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国际航天探索与中国航天发展
(一)国际航天探索
1、航天探索始自二战后期
1944年美国政府邀请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曼博士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进行未来50年航空领域的研究规划。次年这个科学家小组就编撰出了一部名为《走向新的地平线》9卷本巨著,在这份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了航天技术应用的一些设想。
在纳粹德国覆亡之际,美苏两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抢夺火箭专家、技术资料和设备。这场“分遗产”活动中美国收获最大,抢走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和可以组装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稍后抵达的英国则拿到了数枚火箭成品与半成品。苏联到达盟国协定中属苏联占领区后发现,大部分的零件与火箭资料已经被美、英两国取走,对此十分不满,抗议未果,只好将工厂内剩下的生产线以及附近与生产和研发火箭有关的德国家庭全数运往国内。
1946年美国用缴获的德国V-2火箭发射了一个果蝇上天,虽微不足道但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将生物送上太空。在美国获得德国航天科学家冯・布劳恩之际,苏联将屡遭毒打的杰出飞机设计师科罗廖夫从政治犯行列解放出来,并将之前抢到的德国专家与资料迅速汇集到科罗廖夫旗下,1957年10月4日苏联使用由洲际导弹改进的“卫星号”运载火箭率先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将人类航天的幻想变为了现实。这颗卫星被赋予了太多个第一的含义,标志着人类的活动区域从此由陆地、海洋和大气层迈向了太空。同时标志着美苏的太空争霸也由此展开。
科罗廖夫的成功让冯・布劳恩坐卧不宁。美国的科技自信与国家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这颗人造卫星背后是苏联拥有射程可达7000公里的导弹能力,美国本土不再安全了。冯・布劳恩嘴上不服输,但直到第二年才费尽波折地将一颗卫星送上天。而苏联则在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仅仅一个月,又于1957年11月3日将一条名“莱卡”的生物狗送入预定轨道,不仅让美国的果蝇无地自容,而且真正证明了生命在太空也能存活。在此后的几年内苏联始终走在美国前面。
2、美苏争霸太空
1960年8月18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名为“发现者”13号的照相侦察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标志着卫星在军事上的应用拉开了序幕。
1961年4月12日苏联用“东方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乘坐飞船升空飞行了1小时4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从1961年开始美国重点瞄准登月工程,在经历了几年无人探月的探索之后于1969年7月20日使用“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阿姆斯特O和奥尔德林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O说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这对一个人来说,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讲,却是巨大的一步。”
从1961年到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阿波罗计划历时11年,从事了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
1972年3月2日美国发射“先驱者10号”探测器,经过14年的漫长太空旅行,于1986年越过太阳系边缘,实现了飞向太阳系外宇宙空间的目标。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1981年4月12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实现了航天运输系统由地球表面到近地轨道间的部分往返重复使用。1986年2月20号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15年后于2001年3月23日坠毁。
(二)中国航天探索的产生与发展
1956年春国务院总理主持制定了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根据这个规划开始了包括组建中国第1个火箭研究设计机构在内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60年代中期中国启动“651工程”,即设计、生产并发射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实现主席早在1958年就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作为“651工程”的重要配套项目,我国第1种现代运载火箭的总体方案是在中远程地地导弹的基础上加上固体推进剂的第3级,这就是“-1”号运载火箭。
1970年4月我国使用“-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上太空。1975年11月26日“-2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并于1975年11月29日按预定计划返回,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卫星的再入和回收技术。1981年9月20日用“风暴-1号”运载火箭将三颗科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1984年4月8日“-3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试验通信卫星成功,标志着中国掌握了液氢/液氧低温推进技术和具有向地球静止轨道发射卫星的能力。1988年9月7日“-4号”将“风云-1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1990年4月7日“-3号”成功发射“亚洲-1号”通信卫星,从而使中国的运载火箭进入了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1999年11月20日“神舟-1号”载人试验飞船发射和回收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拥有进行载入航天技术的能力。
二、中国航天探索取得飞速发展
(一)各种应用卫星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特别是1975年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这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并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第一步是2000年我国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
第二步是从2004年起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首次开始批量研制生产卫星和运载火箭,密集组网发射,到2012年年底已形成区域覆盖能力,正式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运行服务。
第三步是于2020年前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届时要完成约30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和组网任务。
(三)探月工程计划
中国月球探测分为三个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探测和人类在月球短暂驻留的月球基地建设,目前正按计划分步实施。
另外,“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战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四)载人航天发展
1、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早在1992年中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航天计划。这一计划分三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目标是能够把宇航员送到太空,正常运行若干天,并成功返回。
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在这个阶段要解决组装、交互对接、补给以及循环利用等四大技术。这些技术关系到空间站的组装、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存等关键问题。天宫一号就是中国在第二步计划中为了解决交互对接问题而发射的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将完成再生式循环系统、有效载荷和应用系统的实验以及其他一些科研项目。
经过空间实验室阶段,我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
2、神舟系列飞船
神舟无人飞船: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从1999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发射了四艘无人飞船,突破了载人飞船再入升力控制、应急救生、软着陆、GNC故障诊断、舱段间分离、防热等13项关键技术。
神舟五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人。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09时00分2005年10月17日4时32分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送入太空。
神舟七号: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升空,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返回,搭载模拟人,为正式定型型号。
神舟九号: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升空,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返回,航天员为景海鹏、刘旺、刘洋(女)。这也是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在夏季发射。
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送入太空。
3、天宫建设(即太空站建设)
天宫一号: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有了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它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又成功发射了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九、神十分别是两艘有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有人及无人自动对接试验。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天宫二号: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12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今年载人航天任务中,航天员将完成长达30天的在轨驻留,这个时间长度对于技术和人员来说,都具有较大的挑战,在国际上也是公认的门槛。
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独立自主的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空间站。
(五)中国掌握一箭20星技术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新型运载火箭六号在太原点火发射并取得成功,标志着中国系列家族再添新成员。6号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轨道,创亚洲之最。
2008年04月28日印度成功发射一枚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印度一箭十星的成功发射创造了当时世界航天史的新纪录。2013年11月19日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弥诺陶洛斯”火箭从东海岸外的瓦勒普斯岛美国航天局基地点火升空,创纪录地同时把29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两天后俄罗斯打破了该记录,11月21日俄罗斯用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顺利发射32颗卫星,成为迄今为止一箭多星的数量记录保持者。
此次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且加强国防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 关键词 】 航天产业;卓越绩效模式;质量管理;实践与建议
The Feasibility Analyses and Practical Researches in Respect of
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 (PEM) among Astronautic Corporations
Zhang Zhen
(Beijing Institute of Power Machines Beijing 100074)
【 Abstract 】 The research & development of astronautic products are of high-technology, high-complexity and high-systematization essence, requiring systematic prospects to achieve quality controls as a way to ultimately improve the enterprise in its entirety. 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 (PEM) suits for astronautic enterprises’ Quality Control (QC) needs, which was originally derived and developed from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ess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M by analyzing the needs of astronautic enterprises, then leads to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PEM. In the end, the article will provide pertinent suggestions to astronautic enterprise through analyzing PEM’s application among astronautic enterprises and its weaknesses.
