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45:0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现代礼仪的看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通信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048-01
前言: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的发展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在我国,企业的各项发展中都离不开对于通信设备的利用,同时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通信设备也十分必要,所以加强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的建设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国家生产水平的提高,从而使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在通信设备工程中较为关键的工作内容就是监理质量控制,监理质量控制能够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总体质量,所以想要提高现代通信设备工程质量水平首先就要完善、提高质量控制工作水平。
1.我国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发展概况
1.1 我国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发展背景
在国家发展初期,我国经济水平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为显著的差距。经济水平较差导致国家在进行发展项目的过程中缺少资金上的支持,所以使得总体的发展速度较慢。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好转,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建设工程,其中现代通信设备工程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现代通信设备工程对于国家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通信是现阶段发展以及未来发展中十分关键的建设工程,不仅对于国民日常沟通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对国家企业与生产起到重要的联系作用。通信设备工程的监理质量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在我国发展中这项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只有提高监理质量控制水平才能进一步有效的完善施工O备工程的总体质量,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1.2 我国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提高通信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工作的水平。目前我国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监管质量控制工作人员水平有待提高、质量控制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以及对于安全管理体制不够重视,只有将这三方面问题加以解决才能使我国现代通信设备工程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1]。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通信设备工程作为发展的重要产业,其在较多的范围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提高现代通信设备工程施工水平是带动其他项目进行共同发展的关键。
1.3 重视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国民生活条件以及生活品质都有大幅的加强,这就使得国民对于通信设备以及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现代通信设备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所以国家现代通信设备工程不仅要对通信设备进行及时的创新,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于通行设备工程监理质量的控制,使我国通信设备质量达到更高的标准,以满足国民的更高要求。现代通信设备在各项企业生产中也有着较为重要的应用,重视现代通信设备工程建立质量控制工作十分必要,这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通信效率,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国家现代建设的完成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2.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监理质量控制工作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在我国现代通行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工作的完善过程中,存在的一项主要问题就是监管质量控制工作人员水平有待提高[2]。监理质量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通信设备工程的各项工作环节的质量进行一定的监管与控制,按照相关标准对工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必要的考查,对于质量达不到标准的通信设备施工工作及时处理,督促其进行改进与完善,使工作质量达到相关的要求标准。监理质量控制工作人员的水平对于我国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的未来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意义,所以在国家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得到更多重视。
2.2 质量控制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质量控制及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也是影响国家现代通信设备工程质量较差的直接原因,加强质量控制监管机制是我国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的基本目标。目前在我国现代通信设备工程中存在的质量控制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缺少一些必要的监管内容,所以导致在质量控制监管中不能有效的发现通信设备工程的质量问题。质量控制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会导致监管工作的效率较低,对于一些施工细节,在施工过程的质量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所以使得通信设备工程整体的质量处于较差的水平。
2.3 对于安全管理体制不够重视
在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制度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但是现阶段我国现代通信工程的安全管理制度较为欠缺,相关的部门对安全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安全性是各种施工工程所应该进行重视的内容,这不仅关系到工程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更为重要的是对施工人员生命健康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我国现代通信设备工程在进行监理质量控制加强的过程中,不能对安全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补充与完善,使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最终引发一些严重的安全性问题。
3.提高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水平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监管质量控制工作人员水平
想要提高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水平的过程中,加强监理质量控制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及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想要提高监管质量控制工作人员的水平,首先就要对工作人员的选择标准严格化,不仅要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学历进行重视,更重要的是考察工作人员的在工作过程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人员进行正式进行工作前要进行必要的培训,培训过程中要对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发现并督促改正。
3.2 完善质量监管机制
完善质量监管机制也是我国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监理质量控制提高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现有质量监管机制的基础上,同时针对质量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增加必要的相关内容,保证质量监管机制更加适合我国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的未来发展,进而促进通信设备工程质量的提高。
3.3 重视安全管理体制
在未来的现代通信设备工程发展过程中,重视安全管理体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通信设备工程的相关部门要对安全管理进行必要的考查,对于施工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针对这些安全问题提出合理的安全管理体制,使现代通信设备工程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4.结语
现代通信设备工程是我国较为重视的一项发展内容,其监理质量控制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经过我国相关部门在未来的不断努力下,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较好的解决,使现代通信设备工程的质量水平的显著的提高,进而带动国家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使我国发展得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拱手礼;基本形式;内涵
中图分类号:K8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60-01
我国是礼仪之邦,在我国的古代就非常推崇礼仪,礼仪规定社会秩序,并且形成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拱手礼仪在我国的传统礼仪中非常重要,而且应用频率高。
一、拱手礼的考辨
(一)拱手礼与揖礼
有很多理论认为,拱手礼就是揖礼,这种看法传播范围最广,在学界也将拱手礼与揖礼互相使用。在古代,揖礼的动作主要是拱手,二者的手法差不多,在行礼的对象方面差别也不大。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拱手礼与揖礼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礼仪,但是二者联系密切。拱手也是揖礼的一部分。作揖的动作是两手并拢,而且身体稍微前倾。作揖是在拱手礼的前提下,外加上举的动作。作揖的过程中,人们的双手是在胸前叠合,作揖礼比拱手礼的形式稍微复杂,是在拱手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且二者都需要弯腰。二者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完全相同,作揖比拱手礼更正式。
(二)拱手礼与叉手礼
叉手指的是人们的双手在胸前,是佛教常用的行礼形式。在普通的文献中,拱手就是叉手。叉手礼在佛教的礼仪中是将双手并拢,放于胸前,然后十指微微交叉。佛教中金刚合掌的叉手礼仪传入中国,与中国的礼仪相得益彰,渐渐其差别越来越小。
(三)拱手礼与鞠躬
拱手礼在行礼的过程中,其动作不同,身形也不同,通常情况下,都是人们的双脚正立,然后双手在胸前。其动作与鞠躬也有相似之处,二者在行礼的过程中身体都要前倾。
二、中国传统拱手礼的基本形式
拱手礼的主要动作就是双手并拢,然后十指交叉,手型一般是拱手,体现出敬佩的意思,或者通过抱拳的形式。在行拱手礼的过程中,人们的身体前倾。
三、敬天和敬人的拱手礼文化内涵
我国礼仪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中产生。远古时期,人们对宇宙产生敬畏之心,而且会进行各类祭祀活动。这些礼仪是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并且通过礼仪可以更好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人与自然处于平衡的状态,也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约束。
拱手礼的内涵首先体现在人们对天的敬畏之情,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以及对天的膜拜。拱手礼最初的动作是人们伸出双手,然后将双手捆绑,表示把自己作为天的祭祀品。随着拱手礼仪的不断发展,拱手礼也可以体现对人的尊敬。拱手礼是对社会价值的承载,也是对人际关系的表现,对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进行维系,从而促进人们思维的转变,形成各类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的社会阶级之间在行拱手礼时其规则也有很大的差别,以此显示出不同阶层的尊卑。拱手礼包含着人们对宇宙的敬畏之情,而且包含着对美好的追求,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对人们审美情趣的培养,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善了社会秩序。拱手礼的核心在于精神层面,尊崇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性,人应该尊重自然,而且应该尊重他人,这种礼仪的精髓在于对人的尊重和对天的敬重。
在礼仪层面,拱手礼的行为规范也比较全面。在行礼的过程中,人们的双手应该在胸前,而且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这些礼仪看似比较繁琐,却是对天的尊重,体现了人们对天的敬意。
四、拱手礼在构建现代礼仪体系中的作用
礼是在人情的基础上建立,而且也对人们起到制约和教化的作用。人情是礼产生的根本,也被礼克制,在现代社会礼仪体系的建设中,礼仪的构建不能束缚人们的自由,但是也不能越过道德底线。
在中国近代社会,传统礼仪与西方的礼仪融合,甚至出现了弱化的现象。传统的拱手礼也受到西方礼仪的冲击。目前西方的握手礼比较流行,因其非常的方便,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广泛。拱手礼要在特定的场合进行,才能实现其传承的意义。国人在使用拱手礼时,对于特定的场合非常注重,如在特色的节日庆典上使用就非常恰当。我国的礼仪根基非常深厚,在我国的经济实力日渐强大后被唤醒。如在春节,晚辈要向长辈行传统的礼仪,就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传承。这说明拱手礼也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完善,而且更加规范,具有浓厚的民族性特征。中国的民族特色在拱手礼中得以体现,传统礼仪也实现了现代的构建。
五、结语
拱手礼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而且用途比较广泛,可以表示问候、致歉等。在当今社会中,可以在西方礼仪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礼仪能够进行挖掘,体现出民族特色。并且在有民族特色的场合使用传统礼仪,能够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使现代礼仪的构建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丽娟.中国传统拱手礼及其对现代礼仪体系构建的作用[J]. 甘肃高师学报,2016,05:87-90.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礼仪教育 途径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提出之后,我国便朝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着。“和谐社会”随之也成为了一种切合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国情、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巨大社会变迁新需求的社会发展理论。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宽容与友善的社会、诚实与信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任务,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和谐社会是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应是最基本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礼仪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和谐人际关系、和谐集体乃至社会的人类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缺少礼仪,人与人之间就很难和谐相处,难以保持平衡。它的外显形式可以是人们言语方面的,也可以是行为方面的。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还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讲文明,懂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会影响到集体的精神面貌以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一些人忙于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暇顾及精神领域的自我完善。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出现了“礼仪危机"。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行为上放荡不羁,语言粗俗不堪,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甚至有一些孩子因为不擅社交而形成了任性、内向、偏执等不良性格。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中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人要生存,就不能置身于社会交际之上。学习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社交礼仪规
范、知识及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他们就能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问题己成为教育不能忽视和回避的问题。“究
其原因,主要是当个人理想和现实情况、个人需要与实际条件出现矛盾时,理智、
情感或心理无法平衡和协调,自我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调试,容易走向极端。尊重和友情、宽容和理解、关心和爱护是缓解其心理压力、排解其孤独苦闷、减少其内心矛盾冲突的良药。”
