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控制过程范文

风险管理控制过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59

风险管理控制过程

篇1

关键词:风险投资内容;风险管理控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风险的管理控制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6月30日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在中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现阶段,我国风险经济市场进一步发展,企业竞争如火如荼,企业面临多样化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的控制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当前的现状,只有从风险管理内容的基本点出发,进行深度地剖析,才能有助于提高风险投资领域的安全性。

一、风险投资管理的特征和内容分析

(一)风险投资的特征及内容分析。风险投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它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支撑和投资路径。风险投资一般是指募资者通过平台的资金对微型或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投资,其投资对象通常是在创业阶段的企业,通过投资策略的组合可以将投资风险降低。风险资本家是指由于风险投资是由专业的人将资金投入到新兴产业的企业,从中获得附加价值的投资者。从投资行为方面来说,具有丰富经验,得到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比普通企业更容易生存下来,将商品产业化的速度会更快,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更大收益。从运作方式来看,一般通过专业的方式进行筹集资本、资本投入、运行管理、资本退出四个主要阶段。

风险管理的特征主要包括难以预见性、潜在性、危害性等特征。所以,要求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识别风险的种类,判断出引起这些风险的原因,而且还应注重方法的运用,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调查。对风险进行识别后,通过投资组合策略降低风险。

(二)风险投资对于创业企业的内在要求。虽然在产业和发展模式上有所优势,但是创业企业大多数都存在着技术用法、结构不完善、信息处理问题、如何处理风投的关系等问题,然而因为企业尚在成长期,多数是没有盈利的。对于这些问题,经济领域的投资家们对于经济和运营有着他们自己研究的一套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对于专业人员来说,人需要做好风险与回报的研究比较;风险投资作为一个过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一次性参与;调整滞后的供应和需求的风险资本基金。

而风险投资是能控制的、能够用于确立和适时提高改进经营绩效的资产,重点不在于对于创业企业短期的理解性,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在未来获得一些收益和价值发现,这是创业企业的特点。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创业家的能力、好的管理者是稀缺的资源。创业对创业家的创新能力、实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风险投资对于企业家来说,要求其有勇气负担所有可能的风险和波动性,不需要太多的创新者,不需要发明家一样的头脑。对于风险的资金来源来说,必须要求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有从银行借到大量资金的实力,如果能够吸引资金雄厚的个人投资者更好,这些方式可以加强企业本身的经营能力和资金流转速度,为企业的后续动作提供好的资金保障。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政府对于他们的限制政策也很多。在风险投资市场,我国政府应该制定必要的法规准则以规范市场的运作和监管,但不宜过多进行干预。风险投资是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一个领域,政府应当起到的作用是一个好的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促进行业的健康积极发展。

二、风险管控在我国的价值体现和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风险管理的价值体现。风险投资是一种不确定性高、风险高、组合性的长期权益投资,相比于其他传统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在投资项目中大多数会遭受到种种困难导致最终难获回报。只有10%~20%的可以获得成功,但是由于项目失败后的损失太大,所以长期的投资显得尤其重要。项目如果发展得好,资产增值就很快,通过发行上市股权出售可以获得高额的回报。因此,风险管控在此过程中必不可缺,它关系到整个投资的成功与否。

(二)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风险投资在我国将遭遇多种风险,只要其中一个风险没有管理好,就会导致全部出错,带来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这些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计划风险以及由于外部的社会、政治、法律、政策等条件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从政策环境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的风险投资成功率极其低下,因为整个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并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成熟,由于复杂的技术性和投资的不确定性以及我国特殊的国情、政策体制等问题,风险投资非常难以成功。再者,我国的融资体制没有像发达资本国家那种严格的出资人制度,因此投资主体不明显,法律约束的对象空乏,虽然国家对它进行了各种方式的调查,然而调查过程又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如调查者的不可控性、程序的复杂性、权力的交错等都使调查尤为艰难。

另外,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成熟,比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只有股票,对其他两个市场知之甚少;国家的信贷及并购不成熟,在资金方面国有制银行对它支持太少,其中信用问题是其获得支持的最大障碍。因此,对于各种投资公司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他们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规范。

三、风险投资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和管理原则

(一)风险投资管理模式应用影响因素分析。影响风险投资管理模式应用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立项的谨慎选择等,对风险投资管理模式的选择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一般项目的管理项目选择的方式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广收申请、多次挑选、重复取证、小心立项。从内部因素分析,就是企业内部经营的模式以及生产经营的基本面。对于这些影响因素,在风险投资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上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整体性原则不能仅仅着眼于暂时性的风险,而应该从投资的内容和整体性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找到改进和提高的新方式来把握风险因素。

(二)风险投资管理模式选择原则。在选择企业风险投资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对于基本的原则一定要严格遵守。

一是经济性原则。风险投资的管理人员需要谨慎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同时管理行为产生的成本也需要以最合理的方式处置安全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合理的科学分析和严格核算。投资人在进行投资之前肯定要深入其中,分析项目内在的影响因素和潜在的风险,分析风险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关系,特别是创业团队中的权力结构要分配合理,风险品种的特殊性不可平均分配,必须全面在投资期间将风险管理分配给团队不同的人身上,因为这些风险因素变化可能造成不同的损失,需要不同的团队针对相应的风险进行解决。在投资之前考虑最低限度的成本消耗,做到合理使用和选择项目,选择能够承受亏损的投资对象,采取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

二是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既是决策的起点也是它的终点,对于所要投资行业的特征,对风险偏好的因素要进行归纳筛选和提炼,善于抓住有价值的风险因素,把握它的关键和实质。比如,对于删选项目,搜集情报、技术评价、投资机会研究、管理模式创新都需要自己完成,需要有完备的业务,对法律法规都有严格的理解力。同时,整体性原则要求投资风险管理不能局限于一时的风险,而应从投资的实际经验来指导决策,过于悲观、过于乐观都不可行。

三是全程管理原则。投资的风险多种多样,管理者应该运用各种手段寻找能达到决策目标的方案并时刻关注风险,不同的条件制约与决策本身目标一般相制约。在保守选择的同时也要对企业的开放性视野上有充分了解。只有在这些原则上面遵循,才能有助于企业在风险投资管理进行合理应用。

四、风险投资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在投入创业企业之后,就撒手不管了,缺乏参与管理的观念,这使投资资本演变成了短期贷款、拆借,而没把投资资本真正转化为风险企业的经营资本,管理和风险资本就不能更大地带来价值。现如今,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对资本的管理应该加强措施的实施,充分注重管理和经营的有机结合。

原因在于风险承担的不对称,比例不对称性。一个企业在创建时的主要风险特征包括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一旦风险发生,企业中途夭折,投入的资金就不可能收回,投资者必须承担资金损失,但是如果是技术,就可以在他的有效期内坚持经营。一些技术经过进一步开发和反复试验,可以变得更加完善,交易性兼容也会更加成熟。从企业内部来讲,影响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的主要是企业的实际管理者,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上层支配管理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洞察风险的能力往往是影响项目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国管理者与投资者是相分离的,很多事情都需要管理者自己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去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变革,为企业的发展增加砝码,而且对于投资者的利益,管理者也需要保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要对投资者隐瞒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将来的损失。从风险承担的不对称性层面看,为了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以及加强对于投资者的信任性,投资机构应该参与到管理中来。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风险管控对于风险投资的重要性,风险投资管理的应用能够改善企业会计管理,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好的条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案。这个过程必然会曲折,我国相关政策法律尚待完善和风投领域的不成熟性对风险管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那到底要怎样才能建立好自己的一套风险投资管理的模式呢?最重要的是解决项目运作方式不科学的问题,这是我国社会普遍存在、长时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频繁的风险管控对风险分析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和操作规范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管理者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辅以准确的风险投资管理经验,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让风险投资的各项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本文首先对风险投资的概念以及发展进行了论述,然后陈述了风险投资的问题以及价值体现,再进一步对风险管控的必要性和管控原则进行了分析论述,特别是风险管控在我国尚未成熟的风险投资领域中必要性的解释。风险投资愈加广泛,风险管控就越发不可或缺,同时难度也随之增大,它的有效性更是对风险投资的成败具有关键的决定作用。我国风险投资管理还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规范行业规则,形成正规良好的投资环境。风险投资者建立风险管控体系是大势所趋,风险投资管理的体系需要与中国现状相结合,在良好市场前景下只有提高风险投资管理的水平才能对当前市场经济模式各方面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和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宏博.中国风险投资业绩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2.3.

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风险控制,合同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actual work experience to the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of risk control of a simple overview of,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risk control, contra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项目风险的分解是根据工程风险的相互关系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其分解的程度足以使人们很容易识别出建设工程的风险,使风险识别具有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常用的组合分解方式是由时间维、目标维、因素维三方维从总体上进行建设工程风险的分解,如图1所示。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做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图1 建设工程风险三维分解图

一、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即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和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需做好四方面的防范措施:

(1)在指导思想上,力争签订一个有力的合同,这是减少或转移风险最重要的方式。

(2)在人员配备上,让熟悉和知情的专业人员参与商签合同,要让合同谈判人员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法律,既懂管理,又懂估价和财务等方面得专业知识,以增强谈判力量。

(3)在策略安排上,善于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风险转移,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

(4)在合同正式签订前应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使合同条款无懈可击。

二、推进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

工程造价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控制的几个阶段,即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其中主要的工作有决策阶段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及竣工阶段的审核、技术分析、资料和积累等。这些工作是多种类、多层次而又错综复杂的,会产生和需要大量的信息,所以应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完整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系统,全面科学地收集整理各方面信息,并进行深层次地分析和加工,积累各种指数指标,对工程项目进行数据分析,准确预测未来,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通过有关信息平台达到数据共享,对在信息时代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体制,推动整个工程造价领域的发展水平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各种IT应用工具的关联性都不强,基本上都局限于各自狭小的功能范围,缺乏连贯性和与整体的关联性,解决的问题较为单一。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较为冷静和表面。对各种信息的网络搜集、分析、还不完善,无法为行业用户提供核心应用服务。

在这一方面,与信息技术较为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美国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很重要的一点是体现在造价信息的反馈系统。就单一的微观造价管理单位,如工程公司而言,他们十分注意收集在造价管理各个阶段上的造价资料,并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记录制度予以登记,最后将其存储于计算机数据库之中。

这种对造价变化资料的详细记载,有助于对造价事实反馈控制。在美国,有各个微观组织向有关行业提供造价信息资料,几乎成了一种制度,微观组织也将提供造价信息视为一种应尽的义务,这就使得一些专业咨询公司能够及时将造价信息公布于众,便于全社会实施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同时,这些专业咨询公司并不拘泥于现有的造价资料,他们在收集造价资料时,还特别强调以事实为依据。有些公司派调查员深入施工现场,亲自记录有关造价资料,如工时资料,并对有关的供应商定期跟踪,询问有关设备、材料价格的变化情况等。因此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侧重于营造有利于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这一根本目的,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务求实效,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增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

