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的困惑范文

小学语文的困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的困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的困惑

篇1

1.观念的更新

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着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较为普遍,这些都需要认真的加以研究解决。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师自身方面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训,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有的地区居然是这样进行培训的:给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发一本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手册,然后让他们做一张试卷,教师的任务就是到学习手册上找现成的答案。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现实的落差

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客观存在的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虽然正在积极研究与实践,总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小班化教学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基本上很多学校都是人满为患,每个班级都有将近50名学生,甚至有的班级达60多人。有的教师说:“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了,哪里有时间来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啊。”课程改革步伐太快,许多与其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课改信息闭塞,致使课程实施在落实到不同学校时,效果往往是差异悬殊的。

4.教育科研急功近利

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对于教育科研,学校领导想的更多是通过科研搞出学校特色,追求“宣传效应”,而教师参与科研很多都是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捞取资本;且学校之间进行评比时,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特别是从课题报告的撰写到课题论证,从课题计划的制定到课题研究的真正展开,有着许许多多烦琐的“程序”,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经验没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科研的质量可想而知。

二、思 考

1.走出课堂,利用室外情境。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学以多种形式、在多种阵地上进行。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将学生领出课堂,走入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情景来为教学服务。

教学二年级语文《秋游》一课时,讲到“天空中的云,有的像……有的像……”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操场,让学生实地对天上的云进行观察。当时天气晴朗,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课文中的情境差不多,这对观察很有帮助。

学生发言极为积极。然后再领学生进课堂,进行《秋游》的学习。由于学生有了直接的体验,对课文中的内容不但理解得透彻,而且朗读得特别有味儿!

这里,我利用大自然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免费且实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体验。

2.动手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低年级学生对于具体、感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逻辑、抽象的事物就不太喜欢。苏教版二年级《动手试一试》一文,虽然记述的是一件事情,但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却是需要逻辑分析去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借助课文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场实地、真实的实验,让学生免去了分析的过程,而只需进行观察与思考。

我先端出满满的一杯水,放入一个石子,让学生观察其结果。学生观察得都很认真,发现水漫了出来。然后我问,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会漫出来吗?学生答案不一。于是我现场实验,将带来的一条金鱼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结果水也漫了出来。然后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由于已经知道真实的答案,且是看着实验知道的,学生对后面的学习就顺利了许多。

三、借助道具,渲染对话情境。

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童话故事。对于课本上的几篇寓言,也是情有独钟。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导入和学习时,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如果在朗读时,仍能使学生保持一种十分兴奋的心情,无疑非常有利于学习。而分角色朗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在分角色朗读教学环节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道具,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得开心、读得开心、演得开心。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学习得更加有趣,也使教学变得更有声有色。在教学中,要适时、适量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情境,使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改 困惑 思考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当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对于当前的语文课堂改革,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改革,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困惑

1.观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师自身方面。“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训,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有的地区居然是这样进行培训的:给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发一本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手册,然后让他们做一张试卷,教师的任务就是到学习手册上找现成的答案。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现实的落差。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虽然正在积极研究与实践,总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小班化教学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基本上很多学校都是人满为患,每个班级都有将近50个学生,甚至有的班级达60多人。有的教师说:“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了,哪里有时间来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啊。”课程改革步伐太快,许多与其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课改信息闭塞,致使课程实施在落实到不同学校的时候,效果往往是差异悬殊的。

4.教育科研急功近利。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对于教育科研,学校领导想的更多的是通过科研搞出学校特色,追求“宣传效应”,而教师参与科研很多都是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捞取资本。而且学校之间进行评比时,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特别是从课题报告的撰写到开题论证,从课题计划的制定到课题研究的真正展开,有着许许多多烦琐的“程序”,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经验没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科研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对当前小学语文课改困惑的思考

1.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实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科研为手段,以规范化的工作规程为保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快建立包括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推进课改机制的建立,尤其要重视对农村课改学校的支持。

篇3

关键词:边远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困惑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31-01

边远民族地区的文化相对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们的语言交流都主要为地方方言,所以,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现状

边远民族地区的教育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城镇地区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民族语言的影响,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作为教育部门也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这方面的区别,要慢慢地提高这个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笔者是长期在民族边远地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有很深刻的认识。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很多的儿童进入学校之前都没有上过学前教育,基本上听不懂普通话,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很多教师也都是少数民族教师,大多应用双语进行教学,慢慢地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识字能力。边远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语言条件的限制,语文水平比其他地区相对次后,成绩也相对较差。例如,新疆等地民族地区的学生,很多到中学还不会说普通话,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教育教学机构和领导部门,在以《教学大纲》为准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上有所自主创新,研究出一套适应本地区民族的教育教学方法,为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服务。

