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景观设计行业现状范文

景观设计行业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景观设计行业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景观设计行业现状

篇1

1.行业现状

景观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其发展的历史还很短。其专业涉及的内容广泛,主要有空间设计、城市规划、装饰艺术、建筑知识、园林景观、风格流派、中西文化、材料工艺、人体工程、工程管理等,无论在理论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在专业的技术和技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本地区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提高,居住环境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环境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应对这个需求,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单位相继设置了景观设计规划部门,各类景观设计(工程)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房地产商的转型升级,大量吸纳景观艺术设计人才,造成了对景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压力,专业人员需求量的急剧上升,该专业已成为十分热门的专业之一。

2.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房地产业兴起、旅游及休闲度假产业崛起、环境保护意识提高, 再加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建设对环境建设等配套项目的拉动, 中国景观设计产业高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将进人起跑和起飞阶段。

随着行业技术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促进了行业岗位细分,技能专精已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样化、职业细分的方向发展。作为艺术设计高职教育,建设景观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正是为了适应这个迫切的需要。

3.岗位设置

景观设计专业从业人员很多,层次不一,文化差异、技术差异、发展空间差异等都很大,随着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专业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行业内逐步呈现出岗位细分、技能专精的趋势,因此,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样化、职业细分的方向发展。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标准分类、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颁布的执业资格标准及装饰骨干企业岗位设置现状,景观设计专业方向对应的岗位:景观设计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景观设计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延伸的企业岗位为方案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设计师、绿化植物设计师、设计监理。

景观设计方向培养的毕业生初始就业岗位主要从事与景观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内外空间环境创造相关的设计人才,基于技术职务之分,培养目标的类型有景观设计员、助理景观设计师、扩初设计员、绿化植物设计员、施工图设计员、效果图绘图员等,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为景观设计师、扩初设计师、绿化植物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效果图设计师、项目负责人、设计总监等。

4.行业人才现状与需求

从业人员结构呈现两头缺现象,其一:一线各专业、各工种经专业教育培养或专业技能培养的高素质技术工人严重短缺,许多企业面临用工荒难题,直接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行和生存。

其二:从事技术与艺术设计的景观设计人才严重短缺,各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基本集中在理论层面、方案设计层面,形成重理论、轻实践、轻技术的现状,进入行业企业大多需要短则一年,长则两到三年的培养周期。

因此整体行业的人才现状表现为:一方面从业人员队伍庞大,另一方面合格的职业人才一将难求。

景观设计专业人才规格与需求调研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景观建筑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景观设计,三是受过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

1.企业急需岗位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主要集中在:景观设计员、助理景观设计师、扩初设计师、助理扩初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助理施工图设计师、绿化植栽设计师、景观工程施工员、技术员、资料员、预算员、安全员、景观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项目经理、材料销售专员/经理、前台服务等。

2.企业岗位需求规格

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作协调、沟通能力,活动组织策划能力,有责任心、上进心、能吃苦耐劳;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服从管理;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能很好地协助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落实并能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专业:建筑工程或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

3.企业所需人才知识构成

(1)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英语、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计算机艺术设计软件。(2)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直接性知识:项目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项目设计的理论知识、工能、工艺,流程运作知识、计算机软件知识和互联网知识,数字技术知识、行业法规与企业管理知识。(3)与本专业相关的整体素质与边缘性知识:基本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初步的文学、艺术、设计知识;现代社会、科技、生活艺术的前沿性知识。

4.企业所需人才能力构成

(1)与景观设计直接相关的能力:设计构思能力;功能分析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综合审美能力;文案写作能力;新媒体采编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法律常识与写作能力;制图与工艺表达能力;技术理解与认知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读图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组织安排能力。(2)相关的整体素质与边缘性能力:现、当代艺术鉴赏、批评、借鉴、能力及艺术思潮解读能力;设计预想图和效果图制作能力;专业外文资料阅读与简要的翻译能力;独立工作与协同工作能力;具有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在专业内继续深化研修及开拓层学习的能力。(3)创新的相关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创新的方法能力及创新的实现能力。

篇2

关键词:桥梁;景观设计;现状;发展

桥梁设计是建筑工程学与艺术完美契合的一种高度体现,桥梁景观设计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门学科,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国的桥梁景观设计技术的发展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大众的关注,但仍然存在许多专业技术上的缺陷需继续深入研究,例如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领域相对狭窄、视野不够开阔、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等。这些都与日益发展的城市建设不相适应,因此相关设计人员要努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扭转这种尴尬的不协调局面。

1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

1.1没有足够重视桥梁景观设计工作

桥梁景观设计工作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大多数人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较有影响力的桥梁景观建筑仅仅是桥梁结构工程师们的功劳,而非设计者和施工者的杰作,因此设计者对桥梁景观的设计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每一座景观桥梁的成功修建都离不开所有参与者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所有人的团结协作和共同的智慧创作才能造就一座完美景观桥梁的落成。因此应当转变不重视景观桥梁设计工作的态度,将设计工作进行到底,落到实处[1]。

1.2桥梁景观设计欠缺整体考虑

许多人认为景观桥梁的修建仅仅是将一些装饰物添加到桥梁之中,是建筑完工之后的后期制作,与之前的桥梁设计毫无关联,这是建筑设计中的一大误区。所有的建筑作品的完成都应该是浑然一体的,所有的建筑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不能脱离景观桥梁的整体建筑风格和方案去单独探讨某一环节的设计,这样会使整个景观桥梁的建筑不和谐,极易产生违和感,应当在方案设计阶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各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与融合。

1.3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应用不足[2]

由于桥梁景观设计行业在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现在还处于发展中阶段,许多技术和设计方案并不完善。对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应用不足,使得一些设计技术不能灵活和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这对景观桥梁设计者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要求,更是给予殷切厚望。

