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范文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公共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F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人口密集、建筑密集、设施密集、资源密集、活动密集、相互依赖越来越紧密的特点,任何一个环节的正常与否都与城市整体效率有直接关系。因此,城市在快速运转的同时,也面临巨大风险,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城市整体运行的危机。城市公共危机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故,都将对城市生命财产和社会物质财富造成巨大损失和重大危害。因此产生公共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和社会和谐发展,应予以高度重视。

1.城市公共安全所涉及的内容

城市工业危险源带来的风险,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与此相关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威胁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如工业原材料因其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容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储罐区、油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等疏于管理引发重大事故。城市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存在的风险,城市的基本特点就是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形式以及高频率的人员流动,而公共场所作为人群聚集的地方,更是隐含了众多的安全隐患。城市公共设施,城市是人们生活、生产以及商业活动的中心,功能多样,结构复杂,特别是对水、电、气、油、信息、交通等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因而也使遍布城市地下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煤气、天然气管网和电信、电力、网络管线系统显得特别脆弱,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威胁到城市的公共安全。城市自然灾害,我国历来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容易受到大规模自然灾害的威胁。由于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也加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城市公共卫生,疾病具有不可预测性、难以控制性。而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一旦出现流行性疾病,将使得城市公共卫生系统经受重大的考验。恐怖袭击与破坏,也必然给城市安全带来更多隐患。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是生产单位与城市居民的集中地,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等,往往造成大量的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

影响产生公共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多。按门类划分,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卫生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信息因素、技术因素等。对城市安全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市民麻木、领导麻痹是目前我国城市安全问题中最突出的特点和最主要的表现。经济过热过快和持续惯性增长掩盖了城市繁荣背后的潜在矛盾。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深层次社会矛盾日益凸现,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非传统安全问题,尤其是人为危机和人为制造的危机,成为现代城市安全的主要威胁,即使是突发性灾害事件也极易被放大为社会危机。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导致社会结构脆弱,城市正处于从风险向危机转化的临界点上。硬件不“硬”,软件不“软”,从硬件上讲,投资吸引力与基础设施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薄弱,地下管网设施设备老化,投资分散,功能单一,安全欠账多,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的环境,生态安全功能和水、电、气、通讯服务设施的安全保障有一定程度的缺乏。从软件上讲,信息集成难,资源整合难,应急联动难,条块结合难。存在重视预案,轻视预警的现象。有预案而无预警,重预案而轻预警是公共安全管理中的一大通病。预案侧重于处理突发性事件本身,而缺乏涉及突发性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预案过多地强调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的约束,而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以及应急保障资源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机制。对于许多新城市灾害及非传统危机领域,应急预案还存在空白。由于缺乏危险关键控制点的全面调查和定期系统的危害性因素及脆弱性评估,致使应急预案大多是上行下效,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多头指挥,联动失灵,当前的危机管理,自上而下是分散而割裂的。看起来有很多部门在负责,实际上缺乏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构。

3.确保城市公共安全的对策

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是城市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重视立法和体系建设,从程序上保证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运行。城市公共安全系统需要事故预防、灾害预警、应急反应和灾后处理形成一个整体,而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需要政府和各级组织管理部门的积极组织,这需要从立法上给予保证。明确责任,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理顺城市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体制,从而建立完整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证建设资金超前投入。在城市安全与防灾管理上人们并未能站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灾情及管理问题,体制上明显存在着从单一灾种出发对灾害进行部门式分割管理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安全与防灾的能力。发挥政府在城市安全保障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设定城市公共安全的总体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安全规划,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安全体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以及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等手段,全面提高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防御体系和保障机制,城市公共安全涉及众多的部门与行业,如公安消防、安全生产、民防、气象、城管和卫生等。城市的安全防护应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加以分析和评价,使之具有总体和综合的特性,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机制,如事故预防、灾害预警、应急反应和灾后处理等环节的综合考虑,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灾害及其破坏程度和后果进行预测;建立各种综合的防灾系统并使之互相联网;加强各类建筑物和城市经济设施、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要把城市安全防护作为一个系统,从人口到物资、城市设施、经济设施实行全面的防护。把科学技术作为主要手段,强化高新技术集成。城市安全的保障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要加强城市安全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对城市公共安全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预测,进行相应的物资和技术储备,加大投资力度,增加科技含量,促进城市防护和防灾的现代化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确保城市安全和持续发展。通过科技文化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持续发展观,增强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提高全社会对城市公共安全的认识,使城市公共安全系统覆盖到城市每一个居民。通过各种形式,在社会各个层面开展安全和灾害防御知识和技术的培训工作,适时进行应对突发事故的演习和训练,不断提高市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灾害的技巧。

篇2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战略;应急管理;信息建设

Abstract: The city public security refers to the security problem of city life, including people living in the city of production, life, living within the scope of many aspects of security, it is not only the city and its citizens need safety of body and property to meet the city according to law, but also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ensure good internal order necessary for production and the management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t reflects the natural disaster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resources suppl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for a long period of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influence.

Key words: City public security; strategic plann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一、城市安全管理的现状问题

1.现行城市公共安全系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保障机制不够健全。

如管理体制不尽完善,缺乏一个综合常设的权威机构。应急指挥与日常管理工作薄弱,覆盖城市各方面的联动机制未能形成,而临时性的战时指挥机构由于基础工作薄弱、经验缺乏、准备不足,致使应急管理的政令不畅,决策指令难以及时到位;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缺乏协调配合,不同部门和单位自成体系,职能分工不明确,重复建设,自选标准,不仅造成公共安全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大大降低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并导致衍生灾害的发生;科技手段较为落后,公共安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仍未建成,数据库建设较为落后,未能形成全面覆盖的信息管理技术平台和紧急救护网,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缺乏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机制。防灾技术、设备、物资和力量处于相互分隔的状态,救援能力严重不足;非工程建设问题薄弱,立法不健全,全民安全意识薄弱,社会心理防御能力明显不足,保险意识薄弱,管理手段单一,基本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行政管理层次上,各种民间的非政府组织、社会救援机构、慈善捐助机构建设工作十分薄弱。

城市基础运行系统较为脆弱,公共安全基础建设较为落后。

一方面,由道路、通讯、水、电、热、气等六大系统组成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是城市运行的生命,其运行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安全状态。而近年来大规模、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增加了更多的安全隐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易燃、易爆、危险品也越来越多地进人家庭,使基础设施网络系统的运行处在一个十分脆弱的环境中。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却较为薄弱,重点工程防灾标准低、防护系统薄弱,缺乏全面系统的公共安全工程规划,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工程项目相互之间不匹配,综合监测预测能力不强,预警及通信网络系统不健全、不统一,技术基础薄弱和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尤其是在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反应、洪涝灾害和火灾防治等方面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3.安全规划战略缺失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应该是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构建等基础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应该将公共安全建设战略融入其中,并且还应占据基础性的重要位置。但由于城市目前更多地侧重于发展经济,依靠经济指标定成效,“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还主要集中在一般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层面,从城市可持续安全发展的角度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思考还不够,公共安全管理没有摆上城市发展应有的战略地位。”忽视安全体系的基础建设,强调临时性的应急管理,这是目前安全管理战略规划缺失的明显反映。

城市在基础建设过程中就将安全因素作为重点纳入规划是一种先天植入式的战略,而只按经济考虑进行建设,出现问题再寻求应急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后天嫁接式的战略,两者比较,显然前者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更加强大。在很多城市中都不乏一种现象,即居民住宅及密集商业区建筑都非常高,且建筑群极其密集,周围缺乏足够的空旷逃生地带,甚至还有少部分带有危险性的企业设在生活区旁边。这些规划设计本身就没有系统地考虑城市的公共安全,先天遗留下的安全隐患只能通过后天无限的投入应急管理来弥补。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今后还将出现更多的新兴城市,如不能在城市开始建设的规划阶段合理考虑整体安全战略,一味模仿东部现有城市模式,甚至将眼光仅瞄准经济,比规模、求速度,都可能导致忽视系统安全设计,最终将背上后天安全管理巨额投入的长久包袱。

城市安全认识尚待提高。

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城市安全认识还比较模糊;1930年美国已提出交通拥堵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衍生诸多社会问题;成为一种新的城市灾害。可是我国至今也未把交通拥堵视作灾害,有的经济学者甚至认为北京的堵车现象是社会繁荣的标志。长期以来我国对城市灾害的分类,多还停留在“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等方面,对传染病及其它新的城市灾害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缺乏正确的安全观,社会的安全文化教育匮乏。

二、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的相关立法。

中国自2003年“非典”之后开始关注公共安全相关领域的立法,但至今城市公共安全立法中仍存在很多的空白,缺少一部《城市安全法》应该是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础性缺失。失去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很多工作就带有了人为的随意性,大量给城市安全带来重大威胁的行为得不到严格约束。如果有了法律规定,则完全可以追究相关决策、监管等部门的责任,进而更有效地从源头引发重视。今后城市安全立法可以考虑将城市规划的公共安全设计要求、培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在安全管理中的行为规范等纳入其中。

建立健全危机灾害应急管理机构。

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在整个国家安全管理中居关键地位,只有抓好城市突发事件管理才能稳住大局。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突发灾害应急管理都是分部门、分灾种,不利于协调统一、高效救灾的现状,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城市应急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的特点和行政管理情况,创出中国式的城市减灾现代管理模式,形成强有力的综合协调管理机制。应着手成立防灾专门机构,建立应急综合管理指挥系统。

推动社会力量主体的有效参与。

从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不仅能够提高应急反应的效果,还可以节约大量政府投入,政府将节约的资源转投向经济等其他建设,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应。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个体化、多元化在城市中的表现更加突出,多元利益诉求导致的矛盾冲突爆发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共同抵御风险、应对危机成为多元化社会中分散个体的共同利益。将社会个体组成臆对风险的主体,这种将分散社会力量进行组织化和功能化的行动,不仅能有效提升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还可以从内部减少各种人为因素导致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政府应该有计划地培育一批可以发挥作用的社会力量,并将其纳入公共安全管理的决策体系,从而调动最广大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成为推动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又一重要主体。

加强信息建设,建立灾害预警机制。

要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科技减灾,积极鼓励开展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及时披露灾害信息,通过顺畅渠道提供可靠的防范知识,对于消除不安定因素,降低紧急事件带来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完善了信息预警机制,不定期地通过一套以颜色区分的警戒识别系统向社会各界恐怖威胁、警告,并给民众提供详细指南,效果很好。在我国,2003年初发生的北大、清华餐厅爆炸案,也因为权威媒体在第一时间及时、真实地报道了事件的全部过程,才没有引起大范围的恐慌。因此,我们对建立城市突发灾害预警机制,应给予高度重视。政府作为权威信息的掌握者和控制者,对能够预见的重大灾害应及时告知社会公众提前防范;对不能预见的突发灾害,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初应该尽量在第一时间直接或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通报情况,建立权威的信息和报告机制,以积极地引导社会公众的理,安定民心。

