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9: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保险公司基础管理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保险档案 管理 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各项法律法规不断健全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会的保障事业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前人们的保险意识增强,社会上保险基金和参保人员数量在不断的上升。所以,在现阶段保险事业高速发展的前提下,现有的保险档案管理就暴露出了很多弊端,传统的保险档案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增强档案管理水平,进一步创新管理,使我国保险事业更快的发展,也为社会和谐安全发展奠定基础。
一、新时期保险档案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当今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保险档案的要求也在提高,需要保险档案进一步创新。近几年来,国内各大保险公司全面实施了各种改革计划,为新时期的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机遇。时代的变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系,这是因为现代企业的管理,不论是成本的管理还是资金的管理或是质量效益的管理,都与有效、准确、灵敏的信息服务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传统的体系因为管理、机制和体制等各种原因,导致在档案工作中长期以来手段落后,观念陈腐,保存以及形成的信息独立散乱,信息内容不够完整,丢失和散失现象很严重,在资产评估、企业转制、业务发展等工作中信息的保障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我国很多保险公司也因此遭受过很大的损失。所以,要加强保险档案管理的改革与进一步的创新,摒弃同时展要求不对称的各种弊病,对档案信息资源重新的整合,大幅度的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把档案工作做好,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二、新时期保险档案现存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
当前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保险档案管理算是一项崭新的工作,人们对保险档案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目前保险公司工作的重点大都集中在扩大基本保险的普及程度,确保企业离退休员工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以及加强保险基金征缴等方面,却忽略了保险档案的管理,使得很多保险公司的保险档案始终在杂乱的状态,其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
(二)管理制度不规范
现阶段从各大保险公司的档案管理现状来看,能够严格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来对自己公司的保险档案进行管理的公司很少,因为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保险档案管理体系,缺少统一的标准以及规范,导致归档的范围不够明确,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够完整,档案管理方法不得当,损毁、涂改甚至丢失保险档案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保险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三)专职人员难落实
当前有很多保险公司的保险档案部门不健全,缺少专职甚至是兼职人员进行档案管理,严重影响着保险档案的质量。
(四)保管条件差
很多保险公司因为经费不足或是场地的限制等诸多问题,保险档案保管条件一直没有健全,甚至有很多社保经办机构到现在依然没有建立固定的场所来存放档案,长期堆积下来的档案只能由经办人员承担保管。造成保险档案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也同样给日常保险工作带来不便。
三、新时期保险档案创新途径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当前需要加强保险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宣传渠道以及宣传手段,大力的宣传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公司员工保障意识,增强领导层对保险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现阶段因为生产力布局逐步调整,员工因为工作需要在不同地区调动较为频繁,因为对本身的保险档案的不重视和不了解甚至是忽视,大部分员工因为工作调动时间比较长,对本身的保险档案置之不理,不闻不问,造成实际上属于脱保的情况。
(二)加强对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保险公司保险档案可以直接反映出党和国家相关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是否落实到位,同事国家的利益有没有得到维护,参保单位以及个人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得到了保护。所以,保险档案管理是密切联系着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各大保险公司要加强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从维护和关心广大群众的基本利益出发,努力做好保险档案管理工作。
(三)加快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
通过保险公司的现有计算机网络体系,加快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加强保险的各险种数据整合工作。做到各种保险数据统计及时有效,并做好档案管理的软存储和硬存储,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对软存储和硬存储加以核对,确保两者吻合度相差不大。
(四)建设专职队伍,提高管理水平
针对现阶段各大保险公司的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当前的保险档案管理需要的情况,各大保险公司应及时通过引进或者培训档案管理专门人才,加强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实现保险档案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五)加强业务建设,确保保险档案管理的系列化和规范化
针对于保险业务工作量大、政策性强、专业性突出、涉及面广等特点,保险公司对于保险档案的管理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布局。进一步说是要根据本单位保险档案规模、构成、特点以及与其他业务的联系等当面,完善建立保险档案管理规范标准,使保险档案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确保保险档案管理的系列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李奕南.遵循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型档案管理体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7,(06)
[2]高文华.档案现代化管理初探[J]. 办公室业务,2005,(02)
[3]张亮.做好干部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才智,2009,(05)
关键词:保险公司 资金管理 信息化
我国对于保险行业所采用的管理方式通常为开放式管理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保险公司自身业务员不断增加,规模亦逐渐壮大,使得各大保险行业认识到了资金管理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增加收益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保险行业的业务具有一定的跨区域性,更加剧了资金管理的风险,所以,改善保险公司资金管理现状对保险公司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保险公司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账户集中管理程度不高
