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11: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研情报监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口罩又被称为防护口罩,主要用于防颗粒物和微生物。一般以下情况需要配戴口罩:①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SARs等)流行期间。②处于一般粉尘和大气污染的环境中(如骑车、到沙漠旅游、沙尘暴的日子、阴霆天气、酸雨天气、大雾天等)。③处于特殊场所(如呼吸道疾病患者多的医院等)。④特殊职业者(如医生、餐饮业从业人员、粉尘环境作业人员等)履职期间。
如何选购合格口罩
我国的防护口罩目前采用劳动和劳动安全行业标准LD 29-1992《防尘口罩》。由于国内具备新标准检测能力的检测机构不多,因而尚未执行新的国家标准G B 2626-2006,但是,很多企业已经可以生产符合新标准的口罩。防护口罩在我国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和实行安全标志管理。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应特别注意查看口罩有无生产许可证编号(进口口罩无须提供此编号)、质量安全标志(Qs标志)、安全标志(LA标志)等必需的标志标识。标志标识齐全是口罩质量符合要求的基本条件。
流感流行期间,人们很关心医用口罩是否具有更好的防护作用。医用口罩要求达到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NlOSH)规定的N95过滤效率等级(相当于我国GB2626-2006中的KN95等级),还附加一些诸如防止血液渗透等医用卫生性能。但在非医院环境下一般无需使用医用口罩,合格的防护口罩就能满足日常需要。
如何根据需要选口罩
一般性日用口罩多为随弃式(一次性),相比可更换式全面罩或半面罩(能防严重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重污染),随弃式口罩虽然防护效果稍差,但可防粉尘、微生物等,能满足工作或生活中日常防护需要。
口罩的防护性能
按LD 29-1992标准,口罩的防护等级分为I类、Ⅱ类和Ⅲ类,I类最高,Ⅲ类最低。按GB 2626-2006新标准,口罩的过滤性能可分为KN类(只能过滤非油性颗粒物)和KP类(既能过滤油性又能过滤非油性颗粒物)两类。KN类防护等级分为KN90、KN95和KNl00,KP类防护等级分为KP90,KP95和KPl00。KNl00或KPl00最高,KN90或K P90最低。新标准防护等级中的数字表示滤除颗粒物的百分比,比如KN95中的“95”表示该口罩可过滤掉95%的微粒,以此类推。
日用口罩使用注意事项
1 注意面部密合性,特别要防止鼻梁处漏气,可调节面罩上铝封条(见右图)形状或系带松紧来防漏。男性应刮清胡须。
为配合专项,帮助科研团队获取行业信息(知识),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控机床领域信息门户,广泛搜集、整理了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大学、学会、协会以及公司的网站资源、相关本体的对象和主题,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有组织的揭示。门户网站提供国内外主要科技机构和科技信息机构的网站介绍及特定重点领域内及时重要的科技信息,还有编辑人工制作的专题和简报等情报服务产品。
NSTL数控机床领域信息门户是面向一线科研团队、研究所图书馆、战略情报分析人员,可按学科领域定制的知识服务系统。系统可支持用户快速了解领域最新重要科技动态,掌握同行或竞争对手的科技活动动向,发现领域重点及热点主题,把握领域发展概貌,辅助科技决策。
NSTL数控机床领域信息门户还可以帮助一线科研团队快速获知领域内基金资助、重大会议信息,定题跟踪某个研究专题的发展动态,课题组内共享信息资源等。
NSTL数控机床领域信息门户自动从海量的网络科技信息资源中发现最新最重要的科技资源,借助信息抽取、自动分类、自动摘要、文本挖掘等方法,自动计算分析科技资源的情报价值、科技资源中包含的重要科技对象、重要科技术语,辅助情报人员快速发现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重要科技对象等内容,从而提升情报工作的效率和效度。目前该系统提供的服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每天自动推荐最新最重要的资源,通过星级的标识揭示网络资源的情报价值。
(2) 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资源的分类,系统可以从资源性质、国家或国际组织、信息源性质和时间等几个方面分别揭示资源在不同类别上的分布情况。
(3) 对网络科技信息资源中所涉及的对象、术语进行自动识别与揭示。针对系统自动识别出来的对象、术语,系统用户可以对此进行人工的修改,如果不是系统用户则只能查看。
(4) 以可视化的方式对资源集进行揭示,主要包括重要对象、重要术语、资源类型、热点主题和热点术语等内容。
(5) 提供对某个信息源在关注的主题、资源情况、关注的科研对象等方面的分布情况的揭示。通过可视化的方法动态揭示某个信息源科研对象、科研主题等的变动发展情况。
(6) 对信息源内的富文档(PDF、DOC、XLS等)进行揭示,充分揭示富文档中包含的信息。
(7) 展示当前监测领域所有信息源的近期热点主题和热点对象。
(8) 提供用户自主推荐主题服务,同时用户可以将系统采集资源与推荐主题进行自主关联。
(9) 多角度的分面检索导航。系统除了提供从全文、摘要、标题等传统字段进行检索外,还提供了从自动识别的科研对象、术语等字段的检索。结果将展示与该词相关的所有资源,并从资源性质、来源信息源、涉及主题、涉及对象等方面分别揭示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
(10) 自动推送服务。系统注册用户,可以在后台系统中设定自己的关注信息源和关注主题,从而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将用户所需要类型的资源自动发送到注册邮箱。
(11) 用户推送服务。系统注册用户可以在后台选择编辑某些情报资源后,通过系统将相关资源直接推送给第三方。
(12) 情报编辑加工平台。系统用户可以对系统中的资源进行选择编辑。经过加工后的数据,系统提供了两种用户使用途径,一种是将加工过的资源发送到用户邮箱,另一种则是按照快报格式将编辑加工后的资源直接导出生成规范的情报产品 Word文档。
门户科技信息监测服务权限如下。
关键词:图书馆 竞争情报 网络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竞争情报是指竞争情报是指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产品。过程包括了对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产品包括了由此形成的情报和谋略。通常情况下竞争情报是指某个企业、实体或者国家机构为了获取竞争优势所需要的经过加工的信息。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对竞争情报的需求越来越多、需要的服务层次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竞争情报。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优势
1.文献资源储备丰富。竞争情报主要的获得渠道是公开、合法渠道,所以文献资源是其主要来源。由于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最系统、丰富,而且每个高校馆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文献库,所以从文献资源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针对性来说,高校图书馆具有很大优势。
2.软、硬件设备先进。由于为科研服务的职能要求,相比于小型的民办情报机构,高校图书馆的条件非常出色。据笔者了解,高校图书馆使用的软硬件设备更新很快,而且均购买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等,有的高校馆还购买了国外的大型数据库如DIALOG等。
3.人力资源丰富。高校图书馆拥有的工作人员,均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复合知识和工作经验。长期的校内咨询服务工作使得他们在使用检索工具、收集和加工信息方面的水平很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泛滥,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信息的识别能力要强,这一点正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长。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身处高校,对于某学科的敏感信息,还可以求助于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无形的人力资源储备也是极其丰富的。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获取竞争情报的主要途径
使用网络服务之前,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是通过联机检索系统、专利数据库系统等传统渠道取得的。常用的联机检索系统如DIALOG、OCLC等,目前九成以上的联机检索系统推出的WEB版,节省了情报采集费用。常用的国外专利检索工具有DIALOG的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国内专利检索一般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中国专利查询系统”或“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试用版)”。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馆竞争情报主要通过下面几种方式取得。
1.专业数据库。以我校图书馆为例,目前常用的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几个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国研网、国泰安信息公司CSMAR财经数据库以及福卡斯特的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等。其中国研网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的简称,是专业性、权威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极强的经济信息数据库。
2. 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清华大学虚拟图书馆等取得丰富的数字化全文文献。
3.网上国家职能部门定期、不定期的公开信息。比如国家统计局每周、每月、每季度到每年的统计信息海关总署在“海关统计快讯”中公布的当月的进出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进出口重点商品量值等等,其“进出口监测预警”是我国权威的进出口监测预警系统,对进出口货物的全过程进行了实时监测、快速反应、科学预测和动态预警,是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重要的竞争情报,是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的情报源。此外相关部委的工作报告、其主要负责人的讲话等等,也都是企业必需的竞争情报,高校图书馆在采集时都应给予充分重视。
4.竞争对手、上下游行业企业以及供应链上其它企业的网站、网页。其中竞争对手的网页最具价值,比如网页上对手相关设备的说明、新合同的说明、对手的主要营销活动和计划等等。除了明显信息外,从竞争对手的招聘信息可以发现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其网页的主要链接可以发现其主要的商务关系,这些隐藏的信息也是竞争情报的来源。另外,上下游行业的动态可以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战略和合理库存提供有用依据,这些企业的网页也是图书馆员采集情报的重点。由于现在供应链理论越来越被企业所接受,所以企业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动态情报也需要引起图书馆员的重视。
5.网络搜索引擎。高校图书馆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查找同类的公司,确定竞争者的分布,了解竞争者的各种新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有的搜索引擎如百度建立的自己的百度文库,目前还建立了百度云智能终端平台,可以为客户提供划词搜索服务,即搜索时不再跳转、即划即搜,即搜即看,获取情报更加快捷。此外利用百度统计可以获取网站流量的专业分析,利用百度指数可以搜索权威的关键词数据分析,百度的“专利搜索”可以简单、方便地查询专利等等。
6.微博.微博是目前网络上最流行的信息传播和获取平台,信息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微博信息是开放获取的,而且具有集成性,就是将一些孤立的信息通过后台或某个信息点集中并产生联系,形成的信息也是开放的。以腾讯微博为例,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加“特别收听”,动态监控某一方面的最新情报,还可以在“微频道”中直接按照腾讯给的分类查找相关的最新情报。另外,微博中的信息和受众是动态集中的,相同信息和受众被分成分众社区,社区中人际关系网络的动态常常比实际生活中的更真实、更快速地体现出来,因此图书馆员可以在社区中挖掘潜在的隐性情报,更进一步,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企业竞争情报的需求方向建立相应的社区,或主动建立微博圈,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竞争情报。
总之,高校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有偿服务领域,缓解经费不足,以增强对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等高端读者的吸引力,以适应web2.0时代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永超. 竞争情报创新与发展[ J] .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科技情报;参考咨询;竞争情报;专利情报;标准情报;科研工作
0.前言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科技情报工作的运行模式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何在电力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电力科技情报工作的作用,是电力科技情报工作人员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1.电力科技情报工作的具体内容
以黑龙江省电力科技情报工作为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电力科技情报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
1.1 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利用
按着电网科研、生产建设的需要,广泛采集相关的科技文献和中、外文科技期刊。
1.2 电力科技情报研究
围绕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在生产建设、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面向电力生产建设第一线、面向世界电力科技发展前沿,积极开展科技信息研究,形成有价值的专题性科技信息研究报告,为电力科研、生产和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1.3 科技刊物的出版
《黑龙江电力》是由黑龙江省电机工程学会和黑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双月刊。
1.4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于2004年建成黑龙江省电力科技信息平台,目前,该信息平台具有近2T的数据库容量。
1.5 声像信息工作
充分发挥和利用声像信息技术,编辑制作科研成果专题片、科普片等,跟踪重大科研和生产项目,进行动态新闻宣传报道,成为面向社会进行电力科普宣传的窗口。
1.6检索查新
依托黑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情报人才的优势,为全省电网科研项目的开题、立项、咨询和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审、验收等提供检索查新服务,提供专利检索服务。
1.7 技术标准
广泛收集与电力系统相关的技术标准,运用网络化管理手段进行技术标准文献的整理、检索与传递,适时新标准和废止替代标准信息,高效地为全省电网提供技术标准查询与检索服务。
1.8科技信息网管理
黑龙江省电力科技信息网是黑龙江省电机工程学会的分网。紧紧围绕省公司重点生产建设任务,积极组织协调信息网成员进行情报调研工作。
1.9 科技档案
负责将科技、财务、文书等各类档案收集、存档、借阅、过期处置等项,现已经开始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
2.电力科技情报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电力科技情报工作是科技工作的尖兵和耳目,是科研工作的基础,科技情报为推动电力企业的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供信息支撑。电力科技情报工作是电力科研工作的基础工作,电力科研工作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力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二者是互相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3.电力科技情报工作在电力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3.1丰富科技情报资源 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在现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中,科研人员查阅文献资料和了解本学科同行研究工作进展信息的时间约占总的研究工作时问的一半以上。通过优化科技信息结构,可以节省科研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极大地提高研究效率。
3.2科技情报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电力科技情报工作者向科研人员提供科技情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提供馆藏科技情报资料的阅览,播放、复印等服务;②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科技情报产品,如定题检索、专题资料汇编等。③提供科技情报调研报告,在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提供科技情报服务。
3.3科技查新工作可为电力科研创新提供重要情报支持
科技查新就是为了避免技术重复。帮助科研人员开拓思路、提高开发效率、保证开发项目的先进性,同时还可以为科技创新活动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只有充分掌握了有关信息,避免因信息落后、信息缺乏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滞后研究和研究起点低等问题。才能使自己的科学研究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
3.4电力标准化工作为电力科研工作提供标准情报支持
现在的电力科研需要了解各种信息,需要横向的部门交流,也需要延续性的交流,一个项目需要各专业各部门的协同工作,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工作规范来协调、交流信息,标准是信息交换的桥梁,是实现协调的纽带。
3.5为电力科研工作开展专题情报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电力科技情报工作者要紧紧围绕电力生产建设、科研需要,依托科技情报部门自身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针对电力生产建设、科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地搜集、筛选、分析、浓缩信息,开展理专题情报研究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应该为生产建设和科研工作编辑出版专业期刊、专题报告等服务。
3.6电力科技情报工作贯穿于科研项目的全过程
在电力生产建设过程中,我们针对重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提供科技情报服务,科研成果管理工作可以说是一种以信息处理为中心的工作。
3.7数字图书馆为科研工作提供海量科技信息支持
数字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数据流支持,可以根据电力生产建设、科研工作的需要进行专题库建设,以黑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为例,目前该院已经建成电力科技信息以布平台,现有2T的数据可以为电力科技工作者进行全文数据库检索提供服务,也可以针对实际需要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和参考咨询服务。
3.8电力科技情报是电力企业与市场链接的纽带
在信息化社会,电力科技情报部门应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良好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电力企业提供科技情报支撑,做好电力企业与国内外市场链接的桥梁。
4.在新形势下,电力科技情报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
在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下,为了使电力科技情报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电力科研工作,应该积极探索电力科技情报工作新思路、新方法。
4.1 强化知识产权工作
在电力科研工作中,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增强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电力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融合科技情报工作在内的科研工作,充分利用电力企业的科技情报人才和知识产权人才,将科技情报分析和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4.2 加强企业专利情报工作
专利情报在科技情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提供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更为行业、企业的专利战略、评估竞争对手提供了有利的情报。通过对专利情报的研究,科研人员可以详尽了解该技术领域同行信息,将会有助于设计科研开发的重点方向,也有助于按照科研工作的需求展开有针对性的专利技术分析工作。
4.3 开展网络参考咨询服务
电力系统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在电力生产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专家和一些技术骨干,如何将他们的实际经验和方法快速地在电力行业传播下去呢,这是电力科技情报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力系统网络环境良好,适合在电力行业内部开展网络参考咨询服务。
4.4 科技情报工作的方式应逐渐向电力科技竞争情报工作转变
竞争情报是对整体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一个全面监测过程。充分发挥电力行业的优势,积极构建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目前,在国内,电力行业基本上还属于垄断经营,但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笔者认为,电力系统应该建立和加强电力行业竞争情报系统建设。
5.结语
电力科技情报作工作是电力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企业领导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电力科技情报工作者应该把握机遇,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为电力科研工作和电力生产建设提供坚强的科技情报支撑。
【参考文献】
[1]廖永松.从科技情报向竞争情报转型的思考.冶金信息导刊,2006,(6):30-32.
