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

篇1

【关键词】 媒介 竞争 趋势

进入90年代,我国媒介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需要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新闻媒介成为人们每天的必需品。我国的报纸从不到200家发展到2000多家,电台、电视台(尤其是有线电视台)也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共有2亿有线电视用户,已有1.1亿户实现数字化。2012年元旦中央电视台等6家播出机构联合开办的3D试验频道试播,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大大提升了电视功能。全国共批准开办17家网络广播电视台、615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已基本覆盖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855个县级城市,终端用户超过3500万,付费用户达到1600万。但由于新闻资源、受众市场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增长,各媒介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择手段的“抢新闻”,争取受众,各种变相的有偿新闻,时有出现;新闻工作者的急功近利、烦躁心理有所增长,竞争中的不公平现象,在一个时期内也在所难免。

一、媒介竞争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媒体数量多达340万,绝对是世界媒体大国,媒体数量位居世界首位。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同一传媒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风格相近、形式相仿的新闻栏目,甚至一些地方台各频道之间、地方报纸都市报晚报之间同题材竞争激烈,造成新闻资源浪费和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调。

对于同质竞争,我们一直持批评态度;但如果我们辩证地、历史地分析媒体同质竞争的起源、发展及其实质会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对有些媒体而言,同质竞争有一定成分的合理之处。1998年初,《华西都市报》在成都成功首创都市报模式,该年8月《成都商报》直接模仿《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也改为早上出版;在这个阶段,通过模仿学习其他媒体来开展同质竞争,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取之处,特别是对于不同发行区域的同类媒体而言,这种模仿学习更有必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先后到《华西都市报》学习取经的报社达400多家,《华商报》、《楚天都市报》、《大河报》、《燕赵都市报》等都在各自的发行区域内成功嫁接了《华西都市报》的模式。在此阶段的同质竞争,其实质是一般媒体向成功创新的媒体学习靠拢的趋势。

相对于西方发达的媒体产业,我国受众细分市场尚未完全培育成型。如在电视业,目前中国电视台总数大致是4000多家,都是经国家广电总局或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国电视台总数为日本的22倍、美国的3倍以上,但千台一面,“国内电视学湖南,湖南电视学港台”,节目模仿成风,缺乏创新意识。对于媒介产品而言,应该不断扩大自己媒介产品与替代品的差异程度,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相声演员姜昆在谈到自己建《昆明网城》时说:“我建网站立足一大原则:别人碰的我不碰,我碰的你碰不了。我先在脑子里划了一个‘势力范围’:以文化娱乐为主体,以信息源为基础,搞自己熟悉和独有的东西。”作为相声演员,姜昆最熟悉和独有的东西当然是相声,于是姜昆建的网站《昆明网城》首推《中国相声网》,每天播放一段相声录音,供网民们欣赏。姜昆有不同版本共900段相声,使他三年内有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栏目。

从新闻信息论角度而言,受众是一个极其庞杂的群体,他们的职业、文化程度、社会经历、性别、年龄、所处地区、经济地位、价值取向都有所不同,受众的分层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信息的兴趣和需求的不同,也决定了同一新闻信息,具体到不同受众,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这就是新闻价值信息的多重性。

由于新闻信息价值具有多重性,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讲究分众性。编排报纸版面,设置广播电视节目时,有意识地将版面、节目的内容与相应的受众缩小在特定的范围内,与其他媒体形成差异,可以提升媒体的竞争力。《广州日报》是我国惟一走向市场、自办发行的城市党报,它的成功固然有很多因素,但其中之一就是重视分众性信息传播,它有32版,有时多达80多版,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信息需求,从而在我国城市党报中独树一帜。

二、媒介竞争的发展趋势:品牌竞争

媒介品牌是媒介市场的产物,“市场经济历经以产品为中心的产品导向时代,以销售为中心的销售导向时代,现在已进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者导向时代”。这种经营理念已为我国传媒业普遍接受,但是从经营实践中看,大都尚在产品导向和销售导向的中低层次上竞争。媒介经济学借助产业组织理论,用“结构—行为—绩效”的制度框架来研究媒介产业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这里的绩效并不是指某个媒介的盈利水平,而是指消费者对媒介产品的满意度。而媒介品牌正是受众获得最大满意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保证。

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汉斯教授曾预言:“15年前,各公司在价格上竞争,今天在质量上竞争,明天将在品牌上竞争。”汉斯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我们随时都处在品牌包围之中,因为品牌代表着质量,也代表着价格。

在今天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品牌同样被视为制胜的法宝,向品牌靠拢已成为人们进行商品消费的一种主要趋势,而由于媒介可选择性增多和受众日渐成熟,受众对媒介品牌的理性认识已上升到一个重要地位。因此,媒介能否打造出受众认可的品牌是决定其能否争取到受众更多注意力的关键。

篇2

关键词:科技 水资源 节水

一、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分析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此,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提出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在能够根据水资源情况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结构、功能和行为的能力。人类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对自身的生活习惯、生产、生活用水方式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即量水发展或适水发展。量水发展战略就是指根据增加供水量、合理分配给水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益、科学合理地转变生产生活的用水方式、提升大范围的供水综合配置效率的需求管理方针等。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先进的水资源开发工程和科学技术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开发并通过对污水的净化处理提供更多的可使用水量,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做好节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用水需求,即使这样我国对水资源的供需缺口还是不断地在扩大。经过专家的预测,在20年以后,我国对水资源需求将会更大,预计这时我国对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到669亿立方米,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需求的缺口会越来越大,2050年的需求缺口将达到719亿立方米。从这些数据上来分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非常严重,必须采取一些科学有效的措施去缓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二、对我国节水产业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经济水平日益增长,同时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也日益严重。在我国严重的水资源缺乏状况下以及水质的逐渐下降趋势下,国家大力地发展节水产业,不断建设节水型农业,从各个方面着手做好节水、净水工作。我国的城市节水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我国建国初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的城市节水的目标是解决城市供水设施的问题;第二阶段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城市节水的基础设施和水资源不足问题共同存在,这时我们国家根据这一现状提出了开发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并重的节水理念;第三阶段是在我国步入20世纪以后,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水平飞速发展,出现了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资源质量型短缺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国家又制定了“科学发展、节水减排”的战略方针。我国正努力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建设,调整水价,控制用水。建设节水型城市不能只依靠节水,还要从源头出发,做好供水工作。为有效开展节水试点工作,近年来,政府坚持开源节流,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其中包括城市供水能力建设。目前,各市不仅依法征收水资源费,还在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对自来水供水价格进行了适度调整。从2012年年底起,多市计划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利用“超量加价,多超多付”的办法来调控用水,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1∶1.5∶2”的三级阶梯计量水价,对单位用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农业节水灌溉有效解决了水源污染,工业和生活节水减少了污水排放。通过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逐年减少,湿地面积逐年扩大。

1、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我国的节水技术水平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跟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节水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由于我们国的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我国人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节水意识,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非常淡薄,造成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很多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运用科技发展节水产业的能力较低

科技水平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科技水平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节水产业的快速发展。

3、节水产品的功能单一

由于我国整体水平的限制,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对新产品开发的能力相对较弱,使得我国节水设备不够先进,不能够及时的更新换代,配套设备跟不上,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节水设备体系,从而导致我国对节水新产品的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4、我国的节水产业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

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使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经验手段能够直接关系到产业的管理。在我国的节水产业管理中,缺乏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管理经验缺乏,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的支持,管理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的节水产业运行的状况相对较差,我国的节水产业起点较低,发展较慢,从而使得一些节水企业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导致节水产业的发展缓慢。

