该类专业较好的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金融学类:金融学专业、金融工程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该类专业较好的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法学类:法学专业、公安法制专业、经济法律事务专业,该类专业较好的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专业、西班牙语专业,马来西亚语专业,该类专业较好的大学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等。生物科学类:生态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专业,该类专业较好的大学有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该类专业较好的大学有北京体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该类专业较好的大学有清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士官教育 外部性 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24-01
一、士官教育的外部性理论
士官教育的外部性理论溯源,首先要从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开始。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当某一消费者或生产者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损害或福利时,本人并未对此进行补偿或获得补偿的情形。它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行为主体对他人或社会的外部影响;二是行为主体并没有相应补偿。其本质是经济主体的个体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
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都不可避免地伴有外部性,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被普遍认为具有“强正外部性”。卢卡斯认为,劳动者接受教育后,本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会提高,同时通过“潜移默化”,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会提高,但他并不因此获得额外报酬;弗里德曼指出,儿童受到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自己或者家长,而且社会上其他成员也会从中得到好处。由于无法识别受到利益的具体个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们索取劳务的报酬,因此,存在相当大的“邻近影响”。教育的外部效应从一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一个受过较高等教育的个人能影响周围人并促进他们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在受到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每一教育层次上的人都具有高生产率。舒尔茨认为,教育的收益者是一个扩散的序列,这个收益者序列除了投资者本人,“作为邻居和纳税人的其他家庭都将得到某些收益”。“还有一些与雇佣相联系的收益,它们归属于在一起工作的工人和雇主”。显然,舒尔茨是从教育的外部性的收益者角度论述的。
具体到士官教育,它的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士官教育对个人经济效益的外部性。士官受到教育尽管不收学费,在他们今后的工作中不仅会为单位提供收益,对自身的发展和转业后的就业都存在较大的积极作用,能为自身未来带来经济收益。二是士官教育对于军事组织的外部性。由于士官教育主要是针对士官在军队服役过程中的军事专业技能及能力进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对军事组织收益的间接影响即一定的外部性。不同的士官教育产品具有不同的属性,其外部性也不尽相同。三是士官教育对于社会的外部性。士官教育对社会收益具有外部性的一个例证就是,士官在再就业过程中带来的纳税能力的提高。
二、士官教育“外部性”问题研究
由于士官教育正外部性的存在,往往会出现教育供给不足的现象,这时需要通过国防增加供给,即加大教育投资。在这里,私人(士官)边际收益仅仅包括个人或家庭所获得的收益,但是由于增加教育提供了正的外部性,军事组织的边际收益将更高。正是由于教育外部性的存在,在不存在国防干预的情况下,个人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资金量将会太少,从而使分散经济的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对此,部队可以向生产知识的院校和士官个人提供补贴, 以提高国防的人力资源效益。
由于士官教育存在强烈的外部性特征,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和组织收益,就需要完善和加强教育投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军事活动是生产国防安全这一公共产品的经济活动,士官是参与这一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提高士官投资收益最主要的部分是教育投资。研究士官教育的外部性,就要对教育投资的收益进行分析。教育投资收益,实质上就是个人收益和由国防人力资源的外部性产生的社会收益。
三、借鉴士官教育外部性理论,优化士官教育资源配置
从士官教育外部性理论可以得出,士官教育投资是能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源泉,因而在士官教育外部性改进中,就需要在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士官教育投资,优化士官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1)逐步形成军队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并举的格局。目前,我国国防教育投资与国民教育投资条块分割的现象得到较好的解决,但是还存在相当一部分与国民教育投资的院校专业相近,交流却很少;另一方面,国民教育系统中的针对军队士官教育成分也很少。同时,士官个人的教育主体地位不被重视,影响了士官自学的积极性。当前我们要在士官教育主体集中统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军队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并举的格局,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国民资源培养高素质士官队伍,使国民教育投资主体间接成为士官教育投资主体。同时,要激发士官个人的投资主体职能。强调士官个人进行自我教育和接受教育是提高士官队伍素质不可忽视的条件。要大力宣传和鼓励士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并对自学成才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关键词:政府经济学;基本问题;教学体会
一、政府经济学及其形成和发展