[2]樊英.试论科技情报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6):171-172.
各类高级威胁层出不穷
谭晓生表示,近几年来,如APT攻击、木马远控、0day、社会工程攻击、网络钓鱼等高级威胁层出不穷。从针对政府、科研机构、关键基础设施的窃密、破坏行为,到高级威胁手法进行攻击以获取高额经济利益。值得关注的是,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显示,日益频繁的APT等网络攻击,正在导致政企机密情报被窃取、工业系统被破坏、金融系统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对地缘政治产生影响。据了解,在过去的2016年,360威胁情报中心累计监测到针对中国境内目标发动攻击的境内外APT组织36个。中国成为全球APT攻击的第一目标国。
威胁情报是应对高级威胁的有效手段
对于解决方案,谭晓生表示,高级威胁的检测以及APT攻击的防范是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而传统的IPS/IDS、防火墙、杀毒软件等防御手段面对花样翻新的攻击显得捉襟见肘。
通过大数据安全分析以及威胁情报驱动,形成协同的安全O控、响应和深度防御系统,才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高级威胁。
威胁情报是网络安全防御进化的必然结果,安全防御也将从过去的基于漏洞的防御方法改变为当前的以威胁情报为核心方法。
随着目前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科技信息机构已经不断地介入并且深化竞争能力情报服务工作中,实现了传统情报工作信息收集、加工、分析以及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延伸。在现代企业竞争中,科技信息机构的优势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第三方角度讲,科技信息机构可以帮助企业取得相关的情报信息,客观评价企业竞争能力,让企业能够清楚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及优势和劣势,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建立属于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帮助企业优化信息源,同时,确定企业的工作原则,确定情报工作总体目标,构建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反情报工作体系,为企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2)科技信息机构具有情报意识强的特点,通过情报人员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广度的视野,以及其专业的计算机情报服务技能,进一步为企业开展情报服务工作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发展契机,特别是情报人员的综合分析对比,集合于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术,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从而更加地明确现有的竞争环境,了解竞争对手,明确竞争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竞争策略,通过这些系统全面的情报服务,更好地增加社会效益。
(3)从整体上讲,竞争情报搜集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一些公开的信息,如杂志、图书、行业协会出版物、专刊、政府报告、各种年鉴、政府报告、企业名录以及光盘、会议资料、互联网以及数据库等,而这些情报资源也是科技信息机构最为优势的情报基础,加上现代化的联机检索系统和功能、实现对国际、国内资料的统一整合和处理,进而得到准确、全面、可靠的信息源,一方面为企业以及客户提供了竞争机会,另一方面,有利于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研制。
2当前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现状
科技信息机构通过对各种资源的系统整理,建立完善的信息素材,从而为企业的竞争效率和工作效率提高提供基础。但是同盱情报分析资源的多样化,加上情报的零散性,一些企业缺乏对情报的综合利用,从而导致了一些误差的存在,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发现,当前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各个情报工作人员之间缺乏沟通,尤其是深度沟通,对于企业情报需求情况不了解,加之情报工作主动性较差,缺乏针对性的服务局面和体系。
(2)综合性情报人员缺乏,比如一些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得理论知识和市场发展的人才,还有一些情报人员虽然专业技术强,理论基础巩固,但是对于现代市场的发展缺乏了解,导致情报人员竞争意识薄弱,观察较为落后,更无法谈及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竞争情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3)只是单纯地注重于一些二手信息的收集,如报刊、杂志等,对于人际信息的收集完全没有考虑到。
(4)经费投入不足,由于体制的调整和改革,国家对一些单位的投入相对较少,相应的经费的投入也相对减少,目前大多数机构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技术开发利用较为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本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情报竞争需求。
3大力发展科学信息,积极推广竞争情报
针对以上提出的信息情报存在问题,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科学信息机构的投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构建现代化的全方位信息情报工作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把握情报服务的关键,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竞争能力优势,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具体可以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构建信息技术平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信息机构必须要充分利用一些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其资源优势,建立一些完善的情报网络,深化科学信息工作改革,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增强数据库的完整性、连续性以及系统性,并且通过一些会议文献、图书、电子文献,融合国内外数据,为我国科技信息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丰富的、系统的信息资源,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情报竞争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优化竞争情报服务,实现快速发展要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和设备优势,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作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与此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因此,要加大力度开发和建立一些数据平台和网络平台,比如我国一些省市就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政府和主管部门也帮助企业建立了相应的情报系统,还举办了各种高水平的技术培训活动和学术报告会,通过现场的深度交流,大面积地实现情报普及,开面启动信息情报工程,为这各省竞争情报工作开展奠定工作基础。
(3)发挥人才优势,保证竞争情报工作开展工作人才优势在科技信息机构的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吸收与培训,尤其是对于一些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比如可以在高校设立相关的科研机构以及专门的情报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情报咨询服务,推动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加强重点建设,构建全新情报应用体系要加强监测与分析,包括经济发展与经济动态的监测、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监测以及社会动态的监测,通过监测分析,全面掌握国家经济发展动态,结构变化、经济政策和措施,尤其是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制定出适应于我国发展的发展计划、措施,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动态,对当下的产业情势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建立,使企业能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对情报工作的目标进行修正,还要对竞争情报的相关流程与组织机构进行调整,使企业的竞争情报运营水平符合于企业的运营水平与总体目标。
4结语
一、引言
国家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是指国家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多种现代化技术方式和手段,为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业、重点科研教育单位保持竞争优势,而提供的集文献、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预测为一体的高智能高价值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是对国家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是国家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的深度不断增强,已经由最初的文献提供、剪报搜集发展到专题咨询、舆情分析、情报研究、竞争对手分析等多层级、立体式的服务模式。本文以国家电网《竞争情报内参》服务为例对国家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大型公共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国家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现状
国家图书馆竞争情报组(对外称国家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中心)是国家图书馆面向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部门。该组从事信息咨询服务十多年以来,一直积极为各行业用户提供信息监测、整理、分析和评估等全方位竞争情报服务,研究领域覆盖了IT、通信、自动化、房地产、金融、保险、旅游、食品、广电等多种行业,近千个用户通过竞争情报组的专业咨询服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掌握了竞争对手的动态。为了适应现代用户对信息的深层次、多样化需求,竞争情报组还定制研发了“国家图书馆企业信息服务平台”(Enterpris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of NLC),通过信息雷达的自动跟踪与采集,将各类所需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和分析,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准确有效的信息。依托于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竞争情报组为用户提供各种媒体信息的搜集、整理、提炼、分析等全方位的媒体监测与分析的信息咨询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对各类信息的分析和综述能力,推出了更深层次的舆情监测服务。其监测范围不仅涵盖了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境外地区的各类文献资源还扩展到更多的区域报纸、杂志、行业期刊、博客论坛、境外媒体和政府机构网站等,为了更方便、快捷、高效的为用户服务,国家图书馆通过信息雷达的自动跟踪与采集,可对各类来源信息进行一体化监测。主要包括:
中文媒体资源:每日重点监测大陆地区及港澳台地区近1500 家主要报刊、杂志,涵盖财经类、IT 类、时尚、自动化等各个领域。同时,还可对1989年以来的万余种中文报刊进行回溯查询;
外文媒体资源:每日重点监测境外地区来自90 余个国家900 余种世界各国的千余种报纸和杂志,涵盖全球40 余种语言;
商业资讯资源:每日可监测来自159 个国家的重要商业信息、80 多个新兴国家和地区的18000 余种商业信息资源和市场动态,收录了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各行业主要的230 万个公司信息及 8,000 个行业协会的详细信息;
宏观数据资源:每日可监测包括宏观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金融保险、投资消费、世界经济,政策法规,统计数字,研究报告等方面的内容。
网络媒体资源:每日监测全国的新闻、门户和行业等重要网站,并提供论坛、博客和BBS 及专题栏目的特殊监测。范围涵盖国外数百家网络媒体、上万个网络频道,包括全球性、地方性的专业网站、大众媒体以及政府网站、招聘频道、协会组织等。
三、国家电网《竞争情报内参》服务案例
1.案例介绍
国家电网是是中国最大的电力企业,前身包括全国电网和所有发电厂的“国家电力公司”。在2000年开始的以“厂网分离”为标志的电力体制改革后,原国家电力公司中剥离出的电力传输、配电等电网业务由国家电网公司运行。国家电网是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其核心业务为投资、建设以及运营电网,担负着优化能源资源配置、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现在为世界最大的电力公共事业公司。[1]
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于2008年4月在国电通信中心和国电信息中心基础上组建,注册资本3.2亿元人民币。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承担着国家电网公司一级骨干通信网和信息网的建设运营和经营管理任务;承担着智能电网信息通信和智能配用电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任务。依托国家电网公司丰富的信息通信资源,利用多年在电力、信息、通信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技术优势,面向国家电网公司提供优质可靠的信息通信保障服务;面向电力企业提供信息通信综合应用服务;面向社会提供电信增值业务、工程集成、技术支持、信息资源等多种服务。[2]通信资源处隶属于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云计算与信息资源部,承担着为国家电网生产和企业管理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职能。
2011年,国家图书馆继续积极拓展与企业用户的服务――企业分馆服务。2011年初,参考咨询部成立了企业分馆服务的推广小组,该小组在与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在进行服务推介的过程中,通信资源处的主任对于我馆提供的竞争情报服务非常感兴趣,通过双方多次深入沟通,对方提出希望我馆为他们提供《国家电网竞争情报内参》(以下简称《内参》)的服务。
在接到通信资源处的服务请求后,我方立即成立了针对此项目的情报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共计5人,其中既有富有工作经验的咨询馆员、也有竞争情报专业的高级人才,学历都为本科以上,其中具有竞争情报专业的博士1人。研究小组在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内参》的服务对象及服务目的,对《内参》的服务性质进行了定位。然后,小组根据对方的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和策划,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涵盖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境外地区的各类文献资源)及数字资源,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及技术手段,对电力行业的整体行业特点和竞争态势的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在各种报刊、专业文献、数据库及网络中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提炼和分析,并根据调研结果对《内参》进行了栏目的策划,形成了一整套的行业情报服务的工作思路。为了项目的有序开展,我方在掌握了行业特性的基础上,制作了一期《内参》样刊提供给用户,得到了对方的肯定。双方草拟了服务协议并进行了商务谈判,最终签订了年度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每月双方共同商定一个与电力行业相关的热门主题,比如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物联网等,围绕确定的主题由国家图书馆为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每月制作一期《内参》。通信资源处定期将《内参》直接报送给国家电网的领导层,以供决策时参考使用。《内参》的内容主要包括:“本期概览”、“行业政策广角”、“行业动态”、“竞争情报专栏”、“情报界”、“专题?学术”等栏目。
《内参》提供与电力、通信等行业相关的动态资讯和深度分析报告、国家电网业内竞争对手动态信息、世界500强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资讯以及竞争情报领域的理论和实战案例,使决策者能够准确、及时了解行业政策、行业发展特点、竞争对手资讯以及竞争情报相关知识和信息。
2.案例分析
由于国家电网的《内参》是直接报送给国家电网的领导层,以供决策时参考使用。所以,《内参》的内容范围和内容质量至关重要。国家电网之所以选择国家图书馆作为合作伙伴,而非社会上的商业信息服务机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因素作比较分析:
2.1信息内容是否可靠与及时。《内参》服务于领导决策的性质决定其提供的内容要真实,信息要准确,并且是最及时的信息。国家图书馆入藏的文献信息资源都是公开发行的出版物,而且都经过了有序化的组织和加工,工作人员对入藏文献较熟悉,查询速度较快,可以保证内容来源的真实可靠性与传播的时效性。而商业信息服务机构,需要信息人员根据需求从不同的渠道进行文献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较之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可靠性与及时行较差。
2.2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反应度。根据协议,《内参》每月双方共同商定一个与电力行业相关的热门主题,比如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物联网等,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根据需求,围绕相关专题迅速作出反应,投入到情报的搜集分析工作中。国家图书馆在长期的信息服务实践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情报分析人员,积累了丰富的情报工作经验,对于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准确提供服务。而商业信息服务机构的人员队伍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在情报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阻碍。
2.3信息资源的范围与广度。《内参》内容要涵盖国内外有关电力行业的最新资讯和最新动态,这必须在信息广泛搜集与甄选下才能完成。国家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采选注意保持馆藏尤其是期刊、大型会议、多卷集资料等连续出版物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且入藏了大量的国内外出版物。同时,购买了大量国内外的有关学术、商业等方面的数据库,并且与国内外多个图书馆实行了馆际互借,促进了资源共建共享,为《内参》信息的搜集打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而一些特种资源例如一些国外的大型数据库、专利文献、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文献,商业性信息服务机构并不能直接获得。
2.4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与互动。国家电网《内参》每年12期,每期都需要提供一个与电力行业相关的热门主题,这就要求《内参》的编辑者要有宏观的视野,对电力行业有一定的理解与认知。国家图书馆情报人员在长期的情报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较好的理解用户现实需求,并能对潜在需求作出预测和准备,并按用户需求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知识的转化效率,实现信息的增殖。
