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科研的功能范文

教育科研的功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科研的功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科研的功能

篇1

1、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最坚实、最可靠、最有效的保障。

教育是培养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人的基础事业。为国家服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承担对社会发展的引领潜质;为人民服务,教育必须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这是一种上下贯通式的对整体的服务。所以,教育事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办好。然而,教育是科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那么,要办好教育,必须尊重科学。教育科研是对教育的科学研究,是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本质揭示,所以,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最扎实、最可靠、最有效的保障。

2、教育科研要站在比教育更高的维度去观察、思考和研究教育。

要把教育事业放到国际社会当中去谋篇布局,放回中国的现实当中去创作篇章,这样才会保证教育不辱使命。换个角度说,教育科研要充分发挥对教育服务的功能,就必须着眼全局,了解国际社会、了解教育、了解教育研究的发展动向,针对国内社会现实、教育实际、本地教育现状,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踏踏实实地对教育整体开展科学研究。

3、教育科研的成功要体现在成果和成效两方面。

“十一五”伊始,我市也和其他地区一样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发展不均衡等状况,面对此种现状,如何谋划教育事业的发展,怎样确定全局的工作思路,怎样落实工作思路,怎样实现教育的发展?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市教育局注重科研引领,带头寻找科学答案。同时,组织科研部门、相关处室和教学部门共同研讨,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对教育发展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设计,确定了“和谐 普惠 均衡 优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思路,并以省重点(资助)课题“区域和谐普惠教育发展研究”为统领,以各相关处室的局本研究和直属学校的校本研究为引领,开展全局工作。2007和2008两年内,围绕“和谐 普惠 均衡 优质”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思路,通过多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的调研分析做出科学决策,合理调整了学校布局,改善了资源配置,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手拉手”帮扶贫困生等活动,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整体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使“十一五”的全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教育科研的具体实施中,我们体会到:教育科研对上要紧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中心,对下要关注全体学校的发展,实现上下贯通,多方参与,是充分发挥自身功能的必要条件。

二、宏观设计和微观操作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的有效方法

全面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实现全面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自然就是教育科研要探讨和解答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教育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往往这些问题又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教育科研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及时求解。彻底解决教学内容一层不变、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教学方法呆板不活,教学行为没有新意,学科教学重视不一等等不适应现代学生学习发展的现状,是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只有使教师的职业事业化、教育观念问题化,教育行为研究化才能实现。为此,教育科研必须做好以下最基础的工作。

第一,教育科研必须在教育教学的沃土中扎根成长。

要使教师的职业事业化、教育观念问题化,教育行为研究化,教育科研必须在教育教学的沃土中扎根成长。那么,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日日新,苟日新,今又新,这个问题方可解决。2007年9月,以全面推进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为主题,启动了吉林市“校本科研工程”,有80%的学校近6000名教师参加研究。通过一年的研究实践,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增强了问题意识,形成了研究习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许多教师感慨地说:原来课题就在我们身边。2008年8月,第一期“校本科研工程”顺利结题;9月,确定了以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为主题,启动了第二期“校本科研工程”,100%的学校近万名教师参加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吉林教育的发展。2009年9月,以建设和谐学校为主题,启动了第三期“校本科研工程”。和谐学校建设是长期的研究任务,目前,通过2年的研究探索,教师的研究行为正逐步形成他们的生活习惯。

第二,教育科研要重点解决“教育三农”问题。

要实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难点是必须解决好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农村教师这个“教育三农”问题。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致使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等,这种教育的不公平,既需要政府的大量工作,同时也需要通过教育科研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来逐步解决教育“三农”的问题。无论农村教育什么情况,提升农村教师素质都是关键,为此,我们实施了农村科研基地建设工作。2008年,我们在全地区选择了办学硬件设施较差的11所农村中小学校,作为第一批吉林市农村科研基地校,旨在通过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加快这些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并通过迁移达到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通过5年的探索,这11所学校当中已有70%转变了原来的现状,成为政府肯定、家长满意的学校,有近百名教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为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和地区知名的教师。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农村科研基地建设工作,把这些学校打造成为农村教育典型,激励更多的农村学校赶超这些典型,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农村教育快速发展之路,加快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

第三,教育科研要引领各学科教学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和谐发展。

组建艺术教育联合体,集体开展艺术教育发展研究。全面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体音美学科是最直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学科。作为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开足开全学科;遵循教育规律,不以个人好恶行事;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作为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科隐含的美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美的感受。但事实并不为人所愿。据调查有些学校的体音美成为或正在成为边缘学科,让路给了语数外等学科。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成立了艺术教育联合体,并实施了“艺术教育发展研究”的课题研究,研究范围覆盖全部学科,通过研究实践,既引导了各学科教学内容对隐含的美的因素的挖掘,培养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充满美的享受,又促进了各个学科齐头并进,不断追求美的教育和教育之美,引领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为吉林市书法城建设也做出了一份贡献。

第四,教育科研要踏实抓好学校科研室工作。

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就要把科研工作一贯到底,落到实处,而学校科研室是重要的支柱。科研所要把学校的日常科研工作抓好、管好,既要让学校领导真正重视科研工作,又要让学校科研室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为此,“十一五”教育局发文明确规定了学校科研室的机构建制,“十二五”伊始,我们以“学校科研室标准化建设研究”课题为载体,积极探讨学校科研室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学校科研室工作职能、硬件配备标准等,促使学校的科研工作条件适宜,工作内容更加明确,给教育科研增添了的生机与活力;促使地区科研网络机构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所校科研的真正贯通,为科研工作的贯彻、实施的畅通和科研功能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述问题的一一破解和落实,使整体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三、强化管理和督评结合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科学,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既然是科学研究,就要体现它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谨慎操作,避免产生错误的结果,误导教育发展。必须认真规划研究蓝图,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一丝不苟地按着蓝图走好过程。为此,我们从规划的职责出发,结合本地区实际,从四方面入手,强化科研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一是认真制定了《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课题审批标准、课题鉴定标准、优秀成果评选标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标准,以及各项工作的实施细则,使各个环节的管理都有标准可依,规范行事,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较高质量,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二是制定了规划课题建档标准,有效利用档案管理,即时跟踪课题完成情况,保证了研究课题90%以上的高结题率;三是设计、印制和使用了《课题研究手册》,规范研究全程,培养了研究者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科研知识和实践能力;四是采取优秀成果形式,广泛宣传优秀研究成果,有效地促进了优秀成果的应用转化,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有效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充实队伍和创新机制是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功能的坚实保障

