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控制过程范文

风险管理控制过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管理控制过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风险管理控制过程

篇1

关键词:风险投资内容;风险管理控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风险的管理控制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6月30日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在中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现阶段,我国风险经济市场进一步发展,企业竞争如火如荼,企业面临多样化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的控制管理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当前的现状,只有从风险管理内容的基本点出发,进行深度地剖析,才能有助于提高风险投资领域的安全性。

一、风险投资管理的特征和内容分析

(一)风险投资的特征及内容分析。风险投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它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支撑和投资路径。风险投资一般是指募资者通过平台的资金对微型或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投资,其投资对象通常是在创业阶段的企业,通过投资策略的组合可以将投资风险降低。风险资本家是指由于风险投资是由专业的人将资金投入到新兴产业的企业,从中获得附加价值的投资者。从投资行为方面来说,具有丰富经验,得到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比普通企业更容易生存下来,将商品产业化的速度会更快,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更大收益。从运作方式来看,一般通过专业的方式进行筹集资本、资本投入、运行管理、资本退出四个主要阶段。

风险管理的特征主要包括难以预见性、潜在性、危害性等特征。所以,要求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识别风险的种类,判断出引起这些风险的原因,而且还应注重方法的运用,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调查。对风险进行识别后,通过投资组合策略降低风险。

(二)风险投资对于创业企业的内在要求。虽然在产业和发展模式上有所优势,但是创业企业大多数都存在着技术用法、结构不完善、信息处理问题、如何处理风投的关系等问题,然而因为企业尚在成长期,多数是没有盈利的。对于这些问题,经济领域的投资家们对于经济和运营有着他们自己研究的一套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对于专业人员来说,人需要做好风险与回报的研究比较;风险投资作为一个过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一次性参与;调整滞后的供应和需求的风险资本基金。

而风险投资是能控制的、能够用于确立和适时提高改进经营绩效的资产,重点不在于对于创业企业短期的理解性,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在未来获得一些收益和价值发现,这是创业企业的特点。对于风险投资家来说,创业家的能力、好的管理者是稀缺的资源。创业对创业家的创新能力、实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风险投资对于企业家来说,要求其有勇气负担所有可能的风险和波动性,不需要太多的创新者,不需要发明家一样的头脑。对于风险的资金来源来说,必须要求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有从银行借到大量资金的实力,如果能够吸引资金雄厚的个人投资者更好,这些方式可以加强企业本身的经营能力和资金流转速度,为企业的后续动作提供好的资金保障。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政府对于他们的限制政策也很多。在风险投资市场,我国政府应该制定必要的法规准则以规范市场的运作和监管,但不宜过多进行干预。风险投资是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一个领域,政府应当起到的作用是一个好的规则制定者和监管者,促进行业的健康积极发展。

二、风险管控在我国的价值体现和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风险管理的价值体现。风险投资是一种不确定性高、风险高、组合性的长期权益投资,相比于其他传统投资具有较高的风险,在投资项目中大多数会遭受到种种困难导致最终难获回报。只有10%~20%的可以获得成功,但是由于项目失败后的损失太大,所以长期的投资显得尤其重要。项目如果发展得好,资产增值就很快,通过发行上市股权出售可以获得高额的回报。因此,风险管控在此过程中必不可缺,它关系到整个投资的成功与否。

(二)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风险投资在我国将遭遇多种风险,只要其中一个风险没有管理好,就会导致全部出错,带来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这些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计划风险以及由于外部的社会、政治、法律、政策等条件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从政策环境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的风险投资成功率极其低下,因为整个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并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成熟,由于复杂的技术性和投资的不确定性以及我国特殊的国情、政策体制等问题,风险投资非常难以成功。再者,我国的融资体制没有像发达资本国家那种严格的出资人制度,因此投资主体不明显,法律约束的对象空乏,虽然国家对它进行了各种方式的调查,然而调查过程又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如调查者的不可控性、程序的复杂性、权力的交错等都使调查尤为艰难。

另外,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成熟,比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只有股票,对其他两个市场知之甚少;国家的信贷及并购不成熟,在资金方面国有制银行对它支持太少,其中信用问题是其获得支持的最大障碍。因此,对于各种投资公司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他们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规范。

三、风险投资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和管理原则

(一)风险投资管理模式应用影响因素分析。影响风险投资管理模式应用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立项的谨慎选择等,对风险投资管理模式的选择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一般项目的管理项目选择的方式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广收申请、多次挑选、重复取证、小心立项。从内部因素分析,就是企业内部经营的模式以及生产经营的基本面。对于这些影响因素,在风险投资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上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整体性原则不能仅仅着眼于暂时性的风险,而应该从投资的内容和整体性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找到改进和提高的新方式来把握风险因素。

(二)风险投资管理模式选择原则。在选择企业风险投资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对于基本的原则一定要严格遵守。

一是经济性原则。风险投资的管理人员需要谨慎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同时管理行为产生的成本也需要以最合理的方式处置安全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合理的科学分析和严格核算。投资人在进行投资之前肯定要深入其中,分析项目内在的影响因素和潜在的风险,分析风险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关系,特别是创业团队中的权力结构要分配合理,风险品种的特殊性不可平均分配,必须全面在投资期间将风险管理分配给团队不同的人身上,因为这些风险因素变化可能造成不同的损失,需要不同的团队针对相应的风险进行解决。在投资之前考虑最低限度的成本消耗,做到合理使用和选择项目,选择能够承受亏损的投资对象,采取合适的风险管理策略。

二是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既是决策的起点也是它的终点,对于所要投资行业的特征,对风险偏好的因素要进行归纳筛选和提炼,善于抓住有价值的风险因素,把握它的关键和实质。比如,对于删选项目,搜集情报、技术评价、投资机会研究、管理模式创新都需要自己完成,需要有完备的业务,对法律法规都有严格的理解力。同时,整体性原则要求投资风险管理不能局限于一时的风险,而应从投资的实际经验来指导决策,过于悲观、过于乐观都不可行。

三是全程管理原则。投资的风险多种多样,管理者应该运用各种手段寻找能达到决策目标的方案并时刻关注风险,不同的条件制约与决策本身目标一般相制约。在保守选择的同时也要对企业的开放性视野上有充分了解。只有在这些原则上面遵循,才能有助于企业在风险投资管理进行合理应用。

四、风险投资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在投入创业企业之后,就撒手不管了,缺乏参与管理的观念,这使投资资本演变成了短期贷款、拆借,而没把投资资本真正转化为风险企业的经营资本,管理和风险资本就不能更大地带来价值。现如今,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对资本的管理应该加强措施的实施,充分注重管理和经营的有机结合。

原因在于风险承担的不对称,比例不对称性。一个企业在创建时的主要风险特征包括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一旦风险发生,企业中途夭折,投入的资金就不可能收回,投资者必须承担资金损失,但是如果是技术,就可以在他的有效期内坚持经营。一些技术经过进一步开发和反复试验,可以变得更加完善,交易性兼容也会更加成熟。从企业内部来讲,影响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的主要是企业的实际管理者,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上层支配管理的,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洞察风险的能力往往是影响项目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国管理者与投资者是相分离的,很多事情都需要管理者自己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去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变革,为企业的发展增加砝码,而且对于投资者的利益,管理者也需要保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要对投资者隐瞒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将来的损失。从风险承担的不对称性层面看,为了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以及加强对于投资者的信任性,投资机构应该参与到管理中来。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风险管控对于风险投资的重要性,风险投资管理的应用能够改善企业会计管理,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好的条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案。这个过程必然会曲折,我国相关政策法律尚待完善和风投领域的不成熟性对风险管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那到底要怎样才能建立好自己的一套风险投资管理的模式呢?最重要的是解决项目运作方式不科学的问题,这是我国社会普遍存在、长时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频繁的风险管控对风险分析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和操作规范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管理者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辅以准确的风险投资管理经验,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让风险投资的各项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本文首先对风险投资的概念以及发展进行了论述,然后陈述了风险投资的问题以及价值体现,再进一步对风险管控的必要性和管控原则进行了分析论述,特别是风险管控在我国尚未成熟的风险投资领域中必要性的解释。风险投资愈加广泛,风险管控就越发不可或缺,同时难度也随之增大,它的有效性更是对风险投资的成败具有关键的决定作用。我国风险投资管理还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规范行业规则,形成正规良好的投资环境。风险投资者建立风险管控体系是大势所趋,风险投资管理的体系需要与中国现状相结合,在良好市场前景下只有提高风险投资管理的水平才能对当前市场经济模式各方面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和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宏博.中国风险投资业绩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2.3.

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风险控制,合同管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of actual work experience to the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of risk control of a simple overview of,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risk control, contra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项目风险的分解是根据工程风险的相互关系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其分解的程度足以使人们很容易识别出建设工程的风险,使风险识别具有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常用的组合分解方式是由时间维、目标维、因素维三方维从总体上进行建设工程风险的分解,如图1所示。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做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图1 建设工程风险三维分解图

一、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即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和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需做好四方面的防范措施:

(1)在指导思想上,力争签订一个有力的合同,这是减少或转移风险最重要的方式。

(2)在人员配备上,让熟悉和知情的专业人员参与商签合同,要让合同谈判人员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法律,既懂管理,又懂估价和财务等方面得专业知识,以增强谈判力量。

(3)在策略安排上,善于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风险转移,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

(4)在合同正式签订前应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使合同条款无懈可击。

二、推进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

工程造价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控制的几个阶段,即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其中主要的工作有决策阶段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及竣工阶段的审核、技术分析、资料和积累等。这些工作是多种类、多层次而又错综复杂的,会产生和需要大量的信息,所以应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完整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系统,全面科学地收集整理各方面信息,并进行深层次地分析和加工,积累各种指数指标,对工程项目进行数据分析,准确预测未来,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通过有关信息平台达到数据共享,对在信息时代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管理体制,推动整个工程造价领域的发展水平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各种IT应用工具的关联性都不强,基本上都局限于各自狭小的功能范围,缺乏连贯性和与整体的关联性,解决的问题较为单一。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较为冷静和表面。对各种信息的网络搜集、分析、还不完善,无法为行业用户提供核心应用服务。

在这一方面,与信息技术较为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美国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很重要的一点是体现在造价信息的反馈系统。就单一的微观造价管理单位,如工程公司而言,他们十分注意收集在造价管理各个阶段上的造价资料,并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记录制度予以登记,最后将其存储于计算机数据库之中。

