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范文

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

篇1

关键词:水文效应;海绵城市;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23403

1引言

张家口市作为一座快速发展中的中型城市,近年来在水文效应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雨洪管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探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张家口市在未来需要建设诸如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这样的有效水文效应措施,以改善城市水文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张家口市市区水文效应概况

张家口市主城区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地区,是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主要过渡带,也是洋河流域山间盆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主城区面积约为970 km2,预计在2020年实现2080 km2的城市面积扩建。该城市的水文特点鲜明,由于主城区南北两边具有最大为111.5m的高差,所以整个市区呈现不规则的河谷盆地特征。在张家口的主城区内拥有东西沙河、清水河,分布在城区的东西两方,自东西、南北贯穿整个主城区,水文条件相当丰富。

近年来,张家口市的城市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热岛效应、高程建筑障碍效应也影响到了城区汛期内的降雨量,其中尤以雷暴雨次数增加最为明显。随着城区面积的逐年扩大和旧城区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张家口市渐渐出现了道路硬化、地表透水面积比重增大、城区截留、下渗损水量降低等现象,这也使得市区内的地下水汇集时间被大大滞后,增加了城市河流的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如此一来,城市下游的洪水过程线就日益增高,造成了洪峰的提前出现和城市地表径流量的过分增加。

根据2015年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水资源评价报告》中显示,张家口市的水文条件,尤以地下水为主已经处于严重超采阶段,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且低洼排水问题也日益严重,对于张家口而言,也面临着空前的水文效应危机。所以,为了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数量和日益提升的市民生活需求,张家口市必须解决自身所存在的水文效应不利因素,缓解水资源分配不均及洪峰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城市潜在危机[1]。

3张家口市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水文效应应对措施

就目前现状来看,张家口市所采用的依然是“雨水口―雨水管渠―市政管线”的传统水文管理模式。所以按照市内老城区的官方设计布局来看,设计管径偏小(DN60~DN100之间),整个市区的雨水管网普及率仅为70 %不到,这与城市的实际排雨水量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造成了张家口市市区地表雨水径流污染严重,例如汽车泄漏汽油、轮胎磨损、防冻剂、城市屋面材料所带来的污物都被排放到雨水管渠中,对雨水水质的污染非常明显。基于这种水文效应不利状况,张家口市建设海绵城市是相当有必要的。

3.1张家口市区降雨状况及雨水资源量

张家口市的降水集中在汛期(6~9月),这一期间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总量的70 %左右,10~12月则降雨量最少。按照我国的暴雨分级标准来看,张家口市在特大暴雨方面表现不明显,属于降雨比例比较缓和的地区。

按照张家口市的雨水资源总量来看,围绕这一数据来考虑建设海绵城市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之后,张家口市希望在2020年前实现对雨水资源收集建设用地面积超过60000万m2,所以本文给出雨水收集资源总量的公式为:

Re=ψ×A×Ha。

其中ψ代表了张家口市的地表径流系数,一般常规取值为0.9,而A代表了城市市区的汇水面积,Ha则代表了张家口市一年的总降水量。所以将数据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张家口市建设海绵城市后的每年雨水资源收集总量将达到3亿m3,这一数字对于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潜能的开发价值是很高的,值得尝试。

3.2透水铺装设计、应用及建议

3.2.1透水铺装的设计

将孔隙率较高且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应用于道路路面建设就叫做透水铺装,它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工程要素之一。透水铺装可以使雨水很好地渗入到道路路面的内部,以达到贮存一定雨水的效果,随时便于管道排水,降低洪峰流量,削弱径流系数,使得城市洪涝灾害危险系数大幅度削弱。一般来说,透水铺装是由土基、垫层、基层、过滤层和面层所共同构成的。另外,透水铺装对缓解城市温室效应,降低路面温度也有好处,这样一来,道路的寿命也被大大延长。

透水铺装在设计方面所采纳的地表径流系数规范在0.05~0.5范围内,这一数据与它主要使用材料的孔隙率、透水特性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径流系数决定了道路路面雨水渗透量,由此可以确定透水铺装中路基层厚度的确认方法:

H=0.1I720k100T60n。

在上述确认方法的公式中,H就代表了透水基层的总厚度,而I表示城市平均的降雨强度(mm/h),k代表土基的饱和渗透系数,T表示降雨时间(min),最后n代表了道路路面蓄水层的孔隙率。根据该式来判断透水铺装的功能性非常有效果,而且它也可以帮助透水铺装工程选择材料,确保道路路面在降雨时及时下渗雨水,使路面有较高的抗压能力。

3.2.2透水铺装在张家口市的应用

在张家口市,透水铺装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整体上所取得的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考虑到张家口市湿陷性的土基结构,所以当土基处于干燥条件下,土体结构整体相对稳定。而如果土体的含水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很容易出现土体结构的破坏,使土基强度大幅度被削弱,对建筑及道路的沉陷带来很大危险。所以在张家口市的市区透水铺装时,应该考虑这些特殊的地质条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

就以对土基的湿陷性消除而言,张家口市所采用的是以3∶7为基础比例的灰土垫层法。该方法的技术核心就是分层夯实,按照路面土基的龄期不同而为其赋予不同的承载力、密实度与隔水性,确保它拥有较好的垫层优势。张家口市的灰土垫层一般设置在≥1.0 m的厚度范围内,并且采用了分层压实的方法,确保分层厚度始终≤200 mm。再者,城市路面还采用了冲击压实法对路基进行了补强,一定程度消除了路基由于被冲击碾压所存在的湿陷性。这种方法可以消除1.2 m左右的黄土湿陷性。

在基层的改进方面,考虑到张家口市地下水水位较深,而土基位置又通常高于地下水水位位置,所以可以见得土基受到地下水影响可能很小。因此专门针对土基的湿陷性来对基层雨水下渗问题进行对策,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基层设计以DN50为基础的PVC排水盲管,并充分利用到市区内普遍的4 %土基顶部坡度,确保多余雨水能够顺基层流入到PVC排水盲管中,保证城市内许多人工景观和绿色植物带能够得到充分的水分灌溉。这也是利用到了张家口市在雨季中雨水过度饱和的自然因素,顺利将雨水排除并利用,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对透水铺装结构的破坏性[2]。

3.3下沉式绿地的设计、应用及建议

下沉式绿地主要包括雨水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等。在城市中,它一般表示的是低洼式的凹陷绿地,即高程低于周边路面高度约20 cm内的下沉区域。

3.3.1下沉式绿地的设计

下沉式绿地在设计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设计参数很多,它也是海绵城市设计中的主要核心之一,以下对下沉式绿地的水量平衡进行分析得出:

W=S+U。

在公式中,W代表了下沉式绿地的总体水汇流量(m3),S代表了下沉式绿地在下沉时段的雨水下渗量(m3),U代表了在下沉时段的绿地蓄水量差值(m3)。因此可以得出雨水的渗蓄率公式为:

N=S+ΔU(PzF1Cn+PzF2)/1000×100 %。

在该公式中,所反映的正是下沉式绿地对降水方面的渗蓄能力,这其中Pz代表了城市降雨量(mm),F1代表了下沉式绿地服务范围内的集水面积(m2),F2代表了下沉式绿地的总面积(m2),Cn代表了绿地服务范围内的径流系数。

根据城市雨水的下渗量:

S=60KJF2T。

由此来计算土壤渗透率及渗蓄时间,则能够得出以下算式:

f=F1F2。

按照下沉式绿地的相关参数展开分析,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所以说当下沉式绿地的坡度合适时,雨水就会顺利汇集于绿地之中。若能在路缘石附近设计300~500 mm宽度的开口,更利于雨水径流的流入。而如果下沉式绿地在雨水汇集形成饱和状态后,还可以通过雨水管渠来进行雨水排出。

3.3.2下沉式绿地在张家口市的应用

张家口市市区的土壤渗透系数较大,能够快速的对径流雨水进行吸收,所以对它的下沉式绿地设计可以直接采用原有土壤进行相关植物的栽入。在设计中,为下沉式绿地保持0.05~0.30 m的下凹深度,总体保证其高程小于路面高程。并在下沉式绿地中设置雨水口以随时收集降水时出现的溢流雨水。所以该市的雨水渗蓄f值保持在10 %以上范围。

在计算中,如果f值为负值,就说明市区的下沉式绿地不需要太大下凹深度也能进行雨水下渗,这也证明绿地的下渗效果相当出色。但当f值超过100 %时,就证明城市的下沉式绿地在渗蓄量上大于雨水收集面积的雨水,并且存在一定的收集富余量[3]。

4结语

基于海绵城市概念对张家口市的城市水文建设提出了相关设计及应用策略,弥补了传统治理下城市地表径流流量过大且地下水水位日益降低的问题。证明了海绵城市对于张家口未来的市区水文效应建设是相当必要的,这种低影响开发技术结合城市传统的雨水管理方法,让城市的水文生态环境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还能抵御更多自然灾害,真正实现了“水弹性城市”的标准。

收稿日期:20160505

作者简介:夏应冰(1991―),男,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HT][CDH01248*4/5]

参考文献:

[1]

褚永军.张家口市城市水文效应对策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5(2):108~110.

篇2

【关键词】: 城市园林;景观;海绵性能;改良;方法

在我们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中,如何提高“海绵城市”理论中所要求的对地表水的渗透功能以及土壤的蓄水功能?是我们园林景观工程技术人员经常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今年我们有机会参与了南京浦口区佛手湖片区景观工程的施工。在该项目的景观施工中,我们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的系统内容并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渗、蓄、滞、净、用、排等六大要素在本项目中如何运用做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在浦口区佛手湖片区景观工程施工中针对景观绿化中如何提高绿化苗木种植区域土壤的渗透功能和蓄水功能做了有力的尝试和推V。

1、工程概况介绍:

佛手湖是在早期兴建的一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上通过重新规划,二次提升从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旅游景区。原水利设施是于2002年2月8日开工建设,主题功能类似常见的水库,主要进行蓄水,新建工程是在原来两个水库的基础上将现有的水域面积二次扩大,通过二次的扩大,最终形成了以及将近千亩的人工水域。佛手湖工程主要由大坝主体即大坝(均质土坝)、溢洪闸、溢洪泻槽、消力池、排洪渠及配套工程。在浦口老山之中直观上看,第一眼看到的是佛手在热闹的珍珠泉边,湖中五个半岛与老山融为一体,状若佛手。

本项目为佛手湖景区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全区域总面积约为596.55亩,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了以旅游休闲、户外游览为项目目标,满足各年龄各群体的需求。着力打造入口接待区、中心草坪活动区、滨溪景区游览区、堤坝景观游览区、花谷森林探幽区及森林生态体验区。我们将入口接待的区域设置成为游客进园、出园的集散区域,提供了供游客休憩、停留的广场以及方便游客游览咨询的配套服务设施;中心草坪是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为游客的户外活动从,设置户外活动设施以及演艺广场。在原有自成一体的森林植物和山涧之间,重点设计了两个区域:花谷森林探幽区、森林生态体验区,用极具自然特色的山间小路以及桥梁各种景观小品将每处风景相连接,保存了山林的原始感以及游客的猎奇求知欲望。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设主入口广场10580平方米 和次入口广场562m平方米;绿化草坪200379平方米;设道路48786平方米,其中包括了整个园区所有的园路以及沿路附属物;不同造型的桥梁和木石栈道共计6000余平方,同时水系边还设置亲水平台;园区内部原有水域环境治理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8400余平方,采用了大量的水生植物与乡土植物相结合;同时并新建一批例如雕塑、长廊等景观小品,保证了景区拥有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2、 景观工程施工中有关“海绵性”改良的原则和目的