账户管理是保证保险公司开展清算业务员、收支业务等业务的重要基础,由于保险公司数据量异常庞大,管理层级较多,弱化了原本较权威的执行力。而且,由于各层级的管理水平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对风险的防范意识逐渐减弱,与此同时,资金管理人员亦无法对账户进行全面且有效的监控,使得保险公司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升高。保险公司账户管理中一般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例如,保险公司往往在同一银行体系开设相同的账户,分别用于处理特定事项,造成了保险公司账户冗余,业务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使得账户管理人员的专户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增加。
(二)缺乏信息化应用,系统功能不全面
由于早期的保险公司缺乏统一的结算平台,个层级间进行资金调拨或结算时往往采用手工方式,不利于实现对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更增加了管理成本,无法提升工作效率。在近几年,部分保险公司已经采用了信息化管理,然而,仅仅是将公司内部账户的资金清算进行了电算化,并不具备对外支付等功能。而且,在保险公司内部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和管理机制,限制了资金管理系统的业务范围,对于资金的管理无法保证其有效性和实时性。
二、改善保险公司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实现账户全面管理
好的账户管理需要较好的维护银企管理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促进公司业务的发展,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升公司的管理效率。而为了使得账户管理效率提升,首先需要明确账户管理范围,使得账户管理权责分明。由于每个层级的业务范围和管理权限均不同,应根据不同层级的管理需要,设定账户配置的规则。在银行方面,应在系统中进行明确的登记,避免不同银行中开设多个不同类型的账户,方便对银行账户的管理。此外,应使资金管理系统具备全面监控的功能,便于系统对各个账户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统计和检测。保证资金管理系统能够对所有的账户信息进行总结和管理,并对信息流动情况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控,对于各项资金信息能够获取到交易明细。对于账户中潜在的风险能够及时预警,针对于异常数据,系统能够进行及时提示或警示,方便管理人员及时制定应对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提高资金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实现资金管理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即需要具备完善的资金管理系统。目前,各大保险公司所使用的资金管理系统一般包括资金清算和监控、账户管理等,基本实现了公司各层级间的资金调拨等功能。而为了使得资金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能够更大幅度的提升,仍需要对信息化平台进行功能的完善。应尽快完善系统对外支付的功能。由于保险公司需要大量的进行费用报销和对外支付等业务,完善对外支付功能使得资金管理的可靠性得到保障。此外,在企业内部应大力宣传资金管理系统的重要作用,使得公司全员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促进资金管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工作效率。
三、保险公司资金管理信息化的收益
保险公司采用资金管理信息化后,使得资金的调拨和清算更为便捷,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时间,使得公司的管理效率大大提升。在资金管理方面,通过系统的预算以及费用核算等功能,实现了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提高了资金调拨的时效,使得资金能够快速有效的流转。而且,通过系统自动产生的凭证,更减少了人工参与,实现了自动化管理的目的,提高了数据的准确率。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保险公司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使得保险行业的服务更加专业和及时,为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由于早期的资金管理不具备统一性,通过资金管理系统,使得公司内部的各项业务得到统一规划,并能够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分析功能,方便了预算管理,避免盲目的进行资金申请和调拨。通过资金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系统的操作直接反应出资金流动情况和资金分布情况,方便了管理人员对现有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充分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保险公司施行了资金管理的信息化,提升了保险公司本身的资源利用率,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了资金利用率,避免保险公司资金冗余现象的发生,使得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增加公司收益。与此同时,资金管理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社会稳定发展,使得我国保险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渐提升,稳固市场地位。
参考文献:
[1]姜涛.保险公司资金管理信息化收益[J].中外企业家,2014
【关键词】风险管理 COSO框架 保险公司 分支机构
近几年,我国保险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保费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整体实力逐步提升。但是,目前保险公司在管理上还较为粗放,精细化程度不高,风险管理能力总体偏弱,特别是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本文所称的分支机构是指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及以下机构)“重业务、轻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致使公司在经营管理上面临较大的风险隐患。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以下简称“COSO框架”)对我国企业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COSO框架的主要内容
COSO是美国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的发起组织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的英文缩写。在总结《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的实施基础上,结合《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The Sarbanes-Oxley Act)的相关要求,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之后,COSO于2004年颁布了全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该框架顺应了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案之后,国际社会要求改善公司治理的呼声,拓展了内部控制的内涵,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全新概念,在更高层次、更宽范围上推动和发展了内部控制,进入全面风险管理时代。
COSO框架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了详细和全新的描述,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是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将企业风险管理分为八个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八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企业要综合运用、系统平衡这八个要素,制定最优的风险管理组合。
二、加强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由公司内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对行业发展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 由公司自身业务性质决定的