【 Keywords 】 astronautic industry; performance excellence model; quality control; practice and suggestions
1 引言
卓越绩效模式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实现企业与相关方(顾客、员工、投资者、供方和社会)价值的协调最优为基础,追求卓越绩效管理为目标的管理模式。它源于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奖标准,是一种评价综合绩效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工具,后逐渐发展为一种管理模式。
质量是航天企业的生命,也是航天产业永恒的主题。对航天企业来说,其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是一项涉及专业广、要求标准高、协作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从系统角度入手,实施全面的管理与调控。而卓越绩效模式发展自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强调进行系统质量管理的特点,具有非常复杂组织系统的航天企业特点。由此本文将逐步分析卓越绩效模式应用于航天企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并针对在航天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2 卓越绩效模式的本质与特点
卓越绩效模式包含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七个方面,核心是强化组织的顾客满意意识和创新活动,追求卓越绩效模式。图1为卓越绩效模式标准框架图以及每个方面的分值(总分1000分)。
由图1可以看出,卓越绩效模式围绕组织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职能形成了一套全面的体系,其主体为两个职能三角形——“领导作用三角”和“经营结果三角”。其中“领导作用三角”强调高层领导在组织所处的特定环境中通过制定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的战略为组织谋划长远未来,关注组织如何做正确的事,其目的是解决企业经营的内容和方向问题;“经营结果三角”则强调如何充分调动组织中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组织中人在各个业务流程中发挥作用和过程管理的规范,高效实现组织所追求的经营结果,关注组织如何正确做事,目的是解决效率和效果的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种管理模式强调了质量是组织的一种系统运营的全面质量,并通过组织效率的提升来实现各个方面的共同提升,其思想与全面质量管理相似,但又比全面质量管理更加规范,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可实施性。因此,卓越绩效模式的本质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具体化。
相比与常见的质量管理模式,卓越绩效模式有几个特点。
(1)拓展了质量内涵,更加强调质量对组织绩效的增值和贡献
卓越绩效模式对质量和绩效、质量管理和质量经营进行了系统整合,对“质量”这个概念赋予了新的定义:质量不再只是狭义的表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且不再仅包含工作质量,还涉及到财务、市场、员工、品牌和声誉等方面的“大质量”,其最终目标是追求卓越的经营质量,因而是一种系统运营的全面质量。
(2)强调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
卓越绩效模式将“顾客和市场”为中心作为企业质量管理的第一原则,其中顾客感知价值为关注焦点,并运用科学方法和过程把握顾客的期望和市场要求。
(3)强调系统思考和系统整合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为达到更高的顾客价值,就需要系统、协调一致的经营,这样才能创造出质量更好的产品。
(4)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
卓越绩效模式需要卓越的企业文化,也就是正确积极的企业价值观,这在企业内部表现为员工的素质和为达成企业目标所做的互动与努力,在企业外部表现为员工的素质与对社会的负责程度。
(5)强调可持续发展
卓越绩效模式要求企业在制定战略时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相关因素加以考虑,必须在长短期目标中加以实施并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6)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起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宣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的作用,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长期利益。
3 航天产业引入卓越绩效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卓越绩效模式的本质与特点,可以建立卓越绩效模式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远见卓识的领导;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培育学习型组织和个人;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灵活性;关注未来;创新的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重在结果及创造价值;系统的观点。将卓越绩效模式的价值观与航天企业的需求与发展特点相对比,其对比关系如图2所示,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分析航天企业引入卓越绩效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企业责任需求
航天产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其产业内容涵盖空间发展、国防武器、民生工程等多个方面,并牵引着大量其他行业的发展,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因此航天企业必须以国家利益至上,发展以国家利益、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为内容的企业文化。
卓越绩效模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可以有力地支撑起航天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使得员工有正确积极的企业价值观,愿意为企业的发展目标去努力,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为保证产品质量奠定基础。
3.2 发展方向需求
航天企业的发展通常依托于国家的一些大型战略规划,尤其是航天军工企业,其发展方向势必和国防建设与军队需求相一致,这就要求航天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必须以国防建设和军队发展为导向,关注国家未来长期的发展战略。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企业拥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要求领导有力地强化企业的价值和目标意识,在制定发展方向时以顾客为导向,并时刻关注未来,预测未来顾客的期望和潜在顾客,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和目标,并实行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相结合的部署,可以实现航天企业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
3.3 发展方式需求
创新引领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这在航天产业这种拥有高、精、尖技术的行业表现的更加突出。从近年来航天产业的发展来看,航天企业越来越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组织要素创新和创新环境的改善来实现整个产业的创新。
卓越绩效模式要求企业在发展时要通过创新来实现竞争优势,要求企业不仅局限于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也要对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并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主学习,提高组织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从而支撑航天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需求,带动整个航天产业的创新。
3.4 工程性质需求
航天工程项目一般都涉及多个行业、十数个工程专业、上百家企业,不同的合作方组成了一条复杂的航天产业链,使得航天工程具有高技术性、高复杂性、高系统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航天工程在计划的制定、实施以及生产制造的过程中,需要以系统的眼光进行规划,基于事实管理,以合理协调不同部门的分工与合作。
卓越绩效模式强调以系统的观点来管理整个企业及其关键过程,其内容和价值观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框架和协调机制,强调了企业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运用这种系统的观点,可实现航天工程在长期的实施中始终以顾客为目标,以实现产品的高质量为目的,并通过对员工和合作方的尊重来协调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航天工程的整体性。而基于事实管理的思想也符合科学的做事态度,适用于航天这种科研性质浓厚的行业。
3.5 产品特性需求
除了具备普通工业产品的特点外,航天产品还拥有高价值、高可靠性、政治意义重大的特点,再者航天军工产品还具有一次性使用、发射后不可维修、长寿命运行等特点,这要求航天产品拥有高的成功率与高质量可靠性,以及出现问题后的快速反应能力。
卓越绩效模式体现了结果导向,关注结果和创造的价值,关心顾客、员工、供应商、合作方及公众方的共同价值。为适合航天产品追求高可靠性的特征,要求企业具有快速反应的灵活性,使得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简化工作部门和流程,减小降低产品质量的环节数量,从而支撑航天企业追求稳步发展的需求。
4 卓越绩效模式在航天企业的组织实践与改进建议
4.1 组织实践与效果
以某航天军工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引入卓越绩效模式,建立了以企业高层领导为组长的卓越绩效领导机构,成立了卓越绩效骨干队伍,重点针对企业文化体系、战略方向规划、顾客与市场细分、绩效测量系统、员工满意度调查、过程监测等方面开展改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1)全面梳理企业文化体系,完善企业经营理念。构建企业行为规范,建立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以企业精神、愿景和使命为依托,以企业经营理念为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建立了文化宣传显性载体,使得企业的文化和战略宣传落实到了各个基层部门和员工身上。
(2)改进战略管理,细分顾客需求。成立专门的战略研究部门,分别提出企业是长期与短期战略方向,使得企业的战略与国防建设有了更高的一致性,细分出了国内军方、国外军方、平台总体和航天系统内部四类顾客,并拓展了新的顾客群体与武器发展领域。
(3)建立技术评估体系,完善绩效量化系统,为高层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运用系统的方法梳理过程,识别出了航天产品预先研究、项目立项、设计开发、外包、生产和售后服务六个价值创造过程以及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和知识管理、保密管理、风险管理、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和职业健康管理等若干个主要支持过程。
(4)通过调查职工满意度,梳理出了职工的成长体系。建立了数条并行的培养“领军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如图4所示,即专业技术发展路线、型号发展路线和行政发展路线,为职工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通过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提升产品质量。
从总体效果来看,基于上述四方面的工作,该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开展“航天大系统”建设,形成了以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型号研制、员工成长为主线的“大质量”管理,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具整体性、一致性和系统性。
以“大质量”管理为依托,该企业在不同层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质量管理活动。在企业级别,开展了以卓越绩效模式为主,以风险管理、归零管理为辅的质量控制;在部门级别,开展6S管理、QC小组创立、质量信得过班组评比的质量评比;在个人级别,开展了绩效考核、质量先进员工、创新先进个人的质量奖励机制。