这种对造价变化资料的详细记载,有助于对造价事实反馈控制。在美国,有各个微观组织向有关行业提供造价信息资料,几乎成了一种制度,微观组织也将提供造价信息视为一种应尽的义务,这就使得一些专业咨询公司能够及时将造价信息公布于众,便于全社会实施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同时,这些专业咨询公司并不拘泥于现有的造价资料,他们在收集造价资料时,还特别强调以事实为依据。有些公司派调查员深入施工现场,亲自记录有关造价资料,如工时资料,并对有关的供应商定期跟踪,询问有关设备、材料价格的变化情况等。因此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侧重于营造有利于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环境,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这一根本目的,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务求实效,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增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

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是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建设市场,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依靠信息进行宏观工程造价协调、制定工程造价管理政策。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手段,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信息的重要性,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充实工程造价信息资源数据库

工程造价领域已经建立的一批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库,从数量与质量上看,还没有真正形成工程造价信息产业。因此,应在不断扩充工程造价专业领域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把视野扩展到建设领域的相关信息资源,扩大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库容量,以充实整个工程造价信息数据库的内容,同时提高工程造价信息资源的管理质量,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工程造价信息用户的需求。

3、加快培养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人才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同其它任何工作一样,最终决定于人力资源。实现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工程造价业务的人才。要建立相应的机制,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培养大量的各类层次的适应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建立一支强大的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专业队伍,满足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保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在尊重《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的同时,要考虑建设工程造价的大额性、个别性及差异性、动态性、层次性和兼容性,尽快接轨国际通用标准。我们要加快完善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加大建设工程造价的监督力度,迅速及时地充实和反馈建设工程造价的信息,为我国合理利益分配和调节产业结构以及降低工程造价、实现各方的目标而服务,从而推动经济的全面增长。

参考文献

[1]蔡建章.余晋希 关于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思考[期刊论文]-建筑 2002(8)

[2]王振强. 日本工程造价管理 2002

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146-04

1.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1.1 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低,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利率风险尚未上升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主要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管制利率,利率水平的制定及利率结构的调整都集中于中央银行,国家不仅管理着整个存贷款利率水平,还管理着众多的各种存贷款利率结构。银行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他们很难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和适当的利率安排来消除利率风险,他们实质上是利率风险的被动接受者。虽然目前利率风险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受到关注,但在政府利率管制下存在的较大的存贷款利差收益仍然存在,使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造成大多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此外,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业务仍集中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困扰,利率风险作为一种市场风险尚不如信用风险对经营结果的影响大而且直接,因此利率管理并未受到重视,利率风险管理几乎是一个空白。

1.2 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仍然较弱。突出表现在:

(1)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不充分。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刚起步,而且利率风险管理又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适应中国特色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不多,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和认识不够、掌握不充分。

(2)基础数据匮乏,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滞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完整的资产负债期限详细情况的基础业务数据,以致商业银行信息加工很难正常进行。由于缺乏技术支撑,业务经营部门基本上不能实时、全面掌握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实际利率水平,也无法精确把握全行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水平结构和期限结构。

(3)缺乏及时、有效地控制和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比较单一,负债基本上是被动的,资产的运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基本上不能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资金成本、供求关系自主制定不同的利率政策来调节资产负债结构。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金融衍生产品更是匮乏,限制了商业银行利用表外的金融衍生工具如利率掉期、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来规避利率风险。

(4)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5)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利差收入为利润主要来源,难以抵御利率风险。

(6)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匮乏。

2.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2.1 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利率风险组织管理体系

一套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根据《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与监管》有关要求,银行应设立责任明确的风险计量、监测和控制部门,充分独立于银行建立头寸的部门,并直接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较大或较复杂的银行应指定一独立的部门,专门规划和管理银行的利率风险计量、监测和控制;应保证利率风险管理机制重点岗位的职责分离,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第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决策机构应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承担,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下设独立于经营部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利率风险状况的计量、监测,分配各种业务的利率风险额度,并借鉴社会上有关研究成果,加强市场利率走势的分析和预测。还应定期、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全行利率风险状况,提出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方案,为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二,明确利率风险管理部门中风险计量、监测和控制等岗位,确保关键岗位职责分离,并且要和各建立头寸的部门保持独立,避免潜在利益冲突。第三,强化利率风险管理职能。特别应该侧重于对利率风险走势的预测、利率风险的识别以及对利率风险的控制。第四,制定明确的、与其业务活动性质和复杂程度相当的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这些政策与程序应说明有关利率风险管理决策的责任分工,并明确定义获得授权的工具、保值战略和建立头寸的机会,银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水平的定量参数,以及各种工具、资产组合与业务限额等。第五,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当积极推进利率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外聘和加大培训等手段,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最基本的人才资源保障。

2.2 加强利率走势预测与利率风险衡量,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2.2.1 科学准确地预测利率是有效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商业银行只有在对利率变动方向、变动水平、利率周期的转折点等方面有了较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后,及时运用适当的方法、使用相应的工具,才能在利率变动中最大限度减少风险损失,增加收益。科学预测利率的关键是系统地掌握利率预测理论和利率预测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尽管在实际经济中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对利率水平的未来走势和利率结构的可能变化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是困难的,尤其是我国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依然由人民银行确定,利率可预测性不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利率的预测。相反,利率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利率预测的各种方法也只有在不断的利率预测实践中反复修改验证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万不可忽视开展利率预测的重要意义,在重视利率风险管理工作、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的同时,应开展专业的利率研究与预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体系。

2.2.2 我国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方法选择

利率风险衡量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控制的基础,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利率风险的准确衡量也是银行谨慎运用利率风险工具的先决条件。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能够反映与本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利率风险内控机制的关键。在这方面关键是要做到:分类和归总银行当前及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包括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等,并追溯其全部来源;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银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利率风险衡量的方法较多,商业银行常用的方法包括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净现值分析法和动态模拟分析法。

2.2.3 加快建立利率风险预测、计量模型。我国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程序开发,充分收集和积累有关基础数据,如各时期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额、缺口大小和方向、资产负债存续期等,尽快建立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计量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模型,并争取使各种利率风险模型和监测分析手段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实现整合,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3 选择适当的利率风险管理方式

2.3.1 通过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这一方式是利率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务中较为实用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内的各种项目和结构,使暴露于利率风险中的资产和负债的缺口发生改变,达到控制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的目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存续期缺口管理。

2.3.2 表外方法。主要是指针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头寸的暂时保值以及针对个别风险较大或难以纳入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体系的某一项(类)资产或负债业务,往往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科目的安排来对其进行“套期保值”。具体来说,银行可以根据“缺口”的现金流特点或具体金融资产负债的现金流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衍生工具实现套期保值和对冲,以规避利率风险,通常也称为金融工程方法。银行用于对冲和管理利率风险的衍生工具主要是利率衍生工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以及利率互换等,力图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从而确保一个特定的结果;另一类主要是期权类工具,如利率上限期权、利率下限期权等,消除了可能发生的利率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又可以从可能发生的利率的有利变动中获利,但要以一定的期权费为代价。

由于利率准确预测和缺口匹配的难度,资金缺口管理和期限缺口管理等传统表内技术在利率风险管理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即使能够准确计算缺口,也需对缺口进行有效的套期保值和对冲;同时,当这些风险管理工具暴露在市场整体风险中时,也需要借助对冲工具抵挡系统性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使银行主动管理风险成为可能,增强了管理风险的能力。根据我国市场发展和法律准许的情况,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可行的利率衍生工具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

2.3.3 对内含期权风险的控制。对商业银行影响较大的内含期权风险有两种,一种是核心存款客户的随时取款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风险。核心存款客户随时取款风险的控制。从长期看,银行的长期核心存款余额是个稳定数,只与初始客户分布有关,利率的短期波动并不会对它造成很大影响,这部分存款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核心。有关研究和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当收益曲线总体呈上扬走势时,核心存款的提取比例较高,余额较少;当利率上下波动度较大,不能确定方向或长期利率下降时,核心存款提取比例较低,平均存款余额较多。一般情况下,存款人的动机将超过利率变动的影响,银行防范随时取款风险的关键是要精确把握存款人动机。按照存款动机,可把存款人分为交易类群体(着眼于流动性需求)、预防类群体(着眼于安全性需求)和投机类群体(着眼于盈利性需求)。前两类存款人在利率上升时不会行使提款期权,因此,不会对银行的正常经营形成冲击,后一类存款人则会对银行流动性造成影响。但在现实中,银行无法将这两类人严格区别开。为此,银行应对这一风险的措施为:一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存款人的非理;二是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尽量识别不同客户群体,实行差别定价。对利率不敏感型客户要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定价可略偏低;对利率敏感型客户可为他们略微提高利率水平。

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风险的管理。影响借款人提前偿付的因素很多,精确预测和度量提前偿付行为是不可能的。但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从权利保护、模型建立和数据库建设三方面着手。权利保护制度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锁住,即在贷款发放后一段时间内不允许借款人提前偿付,但这种方法只能锁住贷款发放初期,而提前偿付往往大量发生在抵押贷款期限的中间时间段,因此如果配合其他方法则防范提前偿付风险的效果更好。第二种方法是提前偿付罚金制度,指当借款人提前偿还贷款时,必须额外支付一定数额的罚金,以补偿贷款人由于提前偿付而遭受的损失。三是收益率维持制度,就是要求借款人在提前还款时必须支付贷款人一笔额外的收益率维持费作为补偿,其比例要以贷款人对是否提前偿付无差异为准。

2.4 完善现代经营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

2.4.1 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金融产品定价策略。利率市场化将直接导致银行间的竞争方式由非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价格竞争为主,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定价能力成为商业银行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后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应确立全新的金融产品定价策略,明确利率定价的原则、定价的内容、定价方式和方法、授权制度等。这需要银行从资金成本核算,综合收益预测,资金供求关系分析,业务风险程度评估,营销竞争策略研究以及利率定价模型建立等方面做好产品定价的基础性工作,提高银行产品定价的效率和水平。在产品定价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是实施全面的管理会计,建立科学的分部门、分客户以及分产品的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制度,合理确定每项产品的平均费用,为产品定价提供完整真实的基础数据;二是确定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以有效分离市场风险、引导产品合理定价、合理分配银行资源以及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三是要深入了解各类产品的风险状况,这不仅指通过定价实现对贷款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补偿,还包括认真了解分析新产品、新业务的利率风险特征,确保产品的定价在覆盖相应风险的前提下还能达到预期回报和收益;四是增强市场意识,加强对同业市场价格发展变化和运行态势的研究;五是加强考核激励,促进员工与银行制定的价格策略保持一致,改变目前定价管理粗放,业务人员一味让利于客户的状况。