2.5服务成本。国家图书馆是公益机构,实行国家财政拨款。这一服务性质决定了有偿竞争情报服务的定价较之商业信息服务机构较低廉。
四、总结
[关键词]专业图书馆 知识服务模式 学科馆员服务 学科信息服务
[分类号]G258.5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是我国专业图书馆中最有活力的体系之一。2001年以来,随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建设的深入,在信息化、数字化大潮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结合科研一线的服务需求,进行了大量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实践,正在逐步形成适合数字化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的服务模式。
1专业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知识服务是学术性文献信息机构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代表着未来专业图书馆的核心能力。未来专业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定位在知识服务,即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在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行业,知识服务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知识服务的内涵进一步包括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战略性学习的相关内容与工具,面向研究、决策制定和创新等提供服务。科学研究过程的数据化,科研活动的流程化,科研过程的模拟,推动着科研信息需求不断向知识化服务转变,知识服务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组织上都出现了新的特征。专业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要求支持科研活动的知识计算环境和工具建设,支持“现场”的科研信息交互,支持动态柔性的知识、信息组织,建立E-Knowledge服务机制。
2001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围绕不断变化的科研信息服务需求,进行了多层次、丰富的知识服务探索。在文献保障服务方面,开展了科研文献资源需求分析、文献信息环境组织、科技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网络化文献保障与获取平台和系统建设。探索了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的试验途径与方法,逐步建立了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信息服务、文献保障、信息分析的模式与工作体系。推动组织了面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管理的情报研究服务工作,开展专题情报分析与服务、决策信息分析与服务,采用科学计量与文献计量方法,进行专利分析、竞争力与竞争态势分析、专题情报研究等服务。利用文献组织、信息组织、知识组织技术,开展面向科研项目、领域的知识组织研究,提供专业化的知识组织平台和知识环境建设工具,建设知识共享环境和协作环境。
2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实践
在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110余个研究单元围绕自然科学各个前沿领域、战略高新技术领域等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同时,对科技信息服务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需求。针对科研人员广泛的文献服务需求、学科信息服务需求、学科情报服务需求、战略情报服务需求,各文献情报机构探索性地开展了知识服务,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各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经验,主要表现在:科研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文献信息咨询服务、专题文献信息服务、学科信息服务与信息环境建设、专题情报研究与服务、信息分析与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
2.1深入开展科研一线文献信息需求分析,系统建立文献保障服务方案
科研一线的文献信息需求、知识服务需求是专业图书馆机构组织服务的基点。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结合科研活动的流程,采取多元方法(服务需求调研、计量分析、内容分析、学科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各自研究所核心期刊文献需求,分析满足文献需求的各种形式。根据中国科学院科研一线的文献信息需求,合理制定文献资源建设方案,采取集团采购、集成揭示、馆际互借等形式,合理配置,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益。如青藏高原研究所根据科技文献数字化发展趋势,确立了“以电子资源为主,纸本以青藏高原研究基础理论书籍为主要馆藏,其他通过馆际互借方式予以满足,文献数据库以参加组团订购为主”的保障方针,合理制定文献保障策略。
大部分研究所图书馆组织编制文献分析报告,引导研究所的订购决策和资金投入。如理论物理研究所图书馆分析在ISI Web of Science平台中检索到本所2004-2009年共被SCI收录论文1330篇,引用期刊论文34618篇,其中有32243篇集中分布在103种期刊上。据此,制定了本所科技期刊的采购策略,选择订购103种学术期刊。电工研究所图书馆分别在SCI、JCR、EI数据库平台上,对本所人员在2009年1月-2011年5月近2年多时间内发表的SCI、EI文章、引用参考文献的主要文献来源以及使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软件研究所图书馆结合本所,分析文献资源保障状况,完成ACM、IEEE等核心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发文、使用分析报告,供所领导参考。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图书馆采取文献计量学方法,完成了《所信息资源需求与保障分析》,形成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
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除了发挥资金效力,合理订购文献资源外,还广泛利用网络开放资源、建立专业文献信息网站,建立第三方文献共享渠道,组织开发科技文献数据库。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图书馆围绕工业生物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国内著名门户网站,开展深度分析,制定科研信息保障策略,系统分析工业生物信息网、工业生物技术信息网、生物谷、生物通、丁香园、科学网、Nature、Science、Cell、Oxford-Journals、PNAS、PLOS One等网站结构,建立集成的文献信息聚合、页面信息抓取工具,使科研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科研动态、重要期刊文献。力学研究所图书馆还利用电子资源的广泛分布特点,不定期通过专业论坛、社区等网上空间收集电子资源,尤其是国外原版电子书,推荐给相关研究领域的课题组。昆明植物研究所图书馆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让科研人员随时随地地推荐资源,自主决定资源采购类型及内容。上海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图书馆自主开发建设专题文献数据库,收录国外相关学术会议信息超过13000条、相关专家数据超过1000人、激光器产品数据3000余条、光电百科词条2700余条,数据库还收录了专业学术会议报告、国外专业机构研究报告、非正式出版物、互联网资料、内部资料等灰色文献逾数万条,相当部分的“稀见”文献资料具有独特价值。
2.2全面开展文献信息的咨询服务,满足科研文献获取和评价需求
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利用文献计
量分析等手段,深化文献信息保障服务的内涵,拓展文献信息服务的范围,组织开展以文献分析为基础的知识服务,提供面向课题和科研项目的文献咨询和服务,开展专题文献计量分析服务,面向科研课题提供专题文献管理服务、专题文献保障服务等。
半导体研究所图书信息中心根据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特点,主动开展各种针对性文献信息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献咨询服务模式,包括开展文献定制服务,使得用户长期、稳定地获取本专业最新科研动态;为所内用户申请项目、申报奖项提供文献收录引证分析;向科研人员以“信息早餐”形式科研信息。电子学研究所图书馆为全所科研人员和研究所提供文献代查服务,提供文献查询、文献传递、付费、接收文献、文献整理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电工研究所图书馆通过组织SCI、EI论文引证检索专题讲座,编制论文引证检索方法说明等,按照科研成果管理要求开展SCI、EI论文收录、影响因子、核心期刊论文、论文摘要、电子文献检索等,支持科研人员的晋级、项目申报。
过程工程研究所图书馆专门针对院士申报、杰出青年基金申请、成果申报等提供引证检索服务,2008年至今为76位科研人员和实验室提供引证检索报告155份,得到了科研人员的普遍认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图书馆为了节省科研人员的精力,宣传推广文献传递服务,主动为每位院士、资深科学家、科研精英等配备了原文传递账号和随易通,为科研工作营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文献信息机构配合科技处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论文是否被SCI、EI收录进行核实,查询的被SCI、ISTP收录和引用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手段对期刊、著作、论文等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掌握本所科研人员和学生查阅文献的规律和范围,为文献情报工作者构建本所核心资源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图书馆围绕着本所的高技术研发特点和中国科学院发展产业化服务国家的战略,主办了《微系统技术信息》网络杂志,每周不定期(3-4次)提供科研最新动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所里的研究员、所领导发送;所提供的网络信息调研服务覆盖了微系统所所有的研究方向,着重报告最新的学术和产业动态。上海有机化学所图书馆以全院集团采购网络版数字资源为主,改变以往必须到图书馆才能获得服务的模式,开展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同时在文献信息服务上,从单独依靠本所图书馆提供服务为主,转变为以全院文献情报机构联合合作的服务模式。
2.3嵌入科研一线,开展专题文献信息服务,保障科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
面向科研课题和项目组织专题文献信息服务,是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围绕科研信息服务需求,开展专题文献信息、动态趋势分析,围绕研究机构和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机构竞争力分析、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的知识服务模式。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在保障基础信息服务的同时,承担《研究所重点学科资源发现与利用态势分析》项目研究,建立重点学科资源与重点学科研究领域发展态势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研究所重点学科资源的利用态势,完成《研究所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期刊保障现状分析》、《研究所高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引用论文期刊保障现状分析》、《国外目标机构资源保障分析》、《国外目标机构引用论文资源保障分析》以及《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领域全景分析》等研究报告。计算技术研究所图书馆为本所战略规划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统计报告,撰写《基于ESI的研究所科技论文产出与影响力分析》和《计算技术研究所2000年至2006年发表科技论文统计分析》等;并撰写《IEEE科技期刊出版现状调研分析》、《高性能计算研究与应用的文献计量分析》等分析报告。化学研究所图书馆在保障基础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专题信息服务探索,完成《化学所与德国马普、日本分子研究所、加州伯克利大学、上海有机所和长春应化所的资源比对分析》、《化学所SCI收录论文统计及期刊分类》报告。
金属研究所图书馆配合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开展材料标准制定与实施的专题调研,分别对中国、美国、日本及英国四国材料标准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全面展示了我国材料标准在数量、标准更新速度及技术领域分布等方面与其他三个发达国家的差异,为下一步制定材料标准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四个国家材料标准文献比较分析》也为促进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及材料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理化技术研究所图书馆为激光物理实验室开展定题服务,半年完成近千条文献信息、网络新闻、专利等形式信息的推送服务;利用掌握的检索技巧对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进行了筛选,并在所主页上构建了能源专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能源相关信息不足的缺憾。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专门针对2007年太湖爆发严重的蓝藻水华,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文献信息,制作了“蓝藻水华信息专题”,及时提供给研究所领导及相关研究人员。其提供的资料对本所为江苏省及无锡市政府起草的应急措施报告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项目首席科学家的认可。紫金山天文台图书馆主动参与学科情报信息服务,完成了“紫金山天文台SCI收录论文文献计量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空间环境领域研究发展分析”领域分析,并针对1900-2010年期间有关空间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文献,对其国家地区、文献类型、机构、出版年、文献来源、学科种类等进行分析,揭示空间环境学科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2.4深化学科信息服务内涵,建设专题信息环境,探索服务转型
各个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积极变革图书馆服务模式,实现从传统图书馆的阵地阅览服务、文献借阅服务等向支持科研文献及时保障、文献获取能力培训、专题信息咨询等方向的转变。各研究所图书馆将科研人员文献获取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等信息素质培训作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如预约培训、现场培训、嵌入式培训等。培训内容包括了文献获取方法与途径、文献检索方法与工具、文献管理工具、文献信息环境建设、等。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图书馆组织图书馆员、学科馆员、数据库商开展面向全所、实验室、课题组的培训,内容包括新生与新员工人所教育、专题文献检索、End-note管理工具、专利检索、标准检索、军工信息检索、统计数据检索、SCI/EI/Knovel/ASME/DII等数据库使用技巧、TDA分析工具利用等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培训。在培训组织过程中,与研究所人事处、学生会、实验室密切沟通合作,形成比较完善的培训组织形式。
力学研究所图书馆结合重点实验室需求,尝试以新的方式针对研究领域开展学科情报服务,以信息平台建设为主,组织建设“高超声速信息平台”,积累、长
期保存和利用专业信息,更好地为基础研究提供信息支撑服务,推动科研项目的进展。2009年11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图书馆为红外物理国家实验室安装了“红外物理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红外物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技新闻、红外物理实验室论文收录引用分析、国际影响力分析、红外物理国际研究进展与趋势、红外物理核心和相关资源导航等学科信息服务,受到科研人员欢迎。海洋研究所图书馆围绕“中国近海水母爆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973项目)建设专题知识环境,使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图书馆充分挖掘文献资源信息,编制专题数据库,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建设“中国湖泊水库文献目录数据库”,收集了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到90年代的文献目录5000多条;建设“地形图目录数据库”,提供常用的大比例尺的地形图的目录数据10000多条;建设“馆藏地方志目录数据库”,揭示大量各类地方志文献目录数据库,收录3500多条记录,包含40000多册地方志。
2.5结合科研信息需求,组织专题情报研究,形成情报研究产品与服务
面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管理工作,开展专题情报研究,是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的又一大特色。各研究所图书馆针对一线科研任务、科研管理,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热点问题等,广泛开展技术发展态势、学科发展态势、科技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等情报调研。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本所科研项目形成了专题情报调研服务机制,推出了专门的情报研究服务产品系列,编辑《大连化物所前沿信息通讯》和《大连化物所规划战略研究简报》,完成《大连化物所中国专利分析报告》、《CO2减排资料调研报告》、《水资源资料调研报告》、《太阳能硅原料化学化工资料调研报告》、《稀土化学化工资料调研报告》等。光电技术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定题情报服务(SDI)机制,建队伍、建网络、建流程,在长达30多年的SDI连续跟踪中,已形成题录/摘要、动态、汇编和专集等4个情报产品序列,连续出版《动态》200余期,《光束控制和跟踪测量技术》、《光刻技术》等资料汇编300余辑。
金属研究所图书馆为支持我国钢铁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从近10万条文献数据中,综合分析全球钢铁业的技术研究热点;通过对近400篇文献内容的综述,详细展示钢铁业研究进展,提供《钢铁行业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报告》,为钢铁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文献支持。组织开展MCrAl系涂层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针对材料表面工程研究部制定未来发展方向的需要,采用统计分析学、文献综述及专利评价等方法,形成了《MCrAI系高温防护涂层的研究进展》,探索出图书情报工作与用户需求间协同合作的有效模式。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信息中心围绕本所优先发展领域与战略重点,采取内部电子刊物形式编发科学动态监测快报类、专题研究报告类、年度综合报告类等三类情报信息产品,其中科学动态监测快报目前包括《生物能源科技专辑》、《生物能源产业专辑》两种月刊,两种信息快报产品在相关共享平台、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网等网络平台;专题研究报告和年度综合报告不定期,每年分别为4份和2份以上,其中部分报告已提交国家和院有关部门参考。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开展《生命学科发展态势报告》的年度分析,组织《国内外生物类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机制研究》与《生物伦理管理研究报告》专题情报研究,根据科研战略规划制定需求完成《生科院神经研究所学科能力比较分析报告》。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图书馆确立需求导向的服务原则和甘为人梯的服务理念,围绕研究所发展战略和重点科学领域,深入了解、分析研究所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活动对情报信息的需求,加强与所领导、所战略规划部门、研究所重要科学家的沟通联系,确定情报服务的重点对象和重要领域,密切关注、跟踪国际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梳理相关技术领域的情报信息,形成了专题情报调研报告、专题信息编译汇编资料、专题信息简报、专题文献目录、专题数据库等系列化的情报服务产品。完成了《国际激光聚变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态势》、《太阳能电池技术专利分析报告》、《大型平面镜制造与测试先进技术调研报告》、《激光信噪比及相关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国际ICF激光驱动器研究年度综述》、《国外高能拍瓦激光装置概述》、《国际光伏技术路线图概述》、《ICF光学材料激光损伤研究现状与分析》等情报调研报告。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图书馆、上海天文台图书馆围绕学科发展和科研决策需求,在科技前沿态势跟踪、学科竞争态势分析、重大学科方向态势分析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情报研究产品。
