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营养食品市场分析范文

营养食品市场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9: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营养食品市场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营养食品市场分析

篇1

1发展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多样化的重要性

1.1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农产品营销主要的模式是农户加批发商。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为农户加龙头企业,也常常被称为订单农业,即农户负责生产农产品,龙头企业负责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双方相互合作促进农户的经济收入的提高。但这种模式组织化程度小,且机构不健全,难以提供准确及时的消息,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规模;农户和企业之间不能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

1.2农产品批发市场点多面广,平均交易规模比较小,功能不够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但深入,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迅速,数量庞大,但大多存在缺陷。农产品批发市场虽然数量多,但规模比较小,交易频率低。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条件很差,管理上很松懈,服务水平低,未能在价格上形成统一的导向。

1.3农产品的销售终端以农贸市场为主,超市和连锁店的市场份额比较低

农贸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最重要的销售渠道,在销售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质量无法得到确切保障,经营中时常出现严重的不规范等问题。虽然随着超市和连锁店的发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了一定的拓展,但超市和连锁店在农产品的销售上的能力十分有限,占比例比较重的是粮油和乳制品以及深加工农产品,而蔬菜、肉禽等产品的销售却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1.4传统的交易手段仍占据主导的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商务在产品的销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农产品的销售开始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技术手段拓展销售的渠道,但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农产品的营销仍然以传统的模式为主,电子商务的渠道不到农户的重视。因传统的交易过程规模较小,缺乏专业的经营性的知识,导致经营的盲目化操作。传统的交易方式双方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各类农产品信息的搜集缺乏相应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影响交易的展开。

2发展多样化的农产品营销渠道

2.1实现农产品的营销主体的多样化

我国的农产品的营销渠道应当积极地跟随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发展多样化的农产品的营销主体,改变过去单一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主体,增强农户组织的多样化程度,提高农户的营销能力,促进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培育农产品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建立农户加龙头企业的营销模式,以企业为载体,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密切合作,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企业加工销售,农户生产提供,有效保障了农户的收入。此外,还可以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2.2发展多样化的农产品的批发市场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的经营市场有3种:一种是农贸市场,另一种是政府建立的批发市场,还有一种是企业建立的批发市场。农产品的经营者要与批发市场密切的联系起来,快速实现营销目的。各地的批发市场应当实现投资和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尽力要实现股份制的模式,使用企业的制度和规则来管理农产品的批发市场,杜绝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发生不良现象,实现公平交易。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的交易主体进行严格审查,实行严格市场审查的制度,规范交易过程,有效防范各种商业风险,保障农户利益。在农产品的批发市场中,发展多样化和综合性的体系,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方面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对农产品的保鲜和质量的严格检测,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的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2.3发展多样化的农产品的交易方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产品的交易市场逐渐的与国际接轨,而国外的农产品不断地涌入到中国的市场中,这对我国的农产品营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我国的农产品营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的经验,在农产品的交易方式上实现多样化的发展。首先,可以实现农产品的拍卖交易。拍卖交易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进入交易市场进行拍卖,而进行交易的主题要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防止交易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上的风险,保证了交易双方的利益。农产品的拍卖透明化、公开化的程度比较高,减少了交易的主体搜集信息的过程,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各地政府应当建立起电子的农产品拍卖场所,对农产品的电子营销实施规范化的操作,展开网络销售,扩大农产品的营销规模,从而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电子商务发达快捷的方式,实现农产品营销的快速和高效的操作过程,有效解决农产品自身的损耗所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生产和销售的成本,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

2.4建立多样化的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

我国农产品营销的周期较长,且流通范围比较局限。因此,要建立与农产品的营销相互适应的物流配送模式,提高农产品的配送效率。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建立生产配送中心,实现农产品生产到销售再到客户手中的一体化的物流配送模式,加强对农产品的库存管理,减少农产品的损耗,实现高效的物流配送模式。

3总结

篇2

关键词: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价格补偿机制

1.政策背景

药品加成政策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54年,为了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及发展,政府出台了医院药品加成政策,通过药品的收入来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药品加成政策是政府为维护医院正常运转、维护药品价格相对稳定所实行的一项医院经济补偿政策和药品价格控制政策。[1]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项政策被认为是个别医务人员开大处方和高价药的诱因,被认为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医改明确提出了取消药品加成的目标。政府在《意见》和《实施方案》中对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明确指出:“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2013年10月1日,四川省德阳市正式在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实行包括取消药品加成和价格补偿在内的配套改革机制。这次改革旨在通过提高门诊诊查费、住院诊查费、级别护理费和增加财政投入的方式来弥补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的损失。

