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篇1

>>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构成与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及其建设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新路径:教学学术 高职院校品牌文化及其要素构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及构成要素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础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使命、要素与逻辑走向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层次及构成要素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初探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 商贸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构成与养成路径 试析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建构原则与实践模式 以教育模式改革助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四个能力” 医药类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模式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主体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特色之路的探索 试论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30-33.

[3]王苏琪.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及走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40-142.

[4]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45-50.

[5]汪建云,王其红.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合作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4(1):97-100.

[6]孙卫东,宋砚清.高职开展中外会作办学的路径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4(4):43-46.

篇2

[关键词]高品质产品 市场 创新 质量要求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074-01

一、高品质产品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逐渐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水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现在正向多元化刚想发展,而高品质产品市场,正是这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所谓高品质产品,即产品的高质量要求。而在我国,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在许多行业与企业中甚至排在了利润、设计、营销之后。以尽可能高的频率将产品(试用品)投入市场,再根据用户的反馈情况在后续升级版本的产品中予以改进,已经成为很多成功企业的熟练操作模式。一些企业会认为说,极低的价格出售,极新的创意设计,怎么可能有很高的质量。这就必然使一些用户会问,谁还关心质量?这就是高质量产品市场所面临的困境。

质量究竟对一个产品来说意味着什么?美国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詹姆斯L.亚当斯说过,无论是近年来致力于重整制造业的美国,还是致力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中国,都必须审视质量的重要性,改变更快,更大,更便宜的消费品等商品从制造到销售再到消费的链条,让产品更具品质,唯有此才能保证不降低美国消费者生活质量、继续满足和提高中国消费者的体验需要的前提下,避免世界能源和环境崩溃。

二、高品质产品的市场调查以及分析

市场调查是调查研究数据支持的重要方法,对于高质量产品的调查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市场调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按选择调查对象来划分,有全面普查、重点调查、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等;第二类是根据调查对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来划分,有访问法、观察法、实验法。在这众多调查方法中,根据现有能力和实际情况,同时为了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随机抽样法和访问法。

针对被调查人群的作息时间不同,我们选择了在不同时间,对不同地方的人进行了随机调查与访问。分别是晨练时间的公园,早高峰时间的车站,晚间的市场,及周末的商场。根据被调查人群的年龄,将被调查人群分为四组。分别是30岁以下年龄段;30―45岁年龄段;45―60年龄段;及60岁以上年龄段。根据调查结果统计,30岁以下年龄段,有29%的人在选购商品时会优先选择高质量产品;有54%的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高质量产品与低价位产品的性价比;也有17%的人会选择价位低的产品。在30―45岁年龄段,有41%的人会优先考虑购买高质量产品,33%的人会在二者之间徘徊,而26%的人会选择购买相对价格较低的商品;在45―60年龄段,有22%的人会选择购买高质量产品,53%的人会在对比之后再做选择,而25%的人会选择价位低廉的商品;在60岁以上年龄段,有18%的人选择购买高质量产品,39%的人会犹豫购买哪种,43%的人则表示会选择价位最低的。

由此可见,在我国高品质商品不是没有市场,要想扩大高品质商品的市场,产品需要在性能、成本和价格等要素之间作出平衡。要让产品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便利,追求尽可能高的适合度,要追求工艺的精良化。高品质产品应在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基础上带给其情绪上的愉悦,更要确定产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出类拔萃的高品质产品,才能让高品质产品彻底走入社会生活,才能进一步扩大高品质产品的市场。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已从简单的价格竞争转到了产品质量的竞争,大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同时各种有代表性的实验室、产品检测中心相继成立,为提高中国产品的高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品质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现代化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给工业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同步推进的机会,并且我国已经跨越了经济起飞的基础时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竞争格局仍是将品牌,品质和渠道,我国的高品质产品必须要加速品牌的成长与壮大。

目前,我国高品质产品将有五大发展趋势。一、对用户体验和产品人性化的关注。二、注重高品质产品的创新以及专利的申请,提升核心竞争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规范。三、是强调对产品细节的关注,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从细节反应消费品味,反应对产品内涵的理解。四、企业更注重品质与品牌,而不是利润。真正好品牌的内涵便是品质、耐用、持续性发展的结晶;品质才是企业的生命。

四、是环保节能与安全。

从目前趋势看,高品质产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企业要不断增强自主创造力、高端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通过生产高质量产品,成为深受世人尊敬的国际化企业和品牌,提高中国高质量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的转变。

