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的周期性范文

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2: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金融危机的周期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一、公允价值的虚拟性特征与估计参数级次的划分

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计量方法,人的有限理性和市场非理性特征决定了公允价值的虚拟性特征的存在。SFAS157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以持续经营为前提,通过会计主体在计量日或报告日模拟真实市场出售资产(清偿债务),从而推导当前市场价值的过程。公允价值的虚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关于资产或负债交易地点的假设: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主市场是会计主体所转让的资产或清偿的负债的交易金额最大、最活跃的市场,在主市场无法确定的条件下,则要求最有利市场来替代,最有利市场是会计主体转让资产收到价格最高或转让负债支付价格最低的市场。第二,关于交易者的假设:独立、自愿、有能力进行交易的买方和买方。第三,关于交易市场信息条件的假设:交易市场上的信息是充分的,因此,参与交易的买卖双方是知情的,不用支付昂贵的成本就能获得充分的信息。第四,关于资产的用途的假设:交易中的资产处在最优的使用状态中。如果该资产有许多用途,那么公允价值计量的是其在给使用者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下的价值。即使该资产的报告主体并没有将其用于最佳使用,在运用公允价值估价时,仍然以最优使用状态下的价值估价。

现实交易市场的多样性、非完美特征决定了公允价值虚拟计量对象的差异性。对此,SFASl57将交易市场分为活跃市场(acfive)和非活跃市场(inactive)。二者的不同在于交易量、要价和出价之间的差价、交易频率、供需之间的平衡、信息的可获得性或充分性等方面。活跃市场的交易量大、市场要价(bid pnee)和市场出价(ask price)的差价小、交易频率高、市场的供需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对整个市场的市场交易者而不是特定交易者来说,容易获得达成交易所需的信息。但在非活跃市场上,交易量小、交易频率低、要价和出价之间的差价大、供需之间不平衡、交易价格呈现剧烈波动、由于市场交易者难以获得充分信息,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剧,因而在非活跃市场上,要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十分困难。

市场的差异性需要多种公允价值计量参数的存在。SFASl57号将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输人参数划分为三个层次:一级参数即可观察市场参数(observable markel inputs)是计量日会计主体准人的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活跃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量为持续经营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提供了计量直接依据,因而在计量时是无需调整的(unadjusted)。二级参数是非活跃市场下直接可观察到的相同资产(identical assets)或相似资产(simiIar assets)的报价,其公允价值需通过对该报价进行调整后来确定,调整主要依据资产的特殊性、计量资产与非活跃市场交易资产的相似度、非活跃市场上的交易量和活跃程度来确定。三级参数是现阶段尚不可观察的参数,它反映报告主体自己对有关参数的预期,该预期是市场参与者在现有条件下交易资产或清偿负债所运用的假设。

二、公允价值参数估计的顺周期性

历次金融危机已经证明,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金融系统过度顺周期性的表现(吴堵新,2008)。在过去几十年中,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信贷和资产价格“繁荣萧条周期性”的增强,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以市场为导向的参数估计和输入通过资产价格确定、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的确认对投资者风险认知和承担水平产生作用,增强了金融市场原有的顺周期性程度,放大了原有经济活动的波动水平,增强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程度,从而对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助推作用。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也呈现不同的方式。

在经济下行期,交易市场上的价格通常会与某些资产或负债的内在价值发生严重偏离,在以盯市为导向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下,这种偏离将通过一级直接可观察参数和二级间接可观察参数的输入向银行传导,使银行持有的资产大幅度缩水,继而被迫计提巨额资产减值损失,最终导致银行资本额和贷款能力的下降。在金融市场上非理性特征投资者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的条件下,这就增加了投资者对市场不安的情绪和稳定价格压力,使交易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价格面临进一步下行的压力。

在经济运行上行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市场制度缺失使各种各样的定价模型成为新型金融工具价格的确定依据。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由于许多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极不成熟,公允价值相关参数的输入由“盯市”转换为“盯模”。在这一时期。三级尚不可观察参数的广泛使用,使会计计量建立在市场参与者对未来预期之上,随着金融工具交易链条的延长,公允价值参数估计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人的主观预期,信息的可靠性大大下降,导致了不良后果的产生。根据Barth(2006)的模型,如果用x代表某项创新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x为该公允价值的真实值,由于不存在该会融工具的交易市场,这个真实值是观测不到的,只能通过模型来测算;如果用ε表示公允价值计量误差,则下式成立:x=x+ε,在接近经济学完美市场的活跃交易中,ε的方差为a2,均值为0,x是x的无偏估计。然而,在交易市场不活跃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不可观察参数的输入将导致x成为x的有偏估计。

