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篇1

【关键词】肺结核;健康教育

肺结核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传染病,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很多肺结核患者由于没有接受及时、正式、有效的肺结核健康教育,导致肺结核疾病久治不愈,甚至还对他人造成了严重的传染。调查显示,接受过健康教育的肺结核病患者其化疗规律率显著高于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

1健康教育方法

健康教育是控制和预防肺结核的重要手段,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个体化指导等方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肺结核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常用药物、自我监测血压等知识教育,在教育中注重家庭成员特别女性家属的教育,因为女性的知识行为对家属的行为更有影响。动员家庭成员与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做好病人持续督导工作。结合肺结核日和糖尿病日等健康节日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居民健康意识,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医院可以定期举办肺结核讲座,组织病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经验。

由于肺结核患者的家庭条件、生活环境、文化层次、地位、职业、年龄都各不相同,自然对于健康教育的接受能力也存在较大的不同。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不能采用统一的健康教育方式,应该做到因人施教。对于那些接受能力快、求知欲强、文化层次高的患者,应该增加健康教育的范围和内容,对于那些文化层次低和年龄较大的患者,应该做到通俗易懂、突出重点,采取书面教育+口头教育相互结合的方式,同时还应该耐心地为患者反复指导、检查、提问。对于那些重视程度不够和记忆力较差的患者,应该抓住重点,反复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和记忆力。

肺结核患者在患病后至基本恢复这段时间由于疼痛、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心理压力很大,致使病人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有的很快出现焦虑症状,甚至发展为悲观、消沉。护士要多与患者进行治疗性沟通,从而减轻操作带给患者的疼痛和痛苦。平时经常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多与患者接触,亲切友善的对待患者,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同时多给患者以鼓励表扬或抚慰,以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消除患者的恐惧,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乐于接受并能主动配合治疗。

2健康教育成果

接受过健康教育的患者能讲述结核病的基本知识,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合理正规治疗。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病情;同时也将健康教育及护理工作面向了健康人群,改善了医患关系。总之,健康教育贯穿于肺结核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肺结核病人对医生的服从性,到达正确、规律全程用药,减少复发难治情况的发生。

3讨论

结核菌不像许多细菌有内毒素,外毒素,不存在能防止吞噬作用的荚膜,以及与致病能力相关联的细胞外侵袭性酶类。其毒力基础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其菌体的成分有关。其他类脂质如硫脂质也与结核菌的毒力有关,它不仅增加了索状因子的毒性,且抑制溶酶体――吞噬体的融合,促进结核菌在巨噬细胞内的生长繁殖。磷脂能够刺激机体内单核细胞的增殖、类上皮细胞化、朗汉斯巨细胞的形成。蜡质D是分枝菌酸阿糖阗乳聚糖和粘肽相结合的复合物,具有佐剂活性,刺激机体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对结核性干酪病灶的液化、坏死、溶解和空洞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除了以上类脂质成分外,多糖类物质是结核菌细胞中的重要组成物质,多糖类物质在和其他物质共存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对机体的生物学活性效应。多糖是结核菌菌体完全抗原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佐剂活性作用,能对机体引起嗜中性多核白细胞的化学性趋向反应。结核菌的菌体蛋白是以结合形式存在于菌细胞内,是完全抗原,参与机体对结核菌素的反应。宿主的免疫机制亦是抑制细菌增殖的重要因素,免疫损害便可引起受抑制结核菌的重新活动和增殖,大量结核菌从液化干酪灶释放形成播散。

参考文献

[1]张永青,黄明豪,许卫国,沈孝兵,李小宁,吴蔚,陆伟.参与式方法对农村居民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05).

[2]傅颖梅,傅晓凤.系统化健康教育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04).

[3]钟涛,朱闵敏,王健,黄,张立民,卢俊江,吴国华.深圳市南山区不同人群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宣教效果评估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12).

[4]丛晓娜,唐万琴,罗鹏飞,曹尚,罗丹艺,陈宏,李伟,卫平民.结核病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苏北农村小学生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04).

[5]汪金平.农村肺结核病人治疗前后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3).

[6]汪矗,周虹媛.健康教育在肺结核防治中的作用[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19).

[7]刘玉美,陶曙,宋涛,高翠南.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的健康教育[J].现代医院,2008(07).

[8]张会民,张联英,曹继平,徐华.健康促进干预对公众和结核病患者结核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8(02).

篇2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健康教育

2012年我科住院的36例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加强了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2年住院的糖尿病患者36例,健康教育普及率100%。

2 护理

2.1糖尿病的知识宣教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出现糖尿,继而引起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代谢异常。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及乏力等症状。常好发某些感染和血管、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

2.2心理护理 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易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对治疗缺乏信心,治疗的依从性较差。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应予以理解和关心,并且告知患者尽管糖尿病在医学上还不能根治,但通过科学的用药,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情绪都可以控制病情,就能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和长寿[1]。

2.3饮食护理

2.3.1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所有糖尿病患者无论使用降糖药物与否,首先必须控制饮食。糖尿病饮食的计算方法 每日所需的饮食量,按患者的年龄、身长查得标准体重或者按身高(㎝)-常数(男105,女100)=体重(㎏)的公式粗略估计。饮食量的分配要与胰岛素的治疗相配合,最好饮食按6餐分配,早、中、晚为主餐,早与午餐、午与晚餐之间和睡前加3次小餐,这样可更好控制血糖,并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3.2膳食调配注意事项 饮食中限制糖、水果、蜂蜜、巧克力、果汁类甜食和酒类:少食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内脏、全脂牛奶、蛋黄等;脂肪应以植物油为主,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食盐不要超过6g/d,合并高血压者应少于3g/d。提倡食用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尤其对易产生饥饿感者,食物中增加粗杂粮、豆类和新鲜蔬菜的量,不仅能补充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又可延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增加饱腹感,有利于减轻体重。糖尿病患者能否坚持饮食控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应使患者理解其重要性,愿意执行。

