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范文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47

初中历史授课技巧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一、前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中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有时较多的内容形式还是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为教育题材,所以,有的教师会认为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好教”,而且也认为学生对历史产生“好学”的心理。但每次的考试成绩多数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历史老师没有清楚地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没有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好课堂上的45分钟,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不很理想,仍然需要教师对教学技巧进行改进。所以,需要教师们积极地探寻初中的历史教学方法技巧,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运用灵活的多媒体技术与多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们再现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加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直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并对照这些问题作出相应的改善方案。

二、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的突出

初中的教学需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12~16岁的青少年。教师授课时应该紧紧地抓住这些青少年喜欢在历史课堂上听并记那些形象性较强人物的事迹和故事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基础的任务就是把简单且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并具体的场面,再现给学生。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尽量去渲染历史背景后再去讲这个时期的历史人物,还要讲得有声有色。这样就会突出人物的鲜明性且富有特色,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栩栩如生。例如:在初中历史教学讲“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时,就可以以丰富的语言,再现火烧圆明园当时的场景,让学生们感受到侵略者的罪行,描述可以这样写:“……残酷的侵略者点燃焚烧圆明园的大火一直持续了3天3夜。整个北京都被笼罩在了久久不能飘散、长达50多公里的黑色的云团里。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且最宏伟的皇家园林。这座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就给烧毁了。大大小小的灰星飘满了所有的大街小巷,一片天昏地暗的场景,就像是发生了日食一样。……”这样的描述有对具体情景的描写,也有对无比精美的圆明园被侵略者烧毁的惋惜,更有对他们这些强盗的野蛮行径的控诉。给历史以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学习的气氛自然也会变得浓厚。

三、讲清发展、注重关联、理清条理、突出结构

现实的过去是历史,历史的发展是现实。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在讲清了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向或纵向的联系,突出结构,注重关联性,讲出发展来。所谓的关联,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内容:(1)历史与现实的关联;(2)一堂历史课的知识的内在联系;(3)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现在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国内外重大新闻等,都可以选作联系课文的好素材。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章历史内容,课文中首次提到用于战争时笨拙的坦克、简陋的飞机和远程大炮等非熟悉的军用武器,在目前的教学中就可以联系到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的坦克、隐形飞机以及海湾战争中的“爱国者”和“飞毛腿”导弹等武器。教师再对其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非常有兴趣地了解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懂得现代科技技术的巨大进步会给未来的战争带来怎样的残酷性。再例如讲“明治维新”这一章时,可从日本在隋唐时期向中国学习,然后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的历史,以及日本向西方学习而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历史事实,通过这些历史让同学们学会联系历史内容,并做出归纳总结。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不仅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还需要有开放性的胸怀,主动学习他国一切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先进东西,认识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重要意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目前我国努力实施“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的学习方法,不仅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还能让学生们听来非常有兴趣,易于接受,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也相应地随之提高。

四、结语

历史的教育教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体到初中的历史教育,其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效率还是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技巧,都是教学者在教学道路上需要探求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们都需要经过反反复复地试验和再实践去提升他们自己的内涵,以便达到在传授学生知识时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学习的目的。虽然历史的史实是不变的、唯一的,但是对历史的结论分析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将精力放在把有效并且正确的信息传授给学生方面。当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自己分析等应有的能力时,就会把这些看似唯一的历史结果升华成认知,而有了属于自己分析出来的多方面内容,进而增加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其实,多数的初中学生在认知历史的方面较为迟钝或可以说还是稚嫩的,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中心理解和教师预设的教学中心思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其实并不是一个不好的信息,这有力地表现了这些学生已经“发酵”了老师授予的知识,同时还产生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想法,对此,教师们应该加倍呵护,耐心倾听他们的见解,并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1]王玉玲.中学历史教学基本技巧的拾缀[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5(11):47-48.

[2]曾焰.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技巧[J].华章,2012,8(16):122-124.