1.4建筑工程学与艺术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景观桥梁的建筑外观也更加重视。设计者们不应该仅仅注重景观桥梁的实用价值,而忽略它的观赏价值。例如,许多景观桥梁的照明设计大多仅限于考虑它的照明功能,只追求实用价值,桥梁全部照亮就达到目的。完全没有考虑它的艺术设计价值,这样会使景观桥梁的艺术性大打折扣,缺乏景观桥梁的艺术表达和其自身魅力,以及充分表达桥梁空间和时间的延伸。

2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高度重视桥梁美学和景观设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国内外的城市桥梁得到空前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景观桥梁的艺术设计,并将景观桥梁的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相结合,使桥梁建设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从而达到人文景观与环境景观的完美结合。景观桥梁的建成将变成所在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连接江河湖海的重要纽带[3]。

2.2引进国外桥梁景观设计新理念

我国在桥梁景观设计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要虚心接受和学习国外桥梁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和新兴技术以及研究成果。例如,国外桥梁景观设计专家指出,景观桥梁的建设不应仅考虑外观设计,也不应只注重桥梁功能而忽视它的外在美,要集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身,综合考虑景观桥梁的整体价值,即桥梁最终应由功能和外观共同决定其形式,将结构力学与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更加完美的景观桥梁形体。

2.3桥梁景观设计者会越来越多

随着城市景观桥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政府对景观桥梁的建设投入会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将从事景观桥梁的建设工作。科研院所和高校也会加大有关桥梁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加强桥梁景观设计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高校毕业后的学生将会成为主要的专业人才输出形式,因此,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桥梁景观设计工作。

2.4桥梁夜景观设计会越来越成熟

当人们在茶余饭后进行散步时,会观赏到景观桥梁的夜景如此之美,同时也会疑惑:为什么桥梁夜景观和普通的桥梁交通照明有天壤之别呢?其实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前者将桥梁交通照明与桥梁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它是根据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的,从而对城市景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有了更高的要求。

2.5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

新兴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将带动整个桥梁景观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会更加广泛的应用于桥梁建筑工程之中,特别是新材料在桥梁建筑中的应用,必然会促进我国桥梁景观建筑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景观的设计越来越成熟。很多景观设计者积极继承前人的优秀设计理念,吸收优秀设计产品,不断融合当代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大趋势相融合,表现的更加有内涵。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出,桥梁景观设计行业得到了更大的进步,综合品质的提高,必然会推动整个桥梁景观设计行业的大发展。

作者:付佳佳 高莉莉 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穆祥纯.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1):1-5+15.

篇3

气度不凡的凯旋门式的小区入口处,水清岸绿的湖畔美景,绿草如茵的休闲空间、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

眼下,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正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转变。居住空间大、生活环境舒适的低密度住宅,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欢迎。近年来,低容积率的别墅房销售量一直走高,正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现在,许多住宅小区的一大特色就是整体的优美怡人环境,许多购房者正是冲着这种小区的氛围而竞相选购。

“消费者买的不仅仅是房子,还有恬静幽雅的环境。”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如是说。

而恬静幽雅的环境,则需依赖于环境艺术师的创意设计。

景观设计师“一将难求”

要做到这一点,拥有更多的优秀环艺景观设计师,乃是关键。

然而,如今要找到一名优秀的环艺景观设计师谈何容易。景观设计师为何如此稀缺?华东师范大学环境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学者徐思基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国内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环艺景观设计专业,一般只有园林设计专业。国内对环艺景观设计师培养方面的欠缺,造成了这一类人才的缺乏。几乎业内所有的景观设计师均为建筑、园林专业“改行”。再加上国内景观设计本来就起步晚,缺口大,也造成了这一专业的冷门。

其次,好的景观设计师需要实践磨砺,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经过三至五年的实际工作锻炼才能逐渐胜任这一职位。第三,国外专业人才难以胜任国内的环艺景观设计。虽然在环艺景观设计方面,国外许多专业人士的经验和设计理念值得学习。但是,割断了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设计,可能无法在中国找到根植的土壤。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艺术家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小品和喷泉叠水。徐教授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集景观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的科学艺术。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环艺景观设计师必须是能够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能够独立从事景观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他或她应该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者、创造者。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传达信息和宣传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代设计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并已逐渐渗入各个的领域。“在当今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环艺景观设计专门人才将成为市场需求的热点。”徐教授说。

目前的尴尬现状

近日,上海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每年拨款约2亿元对城市容貌进行“精雕细刻”,以提升全市的整体城市面貌。这项浩大工程的开展,就必须要由环艺景观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篇4

1.1原有建筑的破坏近年来,由于哈尔滨城市现代化脚步的大踏步前进,致使哈尔滨很多原有建筑遭到破坏。如今,在老城区新旧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混搭现象鳞次栉比,形成一片杂乱无章的景象。

1.2景观设计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大浪潮中,哈尔滨的景观设计日趋国际风格化,景观设计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忽略了地域性文化及客观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3气候、地理环境导致的景观设计的局限性由于哈尔滨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使得这一地区内的景观设计在造景手法、材料运用、植物搭配等方面需要格外的考虑气候、地理环境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2针对哈尔滨景观现状不足的措施

2.1景观设计基于历史文化背景之上景观设计的灵魂在于它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合理的布局,两者缺一不可。哈尔滨在城市发展的一百多年中积淀下了特殊而生动的文化底蕴,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是景观设计最好的素材和设计灵感来源。这也是体现哈尔滨城市景观异域性的有效措施。

2.2结合场地自然因素的生态设计景观设计首先考虑到的就应该是场地性的问题,设计作品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能否对该区域的自然因素加以合理利用,是否符合场地的客观条件及需求。例如,建成于2011年位于哈尔滨的群里开发区的首个国家雨洪公园。雨洪公园建成位置原是一片湿地,但是由于新区的快速开发导致了湿地水源枯竭的现象。基于这些客观原因土人设计团队提出了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构想,这一理念不仅很好地解决了新区内雨洪排放的问题,而且为该区提供了大面积的绿地空间。

