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校园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0-001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06
[本刊网址]http://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大学校园的数字化建设可谓如火如荼,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却跟不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速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数字化校园的用户(即教师、学生、各类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如何构建更适合学校的培训模式?更高效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已成为全面提升院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提出
数字化校园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的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1990年提出的,当下发达国家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已经超过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深入到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时期,创造出各种交互式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的新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展示出数字化校园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强大威力和广阔前景。而国内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开展建设多年,依然处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在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校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4031条记录,而以“数字化校园”与“应用”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42条记录,关注到应用方面的研究比较少。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以本科院校研究为主,高职院校的研究并不多,特别在应用方面的研究更少。
当前,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如何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对用户(即使用者)进行培训。怎么样进行培训?采用什么形式培训?如果提高培训的有效性?这些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本文从职业教学法的角度考虑,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对数字化校园用户进行培训的探索。
二、“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之实践
“任务驱动型”培训模式,其主要特征在于立足实际的工作,在专家或培训者的指导下,围绕构建的任务,通过对多种学习资源的应用,调动学员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完成既定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培训目标。
为配合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做好数字化校园的应用工作,将“任务驱动”培训模式运用到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实践中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数字化校园“轻应用”的问题,提升数字化办公、信息化教学的水平。
(一)做好需求调研,精心设计任务
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必须做好培训前期的调研,弄清用户的真实需求,厘清影响培训效果的真正问题,调研应根据应用的需求进行分层分类的调研。调研工作主要由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牵头,组建团队首先进行小规模的、开放性的调研,聚焦数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分类分层的调研问卷;最后进行全校性的问卷调研,收集整理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任务驱动”型用户培训模式最重要的是任务的设定,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依据应用类型分为教学型应用任务与管理型应用任务两大类,分别组织培训团队根据应用的轻重缓急,结合实际应用的目标,精心设计任务。
(二)巧妙分解计划,合理推进任务
围绕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核心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必须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应用任务的落实。任务的落实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将其分解成操作性模块,采用多元化培训方式,让受训者接受并融人培训。
1.集中培训模块。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理念提升,观念转变,邀请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校内外专家为受训者进行“数字化校园应用”方面的讲座,让教师们了解当前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前沿信息和先进理念,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应用实践。 2.实地考察模块。以交流考察的形式进行经验性、拓展性的学习,组织受训者到其它高校实地考察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现状,进行比较学习,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特别注重与使用同平台的高校的对比,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拓宽视野,为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提升新思路与新方法。
3.自主学习模块。以受训者在岗主动学习、反思的形式进行自省性的学习。受训者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时间,针对岗位平台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的突破平台使用的重点与难点。注重与同事之间、与工程师之间的交互学习,同时注重自己的经验的积累与分享,做好平台使用的日志。
4.专家诊断模式。以校内培训团队与校外专家及系统工程师进行专业指导为主要形式,帮助各岗位的平台应用绩效进行诊断,分析存在的不足,找出改进与提升的方法。
5.总结提升模块。以平台应用的总结交流与成果展示为主要形式,注重各平台的不同应用模块之间的交流,提升协作能力,让平台应用效率更高,趋向更合理,加强横向的联系,强化数字化校园应用的经验分享。
(三)组建培训团队,攻克难点任务
培训团队的专业引领是十分重要的,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团队,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负责,以校内专家为主体,邀请校外的教育信息化专家参与,强化培训团队的力量。整合多部门的资源,让受训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任务,对受训者存在的应用的薄弱环节与难点,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与评估作用。探索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应用推进策略和实施办法,并对应用过程质量进行监控,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水平。
(四)培训方式多元,做好任务实践
打破常规的培训形式,根据培训内容与任务的特点,实施多元化的培训,特别注重参与式、体验式培训,最终的目标是实践应用。在讲座中实行随机提问,加强专家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以平台为小组进行学习,用平台的案例进行教学,注重小组的团队协作学习;校际考察时,注意各岗位对接交流与讨论,同时加强培训过程的指导与管理,让研讨、辅导、观摩、交流、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
(五)多元评价总结,落实任务深化
培训的重要一环就是评价,评价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因此,要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培训的实效性。从前期的调研评估到培训结束后的问卷反馈,从受训者的总结报告,研修日志到培训整体项目的自评,全面地关注任务的推进,评估落实到细节,保证任务落实。
三、“任务驱动型”的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之反思
在“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模式培训中,虽紧密结合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实际,着眼于解决应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施实践取向,融合了多元培训方式,保证了培训的多元性与开放性,但反思整个过程,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培训需突出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在任务驱动的培训中,培训任务的制定与设计无法离开受训对象的调查与了解,特别是培训需求的调研。只有加强了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才能找到培训的突破口,找准培训的具体“任务”。“任务”切入点小且能以点带面,同时紧密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应用问题开展,让受训者完成任务的同时,推进了数字化校园应用工作,推进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二)培训需注重参与性与多元性
数字化校园应用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教师,对于常规的讲授式教学,他们已经非常熟悉,无法激发学习兴趣。要提升培训的效果,达到培训的目标,必须激发受训者的学习热情,最好的方式让其参与培训,身临其境同时培训的方式要实现多元化,如:小组研讨、交流等,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学习能力,诱发学习的主动性,关注到学习者的能力的提升。
(三)培训需整合多方资源
数字化校园应用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这是全校性的大事,必须整合多方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涉及的部门有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信息中心,教务处等,如果不能整合这些资源很难做好数字化校园应用的推进工作,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导致推进效果差强人意。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型”数字化校园用户培训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培训模式,更加注意任务有效性,探索自主学习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受训者带着问题来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提升实际应用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提升了技术的理论素养,强化了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晓芳,基于“任务驱动型”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究与实践[J].成人教育,2014(12):62-64。
关键词 数字化校园 企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现在网上拥有大量点击率的的国内外院校的公开课,如《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公正-该如何是好》、耶鲁大学的《解读但丁》、同济大学的《行政学基本原理与务实分析》等,就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一部分。
一、企业培训中心推广应用数字化校园的目的
在企业培训中心推广应用数字化校园项目,其目的与高校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企业推广《数字化校园项目》,更侧重于提高管理水平、固化工作流程、在企业内实现资源共享;作为企业培训中心,可以整合社会上知名课程和培训师,用于企业培训,但其内部具有社会知名度的名师和课程有限,想要做到在社会上推广有很大难度,而且也不是企业培训中心所追求的方向。
在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紧扣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通过优化、固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通过资源共享、多媒体、一卡通等数字化手段等为学员提供多样化、高效、优质的服务。所以,对于企业培训中心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实现培训教学、管理及生活服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数据集中管理,应用系统集成,达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共享,丰富学员在校自主培训的信息化学习体验,提高培训服务、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指导思想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项目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按照按照信息系统项目的规律来进行,重视在深入进行需求分析调研、总结基础上的统一规划,并分步骤实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资源共享、流程固化在应用中逐步完善、合理化。所以,数字化校园项目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