2.6试验建设专题信息分析工具与平台,构建研究项目和领域的专题信息环境
文献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工具化、平台化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实现服务模式转型和新型服务模式建立的主要标志之一。针对各个研究所专题信息服务的特点,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积极推动和倡导下,利用各类知识服务工具软件,围绕专题研究领域和研究项目构建专题领域的知识环境。
声学研究所图书馆建立声学信息资源导航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形成了特色。软件研究所图书馆研发了基于个人/单位的科技论文检索与知识导航系统,以发现知识、获取知识、推送知识、跟踪知识和传播知识为主线,支持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部门快速挖掘信息。武汉病毒研究所在国家科学图书馆支持下,利用专题信息平台建设工具搭建专业领域的信息平台,如HIV分子流行病学与分子病毒学学科组信息平台、肝炎病毒学学科组信息平台、神经病毒学科组信息平台等,定期本学科组相关信息、研究进展、领域进展等。同时,将数字化文献信息、文献资源与服务体系、专业会议活动信息等有机融合到信息平台中,形成综合性的学科知识环境。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图书馆围绕研究所、新疆分院以及新疆地方的需求,组织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建立战略情报服务机制,累计完成新疆与中亚五国科技合作研究、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战略情报研究、新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与路线图、新疆2007-2010年SCI论文统计分析、新疆科技产出10年评估、中亚国家科技发展概况及其与我国科技合作建议、蒙古国科技发展概况及其与我国科技合作建议、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发展规划研究、发挥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作用研究、加快碘缺乏病防治方法与建议、新疆与中亚五国科技合作的回顾与建议、中亚科技实力及其与我国合作前景对策分析、国际棉花产业研究进展等情报研究项目。
青藏高原研究所图书馆秉承综合信息服务的理念,搭建“青藏高原研究信息与知识平台”,对国内外青藏高原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组织,集中展示青藏高原研究的各方面内容,实现了信息知识资源的保存、集成、共享和交互。上海药物研究所图书馆围绕“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建立“药物情报网”,参与建设“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科技情报服务网站”、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技术产业平台及信息共享平台”,在服务本所科研的同时,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与发展。
3结语
〔关键词〕泛在环境;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23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091-03
Research on the Library Service Model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ervice Model Under Ubiquitous EnvironmentFeng Li Gao Mian
(Library,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mode that Libraries carry ou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ervice for enterprise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ew demand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The ubiquitous library is based on the network,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24×7,open access,a variety of forms,multilingual and globalization.under ubiquitous environment.,then make knowledge resource efficient accessed and used,more information value created.
〔Key words〕ubiquitous environment;library;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ervice model
图书馆开展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即图书馆凭借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软硬件设施优势、情报人才储备优势,为企业提供信息供给,协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在扩展信息服务领域、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决定企业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帮助企业及时制定竞争决策,赢得市场与品牌优势。
泛在环境下,图书馆开展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必须跳出传统的模式框架,在宏观系统的理性思维下开发新的服务模式,以实现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新需求。
1 图书馆开展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传统模式
1.1 企业竞争情报的要素
竞争情报是指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产品。过程包括了对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产品包括了由此形成的情报和谋略[1]。
1.1.1 竞争环境
竞争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市场信息、行业动态和用户反馈。市场信息体现了企业市场环境和生存空间,如经济政策法规、市场竞争格局;行业动态反应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在动力,如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前景预测;用户反馈说明了本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情况和用户满意度。内部环境是指本企业的人力、财务、设备、物质资料市场、企业计划、组织、管理文化等内部资源信息。
1.1.2 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情报包括企业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研发能力、生产和技术水平、制造、产品销售渠道、定价、宣传广告、促销活动、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组织结构、领导背景、薪酬体系、财务状况、主要客户、销售额、销售量和利润等信息情报[2]。竞争对手分析可以细化为确认竞争对手,判断竞争对手的目标,判断竞争对手的战略,评估竞争对手的实力,预测竞争对手的反应,选择攻击或回避竞争对手这几个程序。
1.1.3 竞争策略
竞争策略是在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竞争目标与方针,包括企业的定位问题、战略制定选择、最可行方案、竞争策略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监测的因素、影响战略选择和决策的关键情报因素等。
1.2 传统模式
图书馆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满足企业各类信息需求之外,还可以主动为企业提供课题跟踪,代查、代译、代借资料,图书巡展,编辑科学快报、文献综述、专题题录、书目、文摘、索引等;为企业进行信息技术和竞争情报培训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信息服务,特别是开展在科技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产品开发等活动中的科技查新服务[3]。
1.2.1 文献服务
纸质图书的借阅和电子资源的提供是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最基本、最传统的服务方式。允许企业人员在馆内阅览图书、报纸、期刊和杂志,并提供复印服务[4]。此外,纸质文献服务还包括为合作企业提供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电子资源方面,开放电子阅览室,为企业提供广泛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光盘或联机数据库、因特网、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浏览、下载、打印和电子邮件传送等,使企业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
除了提供一次文献服务,图书馆还可为企业提供二次文献服务。以专题剪报为例,图书馆为合作企业量身制作专题剪报,剪报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报刊、杂志以及产品手册,连续性地为企业提供有关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及竞争策略的信息,并且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需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泛在环境下图书馆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研究Feb.,2012Vol.32 No.21.2.2 代检服务
针对企业各种目的的研究课题,以描述课题的主题词、关键词作为检索入口,从开题立项、研究中期、直到成果验收,开展全程的文献检索服务。检索结果大部分提供文献的文摘,也有一部分为电子全文。
商业经济信息检索服务范围包括:国内外公司的名录、产品、经营范围、雇员人数、财政状况、销售额等;国内外机械、电子、计算机、化工、石油、建筑、医疗设备等各行业的产品及其供货商的信息;市场趋势、经济发展、经济统计、经济预测及国际贸易等经济信息;科学数值、统计数据以及一些特殊要求的数据。
1.2.3 定题情报服务
图书馆主动选定企业用户的重大研究课题为其服务课题,通过各种服务方式和方法,定向传递系统情报,其特点是用户的固定提问和用户对图书馆的反馈。比如深圳图书馆编印的“窗口信息”,开设了电子、食品饮料、房地产、期货贸易、服装等多个主题,定期向用户提供有关专业产品的开放和市场动态信息[5]。这种情报服务方式不仅有利于企业及时得到所需情报,而且为图书馆创造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1.2.4 科技查新
图书馆根据企业的查新要求,以馆藏文献为基础,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结果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写出有依据、有分析、有对比、有结论的查新报告。查新报告为企业的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等提供客观依据,并可作为企业是否开发该项新产品的重要参考依据。
1.2.5 情报技能培训
图书馆定期为企业进行竞争情报知识的技能培训,以讲座或者授课方式向员工传授系统知识,提高企业相关部门员工的竞争情报意识,为企业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情报人才。
2 泛在环境下图书馆情报服务新特点
2.1 泛在图书馆的特征
图书馆的泛在化,其基本特点是“无所不在”,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图书馆的服务。泛在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型态和发展模式,它突破了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探求一种从用户需求出发、遵循用户需求、适应用户行为变化的服务模式,将图书馆的服务渗透到用户科研和学习过程之中,提供一种随时随地的贴近服务,并且把这种服务与用户空间相融合。泛在图书馆的6大特征[6]:
(1)基于网络:利用因特网和万维网传递信息资源和服务;(2)24×7:泛在图书馆每天24小时、每周7天连续提供服务,没有时限,也不存在地理上的局限;(3)开放获取;(4)多种形式:动态、无缝地提供异质信息;(5)多语种:为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提供多语种支持;(6)全球化: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肤色、种族、宗教、语言能力、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素质如何。
可见,泛在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重点是以用户为中心、高度智能化,以及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时空大范围。
2.2 泛在环境下企业情报新需求
泛在环境下,企业获取竞争情报似乎更加容易,能获得的信息量也大幅增加。然而,要获得最为及时、精准的竞争情报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向导,以及开展本单位反竞争情报业务却变得复杂起来。因此,企业对图书馆提供竞争情报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2.1 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泛在图书馆对企业用户提供24×7的全天候服务,并且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图书馆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协议规范、Web和数据库技术,为合作企业提供实现一体化的智能信息处理平台,消除信息孤岛,时时刻刻方便企业获取和处理信息。例如电子数码产品每天每一时段的价格都在波动,相关企业要随时监测产品价格走势,并根据每日监测绘出价格波动图表,用作产品价格调整或者新产品定价的依据,这个监测、分析和绘图的工作就可以由图书馆的竞争情报部门来做,并可以随时向企业提供实时信息。
2.2.2 多媒体的形式
泛在图书馆能够动态、无缝地提供异质信息,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流媒体、移动终端获取多媒体信息,例如新产品结构分析图像、新技术的分解影像、竞争对手的宣传视频等。流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呈现信息直观、内容丰富等许多优点。企业用户还可以进行视频点播、远程教育以及跟图书馆情报人员开展远程视频会议等。
2.2.3 系统性的产业平台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仅仅依靠固定资源和系统,提供僵化、浅层次的竞争信息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应构建合理的、方便用户使用的信息资源框架,并且在提供竞争情报方面,合作建立情报平台,根据所服务对象的需要,合理分配印刷型资源、电子资源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整理、组织、存贮和开发利用,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上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重组和导航,使之有序化,为用户提供查询便利,保障用户获取信息的满足率[7]。
3 企业竞争情报服务新模式
图书馆服务的触角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文献提供、科技查新、被动参考咨询上,而应该有一种全新的泛在化的服务理念,重视建设自身知识管理,挖掘内部人才,组成一个具有专业特色、情报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团队为企业服务。
3.1 成立一定范围内的企业情报保障体系
图书馆可以牵头成立一定范围内、一定行业内的企业信息保障网络,吸纳一定地理范围内或者行业内有信息需求的企业作为其服务用户和网络成员,并且在图书馆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在图书馆和各企业都有专门的信息联络人员,各单位可以以缴纳费用或共享其自身资源的方式取得会员资格,图书馆则为网络内的企业提供传统情报服务以及其他个性化服务。同时,为企业开通远程访问,将资源送到企业的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桌面上。
3.2 构建企业情报服务平台
企业情报服务平台通过集成服务,为企业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情报服务。包括平台统一检索、机构仓储、文献请求、个人图书馆、我的期刊和交流中心等[8]。平台统一检索是为提高企业检索文献的效率,在专题文献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实现文献资源的统一检索。机构仓储是将企业管理层和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出版的专著、申请的专利、企业标准等文献资源,纳入平台机构仓储。文献请求是当用户通过统一检索未能找到目标文献,或者未能找到目标文献的全文,平台提供文献请求功能。个人图书馆、我的期刊和交流中心等是企业用户特制项目,体现了泛在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
3.3 建立企业情报数据库
图书馆根据企业信息用户对信息、科技动态方面的需要,建立竞争信息资源库,为用户提供行业内最新的竞争情报,以应对特定用户更深层次的战略预测等方面的需要,可以建立个性化的专门数据库。图书馆依托自己的人才、设施和技术,对网上资源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形成电子速递、数据库等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实行多网合作,建立与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用构建专门的特色个性化数据库的方式为企业系统搜集、组织信息资料[9]。
3.4 开通SNS网站,开辟多渠道的信息交流
图书馆不可能单独为某一家企业服务,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也不局限于某一行业,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提高信息服务效率,泛在图书馆通过微博、微信、自建SNS网站等方式,将合作企业连接起来,通过统一的平台行业消息和动态,保证各单位在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行业资讯,并且开放了企业之间互相交流的渠道。
4 结 语
总之,泛在竞争情报服务作为未来知识型社会图书馆对企业提供的一种全面的数字化集成服务,容易成为企业注意力的聚焦点,极具发展力。图书馆应当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拥有规模化版权的内容集成平台,通过和终端的融合来实现泛在情报服务。虽然泛在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随着其先进理念和技术支持的不断发展,它必将是未来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主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以任意方式得到竞争情报,并且实现与其他企业的交流甚至合作,实现知识资源的高效获取和利用,并创造出更大的信息价值。
参考文献
[1]竞争情报[EB/OL].http:∥baike.省略/view/139067.htm#2,2011-10-17.