2.3景观设计扎根于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传统的会是精湛的,同样也相对滞后,景观设计要立足于当下,扎根于传统,并在传统基础上加以创新,而不是一味地抄袭、模仿,这样才会不断地推动行业的向前发展。

3结论

篇5

(一)缺乏针对性专业教材

当今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与此专业及行业紧密契合的专业教材。景观设计软件只是方案表达工具,景观设计软件教学不能脱离相关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景观设计软件教学过程中要涉及到构成要素、设计要素、CAD绘图基础、生态学基础等课程群专业基础知识。一方面,现有设计软件教材多为面向高职高专层次的设计软件培训教材,教材多为文字介绍居多、辅以少量图片作为辅助理解的理论型书籍。同时,现有设计软件教材多为面向平面设计等艺术类专业,针对景观设计行业相关本科专业的教材较少。另一方面,由于书籍编写及出版需要一定时间周期,而设计软件版本及功能更新较快,这使得教材出版后的部分案例及其实现方法与当今景观设计行业的主流实现方法不同或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课程教学实践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8.4%的学生对教材内容与景观设计行业的契合度以及教材时效性不满意。

(二)教学模式陈旧且没有体现景观设计行业特点

一方面,当前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教授主要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讲解软件功能模块并逐项过关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学中多是设计名词的解释、指令的罗列、操作功能的介绍,把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性软件拆成一条条孤独的功能和命令。另一方面,多数任课教师基本是沿用传统建筑类工程制图软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中从基本命令讲授到工程图纸的绘制,这与建筑施工类或其他专业类似涉及AutoCAD与Sketchup的教学出现了雷同,没有与当今景观设计行业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后期在景观设计行业内就业不能很好地衔接,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6.2%的学生认为学习时具有一定盲目性,对所学软件功能如何在景观设计行业使用不太明确。

(三)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不明显

任何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原理性和实践性两种知识结构,原理性知识表达了某种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实践性知识则反映了知识获得与验证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以往的景观设计软件教学节奏缓慢,重点部分难以突出,同时缺乏与当今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的综合实践案例,学生的软件设计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景观设计专业属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虽然学生可以按照教程或者教师的演示,一步一步在计算机上画出书中所叙述对象,但在没有教师指导和教材的情况下,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往往无从入手。这就造成了学生一听就懂、一用就忘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没有明显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

(四)课程考核权重及方式尚需完善

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对设计软件的实际掌握水平,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机械地把以往普通课程的考核方式照搬到设计类软件课程考核中会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习积极性。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6.2%的学生认为,虽然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成绩比较理想,但自己对软件的掌握程度尚不满意。

二、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

以围绕实际景观设计案例项目为中心,推行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改革,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切实提高学生景观设计软件水平。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主义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以“学”为中心,围绕“实际案例项目”组织教学。学生在完成以项目为单位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既提高了相关软件技能,又熟悉了行业项目的工作流程,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一)编制适合景观设计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学习教材

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对教材的时效性和教材章节内容安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编制符合景观设计行业人员工作能力要求的教材或者实践指导材料,尽可能缩短教材编写与出版周期,让教学材料涉及的内容更贴近行业需求,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对其进一步自学和工作就业起到积极作用。适合景观设计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自编教材需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同时具备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经历的教师编写。自编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选择景观设计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项目,尽可能准确合理地对课程主次内容的篇幅进行安排。在完成相关理论文字表述的基础上大量融入实际项目图片与软件操作关键步骤截图,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在自编教材中编著重难点提示,让学生了解完成项目时需要掌握的其他相关课程群的内容,将多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致,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

(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围绕实际案例项目开展

摒弃以往软件功能模块逐项讲解过关的陈旧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融和于实际景观设计案例项目中。邀请景观设计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职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保教学项目的选择与设计既突出景观设计专业属性,又符合当今景观设计行业相关职位需求。课程授课教师需有景观设计行业实际项目开发经历与经验,课程授课过程体现实际项目开发流程。对于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案例项目,教师前期先不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只对项目内容作简要介绍,重点在于要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与讨论,独立或几个人协同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给予相应指导或纠正,以此让学生掌握完成相关完整案例项目的流程与方法,减少学生学习软件课程过程中的盲目性与被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满足景观设计行业需求。

(三)以“项目”作为实践教学引擎

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项目实施过程与景观设计行业现行主流设计过程接轨,模拟行业实际完成步骤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先需要将景观设计相关课程群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然后才能借助景观设计软件按照行业规范进行设计表达。此实践过程区别以往死记命令、机械模仿等脱离景观设计行业实际的软件上机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上机实践练习更具目的性,促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课程实践学时比重,提高实践学时利用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纽带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全程考察与评估,统计记录学生在具体项目中的完成情况,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与演示,澄清谬误,增补和完善知识系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练—教师再总结指导”的模式,促使学生熟悉整个景观设计工作流程,最后具备独立完成景观设计工程制图的能力。另一方面,同一个实践项目允许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完成,不设置死板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相关设计软件独立进行景观设计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考核体现项目驱动教学特点

将各教学任务与目标分成若干项目阶段,学生完成每一阶段项目任务后都要利用设计软件绘制图纸并提交阶段性作品及实践报告,由教师根据每阶段项目考核要求进行考核评价,课程总成绩中平时分阶段项目完成成绩所占比重不低于40%,改革传统期末一次性考试的考核方式。课程结束后学生获得的考核成绩跟学生对设计软件的实际掌握程度更加趋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教学改革试行

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2011级、2012级园林专业第三学期开设“园林景观设计应用软件”课程64学时,其中含32实践学时。课程教学按照教改策略逐步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提升,两个年级期末学生评教结果(满分5分)分别为:4.979、4.988,从评价分数上看,学生评价高,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改革后,课程讲解少而精,突出重点与难点,留给学生更多自学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程结束后,学生独立使用软件完成景观设计项目的能力较之以往得到了明显提高,职业能力更加切合当今景观设计行业市场需求。