2.4运动指导 适当疗法是糖尿病三大基本疗法(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之一。运动能促进糖代谢及提高胰岛素在周围组织中的敏感性,可根据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运动的方式可结合患者的爱好,如体操、打拳、慢跑、打球等,老年人以散步为宜,不应超过身体的耐受能力。

2.5药物治疗的观察 当饮食和适当运动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应给予药物治疗,目前最常用的药物就是胰岛素。要指导患者准确使用胰岛素,熟练各种胰岛素的名称、剂量及作用特点,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注射。不可过少过多注射,过少不起作用,过多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出现肌肉颤抖,心慌、出汗、软弱无力、昏迷等症状。出现低血糖反应尽快补充糖分,如神志清楚者可以立即吃一些高糖饮食;如果病情重、神志不清者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或者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并观察病情,检测血糖直到血糖正常。

2.6出院指导 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指导患者按医嘱服用降糖药物,不得少服、多服、漏服。还应教会患者和家属正确注射胰岛素,发生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紧急处理。随身携带治疗卡,必要时随身携带糖果,以备出现低血糖时食用。还要保持情绪稳定,生活有规律,不熬夜,不生气,适当运动以不感觉劳累为度[2-3]。

3 小结

实施糖尿病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控制血糖,极大地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增加对糖尿病的认识,提高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程度和治疗的依从性,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疾病的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参考文献:

[1]张良满.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18.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革高考竞争愈发激烈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校大学生从数量上较上个世纪出现了质的变化,大学教育也由知识技能的传授向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然而,面临社会转型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身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凸显,频频出现的高校学生蓄意谋杀、高校学生虐待动物、高校学生自杀此类事件,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方法还存在不断向前改进的空间。事实证明,大学生行为失范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造成的,因此,必须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这也符合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完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界定

道德教育按教育内容属于价值教育的范畴,但这种道德教育却规定施教者确守价值的中立,保证在传播教育时没有价值导向,其教育内容的仅仅是对学生在进行正确价值取向与理性分析的方法指导;此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本质来讲仅属于知性教育,它无法影响到学生感性与理融的内在的心灵和灵魂,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整齐划一、脱离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也不可能把学生当作填充知识的“容器”和的标准答案统一的“做题机器”而进行简单粗暴的灌输和统一思想训教。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是一种价值传播,其关键在于根据当下阶级发展需要,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信仰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根据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培养积极上进的知识分子,推进社会的发展进程。

关于心理健康的界定始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其内容可从心理疾病或变态与健全人格稳定的心理状态两个方面理解,心理的健康状态并不只限于没有心理障碍或变态心理,还包括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稳定的适应性、健全的人格与个人心态与内在潜能的完全激发。另一方面健康的心理可以促使个体在相同的客观环境下将自身能力发挥至巅峰状态。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为目的,以多种灵活的手段为方法,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形成稳定的积极心态的活动。通过教育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建立健全正确的心理健康愿景,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从而树立积极的心态与有效的自行为,并能在自身心理状况不佳时寻求可靠的帮助,以达到改善与调节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教育的本质趋于工具化、客体化等教育趋势;教学内容上主张实用主义,忽视学生差异化的独立人格培养;在教育模式上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心理认可度;在教师素养上体现出轻视价值认同,职业道德欠佳等。在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校园文化活动忽视人文关怀,影响人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整齐划一的价值取向的倡导,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在心理层面上改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和“抽象”的认识和看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依托。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教育目的应与人的本质相适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学生主体的认识与教育目的共鸣相得益彰,以学生个性与正确价值取向的共性协调发展为目的。从本质上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大学生以健康的心理体会思想教育的内涵,激发学生的认同的内在动力实现自我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促进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良好的情绪控制力、坚定的意志、良好的心态与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思想政治为核心,开展道德教育,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形成成熟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都是为提升大学生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思想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心理支持的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又受到主观内部因素如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的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成熟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品质,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保持健康的心理。拥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是高校生在接受教育的基础,是培养良好政治素养,思想品质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个性品质与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状态的水平是培养思想政治的基础,是制约与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并且在解决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矛盾时,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其效果事半功倍。

3.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室友、车祸伤人后又补8刀最终导致伤者死亡的药家鑫、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事件等等,深究各种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因果,其中大部分大学生平日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都无可厚非,事件发生乃至后续的发展让人额腕痛惜,许多事件都将原因指向高校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在深刻的反思中不难发现,这种高智商的低级犯罪现象是由于大学生人格不健全引起的。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问题出在面对极端情况大学生心理稳定性差,面对出发状况时,大学生往往出现瞬时的心理防线崩溃,所有道德与法制观念瞬时土崩瓦解,这种不稳定的心态引起行为失常,引起平日行为规范良好的大学生成为令人发指的恶魔。其问题根源不在于平日的思想水平,更显现在其内在心理状态,因此高校的思想与法制教育应遵循当代学生的特点,针对其心智与心理的变化研究具有针对性、高校的教育方式。教育者与社会学者也应该将心理治疗作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重要现实意义,我国对于心理教育的认识也应该提升到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对待。