[2]许真玉,王文佳,杨晓玉.企业竞争情报研究与图书馆情报服务[J].现代情报,2006,(11):185-186,190.
[3]熊冬萍,程结晶,张方.基于图书馆的企业信息需求服务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21-24.
[4]吴小璐.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提升竞争能力提供信息服务的探讨[J].情报杂志,2009,28(12):238-239.
[5]许真玉,王文佳,杨晓玉.企业竞争情报研究与图书馆情报服务[J].现代情报,2006,(11):185-186,190.
[6]泛在图书馆[EB/OL].http:∥baike.省略/view/1487337.htm,2011-11-02.
[7]孙波.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9):51-53.
[关键词]地理国情 监测 3S技术 遥感数据
[中图分类号] P23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51-1
我国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定于2013年-2015年期间开展,随着这一通知的下发,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展起来,这对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测绘高新技术是保障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技术保障,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系统研究与全面掌握高新测绘技术,是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13S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中的应用
3S技术是一种综合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导航技术等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主要以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遥感技术,即GPS、GIS、RS等技术,动态获取、分析以及评估城镇化、土地利用率、地形地貌以及城市布局等地理要素信息,以完成地理国情监测。其中,GPS技术能够快速且精确地提供地理国情监测中所需的点、线、面等三维坐标信息,具有监测的效率高与精度高等特点;GIS技术对监测的各类信息进行分层分级的高效管理,并能将监测的地理信息实行组合分析、修改更新等处理。“可视化”功能是GIS技术最为显著的功能,它能够以计算机屏幕为载体,实现地图上地理信息的再现,并可实现各类地理信息的动态监测。GIS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输入、编辑、预处理以及数据管理等各种功能,在地理情报普查工作中,进行灾害监测、区域以及生态规划、土地利用评价等各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在地理情报监测中,常用的RS技术主要包括地面遥感技术、航空或航天摇撼技术几种,可以对地表各类现象以及地物进行远距离识别与测控,在地理情报监测中,主要应用于估测作物产量以及调查植被、海洋资源等。可见,在地理情报普查工作中,综合运用3S技术,可实时动态获取各类地理要素信息,并全面监测与评价污染排放、资源消耗以及粮食安全等信息,从而为国家各相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
2飞艇遥感信息系统与基于云计算的空间运行系统
为促进我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实践“构建测绘强国,强化地理国情监测”的战略,我国加强了遥感信息系统的建设。例如,2011年,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与国家测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双边合作,在吸收国内外关于遥感系统、有人飞艇以及无人飞艇等方面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飞艇遥感信息系统的建设,这一高新测绘技术的研制可为我国地理国情信息检测与普查工作提供装备与技术支撑。除加强对遥感系统的建设之外,对多尺度、类型各样的遥感影像数据等海量的遥感数据实施自动化解译与分类,是提高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效率的基本保障。基于此,应以我国各地区地理环境的不同情况,积极建设各地区的地理要素的特征数据库以及遥感数据解译知识库等,提高各类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的综合能力。
同时,在地理国情监测具有监测精度要求高、监测效率要求高以及数据量大等特点,因此,在监测中,要高效高精度地处理大量的DEM数据、矢量线划数据、遥感数据等各类数据,积极构建一种成本低廉、高效的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而云计算技术的产生使这种自动化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成为了可能。运用云计算技术,能够建设包括数据的高速存储、传输网络、计算机群等在内的云处理平台,通过服务集中、资源共享的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手段,实现对地理信息数据的自动化高速处理。在基于云计算的空间运行系统的建设中,分布式地理信息数据服务系统与多任务地理信息数据并行处理系统,是该空间运行系统的两大核心部分。
3无人飞机航摄系统与地理信息应急监测车的应用
当前,在我国的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中,已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专业的遥感影像获取网络,该服务网络系统主要应用无人飞机航摄系统的队伍(对于三十支)组成,在地理情报监测中,通过各种数字遥感设备(如负载数码相机等)进行记录,并以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为载体,对记录的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进行同步传输,从而实现实时监测地理国情的目标,为我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在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灾工作中,提供灾情遥感监测的测绘保障服务成为重点关注的内容。基于此,我国与2011年研制了一种提供区域测绘服务保障的移动式应急测绘装备――地理信息应急监测车,该服务保障装备综合了各种先进的测绘技术,如全球定位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等,为全面掌握灾情,以有效开展抢险救灾指挥工作,该装备设计了移动会议系统、应急运输保障系统等七个子系统,是我国地理信息测绘中应急保障的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中,测绘高新技术是重要的技术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加强地理国情监测技术系统建设,在已有的技术成果基础之上,积极会发技术优势,开发新技术,确保地理国情监测的时效性与精细化,促进监测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维森.地理国情监测与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转型升级[J].地理信息世界,2013,(5):11-14.
[2]韩尚.地理国情监测与测绘工作之间的关系探讨[J].地球,2012,(10):33-34.
[关键词] 专利情报 数据挖掘 企业决策 竞争优势
一、专利情报分析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自由化,国内外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化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并集中体现为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数量及质量的竞争。因此,专利情报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正逐步得到增强。企业只有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专利工作,强化专利发明的创造及专利管理,并在经营活动中有效地实施专利战略去开拓市场,才能有效地遏止竞争对手,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市场竞争份额,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
专利情报技术价值只有通过分析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各国企业纷纷开展的专利战略研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专利情报分析。企业从研发项目选题决策到研发项目实施过程,专利情报分析都可以有效地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为企业制定技术开发战略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专利情报分析可以让企业决策者和研发人员准确了解到:其一,现有技术所处的成长阶段;其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可能应用的领域;其三,本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其四,竞争热点技术领域;其五,竞争对手的研发动态;其六,新产品的可能寿命、潜在市场和经济价值。
总之,专利情报分析不仅是企业争夺专利的前提,更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策略,评估竞争对手的情报,认清自己的相对专利地位和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在技术开发、合作和贸易中有效地保护自身权益,制定出正确的技术开发战略、最佳的研发计划。
二、数据挖掘是目前最先进的专利情报分析方法
1.数据挖掘的定义
数据挖掘是一种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建构数据分析模型,从而在大型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是隐含的、事先未知的、潜在有用的信息,提取的知识一般可以表达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约束、可视化等形式。这些表达形式蕴含了数据库中一组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揭示出一些有用的信息,为科学研究、经营决策、市场策划、经济预测、工业控制等提供依据。
2.数据挖掘技术产生的背景
伴随数据库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有用数据,包括市场、客户、供货商、竞争对手,以及未来趋势等重要信息,企业管理对数据处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但是信息超载与非结构化,使得企业决策组织无法有效利用现存的信息,甚至使决策行为产生混乱与误用。基于总体假定进行推断和检验的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对这些海量、异构、分散数据的处理已显得无能为力, 显露出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如何从这些复杂的专利文献数据中以智能化的操作方式深入分析其中隐含的规律, 如何发现、提取这些知识并加以利用就成了当务之急。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专利情报分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产生了数据挖掘等当今信息科学的前沿技术和管理方法,促使专利情报分析方法向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的方向发展。
3.专利情报数据挖掘的优势和发展现状
与传统的基于统计的专利情报分析法(如:查询、报表、联机应用分析等)相比,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1)方法优势。数据挖掘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的本质区别在于统计是根据随机性的观测样本数据以及问题的条件和假定,对未知事务做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而数据挖掘则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与统计相比,数据挖掘工具处理大量的实际数据更有优势,无须专业的统计背景也能使用数据挖掘的工具,而且,数据挖掘从大型数据库提取所需数据,利用专属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更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此外,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数据挖掘与统计也不同,其目的在于方便企业的末端使用者应用,而非为统计学家提供检验工具。
(2)成果优势。数据挖掘技术同统计分析方法相比较, 挖掘算法的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实用性上都具有巨大优势。例如根据挖掘任务,数据挖掘算法包括分类或预测模型发现、数据总结、聚类、关联规则发现、序列模式发现、依赖关系或依赖模型发现、异常和趋势发现等。近几年来,自然语言理解、语义关联分析、词频分布统计、语料学研究等可以用于进行情报分析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已经成为数据挖掘算法的重要研究方向。因此,无论从体系结构上,还是从具体方法上,数据挖掘算法都能够很好地融合到专利情报分析系统中去。
(3)发展现状。目前,大多数国内学者对专利情报的分析仍停留在对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上,并且对于专利数据中的各种偏差性影响几乎都没有考虑,而国外学者则多利用数据挖掘的理论和数据可视化手段,正在研究专利信息的自动分析方法。总之,对于专利信息的利用,国内目前基本上仍处于定性分析和信息的统计计算管理水平上,尚不能从内容上自动挖掘专利数据中的知识规律。
三、专利情报数据挖掘的方法与流程
数据挖掘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替代传统的统计分析技术,相反,对于统计分析方法,数据挖掘主要体现在利用统计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高级多元统计方法的应用上,是对这些方法的拓展和深化。因此,本文提出以数据挖掘为主、以数理统计为辅的两者结合的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专利情报数据挖掘的任务就是从专利数据中发现模式。数据挖掘的模式主要有关联规则、分类、聚类、序列模式等。与之对应的分析方法包括关联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模式识别、可视化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等等。其中,关联分析是本文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的重点。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可将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流程划分为以下四大模块:数据获取与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与监测、数据可视化以及情报分析与整合。其中,后三项统称为数据挖掘分析。
(1)数据获取与数据预处理:根据专利情报分析工作的目的,确定解决问题的性质和数据挖掘的目标,明确科技监测的需求,初步选取监测对象。利用Spider技术,对下载服务器下达获取指令,服务器将相关数据进行获取,形成本地化数据库;对于获取的数据,采用数据预处理技术从目标数据集中剔除错误数据和冗余数据,去除噪声及无关数据,进行有效数据提取,经数据集成后,形成特定领域的情报监测数据集,为监测分析做准备。
(2)数据挖掘与监测:结合监测需求,运用技术预测、自然语言处理、信息萃取、知识发现等工具,依据特定的数据挖掘算法(如关联分析、模糊聚类、技术组(群)自动识别、关键技术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在数据库中提取数据模式。
(3)数据可视化:运用一定的方法将提取出的数据模式表达成某种易于理解的、直观的知识或模式(图,表等),对监测数据集和所拥有的本地化数据库进行初步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结果报告,提交给情报分析人员。
(4)情报分析与整合:情报人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监测分析结果进行系统、深层次地分析,在相关持续性投入技术、破坏性技术和新的研究方向等领域形成情报信息的监测分析报告,提交给该领域相关方面的专家。由专家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分析报告进行评估,再将评估意见反馈给情报人员,对监测报告进行修订,形成最终报告。由专家的专业知识来保证情报分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四、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的实证研究
依据上述方法和步骤,以通信技术领域的中国专利数据为例,对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对该领域进行了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深入分析,并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展现分析结果。以下是其中对高产申请人进行专利情报数据挖掘的全过程。
1.数据获取与数据预处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sipo.省略),在该数据库中我们选择所有专利类型,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作为数据源。数据获取的具体过程如下:
(1)根据通信领域的特点结合专家意见确定我国通信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名词。
(2)以上述技术名词为关键词,在中国专利数据库的摘要和题目字段中进行检索,形成我国通信技术领域原始数据库。
对该原始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抽取、数据清洗和数据转换等一系列数据预处理工作,获得我国通信技术领域最终的专利数据库,有效专利总数为4339条,数据覆盖的时间范围是1985年至2007年9月。
2.高产主IPC挖掘分析
(1)数据挖掘方法。采取分类分析与OLAP分析相结合的挖掘方法,对我国通信技术领域专利主IPC(专利分类号)排名前十位的技术及其年度分布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首先,采取K近邻规则分类法,对高产主IPC的分布状况进行分类,制成可视化图表,并根据分类结果得出分析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技术的年度分布状况作进一步的剖析,挖掘出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运用OLAP技术形象地展现出分析结果,并由此得出更深层次的专利情报。
(2)分类分析。K近邻规则分类法是指从测试样本点开始生成,不断扩大区域,直到包含进K个训练样本点为止,并且把测试样本点的类别归为这最近的K个训练样本点出现频率最大的类别。表中展示了利用此分类法分析出的通信技术领域中国专利主IPC(专利分类号)数量在100以上的分布情况,此处的IPC分类仅划分到小类(取前四位)。从表中可以看出,通信领域的专利主要集中在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小类,例如电报通信等,共有专利945件,即21.8%的专利都与其相关。其次是H04B(传输,包括载有信息信号的传输,其传输与信息的特性无关)、H04Q(选择),分别有892件、543件,这些都是与通信领域的相关处理技术密切关联的。
表 我国通信技术高产主IPC分布情况
(3)OLAP分析。根据上述分类分析结果,采用OLAP技术,进一步挖掘IPC排名前十位的技术年度分布状况。由挖掘可知,通讯领域的技术申请专利最早出现在1986年,分布在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HO4B(传输,包括载有信息信号的传输,其传输与信息的特性无关)和H04J(多路复用通讯)3个部类。在以后的年度,各类IPC技术不断发展,申请专利数量逐渐增多,并且都在2005年达到了最大值。