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建设市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依靠信息进行宏观工程造价协调、制定工程造价管理政策。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手段,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信息的重要性,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充实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数据库

工程造价领域已经建立的一批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库,从数量与质量上看,还没有真正形成工程造价信息产业。因此,应在不断扩充工程造价专业领域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把视野扩展到建设领域的相关信息资源,扩大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库容量,以充实整个工程造价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同时提高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管理质量,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工程造价信息用户的需求。

3、加快培养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人才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同其它任何工作一样,最终决定于人力资源。实现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工程造价业务的人才。要建立相应的机制,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培养大量的各类层次的适应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建立一支强大的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专业队伍,满足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保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在尊重《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的同时,要考虑建设工程造价的大额性、个别性及差异性、动态性、层次性和兼容性,尽快接轨国际通用标准。我们要加快完善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加大建设工程造价的监督力度,迅速及时地充实和反馈建设工程造价的信息,为我国合理利益分配和调节产业结构以及降低工程造价、实现各方的目标而服务,从而推动经济的全面增长。

参考文献

[1]蔡建章.余晋希 关于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思考[期刊论文]-建筑 2002(8)

[2]王振强. 日本工程造价管理 2002

篇3

关键词:档案保护;档案安全;全过程管理;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指标;隐患

档案安全是对档案实体和信息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受到自然灾害、人为事故和突发事件的破坏,减少档案在管理过程中的损坏,使档案处于安全状态,确保不发生档案丢失和损毁,以及信息泄密事件。明确档案安全职责,控制安全风险,消除安全隐患,维护档案管理全过程的安全,是档案部门的基本任务和第一要求,也是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职责。

1档案全过程管理及其安全风险隐患

1.1档案全过程管理

实施档案工作全过程管理,是新时期档案工作新的理念,其目标在于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以及迁移等工作状态,采取标准化的过程管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业态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档案全过程管理一般有三个阶段:一是档案的前端管理;二是档案的库房保管;三是档案的后程监管.档案全过程管理,与过去通常的档案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1)档案工作环境的扩展。档案安全保护的工作视野不仅关注于档案在库房内的安全,同时也密切关注档案在库外活动,特别是脱离了档案适宜环境,即库外运行状态及其影响破坏作用。(2)档案工作业态的延伸。档案安全管理活动是全方位地覆盖档案的各个工作业态,对档案的“收、管、用”环节中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编研、保管保护、开发利用、展览陈列、移交转移等,都给予高度关注,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3)档案工作目标的提升。档案的绝对安全,不仅要确保档案在工作活动中不出现档案的损坏、损毁和丢失等事故或事件,同时还要求消除档案工作中存在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时化解档案工作层面的风险隐患和不利因素,使档案始终处在一种安全的、无害的适宜环境中。

1.2档案全过程管理中的隐患和风险

档案全过程管理活动涉及的工作环节多,制约因素多,可能出现的状况和产生的变化也多,这些制约因素和影响情况,会弱化档案管理工作,降低档案安全保障的效率。档案全过程管理中易出现的档案风险和事故隐患,潜伏在档案利用、档案保管及档案日常管理的多个方面,这些管理隐患和风险因子主要有:(1)档案接收征集工作中,未能依据档案标准与规范的要求,严格执行档案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造成工作的失误和疏忽,从而造成档案的破坏和损坏。(2)档案处在不适宜保管条件下,使得档案的自然老化加剧,特别是不适宜的温湿度、光、空气污染物及害虫、霉菌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档案出现纸张的变黄发脆、字迹变色褪色、胶片霉烂、磁带粘连变质,以及光盘的腐蚀等现象。(3)档案利用过程是一个多样的复杂过程,这个阶段的破坏程度差异很大,有时会出现档案的缺页和破裂,有时会出现档案字迹的褪变和信息的失真,有时会出现档案秩序的错乱,甚至于出现档案的丢失和彻底损毁。(4)档案管理疏忽,工作人员大意马虎,管理不善,监管不力,也会造成档案安全漏洞很多,档案破坏和损失的安全隐患不少,如档案人员私自有偿向国外研究人员提供档案数据。(5)备份修复时出会现不当的损害,有的档案已经破损,有的出现生虫、发霉情况且未得到及时修复;以及修复过程中的方法与措施不妥当、不合适、不安全,也会对档案安全造成威胁;有的对电子文件既无备份,也无过硬的保护、保密措施。

2档案全过程安全管理的方式与途径

档案全过程安全管理是指在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以及迁移等管理过程中不发生破坏性事件或事故,化解和消除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使保管和利用的档案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档案管理部门主要有档案馆和档案室两种形式,其全过程管理表现为两种明显不同的工作状态:一种是库房内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保管条件适宜,档案受损、破坏的概率比较低;另一种是处在动态的库外工作状态,环境条件不稳定,在动态过程中(一些过程变化还比较频繁)容易受到不利因素或有害因子的破坏,如图2所示。在确保档案绝对安全的条件下,根据这两种不同的环境和工作状态需要进行相应的安全管理。

2.1档案前端控制的安全管理

2.1.1档案接收时的安全保护

接收的档案需要加强管理与保护,以利于后期档案的利用与保存。一是制定档案接收进馆质量标准和检查验收制度,保证接收进馆的档案符合安全要求。二是档案部门按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档案检查和验收,对新接收的档案,一般应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做到先消毒、后入库。三是检查合格后,连同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和检索工具,一并接收入馆。

2.1.2档案征集时的安全保护

档案收集是档案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确保收集的档案完好无损是档案安全的基本要求。一是建立档案征集的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征集档案进馆前,要严密包装,妥善运输,专人护送,保证档案安全。三是征集来的档案要及时归档,有关部门应及时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

2.1.3整理档案时的安全保护

一是应当做到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填写规范、装订整齐、格式统一。档案的目录、内容、填写要求等,符合规范,利于长久安全保存。二是档案整理归档时,应当按照档案安全要求逐卷逐件进行,慎重处理档案原件。三是加强档案整理中的保护,清除有破坏作用的文件装订物、添加物等;对有些档案进行舒展平整、表面去污和修裱等保护性处理;规范档案装入盒的操作;单独对有潜在危害的档案立卷。四是防范人为灾害、突发事件,以及不当操作造成档案的丢失、破坏或损毁。档案文件在整理完毕后,应当及时归档。

2.2档案库房保管的安全管理

档案库房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档案库房的安全工作来实施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

2.2.1配备档案安全的设备设施

档案库房安全管理的基础性条件,是具备必要和必需的档案安全设备设施。主要包括:安装库房的安全监控系统,配备库房的消防设备,配置档案的保护与管理维护设备,建立和完善档案数字信息安全设施。

2.2.2加强库房保管中的安全措施

强化档案保管的工作效率,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库房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包括:建立健全档案库房安全管理制度;注重保管中的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人。

2.3库外后程监管的安全管理

2.3.1档案利用中的安全管理

注重利用中的档案安全,确保档案不丢失、不损坏,档案信息不失密泄密。一是做好档案利用登记,限定用户利用范围,严格审批手续。严格控制档案原件的利用,对档案复制件的使用,也应履行相关手续。建立完整的登记、借用、归还等手续。二是使用单位对摘录、复制的档案要严格登记,妥善保管,不得散存在个人手中,不得扩散和转让。严禁擅自摘抄、复制档案,因工作需要从档案中取证的,必须按查阅档案审批权限经审查批准后才能复制(或拍摄)。三是在档案利用场所安装摄像监视器,严防利用者在档案上涂改、圈画、抽取、折叠、裁剪、撤换。用户利用档案时,必须爱惜档案,不准向无关人员泄露档案内容。四是收回档案时,仔细翻阅检查被利用的案卷和摘抄的内容。

2.3.2档案编研时的安全保护

一是应当依据档案法规,遵循档案保护的标准与技术规范,遵守档案利用与安全的相关规章制度。二是规范管理,避免使用不当或过度造成损伤及损毁。三是从保护档案、方便利用的原则出发,更多采取档案的数字形式、复制件形式,尽量避免档案原件的重复使用,减少利用损伤。

2.3.3档案展览中的安全管理

档案展览活动范围广、接触对象多、档案展览形式多样,增加了档案受损和破坏的概率。一是档案展览场所应配备安全设施和保护设备,防止档案被盗、被损坏、被破坏情况发生。二是监管展览中的档案安全,防止档案展览过程中人为损伤、展览环境变化、用户不当操作等因素对档案的破坏。三是制订档案展览中灾害防护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确保档案安全。

2.3.4档案外借(转递)中的安全管理

档案馆(室)要检查与控制借出的档案,履行手续,规范操作,保证安全。一是出借给单位或个人的档案复制件、摘抄材料,必须加盖档案馆(室)公章。二是利用单位或个人借用的档案,要严格登记,妥为保管,不得扩散和转让。三是不允许利用单位或个人长期保存,用毕一律退回。此外,转递档案时,应当依据安全保密要求,履行审批手续,依章规范操作,防止出现档案丢失或损坏的情况发生。

2.3.5档案移交的安全管理

档案室应依法定期将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一是做好交接前的准备工作,对所有保存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账物相符。二是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一时归还不了的要问明原因,整理好档案借阅查询登记簿,并在档案借阅查询登记簿上注明原因及催还情况。三是按档案移交要求编制移交清单,有特殊情况需要说明的附于清单后。

2.3.6档案转移运输中的安全管理

一是档案转移运输时,使用牢固、干燥的包装材料和装载形式对被送档案进行包装,并进行档案安全检查,防止转运过程中档案的损失。二是档案转运中包装箱应符合档案安全要求,全程注意档案的完好与完整,避免发生档案损坏、被盗、丢失事件。三是档案远距离运输转移,应考虑天气变化,防范暴雨、冰雪或大风等恶劣天气,以及突发事件可能对档案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3档案安全风险控制指标及其实施方式

3.1风险控制方式

确保档案安全,需要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化解安全风险。全过程管理中档案安全的风险控制,作为常态化的风险控制,是档案安全重要性和长期性的体现,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档案安全的风险控制指标是一种对档案安全事故发生和发展能够作出基本判别的评估指标。借助量化的风险控制指标,能区分档案安全风险隐患,确定事故的破坏程度,预判危害的发展态势,达到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3.2风险控制指标的制定与作用

