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思考范文

大学生就业思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就业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就业思考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思考

1 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近年大学生就业统计情况[1]看,大学生就业呈现 “三个难”的特点:第一个是毕业总人数增长较快,人才供给与经济增长需求失衡,导致社会消化难。第二个是近年来经济危机、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大学生就业率呈现一定的下滑趋势,导致大学生找工作难。第三个是由于社会工作多样性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单一性,学生就业所从事的工作很大部分与所学专业关联性不大,造成教育资源与知识的浪费,导致专业对口难。

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取向来看,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更加理性地从自身条件出发,人生价值取向更加合理、现实,对于人生的思考渐趋于成熟、多元,但在就业类型选择上,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和外企的最多 [2],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多数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结果是大量毕业生在沿海找工作越来越难,而处于大开发初始阶段的西部却招不到人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进程[3]。

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需求情况看,就业单位对大学生存在“三高”的要求:第一个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较多的单位招聘越来越多地向学历高的人才倾斜,对学历要求高。第二个是单位在招聘时更多注重考查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办事方法、专业水平等,对大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高。第三个是由于市场竞争及单位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注重考察人才的潜力、发展空间与人才的悟性、学习能力,对人才的潜力、个人发展空间是否能与企业发展步伐的匹配性要求高。

2 以大学教育为平台,打牢大学生就业基础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搞好就业教育工作,让学生学得到、用得上。

2.1 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发生热门专业工作难找,冷门专业供不应求,大学的专业、课程、学科内容应与经济社会充分接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一是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总结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市场需求,重点加强对新型产业、新型市场、国家扶植产业发展研究,加大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研判,紧盯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二是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大学平时应加强人才储备,引进和培养一批深专细研的专家学者,鼓励教师开展新学科、新领域的研究,为学科设置打牢人才队伍基础。三是研究探索学科、专业设置。对于不合理的专业,应逐步减少师资力量的投入,减少招生规模,更新专业课程,谋求专业转型,对于极不合理的专业,应给予取消或者合并,扩大市场需求较强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的规模,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亮点。

2.2 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 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要体现构建和谐校园和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利用学校机构和党团组织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鼓励、引导他们组织开展党团活动、文体运动、社会活动等,提高他们管理事务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个人事务的能力。利用班级、寝室两个学生频繁接触的集体,引导、扩大学生事务自我管理范围,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融入集体,树立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三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开展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活动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研读著作、论文撰写、新闻评论/广播、黑板报出版等工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创新性开展学生课堂(学生当老师)为先机,培养学生的数字、图示表达能力。

2.3 分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是影响学生是否较快适应工作岗位、按单位标准完成职场工作的关键因素,在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就业岗位的差别化明显的前提下,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是注重专业课程与实践经验接轨。大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课程内容不应该给学生灌输空洞的理论,其内容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其授课场所也不应太多局限在教室、课堂,应加在大实验室、企业等地的实地作业课程安排,加大重点知识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让学生把专业知识学熟、学精。二是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要求学生找准自己个人特点和就业取向,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利用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兴趣小组、成人自考、双学位教育等方式,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为就业选择多元化打下基础。三是改革学生就业实习。就业实习是培养学生适应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现阶段,不少实习流于形式,学校应根据学期课程设置,经常性开展就业实习,可将就业实习分为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两类,课程实习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可于1-2个学期安排进1次,实习作为1门课程,成绩计入学分。综合实习可在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学生毕业前进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尽可能安排教职员工跟踪指导实习,加强实习管理,解答学生疑惑,提高实习质量。

3 以服务引导为主线,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场帮助

篇2

纵观当前的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严重错位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出现整体性错位;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人才市场供给上显然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假象过剩”同时,从2010年—2013年三大产业的职位比(第一产业约10%;第二产业约30%;第三产业约68%),据此不难看出第三产业急速发展,服务性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上涨。

1.2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出现意愿性错位。毕业生依然扎堆在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职位乏人问津。从2010年—2013年不同地区岗位竞争指数的就业情况看。

1.3从2010年—2013年不同规模企业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的就业情况看,规模在20-99人以及2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的整体职位量占到了43%。然而,因为不受应届生的青睐导致竞争比相对不高。20人以下规模企业21人竞争一个岗位,相比于最高73人竞争一个岗位,落差极大。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诞生了很多微型企业(20人以下),比如创意策划公司、微博传播运营公司、工作室等创业公司团队出现在人才市场上。这类企业其实薪水优势并不弱(20人以下规模企业平均薪酬达5675元),平均薪酬仅次于500-999人规模的大企业。但这类小企业由于不够知名而很难引起应届生的兴趣,加之大学生缺乏实践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的迷茫,导致他们不敢尝试和顾虑重重。同时,虽然,民企尽管工资不低,仍难受青睐,民营企业整体招聘量较大,但整体竞争比却最低。受规模、知名度等影响,应届生对于“皇粮”的热衷程度依旧居高不下。而民营企业的急速扩张导致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涨。

1.4服务类职位需求旺盛,但大学生盲目择业导致供需缺口较大。因此,“就业难”在一方面可以解释为“择业难”,很多应届生对于岗位比较挑剔,不能正视自己期望以外的职位。

2、就业指导与服务

2.1求职关键期:

2.2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

2.2.1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部门,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顺利实现就业的主渠道。

2.2.2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人才网站获取招聘信息。很多用人单位会委托人才中介机构,对网申的简历进行网上筛选和打分,确定宣讲的目标人群或者下一步面试的名单。其特点:信息量大,种类齐全,网申的必要通道。

2.2.3其它常规方式;各类招聘活动——校企合作——他人推荐方法。3.3对毕业生的建议:

2.3.1摆正就业心态,合理安排求职时间和节奏。本学期招聘高峰已经到来。不同行业背景的用人单位招聘习惯、不同类别的就业项目开始时间均有不同,要善于把握住求职的“黄金时期”。摆正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既不要急于签约,也不要错失良机。

2.3.2优先选择抗风险性强的行业和单位。不要一味追求地域和一时的待遇,以免出现刚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2.3.3充分了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本院系各种就业服务资源,以及家人、朋友、校友及老师等各类社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应聘机会。

2.4就业观念的误区:

2.4.1求稳。即是讲求保险安稳。

2.4.2求大。即是讲求入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

2.4.3求高。即是讲求高起点、高工资、高福利。

2.4.4求闲。即是讲求清闲和悠闲。

2.5如何看待就业难:就业难的原因:(1)自身素质;(2)学历层次;(3)专业限制;(4)思想观念保守陈旧;(5)工资要求过高;(6)工作地区要求过于狭窄。

3、就业指导思考与对策

3.1面对2014年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破除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健全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强化政府积极扩大就业的公共职能,以及开展高校大学生非公有制刚前培训以及就业指导市场需求将是未来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科学就业观 研究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持续至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严重。