三、结语

篇2

日本瑞穗金融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集团公司与旗下瑞穗实业银行、瑞穗银行、瑞穗信托银行、瑞穗证券等公司一道,致力成为有助于社会的、最受信赖的金融机构。

瑞穗金融集团将CSR方面的举措定位为“以创造和发展新的企业价值为目标的企业行动的主轴”。在集团中设置CSR委员会的同时,还设置了专职部门――CSR推进室,以完善推进集团统一举措的体制。

瑞穗金融集团要求控股金融机构的CSR行动包含三个主题,即“维持信用秩序,确保对储户等的保护”、“塑造未来的金融”、“为了从本质上推进CSR活动而提高企业经营的素质”。对此,瑞穗金融集团分别在五个重点工作领域开展活动(如下图)。根据社会形势及与利益相关方对话等产生的意见来选定具体举措,并通过CSR报告来汇报每年的成果。

着力塑造未来的金融

一是推进环保举措

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正演变为全球性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瑞穗金融集团认为可以通过金融机制对环保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目前,整个集团正共同推进加强本职工作中的环境业务以及降低自身环境负荷等环保举措。

遵循赤道原则

瑞穗实业银行是在瑞穗金融集团旗下,以大企业(部分上市企业等)及其集团公司、金融机构、公共机构、以及海外的日资和非日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在中国,瑞穗实业银行以1981年设立的北京代表处为开端不断扩大网点,并于2007年6月作为首家日资银行设立了当地法人――瑞穗实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目前,除了在上海的总行以外,分别在北京、大连、天津、青岛、无锡、苏州、武汉、广州、深圳共设有9家分行和1家支行,连同瑞穗实业银行代表处(南京、厦门)构成了一定规模的网络。

瑞穗实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为了开展关爱环境的投资及融资项目,于2003年10月在日资银行中首先采纳了“赤道原则”。基于该原则,在实施项目融资时,考虑对被开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并行不悖。同时,瑞穗金融集团还作为世界上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集团的运营委员会成员发挥领导作用。

在中国,除了向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及大学举办关于赤道原则的说明会之外,瑞穗金融集团还为中国的金融机构提供采纳赤道原则的支持。这些举措得到了来自社会的好评。2009年3月,瑞穗金融集团在清华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环境投资保护大会”上荣获“2008银行绿色会融贡献大奖”。

开展环保相关业务

瑞穗金融集团各公司都已开展与各自业态相应的环境贡献型业务。例如,对降低环境负荷业务提供融资及咨询,开发和销售含有环保概念的各种金融商品,等等。

在中国,瑞穗金融集团也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知识、持续积累的金融经验以及与广泛的客户关系等优势,来支持各项节能环保举措。例如,2010年3月与6月,分别与武汉市政府、青岛市政府签订了关于节能环保领域的合作协议书;2011年6月,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日本东芝集团签订了关于推进“环保城市项目”的备忘录;11月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日本东芝集团签订了关于“节能环保事业合作”的备忘录;紧接着12月,与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日本日挥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杭州市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成立“中日节能环保基金”的备忘录。

二是支持金融教育

为支持金融教育,瑞穗金融集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例如,在初等/中等教育领域方面与金融教育相关的大学共同开展研究项目,举办职场体验活动,在高等教育领域方面设置义务教育课程、义务讲座等。2010年共举办了150次职场体验活动,上门授课与职场体验的听课人数累计超过1万人。

自1979年以来,瑞穗金融集团每年均举办“MFS金融研修班”,邀请来自中国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10至15名人员前往日本,参加日本的经济、产业、金融市场相关课程,参观IY-。瑞穗金融集团还设置了“瑞穗基金”,并以存款利息为本金,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了3届“瑞穗基金金融论坛”。另外,参与了由中国日本商会举办的“中国大学生视察日本‘走近日本、感受日本”’活动的策划,并接受参观银行办公室的请求,为大学生提供住宿场所等。

此外,在慈善公益方面,瑞穗金融集团以支持中国的基础教育为目的,在自2006年起的10年内分别对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等多所中学设置“瑞穗奖励基金”,向各校选拔的学生和教师发放奖励金。