强化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救灾性能。

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是确保城市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生命线系统,是城市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在城市重大突发事件时,生命线系统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会使城市失去抵抗能力,并会造成许多次生灾害,无法控制灾情蔓延。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必须加强生命线系统自身的安全;同时,要提高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救灾性能,提高这些基础设施在防灾方面的建设标准。从系统构成、设施布局、结构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提高生命线系统的防灾抗灾功能,这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环节。

篇3

一、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主要特点

我国是个大国,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全国现有2.6万处煤矿,10.2万处非煤矿山;有汽车2830万辆,加上摩托车、农用车辆,机动车保有量1.1亿辆; 7万多座加油站,1.44万处铁路与公路交叉道口,每天1万多架次民航起落飞机,每天150多万艘大小船只在内河和海上飘泊行驶。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分析,每年全国因为各类事故死亡10万多人,伤残70多万人,加上职业危害,一年就有近百万的家庭因为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了不幸。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事故总量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事故高发期,事故死亡人数连年增加,2002年达到139393人的历史最高点。经过努力,与2002年相比,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从1.33降到了2007年的0.413,十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从4.05降到3.0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从13.7降到了5.1,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4.94降到了1.485。2007年全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3%和10.1%。

二是煤矿事故逐年下降。2003—2006年,煤矿事故平均每年减少350起、562人,年均降幅8%。2006年发生煤矿事故2945起、死亡4746人,比上年分别下降10.9%和 20.1%。2007年煤矿事故起数下降17.8%,死亡人数下降20.2%。

三是重点行业领域取得成效。2003-2006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年均下降幅度。 2007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同比减少7806人、下降8.7%;铁路交通事故死亡同比减少2595人、下降45.1%。民航飞行、危险化学品、农业机械、火灾、金属非金属矿山、水上交通、烟花爆竹等事故均有幅度不等的下降。

四是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2006年一次死亡3-9人事故比上年下降9.6%和7.6%;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30.1%和49%;没有发生涉难百人以上的事故。2007年3-9人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0.6%和9.4%,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0.4%和3.5%。

五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2007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了506376起,死亡人数达101480人。当前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的现状尚未扭转,一些地方安全状况不稳定,重特大事故上升。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衰减,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二、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正在工业化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当前存在八个方面突出问题。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一是生产安全准入门槛低。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看,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争相降低门槛特别是安全生产准入门槛招商引资,致使大量企业的立项、建设、准入过程把关不严,安全隐患严重。二是安全保障能力差。大量中小企业生产条件简陋,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安全设施不到位。三是非公企业安全形势严峻。非公有制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不少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尚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投入不到位,生产规模小,工艺极落后,装备水平低,技术条件差,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到位,而且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安全保障程度严重不足。近两年非公有制小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高达74%和72%左右的比例。

(二)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我国每年用了全世界31%的煤炭、29%的钢材、8%的石油、45%的水泥,创造了全世界4%的GDP。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压力。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对安全生产带来了挑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流物流量增大,社会生产消费活动增加,工业产品的产量和交通运输的规模急剧扩大,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类企业、交通工具、乡村道路、水上作业人员和驾驶员、从业人员不断增多,对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市场准入门槛低,低水平建设重复。多数小煤矿仍采用落后的采煤方法,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三是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上亿劳动者从业环境存在职业危害。截至2007年底,尘肺病累计报告病例58万例,现有尘肺病患者44万人、疑似患者60万人。

(三)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我国是一个正在工业化的国家,特别是那些深层次、基础性问题突出。一是安全生产基础非常脆弱。一些行业、领域和地区安全

状况比较严峻,生产装置、设备老化,加之维修和更新改造不落实,管理混乱,安全保障能力低下。二是长期安全投入不足。特别是煤矿、重化工企业,不仅是安全投入不足,基础产业更是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3%,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约占79%,不仅远远落后于先进工业化国家,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三是生产安全欠账多。一些地方公用设施严重老化;一些行业存在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一批国有厂矿历史包袱重,设备陈旧老化,安全生产欠账多。四是安全科技进步进展缓慢。点多面广、规模小、工艺落后、安全生产条件差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相当部分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仍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安全科技进步进展不快。

(四)安全生产意识淡漠。意识决定行为,行为产生后果。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安全意识淡漠,安全知识缺乏,安全行为不规范,违规违章所造成的。一是领导安全给政绩让路。有些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二是企业安全给效益让路。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轻安全生产,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保障措施,把一切精力用在片面追求任务的完成、效益的最大化上,甚至牺牲从业人员的生命和健康追逐利润。三是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从业人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存在冒险蛮干、违章作业的现象。四是全社会安全意识淡薄。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法规观念仍然比较淡薄。

(五)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大。200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40.5%,每年增加0.5%,到2010年达到50%。已经有1亿3千万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1亿农民等着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进城大多从事苦、伤、累、险的工作,加上文化素质不高,安全作业能力弱,易引发事故。二是低素质劳动力比较集中。非公有制企业既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也是低素质劳动力比较集中的领域。以私营、个体小煤矿为例,约95%以上的小煤矿从业人员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30%左右的为小学以下甚至文盲。而且这些企业自我培训教育的能力极低,无力进行岗位培训,也不重视员工培训。三是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农村、农业人口向城市和工业转移,而企业和政府的培训教育又相对滞后,导致伤亡事故多发。

(六)安全生产管理弱化。一是行业管理弱化。不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技术规程、设计规范,已不适应需要,但没有得到及时修订;行业的重大技术攻关也缺失,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二是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是由家庭工场、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在安全生产方面既有不重视的问题,也存在着无人管和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三是企业安全管理松懈。不少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事故隐患普遍存在,违规违章作业普遍存在。四是企业主体责任没落实。

(七)安全责任制不落实。一是缺乏有效性。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没有层层落实责任,造成安全生产责任悬空,责任制无法落实。二是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内容不具体,没有对责任制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没有落实责任制的具体措施和有效办法,虽然层层签订责任状,但落实不到位。三是缺乏监督性。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工作浮在面上,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县、乡、村、企业不落实不到位。

(八)安全生产执法权威性不够。一是安全生产立法滞后。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我国虽然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但一直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性法律。二是安全监管工作还不适应形势的要求。由于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调整不久,机构、队伍虽大部分组建起来,但业务还不十分熟悉,工作还没有完全跟上来。加之在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很滞后,也还存在着较多的不适应。三是安监系统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待于提高。一些监管监察人员法律素质不高,法治观念和执法意识不强,执法工作中存在着“理不直、气不壮、腰不硬、刀不快”的状况。四是安全生产机制不适应形势。目前对安全生产相关经济政策的研究不够,出台不多,更不配套,有的还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同时,执法犯法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

三、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思路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工作中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解决条件还不成熟的制约,也有解决措施不到位的影响,因而解决问题总是有一定难度的。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就是要通过调查研究,找出解决的办法,创造解决的条件,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要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方针,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把安全生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体

规划,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同时考核,切实抓好落实。

(二)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关键。一是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当地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确保一方平安。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要负起具体领导责任,分管其它工作的领导,也要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对分管范围的安全工作负责。二是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部门,都要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综合监管的职责,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政府各有关部门也都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三是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其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必需的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管理,形成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要通过落实责任制,建立起职责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三)要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一是不断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宣传安全生产科学道理,灌输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倡导安全生产科学态度,强化全社会、全民族的安全意识。二是要发挥企业主体责任的作用。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企业自主负责上,使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真正把非公有制及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力度。要搞好对企业经营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以及新员工的安全培训,特别是对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业法人和个体业主,要分期分批依法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四是严格市场准入,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源头管理,防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五是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引导各类企业建立健全各环节、各岗位的安全质量工作标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六是在高危行业生产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提高企业安全事故伤亡赔偿标准。七是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安全科技的研究,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一些安全生产技术性难题,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同时,要及时严重危及安全的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淘汰目录,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八是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坚持安全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推进安全意识形态建设,把安全第一、遵章守法、“三不伤害”等安全理念变为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生产安全的根本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适应向公共财政转型的需要。各级政府要逐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社会公共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治投入,对历史遗留的重大隐患要加快整改,弥补安全欠账。二是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加大安全投入。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淘汰危及安全的工艺设备,抓好隐患整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三是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和风险抵押金政策,做到应提尽提,应缴尽缴,专款专用。对不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费用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四是要在高危企业积极推行雇主责任险和商业人身意外伤害险,强化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减轻企业事故赔付成本,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五)要把安全生产纳入法制建设轨道。法规制度是安全生产的基础、灵魂和根本。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我国虽然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但一直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性法律。特别是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后,需要通过立法理顺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负责某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在具体问题上因职责不清而产生的扯皮现象。要健全《安全生产法》的配套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企业、职工和公民的安全行为。

(六)要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一是要加强安全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法规赋予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法律手段,要全面加大执法力度,树立执法权威,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做到以强化执法推动专项整治,以强化执法推进行政许可,以强化执法加强安全管理,以强化执法促进隐患整改,以强化执法增强企业安全责任意识。二是要加强日常监管。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凡检查中发现责任制形同虚设或落实环节有缺失的,要采取经济处罚的办法促其整改。各级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督主体,要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出资人机构的监管责任。三是突出执法重点。对事故多发地区和企业、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要实施重点监管监察,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加强事故分析,把握安全生产工作规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项执法,防范重点灾害,整改薄弱环节。四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发生重伤和死亡事故的、不按要求整改事故隐患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具备相关的安全生产资质的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四是加大联合执法。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各方面齐抓共管。要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执法的实效性,共同做好工作。

(七)要加快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是确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落实的关键。一是要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革,合理界定、划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与专项监管机构的工作定位、工作层次及职能范围,逐步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定位于行使安全生产国家监察、监督的职能,并参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的模式,走国家监察的路子。二是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体系,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构逐步从现在国家、省、市(地)、县(市、区)四

级设置的基础上,在乡镇设立安全生产监管站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作为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给予有限授权,强化乡镇安办在安全生产监管上的力度。对村居则应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自治作用,成立相应的安全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则应按《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设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三是充实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力量,并配齐其日常工作运行所必需的设备、交通工具等,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同时逐步改善优化人员结构,增加法律、化工、建筑、机械、矿山方面的人员,并通过不断的培训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政治、业务、技术素质。四是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并管理好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市场。五是建立集中、统一和垂直的管理体系。可逐步推行省以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垂直管理体制,在人事调配上由省局统一任免,以保证集中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

(八)要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一是建立隐患治理机制。对排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和安全问题,要建立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对历年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要认真进行“回头看”,督促整改责任单位切实落实好隐患整改和防范措施。二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对所有事故都要及时认真组织调查,对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负有领导责任的,要从严查处,强化社会警示作用。三是建立应急救援机制。抓紧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机制,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和隐患。加快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逐步形成信息畅通、反应快捷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制定完善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演练,提高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建立运行协调机制。要建立重点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协调协商制度、联合办公制度等,对关系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并按各自职责抓好落实。五是建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机制。要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认真研究深化整治的对策措施,把专项整治与落实安全生产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与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与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各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2】安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事关社会安定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重要前提,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最根本的要求。深刻认识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形势,进一步加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为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是个重要的课题。