三、结语

篇6

(一)缺乏针对性专业教材

当今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与此专业及行业紧密契合的专业教材。景观设计软件只是方案表达工具,景观设计软件教学不能脱离相关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景观设计软件教学过程中要涉及到构成要素、设计要素、CAD绘图基础、生态学基础等课程群专业基础知识。一方面,现有设计软件教材多为面向高职高专层次的设计软件培训教材,教材多为文字介绍居多、辅以少量图片作为辅助理解的理论型书籍[1]。同时,现有设计软件教材多为面向平面设计等艺术类专业,针对景观设计行业相关本科专业的教材较少。另一方面,由于书籍编写及出版需要一定时间周期,而设计软件版本及功能更新较快,这使得教材出版后的部分案例及其实现方法与当今景观设计行业的主流实现方法不同或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课程教学实践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8.4%的学生对教材内容与景观设计行业的契合度以及教材时效性不满意。

(二)教学模式陈旧且没有体现景观设计行业特点

一方面,当前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教授主要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讲解软件功能模块并逐项过关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学中多是设计名词的解释、指令的罗列、操作功能的介绍,把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性软件拆成一条条孤独的功能和命令。另一方面,多数任课教师基本是沿用传统建筑类工程制图软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中从基本命令讲授到工程图纸的绘制,这与建筑施工类或其他专业类似涉及AutoCAD与Sketchup的教学出现了雷同,没有与当今景观设计行业的特点紧密联系起来,后期在景观设计行业内就业不能很好地衔接,同时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46.2%的学生认为学习时具有一定盲目性,对所学软件功能如何在景观设计行业使用不太明确。

(三)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不明显

任何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原理性和实践性两种知识结构,原理性知识表达了某种研究和探索的结果,实践性知识则反映了知识获得与验证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2]。以往的景观设计软件教学节奏缓慢,重点部分难以突出,同时缺乏与当今景观设计行业发展现状紧密结合的综合实践案例,学生的软件设计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景观设计专业属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虽然学生可以按照教程或者教师的演示,一步一步在计算机上画出书中所叙述对象,但在没有教师指导和教材的情况下,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往往无从入手[3]。这就造成了学生一听就懂、一用就忘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没有明显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

(四)课程考核权重及方式尚需完善

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地、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对设计软件的实际掌握水平,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机械地把以往普通课程的考核方式照搬到设计类软件课程考核中会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学习积极性。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6.2%的学生认为,虽然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成绩比较理想,但自己对软件的掌握程度尚不满意。

二、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的教学改进策略

以围绕实际景观设计案例项目为中心,推行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为主的教学改革,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切实提高学生景观设计软件水平。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主义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先提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以“学”为中心,围绕“实际案例项目”组织教学。学生在完成以项目为单位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既提高了相关软件技能,又熟悉了行业项目的工作流程,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一)编制适合景观设计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学习教材

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对教材的时效性和教材章节内容安排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编制符合景观设计行业人员工作能力要求的教材或者实践指导材料,尽可能缩短教材编写与出版周期,让教学材料涉及的内容更贴近行业需求,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对其进一步自学和工作就业起到积极作用。适合景观设计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自编教材需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同时具备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经历的教师编写。自编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选择景观设计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项目,尽可能准确合理地对课程主次内容的篇幅进行安排。在完成相关理论文字表述的基础上大量融入实际项目图片与软件操作关键步骤截图,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在自编教材中编著重难点提示,让学生了解完成项目时需要掌握的其他相关课程群的内容,将多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致,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4]。

(二)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围绕实际案例项目开展

摒弃以往软件功能模块逐项讲解过关的陈旧教学模式,将专业理论知识讲授融和于实际景观设计案例项目中。邀请景观设计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职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保教学项目的选择与设计既突出景观设计专业属性,又符合当今景观设计行业相关职位需求。课程授课教师需有景观设计行业实际项目开发经历与经验,课程授课过程体现实际项目开发流程。对于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案例项目,教师前期先不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只对项目内容作简要介绍,重点在于要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与讨论,独立或几个人协同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给予相应指导或纠正,以此让学生掌握完成相关完整案例项目的流程与方法,减少学生学习软件课程过程中的盲目性与被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满足景观设计行业需求。

(三)以“项目”作为实践教学引擎

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项目实施过程与景观设计行业现行主流设计过程接轨,模拟行业实际完成步骤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先需要将景观设计相关课程群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然后才能借助景观设计软件按照行业规范进行设计表达。此实践过程区别以往死记命令、机械模仿等脱离景观设计行业实际的软件上机操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上机实践练习更具目的性,促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课程实践学时比重,提高实践学时利用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纽带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教师对学生实践过程全程考察与评估,统计记录学生在具体项目中的完成情况,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与演示,澄清谬误,增补和完善知识系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练—教师再总结指导”的模式,促使学生熟悉整个景观设计工作流程,最后具备独立完成景观设计工程制图的能力。另一方面,同一个实践项目允许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完成,不设置死板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相关设计软件独立进行景观设计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考核体现项目驱动教学特点

将各教学任务与目标分成若干项目阶段,学生完成每一阶段项目任务后都要利用设计软件绘制图纸并提交阶段性作品及实践报告,由教师根据每阶段项目考核要求进行考核评价,课程总成绩中平时分阶段项目完成成绩所占比重不低于40%,改革传统期末一次性考试的考核方式。课程结束后学生获得的考核成绩跟学生对设计软件的实际掌握程度更加趋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景观设计类应用软件课程教学改革试行

