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学产生的原因范文

经济学产生的原因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学产生的原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景区餐饮业;收益-成本;供求关系;单次博弈;竞争;信息共享

一、引言

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中流砥柱,餐饮业对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旅游活动不仅局限于游山玩水,还包括挖掘景区深层的文化底蕴。而饮食文化于其中,更是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离不开饮食,他们互为花叶,相得益彰;同理,景区离不开餐饮业,他们互相依存,使得旅游更加便利,餐饮业收益更加可观。但是,在旅游景区的餐饮业给当地人带来更多经济收入的同时,消费者却并没有获得与其付出所相应的同等价值的消费体验,大多数旅游者往往会因“人生地不熟”被景区餐饮业商家蒙蔽、欺骗,类似“青岛大虾事件”、“哈尔滨天价鱼”之类的案例屡见不鲜。景区餐饮业商家相对整体市场而言普遍定价偏高、提供的产品质量较差,存在着“宰客”之嫌,然而此类商家却常常能够在景区“屹立不倒”,甚至已是“百年老店”,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常识大相径庭。那么产生这种景区餐饮业“怪象”的原因是什么?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从经济学角度对该现象的原因加以分析,并试图探讨相应对策。

二、从收益――成本角度分析“怪象”产生原因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主体,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利润,而众所周知,“利润=收入-成本”。在景区发展餐饮业,不可忽视的一项便是其较高的经营成本。对于景区来说,“寸土寸金”毫不为过,餐饮业要在这样的地方享有一席之地,需要支付的店面租金、水电费相对非景区地区而言是高昂的,因此景区餐饮企业的经营成本相对来说是较高的。同时,景区并非一年四季客源不断,旅游旺季旅客蜂拥而至,自然给商家们带去丰厚的收入,但是在旅游淡季,商家在铺位租赁费、日常水电费等固定费用的压力下时刻面临着亏损的风险。因此,景区餐饮业商家不得不在原材料质量、劳动力投入等其他方面压缩自己的经营成本,这就出现了景区餐饮业常见的以次充好、缺斤少两,或者是就餐环境差人意、上菜速度慢、服务态度差等现象。此外,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企业在尽力压缩成本的同时,也倾向于提高产品的定价,从而使游客的利益受到侵害。

三、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怪象”产生原因

所谓供求关系,就是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当供不应求时,市场成为“卖方市场”,物以稀为贵,卖方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可以适当抬高价位以谋求更大的利润;而当供大于求时,商家提供的商品总额超出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生活的物质资料需求所需的商品总额,这时市场便成了“买方市场”,买方处于主动地位,所以此时各个商家若是想更具有竞争力,便不得不降低售卖价格以招揽客源。

很显然,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大多数景区内的餐饮业正处于供不应求的大好形势下。正是因为景区中经营餐饮企业的商家相对于庞大的客流量而言数量稀少,所以每一家饭店的出现都会显得更加珍贵、不可多得,一个座位、一顿饭对于游客的意义也会远超非景区地区。那么,景区餐饮业商家也就更有资本以高出常理的价格收费,在这种几乎不存在竞争的环境里利用垄断优势定高价谋暴利非常简单。而相比之下,景区外的商家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在提供同质化产品的背景下贸然提高价格就意味着削减了自身的竞争力。在两种不同竞争程度的市场类型下,景区内外的餐饮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姿态,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四、从博弈论角度分析“怪象”产生原因

在经济学中,“博弈”意味着理性主体在既定规则下,选择一定的策略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餐饮业商家选择提供何种质量的服务和顾客是否会选择再次光临可以抽象为一场博弈。由此假设,若餐饮企业选择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企业虽然只能获得1单位的利润,但是顾客将获得1单位的效用,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将会再次光临;倘若企业选择提供“高价格、低质量”的服务,那么顾客将得到“-1”的效用,企业虽被该顾客拉入“黑名单”,却能由此获得2单位的高额利润。