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促进节水产品的研发

1、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品的研发

当前我国的水资源浪费情况非常严重,使得我国的水资源供给不能够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求,充分暴露了我国水资源在社会发展中需求缺口,这样对我国的节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旧的设备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节水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新的节水产品来解决节水需要。并制定我国的节水改造计划,积极推动我国的节水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引进先进的国外节水技术,不断学习,自主研发,保证我国的节水技术能够跟上国际水平的发展步伐,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

2、在严重缺水区建立节水技术示范基地

我国西北地区虽水资源非常匮乏,但地广人稀,土地非常广阔,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光照时间长。但是雨水量较少导致这些有利条件都无法发挥其特长,膜下滴灌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缺水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抗灾害能力。还在严重缺水地区建立节水研发机构和示范基地。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研发出更适用、更先进的技术产品。为我国解决贫水地区用水困难作出贡献。

3、政府应针对节水产业发展推出优惠政策

新科技的研发成功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榜样。我国的节水产业也正处于上升阶段,将来也定会让人们受益匪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这样一些龙头产业,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积极鼓励。在研发、项目建设、产品推广中给予优惠政策,并积极鼓励企业在设计、施工、运行、培训一条龙服务的推广应用模式,组织专家进一步研究水资源节约综合应用技术,并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增强龙头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高节水产业的技术水平。

四、结语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占有量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针对水资源短缺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节约用水这一现状,新科技的研发及普及应用意义非常深远。水资源短缺对缺水地区的农业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不强,导致出现严重浪费现象。城市居民已经增强了全民爱水、节约用水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素质。我们还要利用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不懈的使人和自然环境更加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1]郑智韬,张仁陟.民勤县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1(05)

篇3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SPF实验动物环境工程建设投资高,能源消耗大等问题的分析,介绍了净化空调节能技术的应用,认为空气定向流技术是SPF实验动物环境工程净化空调节能技术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净化空调 空气定向流 节能

1 SPF实验动物环境对净化空调技术的要求 2 SPF实验动物环境净化空调技术的现状和问题 3 净化空调节能技术在SPF实验动物环境中的应用

篇4

【关键词】世界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中国经济会影响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应理性的认识世界经济的现状,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有效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世界经济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形势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进入了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总体上来说,世界经济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速度加快,导致世界经济形势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变化着。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无迹可寻的,而是会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世界经济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来探索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制定出适宜的经济发展策略。

二、世界经济现状

世界经济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呈现出一些较为明显的特征。世界经济现状如下。

(一)经济增长分化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一个缓慢复苏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现象。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速分化加剧,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回暖兆头,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其次,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分化现象,发达国家整体呈现一种增长向好的趋势,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整体增速却出现下滑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

(二)各国应对不一

面对各种经济问题,各国进行了不同的结构调整,应对方案不一。虽然部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原有经济结构得到不断稳固,比如美国、德国、英国等。但是部分国家的经济依然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在持续发展着,比如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另外,还有一些国家对经济问题应对不力,比如俄罗斯等。

(三)就业状况较为稳定

全球就业状况较为稳定,甚至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虽然全球整体的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总体上来说,发达国家的就业状况相对良好,甚至有增长的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状况基本保持平缓。

(四)劳动成本降低

大宗商品的价格会对成本产生直接影响,比如企业的生产成本、居民的生活成本等。近些年来,大宗商品的价格整体上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原油价格。原油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将会带动生产成本整体上下降,劳动成本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五)新兴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有序的推进,新兴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孕育。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人们更加意识到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近些年来,各个国家一直在需求经济发展的道路,各种科学技术被应用到经济发展之中,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等,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促进了一个后大规模生产世界的来临,带动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六)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虽然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了部分国家或地区回暖的趋势,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依旧不足,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并不明显。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并没有成规模出现,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而发展中国家传统优势逐渐衰减,经济增长面临转型问题。这些都会拖慢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那么,在上述的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下,未来的世界经济又会有那些哪些发展趋势呢?笔者结合各种因素,总结出以下几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增长持续分化

全球经济依然处在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还没有足够的动力来支撑世界经济的复苏。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的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依然会增长缓慢或者以一种非均衡的分化态势发展。具体来说,可大致分为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以及转型中的中国三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1.发达经济体

对发达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人们谨慎又相对乐观,但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应对政策会阻碍经济复苏的进程。美国经济复苏较为温和,但是缺乏稳定性。企业投资回升,房地产市场也逐步回暖,就业市场状况乐观,这些因素价格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美元的升值导致其出口竞争力降低,油价的持续走低也会导致相关生产商的投资积极性被削弱,这些又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欧元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增加。欧元区面临诸多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风险,经济、政治以及爆恐袭击都会给欧元区的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出现下行的趋势,甚至面临衰退的状况。日本目前的应对措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反而让日本的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2.新兴经济体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有向好的趋势。俄罗斯、巴西、中东欧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滑;南非、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稳定,但同时缺乏上涨的动力;印度、阿根廷、墨西哥等经济增长有向好的趋势。

3.转型中的中国

对转型中的中国而言,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是长期来看,一系列改革会使中国经济发展向好。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出口会有所增长,但是依然有不小的压力,投资也很难有增长。另一方面,消费会出现平稳且小幅度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新技术带给中国的利好因素也逐渐显现。

(二)风险持续累积

全球货币周期进一步分化,金融风险持续累积。主要原因有:美国开始了加息周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新兴经济体危机的爆发。全球汇率出现波动,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可能会出现贬值的现象。整体上看全球人们的预期悲观,导致资本的避险情绪大幅度增加。

(三)贸易波动

对于世界贸易而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带来畸形的供需关系。一方面,全球贸易在一种低速的方式增长着,但依旧有可能超越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其中,美国的贸易以强劲的势头在复苏,但是欧元区、日本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增长的形势不明显。另一方面,全球的供求关系畸形。大宗商品的价格下降,导致大部分大宗商品释放供给,但是需求却跟不上,供过于求,不利于世界经济的良好发展。

(四)投资有望恢复

在全球投资方面,增长速度趋向缓和,尤其是中国的对外投资受到各方关注。全球对外投资的态势很难好转,但是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现象。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将逐渐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球对外投资的恢复。另外,产业投资方面将会转移重点,新兴产业和业态将会成为投资热点。随着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全球产业性价值链高端引进,预计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方面的投资将会增多。

(五)经济全球化

当今,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世界经济也同样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活动已经逐渐超越国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有机整体。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国际贸易以及投资自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

四、总结

世界经济是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因此,世界济的发展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为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有必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是:经济增长分化;各国应对不一;就业状况较为稳定;劳动成本降低;新兴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市场预期悲观。总之,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可以总结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增长持续分化;风险持续累积;贸易波动;投资有望恢复;经济全球化。

本文是以一个经济整体来研究世界经济的,通过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各国可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向好的部分,对于向坏的部分,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尽力避免。相信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希丽.当前世界经济长波运行状态及趋势分析――兼论世界经济长波中的经济危机与赶超效应[D].南开大学,2013

[2]徐培华,吴辉,于保平.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2000,1

[3]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组.分化复苏的世界经济:新引擎、新风险、新常态――2016年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16,1

篇5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降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就必须要不断地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十分符合我国的发展特点,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就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但是必须要与正确的经济发展策略相统一。

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

1.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农产品国际贸易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成分。虽然说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弊端已经逐渐凸显出来。比如说,在21世纪初,我国农产品贸易的进口量大幅度提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农产品贸易的出口量。因此,如何改善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发展”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保证一定的农产品贸易出口量,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造成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发展的影响因素