篇2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 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 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 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 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 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 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转贴于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 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 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非语言交流;语言课堂教学;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交际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人们在生活中只关注语言交流。关于非语言的沟通,我们了解多少?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对于沟通提出一个公式:沟通时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语言专家研究结果证明,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 %,而非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课堂教学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由此可见非语言交流在人类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具有明确目的交流过程。加深对非语言交流的认识,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非语言表达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做一点探讨。在语言课堂教学实践中,非语言表达可用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提高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一、非语言交际可改善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除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外,教师的非语言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身体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中非语言交际的重点,合理运用身体行为可以帮助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姿态可以反映出教师的精神状态和风貌。为了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自然,教师的立姿应当自然、放松。但是,过于放松的姿态会影响学生的听课状态。如抓耳挠腮、揉搓双掌、摆弄纽扣等举动会分散学生的意力,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眼神是体现师生非语言思想感情交流的关键点。目光接触,是人际间最能传神的非语言交流。教师的日光自如、合理地投向正前方,这暗示着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如果学生把日光投向窗外或埋头于其他事,就表明学生对所授的内容缺乏兴趣,教师要么提醒学生们意听课,要么改变授课方式或内容。

恰当自然地运用声调,是顺利交往的条件。一般情况下,柔和的声调表示坦率和友善,在激动时自然会有颤抖,表示同情时略为低沉。教师的声音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上扬的音调表示质问、迟疑、惊讶等,下降的音调则表明说话者的坚定、自信。教师在控制整体声音时,应视教室的大小而定。声音过高易使师生疲劳,但如果声音太低,学生听不清或听不见,就很难达到教学的最低要求。教师授课的语速也会影响其教学效果。不管怎样,教师切忌语气阴阳怪气,这样就显得冷嘲热讽;用鼻音哼声往往表现傲慢、冷漠、恼怒和鄙视,是缺乏诚意的,会引起人不快。不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微笑来自快乐,它带来快乐也创造快乐。在授课过程中保持微笑,因为微笑虽无声,但是它说出了如下许多意思:高兴、欢悦、同意和尊敬。

二、非语言交际可增进师生感情

一个和蔼亲切的表情向学生传递了相互友好的关系,而生硬的面孔则向他人传递着冷漠和疏远的关系信号。微笑是礼貌待人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各种情感都可非常灵敏地通过面部表情反映出来,面部表情的变化是十分迅速、敏捷和细致的,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感情,传递信息。在沟通过程中,倾听和讲话同样样具有说服力。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诉求表示出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很重视,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和好感,达到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目的。

在与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时,倾听使你更真实的了解学生的立场、观点、态度,了解他们的沟通方式、内部关系,甚至是小组内成员意见的分歧,从而使教师掌握主动权。而作为听者不是简单的“听”, 双方之间的距离必然会拉近,倾听者更能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有利于相互了解,增进感情。

肢体语言的交流对增进师生感情起到重要的作用。双手交叉置于胸前传递的是一种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感觉。课堂授课时,教师要避免这样的体态。带给学生距离感,不利于融洽气氛的建立。双手置于裤兜也是要避免的一种体态。尤其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这样的体态容易传达出一种不屑、冷漠的情感信息。上课时保持一种开放式的体态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如双手自然下垂,或者双手在胸前处向外张开。这样的体态都是传递的是迎接、包容、采纳的情感信息。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篇4

【关键词】生物实验 挖掘 教育功能

初中生物学实验课的教育功能是否只有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技能、增强课本知识的记忆呢?作为一个生物学教师不应只认识其表在教育功能,更应该看到生物学实验教学更本质的东西,深入挖掘其深层的教育功能。我认为,我们应从下面几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一、实验课中进行科学方法论的培养

在实验课中,一般的情况是,学生了解了实验的步骤、方法,熟练使用实验仪器,顺利完成实验并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便达到了实验目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注意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而实验过程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种设计包含了什么样的科学思想、这些思想如何让学生去体验和掌握,可能就关心得较少。如"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从遮光、光照、脱色到验证淀粉存在的整个过程,就体现了一种科学探究过程,展示了一种科学探究思想。又如在"草履虫应激性"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盐粒放在培养液滴一侧而不是放在清水一边,为什么不在两侧一起放?这都体现了在科学探究中如何把握研究变量,排除无关变量,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学生感受、理解和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由形象理解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科学方法论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是不可替代的,它对初中学生以后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验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实验操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探究能力,掌握实验操作只是技能层面上的进步,科学方法论的掌握则是智慧的提高。

二、在实验观察中进行科学精神教育

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地反映可观察的事物,并且是可以检验的。观察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只有可重复的结果才是可检验的,从而才是可靠的结果。应当使学生明确科学知识是观察的基础。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人的染色体的制片,一个毫无生物学知识的人,他除了看到密密麻麻的一团杆状的小东西以外,什么也看不出来。如果让一位遗传学家来看,他能看到很多很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应当引导学生从看热闹中逐渐深入而发现其中的“门道”。无论是课内观察还是课外观察,是观察标本、实物、实验,还是观察图表、模型等,重要的是掌握观察的顺序和观察的记录。例如,在观察叶芽的结构时,应当用刀片纵切开叶芽,按照由外到内、由上而下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按照实物画出叶芽纵剖面示意图(这是一种观察记录),再对照书上的图辨认各部分的结构并记录名称。这一过程既观察了实物,又观察了插图,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方法,还受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育。

在观察青蛙的外部形态时,应当先测量其头、前肢、后肢和躯干的长度,并做好数据的记录。然后计算各部分长度的比例,并记录数据。若条件许可还可以做蟾蜍的对照、比较实验。学生通过测量、分析,较容易发现:青蛙的后肢发达是与善于跳跃的运动方式相适应的;而蟾蜍的后肢不如青蛙的发达,进而得出蟾蜍不善于跳跃(而善于爬行)的特点。这一过程将定性观察拓展到定量观察、分析,使得出的结论更为准确,更能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更符合实际情况,这时教师适时地指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意义,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教育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

四、在实验课中渗透环境教育

生物学实验课所用的实验材料都来自周围的环境,这些材料如何选取、到那里采集、采集什么部位,无一不包含着环境教育的素材。在"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就可以通过叶和花的采集方式渗透环境教育。在实验中,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树立环境意识。如在"解剖青蛙"的实验中,可以通过解剖青蛙的胃,调查青蛙胃容物中的害虫数,计算一只成年青蛙在一年中捕虫的数量,体会保护青蛙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让学生课外到市场上调查青蛙的销售量,了解当地环境保护的一些现况,使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但环境教育的进行要重引导忌灌输,只要教师注意挖掘实验课环境教育的材料,使环境教育在实验课中的渗透做到"盐溶于水,有味无痕"是不困难的。

篇5

关键词:人文素质选修课 大学语文 功能 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1 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其职业技能外,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使高职教育在导向上的市场性、功利性愈来愈明显。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强调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和“职业性”的特征,在课程体系中相应减少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时数,语文学科已处于边缘化状态。

人文素质选课究竟要不要开,要不要重视?前几年有专家提出我们要“拯救语文”,而一些高校只把人文素质选课或者《大学语文》当作摆设,只在个别班级中象征性开课。由于《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本来就处于“边缘”地位,加上该类课程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有较大距离,因而,《大学语文》等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改革在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处境非常艰难,不可能将之作为必修课来开设。并且这种现状短时间内也很难改变。如何在高职院校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呢?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开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为人文素质选修课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提高情商、开阔视野和改善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它承载着《大学语文》的功能和任务,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2 本论