如果将我们的城市比喻成为一块大的海绵,除了保证城市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需求之外,使其能够像一块海绵一样拥有可以自身调节的弹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们的损失,变废为宝。例如下暴雨的时候,减轻城市内涝,将过多的雨水通过吸附、渗透、储蓄等功能变废为宝,在降水较少的季节加以利用。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将城市变为一块海绵,怎么样建设这么一块海绵体,使我们的研究的目的。海绵体包含了所有吸收和释放利用的体系,各个自然水域面积如河流、湖泊、池塘等,还包括了各种人工建设的绿地、硬质软质铺装。

佛手湖工程在施工的时候,根据原来自由的自然地形、地貌,来安排组织施工,保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特点,利用及其精细原地面的测绘文件以及地勘文件,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关规划,利用多种措施分开施用或者结合施用,进行专项治理或者综合治理,在治理的同时做好未来的规划,保证后期的需求,逐步实施,因为绿化植物自然生长或者过度放肆生长,经常会造成绿化土壤排水不利或者地表径流效应下降,我们要及时做好植物过度生长的排除防治工作,消除各种不理的因素,以免引起排、渗、蓄被各种不利因素所影响,同时利用植物的自身特点,将部分雨水进行引导或者消除,在美化了环境的同时,还为海绵城市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南京浦口区佛手湖片区景观工程施工中试行“海绵性”改良的方法

3.1 不良性状结构和遭受破坏的土壤施用改良介质的方法

在园林工程施工中,会使用到较多的机械、车辆在不同程度上对土壤进行破坏,同时施工中建筑材料有着部分损耗,例如各类石材、石灰水泥等粉剂、砖块、混凝土碎块、各木材、塑料以及其他复合材料等等,这些损耗的废料很多会混入到绿化种植土之中,经过外力的作用,甚至会潜入较深的土壤之中。这些被破坏的土壤,往往因为入侵材料而使本身的形状发生改变,例如混入部分水泥粉,降低了土方的疏松指数,或者混入石灰粉剂,使土壤发生了化学层面的改变,土壤的酸碱值收到干扰,同时密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变了土壤原有的自然含水率以及黏性。因此,如果在施工过程土壤产生了不良形状结构或者遭受到破坏后,一定要进行土壤的改良

3.1.1 土壤耕翻和杂质清理

当固体物质混入到绿化种植土中的时候,例如当做路基使用的道渣掺杂进入种植土,内含有很多废弃石砾、转瓦片、钢筋、装饰材料等等,当面对这些固体体积较大较为明显的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通过机器翻耕或者人工清理这两种方法。清理的标准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不尽相同,对于浅根性植物,清理的深度不需太大,深根性植物需进行较为彻底的清理,极大的保留原土的性状。对于种植无要求的植物,可以将部分固体废物进行打碎处理,只要保证植物的生长需求即可。

我们根据园林植物的栽植守则:不同高低不同大小的乔灌木错落、有机搭配,我们对土壤的处理根据不同的植物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首先应当进行初整,将影响植物生长以及美观的大的杂物首先清理掉,然后尽可能多的将小的杂物再次清理,最后根据园林植物的平面位置进行放线定位,然后进行细整,必须满足植物的栽植标准方可结束。地被植物同其他植物最后一步一样,进行细整。

3.1.2 更换或填加客土

在绿化土壤中,粒径较大的物体虽然较易清除掉,但是粒径过于小的颗粒物质和粉状物质很难通过物理的方法进行清除,但是过多的小粒径物质往往更能狗影响到植物的健康成长,此时,就需要将原土进行更换,增加部分客土进行改良。根据不同的乔木、灌木种类与植物的规格,计算需要栽种的苗木土球大小,从而确定需要更换客土的挖塘大小。用植物土球深度的1倍至1.2倍来做换土深度,用土球直径的1倍至1.5倍做土球的宽度,土球相对较小的,进行换土的直径需要大一些,而土球较大的植物,换土的直径可以适当缩小。如果进行草本植物栽植,换土方法更为简单,通常为覆盖一层10~20cm厚度的客土在原土上即可。根据设计文件的而定,一般换土覆土后的土壤高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较为适宜的高度为高出3~5 cm,另外更换的客土通常为需方,经过外力或雨水作用后体积略有下降。在客土更换之前,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来确定更换的客土性质,合理的选择客土,使客土自身的pH值、有机物、黏度或者微生物数量等等因素更为适宜植物所需,保障了植物的生长。

3.1.3 施用土壤改良介质。因为土壤改良剂作为一种药剂,通常有许多的不同种类,经过总结,具体有以下的方法:改良土壤物理性状。运用有机的改良剂或者无机的改良剂进行改良(如豆饼―豆渣、可可渣―木屑―家禽粪肥等复合改良剂,城市河流泥浆和粉煤灰等等),改变土壤的孔隙率,调节密度,减小土壤容重,从而提升土壤的存水能力,加快水分的渗透能力,饱和导水率显著提高;如果种植土的土壤结构较差,同时理化性能不良,我们就应该使用能够使理化性状与土壤内部结构能够发生改善的土壤改良剂。不同种的改良剂对土壤的改变方式不同,使用方法也各不相一。一般情况下,需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配比使用,使用量需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如果施用与乔木与丛生的灌木树种时,因为根系较深,应当将改良剂充分拌合,然后填在树穴中与泥土混合。地被植物或者低矮灌木,根系较浅,改良剂使用的时候仅需拌合或洒在表层的土壤中即可。

在浦口区佛手湖片区景观工程施工中我们累计对有关不良性状的土壤进行改良处理约100000平米,有效的保障了我们地被植物、乔木、灌木的良好生长的同时实施了地面雨水的有效渗透和储蓄功能。

3.2物理改良

深耕晒垡为常用的物理改良方法,同时还有诸如地形平整、原图降低、客土升高、土方大方量交换,客土直接置换等方法。在平整地面的时候,经常会忘记预留坡度,如果未进行预留坡度,后期比较难进行挖排水沟进行灌水洗盐,所以前期平整尽力预留坡度控制。在草坪面积较大的区域,利用整理地形的时候适当增加了蓄滞塘进行调配雨水,如果土地的透水性差、质地黏重、结构不良,必须增强土地的透水性,在降雨季节来临之前,提前进行翻耕加疏松,降低土的黏度。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绿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设隔离层,利用高差进行排水,达到改良目的。

利用人工生态条件,运用隔离层、筛孔隔水、土工栽植袋等措施在树穴、树池、花坛、绿化微区改土,形成雨水初步过滤净化的系统,既保障了地表水的净化处理的利用又有效提高树木花卉成活率。

在我们进行施工的大批草坪以及香樟、马褂木、栾树、刺槐等栽植区域中我们运用上述方法进行景观“海绵性”改良尝试后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蓄滞塘的增设既缓解了地形土方的不足又满足了蓄水浇灌的需求,蓄滞塘在配栽水生植物后又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3.3部分“海绵”功能新材料的运用和推广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逐步推广,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在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素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系列研究并研发了具有增强“海绵”性能的新型市政排水产品。这些产品的推广和使用确实也有助于我们海绵城市中“渗、蓄、滞、净、用、排”性能的提升。

3.3.1新型材料蓄水陶土的推广使用

由于近几年新型材料的技术日益成熟,多空隙材料使用更为频繁,尤其是以陶土为代表的新型空隙材料。利用较易获得的黏土,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能够制成具有蜂窝状空隙的特殊材料,这种材料的表面及内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气孔。这些小气孔能够像活性炭一样当遇到水分时,充分吸收,从而达到蓄水的功能。当外部环境相对干燥时,这些先前装满水分的小气孔排出水分,这些水分再次进入土壤,并最终到达植物的根部。这行就能够大大减轻了日常养护的灌溉工作量,节省了成本。

陶土的制成材料收集方式较为广泛,许多建筑垃圾中就含有类似的黏土,利用这些黏土经过加工处理即可得到这种陶土。一般每吨黏土就能够生产2立方的蓄水陶土,每立方的陶土可吸收0.4~0.5吨的水分。这些水分,既可以成为城市天然的“自来水”,而且还能够减少城市内涝。

佛手湖公园的五彩坡道有80000平方米的彩色花卉,在该区域花卉施工中我们考虑坡地存水、蓄水性能相对较差,为保障花卉培育合理水分供给,我们在个别地段采用了陶土板做垫层后覆盖种植土进行撒播花卉种子,在种子发芽、生长过程中发现使用陶土的区域花卉的长势和观感明显的优于其他区域的花卉生长情况。

3.3.2新型雨水渗透井的运用

在景区的市政道路、广场、停车场中设计有大量的雨水井,为了合理净化、过滤和排放雨水我们建议使用了一些新型研发的具有过滤、净化、渗透功能的雨水井。

在该工程的市政管网施工中,我们坚持把加强雨水的自然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

3.3.3采用CJ/T340-2016部颁绿化种植土壤标准进行改良

3.3.4采用CJ/T340-2016部颁绿化种植土壤标准进行改良

园林绿化土壤在技术层面的指标要求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特别是园林绿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的经济产业和技术指标的标准化,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关于土壤研究的科研人员,通过近些年来国内以及国外众多园林工程的经验中,汲取他们关于土壤改良以及土壤质量控制标准、要求,通过这些建立起自己在土壤质量控制方面的标准。其技术指标主要表现在质量评价、原土及改良土的和见证取样送样等一系列的要求。经过多次向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申请,由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修订的《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于2016年8月1日正式实施。

在依据《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的要求下我们通过不断的试验印证采用如下配合比进行改良土壤,既确保了土壤的有效养分又能达到增强土壤的渗透性能。

3.3.5利用生物方法改善海绵城市的“海绵”作用

城市绿地作为园林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在应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作为园林绿地的衡量值“绿量”是非常重要的标准,越多的绿量往往意味着城市的蓄水能力越强,渗透能力越强,更能够发挥出海绵体自身的功能。

3.3.5.1植草沟以及乔木的扩建――滞

下凹式绿地是海绵城市中的“滞”的主要作用体,在实际的园林应用中可称之为地势绿地。在园林中,花坛主要是将雨水汇聚在花坛的挡土墙内部,保持水分不外流,而与花坛刚好相反的就是最常用的硬质铺装,虽说部分硬质铺装具有透水的效果,但是其排水主要是通过高程的控制来进行地表径流进行引导,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水,通过坡度将雨水引导至绿地之中,而我们的滞留则设置在边线处的植草沟中。再者就是植物树冠滞留,树冠通过自身庞大的叶片与茎干能够滞留部分水分,从达到蓄水的作用。

3.3.5.2使不同种类植物搭配立体化,从而促进根系生长――渗

因为园林工程中种植土的状态决定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在降水的时候,雨水的径流流量以及渗透速度是雨水疏渗的关键数值,决定着雨水在土壤中的疏渗状况。所以说,增加城市绿地等于间接增加地表植被的数量,地表植被数量、层次越高越能够疏松土壤,同时具有滞留的效应产生。因此,将雨水汇集至我们先前设计的绿地、滞水沟、透水铺装等区域,从而使雨水能够较多的渗透至土壤中。另外,雨水可以通过乔木下面的层次植物下渗至土壤深处,经过自然地净化与过滤,最终汇至地下深层处水源,回哺地下水。

3.3.5.3水生植物的运用――净

随着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雨水中市场伴有了较多的污染物质,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消除,达到充分降解,以下为降解的三个方面: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将这些物质进行吸收;二是抗污染物的植物的叶片对污染物具有^好的吸附能力,将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三是植物的根部可以对部分污染的物质进行阻隔或者吸附,防止过多的污染物质下沉至土壤深处或地下水源中。

4、 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的需求的增长,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的做法越来越不能被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所认同。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分依赖和使用,造成了很多的环境不协调,例如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洪涝灾害频发的事件,而与之相来的还有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如何能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这一系列问题,就诞生了我们通篇介绍的海绵城市理念,像海绵一样建设我们的城市,解决水资源产生的诸多问题。现如今海绵城市的理念刚刚兴起,国家、行业层面的规范标准都未尽完善,设计、施工方面仍有较大的改动和进步之处。虽然如此,但是仍无法改变海绵城市会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主流的方向,更多的更广的运用在我们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当中,为国家的城市化浪潮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吕军.土壤改良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正祥.滨海盐碱地绿化土壤改良技术[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

3. 蓝剑强.蓄水陶土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研究,2005(7)

4.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6)

5.俞孔坚,“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 《国外城市规划》,1997年03期

6. 殷云龙,王双生.江苏省公路绿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7.周岩,武继承.土壤改良剂的研究现状、问题与产生[J].河南农业科学,2010(8):152-155.

