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医学外科范文

急诊医学外科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8: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急诊医学外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急诊医学外科

篇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4月收治可能感性疾病患者288例,男180例,女108例,年龄18~86岁。

方法:CRP采用Qllik Read检测仪免疫比浊法,白细胞计数由日本光电MEK-722A5分类血球计数仪检测血常规,试剂为仪器厂家专用配套试剂,同时加入质控样本,符合要求后再行测定。

标本采集严格消毒,静脉明显采用血常规采血管采血,静脉不明显采集毛细血管血80ul,注入盛有EDTAK2抗管内混匀,按照各自的规程严格操作,分别测定WBC和CRP,由LIS系统登记并记录结果。

结 果

判断CRP>10mg/L,WBC>10×109/L为阳性。结果288例患者中CRP>10mg/L 280例,阳性率972%,白细胞>10×l09/L 246例,阳性率854%,从288例住院患者病历中,可以看出确诊为细菌感染125例,CRP 120±30mg/L。明显高于非细菌性感染。

讨 论

机体在严重组织损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时,尤其是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白细胞总数升高周围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急性大出血时CRP主要的生理功能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升高,尤其是内出血时。还有就是在急性中毒时如代谢性酸中毒化学药物中毒时白细胞计数升高。因此,在临床外科工作中患者有无感染和判断感染的程度有时单靠血常规很难把握,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时感到很棘手。急需找到能帮组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的一个灵敏可靠指标,能够指导和判断预后。在长期临床工作实践中找到了这么一个指标。而CRP是一种典型的急性时相蛋白,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非糖化的聚合蛋白,生物学功能主要是识别和激活影响和消长炎症和防御机制。受白细胞介素、TNF等炎性因子的调节。血中CRP能真实反应炎症,且血中CRP快速升高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等干扰因素的影响[1],并且与炎症感染及组织损伤程度成正相关,炎症发生和进展是血CRP迅速上升,当炎症缓解时,CRP水平也迅速下降,恢复至正常水平,CRP这一特性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这也是CRP实验的一大特点。传统的血常规检测对感染诊断不及CRP灵敏,有些患者原白细胞基数低或反应差,感染后白细胞并不相应增高,不能真实反应机体的炎症过程和结果,在某些重症感染时,由于机体受到感染因素应激状态和毒素的抑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反而不一定升高反而下降,不能真实反应机体感染的程度和状态,而CRP很快增高,对急性炎症和组织损伤程度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有重要的价值。

本实验结果证明了炎症早期,CRP迅速上升,如果有持续炎症存在,CRP持续升高,且CRP的变化比血常规能更早、更迅速表现出来,比血常规更有意义,同样检测CRP对临床诊断疗效及预后观察具有重要价值。CRP被公认为是最敏感的炎症指标之一[3],大量文献资料表明[4],CRP在细菌感染时可快速上升,且升高程度与感染程度成正比;而病毒感染时,CRP的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内。今年来国内外诸多文献报道CRP可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病指导抗生素使用[5]。外科感染疾病的途径较多,病情一般较重,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在患者疾病发作时,CRP科常早于白细胞升高,回复正常也很快,有较高的敏感性,实验室细菌感染诊断的检查是血、脑脊液、痰等标本的培养分离涂片镜检鉴定,其过程需1周左右,费时费力,阳性率又低,尤其是现代复杂感染,加上特殊人群的感染,如果2~3天不能退热或减轻症状,患者和家属的焦躁和不满情绪将会给医生一定的压力。因此,CRP的检测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标本量少的特点,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细菌与非细菌性感染的鉴别。CRP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还可以较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抗生素的滥用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不良反应以及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多,已引起临床医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外科医生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出判断有无细菌感染,合理实用有效抗生素,避免过量过长使用抗生素,而CRP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外科医生一定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密切注意病情的变化,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周建华.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国外医学・临床与检验学分册,2004,25(2):183-184.

2 Jordi A,Ignasi B,Pere T,et al.Contribu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Structual biology and host defence function.Clin Chem Lab Med,1999,37:65-70.