2.1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急需提高的必要性

第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低。很多学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上大学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份既轻松收入又高的好工作,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们在选择专业时,很多不再以强烈的进取心和执著的信念为择业目标,也不再以个人理想、爱好、需求作为励志成才的动力,而是将拿到文凭以便求得高收入、好前途等作为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

第二,人文基础常识缺乏。长期以来,大学阶段的教育存在专业方向过于细致化,以上好专业课为目的等等一些不合理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环节较弱,知识结构不平衡。就像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先生所说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现在的高校里有不少学生人文素质课程方面的知识都很欠缺,就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写的毕业论文逻辑错乱,错字连篇,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实用写作文体格式都没有掌握。

第三,心理素质不健全。在大学校园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所谓的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人生没有追求,对事物的好坏、善恶缺乏分辨能力,比如药家鑫事件、马加爵事件,都让人难以接受。这些非正常现象正是高校教育多年来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

第四,缺乏民族精神。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有些学生甚至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知道,而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绝对不是专业课。

2.2人文素质选修课如何承载《大学语文》的功能和任务

第一,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素质选修课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语言教育、文学教育、道德教育、影视鉴赏教育、戏曲鉴赏教育、美术鉴赏教育等等,它的形式和内涵极其博大、生动。可以说,人文素质选修课是大学里最优秀的人文课程。开好人文素质选修课既可以补充学生的综合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利用人文素质选修课,可以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华民族在创造五千年文明史的奋斗与发展的进程中,凝聚和积淀而成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的历史责任感,自强不息的韧性,关心他人、讲求道义的利他主义,注重整体利益的互助协作,强调个体价值的奉献精神。如: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屈原的忧国忧民;司马迁的矢志不移;李白的不事权贵;文天祥视死如归;鲁迅黑白分明的爱憎观;艾青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沉重的历史责任感,炽烈的爱国之情,使他们激情荡漾,使他们热血沸腾。爱国之情和护国之心的使命感使他们义无反顾的为之付出年华和生命。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历史事件既是我们民族的理想人格,也是我们的价值取向,高校可以利用《诗词鉴赏》课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一诗一读,一诗一颂,一诗一写”的形式最终获得能力上的提升。《诗词鉴赏》课程的开设既补充了学生们的人文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起单纯的政治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第二,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当前的高职生对于美丑、善恶、好坏、高尚低俗等等一些社会现象,缺少基本的辨别能力,有些恶俗的现象他们居然认为那是个性,甚至去模仿。而人文素质选修课开设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够获得基本的思辨能力。比如说,辩论赛。辩论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思考,而且有利于学生们思想的交流和进步,这种思考、交流对于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在辩论中产生的思想瑰宝也会让学生受益匪浅。虽然辩论赛是一种比赛的形式,但还是希望高校能够将之常态化,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三,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文学是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意境极易唤起人的美感体验,使人获得强烈的美感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审美鉴赏力,使人的思想充满活力。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的人生更充实,生活更快乐。也就说,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人文水平的提高,还能实现人文精神的升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这对当今的高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因为人文素质选修课有优秀的作品作为审美教育的媒介。例如《影视鉴赏》课程的开设,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影视中的主要人物来获得一些正能量,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正确的人生观,逐步培养起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情操,成为一代有美好情操的人。另外,对影视作品的欣赏也可以使人心灵深处播下善良的种子,可以唤醒人的良知,唤起人心向善的意识;在赏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可以使人富有同情心、宽容心、仁爱心,使人感情丰富、使人心胸宽广,志向远大,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培养人的生活情趣;在影视作品的熏陶中,使学生的人格逐渐趋于完善。

第四,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口才、金钱、电脑是21世纪生存的法宝。但是,在毕业找工作面试时,很多学生面对招聘人员的提问,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张口结舌,或者是对基础知识一问三不知,或者是答非所问,让双方尴尬。同样是说话,有的人却能妙语连珠,说服对方给自己一个机会,这就是语言的功夫。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日积月累,多读多看多记。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仅凭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要想使我们培养的高职应用型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才华得以施展,还必须借助语言这门工具。那么,如何获得此能力呢?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演讲与口才》的课程来帮助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高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竞争能力,争取更多的机遇。

篇6

关键词:PPT课件 交互 VBA

一、引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用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已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高质量的PPT课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变数很多,教师常常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有时需反复调用某些教学资源;有时需要切换到某张指定的幻灯片片,对于某些动画、电影、声音、图片,有时需要更换或重复放映等。因此,多媒体课件就应提供一定的交互手段,以适应教学需要。本文给出以下解决方案,在教学放映下,实现“媒体交互”、“页面交互”、“时间交互”,让PPT课件变“静态”为“动态”。

二、增强PPT课件交互功能的解决方案

(一)利用VBA实现反馈式交互

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馈,使学习者能够适当调整学习进度和计划是课件设计的重要一环。问题解答出现在课件中的最常见形式就是交互式习题。当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完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交互式习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对结果的检查,学习者可以巩固、强化所学内容。运用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可以制作出多种形式的交互式习题。VBA是Office平台的共通语言,它可以用于Office的各种应用程序,比如:Word、Excel及PowerPoint。VBA的基本原理可通过图1作示意性解释。

VBA制作交互式习题的方法分两部分,一是可视化的对象,即控件的创建;二是为控件添加事件驱动程序。下面通过一个单选题的制作实例来说明如何使用VBA实现反馈式交互。具体操作如下:

1.设置题干。选择“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在幻灯片上添加一个“标签”对象,修改其Caption属性值,即输入题干内容。

2.设置选项。用相同的方法再添加4个标签,并设置各标签的Caption属性值,即输入各选项的内容。

3.编写代码。双击其中正确选项的那个标签,打开visual Basic编辑器,在光标处添加命令:MsgBox(“正确”),然后双击其它3个标签,在相应的编辑器中的光标处添加命令:MsgBox (“错误”)。

放映时按下每个选项,都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即时得到反馈信息。其余题型的制作方法类似,以此类推。

(二)利用命令按钮实现幻灯片播放的自由跳转

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发现需要重新演示前面已放映过的某张幻灯片,但因事先未能设置超链接,因而无法在放映的状态下实现重新调用。怎样才能克服这种缺陷呢?

