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的思维导图范文

高中政治哲学的思维导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政治哲学的思维导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政治哲学的思维导图

篇1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政治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63-02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图示技术把抽象思维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如果将思维可视化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隐形思维显性化、解题规律模型化,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思维导图是思维视觉化的一种呈现方式,主要通过使用颜色、符号、词汇、线条和图像等方式来连接、创建、记录、思考和创作学科知识点,连点成线,扩线成面,从而将知识系统化、逻辑化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以来,思维导图策略被逐渐引用到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过多采用讲解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忽视了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政治课堂显得枯燥无味。那么,如何运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政治课堂“活”起来?我们进行一些实践探索。

一、创编构课时思维导图,让零散知识系统化

运用思维导图反映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线条、符号、关键词等对重要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系统构建,可以帮助学生整体了解、把握章节知识与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例如,学习高中政治模块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时,可以做如下导图:

又如,学习模块三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可做如下知识整合(如下图示)

二、思维导图设计要突出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与知识结构体系

通过教学板书呈现思维导图,能将教学中的零散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全景式知识体系。传统的教学板书,通常的呈现方式是线性观,各知识点间缺乏横向联系,教师展示思维也比较零散,没有整体性,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控能力薄弱。而通过用简单线条联结关键字词的导图能使学生清晰把握知识脉络,保持思维发展的连续性,不断强化所学的认识。

如在学习模块四生活与哲学第一课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可做设计如下板书导图: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实践的实例

在教学复习阶段,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章节复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系统归纳知识,整体掌握和运用知识,争取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

例如,复习经济生活中商品、货币及价值规律知识时,可设计如下导图:

在试题分析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简洁清晰地列出考点涉及的知识、原理,帮助学生有效地捕捉试题信息,排除干扰因素,更加准确地解答问题。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他们之所以不能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因为市场调节具有( )

A.开放性 B.竞争性 C.自发性 D.滞后性

用思维导图解释思路:

另外,通过思维导图向学生展示做题的方法与策略,步骤要求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解题方法策略:

四、绘制课堂笔记思维导图,把握知识脉络,促进知识理解与记忆

篇2

【关键词】互动教学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72-01

一、当前高中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

1.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师生互动的开展

著名的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两个因素,它所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也强调师生之间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教与学的最优结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1]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政治课的“填鸭式教学”依然存在,最主要体现就是教师在“唱独角戏”,针对某些知识点,教师只是一概的划重点,解释概念,要求学生做笔记,记住“考试点”忽略了对学生思维乃至于价值观导向的培养。许多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中政治课老师垄断化的教学非常明显。不少教师认为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会考、高考,只要能讲清楚教材内容就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在课堂中就习惯了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教师没有提问,学生也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教与学的活动是单一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师上课很累,同时学生的个性也被压抑。很显然这样的做法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学的开展。

2.师生互动不平等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独一无二的个体,新课改强调师生之间要有互动,这些互动包括交流、对话以及合作。但是在调查后却发现实际的课堂实践中却往往很难做到。首先是班级的规模很大,师生的互动无法面对全体学生;其次,教师往往会比较倾向于与接受能力强或者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互动,这就导致了在互动对象上的差异化。很多教师为了确保课堂互动顺利进行,往往喜欢选择活跃、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作为互动对象,这些学生得到的问答机会较多,他们就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反之,得到互动机会较少的学生则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对政治课堂的学习兴趣也就慢慢的淡化。除此之外,教室之中学生的座位分布也导致了师生互动的不平等,往往坐在角落里的学生得到的互动机会就很少。

3.课堂师生互动过于形式主义化

课堂上任何的师生互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师生互动的目标不明确,那么课堂互动就会陷入流于形式的局面。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中就存在着教师为了互动而互动的现象。比如笔者在一节公开课中就发现这样的问题。该老师在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课时反复提问“是不是啊”、“对不对啊”学生答“是”!“对”,教师还表扬学生“回答得好”!整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学生也很积极,但是,很显然这样的反复互动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不仅是浪费时间,也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反倒是另外一个老师在上到这节课时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该老师在课堂中播放了《甄传》和《大长今》的几分钟片段,让学生交流讨论找出剧中中韩文化的不同,包括服装、饮食、医疗等等,并且教师也积极参与到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肯定。这样的互动效果就好得多。

二、提高政治课堂师生互动效果的有效策略

在高中政治课堂的师生互动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多的是创造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学生在有效的互动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互动教学

高中政治新课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就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该理论认为教师只对学生建构有帮助以及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教学《美好生活的向导》一课时,笔者就一改过去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始终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互动教学,采用案例引导及小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学习方式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是展示了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案例,然后让学生分析案例之中蕴含的哲学道理:质与量的统一,自然界不仅有量变还有质变,化学元素也会转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并及时总结学生问答的结果;在案例分析之后,让学生分小组举例出一个蕴含有哲学原理,哲学服务生活的例子。然后让大家一起讨论,小组出示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要求,都含有哪些哲学知识点?这样的互动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知识的兴趣。

