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历史授课技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初中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刻板的授课方式,改变单一向学生灌输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改进,革新教学理念,探究教学技巧,才能达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计划,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赋予历史问题以新的生命力,使课堂教学的主题更加鲜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学以致用。
1组织历史知识竞赛
初中历史教师应抓住中学阶段,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主题竞赛,教师设定相关主题,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如,学生就应搜集与相关的资料,了解的背景、战争的过程以及该战争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等。在竞赛中教师提问与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或设定辩论题目,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对表现出色的一方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竞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通过这种竞赛方式,学生能够在较长的准备过程中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资料的搜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探究精神,对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重要意义。
2重视情感教学
首先,教师应注意到,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事物的思考侧重于感性思考,所以,教师授课时应赋予历史人物和事件以情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教师需要把枯燥抽象的知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再现出来,加以适当的渲染,达到更鲜明的效果。例如,在讲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应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加以补充,并且在真实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情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圆明园被破坏的惨烈景象,认清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财物的丑恶嘴脸,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理解;其次,教师要善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用心教学,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使情感教学真正得到落实,提升教学质量。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步,网络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独特的敏感性,网络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网络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与初中历史结合起来将对历史教学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充分收集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量;课上,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音频和视频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营造出生动的课堂效果。例如,在讲香港和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再现港澳回归的场景,再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场面,配合响亮的国歌,使学生燃起浓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将情感教学和知识教学相结合,达到了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和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教学目的。4增加社会实践教学历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历史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程度为基础、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感悟历史。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本市具有历史意义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历史遗迹等,在假期还可以组织同学进行历史文化之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有机会更为真切的感受历史,引发思考。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向长辈请教,如在讲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内容时,学生就可以通过向祖父、祖母以及父母询问他们年轻时生活各个方面的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状况,总结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在类似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研究,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性,更容易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4总结
初中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初中历史教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应得到学校和教师的充分重视。初中历史教师也要分析当前的历史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与时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贾红英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江艳梅.分析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打造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1)
[2]李社利.五环节教学法———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故事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36-01
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中,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充分的应用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学习历史这一门学科,从而对于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使学生在分析历史的现象以及学习基本历史的知识当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1]
1 何为故事教学法
1.1故事化教学理论
故事教学法是老师在授课时,根据所讲授课的内容穿插相关的趣味性、简明、短小故事,以说明注解强调所讲内容或者用故事代替讲课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故事中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故事化教学符合初中学生需求层次和心理特征,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能够养成历史思维习惯。同时,故事化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也会养成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所学知识,这也是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的。
1.2故事教学法的作用以及形式
小故事能够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识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插入小故事要切合实际,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对探知过程的兴奋度。
小故事是以教育目的为核心,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教材实际需要进行有效地选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包括历史人物故事、著名战争以及特殊历史事件;第二,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虚构出几个生活在古代的历史人物,以他们的切身经历来讲述相关历史知识;第三,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便于记忆的小故事。[2]
2 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方法的思考
2.1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中勿要失去教学的艺术美
老师在运用历史性故事化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和学都是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与教学高效有着关系,这也就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教学的艺术美。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是课堂的氛围以及教学效果富有艺术美,并且使学生乐于接受这种艺术美。所以,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为生动有趣,还要将历史知识清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将必须学变成了乐于学习。[3]
2.2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初中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一定适当的插入故事,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例如: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的事例让学生明白我国在这期间遭受的苦难,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战争的憎恨,另外一个方面,老师也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围绕教学目标,用故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再如:讲到四大发明的时候,可以讲解张衡发明地动仪准确预测地震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古代的发明对现在的深远影响,感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使学生树立自豪的民族感。[4]
2.3在故事化教学中,使学生动起来
我们都知道,历史故事是丰富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如果成为“背书课”,将原本丰富的历史内容抽象成背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性质、意义等若干应试要素,那么学生就会厌倦历史,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对于故事,每个人都可以理解和讲述。平时回答问题不积极的学生,或者不是很流畅的学生,或许正是因为爱好故事而不敢将手举起来。他们的故事或许讲得不完整,但是能够使这一类学生站起来,使他们开口讲话,这个就是成功。由此可见,一个故事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学生活动起来,课堂也就活动起来了。
2.4以“请”触动学生
历史可以给每个学生一面镜子,教会我们怎么样做人,怎么样走人生的道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岳飞、林则徐、邓世昌可以让学生们荡气回肠。历史故事可以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注意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每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任务,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在学习“明朝的对外交流与冲突”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就运用“故事化”教学的方法来完成情感教育的目标。
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学语文,找出课文中的两个故事: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这两个故事,让学生自己先去熟悉,然后在班内演讲,看谁讲述的最精彩。接下来,老师诚恳地表扬了学生的精彩演讲,同时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的故事中没有提到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都能取得成功,你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在学生的热情高涨的时候,会将这个问题讨论的头头是道,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的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以及品质。由此可见,故事化教学方法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
3 结语
故事化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技巧,它特别适合初中历史教学,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历史课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考能力,学生与老师这样一直持之以恒的下去,一定会在历史教学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周海洋.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读写算・教研版,2014(1):89-89.
[2]黄本坤.故事教学法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初三政史地,2010(2):86-90.
