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生心理教案范文

初中生心理教案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生心理教案,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生心理教案

篇1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健康更为重要。

对于像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的初级中学而言,由于缺乏优质生源的带动作用,不少学生家境困难,家长迫于生计对子女疏于管教,且由于家长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良,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意识弱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问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我们尝试着在学校探索构建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个案研究。

二、“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的含义

按照近年来小升初的各初级中学学生来源分析,近几年,我市小升初招生采取的是以下程序:首先是“名校办民校”的初级中学设置考试招生;其次是第一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公办的、有特色的学校和省一级以上的中学;再次是第二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普通公办初中,而到普通公办初中的第二批电脑排位生还有20%左右较好的学生转学到第一、第二类型的学校,这里指的“非优质生源”就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留在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的学生。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生源按此分类就属“非优质生源”,也即通常所说的C类学校。

三、研究过程及初步成果

(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框架

学校在校长室的统筹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指导。

1.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架构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相关设施设备

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根据学校要求,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及目标,结合非优质生源的特点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实际情况,对三个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全面的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课时、师资等方面得到根本保障;同时,制定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心理咨询室软硬件的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合作,专门在我校开设心理C证班全员培训,目前,我校92名专任教师中有85人经过了C证班的培训,还有4人获得了B证;同时,政教处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主题班会评比、班会课教学设计评比,以赛代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们也纷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学科教师也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学校努力搭建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在课程上对初中三年进行全面规划,一是保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原则上初一、初二0.5节/周;同时,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专门设置“青春期心理卫生”等专题讲座或活动。初三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如“初三中考人生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考前心理调适”等。二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学校要求各科备组每学期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把教科书中可以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每学期提交至少一个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案。三是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学期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

2.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政教处对每周的班会课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段拟定相应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活动。例如:初一以“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为主线;初二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线;初三以“克服困难,向发展目标迈进”为主线,分别有“学会学习篇”“学会交往篇”“学会生活篇”“悦纳自我篇”四个专题,下设“驾驭中学的学习”“唱响自信之歌”“感恩教育”“画出人生彩虹”“心有他人天地宽”“战胜紧张、笑面人生”等几十个子标题,这样既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针对性地选择主题班会提供了指引和方便。

3.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政教处、校团委每年5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例如:2011年开展了“关注成长,呵护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的评比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的比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海报展,并定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每年11月份学校还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示个人的特长、才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开设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本校非优质生源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2009年5月,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校长直接领导,心理专职教师具体负责。随后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智为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系统提供了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预警、心理案例分析等功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软件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校从起始年级开始,逐步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制度化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适性和个案研究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但部分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有:讨厌做作业,怕教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以及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等;(2)人际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孤独感较强,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较多,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3)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敏感,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

2.团体心理辅导的状况分析

我校定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对学困生,级组及班主任会对他们进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情绪的相关辅导;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健康辅导;初三则进行以自信、健康、科学为主题的毕业生心理调节团体辅导,务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学校德育处教师何智锋和级长施捷骥对特殊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庭背景与特殊心理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特殊生现象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参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相关活动,如:2011年4月,我校初一级部分师生参加了由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承办的“雏鹰展翅,成长有我”的广场咨询活动。2011年11月19日,初一部分学生家长又参加了“同在蓝天下――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走进流花街社区大型心理活动日”活动。另外,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同志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例如:黄永波老校长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和“小升初心理调适”的专题讲座,同时也为家长进行“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升学问题”的专题教育,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和生活打下基础。学校积极通过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个别交流、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近几年,由于学校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在校都能开心地学习、生活,能正确面对各种问题,近年学校非正常辍学率、违法犯罪率等均为零,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好评。

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

在我校这样的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虽然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目前,本校只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而且,由于编制等方面的限制,还要承担思品学科的教学任务,真正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面对全体学生的工作难以大规模展开。而其他具有心理B、C证的教师同样要承担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能投入到专门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力相对较少,多数时间是通过学科教育渗透,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我校这一类的非优质生源学校,特殊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更显得教师力量的薄弱。所以,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在此类学校应多设置1~2个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给予心理教师应有的地位。