保险公司的经营对象是风险,经营过程面临的风险不同于一般企业;而且保险商品是一种特殊的无形商品,是对保险消费者的承诺,产品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这在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水平。分支机构作为保险公司的基层组织,是公司业务拓展的前沿和客户服务的终端,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承保风险、理赔风险、财务风险以及人力资源风险等。保险公司的很多风险是从分支机构发源的,而且各地分支机构的风险逐步积累到总公司,其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保证分支机构在经营上合法规范。
(二)由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决定的
现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趋于复杂,经济社会的运行风险加大,企业开工不足、出口减缓、效益下滑,给保险公司的承保带来较大影响,分支机构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大;随着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人身伤害赔偿标准的不断提高,保险公司的赔付支出不断攀升;同时新《劳动法》的实施,加大了保险公司的劳动用工风险和人工成本。投资收益的不稳定、银行利率的波动,都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由保险监管部门要求决定的
近几年,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建设越来越重视,先后了《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指引(试行)》、《保险公司合规管理指引》、《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等制度,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组织机构、执行实施以及监督管理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是监管部门的强制性规定,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必须在总公司的统一安排下贯彻落实。
三、COSO框架在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方式,改变了过去的思维方式和管理观念,构筑起风险管理的新框架;全面风险管理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就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来说,要以八个构成要素为基础,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逐步构建科学、合理、适应的风险管理框架。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的基调,是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约束和结构,主要包括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容量、董事会的监督、人员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管理层分配权力和职责以及组织和开发员工的方式等。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内部环境建设中,首先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必须树立起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流程的每个环节、渗透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形成一种风险管理文化。其次是要组建和谐团结、精干负责的领导班子,领导层的重视是风险管理的关键;要设置精练高效、权责适当、与风险管理目标相匹配的组织构架,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再次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同时风险管理要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将风险管理目标层层分解,做到全员参与、人人有责,构建全员的风险管理模式。
(二)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在企业管理层识别和评估实现目标的风险并采取行动来管理风险之前必须有目标,而且目标必须与企业的风险容量相协调,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经营目标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报告目标旨在为管理层提供准确而完整的信息,同时需要满足外部监管的要求;合规目标要求企业从事的活动必须符合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自律的规定。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在设定风险管理目标时要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总公司战略选择,分支机构的目标应该符合总公司的战略要求,总公司的压力会通过目标的形式传导给分支机构;二是当地的市场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市场保费容量、市场主体的经营现状、监管和行业自律环境等;三是自身所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分支机构的历史阶段问题,同时也是面临的现实问题,只有正确分析和面对发展阶段,才能设定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目标。
(三)事项识别
事项是源于内部或外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事故或事件,可能带来正面或负面影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企业管理层要对事项进行识别,以确定它们代表机会,还是代表风险,风险对企业实施战略和实现目标具有负面作用。事项是受内外部因素影响的,识别这些影响因素与识别事项是关联的,确定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之后,管理层就可以考虑他们的重要性,进而集中关注影响目标实现的事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府行为、自然环境以及保险市场环境等,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较小,或者说影响作用发挥的很慢;内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基础结构、人员、流程以及技术等。通过分析发现,分支机构的事项主要包括承保、理赔、财务与人力资源等。
(四)风险评估
企业在对事项进行识别之后,需要对事项进行风险分析,从可能性和影响两个角度对事项进行评估,考虑事项对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在风险评估中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由于保险公司实行数据大集中,总公司设立精算部门对全国的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所以,分支机构在风险评估时可以更多地采用定性分析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进行分级,并依据重要程度进行分档,为下一步的风险应对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五)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企业在评估风险之后采取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回避、降低、分担和承受,使总体剩余风险处于期望的风险容限和风险容量之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风险中,公司无力承担的承保风险、超过风险容限的、总公司资本金无法支撑的业务,就要采取回避方式应对;理赔风险是无法回避的,可以采取合理的分保方式进行分担,更多的可以采取降低方式,通过加强理赔管理挤压水分,堵塞漏洞;财务风险在风险容限以内的可以承受,违反外部监管规定的一定要回避,大多数时候可以采取降低方式,加强财务管理,避免出现财务上的危机;人力资源风险中,一般的人员流动可以去承受,但是关键岗位的离职以及带动核心业务流失的离职,一定要采取灵活的人力资源政策去降低、减少人员流动对公司造成的损失。