(1)农产品需求量降低

我国农产品贸易能够在一个阶段内取得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在农产品这一部分的空缺较大。但随着农产品出口量的逐渐增多,已经基本满足了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而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降低。再加上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使得世界各国的消费水平都普遍降低,从而造成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减少。

(2)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增大

就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上已经有所提高,但是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我国整体的竞争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是当前国际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为了实现各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中来,使得国际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大。因此,为了能够使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旧保持良好的发展优势,我国就必须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适的经济发展策略,统筹各类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在国际上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

(3)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以及文化发展水平的同步提高,我国就必须要及时的做好经济转型,调整国家市场经济结构,使国家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国际市场的发展活力。比如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渐从出口量高于进口量向进口量高于出口量转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的增长。但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统计数据来看,逆差发展的趋势在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况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1.推动农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推动农业发展,不仅是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而且还要着力于提高农业生产中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高效化、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带动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首先,国家农业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套合适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以及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管理体制,使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更加规范化与高效化;其次,应该加大对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的研究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有效性。

2.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国际经济发展策略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发展方向。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总的来看,我国在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对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的要求大都较低,即以农产品为主,而忽视了对海鲜产品、果蔬类产品等出口贸易的发展,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所以,调整农产品市场经济结构已经成为保证农产品出口贸易量的必要途径之一。

三、结语

重视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经济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发展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难题,但有挑战就会有机遇。我相信,通过农产品国际贸易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水平得到质的提高,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雨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3,(8):84-85.

篇6

一、2004年是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将有所放缓

从经济增长来看,2004年大部分经济体的复苏更为有力。预计2004年将会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而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将会有所放缓。当前,全球产出和出口增长都已经达到近期的较高水平,是全球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动力。在生产方面,供给能力提高和利润增加使产出增长较快;在需求方面,出口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经济复苏。在三大经济体中,美国在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中再次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日本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持续复苏;发展中经济体中,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较快,而非洲国家和拉美经济增长的基础依然脆弱。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前景与90年代初期相比较为模糊和脆弱。结构调整没有到位使得没有出现类似新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投资热点,同时,安全因素影响扩大,打击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此外,通货膨胀有所抬头、利率水平上升、失业居高不下、美国双赤字不断扩大和石油价格飞涨等不确定性因素令人担忧。因此,总体来看,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出现适度回调。

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对各自的世界经济预测纷纷做出了一些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底公布的新一期秋季展望报告中,调高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至5.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为4.3%。世界银行11月16日《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的全球增长率为4%,2005年会放缓至3.2%。联合国LINK项目11月22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8%,2005年的增长率也将放缓至3.2%。在发达国家当中,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将比2004年明显放慢。受巨额财政赤字、庞大贸易逆差及生产能力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2005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减缓。日本经济发展中不利因素较多,经济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通货紧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摆脱,将抑制经济活力;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很难继续通过增加公共投资的手段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受世界经济回调的影响,出口有可能会减速。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于受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减速的影响,增长也将有所放缓。

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带动全球贸易大幅增长。世界贸易自2002年2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联合国和IMF预测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9.3%和9.1%,不仅明显高于2003年,也将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美国国内需求强劲,日本和中国外贸快速增长,以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复苏是拉动国际贸易迅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美国月度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以上,日本出口增长继续明显提高,欧元区在2004年第一季度进、出口额双双实现正增长后,增速逐步提高。受这些发达国家的带动,亚洲发展中国家外贸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大多在10%,甚至20%以上。

但是同样,世界贸易增长的稳定性也令人担忧。首先,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数额持续扩大将制约其进口的继续快速增加,因此国际市场需求难以稳定增长;其次,美元汇率波动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贸易量的增长有限;第三,世贸组织“多哈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国际贸易环境向合作和保护两重性并存的方向发展。预计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将有所放缓,联合国LINK项目和IMF预测2005年全球贸易量增长将达到8.0%和7.4%,尽管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但是将明显高于近10年来世界贸易量年均6.6%的增长速度。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分析

1. 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

今年上半年,主要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开始进入稳定复苏阶段,为了抑制未来通货膨胀上升趋势,保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6月30日开始美联储连续5次小幅提高基准利率,标志美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当然,美联储是否将继续提高利率仍然取决于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但是,只要美国经济能够保持适度的温和增长,不出现大幅度衰退,未来美国整体利率水平将会继续有所提高。

英国央行也已经连续五次提息,以遏制经济增长较快出现的日益高涨的借贷水平和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与此同时,英国住房市场和消费信贷持续升温,同时房地产价格持续较快增长,消费者债务日益增加。虽然英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升幅仍控制在政府设定的 2%目标之内,但从中期来看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预计英国央行的基本利率有可能继续上升。

当然,各发达经济体的情况不尽相同。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复苏,欧洲中央银行目前仍然维持现行2.0%的再融资基准利率水平不变,认为需要创造区内有利环境,促进下半年以后经济复苏的增强。但是,由于一年多来石油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欧元坚挺,提高了欧元区的通胀水平,而且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因此如果欧元区经济进一步复苏,欧洲央行将会转而考虑结束降息周期。

各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将决定利率走势。本轮世界经济复苏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一些不利因素可能使复苏的持续性面临潜在风险,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国央行的利率政策。如果复苏减慢,那么利率的上升将会随之放缓,甚至出现波动。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美联储将会采取“有节制”稳步升息的步骤,逐步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一个“更加中性的水平”,从而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经济增长。

2. 美国“双高”赤字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潜在风险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潜在威胁是美国日益扩大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由于布什上台以来推行大规模减税计划和增加军费开支,2003财年财政赤字激增到3740亿美元,200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达47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上升到超过4%,相当于世界储蓄总额的6%。美国高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问题也是由来已久,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达到1662亿美元,比前一个季度增加12.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美国财政收入在短短的几年中由黑变红表明,美国财政状况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恶化。财政赤字将会减少储蓄和抑制投资,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双赤字"带给美国的将是经济发展放缓以及政策风险积聚,这不仅给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也给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美国经济这个火车头现在越来越多地依靠从世界其他国家借来的资源所推动。有人甚至认为,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借来的资金和借来的时间”基础上的。所以,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如购买美国政府债券等)的方式借钱给美国人花。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其影响也将是巨大的。

如果美国不进行重大政策调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必将会危害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布什政府如果不能有效处理美国破记录的预算和贸易赤字,将对世界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 全球国外直接投资将恢复增长

90年代,国外直接投资(fdi)显著增长。从90年代初的2000亿美元,达到2000年创纪录的1.4万亿美元。fdi流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任何其它世界经济主要综合指标。fdi已经超过贸易,成为组织国际化生产和服务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并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但是,进入新的世纪,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连续三年下跌,2003年降到只有5600亿美元。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减少,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其中流入美国仅为300亿美元,为1992年以来最低水平。只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了复苏,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同比增长了9%,共计达1720亿美元。

世界经济回暖的背后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恢复性增长。按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的数字,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比去年同期增长3%。随着跨国并购活动的恢复以及经济增长的加速,全球投资流量将在2004年重新开始增长,预示着全球fdi流动将开始新一轮繁荣。《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增长到6000亿美元,增长速度为7.1%。

篇7

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范文一: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本章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各方面发展着的贡献,指出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影响作用。并且展望未来,预测中国未来10年至20年将会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但占全球比重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关键词:中国发展 世界经济 影响性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开展,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着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势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明显减弱,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新的突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而随着新时期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为世界经济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必须要准确把握中国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贡献,面向国际化不断调整战略定位。

