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环境与保护,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旅游是一种既要保护自然环境,又要维护自然保护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种旅游活动。由于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原始性极大吸引着人们的兴趣。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拥有高等植物333科1628属495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二级保护植物25种。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数量为5纲37目114科379属72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74种,此外,区内还有属伊洛瓦底江水系的五大江河。铜壁关保护区内众多古老生物类群和众多古老原始的动植物种类,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同时,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显得极为重要。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1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良好的资源和环境会充分吸引游客,在精心保护以及处在良好状态下的各种景观能更好地激发人们旅游的兴趣,能够有效带动旅游业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的消费方式的形成。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1.2 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资源和环境保护,促使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调发展
(1)旅游业在资源消耗上较少,环境成本较低,对资源和环境很少产生直接的硬消耗,可有效促进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2)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一些资源消耗比较大的传统产业,有效降低污染的排放量,减少生态破坏。(3)旅游业可以有效促进生态脆弱贫困山区的环境保护。一般情况下,较为贫困的山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往往会破坏自然环境,比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和砍伐等。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增加当地人们的收入,避免人们破坏环境行为的出现,从而使自然资源和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4)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给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些资金支持。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景区收益的增加,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工作增加了一些资金投入,同时,有些地区发展旅游业还可以获得国家资金政策的扶持。同样增加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资金,使自然保护区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促进一些保护环境措施的有效实施。
2 环境保护的有效策略
2.1 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
因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涉猎的范围较广,因此,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在遵守一些国家的法律,比如《中国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国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基础上,还要根据自然保护区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特点,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一些法律法规,使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前,明确开发步骤、目标以及各个部门的权责,使生态旅游的开展立足于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有效保护保护区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在开展生态旅游的同时,也要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依法治理。
2.2 建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利用生态发展旅游,通过旅游保护生态,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特性。因此,建立健全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对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旅游规划的制定要在全面了解保护区面积、功能以及保护对象等基础之上。比如,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应加强对龙脑香热带雨林极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应加强对国家珍稀动植物的保护以及对完整的山地垂直带景观和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从而确保铜壁关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可以保证主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
2.3 适度建设,避免盲目开发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以服从规划和高效利用为指导思想,使旅游建设的规模适应游人容量,加强改造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的管理设施以及野外保护设施等。同时,要保证旅游设施的建设和环境容许的限度相一致,避免过分盲目地开发。在旅游旺季游客比较多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当地农民所具有的土地和房屋资源进行一些其它旅游项目的开发,比如,可以在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开发农家乐体验游、采摘游等。不但增加了当地人们的收入,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容,同时,还缓解了自然保护区内环境保护的压力。
2.4 做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
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根据保护促进开发、开发促进保护的要求,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和旅游发展生态化以及经济发展全面化的协调统一发展。大力推行资源节约型和友好型生态旅游a业的发展。
2.5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人才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
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是要处理好保护、建设以及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加大生态旅游人才的储备,加强人才体系的建设。不断加强对生态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得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得到共同提升。
2.6 加强内部和外部部门的合作,共同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提高。因此,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相关内部部门相协调,共同合作,同时,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和外界各部门的联系,加强各个机构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从而提高旅游开发工作者的科研水平,使生态旅游的开发能够和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实现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发展。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加强本身内部各个部门的合作,从而更好地发现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积极和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关键词: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指的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土壤、水源、气候等要素组成的生态圈。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恶化,就会制约农业的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1.1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前提
和工业、服务业相比,农业是直接将自然环境再生产与经济相结合,而其产品(即农作物)的生产与农业生态系统紧密相连,离开生态环境,其生产过程将无法进行下去。从农业的这一特性,能够看出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农产品的产量以及质量有着极大的益处。
1.2农业生产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生产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搭建了通道。换言之,农业的生产过程是生态环境不断循环的过程。合理的农业生产有助于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打造良好的小型生态圈。
1.3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表现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盐碱地增加;滥砍滥伐以及不合理的耕种方式,导致耕地贫瘠、土地沙漠化以及荒漠化严重;同时,不科学的施肥、喷洒农药,导致农田出现化肥污染,并且土壤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微量有毒物质等。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违背。
2环境破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农业自然灾害增多,危害增大
人类不合理的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增大了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首先,水土流失,使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大量流失,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土地变得贫瘠。而土地荒漠化、沙漠化,又使得耕地不断地被蚕食,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其次,全球变暖,导致洪涝灾害以及旱灾频发。如果不能改善当前的生态环境,农业受灾范围将会不断扩大。
2.2农业的产量以及质量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致使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同时,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导致耕地发生大范围的板结,这些原因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大大降低。并且,胡乱喷洒农药以及工业废水的随意排放,导致土壤污染,部分农作物可能携带微量有害物质,危害人类健康。
2.3农业生态链遭到破坏
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就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然而,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
3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农业环境污染主要是指过度施肥以及喷洒农药造成的土壤污染,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营养成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地膜等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3.1预防环境污染
首先,应建立病虫害监测系统,对于病虫害及早预防,尽量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积极开发容易分解、对人体危害小、对消除病虫害效果明显的农药,同时,采用喷雾技术,充分发挥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最大效用;最后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措施,从根源减少农药污染。
3.2预防重金属污染
首先,应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农田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重金属污染;其次,在重金属污染较重的农田,应选用恰当的农作物,如玉米吸收重金属的能力差,根茎类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残留较少,这些都可以有选择的种植。当然,还可以采用一些科学手段,引导重金属迁移或者发生化学反应,减少其危害。
3.3预防化肥污染
首先,应科学施肥,重视施肥的时间以及施肥量,采用正确的施肥方式如分层施肥等,减少肥料的扩散,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同时,增加有机肥的使用,保持土壤自身的肥力;最后,可以根据土壤养分搭配肥料,平衡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从根源提高土壤的营养成分。
3.4预防碱以及无机盐污染
土壤中的碱以及无机盐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农业以及生活废水的肆意排放。因此,预防这一类污染,就必须规范人们的行为,将废水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在农业灌溉过程中,不能用废水进行灌溉。
参考文献
[1]杨金发.立法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农民日报,2002
[2]孟凌声,吴东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正面临严重挑战.人民政协报,2000
[3]龙新.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民日报,2005
【关键词】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生态港口;建设研究
随着我国规划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后,海南省生态港口建设开始成为一个热点。然而,港口建设难免要对海南海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之目前我国在港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多,使得海南省港口建设伴随而来的海域生态环境问题越显突出。
一、海南省海域生态开发与保护现状