(二)培养高尚品味,建立文明形象的需要。
礼仪塑造形象,形象体现教养。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知识训练,所以在行为举止、个人仪表风度、礼仪规范、接人待物等方面力不从心。通过礼仪培训,掌握社交活动的礼仪规范,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个人修养品位,塑造良好的气质风度,更好的展示个人的魅力。优雅的举止、
从容的态度、风趣的言语、优良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现代社会,形象是金。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良好的组织形象以及员工的个人形象,只有时时处处讲礼仪,才能塑造出有品位的职业形象,只有遵循礼仪规范,才能保持和密切与社会组织的交往与合作。礼仪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展示职业风采。
(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能成为其道德水准和工作能力的判定标准,但却会对别人的第一印象和看法产生较大的影响。个人礼仪、应聘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等礼仪的掌握,,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竞争能力。
(四)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言表达思想,
行为体现道德,形象反映素质,素质表现教养。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公民良好素质的标志。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
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使他们切实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符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三、施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在实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关键因素
学校礼仪教育的内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也具有一套便捷的可操作、可调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可取得独特的教育效果。其中,教学是一项最直接、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建构学生礼仪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国内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学对礼仪素质培养的突出作用;教育实践也证明了教学途径的独特功效。首先,通过礼仪课程教学,教师可向学生直接“灌输”礼仪知识和规范,为其礼仪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和礼仪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礼仪课程包含礼仪理论知识、礼仪规范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礼仪、礼貌和礼节问题,而且还可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善恶观念和礼仪规范。在此基础上,学生方可形成良好的礼仪意识和文明习惯。其次,教师通过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进而为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工具。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各学门课程本也包含有较丰富的礼
仪文化思想,在教学中,通过挖掘各门学科的礼仪因素,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最后,由于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因而师生交流、同学协作的机会和场合较多,这也可以培养和形成师生交往、同学间交往的基本礼仪行为习惯,进而生成社会交往所应具备的礼仪素质,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学校具有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的环境、气氛也影响着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学校的教学组织环境,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生活条件、校园文化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影响。它主要表现为方向上的正确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和作用上的持久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家庭和社会礼仪教育不可具备的。其次,一些非正式团体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师生在课题内外的个人关系、同学间的老乡会、兴趣活动小组等。因为这些团体和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个性倾向性建立起来的。它们对学生言行举止、交往方式、礼仪素质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学校通过制定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引导、鼓励和规范,使这些非正规团体起到正面的强化作用。
(二)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础地位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品行萌芽于童年时期,长成于少年时期,定型于青年时期,良好的品行大多是在幼年和童年时期建立起来的。作为人生起点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进入社会角色具有起始定势作用。在家庭中进行礼仪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礼仪素质的基础。
在家庭礼仪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家长要提高“身教”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言行,发挥好榜样和示范作用。可通过多读书、参加礼仪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质。另外,还要避免在家庭教育中执行“双重标准”,也就是家长在要求孩子规范言行的同时自己却不修边幅、散漫随意、出言粗俗。这样做不但难以实现家庭礼仪教育的目标,而且容易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道德虚伪。
(三)重视社会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依托作用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社会教育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教育而言,是一种更广义的教育,是除二者以外的其他所有教育的统称,主要指各级社会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社会传播媒体、社会舆论习俗、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作用。社会教育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关键性指标,同时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教育形态。它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礼仪素质的重要依托。
良好的社会礼仪环境有利于巩固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的效果。学校和家庭的礼仪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从礼仪素质形成、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在学校所接受的礼仪教育,还是在家庭所受到的礼仪文化熏陶,要固化为个人的礼仪素质,都离不开社会的作用。如果社会礼仪环境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要求相互冲突,那么,学生从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影响就会被大大削弱,很难积淀为社会所要求的文明礼仪素质,甚至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四)不可忽略网络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拓展功能
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对现实交往也构成一定的威胁。网络交往是借助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具有间接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外部力量难以对网民行为形成有效的外在约束。由于网民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容易出现网民的网上行为失范,或者产生网络与现实中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虚假交往、网络欺诈等行为和现象。同时,网络交往中虚拟化的交往方式,使得一些网民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 交往,加剧网络交往中的信任危机并影响到现实环境中的交往行为,引起现实社会的信任危机。也有人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不愿直面现实,与现实生活日益疏离,进而造成现实社会的人情日益淡漠。
网络礼仪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网络礼仪是网民个体
在网络社区生活并参与网络活动的基本准则,为此,深入开展网络礼仪教育,必然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网络礼仪教育,可以强化少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使之不断调节外在行为和内心世界,以适应网络交往的需要。教育学生网上网下行为一致,可以减少“双重人格”的困扰,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总之,在当代中国,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既有现实必要性、历史必然性,又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从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看,由于青少年礼仪教育长期缺位,不但引起道德滑坡,而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竞争力提升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途径,也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I.王艳珍,卢小平,刘瑞. 模拟实训教学法在礼仪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12).
2.高琼.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3.孙和平.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J].理论月刊,2009,(6).
4 Wang Rui.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J]. science studies. 2008, (7).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婚姻;差异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22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因此,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文化差异研究的目的是增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适应,从而更好的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本文对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作了简单的说明和比较。
1 结婚目的的差异
中西方在婚姻文化中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婚姻目的的差异。
1.1 中国人的婚姻目的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了家庭而不是爱情。《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孔子说:“大昏,万世之嗣也。”有夫妇而后有子嗣,由合法婚姻所生之长子才是嫡子,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社会,传宗接代关系到家族的延续,“继后世”自然成为娶妻的首要目的。
1.2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恰恰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家庭。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结婚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两个个体的结合。追求真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所以,我们总是说西方人的婚姻是个人权利的象征,而中国人的婚姻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
2 择偶标准的差异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导致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2.1 中国人的择偶标准
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门当户对,也就是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虽然这一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但是,当今社会男女青年的择偶标准仍然受到这一原则的影响,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2.2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
西方人的择偶标准与中国人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的择偶标准,最主要是两个人的互相契合,其余的条件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则可以不在考虑之列。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新闻报道中出现欧洲王室的王子娶了一位平民做王妃的现象。
3 婚姻礼仪的差异
(1)自古以来,婚礼嫁娶在我国都被认为是人生中最大的礼仪,我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一直遵循着周代确立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
(2)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了浪漫气息。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着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4 中西婚姻文化差异的原因
4.1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封闭的大陆型环境,这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也造就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注重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以及对自然规律的严格遵守和顺从。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工商业和航海业比较发达,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4.2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也比较外向。
4.3 文化传承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文化并没有消失在朝代的变化中,而是逐渐发展成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不仅将促进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西方则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的历史,历朝历代每一更替都伴随着外国的入侵,从而使古老文化和新文化相互斗争。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文化没有主体性而是具有多样性。
4.4
虽然在中国存在着多种宗教形式,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等,但我们仍然要说中国是一个没有的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宗教只是因为现实的需要,他们需要用宗教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而不去努力在现实世界中做出改变。中国的注重的是顺从。由于这个原因,中国人缺乏反抗和奋斗精神。
然而在西方国家,所有的西方人都几乎是有的。宗教对西方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的西方文化里,崇尚人人平等,重视斗争和反抗压迫,着重强调信仰,希望,爱和信任。
5 结 论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婚姻,作为人类生活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婚姻的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结婚的目的,选择配偶的标准,以及婚姻礼仪方面存在着分歧。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造成的,这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婚姻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所带来的差异。了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Jia Yu Xi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2]Karl Jaspers.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M].Zurich:Article Gomez Press,2009.