二、要重视新课程教学改革,因地制宜

在全国上下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大张旗鼓的进行着,而实际的成效到现在也没有太大的改变。新课程改革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在应用上不能走形式主义,要讲求“道法自然”,所谓的“教无定法”就是讲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讲灵活性,随机应变,不能生拉硬扯。要从学生的识字、阅读、作文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学生语文知识面。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教学硬件设施较差,比如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科技教学设施还基本没有完全落实,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教学实际情况,自制一些教学挂图、直观教具等,在教学中起到直观、加强记忆力的作用。而很多地区的课程改革情况是,传统的教法还未退场,素质教育只是表面的提倡,喊了几年的口号就好像又消声匿迹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也不大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放纵自由的心态。所以,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站在时展的高度,立意高远,在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提高汉语言文字水平。

三、语文教学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缺乏发展活力

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至今还处于一种发展的盲区,缺乏生活动力,这主要是我们还未正确认识其重要性的原因。其实,这些地区的学校要加强开展一些教学活动,例如,学校经常组织开展一些朗诵诗文竞赛活动、猜字谜、作文竞赛和创建校报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兴趣,教师也在教学当中缺乏动力,这就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现象,使语文课教学显得苍白无力,这也是民族边远地区语文教学现状之一,所以,我们在抓好其他科目的同时,也要重视这门工具学科的教学。

四、不能为教学而教学,走形式的教学应该改变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一直走在一种形式主义之中,教师在教学当中走形式,学生在在学习当中也走形式,领导在指导上也走形式,所以,形成了极端不负责的现状。语文教学可称之为“国学”,是更应该使我们引以为荣地去教与学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都在应用这门学科的知识,作为教育者,应该寻找一条新的教学之路,不断提高边远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五、识字、作文教学的困惑

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在识字上,由于学生受民族语言的影响,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难题;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而这些地区的学生作文水平都比较落后,也是由于语言差异引起的,往往把少数民族或地方方言作为作文的造句,在语法上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总之,边远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和改革,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搞好这些地区的语文教学工作。

篇4

【关键词】课改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173-02

新一轮的课改已经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那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呢?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

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由于长时间远离城镇,信息闭塞,新的教学理念引不进来,从而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以至于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这样一来,往往缺乏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最终呈现出了:教学思路公式化、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教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流于形式,还依然恪守“应试”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素质和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而受考试这一硬性指标的影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上,仍把语文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把语文的人文功能放在第二位。语文教学仍强调“双基论”、“工具论”,教师是教学目标制定者,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学方法的选择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学生只是添装的“容器”。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

(一)观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二)教师自身方面。“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三)现实的落差。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虽然正在积极研究与实践,总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致使课程实施在落实到不同学校的时候,效果往往是差异悬殊的。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要开放思路,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曾经有这样一个形象化的例子: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结果,学生一开始画得大多不像苹果,直到第三、四次才像苹果。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支粉笔,让学生打开书,开始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让学生照着画,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就画得很像苹果。这例子就像我们当前新旧课堂教学的差异。所以我们应把我们的社会、生活、大自然引进我们的语文课程,以此弥补教材的不足,丰富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在实践学习语文,从而画出更真实的“苹果”,学到更实在的语文。

(二)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新课改最关键就是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是教师由传统课堂的主讲者和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就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同时,要制止在课堂上的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活动。如在组织学生讨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可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综合、筛选,选取一些关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

篇5

有价值的问题,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必须把石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发现问题,使学生敢问、会问、能问。这样,精彩高效的课堂才会不断呈现出来。

一、自觉地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敢问。

教师要积极进行心理移位,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把自己的外在权威隐蔽起来,亲近学生,接近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适当学生化,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心、同样的求知欲、同样的认知兴趣、同样的学习情绪、同样的行为来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雏化”,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

请看于永正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片段: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

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象……得改一改。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女儿。

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子女的,抱母亲又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

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请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

对学生有些零乱的问题,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感到心理自由,学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产生了更多的问题,诱发了更多的想法。后来明确地指出答案就在书中,引发了学生读书的激情。

二、教师必须善于对自己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行为和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让学生会问。

《珍珠鸟》教学片段:

师: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能说说吗?

生1:作者用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为什么说“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呢?