(一)港口资源开发现状。海南港口众多,全省沿海港口泊位已超14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3个。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启动,海南省的海口和洋浦两大港口在2014年初签署了港口资源整合协议。预计到2020年,海南将完善以洋浦港、海口港为双核的枢纽港,以八所、三亚、清澜港为重要港口的布局,港口服务能力将辐射东南亚。港口众多当然是优势,是发展海上物流的基础强项;但在全省经济尚不发达、货源紧张情况下,众多的港口集中分布在一个3.54万平方公里的海岛上,若协调不当反而可能带来一定负面效果。由此看来,在加强海洋海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港口建设是当下的重点,应谨遵海洋法规定要求,加大对污染事故检测与装备建设的力度,完善对环境风险的应急机制,加强对当地大气、固体等带来的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二)渔业资源开发现状。海南省浅海区渔业资源丰富,且鱼类生物种类繁多,为当地海洋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优势。从海南浅海区渔业分布和数量资源变化的数据来看,当地在2010年到2014年间捕鱼种类就多达数十种,其中冷温种3种,占据所有捕量的8.3%,温暖种15种,占所有捕量的38.9%,温水种19种,占所有捕量的52.8%。除此之外,在一些蚌、螺类生物种,捕量同样非常客观。但是,这些渔业资源在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尤其近几年,由于当地加大了对鱼类的捕捞力度,导致鱼量逐年下降。根据笔者对相关数据的调查发现:2014年间,海南当地的经济鱼类减少了5种,在整体产量数值方面比往年下降了2.3%。针对这一情况,海南当地监督管理部门已然采取了一些监管措施,并发挥了一定成效;但是整体来看,依然需要在制度和法规方面采取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确保其有效可行。
二、海南省海域生态保护为依托的港口建设的措施
(一)制度措施
(1)围绕海洋法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促进生态港口建设效率和水平的基础前提。海南港口建设的目的在于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所以在构建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海域港口的同时,更应让港口的发展和海域生态环境相协调,并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要求。目前,海南当地政府遵从国家《海洋法》的相关规定制订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如:①将资源、环境、生态效益纳入到生态港口建设评价体系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②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大力发展考核制度,实施奖惩机制,这对生态港口建设及管理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③加大对企业投资的生态港口建设项目申请报告的管理力度,并备份文件,分别实施核准制和备案制等;④生态港的建设应该遵循不浪费、不污染、不乱建的原则,并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地服从管理制度的要求,认真记录建设过程中的每一次突发事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方案;⑤对生态港建设过程中伴随的一些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做出详细的分类,并围绕技术措施进行详细的记录工作,提高生态港口建设的效率,并降低海域环境污染的指数。这些制度条例贯穿了生态、经济和法规等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和完善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在围绕《海洋法》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加强整体管理人员的能力、素养,只有在基层方面做足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实管理制度。(2)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力度。政府加大管理力度,这是保证生态港口建设符合生态环境监管制度的重要前提,是践行国家《海洋法》,提高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质量与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经济和环境共同进步的重点手段。在具体的实践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对基层管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学习,加深他们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重视,提高基层人员的基础监督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素质,由此让基层人员可以更好地辅助领导实施管理工作,让监督管理自上而下地全面贯彻下来;其次,对外界实施政策、制度的约束手段,比如在港口、码头的告示栏上进行明文规定,或者是利用法律教育的形式将海域生态环境保护落实到群众中,让当地的民众充分意识到海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目前,在加大政府监督管理力度方面,除了出台一系列的管理政策之外,海南省当地还建立了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在明确其职权的基础上还实施了一系列激励基层人员工作效率的方案策略,其中便包括了奖惩机制,这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基层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其客观、正确、认真地看待自己的岗位,而且还能为当地的政府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监督管理人员。(3)完善并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海南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遵循《海洋法》要求,提高法规政策的有效性,保障其功能性,这是建设生态港口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内容。《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中明确指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合理确定用于渔业养殖的海域,控制养殖规模,科学确定养殖密度,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在该制度的管理和监督下,任何一家渔业养殖企业在规模和密度上都会有所控制,这样既能保障海域生态的平衡发展,还能为其它企业、个人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在此基础上,政府进一步增强监督管理力度,则可以让个别心存侥幸的企业和个人收起自己的私欲,为创造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打造高效率、高环保、高发展的港口提供助力。日前,海南港口建设全面提速,为构建“四方五港”的格局而加大建设力度。在方案实施期间,海南省港务公安局召开了干部大会,会议的主题是“保障港口生产建设”,会议期间就完善法规政策,落实统一思想等问题展开了明确的解读,并提出要抓好当前工作,致力维护政治生态环境,从政治的角度去提高生态港口建设的效率和科学性。2012年,海南当地政府还出台了《海南省港口条例》,以此完善对港口建设管理的方案规划。条例中指出:省港航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港口岸线资源的统一规划,坚持深水深用和集约使用的原则,保护和合理利用港口岸线资源。该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海南省水域生态资源鱼类和非物资源的保护力度,而其集约使用的原则还大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让港口建设即符合客观要求,也具有层次性和规范性的特点。
(二)技术措施
(1)污染事故检测与装备建设。开展污染事故检测与装备建设工作,这是基于海域生态保护为依托的港口建设所要关注的基础前提,也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境污染事故检测和装备建设在生态港口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海南各个生态港口的建设和运行都是围绕检测来进行的,而检测中心则成为了处理事故的核心区域。海南省相关部门在事故的处理中,首先建立了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以此来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从而全面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此外,海南当地政府还出台了应急检测装备体系建设政策,并将该方案下达到了相关企业。通过应急检测装备体系,当地相关部门可以快速有效地完成各项监测工作。同时,这个体系中还包含了现代通讯信息系统和现代交通与安全系统等体系的建设,并且这些系统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的特点,互相扶助,有效地实现了技术方面的一体化目标,进一步增强了风险监测方面的实效性。(2)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针对海南省生态港口建设的现状和制定的发展目标来看,当地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近日,海南当地培养了清污公司队伍,这让完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的建设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在应急事故处理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进一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港口建设方面所采用的手段,比如:清污公司通过与油码头业主和船舶公司方面签订清污合同,让事故发生的同时双方都可以获得权利与义务。在这个基础上,相关单位主要负责监督清污公司的工作质量,并制订定期考核策略,对清污公司的质量和能力展开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当污染事故中的肇事者走失,或者是事故的程度超出了清污公司的承受范围,这时可以由相关部门全权负责处理,组织并开展清污活动。(3)加强大气、固体、水污染的治理措施。海南省在生态港口建设的技术措施方面对各种污染制订了有效的整治方案。首先,当地管理部门重点加强了散货物流中心的建设,并提高对散货密闭运输系统的建设力度,在防风网的建设方面也趋向定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大气和固体污染的持续扩散;其次,在水污染的治理方面,除了提高污水调控和清污工作的质量,实现二者的集合作业之外,管理部门还强调了污水处理使用化学药剂方面的注意事项,并对污水回用和再生水的回用与排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海南省在污水处理和控制等工作上,主要体现在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和船运及港口污染这两方面。其一,要有效处理水产养殖污染,要集中科技优势在水产养殖排污监测和高产精养技术推广方面下功夫。这也是打造生态港口建设的一个重点,用以保护渔业产量的持续发展,保障生态资源的平衡。其二,在船运和港口污染处理技术方面,海南省加大了对船舶作业废水排量的控制,并下达了相关管理条例,同时也在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方面给予了进一步完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海南地区打造生态港口,这是提高当地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效率的关键前提。而在此基础上,不但需要法律法规的扶持,更需要在技术方面投入大力度。现阶段,虽然我国在该方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理论和实践技术方面依然优待持续的深入和探索。本文在论述期间,笔者着重从制度措施和技术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制度是扶持技术持续进步的前提,而技术是巩固制度的根本,二者之间缺一不可,是提高生态港口建设有效性的重中之重。因而,围绕海南省生态港口建设展开分析,对于如何运用相关法规制度和技术措施来保证经济与环境共同进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点。
作者:侯丽维 单位:海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尹丹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技术方法的研究———以海南省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2012(05).
[2]李宜良.基于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海域关闭立法制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1(03).
[3]季千惠.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4(04).
1国土规划是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国土规划在现有国土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对于重大建设活动进行规划,对于区域国土资源项目进行针对性的管控,能够适时宜的结合地区的优势资源,实现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达到统一的状态,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以强制国土资源管理的方式实现对于部分有限资源的保护,并且使得资源使用朝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得国土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这也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
2生态环境保护是引导国土规划的指导思想。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实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越发成为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尤其在全球性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温室效应明显等,都在告诉我们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必会有资源耗尽,环境恶劣的一天。为此,积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以科学发展观去引导国土规划,处理好国土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展现出国土规划方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
3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土规划不断追求的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越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也开始思考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做好权衡。此时的国土规划作为资源规划分配的重要手段,也开始积极思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就是说对于现阶段的国土规划工作来讲,应该将如何保证当前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如何规避国土规划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问题。简单来讲,生态环境保护已然成为当前国土规划不断追求的目标。
二、现阶段国土规划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行政区间意识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传统国土规划体制的影响,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规划,强调行政区域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忽视了行政区之间的资源利用分配。这种行政区间意识的存在会造成以下困境:其一,地域之间的国土资源联系被行政区间所隔断,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其二,行政区间要求规划的稳定性,一般都不会摆脱自身行政区的框架,此时就难以实现与其他行政区间的沟通,这就可能出现各行政区间埋头做好自身国土规划,忽视了区间内造成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问题。