一般而言,餐饮企业往往会选择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努力经营,注重“声誉”,期待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源。虽然对于每一位特定顾客,商家每次都只能赚取1单位的利润,但是由于物美价廉的良好服务使得每一位特定顾客都将成为“回头客”,商家1单位利润的获取是可持续的,从而能够实现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但是,对于景区餐饮业商家而言,在其经营期限内,它一般不期待同一位游客的第二次光临,因为一位游客很少会频繁去同一个景区观光。因此对于旅游区商家而言,“声誉”、“口碑”、“回头客”等都是无足轻重的概念,并不会对商家未来的收益造成影响。因此,对于某个特定景区餐饮业商家和某位特定游客,他们之间的行为策略选择符合“单次博弈”,即不论商家提供何种性质的服务,该游客都不会再次光临。因此在追求高额利润的目标驱使下,景区内餐饮业商家自然会选择提供“高价格、低质量”的服务。虽然企业会因此在该游客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是企业却能够在这一次经营中获得2单位的高额利润。

五、探讨扭转景区餐饮业“怪象”的措施

1.引入竞争机制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我国景区餐饮市场现属于“卖方市场”,竞争不够激烈,利润流向太过固定,导致景区内餐饮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肆无忌惮地提高价格、压低成本,侵害消费者利益。笔者认为,各景区可以通过引进更多餐饮企业,加强竞争,使景区内餐饮行业摆脱“卖家市场”的现状,逐步实现供求相当,向完全竞争市场靠拢和发展,让各商家为竞争客源而主动降价、提升产品质量,使得消费者剩余最大化。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破解“单次博弈”困境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信息的共享。景区餐饮业商家之所以不惮以“得罪”单个消费者来获取暴利,是因为单个消费者的不好的消费体验不会影响其未来收益,还是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到该景区旅游,到该餐馆消费。但是,在当今信息时代,借助互联网科技,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已是易如反掌。倘若每一位旅游者都将自己的用餐体验如实反馈到网络平台,景区餐饮业商家提供服务的质量就会被曝晒在阳光之下,每一位后来的旅游者都将参考这些信息,从而选择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餐饮商家。“声誉”、“口碑”将重新为商家所重视、所追求,选择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以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将同样成为景区餐饮业商家的理性策略选择。事实上,“大众点评”、“美团”等手机app就是这类信息共享平台的现实雏形。虽然在当下,这类应用普遍还存在囊括商家不够全面,在大城市发展成熟但在中小城市普及度不够等缺陷,但是笔者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类app会继续完善发展,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熟悉、运用、信赖,公正客观地反映各个商家的服务质量,从而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充足的信息,帮助消费者维护自身利益。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由于景区餐饮业的租赁、水电费等营业成本较高、景区餐饮业现仍属于“卖方市场”、商家与游客之间的买卖相当于“单次博弈”等原因造成了景区餐饮业普遍定价偏高、提品质量较差的“怪象”的出现。虽然企业追求最大利润的经营目标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正是我国景区餐饮业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导致了商家选择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手段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通过加强竞争、建立共享信息平台等举措完善市场机制,笔者相信我国景区餐饮业最终会成为一个成熟、良性发展的市场,而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下,最终将是那些诚信经营、真诚服务的企业能够做到长久发展、屹立不倒,并最终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关键词】磨床;磨削;主轴;圆度

Abstract:Introduces CNCH350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grinding, for in the precision grinding of grinding defects, analyzed the ovality, roundness error causes and solutions, and has taken some measures, and new technology method, discusses the new measures and the effect after the process method.