2.平等对待学生,推进师生互动的良好发展

过去的师生关系一直处于不平等状态,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尊重,利用政治成绩的好坏来评定学生,选定互动的对象,造成师生互动的不平等。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也包括师生之间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和理解。美国的教育家罗伯特・潘塔在对于关于师生有效互动的综合概括中提出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的双向性,教育性。而实现这些的基础就是尊重和平等。例如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时,笔者首先提问“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于是笔者让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XX回答,他根据课文的内容很快就做出了回答,笔者也及时给予了肯定。笔者又提问“短期内菠菜的价格突然比平时上升了2倍,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决定的?”由于有一定难度,笔者就让学习较好的学生XX进行了回答,也给予及时的肯定。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笔者并没有依据学生成绩的好坏选择互动的对象,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提问,增强学生学习政治的信心,使师生关系更融合,实现了师生互动的双向性,教育性。也进一步推进师生互动的良好发展。

3.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提高互动效果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技能两方面,高中政治课堂的互动效果与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教师,在教学中才会有高效的师生互动的效果。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强化自己的职业能力善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课堂互动效果的关键。例如在教学《我们的中华文化》这一课时,笔者根据高中生好奇心、探究心强的特点,在上课时播放了介绍中华文化的相关课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笔者提问学生“看了这个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整节课的互动气氛很好。由此说明,强化政治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欣.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启示[J].课程教学.2012年第9期

[2]宋青青.开展师生互动教学,优化高中政治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3年02期

[3]胡容鹰.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师生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4月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导入教学;质量;兴趣

一、图片导入法

图片往往具趣味性、启发性、警示性于一体,有机地拓宽了教材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在讲“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节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下戚火贵的公仆形象和论为阶下囚的照片,通过给学生讲述他前后的变化对比,让学生自己得出引出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的内容。

二、寓言故事导入法

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主观符合客观”这一节时就可以讲述“画家画牛”的典故,通过典故反映出的道理引出将学的内容。

三、多媒体导入法

巴浦洛夫说过:“科学随着方法学获得的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进一步,我们仿佛上了一个台阶,于是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看到从未看到的事物。”多媒体用于教学活动,为常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用多媒体导课,有利于把学生引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之中,起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可以现用多媒体放一段环境污染的录像。就能先声夺人,把学生注意力牢牢把握住,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感到政治课就在生活中。

四、温故启新式

即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以前(尤其是前一、二节课)所学旧知的回顾、复习过渡到对即将学习新知的教学上来。由于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册教材内部的章、节、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始终保持着与旧知的联系,而不感到突然、陌生,使新旧知识之间连接得自然、顺畅。例如,在上《哲学常识》中“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一框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框我们学习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价值观又是一种社会意识,那么价值观与社会存在是怎样的关系呢?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又具有怎样的能动作用呢?我们又该树立和坚持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运用这样的导语,从旧知层层推进到新知,学生接受、掌握的难度就小多了。

五、悬念诱思式

即教师通过先讲述故事或者列举实例,然后从中巧妙地设置一、二个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调动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因此,安排这种悬念诱思式教学导语,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内心世界里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设法破释教师设置的悬念,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例如,在《哲学常识》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目的教学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回答吗?(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如此一段简短的导语,可以诱导、“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并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

六、情境切入式

即教师从课前班级的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则某个(些)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等,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简要的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地切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例如,在上《哲学常识》中“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一框时,上课前同学们随着音乐打节拍,每个同学都打,很整齐的打,一下子同学们情绪高涨,课前气氛活了。我示意大家停止后,便说了如下一段导语:“同学们,刚才的情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你们思考过它说明了什么吗?能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班级是一个整体,每个同学对班级而言是部分,刚才的打节拍,只有每个同学都打并且有节奏的打,才可以形成整体的气势,结果自然比一个同学打拍好。若这个也不拍那个也不拍,或是你东拍一下我西拍一下不按节奏进行,结果自然是一盘散沙,还不如一个同学打拍好。可见,整体和部分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这种由具体情境切入教学主题的教学导语,因势利导,生动活泼,其效果当然也比较好。

七、提问吸引式

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来。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语类型。它一方面能够通过提问巩固旧知,强化对旧知记忆和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提问,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学生及时作出注意、思维等心理的自我调整,把学生分散、无序的思维转移、吸引到该节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我校今年筹办百年校庆重大活动期间,学生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是学校、班级、与校庆有关的事情。这段时间的政治课教学,我便经常使用提问吸引式的教学导语。

八、漫画导入

利用漫画可以使课堂活起来。若用漫画导入新课,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进人状态,积极思维,畅所欲言,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一节的导人中,可利用课本漫画“四‘伯乐’相马”,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点出主旨―主观因素是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方面。这样导人新课,方法新颖,直观效果较好,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困境;解决办法

一、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我国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质量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被消除,一些滞后的教育教学和学习思维还依然存在。高中政治作为普及政治常识,提高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课程,目前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问题。

(一)重视不足,易被忽视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高考时考出理想的成绩,实现大学梦,所以在高中阶段,学校的教学目标就非常明确了,他们追求的是高升学率,为此,学校的教育就出现了学科之间的分层。对于语数外等分值不较高的科目,学校的重视程度较高,学生对其重视也是很自觉的向老师挂靠,突出所谓的主科地位,弱化政治所谓的副科地位,一时政治教学就被被冷落到一边,有的教学甚至流于形式。领导不看重政治学科的教学,没有领导的重视和学生的喜欢,老师也提不起兴趣,所以也出现了消极怠工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觉得教学内容假大空,没有什么实用型,并且高考占有的分值不高,所以也漠视了政治课的学习。