为了更好地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客观地了解当前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观念、就业前景、就业期望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的看法,2009年3月,我们采用抽样问卷方式,对我校21个学院4个年级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学生数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0%,共发放问卷2020份,收回1946份,回收率为96.34%。被调查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3%、47%;一至四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24%、25%、26%、25%;理工类、文科类、艺术类和体育类学生比例分别是47%、41%、8%、4%。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 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强烈,但就业压力不小。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87.6%的大学生最想在大学四年里得到“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多一种人生的历练”。69.8%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最大的收益是价值观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在学业上的动力主要源自“谋求个人美好发展前景”,“为了毕业后得到一份满意的职业”,“报答父母和家庭的养育之恩”,以及“报效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压力方面,大学生的排列次序是“学业”、“就业”、“自身素质的提升”、“经济负担”。上大学后,遭受到的最大挫折依次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解决不好人际关系”。为了充实自我及将来毕业找到更好的工作,48%的大学生加入了“考证”大军。可见就业的压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

2 考研成为就业很好的出路。

以前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用人单位来学校“抢人”,大学毕业生根本不愁没“饭碗”,考研更多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而现在大学教育走进了大众化时期,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随之变化。由于就业难,提前选择考研作为就业出路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关于“考研”的调查,除了43%的大学生“没有考虑”外,13.8%的大学生“正在准备”,5.5%的大学生表示“非读不可”,37.7%的大学生表示“顺其自然”。在回答“你若考研,其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时,除了22.6%的大学生选择“就业困难”,6.6%的大学生选择“不想入职”,2%的大学生选择“随大流”外,12.1%的大学生选择是出于“学术兴趣”,33.7%的大学生选择是为了“提高学历”,20%的大学生选择是为了“提升素质”。

3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趋于理性。

过去为了追求高工资、追求个人享受,大学生都愿意到外企去,到发达地方去,到大城市去。虽然国家采取宏观调控,以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中小企业和社区建功立业,但多数大学生在就业时仍选择去外企、发达地区、大城市等待遇优厚的地方和单位工作,有的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待业,也不愿意到更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就业。然而,由于近年来就业竞争加剧、毕业生工作待遇逐步走低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趋于理性化。调查显示。54%的大学生对离开中心城市前往中小城市或基层工作表示愿意或无所谓。

4 大学生对职业和择业有正确的认识。

关于职业,76.3%的大学生认同“职业没有好坏、贵贱、高低之分,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有能力的人在平凡的工作中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长期受聘是就业,短期签约和自主创业也是就业”的观念。关于择业,59.2%的大学生选择自己将来的职业时,在“专业对口、有发展前景、发挥个人特长、待遇好、单位名气大、符合个人喜好、地理位置好”等因素中最看重“有发展前景”和“发挥个人特长”两个因素。

5 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就业市场越来越关注,

调查表明,近80%的大学生对就业前景有清醒客观的认识。“对于你个人来讲,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73%的大学生回答“就业前景”。“对于社会来讲,目前你最关注的是什么?”72%的大学生回答是“就业市场”。

统计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对“自己就业的前景”表示“非常乐观”和“谨慎乐观”的大学生人数明显下降,而表示“不容乐观”、“比较悲观”和“非常悲观’’的人数明显上升。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高度关注和悲观情绪的上升,从一个角度说明大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教育质量缺乏信心。目前最紧要的是确立和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和质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你觉得就业最重要的是什么?”的回答中。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选择“社会关系”的人数从18.5%上升至32,2%。同样,认为“成绩好、能力强都不如有个‘好关系’”的人数从一年级的8.9%上升到四年级的16.7%。而认为“实际能力最重要的”只占0.9%。这说明大学生随着对就业市场的认识加深,产生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价值差异。特别是市场中少数靠“社会关系”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扰乱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甚至致使一些大学生认为有关系就有了一切,导致情绪由乐观向悲观转变,对于这方面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

6 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强。

高明生等在2007年对黑龙江11所高校调查时发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同率只有17.09%。本调查显示,在就业方面,48.8%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生中应该普遍倡导自我创业,6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具备创业的潜能”或“可以尝试创业”。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说明南方沿海地区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影响明显,一半左右的大学生有创业意识的萌芽。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为创业者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高校要抓住时机培养更多的创业者。

7 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就业很有帮助。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认识到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对他们的重要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成功就业,大学生需要科学的指导。调查中,67%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有必要”。当前高校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安排一年级学生侧重职业生涯认识和规划。二年级侧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侧重职业定向的指导,四年级侧重择业指导的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形成了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二、树立科学就业观的研究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陈宁等学者提出[2=:科学就业观是大学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在全面有效评估影响就业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考,形成的科学指导学生就业策略和行为选择的思想观念。科学就业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 中的具体体现。

1 规划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就业观的正确引导。

在“你认为周围大多数同学平时最大的兴趣在于?”的回答统计中列第一位的是“玩乐”。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在闲暇时间管理方面的能力相对是较低的。说明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与自我管理方面比较欠缺。一方面面对诱惑,松散的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学习目标不明确,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没有找到方向和路径。如何让他们尽快地、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认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成功迈向职业之路,成就自己的理想,进行科学就业观的引导很有必要。因此,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革新教学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几年来,我校坚持从一年级开始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逐步加大对“创业”指导扶助力度,帮助大学生在价值认知、合理规划、学业有成、树立科学就业观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建议参考美国的做法,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并形成制度,保证就业指导中心从业人员在职业化前提下的专业化、高素质化。

2 加快课程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高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强相关学科的建设,更快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通常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往往存在一些矛盾和距离,所以,调整部分学科建设并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高校要增设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鼓励和提倡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调查中大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74.4%,全校通识(自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80.2%,这说明我们需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此外,高校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学生积极考研,提高学校的考研录取率。还可以对有关学院组织或个人给予专门奖励。借此推动学风的建设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调查发现,在回答“你平时时事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时。选择“网络”的大学生占55.2%。选择“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大学生占33%。选择“别人谈论”的大学生占6.5%,而选择“课堂”的大学生仅占5.7%。而“课余时间你投入精力最多的是?”的回答统计中列第一位的是“上网”。

数据反映出学生目前接收信息的主渠道是互联网,互联网在学生信息来源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我们必须正视、重视这个现实。如何利用互联网在学生成长中日益重要的作用,让教育模式和学生兴趣爱好相吻合,因势利导,打造就业指导工作新平台,值得我们研究。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建设好网络宣教平台,如学校网站、电子公告栏、阅报信息栏及宿舍电视和阅览室,让学生能够轻易地获取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

4 塑造健全人格,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张慧等学者研究大学生最关注的20项素质发现。其中人格素质的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思想素质,再次是能力素质。由此可看出,大学生最看重的素质是人格素质,依次是诚信、责任感、吃苦耐劳、勤奋踏实、自信、进取、忠诚等,而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最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些素质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同。我们在本次调查中也看到。大学生认为在自身人品方面最欠缺的前三位是“责任感”、“精神动力”和“诚信”。同时调查显示,91.9%的大学生乐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90%的大学生出于兴趣爱好、献身公益、扩大社交圈、增加见识、经验而参加社团活动。

在育人功能上校园文化活动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和组织大学生参加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磨砺其品格,锤炼其意志,拓展其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建议高校全面加强科学就业观的宣传教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弘扬正气,示范典型,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实施美育,追求崇高;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道德情操,努力培养祖国新一代的栋梁。

参考文献:

[1]陈宁,张文双,刘锐.科学就业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01).