Keywords:Grinding machine;Grinding;Spindle;Roundness

CNCH350是公司在“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创新中,承担的重大专项课题“航空精密加工车床”。在对这台机床主轴进行超精密磨削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现象:磨削后的主轴,在以键槽对称轴左右45o方向分别为长短轴,形成大小在0.009mm左右明显的椭圆度(如图1所示)。

试验证明,主轴椭圆度的产生,是由于主轴本身结构及在磨削过程中周期变化斜弯曲的影响所形成。从图1可看出:OY、OZ轴为对称轴(也是主惯轴),通过OY、OZ轴的纵平面为其主轴的主惯面。为了研究和计算推理方便,在不影响变形性质的情况下做如下假设:

1.在磨削过程中,因为磨削力很小(

2.主轴在自重作用下的弯曲变形,可近似看成均布载荷q作用下的变形。

因为主轴OY是双键槽的对称轴,所以只要研究了OY轴在Ⅰ、Ⅱ象限中的情况,主轴在磨削过程中发生斜弯曲的情况就基本清楚了。

主轴在磨削过程中,工件每转动一周,由于Jy≠Jz,在主轴自重的作用下就形成了周期变化的斜弯曲。这种斜弯曲就引起了工件在水平方向的周期摆动(主轴及垂直方向同样也在上下周期摆动,但对主轴磨削椭圆度影响不大,故不予研究)。当工件向远离砂轮方向摆动时主轴将少磨去一部分;当向接近砂轮方向摆动时主轴将被砂轮多磨去一部分。于是在磨削过程中工件就自然地形成了椭圆度。由均布载荷作用下梁的弹性曲线方程式可知:y=qx(L-2Lx+x)/24,当x0时,y0。所以主轴的椭圆度从刚性最差的中间部位向两端逐渐减少,两端椭圆度最小,趋向于零。

从上述分析可知:CNC600主轴在磨削过程中椭圆度的形成是由于周期变化的斜弯曲的影响造成的。因此,只要主轴结构和磨削方式不变,椭圆度就必然会产生。经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利用现有设备(M131W)尽量减少主轴椭圆度的方法。这就是采用具有弹性的石墨填料砂轮,进行调头磨削并严格控制停机的适当时机,同时借用磨削过程的复映规律,就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真圆度。因为调头磨削刚开始砂轮接触工件的部位是椭圆的长轴,随着磨削的继续进行椭圆度逐渐减少,当长短轴接近相等时立即停止磨削。如果继续磨削下去将使原来的长轴变为短轴。

及时掌握停机时间是磨削成败的关键。我们是这样控制的:在调头磨削时将主轴外圆涂上紫色或红丹油,当磨削面积达到整个外圆面积的1/2时,立即停止磨削,此时主轴的长短轴接近相等。应用上述方法在普通磨床上磨削,使主轴椭圆度由原来的0.009mm减少到0.0027mm,母线直度小于0.002mm,粗糙度Ra0.022um。根据这种原理,利用其它零件作试验,得到了完全一致的结论。如一根¢50x2000mm的镗刀杆进行磨削时,当刀方孔开到一个方向上时,用正常方法磨削椭圆度达0.03~0.04mm。若采用上述方法磨削,则很容易把其椭圆度控制在0.01mm以内。当多个刀方槽成90o方向间隔开到刀杆上(如图2所示),就是利用一般方法磨削,也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我们曾查了工具库的所有典型镗刀杆,发现直径和长度完全相近而刀方槽开的方位不同时,椭圆度相差很大。

为此,在设计精密长轴零件时,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在零件的任一对垂直的主惯性平面内使惯性矩J尽量接近,即Jy≈Jz。

参考文献

[1]赵志修.机械制造工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2]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基础[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磨工工艺学[M].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4][美]E.保罗.迪加莫著.曹正铨等译,林丞等校.机械制造工艺及材料[M].机械工业出版社,1979.