(二)教学方法不当,手段落后

对于高中来说,政治课程中很多的内容却是比较抽象和空洞,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很多的政治教师还是依然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采取灌输式和格式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作为被动接受的机械,对于枯燥的教学课堂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另外,很多的政治教师教学手段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和一个黑板,在信息化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的教学媒介在进入教育领域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高中的政治课教学来说,很多的老师根本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磨洋工,消极工作的现象经常存在,老师一味的讲解,学生一味的听从,没有多少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教学的目的就是拿学分,而不是道德品德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的教育目的怎么可能发展政治教学呢。

(三)师资不强,问题多多

高中政治教学的好坏,其教师队伍起着关键的作用,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很多的老师消极怠工已经严重影响政治教学的质量了。于此同时,我们发现,很多的高中老师没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有的不思进取,不但没有什么专业的技能,就连自身的品德素质也不佳。在教学上,没有创新,使得自己止步不前,大大影响了政治教学的效率。

二、优化高中政治教学的对策探究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政治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知识容量较大,内容较为丰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教学的形式,整合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做到全面发展和兼顾学科特长,强化对政治课的重视程度,改变以往比较滞后的教学观念。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未来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所以,只看重分数,只学习所谓的主科这是大错特错的行为。上至领导,下至老师、学生一定要明确学习目标,做到统筹兼顾,给与高中政治课足够的重视。学校要把政治教学作为常规教学来抓,并强化政治教学的考核工作,让老师重视起来,保证政治教学常年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二)强化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高中政治的教学活动除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传授之外,更为直观的政治教育就是老师们的言行举止。高中生有了自身的价值判断,喜欢模范和评价老师,所谓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已经成为政治教学的最强音。作为老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为学生做好榜样,要拥有一颗爱心,要拥有高尚的品格,要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要行为世范,以身作则,以信立人,让学生尊崇自己。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塑造自己的品德和操行。教师处理事情一定要公正合理,不能感情用事,不可歧视差生,偏袒优生,批评或表扬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某同学学习成绩好就一俊遮百丑,某同学平时表现差就做好事也无名,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能因学生的家庭背景不同而采取轻重不同的处理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树立正气,坚持正义。

(三)改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教学

要想优化高中政治教学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改变常规的那种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乐于学习政治课,才有实现政治教学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的科技手段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极大的方便了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如多媒体的使用,使得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变得生机勃勃,多媒体技术有其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声文图茂的展示教学内容,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系统,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上课方式上,老师让位于学生,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然后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此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开展探究式学习、案例式教学、主体参与式学习等,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对实现有效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中政治的教学工作,要想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方方面面的调整、改革和努力。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我国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函,高中政治教学一定会获得生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积极向上的情感、心境和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将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从而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假设学生认为课堂气氛很紧张,害怕说错话被嘲笑、被批评,他们就不敢大胆地发表看法、不敢畅所欲言,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深入讨论和沟通,甚至不利于学生形成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高中政治就其学科特征来说,本身就比较偏理论性,紧张的课堂气氛不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注意在课堂上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尊重、欣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师还应协调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不因为怕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认为出风头而抑制自己的表达欲望。教师应该仔细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聆听每个学生的心声,深入到学生中间去。通过把创新的机会公平分配给学生并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尽可能地消除和化解同学之间的抵触、对立和不信任等负面情绪,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从而激发全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试图掌握某项技能或者知识,培养兴趣,参加这项活动,并且具有极强的积极求知的欲望。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那么他的能力能够发挥到80%以上,然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却仅仅发挥20%,学习也是一样。假如学生对某一个学科或知识点不感兴趣,不但会遏制学生自主求知的能动性和活跃度,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首先,善于旁征博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法,借用能够让学生身历其境的实例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比较生涩、趣味性不足,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思维情景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统一,学生经常会发觉这样的课程比较枯燥乏味,创新就更谈不上了。比如,高中政治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哲学知识时,就可以通过通俗的方式讲解书本知识,把一些精彩的寓言故事,口口相传的哲学道理,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情意绵绵的民谣,优美动人的音乐,妙趣横生的谜语,发人深省的漫画,还有国内外比较重要的大事和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问题等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长久活跃的状态,增强求知欲和大跨步的创造能力,为学生创新进步的发展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其次,设置疑问要求学生回答,鼓舞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回答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是够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法,擅长在每个关键时刻给学生设置问题是老师的一把宝剑,创造学习障碍和难点,从而在学生心中引起波澜,让他们思维的火花在头脑中迸发,鼓舞学生追寻真理,在自主发挥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养成创新和思维的习惯。上教育思想课时,教师可以融合教学内容选一个合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这些好的学习习惯都对学生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只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备课,不拘于格式,大胆创新和开拓,最终使学生在课堂上迸发最璀璨的火花。

三、教导学生注重自身素质的发展

高中政治教师应注意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自觉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1.安排学生当次“教师”。高中政治课堂有很强的互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人当一次教师。安排学生备课,指导他们独立搜集资料、处理教材,强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每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课,要求学生尽量在有限时间内清楚课本的教学目的、内容、重点及难点等。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鼓励每位学生当一次老师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创新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高中政治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注重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出发,课堂讨论就是训练学生这两种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和辩论。课堂上的讨论可以通过全班集中讨论和分组讨论两种形式展开。其中,分组讨论鼓励学生都积极发言,踊跃表达想法。通过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发散思维,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想问题的视角,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6