[3]Linell Davis.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段淑平.中英婚俗文化及差异[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符号化社会高校学生工作开放性培养
[作者简介]徐保华(1975- ),女,山东日照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比较及翻译。(山东青岛26658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思维差异影响学生翻译转换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1CWZZ1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69-02
一、符号化社会的二重解读与高等教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人类社会从人与人的依赖转为人对物的依赖、从而相对获得独立性的过程。毋庸置疑,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社会生活高度符号化的时代,无论是社会管理、文化传承还是消费行为、精神诉求乃至产品制造都被标上了特定的物质或精神符号。各种文化符号以意识形态的方式悄悄潜入大众的生活中,维护着社会的发展,而人类个体就在与这些符号的碰撞中寻求认可,既有被世俗符号认同的渴望,又有被其定义的痛苦。
不同的理论家对符号化社会的看法不一。在悲观的理论家眼中,社会符号被看作人的对立面规定着人的种种行为。比如鲍德里亚用符号编码解释和批判了人对物的这种消费性依赖,认为“符号的系统生产”在消费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人类在物的消费中不断被符号腐蚀而异化。所以有必要对个体“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而卡西尔在《人论》中的看法则相对乐观,他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只有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这里的符号被看作人类成长和进步的依托,人在社会符号中具有绝对主体地位,能主动借助符号构建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和历史的文化世界。
符号化社会的二重解读为当下的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视角和借鉴思路。一方面,社会生活的高度符号化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封闭自足的背景。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营销策略使各种符号代替了人的出场,成为校园生活的主角,校园高墙内的青年学生也存在被符号牵引麻醉,为符号所异化而陷入成长困境的危险。另一方面,符号是富有活力的人类成果之逻辑工具,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外延意义。因此,高校既是各种社会、科学、美学符号传播的集散地,又经常是制造新鲜符号的大本营。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通过对各类符号的解读超脱生物个体的存在,掌握认识自我和认识社会的规律,进入艺术和科学的殿堂;也有义务引导学生勇敢创新和开拓,在人类精神和物质财富中添上属于自己的一笔。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发达的信息网络成了各类文化知识符号的便利店,造成了知识贬值、教育权威丧失,使教师和学生双双陷于孤独,迫使传统上以知识传授为主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如何在文化传承中重建人与符号的统一,督促个体超越符号获得主体地位,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之路仍然是宏大的命题。
二、符号化社会定义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在社会符号化的大背景下,高校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高校青年学生正处在个性与社会标准接轨的关键期,对各类文化符号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好奇但常失于判断,容易在追求他人认可和社会认可中失去自我;其次,拜物至上的消费社会对道德良知的挤压又让学生沉溺于各种时尚消费,生存环境常常重视丛林法则而漠视道德礼仪,道德滑坡引起社会忧虑;再者,物与人的倒置关系减少了人与人的沟通,学生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不容乐观。各种差别化符号隐含各种偏见冲击学生。当偏见、分别的概念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割裂学生对客观事物和生命等整体价值的认知。
学生管理者既无法要求青年学生们像古圣先贤一样“摆脱一切人的外部的偶然的特征”、漠视周围浮动的文化符号框架、关起门来追求自我完善;也不能放任学生把自我迷失在一次次时尚实验中。这突出表现在“个性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两个教育目标的矛盾对立上。高校学生工作既要培养学生的群体共性,提高被教育者的技能,以及参与、承担社会生活的能力;又要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秀之处,尊重每个被教育者的生命、尊严和选择,注重把一定的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体自觉的素质与行为。为了达成这两个目标,学生管理者有必要重新思索社会符号在人的培养中的位置和价值。
三、文化符号中人的开放性培养与高校学生教育的契机
个体的发展与成长始终是教育最关心的问题。如前文所述,符号不仅是对人的限定,更是人类进步的依托。人毕竟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要求人的开放性培养。符号化社会也期望个人能在与符号的碰撞中自觉进行自我调适,包括个性解放、人与人关系的动态调整、文化的开放等,在自我与他人、个体和社会的互动中获得长足发展。
目前的高校学生工作方式主要有灌输式、融入式等,以教育督促为主,融入学生生活为辅,但融入学生生活之后该从何处入手引导学生思想却是个难题。社会符号化的环境下,情感上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固然重要,而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追问、督促学生自觉地融入专业和社会、最终能有创见性地开拓个人之路可能更加重要。这就是符号化社会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提供的契机:学生只有通过个体创造性的符号编码才能真正踏上通往成长的道路。下文从认识、表现和表达三个层面对具体的工作试作初步分析。
(一)在认识上,要帮助学生厘清社会文化的符号
青年学生血气方刚,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和接受力比较强,所以流行音乐、畅销书、网络语言等流行元素高校里基本都能找到。实际上学生在一波接一波的时尚浪潮中寻求的是他人的认可,是物欲化的社会形象,很容易受隐含价值左右、迷失自我而造成人格缺失。高校常见的做法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舆论造势吸引学生紧跟时代形势;用苦口婆心动员学生分清大是大非。这些输入式的方法对自我管理较好的同学可能有效,却常令个性较强、叛逆心较重但创造能力丝毫不弱的学生心生厌倦,搞不好也会造成一些师生矛盾。
而引导远胜于训导。学生首先有必要认识到:我们已经生活在符号当中,人类的文明和社会文化总是以符号的形式传承下来。比如历史故事总是内嵌着传统道德,红酒清咖传达的是西式小资,《挪威森林》象征着后现代的孤独等。这些符号是“物”的精神特征,是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但内蕴其中的价值观念并不总是善的,符号之间也并不是相互融洽,而是无休止的冲突和斗争。在此基础上,学生管理者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个符号背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让学生主动去进行道德判断。例如,为什么网络成瘾常与贫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传销与金钱文化有关而与致富结果无关,为什么时尚代表商品元素但并不完全代表审美,为什么颓废的音乐是黑暗、审丑文化的产物等。随着细致而有趣的体察,学生会自发地判断是非、发掘虚荣心、建立羞耻心,进而自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风、班风,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主动地在具体事物背后抽象社会文化,借助能追寻与其有联系的所指也是学生能力和智慧的极大拓展;对学生管理者来说避免对当前学生的功利、金钱意识等直接做好坏判断,选择通过文化自觉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是明智的选择。
(二)在表现中,要引导学生遵守人际交往的道德礼仪,参与创造理想社会
卡西尔认为:“伦理思想的本性和特征绝不是谦卑地接受给予。伦理世界绝不是被给予的,而是永远在制造之中。”几千年人类文明创造了数不清的社会梦想,这些生活理想逐渐内化为人类个体共同遵守的一些规范、习俗、交际和道德符号编码传承下来,并吸引更多的个体追求信仰。因此,社会礼仪不仅指向人类社会过去的经验,更指向对未来的预见和准备,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对无限可能性的追求。它并不完全是一个规定性的、必须强制输入的社会守则,而是对人类共同理想的认同、守候和追寻。从这一点出发,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假若能早一点正确地理解礼仪的内涵,自觉地遵守交际法则,就能更快地找到个体的身份,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
礼仪与道德的社会教化作用十分明显,能够帮助学生摆脱狭隘的个人中心主义、功利式的交往模式,树立个人形象,展现个人魅力。不过,道德礼仪毕竟不同于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制度,单靠说教难以奏效。学生工作者应在充分尊重个体感受的基础上,以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良好教养和利他行为的社会意义,理解道德符号背后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融入社会,这也是“意识社会化”的过程。同时,学生也需认识到个体在道德礼仪符号中的创造性,人人都有能力、有机会参与创造理想社会,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更有责任自觉在多元化的符号中保持一定的修养水准。
(三)在表达上,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学者Halliday提出,语言是符号学的中心议题,隐喻众多的文化符码,意义交流的情境具有社会价值。只有借助语言,人类才能更好地认知外部世界、进行文化交流。卡西尔将语言分为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认为二者的区别构成了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简而言之,只有人类才能使用命题语言对事物、观念等进行抽象思维,命题这一行为显示了人类真正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只有人类才能在用语言命名外部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和哲学研究。
这里的意义有几点:其一,命题语言意味着思维抽象化的能力。语言是成长的方式和手段,青年学生处在成熟之前的混沌阶段,学会用合适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和抽象式思考、正确地表达个人诉求能极大促进本人的能力智力发展;其二,高校学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完成专业方向的学术培养,而规范的学术语言功能性地将前人经验积淀到符号中,成为具有历史渊源的抽象概念,是进入学术殿堂的重要步骤;其三,语言是建构学生心理世界的材料。学生只能在完善语言的基础上才能沟通各类文化符号,以便用自己的研究创造通向人类“理想之路”。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应畅通表达渠道,鼓励学生在各种场合通过语言建构自我。
四、结语
以上仅仅是粗浅的分析,符号化社会定义下的高校学生教育有困惑,也有契机,二元对立式的思考方式往往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教育的本质是爱和尊重,帮助个体实现个人价值、公民价值以及人类价值始终是终极人文关怀的命题。在符号化社会中,注重人的开放式培养、关注学生的人格导向、重视人文价值的生成和建构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关键词:校园文化;成绩;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一、全员参与,凝练主题
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为了把我校的校园文化构建好,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对全体教职工进行校园文化的培训;其次是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大家对学校现有文化的看法,对学校多年来办学中的优缺点进行理性地分析;再者,就是征询大家对现在新的学校校园文化的设想。我们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小组,大家结合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距离仰韶文化的发祥地半坡博物馆很近,这一地域特点,决定把我校的文化与半坡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产生出了以“火”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设想。
二、理念先进,文化鲜明
1.校园文化主题:火文化
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是在原省示范小学四棉小学、三棉小学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基础上,政府投资2000万元,于2010年8月25日建成启用的一所高起点现代化学校。
学校教学设备完善,校园环境优美,功能区域布局合理。硬件上,在灞桥区甚至西安市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学校的建设承载着诸多的希望和责任,也饱含着当地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政府大手笔的投入,给了学校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建学校,环境上一张白纸,可以画上最美、最好的图画,这,又给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和思考的巨大空间。软件上,原来的两所学校,均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从学校原有文化上来说,师生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特色鲜明。并且学校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批全面发展、乐学爱学的学生群体。面对全新的教学环境,东城一小人具备了传承文明,敢于拼搏,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基本素质,而这些,与火的特征非常吻合。
火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火文化是一种内核,那就是精神和力量。“火”的出现代表着人类历史朝着文明迈进了一大步,而后人类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又是文明的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在文明中不断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更加文明。这都是东城第一小学全体师生学习和传承的文化财富。而且学校毗邻半坡文化遗址,半坡先祖在使用火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创造,发明了尖底瓶,这一发现和创造,被当代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誉为古代中华发明的奇迹。从这一发明创造中,我们不难看出,半坡人的探索和创新也正是我们今天要传承和发扬光大的。火文化是半坡文化和东城一小学校文化最佳的契合点。
所以学校把校园文化主题定位为:火文化。切入点就是传承和创新,我们要做文明的传承者,创新的实践者。
2.办学理念:点燃成功人生
点燃成功人生,体现了东城第一小学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把每一个人作为办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实点。也只有把教育落实和体现在师生身上,教育才会真正产生意义和效果。
东城第一小学以“点燃成功人生”为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专注于育人、专心于教育的体现。点燃成功人生,就是用文明让每位师生的人生更精彩。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担当传承人类文明的责任,探索创新的精神,满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激发求知欲,不断探索、创新,使华夏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3.学校精神:传承文明探索创新