图5所示为企业的“大质量”管理示意图,该图形象地表现了航天企业管理的各个因素与“大质量”管理的关系。如图所示,若把该航天企业比作一架飞行器,那么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就是飞行器的动力部分,产品研制的六个价值创造过程和若干个支持过程构成了飞行器的主体,飞行器的头部是企业的战略、愿景及最终使命,也是飞行器的核心,通过监视、测量和评审将动力分系统、主体分系统、核心分系统有效的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套运行流畅的“大质量”管理体系。
4.2 当前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分析
在企业引入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某些“水土不服”的现象。作为对国外成功的管理模式的引入,也必然会因为文化差异、企业性质差异、员工素质差异等因素造成一些不足。
(1)“大质量”观念未深入人心
由于长久以来,我们对于“质量”的固有观念就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因此在将质量内涵拓展到包含工作质量、过程质量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大阻力。对此可在宣传“大质量”观念的同时增加对职工工作质量、过程质量的考评,加大对《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宣传与实施,将宣传工作应用到日常的科研生产中。
(2)对顾客、市场分析力度不足
由于航天产业的特点,其顾客群主要以国家、军队为主,产品市场范围较为固定,因此不能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分析。此外,航天产品的研发周期一般在5~10年甚至更长,研发之初的需求分析、产品定位不一定还适应若干年后的市场定位。因此,可以在航天产品在预研阶段,深入分析市场需求,保留一定的需求“余量”,并在研发过程中定期进行顾客、市场分析,随时调整产品定位,确保最终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的产品质量。
(3)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不够科学
卓越绩效模式非常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开发。航天企业主要产品为高科技产品,其严谨的理论设计、精细的数据分析过程使得员工的工作容易变得公式化、设备化,因此航天企业比较接近泰勒提出的机器化组织。机器化组织容易使得员工之间缺乏交流,违反以人为本的理念,最终限制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
针对这一问题可在企业的组织构建中增加人力资源发展平台,关注员工发展,对不同类型员工开展针对性培训,为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工作质量、过程质量,完善“大质量”管理。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树立标杆部门,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增强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扩展质量主体,关注成本、效率、风险等方法方式来实现航天企业的“大质量”管理,使得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
5 结束语
随着《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04)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GB/Z19579-2004)的正式,我国的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引进、学习、实践卓越绩效模式,对于我国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有着重要意义。航天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其发展形势关系着国家在战略层面的政策设定与部署,因此航天企业在管理上要紧跟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在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特点,走出一条有中国航天特色的卓越之路。
参考文献
[1] 温德成.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解读:2007年美国国家质量奖[M].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11
[2] GB/T19580-2004,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S].
[3] GB/T19579-2004,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S].
[4] 张陶. 关于提升航天产品设计质量的思考[J]. 航天标准化, 2009(3):44-46.
[5] 袁家军. 中国航天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的要素与关键环节研究[J]. 宇航学报, 2009(3):428-431.
[6] 强雁, 伍淑平, 樊继浩. 航天型号项目管理的质量文化建设[J]. 航天标准化, 2006(3):1-6.
[7] 贺俊霞, 袁斌. 企业管理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探讨[J]. 包钢科技, 2012(4):96-98.
“10!9!8!……”
“点火!发射!” 望着眼前仿真的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进行模拟发射的场景,我仿佛看见山谷里亮起了一道闪电,耳边滚来了一阵雷鸣。 瞧,“”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神舟”5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冲破翻腾的烟雾,直刺霞光满天的苍穹,把一团桔红色的烈焰留在了秋日的大漠长空。这是梦吗?不,这不是梦!这是2003年10月15日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出现的那壮观的场面。这是中国人民渴望了很久很久,等待了千年的伟大时刻,二号F型火箭托举着13亿人的希望与祝福冲向浩翰太空,圆了中华民族千年之梦,神州为之欢呼,世界为之瞩目。
2003年10月15日,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然而就在这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飞天梦想一夜成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一天也就注定被定格在历史辉煌的一页上了。
为了这一天,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成白发;为了这一天,多少人顽强过关,累倒在实验室中;为了这一天,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一生。从远古“嫦娥”奔月的传说,从敦煌“飞天”的美丽壁画,从战国时期屈原对长空发出的“天问”,从明代幻想家万户乘坐绑在一起的47支火箭飞向空中的尝试,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几乎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沧桑历史一样久远,这个跨越千年的美梦,竟在今天奇迹般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载着中国航天员开始遨游太空,对神秘的宇宙深空进行探测。
你知道吗?就为了这一天,为了这次看似轻松的太空旅行,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整整准备了5年,从翱翔蓝天到遨游太空,汗水与牺牲铺满了这条布满荆棘的漫漫飞天路。为了这一天,一面鲜红的国旗,14只紧握的拳头,铿锵有力的誓言久久回荡:“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不懈奋斗!”为了这一天,14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郎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一个共同的心声:“我们只是中国载人航天伟业的很小一部分。支撑我们的,也是支撑所有航天人的,是为了那个共同的梦想能够由我们这一代人变成现实”。因此,正像杨利伟在完成任务后对南开大学的研究生所说的那样:“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千千万万人奋斗的结果,荣誉属于全体从事航天事业的航天人,荣誉属于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是啊, 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成功,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在神州大地升腾激荡,一股爱国主义激情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涌流。成千上万航天人以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无私奉献共同铸就的载人航天精神,“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上九天的耀眼光芒,已化作民族奋进的精神火炬,激励人们昂然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新的征程。此时此刻,当我再次仰望“神舟”5号所驰骋的星空,禁不住思绪万千……
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八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全国各地人民以多种方式收看、收听了神八的发射过程,大家感到这是继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又一个让中国人感到自豪,让世界聚焦中国的时刻。神八的成功发射,让国人骄傲,让世界瞩目,这充分说明我国的航天事业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航天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也证明了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也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在party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正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我们要以中国航天人为榜样,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以Dengxp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形势下的学习工作,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做出新贡献。神八的成功发射,说明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已处于世界尖端,作为一名中国学社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已经让世界震惊,让国人感叹,现在神八又成功发射,这将极大地激励我们广大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更加坚定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我们相信在party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将更加强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今天的“神舟八号”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真情的付出,汗水的回报!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吃苦耐劳,力求奋进的上进心理。一代又一代像邓稼先,钱学森一样的爱国主义者,科学主义者,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为国家的光荣史册上抹上辉煌的一笔,为国家的威望,地位倾尽毕身精力的人们正前赴后继地赶往科技第一线。是他们,是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稿纸上;他们把更多的心血花费零件上;他们把更多的精神花费在元件上。兴许,他们忽略了自己,忽略了家人,但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惊喜,是惊讶或许一时间成了惊怔。伟大的创举,伟大的突破,伟大的跨跃,我们应为之感动,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偶像,是我们的楷模。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喝彩,为他们叫好!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我们能为祖国作点什么?