[5]蔡兰.机械零件工艺性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6]赵如福.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篇3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90-03

引言

关于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以及就业问题,国内学者进行过详尽的探讨。在解释研究生不注重科研学术,转而关注就业方面,姚乃英等(2009)认为,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用人单位不再用“高消费”来装点门面,而是更需要应用型人才;肖干(2009)认为,研究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整体就业领域已由过去的学术领域转移到实践领域。一些学者则认为,研究生是否注重科研学术与导师有很大的关系。梁传杰(2008)认为,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没有把研究生导师享受的待遇和其门下研究生的表现结合起来,激励措施与工作绩效缺乏关联性,这导致了研究生导师失职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尹发跃(2009)认为,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研究生能参与导师课题的比率不足40%,相当比例的研究生无课题可做。此外,一些学者从研究生自身因素分析。郑祥江(2008)从研究生读研的动机方面解释部分研究生缺乏学习和生活目标,比较盲目,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部分研究生不知道读研目的何在,有些学生甚至是为了避开本科就业压力才选择读研,结果纯粹是为了混文凭;杨小平(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个人理想、性格和个人能力等,家庭条件不好的或者自费的研究生,希望毕业后找个待遇好的工作,尽快帮助父母还清借款,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就如何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培养来解决研究与就业的矛盾问题,徐梅(2008)提出,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阶段,要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增加奖学金的奖励额度;同时,要将奖助学金的评定与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挂钩,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积极性;刘映婷(2014)提出扩大“非单一导师制”的比重,建立导师与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定期交流制度,完善研究生导师考评制度。

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去精英化,硕士研究生学历成为许多单位招聘人才的起点,一个原本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岗位有许多硕士研究生竞聘;学术型硕士尤其是理论经济学硕士就业问题突显,他们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为就业做准备,同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他们必须从事科学研究,从而形成研究与就业的矛盾。目前,研究与就业矛盾已经影响到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解决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吸取现有相关理论成果之后,分析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提出研究与就业兼顾培养理论经济学硕士的应对措施。

一、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篇4

摘要:交易费用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的节约是选择何种经济组织方式的重要因素。但是交易费用真的毫无缺陷吗?在此想要提出并加以分析的问题是:交易成本理论是完善的吗?有哪些主要缺陷?将着重分析其四个主要缺陷或矛盾:“交易费用”作为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交易费用 外延 缺陷

交易费用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的节约是选择何种经济组织方式的重要因素。但是交易费用真的毫无缺陷吗?

在此想要提出并加以分析的问题是:交易成本理论是完善的吗?有哪些主要缺陷?将着重分析其四个主要缺陷或矛盾:“交易费用”作为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存在的缺陷;交易M用产生和变动原因的分析不彻底;夸大交易费用的解释力;对“交易费用”与“生产费用”交互作用的分析是一个薄弱环节。

“交易费用”作为一个核心范畴外延不确定并难以准确计量。“交易费用”的重要性:“交易费用”成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创新之处,“新制度经济学”也因它而又被称为“交易费用经济学”。“交易费用”揭示或反映了交易本身必须付出代价这一客观事实,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经济活动的工具,强化了人们在进行交易方式选样时的“交易成本”意识,使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渗透到了制度分析领域。

两个缺陷:一、外延不确定:也就是说,“交易费用”没有确定的分类,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项目,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其外延或边界不能确定,甚至漫无边际。所谓“交易费用”范畴的外延不能确定,不是指不同的交易方式或领域的数量不能确定,而是指生产某项制度或维护其运转及在特定制度下完成特定交易活动所需的费用项目(如信息费用、谈判费用等)不能确定或难以确定。二、是难以计量或准确计量。当然不是说所有的交易费用项目都不能计量,但是,在存在许多交易费用项目的情况下,只要有一项或一些不能计量,总量就不能计量,或不能准确计量导致“交易费用”难以计量的因素:1、“外延难以确定”2、一些交易费用项目本身是难以计量的3、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有时难以区分。