3 储怡星,张景锋.C-反应蛋白水平对判断炎症和创伤转归的价值[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3):155-156.

篇2

1.口腔急诊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能

口腔急诊大多以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急症患者为主。因此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临床技能,在专科医院中的急诊科往往由口内、口外医生组成。面对口腔各种急症,要求每位急诊科医师具有全科临床诊疗技能。合格的口腔急诊科医师,不仅要具有口腔医学各专业的临床技能,而且还需要急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严重外伤可能涉及到休克的抢救、心电图及除颤仪等的使用。所以,口腔急诊科医师要具有多学科的临床技能,才能担当口腔急诊科的重任。口腔急诊医学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学科,就要有自己的医学体系和范畴,它既要有全身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共性,也要有口腔急诊医学所具有的个性,因此它应来源于急诊医学和口腔临床各学科。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口腔急诊医学也是口腔临床医学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2.口腔急诊医学与其关联学科

急诊医学与口腔急诊医学: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急诊医学系,中山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还建立起来本硕博教育体系。急诊医学的发展给了我们启示,口腔急诊医学也会顺应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口腔急诊医学也应是全身急诊医学的一部分。颌面部外伤常常伴有创伤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严重的颌面部感染常常伴有中毒性休克和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的改变。它们的急救与急诊医学具有共性。同时口腔急症还常常涉及到心脏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出血性疾病等。口腔外科急症:口腔急诊与口腔外科关系密切,口腔急诊科每天都要处理创伤、感染、疼痛、出血等疾病的患者。因此,口腔外科是口腔急诊医学和急诊科的重要内容。口腔内科急症:牙体牙髓病急症是急诊科的主要内容。急性牙髓炎是口腔急诊科就诊最多的急症。另外,急性根尖周炎、牙体劈裂等也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口腔黏膜病急症:口腔急诊科也常接诊口腔黏膜病急症,如口腔黏膜溃疡、血泡、带状疱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口角炎、鹅口疮等。口腔修复急症:如冠折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固位钉(或纤维桩)光固化树脂暂时修复、冠桥脱落复位粘固等。牙外伤急诊就诊率很高,特别是前牙,损伤后严重影响美观,患者常常要求即刻治疗和修复,临时修复也能使他们感到满意。口腔急诊涉及面很宽,口腔急诊医学做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独立出来,与其它口腔临床学科并列,有利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将口腔医学各学科中具有“急性”特征的部分抽出来,与全身医学和急诊医学相结合,形成一个独立的口腔急诊医学体系[2]。

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制的建设

口腔急诊医学不仅要面向口腔医学五年制学生,还应培养口腔急诊医学的高层次人才,如培养相应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是社会需求和医学及口腔医学临床综合学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它不但有益于人类社会和造福于人类,同时也有利于临床口腔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应纳入口腔医学五年制常规教学内容,以五年教育为主全面实施口腔急诊医学教育,它有利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五年制口腔医学人才素质。要编写和选择好口腔急诊医学教科书,各口腔院系应建立和完善口腔急诊科及教师队伍的培养,即口腔急诊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师的口腔急诊医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口腔急诊科可由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正畸科的医师组成,通过在急诊科的临床实践和培训,让这些医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具有多学科临床技能的急诊科医师,并成为本科生口腔急诊医学教学的主力。同时应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批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使口腔急诊医学专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口腔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建立口腔急诊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口腔临床综合素质人才是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为口腔医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综合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创造条件。为了口腔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可以让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内科热爱口腔急诊医学并能够研究和发展口腔急诊医学的专家教授做硕士、博士生导师,组成培养口腔急诊医学博士、硕士的梯队教师队伍。为口腔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口腔急诊医学教学人员,同时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口腔急诊医学医务人员。口腔医学院系有必要将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上来,为口腔急诊医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

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

口腔急诊医学的诞生和发展有待于口腔医学同仁的认识、努力和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渴望口腔急诊医学的兴起,口腔界的各级领导可以考虑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如下环境和条件。