三、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结合培训中心的业务需求现状,为了实现系统的设计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战略目标原则。数字化校园发展规划以培训中心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公司各部门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数字化校园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提出培训中心的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和战略。全面并系统地指导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进程,科学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将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转换成可操作的短期实施计划,及时满足培训中心发展的需要,以其更加有效、充分地利用资源。
2、实用性原则。应充分考虑当前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使系统始终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进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以实用化为目的,力争做到简单实用、经济适用、开放灵活,实现系统实用化水平评价的动态管理,不断促进业务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管理和技术创新、效益和效率提高作为判断成效的标准。使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由业务驱动的实施过程,而不是技术主导的过程。
3、安全性原则。严格按照企业的安全性要求,保证数据安全性、系统安全性和网络安全性。全面考虑系统安全的多个方面,采用防火墙技术防范国际互联网上的非法用户的侵入,防止非法用户对重要的不宜公开的数据的侵入,重要数据的通讯采用 SSL(Secure Socket Layer) 进行传输加密。
4、先进性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坚持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的技术格局,在技术实现环境中坚持简单、灵活的原则;坚持信息服务市场化,发展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立足长远发展,适度超前,将先进性与实用性、可靠性有机结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建设兼顾先进性、开放性、成熟度并根据实际要求,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适应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的要求,实现实用性与适度超前,经济性与灵活性、可扩充性的有机统一。
5、实时性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培训中心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整个系统要根据中心工作需要,以业务需求为主导,定期升级,分步实施,分层推进,使系统用与管理相适应,逐步提升到更高水平。
6、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相关部门制订的标准,在统一身份认证中,对安全策略、密码与安全设备选用、网络互联、安全管理等必须符合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流程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培训中心标准化体系。并确保各个分系统的一致性,整个系统能安全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四、结语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合理的指导思想、遵循科学的推进原则,稳妥推进数字化校园项目,切实使数字化校园成为提高企业培训中心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力助手。
参考文献:
[1]丁新,杨素娟,罗琳霞. 数字化学习港项目中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强调,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就是要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随着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信息化不断提升,网络将成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和传播共享将是非常关键的工作。由于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沟通渠道和运行机制,资源难以整合和共享,特别是优质资源还不能及时畅通地送到基层,导致优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不仅造成经费、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因此,拓展数字化媒体资源传播途径,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建设农广校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数字化媒体资源支持,对于农广校的发展、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推进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适应数字化需要,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普及,中央农广校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 建设媒体资源库,推进媒体资源数字化
中央农广校对制作的视频节目全部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建设了100Tb存储容量的媒体资源库,实现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管理和网络化调用,提升了资源科学存储管理的能力,为广播、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应用提供了数字化资源保障。
2. 建设“农广在线”网站,提高互联网网络资源服务能力
网站建有音视频点播和在线培训系统,大量中央农广校制作的农业实用技术音视频节目、网络大讲堂培训资源以及多媒体网络课件,供在线点播收听收看。网站数字化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技服务人员、农广校教师和学员可随时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学习、培训。网站已被农业部选定承担为农民办实事的任务,为农民免费提供网上音视频培训资源。
3. 开发移动多媒体资源库,加快向基层共享数字化资源
中央农广校组织开发了专门用于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的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以解决基层教育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移动多媒体资源库集媒体资源播放和存储功能为一体,配载中央农广校制作的文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可直接连接电视、投影仪等显示设备播放资源开展培训。基层能够自行收集存储培训资源,利用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播放;能够通过卫星网接收中央农广校新制作的培训资源,及时扩充、更新资源内容。不仅为基层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也为开展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提供了操作简单、移动方便的数字化工作终端。
通过这几方面的实践探索,利用农广校已建设的网络条件,初步形成以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库为中心,卫星网、互联网作为传输通道,联网计算机、卫星远端接收站、移动多媒体资源库为覆盖终端,实现向全国传播共享中央农广校数字化媒体资源的基础平台。今后卫星远端接收站可作为“信息资源加油站”,及时共享到中央农广校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不断为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扩充资源。基层可发挥移动多媒体资源库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推广。
建设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平台,目的是要有效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提供资源支持和服务。从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看,数字化资源内容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技术、资源整合优化等对平台建设和运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推进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适应需求、不断探索完善。
1. 数字化资源建设
要加快建设国家级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中心,提升数字化媒体资源制作能力,加强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发挥中央农广校的优势,有效整合多个方面、多种媒体的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全媒体资源库,融合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移动终端等传播渠道,协调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与综合利用,为农业职业教育、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农业行业继续教育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和服务,为农民教育培训远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2. 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要加快推进互联网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直播分中心、数字化资源分中心的建设,提高省校区域性资源建设和传播能力,统一平台实现农广校各级办学机构之间资源交流共享,共同建设、丰富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强农广校全体系各级校的沟通和协作,加强体系外资源合作和服务拓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资源建设和共享,逐步建立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资源建设和共享的良性循环。
3. 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共享规范
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数字化资源标准化建设的研究,逐步建立数字化资源分类、属性元数据标注的规范,制定资源入库、编目规范以及资源整合、共享的规范等,保证数字化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科学规范、可持续进行建设和共享。
关键词 中职学校 数字化校园模式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数字化校园的模式
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模式上来看,可以将其功能方面进行讨论。功能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达成目的的功能,包括信息服务、网络以及应用三个方面,它是从宏观上来对数字化校园进行建设的应用实践。从信息服务方面来看,就是根据用户的需要将条理清晰的信息提供给用户。从网络层面来看,其作用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网络及数字化的硬件设施所提供的包括电子邮件、文件的传输以及网络接入等数字信息流通的渠道和平台。从应用层面上来看,其作用主要由软件支撑的数据库和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功能两个部分构成。
2中职学校共建数字化校园的目标
中职校园数字化建设的目标是要以中职教育教学为中心,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和技术,有计划、有步骤的搭建校园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将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专业建设等都融入到数字化的空间环境中,将为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服务为核心,不断的提升全校师生的信息化技术素养,进而推动学校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3中职学校共建数字化校园的实践应用
(1)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通过创建教学资源库,能够提升教师课件的设计以及制作的能力,帮助老师可以通过对现代多媒体设施的应用来更好的展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升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为课后学生进行网上自学提供便利条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创建主要有试题库的建设、媒体资源库的建设。
(2)数字化校园软件环境建设
为了是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相一致,中职学校应建设动态化管理的校园网站,创建网络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等等。全校所有办公室、多媒体教室以及网络教室、图书馆、实训教室、模拟教室等等都能够上网进行资料的查阅。同时,利用多种方式来大量的积累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动画、视频、音频等等软件素材,广泛的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资料收集起来,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自主研发,拓展教学资源库的内容,为校园数字化建设开拓更为宽广的空间。