2.公立医院的收入构成

我国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为财政补助收入。[2]医疗收入主要来源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价格是由国家统一制定项目和编码,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自行制定价格。药品收入来源于药品加成,医疗机构药品加成一直按照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912号)执行。财政补助以往在公立医院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通常不足医院总收入的5%。考虑到药品收入是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以往各地政府在制定医疗价格时普遍定价较低。因此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公立医院收入将大幅下降。

3.德阳地区取消药品加成和价格补偿机制的影响分析

3.1 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偿方式

德阳市取消药品加成后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方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调整部分常用医疗项目价格,主要是将门诊诊查费在原基础上上调6元,住院诊查费上调9元,级别护理费上调9元,预期弥补公立医院原有药品收入的70%;第二部分,增加政府财政投入,计划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核定药品加成收入的20%给予补助;第三部分,公立医院内挖潜力,降低成本,内部消化原有药品收入的10%。从德阳地区取消药品加成后的具体补偿方式可以看出,“699价格调整”应该是补偿公立医院原有药品加成的最主要途径。

3.2预期影响结果分析

3.2.1上调医疗价格难以弥补既定比例的药品加成收入

以我院2010-2012三年历史数据为依据,按照“699价格调整政策”计算对德阳市对常用医疗项目价格上调后进行分析,以2010-2012年三年我院真实的就诊人次和住院床日进行计算,按“699价格上调”后增加的医疗收入平均只能弥补原有药品收入的44.88%,不能达到制定政策时预期的70%。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财政投入达到原有药品收入的20%,公立医院实际损失的药品收入比例也高达35.12%。据了解,从德阳市县级公立医院已经开始执行取消药品加成和“699价格调整”,但是增加的医疗收入不能弥补原有的药品加成。

3.2.2 医保、新农合转移支付增大医院工作难度

按照四川省和德阳市的政策规定,“699价格调整”主要是通过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的转移支付来实现,这项措施实际增加了公立医院收款难度。一是转移支付将增大医院挂号、收款的工作量。由于“699价格调整”要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因此患者就诊时就必须区分是否为医保或新农合病人,需要详细登记病人的信息与医保证号,这将增加挂号窗口和收费窗口的等待时间,增加医院的工作量,同时给就诊群众带来了不便。二是转移支付为医院收款带来了难度。不少地区公立医院常年为医保、新农合垫付资金,以我院为例,迄今垫付资金金额已经高达千万元,如果上调金额由医保、新农合转移支付,则公立医院势必面临收款的困难。

3.2.3短期内增加医院现金占用量

首先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医院至少承担大于10%的原有药品收入的现金。其次以往在执行药品加成政策时,由于药品周转快、回款快,因此药品收入资金回流较快,医院财务现金压力较小。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原有的药品收入由医疗服务收入、医保、新农合转移支付和财政拨款三部分构成,资金回流速度变慢,资金回流难度增加,因此取消药品加成还将增加医院现金的占用量。

4.建议

4.1落实财政资金的补偿

完善补偿机制是“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保障性政策措施和前提条件,在现有的价格补偿机制不足的条件,只有保证政府财政投入,才能保证县级公里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顺利过渡,如果财政补助投入机制不尽快落实到位,势必会给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造成很大困难。另一方面,财政补助究竟是以直接拨款或者是医保、新农合转移支付的方式也未完全明确,如果财政投入是以医疗保险转移支付的形式,那么将进一步增大医院政策过度时期的困难。因此笔者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将财政补助落实到位。

4.2提高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2006年以来,全国各级公立综合医院的医疗收入均亏损,需要来自财政及药品加成补偿才能保持收支平衡。根据新医改政策,调整服务收费标准,使之真正体现医疗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是弥补公立医院原有药品收入的最主要途径。目前德阳地区所实施的“699价格调整”完全无法弥补公立医院原有药品收入的70%。目前四川省各地正在进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成本测算工作,下一步将制定2012版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按照《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本监审指导意见要求》,新版项目定价将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省调增量、市调结构”的原则进行,即省管的243个药品应当体现出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的医疗服务收入的增量。因此笔者建议2014年制定价格时充分考虑到取消药品加成的影响因素,合理上调243个省管医疗项目的价格。

参考文献:

[1] 方鹏骞,张芬,陈昊,等.取消药品加成对公立医院运行模式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4-6

篇3

关键词:绿色食品 食品安全 战略思考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食品。我国绿色食品分为AA级绿色食品和A级绿色食品两种。