身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不但肩负学习重任,同时也背负着建设祖国的光辉任务;我们不但要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且要继承“三个代表”的伟大理论思想;我们不但要学会读书,品书,分析书,更要学会读自然,品自然 ,分析自然。因为我们要发展,就先要发现;要自强,就要自信自己;要富裕,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当电的火花点亮的那刻起,我们就落后给西方国家数百年,从而就受到他们的侵略,甚至连小日本也曾在神圣的中华大地上放肆!
我认为,我们现在该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学习得到充分过滤,智慧得到淋漓发挥。相信,“神舟八号,神舟十号”在不久的将来一样可以一飞冲天,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举世瞩目的中国神舟八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成功发射,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全国各地人民以多种方式收看、收听了神八的发射过程,大家感到这是继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又一个让中国人感到自豪,让世界聚焦中国的时刻。神八的成功发射,让国人骄傲,让世界瞩目,这充分说明我国的航天事业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航天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也证明了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力,也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在party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正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我们要以中国航天人为榜样,不畏艰难,开拓创新,以Dengxp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形势下的学习工作,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在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中做出新贡献。神八的成功发射,说明我国的航天科技水平已处于世界尖端,作为一名中国学社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刚刚结束的奥运会已经让世界震惊,让国人感叹,现在神八又成功发射,这将极大地激励我们广大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更加坚定我们建设祖国的信心,我们相信在party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将更加强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今天的“神舟八号”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真情的付出,汗水的回报!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伟大力量;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吃苦耐劳,力求奋进的上进心理。一代又一代像邓稼先,钱学森一样的爱国主义者,科学主义者,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为国家的光荣史册上抹上辉煌的一笔,为国家的威望,地位倾尽毕身精力的人们正前赴后继地赶往科技第一线。是他们,是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稿纸上;他们把更多的心血花费零件上;他们把更多的精神花费在元件上。兴许,他们忽略了自己,忽略了家人,但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是惊喜,是惊讶或许一时间成了惊怔。伟大的创举,伟大的突破,伟大的跨跃,我们应为之感动,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偶像,是我们的楷模。我们应该为他们鼓掌,为他们喝彩,为他们叫好!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我们能为祖国作点什么?
身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不但肩负学习重任,同时也背负着建设祖国的光辉任务;我们不但要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且要继承“三个代表”的伟大理论思想;我们不但要学会读书,品书,分析书,更要学会读自然,品自然 ,分析自然。因为我们要发展,就先要发现;要自强,就要自信自己;要富裕,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当电的火花点亮的那刻起,我们就落后给西方国家数百年,从而就受到他们的侵略,甚至连小日本也曾在神圣的中华大地上放肆!
我认为,我们现在该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得到丰富,学习得到充分过滤,智慧得到淋漓发挥。相信,“神舟八号,神舟十号”在不久的将来一样可以一飞冲天,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距离给树追求美的空间,距离给人与物同样美的感觉。距离产生美由此得名。其实,距离先产生追求的动力。有部电影《海市蜃楼》,旅者在荒漠眼前呈现出都市的繁华和绿洲的润泽,于是以后听说此景的人们风尘仆仆前往。漫无边际的沙漠,骄阳令人们口干舌燥,可是,一股无法言表的动力促使旅者勇往直前,在饥肠辘辘的状态下,继续虔诚奔向海市蜃楼。从脚下到海市蜃楼的距离总会有追求和憧憬,引发旅者动力。
两个人并排走路,没有先后之分,一段距离拉开,后者就产生追赶的欲望。爱因斯坦知道与牛顿的距离,奋起直追,相对论问世;就是因为中国知道与美国航天事业的距离,才让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神七飞天,嫦娥顺利返回。距离产生动力,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应该有这种追求的精神。在中国发展史上,我们常常会说辘辘大车碾过历史,走进文明,驶向未来。其实未来与现在的距离是个不定数,但是正是因为不确定,才让人寄予很多期望,才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着。生活中,有人会把握距离,让距离成为一道风景。
多年来,集团公司在扎实推进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过程中,大力弘扬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 培育形成了以“国家至上、技术引领、勇于攀登、追求卓越”为指导方针的创新文化,构建了完整、合理并能持续激发员工创新活力、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航天创新文化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科技创新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创新引领,
大力培育具有航天特色的创新文化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奋斗史。创新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文化的因子渗透在航天事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例,在项目论证初期,我们从国家的战略需求、基本国情、任务拓展和后续发展等方面统筹考虑和系统论证,明确提出了“发射载人飞船、建设空间实验室、建设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并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的水平,创造性地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在工程实践中,成功地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神舟系列飞船、二号F运载火箭、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飞船制导、导航、控制技术等一系列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我们仅用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实现了载人首飞,仅用了3次载人飞行就完成了从一人一天、多人多天到空间出舱的跨越,仅用了2次飞行就完全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太空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0年,在总结提炼航天事业50多年创新发展积淀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准确把握新时期创新文化的内涵,提出了“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包容自励”的创新理念,确立了“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创新推动富国强军、以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创新价值观,形成了涵盖精神层、行为层、物质层三大层次的具有鲜明航天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创新文化。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文化建设思路和途径,印发了《集团公司创新文化建设纲要》和《航天创新文化员工读本》。《纲要》的推行以及一系列创新文化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促进了创新文化在集团公司的落地生根。
在《纲要》的指导下,集团公司各单位制定了《创新文化建设实施计划》,成立了创新文化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等组织机构,各相关部门从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多角度协同推进,循序渐进地建设并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文化体系。特别是,型号部门与企业文化部门密切沟通、大力协作,共同探索推动创新文化落地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推进创新文化与创新实践的有机融合,真正将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使创新成为员工的自发行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坚持融合共进,
推动创新文化与创新体系协调发展