篇3

【关键词】城市水灾 规划建设 防灾工程体系 科学架构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1.004

近年来,我国城市水灾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正常安全运行,并受到了媒体、公众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城市水灾包括城市洪灾和城市内涝,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内涝的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并各有建树。城市水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府的重视和投入、社会和市民的期望值等社会因素,气象条件等自然因素,防灾工程建设等工程因素,工程设施的运行、调度与管理等管理因素和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目前来看,政府的重视和投入、社会和市民的期望值等社会因素都期望减少和避免城市水灾的产生,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可以通过科学的预测体现在防灾工程的建设标准之中。所以,笔者认为:建设高标准的防灾工程设施是最关键且最重要的防灾措施。有了高标准的防灾工程设施,才能有效地通过工程设施的运行、调度与管理等措施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为了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水灾防御工程,抵御城市内涝,本文仅从工程的角度探讨如何构架城市水灾防御工程的系统科学问题。

我国城市水灾的二元体系架构

人类从农耕社会逐步发展到现在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社会,现代文明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壮大。城市是一个人口和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区域,为了提高城市的土地承载能力,城市从自然生态系统逐步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它的生态安全、排水安全和防灾安全都依赖于相应的工程设施提供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比较完善的城市防洪工程和城市雨水排水工程。

滨水城市一般沿河、湖、海岸线等水体岸边建设有防洪、防潮堤坝,相关河流水系建设有高标准的防洪水库、堤坝和滞洪区以保护城市免受外部洪水的危害,城市防洪工程的设防标准与城市的重要性有关,设计依据是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在设防标准以下,防洪工程应保证城市的防洪安全。目前,城市防洪工程已经有比较完善的规划设计标准体系和工程实践经验。

几乎所有的城镇规划建成区范围以内,都建有地下雨水排水管网或合流制管网,用来排除规划建成区以内的暴雨径流,保障城市排水安全。其作用是补偿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地表排水沟渠的破坏、提高排水能力、保护城市免受暴雨灾害和为市民提供舒适的生存条件。城市雨水排水工程的设计标准、设计依据应符合城市排水设计规范。在设计标准以下,排水工程应保证城市的排水安全。目前,城市排水工程也已经有比较完善的规划设计标准体系和工程实践经验。

城市规划建设的防洪工程和雨水排水工程共同构成了我国城市水灾的二元体系架构。城市防洪工程由水利部门负责,有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等院校、工程规划建设的理论、技术标准体系以及运行维护机构。城市雨水工程由城建部门负责,同样有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高等院校、工程规划建设的理论、技术标准体系和运行维护机构。在两个体系都正常运转的条件下,为什么还会发生城市内涝灾害呢?其原因是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偏低,经常发生雨水排水系统“失效”工况,而且没有对超标雨水做出安排,任由超标的地表漫流雨水流到城市低洼地区造成内涝灾害,而城市的管理者处于没有任何解决之道的尴尬状态。

2012年,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完成的亚洲发展银行技术援华项目“城市雨水管理与内涝防治”的咨询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法律、机构、技术和投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雨水排水设施设计标准偏低,超过雨水排水标准的内涝事件经常发生,且许多城市没有对超标雨水产生的地表漫流做出相应的工程安排。调研发现,发达国家采用两种方式解决导致城市内涝的超标雨水地表漫流问题:其一是建设高标准的城市地下雨水排水设施;其二是利用城市道路排除超标雨水,对超标雨水进行约束,设计标准可以达到“百年一遇”。我国的经济处在高速发展之中,即将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值得借鉴,那么我们应采用哪种方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呢?

我国一直以来都采用城市排水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的二元工程体系架构来解决城市的水灾问题。2011年以前,主要采用排水管网工程排除城市雨水,没有对超标雨水做出工程安排。传统的思维方式是通过提高地下雨水管网的设计标准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可以学习的范例有我国香港地下雨水排水工程“5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英国伦敦“30年一遇”的设计标准。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管网改造或重建的优点是没有理论和技术方法方面的困难,而缺点是大范围开挖对城市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管网沉积造成的运行维护费用增加,同时还应考虑地下空间利用等问题。因此,这种方式适合在新建城区进行探索。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版)》首次提出“内涝”的概念,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版)》颁布以前,一直将排水标准作为内涝的防治标准。因此,很多人将排水管网提标改造作为解决城市内涝的核心技术。《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版)》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了涵盖“源头控制体系”“排水管网系统体系”和“内涝防治体系”的城镇排水系统标准体系框架。根据该规范提出的体系框架,第二种建设与改造的方式是参考北美与澳大利亚等国家,建立城市排水、内涝防治和防洪三套工程体系架构,一并考虑城市雨水系统的防灾问题。内涝防治的工程措施包括源头的削峰调节池、利用道路纵坡排除超标地表径流的行泄通道、建立大型调蓄设施以及城市内河、湖的排涝泵站等。

两种解决方式的差别在于是将眼光局限于城市排水的范畴,还是从整个城市雨水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构架工程系统。为深入探究,我们必须提高现有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同时制定新的内涝防治标准,并且要与城市排水标准和防洪标准相衔接。

国务院2013年的《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为科学防治城市内涝灾害提出了从规划做起的基本要求。2014年1月1日颁布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为科学防治城市内涝灾害奠定了法律依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版)》为科学防治城市内涝灾害制定了防治标准。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建城[2013]98号)》的基础上,全国各地都在应用《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中提出的相关技术,积极编制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已经被提上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的议事日程。为了更好地将以上精神落实到工程之中,定义科学防治城市内涝灾害的设计工况就十分必要。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出台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通过海绵城市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内涝防治工程体系。”

由于城市内涝是最近提出的概念,城市内涝灾害相关的基本概念一直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公众,因此应进行深入研究予以澄清。城市内涝灾害是城市水灾的一种,城市内涝灾害防御工程是城市水灾防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城市水灾防灾工程体系

城市水灾防灾工程体系包括城市雨水的管理、排除和防止河水倒灌或洪水泛滥的一整套工程设施,这一整套工程设施是防治城市内涝灾害的重要基础条件。

为了实现城市排水(雨水)防涝工程体系防灾、减灾的目的,并考虑到定量化规划、设计该工程体系,我国参考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本国具体实践,按照雨水的流动方向,从上游到下游将城市水灾防灾工程体系划分为5个单项工程:源头控制工程(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部分)、雨水排水管网工程(小排水系统)、内涝防治工程(大排水系统上游)、排涝工程(大排水系统下游)和防洪工程。5个单项工程互为上下游关系,定量化共同分担防止内涝灾害发生的责任。

源头控制工程。降落到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的降雨,在小区或街坊内产生地表径流,地表径流的量取决于用地性质和地表覆盖种类。科学地规划建设各种用地性质的雨水径流过程,可以有效地控制进入雨水管网的流量过程线特性。

源头控制工程采用调蓄或增加入渗等低影响开发(LID)和雨水利用典型技术,主要设计参数为降雨量(mm)。常用的设计调蓄水量为10~30mm,实际降雨量小于设计值时,源头控制工程将所有降雨蓄存在建设小区以内。实际降雨量超过该工程的设计值后,该工程会失效,将产生向源头控制工程以外的排水过程。

从原则上讲,通过工程设施可以将全部的降雨滞蓄在进入雨水管网之前的地表径流阶段,但是,在大城市寄希望于通过源头控制工程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可能是不经济和不安全的。采用源头削峰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超过雨水排水管网能力的雨水外排问题,还应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雨水排水管网工程。在城市规划范围以内,都要求建设城市雨水管网,来排除设计重现期以内的暴雨径流,以保证城市居民在降雨期间出行方便。降落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暴雨,产生地表径流后,从建筑小区、工厂、学校、单位等区域设计地面流向道路,并通过道路边沟进入设置在路边的雨水口,之后进入地下雨水管网系统,雨水管网收集地表径流以后排向下游的受纳水体(排涝工程或防洪工程)。由于城市雨水管网的设计重现期与城市内涝防御工程设计重现期相比有很大差别,并且都比较低,所以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国称城市雨水管网为小排水系统(minor drainage system)。在我国的规划设计理念中,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的暴雨径流可以暂时蓄存在地表低洼处,待暴雨过后或管网有富余排水能力时再排出,所以在超过管网排水能力的大暴雨条件下,一定会产生城市区域内积水问题。

根据推理公式法设计理论,城市雨水管网的主要设计参数是设计暴雨强度(mm/min或l/s.ha),常用的设计重现期为2~5年。如果将设计标准提高到30~100年,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探索,尤其是对下游排涝设施的影响。

内涝防治工程。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产生积水问题是一种自然现象,超过城市雨水管网排水能力的暴雨径流聚集在城市低洼地区,造成一定经济或财产损失,即产生内涝灾害。城市内涝灾害是一种发生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的自然灾害,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确定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建设城市内涝防御工程是保护市民财产和保证城市快速、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我国原有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不包含城市内涝灾害防治的内容,所以内涝防治工程规划建设是一种新的需求。为了科学构建城市内涝工程防灾体系,《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版)》列出了城市内涝综合防治标准,设计重现期范围在20~100年,远远高于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的2~5年。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均对内涝设计重现期做了明确规定。我国在此之前没有专门针对内涝防治的设计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版)》修订增加了控制地面积水方面的内容,并规定了内涝防治系统设计重现期和积水深度标准,用以规范和指导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的设计。

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建有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国称为大排水系统(major drainage system),主要包含雨水明渠、坡地、道路、深隧、内河河道和调蓄设施等。由于我国行政管理和专业分工与国外有一定的差异,排涝工程和防洪工程由水利部门负责,城市排水和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由建设部门负责。城市内涝防治工程包括行泄通道和调蓄设施,其中行泄通道由道路和大排水通道组成,将超过排水管网排水能力的地表径流排入下游水体。