2.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与优质生源学校相比,非优质生源学校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对孩子缺乏关心、教育和心灵上的沟通。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还要继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互相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3.继续探讨特殊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学校而言,特殊生的转化任务很艰巨。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家庭问题、学习困难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入了解。虽然每次的心理辅导可以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但由于特殊生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可控因素出现教育反弹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能延续和持久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努力的研究方向。

篇2

1. 一般情况

小琳(化名),女,初一学生,12岁,全家4口人,姐姐大她7岁,家庭富裕,无重大身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病史,2010年12月初在班主任的陪同下走进心理咨询室。

2. 问题表现

小琳在升入初中的第一天就开始哭泣,特别是晚上在宿舍住宿时大声哭闹,扰乱其他同学的情绪,让他人无法学习和休息。老师和父母百般教育无效,并威胁父母“如果坚持让自己在学校住宿,就可能永远看不到自己了”。班主任和家长请心理教师做心理辅导,希望该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3. 主诉、个人陈诉以及班主任、家长反映

主诉:进入学校就感觉浑身冰凉,心痛,全身发抖,喘不上气来,忍不住哭泣,根本无法学习,特别是晚上在学校住宿时,更觉得煎熬,无法入睡。

个人陈述:一家4口人,父母和姐姐对自己非常好,好吃好玩的总让自己独享。父母因做生意搬过两次家,现在住两层楼房,一楼做生意,二楼居住。虽然住房条件好了,但觉得不快乐,由于初来乍到,朋友很少,而且好多美好的回忆物品,如照片、贴画和许多小玩具留在原来的家里没有带来,很是遗憾和懊悔。母亲性子急,有点小脾气,常因小事和父亲争吵。记得自己6岁的时候,父母争吵之后,母亲吵着要和父亲离婚,逼着她选择跟母亲还是跟父亲,她苦苦哀求无效,只能忍痛跟着母亲离开。中午偷偷跑回家,见父亲正在啃着冷馒头。升入初中后,时时惦记父母是不是又吵架了,父亲是否没有菜吃。姐姐9月初到外省上大学了,再也不能和姐姐一起玩了,开学前,看到父母和姐姐高高兴兴地忙碌着、准备着,想到自己要在学校住宿,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班主任反映:该生整日哭泣,全班不得安宁,老师无法上课,经劝说无效,只能将她隔离在教室外哭泣。

家长反映:小琳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开学前听说要在学校住宿,她就哭丧着脸问“你们不要我了吗?”被强制送入学校后不时地哭泣。看着孩子哭闹,他们也很心痛,但为了孩子能长大,只得狠心不理她。老师被小琳闹得没有办法,经常在晚上叫他们来学校协助教育小琳。

4. 咨询师观察

智力发展正常,语言表达清晰,无幻觉,无妄想,无智能障碍。初到咨询室,眼圈红肿,说到家庭亲情和分离,泪水涟漪,手脚动作不断,双手反复搓着,陷入某种焦虑情绪不能自拔。

二、评估与诊断

1. 心理测量

(1)SCL-90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1.9,强迫2.1,人际敏感1,抑郁2.1,焦虑2.9,敌对1.8,恐怖2.6,偏执1.2,精神病性1.3,其他1.7。由上可以看出,最显著的是焦虑因子分值颇高,其次是恐怖、强迫、抑郁因子分值较高,明显高于常模。

(2)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为70,严重焦虑。

2. 评估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资料,根据求助者的陈述、他人反映、咨询师的观察、心理测量结果、无重大身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病史以及典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排除重性精神病。