设计全过程档案安全管理的风险控制指标,需要依据国家档案安全战略、本单位所属系统的发展需求、面临的安全工作形势和现实情况,从降低档案安全风险的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制定考核依据、考核内容、办法及评分标准、考核成绩及否决条款等内容。全过程档案安全管理的风险控制指标可以设定成三级指标,其内容涉及档案的安全防护与风险控制,针对档案的实体管理与信息安全。档案安全风险控制指标,主要涉及全过程管理中安全防护、隐患消除、风险控制,以及数字信息安全等内容。档案安全风险控制指标的主要内容与工作目标详见表1。档案馆(室)风险控制指标的核心内容,是档案保管和档案利用的安全。风险控制指标包括档案安全隐患和潜在风险的工作环节、人员和场所。控制风险的范围包括库房基础设施、配置的设备设施,也包括档案前端与后端管理,以及档案减灾处突和档案抢救修复等内容。设计风险控制指标需要以档案总体安全为目标,从时间周期、保护措施、控制风险效果等方面,加强档案安全管理,并通过档案安全状态的实时监控,及时分析档案安全态势及发展状况,调整与评估档案风险控制指标的实施效果。风险控制指标的作用,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和监督档案馆(室)开展档案安全工作的依据,成为衡量各级单位档案安全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估标准;也是各级各类档案馆(室)进行档案安全工作自查、实施自我监督的工作标准。

3.3方案实施与结果评定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1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除了在设计上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要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应有的标准。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行业标准的变化,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业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风险管理中,侧重点已经从单纯的风险控制,转变为风险识别与控制同等重要。此外,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包含多种风险因素,如人员素质、材料性能、工序时间分配等,而且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更加密切,其影响程度也更加严重,如果在施工前或施工过程中对主要的风险因素缺乏深入分析,忽略了相应的控制措施,那么很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甚至发生人员伤亡等意外事故。为此,本文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从风险识别及其控制措施两个角度,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风险管理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本身成本高,为了降低工程成本,施工单位一般选用具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虽然工人本身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但由于缺乏相关的风险防范培训,其防范意识仍然较低,使得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存在很大隐患。以往的数据显示,仅2012年6月份到12月份,全国大中城市发生的建筑工程类安全事故就有370多起,死亡人数接近500人,虽然比以往有所下降,但是发生的较大事故却有20多起,死亡人数超过80人,相对2011年同期分别增长4.21%和18.48%。可以看出,发生较大事故的比例明显增加,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那么事故损失将更大,除了造成更加高额的经济损失外,还很有可能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间的贸易合作更加密切,建筑行业间跨国间的联合施工也越来越常见,为了实现该行业与国际标准间的接轨,我国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正在从传统的DBB(设计―招标―施工)管理模式转变为EPC(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是总价合同,也就是说业主提供承包商的工程总价是固定的,如果承包商因为工程改动涉及到费用改变,业主也极少会进行工程调价。因此,在总价合同模式下,总承包商还要承担因市场波动而引起的费用增加的风险,同时还有成本超支或材料供应不及时造成的进度延迟的风险。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下,建筑工程承包商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使企业得以生存、壮大,就必须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

3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建筑工程项目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即对项目中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认识和归类,并分析产生风险事件的原因。风险识别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首先要对将预测的因素进行识别,判断其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该因素是确定性的,那么就不存在风险。如果该因素是不确定性的,就要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客观存在。

2)建立风险因素的初步清单

依据工程项目方案对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整理,并结合专家以往类似项目提出的风险清单,建立较为合理的风险因素初步清单。为了保证风险识别的科学性、规范性,必须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对清单中的风险因素进一步识别,对不合实际情况的因素及时修正或补充。

3)进行风险分类

不同的风险理论对风险的分类方法也不同,因此,按照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风险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如按风险的性质进行划分、按风险的来源进行划分等。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风险之间都相关性,也都是想达到同样的目的,即通过风险分类,对风险有深入的认识,并根据风险类别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方法。

4)建立风险指标体系

根据风险清单以及对风险的分类,对风险做最后的整理与汇总,根据风险识别的层次化理论,建立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使工程人员认识到风险之间的联系,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对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重要的风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防范和控制。

4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

4.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主动放弃项目或拒绝实施存在较大风险导致巨大损失的项目方案,因此,风险回避必须建立在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对风险损失的后果有足够把握的基础上。

风险回避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策略,是对工程承包项目方案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处理方法。风险越大,带来的利润也就越大,采取风险回避就意味着放弃了收获巨大利润的机会。同时承包商也失去了一次调动资源努力转化和应对风险,从而积累相关经验的机会,对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的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

4.2风险控制

与风险回避相反,风险控制是一种积极应对风险的措施,是一种充分调动自身资源,采取各种控制手段、技术和方法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损失降至最低的方法。

国际EPC工程总承包商承担了项目的所有工作,因此,要在项目的每个环节采取相关措施积极控制风险。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察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水文条件以及气象条件等自然因素,并结合业主提供的资料和设计要求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在采购过程中,要做充分的市场调查,掌握材料、设备的市场价格走势,严格控制成本。在施工过程中,要安排专门的组织人员,保证各项工作的衔接合理,并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认真实时项目方案。

4.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将项目的风险转移给其他方(保险公司等)承担的措施。该措施并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也不能减少风险发生时带来的经济损失,但可以保证承包商的利益。对于国际EPC工程总承包商来说,主要的风险转移方法有两种,即通过投保工程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或者通过分包合同和供应合同,将风险转移给分包商和供应商。

4.险自留

采取风险自留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风险带来的损失很小,采取其他措施的成本较高;另一种是风险既不能转移,也不能投保,比如工程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等。

参考文献

[1]楼海军. 国际EPC工程风险因素辨识[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0,6

[2]梁毅力. 论国际EPC工程风险管理[J].中国水泥,2009,7

[3]蔡绍宽. 水电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 2008,41(9)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电力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过程、风险分析及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Risk and Risk Control of EPC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of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CHEN Xiao-fan

Beijing North China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Beijing 100120, China

ABSTRACT: EPC is a kind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implementation. By the general contractor to owner to provide design, construction, equipment procurement, installation and commissioning until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the entire process of service transfer. Therefore, in the EPC management mode, be careful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risk aversion measures, Reduce and transfer risk is very necessary. I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but also more profit for the project.

KEY WORDS: EPC of electric power projects, management processes, risk analysis and control.

0引言

EPC是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工程的简称。在现在多数的电力工程实践中,EPC模式已成为最主要

的项目管理模式之一,主要适用于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结构工艺较为复杂、一次性投资较大的电力建设项目。

我国从1982年开始工程总承包试点,到目前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EPC这种项目管理模式有

其突出的优越性,一方面对于业主而言,不仅将其从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同时将原本属于业主的风险转嫁给了总承包商;另一方面对承包商而言,不再是单独的分包商身份,可以整体把控项目各环节的统筹规划和协同运作,如果项目执行得顺利,早期即可获得收益,但同时也使总承包商面临着巨大的管理风险,在EPC模式下,加强风险管理,降低项目建设期间的风险,确保按照合同要求完成工程是总承包商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工程总承包既是一项商务活动,又是一项包含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的技术活动,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风险并提前做好风险控制,项目很可能会造成亏损,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如何对EPC工程项目的风险进行管控是总承包商所迫切关心的,也是我国电力总承包企业推行EPC总承包模式所必须探讨的问题。

1EPC模式的特点及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1.1EPC模式的特点:

EPC总承包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合同结构相对简单,责任界面较易划分,包含了设计、采购、施工、调试、验收等子项,这一系列子项决定了整个项目周期管理跨度大,对项目的组织管控能力要求高。同时,EPC合同几乎全部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即通常所说的“一价包死”,如此大大增加了总承包商的风险。

1.2EPC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EPC项目分为投标、设计、采购、施工几大阶段,它们前后连接,贯穿整个项目。根据EPC总承包项

目的阶段特性,同时总结众多EPC项目的案例,可以识别出EPC总承包项目在投标阶段、设计阶段、采购阶段和施工阶段以及整个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五大典型风险,具体描述如图1所示。

图1EPC总承包项目全过程五大典型风险

Fig.1 EPC general contracting projects the whole process of five typical risk

1.2.1投标报价风险

总承包商在投标报价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可以说是最大的风险。此阶段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

1)项目信息来源不准确,项目具体情况了解不够;

2)业主情况及资金来源未落实;

3)没有充足的可供选择的分包商;

4)对一同参与项目投标的竞争对手状况不了解;

5)投标报价过低或过高;

6)投标决定的决策失误等。

1.2.2 设计风险

设计是EPC总承包项目管理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EPC项目执行过程中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设计过程所产生的文件是总承包项目管理后期采购、施工阶段的重要依据,三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既是EPC模式的优越性,也是EPC项目是否能获得成功所面临的风险。所以,设计工作不仅要充分满足业主的功能要求和质量要求,还要考虑和接下来的采购和施工环节的合理对接。在设计阶段,总承包商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有:

1)招标项目的内容及范围不清晰;

2)项目要求的技术参数及技术要求能否满足;

3)初步设计基础资料短缺;

4)对招标文件的具体要求分析不够;

5)联营合作伙伴或分包商选择错误;

6)行内规范和标准的差异及新技术的应用;

7)设计团队的管理水平及设计质量等。

1.2.3 采购风险

进入采购阶段,实际上项目已进入了合同的履行阶段。采购的成本和费用往往占EPC项目总合同额很大的比例。采购的质量和进度对工程的质量和工期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EPC项目中,总承包商如何保证采购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能最大程度节约成本,缩短工期,保证工程质量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对总承包商来说,采购阶段做的是否成功,是整个EPC项目能否获得盈利的重要节点。所以此阶段存在着更多的风险因素。这阶段所涉及的风险主要有:

1)业主资金不到位,支付能力差;

2)业主代表或监理公司的刁难;

3)业主强势,单方面提出重大变更。

4)设备供应商的供货拖延,设备质量不合格、索赔等;

5)规范变动、设计变更等技术风险;

6)设备采购范围的划分不明确,业主方和承包方责任义务不清;

7)工程执行过程中索赔困难;

8)货币兑换及利率、汇率风险和政治风险等(国际总承包工程)。

9)不可预见的情况难获补偿。

10)设备运输过程中的风险。

11)采购团队内部的配合及项目经理的管理能力等。

1.2.4 施工风险

施工环节是EPC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阶段之一。施工的质量一般不是总承包商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为在我国,施工技术已经是一门非常成熟的科学技术,只要是具备相关资质的施工企业,都是完全有能力承担各种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在EPC项目实施中,施工阶段面临的风险主要有:

1)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灾害风险等;

2)施工队伍组织机构不稳定,项目团队内部配合不到位,项目部管理人员水平低下;

3)与业主关系不融洽;

4)设备供货延迟、设备材料的质量缺陷;

5)施工难度大或系统调试难度大;

6)业主擅自变更;

7)工程基础设施不到位,各项资源缺乏,安全隐患等因素;

8)与设计、采购各阶段整体协调不利的风险。

9)人为因素造成的工程质量风险。

1.2.5 项目管理能力风险

总承包项目不仅要求有很强的技术性,其实更多的是对管理过程的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项目管理能力的风险贯穿于整个EPC项目全过程,从项目开始启动到后期竣工移交一直都存在,总承包企业要成功地完成项目,需要对从投标、设计、采购、施工、验收等各环节都有较强的把控和丰富的经验。