一、当前安全生产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安全生产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认识不到位是一切工作不到位最为深层次的根源。有些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不能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法规观念仍然比较淡薄,对安全生产工作态度消极或被动应付,或把安全工作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有的地方和重点工程单位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生产、招商引资与安全生产的关系,没有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有的甚至以挂牌保护为由,回避安全监管监察。一些干部群众安全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监管体系不到位。一是安全生产监管权威性不足。根据《安全生产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管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内的安全生产实行综合监督管理,但由于综合监管的具体职责范围法律法规并未加以明确,质量与技术监督、劳动与社会保障、卫生等部门甚至一些负责安全生产专项监管的部门,实际上也管起应属于综合监管范围的某些工作。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并未真正理顺,安全生产工作中各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互不通气甚至相互拆台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设置呈逐级衰减状况。在安全生产监管最为直接、任务最重的地(市)级县(市、区)级安全监管力量最为薄弱,有些县(市、区)的安监机构甚至连应付日常的运行都十分困难。三是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几乎陷入“无所不为,无所不包”的困境,所承受的工作范围、工作责任及压力大大超过其拥有职权应承受的、权责不对称的问题相当突出。

(三)安全投入不到位。从政府层面看,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涉及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公共场所重大事故隐患整改、事故预防所需的投入,甚至连安全生产日常工作经费都未纳入财政预算给予应有的保证。根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用于安全生产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达3.3%。从企业层面上看,大多数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条件差,安全设施不到位,存在大量事故隐患;不少企业建设项目没有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造成许多历史遗留的隐患难以整改。从当前经济层面上看,一些生产经营单位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特别是在当前缺煤少电、煤价上涨的情况下,有的煤矿以调煤保电为借口,不顾安全条件大干快上,超能力生产现象普遍,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四)主体责任不到位。一是相当多的企业特别是个体、私营、三资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差,技术装备落后、陈旧,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下,缺乏起码的安全设施,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必要的操作规程,生产作业条件极为恶劣,各类事故多发。二是相当部分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没有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如没有依法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没有依法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制定必要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没有制定必要的应急救援预案,没有组织开展必要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没有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三是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企业安全生产设施、事故隐患整改、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等所需的经费没有保证。四是企业没有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不少非公有制小企业特别是煤矿、非煤矿山及建筑施工企业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招用的大量农民工,总体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就直接上岗,在恶劣危险的作业环境下冒险、蛮干、违章作业的现象十分普遍,成为各类事故的直接引发者和受害者。

(五)安全基础不到位。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安全保障能力较差。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一些基础性、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比较突出、比较集中,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容易出现时紧时松、时冷时热,安全生产形势也容易出现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安全生产密切相?的各类企业从业人员、交通工具、乡村道路不断增加,渔业生产、水上作业人员和机动车辆驾驶员不断增多,社会生产消费活动增加,人流物流量增大,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解决好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运行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也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

要内容。

(一)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党和政府执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好、保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如果一个地区、一个行业,重物大事故不断,今天这里死人,明天那里爆炸,老百姓没有基本的安全感,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就会受到质疑,执政形象就会受到影响。各级政府、各部门领导要把安全生产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并将安全生产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党委工作部署、落实、检查的内容,切实落实各个层面上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是政府层面上。主要负责制定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安全准入条件,对安全生产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规划布局、结构调整,强化宏观调控,督促地方和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二是各有关部门层面上。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督促和指导生产经营单位不断强化安全基矗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违反安全法律行为实施行政处罚。三是生产经营单位层面上。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必要的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扎实做好安全基础工作。四是社会层面上。全社会应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形成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机制。重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这四个层面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了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体系,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总体推进。

(二)加快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是确保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落实的关键。一是要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革,合理界定、划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与专项监管机构的工作定位、工作层次及职能范围,确立统一、高效、权威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体系,逐步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定位于行使安全生产国家监察、监督的职能,对于目前承担的危险化学品、矿山安全等专项监管职能及部分工矿商贸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则应淡化带行业主管部门性质的直接监管的色彩,并参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的模式,走国家监察的路子,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作用。二是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体系,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构逐步从现在国家、盛市(地)、县(市、区)、乡镇五级设置,或在四级设置的基础上,在乡镇设立安全生产监管站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作为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也可以对现有乡镇的安办实行双重领导,由县(市、区)级安监机构进行业务领导,在对其现有人员进行培训的基础上,对乡镇安办进行安全生产监管的有限授权,强化乡镇安办在安全生产监管上的力度。对村(居)则应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自治作用,成立相应的安全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则应按《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设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三是充实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力量,并配齐其日常工作运行所必需的设备、交通工具等,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同时逐步改善优化人员结构,增加法律、化工、建筑、机械、矿山方面的人员,并通过不断的培训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政治、业务、技术素质。四是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并管理好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市常五是建立集中、统一和垂直的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职责特点是依法行政、依法监察,这就要求其管理体系必须是一个集中、统一和垂直的管理体系。鉴于现行的管理体系,可逐步推进省以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垂直管理体制,在人事调配上由省局统一任免,以保证集中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

(三)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生产安全的根本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适应向公共财政转型的需要。各级政府要逐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社会公共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治投入,配套必要的安全防范、救助设施;对历史遗留的重大隐患要加快整改,弥补安全欠账。加大对煤矿、危险化学品、交通等高危行业的安全投入。二是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加大安全投入。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安全设施建设,淘汰危及安全的工艺设备,抓好隐患整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应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监测和防范设施,提高综合防范能力。所有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即安全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绝不能以节省投资为借口削减安全必要设施。三是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和风险低押金政策,做到应提尽提,应缴尽缴,专款专用。对不按规定提娶使用安全费用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四是要在高危企业积极推行雇主责任险和商业人身意外伤害险,强化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减轻企业事故赔付成本,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四)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是企业,但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实行政府的日常强制管理,通过监察督促等方式,确保企业单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一是要加强安全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法规赋予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法律手段,只有通过现场执法,才能消灭事故隐患,才能有效地保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神圣职责,全面加大执法力度,树立执法权威,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做到以强化执法推动专项整治,以强化执法推进行政许可,以强化执法加强安全管理,以强化执法促进隐患整改,以强化执法增强企业安全责任意识。二是要加强日常监管。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凡检查中发现责任制形同虚设或落实环节有缺失的,要采取经济处罚的办法促其整改。各级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督主体,要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出资人机构的监管责任。三是突出执法重点。对事故多发地区和企业、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要实施重点监管监察,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加强事故分析,把握安全生产工作规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项执法,防范重点灾害,整改薄弱环节。四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发生重伤和死亡事故的、不按要求整改事故隐患的、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具备相关的安全生产资质的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五是严格事故查处,强化责任追究。要坚决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所有事故都要及时认真组织调查,对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负有领导责任的,要从严查处,强化社会警示作用。

(五)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一是不断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安全生产既要依靠必要的物质基础,更要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文化。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宣传安全生产科学道理,灌输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倡导安全生产科学态度,强化全社会、全民族的安全意识,把安全生产建立在广大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二是建立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在适当增加投入的基础上,组建起“指挥得力、反映灵敏、功能健全、运转协调”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各级政府应对并处置突发性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及紧急情况的能力。三是要发挥企业主体责任的作用。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企业自主负责上,使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真正把非公有制及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要着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安全素质和发展能力,把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逐渐纳入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监督的作用,把安全生产作为行业自律的一个重点内容;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安全生产的参与者和监督者。四是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力度。要搞好对企业经营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以及新员工的安全培训,特别是对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业法人和个体业主,要分期分批依法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

(六)加强安监队伍建设。在县以上人民政府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是《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的。但从一些市、县的安监机构建设情况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必须切实加以改变。一是要完善机构。各级党委、政府要从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需要出发,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同时,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也要健全安全监管机构,配备必要的专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安全生产监管任务较重的县(市、区),要尽快把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立起来。要加强基层安全监管网络建设,设立隶属于县安全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监察队伍,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管员;村(居)也要设立兼职安全生产监管员。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均应设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二是要加强建设。各级安监部门要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双向选择、竞争上岗、任期目标责任制、试用期制等竞争激励机制,优化岗位和人员结构、盘活人才资源、尽快建立精简统一、科学高产的内部管理机制。三是要抓好培训。要加强对监管人员的政治?想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使他们做到秉公执法、勤政廉政,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要针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新形势、新变化,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安监人员掌握现代经济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四是要强化职能。要从单纯的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机构向行政执法转变,依法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把行政执法作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基本职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监察执法等方面上来。五是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作风,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做到一查到底,绳之以法,决不姑息迁就。六是强化制约。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管理,加大过错追究、责任约束、违纪查处力度,对无视法律,搞人情关系,放纵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安全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公司自筹建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整个装置安全平稳运行,在20__年12月16日,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20__年12月30日,通过了安全标准化的验收,可以说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工作只是一个开端,是为公司下一步的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安全管理工作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很有可能影响日后的安全管理工作,对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员工安全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

公司的生产是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的,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在生产流程中每台设备都处于最佳状态、每个员工都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设备运行和人员行为出现偏差,影响公司生产按照正常的程序进行,造成设备损失和人员伤害,所以安全管理是贯穿在每一个人的行动中,是公司每一位员工的职责。

但是目前公司的员工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认识不清,自我保护意识还远远不够,对于安全操作规程理解不够深刻,对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没有完全了解,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安全意识不强。

员工的安全意识是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培训养成的,这对我们公司的安全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负责培训的安全管理人员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对工艺、设备、物料的危险性有更深的认识,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员工,让他们能深刻体会到危险的存在。

还要确保日常的安全教育质量,对车间员工的教育、活动频次不能只片面的要求数量,要能做到培训一次就对员工的安全素质有所提高,对于达不到培训目的的教育要进行反思,以免培训教育走向形式化,浪费精力还达不到效果。

二、公司安全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规定了相关人员的安全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等,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执行对于提高一个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1年10月至11月,安全环保部对公司下发的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各相关单位基本都能做到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但有些工作和制度要求的还有些出入,这说明制度规定的相关条款可能和实际工作不吻合,或者是执行者对于制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这就需要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还有公司其他相关部门对制度进行讨论,确定是制度问题还是执行问题,对制度进行修订或是加大执行力度,避免由于制度的缺陷或者执行不力造成损失。

三、各专业安全检查力度不够、隐患整改责任部门不清

公司目前现有的安全检查形式有综合性安全检查、季节性安全检查、节假日安全检查、专项安全检查、日常安全检查。检查形式很多,但公司相关主管领导没有起到督促带头的作用,以至于在检查过程中存在走过场、检查深入程度不够的现象,不能发现深层次的安全隐患。

篇4

关键词:化工工程;安全管理;管理方案

化工产业在国家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在其的投入上十分巨大,并且逐年增长。但国家对于化工产业只做到了初期人力物力的投资工作,在化工产业生产过程中生产人员和管理人才对安全操作、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化工行业生产安全故障频发,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国家和企业必须对化工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有效地对化工产业进行监督管理。