[2]高明生,李丽霞.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科技,2007,(05).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考

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大学生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但还是会出现很多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如何指导大学生面对就业,从容解决就业问题,是高校做好大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一是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二是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择业心理素质?三是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择业技能?针对上述问题,辅导员和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以下着重考虑以下三个途径方面:一是围绕市场、社会用人要求;二是重视大学生择业心理辅导;三是开设系统职业规划课程。

一、围绕市场、社会用人要求

当今社会,了解最新社会人才动态需求,对我们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很有益处,只有掌握当今社会真正需要什么类型的大学生,才能指导好大学生就业,对在校大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心理指导。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一些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企业认为大学生除去应具备一些专业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拥有情商。学历只是一个参考,重要的是要有能力,现代企业都要求员工具备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承受较大的社会压力、勤恳认真、团结合作、诚实正直、良好的表达沟通等能力。很多大学已经重视到这一关键点,总结出了优秀的指导思想,注重“三商”、“五能”、“四学会”:即重视智商、情商、灵商的培养;重视外语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能力、专业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在辅导员的平时工作中,就应该运用各种手段,动用方方面面的资源,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就业的方法和技巧,提供相关的就业知识和信息,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在高校大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并在学生中广泛动员,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从而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重视大学生择业心理辅导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面对就业压力时,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会在各种压力面前,心理失衡,难以自控,最常表现为各种焦虑,有的大学生在积极找工作受到挫折后,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击,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大学生甚至害怕就业,表现出择业恐惧心理。总结一点就是,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要及时转化自己的角色,要正确评估自己,不要一味的高标准,又想单位工资与待遇丰厚,有发展前途,又想工作轻松;同时,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及时调整好心理落差,在面对求职道路上的艰辛和曲折时,才能有强大的心理力量,才不会被击倒。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定得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从个人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使其拥有正确的就业心理,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困难和机遇的关系以及挫折与成功的关系等等;培养学生一些健康心理能力,比如学生的适应力、承受力和控制力: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当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够适应环境,迅速地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的耐受能力,当他在受到挫折时,能够承受的起;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克服负面情绪,正确把握自己,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开设系统职业规划课程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教育体制;就业市场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14202

1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1 社会因素(1)政府方面。造成大学生就业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制度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和法制化建设还没有完成,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缺乏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约束。(2)高校方面。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市场、信息化社会迈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地球村,这就决定了现代大学必须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第一,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二,高校对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质量不过硬。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师资多是过去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力度自然不够,从而导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第三,“重入口,轻出口”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密不可分,它的运作规律就像工厂生产的产品推销不出去,生产再多再好也是积压品。由于就业工作滞后性,高校在招生时就应根据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信息相应地调查招生数量、设置专业,适应四年后的就业工作。但目前许多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隶属两个不同的部门,这很不利目前就业工作的市场化,极易造成社会不需要的专业盲目招生,而急需要的专业招生规模不大,这就为大学生毕业时可能失业埋下了隐患。(3)用人单位方面。第一,用人单位观念上存在一定误区。有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在各高校举办的多场招聘会上,有的单位员工自身不足百人、年销售额不足50万的中小型企业也提出非硕士不用的要求;有的很少涉及涉外业务的用人单位也提出要求学生必须拥有全国英语六级证书;与全国大多数企业的情况一样,有很多企业对应聘的学生提出必须要有工作经验等的要求。第二,“双向选择”过分倾斜用人单位自。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家垂直管理的金融、邮电、税务、电力等部门,在工资、住房、奖金、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大大高于当地水平。因此这些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倍受青睐,出现几百名大学生应聘一个职位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用人单位择才自的不断扩大而愈演愈烈,现在有的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已出现变相的权权交易和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有的用人单位片面追求眼前高收入、高效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目标,拒收毕业生,这就造成未来新一轮的人才断层现象。

篇6

一、大学生就业诚信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失信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从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前后的表现来看,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失信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签订就业协议前的求职过程中的履历造假,主要表现为修改学习成绩、夸大在社团中的任职经历、盗用他人荣誉成果、伪造社会实践经验……。二是在签订就业协议后的恶意违约,即骗取多份就业协议书,同时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签约,而毕业生最终只能选择一家用人单位,从而导致对其他用人单位的违约现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这些诚信问题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而且也影响到大学生整个社会群体的公众形象。究其原因,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失信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社会氛围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物质利益的获得已经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诚信已变得脆弱不堪,诚信危机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为了自己的利益,迎合社会风气,采取不诚信手段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时期的一种必然现象。

2,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的不科学。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供需的不平衡,现在的就业市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市场。用人单位为了选择素质更好的大学生到本单位就业,盲目抬高招聘条件,认为学习越好、获奖越多、社会工作经验越丰富的大学生素质就越高,而忽视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的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

3,学校监管力度不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高校都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就业率的高低就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好坏的硬指标。因此,为了片面追求就业率,一些高校在进行就业监管过程中对大学生填报的虚假简历往往采取默许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

4,大学生自身道德意识的淡薄。我国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诚信教育则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古就有“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之说。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我国以进行专业教育为主的高等院校的诚信道德教育被弱化,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大学生自身道德意识的淡薄。因此,就业中的诚信缺失现象必然存在。

二、对大学生就业诚信的几点思考

要想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从根本上遏制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高等院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是杜绝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的根源。高等院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理论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等院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从理论上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

第二,就业指导课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思想阵地。高等院校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开设真正实用的就业指导课,从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就业形势等多方面解答大学生就业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一些具体的求职方法与技巧,同时对毕业生进行政策教育、价值观念教育和人生理想教育,指导毕业生把择业过程变成培养健康心理、完善人格的过程,让毕业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从而使就业指导课成为大学生诚信就业的思想阵地。

第三,勤工助学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实践阵地。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主要途径之一。一般每所高校都有专门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助学岗位。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勤工助学活动的培训,注重灌输诚信意识,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诚信的重要性。

2,加大求职材料的审批力度。高等院校应当从长远利益着想,充分认识到质量和信誉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真正竞争力,加大对毕业生求职材料的审批力度,杜绝虚假材料的产生。