一、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的地位

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之一。根据数据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4月14日公布了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GDP总量77.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加3.3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GDP为17.149万亿美元,位居第一;中国GDP为10.380万亿美元,位居第二;第二,MadeinChina影响世界。在我国向全球经济大国前进的途中,制造业的崛起尤其突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中国完成工业增加值21.07万亿元,占世界比重达20.8%,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第三,中国贸易总额占世界前列。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出口国和世界第二的进口国,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度超越美国,跃居榜首;第四,我国是投资大国。2015年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16日在北京透露,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同比增长14.1%,继续保持世界第三位。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极大,为全球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中国作用第五,我国已跻身于金融大国行列。本国的钱币在世界的影响是提升国家金融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5的境外人民币储量将会不断增加。

二、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1.中国经济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国内GDP总值从2005年至2014年不断上升,呈稳定增长趋势。2011年至2014年我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而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占全球经济增长量不断增加,由1980年~1990年的3.8%,到2000年~2010年的20.9%,以及近四年的四分之一。我们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三点:第一,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复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是经济总量仍在不断上升;第三,中国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逐渐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一。此外,我国在制造业、进出口贸易、金融业等方面发展也呈稳定增长趋势。作为制造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增长也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二战以来,全球经济呈现南北格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占世界经济发展比重较重。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比重基本持平。此时发达国家的GDP是发展中国家GDP的三倍到四倍。20世纪末期,发达国家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至85%,发展中国家发展稍显滞后。但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促使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比重急速上升,据估计,到2015年年底,发展中国家GDP将占全球的50%。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加速全球经济重心向东亚方向迁移。中国经济增长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资本和产业很明显的向中国偏移,这也是形成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全球经济资本和产业的转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过来推动了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不断加大。

3.中国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起着推进作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全球的技术革新,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效率。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一直依靠技术的模仿和追赶提高技术效率,但是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前沿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一直是科学技术的创新领导者,其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且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为发达国家扩散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增加其市场规模和收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吸引了大批的外来跨国公司。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才资源、健全的产业体系等都为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速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其经济收益和发展效率。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大。据报道,我国201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国内生产总值2.09%。除了加大资金投入,中国现今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大国,2014年中国企业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共提交2.5539万件专利申请,较2013年增长18.7%,中国企业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申请大户。

4.中国发展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稳定全球价格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虽然近年来人力成本略有提高,但是与过去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其他的因素影响,使得中国的出口长期保持较低的价格。与其他国家出口价格涨幅较大对比,中国长期的低涨幅必然对控制全球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够减弱全球经济的波动。上世纪出现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发达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但是中国经济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增长,对促进全球经济幅度、抑制全球经济波动、稳定全球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全球经济的比重不断加大,这种稳定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有研究针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波动程度做了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发展规模加大的十个国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波动最小,说明了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对稳定全球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未来的发展与世界经济

1.中国发展占全球比重将不断加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加强。

预计在中国未来的10年至20年,中国在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领域的投资空间会减小;部分技术创新追赶的后发优势将减弱;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将会导致人力成本的增加。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出现回落,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制约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发达国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全球经济也经进入发展相对缓慢时期。虽然中国增速将会减慢,但是仍然保持着相对全球更高的增速,中国未来的发展占全球经济比重将会不断极大,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加强,未来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中国未来的定位。

不断发展是我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战略定位的总体目标时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打造互惠共赢的国际环境,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同时为全球经济增长长期提供正能量。为此我国需要对未来定位做出适当调整:首先,中国未来的定位将从被动开放转向主动开放,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其次,中国将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成为世界核心消费市场以及商品、技术等主要供给基地;再次,中国要从资本输入国转变为资本输出国,成为全球重要的资金提供国家。最后,中国要发挥大国优势,发挥一体化进程的主导者作用。

四、结语

十三中全会做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发展在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当前局势来看,中国将来的发展战略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在全球化市场中合理配置我国战略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构建互利共赢的国家合作体系,大力发挥我国在全球中的大国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贺力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经济史学科发展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14,10:59-72.

[2]《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赵福军.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4,10:1-16.

[3]郭晓东.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外部挑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4]阎三虎,骆华松,刘云.中国和东盟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J].绿色科技,2014,02:246-249.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课题组,赵晋平,胡江云,罗雨泽.中国利用外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发展研究,2014,09:8-11.

[6]权衡.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迈向一体化互动发展[J].国际展望,2014,05:1-15+150.

[7]关庆凡,崔建伟.论重商主义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J].企业经济,2012,05:67-69.

[8]陈永杰.世界影响中国发展方向,中国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J].经济研究参考,2011,49:45-50.

有关世界经济的论文范文二: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引言

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人民币币值趋势保持稳定,促使人民币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人民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伴随人民币在国际范围流通的扩大,人民币国际化俨然得到了我国决策层、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由此可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

1.人民币国际化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指的是人民币不受国际限制在国际范围流通,进一步转变成在国际上获取广泛认可的计价、结算以及储备货币的过程。现阶段,人民币国际上流通已经在诸多国家展开,但这还不能完全说明人民币已经形成了国际化,伴随人民币国际流通逐步扩大,相信势必会促使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真正意义上转变成世界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含义可概述为以下三方面内容:I.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需要一定程度流通度享有基础;II.以人民币计价的主要金融产品转变成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投资工具,此点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应当逐步对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进行开拓,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便利。III.在国际贸易中,通过人民币结算的交易额应当达到一定的份额。上述三方面标准主要作用于衡量人民币国际化,且后两方面相对更为重要。

2.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2.1分析综合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年均增长幅度连续多年超过国际平均增长速度。2013年上半年年,全球经济逐步回暖,新兴经济体下行风险提升,一些国家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预期等造成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出现不稳定局面,资本流出、货币贬值压力不断冲击着新兴经济体。然而,总体上我国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各项重要经济指标仍旧处在预期的正常区间范围[1]。

2.2金融环境推动进程

经历30多年来国家金融体系逐步转变的冲击,我国金融业在国家金融改革、货币外汇政策管理以及金融风险控制等相关管理获取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我国金融环境获得了系统充分的改善,改善的内容分别有提升金融监督力度、提升金融体制改革速度、促进国内金融市场良性发展及加快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等。尽管如此,相较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我国金融经济、金融市场依旧存在显著的不足,而该类情形势必会对我国金融业融资功能、股票市场等快速发展带来不便,这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切忌操之过急。

2.3汇改后脚步放缓

2005年7月21日,改革人民币汇率产生机制体系,我国全面推行基于市场供求,结合一篮子货币展开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1年,摩根大通中国资金及证券服务副主席罗丽莎指出,人民币汇率眼中不再只是美元,而是结合自身对外经济发展实情,认准多种相关货币,附加针对的权重,构成一个货币篮子,在结合市场内外金融发展情况,对人民币汇率展开调节、管理,实现了人民币汇率在科学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

3.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货币竞争属于现阶段各个国家相互经济竞争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倘若相较于其他货币人民币的替代性不断提升,这有利于强化对应铸币税利益、转变各个国家储备货币分配格局,并且会对世界经济形成深远的影响。

3.1有利于缓解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国际货币体系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它一方面存在相应的先天缺陷,另一方面显然难以呈现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征,致使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具备对应一定的话语权。由于美国经济发展放缓、日本经济发展长时间不前进、欧元区引发主权债务危机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迫在眉睫。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亟需展开科学有效的革新,然而要使一些既得利益国家积极投身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存在极大的难度,鉴于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脚步得以向前迈进一大步。

