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山东济南 250021
[摘要] 目的 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关键词 ] 麻疹病人;护理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043-02
麻疹多见于小儿,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感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主要以眼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发热、全身红色斑等,以6个月~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1],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近年来,成人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来随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本上对于该病控制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计划免疫执行较差的地区,却仍旧存在着局部的小流行情况[2],而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均源于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8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44例,女36例,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22例,女18例,观察组40例患者,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男22例,女18例,年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手术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探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1.3护理方法
1.3.1 体温护理 要保证患者卧床休息,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护理诊疗,尽量做到集中操作,规范护理操作过程,减少和控制感染机会,做好一切的生活护理[3]。
1.3.2 病房护理 每天病房保持通风2次为宜,确保病房空气的湿润、新鲜,湿度以50%~60%为宜,温度以18~22℃为宜,但是要避免直接吹见,防止患者着凉,同时,还要保持病房光线的柔和。
1.3.3 严格观察 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比如若是患者处于高热状态,则需要采用物理降温进行处理,避免温水擦浴、减少盖被、或者是严格按照医嘱减少药物的剂量。但是一定禁用酒精等,避免对患者皮肤造成影响,或者是体温骤降而导致的循环障碍,为患者供给充足水分,利用患者散热或者是排泄[4]。
1.3.4 控制病毒感染 护理是要保持患者五官的清洁,如眼睛清洁用生理盐水,然后再用红霉素眼膏或者是0.25%氯霉素眼药水,1d2~4次为宜,勤于帮助患者排痰拍背翻身,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为了防止中耳炎发生,可以口服鱼肝油滴剂,然后滴入0.5%~1%的麻黄碱。
1.3.5并发症控制 ①要随着注意患者的呼吸、体温、脉搏变化,2~4 h监测一次,及时清除患者的痰液;②确保患者营养平衡,多饮水,供给水分充足,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切勿忌口,造成营养不良[5];③随时观察出疹情况与消退情况,进一步为患者病情做好鉴别与诊断,并且正确判断患者病情。
1.3.6 预防控制 要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减少传播与感染机会,注意个人卫生。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0.05。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分析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麻疹多见于小儿,主要是由于麻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感性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主要以眼结膜充血、咳嗽、流涕、发热、全身红色斑等,以6个月~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近年来,成人的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关于麻疹疫苗是在1965年研制出来随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基本上对于该病控制情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计划免疫执行较差的地区,却仍旧存在着局部的小流行情况[6],而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对于麻疹病人,加以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5.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患者科学的麻疹病人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发现麻疹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体温升高;②组织受损;③营养不足;④潜在并发症--支气管肺炎。根据本次研究总结麻疹病人的护理体会,具体如下:①体温护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为此,必须要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发热程度,及时处理,每天测温度和脉搏、呼吸。②营养护理:患者由于发热机体消耗量大,因此,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计划,以半流质、流质食物为主,多餐少食,并及时补充维生素。③并发症护理:严格叮嘱患者遵照医嘱应用药物治疗,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体征与出疹的关系,加强病房巡视,一旦出现呼吸困难、高热等症状,要立即上报医师并给予处理。④组织受损护理;患者由于病毒感染,会出现全身皮肤红色斑丘疹,口腔粘膜疹等,因此,要注意观察患者组织受损的程度,帮助患者合理安排一切的护理诊疗,尽量做到集中操作,规范护理操作过程,减少和控制感染机会[7]。⑤做好一切的生活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洁、平整、盖被应轻软,内衣柔软宽适并勤换洗。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口唇或口角裂者,应局部涂以消毒石蜡油,口腔粘膜溃疡者,先以1%~3%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然后局部涂以西瓜霜或冰硼散[8]。总而言之,采用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 邢琳琳,刘丽莉. 172例麻疹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17(2):15-18.
[2] 卢美,任维利,朱桂爱. 2007—2009年莱芜市莱城区麻疹流行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2010,10(9):940-941.
[3] 陈芳芳,赖爱萍. 麻疹的预防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1,3(11):199-200.
[4] 周新凤.浅析66例麻疹病人护理体会[J].重庆医学,2011,3(10):157-158.
[5] 唐燕雅,沈旭慧. 23例麻疹病人临床变异的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4(36):207-208.
[6] 王克勤. 62例麻疹的护理[J].安庆医学,2009,3(6):178-179.
[7] 胡天平. 浅淡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及预防[A].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C].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2009,23(6):18-19.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省简阳市 641400
【摘 要】为了探讨丘疹型荨麻疹的护理干预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采取一年内所治疗的120 例丘疹型荨麻疹患者,依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包括60 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而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方法,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实际临床效果进行准确合理的比较。对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分别对其进行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有37 例痊愈,14 例效果显著,7 例效果良好,总体97% 的患者效果显著;而对照组有10 例痊愈,7 例效果显著,16 例效果良好,总体55% 的患者效果显著;明显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合理的的护理措施,能够加快患者康复的进度,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治疗的效果,减低病症的复发和加重,应当加大力度进行推广。
关键词 丘疹型;荨麻疹;护理体会
丘疹型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经常在儿童和青少年间传播,有时也会见于成人。由于该病的变异性十分强,目前临床上对于其发病机理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本文为了准确的探究能够治疗丘疹型荨麻疹的有效方法,对120 例患有丘疹型荨麻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观察和分析,现得到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随机选取一年内经过治疗的120 例丘疹型荨麻疹患者,对这些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的解析,而且必须保证这些患者都患有丘疹型荨麻疹,且所有患者不患有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严重的药物过敏史等。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60 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而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方式,随机所分的对照组中有男人35 例,女人25 例,年龄均在20 ~ 70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 岁;观察组中男人40 例,女人20 例,年龄均在18 ~ 68 岁,平均年龄为36.16 岁;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每个方面都没有明显的不同,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本文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给患者注射或者服用一些消炎类的药品;而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法,具体采取的方法有:
(1)心理护理。患有丘疹型荨麻疹的患者通常情况下皮肤都十分的瘙痒,这种症状通常就会使得病人的情绪变得十分暴躁和烦恼,而且一旦患者产生类似的负面情绪,就会使病人的病情进一步恶化。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医院的护士应该经常与病人进行科学的谈话,能够与病人用心交流,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开导病人,让病人真正的放宽心,积极的去面对现状并积极的配合进行科学的治疗,缓解病人经常出现的暴躁急躁现象。