三、总结

高校心理健康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培养健康心态、完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心理教育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基础,其内在特点弥补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种种不足,丰富了其教育方法与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教育的施教方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应当全面贯彻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结合与完善其教育方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摆正两种教育手段的关系。相符依托相互促进,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真正促进高校的教育水平。(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邵献平,何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5期P34―P37

篇4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09-02

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是相互独立又互为相关的学科,健康教育是促进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手段,而计划免疫接种门诊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在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性。现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探讨在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居民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可提高各种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

预防接种是利用生物制品将免疫原或抗体通过适当的途径有计划地接种于人体,使之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目的。预防接种不仅是一种方便、有效和经济的手段,而且是控制以至最终消灭某些传染病最根本的措施。但是预防接种的意义和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处理并非每个家长都了解,必须通过在计免门诊的各种健康教育才达到目的。

目前,在城市的居民中,家长已普遍接受了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所以城市居民儿童的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均>98%,有力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但是城市的发展带来物品大流通、人口大流动,流动人口中有一部分家长由于文化和经济的局限,认识不到计划免疫接种的重要性,所以对预防接种不重视,从而带来了各种相关传染病呈上升的势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计免门诊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每年“4.25全国儿童接种宣传日;全国强化免疫日;通过本市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地宣传计划免疫的重要意义;宣传计划免疫知识和计划免疫的各种程序;并为居民开通计划免疫健康咨询热线,达到控制传染病乃至最消灭针对传染病的目的。

2 对接种儿童的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既可提高预防接种效果,又可减少医疗纠纷

各种疫苗对人体来讲都是异物,它刺激机体后,会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这些反应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也不会有后遗症。但也有极个别的严重的偶合反应或疫苗引起的机体反应。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不一,有必要将这些可能出现的症状及原因向家长阐明,减少家长的焦虑、疑惑不安的情绪。并把禁忌证、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及一般的处理方法印在宣传单上,散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禁忌证的范围,可减少疫苗接种的偶合反应,防止加重病情。在宣传后,许多家长针对儿童接种后出现的红、肿、热、痛以及附近淋巴结肿大等现象不再惊慌失措,不再滥用抗生素,避免了影响疫苗的效果,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3 通过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防止计免门诊接种医生出现接种差错事故

疫苗接种不仅有途径上的差异,而且对接种部位、针头的大小、接种时进针的角度、深浅都有严格的要求。例如:白百破三联疫苗如果在接种时疫苗不摇匀或部位太浅就易形成无菌性化脓感染;卡介苗疫苗如果在接种时误注入皮下或肌肉,可能会引起接种者局部脓肿、淋巴结肿大等一般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局部寒性溃疡以及全身反应等。这些 例子说明在操作上稍有疏忽就会出现接种事故,增加儿童的痛苦,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以计免门诊的接种医生作为预防接种的执行人,除在上岗前进行各项业务培训外,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医生给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时刻注意在操作时要做到“三查七对”,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防止出现疫苗的误种、漏种和错种等,以减少各种医疗事故的发生。

4 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健康教育的保证措施

4.1 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门诊大厅常设疫苗预防接种一览表,配备电视机、DVD光碟,走廊过道设立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并结合疾病流行的季节性宣传传染病防病知识,以强化人们的保健意识。宣传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适应各层次家长的需要。如冬春季麻疹的临床表现,预防治疗护理方法;夏秋季手足口病的特征和防病知识;动物咬伤、抓伤后的处理原则;乙型肝炎患者阻断母婴传播的方法等。

4.2 将《传染病的防治》《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与疫苗知识问答等书籍置于留观室,家长们可以按需阅读,以了解我国的预防接种制度和疫苗种类及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播放免疫接种宣传片。

5 建议

5.1 政府重视,加大投入。计划免疫工作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大事,而健康教育可以使计划免疫工作更进一步深入。虽然健康教育是短期投入较大而无经济效益的一项工作,但社会效益和远期效益比较明显,是公共产品,也是计划免疫的基础工程。所以政府应在经费和设备上加大投入力度,使计免门诊的健康教育走向规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

篇5

【关键词】 护理学;儿童;保护;经验/总结

健康教育是社会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具有自身的价值和特殊规律,这种规律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人的心理、体魄和美育过程中,在社会主体变化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是完成各项事业、创造人间奇迹的基础。

健康教育要从幼儿抓起,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的自身理性精神和鉴别能力,这是一条基本规律,身心是互相联系的,正确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把握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和健康保健的统一,为塑造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时代赋予保健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职责。

把握健康教育的规律,强化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是作为社会医疗服务机构首先考虑的问题,针对幼儿的心理状态,捕捉他们的心理反应,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各种直观形象教育,循序渐进地向儿童讲解卫生保健知识,使幼儿懂得从小爱清洁,讲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良好的进餐、睡眠习惯的重要性以及护理能力,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儿童生理知识上能够使儿童懂得和了解人体五官的作用以及预防感冒等初浅知识,促使幼儿养成文明卫生的好习惯,开办家长学校由专家教授专题讲授保健知识,这一系列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和家长对自我保健的重要认识以及护理能力。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31-01