3.诊断

根据许又新教授关于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求助者病程三个月(得2分),精神痛苦程度属于“无法摆脱”状态(得3分),社会功能受损,学习效果和社交效率显著下降,属于中等程度(得2分)。总分7分,属于神经症。情绪发作时浑身冰凉,头痛,全身发抖,喘不上气来,忍不住哭泣,拒绝和父母分离,逃避学校集体生活。求助者焦虑因子分值颇高,此外,根据SAS测量结果,初步诊断为分离焦虑。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商定,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 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缓解和消除对父母的过度依恋、对学校住宿生活的逃避。降低其焦虑水平,适应学校集体生活。

2. 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个性,提高其有效处理各种焦虑情景的能力。增强其自立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阶段划分

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

(2)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其拒绝和父母分离的态度、逃避学校集体生活的焦虑情绪和行为。考虑到求助者目前问题的核心是由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逃避学校集体生活的行为,因此首先要缓解和消除焦虑情绪,这需要运用NLP情绪处理技术和绘画治疗,同时也需要帮助求助者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其次运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训练治疗。

(3)第三阶段是巩固和结束阶段,让求助者把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咨询方法介绍

(1)绘画疗法是心理诊断和治疗的一个有效工具,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

(2)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它是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渐减弱直至消除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人的放松状态去抵抗由焦虑或恐惧引起的个体心率、呼吸、皮电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应。放松状态多次与引起当事人焦虑或恐惧的条件刺激结合,即可消除原来因该刺激物引发的焦虑或恐惧条件反应。[1]

3.咨询时间商定

每次1小时,咨询次数为6次。

五、咨询过程

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鉴于求助者焦虑情绪过于强烈,做必要的情绪处理。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试、NLP情绪处理法。

过程: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求助者,用开放性的问题收集她详细的资料。通过倾听、共情、积极关注,让求助者尽情地倾诉,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试。

小琳刚进入咨询室时,眼圈红肿得象个桃子,神情悲伤,在谈到和父母、姐姐浓浓的亲情时,泪水似断线的珠子一样从眼眶涌出,以泪洗面不能自已。在谈到在学校中备受煎熬时,坐立不安,双手互搓,描述自己“头痛、心痛、全身冰凉,快要发疯了”。鉴于这种强烈的焦虑情绪反应,我运用NLP技术中的混合法,为其处理情绪。具体做法:我以90度直角坐在小琳右边,以左手按在她背后的大椎穴上,右手则以拇指及食指二指做成一个叉型,轻轻按在她左右两眉中点的上面位置,引导她深呼吸加以配合,轻按三分钟后,她的情绪有所好转。同时教给她NLP中消减自己不良情绪的技巧――生理平衡法,在生活中练习。

具体做法:

(1)双腿伸直,双叉,双手手指也交叉结合,反拗到胸口。

双手交叉,假如右脚在左脚之上,则右手也在左手之上。

伸出手指,双手拇指向下,如此,掌心自会相对。

双手手指交叉合掌。

双掌握成的拳头向下再向胸口拉近并翻转向上直至紧贴胸口,眼睛下望可以看到手指。

(2)舌尖向上顶住口腔内上颚门牙稍后的地方,把呼吸调慢。

(3)全部注意力放在心脏上,维持3分钟。[2]

2. 咨询阶段

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呈现求助者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并处理之。

方法:会谈法、绘画疗法。

过程:小琳第二次来到咨询室,情绪稍有好转,但眼睛还是红肿的,仍不能在学校正常生活和学习。

咨询师:“姐姐上大学了吗?”

求助者:“嗯,去了。”

咨询师:“你想和姐姐一样,将来也上大学,有个好前途吗?”

求助者:(点点头)“当然想。”

咨询师:“姐姐当年读书时,和你一样也要离开父母,独自在学校生活和学习。要想和姐姐一样上大学,就必须要现在离开父母。如果要你选择,你是选择离开父母长大,还是呆在父母身边永远长不大呢,你选择什么?”