(2)饮食护理。首先就应该尽量不吃鱼和肉,不能吃对身体刺激性大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尤其应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病情,还能够对瘙痒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皮肤护理。临床上丘疹型荨麻疹这种病病情十分的复杂,反复性很强,很多的病人都不能够忍受那种锥心的瘙痒,会使得自己的正常作息受到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特殊的情况,医院的护理人员应当时刻提醒病人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要让病人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要去抓破皮肤,要经常洗手,不要使伤口受到进一步的感染。患者还要遵循医生的安排按时用药,一旦出现感染要做紧急的处理。
(4)作息护理。为了能够使得病人有良好的睡眠,护理人员应当让病人服用某些止痒的药物。而且病人的病房应当时刻保持通风和清洁,保证病人有一个良好的作息环境,使得病人的睡眠质量得到一个质的提高。
(5)环境护理。医院的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还应该时刻保证病人的病房干净卫生,要使病人的病房处于一个通风良好以及阳光充足的环境中,要对病人的被褥等床上用品做定期的清洗,天气好的情况下还应当放在阳光下暴晒,防止有害细菌的滋生,保证病人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来进行表示,用X2 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进行表示,用t 检验。
2 结果
经过定期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病人中痊愈、显效以及有效的人数分别为37 例、14 例、7 例,总有效率为97%,而对照组中痊愈、显效以及有效的人数分别为10 例、7 例、16 例,总有效率为55%,观察组中的总有效率为97%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丘疹型荨麻疹的病情十分复杂,对这种病症的发病机理还不是很明确。现在针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其主要的方法还是利用药物进行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不会对患者进行过多的护理干预,这就会使得病人的病情复发或者感染,对病人的全面康复十分不利。因此现在在治疗丘疹型荨麻疹的过程中必须对病人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的护理干预,使得患者能够尽快的全面康复。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 明显高于对照组55% 的总有效率,可以看出对病人进行全面的干预护理后在治疗结果上有较好的效果,不但能够加强病人的治疗效果,还能够降低病人的感染率以及复发率,应当在今后的在临床实践上加大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急性荨麻疹;上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06—02
急性荨麻疹为一种常见病,约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是由于皮肤粘膜的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产生的局部水肿反应。大部分患者皮疹以风团样,少数患者可导致喉头水肿,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累及消化道粘膜时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为呕血与血便。急性大出血可导致周围循环衰竭[1],病情严重可危及生命。我科于2013年1月12日收治1例急性荨麻疹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儿,经过积极抢救与精心护理,病人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张德江,男性,9岁,因全身皮疹伴腹痛1天入院,诊断:急性荨麻疹,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风团,鼻部,口唇,眼睑,肿张明显,神志清,体温37.2度,呼吸20次/分,脉搏80次/分,血压90/70mmHg,腹软,有压痛,无反跳痛,呼吸平顺,无腹泻,呕吐,血常规:白细胞:11.2×10/L ,入院经给予抗过敏,抗感染,护胃,应用激素及炉甘石外涂皮疹等处理,仍有腹痛,症状反复。于入院第5天患儿突然出现呕血,伴有血块,排血便,3-4小时内失血量大概有1000ml多,脉搏120次/分,血压:82/54mmhg,血红蛋白降至81g/L,出现神志模糊,脸色苍白,皮肤湿凉,立即给予抢救,吸氧,止血,扩充血容量,输血,护胃,心电监护等对症处理,经积极抢救,患 儿于住院第8天上消化道出血得到控制,血压正常,病情好转,患儿共住院19天,痊愈出院。
2 抢救与护理体会:
2.1急性荨麻疹护理
2.1.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皮疹消退情况,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呼吸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无腹痛,腹泻,呕吐情况,观察大便性质,发现血压下降,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立即吸氧,并报告医生,出现窒息时立即行气管切开,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素。
2.1.2 加强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指导病人如何控制瘙痒的方法,修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穿棉质的衣服,勤洗澡、更衣。
2.1.3 药物治疗护理
遵医嘱及时,准确使用抗过敏,抗感染,激素等药物,炉甘石外涂皮疹等处理,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2.2 上消化道大出血护理
2.2.1抢救方法
立即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地实施各项抢救技术, 开通三管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止血、护胃、取血、配血、输血等处理,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预防和治疗失血性休克,输液开始宜快,以恢复有效血容量,洛赛克持续静注,冷生理盐水洗胃后予胃管内交替注入凝血酶及去甲肾上腺素。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快、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并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2.2 休息与保持呼吸道通畅
上消化道出血应卧床休息,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大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下肢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或误吸,必要时以负压吸引器吸取口、鼻腔以及气道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2.2.3严密病情观察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在短期内出现休克症状为临床常见的急症,应做好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和神志变化,大便以及呕吐物颜色、性质、量。心电监护,准确记录出入量,凝有休克时,留置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提示微循环血灌注不足,要加速扩溶,必要时应用升压药。出血量的估计,大便隐血试验阳生提示每日出血量>5-10ML,出现黑便表示出血量在50-70 ML之间,一次出血后黑便持续时间取决于病人排便次数,如每日排便一次,粪便色泽约在3日后恢复正常,胃内积血量达250-300 ML时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在400 ML以下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如出血量达400-500 ML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如短时间内过1000ML临床即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2]。患儿出现反复呕血,呕吐物咖啡色转鲜红色,黑便次数增多,色泽转为暗红色,经补液,输血后未改善,血压波动,这提示有活动性出血或再次出血。定时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大便潜血结果。
2.2.4 留置胃管护理
插胃管动作应轻稳,操作熟练,以免损伤食道粘膜。插管过程中若病人出现恶心,应暂停片刻,嘱病人作深呼吸,或作吞咽动作,然后迅速将胃管插入。插管过程中如发现呛咳、呼吸困难,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再插。在灌洗过程中,推注药物压力不能过大,以免损伤胃粘膜而加重出血,注意观察抽吸胃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准确记录。如抽出有鲜红色胃液,表示有活动性出血,如抽出咖啡色胃液,示陈旧性血液,要及时告诉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每次胃管内注入药物前应回抽胃液,确认是否在胃内。注完药物后,再注入少量的冷开水,避免药物堵塞胃管。
2.2.5 饮食护理
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出血停止后过度半流质,软质,少量多餐,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指导患儿避免吃生、冷、硬、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合理饮食是避免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环节。
2.2.6心理护理
不同年龄对疾病的自我认识不同,年长患儿有缺乏自信心,住院离开家庭感到孤独,不安和无助,对环境和医务人员感到陌生恐怕,护理人员要关心,开导患儿,要用安慰性语言使患儿感到温暖体贴。患儿出血,特别是大量的呕血,会使患儿及家属恐惧不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恐惧、濒死感等心理反应,在大呕血时表现尤其明显[3],病人的消极情况又可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护士要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大量出血病人护士应给予陪伴,以增加病人安全感及消除病人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2.2.7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舒适,留置胃管期间,每天口腔护理两次,每次呕血后,及时做好口腔护理,减少口腔中的血腥味,以免再次引起恶心、呕吐,同时能增加患者舒适感,保持皮肤清洁及床铺清洁、干燥,呕血、便后及时清洁用物,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
2.2.8健康指导
饮食指导:避免进食易致过敏的食物或药物,注意饮食卫生和规律,进食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冷硬刺激性食物。生活指导: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身心休息,保持乐观情绪。疾病知识指导:指导病人、家属急性荨麻疹,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诱因,预防自我保健知识。
3 小结
急性荨麻疹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此类病例少见报道,一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如抢救不及时,就会危及 生命,该例病人通过医务人员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通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让病人转危为安,抢救成功,痊愈出院。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加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0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穴位埋线 中医护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其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39岁。病史最长者12年,最短者4月。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风寒束表型16例,风热犯表型25例,胃肠湿热型8例,气血两虚型11例。