为什么说“交易费用”的外延不确定、难以准确计量是交易费用理论的缺陷呢?(1)从“交易费用”在整个理论中的地位和功能看: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并深化交易费用的概念,威廉姆森、钱德勒、诺思等人又把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思想扩充到企业组织、企业制度的历史演变及西方世界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等领域,由此可见“交易费用”范畴在整个理论中的核心地位,试想,“交易费用”的外延都不能确定,不知道包括哪些项目,又怎么能依靠它来划清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呢?(2)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发展趋势看,更能理解前述两个缺陷:新制度经济学虽然强调制度分析,但是其制度分析是与资源配置效率相联系的。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交易费用理论,实际上是正统经济学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而新制度经济学既要采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又不能确定“交易费用”的外延和对它进行准确计量,这就决定了这一范畴与其所采用的方法有不相容的一面。3、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有时难以区分。这是因为“生产”与“交易”有时难以分开,二者并非完全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例如:企业内部的职工培训,是生产还是交易,所付出的费用是生产费用还是交易费用。又如:企业家的管理费用也很难确定是生产费用还是交易费用,因为企业家的管理既有对人的管理或人际关系的协调,也有对物的配置,二者又很难截然分开。

首先,科斯教授赋予了“交易”以稀缺性,却没有把“稀缺性”与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科斯揭示了交易费用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却并没有专门深人分析交易费用产生或存在的原因。应该充分肯定,科斯教授已经触及到了“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本原因”,即他已经赋予或认识到了“交易”本身的稀缺性。但是,并不能认为科斯教授赋予了“交易”以稀缺性,就肯定他已经揭示了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因为:1、“交易”的稀缺性只是交易费用产生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并不是产生的直接原因。2、他并没有有意识地把“交易的稀缺性”与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通过企业组织交易的行政成本必定低于被取代的市场交易的成本。但是在各种情况不确定时,长期契约就有可能被采用。只要企业的行政成本低于市场交易的成本,企业的收益高于其组织成本,人们就会采用这种生产方式。

当然企业也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当企业的行政成本过高时,企业这种组织方式也会失效。一种替代的方法是政府的直接管制,特别是涉及到公共问题。政府的方式不是通过建立一套有关各种市场交易进行调整的权利的法律制度,而是强制性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不得做什么。并要求人们必须服从。

实际上,政府是一个超级企业,它通过行政决定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企业在经营时往往会受到种种制约,这就会增加其成本,而政府可以完全避开市场,使用强制性的手段规定生产要素应如何使用。

参考文献:

[1]《企业的性质》――科斯

[2]《社会成本问题》――科斯

[3]《读张五常的企业的契约性质有感》

篇5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5-0094-05

自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发生,其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和社会财富的湮灭,促使如何熨平经济周期,避免经济危机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已连续20余年未出现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西方某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通过宣扬“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等理论,试图论证资本主义具有自我完善性,经济危机将不会发生。但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无情的否定了这些西方学者的理论。

鉴于上述背景,本文拟对马克思与主流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比较,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危机的起源及反思的研究,将不仅对认清掩盖在现代知识经济外衣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机理与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将对剖析资本主义实质,研判未来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研究

马克思从根源出发解释经济危机的生成机制,不仅分析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本源,而且对经济危机爆发的推动力量进行了研究。本文拟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研究出发,对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推动力量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梳理。

(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本源的追溯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同时,只有完成商品价值实现中“惊险的一跃”,才能使商品生产流通过程延续,一旦商品价值实现环节出现问题,则之后一系列商品都会由于缺乏货币而无法实现价值,这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资本主义中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是则由“整整一系列关系”共同产生的结果,具体而言,它主要由生产过剩、需求不足以及资本收益率递减等因素影响。

在生产过剩方面,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中,资本的逐利性驱使资本家尽可能的扩大产出,而导致生产比例失调变为客观规律。因此,马克思批判西方经济学家只关注局部个别部门的生产过剩,而并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存在总体生产过剩。而这种总体生产过剩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其发生具有必然性。