[摘要]目的:从健康教育的需求、健康教育的内容、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形式等方面综述了乙肝病毒携带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方法:健康教育,饮食指导,隔离指导。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理想者18例,合理108例,差54例,实施健康教育后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理想者64例,合理96例,差20例。结论:患者在住院及体检期间接受随机的和授课讲座形式的健康教育,使患者相关知识水平提高,为战胜疾病做好全面准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教育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行为方式,提高患者对乙肝疾病的科学合理的认识水平。

[关键词]健康教育;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

进入21世纪以来,专家们试用了一些方法并取得一定的疗效。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治疗再次引起重视。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无肝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血清转氨酶基本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1]。目前,我国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约占总人口的10%,全国约有1.25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2]。重视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来提高和改善患者的健康信念,把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工作程序,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我科于2004年9月对180例体检及住院时发现乙肝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0例患者,男95例,女85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8.9岁,病程1~20年。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由主管护士发送乙肝的健康知识手册,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临床经过安排教育计划,研究表明11岁~50岁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到总病例的88%,此年龄段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由于分别处于生长发育、求学求知、成家立业等重要阶段,因此身体健康成为他们的共同需求。通过调查发现乙型肝炎病人(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健康教育需求主要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原则、病因、临床症状、消毒隔离和预防保健常识。由主管护士和高年资护士,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相关知识讲座,具体指导实施预防措施,定期复查等,向患者讲解乙肝的发病及传播知识,隔离消毒知识和预防措施,以降低发病率,介绍乙型肝炎的预后及慢性化因素,乙肝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应帮助病人分析复发原因如过度劳累、暴饮暴食、酗酒,不合理用药、感染、不良情绪等,予以避免,实施恰当的护理计划,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1.2.2目前乙肝治疗尚无特效药问世,休息是治疗乙肝的主要措施,急性乙肝早期应卧床休息,因安静卧床可增加肝脏血流量,降低代谢率,有利于炎症病变的恢复。当症状逐渐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肝功能正常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但仍应避免过劳。禁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1.2.3饮食指导:合理的营养、适宜的饮食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肝细胞再生及修复,有利于肝功能恢复,在乙型肝炎活动期病人有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等,因此应进易消化、清淡、适合病人口味的饮食,但应保证足够热量,每日碳水化合物约需250~400g。蛋白质每日1.0~1.5g&g,并多吃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1.2.4隔离指导: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群,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承担着各种角色。因此他们自觉的道德行为非常重要,如不让自己的体液污染环境,被污染的物品主动厢消毒液处理,不献血,在进行手术、牙科治疗或某些内镜检查时要自动申报自己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以便医务人员采取适当消毒隔离措施。

2结果

180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理想者18例,合理108例,差54例,实施健康教育后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理想者64例,合理96例,差20例,健康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病人是不一样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算作乙肝病人。在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病人一共有1.2亿人,其中可是被称为乙肝病人的只有三千万。

篇7

关键词:心理;排除忧虑;互助合作

中图分类号:B84

(正文)我国的教育家姚本先曾说过:“教育性、全体性、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和保密性都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应该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而“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胜”又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教学的开展应遵循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则来开展,同时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尤其注重结合心理进行展开教育教学,身为教师掌握好教育的艺术,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个性,培养其良好的性格,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一、中学生的心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封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部分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由此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因而遇到烦恼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2、压力过大。父母望子成龙,教师期望过高,学习、升学压力沉重地压迫着学生的身心。有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升学无望,便忧虑重重,丧失信心。

3、未经挫折。有的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顺风,从未有过挫折。平时看上去意气扬扬,偶遇挫折却一蹶不振。

4、被动地位。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方式管理下,绝大多数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逐渐丧失了主体意识,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他人,一旦失去依赖,便无所适从,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二、找出症结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1、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交往与合作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如:新生入校一周内,召开集体谈心会,让学生逐一自我介绍,达到使师生、同学之间在互相认识姓名、外貌的基础上增进了解的目的。平时引导学生既要与全班同学友好相处,也应该有几位关系密切的好朋友,能够互相说说心里话。

2、化压力为动力

如今,初中学生背负着来自多方的压力:社会评价的压力、老师教育的压力、家长期望值较高的压力以及自我施加的压力。重压之下,考生的心理负担让人担忧,家长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同样不可小视。心理医师建议,考生应学会调节自身心理,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如学生可经常进行自我比较,通过比较获得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信心。同时学生和家长的心态都要放松,淡化高分论成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社会对有一技之长的技校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大学生。

3、从失败到成功或者从成功到失败互相转换的情感体验

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也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初中的学生对正在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在不能将老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又常会被老师一味地责备为不努力、不肯学,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加之部分老师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望生成龙”心切,教学中一味提高教学要求,更增加了学生的失败的情感体验,其后果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害怕、厌恶等不正常情感。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想法。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因此有些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人,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4、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篇8

【关键词】 心理健康;英语教学;必要性;知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来源,让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并且以最好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中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主动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与个人的既有经脸、情感态度、身心需求相关的过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回归真实的生活,即在课堂中尊重学生建构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名中职英语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让他们在获得英语知识的同时发展个人能力,形成良好品质,塑造性格。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中职英语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班主任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兴趣,动机,自信和意志能增进学习能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发动机,反之如果带着消极的情感态度学习,则降低学习能量。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动机,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中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任务型教学,使学生转变成课堂活动的主动创造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在学习中认识到的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情感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爱。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经常鼓励学生。经常用“Good job" “Have a try" “Never mind"这样的课堂用语来鼓励他们,使学生有成就感,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又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时一个赞许的目光,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这种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希望,它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加倍地努力。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既又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2. 在备课时就要发掘教材中能够利用的素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提高心理素质。比如:在英语基础模块第六单元Season,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出环境保护话题,从而引导他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注意校园卫生,培养公德心树立环保意识。并且用英语记住一些环境保护的标语,比如“No smoking” “Don't litter”等等。在英语基础模块第八单元Brave It Out 中增加分组讨论环节,在剖析课文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发言讲讲心得体会,总结出:在走向梦想的征途中,命运之神总是眷顾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树立要在奋斗中坚持意志品质。