1.口腔急诊医学专栏的开设国内有多家口腔医学杂志,有条件和有稿源的杂志可以考虑开设口腔急诊医学专栏。为口腔急诊医学的普及、交流和提高提供场所。为口腔急诊医学的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提供园地。

2.口腔急诊专业学组建立的必要性口腔急诊医学涉及到很多口腔外科和牙体牙髓科疾病。这两个学科的专业委员会应设立口腔急诊医学学组,条件成熟时,有必要建立综口腔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口腔急诊医学学术交流活动,发展口腔急诊医学事业。

篇3

【关键词】:急诊外科;诊疗思维;诊疗方法;漏诊;成长

一、目前国内综合性二级医院急诊外科运转模式

我院同全国大多数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一样,抢救创伤患者时没有固定的专科医师【4】。因此,急诊外科医师能够熟练救治多发伤、复合伤等急危重病例就非常重要和关键。

二、低年资住院医师在急诊外科轮转时的必备功课

1思想上充分认识急诊外科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低年资住院医师,大多参加工作时间短,临床经验缺乏,对于急诊急救工作的认识往往不到位,存在认识不足的情况。概括起来说,急诊外科工作特点是:(1)“急”:病情急,时间急、患者及家属心情急;(2)“累”:急诊高峰期常在节假日和晚间,上班时间不固定,遇有重大抢救还得延迟下班;(3)“险”:急诊外科病人情况错综复杂,甚至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2熟悉医院急诊就诊环境、急诊就诊流程

初次就诊病人常因不熟悉就诊环境及相关就诊流程而造成诸多不便并与医护人员发生争执,所以必须熟悉急诊环境及相关就诊流程以减少矛盾纠纷。

一般普通外科的诊疗程序是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开化验单、开申请单、开处方并做处理,而急诊往往由于病情紧急、时间紧迫,通常进行乱序甚至是倒序执行。

3 掌握外科基本操作、急救技能,培养临床诊疗思维

急诊外科涵盖了大外科的各种急症处理,无菌操作是一定要掌握的。创伤是急诊外科/急救的最重要的疾病谱。

4 理清并掌握“急诊外科患者”的诊疗思路、处理原则【11】

主要表现在四点:(1)掌握轻重缓急的原则,这主要是针对出现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掌握的基本原则;(2)掌握分清主次的原则,处置单个患者时掌握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导致救治失败。(3)部分患者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需尽早明确诊断,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4)病情处置中要有全局意识和原则。其后的三个内容是问、救、检同时进行。开放伤容易发现,闭合伤往往比较隐蔽,为了不遗漏重要伤情,Freeland等建议急诊外科医师应牢记“CRASHPLAN”,用以指导检查,其意义是,C=Cardiac(心脏),R=-Respiratory(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柱),H=Head(头部),P=Pelvis(骨盆),L=Limb(四肢),A=Arleries(动脉),N=Nerver(神经)。最后将抢救、治疗用药详细记录,保存完整的医疗资料,以防发生医疗事故时有证据。

5 掌握急诊外科常规诊疗方法

(1)急诊外科基本诊疗方法

1)维持心跳呼吸:呼吸心跳停止伤者立即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脑复苏,固定颈椎,必要时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2)基本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电监护,一定时间内的病情需正确记录并密切观察,并做好相关科室、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协作,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2)急诊外科疾病谱的流行病学研究

学者白峰等回顾性分析了其综合性二级医院2007年-2012年共5年间的急诊外科就诊患者资料,研究分析报道指出,急诊外科以外伤患者居多,最多的是暴露于动物或者机械性力量下,包括被狗咬伤或者抓伤,被蜂蛰伤、人群或重物机械挤压、推挤或者踩踏等(构成比26.89%)。

(3)常见交通事故创伤患者的处理

(4)高处坠落伤者的处理

高处坠落伤除了自伤和意外坠落之外,多数属于建筑行业的工伤。伤情一般与坠落高度、有无阻挡、着地部位、就诊时间有关。

6 急诊外科漏诊的常见原因分析

医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差、诊疗活动不规范是急诊外科漏诊的首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询问病史不详细,不问既往史,其次是体格检查流于形式,不规范。

7 注意临床经验、疑难病例(个案病例)资料积累,提高医学论文撰写水平

总之,低年资住院医师在急诊外科工作学习期间,要高度重视急诊专业的学习与发展。形成独特的急诊外科职业性格和特点,从而真正满足现代急诊医学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王一镗. 加强急诊医学教学的基本建设及祝全国第一个大学本科急诊医学专业的诞生【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4):272.