首先是学习文明。我们开发了校本教材“传承文明之系列”如《彬彬有礼》《中国传统节日》《文明歌谣伴我成长》《追寻火的足迹》等,让师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和世界文明的足迹,通过学习和了解,认识文明的本质和他源远流长的文化,从而实现自己的文明。
我们开设了文明礼仪课程。例如国学经典诵读,(每日一诗、一词、一段)上礼仪课等等。
师生文明礼仪规范工程如:文明学生,文明教师,文明家长,文明班级,(每周的文明旗,每个月的文明星,每个学期的文明班)文明管理,(文明小卫士――学生的,文明使者――教师的,文明监督――行政的)文明校园,文明课堂和文明家庭。
其次是传承文明。开展了“文明伴我行之系列”如:与文明同行,迎世园拉练,我文明,我健康,队列队形比赛,文明岗认领(少队、党员),文明你我他征文,演讲比赛,文明大舞台,才艺大展示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和具体做法,实现我们传承文明的目标,并以此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声有色的开展。
创新文明。我们不但要把优秀的民族精神,传统文明继承下来,更重要的是发扬光大,而且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的提升和发展。用我们的创新精神,创新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首先是课堂创新。为了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我们开发校本教材“探索创新之系列”如《海量阅读》《心中有数》《乐陶陶》从语文、数学、艺术教育入手,大胆尝试,大胆创新。
其次是活动创新。如艺术社团活动,木艺、陶艺、创意、合唱、绘画、柔道等等。社会实践活动。走向社区,走向社会。教育教学活动,六校联谊送教等等。还有制度创新。书香校园,和谐团队,教师的一日等等。通过这些日常的工作,使我校的文化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起到润物无声而且经久不衰的效果。
关键词:杜郎口教学模式;教师定位;职业道德与法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2-0077-02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李洪泳(1971-),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广东 新会/529141)
近期,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力推行杜郎口教学模式改革,改革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成效也是显著的,特别是体现在课堂形式上。原来,我们追求的成功课堂是这样的:教师清晰的讲解、漂亮的板书、流畅的讲义、适时的提问,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认真地做笔记、踊跃地举手发言、准确无误地回答,整个课程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控制下圆满地结束。而现在则变成了: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老师静下来。前后反差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在上学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笔者也积极开展了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尝试,通过一个学期的摸索,笔者真切地感觉到:之所以前后反差如此大,根源在于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而杜郎口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巨大的挑战。相对来说,以学生为中心回归了学习的本质,学生更容易适应,而对于习惯“高高在上”的教师,适应起来则困难得多。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实现以下四方面的定位改变,是能否适应改革的关键。
一、 在心理定位上,由专家向同学转变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教师是掌握和传递知识的人,是专家,因而他的角色是权威的、主动的、主导的。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了,因此许多家长、教师对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杜郎口模式都有抵触。但其实,无论从社会的发展,还是从课程的内容方面,都要求教师抛开专家的身份,与学生结成学习的共同体。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传递的方式和速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家都能平等地从网络上获得相同的知识,教师的部分传统职能已被网络取而代之。因此,对现代教师的要求已不再仅仅是博学(因为你不可能比互联网更博学),而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包括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方法)。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正是这样一种强调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成功模式,它的理论基调就是要求教师以民主、平等的身份去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
其次,从本门课程的内容来说,教师也有许多需要完善、提高的地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基本观点很容易理解,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认同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在这些方面教师也不一定有很好的实操经验,比如不同职业的职业礼仪。这就要求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一方面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照顾差异,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心理学认为,平等、朋友式的沟通是最有效的,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共同合作,共同成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相长。
二、 从工作职能上,由教师向导师转变
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定义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圣人。它体现出人们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信任和依赖,甚至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只是学习的机器,知识的容器。但前面我们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职能从“教为主”变成“导为主”。
杜郎口教学模式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其改革的根本,把课堂自还给学生,其教学过程中“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贯穿在一起,这些模块的教学组织形式都以小组活动和自主学习为主,构成了其自主学习模式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一个专家转化成一个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或帮助者,是课堂的主持人、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并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因势利导,适时适度点拨指导。以前笔者总是担心,教少了或说少了,学生在学习中工作中就容易犯错。而现在,则是鼓励学生去尝试,让他们在出现错误、意识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寻找出到达终点的路径。实际上,这正是教会他们学习方法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交流和展示的良好环境中,成长为学习的主人。
三、 在工作性质上,从台前向幕后转变
杜郎口中学实施“10+35”课堂模式,就是在一节课45分钟内,教师的活动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表面看来这只是上课时间的简单分配,其中却蕴含了教学理念的变化:课堂已不再是教师表演“独角戏”的场所,也不是教师表现其“绝对权威”的地方,而是教师导演下学生主演的大舞台,教师的工作由台前转到幕后。
虽然我校推行杜郎口教学模式已有半年多,可能仍有教师在纠结:相对于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每节课10分钟能讲多少,学生能考好成绩吗?实际上,这种忧虑大可不必。特别像《职业道德与法律》这种课程,如果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自编自演”,一节课下来,教师感觉累,结果却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不受学生欢迎。
因此,笔者坚持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不但给学生足够的表现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说、敢说。“会说”就要求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既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又要难度适中,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及时给学生启发、引导,使预习真正收到效果。学生的预习有效果,自然就为“敢说”打好了基础,不过还需要教师用正面的课堂评价和不断的鼓励来保证。当看到原来普遍缺乏自信的中职学生用教师意想不到的方式自如地展示时,学生的成绩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
四、 在工作思路上,由施工员向设计师转变
在中职学校要开展好杜郎口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课堂时间分配、小组讨论学习和课堂展示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由教材的施工员向课程的设计师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材和大纲的合格的施工员,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内容都严格依照教材来定,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敢稍有遗漏,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不关心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而现在,大纲只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之一,教材只是有待加工、发掘的教学资源,还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及专业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增减等。如本门课程中,重点介绍了职业礼仪的概念和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大多已经了解,而针对学生今后具体从事的汽车行业的礼仪则涉及不多。因此在备课时,笔者着重围绕和增加汽车行业礼仪这部分内容,学生的兴趣大,也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样,在教学设计上也是如此。教师不能只着眼应对考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操练,甚至给出标准答案,让学生理解记忆。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两点:第一,教学目标不应具体到限制学生的学习空间;第二,教学过程要涉及学生的参与活动。比如还是前面的职业礼仪内容,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作为接车员的情景,让他们去完成接车礼仪的全过程。这里并没有给出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知识点,而是把主动权放到学生的手里,让他们去尝试解决一个今后在工作中很有可能遇到的真实问题。这样不仅能体现教学目的,更能从学生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积极扩大教学的范围。学生最后展示的内容各有不同,且形式各异,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产生讨论甚至争论,但这恰好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角度的看法,加深学生对目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正是设计师比施工员高明的地方。
当然,在杜郎口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需要改变的可能远远不止这些,但只要我们坚持一个宗旨――以生为本,明白中职学生不是为考试而学,他们是“为生活而学”,因此教师的授课不单是为掌握知识而教,更是为了学生今后生活需要而教,那么,所有的转变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文献:
中国的人类学同行一直都想知道:我们与西方人类学有什么差距?
从中国的边关文化到英国的约克古镇,从春风不度玉门关到英国春天的广阔牧场,从国人对西方化、汉化的态度,到对英式牧场围栏的看法,我们采用更多的是价值判断还是道德判断呢?此次我们的英国之行,希望能给你一些新的感受和的答案。
短短几天的英国之旅已经结束了,留下来的是除了一些难忘的精美照片,还有我对中国人类学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思考。
关照过去还是现在
——英国与中国的人类学存在多大差距
中国的人类学同行一直都想知道:我们与西方人类学有什么差距?此次英国之行给了我部分的答案。
最近,我在整理2009年在中国昆明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的有关论文时发现,很多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者所调查和研究的依然是西方古典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内容,他们更多地关注的是乡土的村落社会、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礼仪等,对中国经济社会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如食品安全、经济社会转型、产业转移、城市化进程、市场化程度、产权明晰问题等众多方面都关注较少。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7届世界大会将于2013年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大会筹委会主席曼彻斯特大学人类学教授约翰·格勒希尔(John Gledhill)在向全世界人类学者发出邀请时讲到:“尽管曼彻斯特是与工业革命紧密相连的城市,但是,如今曼彻斯特已经开始再次思考自己作为后工业化的城市。当代人类学需要再次定位自己的学科内容,以适应快速变迁的世界,我们的会议主题为:‘培养人文精神,面对现实世界(Evolving Humanity, Emerging Worlds)’”。
在访问英伦期间,我们感受到了英国人类学家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2011年4月5日,我们到萨塞克斯大学全球化研究学院,拜访了英国及英联邦社会人类学家联合会主席James Fairhead教授。James Fairhead主席谈到,目前,英国社会人类学的研究两个主要特点是:对现代科技革新的研究较多、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变化关注较多。2011年4月6日,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博士Daniel Reborts对我们谈到:一些人类学家不愿意跟政府合作研究现实社会经济问题,力图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其实,这种做法不可取,人类学家应该正视和研究现实社会经济问题。
在工业化时代,经典的人类学民族学以探讨和还原过去的传统经济社会为主要任务,但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人类学民族学应该如何谋求生存和发展之道呢?从英国人类学同行身上,我们感觉到,他们与时俱进的步伐似乎比我们快一些和大一些。
约克古镇
——对西方化、汉化的感想
很多中国人在参观了浙江、江苏和安徽等一些地方的古镇之后,都爱高谈阔论,或说古镇风貌保留不好,或说古镇缺乏传统文化内涵。这是一种价值判断还是道德判断呢?