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航天人自主创新提供了广阔舞台。集团公司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注重发挥技术创新的先导作用和创新文化的支撑作用,以创新文化建设推动创新体系发展,以创新体系发展来检验创新文化建设成果。在创新文化实践中,集团公司各单位组织开展了创新论坛、创新金点子工程、创新大讲堂、创新案例评比等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并日渐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创新文化在推进集团公司自主创新、建设一流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以创新文化推动原始创新,充分发挥创新基地的孵化带动作用。遵循“以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价值观,集团公司大力加强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建设,积极构建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和产业转化平台,努力打造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基地,先后建成的国家级研发中心以及重点专业研发中心,成为应用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基地。当前,集团公司已形成了以航天总体和专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主体、以13个国家级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等为支撑的、涵盖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与集成全过程的技术创新体系,一大批建设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以创新文化推动集成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航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具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特点,系统集成创新是航天科技创新的主要特征之一。秉承“开放合作、包容自励”的创新理念,在重大工程的实施中,集团公司作为工程总体研制单位,将航天系统工程理念贯穿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注重发挥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和集成创新的“龙头”作用,在项目论证、关键技术攻关、工程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注重自主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有效结合,积极联合国内优势创新资源,高效集成各行业、各领域的科技成果,重点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促进航天科技核心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是以创新文化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航天技术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国航天自创建之日起,始终面向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需求,在推动航天科技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众多科技领域的同步跃升。发扬大力协同的航天优良传统,集团公司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先后与哈工大、上海交大、国防科大等著名高校建立了30多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形成了“系统集成创新为主导、专业技术创新为支撑、前沿领域创新为基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协同创新机制,为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大力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集团公司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造就了一支技术精、作风硬、善攻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一是以重大工程为牵引,搭建创新人才成长的广阔平台。集团公司坚持以承担的重大工程项目和型号研制任务作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历练的平台。按照工程任务每推进一个阶段、人才就要跟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注重在工程实践中发掘人才、培育人才、造就人才,以创新人才队伍的优先发展促进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人才选拔和使用方面“不拘一格”,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优秀的人才,敢于打破年龄和资历限制,及时把他们推举到总指挥、总设计师等岗位上担当重任,让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年轻人思想解放、对新技术敏感、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特点,给予他们信任、赋予他们责任、鼓励他们求新。在人才发展方面畅通人才成长通道。针对设计、研发、工艺等技术岗位,集团公司设置了主管师、主任师、总师等分级分类的技术职务发展序列,按专业建立了由国家级专家、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院级专家组成的三级专家体系及其相应的后备专家队伍,为创新人才铺设了清晰明确的成长道路,促进创新人才发展。经过长期的培养选拔,集团公司形成了一支以32名两院院士、100余名国家级专家、300多名学术技术带头人、400多名型号“两总”为代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
二是以创新机制为推手,实施创新人才的有效驱动。集团公司不断健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通过事业吸引、政治培养、岗位造就、待遇倾斜、精神凝聚等措施,充分调动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创新贡献突出的科技骨干实行政治待遇、荣誉奖励、推举专家、培训深造、职称评聘“五优先”,切实提升创新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实行重大奖励政策,加大奖励力度,充分激发了优秀科技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从2010年开始设立航天功勋奖、创新奖、贡献奖等,集团公司每年拿出上千万元专项奖励贡献突出人员,其中航天功勋奖每人100万元,既营造了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也激发了创新活力和创造激情。目前,集团公司400多名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平均年龄不到45岁,交会对接任务研制团队、嫦娥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东方红四号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29岁。正是这样一支朝气蓬勃的优秀人才队伍,不断刷新着科技创新和事业发展的高度。在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亲临集团公司视察指导工作,对航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给予了“朝气蓬勃、后继有人”的高度评价。
《世界航天运载器大全》390元,《航天邮票目录》44元,优惠价29元,《世界航天发射系统》50元(原价80元),《邮票与航天》16元,《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13.5元,1989年、1992年~1997年《航天》合订本7册(原价84元)优惠价64元,《航天》精华本,每册7元,《中华神剑》画册20元,1996年《航天》合订本23元,1997年《航天》合订本27元,1998年《航天》合订本30元,1999年《航天》合订本30元,《辉煌的中国航天》(《航天》杂志增刊,16开96页),每本15元。《邮票上的航天器》,每本23元。《航空航天博物馆》112.8元,《天文博物馆》81.6元。载入航天科普丛书(共四册):31.3元。《人类与太空》:20.4元。《航天大世界》:16开本航天全景写真画册98元。
国防科技知识普及丛书:全套定价264元,其中航天卷58元。《叩开太空之门》32元,《世界航天器及运载火箭集锦》78元(以上均含邮挂费)。
二、VCD光碟
《太空探索》VCD续集,共6片,售价95元,另加邮购费10元。
《太空探索》系列VCD光碟,共6片,全套售价150元,邮购另加15元邮挂费。
《神舟光碟》:由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制作,记录了我国第一艘载入航天试验飞船起飞、升空、回收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具有收藏价值。同时介绍了苏联、美国以及俄罗斯发展载入航天的历程。光碟1张,售价60元。另加邮挂费10元。
《天文百科系列VCD》:本套光碟分为5集。详尽地介绍了太阳系的形成,告诉你太阳在整个太阳系中所起的作用,空间望远镜的构造及其探测功能、观察效果,探讨了太空各星之间发生的现象,探索宇宙的生命及未来等内容。全套售价80元,邮购另加15元。
以上均含邮寄费。款寄:北京月坛北小街2号1号楼,太空探索杂志社,陈彩连收,邮编:100830。并请在汇款附言中写明所购物件名称及数量并写明邮编。
该邮品全国发行5000套,现仅余数百套面向航天爱好者销售,邮购价每套100元。
《地球奇观》VCD
本片是一套最珍贵的自然科学教材。将地球如何诞生、陆地如何形成、恐龙如何灭绝、地球又存在什么危机――循序渐进地作详实的介绍。
中国梦,是五彩斑斓的。它有着很多的颜色。这些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蓝色的梦。蓝色象征的是蓝色的天空。抬头仰望,蔚蓝的天空寄托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或许在外太空是黑茫茫一片,或许到太空的距离还很遥远,但这都不会阻挠中国人对它的探索。还记得中国首次进入太空的伟人吗?他就是杨利伟。杨利伟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他乘由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的航天梦实现了。
中国梦是红色的梦。红色象征的是红色的火炬。当奥运的火炬传遍了世界的各个地方,当生活在鸟巢上空熊熊燃起,当五星红旗在赛场上缓缓升起,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在赛场上响起,中华儿女为之骄傲!百年奥运,百年梦想。中国人为了这个梦想奋斗了不知多少年,留下了不知多少的汗水。但终究实现了这个梦。中国的奥运梦实现了。
中国梦是黄色的梦。黄色象征的是土地。中国用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了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奇迹啊!中国现在拥有的土地居世界第四。黑土地上丰收的事中国梦。中国的土地梦实现了。
中国梦是绿色的梦。绿色象征的是绿色的和平。中国人时刻不忘世界的和平。和平、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是我们的理念,也是我们的原则,我们的追求。多年来,中国人奋斗着,就是因为想让和平,因为只有和平,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好,人们的生活就更有保障了。现在,世界通过努力,更和平了,这不正是我们大家希望看到的么?中国的和平梦实现了。
中国梦是粉色的梦。粉色象征的是粉色的健康。中国有很多老人无家可归,身患疾病,最后因为没钱治病所以死去。而现在,中国有了很多的养老院,这样,许多无家可归的老人就可以去那里,也不至于流浪街头。中国的幸福梦实现了。
我,作为一名中学生,作为一个能够做梦的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有着自己的“中国梦”。
每当我看见一个个飞船发射成功,飞翔蔚蓝的天空时,我就有了一个梦,一个很大胆的梦,就是长大后当一名航天工作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专题教学;促进作用;实践与探讨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实验表明,儿童学龄正处于活泼、好动、善思和情绪易感染的发展阶段,也是善于教化和易于塑造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立足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长远目标,充分利用他们乐学善思、潜力萌发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激发学趣、培养能力和发展素养的教化引导,尤其在“促学、培能、导行”的同时,努力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作用,为推动学生的自我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支撑。本文就如何有效发挥专题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试简要阐述之。