我们知道,修改幻灯片母版,将直接影响每张幻灯片。如果,在幻灯片的母板中,插入一个“命令按钮”。便可实现人机交互操作。具体做法如下。

1. 单击“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

2. 在幻灯片母板的右下角插入一个“命令按钮”。

点击“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图2)。点击“控件工具”上的“命令按钮”(这时鼠标会变成“十字形”),然后拖拽鼠标,就可以放置“命令按钮”,最后调整好大小和位置。

3. 用鼠标“右键”点击刚刚放置好的“命令按钮”,选择“属性”(图3)。找到“Caption”项把右边的“CommandButtonl”改成“到指定幻灯片”,关闭属性对话框。

4. 双击“到指定幻灯片”命令按钮,此时便进入到了Visual Basic代码编写环境里。

(三)利用触发器实现交互

PPT可以将画面中的任一对象设置为触发器,单击它,该触发器下的对象就能根据预先设定的动画效果开始运动, 并且可以多次重复交互使用。

例如,在教学中,常常需要控制声音的播放、暂停、停止,合理设置“触发器”,可以实现教学交互。操作如下。

1. 制作三个按钮,在右键菜单中选择“编辑文本”,为三个按钮分别加上文字: 播放、暂停、停止。

2. 在幻灯片中单击“ 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 (本例声音文件为“XP启动.wav”) ,导入声音文件,问你是否需要在幻灯片放映时自动播放声音,选择“在单击时”。

3. “播放”按钮控制的设定:选中幻灯片中的喇叭图标,单击“自定义动画添加效果声音操作播放”,在幻灯片右侧出现自定义动画窗格, 可以看到“XP启动”已经加入了自定义动画窗格中。双击有小鼠标的一格,出现“播放声音”设置对话框,选择“计时”标签,在“单击下列对象时启动效果”右侧的下拉框选择触发对象为“播放” 按钮,单击“确定”。仿照上一步,可进行“暂停”、“停止”按钮控制的设定。

这样可控制声音的“触发器”设置完成,在放映时,点击不同按钮,会产生不同效果。

(四)利用热对象实现交互

文本、图形、图片等都可以设置为热对象,幻灯片放映时单击或鼠标移过这些热对象可以进行相应的跳转,实现交互。以热字为例来介绍如何利用热对象实现交互。具体操作如下:

1. 右击幻灯片中欲设成热字的文字,选择“动作设置”,在“动作设置”对话框中选择“单击鼠标”选项,选中“超级链接”单选按钮,在其下拉列表中选择超级链接的目标。

2.设置完成后,设成热字的文字字体颜色发生变化,且有下划线标记。

放映时单击热字,即可跳转到超链接的目标文件。

三、各种交互方法的比较

前面分别介绍了PPT 课件中实现交互功能的四种方法,它们都能丰富课件内容,增强课件的表现力,但是侧重点不同,常作用途也不一样。表l中汇总了四种方法的关键操作步骤、各自的优缺点及常作用途。以方便课件制作者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四、结束语

交互是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常用手段之一,学习者与计算机之间能否方便地进行交互是决定多媒体课件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友好的交互界面能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使课件内容容易被理解、接受和掌握。充分挖掘PowerPoint的现有功能,实现课件的交互设计,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人才培养 研究性教学 创新 化工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 Study and Practice of Research Teaching and

Creative Ability in Chemical Discipline

HUANG Yan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esearch and teaching as one of the focuses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is an effective training of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guide students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paper,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teaching model and the path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e innovative ability to explore the largest chemical disciplines.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research teaching; innovation; chemical discipline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不断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学习活动,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研究性教学则是指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其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把科研的成果和过程转化为本科教学的实践。

历史上最早提出大学教学原则之“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学者是德国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他把科学和学问设想成为一个无穷无尽的任务,并认为这是大学的亟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教师和学生为此需要不停地探究。这种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做法,导致了整个大学教学形式的变革。实验室教学、Seminar研讨班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广泛应用。欧洲的大学最早实践了科学研究与本科教育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本科生教育作为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于研究活动之外。他们同时也开展了一些新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比如: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把跨学科与合作办学模式作为教学特色,不断优化经验性学习、课题设计与问题求解的教学过程;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则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此外,还有丹麦罗斯基尔德大学(Roskilde University)的项目学习,奥尔堡大学(University of Aalborg)的面向问题的学习等。

美国大学创造性地继承了欧洲大学的做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是美国拥有的历史上第一所以研究为主导型的大学,它使研究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的研究工作被大学过分强调,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使教学与研究从相互结合走向彼此分离,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知名教授几乎不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下降。为此,美国于1995年创立了旨在全面提升与改进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专门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政策与实施措施。

美国于1998年成立的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首次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共同分享学校目标,以建立良好的大学研究生态”的教育理念,要求大学管理者从制度和政策方面重视本科教学,而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构建以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学体系,并且把本科生纳入大学的研究和发现体系之中。博耶报告的发表在美国拉开了重构大学本科教育的序幕,各个大学纷纷以多样的形式创设或者扩展了原有的本科教学计划。比如:大学生研究计划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工程实习项目((Engineering Internship Program,EIP)、综合研究项目(Integrated Studies Program,ISP)以及回归工程计划(Reengineering Projects,RP)等;此外,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研讨课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期坦福导读”课程,它是以小班Seminar课程为单元的一系列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高级顶点课程(Culminating experiences),它是为毕业班开设的回顾与巩固四年所学知识与所具备能力的课程;还有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设置的独立学习研究课程。

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许多大学也开始创建以研究为目标的本科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实践了本科研究性教学活动。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摸索阶段,而且有些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国外大学的模仿,需要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在大化工学科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教学与创新能力,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实践:

(1)探索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展开大化工学科学生学习现状与特色分析,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层面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方法、能力和效果,探索适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把握大化工学科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充分利用大学科优势,研究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变学科壁垒为优势互补,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分学习、交流和发展机会的大学科平台;打好本科教育科研训练规划基础,充分发挥大化工学科教、学、研三位一体的传统优势,研究在大学科背景下通过层次递进的科研实践,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维的熏陶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育精英型化工人才的成长环境,依托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研究化工人才的学习特点,探索个性化的教育规律,为化工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2)建立由层次平台与社会平台组成的资源共享学科开放平台。构筑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创新的层次递进平台,针对低年纪学生开设学科概述和研究方法等研讨课程,并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利用科研过程动态模拟软件,建立科研实践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走进科研系列活动,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依托化工类大型企业,让教师和学生直接进入教育、科研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的事业环境中去,实现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和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激发创新激情,并依托大化工学科横向科研合作优势,充分聚集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研究与实践空间。

(3)因材施教,张扬个性,制订柔性培养方案。建立有利于学科融合的大化工学科特色课程体系,借鉴发展以学群、学类为组织进行综合知识教学和以跨学科选课为主要特征的体系,建立文理相互渗透、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多向发展、强调实践环节、突出科研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探索适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推进交流式、体验式、逆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合作学习、对话学习等交往性学习实践,探索分工协作的接力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建立网上学习园地和仿真实验室,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验,开设网上讨论室,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4)整合师资资源,提升研究性教学能力。实施大化工学科领域名师工程,培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设立大化工学科领域教学基金,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性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支持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此外,依托科研项目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提高教师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注重优化整合存量资源,形成大化工学科人才培养的合力。

(5)建立自主灵活的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建立大化工学科教学资源共享制度,向本科生全方位开放大学科内研究性学习平台。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及主辅修制,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实行大化工学科内转专业制。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学生科技活动支持体系,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保障。建立以科研实践综合平台为基础、研究型教学师资队伍为条件、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校园文化氛围为依托与动态管理机制为保障的精英型化工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篇8

关键词:化学 实验教学 教育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视。高中化学实验作为高中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化学实验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化学实验息息相关。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切实加强对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我国化学界的前辈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作为化学教学的一种形式,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和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还能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中有效实施和落实。此外,化学实验还可以有效地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化学课程安排中,有8个课程模块中设立了“实验化学”,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涉及化学实验的项目有61项,其中有些实验是以前的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的,例如,沉淀的转化、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或电化学分析法测定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晶体的生长条件探究、电路板的化学蚀刻等。