政府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及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经济学是指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它既研究政府的自身经济活动,又研究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行为;狭义的政府经济学是指研究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政府经济行为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政府自身的经济行为,如财政活动;一是类政府对经济管理的行为,如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等。政府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当是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行为上,这就涉及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一般认为,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从此政府经济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自己关于国民财富的本质和成因的著作,从而创立了财政学。在这以前,全部财政学都纯粹是国家的;国家经济被看作全部国家事务中的一个普通部门,从属于国家本身。”[1]《国富论》的第五篇专门论述了政府财政收入、支出问题,所提出的平等、确实、便利和最少征收费用等赋税原则,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力。后来卢兹(Lutz,H.L.) 在《公共财政学》(1924)分析了“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差异”问题,首开英美财政学著作分析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相互关系的纪录。斯杜登斯基(Studenski,P)在《公共财政学篇章》(1933)的“公共经济的性质与机制”的一章中,又全面地分析了公共集团性质、公共经济性质、公共经济发展、最高社会利益等问题,使“公共经济”这一思路在财政学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可见,政府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财政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政府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它不同于传统的财政学,传统财政学主要研究税收问题,很少对公共支出进行经济分析;应当说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对政府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财政收支,还包括政府规制,所以中央银行、非营利性经济组织等经济主体的活动都被纳入到政府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的变革过程,也就是企业和私人范畴、企业部门逐步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公共范畴和政府部门作用不断凸现的过程。30年的市场化改革,导致了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初步建立,也初步形成了中国的公共经济。中国政府经济学也正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起步。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鉴来自西方的公共经济学,来研究中国的政府经济问题。
二、政府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我们知道,无论是市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存在着市场失灵,政府必然、也必须进行经济干预;但政府干预同样存在缺陷。政府经济学就是要回答:政府何时干预?怎样干预?为什么政府应从事这项活动而不从事那项活动?政府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方式、途径和效果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此外,作为一个经济管理组织,“政府”本身就是一个经济活动主体,自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经济学理论认为,每个经济体都必须解决四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如何决策?和经济学的许多领域一样,政府经济学也是研究这些基本问题的。不同的是经济学侧重私营部门,政府经济学限于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研究如何在公共部门内部做出选择来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一门学问,是关于政府的作用、公共部门内部选择范围的限度、政府对私营部门的诸决策的影响程度等的一门学问[2]。即政府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如何在公营和私营部门之间,以及如何在政府部门内部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3]。这里有三个要点:社会资源在公私部门的合理配置问题,即政府干预的限度;政府内部选择以充分利用资源的问题;政府对私营部门决策的方式、效果和影响程度等。
关于生产什么,在私人部门,生产什么由人们的消费偏好决定,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企业进行生产选择。政府部门的生产选择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它涉及三个方面的选择:首先,决策主体的选择――即由谁、通过什么机制来决定生产什么。不同的主体的选择不同,政府内部经济主体有三类:一是“非市场主体”,如国防,生产什么的问题完全决定于“公共选择”的结果;二是对于“市场主体”,如国有企业,生产什么的问题应该由市场价格信号来决定;三是对于“准市场主体”,如教育,生产什么的问题由“公共选择”和市场价格信号共同决定。在现实中,三种不同的部门可以有不同的融合方式,加上政府部门可以与私人部门结合,这些情况都增加了政府部门生产选择的复杂性。其次,产品的选择――公共部门生产什么具体产品。不同的产品选择不同。政府部门生产的产品包括公共品、准公共产品等,如国防、公共安全、教育、公共交通等,不同产品的不同生产选择途径与不同的生产主体的不同生产选择途径相似。一般来说,不同的产品不一定对应不同的生产主体。最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比重的选择――大炮与黄油的选择:整个社会资源中应该用多少生产公共产品即由政府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劳务;用多少来生产私人产品即由市场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劳务。
如果把社会产品简单划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这里的公共产品简单定义为政府提供的任何产品和劳务,在社会资源确定的情况下,公共产品的生产与私人产品生产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进行的选择是一个公共选择问题而不是市场问题。这种选择的结果对社会经济政治格局有时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在战争时期公共产品的生产大大超过私人产品的生产。在某些高福利国家,公共产品的产量较大,而在一些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共产品的产量可能极小。