生2:既然珍珠鸟是一种很怕人的鸟,为什么却可以与作者越来越亲近,甚至在作者的肩头睡着了?

生3:最后一小节写道:“信赖,不就是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里“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师:问得好,说明同学们爱动脑筋、会思考。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读懂这篇文章,解决这些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开篇就引学生入疑,在学生自学后质疑,从不懂的问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对这种一改过去师问生答为生问教师点拨再由学生自己回答的课特别感兴趣,学习十分投入。提问本身更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对学生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发展,满足了学生个别化的情感关怀。

篇6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困惑 对策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

习作,习作,顾名思义,就是练习写作。小学生写作文,就是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本不应是件难事。可直面现实,教育家于北辰老先生的这段话:“小学语文教师竭尽所能传授字、词、句,(段、篇),小学生勤奋学习字、词、句,(段、篇),家长们点灯熬油辅导字、词、句,(段、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不但没有使小学生顺利通过‘作文关’而且把对作文的恐惧和无奈交给了中学,继而又转交给了大学……”并非危言耸听!这是为什么?笔者以为,小学作文教学最根本的症结在于:

1.未闻习作,先畏习作。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不强,所以各科教学都采用活泼灵活,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可是一进入二三年级,开始作文了,教师家长便开始自觉不自觉的对学生进行心里暗示:“要开始写作文了,作文很重要,写不好语文成绩就上不去,甚至会下降……”孩子在没有接触作文前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语文基础好的孩子瞻前顾后,不敢轻易动笔,基础差一些的孩子更是不敢动笔,可想而知,学生带着这样一种恐惧心理,怎么能敞开心扉,在作文中表达思想,释放自我。

2.对“生活习作”作文的概念认识模糊,导致作文教学方向不明。

“生活习作”不是参赛或投稿的“作品”,只是一项练习用笔把话写明白的作业。但它又是一项特殊的语文作业。因为唯有这份作业,如同儿童心灵的一扇窗口,能让人窥视其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爱好、情感,能反映其语文学习的应用能力、智力发展与人文素养的状况。

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练习看图写话,三年级开始作文,到小学毕业,作文要求一般为400字左右,可是在这几年中能够真正学会作文,顺利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家长看重每一次习作训练,总结了许多应试题目,翻来覆去的让学生作文,不是《难忘的一件事》就是《难忘的一个人》,学生从开始写作文就写这些,每学期要写好几次,教师讲评也就是那几篇范文,学生倦了,厌了,失去兴趣了。孩子们丧失了留意生活,随手作文的习惯,小小的头脑里只有应试作文。

3. 读写结合落不到实处,小学生有话说不清,难以体验到成功。

众所周知,读书是吸收,写作是输出。读写结合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当前的阅读教学,若从公开课上看,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听各级公开的阅读课,师生交流自如,时时擦出思想的火花,确实让人感到是一种享受。可翻一翻学生的作文本,看一看习作内容:错别字虽不连篇,但篇篇不少;文不通句不顺,表述不清的思想内容,篇篇都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和书写更是不敢细看;至于内容的真实程度,有多少真情实感更不得而知。所以大多教师对批改作文视为负担而少有愉悦之感,皆期盼着能早日走出这尴尬的困境。

目前,小学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均放手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去学的做法,有其培养自学能力的积极作用。但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忽视对字词的语感教学,尤其是对字词的品评和感悟指导,长此下去,学生得不到咬文嚼字地训练,得不到文字美的熏陶,在习作中运用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自己感受的意识就会淡薄,正确写字,准确选词就会感到困难。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在面对困惑的同时,教师们也一直在积极的总结解决困难的对策,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年左右,我对此有以下几点粗浅的心得。

1.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培养主体意识。

心理学认为,要使儿童学得好,关键在于要使儿童自己愿意学,乐意学,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使儿童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写作启蒙阶段,应该特别注意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当从低年级开始,使小学生知道,写作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特别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写作的潜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鼓励他们写作,爱护他们想说和想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夸讲,是他们不断增强自信,这样学生就会乐意去写,对写作充满兴趣与自信。这也是教师写作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2.结合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命题。

命题就是确定题目,命题作文即按确定的题目作文。它是作文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能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反之如果题目不当,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米下锅。为此,作文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命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使每次作文在学生布局谋篇时,突破一个难点,突出一个重点。因此,教师必须思想端正、目的明确,在教学前要想出好题,从有利于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自由选择材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想象力为出发点。第二,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里,学生有家庭状况的差异,如有的随父母坐过飞机,看过大海,登过高山,有的则从没出过远门,若教师让学生写大海、高山之类的文章,一些学生就无法可写。为此,我们可能出半命题作文,如《我第一次……》或《我爱……》,让学生去补充完整后再去写。此外,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还必须注意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及时性。