2.4.2 调整业务结构,减少利率波动的影响。如前所述,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面临较大的潜在利率风险,主要是经营利润严重依赖于存贷款业务利差和资金投资收益。这种状况若不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将始终面临利率风险的威胁,轻则大量减少银行利润,重则威胁到银行的生存。为调整我国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及其对利率的敏感度,改变对存贷款业务的严重依赖,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结算、咨询、等中间业务的发展,获得一部分较稳定的非利息收入,从业务结构上减小利率变动的影响,规避利率风险。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竞相发展了许多新的中间业务,但与国外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业务规模小,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占比不足10%,而国外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经营范围窄,品种少,主要是利润低的结算和一般性业务;服务手段和技术水平落后。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以中高级中间业务为龙头,兼顾批发性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走中间业务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要加大金融与服务创新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挖掘客户资源,延伸对客户的服务,提高业务附加值和综合收益,实现收益来源的多样化,增强经营的稳定性。

2.4.3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价格竞争优势。为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趋势,增强利率风险抵御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为此,要积极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加强资金成本核算与管理,加强机构人员撤并调整力度,实行扁平化管理,大力发展ATM、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渠道,优化业务流程,合理配置银行资源,降低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戴国强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风险及控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王光伟.货币、利率与汇率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范霍恩(Van Horne,[美]).金融市场利率与流量[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斯科特梅森,罗伯特默顿,安德鲁佩罗德、彼德图法诺([美]).金融工程学案例:金融创新的应用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7]景学成、沈炳熙等.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1999.

[8]安东尼・G・科宁、杰斯・莱德曼、罗伯特・A・克莱因([美]).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9]侯晓.利率风险管理[J].农村金融研究,2005.7.

[10]孙青华.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企业经济,2005.9.

[11]陈志刚.利率管理体制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投资研究,2005.3.

[12]工行江西省分行课题组[J].利率风险及应对机制研究,金融与经济,2005.1.

[13]郭奔宇.利率风险测量方法综述[J].南方金融,2005.1.

[14]孙红妮,徐立本.货币政策影响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15]陈浩,陈钰鹏,杨充.利率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的难题[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16]梁发斌.利率风险的衡量与控制[J].农村金融研究,2001.10.

篇4

【关键词】风险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侧管理;过程管理

1.引言

DSM项目尤其是EPC项目与市场联系十分紧密,在项目规划、决策、实施和评估等各个阶段都伴随着风险。特别在工程类项目过程中,具有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涉及方较多等特点,因此对风险的管控显得格外重要。此外,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的整个过程,较其他要素管理有管理持续时间长、涉及要素多等特点。为确保实现DSM项目的预定目标,满足合同要求,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进行风险管理,其主要目的是识别与项目有关的风险,评价和管理改善项目的执行效果,从而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 EPC)项目是我国DSM管理大力推广的以节能服务公司(ESCO)为主体的能效项目的融资和实施方式。相对于一般DSM项目,EPC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其风险也远大于一般DSM项目。对此,有必要对EPC项目中ESCO所采用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研究,以求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规避所面临的风险。本文主要研究EPC项目过程风险控制,给出控制策略。

2.EPC风险管理内容

EPC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对项目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排查,将风险管控工作纳入EPC的全过程,实现对项目风险的全方位防范和动态化监控,这对保障EPC项目顺利健康进行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风险的隐蔽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项目风险管理的核心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风险识别;2)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筛选与诊断(风险评估);3)制定出相关的控制措施对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风险监控)。

EPC项目常见的风险分类有以下四种:1)按照项目风险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政治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完工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和环境保护风险;2)按照项目风险的可控制性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3)按照项目的运行阶段可分为项目规划决策阶段风险、项目启动实施阶段风险和审计验收阶段风险;4)按照项目的投入要素可分为人员要素风险、时间要素风险、资金要素风险、技术要素风险和其他要素风险。

节能服务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有:1)业主提供的现场数据不准确带来的风险;2)物价波动形成的“经济风险”;3)不可预见和不可抗力风险;4)投标报价风险;5)项目分包商的管理风险;6)项目设计与材料采购风险;7)合同责任不清的风险等。

3.EPC项目过程风险控制策略

3.1 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风险一般为客户信用风险,本阶段的风险管理,首先由财务人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企业资信评估小组,根据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分析,进行企业资信评估,并形成分析报告。评估内容包括:企业规模、偿债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其次,项目经理对企业的总体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并形成调查报告。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总体情况、产品、原料、生产、销售等方面。再次,项目经理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对项目拟采用的技术进行技术风险评估。项目评估小组根据以上分析,做出项目可行性结论。拟实施项目必须得到分管经理和总经理的签字批准后,才能签订正式合同。签署相关的能源管理合同,非文本合同必须经过公司法律顾问的审查。

3.2 项目实施阶段

本阶段风险主要是技术或设备风险以及施工风险。本阶段的风险管理由项目经理、财务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组成项目过程控制小组,及时了解和发现风险,使风险始终处在控制之中。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是技术或设备风险以及施工风险。ESCO可采用风险转移的方法,将风险通过合同或协议合理地转移给设备供应商和安装商。由于EPC项目是在旧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生产、建设交叉严重,项目建设难度很大。把住项目技术关、施工质量关是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有力保证。为确保项目技术的合理性,在开工前组织进行设计交底;在施工过程中当现场情况与设计发生冲突时,由施工单位、使用单位、设计单位同时对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及时进行设计变更,使项目趋于完善;在施工过程中,建立现场办公会、项目监理、设计变更传送等制度;坚持每天开现场会汇总施工情况,准备第二天的工作。监理工程师严把质量关,每一道工序经过验收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以严格控制过程质量,保证整体较高的工程质量。在施工收尾时,由使用单位及厂内各部门参加,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对发现的问题分头落实处理,再进行试运行。

3.3 项目效益分享阶段

这是EPC业务的独特风险,需要ESCO关注和研究。根据国内示范ESCO的经验和教训,只有全面了解客户的情况,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并在出现风险时有相应的对策来化解。必须在合同谈判时就与客户将效益分享比例及分享期限加以明确,并向客户解释清楚分配的原则和方法依据。制定合理的分享年限,并留有一定的应变余量,以保证在客户方面出现任何不利变化时,ESCO仍然能收回全部投资。选择权威的能源审计部门监测项目节能量,以保证能公平合理地进行项目的能耗评估和节能效益分析。审计部门最好是国家有关部门、当地或该行业影响力较大的机构。

ESCO在评估项目效益时,应注意回避与客户的不同意见,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效益分享风险。EPC项目带给客户的效益不仅是通过节能方式,还有可能是通过降低设备维护费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产量、质量,降低原材料消耗、降低环境成本等多种渠道来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应密切关注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管理层变动情况和项目运作状况,定期回访客户,催收节能效益。

4.结论

篇5

关键词:国际工程;税务管理;风险控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随着“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推进国际化战略,承包国际工程业务。烟建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把海外业务扩展到非洲、大洋洲、南美洲、西亚、中亚、南亚等30多个国家,同时也发现承包国际工程项目中,由于各国税收制度不同,税务管理工作遇到较大困难和风险,凸显“三多三大”的特点,“三多”是指国际工程涉及国家多、服务项目多、征税体制、税目、税率以及政策变化多,“三大”是指国家工程项目税务管理处理不当会造成利益损失大、涉及金额大、社会影响大。通过对国际工程税务管理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高国际工程财务管理水平,控制境外财税风险,保障企业获取应得利益,增加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

一、国际工程税务管理存在问题

(一)投标主体选择不同

国家对待不同投标主体的征税政策是不一样的,因此,企业在竞标国际工程项目时,需要比较国内所得税率和东道国所得税率,选择更有利的投标主体。例如,以母公司名义参与投标,而母公司未在东道国注册且未构成常设机构时,不需在东道国纳税;以境外子公司名义参与投标时,获得利润需在东道国纳税,而利润作为股息分配返回位于国内母公司才需在国内纳税;以联营体参与投标时,纳税办法与以母公司参与投标是类似的,唯一区别就是如果联营体中包含东道国的公司时,会获得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

(二)国内与东道国税制不一致

国内税收政策。一是如果国际工程所在国家与中国已经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施工企业可以享受一定额度的税收优惠,用境外所缴纳所得税款抵免一部分国内应纳所得税款。二是如果国际工程所在国家与中国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即使施工企业在东道国享受免税政策,在国内依然需要缴纳所得税。三是国际工程所需一般出口货物,包括原材料、机械设备等,享受出口退税政策。而无息贷款和一般物资援助项目出口货物,没有取得商务部批准使用援外优惠贷款的批文或商务部批准使用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的批文,实行不退税政策。四是向境外单位提供国际运输服务、设计服务,可以享受出口退税;标的物在境外使用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境外从事工程勘察勘探服务,享受免征增值税;向境外支付境外劳务的鉴证咨询服务费,企业需要代扣代缴增值税及附加,若该劳务费属于特许权使用费,还需扣缴所得税。东道国税收政策。不同国家税制千差万别,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差悬殊,比如,马来西亚法定税率为27%,经税收减免,本土公司税率平均为19%,跨国公司税率平均为17%;印度法定税率为34%,经税收减免,本土公司税率平均为22%,跨国公司税率平均为17%;澳大利亚法定税率为30%,经税收减免,本土公司及跨国公司税率平均为22%;中国法定税率为25%,经税收减免,本土公司及跨国公司税率平均为22%。除了需要了解东道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还需要了解不允许扣除的费用、亏损递延年限、折旧政策等,同时也需要了解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合同登记税、增值税、营业税、注册税、印花税、进出口关税、预提税等。另外,施工企业还需要了解国际工程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是否征收地方税费,比如,服务设施费用、杂项税费等。

(三)国际双重征税

截至2017年4月,有106个国家、地区与中国签订双边免税协定。随着海外业务的扩展,烟建集团有限公司承揽的国际工程遍布30多个国家,依然会面临国际双重征税的问题,严重影响海外经营收入。

(四)缺乏高级涉外税务管理人才

国际工程税务管理上的问题,除了税收政策上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就是严重缺乏优秀涉外税务管理人才,要求其具有广博的国际经济贸易知识、丰富的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税务管理经验、流畅的外语阅读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风险控制