篇2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学准备与资源收集。因此,历史教师应合理铺垫学习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另外,还应有机整合网络与教学资源,这是因为网络中涵盖丰富的内容,借助网络开展历史教学,可拓展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加深理解记忆,形成深刻认识,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成效[1]。例如,讲授甲午战争时,在课前应要求学生查找和阅读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资料,上网查找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背景,对比历史与现实,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便会认真听讲,主动配合教师,积极思考,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升。教学实践探索表明,历史教师应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方可为后续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实施有效、顺畅的互动交流。另外,还是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每一位历史教师均应加大在教学技巧中的研究,以此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教学成效。

二、强化师生互动,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应充满生机和活力,不能等同于一潭死水。为此,教师应精心调整教学环节,不断优化教学流程,锻炼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活跃课堂教学,强化师生互动,有机渗透思想教育。历史教师还应将思想教育摆放在正确的位置,引起重视,有效落实,大力贯穿。因当代初中生面临着多元文化,思想发展与起伏较大,其思辨能力尚不成熟,外加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叛逆情绪十分强烈,开展思想教育至关重要。例如,讲授宁为战死鬼这篇文章时,笔者依托爱国注意教育,从民族责任着手,唤醒了初中生内心的爱国情感。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大屠杀图片,再一次冲击了学生的心灵,愤慨之情与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并利用深沉、悲痛的语调讲授相关历史,使得学生的仇恨上升到巅峰。随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日本这个岛国是如何实现侵略的,侵略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道理。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均总结出了落后便要挨打的结论,铭记历史,保证不会让悲剧重新上演,立志认真学习,勇敢承担社会发展与民族建设赋予的重任。爱国情怀充满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教育成效理想。

三、明确发展与结构,关注内部关联

历史源自客观生活,历史也是真切、具体的现实。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清晰讲授块状知识点,还应关注各个知识点的内部关联,突显结构,强调关联性。本文中的关联主要包含下述内容:其一,历史与客观生活之间的关联;其二,课堂知识点之间的内部关联;其三,不同课堂知识点的内部关联。当前的热点新闻事件与重要的科学文化,均是衔接课文内容的切入点。例如,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文章中对一战时期所使用的坦克、飞机等军用设备都有所描述,此时,可借助当前正在使用的现代化军用设备与器械等进行衔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的发展,例如,体积庞大的坦克与两用坦克、构造简单的飞机与隐形飞机等[2]。同时,教师还应针对现代化设备进行粗略讲解,以此来调动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科技的发展不仅会推动社会,还会引发更加残酷的战争。另外,讲授明治维新时,可借助日本学习隋唐后所带来的改变与日本学习西方国家所取得的成绩等实例,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使其明确:民族的前进除要具备历史条件外,还应具备广阔、包容的胸怀,虚心学习可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容,深刻认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句话,进而让学生支持并贯彻改革开放。此种教学技巧,既能缩短历史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还能刺激学习欲望,可调动学习兴趣,增强认识、分析能力。

四、有效发挥专题活动,创建生动的情境

对历史教学而言,教师若片面应用灌输式教学,则将会制约学生的未来发展,降低历史教学效果。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应考虑学生的参与程度,强调生动教学情境的创建,借助专题活动,增加学生的认识,提升理解能力。例如,讲授钢铁长城时,笔者参照本节内容,实施专题研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播放本次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视频,展示军队建设成绩,借助现代化武器来拓展学生的眼界,增加军队建设知识。另外,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依据手中资料,自由发表个人对现代化建设当前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的实际感受。该主题活动达到了增加文化知识积累、提升爱国情感的目的,通过讨论与观看,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军队建设内容,并燃起了强烈的爱国情感。由此可知,专题活动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成效的提升。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14-01

一、更新教学观念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将较强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技能,认识到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差异,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自我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如果学生天马行空地自由学习,教师不去管,这样学生就很难掌握历史与社会知识,也就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教师要转变这种观念,就要打破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尴尬的教学局面。教师不单要将讲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还要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些初中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学不够重视,淡化了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单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权威地没有变,教学成了一种包袱。教学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要使用一种新的思维授课,改变原有的陈旧性思维,将这种理念作为教学的动力,更好地服务历史与社会教学。教学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摆脱传统思想观点的束缚,大胆革新,以创新理念为指导,更好地开展课堂授课,如在给学生讲解历史与社会中有关地球的知识,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科学动态讲给学生,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也能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从实践反馈的效果来看,历史与社会教师穿插一些额外的历史与社会知识,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讨论变得更加活跃,学生都争相回答老师的问题。这种教学能在很大程度调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授课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呈现不同的教学风格。为此,在授课之前,教师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正,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为学生提供教学指导,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要巧妙引入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创新型引入,凸显教学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通过“放羊式”教学将课程时间留给学生,一些应给予指导的地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就无法把握知识的突破口,对教学的进行不利。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处理好和学习的关系,发挥学生自身作用,以提升教学质量。