2国土规划时效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一般情况下,国土规划作为宏观调控方案,其时间跨度比较长,少则20年,多则30年以上。如此长的规划时效,不仅仅要求规划方案的预见性,还需要保证规划指标是可调整的。但是实际上国土规划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的是近期的资源开发,生产布局,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对于中长期规划的管控也变得难以实现,这就很容易造成规划初衷方向的偏离。这也是造成国土规划难以践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3国土规划固性牵制生态环境保护。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当前国土规划的内容比较固定,目标明确化,指令性明显,如此固性的要求显然没有将市场机制考虑进去,无论是市场应变能力,还是规划效能,往往都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另外,国土规划多数情况下关注的是最终的规划结果,忽视了对于规划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而生态环境保护正好是国土规划中的重要过程部分,这样的固定化模式也是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
4国土规划调控的方式存在不合理。当前国土规划调控的方式方法依然存在诸多的不合理的地方,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其一,缺乏健全的国土规划法律法规,难以将国土规划纳入到法律体系,不利于国土规划的法制化发展;其二,国土规划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难以形成内部监控机制,也难以发挥国土规划部门的效能;其三,国土规划方案的权威性不强,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数情况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化的特点。
三、国土规划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改变国土规划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去实现国土规划运行机制的改革。具体来讲,笔者倡导积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现国土规划主体的公众化。实现国土规划主体的公众化,就是引导公众参与到国土规划中去,改变以往以国土规划部门为主导的决策机制。这是因为:国土规划的目标是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既然事关公众利益,就应该有公众参与到决策中去,这不仅仅充分体现出我国执政为民的理念,也能够实现国土规划方案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发展。具体来讲,应该积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其一,国土规划部门积极构建国土规划民众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多种信息沟通渠道,实现民众与国土规划部门之间联系的加强;其二,国土规划部门应该放低姿态,转变服务模式,积极听取民众对于国土规划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国土规划方面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将其整合到国土规划方案中去。
2促进国土规划生态意识觉醒。针对于当前国土规划生态意识淡薄的问题,应该积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国土规划效果评价机制,将国土规划的生态效益作为重要考量尺度,避免单一从经济角度去考量的审核和评价方式,以此去实现国土规划生态意识的觉醒;其二,高度重视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使得国土规划部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且积极在规划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其三,建立严格的国土规划方案审核机制,从经济角度,社会发展角度,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考量,对于存在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土规划方案,应该予以驳回,避免其对于实际社会资源的不良配置。
3健全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法律。我国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法律体制的缺失,也是影响当前国土规划工作生态效益体现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在此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其一,积极将国土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法律保护体系中去,以此强制要求国土规划将生态效益纳入其中,以保证国土规划工作朝着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其二,积极结合区域国土资源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政策,处理好区域生态环境与国土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课中的一部分,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1.宏观上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的意义。
2.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调查,提出相应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3.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归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
4.关注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对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进行宏观掌控,主要是对于生态环境性情感上的认同,从而深刻地体会到生态问题的严重程度,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感。与此同时,通过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调查使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而对我国生态多样性探究主要的侧重点在于理解与认知,从而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意义及措施。对于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关注则能起到震撼学生心灵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对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总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对生态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此为基础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理解与掌握,归纳总结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从而体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需要具有设计调查表等能力,并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此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运用多媒体的能力,将所收集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方便进行环境的调查以及知识的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现今人口增长的调查以及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调查,激发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并通过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调查充分体会到生态环境与自身生活中间的关系,将保护生活环境不被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作为基本的道德意识。
三、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笔者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为一个单元,从而对该单元进行整体的设计,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
1.学习活动设计的理念
本着激发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为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并以自主学习作为本次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行收集有关于人口增长、全球性生态问题等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与分析,提高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对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
2.学习活动的目标和方式
本次学习活动主要以小组调查与分析的形式,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与分工,最终在进行成果汇报以及资源共享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了深刻的理解。
3.学习活动的步骤
整个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进行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具体明确活动的主要目的,并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其次是活动的实践阶段,即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材料,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将得到的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全班信息汇报。最后是学习活动的评价阶段,主要分为自评、小组内评论以及小组之间的互评,从而对积极进行学习的学生予以肯定。
四、基于生态理论的教学思考
1.相关教学原则应用与引导作用
整个教学活动为期两周,主要包括活动的准备阶段、活动的实践阶段、信息的归纳阶段以及信息的交流阶段。每一阶段的教学都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保证活动的整体性和教学的系统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资料调查,从而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试,确保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完成。
2.教学实践的思考与评价
本次教学活动的实施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不同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活动设计一改传统教学的讲授法,运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对我国人口增长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从而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加以认识与了解,最终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信息的归纳能力和资料的整合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结语
生物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更加适合于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和组间交流的方式达到知识共享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探究与掌握。
参考文献:
[1]秦晓利.生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4.
【关键词】堤防工程;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引起了人们的充分重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共存、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是对自己的保护。所以,社会经济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自然与人同步发展、和谐相处的关系,这是惠及子孙和人类延续的大事,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须。对于水利行业来讲,今后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对各项水利工作进行指导,从而推动治水事业不断进步。
1、对于保护堤防工程来讲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重要生态系统的河流,要求人类在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利工程的建设的时候,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必须加以维系,其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给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被人们所认识,这在两个方面有充分体现:首先,人工渠道化自然河流,包括硬质化的河床材料、几何规则化的河道横断面、直线化的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其次,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堤破坏的侧向水流联通性,筑坝使得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立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对这种负面作用要有充分认识。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要采取积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实施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
当前我国有些地区在开展河流整治和防洪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尝试着河流的生态建设,采取了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比如采用堤防绿化手段,生态型护坡技术等。然而,认识有些问题存在片面性,缺乏应用技术指导和系统理论,比较模糊高度不够,在实际操作中标准和依据也很缺乏,对有关技术指导和技术规范的支持迫切需要,从而可以更家科学、规范的开展河流整治工程建设。
2、现代化堤防工程的设计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建设也随之面临新的要求,在对水利设施安全经济进行考虑的同时,生态景观的需求也日益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要结合城市现代化防洪堤工程建设,以防洪安全为基础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居民的休闲给予全面的考虑。只有这样的堤防工程才能与仅以防洪安全为目的的堤防工程产生区别,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相符合,是现代化的堤防工程。
2.1宜宽则宽是明确堤防间距应遵循的原则,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要求和行洪与之间的矛盾要加以妥善处理,河漫滩和河槽保持一定的植被空间和浅滩宽度,还要满足设计洪水行洪需要,提供栖息地给生物生长发育,使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充分发挥。