2011年4月6日,我们到英国著名的古镇——约克进行了考察。在约克古城区,依然保留有比较完整的古城墙、古桥、古教堂、古街道、老民居、老集贸市场等。与此同时,我们在约克古镇也看到了大量外来的美式快餐店——麦当劳、肯德基、赛百味,以及意大利饭馆等,还有不少新式商店——婚纱摄影店、现代时装店、房屋中介门脸,而且有不少纪念品店销售的不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在约克镇表面的古老下,我们也感到了其遭受不少的外来文化冲击。
由此,我们认识到:第一,保持一个古镇不受外界因素的入侵,是不可能的。在中国,做不到;在英国,也做不到。第二,英国虽然是西方国家,也会遭受其他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各国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别,也会相互影响。
在中国,我们经常担心:中国文化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在做少数民族研究时,我们感觉到,很多学者担心少数民族文化将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甚至冲击。约克古镇告诉我们: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也会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不但会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汉族文化也同样不但会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还会受到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不同民族文化是相互影响的。一种没有吸纳其他文化能力的民族文化应该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英国牧场的围栏
——拆掉还是保留
最近一些年,我曾在内蒙古、青海和甘肃的一些牧区做过调研。当地干部和牧民普遍反映:还是以前的游牧好。他们分析道:1980年代之后,当地政府参考汉族农区分田到户的做法,在牧区也采用分牧场到各家各户的政策,于是,出现了一片一片带着围栏的牧场,不但不利于游牧,而且造成了草场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他们的结论是:应该把牧场的围栏统统拆掉,恢复原来的游牧方式。国内绝大多数研究草场和牧区的学者都赞同当地干部和牧民这种观点。这是一种客观分析还是主观臆断呢?
2011年4月,我们在英国从伦敦坐东线火车到爱丁堡,又从爱丁堡乘西线火车经曼彻斯特、伯明翰回到伦敦。来回的一路上,我们看到在铁路的两边满山遍野都是碧绿的牧场。英国根本不像一个经历了工业化的国家,好像还处于畜牧经济阶段。我们所见的每一片绿草肥美的牧场都带有(木制的、铁制的、土垒的)各式围栏。
如果把英国牧场的围栏都拆掉,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科斯因1937年发表《厂商的性质》一文和1960年发表《社会成本》一文,创立了产权理论(或称“科斯定理”),指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不是由于市场缺陷而是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所致。哈丁1968年关于“公地悲剧”的研究最能说明这一点。通俗来说,在英国,有了围栏,才能让每一家牧民更清楚自己的草场范围,更有利于牧民保护自己牧场的生态环境。同理可推,在中国,草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不是因牧场围栏造成的,而是别的原因(比如,牧民还不适应从游牧向固定牧场的转变、草场使用和管理不当、自家牲畜数量太多等)。
思考
从英国的约克古镇到广阔的牧场,从国人对西方化、汉化的态度到对牧场围栏的看法,我们采用更多的是价值判断还是道德判断呢?更多的是客观分析还是主观臆断呢?
叶芝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伟大的民族诗人。他在反帝抵抗运动期间阐述了遭受海外统治的人民的经历、愿望和恢复历史的瞻望”[2]。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审视叶芝的创作,我们会发现其中并没有特意去揭示现代工业文明对大自然原始生态的破坏,但叶芝在借助文学突显爱尔兰文化身份并推动爱尔兰民族解放事业的途路中,通过后殖民“反写”和“反叙述”,描绘了爱尔兰乡野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现了爱尔兰人的宗教信仰和思维形态,突出了爱尔兰的多元文化构成。这些爱尔兰文化的独特性透露出了人们的家园意识和对理想的生存状态的追求,对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思等鲜明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爱尔兰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存状态
叶芝的创作总是给人一种明显的地域感。在斯来沟、都柏林、伦敦等地理空间中,叶芝主要以爱尔兰西部特别是斯来沟作为自己心灵的故乡。爱尔兰西部由于交通不便,尚未受到现代文明的侵蚀,美丽的大自然幽居其间有着独特的魅力。叶芝童年时代徜徉于斯来沟的山梁水泊间,迷人的风光让其流连忘返,多年之后魂牵梦绕的也是这里美丽的田园景色。
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培养了叶芝对自然世界和荒野的热爱,他的创作中设置了很多自然意象。在《因尼斯弗里弗岛》、《乌辛的漫游》、《被拐走的孩子》、《梦想仙境的人》、《快乐的乡镇》、《心愿之乡》、《库勒的野天鹅》、《在那七片树林里》、《库勒庄园,1929》、《漫游的安格斯之歌》等作品中,他写到了本布尔本山、斯利什森林、罗西斯角、吉尔湖、克瑙克纳瑞、库勒庄园、壮姆克利夫等斯来沟附近熟悉的风景名胜,涉及到大海、沙滩、森林、草地、山脊、幽谷、小溪、瀑布、湖泊、沼泽等荒野和自然景色,大量使用玫瑰、芦苇、榛树、槲寄生、天鹅、猎鹰、鲑鱼、雄鹿等动植物的自然意象,体现了爱尔兰人与自然和谐无间的相处方式。
宁静简朴的大自然是西部爱尔兰人和叶芝的精神家园。作为“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叶芝的创作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把握,对原始自然的真挚爱恋。叶芝开始创作是以这里的人们作为假想的读者群。最后选择安息之地时,他在遗嘱性的诗篇《本布尔本山》中这样说:“寸草不生的本布尔本山下/壮姆克利福的教会墓地里叶芝长眠。”叶芝的创作很少描写工业化程度较高、商业气息较浓的都柏林、贝尔法斯特、基尔代尔等爱尔兰东北部的城市生活,因为他们大多完全英国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严重疏离。
在叶芝眼中爱尔兰的农耕文明是原始、高贵、淳朴和和谐的,它哺育了生活在爱尔兰的各个阶层的人物。但叶芝宣称:“有三类人创造了所有美好的物事:贵族创造了美好的仪容,因为他们位高,所以居于生活的恐惧之上;村夫创造了美好的故事和信仰,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所以不会患得患失;艺术家创造了所有的美,因为上帝使他们无忧无虑。”[3]
叶芝认为贵族具有良好的血统,纯真的礼仪,富有教养、温文尔雅,代表着文明、谦逊、自制和优雅,“象征着思想的延续、行为的准则和文化的历史”[4]。只有贵族才能真正欣赏美的事物,创造、赞助和保护艺术品,只有在他们中间才能产生统治者和廉洁的政府。《纪念罗伯特?格雷戈里少校》、《一位爱尔兰飞行员预见自己的死》、《绵羊牧人与山羊牧人》、《纪念伊娃?郭尔-布斯和康?马尔凯维奇》等诗歌中,叶芝对贵族作了热烈的赞颂。
叶芝在一生中常常提醒自己是艺术家的儿子。“诗和雕塑的存在是为了保持我们的激情不死。”[5]他曾致信格雷戈里夫人:“我在爱尔兰的使命是为趣味,而不是为任何特定的宣传服务。”[5]在《天青石雕》中,叶芝认为艺术世界永恒而纯粹,政治却转瞬即逝,主张用艺术来陶冶民众,恢复古老的文明。在《王宫门口》中,主人公认为诗歌和诗人在国民生活中具有着崇高地位的传统要延续下去,为此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叶芝深知,伟大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可以创造民族性格,心灵只有从伟大的艺术品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价值。
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是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即ESP)的一个分支,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其实质是职业英语。[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各国间贸易往来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培养和储备商务英语人才尤显至关重要。因此,如何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英语技能的培养为主,商务知识的教授为辅,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看似既懂英语又懂商务,其实他们所学到的只是比较笼统的、零散的、缺乏深入的、非系统的商务知识,很难成功应用在实际的商务交际中。[2]由此可见,我国商务英语教学还存在诸多困难与弊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正视解决。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挑战。
二、应用教育心理学提高高职商科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研究跟实践,我们发现应用心里学教学能够提高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涉及的教育心理学如下:
(一)学习迁移理论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迁移。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时就是正迁移现象。而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时就是负迁移现象。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心向与定势等都是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现代教育理论需要教师“为迁移而教”,学生也要“为迁移而学”[3]。商务英语专业老师在应用迁移规律来提高教学成效时,可以从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与顺序、注重学生概括能力培养、实施启发式教学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应用迁移规律,将知识点应用到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例如商务英语中的一些交际言语,它与商务礼仪学科是有很多相同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大可以将商务英语的交际言语迁移到商务礼仪学科中,形成学以致用[4]。教师还可以选用由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指定的学习教材。这些教材可提供丰富的商务英语沟通技巧和实用商务英语技能,能够使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到商务英语,熟练自身的外贸函电写作等商务英语技巧并提高自己在商务环境下的沟通技能。因此,学生就能够将课程中所掌握的外贸、商务英语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及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较轻松通过BEC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取得一个广受认可的专业技能证书,达到理论学习和使用技能的良好契合。