(一)税务筹划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存在三种模式:EPC(设计—采购—施工)模式、BT(建造—转让)模式、BOT(建造—运营—转让)模式,对应纳税情况分别是:按工程承包收入纳税、按资产转让所得纳税、按资产转让所得纳税(如果承包商获得运营收入,按经营利润纳税)。面对复杂的纳税背景,通过税务筹划,获得利益最大化:一是所得税方面。缩短施工工期,避免构成常设机构,不用在东道国缴纳所得税;如果必须缴纳所得税,申请减免或者选择所得税缴纳最低的项目组织形式,不构成常设机构而以子公司名义参与项目,并设计所得税缴纳最低的投资控股架构。二是增值税方面。设备暂时出口和复出口,或租赁设备,争取免征增值税。三是关税方面。选择东道国进口关税比较低的货物原产地,降低关税税率;四是营业税方面。与境外公司签订承包合同,免除国内缴纳营业税。

(二)东道国财税政策研究

不同国家财税政策千差万别,财税条款的计算方法和复杂程度也是多种多样,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项目也存在不同的财税制度,因此,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前期必须研究东道国财税政策,尤其是否与中国签订双边免税协定,保证施工企业能够获得满意的利益。

(三)国际避税研究

国际避税是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获得利润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几种方式,一是转让定价。这是比较通用的避税手法,比如,采用低进高出、高进低出等方式在承包项目间供应原材料和零部件;采用自定租金、先买后租等方式租赁设备;利用不同国家税率不同,把收取劳务费的利润从高税国转移到低税国。二是运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对于未与中国签订双边税收协定的东道国工程项目,设置直接的导管公司,直接利用双边关系设置低股权控股公司而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减轻在东道国纳税义务。三是内部借款转让定价。跨国集团中相应的项目方采用转让定价手段调整内部借款的利率,降低利息的预提所得税;将特高税国的利润以支付利息的形式转移至避税地,进行利润再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借款方增加债务量、提高贷款利息总额,增加应税所得中的扣除额,减轻项目方税收负担;在累进税率条件下,项目方利息支出在税前扣除,还能降低税率档次。四是避免成为东道国纳税人。避免在东道国注册登记法人资格,而是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避开东道国的财税制度管辖。

(四)复合型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

复合型国际化财会人才培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引进人才,通过从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纳贤或者从知名高校应届生中选秀,迅速建立起一支复合型国际化财会人才队伍。引进标准,优秀的英语能力,包括日常的交流能力和流利使用专业英语的能力;过硬的专业素质,能用英语做财报等;有职业操守,不昧着良心干事。二是内部培养人才,加强财会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深入施工现场,了解项目流程。鼓励财会人员发扬传帮带精神,形成人才梯队建设,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

(五)东道国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合作

熟悉东道国税务方面法律法规和政策,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与东道国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模式,也是降低税务风险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郑后生.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税务管理与风险控制[J].财会学习,2016(04).

[2]李凌.简析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税务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03).

[3]郭.浅议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税务管理[J].西部财会,2012(09).

[4]窦艳.简析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税务管理的难点及对策[J].港澳经济,2016(26).

[5]袁子丽.我国境外承包工程税务管理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1(01).

[6]董青.境外项目税务管理探讨[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5(09).

[7]廖永涛.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税务管理探讨[J].江苏商论,2011(33).

[8]刘媛媛.关于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税务管理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

篇6

关键词:外包过程;质量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从过去5年中的统计结果来看,外包产品质量问题在问题总数中所占比重较高,已经超过了半数,这对于航天事业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的,因为外包产品质量管理一直以来都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根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出台的加强质量管理要求等相关规定,我们公司在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外包过程中面临的质量管理风险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合适的控制措施,从而确保产品质量合格,满足顾客需求,促进航天事业整体顺利发展。

1.外包过程中面临的质量管理风险

现阶段,我国的航天产品行业已经积累了不少针对外包过程的质量管理经验,其中涵盖了:提前检查供方资质;对外包产品生产进行监督;按期对产品进行验收;每年年末对供方进行综合评估等。不过,从外包产品近期不断增加的质量问题数量和对供方研制过程的监督结果来看,外包产品在质量管理方面还面临着不少风险。

1.1 某些供方管理模式达不到航天产品要求

某些供方只是通过项目组的形式来承担航天产品的研制任务,在供方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缺少参与的情况下,其研发活动更多是以敷衍了事、走过程为主;某些供方研发队伍流动性大,经常出现人员变动或人手不足的情况,与航天产品研发周期长的特点是相悖的;某些供方会根据习惯,把系统外产品列为横向产品实施管理,降低了质量控制的严格程度等等。上述的这些问题都是造成航天产品研发质量低、可靠性差的主要原因。

1.2 任务双方对产品需求理解不够明确

(1)任务方没有把对产品质量管理的要求按时传递给供方。任务房关于产品研制任务要求的传递内容,通常有重任务技术指标、轻管理等情况,这样会使得供方在研发产品过程中单纯地注重产品功能达标,忽视质量管理。同时,任务提出方一般是在研发过程的节点,甚至是直到验收时才将质量管理要求都清晰地告诉供方,这样对于供方来说,许多需要在研发过程中就进行控制的质量要求,包括强制检验点、风险分析、元器件选择等内容,被迫延后,在研发工作结束后才能进行。

(2)供方对航天产品质量策划太粗糙。供方对航天产品质量管理不够重视或是不够了解,因此其产品策划中往往没有针对航天产品详细的、可行性强的产品质量保证要求,从而造成供方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航天产品质量管理要求太过宽泛,缺少针对产品特殊性的相关要求。同时,外包产品策划过程中也没有详细、清晰地展示怎样有效地达到这些要求,从而导致空有一纸文书要求,却无法有效落实。

1.3 供方分散带来风险

(1)供方承担较少的航天产品面临成本风险。在研发航天产品过程中,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高、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因此供方通常需要有足够的基础设施、确定并严格执行特殊的管理要求、培养合格的人才队伍等,例如某单位的电装生产线与航天产品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出入,防静电、洁净度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达不到航天产品生产的严格要求,就需要供方自行投入资金,以升级基础设施,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不过从实践来看,有些供方供应的产品合同数额太少,对于研制方的研发任务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样,就形成了两难局面。

(2)培养供方投入成本提高。按照型号研发的实际需求,近期以来,合格供方数量有着逐渐扩大的趋势,而任务方为了培养供方所付出的时间、精力、资金也不在少数。从相关统计结果来看,承担整机研发的新选供方至少需要有着整体产品研发周期的磨合经历,才可以真正掌握航天产品质量管理要求,积累足够的经验,确保下次合作的顺利进行。而每次新选供方的磨合经历,都是任务提出方耐心指导,提供相应的帮助,这样对于任务方而言无疑是较大的成本支出。

1.4 供方的监督手段不够丰富

一直以来对供方的质量监督以验收时的结果为主,方法太过简单,不够丰富,对于大多数的供方监督是缺少威慑力的,这也是近些年来外包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竞争机制,因此供方单位为了争夺外包机会采取了诸多违规甚至违法行为,搅乱整个市场的秩序。所以,这就要求任务提出方、供方、政府监管机构以及社会舆论等共同对供方的产品研发和质量管理进行监督,通过明确的经济手段,包括在合同中加入质量保证金、细化质量要求等方法,来加大对供方的监管力度。

2.应对外包过程质量管理风险的手段

2.1 明确供方入场资质

对于供方准入需要明确量化门槛,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整机研发单位需要通过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认证产品范围包括拟承制产品。

(2)整体研制单位需要通过国防武器装备保密资格认证,同时认证级别和拟承担任务的密级相契合。

(3)外包供方的专业技术水平、实际生产能力等需要达到所申请任务的最低要求,检测不合格者被立即淘汰。

对供方准入的具体要求不但需要符合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的通用要求,还需要结合产品质量保证大纲中的具体规定,在了解产品情况和研发过程的基础上确定需要关注的检查项目,包括电装生产过程、元器件的采购、试验过程等内容,在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检查后再对供方资质进行合理评估。

2.2 关注产品策划

在产品样机在得到验证以后,需要对供方产品的研发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一起认证,加快工作进程,减少工作步骤。同时,把航天产品质量管理要求编制成合格的文本,添加到合同中,并明确地告知供方,要求供方按照合同严格执行。在产品策划阶段就对供方进行质量监管,能够及时地督促供方加强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合同中的相关规定,在产品研制以前就杜绝质量问题的发生。

2.3 任务双方加强沟通

(1)按时召开供方质量会议,对于产品的研况及时地实施质量分析,通过明确每个环节的质量要求,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对于优秀合格的供方需要进行鼓励,从而激励其他供方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此外,按期、积极地实施质量管理培训,从而让研发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上下一心,评估产品研发风险,加强相互沟通,促进彼此合作。

(2)任务双方建立并完善信息快速传递系统。任务双方需要先确定项目负责人以及质量管理、计划和技术工作者等相关人员,在确定了彼此的工作人员后再开展信息传递工作,确保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对方手中,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以加强产品研发时的质量监管工作。

结语

本公司通过实施上述外包管理实践工作,分析了供方质量管理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对应的措施。外包单位应按照质量保证、可靠性、维修性、标准化等大纲要求,结合本单位产品特点制定工作要求或实施细则,并纳入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为加强型号外包任务的质量管理,需对外协单位的质量监督检查、质量体系建设、工艺过程控制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打分,从而有效地控制外包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纪元.谈谈特殊工艺过程质量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其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1):18-19.