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2011级、2012级园林专业第三学期开设“园林景观设计应用软件”课程64学时,其中含32实践学时。课程教学按照教改策略逐步实施,如表1所示,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提升,两个年级期末学生评教结果(满分5分)分别为:4.979、4.988,从评价分数上看,学生评价高,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学改革后,课程讲解少而精,突出重点与难点,留给学生更多自学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程结束后,学生独立使用软件完成景观设计项目的能力较之以往得到了明显提高,职业能力更加切合当今景观设计行业市场需求。

三、结语

篇7

l、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前景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 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2 、景观设计的误区

误区一行业缺乏规范

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及市场管理方面。

(1)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2)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3)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误区二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 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误区三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 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误区四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误区五效果图是迷魂汤,是“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误区六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就拿树种的配置来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置身于现场,景观设计师更容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可是,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是缺乏主动性,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队伍越少与设计人员沟通,最终的结果往往留下诸多遗憾。

结束语

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标准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风景园林建设也被视为关键。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意识的转变,环境保护已成为所有人都不再陌生的话题。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力度也在不断的扩展。风景园林工程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工程,有非常大得现实意义。风景园林工程主要指的是在充分考虑环境特点、植物习性等的条件下,对灌木、花草、乔木等进行合理地配置,塑造某种艺术景观的工程。

1、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

综合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经验,总结出大致的设计理念。首先是文化理念,完美的园林景观设计要突出文化的内涵、塑造文化灵魂、强调地域性和民族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下,保持本土自然文化特征,将整体成眠的文化与场地特征有机结合起来,展现文化的多样与统一。其次是和谐理念、景观的和谐要展现人的智慧,也要适应自然的要求,将“天人合一”理念贯穿园林景观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第三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园林景观是一个综合的工程,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其设计必须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主张节约资源,对植被、水资源等利用合理,减少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追求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第四是低碳理念,随着能源的消耗,资源不断衰竭,环境也受到较大的威胁,低碳城市理念应运而生,低碳城市的营建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趋势。

2、风景园林工程的主要特点

2.1、多样性

风景园林工程建设包含的学科知识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有文学、哲学、地理学以及生态学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并且组成风景园林景观的因素比较多,既有山水也有路、石以及建筑等,这就决定了在风景园林施工的过程中,应对多种专业技术进行灵活运用,最基本的有花草种植、装点修饰等等。

2.2、复杂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于各行各业中,特别是建筑行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再加上建筑施工内容的愈发繁琐化以及施工技术的更加精细化,这就导致日益复杂的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也对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3、艺术性

风景园林工程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还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风景园林工程涉及的艺术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建筑、造型等等,它的这一独特性就对项目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符合既定的建筑功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艺术要求。

3、风景园林工程建设的意义

3.1、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可以促进我国城市文明建设,还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体现于对环境质量的优化、还可以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充分的体现了弘扬本国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等等。

3.2、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中,可以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产生的一定的生态效益;还可以通过对植物景观的创造,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息娱乐的空间;创造一定的减灾条件,比如为火灾、地震提供一定的避灾场,以此来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

3.3、风景园林工程的建设是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使风景园林植被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合理再生,以此来扩大积蓄和持续利用。同时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比如城郊风景区以及相关的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境,以此为生物的多样性创造有利的条件。

4、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现状分析

日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行业市场并不规范的原因在于设计队伍中有许多非专业出身的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而且我国对于设计单位实行的是资质分级制,在配置设计人员等方面规定非常严格,设计市场的不规范导致行业竞争不平衡,设计单位为拿到更多市场份额与设计业务而陷入恶性竞争中。与此同时,相关的风景园林的设计任务的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导致设计师和设计单位对项目前期的工作做不到充分的论证,仓促的赶工也会导致对后期施工的指导工作不足。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现状中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对于中型的设计单位而言,面对不平衡的竞争冲击较大,一般是大型设计单位,或者拥有资质高,境外设计师的单位有较大优势,由于风景园林设计规范与制度的不完善,设计单位有时不能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一味考虑业主的意见,对最终的风景园林设计效果产生影响。

5、浅谈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

5.1、我国风景园林设计标准概况,标准是一个行业共同约定的规范和规定,要求必须共同遵守。在设计行业中,标准是设计行为的下限,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是要想确定相对一致的标准来约束与判定设计内容是有较大难度的,缺乏判断标准已经成为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园林术语标准》、《园林制图标准》等针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在设计方面更多的是对风景园林相关工作的规范而不是标准,相对于其他建筑行业的设计标准还不健全,不完整,是阻碍我国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更稳定发展的绊脚石,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标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是与非的起码标准,国家和地方相关行业对于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标准;具有较强主观性的,对于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好与坏的标准。

5.2、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风景园林设计的标准。首先,从风景园林景观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在全球范围内从事风景园林行业的人员数量复杂,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甚至许多国外设计师也来到我国参与设计项目,在风景园林设计行业市场中占有极大份额,可以为我国的风景园林设计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成熟的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会使我国盲目引进不适合我国国情的设计概念和内容,有一些缺乏专业素养,但是在较为优越位置下的设计者,超越了技术性的阶段,直接进入了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好与坏的评价阶段,造成严重的非理性的判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和严重。人们过去一直认为与国外沾边的东西就是好的设计,就是美观的,而在具体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抛弃了是与非的相关标准,不过目前国人也渐渐在转变这样不健康、偏颇的观念,更重视建筑本身的价值。

5.3、对于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工作来说,从模糊性角度来看风景园林设计标准。其次,从模糊性角度来看,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普遍存在模糊性问题,常用好与不好、对于错来模糊评判,过于笼统与表面化,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甚至会作为掩盖设计中不足的地方。对于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是与非等问题进行了掩盖,因此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不能用以上几种方式来作为相关的标准,在具体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应该坚持把是与非作为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评判标准的核心,在经济、实用和美观哪个更为重要有整体的把握,保证风景园林事业可持续的发展。除此之外从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评审过程来看,技术评审们对设计方案的各个方面进行点评,对风景园林景观工程量、造价、可行性以及预估最终效果提出具体的意见。

综上所述,景观艺术是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结合科技、人文的综合学科,为人类更好的生活提供美观的形态与空间,园林景观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特征,还能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所以风景园林工程在现代的城市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通过不断加强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来保证施工的质量,有效地提高相关企业市场的市场竞争力,使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司振宁.浅谈风景园林设计标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5:162.