2EPC项目中的风险控制方法

以上对于EPC项目管理过程中各风险因素的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意识,采取措施,控制风险,趋利避害,实现业主方和总承包商利益的双赢。

对风险进行控制的行为不外乎两点,首先是预先做好计划,尽量将风险规避,其次就是接受风险,化

险为夷。前者在于消除风险以避免损失,后者则利用风险以谋求获得高利润的机会。作者作为一名电力总承包企业的员工,从事电力工程总承包工作多年,参与过大大小小不少总承包项目,以下谈谈如何加强管理,从而有利于对风险的控制的几点个人浅见。

2.1投标报价阶段:

EPC总承包商的风险管理应在项目跟踪时就及早开始,有经验的总承包商在决定投标之前,应对该项

目进行长期的跟踪、尽量多而全地收集基础资料,使自己在有限的投标期内对项目风险尽可能有充分的分析和判断。具体方式可以有如下几种:

1) 在项目跟踪初期,应深入调查工程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政府、法律、税收、外汇等情况,分析市场潜力,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将相应的风险费计入到投标报价中。

2) 详细的现场勘查,掌握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基、水文气候、地下管线条件等,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3) 仔细研读招标文件,发现任何不严谨、措辞不当或有歧义的情况,及时向业主发函澄清,并且将澄清的结果记录、存档,作为报价时的依据。

4) 了解项目资金来源情况及业主资质和支付能力。

5) 尽可能多提供供货商名单,扩大选择范围,为今后工程实施阶段设备采购环节供应商的选择上为自己留有更多的余地。

6) 决定投标后,充分考虑项目前期资料的不确切、不可预见情况、通货膨胀、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的采用、工程工期等风险因素,编制合理的投标报价。

2.2合同签约阶段:

赢得了项目,接下来就是合同签约,总承包商在合同签约阶段可以通过专业的谈判,巧妙地将合同中的某些不利于自身的风险转移或规避。具体方法有:

1) 因为EPC项目都是固定总价,一般都是不可调的,因此总承包商在合同谈判阶段,应尽量为自己做到减少前期资金投入和设备款的垫付,从而为后面资金流的正常运转做好充分准备。

2) 合同中认真约定违约责任的处理和违约金的处罚细则。

3) 合同中将各方责任义务的划分尽量细化,以防止后期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无谓的扯皮现象。

4) 将业主各阶段支付相应款项的时间进行明确和细化。

5) 工程量清单尽量详尽,全面。

6) 合同中应明确约定材料价格调整条件及计算方法,避免合同执行过程中因材料市场价格起伏造成亏损。

7) 明确一般变更的计价方式及优先顺序,并明确约定业主方对变更确认的时间,避免在一般变更费用问题上与业主方发生纠纷。

8) 在签订合同时,不仅要设计人员参加,也要工程管理人员,必要时聘请技术专家组,认真研究合同中的执行规范、标准,才能保证合同条款的全面性及可执行性。

2.3工程实施阶段:

做好工程实施阶段的风险控制,可采取以下措施:

1) 认真做好设计,优化调整设计方案。

2) 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如果是业主原因造成的设计变更,应及时向业主提出索赔。

3) 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和协调,特别针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务必应留有具有法律效力的会议纪要、备忘录、来往传真或业主的确认函等有效的纸质文件作为后期结算或向业主索赔的依据。

4) 加强安全生产,重视HSE管理工作。

5) 加强物资采购环节招标与签约的管控,确保预期采购目标的顺利完成。

6) 减少设备、材料采购环节资金的垫付,保证采购费用及成本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内。

7) 合理利用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将总承包商在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转移出去。

8) 配备经验丰富、能力强的项目经理及管理团队。一支专业的、有经验的项目管理团队能够大大降低项目运作的风险,将一些突发的、不可预见的风险化解于无形。

3结语

随着我国电力工程总承包市场的全面发展以及国际总承包工程市场的逐步全球化,EPC这种工程总承包模式因为顺应了“小业主,大监理”的发展趋势,必将继续成为勘察设计企业主导发展方向。因此,做好项目风险控制,降低工程成本,为企业赢得预期的利润,是值得做工程总承包的企业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探讨的。通过作者从事多年总承包市场及采购的工作经历,总结出只有具备完善的合同管理经验、丰富的设备采购经验,敏锐的成本控制概念以及准确把握合同条款细节的能力,才能有效规避、化解甚至消除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从而保证总承包企业的各项利益实现最大化。

4参考文献

[1]蒋晓静,黄金枝。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与风险监控研究[J]建筑技术2005(7).

[2]徐宁。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施方法研究[J]甘肃科技2009(12).

[3]陈剑溪。基于工程总承包项目(EPC)的风险管理分析[J]铁道勘察2009(2):94-97.

[4]于海丰。EPC总承包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

[5]阎瑞明。EPC工程总承包中的风险控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9(4):354-357.

[6]胡志国。EPC总承包项目风管理浅析[J]吉林水利,2008(12):60-62.

[7]李立文。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防范[J].电站系统工程,2005,,2(3):61-62.

篇6

关键词:航天产品;外包过程;质量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前言

构成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外包产品质量管理。近年来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产品的外包范围也在不断拓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频繁发生的外包产品质量问题,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航天事业的发展[1]。

一、航天产品外包过程存在的质量管理风险

(一)部分供方没有根据航天产品的要求进行管理模式

部分供方在对航天产品的研制任务进行承担时,只是利用项目组的形式进行,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严重缺乏供方的相关职能部门,这就导致研发活动主要是流于形式,对其进行敷衍[2]。同时部分供方的研发队伍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因此其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人员不足或者变动,而且具有较长的研发周期是航天产品的特点,但是这两者之间是不一致的。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供方自身的习惯,在管理过程中误将系统外产品当做横向产品,从而使严格控制质量的程度大大降低。这些问题都会使研发的航天产品具有较低的质量和较差的可靠性。

(二)任务双方没有明确产品的需求

任务双方没有明确产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任务方没有对供方及时传递相关的产品质量的管理要求。对任务技术指标过于重视,忽视管理方面等是任务方主要传递给供方关于研制产品的任务要求内容,因此供方根据得到的相关内容对相关产品进行研发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对产品的功能达标过于重视,而对质量管理却进行了忽视[3]。2.供方粗略的策划航天产品的质量。由于供方没有足够重视和了解航天产品的质量管理,所以供方在策划产品的过程中,没有保障航天产品极强的可行性和针对性的要求,从而使供方用广泛的管理体系管理航天产品的质量,而且对于特殊性产品的相关要求也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对于航天产品质量的相关要求,在策划外包产品的过程中也没有进行清晰和有效的展示,从而使其实际工作难以落实,只是流于形式。

(三)质量管理风险受到供方分散性的影响

供方对较少的航天产品成本风险进行承担。在对航天产品进行研发的过程中,供方的基础设备要完善、对特殊的管理要求进行明确和严格执行以及对合格的人才队伍进行培养等这些要求是由航天产品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长的研发周期和较高的成本投入等特点决定的[4]。如,某单位的电装生产线的防静电和清洁度等方面的基础设备与航天生产产品的要求不一致,这时就需要供方对基础设备进行升级,使其与实际的生产需求相符合,这个过程中的资金都是由供方出资的。

二、航天产品外包过程质量管理风险的解决对策

(一)对供方的入场资质进行明确

任务方要从以下几点对供方的入场资质进行明确:1.要利用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对整机研发单位和拟承制产品进行相关的认证;2.要利用国防武器装备保密资格方式对整体研制单位、级别和拟承担任务密级契合度进行认证;3.要根据任务的最低要求对外包供方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生产能力进行检测,淘汰不合格的供方。供方准入的要求要与《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通用要求和产品质量保证大纲中的具体规定相一致。

(二)对产品的策划进行注重

在验证产品样机以后,要同时验证供方研发产品的水平和保证质量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工作步骤减少,使工作进度大大加快。而且,要在合同中添加航天产品质量管理要求的相关文本,同时要让供方准确的得知,让供方在执行过程中严格根据合同进行[5]。对供方的质量监管主要是在策划产品的阶段,要对供方质量监管的加强发挥促进作用,使其对合同中的相关规定能够严格执行,将质量问题在研制产品以前进行有效的避免。

(三)任务双方的沟通要加强

对于供方的质量会议要及时召开,及时分析研发产品的质量状况,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在研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中,而且要鼓励和支持优秀的供方,这样可以对其它供方的质量管理工作发挥激励作用。另外,质量管理的相关培训工作要定期开展,使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对研发产品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使双方之间的沟通大大加强。

任务双方要对快速传递信息系统进行建立和完善。首先任务双方样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确定,如项目的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以及计划和技术的负责人等;其次要将相关的信息要求传递给已经确定的相关工作人员,这样可以使传递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都大大提高,使研发产品过程中的质量监管工作得到增强。

(四)对经济管理方法进行充分的应用

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经济管理方法进行充分的应用:1.要奖钇兰畚优秀的供方,主要的奖励措施有优先选用、优先付款以及对预付款比例进行提高等;惩罚评价为落后的供方,惩罚的措施主要有任务量的安排进行减少以及对预付款比例进行降低等。2.要将质量保证金在合同中进行明确,质量保证金的范围包括任务提出方因外包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质量损失费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外包过程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具体的研究,对航天产品外包过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如部分供方没有根据航天产品的要求进行管理模式、监督供方的方法单一以及任务双方没有明确产品的需求等,根据存在的风险,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即对供方的入场资质进行明确、任务双方加强沟通以及对经济管理方法进行充分的应用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航天产品外包过程的质量,从而可以促进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峰,于玮.航天产品外包过程质量管理风险及控制措施[J].质量与可靠性,2016,2(1):39-41.

[2]阎妍.航天产品外包过程质量控制[J].质量与可靠性,2016,4(4):24-27.