1.2 治疗方法 自制穴位埋线针(取9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尖端磨平,针管尖端斜度磨大,磨锐,且使针芯长于针管尖端1mm),2cm长的00号铬制羊肠线数根,以及镊子,注射器。操作方法:病人取俯卧位,辨证取穴后,在选用穴位处用龙胆紫标记,然后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进针点以2%利多卡因注射液作浸润麻醉,用镊子将消毒好的羊肠线放入埋线针针管前端,后端接针芯。左手拇食指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垂直刺入皮下,将针刺入穴内,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入穴内皮下组织与肌层之间,线头不能露出皮肤,针孔处消毒后外敷创可贴。1月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
2 中医护理
2.1 一般护理 维护病房环境的清洁,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扫床及清扫地面时尽量避免扬尘。关注气候及天气变化,嘱咐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冷、热刺激。尽量追寻发病诱因,因患者多属于高敏体质,故发病期间不要食用鱼、虾等易敏物质,若有条件,可行过敏原检测。告之患者避免抓挠,不可自行乱服及外用药物。患者穴位埋线后要加强埋线针眼的护理,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2 中医心理护理 祖国医学对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关系早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致为病:一是直接累及相关脏腑;二是间接通过气与火的作用而致病,影响脏腑气机正常运行,使五脏六腑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着重通过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变化状况,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改善病人的心理活动,以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情是战胜疾病的法宝,能促进疾病的痊愈。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因病情反复及瘙痒不适等,心情烦躁抑郁、痛苦焦虑,常导致肝郁气滞等,因此,我们要用耐心和巧妙的言语与患者亲切交谈,解释本病的发病因素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如实回答患者提出的种种疑问,尽量打消其顾虑与不安等疏导患者情绪,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气机通畅,阴阳调和,这才能使疾病迅速治愈。穴位埋线治疗是种有创治疗,患者会有一定的痛苦,治疗前要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治疗,达到更好疗效。
2.3 分型护理 风寒型:宜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规律的生活会使人体强健,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尽量不用凉水洗漱,易食温热性食物,服用姜糖水、姜枣茶、当归生姜排骨汤等以疏散风寒,不宜食用寒凉、肥脂油腻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阴寒湿浊内生。取穴:曲池、肺俞、足三里。风热型:平素避免热邪入侵,做好防护,如烈日酷暑防止日光曝晒,出门应带草帽,穿宽大衣服;因患者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等,要尽量安抚患者不良。对有吸烟者,应劝导其戒烟。中医有“医食同源”之说,病人饮食总的原则是清淡、易消化,忌用酸辣、酒类、肥甘厚腻等助火生热之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并鼓励病人多饮水;取穴:曲池、风门、肺俞。肠胃湿热型:注意饮食规律,保持大便通畅,因本型患者瘙痒较甚,古特别要嘱咐患者修剪指甲,避免瘙抓,内衣宜选宽松柔软棉质品,勿穿化纤紧身内衣,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瘙痒。饮食宜清淡,不可暴饮暴食,如多吃豆制品,新鲜蔬菜及水果;忌辛辣、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及鱼、虾、蟹、海鲜等助湿生热食品。发病时注意观察是否伴有腹痛,及腹痛发生或持续的时间、部位及有无压痛。如腹痛剧烈,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取穴:足三里、丰隆、脾腧。气血两虚型:此型患者发作较频,病程比较缠绵,首先要树立患者治疗本病的信心,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宜加强营养、多食大枣、核桃、冰糖、梨等及服用银耳羹、参芪排骨汤等益气养血之品。加强体育锻炼,诸如跑步,气功等以增强体质,减少复发次数。取穴:足三里、血海、脾腧。
3 体会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6-0911-02 中图分类号:R 758.240.47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6.068
急性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俗称“风疹块”,又称“鬼风疙瘩”,起病急,病情严重时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部分患者可累及胃肠道引起黏膜水肿,并出现腹痛、腹泻,若累及喉头黏膜,则会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我科在2010年1月~2012年1月成功治愈了110例急性荨麻疹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10例患者中男49例,女61例,年龄5~53岁,其中以20~29岁为主,有明显季节高峰,峰值在7~9月,大部分患者皮疹以风团为主,突起突消,但较易反复,无伴发其它器官的症状,13例伴有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其中2例有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急性荨麻疹有起病急、易反复发作等特点,扰乱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特别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应在患者入院初期,尽快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与患者多些言语上沟通,帮助患者适应医院及病房环境,建立良好的医患人际关系,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在治疗过程中,用浅显易懂的言语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说明治疗、护理、饮食、生活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打消顾虑并对医护人员产生良好信任感,从而积极配合今后的治疗和护理。同时,要做好患者家属思想工作,让亲人的关怀消除患者因全身大片丘疹、红斑影响美观而产生的自卑感。
2.寻找过敏原 应结合病人病史、生活环境、工作性质查找过敏原,如发现对某种食物或药物过敏时,应立即停用,必要时可服缓泻药物,以促进致敏物排泄,但如正在使用抗过敏药物,应在停药1周后,方可进行过敏原测试,我科采用吸入和食物两种方法进行检测,指导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护理方案以及有针对性专科脱敏治疗。
3.环境要求 病房光线应充足,整洁,室内保持通风、干燥,温湿度舒适,室温在20~22℃之间,湿度为50%~60%,避免潮湿过冷;无蚊虫,病室内禁放花卉,禁止家属及探视人员携带鲜花进行探视;指导患者家中少养猫、狗等宠物,因为猫、狗等宠物的毛、皮屑都可能引起人体过敏,是吸入性过敏的重要因素,同时指导病房保洁人员避免使用浓度过高、气味浓呛的消毒剂。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患者皮疹分布部位、颜色、大小、形状、瘙痒程度,以及意识、睡眠、二便等情况,尤其对伴有呼吸道、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严密观察他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如发现急性喉头水肿、血压下降应及时报告医生及上级领导处理,防止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5.皮肤护理 协助患者剪短指甲,避免患处瘙痒时搔抓皮肤引起表皮破损,让局部温度提高,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组织胺,加重皮疹程度。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避免穿化纤类及毛织品衣服,指导患者穿棉质透气衣服,保持干爽透气。止痒是减少搔抓和预防继发感染的有力措施,应及时为患者选用有效外用药物,指导并协助患者外涂止痒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皮疹严重时可加地塞米松注射液3~5支,皮康霜等。患者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不宜用热水烫洗,避免使用香皂、肥皂、沐浴露等一切化学合成用品,尽量不要接触橡胶、染发剂等化学物品。我科多选用日舒安洗液1∶1000兑温水代替洗澡水,用后不需要用清水冲洗,效果良好。对于自制力差的幼儿患者,为了防止搔抓,建议必要时戴上柔软宽大透气的棉手套。
6.饮食护理 鼓励多饮水,成人应禁饮酒、浓咖啡、浓茶,禁用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饮食宜清淡,注意卧床休息,避免疲劳及心情烦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或果汁等,如葡萄、番茄、芝麻、胡萝卜、黄瓜、香蕉、苹果和时令青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2],尽量避免使用鱼、虾、蟹、牛肉、羊肉及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忌食油炸、肥腻食物,因这些食品易生痰动火或聚湿生热,如果饮食上不加以注意,接触到食物、药物等诱发因素,常常使病情易反复。
7.腹型荨麻疹护理 若患者出现腹痛症状,应暂禁食禁水,注意卧床休息,保暖,必要时可按摩或热敷腹部,有腹泻症状患者注意保持会清洁卫生,擦拭时用质地柔软的纸制品,注意顺序应由前到后,动作轻柔,二便后用温水清洁肛周[3],周围可涂油保护,勤换内衣裤,注意观察腹痛出现时间、性质、程度,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肠道解痉药。
8.呼吸道症状抢救及护理 本组病例中出现2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症状严重,属于急性荨麻疹严重并发症,医务人员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发现急性喉头水肿、血压下降等现象时,应立即启动抢救应急预案,立即报告医生,让患者平卧,就地抢救,立即遵医嘱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有静脉通道,可选择静脉注射,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改善患者缺氧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急请麻醉科紧急插管,遵医嘱给予升压药及激素等药物治疗,做好心电监护,准确及时记录神志、血压、脉搏、呼吸及尿量变化,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2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无一例有生命危险,顺利康复出院。
9.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避免再次接触致敏的食物和药物,让患者牢记以后到医院就诊时要将可疑致敏药物告诉医生,在家庭生活中,应及时将衣柜中的被褥和衣物在烈日下暴晒,因久放在衣柜中很容易滋生螨虫和真菌,是引起荨麻疹的重要过敏原,并及时做过敏原检测,远离致敏源,同时服用抗过敏药物有头晕、嗜睡等副作用,用药后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司机及高空作业者在工作期间应禁服 ,对高龄及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病患者,可在睡前服药,以减少意外发生,同时,上好床护栏,以免坠落及摔伤。
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荨麻疹患者逐渐增多,临床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应从心理、饮食、皮肤护理、家庭生活、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等方面开展,使病人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了解疾病知识,掌握自我预防和自我护理方法,对病人身心健康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苗 玲.荨麻疹的病因及治疗[J].医学信息, 2011,24(7): 43034304.