(六)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确保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应对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风险应对选定之后就要实施确保风险应对执行的控制活动,一般包括两个要素:确定应该做什么的政策以及实现政策的程序。根据COSO框架的设计,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控制活动的政策和程序主要是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制度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流程的固化过程,分支机构需要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从目标到构成要素重新梳理和修订现有的制度,形成符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在风险管理内部环境培养和制度推行的基础上,要通过内部考核和监督的方式为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构筑“硬性”边界,考核应该科学、合理,监督必须持续、深入,推动执行层面的建设逐步完善,切实解决执行力层层递减这一分支机构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七)信息与沟通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企业要识别和获取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包括财务和非财务的大量信息,以便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进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COSO框架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信息系统的方式解决信息获取和利用效率的问题。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信息一般包括数据信息和非数据信息,数据信息存储在业务财务系统中,获取方便,使用上都有相关的分析模型,关键在于管控基础数据输入上的风险,防止“垃圾进、垃圾出”。非数据信息的识别和获取就显得更为重要,公司管理制度和外部监管政策的传递是内部信息沟通的关键,同时与投保人、中介机构、同业公司、政府机关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等外部机构也要保持良好有效的沟通。
(八)监控
监控是对企业风险管理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监督评价,可以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专门评价或者两者相结合来完成。持续的监控活动发生在企业正常的、反复的经营活动中,起到监控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的作用,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经营报告、市场分析、内外部审计报告、监管部门报告以及员工意见反馈等。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来说,在监控活动中要重点做好内部稽核工作,内部稽核应该是广义的,包括内部审计以及其他基于财务业务数据真实性的内部检查等。在经营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完善稽核审计规章制度建设,加大稽核工作力度,提高稽核审计频率,明确重点风险领域和关键环节,更新稽核审计工作方法,提高稽核审计工作的效果。必要时,可以引入外部审计力量,对内部稽核进行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方红星,王宏,译.(美)COSO制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丁德臣.基于ERM理论的财产保险公司风险预警与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张贵全.对财产保险公司风险防范的思考[J].经济师,2010(02).
[4]叶慧霖.关于加强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内控监管的思考[J].中国保险,2010(01).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制度
据瑞士Sigma统计,从1978—1994年16年间,世界上有 648家保险公司破产,尤其是1996—2001年,保险业高度发达的日本连续7家生命保险公司破产。在我国,标准普尔在《中国保险业信用前瞻2006—2007》中对我国保险业风险的评价是:无论寿险还是非寿险的行业风险依然较高。这给我国保险业敲响了警钟:保险公司在经营风险产品的同时,必须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美国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提出的全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对于我国保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保险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保险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起到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经营活动合法合规和企业经营战略有效实施等重要作用,因此,是否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是衡量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保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险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一方面表现为客户保险需求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基于其全球经营业务在世界范围内安排其风险管理与保险计划;另一方面表现为保险人通过国际间的保险资本运作、对冲机制、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满足巨灾保险、金融风险管理等迅速增长的需求,在国际范围内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真正意义下的自保公司,70年代由荷兰人首创并迅速风靡全球的银行保险,80年代人寿保险业出现的以万能寿险和变额寿险为代表的产品创新,90年代出现的保险风险证券化以及大量新型风险转移工具,特别是近年来,处于前锋地位的保险人、保险经纪人、政府保险机构及民间保险组织,如安联保险等,已经在综合风险管理(Integrate Risk Management)、非传统风险转移工具(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s)等新型保险产品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保险保障的范围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可保风险范畴,从而预示着未来保险业的革命性变化。
(二)保险资金面临的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随着金融市场的创新与融合,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逐步拓宽,可投资品种逐步增加,从普通的债券投资发展到权益类投资、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境外市场,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业资金面对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复杂。例如,寿险保单存续期一般都长达20至30年,相应的在资金运用中要考虑20-30年存续期的投资与之相匹配。投资于固定收益资产的寿险资金,对利率的变动非常敏感,市场利率的微小波动会导致资产价值的较大变动。据统计,到2006年8月,债券已经成为保险资产配置的最主要工具,投资规模已经达到8777亿元,其中,持有国债和金融债余额分别达到3 674亿元和 2 416亿元,债券资产占保险资产运用的比重由2001年的 28.4%上升到2006年的55.2%,保险公司持有的企业债、银行次级债、国债和金融债的余额分别占总余额的69.6%、45.5%、12.1%和11.6%。在央行上调利率、国债等债券收益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保险公司投资风险显然还在加大。投资效益低下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据测算,1999年以前的保单会导致我国寿险业利差损每年增加约20亿元,到2004年底寿险业利差损总额超过 720亿元,占到行业总资产的9%左右,即便各寿险公司将全部业务盈余都用于弥补利差损,也需要10年的化解时间。