关于怎样生产,即所生产的物品是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通过技术选择来确定。在这个问题上,政府部门的选择同样是复杂的。首先,生产主体选择――政府内部的市场主体国营企业、非市场主体如教育部门、还是由私人企业来生产。政府部门必须选择生产主体,在西方国家,对于公共品,政府可以选择由政府的“非市场主体”部门生产,也可以选择由政府的“市场主体”部门生产,甚至可以由私人部门生产,如US军备私人订购为主;对于准公共品也有类似的生产选择问题,如教育。有些公共品或准公共品为符合社会价值原则必须由政府的“非市场主体”部门提供,如国防、公共安全和制性的义务教育。这种生产主体的选择同样可以极大地影响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其次,生产技术选择――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的选择。同私人部门一样,政府部门也必须选择生产技术。这里牵涉到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与激励机制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价值由于缺乏市场价格而难以估计,尤其是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的目标实际上是综合目标,如果像私人企业那样用单一目标衡量是不准确的。这样,政府部门所选择的生产技术或管理方式就不能保证是经济意义上最有效的。而最重要,也是最复杂和难以处理的是激励机制问题。最后,生产方式的选择。政府部门还可间接影响私人部门生产方式的选择。政府可以通过税目和税率的结构变化影响私人企业生产方式的选择。政府可以制订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反托拉斯等法规,制定产业政策,进行价格补贴等等方式影响私人企业生产方式的选择。
关于为谁生产,这是一个分配问题,即经济活动的收益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的问题。政府关于税收或福利计划的决定,就确定了不同的个人须支付收入的多少。同样地,政府也要确定什么公共品应该生产,哪些集团从这一公共品的生产中将会得利。即收益的分配取决于经济主体对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贡献。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在私人部门,收入的分配是由各生产要素的边际贡献所确定。各个经济主体的收入由他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他所拥有的该要素的数量共同决定。政府部门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纠正私人部门的这一分配方式与社会公平原则之间存在的偏差。除此之外,政府部门生产的产品也存在合理分配问题。对于绝大多数公共产品来说,分配实际是个“公共选择”问题。原因在于,除了极少数公共产品,如国防和公共安全,可以绝对平等地消费外,大部分公共产品只为一部分人提供着便利。这些公共产品,政府在决定生产的同时实际上即决定了它的分配。如政府决定在哪里建高速公路,实际意味着政府决定将该公共产品的分配给了主要使用该公路的消费者。政府部门生产的公共产品的分配除了遵循大多数人受益的原则外,主要受不同的利益集团所支配。由于公共产品的生产必须耗费社会资源,公共产品分配的不公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而公共产品的消费是不需要付出经济代价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产品分配的不公可能比私人部门收入分配不公在社会公平原则上来看更为恶劣。并且,由于公共产品的消费是不需要付出经济代价的,这可导致对公共产品的滥用。因此公共部门的分配复杂的多,如失业救济、贫困救济,取决于许多标准和因素。
关于公共选择,这是政府经济学而不是经济学其他分支所特别关心的领域,它是政府经济学的一个特殊主题。什么是公共选择呢?公共选择就是指一个社会共同决定作出的各种选择。一般经济学侧重于个人如何决定消费,厂商如何决定生产,价格体系如何工作运行才能保证消费者的需求能由生产者提供,而政府经济学中涉及的公共选择问题却要复杂的多。这是因为,一方面,个人的偏好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判断和价值观也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的公共产品有不同的受益人,不同的政策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好处,人们的利益会发生冲突。所以,这一切就使得公共选择比个人决策的困难程度和复杂程度要大得多。政府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研究在民主社会中公共选择是如何作出的。
三、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建议
政府经济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政府经济学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和公共组织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的学科体系,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根据几年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意识,启发学生,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我国政府现行的各项财政及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把握政府经济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利用主教材、辅助教材、期刊、课件等多种媒体教材,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当前经济形势,充分利用案例帮助学生掌握重要概念和理解现实问题,并对重点、难点进行答疑、辅导。
最后,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讲授可以不追求体系的严谨和内容的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政府经济学前沿理论并结合西方政府管理经验对我国政府管理和政府改革中的现实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研讨。力求充分运用各学科的研究成果,鼓励同学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引导同学在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较为具体和深入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工具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改变单纯的老师直授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加强师生的互动。较为务实、实践性较强的措施有:推动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形成以老师直授、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等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老师直授积累基础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延伸课堂教学,实行论文写作和经典导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