篇3

[关键词] 国有经济 调整改组 控制力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些新要求,既与十六大确定的到2020年奋斗目标相衔接,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又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充实了奋斗目标,增强了目标的针对性,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形成了一个更高、更综合的现代化概念。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精神,贯彻落实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描绘了新蓝图,开启了新征程。向这样的目标进发,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须强化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所谓经济基质量控制力是指高质量的经济以其先进的企业素质和技术,极佳的经济效益、极强的竞争力、抗风险力和资本的集中力、积聚力、扩张渗透力所形成的支配和主导其它经济发展的作用。它的控制力,横向表现为对周围经济的控制力,纵向表现为对周围经济的控制的先导力。

一、国有经济的本质是其控制力产生的根据

国有经济是建立在现代化生产力之上,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劳动者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国有经济的这种本质特征是其产生经济控制力的客观根据。优越的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之所以产生,是由其社会属性决定的。第一,优越的国有经济制度促进了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使其能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第二,国有经济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第三,国有经济是科技进步的坚强后盾。国家运用国有经济的经济实力使投资风险巨大,其他经济无力也不敢承担的尖端科研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四,国有经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起着支撑作用。在目前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国有经济虽只是占其中一个份额,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部分质变,最终将促进国民经济发生“国有量化”的整体质变。国有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它应该是高质量的经济,与此相适应的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质量控制力。

二、“调整”、“改组”是发挥和增强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战略举措

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发挥的程度与国有经济的社会属性密切相关,目前满足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条件还存在不足,影响了控制力的发挥。主要是“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企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范经济,缺乏市场竞争力”。为此,我国实施一系列举措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改组,以满足国有经济高质量的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这些“调整”、“改组”的重点是:在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上,退单一的国家独资形式,进为国有经济控制多种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在国有经济的分布上,退国有经济在所在经济领域全面撒网、分布过宽,进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优化分布及质量的提高;在国有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退单纯追求国有企业数量扩张,忽视质量的提高,进为保持必要的数量,重视质量的提高;在国有经济的质量上,退“大而全”、“小而全”低效率、低效益和重复建设,进为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走规模经济和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质量经济之路;在技术进步上,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落后,发展乏力,进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占据重要地位,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发挥技术先导作用,走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目前国有经济存在的质量问题,实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改组”,要求在“进”、“退”工作的过程中要有所作为,在“退”的领域应该有所不为。经过“调整”、“改组”,要使国有企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规模型、产量型和效益型转变,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其经济控制力。

三、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的表现

“调整”、“改组”战略举措的实施,使国有经济产生经济质量控制力的必然性变为现实性。经济质量主要由企业素质、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组成并相互作用产生的经济效益状态。高质量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一是,企业素质的先进性。二是,技术的先导性。三是,经济运行的高效性。四是,优势的竞争性。五是,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国有经济质量提高后所形成的控制力主要表现是:第一,国有企业素质的先进性是控制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国有企业先进的企业制度,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较高的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较强的技术开发创新能力,模范地遵纪守法经营,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指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国有经济质量提高,控制力增强的微观基础。第二,技术的先导性是国有经济质量控制力产生的核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的支撑和带动。由于国有经济在新兴产业的高技术产业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核心技术,占据了技术制高点。第三,国有经济的高效益是经济质量控制力产生的支柱。高效益是经济质量高的重要标志,有了高效益,首先使国有企业资本积累率和员工收入提高有了经济来源,从而调动了员工和企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国有经济实力和控制力进一步增强。其次,高效益使国有资本的集中力、积聚力、扩张力、渗透力、经济辐射力增强,使之在国民经济中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再次,高效益使国家利税收入增加有了保证。第四、国有经济抗风险能力是控制力形成的关键。抗风险能力是建立在国有企业先进素质、技术水平、优质的竞争力和经济高效益的基础之上的。国有企业素质的先进性是抗风险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国有经济技术的先导性是抗风险能力产生的核心,高效益是抗风险能力得以实现的实力基础和坚强后盾,国有经济极强的竞争力是抗风险能力的表现。总之,只要国有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就能产生质量控制力,从而有效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企业素质、技术、经济效益、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共同构成企业的经济质量体系。其中,企业素质是基础,技术是核心,效益是支柱,竞争是表现,抗风险能力是关键,五者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从区别看,主要表现为:五者各自表现的形式不同,作用的领域和对象不同,特定的内涵不同;从联系看五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经济质量,共同发挥控制力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思想学习“决定”精神,从构成经济质量的五要素上努力工作,使其优化升级,促进国有经济质量提高,以增强其经济质量。

篇4

关键词:广西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就业

课 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校“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课题立项课题《基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课题编号:DSBD13YB032。

就业问题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发展都是党的十报告中强调的重大社会问题,就业工作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人才的质量又是就业工作的生命线。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矛盾。将这些矛盾归结起来,实际上体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不顺畅,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要之间不匹配。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有总量的问题,但更多的则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开展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科学评估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办学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推动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广西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迫切性