在需求不足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需求不足的内在矛盾。一种传统的解读是,建立在最大化榨取工人剩余价值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注定使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的积累远高于工人工资。而资本家在收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将大部分剩余价值用于资本积累,这将导致资本主义存在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与有限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但笔者认为,在传统解读的基础上,还存在对马克思观点的另一种解读,即需求由消费性需求及生产性需求组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生产性需求的比重不断提高,剩余价值实现愈发依赖于剩余价值的再投资。但是只有当工人工资能够达到所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劳动的限度时,工人才可能被雇佣。因此,将导致社会总体需求的不足。

在利润率存在下降趋势方面,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压缩个别劳动时间而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其导致产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降低,与此同时,榨取剩余价值的难度将不断提高。为达到不断提高资本剩余价值总额的目的,需要不断扩大生产中的资本投入,从而造成市场整体的生产过剩。

综上,马克思通过将资本主义的矛盾细化为生产过剩、需求不足以及利润率下降等三个层面分析,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生产最大化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本身即为“一个活的矛盾”,因此,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二)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推动力量的分析

虽然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化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马克思同时认为,经济危机是在“一系列关系”共同作用下爆发的。在此,本部分拟对视角下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推动力量进行分析。

第一,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对经济危机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个别固定资本更新而言,由于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驱动下,会利用固定资产更新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但固定资本更新所具有的周期性,将导致在固定资本更新周期的间隔内相关产品部门的生产过剩;二是对于社会整体固定资本更新而言,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决策的分散化,社会总体固定资本更新总额与所预存的折旧基金总额很可能不相等,这将为经济危机的爆发起到推动作用。此外,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长资本周转周期的产业也会由于与固定资本更新类似的机理,推动经济危机的产生。

第二,虚拟资本的积累。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能够推动经济危机的产生,例如,当利率上升或股票增发时,会导致股票价格下跌。而股票价格往往与居民实际持有财富总量相挂钩,即当股票价格下降时,其所有者的总支付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市场整体需求,这将推动经济危机的产生。

第三,非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消费较多的是生活必需品,而奢侈品等非生活必需品则在资本家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大。一旦经济出现波动时,人们首先会缩减非生活必需品的开支,这将导致生产非生活必需品的部门出现裁员,进而导致非生活必需品生产部门员工的需求降低,社会生产出现过剩。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生活必需品所占消费比重将不断上升,这将导致出现经济波动时所产生更大的连锁效应,以推动经济危机的产生。

综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出发,以唯物主义的思想,通过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消费不足,即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研究,在第二卷中对资本主义两大部类生产比例失调,即生产过剩的研究,以及在第三卷中对资本收益率逐步降低趋势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而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进行了系统分析。

二、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

在传统研究中,一般以经济危机的影响因素来自经济运行内部、外部或是兼有为依据,而分为内因论、外因论、综合论对西方经济危机的研究进行分类。这种划分方法能够较好得对各种研究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但是无法在时间顺序上反应出观点的演

进。在此,笔者将以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演进历史为序,追溯梳理古典经济学、凯恩斯学派、自由主义学派等对于经济危机的主要观点,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这样能够在观点归纳的基础上,较好的反应出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相关研究观点的演进。

(一)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理论研究

由于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刚确立,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否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具有较大的争议。在此背景下,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研究观点经历了由全面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到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存在不可避免性的发展历程。

1.资本主义无危机论持资本主义无危机论的学者普遍持市场万能论观点,认为市场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从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会发生,其代表人物有萨伊、李嘉图等学者。

萨伊(Jeen-Bapfistesay)认为货币只是交换的媒介,出售某种商品意味着购买了另一种商品,即生产某种商品的同时为与它价值相当的商品提供了实现价值的渠道,所以总需求总是与总供给一致,不会出现普遍生产过剩下的经济危机。

李嘉图(David Ricardo)继承了斯密“看不见的手”,认为个人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社会整体利益并不冲突,从而他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归结为满足社会需要。此外,李嘉图接受萨伊的思想,认为生产创造了需求,即资本家通过生产实现商品价值后,无论选择个人消费或扩大再生产,都会产生价值相等的新的购买,因此,总需求和总供给总是相等。纵观李嘉图的危机理论,其建立在需求无限论的基础上,并混淆了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关系。