图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IPC排名前十的技术发展趋势。很明显地,排名前三的IPC 发展速度相对更快。其中信息传输技术(H04B)一直持续发展,专利数量逐年增长,尤其在2001年之后增长迅速,成为通讯领域的主要发展技术。数字信息的传输技术(H04L),虽然出现的时间很早,但在随后的几年里中断了发展,直到近几年,数字信息传输技术才成为发展的热点,并在2004年首次超过了H04B技术,其后发展突飞猛进,成为通讯领域专利数量最多的技术。
图 IPC排名前十的技术发展趋势分布
(4)挖掘结果综述。对排名前十位的主IPC技术及其年度发展趋势分布的挖掘可以反映出专利申请人的经济利益趋向和市场开拓方向。由上述表和图可以看出,通信技术的研发主要集中在H04B(传输)和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例如电报通信)上。与调制解调器、服务器和路由器等相关的技术是该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研发重点。据此,企业可以比较国内外技术发展水平,识别技术空白点,避免同一科技领域的重复研究,节约资源,减少投资风险和策划的不确定性,选择和确定科研项目,确定有价值的专利、产品领域或替代品,更好地关注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改良发明创新思路,调整自身的研发方向,增加专利的回报,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并依据挖掘流程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使企业从以往的海量资料库中整理与收集、有效快速地获取信息,转换数据表达形式,揭示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挖掘出不同的信息与知识,充分发挥信息再利用的作用,以满足企业战略决策的需要,扩大产品和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获取大量的与专利技术的经济市场及技术本身的价值有关的重要情报:专利技术的经济市场范围、发明创造的技术价值等等,从而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数据挖掘技术成功地参与企业科学管理的例子已经为国外很多知名企业所公认。
然而,我国目前的大部分企业还没能够将企业的经营和专利战略很好地结合起来,相信随着企业专利战略意识的不断加强,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辅助企业寻找和提高盈利增长点的事例越来越多,专利情报数据挖掘方法一定会在我国各个领域和众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龙:我国专利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发展, 2008, 1
[2]曹雷:面向专利战略的专利信息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3
[3]唐炜刘细文:专利分析法及其在企业竞争对手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 2005, 9
[4]赵岩赵慧娟:数据挖掘理论与技术[J].福建电脑,2006,2
[5]樊冬梅:统计与数据挖掘的关系探讨[J].会计实务,2006.9
[6]魏瑜陆静:数据挖掘与统计学的关系浅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9
[7]胡永刚:数据挖掘中可视化技术综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4,10
[8]周奕辛:数据清洗算法的研究与应用[D].2005,7
[9]夏火松: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3
〔关键词〕科研院所;学科化服务;学科馆员
在我国,通常使用的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标准主要有按图书馆隶属关系、按馆藏文献范围、按用户群划分等。这些标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图书馆的类型,但任何单一的标准都不能完全揭示各类型图书馆的特点,把各种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划分图书馆类型才具有完全的意义。根据图书馆的隶属关系,结合图书馆的性质、用户群、馆藏文献范围等标准来划分,目前我国图书馆主要有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技术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军事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多种类型。在以上各类型图书馆中,通常认为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与科学图书馆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其中科学图书馆都非公共性质而隶属各类科学研究机构[1]。
众所周知,国内对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研究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尝试。通过检索学术数据库论文发现,十几年时间里,国内对开展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而关于科研院所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研究探索相对较少。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三大支柱之一的科学图书馆,基于网络环境下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自身服务水平提高的需要,也可以和应该尝试探索学科化服务的道路。事实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文中简称国家科学图书馆)这一大型科研院所图书馆从2004年开始就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进行了学科化服务的实践。借鉴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工作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工作体会,笔者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科研院所图书馆如何开展学科化服务展开思考,以期对国内拟开展学科化服务的科研院所图书馆有所启示和帮助。
1 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
1.1 学科化服务之服务对象
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是由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来决定和推动的。虽然高校与科研院所同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其他大学都还同时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相较于此,科研院所区别于高校的根本标志就在于“科学研究”,研究性工作是科研院所日常运转的核心和重点,“创新”是其立足之本。对于科研院所图书馆来说,它所面对的用户大部分为实验室里的一线科研工作者,此外则是以研究型学习为主的博、硕士研究生。这样一类研究型用户群体,虽数量上不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但因其专注于特定领域的研究工作决定了相对应的信息需求是长期且深层次的,因此,要想起到辅助科研人员工作的作用,科研院所图书馆提供学科化服务势必要围绕科学研究过程,全面而又深入。
1.2 学科馆员定位及服务目标
初景利教授等人提出“如果把传统的以联络人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称为第一代学科馆员的话,那么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学科馆员可被称为第二代学科馆员。[2]”基于第二代学科馆员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展了学科化服务工作的探索。事实上,如同web1.0与web2.0的关系一样,第一代、第二代学科馆员只是相对的概念,二者界限并非一分为二,第二代学科馆员的工作是第一代学科馆员工作的延伸和深化[2]。那么具体来讲,究竟什么是第二代学科馆员?笔者认为,除了通过与第一代学科馆员进行区别对比外,可从“嵌入式馆员”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解。近几年,国内同行开始了对嵌入式馆员的研究,其中有研究者提出嵌入式馆员的实质是从服务方式角度对图书馆馆员进行的划分,包括参考咨询馆员、学科馆员等在内的任何一个馆员都可以成为嵌入式馆员,它所提供的服务是多层次、多种手段的[3-4]。因此,第二代学科馆员可看作学科化服务领域中的嵌入式馆员,即嵌入式学科馆员。对于科研院所图书馆来说,这种嵌入式学科馆员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嵌入式科研服务――学科馆员嵌入到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活动中去。通过这种嵌入,学科馆员可以及时、清楚地了解研究进程的相关信息,进而掌握科研人员当下和潜在的信息需求,这样学科馆员就能有的放矢,结合科研流程为课题立项、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成果评价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信息、知识服务。
国家科学图书馆曾为其学科化服务设定三大目标[2]:一是打通资源与服务的通道,向科研人员广泛宣传、揭示已有的资源、服务系统和信息工具等;二是开展参考咨询和信息素质教育,提升用户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三是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深层次知识服务。这三大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但在服务开展不同时期及面向不同服务对象,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层层递进的服务目标体现了科研院所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策略,学科馆员借由各个阶段不同形式的服务的开展与服务对象之间频繁接触,一方面,科研人员能够体会到学科馆员是可以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帮助的,从而在产生信息需求时会想到求助于学科馆员,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在深入科研一线的过程中能够学习、积累到服务对象研究领域的知识,为提供深入的知识服务奠定基础。伴随着层层目标的实现,学科馆员逐渐“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最终实现由第一代学科馆员到第二代学科馆员这一目标定位的角色更替。
1.3 学科化服务之具体措施
从科研院所的研究型用户群体特点和需求出发,围绕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工作的战略目标,学科馆员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开展服务,笔者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3.1 资源与服务推介
用户对图书馆利用率低这一状况形成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图书馆资源订购覆盖面的问题,还可能因为用户对图书馆已经拥有的资源、服务等并不了解而没能很好地使用它们。因此,借由学科馆员与科研人员接触的机会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是打通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通道的良好举措。
具体地讲,学科馆员可向科研人员推广介绍的内容包括图书馆的资源、服务项目、服务系统和信息工具。根据科研人员当前的信息行为和习惯,他们使用最多的图书馆资源便是各种电子数据库,尽管图书馆网页上通常都会对购买的中外文数据库有所介绍,但如果学科馆员能够分门别类地对这些数据库信息进行进一步整理,并通过PPT讲解等方式系统展示、推荐给科研人员的话,势必会加深科研人员对各类数据库的了解,助其选择合适的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在与科研人员实际接触中笔者发现,许多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部分传统服务项目并不知晓或了解。比如,科研人员并不知道除了电子数据库资源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原文传递服务进行文献获取,而当学科馆员通过面对面、邮件或电话等沟通方式告知原文传递的服务范围、服务方式等细节信息后,科研人员可能很快就会在图书馆建立原文传递账户,开始使用这项服务。类似地,其他的项目内容如科技查新服务、定题服务等同样需要学科馆员的推广来扩大用户范围。除了资源和服务项目外,很多图书馆都引进了资源整合系统、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网络参考咨询系统等这样的服务系统和信息工具,由学科馆员进行广泛宣传介绍,能够在科研人员当中尽量普及它们的使用,只有更多的用户去利用这些系统和工具,才会实现图书馆帮助用户获取和管理信息的初衷。
学科馆员推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同时,还可给众一线科研人员发送学科馆员名片、学科化服务宣传彩页、以及信息行为与信息需求登记表,让用户在需要帮助时能够想到图书馆并方便找到学科馆员,同时自己可以掌握服务对象的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以及目前的信息行为习惯和需求,为之后开展主动的针对性的服务提供线索和依据。
1.3.2 信息素养培训
虽然信息检索课程已普遍纳入现今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且科研院所中不乏一些检索能力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科研人员,但总体来说,多数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仍存在提升的空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科馆员不是要代替用户查找需要的文献,而是教会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因此深入科研院所开展信息素养培训是有必要的。针对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把“用户至上”作为服务理念,学科馆员可提供“培训形式多元化,培训内容实用化,培训时间灵活化”的信息素养培训[5]。
(1)多元化的培训形式
主要以学科馆员一对多的面对面培训课程为主,即学科馆员到科研院所中为某一实验室或为整个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做专题性讲座。除此之外,当科研人员在利用图书馆时遇到问题,如某些数据库或Endnote使用方面的困惑等,都可找学科馆员寻求帮助,通过双方一对一的问题讨论和具体演示操作等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其问题。再者,有些数据库供应商可安排培训师到购买或潜在购买单位做数据库使用培训,这时学科馆员可根据内容的适用情况通知到相关专业方向的科研人员前来图书馆学习。
(2)实用的培训内容
信息素养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科研人员及研究生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研究工作和学习。因此,培训应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尽可能贴近其研究领域和学习任务。比如,对于医学科研工作者来说,PubMed、Embase等都是重要的医学文摘数据库,是查找专业文献必需的检索工具,根据主题方向,如何检索PubMed、Embase会更全面、准确地查找到相关文献对每个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都是很有意义的。此外,还可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内容。比如,为临床工作者介绍培训一些循证医学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以辅助其日常工作,帮助刚刚加入研究队伍的研究生学习利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来辅助科研选题等。
(3)灵活的培训时间
信息素养培训时间的灵活性体现在依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确定,而并非十分固定。由于科研人员日常的研究、学术工作紧凑而繁忙,人员集中相对困难,因此学科馆员需通过与院所或实验室的联系人沟通来灵活安排具体培训时间。当然,有些面向研究生的培训大体时间比较固定,一般集中在学期开始学生刚入实验室的阶段。
1.3.3 深层次知识服务的提供
对于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来说,学科化服务不应仅仅停留在图书馆资源推介、信息素养培训等面向广大用户的普遍服务上,逐渐侧重学科或课题情报服务等知识服务的提供才能更深入地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这也是学科化服务发展的方向所在。
学科馆员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的知识服务种类是多样的。例如,在课题申报或成果鉴定阶段,对于具备查新资格的图书馆,科研人员可直接找学科馆员为其提供课题查新报告。一般来说,学科馆员们均具备科技查新的技能和资格。再者,学科或课题情报服务属于深层次知识服务的重要内容。学科情报工作是根据服务对象所在领域、学科的不同,及时且有针对性地提供行业政策、研发信息等学科动态,为用户节省时间、开拓视野、启迪思路。国家科学图书馆通过编制信息监测快报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相关学科信息,作为知识服务的切入点,其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既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又加强了学科馆员与科研一线的联系[6]。课题情报工作是把握某研究领域总体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课题情报的调查可以了解课题相关方向的历史进展、研究分布、最新动态等情况,这能够使科研人员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很好地“知彼”,无疑对整个科研过程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要做好学科或课题情报服务,掌握一些情报研究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文献一直是科学研究工作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在情报研究工作中常把文献作为重要的信息源[7]。依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基于文献的情报研究可以借助多种工具来进行,如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信息资源整合管理与分析系统、文献分析可视化软件RefViz、CiteSpace、TDA等,关于这些工具在学科情报服务或课题情报分析中的应用,近年有图书情报领域的同行专门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笔者认为,这对于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来说也是应该掌握的业务技能之一。
2 结 语
学科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是当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改革传统服务内容,提升图书馆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尽管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已在国内高校图书馆中存在数年,但由于服务对象差异的存在,科研院所图书馆欲开展学科化服务不可能完全照搬高校图书馆的模式,也不是成立专门部门、设立学科馆员便一蹴而就的事情,相反,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修正服务思路,最终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学科化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101-102,112.