篇9

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元素可以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在现代的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可以使这些园林景观的设计散发出独特的韵味。本文将主要介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发展现状,并针对二者的关系和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很广泛,对于现在的城市空间而言,园林景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在城市的公共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一些国外思想和文化的流入影响到了园林景观的设计,但是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使得现代的景观设计更加具有独特的风格。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1.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概念

文化是指人对社会自然等认识时所产生的一种价值观,也是指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生活和精神的享受,也是为了获得财富而使用的一种方式方法,同样也指为了将自身与社会自然间的关系发展的更和谐而创造的法律法规。此外,文化也被认为是一种爱国思想和民族情怀的表述。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并且仍在不断地发展,时时的吸收着现代一些文化因素。

1.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我国传统园林的概念上,把其它多个方面的知识如文学、美学以及建筑学等结合起来,对一些自然环境进行有规划的改造,并且在改造的过程中运用一些工程技术的手段,加入于园林艺术的元素,使得建筑物的装饰和周围地形的改造更具有美感和舒适感,使得人们处于其中获得精神的享受。

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外多种文化元素涌入到我国,国人的视角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逐步的向国际看齐。因而在多元素因素影响的社会中,各个行业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设计作为一种受到时代因素冲击较大的行业,必须紧跟社会的发展,抓住世人眼球,才能保持行业的先进性。拥有独特的个性已经是目前设计行业发展的趋势,而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而言也是不能例外的。中国传统文化覆盖面广,可以借鉴的元素多,所以一直以来备受设计者的喜爱因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使用合适的方法将二者进行结合,设计出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并促进园林景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数千年来中华儿女的思想载体,他将自然、哲学以及人文元素进行结合,并兼容了道家、佛家等各个学派的观念和思维,充分的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以及思想境界。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巧妙的设计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园林景观,将“天人合一”的思想展现的淋漓精致。这些园林所体现和营造的意境与现在园景观设计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适宜人类居住的思想和意境不谋而合,其特别的创造手法和巧夺天工的工艺非常值得当代设计者进行学习和借鉴。

4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情况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也愈来愈多,在进行景观设计中,很多传统文化的元素都得到了应用。

4.1汉字元素的应用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具有深远的内涵,并且有很好的造型感,被设计者广泛的运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在亭台楼阁上装饰书写精美的匾额,来显示其名称或者是主人情操修养,或者是在景观石、石壁上做一些石刻来抒发一种审美的感受和情怀。这样以来,使得园林和景观具有一种诗意,人们置于其中可以感受出诗的美感。

4.2“天人合一”理念的应用

“天人合一”来自于我国的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它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与现在国家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具有相近的意义。在我国的古代的园林设计中,非常提倡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此外在进行构思以及材料运用等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保证设计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使得设计出来的作品具有自然的美感,实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数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加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能够实现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传播,也能够增强人们对于该园林设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因而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愉悦,在园林设计中加入更多的中国传统因素,可以使得人们获得精神的享受,M一步的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红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

篇10

1.园林景观设计的盲目性

我国园林景观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盲目性和抄袭性,现存的园林景观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欣赏需求。再加上园林景观建筑的大量性和急需行,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争取利益,盲目地进行已有园林景观的复制,没有能够根据当地具体的情况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这样不仅增加了园林景观建筑的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园林景观建筑的原有效用。

2.园林景观设计缺乏个性化

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艺术设计,就决定了其不应该进行批量的生产和复制,每一个园林景观设计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就笔者多年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园林景观设计依然存在着批量化生产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园林景观的设计人员不足,施工单位的高额利润目标等导致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缺乏个性化。

二、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1.在合理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加强竖向设计

园林景观的优美性包含着诸多内容,如诗情画意、艺术感、文化内涵等。高品位的审美境界有助于少年儿童陶冶情操,上班族放松心情,老年人享受生活。竖向设计必须满足人与视觉环境的情景沟通和交融,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竖向设计呼应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及规划布局形式并加入艺术化的竖向设计,提高品质,竖向和其他园林要素要结合设计,强化各自的造景效果,形成不同的空间感,丰富游览活动,满足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的需要。通过对居住区园林景观中地形设计的初步探讨,要看到地形设计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2.加强地域性设计特色

每一个地区的园林景观设计都应该考虑本地的文化氛围和当地的地形地貌情况,不能进行批量化建设,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民俗风情进行设计,但是也不否定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相互借鉴。园林景观设计在满足基本园林景观的要求前提情况下融入当地的地域特色,打造出有地域性的、独特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地域特点,在每一个地方都能做出原汁原味、充满地域风格的环境景观,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地域特色要体现本土特色,充分利用当地应有的资源,尽量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来建设园林景观环境,以最富有生命力的植物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

3.遵循生态化发展方向

园林景观设计并不是肆意改变当地的生态系统,应根据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改造。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推广要求我们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在遵循生态化发展。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需求的同时,要实现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因地制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笔者从以下几点来看重视园林景观的生态化发展:首先,园林景观中的硬质景观由追求数量转化为重视质量,以精取胜;其次,对生态应该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利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用科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加强对生态景观的进一步建设;最后,关注园林景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在生态价值观和生态美学的指引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

4.加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多样化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人们的审美也随之产生变化,面对着人们对园林景观差异性和独特性要求的增加,园林景观设计也正在逐步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一方面要在更深层次上追求园林景观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要能够在大型项目中突显出自己的特色。多元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园林景观设计的奢侈浪费,园林景观设计者应在满足使用者要求的基础上节约园林景观的建筑成本,不要为了多样化而产生铺张浪费的现象。