3.2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多元化

在对现阶段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过程中,想要实质性地对美元进行制约,回至金本位或者金汇兑本位等,这显然无法实现,更为合理的手段是借助国际货币多元化和国际货币相互竞争的外部约束来对美元起到制衡作用。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势必会引出一系列国际化货币币种的出现,如此可有效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尤其是作用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期间,中国还能够与亚洲周边国家进行不同种类金融货币交流,探寻建立区域内汇率维稳体系及区域性货币,以为日后亚元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3]。就亚洲及世界经济发展而言,不仅能够为中国贸易、投资提供有效便利,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或者以外国家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经济交流;还能够在人民币升值或者稳定的前提下,其他国家储备人民币是合算的,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在美元不断贬值的背景下,为货币储备提供了又一选择。

3.3有利于国际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将使得人民币具备主权、信用、稳定性、可用性及便捷等特征。人民币持有者可通过人民币买入任何中国制造的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商品。现如今,已有诸多国家购买人民币作为自身外汇储备,如此说明了人民币国家化发展成效显著。简而言之,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好比一个消费者在百货大楼中购物,倘若只有一种商品可供消费者选择,那么其自然要花费更高昂的成本,倘若出现了多种选择,市场力量便会为其营造缩减成本的机会。人民币国际化将为美国、日本等先进经济体在内的全球货币消费者提供又一种选择。人民币国际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4.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4.1构建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应当提升对构建综合风险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并结合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改善规避综合风险策略,包括:有效利用起汇率避险手段,对现有的外汇予以第一时间结算;使用不同币种开展各式各样业务;提升与金融机构合作力度,借助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关产品与服务,好比外汇期权产品、外汇期货产品及信息咨询财务顾问服务等,有效开展好综合风险规避工作[4]。要对综合风险管理体系功能属性展开全方位认识,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预期回报率,对对应的人民币国际化规避手段展开选取,注重选取适宜的交易时机,经外汇投资对保值增值提供全力保障。

4.2建设离岸金融市场

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建设,有着不同的优势及特色。鉴于此,在开展发展规划期间,同样应发挥各自优势,相辅相成,确保有效实现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群。应当进一步依赖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域、体量优势,使得人民币产品类型更加丰富,扩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规模,将伦敦作为中心,将人民币离岸业务扩展至全面欧洲至全球;突出香港作为最庞大人民币跨境结算市场的作用,自服务实体经济角度出发,强化香港与内地及东南亚周边经贸合作力度;全力推进人民币在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定价权的成形,显现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辐射优势,提升人民币在东盟区域的使用、交易力度;规范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机制,开拓市场规模,推出更多金融产品,基于国内经济发展,提升对人民币的定价权,从而转变成人民币产品定价中心[5]。

4.3资本项目有序开放

人民币国际化一步步深化对资本项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资本项目逐步放松管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鉴于此,要实现资本项目有序开发:I.推进资本项目渐进式开放,在开放期间确保经济金融秩序稳定,有效适应我国国情及全面国际环境要求,同时防止太过谨慎造成的管制成本升高、效率降低,明确适宜的开放顺序、内容,实现人民币有效跨境流动。II.资本项目开放顺序、内容,规范金融市场建设,对发行市场、非居民国内交易进行优先开放,再对流通市场、局面境外交易进行开放,采取稳步推进、灵活调节措施,促进完成以价格调控为中心的资本项目管理目标[6]。

篇8

在人类文明史上发生的几次重大的技术工业革命,都是影响国际经济周期发生规律的重要因素。因为工业革命的到来,也促使了国际经济周期的历史性变动,这样的周期发展有五个阶段,首先是最早发生的机械时代,时机械技术应用到工业中的改革,后期有出现了蒸汽的动力使用,这促进了国际经济周期的转换,下一个周期的到来。在后来的岁月中有陆续的出现了新型的技术改革,应用于铁路的发展,逐渐的过度到电力能源和重型工业的发展时代,国际经济周期经历了新的转变改革。现代文明进程中出现的“福特”科技,到当下的信息技术,都是主要引导国际经济周期出现变动和改革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据定了各个国家的工业进步文明历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也带动了人来的文明。

二、当前国际经济周期特征

目前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进步的科学技术体系作为坚强的支持后盾,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强有力的发展指导因素。国际经济发展趋势跟随国际经济周期改革而变化,在国际经济周期的波动趋势中,产生了对当下经济的巨大影响,根据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状态分析,以此来了解当前国际经济周期的特征,这是非常有利于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的有力依据。根据当下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本文理顺出当下的国际经济周期特征。

1.全球的经济互动增强,统一发展形势加快。伴随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被传递在各个国家和城市之间。因为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很轻松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海外的商品,在商品交换获得价值中,无形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互通和发展,有效的增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严格执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努力的发展个国家之间经济的交流和沟通,是势在必行的时代要求。在不稳定的经济周期因素影响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商品流通和交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面,但是最根本的都是体现了国际经济周期对全球经济互动的巨大影响,让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了一次统一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国际经济交流。

2.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力增强。虽然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能按照一定的规律去摸索发展的途径,但是避免不了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在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中出现的不能预料和估测的事件,都会导致经济收益的波动,然而这样的浮动又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触动。在偶然性的波动发生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了政治措施实施而产生的影响,或者是有自然环境因素的触及,再者就是出现了一些经济政策上的调动,这几方面的原因都是整个世界经济受到的最有影响力的偶然性因素,是导致国际经济周期受到牵制的外力因素。

3.国家政策引导国际经济周期的提升意义。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都要遵循国家和社会政府的政策引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适应自己本身的国情发展要求,在以国家政策为主要指导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世界贸易交流是国家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国家政策的规定范围之内,满足国民需求,进行自身的经济措施调节是非常必要的。社会经济的自主调节需要和国际经济发展宏观政策相互结合,这样的融会能够有效的提高市场的经济收益和发展。为了进行经济的持续收益发展目标,必须恶业结合国家政策提出的发展要求,进行整体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控,能够有效的组织在国际经济周期影响下出现的经济发展波动,对国家本身的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经济往来的势态都很有带动作用。

三、国际经济周期研究新进展

在传统国际经济周期的分析方向上进行初步理顺,针对国际经济周期中存在的三个重要内容进行研究。首先是国际经济周期的同时效性,因为全球经济贸易的有效往来促进了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有效发展的同时,国际经济周期也跟随这样的现状出现了广泛的深入影响,不再单一的国际经济周期影响因素中,增添了同时效的预测能力,虽然同时效对国际经济周期的影响力还存在浮动的可能,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全球经济的互动形式正在悄然袭来。其次就是会国际经济周期的传递方式,在世界经济交易过程中,各界的学术研究者针对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传递方式进行分析,发现通过经济周期的传递方式,能够引起国际经济周期的波动,是对世界经济交流有巨大影响的。新型的国际经济周期影响因素还有商品制造者对国际市场的期待,因为市场需求的影响力能够强烈的刺激国际经济周期的传递。国际经济周期在传递的过程中,导致了世界市场经济的波动,很大程度上也让市场和生产厂家也非常的注重经济发展的传递结果,传递结果很到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经济周期的变换和改革模式。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全球化,对策

0引言

全球性公司作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正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种多国经营有利于相互合作,采用新技术;其次,有利于突破贸易限制,进入市场;再次也为各自进入地方市场提供了便利,从而节约了市场调查和建立市场网络的费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全球性公司的兴起,是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健康现象,并预言这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必将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对于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讲,应当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从企业自身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策略。