(二)学习动机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动机理论,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动机,才能形成自主学习,才能提高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目前学习动机应用最多的是培养学生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但如何让学生对商务英语产生兴趣呢,这就需要老师研究学生的兴趣,通常学生对一些流行潮流的事物都会比较感兴趣,对一些游戏也会比较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大可以将这些元素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商务英语在讲解一些与娱乐相关的知识点时,如“谈谈你对现在娱乐圈现象的看法”,老师可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谈论;老师还可以设计闯关游戏环跟角色扮演,如讲解到“报关”这部分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报关员,其他人扮演需报关办公车辆人员,一同演绎报关现场,在表演过程中也就应用了商务英语,也因为新鲜感,有趣,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采用激励法也能对学成形成学习动机,如对表现好的学生采用奖励的措施,也会让他们渴望学习,以赢取相应的奖励。在课堂上,处处设置能够诱导学生产生学习商务英语动机的玄关,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归因理论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1符合他人角色期待的原则
所谓的角色期待就是指社会与自我以及他人对具有某种社会地位的人抱有的期许,而对现代职场女性的角色期待,就是对她们应具有符合自身身份特点的形象期许。第一,亲和力。职场女性能否在工作中圆满完成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因此,职场女性应在实际工作中保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以及关心他人的品质。第二,责任意识。现代职场女性在工作中应秉承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投入工作中去,做到向每一件事负责。第三,专业化。职场女性在某种意义上应定位于专业。因此,她们应该是具有一定学识的人群,并对自身专业有一定研究。第四,综合素养。除了在具备一定学识外,职场女性还应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多方面的修养及内涵,对外表现出服装得体、大方,举止谈吐优雅,并具有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1.2与时俱进的原则
符合他人角色期待的原则是职场女性应具有的职业特征,然而他们更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技术、新理念,再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保持与时俱进,使自己时刻满足客户及工作多样化的需求。
2现代职场女性形象设计与塑造
2.1现代职场女性形象设计
“形象”一词在英语中含有偶像、相像、映象之意,在《辞海》中被解释为形状、相貌及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形象设计从属于现代艺术设计的范畴,它是集现代设计的共性和自然特点于一身的艺术造型形式。广义上讲,职场女性形象设计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支配下进行的一种既富有特殊象征寓意又别具艺术美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活动。狭义上讲,职场女性形象设计是以审美为核心,依据个人的职业、性格、年龄、体型、脸型、肤色、发质等综合因素来指导人们,使化妆、服装服饰及体态礼仪等要素达到完美结合的创造思维和艺术实践活动。职业女性,在个人形象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事业的特征,设计好自己的形象。例如,在选择服装的问题上,你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身形,了解这些,才能凸显你的穿衣效果。再次,不同服装比例,不要购买过多相似的衣服。既然是职业女性,那么就要想到平常要参加的聚会、运动、约会以及饭局等场合,针对不同场合购买不同的服装。最后就是衣服的色彩,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颜色,挑选衣服,要和自己的肤色、风格相匹配,而且,你衣服的颜色还会带给别人不同的情绪和心理感受。职业装要总体体现端庄大方的特点,剪裁合体、款式简洁。
2.2现代职场女性形象塑造
(1)思想识别。
思想识别主要是指个体独立的看法,它是由个人生活经验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积累而成,一般包括精神、文化、修养以及性格等。虽然当前社会追求个性化,然而作为职场女性还是应该遵循一定的条件来塑造个人形象。第一,诚信。这是现代职场对每个置身于其中的人的要求,只要做出承诺,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实现。所以,现代职场女性在工作中一定要慎重承诺。第二,博爱。这不单纯是要求职场女性热爱本职工作,也要求她们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生活。只有拥有一个博爱的胸怀,才能真正包容他人的个性及情感,从而实现良好的沟通。与此同时,职场女性还应理解同事,在和谐、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良好沟通。第三,宽容。这是人内在的意志品质。宽容使人愉悦,宽容使人态度积极。职场女性若能够在工作中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不仅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也更会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第四,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塑造让人赏心悦目外形的主要因素,其形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需要职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听音乐,不断在较高的艺术气息中熏陶自己。
(2)行为识别。
第一,语言形象。首先是语音,要求职场女性声音洪亮,但要注意柔和,使听者感到舒服、亲近。其次是语速,保持音调和节奏的起伏,使听者产生聆听兴趣。再次是语言组织及表达,应使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应给人一种诚恳、稳重感觉。中国人在语言表达上通常具有含蓄的特点,不善于直接赞美他人。然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因此,职场女性应克服心理条件限制,多予以他人赞美之词。第二,非语言形象。首先是表情。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亲和力多半来自表情,若我们用微笑面对他人,这样别人首先会在心理上接纳你。因此,职场女性在面对客户时,应保持真诚的微笑,使自身产生无形的亲和力,从而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是肢体语言。职场女性应保持端庄的,做到肢体动作的优雅。
(3)视觉识别。
第一,视觉和谐。从颜色来看,女性服装虽艳丽多彩,但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视觉和谐的目的,即相近色和对比色。相近色给人内敛、柔美的感受;对比色则给人一种活泼、奔放的感受,这两种方式都比较适合职场女性。从款式来看,着装应与自身职业相适应,根据体型选择不同款式的服装。例如,腰围宽大的女性应选择直身H型衣服,显得匀称、干练;上下身丰满而腰细的女性应选择收腰的服装,以此达到提高腰线,略显腰细、腿长的目的。第二,视觉简约。简约是对现代职场女性的特殊要求,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服装色彩总数最好不要大于三种,色彩过多显得混杂,无条理性,影响他人对其工作能力判断。其次,着装层数应小于三层,这样可以显得有精神、干练。第三,视觉整洁。这不单指着装的清洁度,更重要的是指全身的细节之处。例如,发型、服装是否适合脸型、肤色等等。此外,职场女性通常应化淡妆,这样给人一种有气质、有品位的感觉。
3结语
餐饮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12月1日起我在餐饮部的学习,于总监和罗经理为我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
一、熟悉餐厅环境。天缘酒店有四个独具特色的餐厅,一楼有天山缘中餐厅(有阿勒泰、阿克苏、塔城、克拉玛依、库车、乌鲁木齐、且末、哈密、吐鲁番、和田、伊宁、喀什、库尔勒13个包厢及散台)、西域缘清餐厅(有伊犁州、博州、克州、昌吉州、巴州5个包厢及散台)、良缘西餐厅。二楼设有大型天缘宴会厅、友缘多功能厅、天缘包厢(天之缘VIP包厢1个、西域风情特色包厢1个、贵宾包厢6个)及各种类型的会议室4个(会议一可容纳24人,会议二可容纳30人,会议三可容纳24人,会议五可容纳16人)。地下一层还设有味缘食街、粥缘粥吧等特色餐饮。
二、餐厅技能训练。在餐饮部培训的3个月里我主要掌握了中餐宴会摆台、餐饮服务的六大技能(托盘、斟倒酒水、摆台、餐巾折花、上菜、分菜)、西餐摆台、送餐、机组用餐接待、宴会预定、宴会台型设计等。
三、熟悉菜品和酒水。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熟悉各餐厅菜谱;海鲜的烹饪方法;酒水、茶水及香烟价格;标准单的制定;菜品推销的技巧等。
四、了解管事部工作流程:洗碗机的使用;灶台和烟道的清洗方法;各种清洁剂的用途;库房管理流程等。
五、心得看法:
1、热爱你的工作:当你热爱自己的工作,你就会快乐地、更容易地做好你的工作。我们要让就餐的人们获得健康与良好的服务。你就可能将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同凡响。
2、积极参与各种职位培训:培训学习是进步与发展的源泉。
3、要有勤奋的精神:餐饮工作主要是手头工作,通常不会过重,多做一些也不会累坏。所以我们要做到腿勤、眼勤、手勤、心勤。主动地工作,主动地寻找工作。只要你勤奋成功的大门就为你敞开。
5、要有自信心:与金钱、势力、出身背景相比,自信是最重要的东西,自信能帮助人排除各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
6、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做一位敬业、感恩、乐于助人、讲职业道德的人,真诚做人、认真做事,事业将会更成功。
7、责任:就是以公司利益为重,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就是为客人负责,给客人提供优质的出品与服务;即使没有人监督你,你也会认真地做好工作,这就是责任的表现。
8、平常心面对工作中的不公平:在工作中没有绝对的公平,位在努力者面前,机会总是均等的。没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今后如何能挑起大梁。
9、团队:发挥团队精神是企业一致的追求,餐饮企业的工作由多种分工组成,非常需要团队成员的配合。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合作的员工和企业都更成功。
10、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创新一点点,是在走向领先;每天多做一点点,是在走向丰收;每天进步一点点是在走向成功。
六、总结:餐饮部3个月的培训很快就结束了,总的来说,在这些日子里自己确学到了不少的东西:除了了解到餐饮的服务程序和技巧,也学会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处理好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如何与顾客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在3个月的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酒店行业的艰辛,也看到酒店发展的前景,更加明白了自己以后学习的方向和侧重点。最后,感谢酒店能提供这样的实习机会。
餐饮培训心得体会
我于8月9日至8月14日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全国餐饮业厨政管理黄埔第一期培训管理,作为一名资力尚浅的厨房基层管理人员,我非常感谢饭店和餐饮部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因此,在整个过程,我当成一种工作使命,如饥似渴的吸收专业知识和管理理念,通过培训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能站到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工作的价值,此次培训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餐饮管理人员,共176人,分为22个班,采用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生活作息时间完全按照军人的标准来要求我们,让我深刻体会了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命令的严明纪律,尤其是内务整理中的叠军被让我费尽全力和时间,不过也因此得到全班第一的成绩,并在课前大会上得到了表扬,让全体学员听到了河北世纪大饭店这响亮的名字,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分别学习了“厨德教育”“营养配餐”“有效沟通技巧”,“领导力与执行力”“厨政管理成本控制与菜品创新”“五常知识管理”等板块内容,现分别总结如下:
一、厨德教育。