求助者:(看出我的意图,经过艰难的思考)“我知道父母希望我在学校里独自生活学习,我也想长大,但是如果要选择,我宁愿选择不长大!”(眼圈一红,又哭了起来)

通过以上谈话,我感觉到小琳内心有一种深层次的东西时时控制着她大脑的“智能中心”,让她自陷愁城,越陷越陷,不能自拔,于是决定运用绘画疗法。

咨询师:“你很爱你家,对吧。”

小琳使劲地点着头。

咨询师:“那你凭感觉画出你的家。”(准备好纸和彩笔)

求助者:“这就是我的家。”(没有半点思考,在纸上刷刷几笔,画出一个红色的心,并注明“全家人的心”)

如图1:

咨询师解读图画:相比A4纸来说,这颗“心”相对较小,绘画笔触特别重,笔触中有很多弯曲顿挫,整个画面(包括图画和文字)过度使用大红的颜色,由这些信息可以看出小琳有一种强烈的情绪,神经绷得很紧。

咨询师:(试图从小琳自己的解读来获得更多信息,并设法进行处理)“你感觉一下,这颗心的温度和硬度以及和你的距离。”

求助者:(慢慢闭上眼睛,片刻)“心很烫,有点硬,正在离我而去,我生怕它抛弃我,我拼命地想抓住它,可它却越来越远!”

咨询师:“此时你身体的感受是什么?”

求助者:(体会)“难受,头痛,心痛,全身冰凉,喘不上气,要发疯的感觉!”

咨询师:“慢慢吸气……呼气,身体放松……”(用柔和而坚定的声音引导她说出心中压抑已久的话)

求助者:(身体后靠,表情有点僵硬,害怕)“妈妈,爸爸,不要再吵架了,不要再让我选择,我不想选择,我不想离开你们,我害怕……”(在我的引导下,声音越来越大,随之大声哭泣)

咨询师:(模仿其父亲的声音,压低声音)“孩子,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的痛苦,因为我和你妈妈的吵架,带给你这么大的伤害,对不起,从此以后,我和你妈妈再也不吵架了,我们一家人不分开,心永远在一起,孩子,不要害怕,我们永远爱你。”

小琳长吁了一口气,如释重负状。因为她心中压抑已久的痛苦得以宣泄,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就减弱了。

咨询师:“现在看看那颗‘心’有什么变化?”

求助者:“那颗‘心’正慢慢向我靠近,很近,变得温暖,我的身体很舒服。”(睁开眼睛,身体慢慢放松了,情绪逐渐平静下来)

当然,这种宣泄只是暂时缓解了情绪,后续的工作还需要她的父母来配合,于是展开第三次咨询。

第三次咨询

目的:帮助求助者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方法:会谈法、家庭治疗。

过程:在班主任的帮助下,第二天小琳的父母来到心理咨询室,我们就家庭教育和婚姻关系进行了交流。通过会谈,他们理解了小琳的现状除了自小备受呵护、娇生惯养、独立性差之外,婚姻关系的不和谐对小琳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让小琳身在学校心在家,还在牵挂着父母是否吵架。

在咨询室里,小琳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妈妈做出承诺,今后即使小琳在学校住宿,自己也不再乱发脾气,不会和爸爸吵架,有矛盾好好解决。爸爸则承诺要多关注和理解妈妈,多帮着干些家务,让妈妈有个好心情。

我和家长、班主任和小琳共同商定一个亲子“软分离”方案:父母按周次递减来校看望小琳的次数,分别是3、2、1次。在两个月之内,周一上学和周五放学由父亲接送,让小琳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在她有良好表现的时候,及时表扬,形成正性强化。度过这一时期后,由小琳独立在校学习生活。在学校里,老师要理解小琳所处的特殊心理时期,在生活上多关爱,让她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建立新的心理依恋。

第四次和第五次咨询

目的:系统脱敏。

方法:系统脱敏法。

过程:

(1)列出引起小琳不良反应的具体刺激情节,如“明天要上学”“来到学校门口”“在学校宿舍睡觉”等等。

(2)建立焦虑事件等级。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出焦虑等级:明天要上学――走在上学路上――来到学校门口――进入教室――上课――在学校宿舍睡觉。

(3)放松训练。通过呼吸放松,进行放松训练来形成松弛反应。在松弛状态下想象焦虑情景,以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

(4)实行治疗。按照排出的焦虑等级,在想象中循序进行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直到焦虑程度能被放松训练拮抗。一次治疗推进三个具体焦虑层级,经两次治疗,直到小琳在想象中到宿舍独自睡觉时不再感到焦虑为止。

3.巩固和结束阶段

第六次咨询

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法、绘画法、心理测验。

过程:施测症状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让小琳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的成长。

在咨询中,小琳再次感受第二次辅导中的那颗“心”,并凭直觉画出来(如图2)。

咨询师解读图画:整个画面较为和谐,线条笔触柔和顺畅,并配以绿色的“我长大了!”的文字说明,表明小琳情绪平静,内心和谐。

小琳自己解读:她双手交叉,贴在胸口,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笑嘻嘻地说,“‘心’在这里,它很大,暖暖的,永远在这里,全家不分离!”

从图画解读来看,小琳已完全摆脱了分离焦虑的情绪状态。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

我已经开始学习了,下课后和同学说说笑笑,也挺好的,在学校住宿其实也没有什么,我能照顾自己,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以前觉得一个周的时间好漫长,现在觉得时间过得好快。跟父母说了心里话,很轻松,现在父母关系也好了。姐姐一个人到外省上大学,人生地不熟,不习惯当地的气候和饮食,嗓子都哑了,我打电话开导她,说“坚强点,只要挺过去,就会长大了”。

2.家长评估

每个星期一早晨,不再像以前那样哭闹,能按时上学,星期五下午回家很开心,常跟父母谈谈学校中发生的趣事。

3.班主任和同学评估

从此没有再哭闹,能安心作息,经常能听到她欢快的笑声。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1.7,强迫1.1,人际敏感1,抑郁1.3,焦虑1.4,敌对1.6,恐怖1.1,偏执1,精神病性1.1,其他1.1,由上可以看出,各因子分均处于正常范围。

SAS标准分为43分,属于正常范围。

5.咨询师评估

从第三次咨询开始,小琳的脸上就绽露久违的笑容了。记得某个周五下午,因学校临时调整时间,提前一节课放学,而小琳的父母并不知道,我要打电话通知她的父母来校接她,小琳断然谢绝,坚持要自己走回家,说“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

根据回访和跟踪情况发现,咨询达到了预期目标,小琳焦虑情绪消除,不再拒绝和父母分离和逃避学校集体生活,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她快乐的身影。她现在已升入初二,完全适应了学校集体生活,人格获得了发展。

七、讨论和思考

每一次咨询都是经验的积累,也是心理教师个人的自我提高。小琳问题的核心是由强烈的分离焦虑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逃避学校集体生活的行为。在第一次咨询中,小琳一谈到亲情和分离就眼睛一闭,泪如泉涌,那种场景就如同一个3岁的孩子离开妈妈的状态一样,这让咨询一度中断。从中我看到了一个“3岁的小孩”有待成长,于是当时我并没有递纸巾给她,而是用坚定的声音提示她“立刻睁开眼睛,自己找到纸巾擦干眼泪”。一是为了打破她的负性情绪状态,二是让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脱离“3岁小孩”的状态,同时临时决定用NLP技术给予情绪处理。

因此,当求助者处于严重负面情绪状态时,往往是他的大脑中负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能中心”不能启动,无力改变这种不良状态,甚至让咨询不能进行下去,此时要求心理教师灵活运用一些情绪处理技巧即时地消减那种情绪,稍后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玲,刘学兰.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35.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趣味性 培养