二、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在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经过分析与探索,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合适的发展道路[1]。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初中学生对新知识与新东西感兴趣,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历史与社会知识时,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开展教学,为学生带来视觉体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是新课改要求下历史与社会创新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当前,高科技运用到教学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要重充分将其引入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等集中起来,通过短片播放的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课堂时间,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充分满足了新课标理念的要求,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将知识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常识巧妙地穿插其中,为学生那提供想象性空间,这也是新课标倡导下的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不仅要重视历史与社会知识,也在课外加强对知识的积累。

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开发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

这是一门独具趣味性及挑战性的基础学科,有助于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习中,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在图形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用这个工具描绘出很多历史与社会图像,如:示意图、景观图和统计图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直观,而且生动,教师可以根据这种特征,有效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直观认识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熟悉历史与社会课程空间的分布规律,将各要素有效联系起来。它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把握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与社会教师要有效挖掘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将地图工具巧妙运用到教学中。再如,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与社会地域知识,教师要考虑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兴趣,结合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喜好,自由结合成小组,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收集、讨论、总结旅游资源信息,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对学习方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资源、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教师先明确教学目标,从宏观层面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历史与社会学习资源,将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有效挖掘教学资源。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课改下,教师要基于未来人才的需求,运动多种创新手段培养学生,提高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一句话,未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历史与社会教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凸显学生的个性学习,为学生营造支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紧随教师的思想,并融入知识之中,让他们掌握传递知识与生活的技能。历史与社会教师要认识到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有效利用历史与社会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把握好教学方法与技巧,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在课堂中巧妙运用一些方法与技巧,向45分钟要质量,转变了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等手段,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也最大程度的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效率“飞”了.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充实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知识,来提高教学技能。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素质的表现,运用新课改理念来进行教学活动。首先,在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能够引导学生更投入学习中。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假若就拿着书照读一遍就完事了,学生哪有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郑和下西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通过激情高亢的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其次,可以借助教学图片和课件的精心设计来丰富课堂内容。针对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多做一些直观生动的图片或课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用老子的这句名言来形容今日的新课程理念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获取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在《新教学论》中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中外教育名家的论述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初中课程增加了许多,学习的知识面更广,要想较快又好地掌握每堂课的学习内容,只能自己先作好预习,在听课时有针对性的听老师讲解,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努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今天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如在上“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由于准备充分,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问道:“为什么课文只重点介绍秦国而不全面讲解其他六国呢?”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预习和启发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用问题来传授知识,授课中,设立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和老师的提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让课堂更活跃,将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在课堂教改革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 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讲练结合式教学,是一个不再新的提法,也存在很大可行性,但在许多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作用,原因可能主要是在具体操作上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讲练结合式教学的一个突出矛盾是:练习过程中容易冲淡教学体系,使整个教学显得支离破碎。

如何克服此问题呢?我想,从内容上讲,练习隐含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占一定地位;但从形式上说,练习又只是讲授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步骤。二者都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统筹安排,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就需要注意:①练习要依据所讲课题的知识结构体现出序列性、联系性,使讲和练在内容上能密切配套。不能见题就用,强加填塞。②在题型上可多选一些小型灵活的练习,如选择、简答、恰当的材料等,这些题针对性强,比较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安排。

讲练结合式教学由于容量大,紧抓教学中心,这有利于高效益实现目标。是我教学中一直摸索的教学方式,这样教学方式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不仅能产生强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久远的印象。这恰恰也是与高考注重能力考查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接轨的,我也将继续把讲练结合式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加行之有效的贯穿在我以后的教学之中。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中我们力求教学的最优化,实现课堂的有效性,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学法指导,力求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力求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于少数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要双管齐下,既要指导学法又要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使他们走出学习的低谷。教学方法实际上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学法指导不仅要完成已有的学习方法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去钻研、思考,提炼出适合自己习惯的一套学习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及创新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课堂的有效性要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卫星;;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3期