篇7

一、存在的问题

1.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就是制度大而全、虚而空、不健全,不适用的问题突出,人员管理极为混乱,制度得不到落实。一是管理制度上存在严重的缺失,个别制度缺少或与上级文件要求相违背,如客运段没有运输安全奖惩办法和安全信息分类标准,只是一个绩效管理办法全部代替了上述文件。二是人员管理混乱。存在着大量的岗职不符、出工不出力,私划、乱划考勤的现象突出。三是应急处置上存在严重不足。没有针对库内看车发生火灾的问题制定应急处置办法,存在的严重的管理失误。

2.两纪松散。一是现场两违问题高居不下。1-5月份,上级(安监系统)检查信息199件,其中 A类157件,占78.7%;B类42件,占21.3%,平均每月近40件信息。二是群体违章违纪问题突出。库内以及折返站存在不按规定位置休息等行为,在现场中仍然大量存在。三是惯性两违、倾向性问题突出。仅1-4月份,上级部门和我段共检查这些问题就有371件之多,而未加锁列车各室门、早退场等较严重的问题又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四是长期存在的两违问题很不到有效解决。尤其是从前年保洁移交生活段管理以后,由于管理上的不理顺以及保洁职工队伍年龄普遍偏大、老弱病残多、外劳返岗人员比较集中等客观因素,保洁职工队伍的稳定工作一直是困扰全段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3.过程失控。一是过程控制“两层皮”。简单地把过程控制看成了工作留有痕迹,而没有真正体会过程控制的实质。二是职工自我约束能力差。职工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做不到“干部在与不在一个样”,明显存在看着干部的行为,作业随意化,远远达不到自控的要求。三是干部作用不挥发。部分干部没有认真地去深抠每一个细节,去认真地盯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点。浮在上面,不能深入现场,不能正视问题,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状,干部责任意识严重缺失,致使现场处于失管状态。四是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无论是职工的现场作业,还是干部的检查巡视制度,在现场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尤其是一些定量检查和定时检查没有按要求落实。段级干部的巡视检查由于时间单一,已经被职工摸透了套路,根本就起不到监控的效果等等,造成对现场的失管、失察。

二、采取的措施

1.全面开展安全“大反思、大检查、大整改”活动。一是组织全员开展大反思。由班子成员带头,组织全段职工讲教训、谈体会、论危害,全面查摆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深打安全第一思想烙印。二是全面开展安全风险研判。组织全段各部门、车队、车间对各管理和作业岗位风险责任制进行全面细化,制定了段级安全风险控制表,确立了段级安全风险点21个,车队(车间)级安全风险点68个。印制下发了包括列车长在内的共计34个岗位安全风险控制卡。三是全力整改安全管理问题。由班子成员牵头,逐项制定整改计划和整改措施,采取“日分析、周汇报”的形式,持续跟踪整改情况。同时,加强了自查问题的整改力度,先后下发各类通报15个,对50多名责任人按规定进行了处理。

2.大力强化现实安全控制。一是全面加强现场检查监控。按照“班子包块、科室包项”的原则,从系统负责、专业负责角度,全面细化实施干部包保检查和写实制度,组织全段干部大下现场,集中发现和整治现场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现场写实的方式,对干部的工作轨迹进行跟踪,将干部作用与业绩考核相挂钩。二是集中整治职工“两违”问题。对干部纪律做出了九条硬性规定。出台了《库内停留车相关人员作业硬性卡控措施》,对保洁人员库内作业违章违纪行为提出了明确的处罚要求。

3.狠抓基础制度建设。一是出台了《哈尔滨客运段运输安全生产奖惩办法》和《哈尔滨客运段安全信息分类标准》,重点对运输生产过程中产生安全问题的奖惩标准进行了重新规范。二是修订了《哈尔滨客运段堵漏保收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将堵漏保收奖金全部奖给生产一线班组,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三是规范了《领导干部包保检查制度》,对领导干部包保的范围和职责进行了重新的规范,强化从安全生产以及人员稳定一包到底责任的落实。四是出台了《特殊情况下干部上岗制度》,对列车大面积晚点、发生事故等16种突况要求干部第一时间到岗到位,参与协调组织工作。五是规范了《旅客列车库内(折返站)看车管理办法》,对原制度中的看车人数、看车程序等项点进行了重新修订。六是建立完善高铁管理制度,制定了《和谐号动车组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处置预案》。

4.全面理顺劳动生产关系。一是集中整治岗职不符问题。共清理规范工人职名岗职不符人员130多人,干部职名岗职不符人员11人。同时,将各车间、车队管理的长病停薪及经劳鉴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在岗人员150人交由劳人部门统一管理。二是合理优化劳动组织方式。对调度室、派班室、门卫等实行轮班间歇制职工的工作地点、倒班方式、间歇时间进行了重新规范;成立了库乘分离质量鉴定组,对各次始发、终到列车的卫生标准进行全面的验收,解决卫生整备质量不高和信誉交接、不交接的问题。

三、几点思考

1.只有切实解决职工期盼、关注的问题,才能凝聚人心。职工是推动铁路发展的根本力量,依靠职工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只有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发挥职工的创造性。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必须做到“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工作”相结合。我们通过为职工解决大量生产工作中的困难,得到了广大职工的一致认可,职工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爱岗敬业意识明显增加,职工两违明显下降。

篇8

【关键词】成本控制视角 公路施工企业 财务风险管理 对策分析

近些年来,道路施工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就要注意提高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管控力度,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笔者结合自身在昆明公路管理总段机械工程公司的相关工作经验,探讨公路施工企业如何在施工项目的财务管理方面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以帮助企业自身进一步完善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进而促进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经济效益。

一、公路施工企业实施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公路施工企业具有人员结构多样化、作业范围广、施工流动性强等一系列其他相关企业所不具有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当前全新形势下,公路施工企业的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当前存在于公路施工企业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欠缺

长期以来,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一直不强,极易成为增大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元凶”。公路施工企业所承接的项目往往多具有施工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这种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容易导致企业高层人员进行投资活动时产生一系列的决策失误。例如仅仅考虑到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而忽视公路施工项目多方面的特点,忽视所承接项目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和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一旦所承接的施工项目出现问题,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破产。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有待完善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体系是建筑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与项目法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其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工程前期资金计划研究,计划初期资金成本管理,以及和不同单位之间的协商管理等等。从投资估算、质量监督、工程建设管理到招标承包合同价估算,再到最终竣工阶段时的相应的工程结算,整个成本控制过程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纵观我国大部分的公路施工企业,还缺乏能够与成本控制体系有效匹配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很多施工企业还存在着财务信息不透明、财务管理工作不统一、信息失真等一系列财务管理难题,部分施工企业甚至还存在着人为制造虚假财务信息的现象,可以说,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仅仅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相关的管控体系还有待健全。

(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手段单一落后

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手段单一落后是现阶段导致施工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财务信息管理方面,很多施工企业还沿用传统的静态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模式,多针对已经发生的业务进行分析与报告,从而总结相关的经验以期望运用在下一次的投资活动中,难以做到真正的信息共享与投资风险预测。但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果信息共享的及时性不能够保障,势必会导致财务管理风险的加大,最终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四)企业成本竞争意识薄弱

现阶段,部分施工企业为了追求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并不考虑实际的工程成本压力,往往一味地采取昂贵的材料设备或是增加大量的人力资源,为了达到质量标准而提高质量成本,使得工程项目的成本大大增加。施工企业这种成本竞争意识的匮乏,未能真正达到追求“低成本战略”这一发展要求,最终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大量的市场份额,更不利于企业应对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除此之外,还有的公路施工企业在实施“低成本战略”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其施工过程中出现“废料掺入好料”、“偷工减料”、“提前完工”等不科学现象,企业丧失创新的源动力而无节制追求高额利润,这种现象极易增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给企业带来经营危机,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成本控制视角下公路施工企业实施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有效的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是整个公路施工企业的资金链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成本控制视角下公路施工企业实施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如下:

(一)强化成本控制意识,尽可能避免财务风险发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为进一步加强公路施工企业的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企业应该首先着重加强对自身成本控制意识的强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由于公路施工企业具有很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经营特征和管理特性,因而其成本控制的方法策略同其他企业也有明显的

不同,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因而为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强化公路施工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意识,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施工企业需要创建合理有效并且具有针对性的造价管理模式,制定出可量化的可行目标,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进行资金使用的可行性研究、确定投资项目初步资金,编制相关的造价控制初步任务书等等,以从源头上强化企业各层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2.企业应当对公路施工行业的相关市场实事求是地进行市场分析,充分规划好所建设项目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进而避免项目决策的盲目性,避免工程资金遭受损失,尽可能避免财务风险发生。

3.公路施工企业需要从自身出发,自上而下强化企业决策者、管理者乃至工程施工者等所有工程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以尽可能避免企业发生财务风险。

(二)完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建立完整高效组织结构

为进一步有效防范公路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其自身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完善,建立完整高效的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对于此,施工企业的领导层人员可以从企业内部出发,首先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组织结构,从而真正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其次,企业可考虑建立起独立的资金结算中心,不与其他职能混淆,企业的内部资金收支明细、资金链运转情况和投资项目分析都交予资金结算中心进行处理,降低因组织结构不完善产生的财务风险,从而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各种难题。最后,还可以充分发挥公路施工企业内部融资的相关功能,针对公路施工企业资金调动数量大,占用时间长等特点,将部分工程利润作为企业的留存资金,从而达到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目的,以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采用科学财务风险管控手段,提高企业人员综合素质

对于公路施工企业来说,科学的财务风险管控手段和较高的企业人员素质是其有效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企业可采用的科学财务风险管控手段主要有:

1.企业可考虑在招标阶段设立招标控制价,进而使一切有意抬高或压低工程造价行为无从遁形,也能进一步防止恶意串标、围标带来的投资风险。企业在招标阶段如果能对工程项目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往往能够起到降低施工企业投资风险,提高市场经济效益等重要作用。

2.企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帮助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预见性。可考虑不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参加财务风险知识的相关讲座,理解财务风险与企业财务管理的联系,提升每一位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洞察力,最终强化每一位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3.企业应完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采用科学的风险管控手段,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监控力度,从源头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四)完善企业现有信息沟通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现有信息沟通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制度是公路施工企业实施全过程风险管控的有效手段。公路施工企业对现有的信息沟通体系进行完善,尽可能建立起集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施工项目管理、物流资金流管理于一身的信息沟通体系,借助这种较为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企业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才能够有真实性的基础材料进行参考。另外,完善的信息沟通体系还能够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从而帮助企业高层人员对未来的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的风险预测,进而降低高层决策人员的决策失误率。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也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制度,从而为多角度多维度跟踪企业经济业务和工程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完成从粗放化到精益化的管理模式的转变。可考虑在施工阶段将和施工人员的工作绩效和所得利益联系在一起,激发工程项目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避免因施工人员质量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导致结算超过预算,引发工程成本控制的纠纷。也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针对性编制合同条款,进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减小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

三、结束语

行之有效的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方式是对整个企业的资金链的重要保障,更是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虽然现阶段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弊端,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在未来将会做得更好。也希望企业的每一位财务管理人员,多拿出一份严谨与认真,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多作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茜.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分析[J].沈阳城市建筑学院院报,2012(11):23-27.

[2]郑荣鸣.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措施分析[J].金融与管理,2011(7):12-14.