篇7

关键词:创业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财务研究

我国的创业企业因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众多风险的影响,目前发展态势较弱,未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强有利位置。所以,提升企业解决风险的能力,规避各种风险是当前创业企业的一个主要的发展工作。创业企业在发展的前期,创业资金的筹集工作和使用情况是其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创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财务管理中成本资金的筹集工作。创业企业可以通过对成本资金高效的筹集工作,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提升创业企业整体发展的实力。

一、创业企业在当前市场发展中财务方面的风险分析

(一)创立期风险分析

创业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呈现较弱的发展态势,主要是因为其在创立期和发展期存在众多的风险,未能做好各项风险解决和预警工作。创立期是我国创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创业期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才会使企业实现健康发展才会使创业企业得到发展的前提。在创立期,创业企业很难在银行系统进行资金的信贷,为了使企业得到起始资金,很多创业企业以举债的形式开展资金的筹集。举债经营对创业企业的发展起到严重制约的作用,因为举债经营不仅增长了创业者的经营难度,同时增加企业在财务工作上的风险。

(二)在资金的筹集上存在信用风险

上文中讲到,在创立期,创业企业很难在银行系统进行资金的信贷,只能通过举债的形式开展资金的筹集工作。出现信贷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创业企业在信用方面存在风险,主要是指创业企业在自身信用上面存在不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开展交易的时候,创业企业承受较高的经济交易的条件。这样的行为不仅使自身的发展出现诚信的风险,同时还加大企业的发展难度,使创业企业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创业企业由于企业自身存在的信用风险,在融资的过程中,缺少相关的抵押资产,创业企业很难实现资金的筹集。

(三)创业企业在运营中在资金方面存在管理风险

运营资金是创业企业在资金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企业整体资产的组成。就当前创业企业的发展情况看,其在运营中在资金方面存在管理风险,风险的出现使创业企业出现经营的难题。首先,创业企业在进行资产流动管理工作的时候,如果流动资金数较少,就会导致整体资金流动使用程度较弱,增加创业企业在偿还债务方面的风险。其次,如果创业企业在账款管理上实行在过宽的政策,就使企业出现几率较大的坏账现象,形成坏账风险,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创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比重过大的存货现象,就会使存货周转的速度出现降低的问题,最终会出现经营风险,影响创业企业实现高质量长久发展的经营目标。

二、减少创业企业在初期发展中风险出现的策略

(一)通过吸收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

在创立期,创业企业很难在银行系统进行资金的信贷,为了使企业得到起始资金,很多创业企业以举债的形式开展资金的筹集。举债经营对创业企业的发展起到严重制约的作用,因为举债经营不仅增长了创业者的经营难度,同时增加企业在财务工作上的风险。为了解决该风险的出现,使企业实现高效的发展,创业企业可以通过吸收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当前创业企业吸收的直接投资主要是权益资金,权益资金的来源主要是法人群体或是个人的资金。这样的资金筹集方式不仅可以分散创业企业在创立期的财务风险,减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同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知名度,使企业实现高效的发展,提升企业在市场化发展中的综合能力。

(二)创业企业应该在企业成长期重视资本结构的优化

创业企业在解决创立期财务风险之后,在企业进入成长期的时候应该重视资本结构中的风险。在企业成长期重视资本结构的优化,可以使创业企业减低在资本结构上的风险,减少企业发展中的风险,使企业实现快速的发展。在成长期,创.业企业要实现一定的资本累积和市场比重的占据,这个时候创业企业原有的资金成本就不能满足企业当前的资金需求。创业企业可以将公开上市作为一项具有科学性质的财务解决工作方案、因为这一时期实现企业的上市。可以利用市场上丰富的财务来源满足自身发展的资金数额的需求。通过公开上市,创业企业不仅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减少自身在投资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该举措的实行可以让创业企业对当前资本结构实现高质量的优化,减低整体资本结构中存在的风险,同时可以帮助企业树立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财务观念,提升整体财务管理的发展水平。

三、在资金筹集方面减低创业企业在资金占有方面的风险

(一)创业企业应该重视信誉的累积

在创立期,创业企业很难在银行系统进行资金的信贷,只能通过举债的形式开展资金的筹集工作。出现信贷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创业企业在信用方面存在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开展交易的时候,创业企业承受较高的经济交易的条件。这样的行为不仅使自身的发展出现诚信的风险,同时还加剧企业的发展难度,使创业企业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创业企业应该抓住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信用担保工作的机遇,利用自身信用开展银行贷款担保的工作,实现创立期的资金筹集。创业企业应该重视信誉的累积,在进行资金贷款时候应该遵守合约规定,按照规定的时候开展利息和本金还款的工作。同时,创业企业应该按照时间规定向贷款银行提供企业资金使用的情况和相关数据的报表,让银行对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对资金使用的情况进行高效的了解。

(二)创业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融资租赁开展筹资工作

创业企业除了应该抓住我国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信用担保工作的机遇,利用自身信用开展银行贷款担保的工作,实现创立期资金筹集的工作以外。创业企业也可以采用融资租赁开展筹资工作,使创业企业在创业期发展中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工作,帮助企业实现合理的流动资产的管理工作,使企业快速实现融资的目标。同时,创业企业实现融资租赁,可以减轻企业支付工作的难度,因为该方式可以让企业实现分期支付的方式,使企业减少资金占用中出现的风险。在创业期,创业企业利用融资租赁开展筹资工作,可以在企业开展税收上缴工作前进行支付金额的扣除,使企业降低所得税的支出,同时可以减少资金出现占用风险,使企业实现快速的发展。

四、创业企业在运营中降低财务风险的途径

(一)通过强化对资金的管理降低创业企业偿债风险,

运营资金是创业企业在资金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企业整体资产的组成。就当前创业企业的发展情况看,其在运营中在资金方面存在管理风险,风险的出现使创业企业出现经营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创业企业在进行资产流动管理工作的时候,因为流动资金数较少而导致整体资金流动使用程度较弱,增加创业企业在偿还债务方面的风险。第二个方面是,创业企业在账款管理上存在过宽的政策,会使企业面临发生几率较大的坏账现象,产生坏账风险,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创业企业应该重视对资金的管理程度,企业可以通过合法途径推迟付款的时间,使企业有着充足的资金进行生产活动。通过该举措的实施,强化创业企业对资金的管理,进而降低创业企业偿债风险,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几率。

(二)对款项进行及时的收款和催款,减少坏账风险出现

创业企业在前期的发展中,为了使自身生产的产品被市场所熟知,经常会采用促销的手段开展商品的营销工作。当前,创业企业使用较多的营销手段是赊账政策,通过赊账可以拓宽商品的销售途径。如果创业企业在账款管理上存在过宽的政策,会使企业面临发生几率较大的坏账现象,产生坏账风险,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在运营中,为了降低财务风险,创业企业可以对已销售的商品进行收账和催收工作,减少坏账风险的出现,提升整体资金使用的周转性。创业企业在提升自身信用程度的同时,应该对已经赊销的资金进行及时的收还工作,减少企业在坏账方面出现的风险。

篇8

本文介绍了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分析了行为风险产生的机理及原因,针对行为风险的产生机理,阐述了行为风险的分类辨识方法和特征辨识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技术和管理方面提出了行为风险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行为;行为风险;风险致因;风险识别;风险控制

Abstract: The human behavior is the result of risks arising from major factor in the accident, therefore, of human behavior and the resulting risk research for the prevention of accidents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eople's behavior, analyzes behavioral risk generating mechanism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behavioral risk, elaborated the classification of behavioral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feature recognition methods, and on this basis the technical and management put forward a behavioral risk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behavior; behavioral risk; risk causation;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E34

一、行为风险产生内因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能否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工业生产的各种作业都要求人员具有一定的能力才能胜任,危险性较高、较重要的作业,特别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能力。这里的能力包括:感觉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等信息处理能力。而因人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其能力也是变化的,这一般取决于每个人的硬件状态、心理状态和软件状态。

硬件状态:主要包括生理状态、身体状态、病理状态、药理状态等。

心理状态:恐慌,焦虑会扰乱正常的信息处理过程。过于自信、头脑发热也妨碍正常的信息处理。家庭纠纷、忧伤等情绪不安定会分散注意力,甚至忘了必要的操作。

3、软件状态:包括熟练技能、按规则行动能力及知识水平,经过职业教育、训练及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可提高软件水平。

在上述诸因素中,操作者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软件状态对行为风险的产生影响最大。其中,前面两种因素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变化;而后者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变化。

二、行为风险产生外因

1、建筑学特征:建筑学特征是指空间的大小、距离、配置,物体的大小量等工作场合的几何特征。

2、环境的质量: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振动、肮脏及热辐射等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恶劣的环境也会增加人的心理紧张度。

3、劳动与休息:科学、合理地安排劳动与休息,可以防止人员疲劳,让人们精神饱满的工作。

4、装置、工具、消耗品的质量及利用可能性:进行生产作业需要适当的装置、工具及物品,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

5、人员安排:人员安排不合适时,增加人员的心理紧张度。

6、组织机构:职权范围,责任,思想工作等对人员心理产生影响。

7、周围的人际关系:领导、班组长、同事等的工作情况。

8、报酬、利益等。

三、为风险的特征识别

1、心理异常特征

当人的个性心理因素发生变化,即心理异常时,就会使人的行为不同于正常情况,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例如,当一个人的反应比平时慢得多,或过于兴奋时,他很可能感受不到风险或忽视风险的存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工作伙伴之间,当发现同事表现出此类心理异常特征,就应该对他的行为多加观察,以防事故发生,若遭受心理巨变的,应建议他停工休整。

2、非理智行为特征

大多数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都属于非理智行为,它们在引起工业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非理智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侥幸心理、省能心理、逆反心理、凑性心理等。所以在安全工作中要及时掌握职工的心理状态,进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自觉的避免不安全行为。

3、生活变化特征

一般来说,人们生活状况的变化会增加思想负担而容易发生事故。如表3-1所示,为生活变化单位打分表,该表中所列的项目是国外的人们在生活中发生的、对个人思想情绪影响较大的事件,以及相应的分数值。按照该理论,当一年中生活变化的总和超过150时,有37%的可能性在二年内会生病或受伤;当生活变化单位总和超过200时有51%、超过300时有79%的可能性会生病或受伤。

四、行为风险的控制

1、用机器代替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劳动更多的为各种机器所代替。例如,各种机器取代了人的四肢,仪器代替了人的感官,计算机部分地取代了人的大脑等。与人相比,机器运转的可靠性较高,而故障率是人的行为失误率的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因此,用机器代替人的操作,不仅可以减轻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人的行为引起的风险。

2、冗余系统:

冗余是把若干元素附加于系统基本元素之上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采用冗余系统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人的可靠性、防止人的行为产生风险的有效措施。例如:本来由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操作,由两人来完成,当一个人的操作发生失误,另一个人可以纠正失误;由人员和机器共同操作组成的人机并联系统,人的缺点由机器弥补,机器发生故障时由人员发现故障并采取适当措施来克服。

3、耐失误设计:

(1)利用不同的形状或尺寸防止安装、连接操作失误,例如:把三线电源的三只插脚设计成不同的直径或按不同角度布置,如果与插座不一致就不能插入,可以防止因为差错插头而发生电气事故。