(3)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要配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模拟实训室等,所有专用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讲台、投影机及实物展台;所有教室和办公室都设置网络接口,光纤接入,无线网络信号覆盖整个校园,实现班班通。建设校园广播系统、安全监控系统,整个校园没有声音的盲区和视频的盲点。
4中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
4.1重点是对数字资源进行开发
科研信息库、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库以及各种数据管理系统都是中职数字化校园的资源,应被当作重点项目加以建设。
4.2关键是对师资进行培训
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教师的培训是关键,因为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决定了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的效力。为此,中职学校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有计划地进行建设:
(1)加强学校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吸收各学科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教师,组成学校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负责全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管理和技术应用的推广。
(2)加强对全体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学校应定期举办校本培训的办法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制订全员培训制度和考核标准,人人过关,要求所有任课教师都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①计算机基础应用的培训
学校应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熟悉常用工具软件、Word、Excel等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学会文字处理、制作表格、贮存信息和解决常见软、硬件故障的培训。
②多媒体设备使用的培训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要对教师进行多媒体设备使用的培训,组织《视频展台的使用方法》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应用多媒体设备上课的基本操作要领,会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室中相关设备辅助课堂教学。
③资源和网络应用的培训
学校要组织教师,对其进行网上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下载、格式转换、裁剪、拼接等处理方法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上网浏览、查询、筛选、下载、编辑、制作和发送电子邮件等技术的运用能力。
④课件制作的培训
除了要求教师掌握常用课件制作工具外,中职学校应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和专业教学的需要,进行课件制作的相关培训。并要求教师利用放假期间,结合下学期的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4.3政策配套是相关保障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然会和学校方方面面的管理相关联,因此,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和结构上的重组是其建设的基本保障。
4.4要有稳定资金的投入
要创建数字化校园,需要在硬件以及软件上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学校进行稳定的资金方面的投入。为了能够尽快的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学校所有部门都应互相配合,努力开拓,在对数字化平台进行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充分的利用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创建现代校园文化,进而更好的促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制定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
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包含校园网络中心、校园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教室、“班班通”设备、校园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建设内容;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以及用于学校管理的学生、教务、科研、人事、财务、档案等管理系统的建设。
万州区共有学校134所,其中职中5所,中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22所、幼儿园7所。城区和农村信息化基础差异较大,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基础不同,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上也有很大差异。要建好万州区“数字校园”,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首先制定一份科学的切合万州实际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
组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
由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组织,组建了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专家组,由专家组负责规划和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组织专家组成员走出去,到“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或学校开展实地考察学习,从中汲取成功经验;另一方面组织专家组深入万州区各级各类学校调查研究万州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为制定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和方案提供准确依据。
抓好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实施工作
建立健全了“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专家组等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年度实施规划、工作措施、经费保障机制等,建立了不同类别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规划和方案重在落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严格按照规划和方案推进万州区“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保障经费逐年到位,按年度顺利完成“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同时加强对已建“数字校园”学校在“数字校园”设施设备管理和应用方面的指导。
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要求有一支与之相匹配的技术队伍,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数字校园”建成后,由于校园网络管理的涉及面大,范围广,技术要求高,要发挥校园网络的巨大功能,学校首先必须要有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员,负责网络的系统、信息管理及网站建设维护等,确保网络的畅通安全运行及各项应用功能的正常使用。万州区一方面通过面向高校或社会公开招聘,加快引进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对现有网络管理人员以及有一定网络技术基础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提高现有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解决技能人才的缺口问题,保障数字校园系统的运行和应用。
“数字校园”最主要的应用是教学应用,数字化校园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三个层次的信息素养:一是熟悉计算机的概念和基本操作,二是能够运用各种应用软件,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区教委制定了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培训的规划,逐年对全区教师分批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在培训层级上,建立市、区、校三级培训网络,对于市、区级骨干教师,派送参加国家级或省(市)级信息技术专项技能培训;区级培训由区教师进修校和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对全区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普及和提高培训,校级培训由学校举办,由本校市、区级骨干教师担任主讲,对全校教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信息技术专项培训。通过分层培训,推动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和技能提升。
大力建设万州区教育资源库
万州区在制定“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时,站在战略的高度,克服“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的观念,同步规划并建设本地教育资源库,保障“数字校园”网络充分发挥效用。
万州区教委作为本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领导、组织、协调作用,发动区教育系统各部门单位人员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建资源库。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建设,提供资源,成为资源库资源开发、应用的主力;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积极开发搭建维护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快捷的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系统平台。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挥教学研究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学科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组织开展各种说课、上课、教案评比及论文竞赛等活动,把教师优秀的研究成果上传到本地教育资源库交流、共享,不断丰富资源库资源,提高资源库的应用价值。教师进修校将教师每年上传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到万州区教育资源库的情况纳入当年继续教育分数,促进教育资源库资源的不断更新。
建设教育资源库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方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教育资源库资源以学科为中心根据学科知识特点进行建设和科学分类管理、上传资源。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教科所、进修校围绕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研讨、竞赛活动,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库应用价值。
加强“数字校园”应用研究
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产生了众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与具备良好研究条件的学校共同积极申报国家级或市级“数字校园”专项课题,同时,以本中心承担课题为总课题,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中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并对这些具体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设立涵盖“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全方位的区级“数字校园”研究子课题,建议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申报,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从而形成完善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研究课题体系,解决“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和应用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万州区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属西部典型贫困山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45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84所。近年来,万州区针对农村中小学量大、面广、点多、质弱的实际,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积极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为全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 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规划科学实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万州区委、区政府于2010年3月召开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启动会。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政府相关部分负责人为成员的“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民心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万州区教委结合把万州建设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万州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