城市区域内规划设计的道路除了保障交通运输的任务以外,还应承担排除雨水的任务,即:排除自身产生的暴雨径流、排除上游和周边区域产生的暴雨径流以及作为输送超标雨水的行泄通道。雨水口和检查井都设置在道路之上,源头区域产生的地表径流只能通过道路才能进入雨水管网,超标的暴雨径流一般都聚集在道路之上,只能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道路的坡度和断面才能及时排除。因此,道路设计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是构建城市内涝防治工程体系的关键。

排涝工程。城市排涝工程是保证城市运行安全的工程设施,是城市雨水管网和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的下游排水通道,由河道和排涝泵站等工程设施组成,是保证城市雨水排水工程和城市内涝防治工程正常工作的重要工程设施。

城市排涝工程采用与暴雨强度相关的排涝模数进行设计,设计标准一般为设计重现期20年,设计依据一般为城市或区域的水文手册,主要由水利工程师负责设计。

排涝工程的设计水位超过城市雨水管网和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的下游设计水位,就会对城市雨水管网和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的排水造成顶托,影响排水能力。如果水位过高就会通过城市雨水管网和城市内涝防治工程设施倒灌进城市规划区范围以内,形成严重内涝灾害。

目前城市排涝工程的设计方法是从农田排涝实践发展而来,排水时间等设计参数还应该从城市的需求来考虑,模型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应予以重视。

防洪工程。城市防洪工程是保障城市安全、保证城市免受洪水灾害的工程设施,由水库、河道和滞洪区组成。它是城市排水、防涝和排涝工程的下游排水通道,对城市内涝防治的作用非常重要。

城市防洪工程一般采用设计流量作为设计参数,设计标准一般为50年以上,设计流量通过对观测河流的洪峰流量进行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设计水位是城市排水、防涝和排涝工程的重要设计参数。水位超过洪水设防标准以后,所有的排水设施,包括城市排水、防涝和排涝工程都会失效,将产生严重洪涝灾害。对此,应研究包括城市雨水排水工程在内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水力模型,全面评估各种情况下城市的防灾能力。

城市水灾防灾工程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源头控制工程、雨水排水管网工程(小排水系统)、内涝防治工程(大排水系统上游)、排涝工程(大排水系统下游)和防洪工程这5个单项工程共同分担防止内涝灾害发生的责任,5个单项工程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内涝灾害频发以及对内涝灾害认识混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内涝防治工程缺失和整个系统的不完善。科学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水灾防灾工程体系,并建立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边界关系,对于提高城市防灾能力来说十分重要。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的规划建设涉及到城市防洪排涝、内涝防治、城市排水、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和合流制改造等多个研究领域,与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和环境工程密切相关。目前,由于各个领域的交叉衔接等问题,造成很多概念混淆。为保证我国排水(雨水)防涝系统的规划建设工程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应通过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技术经济条件,建设5个单元工程体系,依据中国国情建设城市水灾防御工程规划的体系架构。

内涝防治工程是城市内涝防灾的主体。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系统包括城市洪水灾害的安全处置、城市内涝灾害的安全处置和城市排水安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以及地上、地下不和谐的发展倾向,导致了近年来中国城市区域内涝灾害频发,这不仅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对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城市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在我国,城市防洪由水利部门负责,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城市内涝灾害防治和城市排水由城建部门负责,已经建成的城市排水管网只能排除小重现期条件下的降雨径流,能够应对高重现期条件下内涝灾害的防御体系几乎是空白。城市雨水排水标准普遍偏低,虽然已经制定了城市内涝防灾标准,但是缺乏相应的工程体系建设经验,同时预警机制不够健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联动等,暴露出了城市内涝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各个单项工程的责任。由源头控制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内涝防治工程、排涝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共同组成应对城市水灾的工程体系,应明确它们之间的边界条件,以便分清责任。

城市防洪工程的边界条件是保证城市的过境河流和水系不泛滥成灾,即:防止外洪威胁城市的安全,从流域层面保证河流行洪通道通畅,蓄滞洪区工作正常;从城市层面应保证城市安全,防止外部洪水泛滥进城。主要由地方政府的水利部门和国家水利部负责,国家和地方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协调防汛、抢险和救灾事项。

城市排涝工程是城市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排涝工程的设计标准是保证排除城市涝水的设计水平,是城市区域降雨径流可能排入受纳水体的限制性条件。

城市排水工程的边界条件是保证在小重现期暴雨(一般地区2~5年)的条件下,城市区域不产生严重积水,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主要由地方政府的城建部门(或水务局)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负责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

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的边界条件是保证在大重现期暴雨(一般20~100年)的条件下(与城市内涝防治工程设计标准有关),城市区域不产生内涝灾害,不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的上游边界条件是城市排水工程,即超过城市排水管网排水能力的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进入城市内涝防治工程,下游边界条件是城市防洪工程(排涝工程),即城市河流水系等所能够接纳的城市区域的降雨径流水量。因此,城市应建设排除或蓄存超过排水工程排水能力、小于内涝防治工程建设标准的暴雨径流的工程设施,保证在发生城市内涝防治工程建设标准以下的暴雨事件时不发生内涝灾害。笔者认为,该项工程应由地方政府的城建部门(或水务局)和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负责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

源头控制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内涝防治工程、排涝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5个单元工程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应对城市区域洪、涝灾害的工程系统,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由于我国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无法效仿香港将排水、防涝、防洪三套工程合为一套,按照防洪工程标准建设同时具有防洪、排水和城市内涝防治功能的排水工程。我国现有的排水工程建设标准偏低,也学不了英、美等国建设高标准的城市排水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辅助建设部分城市内涝防治工程设施的方式。我国可以参照澳大利亚建设三套工程体系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践,创新性地构架中国防治城市区域洪、涝灾害的工程系统,科学规划建设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内涝防治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三套工程体系,即5个单元工程。

各个单项工程的相互关系。源头控制工程、雨水排水管网工程(小排水系统)、内涝防治工程(大排水系统上游)、排涝工程(大排水系统下游)和防洪工程这5个单项工程共同承担防止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责任,5个单项工程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城市区域严重积水,并引发城市内涝灾害或城市下游发生洪水灾害。

城市附近的水利工程是城市排水工程的下游受纳水体,目前排水工程和水利工程的设计衔接关系是水利工程的设计水位,一旦水利工程的实际运行水位超过设计水位,城市区域内的雨水就无法顺利排入下游水体,就会产生由洪水引发的城市内涝灾害。在大暴雨期间城市区域产生的大量积水就相当于流域的滞洪区,对削减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有一定好处。如果不加评估就增加向河流排放的洪峰流量,就会产生由城市内涝导致的下游洪水灾害。

在规划设计城市雨水管网时,应根据规划用地地表情况确定径流系数,因为该径流系数决定了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如果在管网建成后改变了用地特性,增加了不透水地表的比例,就会出现由地表特性改变导致雨水排水管渠工程提前失效和实际排水标准变低的现象。

工程失效。当实际运行工况不能满足设计工况条件,如实际的暴雨超过了排水和防涝工程设计的能力,或者下游受纳水体水位超过了设计水位,都会导致排水(雨水)防涝工程失效。对此,应该建立评估方法和评估程序对城市产生内涝灾害的原因进行科学评估,分清责任,对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追责和问责机制。

规范标准的衔接问题

在源头控制工程、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内涝防治工程、排涝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5个单元工程体系中,设计标准的表述方式不同,大体可以分为3类:源头控制工程采用降雨量;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内涝防治工程、排涝工程采用降雨强度,用重现期表示设计标准;城市防洪工程采用观测洪峰流量的重现期。源头控制工程只能计算出总调蓄水量,没有数理统计的重现期设计标准概念,也无法计算出设计流量,因此对于高重现期极端暴雨事件的应对能力应慎重对待。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内涝防治工程、排涝工程都采用降雨的重现期来确定设计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版)》已经推荐采用年最大值法采集暴雨样本资料,为协调3个工程的设计标准奠定了基础。如果采用相同的基础暴雨资料,应采用同样的资料整理方法,则在相同设计标准条件下,暴雨强度值应该是相同的。城市防洪工程的设计标准与其他工程的标准不同,没有对应关系。

采用年最大值法采集暴雨样本资料,设计工况条件下假设有充沛的前期降雨,因此源头控制工程设计调蓄水量对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内涝防治工程和排涝工程的影响很有限。

城市防洪工程、排涝工程与城市排水工程和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的设计标准衔接可以简单地处理成设计工况的水位衔接,将来可以采用流量演算的方法进行流量通行能力的衔接。

结论

为了科学构架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和现行的规范标准体系,本文提出了5个单元工程体系架构的设想,并探讨了5个单元工程的组成、分担的任务、相互关系和设计标准衔接问题。

源头控制工程以调蓄降雨量为设计参数,无法与排水工程的设计暴雨强度相衔接。

城市排水工程、城市内涝防治工程和排涝工程都采用设计暴雨强度作为设计参数,并且采用相同的年最大值采样分析方法,设计标准和设计计算方法应进行协调,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总体框架下,应科学划分5个单项工程的任务和上下游边界条件,各个单项工程应完善其设计计算方法,并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明确产生城市内涝的工程原因。

在5个单项工程中,除城市内涝防治工程是新的工程以外,其余4个单项工程都有比较完善的设计规范标准和技术方法,所以建立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的规范标准和技术方法体系是当前的重点和难点。

篇4

“十”之后,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讨论焦点,而城镇化建设也将成为带动中国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

中国建设银行投资理财总监王贵亚认为,城镇化需求可以从政府、企业、人三大块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块是基本建设的融资需求,其中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无论是发展初期的农村还是发展较好的城镇,都有比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气。另一方面是要解决农民进城居住保障的融资需求。这两方面的融资,除传统贷款,还需要金融创新,让多方参与。

第二块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因为城镇化的前提是要解决农民进城之后的生存问题,发展小微企业是一个出路。更多的金融机构应该在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方面创新更多产品。

第三块是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障、财富增长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支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农民进城之后手里有资产,也会衍生出很多的消费需求。

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龙认为,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改变资源配置,让垄断资源向微小的群体区域进行倾斜,但是如果没有国家政治引导,很难做到。

从金融资源分配上,过多配置可能规模非常大,但在产出效率上可能更低。中国资源分配的现实是个体户、小微企业享受的金融资源微乎其微,中心城市、高效企业占有过渡的金融资源,中央和地方龙头企业享受优惠利率。牺牲一部分经济效率,转移资源引导社会公平、公正和环境的和谐,这是城镇化应有的意义。从社会资源分配上,应该更多关注进城农民的生存和保障,包括教育、就业等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王晓龙认为,城镇化其实是一个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加上工业化,加上农村人口变成消费人口的集群。尤其在农业现代化领域,如果用信托方式提供财富管理,大有空间。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农民进城以后,意味着一个庞大消费群体的崛起,如何提供金融服务,是摆在金融工作者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在刺激消费的问题上,除了提高劳动报酬,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财富管理服务。

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推动经济的动力,需要各家商业银行、信托、保险、基金、证券等机构进行产品和工具创新,满足城镇化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化也可能出现一些风险和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存在很多需要改革和调整的方面。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后,M2达到世界第一,但是利率没有下降。量化宽松过程中,宏观经济吸收货币的方式主要靠股市和楼市两大池子:楼市通过商品化和大面积的价格上升,吸收了很大一部分货币。股市在股改之后,流通股从一万多亿变成十七万多亿。“这个海绵吸饱以后,投入的货币很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现在的存款利率是3%,即使再上浮10%到3.3%,还是赶不上房价的涨幅”。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货币投入实体经济之后,可能产出效应比较大,但是吸多了也会导致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过多货币也可能跑到一些推动房价和物价上涨的渠道上。“在实体经济的海绵充分吸满情况下,再去推动房价,可能情况就会好一些。”