[3]毛绍举.初中历史学科的故事化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2012(8):67-67.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策
历史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类学科,其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将原本有趣的历史课程讲得呆板无趣,根本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课堂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因此,在新课程下如何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气勃勃且充满活力,是每个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深挖教材内容,让课堂氛围和谐轻松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有了较大的改版,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新教材中,加入了很多具有相关历史背景的小故事和讨论话题,同时也有很多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图片。对于好奇心和探究心较强的初中生而言,这些都是极其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素材,让课堂教学变得兴趣盎然。例如,教师在进行《秦始皇》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首先让学生对秦始皇的肖像图片进行仔细观察,让学生穿越千年的历史感受其不凡的气度,并对其心狠手辣的一面加以了解。这些对于后续课程的教学能够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学习,课堂气氛自然能够变得活跃。而在进行历史战争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地理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自行观看战争地形图,并在自己心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让学生的知识构建变得完整,避免学习过程中的东拼西凑。
二、巧用各种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的难度要比之前提升了不少,有很多需要经过缜密思考才能得出的知识建构极其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要想让课堂教学变得有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能将原本零散杂乱的历史知识进行一个统一的构建,让学生在一个完备的知识体系中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历史知识通过多媒体的加工制作变得有血有肉,学生学习起来也变得更加简单容易。此外,多媒体教学方式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手脑并用,课堂气氛自然会变得非常活跃。例如,教师在进行“九一八”这个历史事件的讲解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残酷掠夺,那些流离失所的人们,不幸惨死的幼童,这些惨烈的图片让学生深感同受,进而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原本定格在书本上的内容仿佛也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自然也提升了很多。
三、授课过程中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提升课堂的活力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教学是需要方方面面进行支持的。同样,要想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活力,也需要很多值得注意的细节。其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内容。教师的语言看似作用不大,其实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在意,扎实、幽默且具有专业性的语言表达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必要条件。
由于初中很多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不是很重视,因此对于其投入的精力就很少。要想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该注意授课的语言技巧,在准确专业表达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加入更多诙谐和幽默的成分。因为这些内容的加入能让学生紧张心绪得以放松,同时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以亲近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有趣且生动的。很显然,这些都是活力课堂的必备要素。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在语言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觉得历史是有温度的,可以触摸的。在激昂处,教师可以用语言表达情绪中的愤慨之情;在悲伤处,教师可以用语言表达情绪中的失落之意。这些语言技巧的掌握让学生觉得历史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跟着教师生动的语言,学生的情绪和感情被全面激发出来,课堂环境自然变得非常活跃。同时,教师丰富生动的语言形式还能让学生重燃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不再将历史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历史学习作为一种享受。
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是一个需要历史教师不断探求摸索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过程。要想提升历史教学的课堂活力,教师必须采取一些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也具有活力的历史课堂也才能降低知识难度,构建历史体系,让学生之间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进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相应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 生成与构建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87-01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浩浩荡荡的推进,不仅为各学科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一线教师教学方法优化提供了参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观指导下,以弘扬爱国主义与传承人类优秀文明为培养内容,让学生学会在历史中吸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从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上讲,人文社会科学浓厚的特点使得历史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及综合性那么,如何将课前设计、课堂生成、课后作业及教学评价巧妙结合就成为了构建初中历史有效课堂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1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论及现阶段教学问题概述
新课程理念是当今初中历史的教学总指导,但大多数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内涵还不甚了解,因此就不免产生了教学实际与课程理念的相互脱节。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共包含四项理念:首先,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要以普及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为内容;再次,要将正确价值判断融入历史教学中;最后,鼓励自主、合作与探究式新型教学方式与评价创新。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掌握等现状明显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理念。下面笔者将以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生成与构建为核心讨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实效性。
2 生成与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之途径解析
2.1深入学习新教改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是前提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初中历史课堂出现的大多问题是由于任课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深入学习新课改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就成为构建有效历史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笔者认为历史课堂设计应遵循下列方法途径:第一,历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第二,历史教学过程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另外,课程设计要建立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设计。可见,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是进行有效课程设计的基础。
2.2课前充分准备选择合理教学方式是重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认知历史。因此,在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法单一、学法缺失是目前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教案都没有针对授课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即使有也偏于应付检查,实际成效并不显著。“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始终贯穿着多年的一线教学,无改进无创新,因此对于教学环节的课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学方案就应以讲授为主;在学习近代与现代史时课堂教学则可结合政治时事做成一个讨论性质的课堂。结合实际、设计合理、充满趣味的课前设计方案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2.3采用多样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
从兴趣入手构建一个活力的历史课堂是每个任课教师所积极追求的,新课程标准也在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除做出合理设计方案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就成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关键。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到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对于生涩难记的中国古代史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及观看记录片等形式;对于中国近代史这些需要结合实践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像有关的内容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搜集资料,各小组制作ppt来谈谈对的理解。扩宽教学方法令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灵活化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给初中历史带来的瓶颈与桎梏。