我认为作一个优秀德厨房管理者,首先具备德是厨德,大家都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再就是以身作则,严己待人,不以权压人,不以钱压人,自己的背影最是员工学习德榜样,与同行交流要大方大度,只有真心付出,才能得到真诚回报;名菜名店的实例说明了厨师行业向东西合壁,南北交融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大趋势,菜系将
谱慢慢的淡化逐步交融成为了一个范围具有中国特色的菜系。
二、礼仪。
吴春凤老师给我们讲了礼仪的重要性,不只是服务人员我们厨师也要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礼仪礼节,人无礼无以立,事无礼无以成,国无礼无以宁,礼仪将成为厨师必修课程之一,我们要内强素质、技术、外强、形象礼仪,这样才能成为21世纪合格的优秀厨师。
三、营养搭配。
营养搭配的课程让我知道了如何合理搭配膳食,以前餐饮讲究吃饱吃好,吃阔气,现在讲究吃学问、吃营养,我们要作到膳食的合理搭配,作到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维持人体的三大平衡,了解食物相生相克的原理,注意食物的量化标准,把人类健康饮食放在第一位就会作出具有营养价值的菜品,营养学是一门非常深厚的课题,我们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我们还要多学习,常常实践力能作出含金量较高的菜品。
四、有效沟通技巧和领导力与执行力。
罗旭平博士利用两天的时间对《有效沟通技巧》和《领导力与执行力》给我们作了全面的剖析和全面讲解,人生活就要沟通,语言是沟通的手段,表情是沟通的基础,沟通是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我们沟通的目的就是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展示自我的过程,沟通就说话,闭着嘴永远不能创造任何价值。沟通一定要讲究语言艺术和面部表情,对待员工不要以挑剔完美来要求,而是要以包容的完美来要求他们,给员工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员工会回报
以真诚,尽心负责,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不管和谁交往沟通一定要语言恰如其分尊敬他人,要知道送别人一束玫瑰,你留下的将是我手中的芳香。
领导力就是领导者的影响力+统驭力,作为一个有卓越领导力的管理者,应具备胸怀坦荡,重视他人感受,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战地,指挥家的能力,并且还要具有幽默感,求知的欲望和自觉学习的行为,再就是打造自己的核心团队,以他们为中心向外扩张,逐步打造整个团队凝聚力,只有大家一起团结奋进,企业才会有发展,对企业而言,员工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要以“顾客至上、员工为本”为原则,逐级服务、层层负责,多关心爱戴我们的员工,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并在员工有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不是把工作压给他们,而是引导大家和大家一起工作,解决困难,完成任务。
如果想成为一个高执行力的基层管理者,必须要做到七件事:1、了解企业,了解员工;2、面对现实;3、设定目标及其优先顺序;4、跟踪目标,解决问题;5、论功行赏,奖优罚劣;6、让员工成长;7、了解自我。还要作到团队协作,步调一致,上司一定是对的,上司永远是对的,我们要做服从,一定服从,绝对服从。这样执行才会有力度,工作效率才会加快,才能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五、厨政管理,成本控制与菜品创新。
1、现代厨房管理:管理就是管好自己理顺别人,把复杂的问题变的简单明了。
作好厨政管理首先要强调健康卫生,任何一个酒店只要体现卫
是前提,风味是手段,营养是目的,保证顾客的健康饮食,在市场上就会占据一席之地。
2、建立透明式厨房:以前厨房加工间脏,乱差的情况,已不、再存在,取代它的是干净宽敞、明亮、井井有条透明式厨房,这将成为世界餐饮的流行趋势。
3、建立厨房加工中心:集中加工原料,统一生产规格,制定质量标准,充分整合原料,利用机械设备,减少差异,研究粗粮废料,整理开发新品,对厨房各种资料,科学有效的全面控制合管理,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全力保证菜品的质量,合理有效地控制合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营业收入,完成企业的利润预算。
4、厨房生产与标准化管理:我们要制定标准化的食谱与世界餐饮业接轨,保证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制作菜品标准规范化,确定主、配料及数量,选定盛器,落实盘饰,用料及式样,按标准食谱培训员工,统一生产出品标准。
5、现代餐饮成本控制和菜品创新。
(1)成本控制要做到开源节流,从原料进货开始,采购原料要寻价,三人(采购、验收、厨师长),精心收集市场信息,及时了解菜价,精心选择供货商,好中选优,精心建立监督与制约机制,作到决策透明,加强沟通,使原料保质保量的进入到厨房。
(2)从我做起,控制生产成本,制定并完善各生产标准,明确各部责任,建立完善监督与控制机制,努力提高员工能力和素质,加强员工控制成本意识,建议有效的成本考核和奖惩制度,优化菜单结构,提高各种原材料的综合利用率,就会有效的控制好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菜品创新要多走,多看、多问、多尝,提炼升华乡土菜肴,古代宴菜的挖掘与整理,再加上菜点合一,中西技艺的结合,制作新风格,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菜品、宴席、常沟通、勤交流,了解市场意识,读懂市场变化,突破传统的束缚,建立良好的营销意识,实行拿来主义,走出去,请进来,博采众家之长合自己当地的口味加以改变,创新,就成为具有自己特色的名菜品。
六、五常卓越管理。
在最后一天课程里由五常创始人印友海先生为我们讲解何为五常法,五常法在工作中应当如何运用,能为企业解决的实际问题。
五常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理、常规范、常自律,推行五常法能有效的控制成本,建立环保体系合完成节省能源,能有效提高全员工作效率,提升全员素质及提升企业品质及市场竞争力。
餐饮培训心得体会
在领导的教导下我在一下总结了我们厨师这一行的心得,很兴奋也很荣幸和各位领导同事分享我的心得。
经常和一些厨师朋友在一起闲聊,很多厨师报怨:哎!现在这厨师一行真难做,还有很多厨师干脆转业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厨师这么难做呢?我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和别人的讨论总结出一下五点。
第一,首先我们厨师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认清餐饮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是竞争的时代,即所谓“适者生存”,我们厨师也不例外,要想生存,就得发展、创新。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厨师也适应潮流,适应餐饮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厨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补充新营养,即所谓学无止境。正所谓成功着奖励,失败着买单。
第二,我提到厨师个人技艺题目。厨师要想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处于不败,那就要求我们有上乘的厨艺、过硬的本领。在菜肴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做好每个菜,哪怕是最简单的小菜,也要认真往炒、认真往调味。在态度上更应谦虚好学,不要碍面子,那样吃亏的就是你,再有为了进步自己,应经常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学习。
关键词:物我合一;文化自觉;儒家;传承与发扬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39-02
不论是闭关自守还是崇洋时期,我们都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当代哲学。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文化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给这种变革提供了机会。在中国经济发展是中心,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但是中国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而文化观念的创新离不开哲学观念的继承与发扬。
一、中国哲学在思维上的特性
文化活动首先是人的活动。人的生命自觉、生存自觉是文化活动的前提。这就与哲学有紧密联系,尤其与中国哲学联系更紧密。在中国与西方哲学长期比较中,中国哲学失去了原来的面貌,重建中国哲学成为这个时代中国的呼声。冯友兰提出中国修养方式与西方的知识论在方法上的不同形态,因为这种方法与科技理性无关,于是把它排除在了哲学之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离不开具体的历史和地理区域。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是与中原这块土地联系在一起的[1]。而中国哲学中在人的生命自觉、生存自觉上的许多观念和做法,提供精神文化资源这一源头是与源远流长的历史、大量的历史遗存、祖先、民族、文化分不开的。中国哲学存在于祭祀祖先、继承传统的各种活动成为这种历史记忆的仪式中。也存在于地理记忆中即迫不得已迁出中原,而对于中原保持着的一种故乡情结。可以说中国哲学是与中国记忆,与中国情结结合在一起的。
而在现代可以用西方学者“ 文化差异的内隐理论” (culture differ in implicit theory ) 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加以解释, 文化差异就是指以内隐方式影响人们对行为信息的表征与编码[2]。也就是说, 文化差异可以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思维方式表现为一的思想突出。即整体的思想总是大于个体的思想。这种统一不是武断的生硬的统一,而是艺术化的自觉的统一,是以“大道仁”,对待人民,主张施与恩惠,给予保护,不辱鳏寡孤独为主线的思想。周公建洛邑,制礼作乐,把这些普世观念制度化,推向全中国,开创了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所以可以看出中国哲学是通过政治理念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以周为例。周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天道观念也是紧密相连的并且与周易里的哲学观念是有一致性的。在周易中“物生有两”的命题就是与社稷与君臣的地位关系紧密的。可以说中国的五行学说在蜕变中逐渐变成了二,后又成了一。在周朝天人合一的思想变成了阴阳学说,哲学观念的转变使得在国家政治上的体现就是西周的“敬德保民”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即《周书》中的“黄天无亲,惟德是辅。”以及《国语》中的“天道无亲,为的是授”政治主张。具体表现就是家国观念在隋朝以后,特别是唐代以后,占据主要地位。君主赋予了庶族知识分子很大的权利,所以国观念胜于家和个人的观念,正是这种绵延的血脉关系使中国文化得以在集体中壮大,被保留下来,但是消极的一面也不得不说。个体的积极性被极大的磨灭,没有质疑的权利,国家就不能真正进步,恪守礼仪与秩序。可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是与中国国家政治、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
二、在解决两类冲突时选择辩证思路的比较
西方哲学中哲学与人生不只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搭上一座认识的桥梁。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作为知、情、意相结合的人与物关系。哲学的最高任务就是把客体当作独立于作为主体的人以外的东西,通过人的认识能力,认识客体的普遍规律性,从而征服客体,达到“主客的对立统一”。哲学于是变成了追求“最”普遍规律的科学。
中国哲学常用辩证思维方式对待问题, 并十分明显地表现在中国人对矛盾的看法上。中国人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变化的及复杂的观“中庸之道”。这种看待矛盾的方式让中国人在处理矛盾时与美国助于规则和法律不同,求助于协商。
中国哲学不仅在面对西方哲学问题时存在问题。中国哲学体系内部也是存在问题的。如韩国汉阳大学金炳采教授认为儒学发展中心就在人性论,儒家人性论的本质是道德生命的自我实现,人的尊严和崇高的价值,是人文世界的信心之基础。台北中央大学杨祖汉教授说,儒学即只有承认个人的有限性,个人必须依持于社群乃至天地宇宙,才得以生存与繁衍,才能使人与宇宙与社会联系起来,一致上升到超越性的终极问题。武汉大学郭齐勇就民间儒学这一文化思想形态作了价值重估,认为儒学现代意义在于民间的儒家或儒学或儒教在文化身份认同、维系社会人心,乃至社会制度层面的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显然对待儒家的是两种鲜明的态度。