在王贵亚看来,城镇化的基本基础设施建设不会推高房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现在分散的农民宅基地集中起来,到一个比较好的地方盖高楼;二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是水、电、气,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并没有扩大投资规模。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做城镇化贷款,可以带给农民基本的住房要求。如果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比较好的,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至于集体流转土地可不可以用来抵押贷款,这是政策需要研究的问题。

几十年来,中国城乡分割非常严重,存在各种各样制度上的隔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镇化的推进。在金融制度上,之前也是偏重于保护国家、集体、金融机构的利益,在利益的平衡方面存在偏颇,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不够。

从金融角度而言,推进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市场融资能力提出需求。因此,金融体制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顺应城镇化需求。

华夏银行副行长黄金老认为,一方面,由于城镇化需要金融体系提供长期、低成本、大手笔的资金,其发展对银行体系来讲有很大的好处。首先,可以给银行提供大量的抵押品降低银行资金的风险。其次,由于城市的金融需求远远高于农村的金融需求,城镇化本身能够带来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

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也需要应对一些挑战。近两年来中国市场的资金成本迅速升高,银行业贷款利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给城镇化、工业化带来巨大压力。如何把总体的资金成本控制在稳定合理的水平,对于推动城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

张后奇建议城镇化过程中,第一,可以建设中小城镇化基金。农民转市民以后,包括就业教育在内的一揽子社会规划,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给配套资金,具备可操作性,也可以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形成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第二,开放金融牌照资源。市场化是最有效的,会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家真正向县一级金融资源倾斜。第三,中小城镇化的建设在带动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和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要防止在农村出现建新的贫民窟。农民上楼变成市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运动式的城镇化后患无穷。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阶段,推动经济成长的原有动能在减弱,低成本驱动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进一步改进以及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第二是体制改革红利;第三是隐藏在中国民众身上的创业和就业热情。这些如果进一步被激活,可以极大拓展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

转型同时意味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从拼资源、拼消耗、拼环境、拼投资、拼债务的粗放发展模式,进入集约发展模式的新阶段,更多的是需要以市场为主导,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键是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

金融市场新格局

中国经济温和复苏,一方面是来自于政策性推动的增长动能;另一方面来自于新周期下新四化所构成新的产业增长格局。实现新四化需要金融行业推动支持服务,同时,新四化的发展和结构转型,也为金融行业特别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王贵亚指出,金融业要积极创新,为新四化建设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在信息化、工业化方面,企业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需要进行内涵式调整,而在引入新技术新水平上,企业需要进行外延式扩张,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与之配套,比如近年来出现的控股公司加农户模式,形成大量的金融需求。

在新兴城镇化建设方面,金融业的发展机会更大。第一,城镇化初步规划涉及全国20个城市群、1万个城镇建设,在智慧城市、网络城市、智能交通发展方面,在城镇通讯、供水、供气、景观基础设施方面会产生大量的投融资需求。

第二,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拆迁补偿、工作机会等多种原因,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直接刺激新兴城市人口对于理财的各种需求,从而能够促进财富管理业迅速发展。

第三,城镇化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出现和扩张,使农民工可以就业稳定,农村劳动力真正转化为城市居民,城市化需要金融业给小微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

第四,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在民生领域加强社会保障,金融业可以满足住房贷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养老金业务、资金托管业务等一系列服务需求。

围绕新四化建设,王贵亚提出金融创新的几点建议:第一,大力发展融资新渠道为新四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利的解决方案。基础建设的资金缺口是新四化面临的重要课题,除传统银行信贷之外,还应该研究城镇化的专项融资产品,包括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的直接融资方式,解决资本需求。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的作用。目前民间资本在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方面,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银行、证券业、信托、保险、租赁等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引导作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设立并购基金和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转型方面的投融资需求。

同时,紧密围绕小微企业生命周期。通过在成长期、成熟期等各个不同阶段设立创业引导基金;通过创新发行集合型中小企业理财产品,以及符合信贷条件的一些产品,设立风险资金池;通过创业板、新三板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第三,加快研究设计新型社区和农民保障房建设方案,以及养老、医疗、保险、理财在内的全面金融解决方案,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促进就业、实现消费优化升级和加强社会保障方面,对于人的城镇化的需求十分旺盛。

“研究金融服务城镇化,需要很多的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篇5

关键词:建筑住宅;设计;处理措施

作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基本组成之一,随着当今社会不断的进步,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越来越发达,对于住宅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加,除了满足日常的遮风挡雨外,舒适程度、个性化、环保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强。尤其在当今社会,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居住空间越来越紧张,高楼层建筑的兴起已经势不可挡。那么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妥善的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把简约、时尚、环保融入进住宅设计中,能够妥善的处理这些问题,正是如今考虑住宅设计问题的重要之处。

1现阶段住宅建筑设计几大特点

1.1平面布局设计更具合理性

从历史上来讲,随着社会的文化、经济各个方面的不断进步,住宅已经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慢慢的变成一种可以更加舒适享受的地方,从曾经的茅草屋,片瓦遮身,只需要一张椅子一张桌子可以接客到现在有专门负责,娱乐、享受、迎接客人等职责的客厅。商品房已经迈入了主流,而商品房的重点在于房间设计合理性,在有限的空间内使各个空间充分发挥作用。现在商品房的空间结构特点在于以客厅为中心,散射性的设计,卧室空间减小,厨房作为住宅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空间大规模增加,厨房可以增加各种设施,使用更加方便,整体设计更加的规范。此外考虑住宅的外部美观增加空间利用率和内部采光的问题,大部分住宅选择设计阳台。在住宅内部,强弱电线的布局也是当今住宅设计的重要之处。

1.2竖向布置表现多样性

屋顶的形式现在大多分为两个,竖向布置与平顶设计。在原先的住宅设计中,平顶式设计虽然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居住的舒适程度差,夏季多雨的时候容易屋顶漏雨,气温升高的时候不容易散热,屋子内部闷热不堪。现在的住房采取了更加舒适的隔热设计,在屋顶的下方采用科学的设计理念设置保温隔热层,这种设计主要有两点好处,一方面防止外部的热量直接交换室内,使室内温度变得不稳定;另一方面,保证室内热量不容易流失[1]。此外比较常见的形式还有两种,单坡顶与双坡顶,就是在屋顶下方留下一部分空间和倾斜的屋顶形成一个夹层,这个夹层一方面可以隔绝热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储存物品的空间。

1.3平面布置更具灵活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所以住户也有不断的需求,在这个期间使用的功能也不断的改变,为了满足这种需求,现代住宅设计必须要更加的多变,能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如今的商品房设计更加满足这个特点,例如预留门洞等,这种设计一方面可以改变内部的空间设计,一方面也可以将各个部分分开或整合,灵活性增加,所以很多的商品房,一套房子大都可以使用数代,给住户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1.4住宅及外部环境的协调性

现在住宅设计均考虑外部的环境因素,根据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确定住宅的空间设计。例如小区的设计类型,绿化带的覆盖程度。都需要考虑地理等条件,提前把绿化位置设计好,可以为小区住民提供更好的感官体验。

2现阶段居住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住宅也面临着各种的问题,如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同居已经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但是在追求个性化的社会背景中,对住宅设计有了更高的需求,居民对房屋的质量等各方面更加的重视,而且未来还要迈入智能时代,所以在今后的住宅设计中不但要满足住宅设计的高格调还要减少住宅的设计成本,为开发商减少投资,满足各方的需求[2]。住宅的环境环保设计是现在住宅的一大特点,但是因为对环保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性进入一个思维盲区,很多的设计者为了追求过度的外观美感,忘记了住宅功能的本质,绿化区面积的增加确实履行了环保的理念,但是由于绿化区域增加,土地利用率减少,这并不是环保设计真正的理念。环保设计不仅仅是绿化面积,还有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使用纯绿色没有污染的材质建造住宅,海绵城市理论建设完善的排水设施等。

3现阶段住宅建筑设计的应对措施

3.1科学规划总体设计

随着住宅小区的功能要求日益增加,不但要满足小区与环境的协调,还要体现当前城市的特点特色,将当地的文化融合在住宅建设中。与此同时小区的建设在保证个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当地城市环境的统一性,增加城市整体的美感。住宅区内部的土地划分也要合理,不能够空间狭小太过的堵塞,注重小区住户的疏散与舒适程度。

3.2合理完成建筑设计

建筑的材料和工艺的发展突飞猛进,新工艺的使用与现代高科技的融合,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享受自己生活,建筑系统的智能化也是今后的发展目标之一。例如自动消防系统,停车报警系统,现代科技的日益发达使住宅设计更加的精细化,住宅更加的人性化,所以设计师需要更加合理的设计,来不断适应发展迅速的社会[3]。

3.3环境及室内的景观设计

住宅的景观设计,不应该只满足环保,更要满足日常的休闲娱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各个年龄断的人群提供不同的需要,例如老人的健身区,儿童的娱乐区等。在小区内部的绿化景观中,应该充分的利用各种植物的特点,通过各种的搭配组合给人们一种新奇的感受,给居民带来一种意境一种自然的渗透感。小区内部的绿化配置要一年四季都有绿色的植物,无论何时都可以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最大的景观效益。对于屋内的环境设计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以人为本,突出的表达个性化,从景观外表的美感提升到对于景观风格文化的感受。

4结束语

根据以上论述,在现代的小区设计中,居住小区设计的重点应该在于内部规划、住宅的设计风格,内部的景观设计等,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使住宅区有着超前的设计理念,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被淘汰,建设出当今时代的精品建筑。

参考文献:

[1]李黎.住宅建筑中的人性化设计[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28+130.