篇9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业扩报装; 风险控制

一、内部控制在企业应用中的局限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制度的重要反映,经历了内部牵制、控制制度、会计控制、整合控制、风险管理等发展阶段。1992年COSO的《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①强调对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该框架一经即被企业广泛接受和采用。2002年美国国会和政府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②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信息披露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将COSO《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作为企业合规要求的主要参考标准,该法案进一步推动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实施。2004年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强调风险管理对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的保证,体现了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的演变,但该框架由于是主要延伸了内部控制的思路和方法,大多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与内部控制的差异不大。

内部控制对企业控制风险、完善内部制度和规范管理程序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对企业影响的加剧,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制约了复杂风险的管理需要。

(一)风险观的局限

内部控制将风险的概念定位于损失的可能性这一表述,关注于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制度和流程的遵循等流程层面的风险,但对制度和流程之间的联系、决定制度与流程的企业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整体层面风险关注不足,而这些风险恰恰是企业影响最大、最应关注的风险。

(二)控制手段的局限

内部控制手段往往局限于规范流程上的审批、审核、权责配置等有限手段,缺乏针对战略及业务等整体层面风险的战略性措施和结构性管理手段,如业务结构的调整、客户导向的管理机制、外部合作关系变化等高级手段,而这些是解决整体层面风险的必需手段,也是落实流程内部控制的基本依据。

(三)控制机制的局限

内部控制强调以制度和流程为基础的日常控制程序,主要体现在对业务流程固有风险的常态化控制,对流程相关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和需要整合管理的风险通常无能为力,并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和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资源变化而需要实现的优化控制。

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③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更加关注于企业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并将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未具体明确与内部控制的整合方法,因此在复杂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上仍主要借助内部控制的方法。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④是对传统内部控制的继承和发扬,并借鉴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一些风险管理方法,拓展了内部控制对企业战略和整体风险的关注,但在如何实现对企业整体层面风险与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仍未具体明确。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法

传统的内部控制难以适应风险的变化和整体层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发展中的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对业务流程上的风险控制缺乏有效手段,因此,综合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方法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通过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可以通过风险管理的方法解决整体层面的风险管理,并以其形成的风险解决方案为基础,结合内部控制落实流程上的风险控制,即通过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整合解决企业各层面的风险。同时,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进一步强调以风险为导向,以风险识别和评估为基础控制风险,继而分析、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风险管理的方法解决传统内部控制的局限,特别是解决企业整体层面风险;二是在业务流程上相应采用内部控制的手段落实整体风险解决方案,并解决流程层面的风险;三是强调风险为导向的控制策略与内部控制措施。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主要方法结构如图1所示。

具体来讲,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需要在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风险管理组织职责、内部控制手段等方面实现整合,表现为一个闭环的管理过程(如图2所示)。

(一)整合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以业务目标为基准,考虑到业务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因素,从风险的不确定性对业务目标的影响角度实现对整体层面风险与流程层面风险的整合评估。同时,分析风险的具体成因和影响方式,并确定需要重点管理的风险。

(二)制定风险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

基于风险管理目标和不同的风险及其特征,特别是针对重大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包括规避、接受、控制、转移等,以及实现控制策略的具体风险控制方案。风险控制方案包括整体层面风险的风险管理措施、流程层面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等,为优化组织职责和具体落实流程内部控制提供指导方向。

(三)优化风险管理组织职责

根据风险控制方案调整或优化具体的组织职责,并利用内部控制的方法明确业务活动的制衡关系、重要的决策授权权限和关键业务环节的分工界面等。特别需要强调,在业务流程中落实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职责关系,根据风险控制职责分工、风险管理专责机构的定位等,将具体职责与关键控制环节结合起来落实。

(四)落实流程内部控制

根据风险控制方案,实现内部控制措施对风险控制方案在具体业务流程中的承接和落实。同时,在流程上设置关键控制点,具体规范控制措施、控制责任、控制方式以及控制检查手段等,并修订和完善相关制度及标准。

(五)监督与改进

强调风险管理第二、三道防线的作用,通过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检查及时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同时,采用内控自评价和内控审计等实现内部控制的改进及持续提升。

三、供电企业业扩报装业务流程的应用实践

供电企业的业扩报装业务是指为客户提供新装、增容及变更用电,从受理申请到正式供电的全过程,包括为客户提供用电咨询、受理用电申请、设计供电方案、供电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装表接电等14个主要流程的全过程服务,涉及营销、客服中心、生产技术部、发展策划部、计量中心、调度中心等多个职能与业务管理领域,业务与管理的复杂程度较高。其中,客户服务中心履行业务的主体职责,发展策划部、生产技术部、调度中心、计量中心、招投标管理中心、法律部履行辅助职责,营销部履行政策及制度标准制定和监督检查职责,但基建部、监察部、风险管理主责部门的职责在现有业务中未有体现。

供电企业的业扩报装业务主要采用传统的内部控制方法,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和流程体系,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行政法规、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已经实现了对一般流程风险的有效控制。然而,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不确定因素对业务的影响显著,传统的内部控制已难以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

(一)业扩报装业务主要风险与风险特征

通过对业扩报装业务风险的整合评估,确定了业务相关的12项风险和若干风险点,包括客户服务风险、依法合规风险、工程设计与可研风险、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多经风险、生产运行风险、电能计量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工程概预算管理风险、廉政监察风险、工程施工风险、生产设备设施风险等。其中,风险主要集中在确定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供电工程设计与审查、供电工程施工、电费管理与监督检查等几个关键环节。各项风险反映了不同的风险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多经风险、管理机制风险、廉政监察风险、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反映出的风险特点主要是影响整个业务流程的整体层面风险。其中,多经风险反映了供电企业与附属多经企业之间的管控关系模糊、关联交易不规范和供电企业对多经企业保护等问题对业扩报装业务优质服务的不利影响,并可能由此产生违规和廉政风险;管理机制风险主要反映了流程部分管理职责缺失、部分部门的职责定位不合理、组织职责不明确和流程环节工作界面不清晰等问题对业务流程的影响;廉政监察风险主要反映在业务流程廉政问题显现和相关廉政监察机制缺失方面的问题,可能仍将产生廉政风险;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主要反映了客户招标和直接收取工程款项的管理方式可能违背“三不指定”(即不指定工程设计单位、不指定队伍、不指定设备材料)的要求,并可能产生廉政风险。

・生产设备设施风险反映了供电企业因电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电网布局不合理等原因产生的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其他风险,包括客户服务风险、依法合规风险、工程设计与可研风险、工程概预算管理风险、工程施工风险、生产运行风险、电能计量风险等,主要反映了供电企业在业务活动的流程设计与执行方面的问题。

(二)风险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

为有效控制业扩报装业务风险,采用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方法,优化和提升供电企业业扩报装业务流程内部控制。首先明确业扩报装业务风险控制的主要目标:

・保证符合国家、行业法律法规要求,满足国网公司基本政策和公司内部制度规定。

・确保接电运行后电网安全可靠。

・合理控制接电成本、线损成本等,并努力提高业务收益。

・客户导向,为客户提供高效和高质量服务。

・杜绝业务过程中的廉政与行风问题。

基于风险控制的目标要求和风险偏好,以风险为导向,并根据各项风险的特征,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其中:

・多经风险采用风险控制策略,调整与多经企业的业务管控关系,规范关联交易和业务过程,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并在设计与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工程招标、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等活动中按调整后的方案控制。

・管理机制风险采用风险控制策略,增加基建部门、纪检监察部和风险管理专职机构在业务流程相关环节中的作用,优化客服中心在业务中的定位及具体职责,明确业务相关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和关键环节的工作界面。

・廉政监察风险采用风险规避策略,增加纪检监察部在易产生廉政问题流程环节的监督与检查职责,并规范具体的检查措施。

・工程招标及采购风险采用风险规避策略,调整客户招标模式,规避合同风险,并取消代收工程款项的规定。

・生产设备设施风险采用短期风险接受的策略,短期内接受该风险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长期通过设备设施的发展、更替等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及影响。

・客户服务风险、依法合规风险、工程设计与可研风险、工程概预算管理风险、工程施工风险、生产运行风险、电能计量风险等各项流程层面的风险根据其风险特征,分别采用风险规避或控制等策略措施,并明确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责

根据风险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案,具体调整和优化业务相关部门的风险管理组织职责,包括:增加基建部对工程设计图的审核职责,增加风险管理专职部门对关键控制点的风险控制检查职责和监察部的廉政风险检查职责,调查客户服务中心独立现场勘察和中间检查的职责,强化营销部业务程序与标准的控制职责,强化发展策划、生产技术、调度中心和计量中心在相关环节中的风险控制职责等。

同时,具体明确业扩报装的不相容职责、主要授权审批权限,并规范各部门在关键流程上的分工界面等,其中:

・不相容职责包括供电方案设计与供电方案审批、供电方案设计与供电合同审批、工程咨询与工程招标、设计图审核与工程招标、工程招标与中间检查及竣工验收、装表接电与运行检查等。

・授权权限包括受理客户申请、确定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设计图审核、施工单位审核、中间检查、竣工验收、确定计量方案、供电合同审批等权限,在企业内部领导层和部门间合理分配相应的授权。

・工作分工界面包括客户中心、营销部、发展策划部、生产部、基建部、调度中心、计量中心、经法部、风险管理专职部门、监察部等部门在前期咨询、用电申请与受理、现场勘察、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设计、供电方案与收费方案审批、工程设计与施工招标、工程设计图审核、工程施工、中间检查、竣工验收、签订供电合同、装表接电、常规运行等环节的具体工作分工界面。

(四)流程内部控制

基于风险控制策略与控制方案,并在完善风险控制职责的基础上,采用流程内部的方法具体落实风险控制方案,包括:

・明确业扩报装各项流程的流程目标,流程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并以流程图和流程说明的方式规范具体流程程序。

・确定各项流程的关键控制点,规范控制点的控制部门和控制岗位、具体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标准、控制的制度与标准依据、控制频率和控制方式等,形成内控矩阵。

・选择关键控制点,确定控制点的检查方法、检查责任和检查频率,作为内部控制的保障措施。

・根据确定的流程内部控制措施,修订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标准,落实业扩报装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制度保障。

(五)监督与改进

业扩报装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采用过程监督、内控自评估和内控审计的方式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过程监督主要基于内部控制检查的方法,由风险管理专责部门按照关键控制点的检查方法检查关键控制点的执行情况,并由纪检监察部检查廉政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及时改进。

・内控自评估主要由业务流程相关部门定期对本部门的内控执行情况做出评估,并提出自我改进的意见。

・内控审计主要由内审部门根据年度风险评估情况,选择业扩报装业务相关重大风险,执行重大风险相关内控审计。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实施;风险管理

1二者的主要区别方面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主要在于目的、作用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差异。(1)风险管理是通过及时识别、评估、评价及防范风险,并控制不利影响的可接受程度,来实现目标;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程序化规范,通过履行管理职能,通过事前参与、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达到目标。(2)风险管理是关注识别和控制风险可能影响的经营管理活动,对机会风险实施管理,促进实现经营目标和价值最大化;内部控制通过专业的过程管理规范和有效的控制活动,难以防范决策风险和经营者非理性风险。(3)风险管理,应紧密结合各项管理工作,统筹内外部环境,在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嵌入风险管理观念;内部控制是在企业内外部环境下,根据公司法构建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规则。风险管理以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实施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经营管理中应遵守的流程规范。(4)风险管理是为实现企业最终目标任务,在经营管理过程实行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及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方法。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保值增值、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经营效率和效果提升,促进实现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2二者相互联系方面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五个组成要素完全相同,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审计,彼此密不可分。(1)防范风险是内部控制最明确、最主要的目标,离开这一目标,内部控制就失去存在意义,也很难有发挥作用的时空。(2)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涉及内、外部风险,如何识别、分析、评估风险,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和采取应对措施,收集潜在风险信息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内部控制是构建控制体系、关注控制关键点,用业务流程直接描绘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嵌入式工作方法,方便收集潜在风险信息,可见内部控制是实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3)风险管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对潜在各类风险因素识别、分析、评估,用最低投入换取最大的安全保障。有效识别、防范、控制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最终目标,也正是内部控制的最主要作用,毫无疑问,内部控制是实施风险管理最有效的重要工具。(4)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体、过程、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是必须企业全员全程参与。在实施企业管理风险的同时,也是在实施内部控制程序,模式过程完全协调一致。