2.2在布置堤线的过程中,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要尽可能保留,对其分汊散乱状态或蜿蜒性应恢复或保留,也就是恢复或保留急流、浅滩、湿地或河湾。
2.3自然与人的生态和谐建设是岸坡防护工程设计的重点,在工程安全满足的条件下,实施与自然景观协调的形式,确保景观和生态的护岸形式具有多样性。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多孔混凝土构件和具有良好垫层和反滤结构的堆石应尽可能使用,对那些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浆砌块石、混凝土等要尽可能不用,创造有利条件为两栖类动物、鱼类和昆虫栖息与繁殖,以及植物生长。
2.4设计河流断面的过程中,要根据自然河多样性变化特征,采用非规则断面,对河床的平坦化要尽量避免,深潭与浅滩一样原则,这样对与自然风景协调性和与生物的亲和性极为有利。
2.5工程滑动稳定和渗透稳定是堤型的选择原则,其建设不仅仅满足安全条件外,还要与恢复技术或生态保护要求相结合,尽可能实施缓坡和采用当地材料,创造有力条件促进植被生长,使河流的侧向联通性能够保持。
2.6在开展城市水域景观建设整治的过程中,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要重点保留,生物栖息地建设应多加重视,避免将水流置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和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中。水利工程设施要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建设一种自然与人亲近的环境。水利工程还应创造良好条件,为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和公众广泛参提供有利因素。
2.7为了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使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减少,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对生态工程的维护、监测和评估必须提高,积累丰富的数据和经验,并在前期养护和后期管理上不断加强。
2.8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物栖息地是其施工期强调的重点,在动植物发育期应避开进行施工。在施工期对特殊区域的物种要实施相应的辅助保护措施。适当处理开挖后的采料场应,改善植被生长条件,平整地形,合理设置排水,以满足环境及美观方面的要求,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
3、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水利的突出特征,保持自然规律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协调与平衡。争取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水资源保护工程、生态工程。良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系,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水利工程为“生态工程”,使水利工程的环境美化功能和生态效益功能得以全面发挥,满足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要求的要求。水利工程要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使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各项要求获得满足。在实施工程的全过程中对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要加以充分重视,从而兴利除弊,把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有效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洪安全是现代化堤防工程提出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形成的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哺生态环境,保证了现代化堤防工程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韦港,冀建疆.堤防工程与环境地质问题[J].水利规划设计(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院刊),2000年第1期
[2]董哲仁.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与补偿[J].水利水电技术,2003年07期
关键词:北戴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北戴河湿地位于新河以北、林海度假村以南、滨海大道以西的三角区域,经新河入海口与沿海湿地相连。2007年曾举行东北亚湿地和水禽保护国际研讨会,并发表了关于东北亚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合作的北戴河声明,已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作为世界四大观鸟胜地之一,北戴河被誉为“观鸟的麦加”。
一、北戴河湿地状况
(一)湿地概况。北戴河湿地,是被国际湿地保护组织所命名的我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其中总保护面积3081公顷,是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和国际四大观鸟胜地之一,区位优势重要,湿地类型多样。在这里,保护鸟类380多种,列入《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4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动物51种,包含有黑嘴鸥、白鹤、丹顶鹤等[1]。北戴河湿地也是西伯利亚、中国北方与南方、菲律宾、澳大利亚之间候鸟迁徙的驿站,曾多次在此观察过候鸟的英国观鸟团称从世界范围来讲,北戴河湿地是远东最好观察迁徙候鸟的地方。
(二)气候特点。北戴河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湿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相对湿度低,空气半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四季气候分明。同时因受海洋的调节,又具有多风、湿度大、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的海洋型气候,整个北戴河处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之中。也正是因为北戴河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其形成了适合候鸟生存的栖息之地,使北戴河成为国际四大观鸟胜地之一。
(三)生物特点。北戴河湿地之所以受人瞩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候鸟重要的栖息地,通过查询资料可知,北戴河区的鸟类有白鹭、丹顶鹤、灰鹤、大天鹅、海鸥、海燕等。我国鸟类共计有1186种,其中北戴河就有20个目61个科的405种,且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68种。在中新网“秦皇岛《做“观鸟圣地”的守护者》倡议引发全国关注”的报导中,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鸟类学会副会长许维枢先生曾这样说道:“北戴河曾一次记录到东方白鹳2729只,超过以往世界最高纪录的一倍以上;一次记录到鹊鹞14534只,为世界上一个地点发现鹊鹞的最高纪录。”这也证明了北戴河区丰富的鸟类资源的特点。
二、湿地功能及退化
(一)水资源的“贮存库”。湿地可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在多雨或涨水季节将过量的水像海绵一样储存起来,减少洪水压力,有效控制洪水,防止土壤沙化,又能在一段时间后慢慢释放补充河流或下渗补充地下水,因此被称为是水资源的“贮存库”。
(二)水体“净化器”。湿地本身的独特性让其有净化天然水体的能力。湿地本身特性让它能滞留水、土中的沉积物、有毒物等,从而改善环境污染。
(三)“储碳机”。湿地能够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源,在全球变暖日益严重的当下减少温室效应。
(四)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蒸发,湿地可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气,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同时能够控制土壤侵蚀,稳固基地,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调节气候。
(五)“物种基因库”。湿地是重要的基因遗传库,对维持物种多样性和平衡、筛选生物优良基因有着重要意义;作为鸟类的天堂和重要的生存栖息地,对鸟类生存和繁衍后代也有很大作用。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呈现单一化破碎化现象,因此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并协调人地关系对生物多样性及珍惜鸟类保护有重要意义。
三、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湿地有自净能力、防风固沙、稳固海岸、丰富湿地生境类型等功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对湿地认识的不全面、不重视,城市发展建设没有周全考虑湿地地质和生态环境,导致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破坏加重、功能不断退化,为此建议开展以下措施:
(一)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湿地环境保护不是个人、小集体和政府的事,而是每一个人的事,因此,需要加大对湿地环境保护的宣传和人们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只有对湿地功能、湿地破坏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人人拥有保护意识,才能更好的进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
(二)节约用水,开发与推广水资源利用技术。湿地退化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居民用水量的增多和浪费,导致地下水过量开采,使得湿地干涸,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推崇水资源保护、开发并推广先进的水重复利用技术,对湿地保护有巨大意义。
(三)着力抓实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北戴河鸟类博物馆。2009年,政府开放秦皇岛鸟类博物馆,这是集鸟类起源、进化、发展等为一体的专题科普博物馆,但是没有很好的发挥科普教育效能。为此应加大对博物馆的宣传,与世界观鸟者进行交流、与各高校进行交流,进行候鸟知识普及教育,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四)落实责任,明确管理。湿地在中国的管理虽归林业部,但是涉及其管理的部门还包括了农业、水力、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海洋等部门和相关地方单位,管理权限不清和缺乏管理协商机制,使得湿地的利用和管理很难实施。为此需要明确管理部门,协调各部门之间关系,以便湿地管理有效进行,湿地保护切实实施。
(五)政府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颁布相关政策。在北戴河区了解到,地方政府为保护北戴河环境,严禁禁止北戴河区进行炭火烧烤,并有城管进行监察,但在北戴河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上检索和秦皇岛图书馆政府文献查询处,均没有发现独立、完善的与湿地保护有关的详细的政策、法规,所有涉及到湿地的内容均在旅游管理、年度工作总结等里简单提到。此表明,政府方面对湿地生态保护还有欠缺,政府重视度还需提高。为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严禁湿地生态污染破坏、候鸟栖息地破坏,让北戴河湿地生态保护和候鸟保护有法可依,走上合理法制化道路。
(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在法律条件下出台相应的建设和管理条例,城市及自然保护区等的建立要做到依据湿地生态特点建立,妥善进行各项管理,避免开发造成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另外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一方面,使湿地保护区在法律规定下被保护,另一方面,使遭受破坏的湿地能够得到恢复。
四、小结
秦皇岛市民曾在当地相关采访中说道:保护鸟类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如果有一天鸟儿消失了,那么人类的末日也不再遥远。保护鸟类,最重要的就是保护鸟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2]
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在,环境发展不仅仅影响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还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为此,我们不仅仅是做加大宣传、志愿服务等的表面工作,而是在认识到湿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和湿地破坏对人类的潜在威胁的同时,切实进行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每一次活动和宣传都具有实际意义。保护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共同的生活家园。(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指导教师:王智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秸秆利用;农业;环境保护
农业废弃物和农业生活垃圾是农村垃圾的两个主要来源。农业生活垃圾处理的方法很多,譬如可以设立垃圾投放的固定点,对垃圾定时定位投放,并定时回收和处理。而作为农业废弃物大户的秸秆,处理相对繁琐。在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因而农业丰收连年,农作物秸秆的产生量也逐年增多,尤其近年来秸秆焚烧、随意抛弃的现象日益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加快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对缓解资源约束、稳定农业的生态平衡、减轻农业环境的压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秸秆产量及其综合利用的现状
相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秸秆理论资源量在2010年达84亿t,可收集的资源量约7亿t。秸秆的品种以小麦、水稻、玉米等为主。其中,麦秸约达1.54亿t,稻草约达210亿t,玉米秸秆约达2.7亿t,棉秆约达2600万t,薯类秸秆达2300万t,豆类秸秆约达2800万t。秸秆是一种优质的生物质能,可以部分替代、节约化石能源,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改善目前的能源结构,有效缓解全球的气候变化。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要达到80%以上。依照中央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为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机遇时,也带来了新挑战。