[2]李玉斐;;试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有价值性[J];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年10期

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法;技巧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收获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

一、历史课堂教学教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教法。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

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不擅长表达的老师,可多设计一些历史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7.教授新知识时的注意事项

① 课前准备----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课堂教学任务通过轻松、愉快、和谐的授课方式交给同学们,这是老师所追求的,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兴趣的基础。

② 前导----包括上课前检查学生出勤状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导入新课。

③ 传授新知识----这是课堂的中心内容和核心环节。

④ 总结教学内容和巩固历史知识。对提高历史课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是一节课里画龙点睛之处。

⑤ 布置课后作业----复习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记忆应知应会内容;运用已学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生们学会运用已学知识点分析历史事件。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 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② 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 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三、小结

篇6

关键词:初中教学;历史微故事;融入;策略;意义

历史是由一个个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组成的,历史故事主要包括一些真实的历史故事以及流传的历史传说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历史微故事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教师丰富课堂手段,不断提升授课质量与品质。历史微故事融入历史教学中对于很多初中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教学手段的尝试,因此要注意历史微故事融入策略的运用。

一、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1.课前重视准备工作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要重视各种历史微故事的搜集,然后根据课堂将要讲述的历史知识进行故事的选择。例如,在准备中华文化的勃兴(二)这堂课时,要根据讲课内容进行故事的选择,该章节主要向学生讲述了诸子百家的相关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选择一些与孔子、孟子等代表人物相关的历史微故事,在选择故事的过程中要重视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可以选择曾子杀猪、孔子周游列国等故事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同时,在教师历史微故事的展示形式方面也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初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将一些微故事视频下载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播放。例如,在对“伐无道,诛暴秦”这节课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动漫《秦时明月》的部分相关片段进行下载,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技巧

在做好备课准备以后,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更要讲求历史微故事的融入技巧。例如,在向学生进行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在具体知识讲解之前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向学生讲述歌曲中描述的一些历史小故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课堂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也可以利用历史微故事来进行知识的衔接,或者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在讲关于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关于黑猫与白猫的故事,进而引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随时跟随教师的思路,并且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使一些历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被学生掌握。

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应该对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同样可以通过相关历史微故事的讲述来吸引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例如,学习完中国的历史以后就要进行世界历史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讲一些世界各个国家的小故事,这样学生可以快速进入世界史的学习当中。

3.开展丰富的课后活动

在历史课结束以后,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历史微故事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后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故事讲解比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及相关历史故事选择一个历史片段进行讲述,同时还可以针对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进行辩论,学生可以辩论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可以讨论美国黑人与白人的相关问题,这是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有效拓展。

二、历史微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将历史微故事融入课堂中去,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正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且一些有趣的故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符合学生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教师对历史故事的讲述,可以使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将历史微故事融入历史教学中,有利于教师教学手段的丰富,并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的目的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微故事的融入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历史教学本身比较枯燥,在教学中融入历史微故事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课堂听课状态,加之教师的课堂引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考方式。历史教学有其特有的特点,只有结合学科特色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历史微故事的融入,才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收获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

一、课堂教学方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此介绍几种常见的历史教学教法。

1.讲述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2.讲解法。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不擅长表达的老师,可多设计一些历史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7.教授新知识时的注意事项

(1)课前准备——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课堂教学内容通过轻松、愉快、和谐的授课方式教给学生,这是老师所追求的,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兴趣的基础。

(2)前导——包括上课前检查学生出勤状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导入新课。

(3)传授新知识——这是课堂的中心内容和核心环节。

(4)总结教学内容和巩固历史知识。对提高历史课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是一节课里画龙点睛之处。

(5)布置课后作业——复习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记忆应知应会内容;运用已学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生们学会运用已学知识点分析历史事件。

二、课堂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2)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3)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4)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5)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篇8

一、传授科学预习技巧,提高学生学习前置效果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初中历史的重要促进因素,部分学生缺乏预习技巧的指点,预习效果较差,或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导致历史学习缺乏针对性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学生预习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高效预习。