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编制的万州区教育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万州区教育信息化与装备工作“十二五”规划》。着力用五年时间,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化校园”,使万州区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库区领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
2 建立机制,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学校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万州区从2010年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以来,建立了规划、建设、培训、管理、应用和科研等运行保障机制。一是成立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三是对全区学校的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解读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统一了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模式和建设要求;四是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资金,采取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方筹集、落实建设资金;五是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分校制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领导负责制;六是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设专人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建设工程,扎实有效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七是把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八是建立了教育教学科研体系。
3 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科学规划,重在建设,而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钱”。为保证建设顺利进行,万州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建设经费。区教委和区财政局共同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长效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落实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20%,统筹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两年来,万州区累计投入4174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
目前,全区已建成数字化校园17所,达到13%;全区学校“校校通”已达到100%;建有校园网学校68所,74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372间,教师电子阅览室26间;建有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25间,计算机14328台,生机比达到14∶1(义务教育阶段生机比)。
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万州区教育四张网(教育城域网、学校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网、行政审批网、农远工程天网)的平稳运行和应用;搭建了OA办公、万州教育、万州教育技术、农远工程管理、教育资源、学生学籍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校园监控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十大平台。
4 强化培训,数字化校园管理措施有力
加强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采取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加重庆市级教育技术培训,并按年度计划完成区级培训工作。同时,还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奠定基础。
在管理中,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加强对建设学校的指导、管理、检查和督导。我们按重庆市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设备管理、应用考核、科研推广等制度。出台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应用考核细则》,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评估做了详细的规定。并率先在重庆市将教育督导引入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考核之中。
5 注重普及,数字化校园应用逐步深化
万州区坚持“应用引领发展”和“宁可用坏、不能闲置”的理念,围绕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成立了万州区教育资源建设办公室和万州区教育资源库平台开发小组,成功搭建起了具有万州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平台,并逐步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全区开展“数字化校园”专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经过区教育规划办的评审,有2校的30项课题获得立项。组织万二中、响水初中申报了《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重庆市级课题,并立项。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还申报了国家级课题《区(县)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引领教师加强对数字校园的应用。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校园;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一、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一)严格执行信息化标准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较大,影响较为广泛,信息化标准要求较高。因此,构建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必须符合和遵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类标准以及高等学校制定的信息化标准要求,满足国家及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管理、科研统计要求,以便规范地进行业务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应用。须严格参照教育行业数据标准进行规范设计,如《教育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等。采用纯B/S模式实现目前主流的技术与开发语言,基于WEB的多层体系结构进行开发,流程化界面和向导式操作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依照安全要求设计合理的安全架构。(二)满足接入高校三大平台的相关要求。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接入数字化校园,须集成到高校的三大平台,满足信息门户集成、公共数据平台集成、统一身份认证集成等功能。需要为门户开发对应的集成表现界面,并提供由该页面链接进入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相应框架的功能。可根据高校需要,从系统数据库中抽取出需要共享的数据到公共数据中心,完成数据层的集成。须为信息门户单点登录开发相应的接口程序,支持现有的高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二、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
(一)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用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1.全面、准确地采集人员的基本信息档案。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原有的人事档案数据信息可以导入系统之中,后续可单独及批量追加信息,如教职工的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等的晋升、变更;并根据需要定义各种信息项目,便于增加、修改信息。高校教职员工也可登录系统,上传人事档案相关材料,如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证书图片等数字档案,经人事部门审核后存入管理系统。这种多途径、多渠道的收集方式,促进了人事档案信息更全面、准确的收集。2.根据人员类别进行档案的自动分类管理。高校因人事管理需要,对教职工进行分类管理,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可根据教职工的分类,可自定义不同的档案类别,并能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变更类别。如:在职正式、离退休、延长退休、干部、工人、技术合同、临时合同等的分类,并可在各类别间进行变动,如在职变更为退休,在职变更为调动等,从而实现一键式分类,使人员的档案管理更清晰明了、定位准确、有序规范。3.合同档案管理。在基于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可导入所需的合同内容、格式,并可完成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终止和解除等工作;系统可上传保存合同数字图片;筛选符合相应条件的人员,批量打印合同、续签合同、解除合同通知书等等。可在系统中灵活设置合同管理中的提醒条件,如合同到期、试用到期等。并能通过系统进行合同基数统计核算,使合同管理高效、完善、及时、准确。4.年度考核档案管理。年度考核流程通过基于数字化校园的人事管理系统与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对接,完成年度考核表的收集归档工作及年度考核数据汇总工作。5.进修培训档案管理。教职工培训信息档案可批量导入系统,也可单个录入,可自定义参加培训人员姓名、编号、培训内容、培训单位、培训起止时间等,教职工可登录系统上传培训结业鉴定表等相关数字图片档案,人事管理部门审核保存归档。还可运用系统按年度、项目汇总进修培训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6.自动生成各类人事档案相关表格。录入到系统中的人事档案数据形成档案目录,职务职称变动、工资变动均形成变动情况登记表。人事档案转入、转出,可制作生成名册表、转递通知单等。7.统计分析。可对系统中教职工的相关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如学历、学位、职称、年龄、工龄等各种信息结构、变动情况的统计数据、图表,生成相关报表等。(二)其他教职员工对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应用。根据不同人员类别,在系统中设置不同的应用权限,设定不同的操作及查阅范围。1.校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了解教职工的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及时、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参考。2.部门领导。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部门教职员工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考核等档案情况;审核本部门教职工更新的信息和上传的各类学历、学位、进修、培训、职称、获奖等数字图片档案材料。为部门的管理、决策把关。3.教职工。在系统中可通过文字、数字图片等浏览方式,查阅本人的基本信息、学历、学位、职称、个人简历、年度考核结果等档案情况;上传更新图文数字档案材料,如学历、学位、职称、进修培训等。
三、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维护管理
制定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相关维护管理制度,以确保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一)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等硬件设备,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定期检查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硬件设备,及时发现、维修处理硬件设备问题。做好设备故障处理预案并有效落实。(二)维护系统数据信息。对基于高校数字化校园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严格的管理监控。按不同的人员管理类别,合理设置不同的应用权限。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及时审核教职工上传的新的档案信息材料,严格把关,确保档案材料信息真实可靠、充实全面、实时更新。(三)维护系统安全。加强防火墙保护屏障。定期、不定期升级杀毒软件、查杀计算机病毒、木马等。根据人员类别的变动情况,及时变更系统中的类别管理,确保按人员类别进行使用权限的实时更新。
【参考文献】
[1]沈锡臣,陈怀楚.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529-531,556.