[2],王 辉,孙 姝.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862863.
我院急诊观察室负责全院各专科门诊病人的临时输液和病情观察工作,日平均输液达150余人次。由于急诊观察病人多,病种多,病情复杂,用药广,从而病情突变的发生率也比较高。现将本人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处理病情突变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2008年我科18例病人突发病情变化,其中过敏性休克5例,晕针6例,窒息2例,高热惊厥5例。
1.2 临床表现及处理
(1)5例过敏性休克病人用药前做皮试均为阴性。3例于给药后2min内出现过敏症状,表现为突起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分别为80/60mmHg。2例于给药10min后胸闷,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意识丧失,脉搏细弱,血压为0。急救措施:立即停药,取休克卧位,保暖,遵医嘱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1 ml;给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1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密切观察病情,对病人体温、脉搏、血压、尿量作好病情动态观察记录,直至脱离危险期。
(2)6例晕针病人均处于饥饿状态,坐位方式输液。其中4例在反复穿刺过程中发生,2例为初次输液病人。临床表现均为头昏、心悸、瞬间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搏细弱,血压偏低。急救措施:改坐位为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给氧,指压人中、合谷穴,数分钟后病人自行缓解。
(3)2例窒息病人为2岁小儿,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痰鸣音明显,在护士为其进行静脉穿刺过程中发生窒息。表现为持续哭闹声突然停止,瞬间神志不清,脸色紫绀,双眼上视,呼吸停止。急救措施:将病儿置于头低脚高位,拍打背部,促进痰液排出,给氧;必要时加用吸痰器吸痰,及时解除呼吸道阻塞,恢复呼吸道通畅。
(4)5例高热惊厥病人均为3岁以下病儿,其中2例既往有高热惊厥史。5例均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在38.5℃以上,常规抗炎、抗病毒处理。临床表现:突然头后仰,意识丧失,眼球固定、上翻,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紫绀,四肢抽搐。急救措施:使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出口咽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联合降温。5例均在处理后3~5min症状缓解。
2 护理体会
2.1 加强病情的动态观察
经常巡视病人,加强对病情的观察,尤其是对该疾病关键的症状或突出的症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如过敏性休克病人一般最早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如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等;高热惊厥病人的先兆表现为翻眼、眼球固定或颤动,面部和肢体抽搐等;晕针病人的早期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悸、恶心欲吐、四肢无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医生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2 出现情况紧急处理
如窒息者行引流、清除异物等方法排出阻塞呼吸道的异物,恢复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过敏性休克的病人最早的抢救措施是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高热者发作时应立即退热、止痉。晕针病人取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保暖。
2.3 心理护理
由于对病情及病情的发展不了解,突发的变化常会让病人及家属感到超常的紧张、恐惧而产生悲哀、失助等消极情绪,甚至对治疗措施产生怀疑。对此,应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向病人和家属做好解释安慰工作,稳定病人情绪,减轻其焦虑、恐惧感。多介绍有关疾病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认识,消除其疑虑,使之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关键词:CT;注影葡胺毒剂反应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在CT扫描中常使用造影剂做增强检查,通过静脉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使病变组织X线吸收率相对改变。加大了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间灰阶的差别,从而提高病变的显示率。由于多使用离子型造影剂,且给药速度快、剂量大、浓度高等特点,过敏反应及毒副作用症状也随之增加,现将我院CT室4 050例增强扫描的预防、观察、护理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CT扫描84 000万人次,其中用泛影卜胺增强扫描4 050人次,均使用上海信谊制药厂生产的76%泛影卜胺,用量60~100 ml。
儿童:按1.5~2 ml/kg计算;使用者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为3岁,使用前均用1%泛影卜胺1 ml做过敏试验,增强扫描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增强均采用一次性团注法。其中发生毒副反应的185例,重度过敏反应2例,经过CT室医护人员配合临床医生及时处理、救治均转危为安。
2 典型病例
例1:男,55岁,有糖尿病史,B超提示肝内占位,做CT增强扫描。碘过敏试验阴性,增强前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静脉快速团注76%泛影卜胺80 ml。扫描中病人出现烦躁,立即停止扫描,患者胸闷、气促、脉搏细弱,120次/ min,血压80/50 mmHg (1 mmHg≈0.133 kPa),立即让病人平卧,给予氧气吸入,静脉输入5%葡萄糖500 ml加氧化可的松250 mg,0.1%肾上腺素0.5 ml加入10 ml盐水静脉缓慢推入,约30 min后病人症状缓解,呼吸、血压、脉搏恢复正常。
例2,患者,男性,61岁,无药物过敏史,做胸部CT增强扫描,碘过敏试验阴性,术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静脉快速团注76%泛影卜胺80 ml,扫描结束。病人出现颈、面部及体部多处荨麻疹,球结膜充血水肿、胸闷、声音嘶哑、血压、脉搏正常,立即给氧,肌肉注射非那根25 mg,静脉滴氢化可的松25 mg,30 min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在CT扫描中使用造影剂增强检查,已为临床广泛应用,根据不同组织,病变对造影剂的吸收程度,使病变区与周围组织及脏器间的对比度增强,从而提高分辨率。但增强检查时,快速大剂量给予造影剂。因造影剂的毒副反应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危及生命,如何减少或消除这些毒副反应的发生及毒副反应的处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需不断探讨的问题。
3.1 造影剂毒副反应及预防
3.1.1 检查前仔细询问病史和药物过敏对有药物过敏史或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提高警惕,随时做好急救准备,必要时可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或建议做MR检查。
3.1.2 碘过敏试验检查前必须做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做增强扫描。
3.1.3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在CT增强检查中,病人经常会出现紧张和恐惧心理,作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非常必要,它可消除或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取得病人的合作。
3.1.4 地塞米松在注入造影剂前的应用在预防发生造影剂副作用反应的措施方面,主要是在增强前静脉注入适量的地塞米松,可以减轻或减少副作用反应的发生率。
3.2 CT检查中的观察及处理注射造影剂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如遇有反应立即停止注射,推药完毕后应保留静脉通道,不但能争取扫描时间,还可以缩短抢救给药时间。
3.3 造影剂毒副反应的表现、判断及处理
3.3.1轻度反应表现为全身发热、恶心、轻度呕吐、轻度荨麻疹等,可酌情给予抗过敏药物,如非那根25 mg肌肉注射,并安慰病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3.2 中度反应表现为重度呕吐,较重的荨麻疹和轻度喉头水肿,声嘶和支气管痉挛等,血压也可暂时性下降,此类反应表现较危重,应及时与临床医生配合作相应的处理。
门诊导医护士是病人病情突变时最先到现场的医务人员,这就要求导医护士在医生未到之前做出相应的急救处理,为抢救争取时间和防止病人发生意外情况。我院自2002年6月在门诊大厅设立了专职导医护士,门诊部自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病人突发病情变化33例,经过导医的恰当及时处理,均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3例,其中男23例,女性10例,年龄20~75岁,其中过敏性休克4例,晕针3例, 室息 2例,心脏急性发作4例,急性呼吸困难2例,高热惊厥6例,癫痫发作5例,出血7例。
2 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急救方法
过敏性休克4例患者用药前做皮试均为阴性。2例于给药后2 min内出现过敏症状,表现为:突然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测不到。1例于给药10 min后出现症状,首起皮肤红疹、瘙痒,继之喉头水肿,出现胸闷、呼吸困难、面色发绀、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脉搏细弱,血压为0。急救措施:立即停药,