(2)采用联锁装置防止人员误操作,例如:洗衣机滚筒运转时,如果筒盖被掀开,甩干滚筒立即停止运转,防止伤害人的手臂。

参考文献:

[1]邵辉.王凯.安全心理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6~34

篇9

关键词:进境南美白对虾;种虾;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台州市市级科技资金补助项目“南美白对虾生物性危害因子检测和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62ny16

中图分类号: S851.347.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32

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在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归根结底病害是元凶。对南美白对虾养殖产生较大影响的病害有十余种,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同时也有寄生虫疾病。国内市场上目前30%以上虾苗是由国外进口种虾繁育,并且比例呈现上升趋势。种苗作为整个养殖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病害传播的重要载体。为了强化其源头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依据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对种虾隔离过程从种虾引进、活鲜饵料、人员流动、生产用水等多个环节进行危害识别,通过引入“风险管理计划”,促进南美白对虾苗种及其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进境南美白对虾种虾建立风险管理计划,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为南美白对虾养殖企业,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多批种虾。

1.2 产品概述

进境南美白对虾种虾的风险主要是携带有害病原生物,造成动物疫病传播,使对虾大面积死亡,这些动物疫病主要为甲壳类易感病原,包括:病毒性病原,如WSSV、HPV、IHHNV、TSV、YHV、IMNV;寄生虫性病原,如EHP;细菌性病原,如NHPB、AP等。

1.2.1病毒性病原

WSSV即白斑病毒、HPV即肝胰腺细小病毒、IHHNV即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TSV即桃拉综合征病毒、YHV即对虾黄头病毒、IMNV即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病毒病一旦爆发,死亡率非常高,而且传染性非常强。

1.2.2寄生虫性病原

EHP即肠道上皮细胞微孢子虫,简称肠胞虫,肠胞虫是细胞内寄生,传播速度非常快,感染肠胞虫的南美白对虾会出现生长缓慢甚至不生长的情况。

1.2.3细菌性病原

NHPB即坏死性肝胰腺炎,也称肝胰腺坏死细菌,属于细胞内寄生细菌;AP即AHPND,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其病原有报道称是携带高致病性致病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也是导致对虾早期死亡综合征的病原之一。凡是携带高致病性基因的弧菌都可以称作是高致病性弧菌。南美白对虾感染这两类细菌之后死亡率非常高,而且病害传播速度快,会给南美白对虾的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1.3 隔离检疫过程

隔离检疫在相对分割的环境中进行,检疫区远离其他水生动物养殖场、水产加工厂及居民生活区等场所,具有独立的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及消毒设施,隔离检疫区入口须设有消毒池(垫)。

2 风险管理

应用HACCP体系原理,对进口的南美白对虾种虾隔离过程进行危害分析,并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评价,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2.1 风险识别

南美白对虾的风险识别考虑种质引进及其隔离期间投喂活饵,水源污染和人员流动等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同时参考以往风险监控和进口检测数据、国内外法规标准、国外通报等信息。进口南美白对虾种质的风险主要是识别是否携带有害病原生物。

2.2 风险评价

对已经识别并分析的风险进行评价,即通过评价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从而确认风险的等级,见表1。

评估采用风险等级矩阵法。

风险得分评价:风险得分=严重性×可能性×可检测性

风险等级矩阵表,见表2。

2.3 风险管理措施

从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衡量风险的影响,发生概率极低的风险因素不应占据更多的管理资源,而应该把精力投入到发生率高、影响较大的风险中。

低风险,用来作出决策来降低或接受风险,一旦风险降低至该等级,就接受该风险而不用再采取更严格的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中度风险,建议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高风险,必须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2.4 监测和评审

风险管理小组每年至少一次对风险管理计划进行再审核,结合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开展,并提出持续改进意见。对运行中的特殊情况,及时对相应环节进行改进。

2.5 风险管理活动的记录

风险管理活动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采取风险管理措施、监测与评审等,是运行企业风险管理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及时记录。

3 结果与分析(见表3、表4)

4 讨论

隔离检疫是严防国外动物疫病传入我国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南美白对虾养殖来说,种苗的安全是第一位,直接影响到之后的经济效益。我们通过实施风险管理计划,对种虾隔离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交流和审核。在隔离检疫期间,通过采取检测、监测,限制人员流动,进出更衣消毒,进水消毒处理等控制措施,做好种质引进、活鲜饵料、人员流动、生产用水等环节的控制,从而杜绝病原传播,确保种苗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人工挖孔灌注桩;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严格把控安全关是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施工前,对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做好安全交底,人员必须经健康检查,安全作业培训,方可进入现场,施工前现场设备,安全装置配件的检查。下面就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介绍下需要注意的质量控制。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人工挖孔灌注桩由于是人工挖孔,施工人员在孔内作业所以在施工时孔径(不含护壁)不得小于0.8m,且不宜大于2.5m,孔深不宜大于30m,当桩净距小于2.5m时,应采用间隔开挖,以防出现塌孔现象的发生,相邻排桩跳挖的最小施工净距也不得小于4.5m,挖土由人工从上到下逐段采用镐、锹进行,在坚硬土层采用锤、钎从中间向两边开挖;人工挖孔桩现浇混凝土护壁桩径允许偏差控制在±50mm,垂直度允许偏差控制在0.5mm。桩位偏差值控制:1~3根桩、条形桩基沿垂直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中的边桩为50mm;条形桩基沿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中间桩为1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并应振捣密实,保证灌注桩强度,防止出现开裂、断层等情况出现,有护壁的护壁应配置直径不小于8mm的构造钢筋,竖向筋应上下搭接或拉接,单面焊8-10倍直径,双面焊4-5倍直径,搭接35倍钢筋长度且大于等于500mm。

2.施工过程控制

2.1挖孔前,在桩位外用全站仪设置定位基准桩,确保桩位准确,现场设置专业管理人员负责保证第一节井圈中心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同一水平面上的井圈任意直径的极差不得大于50mm。护壁模板采用活动钢模板组合而成,井圈顶面应比场地高出100~150mm,壁厚应比下面井壁厚度增加100~150mm;修筑井圈护壁时,护壁的厚度、拉接钢筋、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均应符合设计要求,防止出现塌孔,每节护壁均应在当日连续施工完毕,护壁混凝土必须保证振捣密实,在有渗水的情况下,根据土层渗水情况使用速凝剂,护壁模板的拆除在灌注混凝土24h之后,发现护壁有蜂窝、漏水现象时,应及时补强,混凝土护圈挖孔示意图如图4-1

图4-1

2.2挖至设计标高后,人工清除护壁上的泥土,孔底残渣采用卷扬机提升带出孔口,吊出后用翻斗车或手推车运出,注意防止残渣掉落,孔底积水如果多的话,在孔底一侧挖集水坑,采用高扬程潜水泵排除空外,总之要保证桩身完整性,达到持力层,并应进行隐蔽工程验收,以及资料的保存工作,验收合格后,应立即封底和灌注桩身混凝土。灌注桩身混凝土时,混凝土通过溜槽进行灌注;当落距超过3m时,采用导管泵送,当采用导管泵送时,导管内径为200~300mm,螺丝扣连接,导管密闭,内壁圆滑、顺直、光洁,导管埋深不小于1.0m,导管内混凝土柱和管外泥浆柱应保持平衡。灌注开始后,控制灌注速度,连续地进行灌注,灌注完成后对桩顶2米范围内砼用50型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振捣器移动间距不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要均匀,不得漏振、过振,以保证桩顶范围内砼密实。

3.混凝土的选择与运输

灌注桩应采用商品混凝土,其输送方式可以有多种,现代混凝土输送首选混凝土泵送方式,混凝土输送泵、管道、容器不得吸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算短运输时间,运输时间的减少可为输送时间的增加创造条件。灌注混凝土前检测混凝土出厂、入模的塌落度和出厂、入模温度,坍落度应在100~140mm之间,温度应在5℃以上,灌注时混凝土强度可以提高一个等级,但需经设计单位认可。

4.安全措施

人工挖孔桩施工应采取下列安全措施:施工作业人员要经过安全作业培训,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现场,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孔内必须设置应急软爬梯供人员上下;施工时孔口边缘不能摆放尖锐的施工用具,孔口处根据现场条件要安放安全网,防止物体落入孔底,如不施工时,护栏要封闭,要将孔口用盖板盖好;每日开工前必须检测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并应有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当桩孔开挖深度超过l0m时,应有专门向井下送风的设备,风量不宜少于25L/s,保证孔底空气质量;孔口四周必须设置护栏,护栏高度宜为0.8m;挖出的土石方应及时运离孔口,不得堆放在孔口周边1m范围内,机动车辆的通行不得对井壁的安全造成影响;施工现场的电源、电路的安装和拆除必须遵守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的规定。

结语

此人工挖孔灌注桩的施工控制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成桩的质量缺陷,有效防止出现蜂窝、离析和断层等情况的出现,随着技术发展和工程经验的积累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也将逐步完善和成熟,也会大大改进施工工艺,提高灌注桩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03

2 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 GB 50497-2009

3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

5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 120-99

6 混凝土结构粘钢加固技术规程 DB13(J)/T75-2008

7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DB13(J)/T105-2010

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施工手册

篇11

1.1  集水区圈层保护理论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集水区(Catchment Area/Basin)是指将一流域与另一流域分开的山岭(分水岭Division),包括对该湖库供应水源的全部区域或地区。在集水区范围内,有点源和面源  (可以统称为外源),外源通过入湖(库)支流、地下渗漏、大气沉降等方式进入湖库型水源水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有些情况下,集水区范围和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重合。因此,对于一个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一般情况下由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其余集水区范围吐个圈层共同构成对水源水质存在影响的集水区范围。我国法律虽然只赋予保护区的饮用水水源环境监管权限范围,但集水区是属于整个水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权限范围内,可以也有必要对吐个圈层的人类活动予以监督管理,防范环境风险。  