1化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化工工程自身操作危险性高。化工工业高温高压的操作环境,易燃易爆的生产产品,有毒有害的化学药品等因素导致了其高危性。其次石油化工产业市场竞争压力大导致企业放松对产业链的管理力度,员工的安全意识也不够强烈,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1.2工作人员工作量大,难以做到全面性管理。化工产业的生产工作量巨大,工作人员生产操作环境混乱难以控制,生产管理者很难做到全面有效性的管理工作。这会造成由于管理上存在疏忽以及生产环境不佳引发的安全事故,且产业会忽视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充分的分析预防工作,导致了出现事故的时候影响面大,对化工生产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1.3安全方面投资的资金不足。化工产业涉及大量的危险物品,很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化工产业的工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只关注于生产工期以及成本,放松了对施工安全的管理。其次,化工产业的设备都比较高端复杂,购买和运行成本昂贵,很多企业没有选择及时的对设备进行更新从而产生很多安全隐患;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的过程中,不熟练的操作也会导致安全事故的产生。

2化工工程的安全管理方案

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安全问题会对整个化工产业甚至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化工产业的生产安全问题,建立健全对安全生产的策略方案,对生产生安全工作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2.1建立完善的生产安全管理机构。化工产业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对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进行全方面的防预和处理工作,提高行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管理工作的的正常开展。化工产业生产危险系数比其他行业要高的许多,所以在对其的管理工作要更加的严格,管理制度要完全面完善。生产安全管理部门应在每个企业车间设立独立的安全小组,对化工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促使企业生产走向规范化以及安全化。2.2建议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生产安全管理模式,能有效的确保化工产业生产工作顺利的进行。在化工产业的实际生产环境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生产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并对其进行不断改善和改进。这套管理体系应充分贴合化工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节奏,才能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2.3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降低操作风险。化工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危性的生产产业,它有区别于一般的工程建设,在生产的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危险性因素。因此对于其的安全管理工作也有区别于别的产业,要更严格的实行安全性策略方案。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改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将制度深入落实到生产操作中,确立明确的分工,责任到人,不断地培养提高生产操作人员的责任心。实行管理责任制度会减少出现从生产事故是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从而达到更有效的安全管理效果。2.4加强对化工生产的安全监管力度。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工程监管人员要按照国家相关的生产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全方面的监督管理。由于化工工程项目的危险性,要格外关注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的监管工作。工程管理者要起到引导作用,提高整个行业对生产安全的重视度,将化工生产带上规范安全的道路。2.5企业要加强生产安全培训工作。化工产业作为一个高危险性的特殊行业,其企业应该针对员工开展大量的安全培训活动,提高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我国,部分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人员技术以及个人综合素质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且其专业的高素质型安全管理人员欠缺。因此,化工企业必须对相关专业高等院校进行大量的合作与交流,使企业安全管理人才得到相关的专业性培训。做到高效的引导管理人才对管理方式进行正确的了解和把握,能对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安全故障进行有效预判和及时处理,了解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结束语

我国的化工产业在不断地壮大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其高危性的产业特点,很容易产生安全事故而造成严重的生产破坏以及社会影响。因此,企业要努力的去填补化工产业生产安全领域的空白,做好其监管工作,为国家以及社会减少不必要经济损失,也让自身获得更高的安全保障。要进行化工生产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安全操作意识的培养工作,建立健全一套先进且符合化工产业发展方面的安全保障系统。现阶段,要完美地解决化工业生产安全问题会面临种种困难,我们要坚持不懈去克服难关,推动化工生产安全保障系统的升级和改革,使产业实现现代化。

作者:劳宗文 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南区节能监察中心

参考文献

[1]马自成.化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探究[J].工会博览.2016,(9).

篇5

关键词:公路施工;安全;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上升,公路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前进中的重要目标,然而公路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并未跟上发展节奏,导致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因此,施工安全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如何提高公路施工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安全效果是摆在眼前的重大课题。

一、公路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安全意识淡薄

公路施工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往往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在项目实施中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安全生产,该类现象从原则上背离了国内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人员意识不到位直接导致安全管理体制和措施不到位,即便是制定了相关部分安全措施也不能认真贯彻、严格执行;部分施工企业内对员工安全培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大多实际操作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导致其安全技术方面知识匮乏,在施工中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在实际施工中难以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而是一味蛮干而增大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法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

当前国内及地方政府虽制定了系列针对于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总体上存在着体系不健全、可操作性不高以及关键技术规程修订不及时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部分有资质、有实力的公路施工企业已经转型为管理型企业,该类企业的管理水平毋庸置疑,但其劳务协作能力及施工队伍整体素质却存在较大隐患,该类企业在竞标后直接将施工任务分包给其他队伍,仅派少量管理人员在现场进行监管,该种情况势必导致安全管理权力和责任划分不明确,安全管理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管理失控

公路施工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在实际施工中的安全监督往往流于形式,或仅停留在大检查和标准化验收的阶段,政府部门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控也仅停留在抽查阶段,绝大多数时间则无法对现场进行有效监督;监理单位虽表面上对工程的安全行使监督控制权,但现实中往往缺乏有效权利而不能真正履行其安全职责,甚至存在监理同施工方串通一气降低施工质量安全标准的现象,或满足建设方不合理要求而放松对安全的管理,最终导致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4、安全设施缺乏或陈旧

当前国内公路工程施工竞争激烈,部分施工企业为了中标而恶意投标,甚至存在不顾成本而降低工程造价,在后期施工中队现场管理费用尤其是安全生产经费大幅缩减;部分企业为了追究利益最大化而使用陈旧老化的安全设施和劳保器具,甚至采取不合格的废旧机械,对现场操作人员也不配备必要的劳保用品,最终导致由于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安全防护用品不能及时发放等因素而增加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5、现场安全管理不足,安全措施不当

部分施工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即使制度存在也不能落实到位,使现场安全管理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部分单位中标后临时从社会上招聘农民工即直接进入现场施工,该类人员一般均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及考核,施工单位则仅派几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指导;施工方内部员工的培训也不能满足要求,导致其对先进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掌握不充分,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凭经验判断或随意决定的现象,导致最终施工成果远离标准化和规范化,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也随处可见。

6、人员素质较低

公路工程流动性强、作业条件恶劣等特性导致其对人才吸引力较差,尤其施工单位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某些单位甚至出现技术或管理人员断层现象,施工现场尤其缺乏安全管理人员,存在安全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或根本没有该类管理人员,该现象决定了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导致施工现场许多显而易见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得到纠正而留下安全隐患。

二、安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健全机构,夯实责任

公路施工单位应结合自己情况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若本单位不具备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则应委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其安全生产提供服务,设置的安全机构或安全管理人员应着重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组织单位内部的相关安全检查活动以及监督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由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知识水平高低决定着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好坏,因此应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参加相关学习培训,便于保证其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做到与时俱进。

2、加强教育,提高素质

公路施工企业应结合当前劳动力主体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的特点在企业内部开展普遍的、定期的安全生产方面知识和技能培训,实现相关人员均掌握基本安全知识、懂得在危险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在提高施工人员基本技能的同时便于引进先进的安全生产技术;并可结合施工进度利用停工及下班休息时间集中为劳务人员进行日常安全教育,并应认真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制度,确保将交底内容分发给每个人手中,便于督促施工人员具有发现安全隐患和排除安全隐患的能力。

3、完善制度,落实责任

公路施工企业应结合工程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要求工人按照规定实施;应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并设立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其他部门负责人员均参与的安全管理系统;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并对安全生产目标层层分解,责任 到人;应结合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责任不明确的问题落实安全责任制,清晰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坚决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来管理施工中的安全工作,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导致生产事故的责任人应作出相应的处罚。

4、建立完善的安全预控体系

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对生产环境进行检测评价,以便对不安全因素或安全隐患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并应对施工机械的安全状态进行检测和评价,便于保证其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同时应对施工人员进行检测和评价便于促进人员素质的提高,对安全管理措施及救援体系也应进行检测与评价,便于对安全责任事故进行有效预防;应立足于长远生存和发展制定定期与不定期的员工培训计划,以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对施工中的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应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化的教育培训,促使员工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相应规范,对于特殊工种应坚持持证上岗,并定期对其进行考核。

5、加大投入力度

在公路施工现场管理中应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的保养制度,以确保机械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使用率高、易损坏、易故障的设备应做好跟踪诊断,改变对其事后修理为预防性修理,施工现场机械发生故障则应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汇报,并组织人员现场抢修;应按照规定配置和使用机械安全装置,坚决避免图方便而将安全设置弃置不用,对设备本身存在的刀具、夹具等零部件应确保安装牢固,无松动现象。

结语

由于公路工程施工周期长、作业条件差等特点决定了其安全管理的复杂性,施工方要想切实做好公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得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制定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牢记“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不断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如此才能促进企业效益的稳步上升。

参考文献:

[1]黎柏青,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有效控制成本的方法[J].吉林交通科技,2009.

篇6

关键词:农村供水;水质;问题;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农村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生存生活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程,是关注民生、解除民忧、谋求民利的具体体现,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农村供水工程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目前,虽然经过前些年政府财政连续大规模的投入,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大批早期建设的供水工程设施仍然简陋,用水方便程度仍然较低,饮水安全问题依然严重,这些都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状况不协调。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的经验,谈谈自己对农村供水水源与质量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1 农村供水情况

(1)农民接触到的污染水主要是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地表水主要是指水库、山塘、池塘、溪坑、河道、渠道内的水,这些饮用水源本身就缺少必要的卫生保护,再加上垃圾、废弃物等随意排放,使得水源很容易遭到污染,致使病菌滋生,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浅层地下水主要因为农村中普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这些农药的残留物会随潜流渗入到地下水中,造成污染。此外,因为城市工业与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导致很多的饮用水源出现较重的污染,并且产生危害的区域还呈逐渐扩散的趋势。如果长期饮用这样的地下水,其后果不堪设想。

(2)地面水多使用河水,而河水的流速与流量直接受到季节与降雨量的影响,它的细菌含量会很多,水质会出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出现暴雨天气的时候,泥沙的含量会快速增多,细菌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多。

(3)水源性缺水与水质性缺水并存。我国属于资源性缺水国家,长期以来重经济、轻环保,众多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被污染状况触目惊心,由此而造成的水质性缺水与本已存在的资源性缺水彼此叠加,使中国缺水状况犹如雪上加霜。

2 农村供水质量问题的原因

(1)供水水质检验和检测不到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点是要解决水质问题,要建立以水质为核心的取样、检验制度,使农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卫生水。但在实施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集中供水工程、单村供水工程缺乏必要的水质检测设备,水质检测的频率也极低,导致很多工程供水水质难达标准。究其原因:①基层政府部门传统上是保供水、重视工程建设,轻视水质检验工作,错误地认为有水喝就行,过去也没出现什么大问题。②提供水质检测的水厂没有积极性;水样自检和送卫生部门抽验不但麻烦,还有收费较高;而出厂水质行业监督又跟不上,水质检验和抽验工作实际上是放任自由。③国家水质监测经费不足,卫生部门没有能力下乡进行大范围的质量检测。