取休克卧位,保暖,遵医嘱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1 ml;给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1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密切观察病情,对病人体温、脉搏、血压、尿量作好病情动态观察记录,直至脱离危险期。
晕针3例患者均处于饥饿状态,坐位方式输液。其中2例在反复穿刺过程中发生,1例为初次输液病人。临床均表现为头昏甚至瞬间昏倒、意识丧失、心悸、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脉细弱、血压偏低。急救措施:改坐位为平卧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给氧,指压人中、合谷穴,数分钟后病人自行缓解。
高热惊厥6例患者均为3岁以下病儿,其中1例有既往高热惊厥史,5例均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在38.5 ℃以上。临床表现为突然头后仰、意识丧失、眼球上翻固定、呼吸暂停、口吐白沫、面色紫绀、四肢抽搐。急救措施:立即给氧,指压人中、合谷穴,遵医嘱给予解热剂、解痉镇静剂,使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随时吸去口咽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联合降温。5例均在处理后3~5 min症状缓解。
癫痫 5例患者,因突然摔倒在门诊大厅,随后出现强直性抽搐,两眼上翻,经询问家人病人间断性出现过伸舌、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或血痰、全身肌肉抽搐,伴颜面青紫等症状。急救措施:让病人就地平卧,解开衣领、衣扣,头偏向一侧,尽快将手帕或衣角置于病人口腔中,防止咬伤舌和颊部,然后立即用手车护送病人到急救部做相应处理[1-2]。
3 护理体会
加强动态巡视,强化对病情观察的意识,尤其是对该疾病关键的症状或当前突出的症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如过敏性休克病人一般最早出现皮肤过敏症状,如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等;高热惊厥病人的先兆表现为翻眼、眼球固定或颤动、面部和肢体小抽等;晕针病人的早期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悸、恶心欲吐、四肢无力。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对医生采取救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紧急情况下护士应争分夺秒进行治疗及处理。同时必要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工作对于患者及家属也是必须的。可多向病人讲解有关自身疾病的知识,使病人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有全面的了解,并对极有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有充分的认识,能够识别病情突变的先兆表现,发生时的注意事项及简单处理方法[3]。
【参考文献】
[1] 吕园仙.门诊治疗中心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医学,2004,254(1):107-108.
关键词:内窥镜室;职业危险;防护
近年来,内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内镜在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内窥镜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经常暴露于各种危害因素之中,常常会受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物和气溶胶的危害,使得内窥镜室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提高内窥镜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
1.1感染性因素:在内镜操作中,患者的唾液、痰液、胃液、血液等,稍有不慎可喷至操作者头面及眼内,护理人员取活检时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当中可能有传染性病毒和细菌,如幽门螺旋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大肠肝菌等。同时由于内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使用后的内镜表面及内腔均被患者粘液污染,护理人员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很容易被溅起的水花、管道注液时射出的水线污染面部、衣物或操作过程中手套破损直接接触污物。有资料显示,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艾滋病(AIDS)的几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AIDS的几率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1]。
1.2环境性因素
1.2.1来自消毒液的危害:内镜室常用的消毒液是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75%乙醇、固定标本用的甲醛等易挥发液体,长期接触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存在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荨麻疹、职业性哮喘,产生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来自乳胶手套的危害:内镜室的护理人员使用的是一般性能的一次性乳胶手套,乳胶本身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极少数情况下还可以造成休克。手套内的滑石粉还可使皮肤失水干燥或皲裂,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有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乳胶过敏已成为医护职业性气喘最重要的过敏原。
1.2.3来自噪音的危害:内镜室是运用仪器进行工作的科室,仪器设备、电动吸引器等噪声污染及电离辐射等,使工作人员健康受到极大危胁,严重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对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1.3生理和心理因素:内镜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病人流动量大、工作琐碎、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时需长时间站立和接触大量的清洗液、消毒液和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活检组织。同时要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使护士身心疲惫,易患下肢静脉曲张、焦虑、颈椎病及各种感染、过敏性疾病。
2防范措施
2.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并强化其职业防护意识。有针对性地结合本科特点,提供职业防护方面的知识,如接触HIV阳性患者——人员防护及物品消毒处理流程、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程序等,提高其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使护士对本单位关于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方面的具体规章、制度、措施有所了解,有利于制度的规范与执行,尽可能减少职业感染现象的发生。
【摘要】目的 为探讨紫杉醇化疗毒副反应的护理。方法 对40例接受紫杉醇治疗乳腺癌化疗的病人进行护理。结论 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使病人顺利完成化疗。
【关键词】 紫杉醇;乳腺癌;护理
紫杉醇是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并稳定微观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化疗药之一,紫杉醇临床毒副作用较为广泛,但紫杉醇治疗乳腺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晚期乳腺癌40例,年龄42—76岁。40 例均经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综合治疗,40例乳腺癌均行紫杉醇化疗,其中,应用紫杉醇化疗的患者, KPS≥60分,血象及肝肾功能正常,无化疗禁忌。
1.2 方法:化疗前12h和6h口服用地塞米松20mg,用药前30min,用药时肌注盐酸异丙嗪25mg和静注西咪替丁400mg, 配制好的液体须使用专用的带有过滤器的非聚氯乙烯输液器滴注。按病人的体重和体表面积确定紫杉醇使用剂量。化疗前后常规使用止吐药。化疗期间每天早晚查房,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出相应的护理,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
1.3 结果:40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20例,过敏反应10例,胃肠道反应16例,引起心脏血管毒性反应10例。经过仔细观察、精心护理,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护理措施,40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化疗。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乳腺癌患者中多数曾经过手术、化疗或放疗的打击,对各种治疗措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护理人员应根据年龄、职业不同进行心理护理,了解其各种顾虑及精神负担,关心同情患者,耐心疏导[1]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化疗的必要性及药物的毒副反应,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和处理对策,并使病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使病人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