[2]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3]唐丽娟.用户服务新模式――嵌入式馆员[J].新世纪图书馆,2008,(6):56-58,55.
[4]林燕.嵌入式馆员――图书馆用户服务新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2010,(1):71-74.
[5]江洪.研究型图书馆信息素养培训服务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8,(S2):202-204.
关键词:期刊级 作者共现 学科服务 用户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5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5-0067-05
1 引言
学科情报服务是图书馆深化情报咨询服务和学科化服务的重要举措,它是以用户学科情报需求为中心,收集相关学科信息,利用情报研究方法,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及其专有方法,从研究的角度进行情报分析,为用户提供科技决策、科技管理的信息保证和科技决策的依据、建议和方案等的一种具有高附加价值的深层次专业知识服务。加强学科用户的研究, 是保障学科情报服务高效运行的措施之一,其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用户数量规模、用户研究方向、信息需求类型、需求量、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方式等, 并据此对学科情报服务人员、技术与设备等相关资源加以合理配置。
目前,大部分学科情报服务实践中,用户的学科属性是基于其所属机构的。以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情报服务——学科馆员服务为例,所有用户的学科划分均依据其所属院系,学科馆员的配置及其学科定位均以此为基础展开。然而当今科技发展一方面呈现精深细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高度的交叉性。由此直接导致同一机构内科研人员研究领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显著,而不同机构间科研人员研究领域间的关联却越来越强。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很多传统农学相关专业当前的关注点与生物学院下设专业有着很强的交叉性,其研究内容相关性非常大;而生物学院内设专业由于研究的切入点不同,其关注点又各不相同,研究内容也大相径庭。
对科学共同体的研究有基于论文合著关系的,也有基于论文引用关系的。通过论文合著途径,可以揭示科学家之间较为明显的联系[1],而引文途径则可以揭示科学家之间隐藏的或未知的联系。20 世纪80年代White和Griffith 提出的作者同被引分析方法主要是以两两作者被同一文献引用为出发点,有将其用于科学共同体结构特征比较[2]和科学家学科地位评价[3]等方面的研究;作者引文耦合分析方法是以两两作者对同一文献的引用为出发点,其结果可以与作者同被引分析相互印证和补充[4];尚无将作者同被引分析与作者引文耦合分析结合用于学术共同体识别的相关研究。本文试图从学科用户间的同被引和引文耦合现象入手,结合其情况,在期刊层面上考察其共现现象,探索基于期刊的作者共现在学科用户分类中的应用。除此之外,还通过分析作者组-期刊二模网络的属性,揭示不同学科作者组和不同期刊在机构科研网络中的表现,以期为推出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重点更突出的学科用户服务提供依据。
2 数据来源和构建
本文数据来源于ISI-Web of Science(SCIE & SSCI)数据库。分析数据集构建过程如下:
1)利用检索式“AD = china agr univ”,限定文献类型为“Article”、“Proceedings Paper”、“Review”,检索中国农业大学发表的论文,共计6125篇(检索日期:2012年7月2日),导入EXCEL,构建初始论文集Article_1;
2)利用Web of Science的“引文报告”功能,获得Article_1的引文15662条,导入EXCEL,构建引文集Citation_1;
3)从原始论文集Article_1中筛选通讯作者地址(RP字段)为中国农业大学的论文,获得分析论文集Article_2;
4)清洗通讯作者,合并同名作者,获得作者908位,构建作者集Author_1,;
5)提取分析论文集Article_2的参考文献信息,构建参考文献集Reference_1;
6)利用EXCEL VBA统计各通讯作者文献发表、文献引用和被其他文献引用的情况,生成作者基本信息表(见表1)、作者-论文表、作者-参考文献表和作者-引文表。
3 研究方法
3.1 “作者-作者”共现矩阵的构建方法
由于各作者研究方向和主题上存在的差异,以及单个作者、单篇文献涉及范围的局限性,各作者在单篇文献层次上的共现概率很低,以致出现较多孤立作者,不利于进一步聚类分析,所以本文扩展了作者共现的范围,确定以期刊层面的作者共现作为统计对象。
本文关于期刊层面的作者共现统计,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一是期刊,二是论文引用期刊,三是论文被引期刊。利用表2所列方法,统计生成基于期刊的作者共现矩阵Ma、基于论文引用期刊的作者共现矩阵Mr和基于论文被引期刊的作者共现矩阵Mc。
由于Ma、Mr和Mc分别受作者发文量、作者引用文献量和作者被引频次的影响,因此整合三个矩阵时先利用表3所列公式将其分别转化为等价矩阵,然后对Ea、Er、Ec求和,构建基于期刊的作者等价矩阵[5]。
3.2 “作者组-期刊”二模网络分析
采用离差平方和方法,以绝对值差为度量标准对基于期刊的作者等价矩阵进行聚类[6]。将聚类结果代入作者-期刊矩阵、作者-论文引用期刊和作者-论文被引期刊矩阵,利用公式(1)分别计算各作者组在发表期刊、引用期刊和被引期刊上的分布情况,
Ck,m=∑Ck,m,i (1)
其中,Ck,m表示聚类簇k在期刊m上的出现频次,Ck,m,i表示聚类簇k包含的作者i在期刊m上的出现频次。
考虑到各作者组发文量、引用文献量和被引频次的不同必然导致其发表期刊、引用期刊和被引期刊分布频次的不可比性,本文利用各作者组发文量、引用文献量和被引频次分别对其发表期刊、引用期刊和被引期刊的频次进行了修正。对修正后的作者-期刊矩阵、作者-论文引用期刊和作者-论文被引期刊矩阵求和,生成作者组-期刊二模网络。
二模网络描述的是两类群体(模态)在网络中的关系,通过中心度的测度可以揭示不同群体成员在网络中的重要性,本文采用点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来测度作者组节点和期刊节点在二模网络中的表现。其中,“点度中心度”是基于“在一个社会网络中,如果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存在的联系越多,那么该节点的中心地位越突出,其在该网络中拥有的权利越大”的思想,通过计算与某节点间有联系的节点数量来表征该节点的重要程度;“中介中心度”表征的是节点在网络中处于其他两个节点之间路径上,对其他节点的中介作用,即其控制其他两个节点之间交往的能力。在本文构建的作者组-期刊二模网络中,作者组节点的点度中心度表示的是与该作者组相关联的期刊的数量,而期刊节点的点度中心度则表示与该期刊相关联的作者组的数量;作者组节点的中介中心度是指该作者组在网络中作为两种期刊连接桥梁的重要程度,而期刊节点的中介中心度则是指该期刊对连接两个作者组的重要性[7]。
4 结果分析
利用本文提出的“作者-作者”共现矩阵的构建方法,构建基于期刊的作者等价矩阵,如表4所示。
基于作者等价矩阵,采用离差平方和方法,以绝对值差为度量标准进行聚类。由于聚类过程中存在部分聚类簇规模过小的情况,本文预设将规模小于全体作者数2%的聚类簇剔除,在保证保留聚类簇与学科馆员人数(中国农业大学学科馆员共有15名)相等的前提下,经多次试验,最终确定聚类数为24,结果见表5。
使用本文3.2部分给出的方法构建“作者组-期刊”二模网络。由于该二模网络涉及期刊过多,结构过于复杂,因此本文对其进行了修剪:首先对作者组-期刊间的关联强度求平均值,保留大于等于平均值的、忽略小于平均值的,保留关联强度值5625个;继续对余下作者组-期刊间的关联强度求平均值,保留大于等于平均值的、忽略低于平均值的,保留关联强度值1267个;继续求平均值,保留大于等于平均值的、忽略低于平均值的,保留关联强度值833个;继续求平均值,保留大于等于平均值的、忽略低于平均值的,保留关联强度值172个。以这172个关联强度值所涉及的作者组和期刊为基础生成作者组-期刊相关矩阵,对其求平均值,将大于等于平均值的赋值为1,小于平均值的赋值为0,生成作者组-期刊二值矩阵[8];将该二值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生成作者组-期刊二模网络图(见图1)。
进一步分析各作者组及期刊在网络中的表现情况,结果如表7、表8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农业与食品化学)点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均为最高,表明其在网络中与其他节点关联度最高,且在网络中对其他节点的沟通作用最强,因此该期刊对整个中国农业大学科研网络而言最为重要,对该刊应重点保障,开展学科情报服务时应针对该刊进行动态监测。
从表8可以看出,作者组4和作者组7的点度中心度最高,表明这两组在网络中与其他节点关联度最高,对整个中国农业大学科研网络最为重要;作者组4和作者组18的中介中心度最高,表明这两组作者在网络中对其他节点沟通作用越强,节点的中介作用越强。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开展学科情报服务时,应重点针对作者组4、7、18,尤其是作者组4做需求分析,进行重点保障。
4 结语
本文基于期刊层面的作者共现聚类分析方法对揭示同一机构作者间研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聚类结果为基础进行的二模网络分析进一步识别出机构科研网络中应予重点关注的研究团体和学科资源,从而为学科情报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决策依据。
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科情报服务可依据作者聚类分组情况,为每个作者组配置相应的学科馆员,根据各组与其相关期刊相关性的强弱,决定重点保障与推送的资源和内容;依据作者组在网络中的表现,进一步深入分析其学科优势与劣势,为学科发展献言献策;根据期刊在网络中的表现,进一步深入分析期刊的内容,挖掘期刊对学科的意义,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学科情报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璇,郦芳.图书情报学学术团体现象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 2010, (3): 20-25.
[2]雷银枝,宋歌.科学共同体测度方法的改进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 (4): 13-19,97.
[3]Ding Y. Topic-Based PageRank on Author Cocitation Network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
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62(3): 449-466.
[4]肖明,李国俊,袁浩等. 国外情报学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基于JASIS&T(2000-2009年)的引文耦合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1, (2): 1-5.
[5]王林,冷伏海.施引关键词与被引作者交叉共现分析方法及实证研究[J]. 情报学报, 2012, 31(4): 362-370.