2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秸秆是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一种物质,对人类的生产发展既有利也有害;它既可以成为对生产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次生资源,也可以成为对人类社会有害的废物与垃圾。所以,秸秆还田、秸秆的综合利用以及农田的保护性工作,既是技术问题,也是关系农业今后能否持久发展、粮食能否稳产高产、构建和谐农业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有效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再生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对作物秸秆处置不当或者置之不理,那么将会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产生恶劣的影响,它会占据大量的土地面积,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3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需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是事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重大问题。从环境效益角度看,每当秋收季节来临,农村田间地头的秸秆被大量成堆的燃烧,空气中散布着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不利于村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环保部门要协同行动,强化管理,对秸秆采取科学有效环保的措施,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好方案、好措施。比如采取分片分户管理政策,责任到人,实行问责制。只有落实到每个人,问题才能得到具体的解决。在作物秸秆的利用方面,要学习新方法新技术,要善于吸收国外的处理技术,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的方案。学习发达国家技术原理,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设备、原料,甚至一些分解秸秆细菌的菌苗。既要对机械设备、流水线进行引进,也要做好基层服务的组织培训工作,使相关人员尽快熟悉、学会使用进口的技术,完成对作物秸秆的转化工作。使秸秆处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最大程度避免农业污染发生。通过建立秸秆加工的代表性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秸秆处理,形成专业化的秸秆处理格局。政府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处理利用将带来的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综合效益;通过生动活泼的途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引导作用,对秸秆处理的相关知识、技术,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多给群众一些技术层面的指导,树立好的榜样,做好模范作用,让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品尝到经济收益的甜头。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美好家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根据市委的部署和市人大常委会20__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历时三个月,先后赴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水利局、发改局、经贸局、工业园区等有关部门和__镇、__镇、__镇、__镇、__乡、__乡、__镇等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和困难,剖析原因,寻求对策。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在开展生态市创建、经济结构调整、__江水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资源培育、城乡环境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推进了我市的生态工贸城市建设。
根据我们的调研,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在水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和布局、养殖业污染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力资源开发、阔叶林保护、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思想认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
从过境断面监测结果看,__江(__段)受外县(区)上游外来污染影响严重,如新罗区的养殖业污染;大田县谢洋乡仕福村铅锌选矿厂废水直排我市__镇长塔村河道,造成严重污染。城区内菁城、桂林城区污水管网尚未完善,部分生活污水仍直接排放于__江,__江干流水质不容乐观;受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影响,支流水质富营养化指标高;洛阳溪依旧受到大深矿区选矿废水、矿区水土流失影响,存在超标现象。
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目前我市在产业结构上以能源建材、资源型企业为主,深加工、高科技方面工业企业较少,资源型占60%。商贸、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从城市空间布局看,规划区域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区周边围绕着工业企业,特别几个大的高耗能企业,加上目前无集中供热系统,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特别是东坑口以化工产业为主的工业园区、振鸿水泥、__电厂距离城市中心较近,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群众反映强烈;从企业生产装备方面看,我市工业企业大部份是高耗能、资源型、传统型企业,高科技、附加值高的企业少,如电厂(2×30万千瓦)、红狮水泥、振鸿水泥、大深矿区、挂山矿区等均为资源型能耗企业;从单个企业方面来看,部分企业中存在占地大、投入少、土地空置闲置、使用率低、土地投资强度小,企业投产滞后,创造效益不明显,贡献不足等问题。
养殖业规划所列的禁养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范围内仍存在养殖或环保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不够强,“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落实不够到位,治污染资金投入不足,治污染设备不够完善;投入关闭拆除的补助资金不够(猪舍关闭每平方米补助30元,改为仓库或其它用途的每平方米奖励30元),由于猪舍建筑成本较高,补助60元养殖户不给予拆除,猪舍只关闭没拆除,容易导致复养;散养户点多面广,由于其规模小、投入少,大多建在房前屋后、采取家庭作坊方式,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废水不能做到达标排放;按照省、龙岩市要求,在20__年底前完成80%的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点多面广、治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超标准、超范围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随意丢弃有农药残留的袋、瓶等的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给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质量和土壤带来严重影响;二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问题显著。2010年__市水土流失面积28.87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6.47%,其中茶园果园过度开发、工程建设、采矿区,特别是非法稀土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污染尤为严重。由于农用地重用轻养及水土流失,地力普遍下降。三是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未全面有效建立,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路边、河塘或低洼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河道淤积,污染水体,使得农村河网水质普遍较差。
水电站分布在全市大大小小河流上,把河流截成阶梯式水库,河流湖库化加剧,因利益驱使,不少水电站企业没有严格执行最小流量规定,河流自净
能力变弱,水库大坝蓄水本身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有的电站清库不彻底或根本不清库就蓄水发电,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的在施工过程中,弃土、弃渣乱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道路施工时有的直接把弃土往河里倒,堵塞河道,河水中悬浮物明显增加,河水变浑,导致水库库面漂浮物很多,水葫芦疯长。我市一些群众受利益驱动盗伐、滥伐阔叶树甚至生态公益林中的阔叶树来加工木屑作为种植食用菌原料,严重破坏了我市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北片新桥、__、__、__等乡镇形势尤为严峻。同时,毁林开山,毁林营造茶园、滥挖树头等的现象屡禁不止,每年破坏的阔叶林相当可观。而阔叶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过度砍伐阔叶林,已给我市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我市境内新桥溪和__溪水量已逐年减少,就是很明显的例证。另外,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生态林保护、管理和建设。
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污水收集率低,大部分的乡镇未建成污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影响地表水水质的改善;未形成规范的危险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系统,乡镇垃圾收集处理率普遍较低,处理设施简陋,未能达到无害化填埋要求,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不同程度地使土壤、地下水受到二次污染;城区环卫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城区脏、乱、差还没有根本改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还比较低,绿地管养不到位。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保护生态环境尚未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在经济建设中由于考核考评机制不够合理,存在重量不重质,环保工作仍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局部地区形成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现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长期偏低,生态建设措施难以真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人员、设备、经费不足,执法监督能力不足、监测技术与手段较为落后,部门、地区之间的统一协调有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生态理念有待提高。
围绕“打造闽西对接闽南的桥头堡、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宜居宜业的生态工贸城市”目标,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保障、公众参与的生态市建设机制为手段,实施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力争全市8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镇指标要求,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县(市)目标,把__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的宜居宜业生态工贸城市。
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重大事项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要充分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把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事项以人大决议、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全市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确保实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决策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对重要规划、政策以及重大项目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大决策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程度,形成政府、专家与社会团体、公众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科学有效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市域进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时,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进行环境战略评价。实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依法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环评预审。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治本之策,一严格产业准入。要制定产业发展导向,设置鼓励、限制和禁止建设的产业目录,限制发展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工艺技术落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较高,不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产业和项目,凡列入禁止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不得办理新建、扩建的相关手续,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明令一定期限内淘汰、关闭、停产的发展产业和项目,政府主管部门依法检查、督促其按相应规定执行。二优化工业结构。要充分利用__市区位优势,促进轻纺、机械电子、冶金矿产、农林产品加工和建材化工等主导工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效率,目前,要着力推进水泥产业的深加工发展,水泥企业不能只生产熟料等初级产品,而是要在生产水泥成品的基础上,向下游的制造水泥枕木、预制板等方向拓展。同时,加快推广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提高支柱产业的发展质量,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支撑主导产业生产生态链的形成。三调整产业布局。要强化各类工业区块的功能整合,明确各区块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目前,应抓紧推进东坑口化工小区“优二进三”,做好规划搬迁工作,并在搬迁中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产业集聚模式,明确各片区主导产业,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增强产业的关联度,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应重点督促金大鑫钢铁企业下游高附加值产业的落地,打造百亿产业园;对物流、商贸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站在未来和整体的高度加以考虑,宁缺勿滥,以构建大物流为目标,通过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做强闽西南现代物流业。
促进工业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统一规划排污等环保设施,发展特色园区,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以保证治理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治理。针对我市规划区砖瓦行业较多,尽快制订我市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推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拆除小锅炉,配套相关优惠政策。要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延伸工业产业链等途径,促进工业经济的循环体系建设。尽快启动红狮水泥两条生产线烟气脱硝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时加强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确保增产不增污,通过清洁生产,发展节能、降耗、节水、节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循环型经济。