[2]曹玉龙.超高层住宅设计的技术对应措施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园林节水设计;合理植物配置;节水型灌溉 ;雨水及中水的利用

一、广州园林绿地建设发展规划及水资源状况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按广州2001至2020年的规划目标,规划中心片区到2020年,绿地率: 38%,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共绿地:20m2。充分利用广州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成“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景观格局,将广州建设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国际化、生态型华南中心城市。

广东省水资源总量表面上看在全国属比较丰富的省份,而实际上广东省水资源形势却比较严峻: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雨径流占全年的70%―85%,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现,枯水期易出现旱情。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水环境改变的影响,随着全省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城乡人均耗水量偏大。广东省年人均用水量为499立方米,高于全国人均427立方米用水量;城乡人均生活用水量分别为每日227升和每日147升,分别高于全国城乡人均每日212升和每日68升的生活用水量(2)。

二、园林节水设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因此水资源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来愈重要,是支撑整个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广州,大多数公园及绿地的浇灌水源都是市政自来水,且它们的浇灌方式大多数都是洒水车及人工胶管式的手动喷淋浇灌。全自动的智能喷灌系统至少比人工系统浇灌节约30%的用水量,如果能利用雨水、公园本身的湖水及公园自身的卫生间排水(经处理达到绿化浇灌水质要求时),就可进一步达到节约用水目的。随着广州绿地率不断加大,园林的节水设计也是势在必行,其现实意义也是不言而喻。

三、广州地区,园林节水设计普遍所存在的问题

1、整体规划不到位,中水的利用率仍然较低。广州市年污水处理量已达四亿吨,大部分都排入了珠江,造成了“中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于有条件的新区,许多也没有统一规划实施雨水及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从而也影响了园林绿地节水的实施。

2、许多节约用水的政策及要求没能真正的贯彻及落实,即使设计方考虑了园林节水方面的内容,往往是使用方也不予采用。

3、园林节水设计是靠各个专业紧密配合才能完成,由于节水意识薄弱,许多设计人员没有将节水设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各个专业之间也没有密切的配合,仍然各自为政,导致园林节水设计专业间脱节。

4、广州对于常用的不同植物耗水量的基础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对园林节水设计非常不利,因为没有这个最基本的基础资料,节水设

计无从谈起。所以这些基础数据的研究、测定,都是园林节水设计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在园林建设中许多园林植物配置不合理,盲目建设大广场、大草坪,与城市的规模和发展定位不协调。既没起到应有的良好效果,又浪费了珍贵的土地资源。以草代木,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耗掉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6、目前城市园林绿地灌溉方式多种多样,在广州是以人工胶管式灌溉为主,且水源多数以市政饮用水为水源,而节水型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乃至地下滴灌等则应用较少。即使采用了喷头或滴灌溉方式浇灌,但仍然是人为控制浇灌的时间及地点。对于人工控制浇灌,它们不能保证灌溉均匀、适量,经常会出现灌溉过度,影响植物生长且水源浪费严重。由于较多园林绿地管理单位人员素质不高,不会使用全自动灌溉的设备以及供货商的服务不到位,也是造成全自动灌溉普及不高的原因。

7、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为了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园林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大量移植大树及外来品种的树木。大树从购买、运输、栽植到后期管护的费用都远远高于规格较小的同类树木及本土树木,而且其成活率也较低,死亡后需要进行二次栽植,对于外来娇贵的木种,也需较多的水及肥料精心栽培浇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8、盲目地设置许多水景观设施,没有考虑其运行成本,而且没有配备相应的水处理循环系统,导致水景水质很快变坏,需全部重新换水,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因此就出现刚开始水景景观设施有运作,但长时间后,水景就成了摆设,既造成投资的浪费,又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景观效果。

四、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园林节水型设计应采取的措施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合理布局新区域各类绿地, 善于利用雨水及天然的河流、湖泊水系,使它们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水景系统,尽量减少以生活饮用水源维持各类人工水景用水、城市天然水系、绿地灌溉系统,使水资源最大限度地被重复利用。应尽早日由“耗水型园林”向“节水型园林”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在新建区域推行饮用水和非饮用水分网供水的制度,新建的污水处理厂都应将污水进一步处理为中水,使其成为供新区的农业灌溉、农业养殖、工业用水、环境用水、绿化用水的水源,并逐步实施对旧城区的供水管网改造,将已建好的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一步深化处理为中水,配套老城区的管网改造,逐步实现旧城区也能有中水给水管网的供给。

2、将节水政策落实到位,指标到位,使具体的用水单位要求设计相应的节水措施,这是园林节水设计真正实施的有力措施。

3、园林节水设计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

(1)园林绿地用水总原则为若有市政中水水源,尽量直接采用该水源;没有该水源时可将在工程范围内利用已有的河流、湖泊、池塘或设置新的湖泊、池塘作为雨水调节及绿地、水景的水源;对于非常小的公共绿地而又没有中水源的,才使用市政自来水。

(2)加大园林节水宣传,使发展节水型园林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让每一位设计者都意识到园林节水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使节水型园林必将成为广州新型园林的主要建设模式。

(3)园林节水设计不是任何单一专业能够解决,而是需要各个专业都能高度重视、通力协调、积极配合完成。

(4)对于设计实体需在总体规划时就应将节水设计考虑在内。在进行现场勘查时应注意其所在地的地质土壤情况、气候气象情况、现场与外部接壤的水文水利情况、现场原有的地形地貌情况(在低洼处是否已有天然形成的湖泊、河流、小溪等)、周围市政设施实施情况、原有地块各种植物地被的生存现状等等。结合园林的特色要求及现场的勘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市政中水水源,尽量利用已有的湖泊、河流,作为我们绿地灌溉水源,如果没有这些水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在绿地实体的地形低凹处设置人工湖泊、池塘。在需设置排水沟的地方,条件许可时,尽量由传统的排水沟改为生态草沟。人工湖泊、池塘及草沟的作用:一是可以储存、调节雨水高峰的水量,减轻市政雨水管网的排放压力;二是与目前所提倡的建设海绵城市―让人造城市,转变为能够吸纳雨水、过滤空气、过滤污染物质的超级大海绵,达到降温、防洪、抗旱、捕碳等效益,从而迈向生态与低碳城市相一致;三是生态草沟可将雨水通过滤层的过滤改善雨水水质;四是解决绿地的灌溉水源问题,达到节水的目的。生态草沟示意见(图一)

(图一)

(5)对于大中型园林绿地的设计,宜进行全园用水平衡计算。

4、广州虽然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但对于不同植物耗水量的基础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针对此种情况,应尽快加大此方面的投入使园林节水不再是空谈。

5、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植物配置结构,发展节水、抗旱型绿地。

(1)因地制宜,注重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应用尽量减少移植大树。当前部分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忽视甚至避而不用乡土树种,转而追求一些不适宜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这给养护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乡土树种是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地域性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同时,乡土树种还具有丰富的林相变化,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景观。因此,乡土树种应成为园林绿化的首选树种(4)。

(2)大量应用耐旱植物。耐旱植物包括旱生植物、 中生植物的耐旱种类,以及通过培育而成的耐旱园艺品种。 耐旱植物的应用,能减少绿地的用水量。

(3)优化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品种多样,用水量差异较大。在园林绿地种植中,必须坚持以树木为主体。乔灌木不仅是城市园林景观的主要载体,而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效显著。乔木(含落叶与常绿乔木)虽在株数上不占优势,但其绿量却占园林植物总量的84%,释氧固氮、蒸腾吸热等生态效益的量化值占园林植物总量的85%-87%。园林绿化应符合植物群落生态学特性,减少大面积单一种植草坪、色块、花卉带来的水源严重浪费,提倡以乔、灌、地被植物组成的复合式立体生态群落为植物造景主体,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减少地表径流,达到减少灌溉的目的。对于草坪的建植应遵循“不可不建,亦不可滥建”的原则,提倡发展节水型、耐旱型草坪。

6、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

在城市园林的灌溉方式上,需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对灌溉系统进行认真全面的设计,园林灌溉的精准化是以智能化技术为基础,其是通过对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蒸发量等参数的综合考虑,据不同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向植物供水,才能科学的控制水的灌溉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了推广使用全自动灌溉系统的运用,需加强对园林绿地管理单位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

7、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应采用与之相适宜的科学灌溉方式,同时由于不同类型植物特性及栽种地方的不同,也要求不同的灌溉方式与之相适应。

(1)对于森林类公园,如果树木已经长成,就不再需要浇灌。对于树木仅为幼苗类的森林公园,由于用水量不多,且树木成林后就无需灌溉,为节省投资,只需沿着园路旁每隔30~40米设置快速取水阀。

(2)对于地势起伏很大的山地类公园,就不适宜采用喷头类系统灌溉。如果树木繁茂,用水量不大,仅需设置快速取水阀,而在平缓地带可采用快速取水阀加喷头或滴灌类系统灌溉。

(3)一般的公园及绿地,对于成条状的灌木类,需采用直立型喷头或滴灌类系统灌溉,对于草坪及低矮类花卉植物可采用埋地式旋转喷头喷灌,无论采用哪种灌溉方式一般都应设有快速取水阀系统,作为自动喷灌的一种补充。

(4)对于新修的马路,为减轻城市硬地化的问题,绿化带低于路面,马路雨水可以直接排入绿化带,在绿化带内设置可渗水的排水沟或渗水管,一般5~10年的雨水可以直接渗入土壤,当雨水暴雨强度大于5或10年一遇时,再通过溢流一部分排入市政雨水管网,一部分流入雨水蓄水池,该条形绿化带的浇灌就可通过雨水蓄水池、水处理装置及加压泵送至灌溉给水管网(如果已有市政中水供水管网,绿化灌溉给水管可直接接市政中水管网)。灌溉形式可为喷头或滴灌类系统灌溉。对于此类的绿化带植物要求是耐涝性比较好的植物。对于旧的马路,一般绿化带都高于马路面,如果没有市政中水供水管网,可在较为宽敞的马路交接地带的绿化带下设置雨水蓄水池(马路部分雨水溢流至该池内)、水处理装置及加压泵送至灌溉绿化给水管网,浇灌马路绿化带的植物。

(5)屋面绿化植物,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植物,设置喷头或滴灌类系统灌溉。条件许可时建议推广使用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所做的绿色屋顶。该绿色屋顶的特点:一是雨水通过下渗种植层后再汇集至屋面周边的雨水汇集管,再由抬高一定高度的溢流口排至雨水口及雨水落水管内,其好处是延缓暴雨峰值达到的时间,同时部分雨水会存留在屋顶的介质层里,保持土壤层的湿润;二是该屋面所种植的是既耐旱又不怕涝的植物:非洲霸王树、大将军、仙人掌、金虎仙人球、柱叶虎尾兰、巴西龙骨等,降雨过后,由于有存留在屋顶的介质层里的部分雨水,除极端气候外,该屋顶的植物一般不用浇水灌溉;节约灌溉用水;三是屋面的雨水通过植物的种植层过滤后,水质可达Ⅲ类水质指标,通过雨水落水管直接排至小区水景池塘内可做水景观补水及小区的绿化用水。

(6)人行天桥及高架桥两旁的绿化带的灌溉。由于该地方的环境恶劣,要求所选的植物生命力强、耐干旱、落叶少、花色鲜艳、适合广州南方气候等特点的植物,目前在广州运用最广泛的是勒杜鹃(1),其具有耐修剪、容易扦插繁殖,而且具有一定的垂枝性、叶面占整株的比例较大、密被柔毛枝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和有害气体,被广泛使用;其他如马缨丹、云南黄素馨、软枝黄蝉、希美莉(1)等应用还较少,可以适当发展,这些植物普遍具有抗污染、抗病害、生长粗犷等特性,而且花色鲜艳、花期长、有悬垂效果,比较适宜作为桥面绿化整饰植物,以增加绿化种类和花期色彩变化。滴灌系统主要是通过一条细小的软管把水输送到桥梁的花槽中,用电磁阀、时间控制器、土壤湿度控制器控制浇水量和时间。这样不仅保持了植物生长的泥土潮湿,促进植物的生枝、长叶,而且还大大节约人工,提高用水效率,也解决了跑水漏水的状况。设置多出口压力补偿滴头,每个滴头根据花盆大小和植物品种连接不同数量滴箭。滴灌系统装置包括有:调节水压不足问题的调压阀、保证灌溉均匀度的压力补偿器、电磁阀、过滤器、时间控制器、土壤湿度控制器、降雨自动停灌的雨量传感器等。设置保险箱保护控制器和电磁阀,安装位置尽量放置于桥梁下以便于操作与检修,具体见(图三)。

(图三)