本文以浙江省嘉善县目前建设“数字校园”的状况为背景,首先从“数字校园”概念入手,简要分析了“数字校园”与传统学校管理的区别以及当前我们发展“数字校园”的意义;之后从我们建设“数字校园”的现状出发,讨论了当前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实践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数字校园的概述
(一)“数字校园”的概念
“数字校园”是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模式,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
如果要深入研究“数字校园”的概念,那么我们就得先了解“电子政务”一词。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在国内外有很多种提法,如,电子政府、数字政府、政府信息化等。这些提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征。在我国,电子政务可定义为:运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数字校园”其实是“电子政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借用“电子政务”概念,我们可以把“数字校园”表述为:运用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部门、校内外分割的限制,形成一个精简、高效、民主、公平的学校管理模式以及轻负担、高效率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更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教育管理与服务。
(二)数字校园与传统学校之间的区别
传统学校的管理方式是以学校各科室职能为中心,教师、尤其是学生、家长要通过各科室办理相关事务,必须先了解各个学校科室的基本职能、权限和具体分工,然后按照先后顺序到不同的部门办理,业务流程复杂,审批环节众多,议事程序漫长。而“数字校园”的处理方式则是以教师、学生、家长的需求为中心,学校以“向教师、学生、家长提供高效、优质的管理服务”作为出发点,帮助协调各种关系,共同推进学校教育。
(三)数字校园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必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增进对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的了解,不断的开阔视野,改变观念,才能适应“数字校园”对全体教师的基本要求。
2.提高学校管理效率,降低学校办公成本。“数字校园”通过网络等信息手段的文件、公告、通知等,既使有关信息的上传下达更迅速,也使无纸化办公得以实现,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传递成本。同时,“数字校园”的实施对行政组织结构必将产生极大影响,实现行政管理成本的降低。
3.提高学校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不仅增加了学校与教师、学生、家长交流的途径,也将促进学校在自身管理、制度建设、各项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这必将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提高学校服务的水平。
4.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发展“数字校园”,推进学校信息化,将会给学校管理部门提供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虽然它不能完全代替常规决策,但它降低决策的风险,提高了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有效性。
5.有利于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教师、学生、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快捷方便、准确地了解学校的一些重要的信息。学校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教师、学生、家长参与,推动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目前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启动虽然不久,但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下,投入力度大,发展势头很猛。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基于网络的教育城域网实现三通。既校校通过光缆宽带接入互联网――校校通,班班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并连接互联网――班班通,每位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师师通。
2.根据实际,逐步开展各项工作。(1)以评比促建设,以县中心网为依托,定期在全县开展优秀教育网站评比活动,为各学校取长补短、互相学习。(2)以县远程教育平台为基础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学,成功举办了多校互动的网络教研、一师两班的异地网上教学活动。(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科学整合,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4)加强应用,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平台效益,建立《教师管理平台》,实现全县中小学教师管理的信息化。
3.“数字校园”建设的评估考核机制逐步形成,在参观学习、借鉴宁波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数字化星级评估方案》,以此来考核评估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二)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性建设滞后。“数字校园”的基础性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网站建设。
从目前看,我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但在网站建设方面亟待加强。
目前我县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上的内容和形式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联系信息不完整、网站设计不够专业、网上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实用性差等,无论是信息的实用性还是“数字校园”的功能性,都与真正的“数字校园”有很大差距。
2.“数字校园”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由于我县的“数字校园”推进工作是在各类学校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个学校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数字校园”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目前,随着我县“数字校园”工作的深入推进,我们即将受到信息孤岛这一问题的困扰,我们将要面对的问题是:继续发展下去,要么被迫重复投入,县教育局再投资建设另外一套系统;或者是现有较为完善的系统中保留其一,另外一个则推倒重来,新建系统在技术标准上向前者靠拢。但无论选择哪个,我们都将付出一定的代价。
3.“数字校园”评估机制尚未健全。我县的“数字校园”建设存在着跟风的现象,部分学校对于“数字校园”的运行机制,教育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数字校园”体系中的关系尚未明确就盲目上马,缺乏与“数字校园”运行特点相吻合的先进的绩效评价体系。
4.“数字校园”遇到信息安全的问题。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相比,虽然“数字校园”对信息的安全性没有前两者那么高的要求,但是建设一个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依然是“数字校园”深入推进的必要条件。如,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深入,学校内服务器的管理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不仅在遇到病毒、黑客等问题上常常束手无策,甚至连服务器机房的安全有时也会受到盗贼的入侵。
5.复合型人才短缺。近年来随着我县人才培养工程的推进,信息技术人才和优秀校长的数量迅速增加,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是,我县今后的“数字校园”建设中,最缺乏的不是信息技术人才,也不是仅仅熟悉管理的校长,而是熟悉数字信息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学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将直接制约我县“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
6.教师个人的问题。“数字校园”与传统学校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一时难以适应“数字校园”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整体水平不足。近年来,我县教师的计算机知识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不能适应“数字校园”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村中老年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困难。(2)教师对“数字校园”认识不足,观念有待提高。虽然县教育局已将“数字校园”放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位置,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存在着不足,常常有人简单地认为学校上网就是“数字校园”,也有人认为办公自动化就是“数字校园”等。其实这些都只是“数字校园”的一个方面。
同时,“数字校园”的发展,必然对学校管理的方式方法提出更高要求,如透明度要高、更加规范等,这势必对管理者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估计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容易引起部分教师的抵触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新观念,主动接受“数字校园”这一新的管理方式,对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艺术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建议
(一)大力加强基础性建设
从我县目前的状况看,“数字校园”建设除了必须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重点是抓好网站建设,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1.增强学校网站的互动性。“数字校园”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与学校管理之间的互动,因此,增强互动性是做好“数字校园”的重要内容。增强互动性,一方面要靠技术手段,有效解决困扰大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另一方面要靠监督,可以由县教育局通过出台学校网站建设标准,明确各学校网站要求达到的互动性要求。
2.要提高网站内容的信息量和更新率。改变当前很多学校网站信息量不足或者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校长的重视外,还需要有效的监督。这需要依靠县教育局尽早出台有关制度,明确规定哪些信息应该公开,如何公开。同时,需要明确学校网站的信息量标准和信息更新标准,以便学校在进行网站建设与管理时有据可依。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统一标准
县教育局应尽早出台“数字校园”的技术标准,如数据存储格式、传输格式、今后的预留接口等。同时,抽调骨干,加强对全县“数字校园”的整体建设规划。这样除了能统一技术标准外,还能够让全体校长全面理解建立统一“数字校园”平台的内涵。
在硬件、软件的选择上,可以由各校自主开发、公平竞争,但技术标准的问题上,必须全县统一。越早确立技术标准,对我县的“数字校园”建设而言,就能越早走上快车道,从而避免将来因标准混乱而导致的被动局面。
(三)建立健全数字校园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
目前,我县的“数字校园”建设尚缺乏有效的、来自内部的激励机制,所以,引入“数字校园”的绩效考核制度成为当务之急。具体而言,就是将“数字校园”建设和使用的效益好坏尽快纳入学校考核的范畴中,并逐渐建立起一套考核学校和教师应用数字资源效益的指标,以推动学校和教师积极应用数字管理平台。
(四)着力解决好数字校园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永远是“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必须把网络和信息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如,在服务器的管理上,可以利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成熟企业的服务器托管业务,既免去了每个学校购买多台服务器的资金投入,又使得服务器中数据获得了完善的安保措施。