2.4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是推动
文章前部分分别谈到了如何完善教师的教案制作及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而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历史作业的布置。布置作业除了起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外还是对老师教学情况的有效反映。个人认为历史作业的布置应充分体现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布置作业既要巩固基础知识也要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运行。因此在题目布置上可增加开放性题目;在作业形式上也不拘泥于个人完成,增加团队合作形式的作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力。
2.5完善评价体系满足学生需求是有力保障
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与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及全面发展。可见,教学评价环节并不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鉴定环节。新课程标准坚持不同的评价任务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任务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目标任务的不同特点就可以选择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教师观察及纸笔测验等不同的评价方法。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加强调评价信息来源的多样性,重视历史学习整个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课堂发挥、课后反映进而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突破研究
初中历史课程是初中教育的基础之一,培育影响着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与视野。然而随着时展与教育理念的转变,原有的初中历史教育思路与方式正面临着挑战和困境。因此合理改进目前历史教学中的局限,避免给教师与学生带来不利影响,是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教育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将在本文就困境与突破措施做两方面的分析探讨。
一、初中历史教学所存在的困境问题
(一)历史跨度广学时少,学生难以理解
初中历史是一部全球性的通史课文,对古今中外的岁月事件的交替变更用六本教材进行描绘与阐述。但中外历史体量庞杂时空跨度大且史学信息量蕴含丰富,仅靠固有的教学课时教师无法细致详实地为学生进行知识上的讲解,而为了赶上教学进度的笼统讲授方式又让学生难以理解,影响其对历史知识的的消化领会。教师受限于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只能对知识点进行概述无法展开讲解,而学生也受制于教师的讲课深度无法对课文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技巧与水平。
(二)历史教育观念落后限制学生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看重学生应试技巧与成绩,学生历史的好坏全凭考试成绩决定,忽视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唯成绩论的教育观念将学生分为成绩上的三六九等,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一些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将历史学习理解为单纯知识点的记忆,不再重视历史学习与认知方法、观念上的培养。
同时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教师说,学生听”的层面,只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让其主动参与进学习活动中。学生因此感觉课堂气氛沉重知识索然无味,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从而影响历史学习效率,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与能力也得不到开发与成长。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方法研究
(一)强调教学的策略性,实行合理科学的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课时与教学进度的冲突,即繁杂多样的历史讯息与学生有限的课堂理解消化时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有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历史教学中讲求知识与时间的协调,进度与信息的统一,在二者的平衡中找到历史教学的新途径。
具体而言教学的策略性需要教师在学期授课前制定精确合理的教学规划与设计,其思路不仅应看重知识的传授度,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中所能得到历史水平与潜力上的开发,即学生在课堂讲解中以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基础,领会摸索出的历史学习与认知心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思考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比如在设问中尽量避免使用“是什么”一类单纯知识点记忆考察的提问,而要多用“为什么”“会怎样”之类的引发学生思索的疑问,激发学生思维上的活跃与积极性。例如,对司马迁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个知识的考查可以从名言的记诵转变为提问学生:“对照他与屈原的经历与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让学生去思索二者的经历与思想,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既锻炼了学生知识点的记忆,也深化其对古代高尚品性之人的认知。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讲学方式的策略性,在有限的课时中注重知识传授方法,将知识点最大限度地引导给学生并为其理解。比如课前让学生做充足的预习,减少教师课上对诸如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之类固有易记知识点的论述时间,为教学中历史信息的展开阐述留有余地。有目的、有梯度地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讲授重点策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课堂知识,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与视野。
(二)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主动求知精神
不同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当今对教学理念的认识中,“学生本位中心”的观念已愈发被广大教育者接受与推广。该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主体,但主体不代表主导作用,学生教育主体地位的发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式上的主导功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成为知识理解领会上的主体。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探索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求学中,调动思维提升学习效率。比如在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划分为小组,进行相应的团队内部讨论,学生在辩论交流中来深化自己对该历史人事的认识。比如以八年级下册的香港、意义的知识为基础,让学生讨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香港、意义新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让各个团队自由发表归纳出的看法,引导学生主动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达给全班同学,教师及时予以评论纠正,在讨论沟通与表达中启发学生对历史信息的探知意识与积极性,并带动学生对历史发展变革的兴趣,优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学困境的突破,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措施上进行适宜于课堂与学生的转变制定,也离不开学生主动对历史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只有教师、学生共同进步,转变教学与学习上的观念,才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丽军.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困境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19:68-70.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更新
历史教学原则的内容有多方面的联系性特点,主要包含:从古代到现代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横向联系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更好地识别并判断历史。为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发展孩子们现代化的思维模式,使多方面的历史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历史教学原则就一定要更新,要采取多元教学法,也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启发孩子们的思维,并以注重发展和增强孩子们分析、判断、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为指导思想,使初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发展孩子们创新、分析和操作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思想要更新
思想是行为的主宰,是创新的先觉,教学思想对教学起着领导作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还没有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还没有完全转变为素质教育,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强调历史教学要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历史素养及个人文化素质。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快地转变教学思想,实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时刻关注孩子们在课堂活动中的情感因素,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提倡自觉、主动的学习,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旧的教学思想过于重视老师“教”的作用,而不重视孩子们“学”的方法,这已不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与发展。初中历史老师要尽快转变旧的教学思想,改变旧的“以老师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逐步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想。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一上课就“满堂灌”,要求孩子们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而不传授解题技巧和方法。这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还助长了他们的懒惰心理,稍有些难度或者没有背过的题目,要么向老师寻求答案,要么就放弃。所以,老师应当以发展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目的。
三、历史教学方法要更新