从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的描述和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由过去的重视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和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转变为更加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由过去的教师垄断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转变为教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选题与方案设计;由过去的教师为教学设计实验,转变成为了学生的学习设计实验,这些改变使得化学实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作用

(一)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

化学课程中需要记忆很多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氢氧化铜的颜色、状态以及与其他一些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现象和反应结果等,如果不进行化学实验,学生只能通过背诵来达到记忆的目的,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记忆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而且非常容易将知识混淆。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直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将学生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认知,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化学实验除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之外,还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不仅懂得化学理论知识,同时还会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他们的所学所想。

(二)高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途径

化学实验是一个创造性的探究过程,它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化学原理,了解了物质的基本性质之后,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也可以对已知的化学反应结果进行验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更有助于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利用的自己的思维和学过的知识,体验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化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变。

化学实验作为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应该具有周密、严谨的安排,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验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做出假设、实验验证、结果分析等方面做好详细的记录,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和探究。

(三)高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非智力品质的重要过程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具体而言,包括学习热情、求知欲、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高中化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实验所具有的探究性和科学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化学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的寻求、探索知识。而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真实记录和对实验结果的真实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

(四)高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化学实验作为一门注重科学探究的学科,对学生而言具有极大地趣味性,尤其是化学实验中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使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建议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一种方式,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该尽量采用探究法教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此外,教师可以制定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验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逐步改进和完善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寿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科教文汇,2008.

[2]崔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

篇9

Abstract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ts core concept is student-centered and focus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The current "ship structural mechanics" mainly describes the basic theory of ship component internal force calculation, and has less integration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cultivated students will only perform simple structural calculations without a unique mechanical think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art with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explore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and train true structural engineers.

Keywords ship structural mechanics; teaching reform; engineering ability; mechanical thinking; structural engineer

“船舶结构力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材料力学-船体结构-船舶结构力学-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和海洋石油平台设计课程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船舶结构力学”主要讲述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力法、位移法、能量法、矩阵法、有限元法等。具有力学课程的基本特点:理论严密、系统完整、逻辑性强、抽象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难学,即使有些学生考了高分,实际上也很快就忘记了所学知识,为分而学,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2010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目标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中国开始推行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工程教育认证。2017年,国家又提出了新工科建设,开启中国高等工科教育做强、做优的新征程。根据这些要求,我校制定了新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其中“船舶结构力学”学时大为增长。本文结合我校的“海工类力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项目,以提升?W生工程能力为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船舶结构力学”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 教学内容的革新

1.1 教材的选择

目前,全国船舶类专业普遍采用的经典教材,是由陈铁云和陈伯真教授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船舶结构力学”。该书以力法、位移法、能量法、矩阵法、平面应力问题和板弯曲的有限元法为主要内容和主线,讲述了单跨梁、连续梁、刚架、板架、板的内力计算方法。后续出版的基本教材也都是遵循着这个思想,只不过有的重点写了解题步骤,有的引入了有限元计算的计算机内容。但是,“船舶结构力学”的目的是分析、认识船舶结构的力学特性,而力法、位移法等计算方法只是用来分析认识“结构特性”的手段,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教给学生的不能仅是计算方法,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认识和掌握船舶等海洋结构物的力学特性。因此,“船舶结构力学”的教材应从实际的船舶结构入手,分析它所受的载荷,如何将它简化为可接受的“计算模型”,最后介绍计算这种“计算模型”的方法,也就是前面所提的力法、位移法、能量法和有限元法等。目前的教材还无法很好的做到此点。只能是以经典的“船舶结构力学”为基础,教师精心组织授课内容。

1.2 数值计算内容的加强

随着计算机能力的提升,有限元计算在船舶结构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那么在“船舶结构力学”的教学中也应该重点讲述这方面的内容。要讲清它的原理,并结合典型的船舶结构,举例说明其应用。可以介绍一些结构计算的通用程序,让学生在读程序的过程中加深对原理的掌握。还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把当前结构计算的最新知识引入进来。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手段

“船舶结构力学”的教学过程中,板书和多媒体的利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多媒体教学在介绍工程背景时效果较好,但容易使学生感动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传统板书在讲述原理和公式时优势明显,但完全用板书则不能跟上教学进度。所以根据课程内容对二者进行合理的分配是比较有效的。比如,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工程实例,而采用板书讲解计算方法,再用多媒体展示计算结果。这样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另外,由于现在实习条件的限制,学生看到的都是平面图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船舶结构的力学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三维模型。比如:在讲解约束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时,可以用实物模型来展示同样的构件在同样的载荷作用下,但约束不同时的变形。这些比讲述公式要真实的多,有助于学生理解。当然,学生也可以加入到模型制作当中来,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动手能力。

2.2 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断改革实践。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讲师的讲授是引导性、框架式的讲授,讲解学习目标、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其它内容的关联和关系,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等。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而学生的讨论以隔堂讨论为主,这样可以让学生有吸收、内化的时间,条件不足?r也可以当堂讨论。比如,教师的讲授以工程实例为切入点,讲述某船体构件的问题,求解问题的方法原理,让学生来讨论学习具体的解题方法、步骤。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其它办法,最后以作业的形式考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2.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课程学习资料,包括大纲、讲义、课件、思考题、参考资料、讲课视频等都已经上网。但是利用率不高,学生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兴趣来看视频。确实,网上的讲课视频就是课堂的重现,对学生没有新鲜感,当然引不起兴趣。那么网络资源,除了基本资料以外,是不是可以做成一个与课堂不一样的网站呢?比如,把知识碎片化,录制视频时不以章节顺序录制,而是以知识点为主录制微视频。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有选择性地学习。另外,设置小测验环节,学生在学习完后,可以在网上即时进行测试,来检验学习效果。

2.4 设置开放性实验环节

我们的“船舶结构力学”有四个学时的实验课,主要是梁、板架的弯曲实验和杆的稳定性实验。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将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相对比,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但只是这样,不能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是教师提出目标,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实验室应设置相应的管理措施,鼓励并监督开放性实验项目。

3 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考核,都是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试卷评阅由相关任课教师流水评阅,以实现教考分离。但这种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实际上并不合理,有些学生平时学的不好,但可能期末碰到的题正好是熟悉的,就考了高分;而有的学生平时学得很好,原理掌握也很扎实,但就是期末考得不好。所以一次成绩不能说明学生的能力高低,应考虑增加课堂考核环节,即增加课程作业、随堂小考、小实验设计等,这部分成绩要占到总成绩的50%以上。期末采用浙工大提出的“一页开卷”考核方式,即允许学生将自己归纳的知识点手写在一张纸上带入考场,从而帮助学生不死记硬背公式,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课题的理解上。“一页开卷”的命题不再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应该转向考查学生的思考、应用能力。这与前面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一脉相承的。

4 结语

篇10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改革;学习心理;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52-02