在发生各类自然灾害时,瑞穗金融集团全体员工均积极参加捐款。2010年,瑞穗实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员工发起募捐活动,向甘肃省泥石流、青海省地震等灾区人民捐赠了21.932万元人民币;瑞穗金融集团和瑞穗实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也分别捐赠了1080万日元和20万元人民币。在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灾害中,包括瑞穗实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捐赠的18,1万元人民币在内,集团国内外员工共捐赠了6637万日元。

篇3

摘 要:顺周期性现象广泛存在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中,其自第二版巴塞尔协议颁布以来开始受到关注,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其被认为是促进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和蔓延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探讨顺周期性的定义、表现和成因,尝试提出解决顺周期性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 顺周期性 启示

顺周期性现象广泛的存在和表现于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中,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会受到广泛的关注。2007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转化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商业银行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中,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现象被认为是促使此次金融危机进一步发展和恶化的重要原因。

一、顺周期性现象的定义

顺周期性,又称为亲周期性(procycality),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官方标准。所谓顺周期就是指新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在经济紧缩时期,多配置资本防范风险,而在经济繁荣景气的时候,配置较少的资本,获取利润,使得经济周期的加剧波动现象(Allen and Saunders 2003)。上述定义是目前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从本质上讲,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体现了金融通过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实体经济的放大效应。在经济上行时期,商业银行的通过信贷等措施,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的繁荣;在经济下行甚至经济危机出现之时,商业银行的资本紧缩,信贷收紧,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甚至造成经济危机。

二、顺周期性现象的成因

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顺周期性现象的研究成果较多,且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各自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对此问题提出了见解。理论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角度有银行信贷理论、公允价值计量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理论等。在实证分析方面,采用的方法有最小二乘法、EMM法等。归纳起来,其研究角度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大类,即顺周期成因的内因说和外因说。总体来看,比较主流的学术观点比较认同顺周期性成因于银行内部,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又通过外部因素的作用,加剧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一)商业银行本身信贷行为产生顺周期性

信贷功能是商业银行最为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这个信贷行为本身就可能产生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时期,商业银行普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看好,同时,由于经济的繁荣,企业用于商业银行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价值也会相应提升。因此,综合考虑之下,商业银行倾向于对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以获取利润;相反,在经济下行时期,此时企业在总体上经营状况不佳,利润降低且前景黯淡,由于市场波动,企业此时用于商业银行抵押贷款的抵押物价值也会相应下降,此时商业银行会倾向于收紧贷款,以避免在风险提升的环境下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银行信贷行为所引起顺周期性是商业银行本身所决定的,由于银行本身也是企业,其逐利和风险规避的特征使得这种现象很难避免。商业银行信贷所引发顺周期性是经济学界较早发现和着手研究的方面,在顺周期性成因研究中居于较为基础的地位。

(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法促使顺周期性现象产生

商业银行中,对资产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历史成本法和公允价值计量法两种。银行本身交易账户中所持有的短期金融资产、衍生品等,一般均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法。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商业银行交易账户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被认为是造成银行本身产生顺周期性现象的重要原因。因为公允价值计量会使得资产的价格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大幅波动。当经济繁荣时期,资产的公允价值大幅上升,银行本身的财务报表状况则大幅改善,此时,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因此便有条件去释放更多的信贷和流动性;相反,在经济萧条时期,银行本身公允价值部分迅速下跌,为了改善财务状况,银行不得不出售一部分公允价值计量资产,然而这种行为则会导致市场上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这个角度上,公允价值计量也带来的顺周期性。

(三)金融加速器理论与顺周期性

金融加速器是指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放大作用,银行金融加速器理论引发顺周期性主要是从企业融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企业融资主要有内源融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三种方式,其中后两种方式是外源融资,其融资成本是依次上升的。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本身的财务报表状况改善,对银行方面释放的信号是本身内源融资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此时无论是本身进行内源融资还是贷款,其融资成本均会下降。相反,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此时不得不依靠外源融资,而银行方面则会在判断企业财务报表的基础上,为了防范风险,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企业经营更加困难,从而最终使得整个经济更加萧条。