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前的初中历史课本与内容和以前相比,都做了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初中历史老师在教学方法上施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究,也就是说老师要大胆地放开学生,让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孩子们在探究新知识的路途中,自然而然地就锻炼了创新能力。孩子们要对历史做出的科学正确的判断,需要扩散性和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尤其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探索,更需要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思考。孩子们学习历史的过程,就是锻炼和发展他们创造性思考的过程。所以,初中历史老师所采取的历史教学方法一定要发散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扩散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更需要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或其他媒体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老师在授课前要做精心的准备,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材包括熟读教材,深挖教材资源,还要对所教学生的情况做详细的了解,也就是备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利用网络技术搜索和查找资料获得信息,以此增加孩子们的知识,发展孩子们对历史资料的进一步探索和研发的能力,以完成历史教学创新的任务。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二期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社会的发展对人类创新精神的要求日趋迫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张扬他们的个性,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古人云“授人之鱼,不如教人以渔。”但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既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又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真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并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
升学的压力在不断的加大,不少的初中生以及教师对于历史教学的定位不准,错误的认为历史课在课堂中地位不重要。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课堂的学习时间。历史的课程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轻视。
(二)教学死板。
教学的死板、短板也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观察出,不少的历史老师不仅没有做课前的充分预习工作,而且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照本宣科,只是对课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在这种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情况下,如同醍醐灌顶。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缺少创新。
教学方式的固化,缺乏创新教学等这些都是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有些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自我陶醉,主观性强,没有充分关心学生的接受兴趣与能力,往往习惯同一种教学模式,单纯的课堂宣讲已经成为了很多历史老师教学历史知识的唯一方式。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不断地掌握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也是老师需要教会给学生的,同时,也是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表现。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不断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学习的有效方法
快速地获取知识、保持记忆的长久性以及知识再现的正确性是学习有效性的基本表现。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来说,每一个知识点或者概念都会有不一样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发现并且迅速地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而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探究出快速的记忆方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学习的效率。首先,初中历史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技巧,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和借鉴;其次,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探索出最有效的知识记忆的技能,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
2.帮助学生探究如何有效地掌握部分知识的关键点
初中的历史课程中往往会包含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记忆,这些历史事件的学习往往会包括很复杂的内容,例如,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影响、历史意义等等,初中生如果单纯的死记硬背,学习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探究记忆关键点的方法来把复杂的信息简单化,提取其中的重要点,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3.帮助学生探究掌握相对比较系统的历史知识的技能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课程,其中的每部分的知识和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把相对零散的知识归纳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会系统地掌握知识的技能。初中历史老师可以根据一些专题的线索,例如,把初中历史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几个大的专题再分为若干个较小的专题,如,经济专题下分为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政治专题和文化专题也有不同的分类,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有效方法。
(二)不断地进行拓展和探究,深化中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挖掘。
不断地深化学生对历史学科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挖掘,主要指的是对于学科的重点知识、学科内知识的联系以及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这对于探究和强化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初中历史老师要不断地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挖掘知识之间的深系。例如,显性的知识显示,1865 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来进行领土的扩张,但是,从隐性的方面来看,俄国在1865 年之前是一个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帝国。其次,初中历史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从历史角度可以分析其发生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同时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不断地探究事件的本质。例如,最终的失败,直接的原因就是革命党人的不断妥协以及的篡夺,根本原因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从革命的失败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再次,历史老师要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主张,进行自主的学习。例如,如果中国获胜,那么历史上又该会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形象呢?如果当时不去告密,是否就会成功呢?总之,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
(三)培养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地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
不管是什么学科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知识,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历史知识的运用主要是用来解答各种历史的相关考试和与此相联系的综合试题,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导和解决一些社会和个人的现实问题。
1.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解答相关的考试题
就目前我国的形势而言,考试是唯一的相对公平和全面的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关于应试的答题技巧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初中历史老师可以通过平时的各种练习以及考前的各种模拟测试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以适应考试的需要。
2.教会学生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
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以帮助我们把握现实的世界以及预测遥远的未来。首先,初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当前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并对此加以认识和理解,尝试着对其作出合理的预测。其次,根据历史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地激励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四)不断地开发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新时期高素质的接班人的关键所在。初中历史老师要不断地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初中历史老师要给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初中历史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题目来作为平时训练的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老师要积极地帮助学生转换角色,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关键地位,让他们学会从老师的角度去主动思考和设计一些题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在进行训练题目设计的时候,历史老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参照之前的相关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考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造,突出创新性。
参考文献:
[1]龚肖宁.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3,(06).