3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1)营造有序的内部环境。打造具有风险防范意识的企业生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全员都要形成“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理念,把握工作岗位职责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程度,作用、责任与其他岗位的连带关系,这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构成,也是实行有效风险管控的重要前提。(2)强化风险意识和明确内控责任。风险管理的起点是风险识别,是有效实施风险管理的关键前提。识别潜在的各类风险并加以区分,查找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在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下,不断收集与各类风险和风险管理有关的内外部初始信息,发现潜在的各种风险,就是风险识别的重要目标。(3)不断优化和有效利用内控规范。企业内控规范是根据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结合岗位职责制定的,岗位职责就是严格执行内控规范,正确处理工作内容,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完成目标任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规范与理念的关系,仅有内部控制规范,而无风险管理理念,则内部控制就成为空中楼阁、无本之末。仅有风险管理理念,而无内部控制规范,则风险管理就丧失了最有效的工具,造成无的放矢。

参考文献

[1]朱荣恩.企业内部案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高存忠.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1.

篇11

关键词:内部控制;实施;风险管理

1二者的主要区别方面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主要在于目的、作用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差异。(1)风险管理是通过及时识别、评估、评价及防范风险,并控制不利影响的可接受程度,来实现目标;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程序化规范,通过履行管理职能,通过事前参与、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达到目标。(2)风险管理是关注识别和控制风险可能影响的经营管理活动,对机会风险实施管理,促进实现经营目标和价值最大化;内部控制通过专业的过程管理规范和有效的控制活动,难以防范决策风险和经营者非理性风险。(3)风险管理,应紧密结合各项管理工作,统筹内外部环境,在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嵌入风险管理观念;内部控制是在企业内外部环境下,根据公司法构建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规则。风险管理以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实施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经营管理中应遵守的流程规范。(4)风险管理是为实现企业最终目标任务,在经营管理过程实行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及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方法。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保值增值、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经营效率和效果提升,促进实现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2二者相互联系方面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五个组成要素完全相同,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审计,彼此密不可分。(1)防范风险是内部控制最明确、最主要的目标,离开这一目标,内部控制就失去存在意义,也很难有发挥作用的时空。(2)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始终,涉及内、外部风险,如何识别、分析、评估风险,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和采取应对措施,收集潜在风险信息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前提;内部控制是构建控制体系、关注控制关键点,用业务流程直接描绘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嵌入式工作方法,方便收集潜在风险信息,可见内部控制是实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3)风险管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对潜在各类风险因素识别、分析、评估,用最低投入换取最大的安全保障。有效识别、防范、控制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最终目标,也正是内部控制的最主要作用,毫无疑问,内部控制是实施风险管理最有效的重要工具。(4)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体、过程、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是必须企业全员全程参与。在实施企业管理风险的同时,也是在实施内部控制程序,模式过程完全协调一致。

篇12

关键词:高校;风险清单;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1.高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定义高校内部控制是其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内部环境、风险分析和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活动构成,表现为与业务、财务相融合的组织管理结构、制度、程序和措施等,是高校为履行职责、实现目标、应对风险而实施的管理活动。高校的内控目标包括确保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各项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预防和防范舞弊腐败,办学服务效率和效果能得到提高。高校风险管理是指高校为实现相应的发展目标而面临不确定性,通过目标设定、识别风险和评估等风险管理活动,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有利于提升管理和治理水平,同时减少对高校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减少能对单位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根据高校各个部门的职能和权力运行特点来看,风险多数集中在基建、资产管理、招聘、招生、科研等重点环节。2.高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系高校内控和风险管理都是高校管理人员将经济业务作为对象,以期将学校战略与规划落到实处,而实施的一系列动态并且灵活的治理过程的集合。高校的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其控制目标、控制活动等依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应变化。高校内控与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职能有很大的相关性,比如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以及风险评估等都是两者的相同内容。除此之外,高校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反馈、目标制定等环节,内控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风险管理同时又覆盖了内部控制,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所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一般是同时进行的,两者在运行过程中是统一并协同的。简而言之,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伸,内部控制的本质和核心就是风险控制。内部控制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内部控制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内部控制的核心始终是风险管理,其目标、内容随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本质就是风险控制。因此,高校的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是高校内部控制的延伸。风险意识和内控制度管理为完善高校控制系统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是防范风险和高校风险管理的基础。高校的风险管理考虑的是整体的风险,而内部控制是单纯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风险管理涵盖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发展战略,其目标不仅是为了保护资产和经营活动的平稳运行,还包括积极利用机会,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互融合的框架体系中,内部控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整体的、全面的风险。内部控制侧重在控制手段上,风险管理侧重在控制目标和风险控制上,两者相互扩展和完善,最后建立一个完整的框架,实现控制风险的目标。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和侧重,表明了有效整合的必要性。

二、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风险内控制度不健全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实施的关键。有效的工作体系是高校正常运营的保障,制度保障需要学校内部各部门积极配合。目前,高等院校在财务风险内控制度存在明显不足,仍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无法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可操作的制度框架。而且,高校没有制定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且高校偿债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必然降低高校财务风险应对能力。2.财务流程不规范财务流程规范化是制度落实的关键环节,虽然在高校的财务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都相继出台了许多管理办法,但仍缺乏完善的财务业务流程。近年来一些高校内部也制定了相关流程,仍缺乏具体化的管控措施,办理程序及责任不清晰,大大影响执行效果。在组织控制活动方面,高校对关键岗位风险点的把握不够,缺乏对各个经济业务环节进行流程化管理。3.风险评估机制缺失随着高校的经营模式多样化,高校的招生、教学、科研以及基本建设等环节的财务风险不断增长。且近年来,高校资金来源逐渐呈多元化、复杂化趋势,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及考验越来越多。多数高校长期受事业单位机制影响,财务风险管控意识不足,未能积极有效地制定和落实财务风险评估机制,缺少对经济业务活动的风险监测和应对方案,导致应对业务和财务风险的能力不足。4.监督机制不完善高校的监管主要以内部监管为主,内部监管主要依靠纪检和审计两个部门,同时由于两部门业务及人力资源限制,难以做到监督工作全面化。且两部门的分工也容易造成内部财务管理监管的真空地带。审计部门一般只是对采购项目、基础项目建设、三公经费等重点内容进行审查,内控的监督及风险管理的范围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内控的监督和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三、嵌入风险清单管理的高校内控建设优化机制

风险清单是指组织根据自身战略、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以表单形式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报告和沟通等管理活动的工具方法。其目标是使组织从整体上了解自身风险概况和存在的重大风险,明晰各相关部门的风险管理责任,规范风险管理流程,并为构建风险预警和风险考评机制奠定基础。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以风险清单为工具方法,按照应用环境创建、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报告和沟通、评价与优化的程序,通过风险管理基本框架的构建,来优化高校内控建设,使其符合高校特点的同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其中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为关键环节。在风险识别环节,首先,查找可能影响高校正常运行的要素,如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信息系统、人员素质等;其次,对查找出的要素进行深入的风险分析活动,判别是否存在风险;最后,梳理风险点,建立全面的风险清单。在风险分析环节,锁定识别出的单位和业务层面的关键风险点,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深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高”代表会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等活动,对运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中”代表能够进行正常的教学、科研等活动,但会对财务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低”代表对财务活动造成的影响较小。风险发生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可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高”代表常常会发生,“中”代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低”代表极少情况下会发生。结合这两个标准,对各个风险点的总体风险度和风险等级进行分析和判断。在确定风险等级后,根据风险的大小确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确定为高等级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分析各个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降低至可承受范围内,并在后续的活动中持续关注该风险点的发展和动态;确定为中等级的风险,需要保持目前采取的控制措施,同时定期重新评估和分析风险;确定为低等级的风险,需要加强并坚持日常控制措施。

四、嵌入风险清单管理的高校内控建设优化措施

1.改善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高校风险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成功与否主要在于高校管理人员和员工能否认知到风险管理重要性。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在制度体系构建上足够重视,落实责任,进而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和岗位责任相融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提高内控管理水平。特别是增强教职工风险意识,使大家在高校日常经营活动中认识到自己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实现对风险的精准预测和有效控制,从根源上确保高校各项活动的有序推进。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人员道德观念、能力素质、组织架构、人事制度及管理理念等,是高校风险管理的基础。一方面,需要重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沟通,创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人事管理等有关制度,在人员聘用、培训、晋升等环节强化道德价值操守和风险管理意识,创造良好的管理控制环境,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安全和稳定发展。2.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高校风险管理和预警体系高校应当基于自身需求,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规范和控制经济业务活动,防范财务风险。高校管理层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风险状况,对财务内控制度不断进行梳理并修订。同时对财务业务的主要流程和环节进行优化,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全面、系统的财务内控制度。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从总体上规划各项内部管理工作,从而确保有效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最为关键的是风险防范。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是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首先,构建全员、全面、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将财务风险预警不仅运用到高校投融资等工作中,还要落实到高校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其次,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不断收集并分析各种影响风险发生的信息,对高校发展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动态追踪,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控,建立起动态的风险预警体制机制。最后,不断优化风险分析评估制度,完善高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与效果。3.多方位梳理完善业务财务流程,加强内部信息沟通高校在业务财务的规范化管理方面,要覆盖所有的业务财务流程,精细把控各个环节流程。利用流程化管理手段,将业务的各个处理流程细化,再分解到归口部门,以明确各个部门岗位的职责权限。同时为了有效提升内控制度的执行力,规范权力的运行,利用内部授权审批制度来实现制衡。随着风险管理和财务内控的积极推进,高校在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调整时,还需要考虑自身情况,重点关注借款、日常报销、绩效奖励、差旅费的审批流程、基础建设款项的审批、经费划拨审批,及一些其他特殊业务的处理流程。不断建立完善通畅的沟通机制,加强内部信息交流,特别是注重跨级沟通,实现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双向沟通。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机制:第一,建立内部开放式的信息系统,使员工能够第一时间反映相关情况,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做出处理和反馈,从而为各级职能和教学部门提供有效参考;第二,建立投诉和投诉人保护制度,同时应给予适当的奖励;第三,成立内部小组,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定期召开通报会,分析错弊风险。同时,财务部门相关负责人应定期向学校管理层汇报工作开展情况,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的要求,从而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4.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离不开健全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与此同时,监督和评价的结果也可以改进风险管理。因此,内控监管和评价制度的完善就成为关键。其中的首要工作是基于学校发展规划设立内控整体目标,把风险管理理念与高校业务活动进行融合,将内控目标、风险管理以及管理机制融合为一体,深入剖析流程,让高校各项工作更规范。另外,还需要通过自我评价、定期评估等方式对各个部门和岗位落实已分解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使高校内部控制能够接地气,能够真落实,能够有实效。高校通过内部、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依靠内部审计、纪检等进行常规和专项监察,同时借助外部审计机构、公众监督等,对学校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审查。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立是风险管理工作实施的基础,需要不断对风险管理机构、内控评价和监管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深入调研学校的真实情况,制定高校内部控制整体目标,有效融合风险管理与高校业务活动,将风险管理、内控目标以及内部管理机制融为一体。同时,加强风险管理评估,根据实际情况,细分落实部门和岗位职责,检查评价控制情况。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实施全过程控制,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融合。

五、结语

在高校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中,运用风险清单的管理方法,将这两种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对风险的规划、识别与评价,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融合,从而更好地预防、规避和控制风险。同时,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在此基础上,将风险管理贯穿到高校教学科研、财务收支、业务管理、经营活动等各个领域,从而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和风险防范能力,规范高校的经济活动,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

2.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702号――风险清单(财会〔2018〕38号).