初中物理是青少年学生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它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然而,教学实践证明,由于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导致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激发和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以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案和学案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教案和学案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就要一体化设计教案和学案,也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体现教学手段和教师语言表达的趣味性,使教学过程能够经常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持续的兴趣中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教学设计要尽量增加对学生有用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从中汲取更多的有益的营养。例如:把物理教学中的一些知识设计成魔术,增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从而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2.教师语言设计表达要体现趣味性。设计物理教学的语言,要实现“四个渗透”,即:德育渗透、美育渗透、科学渗透、人文渗透。教师在语言表达形式上要体现艺术美。只有做到了语言风趣幽默、讲解生动,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认真听讲,才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得知识、增加技能。

3.教学设计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体现时代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从内容上能够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并且可操作性要强,能够使学生从现实生活入手,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展开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要体现趣味性

如今,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已普及,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的工具。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其中,制作有趣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手段。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非常喜欢电子游戏,面对电子游戏,他们简直可以“废寝忘食”。究其原因就是游戏软件的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那么,教学软件制作就如同游戏软件一样,学生也非常喜欢。这就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通过软件的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同时得到了提高。

三、要充分利用物理教材的内容设计教师的教学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计比较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生动有趣的特点,是一本学生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同时也令每位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事半功倍。

1.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卡通化插图。我们都知道,卡通画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图画表达形式,其中的那些著名卡通人物往往使学生们终身难忘,这一点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又非常吻合。如果把卡通插图设计在物理教材中,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很快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服务。

2.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游戏化实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创设情景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物理教材中的趣味性实验设计就给广大教师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情景,如果我们的教学从游戏中开始,那么教学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将部分枯燥的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投影TV等电化教学设施再现物理实验的基本情况等等。

总之,教学的趣味性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增加趣味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中学物理教材教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

篇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乐于不断获取新知识和主动探索,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的“顶尖级”素质和核心目标。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而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使学生学会能动的创造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点在于: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个体自己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对学习活动的理解为:学习活动不应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同时把社会性的互动作用看作促进学习的源泉。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因此,自主学习在物理学习中也是必要的,只有自主活动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物理探究的兴趣和需求,才能有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教学案”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对培养农村学生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能产生积极影响。教学案在设计中重视学生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把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经验,教学中注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让他们相互学习而得到启发,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学习。

二、教学案编写遵循的原则

1.导学性原则

导案教学是教学案方法进行中的一部分,教师应在初次编写教案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班级内实际教学水平及该课实际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等进行编制,并将初步编写好的教学导案打印出来后,人手一份地在课程前一天发给学生。而学生则通过对导案案进行阅读后对该课程进行预习,并在预习后将自己无法独自学会的、自己认为较为困难的知识点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内容和问题进行整合,并通过研讨后进行再一次编写教案,充分提高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无论是对新知识的预习还是对新问题的提出,都具有预习生成的作用,同时通过其导学性原则,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课程中自己无法轻松掌握的内容,便于教师对这些难点进行标记。

2.启发性原则

首先,由于教师在进行教案编写时,需要针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以及不同层次的知识点对教学案内容进行科学合理设计。而在教师对知识和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时,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同时也会促使不断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对促进教学质量及效率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其次,由于受到初中生年龄阶段特征的影响,他们在学习知识时,如果遇到知识难点没有及时掌握或学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就无法对与该难点相关的知识主动学习。而在使用教学案时,学生能够根据教案中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主动思考,当找到难点后主动提出,并愿意去思考如何将其解决,进而得到启发。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当人们对获得知识产生兴趣时,才能引发其认知需要,它是学习最重要、最稳定的动机,是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究的内在驱动力。而在教学案中正是因具有这种驱动力,使该方法具有启发性,同时也能进一步促使师生共同在学习中进步。