关键词:知识结构导图;逻辑思维;教学效果

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是一种复习性教学,运用知识结构导图教学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高三学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事实上,高三的老师都是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组织教学的。学生在解答主观论述题时,往往是要点不全,思维混乱,而如果运用知识结构导图对学生进行教学,则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一、教师主导性原则

高三老师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导图归纳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知识结构导图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哲学认识论知识点时,老师可以抛出往年的真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找出有关认识论的知识结构导图。

例1:(2011年广东高考37-2)结合材料二,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

例2:(2012年广东高考36-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13分)

例3:(2012年深二模37-2)结合材料二,说明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7分)

知识结构导图:

高三老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大量利用这样的知识结构导图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引导,学生便可以在答题时很顺利地切入主题。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通过对知识结构导图的制作、修改、反思和再设计的反复循环,可以不断反思并完善知识结构导图。例如,在复习经济生活“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列出知识结构导图:

然后导出知识难点和热点:“如何解决收入公平”问题。解决此问题除了要理顺教材知识点外,还要渗透党的十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例如增加:“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等一些热点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互评原则

篇7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多媒体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08-01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各种媒体所记载和表达的信息融为一体,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方法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的优化等各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优越性

现代教学媒体的多样化,具有信息量大,能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比较优势,因此,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

1、有助于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型学习状态。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框教学中,从网上下载一些吸毒危害性图片和相关数字说明以及播放某些地方婚丧大操大办的录象,把这些情境显示给学生。由于利用多媒体创设的这些情境图文生动,贴近现实生活,学生的兴趣明显被调动起来了,注意力集中了,积极讨论发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框教学时,针对本框内容多、容量大等特点,运用多媒体创造了一系列的漫画,如暖水瓶事件、搭配销售等等。这些不仅贴近生活,而且形象化,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去分析、体会漫画中消费者的哪些权利遭到了损害,然后让学生讨论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寻求解决的途径应该是怎样的,课堂气氛热烈,效果非常好。

2、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学的针对性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等特点,便于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媒体作用加以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高二哲学“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时,利用FLASH动画“小鸡是怎么长大的”科普知识,形象地说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种动感的画面可以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并有效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并且可以体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优化教学内容。

3、有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法,由于教学媒体的简单(粉笔加黑板模式),课堂教学的任务似乎仅仅是讲解或传授教学内容,这种逻辑分析讲授过程的课堂教学法,也限制大量的信息,材料进入课堂,从而无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从信息材料中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教育辅助手段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极大改变政治课教学法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的特点,使教学过程真正转变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应用能力的培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辅助手段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发挥政治课本身内容新,时代性强,与社会实际联系密切的特点,同时对学生观念转变,素质培养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利状况。

1、有的教师把本来简单的板书即可明白表达且易于学生记忆、理解的内容不假思索地用繁难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去表达,目的仅仅是为了代替板书,结果就会增加学生记忆的份量和理解的难度,化简为繁,难为了学生。

2、有的教师以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得越多越好,结果就滥用,甚至喧宾夺主,把政治课变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课,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破解,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但整节课讲什么,不知所为。

3、有的教师过分迷信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效果,忽视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入透彻的剖析,以及对学生的恰当引导和启发,教学缺乏深度和理性思维。如有的教师讲到“防御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时,仅播出和的片段,让学生看看画面而已,却没有把这些内容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没有在“国内敌对势力”和“国外敌对势力”如何“颠覆”方面深入分析,结果,学生的理解只能是十分肤浅的。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应注意的原则

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政治课教学只应起辅助作用,不应超出辅助的地位。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思想性、科学性原则

教师选用现成的商品化或其它复制来的教学辅助软件时,要注意其思想教育性,思想教育性有问题的绝不能用。

教师对教学手段的运用要从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教学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是已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并能准确反映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破解重点、难点的。对那些没有经过验证,或容易产生误解,或已经过时的材料,就不宜使用。能用的还应适当剪辑,注意图像、音色的清晰度,对模糊不清、音质嘈杂的应适当扬弃。

2、化繁为简原则

在教学效果相当的情况下,能在黑板上板书的,就不必使用投影;能当堂朗诵的,就不必用录音机录下后再播放;简单制作幻灯、投影即可使用的,就不必运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制作电脑软件,应化繁为简。

如果运用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不能提高教学效果、效率的,就不宜采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教师的精力。面对教学中较难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较多的基本事实、例证介绍而口述效果又不够好的,可适当采用录像、投影图表等介绍,既可节省时间、简明扼要,又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3、适度原则

篇8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把意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一、课堂导入要有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熟悉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新致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高二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高二学生来说要理解有困难。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是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

二、讲授理论知识时要生动形象

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勾通?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契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住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融汇。

重难点的讲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中学以上学生学习的难点,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中运用好提问艺术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的统一的境界。

篇9

一、情境切入式导入法

教师从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可以是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或者教师有意识地对某种情境稍作加工处理,随机应变,灵活自然地加以简要的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切入该节课的教学主题。例如,在准备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内容时,正赶上学校宣传郭明义事迹,我就问学生:“同学们知道郭明义的具体事迹吗?”学生们纷纷抢着说。我又问:“为什么郭明义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们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开始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要找准契合点,马上利用新的情境继续进行教学,比提前准备的导课效果可能更好,更有适时性、针对性,这种导语形式反映了它具有很强的应变魅力。