三、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中,作文教学如同一块尚未完全开发的处女地,有许多内在的各种联系等待我们去认识,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疑惑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破解!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都应在这个急需开发的处女地上一展身手,释放才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彻底摆脱作文难、作文差的阴影,探索出一条高效、低耗的教学新思路,新途径,让小学生作文这朵“心灵之花”,在我们小学生的笔下也能散发醉人的清香……

参考文献

[1]刘永康,《写作的本质》,语文教育学P150~152

[2]刘永康,《写作的基本规律》,语文教育学P152~154

篇7

第一、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第二、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提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第三、不学语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吟诵法,让学生利用读书的语气感悟,主要通过学生,老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进行对比,而产生共鸣;也可以进行教学情境法,来让学生感悟,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情境,让学生们都能融洽到情景中;还可以利用传授的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里产生感悟。

第四、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行为,那如何去备好课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合作者,那么教师跟学生是平等关系,在学习中,备课中,可以去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去发现问题,通过课堂的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与个性,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化,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找问题,可以同学提,老师提,再一起解决;还可以通过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字、词、句、画等入手,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五、课堂新用语的运用机械化,从教材难引到实践

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要以教材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然而就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一句课堂口头语“你们读懂了什么”,从这句话中,我们就知道还是不能走出“教教材”,新课程的教材,使我们在课堂提问下,学生无语。

篇8

关键词: 问题解决 困惑 对策

新课程把问题解决作为四大目标之一,但不再设置专门的章节,而是渗透到其地学习领域中。它一改传统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生命活力。生动的情景,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一新颖、新奇的内容也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一年级学生刚接触“问题解决”时,几乎所向披靡,没有任何困难,而进入三四年级,很多老师出现困惑,比如:有的老师提出,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相结合,一节课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问题解决为重点?还是两个都是重点?有的老师说:由于类型多,学生对于文字表述的应用题看不懂。还有的老师反映:“两步计算的问题学生找不着思路”,“综合列式学生困难大”,“班级里好的学生真好,差的学生真差,两极分化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计算与问题解决相穿插,由于知识点较多,让所有的学生都掌握确实较困难。很多学生计算都是很熟练,对于问题解决就更难以掌握。

其次,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呈现或教学时比较注重“景”,而忽视问题解决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的方法求解或近似解,并在实际中检验,这是第二个转化。现在的新教材,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经常提供生活具体情景,让学生选择,整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是长处。但在完成第二个转化时,往往一带而过,显得十分单薄。认为学生了解了生活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解题列式,不需要解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一旦遇到问题需要两步计算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

如果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那么新教材的“问题解决”则是采用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度”的把握提高了难度,因此我们要细化自己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考能力。

一、分析教材,均衡问题解决与计算教学的比重。

在教学问题解决与计算结合的内容时,教师要分析教材,确定所教内容是以计算为重点还是以问题解决为重点。如果以计算为重点,那么无论是创设的情境还是提出的问题都要为计算服务,数量关系尽可能简单一些。如果安排了问题解决的练习,那么也是为了把所学计算方面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理,如果以问题解决为重点,那么课堂就要围绕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问题解决进行,其中要用到的计算不能成为问题解决的绊脚石。

二、突出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分析数量关系,在原应用题教学时被特别强调,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读完一道题后,就立即能看到题目的骨架,这个骨架就是数量关系。例如:人民电影院楼下有411个座位,楼上比楼下少175个座位。人民电影院共有多少个座位?(楼上的座位+楼下的座位=总座位数)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的问题解决可以不讲数量关系,其实不然。许多常见的数量关系既是数学化的,又是生活化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从生活实际中提炼而成。我们只要走进商场,就要和“单价”打交道;至于“速度”及与它相关的词,诸如“高速公路”、“超音速”等,小学生也了解颇多。人们的生活、工作到处都需要数量关系,并用它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比如各行业都有自己所需的计算公式(数量关系式)用于生产、生活、调查、统计等。即使是一场球赛,也要统计如投篮命中率等各种数据,一场歌手比赛的评分也有一定规则。另外,学习数学就要学习数学方法,分析生活中各种数学因素之间的联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总结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规律,就要得出并掌握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定律,以及包括数量关系在内的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以其简约、概括等特点,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试想,一个搞不清数量之间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解决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随着年级升高逐步提高要求,形成数学模型。