2 陈中伟,杨立山. 我国急诊外科的建设及发展模式的思考【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11(7):6541-6542.

3 秦卫东,刘明华,王松. 重视急诊外科专业发展,提高创伤急救水平【J】. 医学信息,2011,4(24):43-44.

篇4

医院领导对急诊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院领导对急诊医学的发展认知程度不同,对急诊科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期的建设思想,对急诊科定位不清,对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在奖金、福利待遇、外出进修等方面也未给予相应的倾斜。

2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建设策略

2.1健全急诊体系的建设

按照急诊医学科建设与管理规范加强急诊医学的建设,建立独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包括急诊各附设科室的建设,急诊各科室及附属部门均设置于急诊区域内。改善急诊影像学、超声、检验服务流程。落实好各项核心制度,要求各级医护人员遵守急诊规章制度,并定期考核。健全急诊体系建设,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儿科、急诊妇产科24h提供急诊服务。制定各种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制定120院前院内危重患者抢救流程和制度,实行合理转诊。加强绿色通道功能建设,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对危重患者实行先救治后付费。及时更新急救设备,保障抢救设备100%完好。

2.2开展院前急救

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突出“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观点,对需要救治的患者,院前急救医师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的救护地点,争取救治时间;对生命体征不平稳患者迅速采取院前急救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对创伤患者采取保护性治疗,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导致不可逆性的伤亡。院前急救的能力体现了医院的急救水平,彰显了医务人员崇高的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对急诊医学科的建设更为有利的是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3开设急诊病区完善急诊科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急诊留观、重症监护一体化建设是急诊医学科的发展模式。基层医院可以根据急诊人次、疾病种类、急诊人才梯队等实际情况开设急诊科病区,病区运行模式按普内科、普外科分组设置。急诊病区的开设有利于急诊医师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利于急诊医师的临床经验积累,有利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急诊医学科的科教研发展。重症监护是急诊医学科的实力体现,基层医院因医疗安全、技术、质量、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较为困难,二级甲等以下的基层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如周边医院等级、患者的疾病谱、服务人群数量、医院的实力等综合性因素考虑是否开设急诊重症监护。

3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发展策略

3.1急诊人才的培养

合理的人才梯队是急诊科和急诊医学发展的关键。基层医院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着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在绩效考核、奖金分配、职称晋升、学习深造等方面向急诊科倾斜。急诊专业的发展需要固定一批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基层医院应坚持将急诊科医生向全科医生的方向培养和发展,使得每一位急诊科医生都能够熟练地处理内外科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继续教育等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有利于培养急诊医学人才及提高急诊科整体救治水平。对基层医院医生的急救专业培训可以采取“走出来,请进去”的办法,一是把医生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短期培训,二是由相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团队上门授课、培训。

3.2急诊医学科的技术提升

急诊医学是综合性的跨多专业的学科,服务对象是内外妇儿等各学科的任何年龄的急重症患者,急诊科医师应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救命医师”。急诊工作对医师及护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每位急诊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及熟悉各种技术操作,包括各种穿刺、气管插管、电复律及除颤、呼吸机的使用、洗胃、放置三腔二囊管等。因此,急诊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医院或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急救技能培训,医院职能科室应定期对急诊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进行考核。

4急诊服务的发展策略

4.1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

急诊绿色通道是救治危重症患者最有效的系统,目前各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发展很不平衡,不适应目前医疗市场和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需要。为了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诊治,提高救治成功率,加强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很有必要。急诊绿色通道是指院内为急危重症患者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急诊预检、抢救室、手术室、药房、输血科、体液检验和影像检查等。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严重创伤、多发伤;中毒、电击伤、溺水以及其他疾病导致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均在来院后立即进入急诊绿色通道。急诊医护人员判定患者病情后及时开放急诊绿色通道。患者无需办理任何手续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先行抢救,在白金10min内积极救治患者。需要行特殊检查或手术者,急诊医师电话联系相关科室,先行检查或特殊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转危为安时再补交相关医疗费用。