(2)工程建设初期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对饮用水水源的水质问题不够重视,初步设计时标准较低,有些工程仅凭肉眼观察或经验推测水质是否安全,根本没有进行水质化验分析,有些工程设计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到净化设施等要素,导致工程从开始建设时,就已经是不安全的工程了。

(3)建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工程难以良性运行。农村供水工程面广量大,单个工程规模小,管理难度大,有些农村供水工程甚至产权不清,管理机构不健全,不少乡村供水工程只有一、两个人管理,而且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业务水平较低。加上部分集中供水工程水价不合理,水费征收率低,再加上地方财政困难,缺少资金补助,不少工程甚至连正常的运行经费也无法保证,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多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处于亏损经营状态,达不到良性运行的要求。

(4)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没有实现达标排放,生活垃圾没有得到规范处理,农药与化肥用量持续增多,导致很多饮用水源被污染,尤其是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污染问题更为严重。

(5)农民对于饮用水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农村因为经济条件长期落后,农民有时会觉得有水可用就可以了,而对水质的安全没有产生足够的认识。

3 保障农村供水安全的具体措施

为了保障农村供水安全,确保农村供水的水质标准符合国家现行的卫生标准,我们必须认真完成以下工作:

(1)规范水质检验和检测制度。①各级政府要列专项经费,使卫生部门有能力对集中供水水厂和规模以上供水工程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检测。②水利、财政等部门要重新核定人均投资标准,提高各级政府补助比例,使水厂有能力购置检验设备。③工程验收前,水厂必须配备有专业的水质检验设备和经培训合格的人员,日常运行要有水质化验记录并建立水质档案。④加强水利行业监管,实行行业自律。只有这样多管齐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水质检验和检测制度体系才能逐步建立并完善。

(2)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在做规划设计时,水源的分布不但要考虑现实的状况,也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供水的水量,也要考虑供水的水质。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实施一些标准较高的水源水库工程,以蓄为主,确保群众可以在旱灾之年有水可吃。另外,应珍惜深层地下水资源,如果一定要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资源,必须要保证采补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加强工程建后管理。主要包括明晰工程所有权、确定管理责任、建立管理制度,落实成本水价等内容。对行业管理部门来说,主要应抓好四项工作:①要提高认识,真正树立“三分建,七分管”和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的思想,把工程建后管理作为一项大事来抓;②要在总结过去工程建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各地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出台《农村供水管理条例》,以指导和规范管理行为;③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的加强建后管理工作办法,不断创造新的工作经验;④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水利部已经颁布了《村镇供水站定岗标准》和《村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在全国推行。

(4)加强监管,严格控制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排放。①强化对于饮用水源的保护,创建设置水源保护区,设计、强化保护措施,尤其要强化对于水源地周围排污管道、垃圾堆放处理的管理,有效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防止垃圾与有害物质的随意堆放,避免供水水源遭到污染。②强化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对于那种居住集中,有集中供水条件但饮水安全又得不到保障的,可以新建或改造提升供水工程;对于那种受污染影响比较严重而且复原又比较困难的供水工程,可以挖井或更换新的水源;对于那种缺少必需的水处理设施的供水工程,一定要安装配备水净化设备;而对于居住在山丘地区的农民,可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来建造适宜的供水设施,例如标准化水窖等。

(5)加强饮用水卫生宣传,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饮用水卫生知识,以及怎样预防水质二次污染和疾病,增强人们对饮用水卫生的安全意识,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饮水卫生习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实现各地区农村的供水安全目标,不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也要维持生态的平衡,还要强化管理,完善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完善科学的用水制度,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与设备,统筹农村生活、生产与生态供水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供水问题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U664.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的城市供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近年随经济的发展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式的严峻,水质污染程度的加剧,特别是突发水环境事件的频发,因此做好城市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城市供水安全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水是人的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代替但总要资源,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以及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膨胀,产业的集中,社会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大,对水环境和水资源产生重大影响,使城市供水不足,影响工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存在的问题分析

1、水资源的缺乏。我国的水资源丰富但人均量少,且水量分布不均,淡水总量为28100亿M3,占全球的6℅,居世界第四,但人均只有2350 M3,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占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此外,全国,80℅的水资源分布在占国土总面积,36℅的南方地区,20℅的水资源分布在占国土总面积64℅的北方地区。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过分集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其中约有2/3是洪水径流量,全国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不足10000 M3,客观条件导致了资源性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约400亿M3,由于水资源缺乏,部分地区工业、农业、城市生活及生态环境争水矛盾越来越突出。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比较严重的城市近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60亿M3,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

2、水质污染严重。近年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程度日益加剧,工业发达地区尤为严重,2004年环境公报中关于环境七大水系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27个重点湖库中II类水质的湖库2个,III类水质的湖库5个,IV类水质的湖库4个,V类水质的湖库6个,劣V类水质的湖库10个。其中太湖、巢湖、滇池水质因总氮和总磷浓度高均为劣V类,此外,管道破损、接口不严、设备配套不完善及工程施工质量差等原因导致二次污染也很严峻。

3、水资源利用率低。首先,在输配水方面许多管道超期使用,目前我国大多城市管网漏损严重,平均水平在24℅左右,远远高出欧洲国家7℅的漏损率。其次,供水企业水质标准不够严格,没有严格的标准制约,供水效率明显不高。另外,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浪费严重,给本已严峻的供水形势造成了新的压力。由于我国城市发展较慢,基础设备不完备,再城市生产生活、建设过程中非人为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此外长期以来,人们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人为浪费水资源也比较严重。加之节水规划不够系统,节水高新技术、监测、管理、监督等环节很难发挥有效作用,水资源整体利用率不高。

4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弱。供水安全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水源地和官网,对于发生在管网上的事件,由于发生范围小、影响小、易处理对供水安全危害的程度较小,而发生在水源地的突发事件,事发突然。污染形势多样,污染物复杂,短时间内损害惨重,破坏性强,并且污染范围大不易处理,对供水安全危害极大。由于重视程度、技术等原因,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系统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能力明显不足。再此类事故发生的同时,暴露出应急设施不完善、不齐全等问题,由此带来的深层次问题就是城市的供水不安全。

对策研究

1、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尽可能的采取多水源取水方式。⑴利用海水。海水利用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海水作为水资源纳入水资源规划中,制定海水利用产业政策,大力推广海水淡化新技术,可以很好的扩充城市供水源。⑵污水资源化。我国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水平较低,据需水趋势预测,2010年我国废水排放将达(1100~1400)×108 M3,由此可见我国污水资源化的潜力非常大。⑶雨洪利用、微碱水利用。城市雨水利用具有重要作用,雨水渗透可提高地下水位,雨水的利用减少城市雨水排放的径流量减轻排水和污水处理的压力,提供了新的供水源也缓解了供水的压力。微碱水主要是指矿井水,每年煤矿井水排放量20亿吨以上,矿井水利用率不到30℅,矿井水处理后完全可以补给水资源。⑷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可以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缓解由于资源性缺水导致的供需矛盾。

2、要尽可能的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把供水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缓解城市供水的需求矛盾,减轻供水企业的压力从“节流”上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节水标准和用水标准,确定各行业的用水定额,用水效率等指标,采取定额管理;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有效的运行维护,减少供水过程的跑,冒,滴,漏加大建设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供水效率;加大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3、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水污染,提高污水处理能力。(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名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组织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划分水功能区,确定物排放容量,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并分解到排污单位。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水污染中处于中等水平的喝尚未收到明显污染的地区的谁污染姿势加重。(2)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争取实现工业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的零增长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零排放。并且在现有污染控制状态下强化污染处罚措施,杜绝水体污染的加剧。(3)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力度,再现有污水处理的技术的基础上,科学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根据用水要求选用各种处理工艺的组合方案,提高污水回收利用率。为城市供水提供稳定可靠的水资源。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果十分明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建设工程也在逐渐的增多,尤其是促进经济建设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施工的安全问题,因为施工的安全是进行施工的前提,同时施工的安全也是对施工的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保障,在保障了水利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把水利工程的施工做到最好,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安全施工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而且这也是水利施工企业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方面,一定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从施工人员的根本利益出发,并且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的管理工作,使得施工中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证。

1 水利施工过程中安全施工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在现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的安全形势是十分的严峻,这主要是因为在生产的过程中,施工的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是十分的低的,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这就造成了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并且对于施工的现场并没有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的工作。还有就是水利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的在安全生产方面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工作,这就使得施工人员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是十分的薄弱的,在安全生产的素质方面是十分的缺乏的。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安全施工的管理工作在有些施工的企业中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在执行的方面并没有得到重视。

水利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过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首先,很多的水利施工企业已经从原有的国有企业转变成了现在的私有企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企业只是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实现情况,并不重视企业的其他方面的施工情况,对于一些像安全生产的费用则是能省就省。其次,在水利施工的现场施工人员多为企业施工前期雇佣的临时工人,他们与施工的企业并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而且这些临时的工人多半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在有些农村的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的程度是十分的低的。

2 水利工程安全施工的解决措施

2.1 从合同文本入手,探索安全管理的新方式

安全管理的前提是合同文本。建设单位在组织编写招标文件时,把自己想要达到的建设管理目标通过详细的合同条款体现在招标文件中,在现行招标文件技术条款中增加安全施工章节,在此基础上由投标单位在业主确定的一定幅度内确定各子项报价。

安全施工过程控制项目。主要指永久工程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安全施工需要而实施的项目,根据拟招标的工程项目性质、规模、内容确定。可以按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划分若干阶段性控制要素,也可以按工程项目工序内容划分若干控制范围。如:基坑降排水及安全围护、脚手板搭设及安全网围封、施工通道及临边洞口防护、安全用电及施工照明、成品保护及工作面清理、安全警示、环境保护、食堂卫生等等。招标文件中对安全检查考核的标准、频次、方法要给予明确,要将“安全施工过程控制项目”中的相关内容与工序质量控制内容一并查验,明确未经检查验收合格并签署书面意见,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要通过规范化管理下决心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粗放管理、平时脏乱差、临时突击清理打扫的陋习。要把安全施工的相关项目和工作内容与计量支付量化挂钩,促使施工单位主动加强管理。

2.2 严格施工过程的安全性的控制

对安全施工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施工过程的控制确保符合标准,以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必须明确安全文明施工的检查程序、检查内容,并与经费挂钩。现行项目管理实践中,施工单位在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章节中对文明工地设施所作的承诺经常不能全部兑现。究其原因,既有合同不完善的一面,也有监控不力的一面。安全施工基础设施项目基本上都是总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理必须对照合同项目严格考核有无保质保量全部完成,否则该项报价应部分或全部不予计量支付。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不仅要看初期投入、环境状况,更要特别注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安全措施和安全行为。施工单位进场以后,必须根据施工图和现场实际情况对投标文件中的安全施工过程控制项目进一步细化后报监理批准。监理要制定针对性的检查、考核细则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在动态检查、考核的基础上对相应子项费用分期支付,全部完成后结清。不满足合同条件的不予支付。

2.3 推行安全施工过程中的激励机制

在进行施工企业的安全施工的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在施工的企业可以实行安全生产的风险基金的制度,而且具体的奖罚制度应该有施工的企业指定实行。在进行激励制度的制定的时候,建设单位和施工的企业可以共同制定,施工单位的现场项目经理部在取得第一次工程预付款时交纳一定数额的安全施工保证金,建设单位从合同备用金中提取相等数额的安全施工奖金,合并组成安全施工风险基金进行专项的存储。对于这笔资金的使用将主要用于安全生产方面的奖励。

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成果是十分明显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建设工程也在逐渐的增多,尤其是促进经济建设的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但是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施工的安全问题,因为施工的安全是进行施工前提,同时施工的安全也是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保障,在保障了水利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把水利工程的施工做到最好,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安全施工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而且这也是水利施工企业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方面,一定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从施工人员的根本利益出发,并且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安全的管理工作,使得施工中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利军.施工企业加强现场安全管理浅析[J].建筑管理,2009.