8、目前《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中已明文规定在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居住小区及公共建筑区内所设的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3)。目前许多的公共绿地、公园等场所所设置的景观用水水源大多数是市政自来水,由于没有考虑其运行成本,加上没有配备相应的水处理循环系统,水景水质很快变质,需全部重新换水,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所以要求我们在做设计时一是应慎重考虑景观水的运行成本,尽量少采用需时时用动力设备的景观;二是要求按规范规定设置水处理循环供水设备(封闭水景);对于面积大于500平方米,水深大于0.5米的湖泊、水塘建议采用水生物处理法保持水质要求;三是景观用水水源首选是中水水源,避免市政水资源的浪费。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将得到快速的发展,高效利用城市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园林,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效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每个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区域环境、资源优势、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自然条件差异大,在建设节水型园林的实践中,广州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遵从科学的理念和原则,充分利用好本地的地理环境、植物品种、山水资源和文化特点;走出自己特色的园林绿化建设路子,走上创新、节约、环保和谐之路。广大园林工作者积极开展节水方面的技术研究,并将已取得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设计中。应积极推广国内外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经验,推广非常规水的利用,把广州建成绿荫秀美之地,为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广州市《人行天桥、立交桥绿化种植养护技术规范》DB440100/T112-2007

[2]《广东省水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

[3]《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篇7

我国的绿色建筑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四方面的转型:大量新建绿色建筑的同时,推行老建筑、老旧小区的绿色化改造;从单个建筑的绿色化设计、建造和运营,转向小区、社区,甚至整个城镇的绿色建筑集群的建设和管理;从追求建筑的节能、耐用、适用,转向绿色建筑的健康、超低能耗和建筑高端化,即要从建筑的居住功能,转向建筑的健康、美观、更人性化。

为什么要强调老旧小区改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要进行“城市修补”,因为其前30年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本是粗放的,遗留了许许多多缺陷。但与传统做法相区别的新思路是不必要再进行大拆大建,而是采取“城市修补”的办法来消除隐患,这符合绿色发展的大趋势。

据不完全估算,我国城市有400亿平方米左右的既有建筑,大约有一半必须进行各种各样的修补改造。除了不少缺陷需求修补之外,还必须要使这些建筑适合老年化时代的需求、适合绿色发展的需求。据粗略估算,上述改造又能够产生10多万亿的新投资需求,而这些新投资需求在发改委传统投资单子上是没有的,完全是新的供给式的投资需求。

以绿色化改造为目标,以城市修补来替代传统的大拆大建,对城市老旧小区推行有机更新,能够大幅度节能减排。绿色化改造能够使百姓生活更美好,使城市更美丽、更宜居,这是我们最终的出发点。

老旧小区改造有九大必备项目

旧建筑的性能检测和抗震。前30年我国为满足市民急剧增长的居住需求,以政府直接包办的模式大量建造住宅。由于种种原因,这批二三十年前建造的住宅,其质量的监控和产业化的水平是比较低的,甚至住宅施工质量没有任何一个责任者来负责。不像现在谁设计、谁开发、谁施工、谁监管都有责任人可追溯,不仅是法人,自然人的名字都被永久地刻在建筑物上。因而,造成了虽然许多建筑的寿命还不到30年,但常常发生阳台塌落、或者整个建筑倒塌、或老旧小区出现整体性的结构性缺陷,使居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由此可见,我国半数城市既有建筑都应该进行性能、结构的检测,尤其要对那些承重墙、梁经过私自改造的老旧建筑进行详细的检查,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必要的修复加固,使其达到外加30年寿命和基本的抗震性能。

外墙保温改造。大多数旧住宅原来的设计只是为了满足居住功能,往往忽视了“四节一环保”。在建筑能耗逐步上升、又必须应对城市空气污染的今天,可考虑在北方地区选择一些节能性差的旧楼宇加装保温板和更换玻璃窗。而长江流域以及以南可选择保温涂料或者其他更加便利施工、低成本的保温模式。南方地区建筑节能应推行外墙的绿化,种上爬墙虎类攀缘植物就可以收到很好的节能效果,因为这些地区最极端季节室内外温差不超过15℃,完全可以通过简单、低成本的办法来解决节能问题。以上这些改造都可以享受国家补贴。

老旧小区统一加装太阳能屋顶。众所周知,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的普及率已达到60%,全球75%的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在我国。从技术和既有成熟产品来看,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光伏混合安装、一体化设计替代传统的坡屋顶改造,是完全可行的。传统的坡屋顶改造不适应节能的要求,造成了太阳能热水器没有地方安装的矛盾,完全可以通过一体化整体设计和安装来解决。

太阳能光电、光热一体化改造计划,也可以引入能源合同模式,来减轻用户初期的投资。以城市为单位作为一个范例已取得成功,我们对辽宁锦州市50万人口的主城区既有建筑屋顶的一部分装上了太阳能光伏板,总装机容量第一步可以达到10兆,每年发电量超过了1175万千瓦,而且每年节约的标准煤达到4000吨,减排相应的空气污染物。通过精心设计,这一中等规模城市屋顶全部太阳能可安装面积可再翻一番。经初步测算,全国城市屋顶的太阳能改造会产生约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和巨额的污染减排量。与分离式太阳能、风能发电站明显区别的是,这类城市中的“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完全可以做到发电量的全部消纳,而前者“放空”的电量高达60%。

建筑的雨水收集。我国城市绝大多数属建筑高密度城市,如通过老旧小区雨水收集改造,在建筑屋顶、地下停车场、地面都安装雨水的收集装置,可减少地表径流量60%以上。住宅每条下水管末端装一个可收集一吨水的水桶,在水桶储存的雨水可以用于消防、绿化、洗车、冲厕,收集一吨雨水成本大概是5毛钱。我国有那么多城市用水要从外面远途调过来,而建筑雨水收集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并能减少城市的内涝威胁。从防火灾的角度来说,一旦某小区有这么多雨水收集装置,就会变得比较安全。

加装电梯。我国原有的住宅标准是七层以下住宅不提倡安装电梯。但是现在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大城市里65岁以上的老人比重迅速提高,群众对老旧小区宜老化改造的需求很大。对无电梯的多层住宅就必然要加电梯。这方面资金可以利用住户集资。对底层住户因装电梯被遮阳的窗可以安装光导窗或其他方式补偿。但旧住宅加装的电梯要进行特别的设计,因为电梯的电动机、马达必须装在顶上,不能装在底下,装在底下很容易被水淹或者受到其他的人为破坏。这种电梯最好采用可再生能源电梯,成本只增加5%,但可以额外产生和节约50%的电量。

我们对多种老旧小区提供了多种方案,把加装的电梯紧凑地紧贴建筑,所有既有建筑都可以找到最节约、最契合实际的加装电梯的模式。这种加装电梯模式使得住宅老年人出行非常便利。实践证明,只要精心设计和施工,对老旧小区宜老改造,还可以增加原有住宅的美观。

中水回用改造。各地已经有许多老旧住宅卫生间整体化改造的成功范例,这种改造使得住户洗衣机的出水、洗澡的废水、洗脸池的废水自动收集到一个储水箱,箱体结构可以是立式、卧式、挂式,储满了水就会自动投入一片消毒药片,这一简单装置就可以使住宅节水达到30%以上。经初步测算,如北京市有80%的住宅和建筑都安装此系统的话,南水北调的水就不必要了,每年可以节省约10亿吨水。这一套装置的成本仅2000多块钱,在北京5年时间就可收回投资成本,而运行的寿命可以长达30年,甚至更长。用这种和卫生间一体化中水利用设施进行旧楼宇改造,还可以避免居民对“大中水”所引发的疾病交叉感染的担忧。如果配合阶梯水价,行为节水的效果会更好。

供热计量改造。现在小型供热计量产品成熟、品种繁多、价格便宜,不用对原来的管网进行改造就可以实施分户热计量,其节能效率一般可达30%。热计量改造可以享受国家和地区的节能补贴。而且对一个小区来说,更可以采取能源合同的模式来整体推进,如果再加上墙体门窗的保温改造,供热计量改造可以取得加倍的节能效果。同时,“用多少热、付多少费”的新模式可以激励老百姓对自己住宅的门窗和外墙进行保温改造。

建立小区立体停车库。这种立体的停车库高度可以超过10层或15层,通过精心设计可达到与原有建筑珠联璧合,好像是建筑延伸出去一样,视觉上感觉不到是一个停车库。建议采用多种形式、小型、分散化、适用于老旧小区的多点立体停车模式。比如一种立体停车库,占地仅两辆车的面积,可以停15辆车,可以电动,一旦断电也可通过手摇把车子开出来。还可以在立体停车库上加装太阳能,使每一个停车位变成充电桩,方便电动车充电。

小区垃圾分类和LED照明改造。垃圾分类收集中最难分类的是会发臭的垃圾,可以用两种途径来解决,第一种是利用细菌的无臭分解箱,第二种是用粉碎机粉碎后冲进下水道,这两种模式都可解决厨余垃圾收集处理的难题。在没有解决之前,推广垃圾分类可采用垃圾箱标明发臭和不发臭、可回收的垃圾。将传统小区的住宅照明、小区道路夜间照明灯具全部换成LED灯具就可以产生照明节能40%的绩效,而且灯具的使用寿命也大幅度得到提高。

老旧小区改造有拓展项目

社区绿化和建筑外墙绿化。对比同一个地点拍的两张照片可发现,一张是红外照,一张是普通照,在绿树较为密集的地点,红外图上红色的斑块明显少,说明此处环境温度较低。绿树比较稀疏的地方,相应的地表温度就较高,可相差8℃左右甚至更高的温差。可以想象一下,8℃的地表温差对空调使用的影响有多大?简单的小区绿化对节能减排效果影响巨大,这说明完全可以通过花草乔木合理搭配、以乔为主进行小区绿化,最低成本地消除热岛效应。

我国许多城市里居民都喜欢种那些高大的乔木,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最好是落叶的、冬暖夏凉,而且可以产生碳中和效应、美化社区,而且每棵大树每年吸附灰尘达到100公斤左右,有利于减少雾霾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增加社区对外的通道。前段时间网络媒体对“推到封闭小区围墙”炒得很热,但很多老旧小区其实是无墙可推。比如说建设部大院,每一边长600米,只有一个出入口。对建设部大院小区没有围墙可推怎么办?合理化建议是再增加3个出入口,通过对老旧小区增加出入口的改造,对居民出行的方便、避灾和消防车通道都可以带来明显好处,使得城市的毛细管更加通畅。以建设部大院来说,增加3个出入口就可以达成对外通道的增加和方便群众出行,以及避灾功能的改善。

海绵社区整体设计改造。这方面涉及的项目较多,如屋顶绿化加太阳能、对原有绿地通过不移栽树木的情况改建成下凹式的渗水绿地、对原有小区道路改造成透水路面和停车场加装渗水池收集雨水等,从而使地下水与地表水很好地沟通,起到既节约用水、下渗雨水,又能美化社区环境的多重作用。

加装遮阳窗。实践证明,对住宅外墙窗户的外遮阳改造节能效果非常好。我国大多数城市夏天都非常热,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夏天都有朝南向窗户遮阳问题。一般来说,通过外遮阳的改造可达到节约空调能耗50%的效果。特别是炎热地区加装外遮阳,同时也增强了住宅防盗性能和建筑的美感。在北方地区特殊设计的外遮阳还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厨房油烟集中过滤。随着我国对化工、发电、交通项目空气污染的有效控制,10年以后或者不到10年的时间内,居民厨房油烟对PM2.5的增加将日益突出,而且这种污染是就近排放的,对居民的健康影响不小。当前城市PM2.5污染主要是燃煤和交通产生,但如果当燃煤和交通空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以后,减少居民厨房油烟的紧迫性就会相应提高。