3.黄韬.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S2).

4.欧阳瑞聪.财务风险管控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财会学习,2017(02).

篇13

关键字: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含义

狭义上,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上,公司治理还包括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司治理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其实质是解决因所有权与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_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与联系

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

(1)构成内容不同。从狭义的角度看,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和股东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著名学者吴敬琏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组织结构。从广义的角度看,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

(2)结构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也分为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也称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和员工之间建立的权利与利益的分配与制衡关系及规制决策体系。

(3)采用的方法不同。公司治理是协调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通常采用规则、守则、指南、制度和程序进行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采用的方法不同,内部控制除使用制度、原则之外,更多的是采用具体方法。

(4)控制的侧重点不同。公司治理注重于对企业整体的把握,控制侧重于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经理层的权责设置、有效运作和战略管理方面,内部控制侧重于公司战略的实施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方面。

2、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控制企业风险。企业风险尽管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存在多种多样的风险,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风险一般包括公司治理风险(包括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其他风险。其中公司治理风险属于公司治理的对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属于管理控制的对象。公司治理通过强化公司内部组织的功能与有效运作,实现事前、事中的监督,有效地避免了公司治理风险。内部控制通过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等程序,保证了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协调配合有效地控制了企业风险。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1、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

(1)活动范围不同。风险管理的范围更广。首先,它比内部控制增加了战略目标。其次,目前所提倡的风险管理包含了风险管理目标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管理人员的聘用、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以及报告程序等活动。而内部控制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间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动,如对风险的评估和由此实施的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活动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工作。两者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内部控制不负责企业经营目标的具体设定,而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的风险进行评估。

(2)范畴不同。风险管理贯穿于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整改,而内部控制仅通过事中控制和事后整改以实现目标。内部控制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是企业整体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3)对风险的对策不同。风险管理框架引入了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等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该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前台决策流程等,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的。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

(1)它们都明确是一个“过程”,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实现结果的一种方式。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这些行动普遍存在于管理者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是企业日常管理所固定的。

(2)它们都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3)它们都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都受人的影响。

(4)全面风险管理有四大目标,其中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相重合。

三、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整合

(一)管理范围的协调

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是站在企业战略层面分析、评估和管理风险,是把对企业监督控制从细节控制提升到战略层面及公司治理层面。风险管理不仅仅关注内控建立,最主要的是关注内部控制运行与评价,从企业所有内外风险的角度为公司治理层、管理层持续改进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提供思路,风险管理比内部控制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二)前动与后动的平衡

在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既包括提前预测和评估各种现存和潜在风险,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确定相应的内控应对措施来管理风险,达到控制的效果,又包括在问题或事件发生后采取后动反应,积极采取修复性和补救性的行为。显然,在未发生风险负面影响前即采取措施,更能够根据事件或风险的性质,降低风险的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管理效率。

(三)治理、风险、控制的整合

依照风险管理的整体控制思维,扩展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将治理、风险和控制作为一个整体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这一整合的过程将克服原本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内部控制与管理脱节的问题,整个组织风险管理的过程也是内部控制实施的过程,内控不再被人为地从企业整个流程中分离出来,提高了内部控制与组织的整合性和全员参与性。

篇14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异同分析

风险,通常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面的,可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称之为风险收益;另一种是负面的,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称之为风险损失。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风险过度积累,就会使风险损失的概率增大,最终导致风险损失悲剧的发生。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企业要想从根本上避免危机,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风险战略,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治理结构,树立科学风险发展观,坚持在风险收益的长期平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就会涉及到内部控制的问题。而在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在管理工作实践中,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各种分歧。

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念的界定

1.1 内部控制的概念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达到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可靠性,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实行,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在单位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手续和措施,都属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加强经济管理的内在需要,为经济管理而产生,并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完善。最初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资料与会计信息的正确和可靠,其工作重点是在于钱物的分管,并严格工作手续,同时加强复核,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逐步发展成现代的内部控制系统。

1.2 风险管理的概念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危害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和风险监控等一系列风险活动来防范风险的一种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度量、评估、应变及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得以优先处理。在现实情况中,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做出最合适的决策。风险是由某种不利因素的产生并可能造成实际损失的发生,从而降低实现目标的效率的可能性甚至导致组织目标无法实现。

2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联系

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是内部控制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升华,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们在诸多方面有共同或相似之处,这两者的存在,常常使企业混淆不清。究其原因,是由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者本身存在着许多联系和共同之处。本文借鉴COSO的观点对其共同点进行分析。

2.1 两者的基础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是为风险而存在的,它们产生的基础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在两者的实施过程中,它们都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强调了全员参与的观点,指出各方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角色与职责,分工协作,既独立,又牵制,权责分明。

2.2 两者的目标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都为抵御和控制风险,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存在。通过这两者的工作,使企业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健康发展。通过分析对比可知,在风险管理的四类目标中,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目标是相吻合的,即它们的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是相同的。只是风险管理的报告类目标相对来说有所扩展,它不但包括要求财务报告的准确,还要求所有对内和对外的非财务报告也要准确可靠。此外,风险管理不仅在于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存在于企业战略(包括经营目标)的制定过程。

2.3 两者的作用

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科学的风险管理,都对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具有保障作用。企业管理工作中对两者的运用,具有许多共同的作用:第一,有助于帮助管理者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第二,有助于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第三,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要求,适应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需要。

3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区别

3.1 两者的范畴

内部控制从概念形成到框架确立始终都是围绕着会计与审计这个核心,并作为会计与审计工作的客观基础或条件而存在与发展的。内部控制通常依靠运用专门手段、工具及方法,防范与遏制非我与损我,保护与促进自我与益我的系统化制度,属于管理范畴。而风险管理,则是依照经济环境的变化,为应对大型风险甚至危机事件的普遍存在和发生发展的管理理论。风险管理是更具针对性、细节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它更突出“风险”的识别和应对, 可以用于单独的事件、项目,也可以作为企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战略。相对于内部控制来说,风险管理还具有战略目标的范畴。

3.2 两者的活动

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实施的遵循性控制活动,无法防范管理层的非理性风险凌驾于管理制度以上的决策风险。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内部控制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细节,即企业董事会、管理层通过对企业内部组织的协调,使内部各组织达到牵制的效果,使各部门各职员形成牵制与监督,职权分明。而风险管理工作,注重防范和控制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和危害,同时把机会风险视为企业的特殊资源,通过对其管理,为企业创造价值,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的活动通常更宽泛,既可以针对某一事件某一项目进行特别管理,也可以从大局、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对企业发展进行风险控制,进行风险管理。可以说,内部控制服务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存在于风险管理活动之中。

3.3 两者的性质

从根本来说,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性质是一样的,他们都服务于企业对风险的管理。但从微观来说,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采取的风险管理流程规范,仅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只是对目标的制定过程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内部控制更多的是强调对内部的控制,使内部人员职权分明,职权牵制,以达到控制风险,提高对风险的抵抗力。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及时地发现风险、预测风险以及防止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并设法把这种不良影响控制在最低的程度上。风险管理,除了对内部风险的控制外,还从远景出发,从制度上、宏观上为企业的安全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形成企业特定的风险文化风险战略。这种风险管理理论,更多的是为企业管理高层服务。

4 构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

有效的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有效的进行,在认识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树立风险意识,构建现代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对防范和化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

4.1 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管理的主体是人,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组织机构、完善的控制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的关键。没有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就不可能有效的运行内部控制。必须科学设置内部机构,构建符合风险管理理念。任何科学的理论决策都是广大人民集体的智慧结晶,没有科学完善的组织机构,使企业各部门各自为战,就难以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建立合理的机构组织,使各组织合理发挥在各自岗位的作用,职权分明,有利于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2 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增强企业风险适应能力。当今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风险不断提高,风险影响着每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预测未来可能的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进行风险转移、风险规避等,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4.3 建立内控监督机构,加强内控队伍建设

建立内控监督机构, 加强内控队伍建设,提高高层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内控监督机构应当对每个岗位每个部门以及每项业务都要实施全面监督和反馈, 实现与行政管理交叉控制, 加强内部监控。内部控制的特点要求必须被监督,因为监督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的质量,只有施行切实可靠的监控,发挥监控的作用,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使风险管理切实得到落实,使企业长久而稳定的发展。

4.4 改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框架

企业在管理工作中,首先要借鉴COSO框架, 引用外国先进思想先进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其次,企业应加大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关注度。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是治理结构的完善,同时高层管理者应增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意识,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控制方法。最后,是合理运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不能为管理而管理,不要按部就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实际规模,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侧重有所区别,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具体工作和投入,应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阶段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运用,突出重点。

4.5 强化风险意识

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之所以失效, 很大程度上缘于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于高层管理者,如总经理、执行董事,缺乏制约能力,而企业往往会因为缺乏对公司高层管理的有效控制和监管而带来风险。企业应自上而下地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强化风险管理,改变过去重收益、轻风险的落后观念。

参考文献:

[1] 张坤.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11.

[2] 叶陈刚,郑君彦.企业风险评估与控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王如燕.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出版社,2008.

[4] 刘伟华.风险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2.

[5] 郭晓莉.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2010(7).

[6] 李岩.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辨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7).

[7] 赖章奎.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关系之探析[J].管理观察,2008(13).

[8] 宋常,丁卫.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探微[J].学术交流,2007(2).

[9] 周兆生. COSO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文版)[R].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