篇9

1、公路施工安全的特点

公路施工安全问题,有着与其他行业生产安全方式不同的特征。一方面,由于公路施工是在特定的公路线上进行,施工的技术组织具有“大联动”特性,需要勘测、设计、机械.运输、车辆、水,电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由于施工生产的“结合部”较多,所牵扯的生产工种较多,因而安全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随着公路施工市场的不断发展,竞争不断加剧,施工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利益分配等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而增加了公路施工生产安全的复杂性。总之,公路施工安全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单件性、多源性、动态性、伴随性、高风险性及系统性。

2、公路施工中所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2.1公路建筑市场安全管理薄弱。目前,大部分特级,一级资质的公路施工企业都已演变成纯管理型的企业,虽然它们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较多公司并无过硬的劳务协作施工队伍。有些公司一旦工程中标后,全部分包给有关的专业队伍,公司仅派几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到现场配合管理。专业人员配备本身不足,分管安全的专业人员数量也被无情稀释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按有关规定搞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文明施工显然是十分困难的。

2.2安全防护投入不足。当前,公路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有些省份.建设方为了片面追求降低工程造价,在工程招标过程中采取报价“二次平均法”或最低标价中标法。一个造价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工程项目,多的时候有二三十家承包商在竞争。不少建筑商为拿到工程不惜恶意压价,虽然最后中标了,但拿到手的工程也只剩工程直接费这一块,安全生产经费、现场管理费等间接费早已忽略不计了。由于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防护设施防护不到位、安垒防护用品不能及时发放,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是不难想

2.3安全教育及培训不到位。在对技术工人和工程管理人员的施工安全培训问题上,现有的培训机制不甚健全。很多中小企业对安全教育意识淡薄,甚至也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对在职人员或农民工进行便捷的安全培训。

3、公路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

项目部要周密安排,搞好设备组织工作,及时对设备进行调配;操作手要服从项目安排,要结合本机情况视情作业;

操作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随时观察设备的动态,及时排除各种隐患,杜绝因油水等问题影响正常运转。操作手要严格执行机械保养制度,避免过时保养,使机械保持良好的状态。对利用率高、易损坏、易出事故的设备应做好跟踪诊断,变事后修理为预防性修理。机械发生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汇报给领导,以便迅速组织维修人员进行现场抢修;机械的易损坏件应做好储备,避免因购件周期过长影响公路工程施工;搞好机械设备更新、报废工作。

4、落实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公路施工企业的安垒教育、培训工作,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安全技术素质、防止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的操作失误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一线的操作人员的教育,他们技术素质差,法律意识谈薄,因此加强安全教育使操作人员做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是做好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施工安全管理应坚决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公路扩建项目应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的要求进行建设与管理。”施工作业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建立安全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安全员,重点解决本施工路段的施工安全问题。临时交通安全设施的完好问题等在进行施工作业前,应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安全保障方案,并报有关部门批准。

为保证公路施工时的交通安全,应始终坚持执行“三不准”制度即没有批准施工安垒预案不准开工,没有施工作业许可证不准上路,没有经过安全培训和没有上岗证的人员不准参加现场作业。同时要做到“三个落实”到位即按规范规定的道路施工标志、标灯垒部落实到位,施工人员安垒标志、着装落实到位。应实行施工单位的施工现场安全责任奖惩制度,做到奖惩分明,同时应明确规定在施工成本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安垒生产经费计划,用于购置施工用临时安垒标志、标牌以及先进安全班组和安全员的奖励等。

5、路施工中的安全监理

在施工准备阶段中要认真检查并督促落实《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它涵盖了承包商在施工准备阶段中涉及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从加强安垒意识、安全教育和培训,到安全制度的制定、安全岗位的设定、安全责任的落实、安垒措施的加强、直至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等等,无一不是为了保证了承包商在整个施工期的安全生产,尽量将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监理人员在施工准备阶段要切实监督承包商认真做好这些工作。

监理应要求承包商提出总体安垒目标。安全目标应与工期目标、质量目标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承包商随时规范施工中的安全生产行为,以期达到安全目标。若承包商在施工结束时工期、质量目标都实现了,而没有达到安垒目标,那么,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此应该有个适当的说法。这种说法就是评价承包商在项目施工期业绩的优劣,而在最后工程款支付中确定出处罚比例等。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生产;问题与对策

1. 前言

安全生产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尽管各建筑工程项目在安全管理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法律法规也规定了专项措施费用,但与安全生产的管理要求、安全作业环境相比,各建设工程项目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每年还有相当的施工人员应安全事故而丧生,安全生产的警钟还是需要长鸣不减。

2.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建筑企业的现状与人的因素。

大多建筑工程项目中,项目经理、项目总监和专职安全员只是招标投标与工程备案的成列品。项目现场管理则是老板执行,除国家重大或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外,很少能这些注册使人员对号入座。一般公建项目,只是当有特殊要求时,项目经理和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及专职安全员才会到场应对。这样的后果是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执业人员不能真正对项目实施管理,一些能够预防、可以避免的安全隐患和事故得不到有效及时的预防和发生,给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2.2 专职安全员配备不足、不能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施工现场专职安全员的配置是有规定要求的,大多项目都不能按规定要求在施工现场配置数量足够的安全员;有的专职安全员工资由老板支付,责、权、利不相称,专职安全员不能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加强现场安全事故的检查、预防、整改、纠正。专职安全员成为摆设,工程中缺乏对施工工序过程的有效监管。

2.3 三级安全教育、安全监控网形同虚设。

2.3.1 大多工程项目在资料上都有完善了三级安全教育,并有考试成绩的明细资料供查,而有谁知道这些资料的可信程度。有的项目虽有民工学校,看上去象是正规学校,实际上几乎都没有启用,没有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学习。曾经有一个工程项目施工中,一位民工在上班的第一天下午就发生从楼梯平台上连人带车一起摔下身亡的安全事故,在对事故原因分析调查中发现该民工是上午到该工地打工,下就因事故死亡,根本没有上课安全教育课,却在资料中查到他的安全教育考试成绩和签名。

2.3.2 施工措施费不能完全用于施工安全的投入。如某工程的深基坑开挖专项方案中,地下室中的坑中坑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加水泥搅拌桩进行围护。施工方为了节约投资,采用松木桩加竹片围护,在施工时多次发生基坑坍塌事件。

措施费是为了保障施工安全由法律设置的专项费用。这一费用的投入可以说不一定能见得着,全部用完也不是百分之百地保证施工安全。但是,措施费的投入肯定能起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和人员伤亡的机率,促进工程进度的作用。

2.3.3 对安全隐患、事故人的处罚不力。对安全事故当事人的处罚,其目的是教育本人和更多的人不再发生事故,教育和处罚只是手段,是通过处罚使当事人和其它人加深印象、引以为戒,达到不出或少出事故的目的。如大多施工项目部安全责任书中都有不戴安全帽,发现一次罚款五十到二百元。但当监理人员或业主方现场工程师经制止不理,拍照后让项目管理人员执行处罚时,却几乎没有管理人员去执行这条规定。所以,施工现场仍有许多施工民工经常在不戴安全帽的情况下施工,这给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埋下很大的安全隐患。

2.4 现场施工与施工组织设计不符,埋下事故隐患或酿成安全事故。

2.4.1 塔吊是目前建筑工程使用最多的垂直运输机械。塔吊事故频发已是建筑行业所共知。工程中发生塔吊事故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基础承载力不足、超重超距吊、违章操作、机械保养不良、安装验收漏项等,而上述原因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中都对每一项作了详细、明确、仔细的叙述和有数据,可事塔吊事故毕竟还时有发生。

2.4.2 施工外架、支模中偷工减料埋下事故隐患或造成事故。外架、支模都是工程施工的支承结构,其搭设、支撑要求,在施工前都经过专项施工方案审批,超高外架和重大支模还经过专家论证后才实施。但在施工现场时常见到一些施工根本不按照规范、施工技术操作规程和经过专家谁的方案进行搭设。外架和高大支模坍塌造成的施工安全事故在建筑工程中还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4.3 建筑施工中用电乱拉、乱设。三级用电、一漏一插、三相五线制、接地保护这些常规操作应该是每位专职电工都所知。可是,建筑工地现场二级及以下电箱不设接地、三级电箱一座多器、用木棒代插头,电线乱拉、电缆随地走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打桩机施工的用电情况更是令人担忧。

3. 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对策

正确把握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规律,积极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强化安全生产全过程的控制,是保障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健康、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办法。

3.1 改变现有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真正实行项目经理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项目经理和总监理工程师是法律赋于的地位,相应地也承担法律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同时也应该将工程建设中的垫资、下浮等一些不符合法律的支付、计费等现状引导(规范)到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3.2 建立用工合同关系,加强施工现场民工管理。对工程项目人员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三级安全教育应当切实做到做好。这有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保证施工民工安全教育培训上的投入;二是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标语标牌、职责、规章等视觉可识别系统的投入;三是安全预防措施上的投入。

3.3 严格按照经过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论证方案施工。施工措施、作业环境对保障安全生产是必不可少的,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是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这里面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安全措施费的落实与投入;二是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等的投入;三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材料;四是规范的操作、有力的监控、安全责任心的提高。

3.4 加大对事故隐患的预防、控制,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对、把关不严,对企业信誉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的人决不姑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很多事故往往是对事故隐患不预防、不整改、不处理才酿成重大事故的。所以防患于未然应该是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基本点、着力点。

3.5 安全用电是全人类的追求。电看不见,摸不得。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必须严格按照有关安全用电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控制、管理。