(四)资本监管理论与顺周期性

为了减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其中以巴塞尔协议为代表,金融监管当局会制定一系列的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迄今已有三版,均以资本充足率监管作为核心指标。应该说,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顺周期性问题。在经济上行时期,银行本身资本质量提升,更容易达到监管标准,因此信贷和释放流动性方面,不会面临太大压力;相反,在经济下行时期,由于资产质量下降和信贷风险上升,银行会更加趋于保守,才能更加稳健的使本身资本充足率不落到监管标准之下。同时,第二版巴塞尔协议中内部评级法,是银行广泛采取的风险评价方法,这也被认为是产生顺周期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顺周期性现象带来的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顺周期性现象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因此,在应对这一现象时,应采取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方法,结合会计准则和银行监管标准的实际情况,从整体上对顺周期性现象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Allen, Linda, Anthony Saunders, “A survey of cyclical effects in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models”, BIS working papers, 2003, 20-23.

[2]谈俊.《银行顺周期性文献评述》,金融评论,2012,3:113-126.

[3]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会计研究,2009,11:23-29.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信贷顺周期性;逆周期资本缓冲;逆周期资本监管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机构或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主要是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成为了学界着重研究的因素之一。由于金融危机的本质是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急剧地突然释放对市场秩序造成的巨大冲击,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其顺周期性加以缓释,以控制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定义及研究背景

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是指在经济上行期积累逆周期资本,在经济下行期释放逆周期资本吸收损失,以维持商业银行信贷稳健性的宏观审慎监管机制。201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国际金融监管新框架《巴塞尔协议Ⅲ》公布。区别于前两版,《巴塞尔协议Ⅲ》着重关注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为了缓释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监管工具、动态拨备、杠杆率指标等五大措施,而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则是新引入的最重要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同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建立更具稳健性的银行和银行体系的全球监管框架》,将宏观审慎理念引入监管框架,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将从单一微观审慎过渡到宏观微观审慎并重。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经济中,市场经济尚未最终建立,基于制度红利与资源禀赋等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超常规发展,期间几次显现过热与过冷交替的现象;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相对缓慢,间接融资为主的局面未根本改变,居于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在经营行为、风险暴露等方面同质化严重,银行信贷在我国通胀的产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信贷顺周期性引发的潜在系统性风险值得关注。因此,研究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这一监管工具是否适用于缓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我国信贷顺周期性与《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监管

(一)我国信贷顺周期性的概念与特征

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性,即指商业银行的信用在经济复苏、发展良好阶段呈现出扩张,在经济衰退时显现出收缩的特性,或可指在经济周期中商业银行信贷活动随经济整体的周期而同方向波动的现象。商业银行这种顺周期行为会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增加宏观经济的波动幅度,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我国银行信贷的顺周期特征包括两方面:一是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影响,上行期信贷增长,反之,下行期信贷萎靡;二是信贷活动具有的顺周期特征对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推动作用,加快经济周期的发展,并且出现信贷波动的周期性更为强烈,幅度超过了经济周期,加深了金融系统本已具有的波动性。

(二)《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监管的推出背景与构成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国际社会开始思考2004版巴塞尔协议的缺陷,并催生出《巴塞尔资本协议Ⅲ》。201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的正式方案,其核心内容是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过快、潜在系统风险不断累积情况下,应当及时提取相应程度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其大小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上限为其持有的风险资产加总的2.5%。同时规定商业银行拥有3年的过渡期,从2016年起每年增长0.625 个百分点。同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要求在其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的总体方案指导下,各国监管当局应尽快推出适合自身状况的监管方案,确保商业银行提取充足的逆周期资本,以防范潜在系统性风险对经济的不良影响。

逆周期资本监管机制包括三部分:固定的超额资本缓冲、可变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与资本留存缓冲。其中,超额资本缓冲机制是指在经济上行期,信贷投放较快增长,此时要求商业银行加大资本缓冲的计提,目的是应对经济衰退期可能增加的潜在信贷损失,阻断实体经济和商业银行之间的正反馈作用机制。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是指动态资本比率,即监管当局需针对经济周期的不同变化来采取对应的措施,经济形势较好情况下需要提高对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当经济转入悲观时则应降低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保障其对经济的正常输血功能以维护经济稳定。资本留存缓冲机制是指监管当局应制定适合整个银行业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该比率不应过低或者过高,且应同时制定适宜的目标资本率,该比率应高于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经济上行期,商业银行须严格执行监管当局制定的目标资本比率;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资本金水平下降,为了保障真实贷款需求,应适度降低对其资本监管的要求,但须符合最低资本要求。