(1)多种途径搜集教材关联信息。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内容较多,时间跨度也长,要想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应当对教材信息进行扩充。如教学《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我国科举制度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各种形式、意义等方面信息的搜集。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搜集整理等方式,梳理了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大量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堂的信息容量。

(2)仔细阅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对历史教材进行反复阅读,通过快速浏览熟悉教材内容,通过字斟句酌推敲对教材中所讲述的要点进行充分揣摩回顾,培养学生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历史教材阅读习惯。既要快速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要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成学生细心、深入的阅读习惯,便于更好地掌握历史教学知识点。

(3)整理筛选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预习活动提高针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学生在历史预习中的难点问题罗列出来。笔者要求学生大胆思维,积极探究,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作为质疑的内容整理出来。一方面在课堂新授教学时进行针对性听讲,另一方面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作为质疑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

二、强化课堂学习技巧,发挥合作学习促进效果

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技巧的指点,让学生在合作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促进效果。

(1)学会拓展思维思考问题。以史为鉴,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探究规律、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在教学洋务运动内容时,笔者指导学生从洋务运动的进步性、积极性以及局限性等方面,全面评价洋务运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对后来的发展具有哪些作用等等。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失败的根源:为什么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启迪,让他们拓宽思考的角度,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梳理历史发展规律。

(2)学会相互合作研究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不再以个体学习为主,而是以小组相互合作的形式,提高学习成果的有效性。在每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都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重难点问题作为思考线索,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开展互动学习。每个人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是争论,鼓励学生遇到观点不同的时候大胆争论,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辩证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学会联系生活分析问题。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感悟。如教学“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从书本的介绍拓展开去,了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变化。通过搜集材料,展示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展示我国科技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加深学生的理解效果,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提升记忆巩固技巧,放大形象记忆理解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强化学习与记忆技巧的指点,以实现花费最少时间、记忆最多内容的效果。

(1)发挥形象学习法促进效果。历史学习中的人物、时间节点比较多,各类历史事件也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加深记忆。如对清政府签订的多个不平等条约中的时间、通商口岸、赔款数量、割据地点等进行直观对比,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链,提高记忆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指导学生提高记忆的成效。在学习回忆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同时,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多个知识点,从而形成环环紧扣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2)发挥框架记忆法促进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规律提炼出来,并按照一定的编排原则进行框架处理,在脑海中形成网格化构架状态,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固定的位置。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历史知识点建构的牢固性和系统性,能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记忆效果。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70-01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收获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

一、历史课堂教学教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教法。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

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不擅长表达的老师,可多设计一些历史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7、教授新知识时的注意事项

(1)课前准备――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课堂教学任务通过轻松、愉快、和谐的授课方式交给同学们,这是老师所追求的,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兴趣的基础。

(2)前导――包括上课前检查学生出勤状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导入新课。

(3)传授新知识――这是课堂的中心内容和核心环节。

(4)总结教学内容和巩固历史知识。对提高历史课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是一节课里画龙点睛之处。

(5)布置课后作业――复习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记忆应知应会内容;运用已学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生们学会运用已学知识点分析历史事件。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2、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3、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4、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5、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小结

篇10

一、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对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和其他要素如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从教学任务看,感知新教材时,以演示法、图示法为主;理解新教材时,以讲解法、谈话法为主;形成技能技巧时,以练习法为主。从教学内容看,新旧联系紧密的,可用谈话法、引导发现法等;强调历史整体,可用总体图表教学法;从教学对象看,低年级多用演示法、启发谈话或引导发现法;高年级可适当用讲解法、自学辅导法。一般来讲,年级越高,教学方法也应该越开放。从教学设备看,有电化教学设备的学校,就应充分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此外,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应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启发式教学,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引导学生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在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深浅适度,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巧设疑问,以达到激发学生自己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历史课堂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给学生的“渔”,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可以巧设疑难,激活思路,因为思维活动通常都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曾疯狂追杀共产党人,共产党为什么不乘机消灭?”学生对这样的提问都非常感兴趣,由此,他们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除了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挖掘上下工夫外,历史教师还要注意布置合理的历史课练习题,比如针对“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这些课后习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完成习题,在开放式争论中亲自参与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充分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恩格斯说过,社会需要胜过十所大学。当前社会对创办优质教育的呼声之高前所未有,学生对优质教学的渴望也前所未有。作为新课程背景下从事历史课教学的老师不可能听不到社会的呼声。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景就是用直观的方式反映书本知识所表述的实际事物和相关背景。通过教师提供的真实问题背景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有相应的感性认识,产生情感共鸣,完成知识的构建。