[6]朱星宇,陈勇强. SPSS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7]刘军. 整体网分析讲义[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09.
[关键词]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8.6;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82-4
Abstract: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is a new tendency of library services development in China. It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know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their practical progress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al service clearly for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library services.
Keywords:embedded subject service; subject servi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ibrary service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上涌现了海量的数字信息,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方便快捷地检索需要的信息,不用再花费时间到图书馆检索信息。图书馆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首要资源,其作为信息资源提供者的地位岌岌可危。在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图书馆如何适应变化,保持图书馆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门户显得至关重要[1]。面对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改变,图书馆需要主动调整服务方向,适时提出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即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嵌入用户教学科研过程,为有明确需求的特定用户提供高度定制与高质量的信息与知识服务[2]。
1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内涵
D.Shumaker和M.Talley认为,“嵌入式学科服务是用于描述一个研究型图书馆员持续地参与研究型课程并且在课程中教授信息素养技能,也包括馆员需要将工作场地从以图书馆为中心转移到用户身边,这样便于他们与用户充分沟通与合作”[3]。国内图书情报研究人员也纷纷发表对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认识,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初景利教授在多年学科化服务实践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指出嵌入式学科化服务是通过图书馆员嵌入用户过程和场景,有机地将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与用户的需求相结合,在用户的需求点,主动地根据用户的科研教学需求,提供即时、有效、有深度的信息服务与知识,直接支撑用户的科研与教学,与用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实现图书馆的功能与价值[4]。笔者认为,嵌入式学科化服务,无论在实体或虚拟空间上,依据专业的学科知识和图书情报技能,为用户提供即时化、多样化、动态化、个性化、紧密契合用户需求的知识服务。
2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特点
2.1 服务主体和客体明确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责任人,职责清晰。它打破了传统学科化服务主客体不确定,服务效果无反馈的现象,强调职责绑定、服务绑定、创新绑定、考核绑定[5]。
2.2 服务内容泛在而深化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从用户需求出发,调动一切资源为用户提供泛在服务,并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学科情报知识服务。
2.3 服务形式多样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可以嵌入图书馆实体空间或用户的院系、实验室、课堂、课题等场所,开辟学术科研交流空间;嵌入式学科化服务还可以充分利用web2.0技术,嵌入用户的虚拟研究空间,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
2.4 服务关系密切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强调与用户的亲密合作伙伴关系,是团队成员,为实现团队目的协同工作,而不是作为局外人被动提供服务。
3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1993年,T.Davenport与L.Prusak发表《引爆合作型图书馆》一文[6],提出了嵌入式服务,由此拉开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研究与实践的帷幕。截至2014年7月28日,以“嵌入式学科化服务”为关键词检索CNKI数据库,可以发现1999年国内提出“嵌入”主题的文章,2005年以后开始出现论及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文章,2013年发表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文章达到高峰416篇,2014年下降到127篇。这说明我国图书情报研究人员对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认识已经普及,嵌入式学科服务理念已深入人心。从发表文章内容来看,理论探讨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一是寻找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理论基础,丰富图书馆理论;二是引入其它学科理论或方法阐释嵌入式学科化服务;三是国外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四是我国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实践经验总结。整体来看,国内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以阐述实践经验探讨多,理论探索研究少。
初景利教授认为[7],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在理论上有了新突破,它重新定义了图书馆的概念与性质,重新认知用户的信息需求,重新确立了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伙伴关系,颠覆了图书馆中介的理论基础,奠定了对图书馆学新的认知。在对国内做了大规模有关嵌入式学科服务认知方面的调查分析后,初景利教授撰文指出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意义的认同水平不同,并进一步分析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难点和对策,提出8种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方式[8]。2015年,他通过梳理国内外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相关研究和实践,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背景和概念、嵌入式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嵌入式学科馆员的职责定位以及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演变过程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嵌入式学科服务发展的特点和经验[9]。
罗亚泓指出当前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缺少从馆员和用户角度的评价以及对嵌入式服务的影响、绩效的严密考证,并指出嵌入式学科化服务需要进一步提升理论系统性[10]。
刘颖引入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性理论,分析嵌入性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学科服务深化的启示,从社会网络的新角度提出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创新模式,论述物理空间的嵌入、数字空间的嵌入、社会关系的嵌入和组织结构的嵌入4种模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1]。唐忆、谢守美引入协同学理论,分析嵌入式服务的目标协调、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组织与整合、过程协同支撑技术[12]。
我国研究人员在实地调研和理论总结基础上,从服务理念、策略、内部管理、知识服务等多方面对国外图书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总结其对我国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启示[13-16]。
在借鉴国外图书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基础上,结合各馆实际情况和用户需求调研,我国部分研究图书馆进行了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实践,研究人员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存在问题及发展措施[17-20]。
4 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国内实践进展
4.1 面向科研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
4.1.1 定题跟踪服务
定题跟踪服务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报研究服务,深受一线科研人员的欢迎。在创新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研究人员的需求是不同的,定题服务工作全程跟踪,贯穿课题研究的不同阶段,成为知识创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1]。
在与科研人员充分沟通、掌握科研需求基础上,定题跟踪服务可人工或采用技术手段及时跟踪项目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及时、准确将最新专业信息推送给用户。目前能够即时推送信息的开源软件较多,如RSS、Alerts等,具有时效性强、定制便利等特点,是开展定题跟踪服务的便捷工具。如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根据用户所承担的项目与研究课题,对重要的网站、数据库、专家博客等网路信息源进行定期扫描,经过分析加工整理成专题信息,以快报、单篇快递、平台动态信息或科学研究监测快报形式及时推送给用户[22]。
4.1.2 学科情报服务
学科情报服务是针对特定学科,运用情报研究方法,充分挖掘大量的文献资源和科学数据,对复杂的信息内容及其内在关系进行梳理揭示和知识化表现,及时、准确为科研用户提供学科领域发展脉络和趋势演变分析、科研成果分析、专利技术分析、成果转化分析、产业市场分析、发展战略分析等深层次知识产品。
学科情报服务是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开展比较成熟的服务内容,国内多家研究型图书馆开展了此类服务。国家科学图书馆已逐步形成快速跟踪报道、专门调研报告和年度系统分析相结合,领域宏观分析、专题深度报告和课题情报服务相结合的学科情报研究产品体系[23]。北京大学的“重点科研全程支撑服务”,旨在为重大项目提供项目申请、研究过程以及项目后期的成果发表、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的学科情报服务[24]。另外,一些商业数据库也提供了满足不同科研阶段的情报分析需求工具,如ISI Web of Knowledge等。
4.1.3 构建集成科研信息平台
当前,研究人员愈来愈依赖网络进行大范围的协作交流和大规模的数据获取与管理利用,嵌入式学科化服务集成研究领域资源、技术、工具,建立一个开放共享、协同共建、安全易用的网络化、数字化科研信息平台,支持资源揭示和共享、信息检索、科学数据管理、统计分析、成果和展示、动态信息定制和发送、科研即时交流、研究成果保存等,帮助研究人员管理日益复杂的研究任务。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于2010年利用开源软件开发了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该平台充分应用Web2.0元素,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共享性,其宗旨是实现学科资源和服务的组织、揭示与[25]。国家科学图书馆与服务研究所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总分馆技术平台优势,由总馆信息技术部先期推出了SPT学科信息服务平台,然后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研究所的SPT信息服务平台[26]。厦门大学图书馆也开展了此类服务[27]。
4.2 面向教学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
4.2.1 嵌入课堂教学
嵌入课堂教学的学科化服务,在与任课教师充分沟通基础上,紧密结合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需求,按照教学进度安排,采取多种形式参与课程教学,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肖珑副馆长融入信息管理系张久珍副教授开设的《信息素养概论》课程,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文化入手,将图书馆的用户教育、信息工作、参考服务融入其中,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28]。
4.2.2 嵌入网络教学平台
嵌入网络教学平台的学科化服务,是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嵌入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与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结合,建设学科资源门户,方便师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地获取所需的资源和服务。国内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嵌入网络教学平台的学科化服务,如同济大学则由学科馆员与院系专业教师合作开设共享空间课程,合作开展嵌入课题项目,并对其提供全程文献跟踪和分析服务[29];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陈晓瑜将《信息检索课》嵌入到教学平台,整合了教学课件、教材与教参、相关会议、图书和出版物的超链接[30]。
4.3 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
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是指学科馆员在对目标用户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根据目标用户的信息环境和需求特点,依托多样化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构建嵌入用户信息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网络环境)参考咨询服务渠道,形成与用户稳定交流互动的关系,及时了解和跟踪用户在科研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需求和瓶颈问题,主动并灵活地组织和提供咨询服务,有效提高咨询服务的针对性与响应速度[31]。
国内参考咨询服务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但是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目前探讨和实践的比较少。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如何以更有效方式嵌入用户环境和用户信息利用过程,如何提供即时、高效的知识化服务是未来需要探讨的一个主题。
4.4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是学科服务嵌入科研一线、嵌入教学一线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是通过目标、内容、环境和机制4个方面的嵌入,实现围绕“创新型科研工作流”来支持关于科学研究、专业教育与学习的图书馆服务工作,是借助先进的技术工具,与数字知识环境和相关知识服务密切耦合所开展的有体系的、协作式的、互动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32]。
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是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研创新的基础。我国研究型图书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如上交大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有意识地嵌入了各类学科专题培训,并加强专题培训的实践演练和案例指导;国家科学图书馆建设的开放信息素质教育服务平台提供关于信息素质、科学研究、数据分析等教育培训活动,综合组织信息素质教育的各类素材,融汇相关的培训、咨询、检索、信息推送、社区网络研讨等多种服务的教育培训支持平台。
5 结语
图书馆需要提供嵌入用户信息环境和信息过程的服务,从而使图书馆服务走出图书馆建筑,进入用户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从基于图书馆端系统过渡到基于用户端系统[33]。为了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紧密契合用户需求,提高研究人员的信息素养,发挥图书馆对科研创新和教学活动的支撑作用,我国研究型图书馆开始尝试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正在形成适合推广的服务模式。虽然在嵌入式学科化服务过程中,在机制、资源、人才建设、软硬件构建、服务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图书馆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嵌入式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引起重视,协调各方资源,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硬件建设和服务反馈,加强沟通,丰富服务内容,为用户科研创新提供即时高效的知识支撑服务。
参考文献
[1] Carol Feltes.Envisioning the Future of Science Libraries At 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ions[2014-4-1].https:///bitstream/handle/1912/5653/Banbury_Envisioning_Future_Research_Libraries_12202012.pdfsequence=1.
[2] Dale J,Kellam I.The incredible embeddable librarian[J].Library Media Connection,2012(4):30-31.
[3] Shumaker D,Talley M.Models of embedded librarianship finalReport.[R/OL.[2014-7-22].http:///pdfs/Embedded LibrarianshipFinalRptRe.pdf.
[4] 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2):11-17.
[5] 初景利.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1.
[6] Davenport T H,Prusak L.Blow up the corporate library[EB/OL].[2014-07-22].http:///science/article/pii /026840129390057B.
[7] 初景利.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的理论突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6):5-9.
[8] 初景利.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认知与解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2(3):1-8,33.
[9] 初景利.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11-18.
[10] 罗亚泓.国内外嵌入式图书馆服务研究及主要观点[J].图书情报工作,2014(6):123-129.
[11] 刘颖.嵌入式学科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嵌入性理论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12(1):18-23.
[12] 唐艺,谢守美.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8):78-81.
[13] 王宝成.Welch 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及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2(5):32-36.
[14] 李力.医学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案例分析与启示: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Welch医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17):95-98.
[15] 辛小萍,吴新年,阮炼.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实践与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4(2):71-74.
[16] 谢守美.国内外图书馆嵌入式服务实践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18):133-137.
[17] 钟永恒,刘志刚,江洪.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院所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80-82.
[18] 吴鸣,杨志萍,张冬荣.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创新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8-31.
[19] 宋海艳,郭晶.中面向科研团队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2(1):27-31.
[20] 陈全松.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厦门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7):83-87.
[21] 杨木容,黄如花.面向科研院所创新需求的图书馆服务对策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3):62-65.
[22] 吴跃伟,张吉,李印结等.基于科研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与保障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23-26.
[23] 钟永恒,刘志刚,江恒.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院所协同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80-82.
[24] 刘素清,艾春艳,肖珑.学科服务的多维拓展与深化――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聚焦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5):18-22.
[25] 学科服务平台[EB/OL].[2014-8-22].http:///view.doid=2682.
[26] 杨志萍,郑颖等.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实践与思考[J].情报科学,2008(8):1143-1148.
[27] 黄平莉.面向科研的嵌入式服务协同架构体系[J].情报资料工作,2013(6):47-51.
[28] 北京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概论》课程介绍[EB/OL].[2013-01-14].http:///portal/fw/yixiaoshijiangzuo/xinxisuyang/suyanggailun/kechengjieshao.
[29] 文凤.学科馆员嵌入式服务实践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20):86-89.
[30] 陈晓瑜.利用Blackboard构建“信息检索课”远程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图书与情报,2007(5):64-67,101.
[31] 李玲.嵌入式参考咨询服务: 特点、模式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