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只有五十余年,但它已经广泛应用于专家系统、机器翻译、图像处理和机器人技术等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人工智能课程不再是计算机专业独有的专业课程,国内外很多高校在自动化、智能交通等专业都开设了选修课,甚至在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在推广设置。吉林大学硕士专业“模式识别”将《人工智能》设为专业学位课程,同时也将其设为汽车、机械等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程。由于研究生相关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内容又比较抽象、生涩,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本次教学改革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演变过程,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力求在教授基本原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智能系统进行理论分析、设计并编程实现的能力,为后期的论文研究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教学改革受到了吉林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的资助。

一、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内容。人工智能与统计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控制论等都有交叉关系,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庞大。人工智能学科知识的繁多与授课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作为国内模式识别专业的领军院校,如中科院智能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等,他们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学时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参考了上述院校的授课内容,同时考虑到本校本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精心归纳、优化教学内容,力争做到教学内容系统、精炼和实用。目前,我们讲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智能化智能体系统、盲目搜索方法、启发式搜索方法、局部搜索方法、约束满足问题、博弈树搜索方法、知识表示方法、不确定知识与推理、规划与机器学习等,共40学时。

另外,人工智能领域中新问题、新理论交错涌现,这就要求教学大纲要定期修订,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以便提高硕士课程的研究性内涵。

二、教材选用

要搞好课程建设,教材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广泛阅读和研究了国内外的经典教材,经过一番斟酌之后,我们选用了Stuart Russell和Peter Norvig所著的《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第二版)》。首先,选用国外教材能够更快地追踪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该教材已经被世界上900多所大学采用,符合促进高校的教学内容向国际水准靠拢、与国际接轨的理念。另外,人民邮电出版社在2002年曾经出版该书的英文版的第一版,双语学习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学生后续的查阅英文文献,甚至发表英文文章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

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是中南大学以蔡自兴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该课程在2003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首批精品课程[1]。2007年该课程又开始进行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成绩斐然[2]。多年来,我们不断汲取同行的成功教学经验[3],结合本学科的硕士专业特点、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不断改革和尝试,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演变过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感兴趣,保持兴趣,到收获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并进一步增强投身于科研论文研究的热情。

课程伊始,通过多媒体演示人工智能技术已取得的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列举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最新研究的热点问题,课上再组织学生做报告。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让学生组成兴趣小组,任意选择问题实例,利用每节课学习的理论、算法不断地更新该实例的解决方案,评价性能优劣。学习小组可以培养学生科研协作的精神。另外,课堂上每组轮流做报告阐述各自的研究进展,演示编程效果。其他同学或给出修改意见,或提出个人观点。最后老师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深入性和广泛性。充分的课堂讨论能够提高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同学间的这种学术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彼此的学习状况与能力,促进学生展开良性的学习竞赛,也为学生接受和理解老师最后给出的课程成绩做了心理铺垫。老师总结时要对学生的努力多肯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让他们感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四、考核方式

实践表明笔试测验的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本课程尝试采取自选实验设计题目,根据实验报告、上机演示结果和口试等方式综合评定成绩。其中,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题目详细介绍设计思路,阐述编程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口试是老师当场就报告中的问题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评。课程成绩中,实验报告设计分析占60%,上机成果演示占30%,口试占10%。

通过实验设计的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锻炼了学生知识综合应用技能。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方式不像笔试那么客观,学生的成绩容易受教师的主观性影响。另外,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位课,其成绩往往直接影响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学生和相关领导对成绩的评定原则十分关心和重视。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干扰,避免师生因课程成绩产生分歧,我们规定了完善的考核细则。考核细则发给同学,作为实验报告的首页,方便记录每一个环节上学生的得分情况,做到成绩评定有据可查。

非笔试的成绩评定方式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我们教师团队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师工作守则。首先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地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报告得分,并准备口试时提问的问题,得分和问题都要在实验报告的首页做好记录。询问每个同学的问题都不能重复,上机演示和口试环节都是公开的。问题可以是设计不合理的思路,或是阐述不清的步骤等,教师要注意掌握问题的数量,尽量做到均衡。上机演示时,学生经常因为紧张而漏掉部分功能的演示,因此,教师要跟学生加强沟通。口试时,根据学生的状态,可以给予适当启发,但要在成绩评定上做出相应调整。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将上机演示按照实验报告成绩的倒序方式进行,这样有利于在口试过程中由浅入深,逐渐加深问题的难度,有效避免重复。教师评价时应严格缜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设计水平,对课程成绩的认定跟老师达成一致。

经过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模式识别”专业的“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教学实践表明教改措施已见成效,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丽珏,陈白帆,王勇,余伶俐,蔡自兴.精益求精建设人工智能精品课程[J].计算机教育,2009,(17):69-71.

篇11

关键词:美术课堂; 趣味; 技能; 相融共生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024-001

在美术教学中,围绕课堂趣味性和技能传授之间的话题,交流、争论一直不断。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新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部分美术教师仍缺乏具体准确的操作,导致教学实践上的偏差,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一、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1.有“趣味”无“技能”

有些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刻意增加一些指向性不明、目的性不强的趣味环节,却忽视美术学科的技能传授,导致学生画面内容贫乏、图式造型概念化。

2.有“技能”无“趣味”

有些老师将美术课程与技能训练等同起来,出现弃趣抓技的极端现象。他们一味强调学生图示语汇能力的培养,而导致课堂枯燥乏味,缺乏个性与创意。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趣味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亮点,也是美术学习的起点,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才会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求新知、掌握技能。所以,美术课堂应是趣味与技能相融共生、同构共建的结合体。

二、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1.趣味与技能相融,让导入更灵动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篇布局,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好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能立刻融入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既要考虑到导入的趣味性,又要凸显学科的特点。

1.1创设情境导入。熟悉的物象、生动的图片、视频,往往兼具趣味性和启发性,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有效的情境创设,对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1.2实验演示导入。实验演示的方法是一种可以直观体现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它能让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抽象的概念直观化,能真实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所必需的感性经验,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

1.3实践体验导入。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和主动性去探究实践,这样才能高效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在《叶子片片》一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自己喜欢的叶片,通过多感官参与,从体验、感知、观察树叶的表面肌理和形态特征入手,唤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再认识过程,进而揭示课题。这样的导入,既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又发展了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

2.趣味与技能相融,让过程更精彩

2.1以趣渗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在设计《放学了》这课时,教师将情感目标设定为:以趣导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将技能目标设定为:先找动态线再画动态人物。教学中,教师以动态人偶辅助教学,通过互动游戏(为人偶摆造型、画动态线)增加课堂趣味,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练习,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动态变化,轻松地掌握动态人物的画法步骤,效果甚好。

2.2以技激趣。美术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高质量的创意,没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的配合,是不能形成作品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技能的传授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知识体系不完备,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没有优秀范例的新图式启发,学生的原创想法很难顺利表现。只有在多元化的示范以及其他视觉启发下,才能形成高一级的图式。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适时而高效地进行专业指导与示范。