一、开展专题资料搜集活动,有效增进教学内容感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课前充分准备背景资料,以便届时信手拿来补充介绍,从而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笔者非但不以为然,反而注重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去完成学习材料的搜集、总结、梳理和提炼环节。这样,既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又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如,在教学《梦圆飞天》之前,笔者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搜集教学背景资料,即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航天飞机的基本资料以及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小学生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他们在家长的热情帮助下,通过查阅书籍资料、计算机网络搜寻等手段,从中寻找到许多与人类航天事业的相关资料,其中有些内容甚至是闻所未闻的!笔者引导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分类、归档和摘录等。经过几次同样的实践,笔者深有体会,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资料的搜集和处理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学习情趣与能力,还能收获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二、开展专题内容辩论活动,有效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虽然学识比较贫乏,但思维相当活跃,探究欲望也比较强烈,他们一旦遇到自己喜欢的问题,总是会多问一些“为什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理解歧义或“一题多解”的内容,执教者无需立即给出答案或是直接评判,而是把之交给学生展开热烈辩论。通过热议,让小学生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之中深刻体会、明辨事理,从而加强思想观念和思维认识的统一。如,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为引导小学生对于克隆技术产生莫大兴趣,因此,笔者以“我眼中的克隆”为主题,组织和引导小学生进行正反双方的现场辩论活动。笔者援引历史事例,以“科学技术具有双刃剑特点,关键在于科学控制和正确引导”进行了合理解释,正反双方最终都能欣然接受。
三、开展读写专题指导活动,有效提升语文能力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与习作既是能力素养的综合体现,两者之间又是互为因果关系。然而,由于小学生深受兴趣能力和学识层面的影响,他们往往对阅读与写作“既怕又恨”。究其根本原因,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就是他们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难以形成与之相应的文化底蕴。针对这样的状况,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坚持兴趣学习为抓手,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习作活动。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延伸教学、补充阅读”的形式。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之前,可以鼓动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注重搜集古今中外历史上与海伦·凯勒、阿炳等同样“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名人事迹,让学生在搜集信息中增强对人物故事形象性与生动性的感悟,从中获得深刻的教益与熏陶。
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就校园“图书角”、阅览室以及订阅的书刊报,引导学生在资源共享上分组阅读交流,并分配其一定的阅读任务,促使他们“阅读有物、阅读有量”。
四、开展以赛激趣促学活动,有效放大语文教学效应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对于“兴趣远远大于责任意识”的小学生来说,以赛激趣促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见效的激励手段。
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笔者着重开展两大方面的专题比赛活动:
其一是结合教学时序,定期组织如生字词默写、课文语段背诵等基础知识竞赛,采取竞赛模式把复习内容转换为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小学生乐于参加竞赛性活动,从而营造热烈欢畅的学习氛围,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Wen Xin, Zhang Wenhao, Qin Yuqi
Shenya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henyang, 110136, China
Abstract: Discussed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structure which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ing problems at the present stage, combining with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y their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uthor summed up the content, meaning and purpose of the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to aerospace technology” as a liberal textbook, this article given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reform proposals about the textbook of aerospace and aerospace.
Key word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航空航天技术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更加引起人们对航空航天技术的关注。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很多知名高校先后成立航空航天专业,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与此同时,一些普通高校,如南京财经大学,也将航空与航天(也有的学校称为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或航空航天技术博览)作为通识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历和体会,并参考欧美高校开设通识课的教学模式,探究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等。
1 我国专业化教育模式的问题与通识教育
1.1 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特定社会背景(生产力亟待恢复)中的选择,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并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不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最优目标了,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面临的情况可能就越糟糕。
社会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旧的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的工作岗位不断出现,高校里专业调整的步伐,无法跟上社会职业更新的速度。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
1.2 通识教育起源和目的
通识教育,国外称“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1-4]。
通识教育源于19世纪[6-8],当时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精细、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20世纪,通识教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今天,欧美大学仍在不断完善其通识教育。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已经经历五次较大的通识教育改革[7-10]。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古代。《易经》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论衡》认为“博览古今为通人”。所以,通识教育旨在培养“通才”,它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重视培养人的情志等。
2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意义
航空与航天课程在我国一直是航空航天专业院校的公共必修课[1,2],其目的首先是为学生未来从事航空航天及其相关领域工作培养兴趣,更主要的是为学生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专业导论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一些普通高校将航空与航天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其教学目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展通识教育不仅能增加大学生专业课以外的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航空与航天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航空航天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向往飞翔的梦想由来已久,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万户飞天的勇敢实践,表明了古老的中国人渴望飞向蓝天的美好愿望。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瞩目成绩,学习伟大的航天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3 鼓励大学生在困难面前勇于攀登
学生通过航空与航天课程的学习,了解航天先驱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航天开拓者的眼里,“只有想不到的事情,没有做不到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教育,激发学生努力奋进,敢于开拓创新。
2.4 启发学生规划未来人生
航空与航天知识可以启发和拓展人们的思维,尤其是航天器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人们对宇宙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感受到重新思索自身存在的价值的意义。飞过天的宇航员大多存在一个共识:“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渺小的,生命仅仅是宇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记得有位美国宇航员说过,“昨天的梦想是今天的现实,今天的梦想是明天的现实。”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很多人开始重新思索这些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何在?人类怎样存在?