4.2急诊的医患沟通

有研究表明医务人员的沟通技巧与其医疗水平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可能的原因是良好的医患沟通引发患者较好的行为表现,从而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医生给予患者详细和完全的指导,患者遵医嘱的几率增加从而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众所周知,急诊医学科是高风险、低回报的科室,看似平稳的患者突发的意外情况可让医务人员措手不及,急诊医务人员工作时如履薄冰,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急诊科的医患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医院的急诊医务人员适时、恰当、如实地同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既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又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名誉安全。国内的前期研究也表明,患者对医患沟通的满意度对其诊后行为有显著影响,良好的医患沟通使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增强。

4.3优化急诊服务流程

篇5

【关键词】 固定医师 稳定队伍 急诊医学 急诊科建设

急诊医学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新的临床医学专业。1979年它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以来迄今已20多年,急诊医学在中国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进步。虽然急诊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我国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医院急诊科发展得很好,但大多数医院急诊科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笔者认为在我国急诊医学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中,最难解决的是固定急诊专业人员,最难做的是稳定急诊医疗队伍的工作,这是阻碍急诊医学发展的“瓶颈”,是影响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主要矛盾。

1 急诊科医师配置现状

急诊科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无论是固定人员还是轮换人员都人心浮动,不安心急诊本职工作,这就是全国大多数综合性医院急诊医师的配置现状。大多数医务人员不愿到急诊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诊工作。

1.1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

急诊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专业固定医师为数不多,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基本上是从内、外等科靠行政命令或“拉郎配”调到急诊科担任专业固定医师的,近些年来也有一些专科、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分配到急诊科担任专业固定医师的,他们均未接受过急诊医学专业教育和急救专科训练。大部分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医师采取各专业科室抽人轮换的方法来急诊工作,由于变动较快,人员不固定,因此不能有效管理,使科内无法进行业务学习、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训等一整套计划,更不用说提高救治水平,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了,最终阻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这种“轮换制”即说明了目前这种不得以而为之的无奈,又形成了“没有来的不想来,来了的老想走,走不了的不安心”不良循环。致使急诊医学虽然有科室、有专业,却始终形成不了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使我国的急诊医疗水平一直在低层次上

徘徊[2]。因此,急诊医学专业固定医师的缺乏仍是一个突出的、严重的现实问题。

1.2 急诊医疗队伍人心浮动,不安心本职工作

调到急诊科担任专业固定医师的,大部分不安心本职工作,会找各种关系和机会离开急诊科,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出路;分配到急诊科工作的专科、本科生、硕士生会通过考本、考研、考博等途径跳出急诊科,急诊科人才流失严重。即便是各专业科室抽人轮换来急诊的临时人员也都存在着“打短工”、“临时工”的思想,把来急诊科工作看作是一种无耐或是一种煎熬,很少有人潜心钻研急救医学,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急诊急救水平的提高。没有人心甘情愿来急诊科工作,无论是固定人员还是临时人员。这些情况都给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和管理带了许多困扰和紊乱。

2 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急诊医疗队伍人心不稳的危害

2.1 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

搞好急诊工作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急诊科没有一支自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其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不可能具有处置急危重症的能力,其最终结果都将是贻误抢救时机而不利于伤病员。

2.2 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的主战场,急诊科则是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部门。无论任何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要涉及到人员伤害时,多为急性经过,故也多在急诊首次就诊。没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极大地影响了急诊急救水平的提高,也就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3 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由于在急诊科担任专业固定医师的,大部分不安心本职工作,轮换来急诊的临时人员也都存在着“打短工”“临时工”的思想,依法执业意识淡漠,急诊的规章制度贯彻不力,急诊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不能紧密衔接,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得不到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控制系统不完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责任制难以落实,因此急诊科是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的高发部门,存在着很多医疗安全隐患。