1本世纪初全球跨国公司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在本世纪末以前的130多年里,跨国公司成功而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1世纪初跨国公司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一些走势:

第一,企业兼并,强强联合仍将成为跨国公司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形式;

第二,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合作更趋国际化;

第三,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加强;

第四,跨国联盟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第五,全球性公司正在兴起。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批跨国界、不同于上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的全球性公司已经悄然兴起。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我国,相当长时间里把跨国公司看作是剥削第三世界和各国劳动人民的“吸血鬼”,因而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用外资的逐年增多,国际跨国公司的触角日益伸入到我国,我国企业也逐步走向世界,逐步国际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条件,但仅有的几家跨国企业同全球性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仍很悬殊。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量增加,但总体投资规模较小。

2003年我国累计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147.9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约12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9.2亿美元。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多,但投资规模小。据统计,1999年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平均金额只有220万美元,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600万美元。其次,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但形成跨国公司的企业少。目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已达3万家,相当于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近1/2,但还没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反映出我国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不高。再次,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贸易加工类企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主要是贸易型企业,占61%;其次是资源开发型企业,占19%;生产加工型企业,占12%;交通业占2%;其它为6%。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总态势良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

近年来,我国大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由1996年的3家企业,增长到2001的11家。从营业收益率来看,2000年到2001年分别已经超过了世界500强的平均收益率0.25和2.5个百分点。2001年均超过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总数仍然很少;进入500强的11家企业仍不具有世界优强跨国公司实力;进入500强的我国企业基本属国家垄断企业,市场竞争力差,这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

2.2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目前,世界6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5万个子公司,足迹遍及全球各地,它们中间不仅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也有新兴后起、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这些国外子公司雇佣了5400万员工,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65%以上,技术转让的80%以上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全球最重要的工业、服务业都已经进入了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生产、流通和服务的网络中。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低估的力量。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35亿美元,从事跨国经营企业达3万多家。目前,已经有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的亮点。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有效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3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正在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经济战略,将直接影响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上。因此,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与控制,应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借鉴跨国公司的有效做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跨国经营战略和控制体系。

(1)走出去是企业扩张的需要。低成本扩张,境外收购、合资、独资建厂,进行境外加工贸易是当今世界上跨国公司盛行的投资方式和跨国经营方式,也是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变产地为销地,有利于突破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迅速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扩大品牌影响力,直接开拓目标市场。

海尔从1998年开始重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海尔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南非投资374.5万美元建立合资工厂,此外还在印度尼西亚投资100万美元,合资建设电视机生产厂。深圳康佳集团在印度投资900万美元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彩电、冰箱、视听和通讯产品,此外还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投资建厂。广东TCL集团已在越南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彩电生产工厂,有50万台年生产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在印度合资建厂,占当地7%的市场份额。广东科龙集团目前正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建立生产企业。

(2)以大型国企为依托,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中小跨国公司,建构我国市场经济跨国公司框架体系。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已具备了3个条件。一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子。二是近10年来在发展企业集团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三是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国家统计局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2001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及利税总额等均有提高。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经济效益,它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批民营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跨国经营中取得了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如:联想、TCL、远大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已经在跨国经营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3)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快解决国有资产产权单一的问题,使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只有这样,“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规模重组”才会真正有效。

第一,应积极推进跨所有制的企业兼并重组,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真正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企业自发兼并扩张的竞争格局。第二,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尤其到境外上市。境外上市能够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优势企业应积极开展跨国并购,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快速扩张和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加速跨国化进程。

3结论

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是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巨大作用都将会给世界经济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带来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且处于上升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充分把握和利用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不断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段先胜,杨秋梅.外国直接投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梁能.跨国经营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篇10

世界的经济发展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人与物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其中,人与物的关系是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根本。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物结成某种关系,使物所具有的能量有序地释放出来,这种能量的释放一般要受到活劳动的劳动能力、技能、知识及物质资本的积累、管理、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人与人的关系是促进物质或能量释放的外在条件。因为只有人才能积极、主动地让能量有序地释放,从而促进人与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序释放能量就是指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约束物的发展,这就牵扯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就包含了产品的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怎样才能使产品分配到使用者的手中,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这是人与人关系的核心。现在世界产品分配的规律一个是市场价值规律,另一个是资本规律。市场价值规律就是产品从低价者手中流到高价者手中。资本规律就是在资本市场上人们购买市场预期收益。资本规律受投资偏好、政府决策的引导、传统经验等很多因素影响。这两个规律是促进产品有序化最主要的规律。然而市场价值和价值不是同一概念,价值凝结的是人类一般劳动,而市场价值是以价值为载体,以市场信心为依托的虚拟价值[1]。而且市场也往往受到关税壁垒、进出口限制、进口许可证制、“自动”出口制、出口押金制、最低限价制;以及用于激励出口的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出口补贴,出口退税、商品倾销及汇率干预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市场也是急功近利,拉动国际经济运行不平稳,因此市场不是公平的、可靠的。市场价值把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市场价值当成反映人与物之间关系的价值来用,成为发达国家维护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借口。资本规律更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很不靠谱。所以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不认可这种有序化的物质或能量的流动规律,这种分配规则最终必然被淘汰。由于世界经济运行没有找到合理有序的物质或者能量的流动规律,导致世界经济运行不平稳,时而引发战争,时而引起政治紧张。而脱离战争的维持或政治压迫这两种种维持世界经济秩序的方法,世界就陷入更加混乱的状态。单纯的依靠经济自身的机制调节即:靠相互投资、相互信贷、相互消费拉动世界经济发展,容易引起经济滞胀[2]。因此,世界需要以劳动为基础的价值规律指导,构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新的有序化发展规则。

二、世界经济向全球化、有序化方向发展

1.以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传承和发展

(1)合约经济异常活跃。世界经济发展从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泡沫经济流动,重新转向以实体经济流动为主。刺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市场价值及其信心受挫,动力减弱,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据测算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由2008年11月的3.7%下降到2010年12月的3.1%[3]。二战后,刚从崇尚武力打击向利用市场价值进行经济侵略的市场经济发展态势受阻。在市场经济下建立的国际经济秩序或者称国际经济合约,被以北约、美国等政治集团打着“正义”的旗号频频践踏。他们寻求在武力震慑下的世界市场经济,欲通过政治压力和市场交换双重规则分配世界资源和市场的新经济格局,以改变世界市场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利益侵略缓慢的局面,形成快速侵略的通道。企图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因利用市场掠夺而带来的经济危机。他们认为要让经济平稳发展,必须以他们利益为主导,军事做保障,政治为手段,合约经济为基础来整合世界市场,从而满足某些政治集团一劳永逸的剥削愿望。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会在一体化进程中出现明显的合约经济的市场结构:一级市场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完全自由贸易的市场,他们坚决排斥、限制经济利益体外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二级市场是以北约等资本主义政治集团武力难以征服的发展中国家为主,在贸易摩擦中进行半自由贸易。三级市场是以不发达国家为主,是原材料的提供地和商品的倾销市场。总之,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市场的管理,采用一种合同约束。对其内部实现统一国民待遇,对外统一政治、军事壁垒,以保证合约的效率。

