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45: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礼仪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公共礼仪素养的高低能反映国民的素质,反映民族的品德,反映国家的形象。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但现实状况却令人堪忧,在大学校园内,许多不文明,甚至粗俗鄙夷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流行”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成为大学生进行社会交流的障碍。规范大学生的言谈举止,矫正粗俗、丑陋行为,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的必修课,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1 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礼仪的现状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的改革和深入,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发展在不断提高,但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的行为仍与其身份极不相符。学生身在高校校园内,低俗鄙陋的作风污染了这片净土,这些不良风气不得不引起大学生自身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设计了1000份关于大学生公共礼仪的调查问卷在我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公共礼仪现状不容乐观。
随意地走进高校课堂,会看到部分学生破坏课堂秩序的现象,例如旷课、迟到、早退;公然在教室内吃东西,甚至睡觉;玩手机、自带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看电影等等,打扰别人的正常学习和工作,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侵犯了其他同学学习的权利,引起他人的反感。
除了教室,图书馆和自习教室也是学生经常出入的学习场所,大声喧哗、接打手机、损坏书籍和公共财物的现象屡见不鲜,把公共学习的场所如入无人之境,作为社会高素质的群体,不得不令人对这样的现状十分无奈。
漫步校园,经常会看到道路上乱扔的果皮纸屑、随口吐的痰渍及口香糖块;经常会听到脱口而出的脏话;经常会看到大学生情侣过分亲密的举动……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想到要去保护好,许多人的这些行为给学弟学妹做了不良的示范,使这种恶风得以传播。在大学校园中还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同学看到老师低头就走,只字不语,要不就是背地里直呼其名,缺乏对老师起码的尊重,十年寒窗苦读,却不如小学生般礼貌,北宋理学家程颐对老师就有这样的认知:“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现在大学校园里轻视老师的现象,着实是件怪事。
每个校园似乎都存在着“情人坡”这样的地方,有些在偏僻的角落,有些在操场周围,但每到夜晚都会吸引来成双成对的情侣。大学期间,感情懵懂,正常的恋爱无可厚非,但一些情侣在公共场合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举止不当,缺少了朦胧的美感,更重要的是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
大学生出入公共场合,衣着暴露、奇装异服,引人侧目,但他们往往把这些当作时尚;更令人不解的是,有的同学把违反校纪校规当作个性,考试作弊当作吸引目光的方式……在标榜“个性张扬”的年龄段,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事,反应出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扭曲。
不可否认,我们的大学校园中存在着许多的不文明现象,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相比较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不仅仅在于年龄的增长,学问的提升,更应当是个人素质的跨越。现在社会大环境的鱼龙混杂,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上弥漫的拜金主义、拼爹思想等愈演愈烈,部分大学生在这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下,逐步走上错误的道路,变成了金钱至上,缺乏情感的“新兴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难免存在影响青年发展的毒瘤,过度的媒体宣传使得社会风气贴合了这些不良信息,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恶性循环,既是受害者,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2 大学生缺乏公共礼仪素养的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弱
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的人数在大量增长,大学生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大多数人尽管已经成年,但心智仍然不成熟,具有单纯、冲动、遇事缺乏思考的特征。通过高考的精心挑选,步入了大学校园,在无数老师呕心沥血的教育下成为一名大学生,其间付出的汗水与心血毋庸置疑,但高智商的背后却凸显出许多不符形象的表现,例如:拖鞋、背心公然进出公共场所;食堂插队打饭;卫生间的墙壁上的污言秽语;情侣公共场合拥抱亲吻;图书馆书籍乱涂乱画,任意损坏等,见微知著,这些行为与其接受的高等教育严重不相称,大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和行为表现存在巨大反差,“高智商,低素质”的产生着实令人痛心,但这不是大学生是非不明,而是自我放纵,律己不严导致的。
2.2 家庭公共礼仪教育的缺失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普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校的大学生多数为家庭的独生子女,奉之为“掌上明珠”、“小皇帝”,存在着溺爱的现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自理的能力,相对于多子女家庭,缺少了分享、礼让的美德,这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更有甚者,对父母拳打脚踢,侮辱谩骂,这不仅仅是自我约束力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社会关注力度不够造成的。父母过度的纵容娇惯了孩子的心性,只关注子女物质上的满足,缺乏性格的培养,过分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子女的礼仪教育,本末倒置,错失家庭教育的好机会。高考过后,学生背井离乡,远离家庭,逃离了父母的管束,资金供给使孩子衣食无忧,便更加肆无忌惮,当接触了社会上的错误信息,在心智不成熟的状况下,无法抵挡住“糖衣炮弹”的诱惑,极其容易误入歧途,给社会造成麻烦,由此可见,良好的家教对学生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3 学校基础教育对学生礼仪素养的忽视
我国的基础教育普遍追求升学率,中小学校通过考试提升学生成绩,教师将精力投入到文化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仅仅局限于少数课时,忽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对这些课也兴趣乏味。典型的“应试教育”更是压缩了学生的课余时间,题海无涯,素质教育只能作为口号喊喊而已,延误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期。这样的现象,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自我深刻的反思。
俗话说:“大学是学生的第二个故乡。”大学教育不知不觉中向着“成才比成人更重要”的方向发展,给学生灌输着“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主要任务,其他活动都是次要”的观点,有失主次,错误地认为文明礼仪都是小事、琐事,不足挂齿,恰恰是这些事,反映出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乃至于一个国家的基本素质,改变着社会的风气。走入大学后,无数学子把时间花在考四六级、考各类专业证书、考研等目标上,满足于学期考试成绩的及格,忽视了对礼仪修养的培养。学生的主流思想有所偏颇,使得整体的方向都会发生错误。
2.4 社会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
进入20世纪,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高效率、高回报的思想被广泛接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电视、电话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人们的联系愈加贴近,交往愈加便捷的同时,许多糟粕文化侵袭迅速,西方社会的功利思想也传入中国,媒介的传递既方便了人们交流,也给这些不良文化提供了渠道,在大学校园里泛滥。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糟粕文化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这一群体,扭曲了学生的思维,对社会逐渐淡漠,做出来许多阻碍社会发展的行为。
总之,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谈吐文雅,是大学生应当树立的模范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使之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还要培养和提升在人际交往中的公共礼仪素养,内在道德修养和外在礼仪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成长与成才。即将进入社会,在这个复杂环境中生存,我们应该做到谦虚坦诚,自尊自爱,温润如玉,谨言慎行,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做一个时代的楷模。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1日.