【关键词】教学反思 教师 专业成长
正文:
1910年,杜威(Dewey)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20世纪80年代,教学反思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经蔚然成风。二十多年来,关于“反思”的讨论在欧美教育界备受重视,并且逐渐影响到我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深化发展,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完成历史课程目标值得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进一步去探索。
一、新课程下教学反思的实质
何谓教学反思?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
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里指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可以对教学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可以发现教学的真正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当前,历史新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基础教育历史新课程要求初中历史教师从单纯的历史知识传递者走向历史教与学的研究者、反思者,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历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著名学者刘岸英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一位老师能否成为优秀教师,取决于他是否善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1]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
“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 。[2]这是“教书匠”式的“照本宣科”。今天,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新课程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同时,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认真思考自己教学的过程及效果,并及时吸收他人的实践、研究成果。因此,教学反思对于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成长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1、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区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倡导的“参与式”教学,其目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老师在参与的同时进行探究。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反思。历史教学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历史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历史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行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无疑会促进历史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如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个课题应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最佳?对于学生搜集到的“史料”、“证据”,是让他们全部采信,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对“可疑”资料进行大胆质疑?学习成果展示的侧重点是让学生围绕主题轮番登台做一点知识性的介绍,还是说明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方法?还有,对于近现代历史上一些比较“敏感”的人物、事件、现象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研究性学习?是否应该有个“度”?初中历史教师都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研究,从而达到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学,并积极探索新思想和新途径,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不断深化的目的。
2、教学反思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
所谓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以及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反思。复杂的初中历史教学,决定了它不是初中历史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初中历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
例如:香港一位初中中国历史科教师在文章里谈到,他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中国历史课,经常选择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故事是教中史的好方法,但很费力气,而且未必每次都保持好状态。”后来,这位老师经过自己认真的反思后,他把“讲故事”形式做了一些改变:一是安排一些喜欢说话的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在课堂上讲中国历史故事;二是安排学生做中国历史广播剧录音,把录音带在堂上播放。两种设计都取得很好的反响。这位历史教师继而分析:教师一个人讲故事或组织学生讲故事,其效果不一样。“前者,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需要聆听;后者,老师是设计者,学生是表演者。”“由学生做主角、做表演者,负责的学生受到训练,其他观看和聆听的学生也受到感染、教育。” [3]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初中历史教师追求历史教学合理性的反思活动,是有益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智慧增长的。关键是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并在具体的历史教学情境中理性地随机应变,善于调整历史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三、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展。那么,历史教师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于是反思的基本方法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一问题,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与收获。
1、要养成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的习惯。
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关注。但就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比如,“编演历史剧”是新课程提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教学形式真的对促进学生理解历史有帮助吗?扬州中学王雄老师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自由组合,排演了一个“去留肝胆两昆仑”历史剧,教师让同学们课余时间排练,不要太讲究道具与服装,也别花过多的时间。一周后,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出,结果印证了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作用。事后,王老师在“反思札记”中写到:
这一天像过节一样,学生兴奋而不断高涨的情绪也影响着我,不过,我在观看之余想得最多的还是老问题:“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吗?”答案是肯定的。在他们排演之际,不仅十分重视剧本,而且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了解人物的个性,为了想象梁启超、康有为的讲话语气,大家还进行了讨论,最后,确定了两人讲话的共同点:广东普通话,都带有书生特点,但是,康有为的语气更沉稳,梁启超较之更有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能够在这种学习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呢?其实,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伟大的,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将其智慧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的知识与观念,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4]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实验中学唐远华老师,从1992年起,尝试对高一学生从事历史剧教学实验。剧本以“城濮之战”、“毛遂自荐”及“鸿门宴”三件事为题材。一方面,学生对其内容多少知道一些,正适合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它们均具有丰富的戏剧性,颇能引发学生兴味。实践下来,唐老师觉得:
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甚至个人认为演出前的过程,比演出结果,就教学价值而言,更为重要!因为观赏的人只是旁观这些历史事件,而演出的同学却是花了时间与下功夫去经历这些历史情境,历史教学不是一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神入历史情境去做历史的思考吗!? [5]
以上这两位老师都习惯于做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长期积累,就会成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案例,对之分析研究,相信一定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水平。
2、看课。
“看课”又称“课堂观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看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看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被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许瓦斯(Showers)等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
陈瑶的《课堂观察指导》一书中,记载了作者在昆明某中学一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看课笔记。陈瑶教师对执教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做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又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老师在投入的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映,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6]
观课,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应该像上述实例这样,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进行案例研究。