(五)加强数字校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数字校园”复合型人才不是简单地在学校管理体系中配置行政管理人才和计算机专业人才,而是需要个人有效整合学校管理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和信息管理知识,是一种复合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人才。这对我县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近年来我县教师的电脑配置和学校网络覆盖已达到100%,但由于没有适时跟进的长效培训机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因没能熟练掌握“数字校园”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在今后的“数字校园”建设中应加强这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促进我县“数字校园”的发展。
(六)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数字校园”最经常的使用者。因此,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必须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1.要加强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公务人员的技能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突出信息技能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数字校园”不断发展的需要。
2.要加强关于“数字校园”的培训和教育,突破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部分教师对“数字校园”还一无所知,这直接影响了“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师培训中,需要加强“数字校园”方面的培训,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数字校园”与传统学校管理之间的差异、“数字校园”与我们所认为的办公自动化的区别以及当前“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使广大教师破除各种错误认识,树立“数字校园”的正确观念。
总之,在今后的“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县教育局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着力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数字校园”建设的项目管理,进一步优化“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外环境,力图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有实效”的“数字校园”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侯卫真.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全面建设二星级数字校园
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及措施。沈阳市也曾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和教学深度融合,其中重点就是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据了解,数字校园即是宽带网络覆盖全部学校,接入带宽达到千兆以上,骨干网到二级站带宽达到万兆以上,所有学校建成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和有需要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去年和今年沈阳市均完成300多所数字校园建设。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全市公办中小学和各区县职教中心完成一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二星级;市属10所中职学校(含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部分达到数字校园二星级标准。
到2016年,全市50%以上的公办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和全部市属学校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三星级;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完成20所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
2017年,全市中小学(含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区县职教中心,全面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不少于100所学校建成三星级数字校园,启动普惠性幼儿园(自有园舍)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今年,沈阳市正式推出“公益学堂”项目,通过教育网络本年度完成8大类2000节网络课程。至2016年,将丰富“公益学堂”课程,打造“沈阳公益学堂”品牌;推出网上家长学校。2017年,还将开发离线学习课程资源,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资源全覆盖;推出沈阳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此外,还将重点建设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统筹规划电子学生证融合平台、终端建设,建好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等。今年已完成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市级层面的基本架构;建立电子学生证市级融合平台;区域建成功能齐全的教育门户网站;建立电子学生证区域中心,发放电子学生证,构建基础应用等。
至2016年,将实现覆盖全市各区县的教育远程跟踪管理;完成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二期建设;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实现市、区两级应用。2017年,普及一生一号一证,完善成长轨迹、综合素质评价等拓展应用;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建立市、区、校三级联动的评价机制等。
建名师空间
利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加快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今年,推行网络培训、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完成全市20%的教师培训任务;全部教师和城区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个人学习空间;启动“一师一优课”活动,完成2万名教师网上晒课;创建30个“名师空间”;评选3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建立10个智慧课堂试点。
至2016年,将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完成全市60%的教师培训任务;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3万名教师网上晒课;总结网络教研的创新模式和优秀成果;累计创建50个“名师空间”;评选6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扩大智慧课堂的试点数量;全部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学习空间。
2017年,将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师生利用个人学习空间开展各种教与学活动;“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全部教师的网上晒课;累计建成100个名师空间;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数量累计达到100个;累计建成50个智慧课堂。
打造特色数字校园品牌工程
PAD课堂实现“一对一”教学、数字化展示板实时全区教育信息、远程网络资源实现微课程特色建设……沈阳大东区数字校园应用巡展呈现了“数字化”、“互联网+”这些时下热词在教育中的应用成果。灵活多变的各式数字化应用技术,令课堂、校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东区依托数字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宗旨,以“班班通”全面升级和有效应用为重点,以区域特色资源和微课程建设应用为突破口,以大东区教育网为传播平台,以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为支撑,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领域。深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翻转课堂和“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创新、远程网络培训及资源建设等领域的问题。
大东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基础硬件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提升和建设,区内所有41所学校实施了高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并将原有1252个教室“班班通”,全部由原来的“三机一幕”模式升级改造成大屏幕液晶触摸一体机模式。录播教室、IPAD教室、数字化实验室以及数字电视台走入学校,实现了有线与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信息系统、无线AP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区域平台的统一管控,呈现了区域数字校园建设的亮点。
例如数字高清监控系统,在区域统一平台上可以监控到学校每个点位的情况,实现了区域统一控制;信息系统,可以将区内信息实时到学校的LED、触控终端上,实现信息的点对点;无线网络方面,实现网络全覆盖,数字广播方面,学校教师在操场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对广播播放内容及节目设定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全区完成了2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二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四所高中三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总计投入资金6900余万元。今年底,预计投入2200万元,完成8所二星数字校园建设及14所二星升级三星的数字校园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字化校园 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08)03-0029-02
1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原则和目标
(1)教学创新。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整合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信息和借鉴,同时为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技能人才职前培训和职后提升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2)管理创新。以就业为导向,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承担企业职业能力培训服务等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形成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供服务。
2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配置足够多的电脑,建成校园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通;配置足够的课室多媒体设施等等,这些属于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
(2)教育教学基础数据库建设也称资源库建设。包含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用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
(3)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平台建设。这属于信息化软件环境建设。数字化校园中的硬件环境建设是基础,而软件应用平台建设是重点。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平台建设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平台、教学管理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和校企合作平台等应用平台建设。
(4)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为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必须加强对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同时,校园信息化要搞得好,也必须制订一套完善的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