2.2 引起心血管毒性反应的护理:本组化疗后出现心脏毒性的有10例病人中,,窦性心动过速2例,房性早博2例,偶发性室性早搏4例,右束支不完全房室传导阻滞2例;化疗前了解病人的病史,是否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用药前常规做心电图检查, 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的脉搏变化,如节律、速率及强弱。如出现频发性室早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应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遵循“迅速处理,尽早控制”的原则进行治疗和护理。在开始滴注的前10 分钟滴速宜慢,10-20滴/min,之后视情况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至少输3 h。在滴注过程中做好心电监护,一旦发生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抢救 [2]。应严密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加强巡视或专人护理,保持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随时准备抢救,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和四肢冷暖情况,准确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及患者对胸部不适的位置、时间、放射部位的述说。紫杉醇的药理作用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的变化,导致病人缺氧,因此,对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紫杉醇治疗时应给予吸氧,一般采用鼻导管低流量持续吸氧,流量为2~4L/min, 以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对氧气的利用率,防止因缺氧而引起心律失常。
2.3 骨髓抑制的护理:白细胞少于4×109/L,遵医嘱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病房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d,避免外出,减少探视,严密监测体温,瞩患者注意休息及保暖;加强饮食营养,多食骨头汤、大枣、猪蹄等营养丰富的食物。血小板降低时应注意预防出血,协助做好生活护理。瞩患者少活动、慢活动,避免磕碰。定期复查血常规。
2.4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①化疗前给予止吐药预防恶心、呕吐的发生。如静点盐酸格拉司琼,肌注胃复安等。②饮食指导:化疗期间少食多餐,恶心、呕吐的患者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对于食欲下降的患者,做好营养搭配,宜食用清淡、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进食生冷、肥腻、刺激、产气食物如牛奶和碳酸饮料,以免加重胃肠道反应;严重呕吐者应给于静脉营养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腹泻、便秘等患者,要给予对症治疗,酌情进食少渣食物或增加纤维含量,多饮水。③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清洁湿润,每日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睡前及晨起用软毛刷清洁口腔,动作轻柔,避免口腔粘膜及牙龈的机械性损伤[3]。本组16例患者在化疗期间均出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通过镇静止吐,适当的饮食,不良反应消失,均顺利完成化疗。
2.5 过敏反应的护理:紫杉醇在国内报过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1﹪—20﹪,多数为Ⅰ型变态反应,表现为支气管痉挛性呼吸困难、荨麻疹和低血压。几乎所有的反应都发生在用药后最初10分钟内,严重反应常发生在用紫杉醇后2—3分钟内。化疗前12h和6h口服用地塞米松20mg,用药前半小时给予分别肌注盐酸异丙嗪25mg和静注西咪替丁400mg。给药的第一个小时内应进行血压监测,每5—10分钟测一次血压和脉搏,做好护理记录。用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若出现过敏反应及时停药,就地抢救。所以,在用药前做好预防措施,备好抢救物品。
参考文献
[1] 毛美琪,王艳棠,江敏,为肿瘤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70
[摘要]目的为探讨紫杉醇化疗毒副反应的护理。方法对40例接受紫杉醇治疗乳腺癌化疗的病人进行护理。结论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护理,使病人顺利完成化疗。
[关键词]紫杉醇;乳腺癌;护理
紫杉醇是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并稳定微观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化疗药之一,紫杉醇临床毒副作用较为广泛,但紫杉醇治疗乳腺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 1年1月收治经病理证实晚期乳腺癌40例,年龄42-76岁。40例均经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综合治疗,40例乳腺癌均行紫杉醇化疗,其中,应用紫杉醇化疗的患者,KPS≥60分,血象及肝肾功能正常,无化疗禁忌。
1.2方法
化疗前12h和6h
服用地塞米松20mg用药前30min,用药时肌注盐酸异丙25mg和静注西咪替丁400mg配制好的液体须使用专用的带有过滤器的非聚氯乙烯输液器滴注。按病人的体重和体表面积确定紫杉醇使用剂量。化疗前后常规使用止吐药。化疗期间每天早晚查房,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出相应的护理,给予必要的健康指导。
1.3结果
40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20例,过敏反应10例,胃肠道反应16例,引起心脏血管毒性反应14例。经过仔细观察、精心护理,采取一系列预防和护理措施,40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化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
乳腺癌患者中多数曾经过手术、化疗或放疗的打击,对各种治疗措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护理人员应根据年龄、职业不同进行心理护理,了解其各种顾虑及精神负担,关心同情患者,耐心疏导。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化疗的必要性及药物的毒副反应,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问题和处理对策,并使病人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使病人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
2.2引起心血管毒性反应的护理
本组化疗后出现心脏毒性的有14例病人中,窦性心动过速3例,房性早搏并房颤3例,室性早博4例,房性早博2例,偶发性室性早搏4例,房性早搏3例,右束支不完全房室传导阻滞2例:化疗前了解病人的病史,是否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用药前常规做心电图检查,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的脉搏变化,如节律、速率及强弱。如出现频发性室早等严重的心律失常,应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遵循迅速处理,尽早控制”的原则进行治疗和护理。在开始滴注的前10分钟滴速宜慢,10~20滴/min,之后视情况可适当加快输液速度,至少输3 h。在滴注过程中做好心电监护,一旦发生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抢救。应严密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加强巡视或专人护理,保持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随时准备抢救,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面色和四肢冷暖情况,准确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及患者对胸部不适的位置、时间、放射部位的述说。紫杉醇的药理作用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的变化,导致病人缺氧,因此,对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紫杉醇治疗时应给予吸氧,一般采用鼻导管低流量持续吸氧,流量为2~1L/min,以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对氧气的利用率,防止因缺氧而引起心律失常。
2.3骨髓抑制的护理
白细胞少于4×10(sup)9(/sup)/L遵医嘱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病房紫外线照射消毒,2次/d,避免外出,减少探视,严密监测体温,嘱患者注意休息及保暖:加强饮食营养,多食骨头汤、大枣、猪蹄等营养丰富的食物。血小板降低时应注意预防出血,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嘱患者少活动、慢活动,避免磕碰。定期复查血常规。
2.4胃肠道反应的护理
①化疗前给予止吐药预防恶心、呕吐的放生。如静点盐酸格拉司琼,肌注胃复安等。②饮食指导:化疗期间少食多餐,恶心、呕吐的患者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对于食欲下降的患者,做好营养搭配,宜食用清淡、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进食生冷、肥腻、刺激、产气食物如牛奶和碳酸饮料,以免加重胃肠道反应:严重呕吐者应给于静脉营养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腹泻、便秘等患者,要给予对症治疗,酌情进食少渣食物或增加纤维含量,多饮水。③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清洁湿润,每日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睡前及晨起用软毛刷清洁口腔,动作轻柔,避免口腔黏膜及牙龈的机械性损伤。本组16例患者在化疗期间均出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通过镇静止吐,适当的饮食,不良反应消失,均顺利完成化疗。