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取之不竭的源泉。“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 。[7]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这就是案例研究。初中历史教学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初中历史教师研究他人的案例,特别是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的典型案例很重要。远的不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历史教育工作者从著名中学历史教师,如宋毓真、陈毓秀、时宗本等人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典型实例,用以说明某种历史教学观点或历史教学方法。特级教师刘宗华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教学法前辈孙恭恂教授合作,共同撰写了《刘宗华历史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书,前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后者则运用教育理论来阐释其教学实践的价值,理论与实际相得益彰。这些都是已经出版的,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应及时研读,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也是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反思和探讨的好时机。
关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可以肯定,发展的教学反思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必然促进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岸英:《反思型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2003年第4期。
[2]方骏:《如何使历史教学变得有趣》(p.165)。《学与教的喜悦》,(香港)朗文教育,2000年。
[3]陈汉森:《我在初中中史教学上做过的尝试》。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
[4]王雄:《一堂热烈的历史课》。(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12期,2001年9月。
[5]唐远华:《高一学生演历史剧的教学实验》。(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3期,1994年。
关键词: 历史课堂 教学效率 课堂语言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通过充分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从中习得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都能有一定升华,也就是让学生学得又好又快。在初中历史课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合理利用45分钟
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不可能专注很久,学生更是不能专注一整堂课。所以在历史课堂中,老师讲解内容的时间最好要控制好,不能超过学生的一般注意时间,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有保证。这一点需要老师对课堂时间有很好的把握,即要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老师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18分钟,其中一次讲课的时间不能超过6分钟,而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26分钟,学生每次活动时间不要超过8分钟,时间控制好,课堂效果会有所提高。
二、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只有在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内在创造力,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个人的思维才能得到最大化发展。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人只有在一种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才能有灵感,才会产生丰富想象,才会有所创新。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有疑质疑,才能敢说敢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最大化发展,学习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初中历史内容相比高中而言更容易一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及与同学讨论交流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课堂相互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如在讲解关于“西晋短暂的统一”、“三国鼎立”这些历史知识时,其中的故事情节较复杂,层次较多,如果历史老师只是对着课本读,则学生难以掌握,有点理不清。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其中的历史材料和图表等独立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答案。老师可以及时给予提示和帮助,引导学生将历史事实理出来,这样比单纯讲课效果要好。
四、要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很重要,为了让学生有效率地学习历史,一定要将历史发展脉络理清更顺,同时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正确理解历史内涵,对历史的事件和人物现象及历史线索才能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才能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因为科学的方法能让人从复杂的历史事实中挖掘出正确的认识,所以历史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观察和记忆,然后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概括,得出自己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历史科目的一个重要特点,要学会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所以历史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在现有的教材知识上,多关注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使历史学习更实际化、更生活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用语要优美精简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虽然是历史老师,但是对讲课的语言有很高要求。因为语言表达的效果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所以历史老师要将语言艺术化,充分运用优美的语言讲授课堂内容,使课堂具有其外在美和内在美,实现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如教师可以使用精简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语调及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等启发学生。教学内容要体现科学美。只有使这二者和谐发展,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六、课堂上要多关注学困生
每个班都有一定的学困生,他们常常被老师忽视,因为他们的成绩较差,课堂内容他们很难都接受。因此,老师要多关注学困生,课堂上可以就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们,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后,老师还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辅导。考试前,可以提前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增强学习信心。尽力帮助这些学困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与进步,只有这样教学才算是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效率才可能真正提高。
七、挖掘历史知识,增强趣味性
一堂课需要有学生的参与,需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历史老师可以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使这些知识更具趣味性。比如可以用民谣和对联的形式归纳近代前期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用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刻画,意义深刻,入木三分。还可以借用口诀和谐音的形式,以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事实。例如,对八国联军国名的记忆“俄美日奥意德英法”,用谐音“我每日要一朵樱花”记忆;记忆“”1898年,用谐音“要发就发”记;爆发于1894年,用它的谐音:“一把揪死”,就非常容易记住。
总的来说,初中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多种方法和技巧,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尝试与经验总结。但是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线历史老师,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让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都更上一个台阶,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昌伦.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教师,2010(01).
[2]杨荣敦.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2012(40).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在这个问题导学三分法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学策略主要分为问题引导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等,而该教学模式还分有六个主体要素,主线是提出的问题,前提在于自学,中心是学生的能力,关键点在于导学,整个载体是学案,亮点就是问题的扩展。
一、初中历史问题导学三分法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一)要素。发现并且提出问题是整个思维整体的起点,教师随着问题展开情景教学,以提出的问题为主要线索,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随着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要不断地靠近课堂教学内容的中心、重点、难点;每一节课课前给予学生1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上课,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学习时候的盲目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学的能力,使之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前提;在课堂上要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引导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类比,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而问题导学型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认识规律来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质量和创新能力,这是最为关键的地方。
(二)特征。问题具有层次性特征主要呈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从直接给出的呈现型问题到已知的而提出的发现型问题,最后到未知的从没提出过的创造型问题,而该模式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思路,从学案中出现的呈现型问题出发引导出带有各自发现的发现型问题再到更深层次的创造型问题产生。第二个特征在于学习的学生主体性,学生们只有亲身操作和运用才能真正探索到科学的奥秘,在交流中互动,在互动中学会主动去认识和追求。第三个特征在于课堂上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习跳出来自教材的条条框框,去融会贯通各科知识。
二、初中历史问题导学三分法教学模式的授课类型
(一)三种课型的基本特点揭示
三种课型指的是新授课、复习课和评讲课。以下分别为其不同的特点:
新授课: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
新授课注重的是知识的新生成,所以启发性特征尤为重要,让学生自行交流体会,总结归纳,教师再进行鼓励评价帮助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
复习课:强化知识结构、整合课堂教学