3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
3.1第一阶段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校园网主干升级为千兆,建立与中国教育网及其他网络多样化的宽带连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高速通畅的教学办公网络,同时网络覆盖学生宿舍,为宿舍学生访问互联网提供方便。校园网实现全网的安全控制与管理,对网络内的所有不安全行为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管理,并能够在发现非法访问行为时及时屏蔽和记录。在校园网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需求,并为数字化校园软件应用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包括建立以采购、编目、馆藏、流通及馆际互借等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海量图书资料存储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图书文献数字化计划,完成建立网上图书;建立多媒体阅览室,为师生提供多媒体资料环境。
(3)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依托学院各示范专业群的建设,建设重点专业及相关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每个重点专业群教学资源库都紧紧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进行资源的建设。通过开发和引进,建设各类网络教学课程和素材库;根据课程特点,建设虚拟或仿真实验、设计系列教学软件;构建海量教学资源数据仓库。
(4)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和制度建设。成立数字化校园管理中心。引进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加强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和维护。建立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制度,对教师不断开展网络新技术培训和网络应用培训。
3.2第二阶段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成每个校区的内部园区网将是以万兆为主干、千兆到二级楼宇网、百兆到桌面的全交换的智能网络。完成校区间网络线路改造,通过租用公网线路,完成各校区的网络连接。
(2)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是建立教学资源的共享中心的软硬件平台,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共享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包括: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网上智能答疑系统、网上备课系统、网上讨论系统和自主学习型网络课件管理系统。
(3)管理用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建设。管理用基础数据库建设,是建立学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数据资料,形成数据库。如:学生学籍库、师资信息库、科研成果库、设备财产库、财务数据库、办公文件库和校企合作信息库等。在完成建立管理用基础数据库后,开发完成以校园网、主服务器为支持环境的全校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如:教学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招生与就业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后勤管理系统等。
3.3第三阶段
(1)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一个“双挂牌、双基地”校企合作的网络平台,通过Web服务器技术建立为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培训服务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交互式服务平台,实现职业能力在线培训和职业技能在线鉴定等功能;提供职教集团企业人才招聘、人才资源统计、在线查证;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源及相关信息。
(2)视频会议系统建设。每个校区各建成一间视频会议室,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参会者可以根据需要选取其他会场的视频观看,真正实现多方交互式视频会议。
(3)远程教学双向直播系统建设。每个校区各建二间网上直播课室,学生可通过校园网,在校区内的任一台电脑实时观看课室的讲课,教师可与学生双向交流,可将教师的讲课直接制作成讲授型网络课件。
(4)校园网络社区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从学校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管理,充分利用银行的金融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数字校园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环境。我校以数字校园平台为基础,以行政管理数字化为支撑,以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数字化为重点,以教育教学数字化为核心,以沟通交流数字化为纽带,构建起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字校园体系。回顾数字校园建设的历程,我们走过以下阶段:启动项目,成立校长领导的数字校园工作小组;配合公司调研需求,通过思维碰撞和相互借鉴,使建设思路逐渐明晰;软件研发阶段,学校定期召开例会,细化完善需求,并与公司沟通;利用假期进行全体培训,全面试用;分步推进数字平台使用,及时收集建议,强化沟通,修改不足,精益求精。
目前,学校数字校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构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畅通、快捷、安全的运行环境。综合管理平台解决了各系统间互不相通的问题,结合“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让用户只需登录一次,即可实现校务办公的畅通。目前,我校的重要通知都是通过数字校园平台发送的,快捷、准确、及时。同时,还能通过数字校园平台实现任务布置、材料上交,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招生管理平台由家长直接填充学生信息,班主任审核,减少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教师成长档案袋则记录了教师的全部信息,可让人事部门快速、便捷地筛选和提取教师信息。
2.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教师的使用水平和教学效益。学校按照任务驱动、培训带动、活动促动、机制拉动等办法,促进课堂教学数字化,鼓励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资源上传到数字校园资源库中,形成资源并共享。教学主任及时对教案进行评议推优,奖励优秀教案,促进教学设计的改进。针对每次的月考、期中考试等,利用数字校园成绩分析系统智能地进行分析处理,显示各班、各年级成绩,以及标准差、柱状图等科学分析数据。
3.构建网络教研互动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教研平台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研讨、共同发展的广阔空间。教师可以建立网上备课组,解决了校区间路途遥远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采用音视频会议形式,开展网上说课活动,促进了教师的活动交流。利用平台还能有效协调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问题,实现高效协作办公。学校领导能够随时查看分配过的任务数量、领取人及其进度情况,提高决策执行效率和力度。
对数字化校园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针对校园网展开管理,也不仅仅是针对网络教学管理,还包括了行政管理和技术性管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从各个方面着手,要着力于突破原有的校园管理体制和模式,自上而下彻底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去。除了要加强校园网络硬件建设以外,在校园网络使用管理等方面也要下功夫探索和研究。
专业人才的培养。小学校园数字化与高校校园数字化相比,难度更大,这是受限于学校十分有限的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小学校园网建设经费也十分有限,依靠校园内部力量,重视内部人才的作用发挥,自力更生才是主要的发展模式。因此,小学校园的数字化要格外注意培养、培训专业的技术人才。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一些有计算机基础的青年教师,有组织有指导地开展网络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针对工作中主要的问题,展开系统的培训,定时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网络常识、网络平台软件的维护、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注重校园网的实用性,突出数字资源的共享性。随着校园网的建设和完善,每个教室都可以随时展开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办公和通信、师生交流都可以依托便捷的网络媒介,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远意义。小学校园网的应用范围与高校校园网相比有显著不同,更多侧重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侧重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必着意建设标准高范围大的复杂网络系统,要更多地参考教学实际,注重实用性。首先,突破过去教师各自备课封闭备课的方式,要求教师通过网络获取即时新鲜的动态的信息,并共享这些备课信息,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有利于教师对资源的合理有效的二次开发整合,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意义深远;其次,教学资源数据库全面开放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身份识别功能,既给予每个教师访问共享数据库的权限,也要对访问者的身份进行识别,资源库要提供教师随意剪辑、重组和快速整合的功能,要有利于实现教学课件之间的,课件与素材之间的非线性链接。第三,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利用数字化环境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及科技信息资源,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或知识上的弱项来选择和提取需要的信息,实现了教学的网络化、全方位立体化,为学生实现个性化、交互化的学习提供了网络基础,锻炼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学校在数字化的建设中,应重视基础教学与道德法制教学的整合,在将校园的心理辅导栏目加进网络服务中可以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创建 培训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1
为了进一步推动校园信息化工程建设,2009年教育部门出台了区“星级数字化校园”参评标准,此项活动的全面开展,对总体提升学校教学能力以及推动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顺应了新课改提出的使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我校于2010年正式向区里提出创建申请,通过创建来推动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的完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推广开来,提高资源整合和利用率。
在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过程中,给了笔者一些收获和思考。
1 长期积累
创建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大量的软硬件的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创建工作对于我们山区的学校来说难度更大,从校园的硬件装备建设到进入数字化校园评比,历经11年,从10人1台机发展到人手1台笔记本,从1间无盘工作站的学生机房发展到3间计算机房,最终建立了独立的教学服务器和网站。从单机到能让教师、学生机上网并有自己学校网站的独立服务器,各班级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实现了教学的数字化和校园无线上网。这些都是通过分时分步、逐步更新地方式来完成硬件的配置。
2 分工合理