近年来,广西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但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仍比较落后。广西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区区内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大学生的高就业率难掩低满意度,高就业率不等于高质量就业。为深入了解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课题组先后在柳州和桂林对110名近两年毕业大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

一是大学生期望收入与实际收入差距较大。根据统计,72.2%的受访大学生们对月薪的期望值在2000元~3000元,占66.7%,但实际月收入在1500元~2000元的居多。这样的收入在支付房租、伙食费、通讯费和日常开销后,所剩无几。对“薪资福利”,广西本科毕业生的满意度是最低的。二是不同类别高校就业率差别较大。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截止于2013年7月底,广西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91.5%,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86.3%,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79.1%,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71.9%。三是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不足。 2013年,广西全区高校毕业生数约为17.84万人,截至7月底,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约15.80万人,其中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仅为44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0.3%。四是从大学生就业单位与期望落差较大。调查显示,2012年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实际情况与就业期望之间仍然存在较大落差。其中,期望与实际就业单位性质差别比较大的为国家机关。期望去国家机关的毕业生比例为19.0%,而实际如愿就业比例仅为5.3%。每年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学生很多,但最后能如愿的只有很小一部分。从雇主类型来看,“民营企业/个体”是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最大雇主,但本科生对其满意度相对最低,总体满意度为63%。五是对自身专业技能缺乏信心。调查发现,“缺乏实际技能和经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遇到的最大问题,33.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最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还有33.3%的人认为自己的求职能力一般。六是高校毕业生对原就读高校的满意度不高。调查显示,广西2012届本科毕业生对学校的总体满意程度为69%,对 “图书与教学设施”“校风学风”两项较为满意,对“课程设置”满意度最低。

因此,从调查结果分析,当前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提升,这既有学生自身期望值同现实不一致的原因,但另一方面,这也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在2006年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近50%用人单位认为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制约因素。可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角度看广西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1.经济快速发展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广西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目前尚没有国家(部委)直接举办的高等学校,进入全国大学排名前100名的仅1所学校,靠近200名末位的有1所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有3所(另有培育阶段3所)。现有高等学校多数是师范类院校,或是近10年内由师范类学校改名而来的学院,为经济发展提供直接支持的理工和财经类本科院校明显不足。显然,广西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近年来中央财政给予了广西部分高校专项支持,但这种支持的力度和惠及面还未达到理想的程度。经费投入不足从根本上制约了广西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直接的结果就是高校科技成果总量少、转化能力弱、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2.地方高校课程设置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产生了大量新兴职业,高素质、高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但另一方面,大学里一些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没有及时跟上“转方式,调结构”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深入推进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速,广西涌现出了许多新兴产业,如钦州、北海的石化工业和柳州五菱的新能源汽车等,这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地方高校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课程设置,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然而,当前区内许多普通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和定位模糊,缺乏前瞻性和可行性,盲目追求“高、大、全”,没有去思考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上的定位问题,导致这些学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不突出,在社会竞争中出现“有业不能就”的状况。

三、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角度剖析广西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1.在发展模式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筑新课程体系,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

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课程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实现高端就业。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之路,认清当前形势,综合分析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理性地设置学校的专业,充分利用地方性独特资源来打造特色专业,即专业的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和优势资源相匹配。因此,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的符合度、就业岗位与所学课程的符合度,应成为大学课程设置的最基本原则,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方向,从而使培养的毕业生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则需要高校大力搞好就业和创业教育,如可以通过鲜活的案例和邀请典型人物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就业、创业教育的吸引力、感染性和实效性,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2.在发展路径上,现阶段广西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和外延协调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上下功夫

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与高等教育关系十分密切。根据广西201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到2020年广西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GDP年增速要维持在12%,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仅为7.4%。这对广西来说,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对广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有重大意义。这既对广西高等教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又为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机遇。

2013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出台的《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00万人。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在未来10年内,广西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和外延协调发展之路。在当前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和高考人数逐年递减的趋势下,高校现在不讲质量,将来必为质量所困。因此,坚持高校内涵式发展,要始终立足地方,特色办学。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把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确立为提高质量的重要努力方向,树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质量观,这为我们改变办学思路和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市场需要的策略,寻找重点大学人才培养的空白点,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大学必须服务地方、依靠地方,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地方特色之路,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根据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颁布的广西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的要求,广西将在桂南经济区、桂中经济区、桂北经济区、桂东经济区和桂西经济区分别发展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产业结构。因此,位于相应区位的广西高校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不同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纵横交错的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贪大求全的办学模式不可取。

篇5

杜玉波在论坛开幕式上从五个方面作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讲话。杜玉波指出,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步入“由大到强”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高端人才作为大学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大学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集中概括,也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杜玉波强调,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动力。其中,高考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组织模式创新是改革新的着力点,试点学院是改革的有力抓手。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办学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健全保障,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建设好一所大学,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流大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