4. 结束语

篇11

【关键词】化工生产 安全问题 对策 探讨

引 言

一般来说,化工生产中时常伴有易爆、易燃、强腐蚀性、有毒气体及高温、高压的操作,还有生产工艺和流程复杂的特性。正是基于这些特点,化工企业在生产中容易发生爆炸、火灾等事故从而对工作人员生命构成威胁及对化工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化工行业几乎是每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是一个有相当份量的新领域。面对自主经营性、现代化生产的企业安全问题,不管从社会影响或者是经济效益考虑都不能置之不管,应该尽力做好化工安全生产工作,化工安全生产关系到职工的人身安全、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转、社会秩序的健康稳定以及化工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

一、我国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

近年来因为工伤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在我国已达到10万左右,而这些工伤事故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也达上千亿元,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使得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大多是安全管理不够完善。

这些年来在我国化工企业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有设备、工艺、高处坠落、泄露、危险化学物品存储于运输等。

设备事故指的是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爆炸腐蚀而造成的设备的损坏,这些事故都是及其危险的。

工艺事故主要是由于工艺设计的不合理,操作过程的不规范,操作需要的物质材料不符合指标等因素造成的。

高处坠落事故是指在高处作业时发生坠落,这种坠落的导致人员伤亡的几率是很大的,由于化工生产分层布局的特点,使得化工生产在高处操作是在所难免的,而导致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原因企业没有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一些安全设备不符合规范,在危险的地方没有设置警示牌,还有就是操作人员在操作的时候没有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安全头盔不带、安全网不挂等。

泄漏事故是指化工生产的时候发生的介质泄露,主要发生在石油、煤气运输等企业中,泄露事故导致企业损失大量的原料和能量,滞碍了生产的顺利进行,甚至会诱发爆炸火灾等一系列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危险化学物品存储与运输事故主要指的是化学生产所需要的一些物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由于处理不慎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危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存贮是急需注意的环节,这些化学原料主要存储在仓库中,仓库设施不符合安全存储的条件,危险品没有分类存放都会造成仓库失火爆炸,而这些危险化学物品在运输的过程中,不注意超载以及气候的影响因素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化工安全生产过程中显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原因

1.化工安全生产中显现的问题,化工安全生产过程中员工的安全意识不高、对相关设备的利用不够科学、对产生的污染废弃物随便乱扔以及企业的管理层或领导层为了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不顾员工生命安全,胡乱的指挥,让员工冒险工作导致发生重大事故;并且经常说安全第一,但实际情况是生产第一。

2.化工生产中发生安全事故时,安全管理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他们在企业中具有的权利没有充分的展示,导致他们的权利义务在化工生产过程中被忽略了。还有就是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差;经常出现违规操作以及违章指挥,平时工作时,凭借以前的经验,不根据实际情况,随意的操作。

3.化工生产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化工产品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需要的是化工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发现不足并解决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三、解决安全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一个企业要向得到好的发展,企业内部必须治理合理的规章制度,化工生产企业要想有效解决化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根据国家法律比如《安全管理生产制度》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得操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环节作业,不违章作业,不遵守这些安全规章制度的可以在薪酬上给与相应处罚。

其次就要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加大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投资。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举行安全知识讲座,宣传安全知识,并针对相关安全知识对员工进行考核。这些安全知识包括如何防止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危险化学品识别、有毒有害物质的正确处理应对方式、安全生产时安全工具的使用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员工的法律和安全意识,使得企业的员工都能够参与到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去,对于从事危险岗位的人员,则要要求他们出示岗位操作合格证明。

2.对于化工生产中易发生的安全事故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化工企业要充分做好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就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增加安全生产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使得整个生产过程可以高效安全的完成,为生产创造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对于那些危险的原料产品要分开处理,现场操作的时候,做好现场施救方案的策划,使得化学事故在发生时得到有效救援。

3.废旧化工安全装置拆除时,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废旧化工装置在拆除的时候,很容易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因此在废旧化学装置拆除的时候,要根据拆除的装置的一些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的操作方案和拆除过程中会出现的不安全问题的一些防护措施,拆除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装置整体的干净和清洁性,把易燃易爆的物品移开,最后又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的拆除。

4.加强对市场中的设备安全的整治力度

在化工生产中,要加强对设备安全的检查力度,对于那些不符合生产规范、不安全的设备都要严加把关,直到设备符合安全生产的条件为止,如果不符合,就强制性的让其关闭。不受利益的鼓动诱惑,忽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其次,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事故要严加查理,并给与相关负责人员一定的处罚,对那些发生过严重安全事故的企业还要根据法律依法追究责任。

5.充分利用媒体、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化工生产中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企业安全制度的完善性,这些都需要社会舆论和媒体的报道,通过媒体对事故的真实报道和社会群众的监督,来增强企业的安全防护意识。总体来说,企业必须平衡好安全生产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不安全的生产因素然后做好治理措施。

四、结束语

化工安全生产是一项涉及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和各个部门的系统化管理模式,如果各自处理相关部门的事务是不可能完成安全生产的任务。因此,必须强调化工生产过程中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要求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同时,应把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安全隐患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真正的实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员工在平时工作中尽力做到让企业放心、企业同时也做到更让员工放心的化工企业。

参考文献

[1]姜广君.我国能源运输通道体系综合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

[2]袁永梅.化工系统循环冷却水处理的现状与未来[J].科技咨询导报.2007

篇12

【关键词】 地铁工程;监理单位;安全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the safety supervision in subway project, pointing out the weak links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safety supervision and the reaso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effective guidance of the safety and supervision.Key words: subway project; supervision units;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由于地铁工程施工本身具有特殊性,如:工期紧、专业多、施工单位多、交叉作业多、各专业工人同场作业且流动性大,监理单位能否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显得尤为关键,但由于部分监理单位对安全管理不够重视,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安全监管责任未能得到有效地落实。

一、存在问题

(一)对承包商的有关资质审核不全面。

大部分的驻地监理部主要审查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项目经理、总工的资格证,而未能全面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许可证、专职安全员的人数、资格证(安全管理C证、注册安全主任证)、分包单位的资质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特种作业人员的操作证等。

(二)对施工方案(包括各专项施工方案、措施)的审批流于形式。

普遍存在没有认真去审核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方案、措施,审核、审批结果未能反映这些施工方案是否符合规范、标准、设计的要求,在我们的检查中发现,很多的施工方案根本没有考虑细部环节的具体施工方案、注意事项,而这些恰恰是易发事故的环节,而我们的监理审批意见中却未能指出来,这可是严重的失职行为。

(三)未能及时对进场机械设备进行验收、验收流于形式。

很多的施工机械设备进场了,也已经在使用了,但还未见监理组织验收;就算验收了,也只是例行手续而已,未能检查、测试这些机械设备是否符合安全使用要求,结果是:很多机械设备是带病作业。

(四)对安全教育的监理不到位。

安全教育,包括三级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日常安全学习、培训等,是现场安全管理的关键,特别是操作工人的教育。目前,绝大多数承包商对此项工作都是流于形式、甚至是没有进行教育就上岗作业,造成这种情况,作为监理,责任不可推卸,作为监理,未能对各类安全教育(包括受教育的人数,安全教育的过程、内容、时间、考试等)进行有效监管,任由其弄虚作假,其结果是一线操作工人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

(五)未能准确发现现场的诸多安全隐患。

这一点,是目前几乎所有的监理单位存在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施工作业现场,安全隐患比比皆是,甚至很多是明显的违章作业、没有按施工方案施工,危险就在眼前,但我们的监理人员就是看不到,发现不了,更谈不上如何整改、消除隐患了!

(六)对事故隐患的跟踪整改不力。

监理自身检查、与承包商联合检查、业主检查、市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检查出来的事故隐患,迟迟得不到整改,或者整改不彻底,或同类问题反复出现,都充分说明了监理对隐患整改的跟踪落实不到位。

(七)旁站监理不到位。

在日常巡查中,只要是没有事前通知有关人员,而来到施工现场检查的时候,都很难看到我们的监理人员在现场进行监督,就算是有,也是在进行必要的质量验收而非安全旁站监理。其结果是:任由施工班组不按施工方案施工、违章操作无人监管。

(八)监理文件中的安全内容缺乏,没有针对性。

监理规划中没有安全控制点,监理实施细则中没有针对安全控制点制定相关的监理措施。现状是:在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中的所谓措施,很多是施工单位的安全措施,并不是监理措施,即使有一些是监理措施,也是没有针对性的,都是些套话、空话,很多措施是一致的、格式化的,不难发现是从以前监理文件中拷过来的,毫无意义。

二、原因分析

(一)监理单位未能将安全控制放在重要的位置。

大部分的监理单位至今尚未完全将安全控制视为监理单位的重要职责,从监理大纲、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的内容上,从驻地监理部的人员配备等方面可以看出来,指导思想重点是放在“三控两管一协调”上,尽管近年来对安全控制有所重视,但仍然是停留在口头上,未能真正将安全控制放到重要的位置。

(二)未能建立监理安全责任制。

目前大部分的驻地监理部只有明确总监、总监代表、安全监理工程师的安全责任(而且责任也不明确,不具体),其他的监理人员则没有安全责任,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在现场的大部分监理人员不管现场的安全。

(三)监理人员对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不熟悉。

现场总监、总监代表、安全监理工程师普遍存在不熟悉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包括政府规章、文件、行业规范、标准,业主的要求等)的情况,这是监理人员不善于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试想,连有关规定、要求都不清楚,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管现场安全?

(四)监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很多现场监理人员,不是没有能力去发现问题,而是责任心不强,举最简单例子:工地作业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工人不按施工方案施工或违章作业,这些问题一般的人都能看出来,监理人员为什么就不理不管呢?关键是缺乏责任心!