复习课只要是让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进行总体的建构和完善,对于重点内容、规律、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要进行深化,指点学生复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评讲课:引用专题指导,巩固提高
这是关于习题的评讲课,侧重点在于专题整合,有针对性地归纳学习的方法类型,扣紧教材学案内容对习题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复习课课型的教学设计示范
鲁教版初中历史六年级下册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由于本单元的许多知识很多学生在电视中还有书籍中早有接触,也有一定的了解,而趣味性也比较高,再加上平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增强,因此学习起来的难度应该不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并且评价唐太宗。2.掌握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3.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4.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主要史实。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初中历史问题导学三分法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引导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所以要对学生贯穿问题的意识,强化学生对于问题重要性的理解,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创新和求异。学习的本质属性就在于探究问题,所以问题的自身要求必须含有思维的能量。教师应该提出适当数量、适当强度和难度的问题,要从学习内容转化问题,问题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
(二)自主学习策略。在不同的阶段自主学习的策略是不同的,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例如历史记忆方法的使用:历史顺口溜不仅能够帮助记忆而且也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还有类比记忆法,训练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学习规律。
(三)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学习历史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全员的参与,更好地掌握重难点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每个成员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没有压力而言,同时也能够使他们畅所欲言,帮助思维的发散。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以生为本 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与思考
社会实践和发展规律表明:任何领域的事业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一个逐步适应和不断完善的发展性过程,教育事业的改革活动也不例外。从初中历史的教改现象看来,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在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方面都存在亟待改进之处,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传统教学意识和教学包办模式的习惯性影响依然根深蒂固,这种潜在性问题现象必须在更大力度的行为实践中加以进一步纠偏改错,否则就难以巩固教学改革所取得的累累硕果,甚至会因此而丧失来之不易的成绩。如何才能有效巩固和进一步扩大教学改革的效应呢?笔者结合初中历史自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对此作出阐述,希望为更多实践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1.引导学生探索课本知识学习方法,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从中摸索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有效前提与保障。一是要传授学生相关技巧,如怎样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如何前后联系和举一反三等,帮助他们探索识记知识点和概念的便捷途径。二是引导学生探索善于概要掌握历史知识的要领。如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必须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重组,从中提取记忆要素以简化记忆。可引导学生借鉴语文基本学法,找出每句重点词,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也可借鉴数学“集合”概念,对历史信息按照程序分析重组,形成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把握。三是引导学生探索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大专题下分设若干个子专题,形成比较系统的专题线索。再如,引导学生概括知识体系,并结合自身特点加工改良,采用“集合”方式确定相应的层次和隶属关系,掌握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深化联系教材知识,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教学实践活动。
一是要善于发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显性(文字材料和图表)和隐性之分,如1865年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则是隐性知识。对此,可把之作为增强学生能力的重要题材。二是要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规律。如对于的失败,可把之分为“直接原因(篡夺革命果实)”、“主要原因(革命党人妥协等)”和“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深入探究,这样才能建构起历史事件成因反应在本质上的一般规律性。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三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这种全面联系的综合能力,既是学生建构完整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所在,又是考试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内容,是历史学习的必备基本功。四是引导学生探索跨科知识的渗透与联系。如在教学美国西部大开发内容时,可以联系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时政热点问题,对中美两国西部地理因素作联系比较,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3.培养学生知行统一解答能力,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教学实践活动。
学以致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终极性体现。一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考题和练习题。着重通过相当程度的练习、检测和讲评,不断提高学生适应命题、解题答题和学用结合的实际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对学习检测效果善于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每次规模性作业和教学检测之后,教师在评讲作业和试卷时,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揣摩和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在把握命题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答题中存在的失误和不足,善于总结成败得失,从而不断提高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一方面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以历史的经验和价值观作自我剖析,客观分析人生之旅的各种得失,不断调整人生价值取向。
4.引导学生增强研究学习能力,积极有效地开展自主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手段
初中历史教学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统一起来,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1 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接近它,思考它,就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对教学若感到枯燥无味,必然“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其次,寻找兴奋点,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寻找“兴奋点”。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发人深省的警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让学生“愿学”“乐学”。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用时事热点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在讲的时候,就联系了2009年2月26日,圆明园被盗文物鼠首、兔首铜像以2800万欧元在法国被高价拍卖。也联系了当前流落在海外的国宝的情况。通过讲述,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了解对中国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 、突出。
2 历史教学要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⑴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⑵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⑶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 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3 历史课教学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形式
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4 以练带讲,以讲促练,使讲和练融为一体
【关键词】初中历史;和谐课堂;学生
一、树立现代和谐教学观,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根本
构建和谐教学就必须从思想深处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习惯,树立现代和谐教学观,现代和谐教学观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1.着眼于全局,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是把教材和大纲作为备课、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是把知识点讲透彻。而和谐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知识,不同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这种观念下的教学,就要求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摒弃“以本为本”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人成才。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2.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日益成熟,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应摒弃以往管理者的心态、命令式的语气,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以博大的胸怀、诚信的态度、灵活的方式,提高服务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创设良好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教与学的环境中成长。这样既能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增进了解,将知识和观念融会贯通,更能使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3.树立互动合作的观念,缩短教与学的距离,实现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科素养,让学生多发言,由学生点评课堂、点评老师,教师从中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教法。这样不仅能缩短教与学的距离,也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的互动合作,实现教学相长。互动合作的观念还体现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合作意识。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培养其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自主获得新知识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