第一,加大对毕业生推荐表的审批力度。毕业生推荐表是学校正式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的书面材料。一般地,学校发给毕业生的正式推荐表都盖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章,学生填完基本信息后,再经各院(系)的学生主管部门审批盖章,这样的推荐表才发生效力。可见,毕业生推荐表的审批关键在于各院(系)学生主管部门。因此,各院(系)学生主管部门应派专人负责对推荐表的审批,这是保障大学生就业诚信的关键环节。

篇7

一是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现在绝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定位,从众心理严重。生活条件的优越,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从小便是娇生惯养,没有吃过苦,没有经历过社会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很低。二是缺乏工作必备素质。自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独生子女群体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从学校毕业将要走向工作岗位。他们到了学校被老师和同学宠着,生活环境的过度舒适让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风格,部分毕业生直到毕业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做事三分钟热度,不懂换位思考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缺乏真正从事某项工作的基本素质。三是缺乏就业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高还可以从就业依赖心理比较重这一点上反映出来。形成这种心理主要是受到了两个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家庭因素,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很多家庭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使得家中唯一的孩子备受宠爱。第二,很多学生天真地认为学校会为自己负责到底,自己的工作肯定不是问题。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的路径选择

(一)精心指导,努力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就业动员与指导工作中,独立学院的相关工作者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两项工作:第一,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根据客观实际正确地评价自己,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然后再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第二,作为新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来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对就业市场有清楚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求职观念。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能够做些什么,知道自身的长处还要知道自身的短处,坚持实事求是。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市场的发展情况,鼓励毕业生勇敢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合理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正确的求职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这里我们以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求职者作为主要案例,这些学生共同的求职心理就是对工作要求很高,在求职初期,就业咨询指导老师应该帮他们分析就业实际情况,以调整求职方向和要求。

(二)精确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学生自身工作能力不高,有待增强,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第一,学校应该采取措施调动学生进行学习和参加实践的积极性。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珍惜在校学习期间的每一次学习机会,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走进社会参加一些生产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增加社会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日后的工作积累知识和经验。第二,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及平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就业素质。比如,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团队活动、技术比赛、辩论赛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也可以通过成立作家协会、办校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精细推进,按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生就业指导处应该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帮助毕业生解决心理困惑,及时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保持正确的心理状态,如何进行自我心理维护和调节。在具体工作中,相关人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和每个学生的特殊情况,选择不同的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面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挫折,鼓励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比如,面对那些经济条件差、不擅长人际交往或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时,可以专门安排老师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时刻关注他们的求职动态,给予及时的分析指导,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获得理想的工作。

篇8

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取向来看,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更加理性地从自身条件出发,人生价值取向更加合理、现实,对于人生的思考渐趋于成熟、多元,但在就业类型选择上,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和外企的最多[2],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多数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结果是大量毕业生在沿海找工作越来越难,而处于大开发初始阶段的西部却招不到人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进程[3]。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需求情况看,就业单位对大学生存在“三高”的要求:第一个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较多的单位招聘越来越多地向学历高的人才倾斜,对学历要求高。第二个是单位在招聘时更多注重考查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办事方法、专业水平等,对大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高。第三个是由于市场竞争及单位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注重考察人才的潜力、发展空间与人才的悟性、学习能力,对人才的潜力、个人发展空间是否能与企业发展步伐的匹配性要求高。

2以大学教育为平台,打牢大学生就业基础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搞好就业教育工作,让学生学得到、用得上。

2.1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发生热门专业工作难找,冷门专业供不应求,大学的专业、课程、学科内容应与经济社会充分接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一是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总结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市场需求,重点加强对新型产业、新型市场、国家扶植产业发展研究,加大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研判,紧盯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二是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大学平时应加强人才储备,引进和培养一批深专细研的专家学者,鼓励教师开展新学科、新领域的研究,为学科设置打牢人才队伍基础。三是研究探索学科、专业设置。对于不合理的专业,应逐步减少师资力量的投入,减少招生规模,更新专业课程,谋求专业转型,对于极不合理的专业,应给予取消或者合并,扩大市场需求较强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的规模,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亮点。

2.2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

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要体现构建和谐校园和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利用学校机构和党团组织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鼓励、引导他们组织开展党团活动、文体运动、社会活动等,提高他们管理事务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个人事务的能力。利用班级、寝室两个学生频繁接触的集体,引导、扩大学生事务自我管理范围,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融入集体,树立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三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开展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活动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研读著作、论文撰写、新闻评论/广播、黑板报出版等工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创新性开展学生课堂(学生当老师)为先机,培养学生的数字、图示表达能力。

2.3分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是影响学生是否较快适应工作岗位、按单位标准完成职场工作的关键因素,在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就业岗位的差别化明显的前提下,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是注重专业课程与实践经验接轨。大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课程内容不应该给学生灌输空洞的理论,其内容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其授课场所也不应太多局限在教室、课堂,应加在大实验室、企业等地的实地作业课程安排,加大重点知识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让学生把专业知识学熟、学精。二是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要求学生找准自己个人特点和就业取向,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利用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兴趣小组、成人自考、双学位教育等方式,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为就业选择多元化打下基础。三是改革学生就业实习。就业实习是培养学生适应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现阶段,不少实习流于形式,学校应根据学期课程设置,经常性开展就业实习,可将就业实习分为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两类,课程实习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可于1-2个学期安排进1次,实习作为1门课程,成绩计入学分。综合实习可在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学生毕业前进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尽可能安排教职员工跟踪指导实习,加强实习管理,解答学生疑惑,提高实习质量。

3以服务引导为主线,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场帮助

刚就业和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离开校园,融入社会的群体,开始总存在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如何顺利引导学生就业,适应社会,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3.1拓宽就业服务渠道

高校作为就业市场与就业学生的媒介,应不断发挥信息平台作用,把学生培养好、推出去。一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对接。根据学校专业特征,加强与社会企业交融,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利用学生实习、现地参观等时机,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根据企业需要,优先向学生提供招聘。二是努力构建信息交流平台[4]。要建立学校、企业、学生的3方交流平台,除就业网站外,还要建立就业信息手机短信平台、就业QQ群等就业信息收集与渠道,加大就业信息量,提高就业信息的针对性。三是举办招聘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要求,可建设校内人才市场,举办校级工作招聘会,尽可能多得满足在校学生择业要求,同时,可鼓励系、专业举办小型招聘会,满足部分学生愿望。

3.2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树立学生就业就是学校生存的理念,加强就业方向指导。一是鼓励创业。根据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决创业时资金、场地、技术等问题,顺利实现创业起步,提供创业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到相关单位和企业学习其管理和经营模式,指导创业经营方向和方式,为创业提供智力支持。二是鼓励学生到国家支持的地方和地区就业。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让学生从基层做起,服务基础、服务群众,积累工作经验,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发展,为西部地区崛起输送人才,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同步发展壮大。三是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所长。教师与辅导员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分析个人优缺点,建立就业档案,帮助学生排除职业、待遇等偏见,给出最适合他的职业选择建议,努力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3加强职场引导