3. 在课上及课下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及心理状态。作为一名英语老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关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时的心境,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对学生的性格发展,都有很大影响。要从个性化的角度去审视学生,帮助他们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困难。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及他们学习英语的最大潜能。英语对于很多男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一门学科,很多同学是被动学习,在课下花时间找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在哪里,从思想上做工作,并且根据个人的特点制定学习计划,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帮助他们完成学习计划,面对老师的耐心讲解和帮助关心,很多被动学习的同学从态度上就发生了变化,变为主动学习,并对自己有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可见,深入细致地去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学生,我们的付出就会得到回报。

4.结合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认知能力。教学管理中需要通过业余时间做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来扩充知识,其中大部分都是积极向上,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这就需要老师深挖素材,从中充分整理心理教育素材,并适当拓展,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英语中很多阅读理解或完形填空都讲述了一些成功人士、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例子,努力奋斗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生动例子,能使学生明白真正健康的人生含义,可提高学生自己的心理素质,激励学生形成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要利用学科内容的特点和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如果付诸实践,就会发现课堂教学气氛融洽,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中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努力奋斗的学习态度,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挑战,追求梦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篇9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辩证施护;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3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88-0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为腰4、腰5、骶1椎间盘。严重时可致二便功能障碍,甚至瘫痪。所以,及时医治和正确的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院康复理疗科2011年――2012年-5月收治了腰椎间盘突出症558例,在通过舒经通络止痛等常规治疗的同时,我们遵循辩证施护的理论,根据不同的病症(性)给予相应的护理,病人康复率达96%。1相关因素

一是年龄因素:好发年龄在30-50岁。二是增加腹压:剧烈的咳嗽,喷嚏,屏气,用力排便等。三是不良:长期处于某一不变,特别是长期处于不良姿势更易诱发本病。四是职业因素:重体力劳动者发病率最高。2辩证施护

2.1情志调护患者由于疼痛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易产生忧郁烦躁情绪,我们要做好患者的思想疏导,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和及时治疗相关知识及成功病例。树立信心,让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急性非手术期患者予室温22-24。C、适度50-60%为宜。应绝对卧硬板床休息,包括饮食、大小便均不能起床,可缓解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以缓解疼痛,1-3周后,症状如缓解,可戴腰围下地活动。

2.3牵引疗法护理以双向对抗式牵引床行骨盆牵引,重量与患者体重相当,每次20-30min。牵引时注意牵引重量,过轻达不到治疗目的,过重有可能造成新的损伤。牵引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询问患者对牵引的反应。

2.4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法以腰3-腰5华佗夹脊穴、关元腧、环跳、委中、足三里、昆仑、阳辅等为主,肾虚者加肾腧,阳虚明显者加命门以益肾壮腰,阳虚明显者加温针灸夹脊穴1-2壮[1],留针30min。施针时要了解患者有无畏针、晕针心理,并做好如下解释:过饱过饥勿针,针灸时选好卧位,留针时勿移动,避免外力碰撞以防断针。手法刺激程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拔针后嘱患者休息15min后离床。

2.5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24小时侧卧或俯卧,翻身时须由护士完成,必须保持躯干上下一致,切忌脊柱扭转或屈曲,并帮助患者下肢肌肉收缩,足趾的屈伸和直腿抬高活动,防止术后神经根粘连。3健康教育

3.1生活起居指导

3.1.1环境要清新、空气良好、温度不可太低,以免肌肉、筋骨受寒邪侵入而使病情加重。

3.1.2掌握不同姿势的要领

3.1.2.1坐姿背微微向前弯,使腰部能靠在椅背上。不要长坐不动,要经常站起来伸腰和来回走动。

3.1.2.2站姿轮流将身体重量从一只脚换到另一只脚上;也可一只脚在前,另一只脚在后。膝关节微弯,尽量少向前弯腰。

3.1.2.3卧位最好右侧卧,屈膝,使腰背和全身肌肉放松,脊柱不弯曲。

3.1.3加强肌肉、骨骼的锻炼人是站立行走的,不管你是行走、站立或坐着,腰椎骨与附着的肌肉、韧带与关节囊等都时刻承担全身的压力。关节、骨骼和肌肉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收缩力量,对脊柱起到一定的稳定与保护作用。

3.2饮食调理指导患病期卧床避免便秘,多吃新鲜蔬菜及粗纤维食物,忌辛辣香燥之品。年老患者需增加钙的摄入,如奶制品、豆类、鱼虾等,也可食牛羊骨髓,以充养筋骨。

3.3康复期指导

3.3.1腰椎间盘突出症只要注意保护,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不适合穿高跟鞋,高跟鞋会是重心前移,脊柱弯曲加大,有害腰椎。有条件者可穿负跟鞋(鞋底前高后低)或倒走,保持重心后移,让腰椎变得直一些。