一、 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的绿色食品工程是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起来的。到2003年底,我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己达2047家,产品总数量4030个,实物总产量达到3260万吨,总销售收入达到723亿元。2003年底,全国己有15个省制定了绿色食品发展规划,有12个省下发了推动绿色食品发展的文件,有7个省制定了有关加强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和市场管理的规定,农业部先后制定了《绿色食品认证程序》、《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现状调查技术规范》等管理规范,对推动和规范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极为迅速,己经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生产、认证、营销、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但是,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消费观念和能力问题。沈阳农业大学的杨肖丽和景再方对沈阳的153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沈阳市绿色食品的消费者知晓度已经达到75.2%。但是,声称“有点了解”的98名消费者中,有27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识有误或“不清楚绿色食品是什么”。选择“了解绿色食品,对绿色食品感兴趣”,有机会愿意尝试的消费者有44名。153名消费者中,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对绿色食品并不十分了解,消费的热情不高,其消费重点仍然集中于普通食品。

绿色标准问题。目前,我国绿色食品标准己形成了包括从“土壤”到“餐桌”全部业务流程的标准体系。然而,标准的技术内容、指标要求、数量和覆盖范围还不能完全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和突破国际市场技术性壁垒的需要。首先,绿色食品标准不具备强制性,食品企业绿色营销动力不足。其次,标准制订相对滞后,标准的数量和覆盖面不能适应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和广大消费者的生活要求,许多产品因没有标准而得不到开发;第三,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同整个农业标准体系的关系有待协调和理顺,绿色食品标准与国际有机食品标准互认的工作还要进一步抓紧实施。无公害食品、生态食品等相关概念的兴起,使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理解上存在诸多误区。第四,现行标准的内容不能完全体现现有产品的特性,部分指标有缺陷或已过时。

品种结构问题。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占28% ,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15%,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由于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导致我国绿色食品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企业营销问题。我国绿色食品原料产地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农村和边远山区,而绿色食品的购买者遍布全国,尤其是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这种空间矛盾,增加了绿色食品的供货困难,造成一定的产供销脱节。

政府监管问题。调查表明,阻碍目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购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绿色食品的质量问题。由于消费者本身不具备识别能力,绿色食品的绿色属性只能由政府监管部门把关,所以很多消费者对市场上流通的绿色食品还存在怀疑态度。所以,要想促进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不仅企业要坚持诚信,政府部门也要认真监管,确保绿色食品是“绿色”的,让消费者放心。

二、促进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的战略措施

建设绿色食品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快绿色食品的立法工作,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建议制定和完善绿色食品的技术法规,对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和绿色属性进行严格管理,尤其是加大对假冒绿色食品行为的处罚力度。

制定和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绿色食品标准化应该坚持“统一、提高和强制”三步走战略。“统一”是要取缔地方标准,逐步废除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积极引导和推动绿色消费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如广播、电台、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络等,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强化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加深社会各有关方面对绿色食品营销问题的关注,为绿色食品经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区、街道、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专题报告或讲座的形式,提高全民族绿色消费意识,营造绿色食品消费潮流,促进社会公众从传统食品消费转到绿色食品的消费上来,从而扩大绿色食品企业的生存空间,增强传统食品生产企业的忧患意识,促使其开展绿色营销。

构建全国和区域绿色物流体系。GB/T 18354-2001《物流术语》对绿色物流(Green Logistics)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一定义强调了抑制物流过程对环境的影响,而未考虑环境和过程本身对原料或产品的影响。实质上,由于食品受环境和保存条件因素影响比较大,保质期和保存期相对较短,所以绿色食品的物流过程既要考虑物流链条对环境的危害性,同时要求在物流过程中要保证绿色食品的绿色属性。绿色食品的物流活动是绿色食品从原料到成品,再到用户所流经的渠道,是绿色食品的增值链。构建绿色食品物流体系必须充分考虑绿色食品的特点,通过制定和实施绿色物流标准,在原材料的获取、食品生产、包装、运输或配送、仓储、直至送达最终用户的全过程实现技术活动和管理体系的绿色化。构建绿色食品的绿色物流体系除了利用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以外,还应积极推进绿色食品物流园区的建设,尤其是建立绿色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

建立完善的绿色食品监管机制。目前与食品监管有关的机构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这种多头管理体制容易造成监管上的漏洞。由于绿色食品是“生命工程”,所以建议理顺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化与认证、日常管理和质量监督等职能,必须齐头并进,齐抓共管。最好是进行监管流程的再造,建立“一站式”监管机制,才能切实规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行为,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

综上所述,绿色食品营销是食品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管理者必须及早从传统营销模式向绿色营销模式转型。除了企业的自身的努力外,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各有关方面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促进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晓燕.绿色食品国际市场分析及前景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5,1:12-13.

[2]佚名.国外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中国牧业通讯,2005,5:15-16.

[3]陆庆光.绿色食品企业之研究与开发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