三、结语

篇11

关键词: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结合;建筑景观设计

21世纪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在各个领域均有应用。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先进,带来更多的视觉感官体验[1-2]。计算机的三大网络通信分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而现代虚拟现实的运用,可给人们带来丰富的体验,各行业内的发展可能都与该技术相关,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虚拟现实技术对建筑景观设计起了促进的作用。

1虚拟现实的发展与现状

1.1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兴起于20世纪,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等多个信息分支的成果,是一门较为综合的科学计算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存在与计算机之中,虚拟的空间,但这个虚拟的空间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创造了一个集视听、触觉于一体的空间虚拟环境,即虚拟的现实空间。该技术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某种联系,使人与该种虚拟的环境中游历,通过机器与人的联系,实现人在虚拟的环境中达到最真实的感受[3],与该虚拟环境进行交流。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设计生成仿真三维空间以及视、听、嗅等感官,用户借助机器,实现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的体验。当使用者移动时,计算机会进行复杂的运算,准确的传回3D世界影像,从而产生临场感。该技术旨在使人体验设想的环境,广泛应用于各大设计以及娱乐行业。

1.2景观设计中的虚拟技术

以往的景观设计通过手绘图纸实现预览,但在施工完成后,建筑物还是会存在用户不满意的地方。因此将景观设计与虚拟现实结合起来是非常有必要的。虚拟现实与景观设计的结合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技术研发人员从最初的图形处理技术到设计专业建筑行业软件,类似于3Dmax等软件的开发和完善,使得三维的空间立体图像越来越真实,效果可以与真实的物体相比较。通过计算机的计算,给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真实的体验,可以在施工前根据用户的需求修改,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有益。

1.3虚拟现实的发展情况

虚拟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候,各个国家均致力于它的研发与完善,并且认识到该技术的广阔发展空间,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在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之后,数字媒体技术才在艺术领域展开应用,随后普及。建筑效果图、动画、电影、游戏等均开始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后期更是将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给用户最佳的体验。

2VR技术的优势

2.1沉浸式—创造全新视野

沉浸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用户从以往的观测者转变为参与者,通过与仪器的联系,置身于虚拟现实的环境之中,体验计算机提供的虚拟现实空间,用户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并且有感官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4]。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给用户带来真实的体验,也改变了设计师传统的设计方式,增加了设计师的空间维度。设计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二维平面,而是利用软件设计真实的三维场景。设计师可以从任意的角度来观测自己设计的作品,这使得原来的设计师的工作难度降低。并且通过全方位的视觉体验,设计师可以轻易地发现自己的设计错误并改正。虚拟现实可以增加团队的合作,同步的完成设计,通过共同工作塑造一个建筑空间,避免团队工作的重复性,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实现设计者与用户的互动,使得设计更加的完整。

2.2交互性—形成动态体验

交互是指参与者可以操作虚拟环境中的物体,还可以从环境中获得反馈的信息,使得机器能够满足人类的要求,实现更高潜能的发展。虚拟现实可以帮助设计师在虚拟环境整改和完善其作品,建筑景观设计师,可以借助SketchUp或AutoCAD等软件就能使用虚拟现实系统。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得到最真实的体验,使得设计者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及时改正错误的部分和设计的瑕疵。目前虚拟现实的发展较好,从三维到现在的结合感官,建筑师可通过该技术与其作品“对话”,还可有效的保证设计师思维的连续性,有效地提高了设计的整体效率。

3VR技术对于建筑景观设计的意义

在建筑行业中,三维绘图早已应用在建筑行业中,然而三维绘图仅能给人静态的视觉体验,不能实现动态的交互体验[5]。虚拟现实有效的改变了这一点,不仅实现三维画面,还有感官体验,借助仪器数字化的人机接口。通过计算机复杂的计算,将自己置身于设计的景观之中,到达最真实的体验。在建筑智能景观的设计规划中,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建立一个虚拟的真实环境,可以确保该设计的全方位的规范性。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必将大范围的应用于建筑景观设计的行业。目前世界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发展,建筑经景观设计师摒弃传统的设计方式,转而使用虚拟技术的方法。建立一个更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培养更好的设计习惯,让设计师发挥更大的想象力,摆脱掉原有的设计障碍,以更开阔的视野设计更优秀的作品,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使的建筑景观设计更全面。在建筑景观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采用科学的预测和分析的手段,以及参与社会大众参与评选的手段,可以全面的确保整个设计的合理性、规范性、大众喜爱度等,具有较高的意义。

4结束语

虚拟现实的优势在于实现沉浸交互的设计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帮助设计师完成更好的设计作品,使得设计变得有趣、生动、简单,对复杂的建筑物更是起了巨大的帮助作用。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虚拟现实有着很大的优势,解决传统设计不能解决的问题。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蔓延到各行各业中,建筑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建筑的设计。未来这项技术还会不断发展,研发出更优秀的软件,应用到建筑景观设计中。

作者:周文哲 单位:深圳市朗程师地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钱婧.虚拟现实技术对建筑景观设计的时空重构[D].浙江师范大学,2012.

[2]黄智冠.多媒体介入当代景观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3]刘艺.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建筑景观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15,(3):178.