在上《箱板上的新发现》一课时,教师进行了分段式技能示范,使原先用语言说不清楚的画、刻等制作步骤、方法,在片刻间,演示得一目了然,并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尽管课堂上没有惊心动魄的环节,但张弛有度的教学结构、化难为易的分步骤示范以及教师精美的范画、扎实的基本功,都深深吸引了学生,课堂处处洋溢着成功与喜悦,趣味课堂精彩生成。

3.趣味与技能相融,让评价更智慧

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与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它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强过程性评价。

3.1引入“专业味”。美术学科有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所以,“专业味”的评价顺应了学科的独特要求。从促进学生美术发展的目标出发,关注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程度和收获,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努力和进步,既要给学生及时肯定的评价,又要利用美术专业术语进行客观导向性的评价,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的,什么是正确的。

曾听过一位老师的课,她的评价让学生如沐春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你给我一个建议,我给你一个惊喜。”“比比看,谁的创意最好。”“要是能添上背景,你的画面就更完美了。”“你的画线条一气呵成,如果画面再饱满一些就更好了。”……从教师的评价中,学生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也知道了如何提高自己的美术技能,完善自己的画面效果。画画因此变得轻松而快乐。

3.2加入幽默味。幽默是一门艺术,教学中多用富有幽默的语言,更能启发学生的心智,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有一位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了条小鱼,就拿给老师评分,老师没有责备,也没有直接指出不足,而是模拟小鱼的口吻对那位学生说:“我好孤单哦!”幽默的一句话,让学生噗嗤笑出声来,话中虽没有好坏对错的直接指向,却隐含着某种暗示,至于如何处理画面大小及穿插、对比关系等构图法则,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究。这样的策略,让评价显得更有智慧。

美术课堂是灵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我们都要始终遵循美术学科的特点,将课堂回归美术本体,扎实开展好每一环节的教学,让美术课堂变得更简洁、高效。

参考文献:

[1]肖川主编.《义务教育美术课常标准》,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2.2

篇12

关键词:教学与科研基地 基本功能 延伸功能 农业高校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培养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的功能较多,总体上可分为基本功能与延伸功能两种。基本功能分为两方面,一是教学功能,包括提供实习平台、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等;二是科研功能,包括承担科研项目,培养科研队伍等。延伸功能也分为两方面,分别是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的社会功能与生产功能。随着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的不断发展,其正处于健全基本功能,拓展延伸功能的阶段,以适应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及国家对农业科技、人才的不断需求。

至今,已有较多的学者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进行了研究,但对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的研究较少,而大部分对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的研究都主要集中于基地的建设问题。如朱桂才、陈兰对地方高校农林专业教学、科研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研究,对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教学、科研与生产三结合、形式多样化的基地建设对策”[1]。刘目前、杨友才等则对农科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农科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内容”[2]。王国槐、官春云等则“对农业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式教学基地的建设”[3]进行了探讨。此外,部分学者对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如,野秀芬、张红莲等对“农业高校校外科研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与任务”[4]进行了研究。杨成才、吴承春等对“新形势下农业高校科研基地创新体系的建设”[5]进行了研究。而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功能的研究则较少,主要有文士博、张庆桥的“高校教学科研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6],以及程启原的“广西高校科研基地技术创新扩散问题研究”[7]。综上,可知我国现今对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的功能研究缺乏,处于空白的状态。

一、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的基本功能

(一)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的教学功能

1. 提供教学及实习的平台

在教学方面,对于本科生而言,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打破传统教学、提供实物性教学的重要场所。华农教学与科研基地的目标是“全心全意为学校广大师生服务,营造鼓励实践、鼓励创新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第二课堂。近年来,华农教学与科研基地坚持与完善教学功能,接受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实习、实践年均达2000人次。如,华农业教学与科研基地共有耕地面积约2080亩,主要用于水稻、玉米、大豆、果树、蔬菜和花卉等植物的田间教学、实习,为农学、生命科学、园艺学等农业自然科学的本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打破了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教学。此外,华农教学与科研基地还为人文社科类专业提供考察、教学的实践平台。

对于研究生而言,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可为研究生教学提供科研场地、课题研究等,以促进研究生教学的发展,推动创新性研究人才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属于农业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农业高校科研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不但能为研究生实践性教学提供平台,还可为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增强其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思维的创新。华农教学与科研基地每年都为研究生的教学、科研提供广阔的平台。如,华农教学与科研基地现建成水田种植区、水产养殖区、花卉科研区、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田间基地等14个功能区,为研究生的教学、实践、科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于农业高校而言,学生在教学与科研基地中的实习尤为重要,农科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拥有动手实践的能力。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是学生进行实习的重要平台,拥有先进的设备与完善的场地;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有较好的老师进行全过程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与效果。华农教学与科研基地除承担在校学生田间教学实践任务外,还承担学生的毕业实习任务,是学生重要的毕业实习基地。华农教学与科研基地具有旱作农业区等包含水田种植、旱作农业、水产养殖、花卉、果园、畜牧、生态公益林、航天育种工程之心、生物防治工程中心等14个功能区,可为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多样、对口的专业实习;此外,其拥有实力雄厚的教师科研队伍,可为在基地实习的毕业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与效果。目前华农增城教学与科研基地已接纳农学院、兽医学院等12个学院(含研究中心)20多个专业的毕业实习学生。

2.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教学体制改革中,不但要求教学方式进行改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素质培养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改变。教师是教学的关键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主体。因此,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必须依托教学、科研基地,通过锻炼来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现自己由知识传播者向知识创新者移位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将学生由学习知识者向实践创新者移位的任务”[8]。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基地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场所,其可提供实验室、试验田等多种多样的设备。在华农教学与科研基地就培养了较多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较多的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的知识,还在基地中拥有科研项目或者经常到基地中进行相关的实验。

篇13

关键词 英语教师 科研能力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30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 Young English Teachers'

Research Capabilities Promotion Strategy

YE Xiaoni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iyan, Hubei 442002)

Abstract For the majority of English teachers, English research difficult almost become an accepted fact, but in a relatively remote location, liberal arts relatively weak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English research more difficult. English teachers, especially what kind of problems faced by young English teachers in research work? How to improve?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above problems,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which is the case of the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to young English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capability for the study, based on its attempt Survey on a realistic promotion strategies, training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for teachers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Key words English teachers; research capacity; improvement strategy

地方高校科学研究作为全国高校科研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但高校的科研离不开教师,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最重要的力量,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肩负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担负着科学研究的任务。英语作为人文学科,在基础相对薄弱的的工科院校这样的现实环境中,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堪忧。

1 地方工科院校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1.1 青年英语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该院现有专职英语教师50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41人,30岁以下青年教师俨然是该院教学科研的主力军。但通过调查发现,在这一部分青年教师中,积极参与参与科研的多位30岁以上或已取得讲师职称的教师,而30岁以下,助教职称的青年教师或新进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相对较差。笔者通过对2013和2014年该院公开的数量进行统计后,发现31~40岁青年教师数占全院论文总数的33%,而3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这一比例数仅为16%,助教及以卜职称教师此比例数不及5%,与学校教师队伍实际分布比例严重不符。笔者通过对以上两个人群的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后发现:(1)30岁以上的青年多已取得讲师职称,迫于副高职称的巨大而不得不投入科研,而只有极少数的人会出于对于科研的热爱和提升自我业务素质考虑而从事科研。(2)而对于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来说,做科研只是为了应晋升职称之需,没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甚至对科研有畏惧心理。