2.5过敏反应的护理
【关键词】造影剂;CT增强扫描;副反应;护理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展,碘造影剂大量应用,使广大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但在CT增强检查时碘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多,严重危及生命,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回顾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共460例使用离子与非离子型造影剂出现不良反应及如何预防和处理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碘过敏试验阴性共460例病例CT增强扫描。男278例,女172例,其中16岁以下43例,16- 55岁312例,55岁以上105例,头部248例,体部212例。其中使用离子型60%泛影葡胺造影剂为230例,非离子型优维显造影剂为230例。
1.2方法:离子型与非离子造影剂CT增强扫描前患者均行碘过敏试验。本院CT强化扫描常规使用碘造影剂是离子型60%泛影葡胺100ml,非离子型为碘海醇100ml,静脉加压团注快速静脉离入法(Bolvs注)40-60秒注完,并常规静注地塞米松10mg,推注完毕即行扫描。
1.3副反应分类根据:Shehadi氏分类.轻度37例.表现为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尊麻疹等;中度6例,表现有严重呕吐、较重的算麻疹、面部水肿、喉头水肿、暂时性血压下降等;重度1例。主要表现为休克、惊厥、昏迷、支气怜痉挛、严重唯头水肿。
2结果
300例增强扫描患者,其中注射离子型造影剂230例,非离子型造影剂230例。离子型造影剂碘注射中反应35人,发生率为15.2%,其中轻度反应29人,表现为:头晕、发热,偶有恶心呕吐及局限性尊麻疹。中度5人,表现为:虚脱、呼吸困难、寒战及广泛性尊麻疹等。重度1例,表现为惊厥、昏迷、支气管痉挛、休克。死亡无;非离子型造影剂5例出现反应,发生率为2.1%,轻度反应4人,中度1人。
3处理
轻度反应给予酒精棉球鼻吸、嘱深呼吸等.均未做特殊治疗:中度反应者,一般给苯海拉明5mg肌注或是地塞米松10mg静推.全部在短时间内缓解;重度反应者,立即给予盐酸肾上腺素l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0mg静推.吸氧、测血压,并立即请急诊科医生来协助抢救、建立静脉通道、先输人盐水、地塞米松10mg静推.吸氧、测血压。
并立即请急诊科医生来协助抢救、建立静脉通道、先输人盐水、低右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给予肌注非那根25mg。 异丙嗓25mg,同时缓慢静推氨茶碱,静滴升压药多巴胺,一小时后病人症状减轻,血压回升。休克症状缓解,后转入急诊科继续治疗,一天后痊愈出院。
4讨论
4.1关于造影剂反应、预防及处理
4.1.1造影剂反应:本组使用60%泛影葡胺230例,出现不良反应率15.2%,一般大多数不良反应发生在注射后5-10min内(本组有25例,占10.6%),有报告晚发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认为并不完全因过敏,因此易感试验是不可靠的[1]。国内外大量调查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经验证明,非离子型造影剂副反应显著低于离子型造影剂[1]。本组230例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出现不良反应为5例,占2.1%。 造影剂反应主要有毒副作用及造影剂外渗引起的局部不适或损伤。造影剂的毒副反应根据出现的程度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症状。①轻度:主要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②中度:荨麻疹,眼睑等颜面部水肿,胸闷,呼吸急促,声嘶等;③重度:脸色苍白、四肢青紫、皮温降低、血压下降、心搏骤停、大小便失禁等。
造影剂外渗造成的损伤主要是局部肿胀,使用压力注射器时较常见。虽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未见有严重的外渗损伤,但文献中有相关病例报道,应引起注意。
4.1.2降低毒副作用的产生,避免死亡,保障造影工作的顺利进行是CT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为此,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关键。回顾本文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有关报道,我们的经验是:①注射前了解病人病史,有无过敏史,心脏、肝肾功能,对具有高危因素最好慎用或不用碘制剂增强。应积极与临床医师及CT室主诊医师协商,决定是否继续做造影检查及使用何种造影剂进行检查。②做碘过敏试验。③造影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④造影剂加温至接近37℃。⑤造影前加强心理护理,对增强使用造影剂很少会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病人所关心的问题给予科学客观的解释,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和恐惧感,调节好心理因素,使其密切配合。⑥扫描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注射,并保持血管内针头或导管。⑦做好急救的准备工作:检查室应备有常用的急救药物。对失效的药品和消耗的氧气要及时更换和补充。⑧CT扫描完成后,应在护理室观察15min,防止出现延迟性反应。
4.1.3造影剂反应的处理:①轻度:让患者安静,并可适当吸氧。②中、重度不良反应:a荨麻诊:多数都无需治疗。严重者可用盐酸苯海拉明,50mg静脉点滴,肌肉注射或口服。b支气管痉挛:经鼻导管或面罩给氧。肾上腺素1∶1000,0.1~0.3mg,皮下注射。必要时15min一次,总量不超过1mg。地塞米松10~20mg,静脉注射。氨茶碱0.5~1.5mg,置于等渗氯化钠溶液或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c休克:应立即观察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对光反射等,并积极进行抢救(使用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异丙嗪、补充血容量,气管切开、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并立即通知急诊科及有关临床科室进行紧急合作处理。③造影剂外渗:用33%的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并辅以热敷、封闭等治疗,目的是促进吸收,减轻疼痛。
[关键词] 护理纠纷; 因素分析;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24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26-01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举证倒置的实施,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纠纷逐渐增多。特别是就诊过程中,稍有疏忽,或处理不慎,就容易导致纠纷发生,这些纠纷的发生,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秩序,也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因此,正确处理护理纠纷,是保证门诊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我们结合内科门诊工作的特点,对发生护理纠纷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护理人员的因素、患者的因素、社会因素、法律意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措施,收到良好效果。
1 护理纠纷发生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的因素
1.1.1 服务态度 护理纠纷的发生大比例源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冷淡。内科门诊工作的特点是专科多,病人流量大,人员复杂,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比较敏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护理人员终日面对不同层次的病人,整天回答同样的问题,情绪容易受环境影响而造成波动。在接诊时,缺乏主动性、热心,态度生硬、冷淡,说话的语言和方式简单,特别是在病人多,工作人员少的情况下,沟通信息量大,速度快,急于求成,更不能耐心细致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从而导致护患纠纷。据中国医生协会调查显示:80%的医疗纠纷源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1]。
1.1.2 业务素质 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面不广,对病人问诊不仔细,观察不到位,导致分诊错误,延误病人就诊时间,从而发生护理纠纷。例如,一位发热多日的病人来就诊,由于问诊不够仔细,分错科室,耽误其就诊时间,引起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2 患者因素
1.2.1 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期望过高,存有不健康的就医心态 内科门诊病人流量大,家属陪伴多,拥挤,环境吵杂,多数病人能排队等候,按顺序就诊。个别病人及家属因候诊时间长,心情烦闷,心态偏激,就诊心切,认为用钱就可买到服务,拿钱挂号看病,不管忙闲就应先给我看,把不良情绪发泄给护理人员,从而产生护理纠纷。
1.2.2 病人及家属因对医生工作的不满,而引起对护理人员的不满 由于医生工作不妥,病人未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病人及家属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从表面上找原因,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密切,很容易被病人当成发泄工具,而造成纠纷。例如,一位消化科病人看完病回家遵医嘱服药,两天后,全身出现荨麻疹,来到医院没找到当时就诊医生,冲分诊护士大喊大吵,任凭护士怎样解释,就是不听,把对医生的不满发泄给护士,间接转化成护患矛盾,影响就诊秩序。