1.2 集水区分级分区管理  

在圈层保护理论的框架下,可以根据不同圈层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带来的影响,实施分级分区管理。在2016年3月1日实施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HJ 77}1-2015)提出饮用水水源风险源名录范围涉及湖泊、水库型水源为准保护区或非点源污染汇入区域,其中的“非点源污染汇入区域”可以理解为集水区。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试行)(环办[2oioys2号)中提{l}排查影响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源,并对水源保护范围内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其中的“水源保护范围”也反映了集水区管理的要求。在《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  (试行)》(环办「2011]93号)中将饮用水水源的环境风险防范分为三个过程:外风险源(固定源、流动源、面源)、连接水体和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这三个过程体现了流域系统管理的思想,但没有将外风险源和连接水体明确界定在集水区范围内。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的圈层保护与集水区内的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为了合理地安排人类活动,各地根据不同区域对湖库型水源的距离,提出了分级分区管理要求。对于一级保护区,根据法律要求,大部分地区明确纳入了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生态控制线、禁止开发区、水源环境敏感区的范围。对于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其余集水区范围,各地的分区范围、命名方式则不统一。如在《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201年)中,水源保护明确了禁止区和缓冲区,纳入方案的湖泊水库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区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黄线区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包括于桥、北大港、尔王庄等大中型湖泊水库共11处。划定的保护范围,基本涵盖了全市各主要水系和水源地。而哈尔滨磨盘山2016年计划开建的水源地生态缓冲区中“缓冲区”为用来提高水源保护区涵养能力的含义。此外,还有地区使用防护区、防控区、四级保护区等字眼作为远端等级分区管理的命名。  

 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对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集水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合理开发,达到既发展经济又减少对水源的环境风险是人们的迫切需求。已有的实践表明对于一级保护区的严格管控基本达成共识,而对于集水区内除了一级保护区的其他区域如何管控还存在分歧。本文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框架下,对有明确法律概念的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应提出具体的环境风险管理要求,并衔接其他法律概念。对于尚未纳入法律范畴的集水区管理,应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科学J吐角度,加以补充完善。敏感区、缓冲区、防护区、防控区、三级/四级保护区等命名可以体现在管理要求内。这样,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可以得到如下的四级四区管理要求,见表to

2风险管理环节控制策略   

集水区的圈层保护体现了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的分级分区管控,这种要求须体现在环境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一般地,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以下7个环节困:一是项目(水源)确立。寻找存在的问题,并依照规章制度确定选择流程。二是保护对象筛选。目的在于了解对象,根据重要性确定保护程度。三是风险识别与分析。主要通过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确定主要风险源,并分析其影响范围。四是风险预测。指分析风险出现的概率及途径。五是风险评价。指事故后果分析及可接受水平。六是风险管理。主要考虑防范或控制环境风险的措施以及相应的决策。七是执行过程监督与修订。保证将风险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并利用公众的监督力量促使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可通过分析前述环境风险管理的儿个环节,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控制策略。  

 2.1 水源确定环节  

 该环节的风险防控主要表现为对水源选址和布局性风险进行的控制。该风险与集水区社会经济、人类活动和建设项目的布局密切相关,由于风险污染物检测体系尚未建立,这种布局性环境风险容易被忽视。  

 从企业角度,目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存在严重的布局性环境问题,如果水源选址位于受威胁范围之内,会给水源水质带来风险,造成水域环境污染,某些省份(如1}‘东省)为此专门颁布了沿河禁止布置化工类企业的规定。企业在选址过程中对水源地潜在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用水量大,靠近上游的企业会影响入湖库河流下游的居民饮水供应;企业的排水量大,企业污水排放会污染河流,若被污染河流是湖库的连接水体,则存在环境风险。随着产业集中治理力度的加强,企业不断聚集,缩短了运输链、降低了成本,但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将存在连锁反应的可能,扩大污染的影响面。可见若企业以个体利益为主、以成本最小化为基本出发点,其选址可能会与水源选址相互矛盾,近儿年出现的为了建设项目上马而调整水源规划的现象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除了受到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等)的影响,也存在一些不适合取水却成为水源地的现象,但水源布局性风险更多体现为供排水格局的混乱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饮用水水源环境调查评估发现,很多地区未能将供水河道和排水河道区分,从而使得污染物质从排水河道直接进入供水河道,河道作为连接水体,给湖库型水源带来布局性环境风险。  

 保护对象的筛选环节保护对象的筛选环节需要控制环境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和社会政策风险。根据集水区空间管理方法,环境风险影响的保护对象为整个集水区。水源环境风险现状调查主要评估的是水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但与保护人体健康相比,保护集水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同样重要,污染物产生的生态风险也需要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集水区的土地利用状况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要求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因而保护对象的筛选环节还需要社会政策的贯彻执行,若政策制定失效将引发连锁反应,将带来比环境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影响更大的社会政策风险。  

 2.2风险识别与分析环节

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对象包括风险污染物和风险源。一是风险污染物,主要是各类有毒有害污染物,由于数量众多,只能选取国际上通用可测且有可接受准则评定的物质,如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美国水质标准的物质。随着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的逐步深入,根据风险污染物的筛查结果,可以形成某一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及其集水区的优控污染物名录。目前我国尚未公开各类水源中优控污染物的排查结果。

从环境管理角度而言,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对象会更多关注风险源,这是风险识别与分析的第二层含义,也称溯源研究。由于源解析工作涉及不同种类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质,其在多相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归趋行为仍然是科学界的研究难点。目前的溯源研究只能从源头进行定性分析或半定量探求,尚缺乏重点控制风险源和风险范围的有效解析方法。由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的风险识别与分析范围一般应涵盖整个集水区,对于集水区面积很大的湖库型水源而言识别与分析无疑是比较艰巨的,也给水源的环境风险控制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集水区面积很大的湖库型水源的环境风险识别应遵循系统分析的方法,借助数学模型和经验等,分别按照外源、连接水体、水源地的不同要求进行细致的风险识别和源解析。   

2.3风险预测环节   

从目前的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发现,风险预测环节的风险压力最大。这一方面反映了风险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对设备等硬件条件及管理水平的要求较高,较难预测;另一方面反映了相关部门对该环节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而言,集水区的范围虽然可控,但对集水区范围内的项目风险进行评估时,仍然缺少较为准确、具有说服力的预测模型,常规的风险概率预测大多是基于行业的平均事故发生率,属于静态化的管理手段,对于特定企业和监管部门来说,这一预测实际指导价值不大,难以对毒害污染物进行有效预警。   

风险预测所采用的在线监测系统通常以化学需氧量(COD)为基准,并未考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若不能在预警监控断面上对此予以完善,实时监控对于毒害污染物的风险控制将没有效果。风险预测环节需要充分考虑外部社会的经济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等各种因素,设计部分动态可更新的内容,以此反映水源的实际风险状况。在风险预测环节需逐步完善基于集水区范围的水源风险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反映风险预测的动态性和科学性。   

2.4风险评价环节  

 我国风险评价工作自20世纪中后期就已蓬勃开展,关于水源的环境风险评价多集中于环境健康风险评价,评价准则参考国外的通行标准,但迄今为止仍未能形成我国水源环境风险可接受准则,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评价的深度不足、企业重视不够,水源风险评价结果可靠性有待提高。   

一方面风险评价结果的可接受性尚需研究论证,另一方面针对饮用水水源制定的环境应急预案仍需完善。国家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总体要求,但具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基本雷同,没有体现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与河流型、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的差异,地区差异性不足。因此,风险评价环节需要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制定环境风险可接受准则,有效指导我国环境风险防范工作。   

2.5风险管理环节   

由于前面5个环节中存在不足,风险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为“管”而“不理”或者不知“怎么理”等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单一,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对人体的影响可能是短暂的,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却是持久的,当前对生态系统平衡目标的关注度不足;管理手段单一,以政府出台强制性办法为主,未能将市场机制纳入其中,不利于企业主动防范风险;管理体系不灵活,过度依赖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预测,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有待提高,缺乏长效应对机制;管理策略单一,强调“封、堵、控”,未将利益相关方、政策引导等方式纳入其中。因此,在管理环节薄弱的情况下,其形成的制度性风险给水源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   

2.6 执行过程监督与修订环节   

篇12

关键词: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策略

“提质增效”已经成为了当前所有企业面临的共同话题,而在“提质增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因此,对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企业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识总体相对薄弱

在先前我国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各行各业的企业总体面临的竞争相对较少,发展机会较多,总体的利润也较为丰厚,导致很多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如何发展投入了非常多的经历,总体的发展也较为粗放,对于自身的风险管理工作并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重视程度也相对较差。但是在进入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之后,该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市场的总体需求,需要企业全面增强自身风险管理意识,若企业仍旧沿用这种粗放式的发展理念,仍旧秉持这种薄弱的风险管理意识,必然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威胁。

(二)企业内部实行的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与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相伴相生的就是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传统粗放式发展历史的影响下,企业所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总体也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其一,很多企业内部并没有设定出专门的风险管理控制部门,但是在当前这个信息极度发展的时代,企业在整个市场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出现出陡增的情况,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虽然其总体的抗风险能力较强,但是其可能出现较大风险的可能性也最大,非常有必要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来对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而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出更多的数据支撑。其二,当前很多企业在自身经营的过程中,风险全面评估工作较为匮乏。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风险评估能够准确帮助企业在未来某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更为针对性的采取应对策略。其三,多数企业内部并没有设定出必要的控制监督机制,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对于自身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没有认识到在风险管理制度中,控制监督制度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于企业内制定的各项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监管与控制作用。

二、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

针对当前很多企业内部对于风险管理工作认识程度不够到位的情况,全面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是非常关键的。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的管理者与领导者首先认识到企业当前所处环境的变化,转变自身传统的发展观念,坚定不移的走精细型发展战略,而做好风险管理是精细型发展中必要走的道路之一。其次,在企业内部通过宣传、开会、培训等方式让强化风险管理逐步的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特别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生产的每个环节,让员工能够清楚认识到在自身的工作中,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因素,这对于较好增强员工的对于风险的控制意识是非常关键的。长此以往,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均能够在自身的工作与生活中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将发现的风险及时上报。

(二)全面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针对当前很多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全面增强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体系的完善性,对于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运行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应当首先对自身当前运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分析,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漏洞,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项进行全面细分,这对于从体系的层面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企业风险出现的概率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可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氛围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个部分,其中企业所面临的内部风险主要为:企业发展战略风险、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风险及企业日常运营的组织风险等;企业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为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等等。对于这些风险,企业均应当采取针对新策略从整个控制体系的角度出发,针对性采取策略进行控制。此外,这个过程中,对企业风险控制监管部分需进行针对性的完善,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风险控制工作均有专门的人员实施,特别是对于整个过程中第一责任人与具体责任人进行明确,从而更好提升企业内部从事风险管理控制人员参与到整个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风险管理控制工作的实际效能发挥到最大。

(三)强化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人员的培训

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控制体系均需要技术人员来执行,因此,企业结合自身工作需求全面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工作是非常关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形成周期性培训加不定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一些对于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控制效果有着较好作用的理念及措施等及时的传授给相关的技术人员。培训的方式应针对性加入实践培训的内容,更好保证整个培训的效果,必要情况下还需加入对应的考核工作。

结束语

综上分析,当前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仍旧较为显著,给整个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威胁。为了更好获得市场生存空间,提升自身的总体发展活力,企业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策略全面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翕然.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以能源集团企业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4):63-67.