一要加强水源地水污染源治理,实行严格分级管理,保护水源。严格按照饮用水源保护条例,禁止在保护范围内开展影响水源保护的一切活动,禁止新建工业企业项目,加强上游污染源治理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饮用水安全应急管理机制。二要完善__江流域监管机制,坚持流域统筹、疏堵结合,建立分区控制、联动治理、上下游联合交叉执法、全面控源的污染防控体系,要加强执法监管和监测监控,探索完善分段管理、分段负责制,将各项整治任务和整治责任落到实处,构建流域上下游水质水量综合监管系统,加快流域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加强涉水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加强跨区、跨部门水质信息沟通,构建上下游的水环境综合预警预报系统,加强突发性污染事故的水量水质综合调度,提高水污染风险预警能力和防控水平。当前,特别是加强对湖库甲藻监测工作,建立有效应急处置措施,防止藻类异常大量繁殖现象的发生。三要强化水生态保护,提升重点区位的森林、湿地
生态功能,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快污染严重河流水环境治理,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落实水电站库区垃圾清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在线监控制度,关闭并拆除部分严重影响流域生态修复功能的小型水电站,提升流域自然净化功能。几年来的养殖污染治理实践证明,以离河流远近来划分禁养区、限养区,简单地把养猪场往山上搬,并不能解决养猪污染问题,反而会使污染往支流、山涧甚至水源地蔓延。要根据区域环境容量、流域水质现状、山林植被吸纳能力来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合理规划布局生猪养殖场。积极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采取封闭型生态养殖产业链,目前要重点推广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干清粪减排措施,扶持发展以猪粪为原料的有机肥厂,要鼓励试行“养治分离”的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组织养猪户成立养猪合作社或养猪协会,由养猪协会征收养猪污染集中治理费,委托有机肥厂或专业化的公司集中收集和处理猪粪尿。要禁养与治理并举,奖励与处罚并用,对在禁养区、禁建区违规新建的养猪场要坚决予以;对没有环保设施的违规养殖户和超标排放的养猪场要依法征收排污费,并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要依法关闭。对治污措施落实好和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的规模化养猪场,政府要给予一定资金奖励,以政策引导农户走生态养殖的发展模式。
一要严格矿山开发建设准入条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依法审批备案,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检查巡查,共同指导矿山企业实施“边开采、边治理”,督促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义务。二要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范围和复垦指标,由采矿权人负责保护和治理;对无法落实业主的废弃矿山,根据属地原则,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整治。三要进一步强化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突出解决矿业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坚决取缔关闭不符合最小开采规模规定的矿点,依法查处非法采矿,严禁在禁采区内新建矿山、矿点,当前要重点打击稀土的非法开采活动。
一要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督和执法力度,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和森林资源多元投入机制。二要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生态公益林基地建设,停止炼山造林、停止毁林造茶园、停止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及大面积单一竹林。三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落实防治措施,加快林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阔叶林,严格控制以消耗阔叶林木材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规模,从源头上抓好严控落实,加大对锯台、滥砍乱伐和非法运输木材锯屑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做好食用菌种植户的转产工作,鼓励其开展竹业、烟叶、金银花、熏衣草、蔬菜等种植,建议提高烟农生产补助,烟叶税返回烟农鼓励发展,增加收入。四要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措施,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可采取逆向倒查机制,依法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蚂蚁搬家式偷盗林木、滥挖树头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严格控制林木采伐,大力提高林木蓄积量,恢复和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实现林业和林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五要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提高并多方筹集生态公益林管护资金。
以人为本,坚持“适居性”、“特色性”的原则,遵循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__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协调推进,把居住环境的改善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以建设生态型江滨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加强城市绿地管养,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强城市坡道路交通、停车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改造完善城市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提高城市供水安全;加强城市雨污水管网建设,完善城市排污管网,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同时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升城市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加强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与餐饮废气的治理,建立健全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加强对娱乐场所、建筑施工、车辆等的噪声污染管理;加快完善垃圾池(场),垃圾中转站、果皮箱、垃圾运输车、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管理,打造专治优美人居环境。
一要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从治理农村“脏、乱、差”入手,扎实推进以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全面清理公路沿线、沟道两侧、村道里弄的垃圾,加快完善村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扫保洁、清运和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要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五改”(改圈、改厕、改厨、改水、改路),要通过建立一批沼气示范村,以点带面,带动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整体推进,净化美化村庄环境,同时,建议有偿回收农药使用完后的残留袋、瓶,以防止二次污染。二要做好生态移民工作,对生活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高山区、深山区,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群众,以及配合生态建设重大工程项目需要移民的群众,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的引导农民下山,通过科学规划引导山区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和城市集聚。三要积极调整农村能源结构,逐步推广以电代薪,增加电力、液化气、优质煤的供应以减少对薪柴的信赖,鼓励使用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
一要开展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领域是生态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我市应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生态知识和环保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和优先群体包括决策者群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群体和学生群体等。二要借助现有的教育途径,广泛深入地普及生态知识,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政府互联网、宣传标语和墙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征集一些形象生动易于记忆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语与广告语。三要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和志愿者行动、设立公众举报电话、奖励举报人员、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激励公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同时推进企业文化的转型与创新,树立企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有各种不同的定义,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的定义被广泛使用之外,世界银行(World Bank)也有类似的定义:“建立在成本效益比较和谨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国内一些学者则认为: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体制四个方面,也可称为“生态、生活、生产、体制”的“三生一体”的范式。综合各种定义,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基本上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或内涵:
(1)生态可持续: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包括自然资源的復育与再生;考虑环境承载力、容受力的有限性;建立“生态足跡”的衡量观念。发展的同时,生态保育和环境保护都获得休养生息。具体作法是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2)经济可持续:依靠科技革新提高生产的质与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强调“绿色GDP”、建立环境经济学的新思维。
(3)社会可持续: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当代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处于半贫困或贫困状态,“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贫困问题。而对待社会弱势族群的公平与正义、保存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性,是社会可持续的主要关怀。
二、可持续发展的层级与范畴
可持续发展固然是全球共同的议题,但在推动或执行上,可以分为全球可持续、国家可持续、地方可持续与社区可持续等不同的层级:
(一)全球可持续
全球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从国际的观点,整合各个国家、各区域,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最明显的例子是1972年6月16日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共同发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rio declaration)又称《地球》(earth charter),其“目标是通过在国家、社会重要部门和人民之间建立新水平的合作来建立一种新的和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签订尊重大家的利益和维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完整的国际协定而努力;因为全球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大自然的完整性和互相依存性。除了里约宣言之外,“二十一世纪议程”的第一部分“社会和经济方面”特别列举了以下多项的内容: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穷;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等。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第三次缔约国会议(COP3)签订《京都议定书》,显示各国对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暖化议题的重视,且愿具体执行气候变化纲要公约所订的减量目标,2004年俄罗斯批准加入京都议定书,而使此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
(二)生态环境面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关怀,详细区分还可分为生态保育与环境保护两部分:生态保育系指自然生态的维护、保存、復原,进一步还希望“复育”成功。环境保护则系针对物理性公害如:噪音、悬浮微粒;化学性(毒性化学物质)、生物性(水质优氧化)等公害的防治或减量,使环境受到的影响力增加,达到地球可持续。
(三)社会经济面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经验中,环境生态维护与经济发展,往往呈现相反的走向,甚至被形容为“经济与生态相悖”的现象。因为资本的内在逻辑是建立在:(1)无止境的累积与商品化;(2)生存竞争与利润极大化。因此,资本家对自然的剥削,对环境的破坏,是不会纳入其“生产成本”的计算之中,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污染与污染权的买卖只是个“经济问题”,而无关乎道德。当然,无可否认的,经济生产会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合理的、可容受的范围内,基本上还是符合可持续(可持续)的精神,反之,若超过其限度,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法治建设
1 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1 生态破坏造成的原因
人类无节制的破坏自然环境导致了我们生存环境的破坏。我们为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得到更高的效益,短期内的利益最大化,严重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大量砍伐森林,污水不经处理任意排放江河湖海,工业气体不经净化随意排放至大气中等现象,对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我们生活的质量严重下降,森林覆盖面积越来越少,温室气体含量不断增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加剧,地下饮用水资源减少,物种时时刻刻不断减少等。人类总感觉是强大的,可以支配一切,可以控制自然,可是在支配控制一切的同时,无节制的索取,开采,无节制的破坏,这种观点,使得人类向大自然任意索取,任意排放污染物,任性破坏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导致了大自然严重的破坏。