1.3 社会因素 护理人员平时只注重业务学习,法律意识薄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新的《医疗事故条例》实施后,一件平凡的小事可以成为纠纷的导火线。另外,一些新闻媒体不客观的报道发生在医患之间的矛盾,使公众形成了一种“现在医院只是为挣钱,医院不可信”的错误认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医患关系,间接地促使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2 防范措施
2.1 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是医院走出纠纷困惑的第一步。护理人员应以病人为中心,切切实实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热情关心体贴病人,对护理人员进行礼仪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接待就诊病人时,要起立,面对病人,态度和蔼,文明用语,主动询问病人,并快速做出分诊,协助选择医生,耐心、细致、科学地解释病人提出的问题,虚心接受病人提出的意见,保护病人的隐私。用真诚、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关爱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急,想病人之所想,帮病人之所帮,以此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在病人及家属心中树立起护理人员圣洁的形象,防止和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2.2 提高业务素质 出现护患矛盾如何应对和解决往往与护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直接关系[2]。内科门诊护士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够,还要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多学科知识,具备全科护士的综合能力,提高整体素质。要熟悉医院的最新动态,及时了解各科的新技术,新业务,以便向病人介绍,力求分诊准确,病人候诊时间短,并安排急、老、弱病人提前就诊,遇到病情危重者,迅速送急诊室抢救,为病人提供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对有抱怨的病人,讲究语言艺术,避免与其正面冲突,尽量避免纠纷的发生。
2.3 营造以人为本的就诊环境 诊区定时通风,紫外线消毒,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候诊室有电视,定时播放相关的医疗保健节目,提供健康知识材料阅读,并免费提供饮用水。护士加强巡视,主动了解病人的需求,随时为病人排忧解难,强调人文关怀,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正确做好疏导工作,按序就医。温馨的就诊氛围,有利于稳定病人的情绪,减少护患纠纷。
2.4 实施自动排队叫号机 避免拥挤吵闹现象发生,实施电话、网上预约挂号,按预约时间就诊,方便病人,病人放心,大大降低护患纠纷。
2.5 学习法律知识,强化安全意识 护理人员必须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从细微处做起,有自我保护意识,对工作高度负责,才能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有效地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
3 内科门诊护理人员,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三心三点”“六个一”服务 接待热心,解释耐心,征求意见虚心;动作快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杯热水,一个良好的环境,一张便于咨询的连心卡,一次详细的介绍。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护理人员的充分了解,有效地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ICU护士;健康危害;防护措施
ICU护士要求具有爱岗敬业,技术娴熟,工作严谨,反应灵敏,动作迅速而准确等素质,较其他护理工作者而言工作量大,业务繁杂,危险性高,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中。护士的心理压力较大而防护意识相对淡薄。因此,了解其在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护教育十分必要。
1.护士的健康危害因素
1.1ICU室内的危险因素
1.1.1ICU室内气体的危害。
ICU室内使用较多的消毒液有:84液、戊二醛、过氧乙酸、碘等,长期吸入混有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溶液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结膜炎及鼻窦炎、肺炎、流感样症状、荨麻疹和手部棕褐素沉着等症状。长期接触含氯消毒液也可引起结膜炎、皮肤过敏、干燥等不良反应。经常接触紫外线也可引起头晕、恶心、电光性眼炎、皮肤过敏等症状。其次,化疗药物挥发到空气中也可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1.1.2ICU仪器,物品的危害。
①噪声。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可引起人体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出现易疲劳、烦燥、头痛和听力下降、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②辐射。许多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在ICU使用较广泛,同时护理人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电离辐射,小量多次接触射线可因蓄积而对人体造成损害,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③锐器的损伤。ICU内病人病情重且较复杂,密切接触使得护理人员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某些疾病的潜在危险。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到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为针刺伤所致,0.004mlHBV(+)患者的血液就可以感染医务人员[1],不当的护理操作及医疗垃圾处理不完善,不合理,均可导致血源性感染的发生。④血液、体液的危害,ICU护士在进行护理病人时,手部极有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引流液及分泌物,如果不及时洗手及消毒,有可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而感染某些疾病。
1.2职业相关疾病。由于ICU工作特点,护理人员长期站立,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持续低头操作可引起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长期倒夜班可引起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饮食无规律可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的发生。
2.防护措施
2.1加强对ICU护士的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首先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使护士牢固树立“任何病人的血液及体液或被其污染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各种操作前后,上下班穿脱工作服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消毒。接触污染物品时应戴一次性手套。接触锐利物品时提高防范意识,避免刺伤。
2.2ICU各种危险因素的防护。
2.2.1各种理化因素的防护。
在拍片时,应适当采取防护措施,以防引起蓄积性损害。配制消毒液及浸泡污染物品时,应了解各种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制方法及性能、副作用,并戴口罩和手套,皮肤有破损时应加戴双层手套,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戴防护眼镜。
2.2.2锐利物品的防护。
规范护士的操作规程,避免慌乱,一旦发生损伤,积极正确而有效地处理。①损伤后立即挤压伤口处的血液,促使污染的血液流出。②用肥皂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⑧用碘伏消毒伤口。④若伤口较深用无菌纱布包扎。⑤2天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若被HBV血液污染应在24小时内接受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成人500单位,同时注射乙肝疫苗,进行血液学监测半年到一年[2]。若被HIV污染,应立即应用一些如AZT等抗病毒制剂或联合用一些蛋白酶抑制剂,以降低感染率。同时上报医院疾病预防科,建立登记卡,进行血液监测,追踪观察。
2.3职业相关疾病的防护。
ICU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一方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护士疲劳作业,提高工作效率,ICU护理人员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饮食要规律,放松心情,避免长期紧张,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
3.讨论
由于ICU的工作特点,经常会收治一些病情危重且疑难复杂的病例,而护理人员也会经常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等,同时也会接触到许多带电的仪器设备和消毒液,这些都会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护士的受教育程度及工龄、医院的重视程度等原因,护士的防护知识相对匮乏,防护意识相对淡薄。因此,对其进行健康危害因素的防护教育十分必要,也是医院和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教育使其采取正确而有效的防护措施,保证个人的健康,从而更好的为病人服务,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