2.4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以空前的速度建设了现代文明,全球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着重大变革。人类的寿命在增长,疾病谱在改变,交通伤特别是陆路交通伤、生产中的意外创伤都明显增多;各种“天灾人祸”如地震、台风、海啸、水灾、火灾、天然气泄漏、踩踏事件、犯罪袭击等也接踵不断的发生,对急诊医学提出的要求远较以往更高,不但要求现场快速、准确的处理,快速安全转运,同时要求医院有一支知识全面、抢救技术熟练、反应敏捷的急诊专业队伍,能在接到病人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最大限度减少病死率和伤残率。社会对急诊医学的需求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是急诊医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危重急症、灾难事故、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的挑战,大多数急诊科缺乏急诊专业固定人员,急诊医疗队伍人心不稳的现状难以完成使命,不仅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

3 影响急诊医疗队伍稳定性的原因

3.1 不能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

从事急诊专业的医师热爱急诊专业,把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视为最大的痛苦。如果一个医院急诊科仅仅停留在只能诊而不能治,仅仅担任分诊转运的功能,那么急诊医师他就会感到专业上没有前途,就不会安心急诊工作。在以分诊、应急和初步急救为主要职能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缺乏能为社会认可的专业,由于急诊专业得不到发展,急诊医务人员就没有自己的真正地位,是医院中的弱势群体。在现行急诊管理体制下的急诊科工作,很多人感到专业发展没有前途,年轻人因学不到技术感到自卑,极大地挫伤了急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试想一个主要以手术治疗手段为显著特征的急诊外科专业,如果让其外科医师放下手术刀,仅仅从事与外科手术无关的病人分诊转运和病人的临时处理,又有哪一个立志在专业上有所发展的外科医师会心安理得安于现状呢?这是一个十分浅显易懂的常识,而我们有些卫生行政部的决策者和医院的管理者往往搞不明白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3.2 急诊医师工作极为艰辛

工作量大和工作时间长,超负荷运转,夜班多,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大,节假日无法安排休息,急诊工作的艰苦性是其它专业所没有的。

3.3 急诊医师工作难度大和风险极高

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背景复杂,急诊医生岗位责任重大,易发生纠纷,工作中难度大和风险极高,经常受到酗酒者、吸毒者、精神异常者和地痞流氓的骚扰,被打或被辱骂事件时有发生。

3.4 急诊医师的尴尬境地

在社会公共救助和保险业尚不发达的我国,急诊医师常常面临病情危重而身无分文,或者是身份不明的患者,既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又要承担费用无法落实的巨大压力,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本意想行善反要倒贴工资,追讨欠费不成功反要急诊医生来赔偿这种状况在少数医院也时有发生。

3.5 急诊医师待遇往往偏低

急诊科普遍福利不平衡,奖金不高,急诊医师待遇往往偏低。急诊科是一个担负处理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窗口,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急诊医生从体力上和精神上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本应得到社会的补偿,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

3.6 急诊医师晋职困难

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没有急诊专业职称晋升体系,急诊医生如要晋升职称必须挂靠其他原专业,而其他专业的评审专家很少涉足急诊医学,他们往往是从自己专科业务的角度来衡量,而忽略了急诊医学的特点和专业的特殊性,急诊医生由于常年脱离原专业,在这种职称评审现状下,急诊医师晋升职称困难。

4 固定急诊医师在急诊科建没中的意义

急诊工作是否及时、妥善,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危和预后。急诊工作的状况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3]。而搞好急诊工作必须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急诊科没有一支自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急诊科的建设发展和提高救治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就无从谈起。急诊医学学科要保持可持续发展,要和国际急诊医学接轨,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一支热爱急诊专业、献身急诊事业的固定急诊医疗队伍,因此急诊人才建设是急诊学科发展的根本。