三、实事求是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数学建模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如列表整理、枚举、还原、假设、转化、猜想、实验、分类、对应等。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数量关系的分析代替学生丰富生动、个性不一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展示。但是,我们不能全部抛弃传统应用题教学的精华。教学中,我国广大教师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如引导学生操作或模拟,画示意图或线段图,列表或摘录条件,分析综合法、假设法、逆推法、转化法等,这些解题方法能使隐蔽关系明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叙述,找到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3]唐瑞芬主编.数学教学理论选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1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

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们必须控制好时间,避免迟到,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时间去学的,不是可以随便浪费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给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3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提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4不学语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培养?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吟诵法,让学生利用读书的语气感悟,主要通过学生、老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进行对比,而产生共鸣;也可以进行教学情境法,来让学生感悟,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情境,让学生们都能融洽到情景中;还可以利用传授的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里产生感悟。

5课堂新用语的运用机械化,从教材难以引到实践

篇10

关键词: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活动;问题;

应用文作为传递重要信息、处理公共事务、表达思想的重要课程,其在高校中的设立对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综合性人才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文写作与一般的诗歌。散文写作不同,应用文写作讲究写作内容的简洁、实用,不注重运用修辞手法等,核心在于传递完整准确的信息,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与学习中运用十分广泛,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

一、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困惑

(一)规划教材内容过于求全,缺少专业特色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基础,而在高校应用文写作教材的安排上存在以下问题:高校应用文写作专业教材编写不合理,教材知识理论性过强,学生难以理解,知识更新慢,严重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目前,现行的应用文教材内容安排如下:绪论、行政文书、事务文书、科技文书、财经文书、司法文书、传播文稿以及文书处理等,首先,应用文写作教材的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过高,实际的教学案例较少,使教学过程理论性过强;其次,应用文教材的内容安排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切合度不高,难以为学生所学专业服务,其工具性特点并不显著。

(二)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

在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一味注重对文书概念、特点的讲解,对各种文体写作特点的掌握,而缺少对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训练,这脱离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应用文写作的重点在于分析问题并对问题加以解决,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堆砌使得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大大降低。

(三)学生缺乏热情、学习积极性较弱

应用文写作课程理论性、概念性过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并不高涨。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在课堂上缺少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课堂反馈效果差。同时,学生写作基础的薄弱也是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的一个原因。

二、改善目前高校应用文写作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教材内容,体现专业特色

教材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应用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高校首先应该选择合适的应用文教学教材。教材内容的安排应该尽量简洁,抛弃理论性过强的内容,增加实践性、工具性的教学内容,减少应用文写作教学环节,简化应用文写作教学程序。另外,对于高校应用文课程教学过程而言,专业化教学是目前较为重要的一个方向。因此,应用文教材的改革应以不同专业特色为导向,在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此提高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效率。

(二)结合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丰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及改善教学现状具有直接且有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摆脱对应用文教材的过度依赖,丰富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情景演绎法、感官刺激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师要营造自主开放的应用文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相互间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联想发散能力。如在会议稿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参加会议,以了解实际的会议流程。此外,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适当减负,根据教学大纲对应用文教材知识进行梳理,必要时可增加教材以外的学习内容,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应用文教学质量,使学生写作素养和水平素养得到全方位地提高。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应用文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知识点较多,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枯燥无味的状况。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改善应用文写作学习效果,提升应用文写作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自主理解各类文种的内涵和概念;其次,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有关竞赛活动,如应用文写作大赛,并广泛动员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认知度和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最后,教师要采取恰当的考核评价方法,以激励学生为主,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应用文写作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篇11

“一边是许多企业追着我们抢毕业生,一边是我们四处奔波到各个中学找生源,这种奇怪现象就是技工学校的真实处境。”说起技校的就业和招生,泉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柯老师既自豪,又是一脸的无奈。

据了解,每年六七月份是技校招生办最为忙碌的时候。而实际上,每年春节过后不久,许多技工学校就开始谋划招生工作。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技工学校要红火起来,要走的路依然很长。

招生遇“堵”

柯老师告诉记者,虽然泉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技校,专业设置和学校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都有利于吸引生源,但在招生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人为的障碍。“有些学生不是不愿意上技校,但我们去招生时,一些中学为完成当地教育部门下达的给所属职业中专供应生源的任务,一般都不欢迎我们进校宣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关系给中学校长、老师做工作,才能把招生简章发到学生手里。”