3.3.2避免久坐、弯腰、闪挫、受凉,注意腰部保暖,睡硬板床。

3.3.3坚持腰部的各种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忌强行活动,围腰不宜常带,防止肌肉萎缩,注意腰部不可负重,应避免大幅度的弯腰和旋转。

3.3.4患病期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及治疗,遵医嘱按时到医院复查。减少止痛药的依赖,能够承受的疼痛尽量少用止痛药,疼痛也是一种警示信号,可纠正不良姿势引发的疼痛。

3.3.5增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避免情志影响。

3.3.6生活规律,饮食以补肾、补钙、强筋骨为原则,如水果、蔬菜、豆类、奶制品、瘦肉、鱼虾。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二十一世纪,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阶段对人的一生而言是个特殊的时期,又是一个青春萌动的时,在这期间的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学生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信心不足,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人际关系不协调,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多,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回避心理,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就想一切皆自己做主,一切皆自己说了算。于是,盲目地反感正面教育,回避教育的机会和场合。他们遇到矛盾冲突,不能认真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回避的态度。逆反心理,中学阶段是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中学生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极为主要的阶段。他们在内心上想摆脱成年人的依赖,愿以独力的思考、独特的个性去拥有世界,渴望独立自主,但心理仍处于未成熟期。他们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大,这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这一时期是否能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

根据国内外学校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反思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要确实去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心理素质发展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学校与家庭结合,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而做为社会组成细胞的家庭,在孩子的成快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双方应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家校联系。双方本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基本点,相互信任、善意地对待问题,使这种结合成为教育孩子的良好教育方式。这就有必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教师要注意先树典型,多以表扬、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家长要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善意地鞭策他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内容要一致,两者要形成一个互补关系,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和家庭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师生之间,家长孩子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要形成民主、活跃的风气,培养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勇敢的性格,建立起老师、家长、学生和谐的沟通平台。要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勤俭、朴素的风气,这些都能激励学生提高、完善自己。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二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在班级中生活,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气氛对个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实践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及行为。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教师应善于采用组织手段,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并提供形式丰富的交流平台,从而使他们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一部分差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所有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从而对活动、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有的态度和看法。

三 课后开展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篇11

[关键词] 中职工学结合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富有朝气,既思想活跃而内心敏感。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只有在校学习一年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开展工学结合实习。此时思想和行为相对成熟,心态上趋于稳定和具有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在学生一开始入学,就应该开展职业教育观念的入门培训,在工学结合实习前的一个学期,更应该强化工学结合生社会角色的职业心理念的培养,让学生对由“学生”转换为“员工”这一职业角色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对职业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工学结合生才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完成实习。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是生理需要方面的满足和身体健康;二是心智正常,悦纳自我和自控情绪的良好能力;三是有合谐的人际关系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环境适应能力。

一、案例梗概

玫瑰(化名),女,2009级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生,2010年6月中旬前往校企合作的广东省惠州市某电子公司进行工学结合实习。

二、案情经过

6月17日,上午面试,160名学生唯独玫瑰一人未完成体检,学姐帮忙复印身份证遭怀疑,于是,未用晚餐,只在宿舍转悠,班干部规劝直至半夜两三点方才铺床安寝。

6月18日,上午玫瑰培训途中备感压力太大离场,只说“适应不了,要回去”;带她去宿舍未见到老师,被怀疑有欺骗之嫌,中餐由老师和同学相陪,不愿吃晚餐。她当晚不洗澡。当晚老师与她父亲长时间电话互通情况,一致同意让她回校。问到车费她也是时说有又时说无。但又放话说,“要反悔不回去”。

6月19日,上午五点多玫瑰起来洗头。怕别人拿她的东西,但仍由学姐和好同学帮忙收拾完毕。前往车站欲走又止,是因为顾忌被骗,由女同学连拉带拽挟着她到车站,可用“绑架”形容护送。候车室内她想抢老师帮买的车票;与她关系最好的女同学善意谎称帮她拿出厂牌夹缝里的钱,才肯交厂牌。将近上午十点送上车时,她两手牢牢抓住两边不锈钢护拦,两名女生掰开她的右手,她的左手仍死死钩住护拦直至弯曲变形;送上车时她左脚钩住车门,直到拨通她父亲电话让父女交谈后,她方上车但仍不愿坐下;再让她父亲长时间劝慰,才安定坐下;大家担心她情绪失常可能会跳离车,并让一名学姐一起坐车护送回去。

6月20日凌晨5点23分老师和她父亲浑身湿透地在风雨交加中上车接到她;当她父亲呼喊女儿时,她没有反应,目中无光,神情恍惚而不相信自己已安全与父亲团聚、返校回家。

三、案情调查、解析

6月18日其班主任反映:她不太爱说话,人老实。她父亲说:“她平时在家很老实很听话,话少且与父母沟通交流也很少。”班主任和她父亲都不相信她两天的心理突变。大家容易犯的观念误区是“老实、不爱说话的”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家长眼中的“好孩子”,而无从认真细致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内心所想,忽视了学生长期压制的心理情绪,以至于得不到及时释放。

同班同学反映玫瑰在校的情况和不良习惯:由于她人也老实内向,不愿和同学接触,班主任哪怕下宿舍也很少和她说话;宿舍内务基本由班干代帮;只要上卫生间都要一个小时左右;洗澡经常从晚自习九点下课后洗至晚休十点半熄灯甚至还未出来;做事动作缓慢且很不经意。由此可以发现,班主任要善于从与学生的交流、谈心中发现和掌握学生的不良习惯及其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更多的同学去给其帮助、鼓励,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改善不良的习惯和不卫生的行为,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回归和谐的集体生活。