(2)世界市场向专业化、科技化、透明化、竞争激烈化、自由化、相对公平化、高效化、实体化、人性化等方向平稳发展。世界市场正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变化:1)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等市场主体上的变化。消费者的生活以数字化为基础,以个性化的服务为内容。生产者的变化是,行业由垂直型的分工走向水平型分工,沿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生产要素界限进行分工[4],生产要素的组织性代替生产要素的分散性。生产、服务的专业性很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工作,个人需要掌握的技能种类很少,但生产服务垂直延展的范围更深广。市场的变化是,市场需求不再是统一的标准模式,而是个性化的服务生产模式;服务的半径不再是区域性的,而是面向全球。市场仅是按一定的分类规则而设立的产品交换场所,分层的市场横向联系更加科学规范。“市场无形的手”将清晰可见,一部分调节供求关系的功能将丧失,在同一层级市场的市场功能回归到原始自然的以单位产品凝结的人类一般劳动上来,或者是产品所具有的、释放的社会一般能量上来。整个物流过程是清晰透明的,它是现代物流业以最短的距离与最快的时间优化配送;生产商、生产过程及传递的必然路径都是可知的,商品从市场交换转向网上承担部分交换过程,市场从传统有型市场向无形市场转变。2)市场体系上的变化。未来经济的形式以实体经济、信息经济、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创新交流等为主导,推动经济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运行法则和自然法则是一样的,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任何落后的生产组织形式、管理手段及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都要被淘汰,甚至与其关联的活劳动,就不得不把一部分劳动无偿的被别人占有,直至其被生产力淘汰。3)市场机制上的变化。商品的交换,以单位产品凝结的人类一般劳动为主要尺度,同时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不存在商贩的炒作,买卖双方进行交换产品和服务时,主要是质量的比较和计算机对各种营运成本优化后的价格进行比较。4)市场运行规则方面,以相互之间提供服务为目的,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和交换为服务半径,以商品为主的传统经济学与反映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为主的市场经济学是未来经济的理论基础,但以传统经济为主,突出物体的效用。5)在宏观调控体系上,稀缺资源被辅以“以人为本”理念引导下的使用权限,防止投机和市场偏好。稀缺程度不是商家操控和获取暴利的理由,而是依据实际需求的权限及获得成本的大小决定其价格。市场供求趋于平稳,供求不在是市场的主要功能。

(3)自由、便捷、个性化、人性化的经济组织形式引领发展。按照上面五个方面的发展局势,将来世界经济发展要走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品的聚集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进行商品交易,如:在集散港口、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商城、超市、农村集贸市场进行交易。第二阶段是人的聚居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空间进行消费。这一阶段随着全球城镇化的发展,将愈来愈明显。因为只有人愈来愈多,才需要更多的服务,服务的成本也就会降低,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市场,更能形成便捷的服务。如果仅对单个人服务,会使服务成本太高而缺乏市场。这种形式也便于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给更多的人创造就业岗位。当然随着同一地区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城市的扩张受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和其他疑难问题影响,大城市发展停滞,甚至必然解体。第三阶段是个性化生产和个性化服务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人们享受到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的服务业带给自己生活的便利,人与商品在时空上的分离,这种形式更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商品就地生产,在数字化的空间里发出邀请要约或者接受要约,寻求生产信息;需求者根据自己的消费偏好接受要约或者发出邀请要约。如服装生产企业,设计出一种新的服装款式,在数字空间广告,消费者表示接受要约,同时传给生产商自己身材的有关数据,生产商完全按照这个人的身材情况生产出独一无二的服装供给该消费者。当然,消费者也可以发出邀请要约,选择生产商来给自己设计、生产服装。未来大部分商品销售和服务不经过有型的市场运营,而是依托现代物流业传递服务和产品。这种模式是一种平衡稳定的生产运营模式。因此,我们的后代很难想象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去交换产品。

2.以有序化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新经济秩序

篇11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现状;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早已开始,自从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是有利有弊,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注意区分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谈判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经济全球化则不同,主体由国家变成个人和企业,个人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通过竞争来实现成本和收益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存在谈判机制的。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谈判只是为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个人和企业竞争力量的不均衡,国家和国家之间必定存在财富分配的不均等。虽然分配不均,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却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总体特征。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总体来说,有利有弊,其本质是资本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因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务国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现象,它是一个因史的发展过程。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经济全球化是由于资本的扩张本性和增殖需要使世界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经济关系的过程。资本增殖、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是全球化最深刻的动因。表现: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国际组织的建立。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它标志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全球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全球范围内有效的分工协作可以产生新的巨大生产力,而且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其次,全公司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可以开发最先进的产品,获得最经济的成本和最贴近的市场,从而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再次,一个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接受教育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全球范围内的选择和实践检验,人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自我实现。最后,不论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有机会获得来自全球的最先进最廉价的,同时还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

三、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

(一)经济领域的影响。经济安全观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分不开的。衡量经济安全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国际竞争能力,因为追求经济安全的目的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一国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保证;二是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着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权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往往技术基础薄弱、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很难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其国际竞争力不足。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在发达国家的国际制度安排下展开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经济全球化给本国带来的好处,有时还被迫主动对经济管理权限作出一些让步,结果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受制于发达国家。

(二)金融领域的影响。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主要表现为资本流动全球化、货币体系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以及金融协调与监管全球化。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在金融领域实行开放是不行的。但是,金融业最难管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金融衍生工具日新月异,品种已达上百个。人们大多对其性质、功能认识模糊。发展中国家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规则来规划和管理金融业的发展。与较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高级金融人才。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投机猖獗,风暴四起,使得国际间货币合作的风险加大。而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一旦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便会乘虚而入,必定酿成金融市场的严重危机。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边缘地带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容易接受发达国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最终导致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从属性,从而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

(四)影响政府收入与政府借贷。贸易自由化将会使政府关税减少。在自由化的最初阶段,其影响可能是中性的,甚至会增加额外收入,但最终会减少政府总收入水平。同样,任何税收减免或对外国投资者、出口生产商的税收抵免措施都将减少税收收入。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不行了,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二)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展观

树立新型的资源观。发展中国家只有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知识信息等高科技产业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改变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被动地位。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关键是知识、创新和人才的竞争,知识、创新和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才、创新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人类的发展应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信息诸要素之间的互适与协调,这种互适与协调必须建立在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基础之上,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的含义。这一界定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老路,而是必须走边发展边治理的现代新路,以最小的付出和代价赢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与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同志申明,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所有国家,无论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少数国家的富裕不应该也不能够建立在广大南方国家的贫困之上;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世界的贫富差距应逐步缩小,而不是不断扩大,否则人类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共的经济全球化,只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保持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机盎然地发展。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是所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自主,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即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也就是说,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国际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解决。但这并不等于否定大国的重要作用和影。

(四)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

五、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碍的世界性潮流,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其被动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还不如有步骤、有准备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去。能否在经济全球化中成为获益者,能否消除贫富差距,都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实力状况和选择正确应对战略及其具体措施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 影响及应对决策

中图分类号:F11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011-02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关注。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冲击。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审慎对待,不可盲从。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国的经济现状,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在客观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各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争取实现本国的经济起飞。本文以中国为例,浅谈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战略决策选择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其实是一个过程,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当今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全球化,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二是市场全球化,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三是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日益全球化;四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不断强化,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五是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一是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解决了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问题;二是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三是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四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

对照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充分体现了以上特征。在中国,65%的人口在农村,工业化尚未完成,法制尚未健全,还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与西方国家还难以相比,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却一直保持稳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界的影响和推动。据OECD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二十年,中国共吸引3 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使中国能够更多、更好地利用外资,从而加快中国的发展。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众多技术领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术应用方面能够与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经济全球化,以及相关的科技全球化为背景的。经济全球化还为中国带来了更多拓展海外市场,增加就业的机遇。一方面,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所生产的产品是全球性的,为世界范围的消费者所认同;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能够影响和刺激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尽快走出国门并形成基于全球经营实绩的真正竞争力。