综上,资本主义无危机论认为资本主义不会产生普遍性经济危机,这与当时处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初期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减少政府干预而扩大生产,其导致了当时主流经济学家关于资本主义无危机论的观点,符合其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利益。

2.资本主义危机存在论与上述无危机论相对立的是危机存在论,其代表学者西蒙斯第(Simons)、马尔萨斯(Maltmos)等学者,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矛盾,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西蒙斯第接受了斯密教条的思想,认为商品并不与收入完全相等。而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机械化大生产导致的生产规模的无序扩大,使小生产者不断破产,进而影响市场需求和总体消费,最终导致商品价值无法实现,产生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大生产导致的生产无限扩大化与消费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马尔萨斯认为当社会积累大量转向必需品的生产时,必需品的生产必将超过现有需求程度,产生的有效需求不足,但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方面,不能仅靠资本家和工人的收入,而应由地主、军队、官员等非直接劳动者创造与商品生产无关的需求,从而保持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因此,对于资本主义而言,若要维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平衡,则必须刺激非生产阶级的消费,从而避免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危机存在论通过分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是必然存在的。但是,由于出身及代表阶级不同等因素,导致持危机存在论的学者观点之间存在差异,西蒙斯第基于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认为小生产者破产会导致国内市场缩小,产生经济危机,而马尔萨斯从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认为贵族等非生产阶级挥霍能够避免和缓解经济危机。

(二)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危机的研究

凯恩斯主义是在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全面否定萨伊定律,认为需求能够创造供给,并在“个人消费倾向”、“资本边际产出”以及“个人偏好”的基础上,提出有效需求的概念,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形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凯恩斯(Keyhes)认为,“个人消费倾向”是由人的习惯、心理以及社会背景共同决定的,会随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下降,因此,当国民收入提升时,收入和消费之间的缺口会不断加大,导致需求小于供给。而“资本边际产出”为新增的每单位投资可得到的利润,当资本边际产出高于资本的使用成本,即利息时,投资会增加;当资本边际产出等于利息时,投资将停止,在长期看来,资本边际产出是不断递减的,这也将是导致资本边际产出不足的原因之一。“个人偏好”是指个人基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以及投机动机等心理,偏好于持有―定量的货币,而非全部储蓄。因此,在货币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由于人们对于持有货币偏好的存在,会使利率保持在高位,导致投资不足。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是指商品总供给与商品总需求相等时的需求量。有效需求不足时,均衡条件下的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的就业量,是资本主义大量失业存在的原因。对于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凯恩斯认为其可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方面。在消费需求层面,由于经济危机时期对失业可能性的忧虑,导致人们不断减少消费,使社会总需求降低;在投资需求层面,由于货币总供给量不足以及流通速度较慢等原因,导致社会整体中没有足够的货币支付投资需求。

基于上述原因,凯恩斯认为,在经济危机发生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尽快经济萧条的影响。其中,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政府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准备金率或利率等方法影响市场货币使用成本,以提高市场货币供给;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加大公共投资和政府购买,并利用相关政策鼓励私人增加消费,例如,可利用适度的通货膨胀,使居民实际工资下降,促进消费。

(三)新自由主义对经济危机的研究

随着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滞涨”爆发,凯恩斯主义受到质疑,而出现了以反对政府干预为主要观点的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强调以“无形的手”调节下的自由竞争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对市场进行过度干预而产生的。而在新自由主义中,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学派。本文拟对其中有代表性的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观点进行归纳和梳理。