1.2 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必须保护自然的方法,同时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是人类生存必须遵循的。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对保护大自然必不可少的。付出就有回报的,有时候是正回报,有时候是负回报。为了正回报,人类是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珍爱大自然的动物,植物,花草,树木等等,合理利用资源,不要过度开采,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治理污染。要努力使我们的生存环境,自然生态不是破坏,而是保护,合理的利用,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2 环境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方法
2.1 饮用水方面的防治与治理
在饮用水方面首先人类要合理的开采和合理的保护饮用水水源,不要浪费用水,要节约用水,加大人力物力、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不要让不法分子过度用水,破坏用水,排放废水,破坏饮水的质量,在农村由于农民意识相对薄弱,农民对农村饮水破坏,导致的安全与健康问题:如农药,厕所家禽,医疗垃圾等导致了农用,家用,医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2 大气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要降低商业用煤的粉尘气体污染。如平房烧煤炭,锅炉用煤,工厂用煤,一定要采取各种方法降低煤炭的使用。要加强煤电工厂对大气污染的合理的治理。要在各大中城市及其周边严格控制和取缔大型的工厂。要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如核能,水能,风能等新型能源。让人类用上自然的放心的,不破坏自然的能源。
2.3 城l环境的防治与治理
我们要加强加大城乡环保方面基础建设,提高城乡污水处理,减少家庭废水,工厂废水,对环境的破坏。加强城市,农村,工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的垃圾不要无节制的去破坏农村,农村的垃圾也不要肆意的破坏水土,合理治理,合理保护,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人人有责。
2.4 加强人与自然的生态保护
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治理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要大力保护天然原始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的恢复与修复,不断完善天然林的保护。要加强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做好原始树林、原始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现阶段我们对环境的保护主要是后期的治理。没有前期的预防。在实践当中,人们通常是注意的对环境的后期治理,没有重视前期的可持续发展,结果往往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对大自然,生态坏境的保护,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变本加厉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结果没有考虑到如何减少资源对水土对空气的污染。环境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长期的从头到尾的保护。我们现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是最后治理。实际上根本没有控制和防范前期的污染保护,在生产当中也没有考虑到如何降低,减少污染的方式方法。结果在后期的治理当中加大治理的难度,无形当中提高了治理成本高,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
2.5 环境规划对社会的发展
环境规划就是具体到人员到部门,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当中是时常出现。污染了无人治理,无法可依,无人管理,不法分子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们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可以把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环境管理有序的联系在一起,综合执法,综合治理。有人可管,有法可依是防治与减少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根本性措施。可是现如今,环境规划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先染污后治理,没有形成先期的保护。没有形成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的难度,加大了环境治理的成本。
3 保护环境主要措施
3.1 全面推行环境保护责任制
现如今许多方面好多工作都有目标责任制,所以在环境保护方面也要明确目标责任制。明确环境领导与环保部门,环保人员的工作目标和责任,可与落实情况与主要领导主要部门主要人员签订责任状。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真正得到落实。不到位的要依法处理。环保部门要定期检查和通报目标落实情况,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合理落实。
3.2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环境的治理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做到环境的保护,这就是提高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工作,通过报纸,宣传页,媒体,网络等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大家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和公益性实践活动,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让人们知法懂法,用法律的手段保护环境。
3.3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环境保护的很好手段,对于没有违法的要宣传教育,对于初步违法的要给予警告,对于严重违法的,就要追究法律责任。国家要大力提高对这些执法部门,执法人员的权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放过每个破坏环境,触及到法律的不法分子,不法企业。
4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息息相关的。只有环境保护好了,社会才能很好的发展,只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加速社会发展进程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与自然环境是时时相关,密切联系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很好的,健康的,安全的生活自然环境,更不会有人类美好的生活。人类只有与自然和平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人类热爱自然,从自然中不断索取的同时就要去认真保护,爱护自然。虽然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必不可免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合理的开采,合理的保护,大自然和人类是能很好的相处。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对自我对下一代,对子子孙孙的一种责任,只有我们保护好了环境,才能很好的去做其他的事情,才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都是我们全心全意去爱护保护,合理的索取才能得到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陕北民歌 生态环境变迁 保护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智慧、才能的结晶,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是陕北人民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陕北民间音乐体裁形式。在中国民歌中陕北民歌对中国乐坛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是陕北最具分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陕北民歌顺利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意味着陕北民歌的价值和保护被提到了一个国家级认可的高度。问题在于,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把陕北民歌选入目录置于高台,而是如何切实地将陕北民歌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得更好,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陕北民歌保护的研究文章已经不少,提出的保护措施也很多。本文从陕北民歌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及对陕北民歌的保护角度,就陕北民歌的传统价值的发展与变迁,为陕北民歌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陕北民歌的生存环境
一种民俗事象的产生,总是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联系, 陕北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与陕北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陕北民歌的自然环境
陕北民歌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生长起来的,黄土高原是培养、塑造这种民间歌唱的决定性因素。黄土高原原本指甘肃、青海、宁夏祁连山以东、山西太行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南、陕西秦岭以北这一六省区毗连的广大地区,属黄河中上游地带。其内部又包括了山西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陕北高原、宁夏川区、祁连山地、陇东高原、青海川区等多种地貌,但由于以黄土为特色,故统称为黄土高原。如果说以上只是广义上的黄土高原特色的话,那么,处于这个高原中心的陕北,则更是黄土高原地理地貌的一个典型。与周边黄土高原诸邻居相比,陕北黄土高原内部塬、梁、峁、壑及丘陵、沟川纵横交错的状貌,不仅凸显,而且更具统一性。河里流黄水、黄土地上刮黄风的地域特色更加普遍,而在自然条件影响下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农牧并举,种植谷子、糜子、青稞、玉米、高粱、豌豆、黑豆等及居住窑洞等方面,均成为黄土高原自然人文景观最明显的标志。它们当中的每一种因素都对陕北民歌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黄土高原社会经济自我封闭的大格局中,由于陕北与周围四邻存在的某些自然边界,如东侧之黄河,北面、西北面之沙漠、长城,正西之土塬、丘陵,南边之低山,使这里又在一个“大封闭”格局中建构了自身相对的“小封闭”境域,从而更加强化了陕北经济、社会、文化与外界的隔绝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传播中因地理条件而促成的一种较普遍的“隔绝机制”。它对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但对于地域性传统艺术的保存、保护、沿袭,却十分有利。陕北的民间艺术之所以在上千年的传播中保持并强化自己的独特个性,既得益于它们与当地生产、生活和当地民众精神的密切融合,更受惠于这种“隔绝机制”所建构起来的天然屏障,千百年来它随时都在吮吸着黄土地里的养分。
2.陕北民歌的人文环境
草木稀疏、沟壑纵横,可以从地理上这么概括陕北,经济上贫穷,交通上闭塞,可以这样想象30年前的陕北,也许这样的情况已持续了上千年。秦代陕北成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农耕民族的战场,蒙恬曾经在这里屯耕,归降东汉的匈奴一部分移迁至此,这里曾经建立过辉煌的统万城,几乎所有在历史上和中原发生战争的民族都曾经在这里活动,占领这里的中原政权不断屯耕,少数民族渐渐的汉化,在唐时代这里已经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地区了,可生存环境的恶化很快,犯罪的汉民很多要被发配到这里充军。半放牧、半农耕的生存方式慢慢地形成,但主要的食粮依靠的是农耕。
谁也不知道陕北民歌从什么时候诞生的,也无从考究哪个民族的音乐是母体。总之,很久以来它就存在了,没有人去记录它。它依靠的是口头传唱,引起我们的注意是那些牧人,在山梁上、沟谷里,而听众大多是一群默默吃食的山羊。它的小曲多数很酸很悲,多数是情歌。当然,不是只有牧人会唱,在家的妇女也会唱,更多时候它发生在一个人独处的场景里,陌生人的闯入可能会打断它。没乐谱、没记录的歌词,任何人可以根据心情即兴创作,随后可能就将它忘记了。它可能以第三者的身份将故事唱出来,也许会传唱一方、风行百年,成了人们的共同记忆。歌者可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开口,只有情动于衷的时候,它才会唱起。
陕北民歌价值观的变迁
1.大潮冲击与“传统萎缩”
在热浪般全球通信、经济发展的大潮下,陕北民歌的生存现状同样很不乐观,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口头艺术表现形式,存活在民众的脑海之中,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在农村生活的人数直线下降,近年来农村又实行合并学校的政策,农村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拥入城镇上学,家长随其做饭打工,于是在农村除了过年,一般见到的都是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幼儿。
2.人文环境的变迁导致价值观的演变
物质生活条件改变导致人文社会环境的改变,改革开放使陕北地区生产生活水平发生很大变化,随之带来了陕北人民生活习俗的演变和发展,传统的风俗和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娱乐方式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饭养身,歌养心”的价值观也随着文化环境的变迁而慢慢淡忘和消失。
3.陕北民歌传承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1)老年歌手相继离世,在世名艺人稀如晨星。根据笔者近十年来的田野采风调查,每到一处,打问一个当地出名的民歌手十分困难,找到的大多是六七十岁颤巍巍、上气不接下气,歌词七断八截,极少有不打绊子完整唱完三首歌的,这表明老艺人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唱歌了。
(2)中年歌手青黄不接,出现严重断层。在陕北农村,五十岁以下的艺人极其罕见,导致在正月闹秧歌时老伞头唱不动,新伞头又接不上班,于是很多村子已经停止了闹秧歌,年轻伞头就更没有机会学习锻炼,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近20多年来从未见过农村有人唱陕北民歌,山上也未曾听过悠扬的信天游。据笔者采风调查发现,即便农村找到的五十岁以下的歌手,他所演唱曲目都是从磁带里学来的。
构建陕北民歌保护体系
1.生态博物馆保护理念
生态博物馆是将某一社区或某一区域整体作为博物馆,包括其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博物馆学专家海教授认为: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及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使之和谐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
以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理念来保护陕北民歌文化,应强调社区居民是文化的主人,他们是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他们有权对自己的文化作出诠释;生态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应当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
具体措施是:在社区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可重点考虑以政府扶持办节,鼓励和拉动民间节日的“复苏”,这里用复苏一词有特定的含义,因为很多民间节日并没有在民间完全消失,只要略加扶助,进行鼓劲政策,就能重新举办得有声有色。这样以节日唤醒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记忆,也符合“关于鼓励利用优秀民间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鼓励传承人的办法多种多样,但保护陕北民歌,最重要的是要让歌师后继有人,要让歌师既有经济地位,又有社会地位。生态博物馆保护的县区不宜过多,要精选有代表性的,又便于道路通达的自然村庄。