南平紫阳技工学校校长助理告诉记者,由于一些中学“不让技校进,不让学生出”,技校没有机会向学生直接宣传,直接影响了技校生源数量和质量。

一所技校的校长透露,技校招生历来都会给中学教师一些回扣,这已经是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了。花钱招生,这也是技校争夺生源不得已的一种手段。而今年,有关部门下发通知,严禁在招生工作中出现劳务费、回扣等,否则将严肃处理,这无疑给技校招生戴上了一道“紧箍咒”。

据了解,按照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技工学校归劳动部门管理,而掌握生源的中学属于教育部门管理,这就不可避免地与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中专、职业高中、高职等学校面临争抢生源的问题,因此技工学校在招生时遇到“封堵”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学历至上

普通高校的连年扩招,也给技校的招生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莆田市技工学校的王校长向记者感叹,只要能上大学,没有哪个学生愿意来技校。

福建省虽然从2005年开始就将技校招生列入了教育部门的中职招生手册,但在传统的观念里技校只是一种依附。在填报志愿时,技校也一直“垫底”在最后一栏。

“念技校?有没有搞错啊!孩子去了那里,不等于害他吗?”这是很多家长的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而技工学校的办学目的,就在于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的毕业生,最终都是要进工厂、下车间,去做工人的。

莆田市技工学校的王校长坦言,在目前的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下,如果让他选择子女未来的出路,他也会选择被社会认可的方向发展。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获得理想的工作,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因而也就成了社会教育的趋同。

王校长同时强调,为了让技校学生对技术工人有更深的理解,他们学校在学生入学开始就给学生直接灌输正确的择业观点:技工就是工人,在学习过程中就是要把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摆在第一位,就是要做好自己是一名产业工人的角色定位,以适应今后步入社会能较快地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的需要。

升级艰难

“考技师难过考研”,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从一名初级工变成中级工、高级工甚至技师、高级技师,这个“孵化”过程让人难以想象的漫长,也让大多数工人视为畏途。

有关人士表示,我国现有“技师”资格考试有着许多严格的限制,“技师是技工里的博士后”之说在工人中间不是夸张的说法。

据福建省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数字显示,福建全省持有技术等级资格证的工人只有40万人,其中初级工20万人占50%,中级工18万人占45%,高级工1.7万人占4%,技师3499人不足1%。特别值得―提的是,高级技师只有区区68人,而且大多分布在厨师、美容师等第三产业。影响技工升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企业。对企业而言,一旦技术工人评上高级工、技师,就有可能“流失”到更好的企业去。对此,福建省委党校经济学研究部副教授陈新表示,打造高级蓝领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利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

他说,企业最担心自己辛苦培养的人才被挖走,所以不敢放手培养技术工人,因此制定科学的评比制度,实行高技能高报酬的制度,才能最终留住人才。

经费困扰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更新缓慢也是技工学校本身无法扩大办学规模和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在条件较好的福建省高级技校,戴校长告诉记者,财政拨款能保证教师工资和一些专项经费,但学校的发展规划还有待于列入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资金目前还只能靠自筹。

据了解,当前技工学校之所以受到欢迎,其“杀手锏”就是实习训练条件好,但这也造成了培养成本增高。比如,增添一台数控机床,目前最低的价格就要40万元。同时受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技校学生的学费一直偏低,有的还不及高校收费的十分之一。因此单纯依靠现有技工学校学费收入和财政的有限拨款,很难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戴校长说,由于受基础设施限制,学校虽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但和企业要求相比,近三年的统计,他们目前只能满足企业30%的要求,经费困扰着技工学校的发展。

福建中华职校校长吴若雄认为,公办学校的教育成本分摊到各个职能部门,最终“买单”的是国家财政。而对于民办学校而言,所有成本来源依靠的是自己。民办技校要想发展,只有提高质量,才能从学生那里收回成本。他建议民办学校用负责的态度改变人们的成见,通过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来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有关人士建议,解决技工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扩大社会对技校的认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政府除增加财政经费投入外,还须对技工教育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厦门市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今年3月份,厦门市政府对首批10位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17位优秀技术能手以及10位创业最具潜质者进行表彰,并给予津贴鼓励。获得“厦门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荣誉称号的10位技术工人,从2007年至2011年五年内在厦门工作期间每月享受政府高技能人才津贴500元;获得“厦门市优秀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17位同志,从2007年至2011年五年内在厦门工作期间每月享受政府高技能人才津贴200元。

篇12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改 问题 对策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上每一节语文课,没有准备不行,不进行预设不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校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有明确界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是听课的老师。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任务,不能把听课老师放在重要位置。