三、《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框架在我国适用性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选取与测算方法

银行业数据为广义贷款余额,宏观经济数据为国内生产总值(GDP),样本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13年。本文依据巴塞尔协议Ⅲ的方法即Hodrick-Prescott(H-P)滤波单边趋势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提取的逆周期缓冲资本。其中平滑参数为100,信贷余额/GDP与其长期趋势值的偏离度(GAP)的下限为2%,上限为10%,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上限是2.5%。

计算时首先求出信贷余额/GDP,然后借助Eviews 7.2 软件对其进行H-P滤波分析,得出其H-P滤波趋势值;再用信贷余额/GDP的时点值减去其H-P滤波趋势值,得到偏离度(GAP)。偏离度(GAP)转换成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方法为:偏离度(GAP)小于2%时,不需要提取逆周期资本缓冲;偏离度(GAP)处于2%与10%之间时,偏离度(GAP)每提高1个百分点,提取比例提高0.3125个百分点,小于1个百分点的按照1个百分点来算;偏离度(GAP)大于10%时,则按照2.5%提取。上述转换方可用如下分段函数表示

其中,VBt为逆周期资本缓冲,VBmax为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上限,L和H分别是偏离度GAP的下限与上限,I为L和H之间的分段间距,K为L和H之间的分段数,S为分段间距对应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二)测算结果

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三)实证结论

由表1可知,我国信贷余额/GDP的数值增长总体较快,从2000年末的100.33%增长至2013年的134.72%。具体分析发现,按照前述方法我们观察到有三个阶段偏离度(GAP)为正值,表示信贷余额/GDP的增长势头超过了其长期趋势水平,反映出该阶段处于信贷增长较快状况。

第一阶段为2002年到2004年,持续期较长。该阶段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基本消散,世界经济处于快速转型与发展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房地产、钢铁、基础设施等行业投资较快,部分行业有盲目过快投资迹象。根据测算结果,2002年与2004年信贷余额/GDP的偏离度GAP超过2%的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下限,分别需要计提相应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但偏离长期趋势的水平较低;2003年偏离度GAP则超过10%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上限,需计提2.5%的逆周期缓冲资本。

第二阶段为2009年到2010年。美国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推出了四万亿刺激计划,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各地政府都推出大批项目,信贷投放加快,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获得大量贷款,积聚了潜在风险。根据测算结果,2009年偏离度GAP超过10%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上限,需计提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到2010年,偏离度GAP回落至可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上限10%与下限2%之间。说明该阶段监管部门已关注到信贷投放过度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三阶段为2013年。根据央行最新数据,201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达8.89万亿元,为历年信贷投放量的次新高,仅次于2009年的9.59万亿元。从结构上看,剔除季节性因素外,去年信贷余额/GDP的小幅上升主要是中国企业贷款需求总体偏暖、经济复苏企稳的态势总体良好、高速货币留存加快等因素引起的。

上述三个阶段为我国信贷增长较快的时期,需计提相应的逆周期缓冲资本,且符合我国特定阶段的实际情况,说明信贷余额/GDP这一指标可用作测量我国信贷过快增长情形下银行风险积聚程度的指标,针对一国信贷过快增长阶段所计提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将有助于警示商业银行重视潜在风险并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当然,信贷余额/GDP这一指标在测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积聚程度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主要归结于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冷热波动频繁等区别于欧美发达经济体系的特殊因素。

四、完善逆周期资本缓冲工具的政策建议

一是参考巴塞尔协议Ⅲ逆周期资本框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逆周期资本监管体系。以信贷余额/GDP这一指标为参照,同时结合发电量、CPI、房地产价格指数等其它宏观指标,从定量角度形成较为全面准确的缓释顺周期性的指标体系。此外,还需考虑宏观政策变化、经济运行状况以及银行业整体的风险状况等,来设计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方法。

二是不能机械理解信贷余额/GDP这一指标,而要观察其是否体现出系统性风险的变动情况。实际中,经济周期的变动与系统风险的积聚并非完全同步,信贷余额/GDP这一指标发生变动可能是由于经济周期性的放缓而非风险的变动。监管当局需要切实探讨该指标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做出科学理性的决策。