篇12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2、景观设计的误区

误区一行业缺乏规范

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及市场管理方面。

(1)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2)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3)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误区二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误区三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误区四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误区五效果图是迷魂汤,是“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误区六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就拿树种的配置来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从选苗到现场施工,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现场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置身于现场,景观设计师更容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说,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可是,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是缺乏主动性,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队伍越少与设计人员沟通,最终的结果往往留下诸多遗憾。

结束语

篇13

关键词: 景观设计 建筑艺术

l 景观设计的现状与前景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 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2 景观设计的误区

误区一 行业缺乏规范

行业的不规范集中反映在名称、教育及市场管理方面。

(1)名称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 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2)教育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3)市场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误区二 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 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误区三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 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转贴于

误区四 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 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 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 3%—5%。而真正能收到的恐怕只有1%—3%。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 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误区五 效果图是迷魂汤,是“医治”拙劣设计的“灵丹妙药”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篇14

关键词:景观设计;上位规划;优化设计

Abstract:When we do Landscape design in residential projects, early Involved in master planning could explore depth in planning and base to dig the existence of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enhance the favorable factors, cuts and reduce the impact of adverse factors, finally approaching high quality residential projects, maximizing landscape good sex.

Key words:Landscape design;Control planning;Optimiz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住宅项目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居住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满足于有一个仅仅能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高品质的景观环境的营造。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营造高品质的景观环境是一个相对复杂困难的过程,从设计到施工中的众多环节都要精益求精。从设计师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并实践了“精细化设计”之路。我们理解的精细化设计是有诚意的设计――不只是精细的细节设计,更是精细的企业内部管理,精细的外部协同合作,精细的服务理念。其中,对于精细的企业内部管理,针对设计行业的普遍年轻化,整个景观设计过程在实践中被初步细分成8个方面36个动作,便于我们年轻设计师的培训,产品质量的规范和把控。

这36个动作中的 “优化规划”涉及到今天景观设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景观设计应该在什么时间介入项目比较合理?景观设计师在开始阶段怎样展开与建筑师规划师的合作?本文希望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抛砖引玉。

景观设计对上位规划的优化是景观设计师的一个基本设计步骤。这是景观设计师与规划设计师的一个重要交接节点,一方面,景观设计师需要领悟规划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另一方面,景观设计师的考虑重点有别于规划设计师,可以从景观的角度考察项目,完善规划,提升项目品质。

景观设计提前介入上位规划是设计内在逻辑的要求。由于过去景观设计通常远远滞后于规划设计,从景观设计出发对规划提出的修改要求一般较难实现,以致对最后的景观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使得景观设计有时不得不被动地“补漏、掩饰、美化”规划造成的“硬伤”。景观设计提前介入建筑规划设计,可以保证景观设计与规划协调统一,保证住宅项目顺利推进。

景观设计提前介入上位规划也是市场的要求。随着甲方的越来越专业化,甲方对于整个设计流程的整合,各个工种的协调,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自然而然地越来越多地要求景观设计方提前介入项目。

1.景观设计提前介入对规划格局进行优化调整

在过去的项目设计中,景观设计是属于后道设计,对项目是最后一道把关,正因为如此,上游团队遗留的某些缺憾必须在景观设计中得以解决,但是如果项目在规划格局上出现较大偏差,那么再顶级的景观设计师也“回天乏术”了,所以景观师迫切希望能提前介入上位规划,为景观设计留足创作空间。

例如在某住宅项目设计中,景观设计师提出了“舒适安全慢生活”的设计理念,但当深入解读规划方案后发现:该项目打造的重点――北区中轴和南区次街所组成的中轴景观,在规划中承担车行、人行活动等多种功能。这种规划格局,特别是路网格局与设计理念发生了巨大矛盾:穿越性车流跨越南北小区,对安全性舒适性和慢生活的诉求造成严重影响。

由于景观设计提前介入上位规划设计,及时发现了这巨大矛盾,通过和业主以及规划师的沟通,从景观设计师角度提出我们的优化设计意见:优化交通流线,调整规划格局。根据区域交通需求,对南区次街进行重新分段定位,将交通流线与活动区域分离,加强慢生活次街的特征(如图3)。将原本通车的主轴线,打造成供居住者进行邻里活动、休憩交流、健身玩乐的重要场地。将用于通车的主街改造成为业主提供活动空间的次街,把行车引入地下空间,亦能最大程度的限制过境车辆,为居住者提供宜居慢生活的居住环境。这规划格局调整为后期景观设计师发挥创造性设计留足空间,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项目景观品质,赢得了开发商的高度认可。

2.景观设计提前介入对规划局部进行优化调整

景观设计提前介入上位规划,不仅能优化项目整体规划格局,同时也能通过景观设计师的专业设计角度,从项目局部方面发现规划设计中可被优化的空间,提升有利因素,削减和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使项目更趋于合理完善,为项目赢得更多卖点。

例如另一个住宅项目案例,景观设计提前介入前期建筑规划设计中,从交通系统、入户大堂、地下车库入口布置等规划局部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为后道真正开始景观设计留足了设计空间。我们在解读完项目规划方案后发现几处严重的局部规划现状干染源。在高层入口处,人车交通混杂,缺乏安全性,同时主入口大量的停车及机动车道,也影响了两侧住宅居住品质。对此我们的优化策略:强化入口景观轴线,为了增加行人安全性和车辆车行的交叉,转移入口大堂西侧地下车库至高层区东侧道路旁,从而减少人车交流节点。在商业、叠加别墅区,由于两个分区紧靠,商业区相对嘈杂环境和频繁的人流和车流,对别墅边户产生不安定因素以及噪音污染。对此我们的优化策略:重新布局停车位设置,在商业停车,从而能减少人流和车流对商业区的影响。另外我们合并商业区售楼中心入口与别墅入口空间,打造统一形象入口,从而提升叠加别墅边户景观环境,并通过转弯行车处理,提升叠加别墅边户品质。

总之,景观设计提前介入上位规划,可减少不合理规划对于景观设计制造的硬伤,为景观设计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提前介入可避免上位规划的先天不足,从规划“结构”层面而不是景观“表皮”层面解决问题,避免景观设计被动地“粉饰或掩盖”前期设计的“伤疤”

景观设计提前介入上位规划使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无缝对接,能使我们景观设计师与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更加紧密整合,为整个行业的“有默契”的工作环境的营造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