一、语文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混淆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于怕听课老师批评这批评那,这也是要改的那也是要改的,忘了自己的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致表演课盛行。此外,我们还发现另一种现象,老师只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写一写,似乎这也是一种创新性的现代化教学,殊不知,此种教育又给学生带来了困惑与不解,学生们在课堂上到底学了些什么?这些语文知识对他们的竞争精神、独立思考有帮助吗?我们教师还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自由权,但又忽略了自己的主导角色,让学生自己趟水摸石过河,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却往往因缺乏教师的点拨与指导而陷入困惑、难以自救,又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为此,我认为:教师应正确把握教学双方角色,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主线,师生互动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依据学习目标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地有机融为一体。还学生应有的学习空间和权利,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学习的环境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教师越俎代庖,过多的精讲细读,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仅是墨守陈规的平庸之辈;教师一味地退后作观众,学生得到的仅是知识的皮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世界观更是无从谈起。

2.教学模式固定化,机械式的按部就班。对于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学生水平、可能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法等等都要进行预设,打有准备之仗,才有可能取胜,才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即使这样,由于语文课的特殊特点,突发事件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丰富的教学智慧,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此,笔者认为: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与教学步骤不能仅仅拘泥于备课笔记,而应依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作适当的调整。课前不仅仅是备教材文本,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多花工夫在教前的准备活动中,搜集资料,破解难点,围绕教学的目标与学生学习的需求而授课,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有机链接。

二、有的放矢,采取应对策略

1.角色朗读引趣法。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些生动浅显的课文,教师无需多讲,只要略加点拨,组织学生朗读几遍就可以了,特别是有些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分角色朗读效果更好。例如讲《骆驼寻宝记》一课,就可以找几个学生分别摹拟老虎、狮子、骆驼等动物的口气进行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各种动物的性格,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转贴于

2.直观教具引趣法。初中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我在讲《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三峡》等课文时,利用教学挂图,再结合挂图讲课文。有时可指导学生依照课文内容搞一些小制作,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在制作中领会课文内容。

3.激情法。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讲课时只有充满激情才能打动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如在讲授《,你在哪里》、《最后一次演讲》、《背影》、《乡愁》等课文时,我借助动情的朗读、动情的手势、动情的分析,让学生都进入了角色,沉浸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讲这些课文时,学生都流下了不同感情的泪水,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4.故事引趣法。初中生都喜欢听故事,我在讲课时,会迎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切合课文内容,适时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例如我讲诸葛亮的《出师表》,就顺便讲了讲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木兰诗》、《扁鹊见蔡桓公》、《愚公移山》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用此法。当然,与课文有联系的故事很多,讲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做到适量为宜。

篇13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精神文化;问题;出路

教师精神文化是指教师内蕴的人格、价值观、心理品质以及职业风范,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到底欠缺些什么?新课改环境下又需建设什么样的教师精神文化?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针对当前农村教师精神文化现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存在的问题

1.教师开放精神不足,教学思想保守滞后

2.教师生活琐屑无聊,缺乏学习提升氛围

3.教师教学自我封闭,缺乏交流合作

4.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建设出路

1.增强教师职业意识与信念,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多年来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偏见,教师工作本身那种繁琐、沉重的压力,以及教师对自身职业价值、对工作成就的期望太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很多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归属感。为唤醒教师内在的职业意识,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师的自我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增强教师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宣传,为教师赢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生涯的尊严和意义,满足他们的被尊重需要。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为教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化心理氛围,激发了教师的主体意识,促使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挚爱和对专业成长的追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2.更新教师陈旧观念,引领教师文化重塑

(1)重塑教学思想观

通过每学期发放一定的报刊书籍款,要求教师有目的地购买、订阅一些书报,并经常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学院间形成一种浓烈的文化氛围,促使教师从多方面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另外,还可以拨出一定的经费保证教师定期外出参观学习,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

(2)重塑农村教师知识观

农村教师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讲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重塑农村教师教育价值观

“农村教育的普及性是农村教师的第一责任。”农村教师要让所有适龄儿童入学、喜爱学校并把厌学与辍学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他们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要面向各个有差异的学生,因材施教,使不同个性的孩子各得其所、各显其才,并具有终身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要把知识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全力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谋生与致富本领。

3.倡导学习文化,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魅力

(1)倡导参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应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家庭之间团团转的生活圈子,并根据教师自身专长和喜好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和扩大社会交往,使教师更具有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2)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职前所获取的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终身学习的方法,不断跟上社会的改革与时代的潮流。同时,注意为教师的各种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