素质教育要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使学生在知识增长的同时,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的人格、品行及成长状况。通过各种方式的教学活动陶冶其情操,涤荡其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智慧和品行,使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均衡发展。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打造和谐历史课堂的基础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里,教师在课堂上处于领导地位,学生是被领导者,全程由教师指挥,被动的学习。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适时地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关心些,多关注些。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予以关心和爱护,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其次,要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只有和学生进行交流,才能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通过交流我们教师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予以改进。
三、教材、教法和谐统一, 是打造和谐历史课堂的关键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载体。和谐的历史教学不但要求师生之间平等地对话,它更强调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和教材二者之间相互的和谐对话。
1.教师与教材的和谐统一
历史教材文本载体多是抽象化的符号,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显得枯燥乏味。对教材的分化组合,再开发利用,应是历史教师的当务之急。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学计划与教学意图的具体执行者。优秀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能使讲述深入浅出,挥洒自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应将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这除了应掌握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教材烂熟于心,能深入其中,深入教材又能跳出教材,在一定高度上把握教材。
2.学生与教材的和谐统一
预习是学生对知识的第一印象,也是历史教学必要的准备性学习。要实现学生与教材和谐的统一,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获得的新知与以往的认知进行连贯性思索,随着教师的讲述和分析,将疑难问题逐步解决,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加上课后的巩固提高,最终实现完全的统一。这种和谐统一的认知发展过程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和谐历史课堂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允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成果。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构建和谐历史课堂,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呢?简单的照本宣科肯定是不行的,那样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烦的情绪。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一可将历史事实与现有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如在评价功过时,可将班级中的某位同学平时的表现拿出来讨论下,让学生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其二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新知识时,精心设计一段导语,既可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导入本节课,导语设计要精练、简洁、有趣味。例如,讲解《繁荣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资治通鉴》是怎样一部书吗?知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千古绝唱的出处吗?你们是否想走进意境悠远的宋词和“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世界去尽情领略宋元文化的风采呢?一下就把同学带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唤起学生兴奋愉悦的心情,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总之,构建和谐的初中历史课堂,要抓住学科特点、学生的特点,从教师自身出发,从学生角度出发,从教学方法手段着手,认真思考和学习,才能有效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现和谐。
一、受考试制度影响
从学校的角度看,中学教师的配备,都为中考服务。历史学科多年不参加中考。历史教师中精英多被充实到语、数、英、理、化队伍中,相反把教师队伍薄弱群体移到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参加中考的科目无压力,另外多年教历史的教师,书本那点知识已烂熟于心,新教材“只是换汤不换药”,教学方式我行我素,有人听课临时作秀,这部分群体从思想底层,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而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老生常谈”。
二、受对新课程不重视程度的影响
从教育部开始实施新课程之时,我们在教研中就宣传、渗透新的教学理念。2004年秋,我市开始使用新教材,我们开展了新教材培训、研讨课、片活动、定期深入到校调研指导等活动,目的是提高教师对新的理念,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解决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困惑。经过一段时期调研我发现,新的教学理念并没引起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
三、受教师自我因素的影响
1.拒绝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许多教师长年的教学习惯已成定势,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思想中,抛弃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过程,所以,许多教师毅然采用老方式授课。
2.对新理念理解有偏差。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要学生动起来了就是一堂好课,在课堂教学表现的是:不论什么课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没有思考,新课程教师的地位作用是什么?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是什么?一堂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化了吗?
3.缺乏主动学习、合作的精神。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新教学观的理解程度,除了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外,主要因素是教师自身。大部分教师喜欢单打独斗,对身边大量可借鉴、可利用的学习资源视而不见。如:我在调研中发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学科,有的教师综合能力很好,对新教材,新理念的运用驾轻就熟,而有的教师相差甚矣,问其常向别人学习、请教、讨论吗?其只是一笑了之。
4.缺乏研究、反思的精神。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仅凭感觉,自己教学依据什么理论?自己教学是否适合学生需要与发展?自己教学与别人的差距有多少?等等问题,可能想都没想过,更不用提研究、反思。 转贴于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的对策是:
一、稳定队伍
各学校要稳定教师队伍,要克服师资参差不齐的困难,让历史教师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科定位,并能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初一带到初三,才能使教师义无反顾投入到本学科的学习当中,才能使每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化。学校努力给历史教师创造自我学习的条件,适当订阅一些杂志、报刊,学校给教师创造集体备课,学科评优等活动。
二、提高认识
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避其参不参与中考不谈,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故它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可见,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历史学科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历史教育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真正学好历史,对学生道德提升,人格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促进其它学科的完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学习
每位历史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与理念不断更新,科技突飞猛进,我们不进则退,甚至被淘汰,更何况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终身学习,不断进取,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如今,课程改革紧锣密鼓地在我们工作中进行,它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
历史的重任,逼迫我们要学会以下几点:
1.学会学习。
学习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知识;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习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尽快从古老的教学理念的窠臼里。
2.学会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学会合作与交流。
英国作家萧伯纳对思想交流有一个独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以上的思想,因而,教师在日长工作中要和同事们多合作交流,知识共享,让别人灵感引发自己的灵感;和学生多合作交流,教学相长;和领导、家长交流、合作,你的工作将得到更多支持。
4.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们要学会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使教学质量高效地进行;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同时,教学反思会促成我们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5.学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