试看玫瑰两天心理历程突变的情形:有事没事时时拿手机乱按;看人目光游移,紧张时出现呆滞现象;说答通常只有三个字,“随便了”、“可以了”、“不用了”;生活习惯和生理时间错乱;缺乏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极强的猜疑心和怕被欺骗心态;与同学不合群,周围产生压力和不信任感;自身备感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缺乏承受能力;父母要求的期望太大,自身无法调和;感受理想的目标工作和现实工作差距悬殊,无法适应和调节。从她心理历程的惊变中不难发现,她出现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心理问题或状态:孤独感、抑郁、焦虑、强迫症、压力、偏执。这些心理症状不是几天突变的结果,而是长期得不到家长、班主任和老师的直接重视,未得到父母及时关爱、班主任的及时关心和同学齐心合力的帮助,未能及时发现问题而果断开展思想工作和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是多种并发症压制迸发的结果。其实,青春期的学生都或多或少产生类似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很多学生能及时地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好情绪和心态。

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最重要的处理方法是教会学生自我调整,让学生放松自己,树立自信心和善待挫折;让学生充分有安全感和了解自己,学会自控情绪,不断重复练习自我克制意念和行为;让学生树立顺其自然的心态,学会正视自己和自我评价。只有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细节抓起,思想上重视,注重良好人格和性格的培养,营造良好合谐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所谓的心理问题处理得当,并加以全面预防,将会向健康转化。

虽然这只是一个案例的挖掘探析,但确切是一个目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生在实习前后都可能发生或转化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和缩影,更是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剖析的延伸和拓展。假使学校和老师不善于积极发现,企业和社会不能形成一个良好重视,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当心理健康问题达到并发症或恶性循环的状况后,其影响的后果和产生的安全隐患将会升级到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局面。所以,遵循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心态状况,有计划、有目标和有的放矢地展开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开创一个健康、合谐、积极向上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关现红.做自己的心理医生[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篇12

【关键词】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63-01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临床护理工作,健康教育开展的不够深入,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效果欠佳。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效的健康教育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关键所在。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普外科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小学以上文化,居住地城乡均有。随机将此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

2 方法

2.1术前,责任护士对观察组的患者及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鼓励他们说出心里的感受,使他们对医护人员建立信心,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待疾病和治疗。术后,态度亲切和蔼,针对患者疾病的不同特点给与详细的指导,如告知患者及家属各种引流管、伤口的保护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对禁食和特殊饮食的患者,告知其目的、意义及重要性,对于能进食的患者告知进食足够营养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进食;需要去枕平卧的患者告知其目的及主要事项;指导患者有效咳痰、减轻伤口疼痛的方法;为患者做好基础护理等。

2.2责任护士给与对照组50例患者的护理,除常规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外,不给与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

3 结果

3.1观察组50例患者自住院到出院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住院时间缩短、患者生活质量未受到太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没有发生护患纠纷和投诉,患者的满意度为100%。并且收到感谢信9封,锦旗5面。

3.2对照组50例患者,在进行研究前我们已经做好了严禁的护理计划,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及家属因对病情及手术相关知识毫不知情,因此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尤其家属对术后护理束手无策,只能一遍遍的问医生或护士,情绪异常焦虑、烦躁,稍有差迟即可引发护患纠纷,甚至患者的投诉。

篇13

关键词:高原地区少数民族基层医院 肺结核 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8-01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结核病800~1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1993年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认为结核病已成为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科与2012年10月12日收治肺结核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女,30岁,因咳嗽,咳痰伴发热一周为主诉,与2012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与一周前无名诱因出现咳嗽,咳痰,咯白色泡沫痰,伴发热,口服感冒药后症状无缓解,随后症状频繁发作,并半夜盗汗症状,感乏力,全身不适,既往健康,入院查体;体温 38.2℃,心率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湿罗音,余(-),辅助检查:血常规 WBC 6.4×109/L、RBC 5.2×1012/L、HGB 12g/L、PLT 150×109/L、ESR 36/L,PPD(+),胸片:双肺纹理增粗,双下肺可见活动性病灶,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呼吸道隔离,支持对症处理,症状缓解后出院,嘱患者定期复查肝肾功。

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院每年收治肺结核病人约20-30人左右,收治的患者都生活于高原少数民族结核高发区,因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条件差、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自我防护意识差,长期与结核患者同住,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做好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很大的重要性。现对结核患者健康教育的综述如下:

1 肺结核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

1.1 健康教育是促进医院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转变的手段。肺结核的低发现率一直被认为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难点之一。由于我州地处偏远的高原山区,气候恶劣、缺氧、寒冷,昼夜温差大;农牧民生活条件差,多为群居,也普遍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所以健康教育很重要。

1.2 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有症状而没有去就诊的肺结核可疑患者当中,55.4%的人是因为自己不在乎。群众对肺结核知识的不了解和对肺结核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直接影响结核病患者的就诊和治疗。

1.3 根据调查,很多结核患者缺乏结核病相关知识,对结核病的严重性不了解,以致自行停药、中断治疗,从而产生并发症。

2 健康教育方式

针对以上情况,我院在制定健康教育标准计划及内容时,根据患者预防期、治疗期等,对结核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及掌握程度实施集中授课、个别讲解、发放结核防治手册、保健知识手册等。