在软硬件积累完成后,首先,创建初期学校必须成立由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的数字化创建领导小组,这样便于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否则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导致影响建设效率。其次,公司选择尤为重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选择公司前要充分考察公司的实力、经验、效率。在公司制作过程中应先协商好各个时间点如,Web完成的时间点、OA平成的时间点等,要对各个时间点进行监督,促使公司提高效率,当Web或OA完成设计后应及时挂入内网或外网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在测试前先由公司对全体教师进行操作培训并制作出操作手册,便于教师操作。整个测试过程中不应只有信息技术教师,而应由信息技术教师开设权限,全体教师按照各部门各学科进行全面测试。发现问题及时向创建小组联系,由创建小组向公司及时反应、定时解决,同时对测试通过的项目定时定量地核定到每位教师。分工必须合理,细化至每个人、每门学科,创建小组对限定时间点内应完成的任务进行审查,确保任务的落实情况和实际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和督促。
3 提升信息素养、培训引导
数字化校园效果体现在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和信息化教育手段上,并由此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进行教学模式调整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使用,这也是在新课程改革进行过程中需要进行突破的一个关键点。这就要求我们要真正发挥数字化校园的实效,必须以培训为突破,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新教育理念不断内化。通过扎实高效地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科学技术展开教学活动的水平。
培训的策略:
(1)时间上。在有效的时间段内采取不同形式的培训手段;
(2)内容上。根据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培训内容的调整;
(3)模式上。集中培训、活动培训、课题研究相结合;
(4)组织上。领导要对培训结果进行考评。
通过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能够有效地将各种类型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能够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寻找最新的适合教学活动的数据资料。同时又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临时需要将网络上的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要学会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教师要能够自己制作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对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让它们更加具有实用性,慢慢形成一种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学的力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来打破地域与时间上的限制,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进行科研教学工作。最终实现能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活动,能够探索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教与学,转变教师对科学技术手段的认识与观念,转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改变学习策略。
4 以应用为目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在建立数字化校园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实用性。我们要利用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环境,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校的教学实力。若没有实际应用价值,那么再齐全的技术设施装备也只能成为一种摆设。
学校在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对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利用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平台对学校的一些人事资料进行管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对数字化校园平台进行利用,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让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了解学生,做到各项教学资料的充分使用、有利于各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平台实现各种有效教学资料的共享,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让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这一平台进行知识巩固练习或者是相关知识的拓展学习,同时它也为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沟通提供了途径。因为这一平台的存在能够打破时间与地点上的限制,能够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
数字化校园创建的前提
学校在创建“数字化校园”过程中,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数字化校园”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成立了信息网络中心,专门负责“数字化校园”的创建工作,制定了创建“数字化校园”实施方案的计划,排出创建日程,重点、难点事项及具体实施措施,尤其是对创建标准做详细解读,对每一项指标进行细化分工,落实到处室,落实到个人。
校长室总体规划,负责软硬件的添置,逐步尝试运用网络来进行学校管理;学校信息网络中心负责校园网栏目的开发、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负责学校校园网站的管理和维护、师生信息技术的培训和教学工作。目前学校校园新闻、通知都能通过网络传达,逐步实现校园管理向无纸化办公的过渡。
搭建更广、更新技术平台
学校于2009年10月建成光纤百兆到楼,百兆线缆到桌面的宽带校园网络,并宽带接入教育城域网,信息点覆盖学校所有场所。校长室、教导处等行政部门配备了台式电脑,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配齐了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多媒体制作设备,专人负责保管、使用。
为了建设完善的校园网络,实现数字化、现代化办公和教学,学校目前配置了2台服务器,分别用于“组组通”实验教学平台和学校网站服务。每个办公和教学场所均有网络终端模块,校园办公区域架设无线网络。只要有教学需要,即可实现高速上网。
目前学校有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共有50台计算机,“组组通”教学用电脑96台,学生数为450人,已达到生机比为 4:1。可以满足学生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要求,和“组组通”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每个教室配备电子白板。媒体教学真正进入教室,走进学生。硬件的不断投入为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创新搭建了一个更广、更新的技术平台,为学校信息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
成学校自觉行为
光有一流的设施,不用,只能是一种摆设;只有个别教师参与其中,数字化校园的创建也只能是徒具外壳,缺少生命力,数字化校园的构建需要全校教师的共同支撑。为确保数字化校园工作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学校本着投入、培训、运用同步推进的原则,在做好硬件、软件及资源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立足运用,扎实高效地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
在时间上,固定时间集中培训和分散机动培训相结合;内容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培训相应内容如介绍了专题网站、教师博客的建设、更新、维护,介绍有关教学软件的下载运行等;形式上,集中培训、活动培训、网络培训、课题研究相结合;组织上,加强领导考核。老师们也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学得积极,学得主动,遇到问题能主动请教。学校不断建设完善资源库,享用数字化资源;发挥数字校园的作用,促进师生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教师达到山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中级水平,获得合格证书。大多数教师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会从网上下载有关教学资料,会运用ppt软件制作幻灯片,会运用多媒体开展辅助教学。通过培训,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位教师每天提高工作、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目前,学校工作安排,有关会议通知、文件,包括教育教学资料等内容,老师们只要打开学校网站,就可以随时浏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做好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还注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培训,多次组织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和网络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培训,专职人员都取得了专业的合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骨干教师学习先进理论和经验,使骨干教师不仅成为学科教学的骨干,还成为学校信息化教W环境构建、学科整合的骨干,全面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创建工作,促进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大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基本实现了教学条件的现代化。
搭建平台 服务教学
据了解,通过强大的资源库以及晋中市网络教研平台的资源,老师们可以进行“网上备课”。教师们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教师博客的出现,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博客在短时间内蓬勃发展,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流和有效方式。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网络教研的多样化,学校每位教师创建博客,并建成教师博客圈子。
电子备课极大减轻了教师书写的工作量,释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前资料的收集整合,教师在网上交流心得,探讨问题,共享资源,实现了传统教研与网络教研的互补。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上的资源为我所用,并积极购买软件资源:语数外学科的每册教材均购买了教学配套光盘,语文、作文、英语购买了课外学习光盘。教师方面购买了各科课堂精彩实录等。同时,学校积极引导鼓励教师用好晋中市网络教研平台,真正实现资源库的共建和共享。认真整理和组织各种教育资料、信息、素材、课件等,把它们归入“教师频道”资源库,做到科学、有序地丰富资源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学校按照教育部《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标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开全开足信息技术课。除用好信息技术教科书外,每个年级都补充内容,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历年的初三信息技术拷制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网络无处不在
在创建数字化校园的过程当中,建立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适应的、开放的、动态的管理制度,并实行分级管理,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长效保障。
目前学校就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制度包括《阳邑中学网络管理人员管理制度》、《阳邑中学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阳邑中学网络中心机房管理与维护制度》、《阳邑中学微机室管理制度》、《阳邑中学“组组通”使用管理制度》。正在完善的制度有《阳邑中学数字化校园工作长效保障机制》、《阳邑中学数字化校园工作激励制度》。尤其是后者,制度中明确规定了中青年教师必须使用网络其进行无纸化办公,必须使用进行有效上课,包括使用次数,使用效果及对晋中市网络教研平台的使用都必须提供有效过程资料方具备绩效考核资格。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促进了学校数字化校园网络安全、快速、高效、健康运行,努力打造绿色数字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