三、“教学案”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1.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1)教师在进行教学案教学时,应提高自身意识,将学生放在课程教学中的主置,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教育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意识到物理课程的意义与作用,真正地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降低教师压力的同时,使自身学习能力及技巧得到提高。(2)与城市的教育条件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设备都较为简陋,甚至有些设备及实验物品因使用时间过长,但由于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而无法更换,许多设备已无法满足现代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学校设备及资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如在进行简单的重力实验时,教师可以用书本、粉笔等身边常见的物品,或在学习摩擦力请学生观察自行车的轮胎结构及其与地面接触时的情况等,真正做得到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切物品达到提高物理教学水平的目的。

2.教学中能较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物理知识多数具有抽象性,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充分学习抽象化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案教学时,应及时考虑到物理知识自身独有的特性,结合科学方式对其进行充分讲解。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而农村初中院校也因国家政策支持与经济发展获得了利用先进教学技术支持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将多媒体设备等辅助科技资源加入到教学案教学中,不仅能够以科学、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知识变得具象化,同时多媒体设备的科技性及多样性也能进一步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积极性,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降低教师教学压力提供有利条件。

篇5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学习兴趣 培养 策略

前言:物理课程是初中开始接触的一个学科,主要内容是以人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引线,逐步过渡到力学问题,涉及到的内容基本上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直接联系。学生只要对身边的事物、发生的事情有兴趣,肯专研就能较好地掌握物理这门课程,同时为高中阶段电磁学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平时大家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是这句话的道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初中学生的主要特点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生理上,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身高增长非常迅速,第二性征逐步明显,他们在生理上逐步接近成人。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在心理上他们的变化也非常明显;在心理方面,初中生的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表现出种种心理矛盾的冲突,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因此,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学管理与引导方面具有特殊性,对他们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应有特殊方面和策略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2 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策略

根据初中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这些特性去选择教学方法,制定相应的策略,才能逐步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从而较好掌握物理知识。

2.1 培养师生情感,营造主体氛围,最好课程入门引导。初中生是人生当中的生理和心理的敏感期,他们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教师在教授物理的课的起步阶段就要与学生培养感情,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好第一节物理课——打开学生学习兴趣大门的钥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第一节引言课好像教师给学生的见面礼,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步。其印象如何,是能否引起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充分准备好物理课程的第一次课,从身边说起,引导学生逐步了解身边物理现象的神奇与奥妙,使学生逐步产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与深入其中的愿望。刚接触这门课时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通过演示“利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叫男女同学拔河比赛、”“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让同学自己制造显微镜来观察昆虫”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2.2 多运用直观教学,展示物理趣味与奥妙。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理解能力逐步增强,他们对自身、自然界的一些变化和存在都存在好奇感,并且有解读奥秘的愿望与冲动,也有为自己不理解的一些而苦闷和消沉。因此,教师在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课程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利用力所能及的教学资源,通过物理实验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物理现象中的奥秘所在;例如,这次太空授课,王亚平在此次讲课中主要演示了五个实验,分别是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在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会有何特点,液体表面张力有什么作用,同时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同学对太空的知识很感兴趣,有人询问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环使用的。这堂课只有40分钟,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同学就写到这40分钟学的知识比我一天学的都多。

2.3 激励学生的质疑,培养挑战精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现象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比如杂技表演中的人在鸡蛋上站立等想象,根据受力分析是要把鸡蛋压碎的,但是,表演者确实完成了,这些想象大家一定要有质疑的勇气,并通过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这种想象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的探究,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地挑战自己的知识领域,逐步拓展自己的认知空间。

2.4 利用物理的固有优势,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发明。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所有物理定律均来自于物理实验。这为物理教学的探究与合作创造了契机,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触发点。例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死掉,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物理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要求学生在试验中动手动脑,在实验中发现物理的奥妙之处,从而参与到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不断增强。

3 小结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发的学习物理、了解物理现象;多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根据物理的趣味性的特点和功能,利用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从而较好地掌握物理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