5 建设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的对策

先进的、科学的急诊管理制度应当是应当促使医务人员热爱急诊专业,安心急诊工作,献身急诊事业的一种充满活力的制度。而大多数医务人员不愿到急诊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诊工作这种现实,这说明我们的急诊管理体制的确出了毛病,不能不说现行的急诊管理体制存在着极大的弊端,严重地阻碍了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现在已到了不痛下决心改革现行的急诊管理制度急诊医学就不能发展的地步了。实践证明:凡是急诊医学的发展搞得好的急诊科都是首先解决了急诊医师的固定问题,把稳定急诊医疗队伍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5.1 高度重视固定急诊医务人员的问题

现行的大部分综合性医院急诊医生的“轮换制”是一种无能力解决固定急诊医务人员,不得以而为之的做法,是一种回避矛盾的做法,必将影响急诊科的建设和发展,从而降低急诊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要改革现行的急诊管理制度,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切实把急诊工作搞好首先就要下决心在急诊科解决固定急诊医务人员的问题,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急诊科医生的固定制度,摒弃急诊科医生的“轮换制”。人命关天,世上再无比人的生命更为宝贵的东西,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要把解决固定急诊医务人员的问题看成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危的大是大非问题,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原则。医院应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充实配备急诊科固定人员,确定人员专业配置合理的编制基数。坚决反对口头上说重视,实际上不重视那种言行不一的作风。

5.2 明确急诊医学的范畴,界定急诊科的诊治范围

急诊学科和临床各学科特别是内外学科在专业上互相交叉和互补,这是现代医学许多专科之间普遍的发展趋势,最高卫生行政部门和最高学术机构应进一步阐明急诊医学概念,弄清楚急诊医学的构成和研究范围,明确急诊医学的专业特点,界定急诊科与各临床专业科室诊治的范围,规范急诊医学的运行体制和专业范畴,完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确立急诊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加强急诊科的建设,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从事急诊第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而并非依靠那些对急诊医学的发展说三道

四、品头论足的人,政策的制定必须从有利于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有利于急诊医疗队伍的稳定为出发点,这点对于下决心改革现行急诊管制体制的决策者来说,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5.3 做好稳定急诊医疗队伍的工作

5.3.1 稳定急诊医疗队伍最重要、最主要的问题是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使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有所发展。使命感、成就感是金钱和其它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必须明白急诊医师要求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是宪法所赋予他们的神圣劳动权力,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角度讲,任何人都无权予以剥夺。

5.3.2 医院要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根

据医院级别要求建立急诊病房、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最大限度地将部分急诊手术前移至急诊科实施,这是急诊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稳定急诊医学队伍、促进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大力提倡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一体化、ICU与急诊科一体化、创伤救治与急诊科一体化的运行体制。上海东方医院成功实施了创伤救治与急诊科一体化的新运行体制五年多来,充分体现了急诊整体救治特点,大大提高了多发伤、复合伤的抢救成功率,使救治存活率达97.5% ,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达91% ,居全国先进水平。上海医院实行危重病、急救医学一体化运行机制近十来年学科建设和专业技术都得到了发展 J。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集临床、教学、科研、出版、培训五位一体,在国内最早建立急诊监护室,率先实行二线急诊模式和多发性创伤的一期治疗,以严重创伤救治、危重病监测治疗、急诊微创治疗、脑复苏、院前—— 院内紧密结合的城市急救体系为临床特色,这是一种全新的进步。在该院急诊科里有一种全新型的医生,他们能够胜任常规的监护室里的工作,又能上各种多发伤的急救手术,还能自己上手术麻醉,也能自己气管插管和各种深静脉的置管。他们是一种“通科加特长”的医生。这些经验值得重视和推广。如果不能开展急诊急救工作,即便固定了急诊医师,也建起了手术室,也难以稳定人心。

5.3.3 政府和医院的各级领导对于从事急诊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对于他们极为艰辛的工作给予公平的待遇,这是稳定急诊医疗队伍很重要的方面,应理直气壮地为急诊科医务人员排忧解难。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外出学习进修、晋升聘任职称、奖金发放等方面适当向急诊医务人员倾斜,给予特殊对待。真正使热心于急诊医学的优秀人才过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参考文献

[1] 崔华中,邓利芝,陈丽卿,等.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2):39—41.

[2] 武秀昆.急救中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