篇9

1.1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艺术院校英语教学基本上还是处于以考试为核心的阶段,大多数教学仍然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中心,许多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由于诸多因素,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没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学习、更新知识,对现代外语教育理论、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了解甚少,没有养成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的习惯。另外,英语课程与就业关联不够、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学用不一致的现象较为明显。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学内容相当缺乏针对性,且与学生当前专业技能的训练及未来职业工作的需求严重脱节。很多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还是采用统一的文科教材、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来教育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充分体现出艺术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

1.2学习评价手段单一。艺术院校现行的评价方法大部分是采用两种方式,即考试或者考查。成绩计算方法为将出勤、平时测验、期末考试按1:1:8的比例计算。这种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只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不重视评价其学习过程;只重视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对学习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评价的全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评价,这些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衡量学生成绩的古板、单一的评价体系已不适应艺术院校教育教学实际和社会实用性人才的需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落后的、统一化的、终极式的成绩考核方式已经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拦路虎。

2、改革当前英语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1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个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各行业对单位职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英语能力的要求,在“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层面上,最看重求职者“听”和“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是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当从将来实际就业需求出发,加强学生口语方面的练习,具体可以采用口试、对话、答辩、朗读、表演等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2抓好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更加重视应聘者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既要求应聘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能查找并阅读相关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处理相关专业的涉外业务,这些人员在就业的过程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大学英语教学也应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把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特点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战能力。

2.3针对就业需求开设英语选修课。由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体制脱离市场需求,而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又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开设英语选修课将成为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从2003年起,许多高校陆续为已完成大学基础英语学习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设英语选修课,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开设的总课程种类近20门。近几年,根据我院学生特点及其英语实际情况,我们开设的英语选修课有:大学基础英语语法、实用报刊英语阅读、英文歌曲赏析、美术英语选读、美术英语视听说,等等,这些课程突出了英语的实用性及学生的专业性特点。

2.4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管理和负责的一种能力,这是一种潜在的、在特定环境中可以实施的能力,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英语作为一个工具来使用,学会如何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现在的大学生处于信息化的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发展,必须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工作需求不断加强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学扩招以来,师资力量短缺现象一直十分突出。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创新能力低,对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制约;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和管理部门对英语教学重视不够,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在重视专业课、以专业课为主的艺术类院校更是如此。因此,作为学校,应积极出台鼓励政策,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作为教师,更应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英语教学改革进程同步发展。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各高等院校还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根据就业形势和教育发展形势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加强就业指导的专业与学科建设,丰富就业指导理论与方法,及时调整与完善就业指导模式与方案,逐步实现就业指导的职业化、专家化。

3、结语

篇10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face fierce competition at graduation which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attracting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Students get confused when they looking for a job. It is an outcome involved in many factors, such as history, society and policy. Colleges started career guidance classes to the senior stu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capabilities. However, colleges need to adjust the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误区;对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misunderstanding;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234-02

0引言

就业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就业选择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新的机遇。大学生要从实际出发,敢于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态度使自己逐渐适应社会。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从高校自身出发,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对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相关引导,以使其在面对就业问题时能从容面对,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1我国就业市场误区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误区:

1.1 用人单位的误区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首先,过分关注文凭,造成应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而不少大学本专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研究生反而更强。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有些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希望大学生能够了解当地的风俗情况,并有广阔的交际网,因此倾向于招收本地的大学生。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方面的欠缺是大学生毕业初期最大的软肋,而招聘单位往往希望学生能立刻发挥出作用,为单位作出贡献。

1.2 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误区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诚信问题,有的大学生为了找到工作,去制作假学历文凭,但是这种行为最后肯定与自身的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不符。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近几年来我国不断的高校扩招,导致学生的质量越来越差,而生源的增加也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造成了目前的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逐年下滑。第三,大学生的就业目标过高,有的学生就一心想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就业,但是这些地方的就业竞争非常的激烈,导致自己的就业难。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1.3 高等学校的误区我国目前高校在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时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使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进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2大学生就业指导

针对上述就业误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就必须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就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教学质量,使同学们真正学有所成;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进行专业学科设置;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具体所来,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2.1 注重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实现了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的过渡。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就业求安稳的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不少大学生;同时,不少毕业生由于受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不愿到基层、艰苦的地方工作。高校就业教育应该从改变学生的观念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我们要教育他们在校时努力学习,注重积累,磨练意志;走上社会要善于把握机遇,对待困难和挫折要意志坚强,充满信心;到了单位有批评要正确对待,有赞扬要化作激励,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密切合作的团队精神,不记得失的奉献精神;从而更快的适应社会,更好的实现角色转换。

2.2 注重就业教育与加强学风建设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目标具有一致性。优良的学风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保障。大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是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以大学生就业为切入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指导学生规划大学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学风建设和就业指导工作目标的客观要求和核心内容。在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就业指导和学风建设客观上就要求在校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各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综合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为今后就业及发展奠定基础。

2.3 注重就业教育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2.3.1 社会实践是学生全面正确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的最好途径青年学生对事物往往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在大学这个崇尚个性的地方就显得尤为明显。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并引发其积极的思考,是让他们全面正确认识社会的最好途径。同时,学生通过实践可以检验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从而不断改进自己,完善自己。

关于社会实践: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就建议:实行“见习制”,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的课程。他指出,可以把“社会实践”也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大学教育课程,列入大学阶段关键性教育任务,制定“社会实践”的标准、制度、流程,建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档案。他提议,可以考虑在在大三、大四期间,实行“见习制”,学生抽出六个月的时间到社会实习,企业提供见习条件,进行岗前培训,进行见习管理,同时建议政府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每名大学生财政补贴1000元-2000元给见习企业。见习结束时,学校与企业对见习进行总结与评价,对于优秀的见习生,企业可以优先录用。

2.3.2 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也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社会劳动力就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 目标应着眼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立体式、全方位地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

2.4 注重就业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市场是一个崭新而奇异的空间,而求职择业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心理考验的过程。他们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点和误区。我们应该利用行为补偿法、挫折训练法、活动锻炼法等,引导大学生培养客观独立的自我意识、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敢于战胜逆境的坚强品质、积极冷静的情感性格、顽强坚定的自信心、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2.5 就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等学校要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增强竞争力,就要在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上下功夫。要按照全面实践“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的站略,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的要求,调整和设置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加强学科建设,改进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善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6 注重就业教育与拓展就业渠道相结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就业指导的目的是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技巧,其落脚点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所以就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上面,还应该不断地为毕业生收集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首先,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学校,推荐毕业生;其次,发挥与各级就业指导机构、用人单位关系密切、联系广泛的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一方面积极宣传学校,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主动出击,广邀全国各地用人单位来校考察,为用人单位“量体裁衣”、“定做”毕业生,为双方提供及时、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最后,我们还要引导毕业生在即将毕业的时间里,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寒暑假广泛涉猎人才市场和职业中介机构,收集人才需求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使自己对有就业意向的用人单位做到心中有数。