3 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的教材问题与改革
3.1 教材方面的问题
航空航天技术在非专业大学生眼里,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宇宙的奥秘神秘莫测,很多大学生对航空与航天课程比较感兴趣。作为通识课,目前我国没有一本适合通识教育的教材,大多采用“代用”教材,如《航空航天技术概论》《航空航天技术》等,由此带来很多问题。
(1)专业性很强
翻开《航空航天技术概论》教科书,插图不少,可是大部分是平面图、结构图、流程图和设计图。对于非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内容过深,尤其是文科学生,没有工程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2)内容单调乏味
细看“代用”教材的文字内容,大多是定义和概念,枯燥乏味,对非专业学生而言,即便把这些内容熟记于心,又有何意义?另外,由于书本的空间有限,介绍性的内容往往类似于纲要。
(3)课后练习或思考题没有价值
思考题是运用大脑思考后得出答案的题目,而目前的“代用”教材章节后的思考题,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以第一章课后思考题为例,“试述直升机的发展史,试述火箭、导弹发展史”,很多学生认为是“百度题”,学生只要灵活运用手中的工具,就可以“百度”到答案,这类题能算是思考题吗?
(4)条理性很强带来的问题
航空与航天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和领域,尽管有联系,但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不能混为一谈。目前的大部分“代用”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每章都是以飞行器设计为主线,航空器、航天器和导弹与火箭等内容相互交叉[1,2]。如不管是火箭发动机还是航空发动机,统统纳入同一章节,对于非专业学生,理解起来稍显费力。再如,《飞行器构造》这章内容中,既有航空器的构造,也有航天器的构造,根据整体教学效果分析,这种航空航天结构的相互交叉会导致概念的混淆。
另外,由于中国基础教育多年形成的以学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加之应试教育的长期导向作用,使基础教育在单一学科教育上越来越深入,学科分化加剧,基础教育功利性越来越明显,而在人文、心灵和智慧等通识教育方面却越来越弱化。基础教育已经走向思想单一、思维狭窄、僵化,缺乏思辨性、创造性思维的模式,对中华民族的智慧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航空与航天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不是必修课的陪衬,更不是专业课的附庸,其重要性并不比专业课低。“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好航空与航天课程,掌握其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好地开阔思维。
3.2 教材改革的建议
对于航空与航天课程,只有拓宽知识面,全面介绍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特点,才能更准确地反映这门课的内涵。为使学生具备开拓新领域的基础,课程内容应具有前瞻性,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在反映学科前沿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航空航天技术涉及领域之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如何保持课程的完整性也值得探讨。作为面向非航空航天专业学生的通识课,该课程内容应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由风筝飞行延伸到飞机,由早期火箭延伸到各种导弹,由嫦娥奔月延伸到阿波罗飞船,由恐龙灭绝延伸到宇宙探索,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实例中汲取航空、航天和航宇知识。国外有一本航天知识方面的书,名字起得非常好,叫“没有公式的航空航天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以笔者在神舟飞船、卫星及空间防御领域的工作体会以及在北京、南京几所大学讲授航空与航天知识的教学经验来看,对于航空与航天的通识教育,其知识与内容应该注重“启蒙”,致力于开展大众化的教育,太过学术化反而会让人失去兴趣。教材应该具有趣味性,可以漫画的形式展开。现在已经有的《漫画线性代数》《漫画统计学》等一系列的趣味教科书,以漫画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之余学习到很多知识,两全其美。航空与航天通识教育课程的教科书可以参照这种形式。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有七十二变化,一个筋斗云能翻十万八千里。他不仅本领高强,而且机智聪明,随机应变。在西天取经路上,悟空付出了很多,他帮助师傅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除魔,忠心耿耿,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个大英雄的形象。更让我佩服的是他那上天入海的神奇本领。他一会儿在“大闹天宫”中力战群神,一会儿又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搬来观音菩萨助阵;为了寻找称手的兵器,排开汹涌的海浪,来到东海龙宫,找到了“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
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我读来叹为观止,为孙悟空的高强本领深深折服,也引起了我的无限遐想:要是我也有孙悟空那样的本事那该有多好啊!我就可以一个筋斗翻上太空,去浩瀚的太空好好游历一番;去广寒宫会会嫦娥,喝喝桂花酒;去银河看看牛郎织女相会了没有;还要去了解一下那些未知的行星,探究一下那个“黑洞”到底有多深多大……我还能够一个鱼跃纵身跳入深不见底的大海,去拜访一下那尊贵的东海龙王,去见识一下那神奇的“定海神针”……
一次次的浮想联翩,虽然没有让我真正领略到这种上天入海的神奇体验,但在我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念头:长大了,我要成为一个军事科学家,去研制出可以让人像孙悟空一样可以在太空和大海来去自由的东西。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开始去了解我国的国防科技的发展史。从中我了解到了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进程,尤其是神舟一号——神舟十号的飞天成功,让我的精神备受鼓舞。昨天,就是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这又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时刻,我国“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又一次成功飞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当我看着这神圣的一刻,我的心中涌起了无限的自豪,心中也再一次坚定了我的梦想:成为顶尖的军事科学家,研制出更加高性能的航天飞船,能够飞入到太空的任何一个角落,去揭开宇宙的一个个奥秘。让全世界都为我们中国喝彩!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让“老鼠爱上猫”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向来是主从型的师生关系,过去有个颇形象的比喻,说是学生见了老师,好比是“老鼠见了猫”。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这种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面对不太服“管教”的技校生,许多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摆出师者的威严,使得学生敬而远之,他们或察言观色、唯唯诺诺,或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或当面顶撞、顽固对抗。试想,在这种情况下,怎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呢?