而权益类投资,包括金融衍生物投资风险巨大,给许多公司带来几亿、以至几十亿金额的损失,如德国哥达保险公司、克罗尼亚保险公司、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伦敦巴林银行等。因此加强资金运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资金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全面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保险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随着金融保险市场的日趋深化和扩大,各保险机构之间的竞争也从原来的规模扩张逐渐转变为内部管理、业务创新等方面的竞争,从而导致了保险企业的经营理念的深刻变化,使全面风险管理成为现代保险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从世界范围来看,风险管理正在从传统的“点对点”式的管理走向全面的、一体化的管理。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内控和风险管理模式有英国的Cadbury、美国的COSO和加拿大的 COCO,特别是美国的COSO模式从理论到操作方法上阐述了一整套完整的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William J.Mc·Donoush所称,“内部控制将对投资者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因为稳固的内部控制是抵御不当行为的头道防护线,是最为有效地威慑舞弊的防范措施”。2005年,保监会制定《寿险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试行)》。2006年,国资委制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对于推动保险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保险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近几年来,国内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和加强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方面有了一些进展,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存在着严重的“竖井效应”。二是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大多数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没有贯彻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许多关键控制点形成所谓的控制盲点,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多维、多视角、跨时点的风险监控体系。三是风险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许多违纪违法的现象。因此,只有从我国保险公司的实际出发,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和风险管理技术,特别是应该使CO— SO框架成为保险公司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标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缩小我们在风险管理方面与国际上的差距,才能够增强保险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
二、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涵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困境;对策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质量与规模不断地提高,政保类业务、首台套业务、车险第三次商车费改、外资保险公司放宽准入条件等政策不断出台,财产保险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更加重要,必须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全面预算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经营效益,为取得未来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一、保险业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各经济要素不断实现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财产保险业趋于开放化,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各大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为扭转市场竞争的被动尴尬局面,有效参与财险行业市场竞争,财产保险公司必须积极做出主动调整与改变,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施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经营成本、承保利润、经营绩效等要素进行宏观控制与协调,并对公司内部经营活动形成综合性客观评价,进而找准经营薄弱环节,通过特定方法与策略,有效组织与协调各项经营活动,优化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经营活动成效,达到既定的预期目标。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1]。
二、财产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财产保险公司实现战略目标财产保险公司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必须建立符合公司实际的战略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细化具体措施。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财产保险公司可将整体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使长期战略目标短期化,使抽象目标具体化,并为不同管理岗位员工赋予不同岗位职责,进而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岗位职责管理体系,有利于财产保险公司实现自身战略目标。企业所有员工树立预算观念,建立成本效益意识,能够使公司内部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均成为全面预算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并积极参与全面预算编制和具体实施,在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促成战略目标的达成。
(二)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激励机制的实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规模大,业务种类多,覆盖范围广,业务活动涉及多项资源与要素,若管理不当,则易面临较大经营风险。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财产保险公司可有效统筹内部既有资源,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挖掘既有资源的全部价值,防止资源闲置与浪费。真正体现到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包括经营、财务、理赔、投资等各项活动,及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各个方面及各个环节。同时,在全面预算管理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可通过构建有效激励机制,全面考核员工自身工作对企业效益的贡献[2]。
(三)有利于优化财产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效能为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构建完善高效的预算管理流程,调整优化内部组织架构,使所有部门与员工均在集中统一的组织框架中参与企业运转。各个部门相互沟通各自的计划和需求,进而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编制全面预算,更好地协调和树立企业整个流程管理,促进企业能够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此外,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还可对不同层级的岗位进行标准化管理,在明确自身预算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和调整内部子预算,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价值增长。