[2]袁琳,张伟华.集团管理控制与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基于10家企业集团的多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5,(05):35-41+94.

篇13

关键词:生产;电力;风险;管理内涵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一、电力单位生产安全管理内涵

电力单位生产风险管理主要是说的是电力公司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对于风险控制原理、预防、处理方式的科学合理性,借由分析研究、评价系统、电网营运、技术人员、交通物流等各个方面,有目的得创建出预防控制风险的科学方式,创造出高效、性价比高、实用的管理控制风险的方法,经由生产风险控制,电力单位能够有效的防止单位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有人员出现伤亡的情况出现,从而实现对电力单位的安全管理控制、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标准。电力单位在进行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服务范围较广,牵涉到国防军事、教育机构、农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我们不难看出电力企业的生产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电力安全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的对于电力运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不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有可能引起分布广泛的电网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电力单位风险管理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对此,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认真、细心、踏实等工作态度,并且对于各种电力运营设备和理论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电力运营突况、排除机器以及线路故障,从而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电力单位负责综合配电、发电以及电力供输等主要职能,对此系统资产和风险预防能力都要有最高级别的指标要求,只有把电力企业生产安全工作做好,才可以发挥电力公司各个方面的核心服务价值,并且保证其运营效益。

二、电力单位生产风险管理和实际运营

电力单位风险生产管理可以将其划分成一项管理理论课程,其主要是针对管理控制和引发规律所展开的体系研究。电力单位在安全生产过程当中,实行风险管理、应当建立起工程科学管理的概念,围绕着识别、评估以及监督管理处置风险,保证电力供应正常、生产营运安全、高效、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应该确定电力生产管理目标,减少事故发生概率、最大化降低经济损失。再者,需要注重事故预测系统的研发,从而进一步的优化电力生产安全风险管理成果。电力单位的安全生产是风险识别的切入点,能够对电网系统当中潜在的隐患进行认定。评估是认定的关键环节,借由定量定性分析研究来实现风险量化;控制是电力生产风险的重点,经由适应性策略和技术引进来预防电力事故风险的发生;监督管理就是电力单位减少风险的保证,综上所述,这些风险综合控制环节就组成了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经由风险控制实际研究分析,对电力单位安全生产合理的进行风险管理,必须注重各个事项管理控制内容的正常运行,把风险控制及时有效的运用到电力单位日常运作当中去,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把安全管理效能发挥大最大化,让电力企业更优质、持续以及全面的发展。

三、完善电力单位现场生产的风险管理

电力单位应该把生产环节作为切入点,有效的加强风险管理,对于实际作业当中可能出现以及包含的不同危险因素提前做好分析研究一识别,并且使用科学合理的预防管理控制手段,最大化的减少安全事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理应在管理实践当中明确主要管理目标,就是针对现在生产工作人员违规操作行为、机器设备不良运行状态以及不健康工作环境的隐患采取综合管理的手段,有效减少不良影响。对于电力单位现场所出现的违规操作行为、机器设备磨损情况、应该借由概率计算分析、严重程度评估、风险预计等预防控制手段。对关键性电网设施应该做好其生命周期研究分析,对于有可能会发生的不良事故风险以及原因进行科学合理的识别、深入发掘、趁早把其风险进行管理、预防和消除,可以根据事故风险的严重程度、探测标准以及频度等进行综合评估以及等级分析研究,从而设计合理的管理控制方案。

在电力单位安全生产过程当中,为了能有效的提高风险预控,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综合管理控制预防系统,围绕着生产安全理念,建立起识别、评估与预防风险的信息数据库,这样可让风险职责、控制方式目标明确,就危险控制点位。可以借由图片、讲解等综合方法进行系统识别,这样更有利于员工深入了解、有效率学习以及目标掌握。对于电力生产机器设备进行风险控制,使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有效的使用规避、预防管理和风险移除等方式,最大化减少事故发生概率与探测度,将其风险潜在隐患及时消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风险管理在任何管理领域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需要对其任何环节风险都实施评估和管理,在风险管理执行以后再进行评估、岗位责任落实、复查以及改进等部分,这就说明这需要电力单位上下整体一心,全员参与,这才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全面展开。我们需要明确其特征、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创造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完善现场风险管理、严格执行监督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力单位安全生产风险预防控制能力,排除潜在隐患,减少不良影响。让单位运营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发挥行业核心作用,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有明,武丽,于强等.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10(2):25-26.

[2]黄绘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22):27.

[3]周沾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10):97-98.

篇14

关键词:高校;风险管理控制

一、为高校风险管理控制建立内部环境建设

对风险控制的内部环境建设是高校风险管理的基础。高校应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内部环境的建设:

1)深入人心的风险管理理念。一个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一整套共同的信念和态度,它决定着该主体在做任何事情——从战略制订和执行到日常的活动——时如何考虑风险。首先,高校需要进行风险控制的概念一定要先在高校管理层中率先树立起来,因为一个组织的风险管理理念是要从管理层传达给基层那些与风险控制活动相关的人员理解的。高校管理层应当诚信、行为规范、身体力行,才能建立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上行下效,让风险意识逐渐在高校内部形成一种氛围;其次,高校的管理层应当领导各部门,并借助相关专家的帮助,一起共同制定高校关于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行为规范,特别是要针对高校风险控制活动制定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对授权审批程序和各岗位职责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分配,并将以上原则、规章、规范形成明文规定,要求高校与风险活动相关人员遵守;然后,在高校范围内建立起风险管理的文化,高校应该把风险管理的手段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当中去,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高校的风险进行讨论和培训,使风险管理的实施得到广泛的支持,还可以邀请对风险管理有经验的专家分享风险管理的心得体会,不断加强高校全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最后,高校管理层可以在风险控制管理活动中辅以绩效管理的方法,建立员工风险管理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以激励的方式来鼓励控制风险的行为,引导风险管控人员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态度。

2)完善有效的组织结构。高校应尽快建立起适合对高校风险管理活动监督的内部审计机构或类似监督机构。这个机构专门地监督与风险控制活动有关部门的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并制定相关措施防止风险管控活动偏离事先制定的制度管理范围,把因高校的资金活动产生的风险降至低水平。高校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时,还应该考虑到其对独立性的影响:一方面,考虑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岗位设置注意与直接参与资金活动的岗位相分离;另一方面,该部门设置的管理层级应该高于相关部门,并在管理层级上直接对校党委负责。

3)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高校想要科学地推进高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想要各风险管控程序有效运行,最终都是要落实到人的行动上。这个时候,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工作能力和执行力对高校整个风险控制活动能否正常进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人力资源优化方面,高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到高校风险管理控制活动当中来。高校还应该推出风险管理控制相关活动的业务培训计划,定期组织讲座和讨论,就在资金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管理控制这些已经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沟通和讨论。这些培训计划一方面可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也能深化他们的风险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在这变化过程当中逐渐适应。最后,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高校管理层还应该注意在绩效评估与业绩激励方面兑现他们的承诺。

我们应该认识到,为高校风险管理专门设计的内部环境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时间,管理层对控制风险的认识与态度,还有与风险管理活动有关工作人员的配合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的。

二、在风险评估方面建立科学长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一门研究风险控制的技术。它强调的是对风险的提前防范,在风险发生之前就开始管理风险,将风险管理的重点放在防患未然上,而不是风险发生后再采取补救措施。高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需要以下三个步骤:

1)收集信息。高校的管理层和相关风险识别人员应该对资金风险有客观理性的认识,要不断地收集各种影响风险产生的信息。对高校潜在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跟踪和观察监控。

2)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在分析高校的资金存在的潜在风险时,要考虑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的大小,并注意成本效益的关系,重点关注那些发生可能性较大或者损失严重的风险。

3)对风险活动的跟踪监控。风险是指对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因此现在识别出的风险在以后的环境中会不断变化。高校资金风险是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可能改变方式又或者转变成了新的风险,因此高校的管理层应该不断地留意已经识别出的风险的变化情况,采取动态的措施防控风险。

三、在风险控制方面完善内部控制流程

高校的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是高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好高校内部控制流程的制度,对防范高校资金运作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在业务流程层面。需要各业务部门充分考虑到高校发展战略中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财务风险、宏观经济政策风险和资金运作风险,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并派专人负责流程各个环节的操作,并运用授权审批的手段控制操作的权限,注意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分离,在跨部门业务流程运作时充分考虑沟通和协调。

2)专门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通过系统的方法评价和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流程的效益,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督资金运作过程的合规性和有效性,防止舞弊行为和控制失灵的情况发生。它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估;对风险管理活动的流程和程序设置是否恰当进行审查和评估;了解和评估资金运作活动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改善高校风险管理工作;对内部控制薄弱环环节进行调查。

3)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高校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领导和协调高校各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它的工作内容有:编制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对资金活动的各项风险进行组合管理,衡量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掌握关键风险指标;就与风险相关的问题向高校以外的相关专业人员咨询;负责对风险信息的披露和报告;组织高校风险控制活动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综上所述,高校在业务层面的制度建设只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设立是风险管控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有了这三道防线的配合和保护,才是基本完善的高校风险管理控制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在风险监控方面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

高校的内部监督是指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指高校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外部监督主要偏重于风险管理活动及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是强制性的。内部监督是高校风险管理控制的必要程序,但是在高校内部监控制度建设上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可以选择的,有更大灵活性的监督。高校在风险监控方面可以考虑把来自外部的行政监督与内部的自律监督结合起来,发挥高校风险管理监督环节的最大作用。既然外部监督偏重于风险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的检查,那么高校内部监控就可以更关注于风险控制的效率、效果等方面的情况。

高校开展内部审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把内部审查制度与风险管理控制活动审查相结合;2)把内部审查制度与高校风险管理审查相结合;3)把内部审查制度与促进内部控制评估相结合。在审计方法上运用审计的技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注重审计效率效果。

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风险监控模式是适应高校风险管理活动发展的,区分两者的控制重点,就可以提高高校风险控制效率。参考文献:

[1]陈和玉,姜秀娟.风险评价[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