2.静态保护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学理论,任何一个民族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消亡,陕北民歌作为陕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样不例外。但保护却是当今一个不回避的事实。以静态的形式将侗族大歌保护起来,应该是最好的办法,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陕北民歌申报国家文化遗产成功后,原生态的形式也不会因为申报的成功而恢复到从前的状态,因此必须组织对陕北民歌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通过摄像、录音、照相、音乐整理,全面准确地记录侗族大歌的各种歌词、谱、系、传承人及生存环境情况,然后按原生态的存在形式进行静态的复制,建立侗族大歌博物馆,展示厅、展览馆。在展览馆内以影视、幻灯、图片等等形式加以保存和展示,再组织专业团体现场表演。
3.“移植”保护
人类在植物学、医学等众多领域都成功进行各种“移植”,旅游业也进行大规模的“移植”工程,“黄土风情园”、“中华民族园”、“民族风情园”、“中华民族大观园”等等都是移植的旅游景点,这些以展示民族风情为主的景区,虽然是人造的景观,但客观上却为保护民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平台。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这样一种尝试,那就是在众多移民搬迁工程中,进行部分类式文化移植的做法,对民族文化进行异域移植。也可以考虑以政府的行为,将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民族村寨进行搬迁,以搬迁进行异地保护,然后进行综合建设,扶持民族风俗习惯,再现真实的民族文化环境,开发旅游业,以旅游业和民族文化产业支撑其经济发展。
移植地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交通沿线便于开发的场所,为了有效防止新移民与周围文化环境的很快同化,可以采取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保护态度,让移植区成为特色文化的亮点,让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居民因为文化能带来效益而对民族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产生自豪,从而产生文化自觉。
4.建立陕北民歌表演团队
建立陕北民歌队伍,是陕北民歌保护的必要措施。陕北民歌表演队伍可以集表演传承为一体,这种歌队与歌舞团性质完全不一样。它应该产生于陕北民歌,以陕北传统民歌歌队的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和传承,以老艺人为核心,以表演传承民歌为主要形式,演员就是本村寨的村民,农闲时进行训练,传歌、教歌、学歌,农忙时依然是农民,进行生产和劳动。演出收入,按劳取酬。嫁到本村的其他民族妇女也可以通过学习成为歌队成员。歌队可以按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布局组建,开始政府可以适当给予支持和扶持,在旅游的带动下,增加村民的收入,对付出时间和劳动得到应有的补尝。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
[2]余丛,周育德等.戏曲音乐简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乔建中.土地与歌[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5]洛 秦.音乐与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两型社会,静脉产业,循环经济
1.日本东京湾地区的产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概况
1.1 东京湾的自然及产业概况
东京湾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为房总、三浦两半岛所环抱,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20-30千米,湾口仅6千米(图1)。里阔外狭,为陷落海湾。环东京湾区域有一都两县(东京都、千叶县和神奈川县),人口约2600万人,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产业中心。东京湾底部的东京都同南面的横滨市和东面的千叶市共同构成了闻名于世的京滨和京叶两大工业带,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东京湾地区主要有东京、横滨、千叶等几个特大城市以及川崎、船桥、君津等工业重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3,主要工业有钢铁、有色金属、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等。从1975到1994年,东京湾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10%,275%和407%,2000年的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占总从业人员的0.45%、23.1%和76.4%。
1.2 东京湾的几个主要城市
东京:日本国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商业、金融、文化中心,世界特大级城市,人口1255万人,面积2187.09平方千米。东京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资本在5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90%集中在这里。主要工业有印刷、机电、物流、食品和精密机械。东京港货物年吞吐量为4000万吨,是日本第六大港。
横滨:仅次于东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市,是京滨工业带的核心城市。人口约356万,面积434平方千米。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横滨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工程,兴建临海工业区,建立起一批极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中型工业团地。主要产业石油、石化、运输机械和钢铁生产都居全国前列。横滨港是全国最大港口,年吞吐量1.1亿吨,一次总靠泊能力90万吨。
千叶:千叶县政府所在地,人口90.9万人,面积272.08平方千米。2001年市财政预算6608亿日元。千叶是一个工业城市,钢铁、食品和炼油三大产业约占工业总产值的76%,其中钢铁工业占1/2。千叶钢铁联合企业是世界著名的十大钢铁企业之一。千叶港是日本国内货物吞吐量最大级别的国际贸易港,年货物吞吐量世界第四。
川崎:位于东京与横滨之间的工业城市,人口106.1万。面积136.5平方千米,是京滨工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总产值的80%来自重化工、钢铁、水泥、机电、炼油、造船和火电等。其中,炼油占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
君津:东京湾东南岸钢铁城市,人口8.4万,面积319.5平方千米。1971年设市,60年代填海建设的君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世界最大钢铁企业-新日铁的骨干企业,年产钢能力1000万吨。专用码头水深19米,可停泊25万吨级巨轮。企业的人均产钢量约1000吨,劳动生产率居世界领先地位。
1.3 东京湾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明治维新前的东京湾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江户(东京的古代称谓)的寿司”是当时日本的名吃。蓝色的大海、白色的沙滩与远方的富士山遥遥相对,自然生态景观十分优美。东京湾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二战后的40年代后期,新建的许多资源型工业分布在东京湾地区的填海新陆上,成为世界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东京湾不仅是日本的工业、人口、国民收入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世界工业生产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由于工业布局过于集中,出现了用地紧张,供水不足,地盘下沉,交通拥挤,公害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进入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开始日益明显,空气污染、水污染、近海污染等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首都圈人口的高度集中和急速城市化导致东京湾污染负荷增大,海水污染严重,东京湾的水污染物浓度高于日本国内其它海湾;渔业损失惨重,仅1962年东京都政府支付的渔业赔偿金就高达330亿日元;由于富营养化,每年5月-8月,赤潮发生天数达80天左右。
50年代以来,东京地价暴涨导致填海造陆工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东京湾各港口、城市临海工业园区、大型工业企业、羽田国际空港、迪斯尼乐园等都是填海建设的,东京湾填海面积共计约为2万4千公顷。大规模的填海造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纳潮量减少、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导致海水水质恶化,海洋生物资源退化。湿地破坏严重,明治时代的湿地90%以上已经丧失,95%的海岸线由自然岸线变成人工岸线。论文参考,循环经济。论文参考,循环经济。
由于海底多年沉积了相当厚的污染物,90年代以来,青潮频发,给近海养殖业带来灾难性后果。论文参考,循环经济。论文参考,循环经济。近年来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东京湾地区的城市化开发、经济优先的发展战略导致环境恶化的现象并没有使该区域居民更多地感受到经济繁荣带来的喜悦,与之相反,近年来,民众要求改善东京湾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论文参考,循环经济。
2.青岛环胶州湾区域的现状
2.1. 产业发展现状
胶州湾位于山东半岛南部,东西宽27.8千米,南北长33.3千米,面积362平方千米,是青岛的“母亲湾”。胶州湾口窄内宽,为伸入内陆的半封闭性海湾(图2)。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迅猛的发展,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雾霾、酸雨、土地沙漠化、洪灾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而且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这个讲究效益与生态文明的时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让更多人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
2、问题的提出
在意识到改善环境问题的若干措施中,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因为对植树造林能够有效地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也避免了硫等化合物在大气中形成酸雨沉降腐蚀和破坏地表生态环境,还能够为多水地区缓解洪水灾害,为缺水地区加固地表结构防止沙化,所以说,植树造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加强植树造林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人人都要保护环境才能够避免污染进一步给人类带来困扰,使林业经营以最小的成本提高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环境污染带来的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就是因为现代化的工业比如说像化工厂之类的污染性物质,还有通过大量交通设施排放的尾气等危害物质升到高空中,和雨雪等接触而形成的一种腐蚀性物质。降落的酸雨大量的腐蚀金属材料,也会造成土壤、水流等酸化的后果,并且对植物有很大的危害。
3.2环境污染带来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就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导致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仅在美国之下位居第二,虽然说大量的工业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也反过来证明了我国的发展是以危害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危害性的发展模式是必不可取的。
3.3环境污染带来的土地沙漠化
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与此同时,由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大规模的、无节制的开采土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现象更加严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平均每天在我国的国土范围内就有500多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我国实际可用的耕地数量更会大大的降低,这样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无法想象的损失。
4、植树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植树造林工作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有效地开展,它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调节大气中碳的含量
众所周知,树木在有光照的情况下会产生光合作用,树木的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温室效应的危害。另外,工业生产过程中燃料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要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带来的危害,就应该种植更多的树木,我国现有的林业种植面积远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仍然要进一步加大种植面积,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种植过程。同时,大规模的推广植树造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一些原材料。首先,木材可以代替一些工业燃料,有效地降低了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其次,利用木材制作一些工具,既可以减少金属材料的应用,还能够控制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4.2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现在,我国针对沙地的治理方法是采用人工灌木固沙林,通过灌木更好的固定土壤。而林业相对于灌木对土壤的固定能力更强,而树木的落叶又可以滋润土地,为土地提供营养,而且形成的这种地面结构,可以有效地对水分进行吸收和排放,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因此,从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看,大规模的推广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4.3改善大气中酸性物质的含量
酸雨对于环境的危害非常大,它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不仅会腐蚀一些金属材质,还会对树木造成危害,严重的可以导致树木的死亡。有关部门对于各种树木的净化作用曾做过专门的研究,发现不同树种对于酸雨的净化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说:杉树类树种对于酸雨的抗击能力比较差,而一些山茶树对于酸雨的抗击能力却非常强。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在酸雨频发的地方多种植一些山茶树,这样既能够抵抗酸雨带来的危害,还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酸雨的发生。
4.4树木可以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由于树木枝繁叶茂,能够有效地减小风速,这样大气中的大颗粒的灰尘就会落到地上。同时,植物的叶表面比较粗燥,而且多生有茸毛,有的还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这些都能吸附、滞留空气中的一部分粉尘,从而使大气得到净化,比如:草地吸附粉尘的能力比的地面大七十倍,而森林吸附能力比地面强七十五倍。目前,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灰尘的树木有桦木、银白杨以及法国梧桐等等,相关部门可以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大量种植一些吸附灰尘能力较强的树木。通过树木吸附灰尘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净化我们的环境,这也是大规模推广植树造林的因素之一。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