(二)营造善问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

善思善疑、永不满足是每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之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很多,但核心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等。新课程要求构建新型的课程教学观,彻底改变“教师夸夸其谈,学生鸦雀无声”的教学局面。既然自己费力不讨好,何不退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大胆地让学生质疑呢?诱导学生善思善问,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合作的探索能力,应该能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有自主探究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生代。当然,探究中教师要善于引导、适时点拨、帮助归纳,形成良性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合作和共同提高的课堂教学情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

好的习惯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习惯是养成的,13~15周岁的初中生是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很多习惯和观念几乎都是在此阶段培养起来的。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同样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不同学生情况并区别对待,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对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尽可能地对那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加强指导,以期所有学生获得提高、共同进步、形成竞争的氛围。同时,历史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和培养,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历史课程的能力。

篇11

摘要: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及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直接激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角色扮演法

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的历史教科书,语言简洁,述说简单,于是,有的老师认为历史课“好教”,学生也产生历史“好学”心理。然而,考试成绩达到理想的不多,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还有待改进。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充分利用45分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及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直接激活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种课堂教学方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信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戊戌变法》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角色扮演法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学《百家争鸣》,先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

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篇12

首先,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自己就必须先喜欢,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教学中才能有足够的热情,才能让学生被我们的热情所感染进而对历史产生兴趣。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主动探索,当我们发自内心的热爱历史时,上课将不再是工作,而是一种享受,我们会和学生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回顾那些金戈铁马,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知不觉中,学生自然会爱上历史课,进而喜欢那个带他们遨游于历史中的老师了。

其次,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最重要的是应该有足够的历史专业知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又该拿什么吸引学生,让他们敬你爱你呢?况且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综合趋势也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此情况下除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纯历史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前沿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历史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比如,在讲述初中历史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这一章中,你会发现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远不及语文课上的《陈涉世家》来得丰富,如果在预习语文书上的内容后再进行授课,效果会更好些。再如,对于高中必修三“灿烂辉煌的文学”的讲解,倘若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一节45分钟的内容一定会显得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授课者有不浅的古诗词基础,对屈原、司马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词及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等有充分的了解并能举一反三地信手拈来。也要求对苏轼、辛弃疾、关汉卿等词、曲大家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于中国四大名著内容能知之一二。这样的一堂课既能使学生获得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又增长了许多古汉语知识,由此可见历史与语文的联系之密切了。

而政治与历史间的联系则更进一步,历史课上所传授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即是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现代史部分,由于紧扣时代脉博,如果历史教师对政治学一知半解或有反向的理解,则会给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产生导向上的副作用。

除此教师还应具备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板书、板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与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最大限度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下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的听懂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并加以成功地吸收。相反,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使学生听懂自己所教的内容。

有些历史教师的历史课陈年累月的三步走“原因―经过―影响”,也不管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年龄层次,这样往往给学生一印象“历史课就是讲事情原因、经过、影响,我不听下课看看也不成问题”,结果学生对历史课就失去了兴趣,老师也就没劲教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老师上历史课有成就感呢?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不能太死板。比如我讲“秦末农民战争”这课时我没按常规的三步走,而是用成语“指鹿为马―揭竿而起―斩木为兵―楚汉之争”等故事把一节课串起,爱听故事的初一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再加上我有力的动作,我时而重拳擂桌,时而振臂高呼,学生的情绪被我牢牢牵引着,不由自主的获取着知识。学生正是在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老师产生信任和崇敬。教师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

因此,作为教师是否具备这一方面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每堂课之前能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期待.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效果,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再此教师还应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而在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获得这些课余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和报纸,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取的。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能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课的包容性极强, 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再次,课堂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堂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