教师发自内心的爱,是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不竭源泉和催化剂。课堂上一双关注的眼睛,胆怯时一抹微笑的鼓励,失落时一句温暖的问候,病痛时一份爱心的传递——只有教师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教师。这份挚爱,也正是学生努力学习、发展智力、完善自我的不竭动力。因此,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从让“老鼠爱上猫”做起。
二、以生为本,唤醒学生的自爱意识
近年来,到技工学校来求学的学生,多是被普通高中筛选下来的,对许多学生来说,大都是出于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中考失利的阴影,使他们看不到希望,找不到方向。他们或是自怨自艾,或是混沌彷徨。针对这样的现状,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激活学生冰封的自信心,帮助学生走出“失败人生”的阴影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赏识导致成功”的理念引入课堂。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在提倡学生“给予爱”,却从未给“自爱”以足够的重视。试想,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他又怎么可能把爱给予别的人呢?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激励作用,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语言表达有优势的,给予他们口语交际的平台;模仿能力强的学生,根据课文为他们创造生动的表演小剧本;逻辑思维见长的,不妨有意制造些玄机让他们分析;表现平平的,偶有一点出众之举都要及时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在得到持续的赞许、表扬和鼓励时,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自觉把特长和优点逐步强化,从而激活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勇气和信心,觉醒“自爱”意识。由于兼顾到学生优势的个体化差异,这种自我向上的意识就不会是单个独立的,而是以班级为授课单位时占多数学生共同的情绪体验,从而在整个课堂上形成一种有力的推动气氛,唤醒并强化学生的自爱。
三、导向激励,强化爱的巅峰体验
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导向激励,激发学生基于最高层次的爱国情绪,而这对于学生而言,亦即爱的巅峰体验。
如,在讲授《邓稼先》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穿插回忆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史。其中,最让学生兴奋的,是“神舟”飞船成功进入太空时举国欢腾的场面。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有的还手舞足蹈模仿起航天员的动作,流露出十分向往的神情,还有的对自己身为技校生无缘航天发出感慨。笔者及时肯定学生的爱国思想,同时提示学生:为了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航天员进行了各类超负荷的体能训练。接下来,笔者再把问题交给学生:“虽然我们的航天员进行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假设我们的飞船上有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出了问题,飞船能顺利上天吗?”学生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笔者接过学生的话锋说:“是的,不能!飞船上天,是许多中华优秀儿女辛勤劳动的结晶,有航天员、有科学家,也同样不能缺少我们无数默默奉献的技术工人。同学们,我们是幸运的一代,身处祖国发展蒸蒸日上的新世纪。身为技校生,我们很平凡,但我们同样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但是,如果只有坚定的理想和高涨的热情,没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根本不可能成就事业!同学们,让我们以飞天楷模们为榜样,努力学习,苦练技术,放眼天下,胸怀祖国。放飞我们的理想,放飞我们的希望!”这样因因势利导的导向激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并具体化为推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科学史 探究能力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79
当今,科学史知识对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已普遍受到重视,但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科学史以阅读资料的形式呈现,作为记忆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仅仅让学生去记忆科学家的姓名而已,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笔者就如何挖掘科学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将科学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科学史的涵盖面很广泛,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史教育中,我们要有计划、有条理地将科学史融入课堂中。在学期初,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看看科学史的涵盖面如何,能否全面地囊括科学史的多项作用。在每节课前,教师要作精心的准备,考虑史实材料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其科学方法,还是去了解科学发现的继承关系。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科学史典型案例和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1.课始导入故事
每一项伟大发现的背后总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课始的导入部分引用科学家的故事能将学生的思想聚焦起来。如,在教学“电和磁”一课中,可这样导入: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只在科学实验中偶尔会用到它。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那奥斯特到底做了什么实验?这一悬念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促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实验的名称,迫切想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
2.课中融入故事
(1)实验过程“重演”
科学史教育重在让学生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进而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或“重演”人类科学发展史过程中关键性、突破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在研究“电和磁”一课中,在导入后教师给学生提供指南针、小灯泡、电池、电池盒、导线、开关这些材料,让学生先猜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进行动手实验。通过实验,部分学生会发现: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且与磁针方向一致,接通电流,磁针发生偏转,断开电流,磁针复原。接着从多角度来分析思考观察到的现象:电流越大,偏转角度越大。最后告诉学生:“电流产生磁性就是当年奥斯特的重大发现,今天的实验我们重演了当年的那一幕。紧接着向学生介绍关于奥斯特研究电和磁的经历:早期他经历了十几年的研究,一直没有获得科学证据。有一次在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时,无意中发现了磁针的转动,这次偶然的发现在无数次的验证中得到了证实。
学生的猜测与当时科学家的心路历程相符合,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重演”发现科学的过程。通过“重演”,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现需要有心人,需要潜心钻研、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穿越对话,角色扮演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当我们遇到某些理论性很强、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的知识点,或当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下降时,可设计穿越活动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展开讨论学习,通过对不同观念的比较鉴别,化抽象为具体、化疏远为贴近,从而掀起学习的热情。如,教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时,本节包括四块内容:一是“托勒密的地心说”;二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三是“讨论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异同点”;四是“修正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对于两种学说书本中一条一条地罗列得很清楚,如果老师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在讲台上就书本上的观点照本宣科地讲给学生听,对于如此抽象的概念学生往往听得含糊,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在讲到这块知识时,可为学生创设一个场景:请大家穿越时空去古希腊、波兰走走,请一位同学扮演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请另一位同学扮演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先请两位“天文学家”现身说法,分别阐述自己的主要观点,再由他们引领其他同学讨论两种观点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最后修正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这样一堂课,学生完全自主地展开学习,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科学史的内容贯穿整节课,学生仿佛亲临科学历史的长河。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通过科学史教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形成崇尚理性、独立思考的意识。
3.课尾引入故事
以科学史收尾,既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新知的关注,更能开拓学生的课外探索活动。如,在学习了“磁铁”单元后,教师布置作业:随着科技的发展,磁铁更多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其中有一种交通工具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特性设计建成的――磁悬浮列车。磁悬浮列车究竟应用了怎样的原理呢?课后同学们可到阅读资料库或网络上搜索答案,寻找自古以来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进一步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使其初步体验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开拓新渠道,拓宽科学史领域
1.在专项研究中学习科学史
学生在科学课堂中掌握的科学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途径来搜集整理专题性的科学史展开学习。如,在学习“微小世界”单元后去搜集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史;在学习“宇宙”单元后去搜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在学习“时间的测量”单元后去搜集计时工具的发展史;等等。这些材料搜集后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如:在班队课中作交流介绍、开展科学史知识竞赛、编写科学史小报、撰写科普小论文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直接面向科学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展现了科学史教育的价值,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专项阅读时间中学习科学史
俗话说:“读史明理,以史为鉴。”科普读物广泛普及科学史,它往往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知识素养。首先,教师可在一学期中给学生设定几本必读书目,如法布尔的《昆虫记》《科学的发现》等。让他们每天中午抽半小时来阅读科普读物,以加深对多方面科学史的了解。
3.在“第二课堂”中学习科学史
体验是亲历,是分享;感悟是收获,是成长。校外科普场所(所谓第二课堂)架起了课内外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为他们提供了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如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名人故居等。通过聆听专业人员的介绍,通过阅读馆内大量的文字介绍,通过体验石油勘探、污水处理等活动,能较好地了解科学史,有些活动还能与课内教学无缝链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整合教材学习科学史
小学阶段各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整合学科进行教学能使科学史教育锦上添花。如,在教学“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时,可与“科学泰斗钱学森”一课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又如,学习“能量与太阳”时,结合乡土教材学习本市丰富的矿产资源“硅藻土”;学习“形貌各异的我们”时,结合乡土教材了解人口学家、教育家的事迹。通过这些史料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