以弗里德曼(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以货币数量论为核心,认为由收入、边际资本产出、通货膨胀率以及个人偏好共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对于经济危机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当货币发行量高于生产产品总价值时,通货膨胀就会产生。但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因而凯恩斯主张利用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的举措只能导致“滞涨”。而对于“滞涨”的解决措施,应采用只以货币供应量为唯一调节因素的货币政策,应保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保持同步。这种观点对于缓和资本主义矛盾具有积极作用,但其忽视了失业的产生以及解决方法。

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需求创造供给的论断,认为需求不一定创造供给,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于储蓄和投资的预期,从而产生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供

给缺乏,应通过减税、削减政府开支等措施,提高社会供给,避免经济危机。

新自由主义还包括弗莱堡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其都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是由于政府遵循凯恩斯学派对经济过度干预导致,应反对政府干预,提倡市场自由竞争。但是,在新自由主义对于“滞涨”现象作出相应的原因诠释和解决路径分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新自由主义下,由于资本家对于超额利润的追求,使资本的投入重点由实体经济转向金融项目,这对于居民而言,能够依靠透支消费提前满足远期需求,对于资本家而言,能够提前支取远期收益,而一旦其中一项资金链断裂,就会产生连锁反应,进而爆发经济危机。

三、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研究的比较分析

通过上文中对于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危机研究的比较分析能够看出,两种经济危机研究的根本分歧来源于研究对象以及方法论的差异,进而导致了在经济危机可能性、起源以及成因等根本观点方面存在差异。

(一)研究对象层面的差异

马克思从经济现象的本质出发,通过系统的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和趋势,科学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般性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这种矛盾的必然产物,因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而纵观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的研究,其以唯心主义出发,以资本主义永恒存在为既定研究前提,以具体阶段的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导致研究观点与结论具有明显的时效性。无论从萨伊、李嘉图等学者对于经济危机的全面否定,到西斯蒙第、马尔萨斯等学者对经济危机存在性的肯定;还是从凯恩斯主义面对经济危机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到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的危机应对策略,都反映出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研究仍停留在现象层面的分析,并没有接触到经济危机的本质,因此也无法对经济危机的起源与应对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

(二)方法论层面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对于意识行为具有决定作用,人们在物质生产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形成的基础,而经济关系中的物质利益关系是经济主体行为和心理的出发点,所以经济主体行为和心理应当由物质利益关系说明,而不能相反。由于市场主体的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因而不存在普世性的“心理法则”来指导所有市场主体的行为,也不能只用某一阶级的特定心理及行为描述整体,因此,应坚持唯物主义方法论,以经济关系人手对经济危机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

而在西方经济学在对经济危机的研究中,以唯心主义为方法论,普遍将心理因素引入研究之中,夸大了心理作用对于市场行为的决定作用,使得对于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过程的研究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例如,凯恩斯在对经济危机的研究中,承认资本主义存在供过于求的矛盾,但是,他并没有深入研究矛盾形成的内在机理,而是以市场主体心理因素出发来研究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这种利用唯心主义观点对经济危机进行研究与马克思的观点截然对立。

(三)研究观点层面的差异

马克思透过经济危机带来的各种表面现象,深入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内部矛盾进行分析,通过在《资本论》三卷中分别对消费不足、生产比例失衡、资本收益率递减等矛盾表象的分析,从不同层面揭示经济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认为市场供过于求是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而供求矛盾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矛盾的表现,剩余价值实现中的矛盾则是生产者的盲目扩张与消费者有限需求之间矛盾的体现,最终得出经济危机中一切矛盾存在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与生产社会化。

由于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既定前提是资本主义是永恒存在的社会制度,这导致在研究中,西方经济学忽视了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把研究重点集中于市场要素的需求供给关系、市场主体的未来预期乃至货币供给等视角,试图从上述微观层面人手建立规避经济危机的有效策略,此外,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甚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有自我完善性,经济危机是各种外部因素,例如政府制度规制等干扰的结果,只要避免外部因素干扰,就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由此能够看出,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研究停留在对现象表面的认识上,其导致对经济危机的分析结论较为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