1.2 青年英语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时间不足

英语作为工科院校的基础课程,英语教师大多承担了繁重的授课任务。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英语教师和学生的比例达到了20:1以上,青年教师除了承担大学英语的授课任务外,还有专业课程,人均周课时普遍在16课时以上,每学期承担的教学任何也在3门以上。繁重的教学工作使得青年教师整日忙于备课上课,几乎无暇顾及科研。一方面,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缺乏,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学任务,对科研工作明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除教学工作外,部分青年教师由于学历层次较低,仍需进一步提升学历和学位,工作和深造的双重压力使他们在从事科研的精力极其有限,无暇或无法胜任科研工作。

1.3 青年英语教师学科研素质不高,科研能力弱,科研质量不高

以湖北被汽车工业学院为例,在学院政策的激励下,近来引进的青年教师整理素质有大幅度提高,在外国语学院41位青年教师中,参加工作时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有21人,另 13人参加工作后以在职或脱产的方式取得硕士学位,其中副高人数3人,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为零。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往往缺少长期的规划,科研目的不明确,因此,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尽如人意,发表在高水平杂志如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少之又少。根据2014年的统计结果,外国语学院共计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文章为23篇,其中青年教师发表19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的青年教师为零。

1.4 英语类科研难度大,渠道少

据统计,每年全国各大高校外语教师发表的论文数,仅占年度各学科总数的1.43%, 且论文级别明显低于其他学科,这表明外语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而另一方面英语类科研难度大,渠道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14年南大核心期刊共包括533种来源期刊,其中外语类(包括翻译)只有11种,而外国文学类仅有6种。同样,在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文科相对弱势的地方工科院校,英语类科研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在资源分配上多向理工可倾斜。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2014年全院各项目经费合计投入1347.36万元,而作为10大学院之一的外国语学院,到账经费仅为46.52万元,仅占总数的3%。

又如,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为例,该学报只刊登理工科学术论文,没有外语专刊,也从不刊登英语科研论文。

2 提升青年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途径

2.1 改善科研环境,提高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良好的科研环境可以使青年教师保持科研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学校可从以下方面做起:(1)首先可改革考核政策,减轻青年英语教师教学负担。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适当减少额定教学工作量以鼓励他们开展科研工作,对于那些那些积极参与科研的青年教师可用科研工作量抵去部分教学工作量。(2)学校应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从上到下形成一个尊重科研、鼓励科研的氛围和环境,为青年教师搭建科研平台,建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以增加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3)学校关心青年英语教师的成长和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他们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以提高青年英语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2.2 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激发青年英语教师科研热情

科研激励机制是指高校管理者为了能够激发科研人员潜力,采取一定的方法,以制度为保障,来满足他们在生活、工作方面的各种需求,最后为达到科研预期目标建立的一种系统。地方院校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科研方面存在信息闭塞、经费紧张等种种问题,在科研激励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虽然学校从2014年开始实施科研奖励机制,但多以论文数量来衡量,实行物质奖励,且奖励的力度太小,激励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个人的科研成果几乎得不到学院级的任何精神激励。因此,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建立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的绩效激励机制,以发展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对在基本专业知识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色的教师实施奖励。

2.3 成立科研团队,开展学术交流,为青年英语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针对英语类科研整体较弱的情况,地方工科院校应鼓励英语学科积极组建实力与特色兼具的科研团队,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激励。团队建设成熟后,要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并不断吸纳青年教师加入团队,以团队为单位,“以先富带后富”,使青年英语教师在合作科研中实现知识和科研经验的积累,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水平。另外,地方工科院校应关注各地的学术动向,并鼓励青年英语教师“走出地方”,到高水平大学和其它学术机构进行学习深造,并在青年教学习进修期间并适当减轻或免除其教学工作量,并予以物质和精神鼓励。

最后,在自身层面,青年教师要正视英语科研的难度,不畏艰险,加强个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刻苦钻研,全面提升个人科研素养,最后,青年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经验,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科研工作,必能体会到科研带来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徐锦芬,李斑斑.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2012(4).

[4]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03 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

[5] 张岩.高校教师要以科研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中华现代教育,2007.

[6] 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

[7] 吴秋生.高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科研观[N].光明日报,2009-08-13.

[8] 吴越.高校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改革构想[J].中国成人教育,2010(1).

[8] 杨明全.教师形象的新演变[J].外国教育研究,2002.

篇14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0. 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学术界以及公众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及进行教育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的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 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理工科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和要求下,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智商与情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智商主要指的就是一个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情商主要是指一个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等方面。智商和情商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也说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低影响大。在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理工科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习好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其适应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也对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自身要重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尽快让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2. 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要求

2.1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中的核心内容。所谓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内部根据和内部动力,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心理素质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以及实践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对实践中的突发事件的应激性反应较影响较为明显。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的核心内容,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和前提[2]。

2.2交流沟通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交流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基本能力,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明确、有效地传递给他人主要是看这个人是否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化的不断加速,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良好交流与合作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所以说有效的交流沟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国的传统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于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比较忽视。有很多的理工科的学生不能进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不能有效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思维,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要更加重视理工科大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2.3创新能力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创新能力不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中综合素质能力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要适应现代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步也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理工科大学生要发掘其巨大的创新潜能,为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也要求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挖掘。

2.4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理工科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大学课程中,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内容中不仅包含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也有大量的实验与实践课程,意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来理工科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就需要把自身学习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转化为一种能力,并且通过动手实践完成来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创造财富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说实践动手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创造财富的根本途径[3]。

3. 理工科大学生在现阶段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向

3.1心理素质能力。当今社会很多在城镇生活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促使很多学生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较弱,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依然较弱,自我的控制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者逃避的态度。由于心理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中,老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心理素质训练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

3.2交流与沟通能力。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对方明白你的思想或想法。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与相处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际关系和人际问题,这是不利于人际交往与沟通的。在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只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不善于交流与沟通,导致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由于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理工科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开设相关的交流沟通课程,加强学生对交流沟通的认识。理工科的老师要建立交流沟通课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当中,通过一系列交流项目让理工科大学生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来提高自己的的交流沟通能力。

3.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效发掘创新能力也有利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应试技能,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可以改革学校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可以开展多样的设计大赛,或者关于创新能力的比赛来挖掘和拓展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

3.4动手实践能力。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书写能力,对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忽视,导致很多理工科大学生对纯理论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但是对需要动手实践的课程或者项目掌握的较差,这突出反映了传统教育留下的弊端。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以及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理工科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验证真理,这样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4. 结束语

本文笔者主要是基于素质教育来探究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问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的探究也需要不断地深入。本文主要是对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来说,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任务也任重道远。(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备注:“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ZZ057。

参考文献

[1]曾开富,王孙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