把思维特性与其他因素特别是中国的治国理念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不难发现,中国哲学“既超越又内在”、“即内在即超越”之独特形态从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会伴随着思想、信念与行为方式等的改变, 而这种改变与思维方式的变化是一致的。中国人辩证与整体思维方式,阻碍了中国人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所以, 了解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性, 并克服弊端, 对现代充分发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尤为重要。中国人最早提出的辩证法思想,但是这些思想全都被内化了,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淹没了,而晚于中国几千年以后,欧洲人却发明了电磁学说、能量守恒定律、遗传定律。张岱年认为中国哲学专注于内心的修养,而不重视外物的改造,唯以涵养内心的精神生活为贵,而对环境的克服不予重视,对社会民生多所忽略。这是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的缺陷,以及我们重新建立文化观突破口。
三、中国哲学为新的文化观提供的路径
李景林认为今人理解诚信基于人的真实的德性成就和存在的完成,才能实现诚信的本真意义。李翔海认为儒学的当展应当积极面对三个问题,即当代儒学能否切实显现出和而不同、开放兼容的心胸与气度,能否为破解人类的“制度困局”做出自己的贡献,能否成为普通民众的安身立命之道。
从柏拉图以来,西方传统哲学就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当作终极目标,这使得在知识上一定要表现为普适性。西方人认为,最普遍的只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而不是经验获得,并通过超验的领域用一系列概念去建构。西方的哲学标准就变成了普适标准,而在孔子看来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孟子看来,要从内心的培养开始,即通过人性的修养,知其性以知天以培养“浩然之气”。所以中国哲学不是脱离实践的闭门思过,是通过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调整体现中国哲学独有价值的,在应对生活向人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让中国哲学发挥调和人达到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一致的作用才是其现代意义。也是另一种利用规律的方式。
西方哲学内部也存在两大对立主义即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人生在世应该以人生的自觉为目标,无论是杜威的人本主义还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都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之后哲学家对哲学精神的反思。这说明过去那种偏重知识论的传统西方哲学正在发生变革,西方哲学已经开始注重人和人的活动。
因此,在新的哲学形成过程中,中国修养哲学讲主客合一而且天人合一的特征,一定会成为今后东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汇通处或贯通点。张岱年提出若能以修养哲学为方法,王国维提出以中西文化的交流为角度,阐述了中国哲学与现代哲学的结合的方式。所以我们应在王国维的既有的洞见下,检视出当前应有的扎实工作之要项和展望未来发展的愿景。
西方哲学传统中之“超自然或超绝形上学”,迥乎不同。世俗生活领域与价值理想领域的二分法,形成二元论之困境。那么中国在新的哲学观念树立之际一定要避免这一问题。首先,理论严密建构的系统化,均应反复观摩和采取实做性的练习。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状况一方面是思想和理论的“无根”,另一方面是民众生活的“无靠”。其次,社会和民众生活亦需要有相应的文化理念及合宜的礼仪礼俗形式,实现自身文化生命的点化与提升,才能达至教养而不至趋于腐化和庸俗化。“即一种文化价值理念的人格化的体现,以一种人格感召的形式实现着文化理念的教化之效[3],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经济全球化、人类命运一体化的当今世界,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不应墨守成规。在古代若中国文化不接受和消化外来的佛学,则不会使中国哲学与文化酝酿成儒、释、道如此丰富多彩,深刻隽永的精神富源。中国哲学应走出传统,面对时代和世局,开拓出富时代性的好论题,在与欧洲、印度、阿拉伯等哲学智慧的同异以及世界上几大哲学传统在中华文化区的碰撞与交融中。体现出中国人的哲学智慧、超越境界、身心性命的修炼与人生意境、言说论辩方式的独有特色。
未来的希望在青年人身上,年轻人的歌舞中,以重回汉唐为基调的不在少数,那么为什么是汉唐,不是宋朝也不是明清,汉服,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为是自己的古老服装,而精神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看到盛世开太平的盛世,在音乐上宫商角徵羽也越来越多的被音乐人所运用。有许多以汉唐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呈现并被大众所喜爱。从历史角度看,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虽然不能说是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明,但却是最有效率、最成功的文明。自上古至唐、宋,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一地域的古史系统、圣贤行迹、王宅城廓,主宰着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并因此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1]。灿烂的中国以汉唐为代表的文化自然、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却明显超出了历史时空的限定,具有普世性。这种普世性,是它在中国乃至东亚被广泛认同的原因,也是官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按照先生的说法我们要采用“滚雪球”的方法才能将中国文化从核心向边缘不断发展中原文化,展现中国哲学的魅力。
对于中国文明的发扬现如今经过了坎坷与挫折,笔者认为在未来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积极面向未来的勇气,那么有一天中国文化会再次发扬光大,而这是与汉唐文明不同的新的现代中国文化。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我们也只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传承好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成纪,杨云香.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无独有偶,前些天大肆宣传炒作了一番的瑞典“哥德堡”号抵达广州的新闻,其实也是这样的,炒作者有意“回避”历史的尴尬,可谓是“友谊第一,历史第二”。有负责任的历史家指出,那艘原型的“哥德堡”其实也干过贩卖鸦片的卑鄙勾当,而且数量还不少。“哥德堡”原属瑞典东印度公司,建造于18世纪30年代初,1739年首次驶抵广州。在被宣传的过程中,我们普通百姓得到的印象始终是“哥德堡”号是艘“友谊之船”,而“哥德堡”号是属于“瑞典东印度公司”所有的这一细节却是讳莫如深。大家都广泛地知道,无论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还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都做出过很对不起中国人民的事情,其实这个瑞典的东印度公司和它们一样,也是一丘之貉。1767年包括“哥德堡”号在内的瑞典东印度公司共向中国运输了150箱鸦片,占当年鸦片入境总量的七分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是为尊者避讳,因为瑞典国王这回也屈尊来为它增加“眼球效应”。他陛下亲自来到广州登船亮相,让炒作者大喜过望。以前人说“主雅客多”,这次是中国人的钱包鼓了,客人不但多了,而且前来叙旧的“老熟人”的档次也更加尊贵了。
我不是一个喜欢天天记恨着历史纠葛的人,不主张一见到英国人就提,一见到日本人就问他们知不知道南京旧事,更不会在瑞典国王到广州主持“哥德堡”抵达广州276年纪念仪式时,还要把“哥德堡”号贩卖鸦片的事情抖搂出来,我是说,礼仪之外,历史要的是真实,要让中国人知道尽量多的历史事实。历史学家不能像梁山好汉那样时不时地被人排个座次,在发展经济、促进友谊成为主导的时候,硬让历史坐在后排受到冷落。真实乃是历史的生命,历史学者的使命是让所有人知道真实的历史。回避尴尬不应当是历史学家的事,那是外交家和礼宾司的事情。而遮盖历史的真实更是为真正的历史学家所不齿。
我们常常说“还历史以真实面目”,可见,历史的真实还确实经常地被人窃走,为什么?为了垄断历史的人的私利。“历史是被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这是富有文采的外国史家的说法,而在中国人看来,历史历来是强者们写成的,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弱者不敢悖逆这个原则。所以李卓吾说,《二十四史》是24家强盗的家谱。但是中国的史书就这么遗留了下来,我们当代的历史学家如果是自认为对后代人负责任的话,就应当持续地认真地去伪存真,把还历史真实面目当成使命,清除以往官家豢养的“史官”们为讨好皇帝而编造历史的影响,尤其是自己别再做涂改历史的事情了。
但是,做真实的历史的记录者,首先对史家的身份提出了要求。
许多中国史家的“学问”之所以做得不那么好看,是因为学问以外的东西在作怪。不少“做学问”的人都是些三心二意的家伙,他们眼睛看着的和心里惦记着的是两回事情。从根本上说,中国人只要认识几个字,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仕”的潜在候选人,一有机会,就“投笔从政”变成官僚。这样,包括历史在内的学术或学问在中国这块地方就成了敲开仕途大门的敲门砖,这是中国学术总也长不大的根本原因。
身处教育界的历史学者也有自己的难处,要应付考评,要争取晋升,要看准了机会摇身一变进入政界,这都是情有可原的。因此而受损的往往就是他们手底下的这摊活儿了。
在中国,“历史这门学问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研究历史的人应当背负着怎样的使命”,是值得进行深入讨论的话题。
那么在西方发达国家,那些研究历史的,究竟是些背负着怎样使命的人?他们是拿着什么人的供养金生活呢?据我所知,他们的生活费用来源与政府可以支配的纳税人的血汗钱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他们不必看着政府的眼色行事。他们可以宣称,他们研究历史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爱好所致,他们是“为了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或者是“仅仅是有兴趣弄清楚那个特定的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找寻、而思考。我相信,这都是真的,因而他们手下“做”出来的历史也最惟妙惟肖,就像拉斐尔手中的画笔总是追随着眼前模特身上的光线一样。
但是,在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一贯为最强者所垄断。皇家也历来很看重被他们雇佣来书写历史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做些什么。书写历史(或者编写历史)的第一目的就是“古为今用”,把那些为现实中心任务服务的东西写下来,把那些有利于这个中心任务的历史事件找出来,尤其在重大历史时刻,不惜编造历史故事,然后“以史为鉴”――维持安定局面,度过社会危机。凡是不利于这两个目的的东西,即使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只要它能暗示出与现时政治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的,都不予写入史书,或者直接扼杀、并把记录这个历史真实的人证物证统统消灭。于是最荒唐年代就有了的扁担变成的扁担的“新发现”。前苏联的历史家奉命在编写俄罗斯文明的发源时,为了造出更悠久一点的历史,把公元9世纪的“基辅罗斯”政权说成是俄罗斯的雏形,可是后来“基辅罗斯”成了外国的疆域,于是现代的俄罗斯历史家还得再次去重新“改造”历史,不得不把俄罗斯的文明发生的年代向后推了二百多年。――一个堂堂大国怎么能是别人文明的衍生物呢?历史也跟着现代人变来变去,真叫一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