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阶段培养目标范文

初中阶段培养目标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阶段培养目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阶段培养目标

篇1

关键词:职业能力“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

一、现行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分析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3+3”试点项目,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说,2012年只有1家,即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牵头与南京市四所中职校合作试点,2013年达到7家,2014年上升为11家。对接专业名称前三年中职阶段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后三年高职阶段对接专业有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这里要说明一下,2015年及其以后试点规模和对接专业名称没有变化,并且各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多大变化。由于对接专业的专业名称不同,其内涵有差异,岗位要求及其人才标准就有所差异,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也有所差异。笔者参看了2012—2014年三年参与“3+3”试点项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减少叙述头绪,现选取2例进行文本分析。案例一:根据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与我国旅游行业需求相适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知识、熟知岗位职业流程、具备专业和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良好,能适应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事业单位等服务业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案例二:培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旅行社前台接待、计调等一线岗位的需要,具备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掌握旅游服务的基础服务技能,成为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为高职阶段培养能适应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等单位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析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不难发现以下一些共性问题。第一,中、高职分段培养目标没有分开表述,这让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很难把控本学段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第二,“技术技能型、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性词语混用,致使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第三,各阶段“岗位能力”表述欠缺如存在重叠、衔接不畅等现象,更没有体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递进”的词语。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这与制定者对中高职衔接办学的认识有偏差不无关联。

1.办学理念存在偏差:中职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

是为了“就业”还是“升学”中职阶段的学生是为了“就业”还是“升学”?在学生看来,实际上是“求知”,与“求职”问题。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应有所侧重,“3+3”分段培养模式更新了对中职教育是“断头教育”的认识,为学生成才“架设桥梁”,学生职业能力的“衔接与提升”受到关注。为此,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分中、高职两个阶段,又要考虑中、高职的“衔接”,将六年时间的培养目标纳入到“整体框架”,这样,符合“3+3”分段培养模式特点,有利于处理好“就业”与“升学”关系。

2.对中高职衔接目的的认识有偏差

是注重中职与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衔接”,还是把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割裂开来?这与办学方对中高职衔接办学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有人认为,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旨在充分利用各自办学优势,通过长学制使学生既有深厚理论,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毕业后更加适合该行业的各个岗位;也有人认为,通过长学制办学,为初中生提供成长平台,以获取更高学历;还有人认为,这种办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迟进入社会以减轻就业压力。认识不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所差异。

3.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有偏差

人才规格与职业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规格越高,职业能力要求就越高。中职阶段培养目标通常为培育中等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人才能够适应社会;而在高职阶段培养目标通常为培育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要求人才能够引领行业发展。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意味着受教育者在预期岗位上的层次“衔接”,因此。制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将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落到实处。

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3+3”办学特点

“3+3”办学模式要求中高职专业对接、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对接、系统化分阶段培养规格不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3+3”办学特点。

1.遵循四个基本特性即“中等性”“高等性”“职业性”“衔接性”

“中等性”强调基础性教育,“基础性”是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高等性”是指在中职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包括文化基础的提高、专业理论的提升、专业综合技能的拓展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性”是指中职毕业后能胜任旅游行业岗位群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后能胜任旅游行业岗位群服务与管理一线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衔接性”要求中职与高职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递进”性。

2.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突出职业能力的“递进性”培养

“3+3”分段培养模式打破了中职“断头教育”的格局,为技能技术人才打通了上升渠道,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职业学校不能像办短期的培训班那样,只顾某种技能的提升,而是要从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培养,以健全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但在培养过程中要分阶段实施。换句话讲,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任务、具体内容等分阶段有所侧重,即构建“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由层次定位、人才规格、岗位群及其达到的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构成,体现层次分明而又贯通的中高职“衔接”,反映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所对应的职业能力上。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的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并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运用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对应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或以上要求。即“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完成部分非常规性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

三、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列举

笔者在调研本地区有关旅游行业企业用人质量需求的基础上,结合“3+3”办学特点,拟定了“3+3”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供参考。总体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我国现代旅游行业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导游业务能力、旅行社接待能力、旅行社票务能力、旅行社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交际能力、较强的处理信息能力和应变能力,成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各类人才。分别有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目标。

1.中职阶段

就业面向岗位主要有餐饮、客房、前厅服务、地接导游、旅行社门市接待、旅行社票务、销售。掌握必备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和旅游服务岗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饭店前厅、餐饮、客房、旅行社接待、销售、地接导游、景区导游服务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意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旅游企业一线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篇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81

实现工业化、强国富民,是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发展战略,并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建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培养中、高职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形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形式有:五年一贯制高职、对口招生和“3+2”、“ 3+4”等几种模式,由于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这几种模式中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五年一贯制高职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未能被广泛接受,只是在无法进入普通高校或高中才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到职业院校就读,因此,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又因为不存在升学压力,造成培养目标实现难度较大,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部分用人单位最不欢迎的是五年一贯制学生。对口招生,虽然通过考试选拔,但从调研发现存在中、高职课程内容严重重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等问题。“3+2”、“ 3+4”分段培养模式,则存在课程各成体系,缺乏层次性和区分度。

作者所在单位举办全日制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是较早实行“3+2”分段培养的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相互衔接的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2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分层次、递进式衔接

中?到高职和高中到高职有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同属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为”的职业教育类型,是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无论什么类型的教育均是将培养目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其前提必定是培养目标的衔接。我们在“3+2”分段培养中,首先,将“3+2”虽分段但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专业,结合中高职的特点,统筹制定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对中高职给予准确的目标定位,将“3”作为“2”的基础,“2”作为“3”的提升。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中高职不同阶段有各自明晰的培养目标,且培养目标层次分明,具有从中到高的递进性,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可以获得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从中职进入高职后技能水平得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可从事的岗位也进一步提升和扩大。相衔接的培养目标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的奠定了基础。

3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既然是衔接就不能把“3”和“2”给分割开来,在培养目标相衔接的基础上,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有一体化的概念,要根据专业总体的培养目标,结合不同阶段的特点构建课程体系,首先实现课程设置的衔接。分段培养的专业虽名称不同,但属于相同专业处于不同层次,因此,在课程设置相衔接这一点上并不难做到。下图列出了以核心课程为例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2015JGA236)《翻转课堂模式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翻转课堂模式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2016JGA222)《“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实践》。

从图表可以看出,所建立的课程体系与各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从中职到高职不仅仅是技能水平的从中到高,更多的是注重知识水平的提高。

4教学内容的分层次、递进式衔接

篇3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篇4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篇5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确定各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能力的培养措施。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讲解、指导、讨论等措施,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自始至终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题的解答,都牵扯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中,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中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认真备课,确定完成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因材施教,完成培养方案。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