3总结

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开展以来,经过了由点到面,由浮浅到深入,由大众化指导到个性化指导的过程,特别是由注重实践操作到关注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特色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但是,就业指导工作对我们来说还存在着许多需要修正和完善的地方。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尤其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面对全体在校学生做好就业教育工作,未雨绸缪,显得重要而紧迫。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把就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有所依托、有所保证,而不仅仅局限于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多元化的就业教育。要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多样的就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珊.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问题的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篇11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教学实践;思考

目前国内有些学者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混为一谈,其实是不科学的。就业指导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主要针对大学毕业生开设的,其内容涉及就业政策、就业和择业的心理、求职的渠道、求职的材料的准备、简历的制作和面试的礼仪、技巧等,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最终是由其产品――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程度来决定的。学校的初次就业率反映了毕业生受欢迎程度的一个侧面,而重要的是毕业生离校数年后的发展前景和潜能是否为社会接受和肯定1。对于民办高校更是如此,毕业生受欢迎,就会给民办高校带来好的声誉,继而促进民办高校的招生和发展。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高校不惜下大气力来开展就业指导课。国内高校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经常会有学者对就业指导课提出善意而“尖锐”的批评。建议者们认为,诸如教师指导队伍不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不符合学生需求,缺乏个性化的指导等2。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在公管学部进行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

一、了解学生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和有实效的课程内容

我们学部针对2010届毕业生随机抽取了486学生进行了一次就业指导状况的调查,抽取的样本占了全体毕业生的60%,调查对象是会计类和传播类的本专科毕业生,问卷回收率是98%。调查情况显示:

1、46.09%的同学不了解和不关心就业形势和政策;61.93%学生认为形势较为严峻,比较困难;54.9%的学生对就业前景做出了介于悲观与乐观之间“一般”的选择;39.51%的学生对从事的职业不了解。可见我们的学生虽然隐约地感到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不关心不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学生占了多数。

2、44.65%的学生把缺乏社会关系或经验缺乏视为是择业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学生更多的把择业中困难归结为客观或他人的因素,98.1%的学生选择在北京、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工作,去西部工作的寥寥,我们学生的择业观是有待纠正的。

3、对于就业指导内容的选择上,本专科的需求大体一致对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和礼仪的呼声最高;84.2%的同学喜欢让权威专家、学校老师、往届校友、实习同学参与到就业指导课程中来。99.4%的学生喜欢一对一的面对面的咨询,99%的同学喜欢一对一指导、以专业为单位、专本科分开的授课方式。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拿到学生们真实宝贵的想法,又逐一和毕业班的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情况和倾听需求。综合老师和学生的需求,我们根据专业(会计和传播)进行组合,专、本分开,以班级进行团体指导,并对个别有问题或就业困难的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咨询。根据专业进行备课,根据专科和本科的层次调整授课内容,公布就业指导人员的联系方式让有问题的学生可以直接联系,解除疑惑。

二、课程内容围绕需求,争取“少而精,拿到手”

整个课程共15个课时,内容分为五个篇章:自我认识篇、求职篇、应征篇、面试篇和实习签约篇:请往届毕业生(校友)来给学生交流经验,开展模拟面试大赛:全程模拟企业招聘进程(简历、笔试、面试(群面和单面))见下表。

整合和分析就业状况调查,根据学生需求和存在的问题,提供学生期待的、实用的指导内容。每周每个班级安排2到3学时,从学生出发,换位思考,优化讲课内容,提炼就业重点,边讲边练,制作简历让学生提前带简历,边讲边改,让学生尽量的利用课堂的时间把知识学到手。

三、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吸引学生,提高授课效果

课程采取形式:有讲座如女士化妆礼仪,请中央电视台资深的化妆师来给学社讲述化妆的技巧和礼仪,深受女学生喜爱;座谈会:请往届优秀的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进行座谈,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让交流实现了零距离;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班级实习同学的经验谈;针对具体问题,一对一进行的单独指导;观看《当幸福来敲门》影片来让学习去体会求职的不易和实习中执着的敬业精神;以模拟面试大赛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学习就业指导的实效等。

方法上采用:1、案例教学法:我们的学生不喜欢听枯燥的理论和大道理,喜欢听“好玩”的故事和实例,因此采用案例教学,吸引学生听课,让其去分析存在问题,不只是听了“热闹”,还想了“门道”。案例的选择要新颖、与讲述内容有亲密的联系,起很好的启发学生思考。

2、情景模拟法:把学生当成是面试者,授课老师作为面试官,对于每一个学生回答的问题都进行点评和指正。根据讲述的内容设定情景,让学生深陷其中,切身体会。如在讲述如何自我介绍时,就随机请一位同学做自我介绍,请另一位同学计时一分钟。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压力,因为模拟的场景就是面试的场面,让听课的学生更有实战的感觉。假设职场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提前站在职场人的角度考虑职场问题。

3、网络学习法:利用我校就业网的career sky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规划,让学生自测来了解自我,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且在学部网站上跟进指导课程张贴就业的一些参考资料和小故事,供学生们课下自我学习和拓展视野。

四、授课老师、班主任、督导共同参与,保证课程的实施

我们开展的就业指导课作为应届毕业生的必修课,在课程表里安排专门的时间,时间固定,老师固定,课程有了保证。就业指导课专门成立一个教研小组,由负责就业的专业老师来组成,其中有人力资源管理背景的老师两位,负责专门就业的老师三位。备课前制定教学大纲,备课中分享课程知识,课后相互交流上课体验,形成了一支稳定和较为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强有力地保障了就业指导的开展和质量。班主任和授课老师拧成一股绳,配合授课老师开展课下活动如主题班会的召开,了解学生的动态,给老师反馈授课的效果等。学部还特邀督导深入课堂进行听课并评价,给予了宝贵的建议。教、管、监三位一体,保证就业指导有序和高质的推进。

五、作业跟进,成绩评定,大赛体验,巩固成效

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必修课,针对以前学生极不重视的情况,这门课上完以后要根据平时表现评定成绩,这要一来就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作业,如讲到简历的制作时,作业就是根据老师讲的制作一份简历作为一个课的成绩,对于缺勤和不交作业的同学,给予警告,缺勤和不交作业三次就没有成绩。最后成绩录入教务系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这几个的等级,从制度上约束学生加强这门课程的学习。

课程结束后,开展全学部的模拟面试大赛,设置简历筛选、笔试、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几轮全程模拟企业招聘进程,把企业的高管、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士请到学校来给我们的学生进行面试,对于面试中胜出的同学优先提供实习机会,极大地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2010届毕业生参加模拟面试大赛获奖的一个同学被推荐去中国农业银行(农行)实习,表现突出被农行留用。

每一年的就业形势是不一样的,因此就业指导也要与时俱进,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对就业指导课进行了反思,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提高和加强:

1、就业指导应强化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我们应鼓励有潜质和有能力的同学去尝试创业,择业是被人选择,创业是主动地选择。

2、加强就业心理的指导,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让同学参与一些团队游戏,减缓就业中产生的焦虑、自卑、盲目的心理症状,加大个体咨询的力度,多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就业困难的学生。

3、全面拓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目标、技能、表达、学习、人际、态度、思维这适应力,在就业指导课里设置素质拓展的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学习。

4、增加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学校与企业的接洽和联系,就业指导人员要了解市场,熟悉企业的用人标准。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我国一门新兴的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作为就业指导人员,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不断对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切实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争取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产品”。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就业问题;高校大学生;新思考

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妥善解决,结合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三方都在不断改变思维和工作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解决就业问题,本文站在大学生,政府和高校三个角度,去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的改变

1.传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在过去我们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解中,常常会觉得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难字主要表现在:供求总量失衡、结构矛盾突出,大学生的数量是在逐年增多,而社会的就业岗位其实并没有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有些岗位的需求量是在逐年减少,这给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带来了压力;其次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就业需求不相符,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就是为了增加学校专业的全面性,师资力量不足,不考虑学生就业,而且课程设置老套,缺乏创新,只注重理论的讲解,没有实践经验;最后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如就业期望值过高,没有社会经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缺乏就业技巧,就业信息渠道不足等等,都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所带来的思考。

结合今年和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传统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有所转变,新闻中一个例子,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年新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呈逐年下降走势;月薪的下降所反映的是大学生就业态度的转变,不再出现有工作没人做的现象,大部分大学生都能踏实的下基层工作,不再眼高手低,也原意接受一些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就业形势,这种转变所反映出现的是:

(1)就业竞争压力的问题让大学生做出了改变,传统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期望过高,没有认清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找不到理想就业的情况下陷入迷茫,采取观望态度,不愿意在一些中小企业就业,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大学生改变了就业认识。

(2)就业观念的转变。先就业,再择业,先就业积累工作经验,放低身段,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些就业观念上的转变让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率普遍有所提高,这其实反映出的是大学生就业已逐渐理智和科学,逐渐认清就业形势并接受现实,踏实的为工作努力。

二、高校自身的改变

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的问题上,高校应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推手作用,在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面前,高校自身也应该做出改变,多开设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就业有用活动,讲知识理论联系就业工作实际,以帮助大学生就业。

1.高校开展就业指导,但仍不够深入。很多高校都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也有就业指导中心来决绝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都不够深入,表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流于形式,内容缺乏说服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就业指导上院校要紧跟时展需求,以最新的就业形势来给大学生进行指导,必要时可以把就业指导的课堂移出在教室之外,给学生更大的实践感受。

2.就业教育的对象往往都是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没有及早为学生建立就业意识。很多大学生都有这种认识上的通病,那就是就业是大四的事情,而大一大二要么玩玩、乐乐,要么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即可,等到了大四真正面临就业问题时才发现,自己所需要学的、需要准备的东西有太多,这时才开始着手就业根本来不及;因此高校的就业思想教育应该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灌输,从思想再到实践中,建立就业意识和准备工作。

3.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往往都只注重理论,而没有实践应用。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就业后都感觉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的就业中用处不大,除了一些专业性较强且专业对口的学生还较好外,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感觉到自己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就业需要,除了大学生自身要学会学习外,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尽量联系就业实践,可以在假期开展实习活动,也可以将就业搬入校园,目的是尽快适应工作需求。

三、政府的努力

政府的积极努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政府,教育,企业,应该加强联系,政府应宏观调控,加强培育就业市场,尽可能的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环境,在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要做大量有效工作,同时在政府和高校也要大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宏伟计划,大学生村官等措施,不断开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给大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就业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

教育部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的大方向上要让高等教育成为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基础,让教育的知识和内容符合时代教育需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把责任落实到高校、院系和职能部门,强化对工作薄弱地区和高校的分类指导要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信息服务,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完善政策,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拓宽渠道、扶持创业、困难帮扶、征集入伍等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大力拓宽渠道,及时根据形势变化,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多场大型招聘活动。

最后政府要与企业加强联系,鼓励中小企业吸引大学生就业,加强对企业的支持,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以保障大学生就业。

四、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终身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如今社会重视教育投入的大前提下,大学生数量增加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可喜的是,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每年都有新增的就业岗位和多样的就业形势供大学生选择,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将来还会有更完善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 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72-76.

篇13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84

Thoughts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HONG Lei, ZHANG Pei

(Department of Students' Affair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University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to help students successfully employed, to enhance students' employment work employment rate and quality of employment plays an important function. "95s" the existence of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eparation inadequate, frustrated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and low predicament, the current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should exist in the university, faculty mobility defects such discrepancies teaching content itself. Students should be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and career planning courses organic into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of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for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programs for effective configuration and innovativ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route of "micro-class" model, gradually advancing students practice effective employment guidance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guidance; course reform

普通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直接关系到他们的顺利成长,更加牵连到千家万户的期盼和希望。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也进入“大众化”就业时代。据统计,2014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7倍,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十三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988万人。①鉴于此,国家自2007年开始就下发了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归并到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去的重要通知,各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逐步把就业指导课归并到培养方案中,但是由于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还存在有待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对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教材内容、课程体系未与时俱进,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陈旧,师资队伍流动性比较严重缺乏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等方面。②因此,在当前特殊的就业环境下,各学校应当依据时代的变化要求,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改革摆上台面。文章依据调查显示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分析现阶段存在的矛盾,并由此给出深化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期望能够给予就业工作借鉴价值。

1 就业指导课改革的价值基础

1.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有的主要矛盾

(1)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不合时宜,师资队伍流动性较大。伴随就业问题作为民生矛盾已然变成大众聚焦的视点现象,目前各高校都意识到了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将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纳入到培养方案中,作为公共必修或者选修课提供给学生,这些做法较为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就业工作的效果,推动了大学生的就业率。然而,这类课程的执行现状并非尽如人意,仍然存有不少困境。第一,在教材、课程体系内容建设等方面,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并未针对社会变化的实际需求来改善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方法。已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高校也只是将课程作为选修课来开设,未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融为一体,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大多状况下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取舍是否选修,职业规划课程几乎没有发挥应有功效。第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队伍还不够充足且流动性较大。③调查发现,目前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配备师资力量的屈指可数,调查发现,目前担任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教师基本上是学校的教辅人员或是学工人员,这就存在其教学资格和职业背景及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尴尬。

(2)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就业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大多采用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授课形式。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陈旧。而当前社会已进入到“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网络媒介、手机媒体等数字化新媒体来传递和展现诉求,传统的“满堂灌”式授课形式已不再适应他们的需求;此外,尽管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了实践课时,但实践教学环节普遍缺乏就业指导教师的操作性引导,进而引发这类课程形同虚设状况。另一方面,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的紧密度不足。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教学人员在实践工作中的一些工作总结,存在主观性,缺乏深入到社会就业市场环境中考量,并且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结构特点也有待提升,如此教学效果因内容的偏差而不尽完善。