三是加强对信贷余额/GDP指标的持续性监测,监管层应着重考察该指标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累积程度的联系,以及在经济萧条期有关银行逆周期资本的缓冲释放机制,如释放的时机、方式和指标等,推动监管作业持续化,以更好发挥逆周期资本缓冲的调节作用。

四是完善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制度安排。我国目前为多头监管,央行熟悉金融体系与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而银监会熟悉银行业及非银机构的经营情况。有必要在当前“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统筹一行三会和财政部等,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信息沟通,实现微观逆周期监管工具与宏观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

参考文献:

[1]Repullo.R, J.Saurina and C.Trucharte. Mitigating the Procyclicality of BaselⅡ,CEPR Discussion Paper[R]. CEPR,2009.

[2]Drehmann.M,C.Borio,L.Galnbacorta,etal.Countercyclical Capital Buffers:Exploring Options[R].BIS Working Paper,2010.

[3]王林.基于完整经济周期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07).

[4]罗平.资本监管制度的顺周期性及其补救方法[J].国际金融研究,2009(06).

[5]尹娜.金融危机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J].现代经济信息,2009(14).

[6]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与金融宏观调控研究[J].浙江金融,2009(07).

篇5

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着眼于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然而,近30多年来,金融全球化发展使得金融体系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内在的关联性和依赖度不断加强,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程度严重,导致金融体系内风险传染性也大大增加。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普遍处于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状态,各金融机构微观审慎指标也处于良好状态,但在复杂的金融创新推动下,长期积聚的系统性风险从美国的次贷市场集中爆发。在对危机形成原因进行深刻反思后,认识到,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管理理念,不能有效的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国际金融监管理念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各主要经济体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银行顺周期性理论研究综述

1.银行顺周期内生性因素

关于银行顺周期性内生机理研究,(史建平等,2011)提出,根据“合成谬误”和“羊群效应”理论,金融机构会拥有相同或相似的资产类型,金融机构的同质化经营带来高度相关的风险敞口。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性行为,如果成为金融机构的一致行动,在宏观层面可能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杨军华,2011;陈华等,2011)认为,银行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银行对风险的评估、银行的信贷决策都是顺周期性的,这些顺周期行为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放大了经济波动。银行融资方面,在经济上行期,银行经营状况好,盈利水平高,市场投资者往往对银行的未来作出乐观判断,会增加对银行的投资,同时,银行筹集资本的风险溢价也较低,为所需资本支付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在广阔的融资渠道和较低的融资成本条件下,大量的流动性进入银行,为银行作出扩张的信贷决策提供了支持。

2.银行顺周期外部因素

监管资本的风险计量方法具有顺周期性

1998 年启动新资本协议的制定工作时,资本监管产生的顺周期性就引起了理论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FSA,2009),(Panetta et al., 2009)认为,银行资本的顺周期性波动与风险敏感性具有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对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的研究成果也较多。(温信祥,2006)对资本监管所带来的顺周期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孙天琦和张观华,2008)对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文献综述;(巴曙松和刘海博,2009)从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风险监控视角对信贷顺周期性进行说明;(李文泓,2009)监管资本的顺周期性主要源于内部评价法所采用的各种风险因素与经济周期变化的高度相关性,以及采用标准法时评级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外部信用评价的顺周期性。

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逆周期政策工具及其实现途径

考虑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情况,逆周期政策工具实现途径:

1.提高资本质量

在微观审慎框架下,一级资本中关于资本监管的要求,普通股和优先股能同等满足要求。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视角看,要更多地关注金融机构吸收损失的能力,本次金融危机表明,吸收风险能力最强的是普通股,因此,可以考虑提高普通股在一级资本中的比例,提高普通股在总资本中的比例,降低优先股的比例。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最低资本要求是8%,其中普通股充足率及一级资本充足率最小值的上限分阶段提高,普通股充足率最低要求从2%提高到4.5%,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由4%提高到6%。

2.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

金融管理部门应持续监测信贷增长,评估信贷是否过度增长并存在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基于此制定逆周期缓冲制度。资本缓冲分为两类,一是资本留存缓冲,由普通股组成,比率为银行风险资产的2.5%。二是逆周期资本缓冲,在银行层面,逆周期资本缓冲可作为资本留存缓冲的延伸。在信贷过度增长时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计提比例为0-2.5%。关于信贷过度增长的定量分析,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后续需要加强信贷增长水平的测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