二、提问吸引式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遵循这一认识规律,为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抓住事物的关键,巧妙设置疑问,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以解决的问题,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哲学”概念时,我就设计了如下问题:“哲学思想人人都有吗?”“世界观是哲学吗?”“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吗?”“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具体方法指导吗?”……以这样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的导语开头,引发了学生追问问题结果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求知状态,也就是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政治课产生认知魅力,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用典故式导入法

中外文化都有很多典故,这些典故含义深刻、意味深长,是有很高艺术性和文学性的作品。在政治课中,适当地引用典故,使抽象理论形象生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既可以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轻松地接受和形象地理解所讲的内容,又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主观符合客观”这一框题时,我讲述了一个“画家画牛”的典故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古时候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两牛相斗图,甚为得意。他给朝廷的一些官员看,他们也都称赞不已。可是当他把此画给一位农民看时,这位农民却哈哈大笑,他说两牛相斗,为了用力击倒对方,它的尾巴永远是夹着的,绝不会高高翘起来。画家听了之后面红耳赤,再也得意不起来了。那么画家为什么会闹这样一个笑话呢?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热烈地议论着,积极性很明显表现出来,我很快就可以进入到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中。这样运用典故来进行导课,可以使枯燥的政治课富有文学魅力,强化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音乐导入法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模式整合;高中政治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及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要求 “以人为本”,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转变,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并且有个性地发展的目标;要实现高中的课程体系的变革,提出以学生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基础,以紧密结合学生职业规划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观念导向。为满足新课改的具体需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建立整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理念及发展目标

1.实现知识灌输向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转变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在于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转变提升基础教育的教学体系、结构、内容,建立健全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考课程体系。其比较深刻地分析了问题及不足,明确指出要改变知识灌输的课程教学体系,努力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的导向,通过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塑造它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学生学习方式要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项基本任务当中,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以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目的。教师教学的变化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基础,所以,我们衡量新课改的标准就是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转变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重要环节。

3.新课改的内容体现以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宗旨

依据新课改的内容及目标要求,课改教学模式及内容要始终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真实感受,拓展学生选择的渠道,在其中提升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认识,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的目标。

高中政治课程同时事政策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与其他科目的教学及德育思想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完成。以维持现有的以生活主题为前提的系统联系为基础,同时要展示出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理论基础及整合目标

1.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理论

(1)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自我主动的学习过程,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明确自身学习需要及方向,依据现有掌握的学习材料并确定学习进程,自我感知学习结果(主要通过自我评价),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是最佳的。要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付诸实际,课堂教学的作用就是为前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多元智力的学习理论。能力是可以用文字表示的的,它是一组多元化的概念,包括语言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空间智力、人际智力、肢体一动觉智力以及内省智力以及自然观察者智力等。多元智力理论作为比较有特点的教育学观点,为当今教学模式及学习方法的“多元性”拓展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可操作的根据。

2.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目标

为了将新课程的精髓更好地落到实处,新课程确立了一条基本理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其内涵具体包括:

(1)知识与能力并非仅仅指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是使教师们明确,知识是不能直接传化成能力的,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使学生受益良多。

(2)过程与方法并非仅仅指教学中传授知识一定要注重知识推理论证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的教学,应研究选用与之相应的最佳过程与方法。这其中还有更深的内涵:即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了知识教育我们还必须特别加强文化教育与精神教育。就知识教学而言,对许多种类的知识,我们还必须教给学生这些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3)协调统一强调的是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是以课程知识的传授为载体,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养育,价值观的确立、灵魂的塑造等相互协调,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之中;就教学的目标而言,是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的协调统一,即培养集科学与人文素养、精神于一身的人。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路径导出

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1.建立模式库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归类和调整,建立一个专门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模式库以备候用。

2.确定教学任务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与教学主体、客体、教学设备等教学条件合理组合,确定该课时的主题性教学任务。

3.权变重组,形成策略

按照确定的教学任务,并结合各种变量的变化情况将模式库里的教学模式加以调整组合,形成完整的教学策略。

4.执行策略

师生双方进入课堂,在执行策略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皆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得到相应的发展。

5.调整提高

依据各方反馈回来的情况,对模式库里的模式及其使用策略进行调整提高,并准备进入下一轮反馈。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实践策略

1.善于根据学生需要,把握教学广度、深度和难度

政治课原有的经济、政治、哲学三部分内容变为四部分。在时间上也做了调整,原来需要两个学期讲授的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被缩减为一个学期。从量上来说,新课改并没有让人感觉到负担的减轻,对于政治课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超量”的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从课堂上找到突破口。