1.2 大学生自身存有的一些不足之处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加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对象由以往的“90后”逐渐转变为“95后”甚至是“00后”。新一代大学生呈现的最大特点即是其“选择性”比较强烈,无规范的行为模式。不同家庭成长背景、意识形态、行为习惯、文化积淀等因素导致了现代大学生不同的个性成长需求,成长需求上的差异往往容易造成学生个体差异。因此,很大一部分“95后”学生上大学最主要的学习期望即为拿到奖学金,而对个人的未来规划、生涯发展等诸如此等问题未进行有效思考。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多数设置为三年级的公共必修课且只有一个学分,很多大学生主观上都会认为找工作还未来到身边而未将这些课程给予充分重视,这就直接引起了他们对就业知识和就业能力的缺失,这是目前学生在做好就业准备方面的不足之处。由于高考过程都比较顺畅,一旦在求职过程中受挫和遭遇逆境时就会出现抑郁心理和极端现象,这是现代大学生出现就业问题的“短处”。

2 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建议思考

2.1 加大重视力度,有机融合职业规划课程

教育部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要求,自2008年开始各高校应当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将它们定位为公共课,有效纳入到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成才过程。由此,各学校应当强化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除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必修课外,还应有机融合职业规划课程,使之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机制体制方面都要给予明确要求,在人财物方面应予以充分支撑,在教学效果方面给予严格要求。如设置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于课程建设进行研究,结合现阶段就业工作的特点,新一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并依据社会市场的人才供求特点等各类元素,在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之初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教学效果的需要,教学手段的取舍以及教材信息的评估颁布可持续性的实施措施和规章机制,以确保职规课和指导课的有效实践。

2.2 强化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

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建设的好坏,特别是指导课和职规课这种实践性要求很高、指导意义很强的课程,对教学质量的高要求必然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的保障。就业指导课程近八年建设过程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优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优质的教育质量,也就不存在合格的就业指导。因此,各高校因强化对就业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第一,提供优惠的经济待遇。改善和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地位和生存基础,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等各方面,都应予以更为优惠的政策,利用政策动员和鼓励他们安心工作,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展现。第二,完善就业指导教师聘任流动制度。实施操作性强的奖惩措施,挖掘教师的发展潜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加强师资培训,注重对外交流。帮助教师尽快提升专业水平,提供各种深造机会提高教学资历。注重对教师的交流学习,推掉教师队伍强化自身的理论水平,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

2.3 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途径,探析“微课”模式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数字影像为主要媒介,拍摄教师在课题上或者实践课中对于某个具体的要点或教学阶段而进行的重要教学相长活动全程录制。数字影像记录是微课的主要内容,根据大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教学课堂来说,“微课”具备了“课例片段”或“微课例”特点。“微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资源快速共享的效果,适应现代大学生的知识获取特点,但这种新的授课方式对教学效果的需求是很高的,需要学校组织教学评价高的教师或专家学生们对课程的综合探析,方可最后形成具有示范性的精品课。“微课”教学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设计思路,同时也为传统高等教育打开了新的天窗,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 结语

在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形势下,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十明确强调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也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党和国家2007年就提出了具体要求,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落实提升大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任务。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就需要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不断完善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注释

① 中国教育在线.教育部: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749万人[EB/OL].(2014-12-05).http:///kuai_xun_4343/20141205/t20141205_ 1209689.shtml.

篇1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对策

1.前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关系到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及高校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影响大学生就业有很多因素,既包括主观因素,又包含客观因素;有学校、家庭及社会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其能够成功获得和保持工作所具有的能力,即与职业相关能力的组合,是通过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挖掘而获得,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其顺利就业,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作为工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应该以人文本,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并在就业指导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上深入研究,以此来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日益完善。

2.认识就业能力

2.1内涵: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由Beveridge在1909年首先提出。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开发所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并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2.2内容:就业能力具体包括三部分内容: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及个性化能力。(1)基础能力,即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是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用人单位招聘的首要条件;(2)专业能力,即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作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用人单位招聘的关键所在;(3)个性化能力,即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等,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效补充。

2.3意义:对大学生自己而言,良好的就业能力能够应对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进而拥有满意的工作;对用人单位而言,员工良好的就业能力可以有助于组织更加适应环境变化,有效提高组织弹性;对国家而言,国民的就业能力代表着国家的竞争力。

3.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政府管理错位:(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致使人才培养效率低下;(2)学籍管理不够灵活;(3)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等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协调不够,降低政策的效用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致使许多大学生就业时成为弱势群体。

3.2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滞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简单的数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首先,学科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高等教育并没有走向市场,而毕业生就业已市场化,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脱节,致使供需信息失真;其次,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够合理。高校一味追求升级,却忽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普遍较差。

3.3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首先,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能力情况,即教学设计通常以理论学习为主,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其次,对大学生的管理方式、方法相对滞后,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再次,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足够重视,忽视所授内容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缺乏实用性;最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健全。

3.4大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就业指导工作大多不够深入,难以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导致很多大学生不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其职业方向与目标不够明确,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4.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4.1政府需加大指导力度,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政府需出台就业政策,培育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充分发挥指导、监督和调控职能,进一步完善教育市场的中介组织,切实为大学生职前培训服务,同时需健全法规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维护市场信誉。

4.2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思考和规划其职业生涯,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使大学生深刻的剖析自己并发掘自我潜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构建知识和能力结构,切实提升就业本领,有效增强竞争力,从而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4.3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倡导自我创业: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能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地评价自己,转变择业观,从而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需求相吻合。而自主创业作为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智慧和气魄的一种全方位考验,新时期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在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可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等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将其中一些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激情,同时在创业实践中接受创业教育,为其今后的自我创业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各高校在资金及辅导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4.4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此外,各高校应切实加强招生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对学校及其专业有充分的认识,根据自身特长爱好选择学校及专业,并根据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咨询服务,这既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也可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5注重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面对日益紧张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尤其是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愤怒、厌恶和恐惧等负面情绪严重,所以,各高校需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途径,为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提供咨询支持,也可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保障。

4.6强化诚信教育,提高应聘技能:各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需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应聘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应聘模拟环境,帮助他们熟悉应聘过程,掌握应聘技巧,使他们能够在应聘实战中充分的展现自己。

4.7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已被各高校广泛接受,特别在新时期、新形势之下,各高校需进一步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等。

5.结束语

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应面向市场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深化并拓展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其应用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庆林.浅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2).

[2] 王伟.大学生就业能力特点及提高策略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 王海霞,李哲.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出国与就业,2010.

[4] 张龙.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

[5] 黎晓娜,何兆东,彭明权.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