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环境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新教材要求教师必须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现代教学不再是老师单纯地教知识,而应是老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最后,你要爱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他们才反过来会喜欢你,热爱你。记得有个学生每次上课都不带笔记本,课后我亲切地问他为什么不带,后来得知这个学生家庭很困难,于是我就送给他一个笔记本,这个学生非常感动,以后每上历史课时,他都边听课,边认真做笔记,很喜欢上历史课,而且还经常和我说说心里话,很信任我。

一个教师一旦通过以上的努力具备了上述几项素质,相信会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人,而教师的威信也是在教学的成功中不断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下一轮的教学,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与学之间最直接的发展关系。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高素质”的形象“先声夺人”,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这对于营造乐于学习、乐于教学的良性教学环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个幽默的,知识渊博的老师更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难道这样的老师,学生不喜欢吗?

总之,当老师不易,当能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更不易,我要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历史教师!

篇13

1.提高自身教学基本功为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中有教材、胸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历史的教材编排并没有规律性,知识点比较模糊和零散。教师要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熟悉历史教材的编排体系,整合教材,为了使知识系统化,要理清历史各部分发展的线索,建立历史知识的框架,通过对比、梳理把课本上零散的知识用图表或框架清晰地表现出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与整合,是落实课程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教材内容熟悉于心就明确了教学重难点,再根据学情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学生活动,选择运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上去了。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前提

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神奇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常用的方法有倾注关爱之情、以疑激趣、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历史课外活动等。二要训练学习方法,要建立学习小组,训练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师生、生生有组织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参与式教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好学习小组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了,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可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关键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重大事件准备史料让学生阅读,教给学生阅读史料、历史地图的方法,训练学生分析因果、动机与后果等的历史思维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究锻炼学生表述历史的方法。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