2.采用启发式学习方式,使课堂“动”起来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善于设计政治思考性问题,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广度、深度,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适度型、开放型的问题,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善导,善于利用学生广泛关注的,并且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去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上进行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邝丽湛主编.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篇11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学生主体性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19-03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权威性、绝对性、主导性,因而传统教育多为单向度模式。受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教师的主体性范式强于学生的主体性范式,学生的主体性建构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尤其是高中课程的教育,受唯成绩论的影响,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生活,学生的主体性逻辑皆未能得到充分的彰显。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教育环境直接影响着人未来的发展。在这个关键阶段,学生的主体意志若不能得到充分地激发,将会丧失提高自我的可能性,进而使其成为社会或者其他人的附属物,丧失人的本质。高中政治课是培育学生主体性能力的重要课程,政治课不仅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还着重培养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开发的能力,使学生明晰自己所具有主体性能力,真正认清自我,达成本我,促进自我存在价值的实现,进而推动自身的健康成长,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建构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恩格斯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这种分工造成的片面性。”因此,教育能够解构人的片面性,建构人的全面性。高中生接受教育不只是接受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接受文化教育,使知识文本的教育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进而建构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全面发展。而高中政治课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正契合这一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学生的课前设计和课堂建构的过程,培养和提升学生自己的认知、实践能力。学生在自己主Э翁玫纳成活动中,能够充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组织能力、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逻辑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而消解传统政治课堂中学生单一性接受、继承、服从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最大限度地锻炼自身、提升自身、发展自身。以上可知,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每一位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师的职责所在,但老师的每一份苦心并不都会赢得学生的理解。教育失效并不是一个新话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也推动上层建筑的发展,尤其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开发。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单向度教育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较好地培养,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建构进程缓慢。教师在高中政治课程中转换教育模式,重视自身主体性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实现教育的主体性,建构双向度的教育模式。而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建构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进行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自我建构,推动课堂的科学化、高效化、合理化的生成,达成课堂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消解高中政治课的实效性空场问题。只有学生积极化、深入化、集中化建设课堂,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结果产出的最大化,最终推动高中政治课实效性的实现。

(三)重构教育的本质

“教育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凝结了人类生命本质力量的文化来滋养、培育和增强人的生命本质力量,提高人类本质,发展人的个性本质,使人的本质与生命力量充分而全面地发展,使人成为完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使人的人格、人性得到完善发展。人格的养成不仅需要知识的滋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的意识,造就主体人、社会人、文化人等,使人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传统的高中政治课更多的是契合升学需要,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教育的工具价值彰显,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因此高中生的人格养成进程发展缓慢,成效不显著。教师在高中政治课程中积极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力,使学生在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生成知识、情感、道德,而教师更多的是发挥辅助、提醒功能,使学生在多元价值文化中不至于偏离社会的需要,进而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判断能力等。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建构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消解教育的工具性,造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进而重构教育的本质,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

二、培养学生主体性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性意识空场

在传统的教育文化、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化、服从化、承接化状态。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识到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但是这种意识还没有成功地转化为现实。在实际的高中政治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存在着空场现象。高中生虽经过一定的教育,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但还需要外部因素加以引导,否则将会产生自我意识发展不足和自我意识发展过度的现象。自我意识发展不足是指学生没有能真正认清自我,挖掘和开发自己的能力,导致在潜意识中否定自我,进而会无意识地服从他人或其他社会组织,最终成为一个附属物。而自我意识发展过度是指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体验的不足,导致学生过度肯定自己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群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逻辑凸显。无论是自我意识发展不足还是自我意识发展过度都是主体意识消极发展的表现,都会导致学生主体性意识空场化。现今,高中的政治课堂虽然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但是这种课堂参与都是在教师设定好的空间、模式和逻辑中参与,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在一个设定的逻辑中,只在这个范围下思考、参与,致学生主导课只是一种表象化的主导,而不是一种真正化的主导。

(二)教师主体意志的绝对化

教育是一个互动的双向学习过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学习认知的主体。虽然我国一直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性,但是“由于双方的知识、年龄、背景、身份存在差异,一方是相对成熟或具有某种知识优势的主体,而另一方是尚未成熟或虽有一定成熟度但没有知识优势的主体,又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基于这种前提的不平等,教育者的主体意志易绝对化,教育者认为:由于教育对象的不成熟性,因此有需要和有必要不断教导受教育者。而在这教育过程中,潜意识把受教育看成是客体,自己是主体,因此主体需要对客体进行改造,只具有一种客体性。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虽然教师依据新课标的理念不断强调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很多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个模式都是教师主体意志技术化、规范化的体现,学生的参与都是在教师预设的逻辑中开展,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反而凸显教师主体意识的绝对化。

(三)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缺乏

“自我教育是自教与自学的统一,表现在主体的主动求教方面。”高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并不就是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内化课堂内容,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践行。对于高中生来说,政治课的学习,首要面对的就是对政治内容的选择,通过自我意识选择内容,并生成活动,进而才会产生自我教育的意识,达成自我教育的目的。但是,由于高中政治课程教育存在不足,以及教师主体意识强烈,导致学生不自觉地对教师形成一种依赖心理,没有完全认识到自我教育的价值,导致学生自我教育需要的空场。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多表现为具有外部性、强制性、自发性。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自我教育的价值,无论是在意识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都未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三、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意志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的主体性也在不喾⒄梗同时也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在教育领域的突出表现,即学生主体性意志的彰显。学生主体性意志的形成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创造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由于我国仍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发展还不完全,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意志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更需要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意志。

1.树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平等观。教育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学习的过程,而非单向度的教育过程。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需要强调平等互动的观念。虽然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着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差别,但是在信息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边界不断扩大,渠道不断拓宽,教师的教授不再是学习的唯一途径,教师和学生的不平等性前提被打破。信息时代下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强烈,自我认知能力突出,对平等地位追求更加强烈。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要紧跟学生的变化趋势,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平等与互动的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缺乏交流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有做到尊重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实现师生互动学习的双向度教育。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树立平等观,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地彰显,学生的话语得到更好地尊重,学生的行为得到更好地认同,进而促进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提高,推动学生主体性人格的打造。