老旧楼宇空旷场地的综合利用。城市许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比较空旷,空间利用率比较低,可以采取逐步改造的模式,适当增加建筑容积率。可以利用增加的容积率补偿其他用户损失,比如说消除装电梯对底层居民的影响,或者用停车库为装了电梯的底层用户损失进行补偿。也可以利用新增加的楼宇面积来设置小区养生、养老和文体活动场所等,使得小区居民生活更绿色、环保、健康。

美化社区。社区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当人们退出工作岗位的时候,24小时都生活在社区。社区应当成为一个人们肉体和灵魂都向往的地方,应该是诗意居住的场所。通过老旧小区美化、绿化,或历史、文化的传承或改造,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自豪感,使社区居民有一种家园般的归属感,塑造一种安定、舒适和赏心悦目的居住环境。如果城市小区的每一条小道都能够绿草茵茵,每处都有繁华、多样化的景观,都能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我们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环境装扮得更美,社区――这一基层的社会细胞就更加的稳固、更有凝聚力、更有魅力。美丽中国建设,难点在城市;美丽城市建设,关键在社区。

基于节能减排的绿色物业管理和智慧社区。可通过推广无线抄表、在线交费和每单元节水节能可视化和奖励、建立社区内专业技术人才志愿者服务网等网络化服务措施,既可以人尽其才,又可以促使节能减排、便利民众生活。将来养老、老年的护理和医疗都通过网络来进行。由此可见,绿色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的巨大产业,中国城科会开发了绿色建筑标识在线评审系统,在线可以评审和进行申报,使社区绿色化改造变得简单、廉价、方便民众参与。

绿色建筑的普及通过可视化感知的手段,让每幢绿色建筑每个居民单元的节能、节水效果和环境质量都可视化、数据化,这样就可以激励用户节能节水的积极性而达到节约15%的效果。每个改造后的住户都可成为一个网络的节点,通过绿色建筑管理诊断网络,可有效整合技术专家资源随时对每个绿色建筑进行网上会诊,使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发挥出节能减排最大的潜能,进一步促进小区“四节一环保”的实效。通过大数据、物联网、BIM及云平台等新技术,可使得小区更加绿色,居民生活更适宜、便利。

15万亿投资新领域,

绿色建筑供给侧改革大有作为

对老旧小区的改造,可采用编制菜单式的整体项目规划,规划的编制过程应动员全体小区居民踊跃参与献计献策。自己的家园自己参与设计,再通过示范来推广普及。国人历来崇尚“眼见为实”,通过发挥老旧小区改造的示范效应,让其他没有改造的小区老百姓参观学习,让他们看到改造好了的小区能让居民生活环境发生实际变化。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民众支持和参与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的积极性。

老旧小区的绿色化改造意味着许多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不少旧住宅和建筑的标准一般都不是针对小区的,这些标准不可能满足于老旧小区的绿色化改造,要及时编制新的标准、符合新的需求,不是拘泥于这些不合时宜的旧标准的约束。

要集成绿色技术的叠加效应,产生一加一等于二的整体效应,需要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进行绿色单元各方面调控,使各种分布式绿色设施协同工作,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性节能减排效应。智能小区设计首先要满足小区节能减排的要求,再叠加其他便民利民的信息化功能。

小区改造可采取PPP模式、物业管理创新模式。因为传统小区物业管理只是负责清洁、绿化、保安,现在涉及到绿色、健康、节能减排等许多新的技术和设施的运营,这些新科技、新设施都要进行精心的保养、维护和使用。这需要一种绿色物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这意味着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绿色新产业。

篇8

关键词:深基坑处理技术 房屋建筑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深基坑处理技术的概念

深基坑处理技术从字面理解有非常宽泛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何谓深,何谓浅,都是有一定的参照物对比才能理解。在近代建筑业中,通常把5M以上的基坑称之为深基坑。而基坑支护体系是临时的,为保证基坑能安全稳定的被处理。无论是房屋建造工程中还是铁道建造工程中,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一般称建筑工程,为新建、改建或扩建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所进行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维护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

深基坑处理技术的组成特点

(一) 深基坑支护体系是暂时结构,安全储备不大,具有不小的风险性。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实地监测,并具备应急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一旦面临险情,需及时抢救。基坑开挖时重点放在防灌排水措施中,风险很大应该提前预备应急方案。

(二) 深基坑具有很强的区域性。例如季节性冻土地基、黄土地基等地质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地基中基坑工程。即便是一座城市的不同区域也有差异。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预案与施工和开挖地基都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外地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能照搬。

(三) 深基坑有较强的个性。深基坑工程的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和地基开挖不但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相连,还同深基坑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方位、抗变形的能力、重要性,及附近场地设施等有关。大多时候保护相邻建筑物和市政设施的安全是深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关键和前提。这便决定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个性,于是,对基坑工程进行技术分类、对支护结构允许变形的范围规定统一标准都是很困难的。

(四) 深基坑工程的综合性强。深基坑工程不但需要岩土工程知识,还需要结构工程知识,需要土力学理论、测试技术、计算技术及施工机械、施工技术的配合。

(五) 深基坑有强有力的时空效应。深基坑的纵向深度和平面情况对基坑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和造成变形的范围有较大影响。在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中要考虑基坑工程的空间效应。大部分土体,尤其是软粘土,具有很强的蠕变性,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随时变化。蠕变将造成土地强度降低,土坡稳定性变小。于是对基坑工程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都给予充分的重视。

深基坑处理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

(一)准备阶段,前期图纸的准备以及对目标工程深入的调查

(1)图纸的设计与会审,在接到图纸后,施工之前要对集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图纸进行深切的研究与探讨,使其在工作中的每个人都能熟悉好接受绘制工作的地形勘测等,要在此之前与开发单位和业主们协商,达成相同意见,便于在施工过程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明确当前的责任与工作,把工作细化,按内容分配到个人,实施效率工作。(2)制定与之相应的质量检测指标,提前进行策划与方案实施,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相应不可避免的因素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规避,做到对工程非常熟悉。(3)一个好的队伍特别关键的特点是经过采纳每个员工的创新点子且加之突破研究才会让工作完成的更好,这便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要表述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发言,积极表述自己的观点,以便让领导者设计实施出更加合理的方案。

(二)深基坑施工时的注意事项和施工方法

第一,要深切了解地质的特性与周边环境。地质资料是深基坑设计、施工最重要的依据前提,并有与不同地质条件相匹配的支护方案;施工方在基坑施工前,需要对周围环境地质资料按设计图纸进行现场勘察,明确建筑场地及附近的地下管线、地下埋设物的位置、深度、结构状态及埋设时间等。第二,注意维护结构施工质量,围护结构是深基坑支护体系的基础,围护结构的结实程度,直接影响深基坑施工的安全。围护结构施工期间,能否按照工法要求进行施工进行控制,是确保围护质量的重点,在对每道工序的检验也是围护质量的重点,导墙开挖中必须严格控制水平轴线与垂直精度,采取膨润土制备泥浆,而且配以增粘剂使其形成致密而有韧性的泥浆防水护壁,并能以重晶石合理的增强泥浆的比重,在地连墙施工中,要及时对垂直度进行检测,规避开叉。成槽之后,先用抓斗清理槽底余土及沉渣,用反循环清理孔底沉渣。

(三)深基坑排水降水方法

首先要对进行施下的地形进行勘测,对污水进行统一排放并集中处理,在深基坑的开挖后期应相应以坑底“轻型井点降水”方法,尽可能在坑底基本无水的时进行作业。其次在深基坑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虽说有防渗止水措施,但还是会出现渗水的现象,可采取疏导堵截的方法进行控制。当深基坑坑壁的渗水不多时,可采用干海绵、导流管将渗水排出深基坑。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一)深基坑支护手段

(1)连续墙技术,随着设计技术的更新,使地下连续墙被人们大量应用。地下连续墙不但是作为建筑本体的地面侧墙,还能对地基进行围护。它利用混合浇灌混凝土、钢筋笼,在泥浆护壁之下建立一个混凝土墙。地基中常常会用到地下连续墙,特别是环境复杂、技术要求广、深度深的地基中应用得广泛。但它也有一些缺陷,就是在施工中,不能获得丰厚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于是,我们经常采用逆向操作来减少周围环境的干扰,使作业更加轻松。总之,深基中使用地下连续墙有诸多的好处:开挖时噪声低、震动少;可有效抑制地下水渗入;墙体强度、刚度大、结构稳定。

(2)水泥土桩支护,水泥和土进行混合搅拌,既平时所说的深层搅拌支护,它的目的是建设连续搭接的柱状水泥,它是具备很强的稳定性及强度的加固围墙。质地松软、土质粘度大的地基进行支撑时主要用到它,相对于极少的土质的地基,在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使用。深层水泥土桩支护,因为墙体作为基坑的挡护,所以施工会容易进行;于此,墙体不仅能有效地抑制地下水渗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护土的功效;正是由于它的施工工艺十分简便,所以经济效益较高。但是,其也有不足之处: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较重、噪音很大、水泥桩柱的位移较大等。为解决这些缺陷,我们会在水泥桩柱之间起拱、加墩。

(3)土钉墙支护,土钉墙就是喷锚网挡墙和喷锚网加固边坡,以便减少土层的压力,也会在天然土墙上打入粗钢筋、角钢等。以便于土层足够牢固,在施工过程中,会边开掘边打入墙钉,还会为了让墙体固定而喷射混凝土和铺设钢筋网。施工的详细过程是:掏挖土方,修正边坡;然后对墙钉的位置进行校对更正,钻孔打钉;最后是喷混凝土并铺设钢丝网,接着进行混凝土的喷射。为落实工程技术的要求,施工时必须时时监控各个环节,以免出错。

(4)桩支护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大多数会用到钢板桩支护技术,它也是墙技术的一种。槽钢及热轧钢是桩支护广泛使用的主要原料。护土防水是钢板桩支护墙的最重要的功能,在详细的施工过程中,其展现了很多优点:经济效益高、用料少,且成本小,施工简便,钢制材料材质有保证等。

(二)在深基坑支护基础上的注意事项

(1)土方开挖前,务必同甲方有关人员对施工区域内的地下管道、电缆、光缆等地下设施进行确认,使得在施工时能够采取匹配的防护措施。并依照地质勘察报告,在工程的土质较好的开挖时可不考虑边坡支护。如果土质情况差,需采取边坡支护。

(2)依照定位测量找出的轴线点,确定基坑的挖土施工范围,按一定的施工顺序进行分层开挖,土方及时运出,不能在基坑周围堆土。挖土前,需要同甲方确定给水管道的具置、走向、埋深以及埋藏时间使得挖土时能够有效控制,避免引起水管道爆裂,造成严重的施工事故。

(3)基坑周围禁止堆放不相关物品,施工车辆禁止靠近。基坑周围需要设安全防护栏杆,安全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组成。夜间安全防护栏杆周围应设置安全照明。施工人员上、下基坑要走安全通道,安全通道搭设必须规范。进入施工区域的施工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处理好基坑周围的排水工作,防止基坑因雨水侵蚀造成基坑壁脱落塌方。

结语: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伴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接二连三的兴起与建造的安全优美的建筑物成了社会的发展趋势,认真准确的对深基坑技术的探讨与运用成为当下关键的研究课题,基于深基坑工程技术工作的危险性强、难度大、在施工时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居民和社区都会带来严重的财产和人身损失,于是对深基坑工程技术探讨时需要提高意识,加大对施工时的重视工作,为我国的建筑事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