4.抓好价值观建设,培养“团队精神”,促进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1)按照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加强学校设置的处、室、组正式组织的建设,形成具有团队精神的组织

(2)抓好共同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使之产生团队精神

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教师认识两个关系,一个是人的价值首先是社会价值,另一个是个人的自我价值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起来,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在对社会的贡献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校长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满足教职工利益和需要。这体现了对个人价值观的尊重,同时,也促进了价值观的趋同,产生出一种共同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合力,从另一个侧面产生一种团队精神。

(3)做好非正式群体价值观的引领

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不断统一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与全校教职工个人利害关系的认识;吸纳和支持非正式群体正确的意见;充分发挥处室、各组正式组织形式的团队精神的作用等,引领着非正式群体的价值观服务于学校共同的价值观。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精神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只有努力打造健康向上的教师精神文化,引领教师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才能促进教师健康快乐地发展,才能造就出一大批思想有洞见、表述有魅力、行为有创新、教学有个性的名师;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新世纪教育展望.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篇14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困惑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就目前而言,新课改存在着定位不够明确、课程的内容有着“繁琐、困难、生偏、陈旧”、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对分散性讲解、通常进行一些比较机械的重复性的工作、小学语文的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之间不能够很好的融合、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的学工作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片面的追求学科的一个知识系统构架等等一系列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困惑,从而影响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1]。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扰

在很长的时间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都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局面,总是处在一个教学的边缘地位,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即使是在新的时期之下,我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农村的教育问题上,也拨了一批资金进行辅助,但农村的教育却还是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教育范围大、校点较多、师资教育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热情,教师的结构不合理等等。就小学语文教育这是一个基础性的教育工作而言,其所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

1.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困惑

很长时间以来,小学语文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一门学科了,全社会都普遍将视线关注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之中。不难发现,在新一轮的课改的实施过程当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艰难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在农村的小学中,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教材往往会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因为接受能力稍微强一些,通过自主的一个学习和培训往往会对新课程的内容略有所悟,但是一些年纪稍微大一些的教师因为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接受能力又比较的慢,所以往往对新课程的内容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他们在新课改的这样一个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当中不断徘徊,不知道具体的方向在哪里。但当还是要靠分数来决定成绩的时候,就又会朝着的过去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发展。

相比较而言,一些年轻的老师计算已经接受到了新课程的内容,可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没有设备进行新课程的教育工作。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也就只能机械的对学生传递一些所谓的“新课程”,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新课程的实施基本上还是一纸空文[2]。

2.新课程改革的本土化问题

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其实并不是由我国自主开发研究所提出来的,其本质上是结合了国外的一些教育经验与我国自身的教育方式所提出的一种新教育模式。实际上,在现在的农村的一些小学中已经开始实行新课改的教学内容了,可是由于其依旧采取大班式的教学方式,所以即便老师的激情再充沛,教学情境设计的再新颖,当看到一大班的人数的时候,五六十双的眼睛齐刷刷的望向老师的时候,老师就会产生一种困惑。因为老师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保证课堂处于井然有序情况下的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之内,能够让那个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此外,由于农村的中小学的生源相对的较差,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一部分的学生并不喜爱学习,甚至会感觉知识很让人厌烦,而一些能力较强的优等生,也因为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取到更多有营养的知识进行补给,同样会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3]。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扰解决措施

对于农村小学中的学生而言,教师最清楚他们的需求,也最了解适应他们的教学模式,因此农村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实行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倾听教师的声音,建立以教学为基础的教材选择机制;二是要提高教师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三是建立完善的新课程培训制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改变培训的形式,提升培训效率;四是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构,从评价内容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培训机制。

小学的学习阶段是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但是现如今的社会却还是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把小学语文这样一门文艺性质很强的学科蒙上了一层功利化的色彩,这样的后果智能偶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要想新课程的实施有效,就需要从本质上将分数决定一切的这样一种观念给改变了,进而培养学生的一个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上述方式外,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建设,同样也是极为必要的。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新课程的推广不能只是一纸文书下达就可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在相应的政策支持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必须对农村小学中例如投影仪、教室、有关教具等一些教学设施进行换新改进,才能将农村的办学条件改善起来,从而达到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的教学工作不应只是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而应该注重能力的一个培养,才情不是表现在试卷上的,而是生后运用过程当中的。只有针对新课程改革下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才能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加快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中华.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基础教育研究[J].201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