2.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人的主体性价值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高中政治课堂对培养个体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政治教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互动思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现在的中学校园处在一个开放性的体系当中,学生受到各种思想冲击。在多元化社会体系下,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终身学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促进。而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学习需要互动思维的支撑,因此高中的思想政治课堂可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培养学生的互动思维,实现学生互动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会理性地、自主地分析,进而实现学习的高效化、科学化。学生互动能力的养成,能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挥自我认知、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等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主体性地发挥。

3.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性不断受到重视,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性需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即调动自身的能动性,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此,首先要做到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参照,强化自我管理的动机。其次,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体验自我,反思自身的实践,从而转化自我行为。在高中政治课堂中,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自主生成课堂,掌握课程学习的主动权,进而在反思学习中转化为自我行为,实现自我教育。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强化,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成效,还能够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向培养,推动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

教师对学生主体性认知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其内容的特殊性易引发教师权威单向引导的现象,从而弱化学生的主体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应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对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教育的过程是教育双方互动的过程,是教育者主体的实施,学生主体实现的过程。当前的中学生具有一些共性的特点,但是由于生理、心理、知识、家庭等因素的差异,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各具特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动观察学生的特点,为此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统计记载法。对学生的成绩、集体活动、出勤情况、谈话记录等各方面进行记载,了解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第二,调查评价法。听取该学生的家长、老师、同学对其的评价,更加客观全面了解学生;第三,学生自我介绍法。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深层次的思想境界等;第四,实践活动的考察法。学生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握学生的能力。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家庭与社会交际、心理状况等,只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学生,才能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2.设置有效的教育情景。有效的教育情景,对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发挥教育双方的主体性有重要的作用。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收集社会的问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教育情景。这种情景设计就是教师主体性发挥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中运用所学知识对情景的分析,就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是师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后,很多教师转变了教育方式,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在规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生成教师预设的知识,其实这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设置的情景要更多的由学生来主导,应该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来获得知识成果,同时也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课堂情景,自发生成课堂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

3.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高中政治教师的素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素质是一种内在的潜能,这种潜能会不自觉的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课堂的控制。高中政治教师首先应该提升自我思想政治素质,坚持学习思想,坚定政治立场,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要提升专业素养,自觉钻研教材,精通教材,密切联系实际,及时更新知识。还要广泛阅读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升文化素养。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健康的身心,高尚的人格,才能更好地转化为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同时要有丰富的教学技能素养,提高自身幽默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另外要学会欣赏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注重人才培养。最后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一位教师若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产生的也是积极影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高中政治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 武.关于如何提高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吉林教育,2008(1)

[3]张正江.后现代反本质主义背景下的本质观、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4]王国栋,刘艳芳.论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作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1(21)

篇12

关键词: 主体作用 现代化教学技术 问题情境

新时代,高中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政治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开放式平台

新课程背景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供舞台。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学生可以采用具有创造性的方法,发现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老师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共同探讨,发表看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的基本原理作分析。这样开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学生自由、创新、发展,实现了知识结构的最优化,师生对话,质疑问难,取得了很好的活动效果。开辟时事论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创新品质的发展。由学生自己准备和主持,要求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哲学原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例如《投资理财的选择》中复习储蓄存款的内容,我先让学生复习储蓄存款的实质,储蓄存款的特点,存款利息,存款利息的决定因素,其计算公式,然后提出问题:“利率是国家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存款有什么影响?”拓展延伸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放教学内容和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添活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二、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政治课的时代气息

大部分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始终围绕“讲”字下工夫,脱离时代的政治课除了一味地说教之外还缺乏生气。不仅课堂承载信息量较少,而且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我认为时事政治教育可以水融地化时政知识于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他们用知识指导行动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讲授“选择投资方式要充分考虑的因素”时,我引导学生认识谨慎选择投资方式,把握四个原则:①既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又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②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④既要考虑个人利益,又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问:“各种投资方式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拓展延伸各种投资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储蓄存款利率影响债券利率,储蓄存款利率影响股票价格。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理解书本知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信息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科技,通过教与学和教与资源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况,能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最佳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学习兴趣。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生涩与呆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使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目的。这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篇13

关键词:读导思练;自主学习;学习习惯;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41-0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教学逐渐由“师本”向“生本”转变,由“讲堂”向“学堂”转变,“生本”逐渐成为教育之本。“生本教育”的创立者郭思乐教授,提出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要使学习者的生命潜能、本能和天性得到激扬,提升教育生产力”。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本能和天性,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学生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呢?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尝试使用“读导思练”自主学习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本文将结合《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的教学,展示“读导思练”自主学习单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过程。

一、读:阅读标记,知条理

“读”指依据自主学习单的要求,阅读教材。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用教材学,提升阅读力,注重整体性。教材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源,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引领阅读,才能帮孩子变聪明。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学会“泛读”和“精读”,通过“泛读”提纲契领,把握整体;通过“精读”对号入座,突出重点。

在自主学习单中,对“读”的要求是:阅读本框知识,依据要求,在书本中做好标记,时间3~5分钟。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 和 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 。

(2)哲学源于人们在 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 ,使人 的学问。在汉语中,哲学就是 。

(2)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 和 。

学生通过阅读,依据以上要求,在书本上进行标记,标记有助于学生理清条理,空格有助于学生突出重点,时间的要求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提高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阅读,基本能够准确地把握本框学习的两个问题:哲学的起源及哲学的任务。阅读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做好课前储备;标记能让学生识记知识,理清条理。在阅读过程中,要养成“眼到、手到、心到”的习惯,用眼阅读,用手标记,最终了然于心。