三、当前财产保险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困境分析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客观尽管诸多的财产保险公司在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不同程度地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但总体而言,对全面预算管理依然存在着不少方面认识的偏差,不能客观评价全面预算管理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主要意义,片面地认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传统固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思维较根深蒂固,与新时期的保险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种主观意识层面问题的长期存在,已经逐渐成为公司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阻碍。企业战略、企业目标、企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统筹与利用,资源配置效率低与浪费问题突出[3]。
(二)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与控制不到位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有效的执行力与控制力,以确保相关举措的全面贯彻与落实。行业的实际情况表明,大部分财产保险公司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编制、轻执行,重结果、轻过程”这一共性问题,全面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与控制流于形式,最终效果浮于表面,将过多精力用于增加保费收入、开拓业务类型等方面,忽视了预算过程、调整等管理环节。部分财产保险公司未能及时设立全面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内容的执行缺乏具体执行载体,当全面预算管理实施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做出调整,最终导致相关数据信息可靠性与真实性不够,难以具备决策参考价值。
(三)全面预算管理评价、考核不到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作抓手,以提高预算分析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在当前保险业市场竞争日趋激励的背景下,更多的财产保险公司仅将财务指标纳入全面预算管理评价体系,对于可能对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的其他非财务指标却并未纳入或纳入不够,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缺乏完整性。在业绩和员工评价与考核方面,相关规则与细则不够明确,导向作用不明显。针对全面预算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相对不足问题,由于激励与考核效果不足,无法适应快节奏、高强度的保险业工作状态[4]。
四、财产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策略探讨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专职机构当前,保险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产保险公司为强化服务质量,提高经营效益,必须不断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从整体发展角度准确把握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摒弃传统陈旧的全面预算管理思维,牢固树立新时期全面预算管理的新理念,切实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要本着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原则,及时设立全面预算管理专职机构,比如预算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管理流程;统筹协调全面预算管理所涉及各部门的业务关系;建立责权利对等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充分明确该专职机构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考核等各环节的职责。
(二)提高过程管控力度,强化预算执行监督与控制为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要遵循“动态监测、定期调整、强化过程”的管理原则,提高全面预算管理过程控制,通过及时监控、分析等把握预算目标的实现进度,对标全面预算管理的各类指标值,对执行效果进行阶段性检视分析;必要时,对个别指标值进行适度调整。通过提高过程的管控力度,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避免预算实施过程调整的随意性,并针对例外事项进行特殊处理,以便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完善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提高企业公司绩效管理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实施科学的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为改进预算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是企业进行有效激励与约束、提高企业公司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对全面预算管理涉及的各部门进行考核和评价。根据不同部门的不同职能,结合其在财产保险公司战略目标中的不同地位,赋予不同的考核权重与评价指标,实施差异化管理和考核,突出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其次,要对全面预算管理参与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制定公开考核定量标准,将考核和评价结果与岗位人员薪酬奖励挂钩,进而员工激发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明确自身在预算目标中的定位。同时为提高预算绩效考核和评价的客观性与真实性,避免管理层可能的主观意识,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实施考核和评价,充分利用社会化资源,体现考核与评价的专业性特征[5]。
(四)强化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预算人员综合素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为财产保险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化应用场景,能够较大程度上提升公司预算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能力。为此,要提高预算管理的标准化、自动化水平,应基于新技术的创新,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将财产保险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等纳入系统平台统一管理,全面梳理并编制细化为短期、中期和长期预算管理目标,保持各阶段预算活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并对预算数据进行动态化管理,与企业业务核心管理系统及财务核算管理系统等实现无缝对接,实现公司数据的全面共享,达到能够实时呈现数据、实时监督控制、实时自动预警等效果。定期组织全面预算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聘请专业人士深入讲解全面预算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增强全面预算管理实操技能,提高对预算执行风险的辨别能力,做到及时有效反馈,落实奖惩机制,使全面预算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上发挥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