二、结语

篇14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个主题已经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过程的威信,也直接关系到教与学这个教育教学最主要环节中师生的交流是否成功的问题。因此在这一方面,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不少的经验和认识。笔者的教学年限虽不太长,但由于一直工作在历史教学的第一线,因此在这方面也颇有一点体会。     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不可或缺地包括师德、专业素质和工作方法等多方面,作为一名教师,这几方面自然是缺一不可的, 尤其是师德方面更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起码素质,这一点许多老师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就不再赘述了。在此仅就笔者在几年的历史学科教学中体会最直接的关于“师才” 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谈一点认识。     作为所谓“副科”教师,一般一周只与学生接触两节课,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师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科兴趣,比起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来,我们的难度相对要大些,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以笔者的认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师才”可在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接触和交流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恰恰是最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的。一些被学生反映为“不会教书”或“教得不好”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专业不过关,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既无合理的教材处理也无深入浅出的教材分析,一俟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或涉及学科新成就和较深层次的问题就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况且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趋势也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种联系性无论是在教学过程的教材处理中还是在高层次的考试中都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在这几年的高考中文科的语文、政治和历史三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之高历史上尚无出其右者。     比如,在讲述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这一章中,你会发现历史课本上的内容远不及语文课上的《陈涉世家》来得丰富,有时在预习语文书上的内容后再进行授课,效果会更好些。再如,对于文化部分的文学诗歌的讲解,倘若没有足够的文学功底,一节45分钟的内容一定会显得枯燥无味。在看过福州二中倪江山老师的《封建文化高峰光耀千古的文学》一课的录像后,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奥妙之一就在于授课者有不浅的古诗词基础,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词及韩愈、柳宗元的散文等作了十分精辟的演绎,使学生在获得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增长了许多古汉语知识,由此可见历史与语文的联系之密切了。     而政治与历史间的联系则更进一步,历史课上所传授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即是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现代史部分,由于紧扣时代脉博,如果历史教师对政治学一知半解或有反向的理解,则会给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产生导向上的副作用。      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列出语文、政治两科与历史学科的联系,其实历史课上也经常涉及美术、音乐甚至数理化的内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具备比中学教材更高深和广博的多的知识,也只有对教材内容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善于进行教材分析,才能居高临下,正确处理教材,更加准确地讲解教材,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知识结构日新月异,作为教师还应关注着历史研究的新成就,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以更新和发展,并在教学中结合教材传授给学生,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新时期的教学特点。     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现阶段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经过各级高中等师范院校深造后才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因此这方面的“师才”问题似乎不太突出,而在下述两方面,教师素质的个体之间差距则十分巨大。     2.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板书、板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与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最大限度地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下来,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的听懂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并加以成功地吸收。相反,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听懂自己所教的内容。一些人认为历史课不是“故事课”就是“古董课”,其中原因有方方面面,在此不作评述。笔者认为要消除他们的成见,不要光停留在争执与辩论上,更重要的应该是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我的最佳水平,变被动为主动。     在几年的教学摸索中,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能力的不同要求,形成一套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如在初一年段展开竞赛式教学法,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比较争强好胜,喜欢听老师和同学的夸奖, 于是每节课都设计十几个问题,然后按小组回答或抢答,将其得分记在黑板上。一分成绩要有一分辛勤付出,为了多得几分,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掀起学习历史的热潮。以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效果往往不佳,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现在要为集体争光,老师即便不布置预习和复习,他们也会埋头书上,于是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学生十分有效。而在初二年段则进行乐学教育法,经过一年的竞赛式授课,效果虽说比较理想,但长期使用此方法,已经长大一岁的学生逐渐由兴趣到枯燥。为了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笔者经过反复实践、推敲,在初二年段开展乐学教育法。关于这一方法,许多老师均有较为全面的说明和深刻的体会,就不多做介绍了。对于初三年段的学生则相应采取参与式教学法。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身心较为成熟,而且时逢初三学的是《世界历史》,许多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拓宽,时代节奏感强,他们努力去了解世界,但又不全明白事件的历史背景、发展方向和前景等,所以笔者尽量将初三的每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多问多答,即一个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回答,不完备之处再由老师补充。这种参与授课法目前正在进行之中,极受学生欢迎,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核定。     此外,经验丰富的老师还善于采用身体语言和直观教具来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准确地捕捉信息,并在脑中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是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和其他表现同时并存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老师产生信任和崇敬。     因此,作为教师是否具备这一方面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每堂课之前能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期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效果,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获得这些课余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和报纸,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取的。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 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如在初一上学期的历史教学中,出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几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笔者在讲完淝水之战之后,把几次事件串起来,让学生介绍各自所熟悉的典型战术,然后再归纳这几次战例以少胜多的相似之处。有可能的话,还可在适当的机会, 进行一节军事知识竞赛课,既能丰富书面上的知识,又能进行国防教育。 再如,在解释“蹴鞠”这一名词时,如果你有一定的足球知识,就可以与学生一同探讨中国足球和世界足球,也许这会多占用几分钟的课堂时间,但却可以使那些小足球迷对你刮目相看,而后这些学生就会觉得与老师有了共同语言,甚至会认为学不好历史就对不起“历史老师”。由此可见,拥有广阔知识面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我们大多都受过各种较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在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上已有了一定的造诣,这是我们成为一名教师最起码的素质,也是笔者在上述第一点中所阐述的,但是对于其他如体育、文艺等非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严重的因人而异。有经验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都不难发现,在一定领域中有特长的老师特别受学生的欢迎,老师在书法、体育或文艺上的才华也往往会使学生为“自己的老师”感到自豪,在这种自豪的同时,对老师所产生的“崇敬”心理一旦带到历史教学的课堂上,对于我们组织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十分有效。当然,也并非绝对地说看的书多、知识面广或有一技之长,就能呼风唤雨。实际上,我们强调的教学素质更重要的还是将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能将所知、所学、所想等贯穿于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消化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增加了对新事务的认识与理解。     一个教师一旦具备了上述几项素质,相信会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人,而教师的威信也是在教学的成功中不断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下一轮的教学,这是一对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教与学之间最直接的发展关系。 一个具有广博知识和广泛兴趣爱好的教师会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前以接受的心态来对待即将到来的学习,而教师也可籍此树立十分良好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以“高素质”的形象“先声夺人”,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这对于营造“乐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新时期探索心理教育与知识教学相结合,提高历史教育工作者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本文获1996年福州市一般校基础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 ****《教育评论》1997.2 ( CN35-1015/G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