2.挑战。一是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经济全球化导致金融风险和贸易风险的增加。三是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他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四是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五是经济全球化既传导经济景气,也传导经济衰退。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等等,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强势,使中国可能面临经济依赖性和技术殖民地的风险,对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其中不乏部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产业项目。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各地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问题日渐凸现,不论是按基尼系数还是欧希玛指数计算,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已超过美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及亚洲国家的影响和冲击更充分印证了当今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发展中国家的对策选择

1.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由生产力发展引发的社会革命,是客观的现实与时展的潮流 ,不可逆转。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多地代替了政治军事力量的较量。从长远看,一个国家只有加强自身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为此,发展中国家要把首要任务放在增强综合国力上,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积极扩大开放,加入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在加入全球化进程时要注意时序问题,即根据自身经济的适应能力来选择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领域的时间,以尽量减少风险和成本;在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注意通过国内的制度安排或影响国际的制度安排来维护国家经济,在资源、基础设施、支柱产业、重要的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国家要掌握主动权,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2.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全球化是一场在发达国家主导下,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加速本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大本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参与国际分工同加快经挤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换代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以保证本国早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以逐渐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世界的整体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参与。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先参加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作为过渡阶段较为有利。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组成了数十个形式各异的区域性经济集团。比如,东南亚的东盟、中东的海湾合作委员会、非洲的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等,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发展中国家要有原则地尽快加入各种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经济贸易组织,以促使国际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本国的现代化建设,尽量在国际组织中有所作为。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因为区域经济合作能够减少或抵御像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对本国的政治和经济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所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共有八项,包括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协定、中国―智利自贸协定、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中国―秘鲁自贸协定以及亚太贸易协定等。

4.扶持国内大型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包括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最终是企业间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国家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在不落后的前提下,注意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和提高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对境内的外资企业尽量都要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减少甚至取消对外商的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同时,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企业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和在市场经济规律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组建中国的大型企业集团或者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强化国家利益、民族意识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及民族创新能力。发展中国家必须强化忧患意识,着力于创造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的创新两个层面,真正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潜能,积极创造竞争优势,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 最积极的因素。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一套科技、教育、人才强国战略,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奋勇向前。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并不是把财富直接赐予或公平分配给各国,而只是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在本国经济最大承受力的基础上寻找开放度最高的与世界市场的结合方式,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策略性地参与全球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在经济全球化的汹涌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提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季侃,姜春明.世界经济概论:第4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篇13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早在20世纪80-9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就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现象,突出地表现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关系上出现失衡,金融经济部门数量明显超过了实体经济部门数量,并且在规模上金融经济资产也超过了实体经济资产,这些现象都表征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数量上、规模上、地位上都在发生着颠倒,实体经济有先前的主导位置转变为现在的辅助位置,而金融经济由先前的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角色转变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并逐渐脱离实体经济而独自运行。衡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指标是金融资产比率、金融交易量比率、金融资产系数,等等。随着这些指标的上升,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表现的越明显。

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总之,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相分离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综合起作用的,以上三个方面是其主要方面,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措施也应该从以上方面入手,协调好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振山.金融效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篇1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网络平台的发展使全球的信息共享速度迅速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有效利用了合理的资源,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电子交单业务加快了国际贸易的结算效率,促进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使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外贸企业将会比没有使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企业在全球取得更好的利益。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和现状

(1)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电子商务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中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早在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已经开始产生并快速发展,美国的未来学家托夫勒预料到我们的社会将会进入到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1998年,美国的惠普公司和IBM公司宣布该年为“电子商务年”,开启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新纪元。世界各国普遍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对全球经济的促进不亚于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2)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国际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随着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各国在发展经济中的相互依赖,扩大对外贸易的交流是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已经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跨国交易的复杂性、困难性和风险性的特点,期待着更有利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3)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尤其是到了2012年,进入了快速和多元发展的新时期。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和运行环境。以阿里巴巴,腾讯,当当网等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规模不断壮大,更好地诠释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国际贸易领域,海关、商检、外汇管理、银行、保险等多个部门已经实现计算机的联网,从合同签约、备货、领证、报关、报检、装船、投保、结汇等各个环节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电子化管理。

三、电子商务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应用

传统的国际商务的操作是从获得贸易信息开始,双方进行磋商,签订合同到履行合同的过程。合同的履行中主要包括备货、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投保、报检报关、装船和制单结汇等一系列的环节,业务活动繁杂而难以提高效率。国际贸易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方向和世界各国拓展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手段。

(1)国际市场统一。互联网终端用户的快速增长,使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市场成为全球统一的虚拟化交易市场。该虚拟化交易市场的形成,使商品和服务等有关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准确、公开、完整的流动,减少了贸易双方的不对称性,避免了市场信息不完全而导致同等质量的商品的价格差异较大。

(2)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降低了采购和人工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下,作为媒介的进出口贸易公司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供需双方所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一笔进出口业务的处理要多达几百份单据,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电子商务媒介将多种传统的贸易方式融为一体,把全部的进出口货物主要流程引用到计算机中,为世界各地的制造商、贸易商和采购商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解决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的时空限制。同时,电子数据的传递打破了原有的纸质化办公带来的开销和误差,数据传递准确、实时,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3)国际贸易的网络营销。随着国际贸易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各个企业不断地推出各种营销手段来吸引顾客。开展国际贸易的网络营销,不仅可以超越国界的限制,而且能节约大量的跨国营销费用,减少库存商品资金占用,消除经营规模的限制。

四、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中的应用

作为国际贸易主要结算方式的国际信用证交单在电子商务的大潮中也发生了技术上的重大变革。贸易双方以及船公司通过电子商务提供商的网络平台传递单据在逐年增加。国际上大宗商品的提供商一般是电子交单业务的推动者,同时由于客户的需求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银行参与到此项业务中来。信用证业务下传统的纸质单据处理也正在由新兴的电子提示和电子签章所冲击。

(1)电子交单与传统的纸质单据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银行从开证申请,开证和信用证的传递,到通知行通知受益人实现了电子化,即开证行和受益人之间实现了直接的沟通,提高了贸易的效率,促进了企业对贸易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通过电子提供商提供的电子商务平台,处理和交货与贸易有关的信息,确保实现电子提单等物权凭证的逐级转让,使贸易结算建立在真实的物权基础上,降低了贸易欺诈的风险

(2)国际惯例为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提供支持。为了适应新的贸易模式,规范电子信用证的交易,防范业务风险,国际商会于2001年底在UCP 500的基础上,制定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电子提示补充规则》并于UCP600实施后,修改了版本,以满足电子交单的国际潮流。

(3)电商服务公司为电子商务提供平台。BOLERO作为目前影响力较大的电子商务服务公司,是由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和多式联运互保协会(简称TTC)共同组织并运营的电子交易平台。为了防范电子交单方式下,数据通过网络传递容易发生丢失、变化甚至篡改的风险,BOLERO公司对入会的会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构架了一套适用于全球18个主要司法领域的法律框架协议,参与到该公司电子交易平台的各方均受其约束,保障交易过程的安全性,防范结算风险。

五、电子商务的未来前景和制约因素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安全性的问题仍然是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在电子技术层面,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保障电子交易的安全性;同时加强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士进行电子商务和网上国际贸易的安全认识,全面了解电子商务的技术规范和国际商法,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促进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进行有力的支持。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