2.1 口头宣教: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对在院患者主要将最基本的、需要掌握的结核病知识在查房、治疗时给患者和家属进行讲解;对院外的群众,要进行下乡活动,挨家挨户进行宣教,主要将结核病的防治、日常隔离及护理进行讲解,从而指导患者及家属行为,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此方法简单易行,针对性强。

2.2 知识讲座:护理人员向患者和家属及其院外群众进行直接交谈及定期召开讲座,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生活上的难题。通过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健康教育全面实施。

2.3 书面教育:由于我州大多数群众为藏族,所以在书面教育时编写了藏语和汉语同步的健康教育材料、结核防治知识、保健知识等,使患者对结核相关知识一目了然。

3 健康教育指导

3.1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自身隔离及自我防护,以防相互传染。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要避开他人,与他人面对面说话要保持一定距离;室内每天通风2-3次;由于高原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在急性期和慢性阶段都应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避免着凉,降低诱发肺结核及其它疾病的机会。根据,指导他们进食牛奶、鸡蛋等高蛋白食物,切记所肉类要煮熟食用,还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障充分的营养和维生素,提高机体抵抗力,增进机体的修复能力,促进早日康复。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根本出发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聆听患者的心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忧虑,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信任感,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坚持规律用药: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了正确认识,了解了结核病治疗的关键是“全程、规律、足量、早期、联合用药”,坚持按时用药,提高了治疗依从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

篇14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互联网的活跃人群。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厘清大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我们探索建立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1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因特网(Internet)兴起于20世纪中期,在我国仅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与标志,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危机感。网络正在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比,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有很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特点,如身份的可变性与匿名性、地位的平等性、打破时空界限、可记录性等,这些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活状态,对不同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处的环境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行为方式表达,以至于做出很多与自己性格不匹配的行为。因此,及时掌握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开展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和人格等方面。从认知方面看,网络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提高素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当个体接收的信息过多时,容易导致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发生认知错位,对信息表现为迟钝感和麻木感;从情感方面看,网络的发展满足了大学生的自我情感需要,使其收获了平等、尊重和自由的情感体验,但过多使用网络可能会导致性格孤僻、压力增大等,甚至加剧患焦虑和抑郁风险;从人际交往方面看,通过网络人际交往可以增强大学生主动交往的能力,网络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内向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但是依赖网络可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受阻,产生自闭和逃避心理,出现“御宅族”现象;从人格方面看,网络能够强化自我意识,使人们更具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增强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但容易导致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的淡薄,此外,网络与现实生活中不同身份和角色的切换易发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最终导致人格障碍。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是“网络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网络心理学又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自己独特的影响环境、独特的表现形式、独特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主要是研究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网络心理健康的概念是相对应网络心理障碍而提出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开和权威的定义。文中关于网络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借鉴郝文清提出的概念,他将网络心理健康概括为:人们在使用网络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离线时能够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较好地把握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以现实性为主导、在线时和离线时能够保持人格的同一,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尤其是大学生网民在使用网络方面的先锋位置日益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从一方面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指运用网络技术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是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另一方面,有学者提出网络本身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由于网络使用而导致的认知、行为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是从问题产生的角度来理解的。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确定不变的,即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和特殊功能,关注大学生知情意的发展,及时预防和治疗各类心理问题,最终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

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符合时展和教育创新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网络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00年1月,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出版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在美国兴起。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能力、动机和潜能等,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在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中,强调“积极”是贯穿心理教育过程的灵魂和主线,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主张对那些集中关注于心理问题的病理式研究进行变革;其次,倡导心理学要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促进人的心理发展;最后,对人类存在的心理问题,强调用积极理性的方式做出适当解释,且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使人们不再专注于认知事物的消极面,那得先教他们如何认知事物的积极面。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关注心理潜能充分开发,倡导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解释并获得积极意义。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3.1适当调整教育目标

在积极心理学诞生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乎都是以治疗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其目标是帮助个体尽快摆脱心理困扰,而对个体长远发展和潜能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容易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培养积极向上、适应力强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克服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模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当包括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更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兼顾二者,才能收到最大效果。在工作中,要坚持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代替诊治各类心理问题,适当调整原有工作中的消极价值取向,根据时展特点、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方面重新调整和确立教育目标,着眼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个性品质。

3.2主动渗透积极理念

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很多大学生因此成为“网瘾”一族。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大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告诫学生要远离网络。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要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从自我出发,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乐观解释风格来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要善于通过网络课程、网络社交平台等方式渗透积极理念,拉近与学生距离,让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新途径,不仅要解决其在成长中的困惑,还要培养和开发其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的心理潜质;营造积极的网络和现实教育环境,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合作,使积极的行为经验转变为个体内在的成长动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3.3着眼全人发展

心理健康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但由于追求功利化、随波逐流等原因而导致了一些忽略人性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片面化、工具化思想必须得以转变。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品质,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我们要将人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个体,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更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自我体验、自我探索的全新空间,区别于以往教育环境的单一化,网络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时间限制和物理限制,更大范围地实现跨学科互动和知识的整合,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更加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培育具有现代价值观、理性的、人文的、道德的、精神的全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现代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之一,也是值得探索和挖掘的新突破点。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网络促进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同时,要做好反馈与监督,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网络心理的研究,注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多手段并举、多渠道融合,不断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