(五)监理人员长时间在同一个工地工作,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监理人员长期在一个工地,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见怪不怪。当一些问题长时间存在而得不到整改时,容易被习惯性地认为这不是问题!而且还会产生“这么长时间都是这样,并没有发生事故呀”等错误的观点。

三、对策

(一)作为监理企业来说,应明确指导思想,将安全控制作为现场监理的重要内容来抓:

引进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才,安排在驻地监理部担任安全监理工程师,并通过这些人才带动整个监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加强监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可经常举办一些综合性的、专业性的安全培训班,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

在编写监理大纲、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等监理文件时,应有针对性地将安全生产监理工作进行策划,制定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监理措施,实施时,严格执行。

加大旁站监理的力度,做到凡是危险性较大的工序作业现场,就有监理人员进行旁站,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二)作为建设单位来说,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驻地监理的监管:

在《监理合同》中,增加有关安全生产的条款,实行安全风险抵押,对所监理的工地发生了政府有关部门参与调查处理的事故的,视事故性质扣除其部分或全部的安全风险抵押金。

加强对驻地监理在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制定考核办法,实行严格的考核,视考核的结果对监理单位进行安全谈话、不良记录、限制监理单位、总监等在广州地铁建设的投标资格等。

经常组织承包商、驻地监理部的有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组织他们到在安全生产方面做得较好的工点进行观摩、交流。

在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时,组织驻地监理人员参与检查,通过互相检查来提高监理人员发现事故隐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2、《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

篇13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2010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是2000年建筑业总产值的7.6倍。2010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是2000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的4.8倍。2010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国GDP比重达6.6%(1980年为4.3%)。伴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近年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建筑业企业从业人数连续多年稳定增加,从1980年648万人、约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1.5%,到2010年,达到4043.37万人,约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吸纳了城市和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建筑业不仅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同时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点之一。但是,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出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建筑业已发展迅猛,从业人员多、生产规模大,伤亡事故频繁发生,其安全生产也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1.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在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加强安全生产的法规建设、制度建设、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快建筑安全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建设,加大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安全监督机构的建设,狠抓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设和落实工作,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文明工地创建活动,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和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积极组织建筑安全教育培训,建筑安全技术进步和安全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施工伤亡事故逐年下降,重大伤亡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开创了建筑事故安全生产的新局面。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死亡人数居高不下,重大事故频频发生,重大事故隐患突出,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无论是伤亡总数,还是事故发生频度,都没有明显下降。从绝对数上看死亡人数和事故发生数一直居高不下。下图所示,近十年来我国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和百亿元产值死亡率情况,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1.1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的发展没有及时跟上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迅速变化的步伐。很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观念、管理方法和政府机构体系等问题仍然广泛存在,阻碍着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和提高。一是有些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及一些建设单位、施工、监理企业的负责人,没有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法定责任义务的高度上,正确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长期性,不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安全生产工作法律法规。对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对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措施,使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不健全,事故多发地区、多发部位得不到整治,事故频发趋势得不到有效遏止。

1.2建筑市场不规范,监管不严。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违法分包、非法转包、资质挂靠等现象比较普遍,不合理低价中标、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工程标价过低同时也很不合理压缩工期。不依法履行建设程序等问题,特别是建筑业市场门槛儿过低,一些低水平、低素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及队伍进入建筑市场,给建筑安全造成隐患。

1.3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到位、不落实。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虽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但流于形式,监督和检查不力,安全责任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一般都是发生事故后,对事故责任的追究不严、不彻底,有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安全生产制度不健全、责任制不落实,只是嘴上说说,墙上挂挂,形同虚设。

1.4一部分施工企业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重效益、轻安全,安全是:“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存在层层衰减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重视安全生产投入,致使施工现场安全防护不到位,安全设施陈旧、老化,缺乏维护保养,操作人员在一个有安全事故隐患的生产环境中工作。

1.5建筑施工企业教育培训不到位,操作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从我国建筑业总体情况来看,相当数量的建筑工人是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未经任何安全培训,招来即用,这部分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不具备起码的安全意识,从近几年伤亡事故的统计情况看来,绝大部分伤亡者也是这些人。

1.6安全监管机构尚不健全。职责不清晰,力量不足,基础薄弱。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及繁重的安全生产工作不相适应。

1.7制约着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的因素大量存在。如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与有关行业、专业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交叉;在各级政府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政府职能的改革方面,还未顺应市场经济制度,还存在政企不分等问题,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成效还未形成直接关联;管理手段单调,资源未进行有效的整合;对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以及没有激励社会力量投入安全管理的机制等。

2.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要做好施工安全生产工作,减少事故的发生,就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

2.1依法治安。建立规范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治秩序。运用法律武器治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中的问题,在法律的贯彻执行上动真从严,维护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改变一些地方政府在安全生产执行力、公信力不足,说了不算,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不仅要严惩事故直接责任者,同时还要严肃查处事故背后的腐败现象和失职渎职行为。对不能认真履行执法职责的部门和人员,要以行政“不作为”严肃追究其责任。彻底解决“执法不严、工作不实”问题,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工作监管等职责。

2.2大力开展建筑市场整治。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整顿规范建筑市场整治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要做到“三个加强、三个并重”,即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做到立法与执法监督检查并重;加强市场清出管理,做到市场准入管理与市场清出管理并重;加强资质资格审批后的后续管理、动态管理,做到资质资格审批管理与后续动态管理并重。严厉打击招投标环节中的围标、串标、虚假招标行为,严厉打击转包、违法分包行为,严厉打击过度竞争、恶意压价、压缩合理工期的行为,严厉打击勘察、设计单位不按标准规范勘察设计的行为,严厉打击施工单位不按强制性标准施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严厉打击监理、监测单位不按标准规范监理监测的行为,严厉打击企业资质、注册人员资格管理中弄虚作假、出借出租、资质挂靠等行为。

2.3强化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安全责任的落实。认真地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责任,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以及监理单位安全责任,要通过企业法定代表人和项目经理安全责任的落实,促进企业和工程项目的安全保证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逐步推行企业单项安全业绩评价和安全生产能力综合评价制度,突出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真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有关人员,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再上新水平。工程监理能否做好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理队伍自身素质的高低。施工监理工程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施工安全的专门知识,学习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充分发挥在施工安全方面的预控作用,切实发挥工程监理在施工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2.4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包括了一定社会的安全价值观、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等。宣传普及安全文化、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倡导和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使建筑施工从业人员自觉遵纪守法,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推动施工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才能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之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伤亡事故。安全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的主要手段,是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培训机构应不断加强“现代化设施、教材、教师队伍”建设。企业要坚持全员培训,强化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

2.5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用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建筑业安全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最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为此,一是加快安全科技重大项目、重点课题研究攻关。二是研发先进工艺、技术装备,为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建立安全技术示范工程,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施工企业安全保障能力。

2.6树立动态监督管理理念,创新安全监督管理方式。建筑施工生产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施工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季节、条件、环境等的多变,决定了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动态性,这一客观规律也决定了安监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坚持不断地跟踪监督管理。决不能认为企业发证了,培训了,警示了,一切就安全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行为的动态管理制度,改革监督检查的办法。要从“经验型”、“事后型”向“科学型”、“预防型”转变,对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控制、早排除,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

篇14

【关键词】 问题;对策;房屋建筑;施工安全;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6-078-02

建筑行业领域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支柱作用,所以它的安全事故问题变得非常的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建设投资规模迅速增大,建筑业得到蓬勃发展,但同时,我国建筑领域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建筑业施工伤亡人数居高不下。建筑施工的各类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要做到工人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做好个人安全防护、认真做好现场安全管理、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是当前树立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建立新的符合建筑工程管理规律和项目管理特点的安全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施工事故的重要任务。

1 加强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意义

加强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共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法治国,加强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为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对违背安全管理的行为提出了处罚措施。《建筑法》是规范我国建筑市场的第一个法律文件,其中,对建筑业企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总承包企业承担起安全管理的责任,把所有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纳入到统一管理中,明确分包单位应服从总包单位的安全管理。

建筑行业是高风险、事故多发行业,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重复性事故时有发生。形势在发展,技术在进步,体制在变化,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仍延续着“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体制,但是,该管理体制的概念和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为此,更新安全管理理念,树立企业安全文化,建立现代化安全管理体制以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技术、新的体制、新的生产者,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也是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 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安全观念淡薄,重视程度不足。当前,部分建筑企业没有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没有处理好经营、效益、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关系,没有确立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没有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有的企业领导只是在口头上讲“安全第一”,实际工作中往往把经济效益摆在第一,认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抓进度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就行了,对安全生产不重视、不检查,或是对检查出的问题不解决,对安全生产存有侥幸心理,重视程度不够,这是造成安全隐患的原因之一。

2.2 经费投入不足,管理工作滞后。按照规定,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专用经费的提取必须专款专用,目前,仍有部分企业没有执行到位:①未提取或提取不足;②对已提取的经费没有做到专款专用。甚至有些企业领导将提取的安全生产经费认为是额外支出,把在安全生产上少投入作为企业利润挖潜的一种手段。不能配备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安全自查、自控工作形式化,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还有部分建筑企业将必要的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精简、合并,专职安全人员配置不足。有的虽配备了安全员,但有的安全员责任心不强,自身素质差,监管水平低,不能很好地履行安全员的巡查纠错等职能。

2.3 岗前培训不到位,安全教育不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建筑施工企业,由于企业三级安全教育不落实,安全技术交底不到位,大量既没有进行岗前劳动技能培训又缺乏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的务工者上岗后,对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一无所知,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缺乏规范作业的基本常识,安全技能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现象严重。

2.4 建筑市场不规范,安检措施难落实。建筑施工存在的安全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建筑市场秩序混乱的产物,许多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在一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制度、管理措施难以在施工现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总承包企业与分承包企业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缺乏相互有机配合机制,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导致事故频发。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垫资、拖欠工程款、肢解工程和非法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尤其是一些根本没有施工条件或不具备相应资质的队伍擅自承担施工任务,安全意识更差。一些施工企业低价中标工程后,削减安全投入,导致安全生产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措施落实也得不到保证。甚至有一些建设项目未办理施工许可、质量安全监督等相关手续就擅自开工建设,规避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少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抢工、赶工,任意压缩合理工期现象,也给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

2.5 审批把关不严,安全监管不力。部分地区建设主管部门和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本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不多,把关不严,责任不落实,监管力度不够,在机构设置、工作体制机制方面还不能适应当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

3 安全事故的对策和建议

3.1 对施工人员的房屋建筑施工安全培训的加强。要想搞好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首要前提就是要提高建筑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患素质,而这又依赖于企业开展的安全教育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了解最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进行安全施工的技能,并且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减少了工程和人身伤亡的事故比例。

3.2 完善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督体系。①针对承包施工的单位来说,对其房屋建筑施工的有关安全保证体系进行监督,检查其在正常施工的工作情况下是否在充分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另外,还可以结合着对工地进行抽查。②根据房屋建筑施工的现场环境和施工工程的发展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监督工作,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建筑施工的管理工作,将房屋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传到网上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使得监督机关可以及时的根据具体情况作适时的施工工程调整。③均衡施工。均衡安排各个施工单位内部之间以及各个项目之间的安全生产,提高整体房屋建筑施工的安全水平。

3.3 房屋建筑施工工程的意外伤害保险。确立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督机构和安全中介机构等,完善建筑施工意外伤害保险的运转模式。

3.4 对房屋建筑施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安全事故中的一小部分是由于意外导致的,而大多是因为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所以进行全面的检查可以起到及时发现隐患,并避免事故发生的作用。

3.5 建筑安全生产法规的研究。针对我国建筑安全生产的现状,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周边国家进行比较研究;为制定全国统一的建筑安全生产法规及其在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3.6 建筑业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企业应该推广建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进行工程规范技术等软件的研发。

4 结束语

安全管理是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和物质财产安全的大事,每个单位、每个从业人员对此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单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其他相关单位和我们施工安全监督部门都须予以高度重视。从施工安全监督的角度讲,政府的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已从以往的现场监督为主转向行为监督为主。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尽职尽责,群防群治,施工生产事故一定会得到有效预防,使我国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更快更好地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何强.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措施浅议[J].科技资讯,2007(12)

2 杨宝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科技创新及途径[J].职业,2007(12)

3 梁月清等.浅析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评价[J].安徽建筑,2006(05)

4 龚梅.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

5 李世蓉等.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J].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7)

6 张永涛.浅议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J].建筑科学,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