二、导:学法指导,抓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教材基础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预测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疑难问题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这就是“导”。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教师导学,以导促学,注重学法指导。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要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在自主学习单中,教师要导的内容是教材重点知识中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地方,在导的方式上,应注重思维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及对相关误区的点拨。

在自主学习单中,对“导”的要求是:分析以下角度,全面理解,进行重点记忆,时间5分钟。

准确地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哲学的起源:(生活对哲学的角度)

(2)哲学的任务:(哲学对生活的角度)

(3)反对:(割裂哲学与生活、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4)克服有关哲学本义理解上的误区: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因此学了哲学就聪明。”你赞成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教师的“导”,着重在于给学生一个“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全面地理解知识,而不是直接给学生一个答案,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知识体系与框架结构,明确学习的方法。在学习本框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依据全面观,从起源、作用、反对、误区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从正反两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其中对误区的设计,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现象或观点等进行分析解读。从哲学的本义上看,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哲学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错误的、非科学的哲学,不仅不能使人聪明,相反还会把人引入歧途。

三、思:反思质疑,知得失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是通过“读”和“导”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的过程,即不断自我反思、总结、提升的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在思中学,自思得疑,注重培养问题意识。孟子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构建知识体系,总结自主学习成果,在梳理已获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还存在的困惑与疑问。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质疑,通过“思”,明确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在自主学习单中,对“思”的要求是:对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归纳,静默已得,写出疑惑,时间3分钟。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学生课堂自述及检查自主学习单“问题记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反思过程。因本框是学习哲学的第一框,学生对哲学是陌生的,对学习哲学有畏难情绪,学生总认为哲学是高高在上的,对“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这种提法无法理解,在生活中也举不出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因此,在自主学习单“问题记录”中主要有以下问题:(1)哲学的起源是生活实践还是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就是哲学吗?(或者说对“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这句话不理解。)(3)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为什么说是“活的”?(4)哲学的任务就是哲学的作用吗?如不是,两者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疑惑,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和重点讲解的问题。

四、练:自主检测,需反馈

经过了“读、导、思”三个环节的学习,最终要对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测,这就是“练”的环节。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课前自测,自察自纠,注重问题反馈。通过“练”,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反馈平台,让教师了解学生自测情况,针对问题进行备课教学。自主检测题一般为5道选择题,题目要精选,要尽量能涵盖本课教学的知识点,对于重点知识可以选择多道,从不同角度进行检测。

在自主学习单中,对“练”的要求是:合上课本,独立完成,时间3分钟。练要精练,这就要求题要精选。选题要有目的性,教师应在每道题旁注明所要考核的知识点,一旦学生出错,马上就会知道问题出在哪儿。选题还要有创造性,教师可以对一些原题进行改造,一是材料的更新,用最新的素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题肢的变化,增加或减少陷阱,以改变试题难度。在本课的训练中,我选择了《阳光课堂》基础题中的5道题,加以适当改造,考核了哲学的本义、起源、任务及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等,通过“练”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对哲学任务的理解,对其中的“正确指导”有一定的认识误区,这就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设计“读导思练”自主学习单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依据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单坚持任务驱动,以“读”为基础,以“导”为桥梁,以“思”为关键,以“练”为手段,将读、导、思、练四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 创新教学 具体操作

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应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使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上,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表露真实思想的机会和舞台,而且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这就要遵循思想教育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那么政治课创新教学应如何具体操作呢?

一、消除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

1.在教学目标上,改变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确立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以教材为基础展开的教学活动,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高一《经济常识》介绍的有关知识本身就非常贴近今天的经济生活。教师除传授理论知识外,也要要求学生关注国内外,尤其是生活中的典型经济现象,组织学生围绕这些经济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各抒其见,畅所欲言,使学生在获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有机结合。“一个差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学生自己发现真理”。例如在“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结合相关经济现象,组织学生讨论,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二者的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前者对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死记硬背,压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后者对知识的掌握不仅牢固,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师生关系上,改变传统的教导与服从的关系,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应是鼓励、平等和宽容,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氛围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系统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不失时机地鼓励激发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既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利用课堂切实培养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1.培养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创新意识。求新的过程是指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新东西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其主要方法有:(1)从旧知识中挖掘出新意。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中提出新问题,既可以深化认识,又可以创设新的问题情境。(2)转换观察角度。对学生已有的一些就知识,转换观察的角度,可挖掘出新意。

求异的过程是指学生对已成定论的指示敢于提出相异的观点,敢于寻找和发现政治学课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主要方法有:(1)利用先验概念求异。先验概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狭隘的经验出发对某一事物形成的片面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先验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之初来设问,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2)从事物的反面去求异。

求变的过程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墨守成规,以求触类旁通,深化发展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了商品概念和基本属性等有关指示后,教师可举例让学生判断哪些东西是商品,哪些东西不是商品,同时又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是指我们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联想起其它相关的,甚至暂不相关的人、事物、概念的心理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流畅的、独特的、变幻的思维方式。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独立性、灵活性,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

(1)求简法。对于一些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求简法”的方法。例如,采用图表形象地提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许多复杂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得以简化。如在哲学中介绍“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等关系原理时,学生往往混淆不清,采用图表法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目了然。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