[2]陆宁.高职学生礼仪失范现象心理成因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1(05).
[3]陶颖.中职公关礼仪教学的体会[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09).
基金项目:
关键词:思想道德;礼仪教育;发展现状;原因分析德育教育是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大学生开展道德礼仪教育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当前在大多数高校开展的道德礼仪教育课程,授课内容基本停留在培养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层面,忽略了反映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礼仪教育,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
2012年4―6月,笔者就河南省部分高校道德教育和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交流两种方式:共在6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4份,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达93%;并与15名高校教师和50名学生进行了座谈。通过调查,发现在当今日益宽松的成长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畸形膨胀,各种不文明的行为日渐增多,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礼仪状况令人担忧,其道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1大学生关于道德礼仪教育的认识
在问卷调查中,85.8%的学生认同在大学开设礼仪类课程,而71.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礼仪素养方面需要加强,仅9.8%的学生认为礼仪知识不重要。在座谈交流中,有16年教龄的高校教师张某在提到当今大学生礼仪修养时深有感触:“现在的大学生礼仪修养日益淡薄,常有学生见到老师装作视而不见的情况。”面临毕业的200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谭某在谈到自己的求职经历时这样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即将走入社会时才体会到了这一点!礼仪素养很重要,我前几次的求职失败就自己得礼仪表现有一定关系。”实际求职过程中,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为欠缺相关礼仪知识而错失良机。可见,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礼仪素养在求职竞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同礼仪教育,大多能认识到自身在此方面的不足,希望改进和提高。
2当代高校道德礼仪教育的现状
目前,不少高校开设了道德礼仪教育课程,但是课程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存在不足,缺乏清晰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规范。于是,学生们就很难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道德行为,尤其在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例如,屡禁不绝的课桌文学;低级下流的口头禅;不会尊重他人;甚至将无视校规校级的行为视为有个性。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尽管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但与当前高校的德育过空过泛、效果不佳有着必然关系。在问卷调查中,50.5%的学生表示曾因为自己礼仪上的不周而造成过不好的情况,40.3%的学生曾在举止礼仪上被别人提出过批评,65.6%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礼仪方面总体不乐观,希望得到指点并加以改进。笔者从中发现了当前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如关于促进高校学生提高礼仪素养方面的研究很欠缺,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出现很多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尚未形成有效的礼仪教育体系。
3大学生道德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在前期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学生普遍认识。但是,种种数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当前高校礼仪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道德礼仪素养的总体水平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社会体制的变革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首先,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强有力的冲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强化,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的肯定急速增强,致使大学生仅重视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礼仪道德的重要性。其次,社会更加强调人性的发展,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冲击,使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地注重个性发展,从而忽视或漠视礼仪道德的规范性。第三,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综合体,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社会思潮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大学生们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过度追求自由,致使组织纪律观念淡化。大学时期的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对他们极易产生负面影响,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随之而来,从而忽视了道德素质和礼仪规范的重要作用,甚至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视为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之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3.2家庭道德礼仪教育的缺位
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却应该是从小开始,而且这种行为习惯一旦成形就很难再予改变。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以往教育的延续,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内容大多是配合学校、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多数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和智力教育,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及就业,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此外,有的家长自身不注意礼仪和生活习惯,没有给孩子树好标杆和做好榜样,致使礼仪的启蒙教育失去了内在根基。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面,部分家长过多的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单一教育模式只是将大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慵懒的校园生活和简单的书本理论层面上,削弱了他们应对社会的能力。于是,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一旦离开父母和大学校园,踏入社会之后就有很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知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面对挑战和经受挫折,从而会出现茫然、恐慌、逃避等心理问题。
3.3高校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与礼仪教育的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非常高的教育层面,对学生来说是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作为道德礼仪教育来讲,目的只是直观反映道德意识和礼仪活动的简单表现形式,也许只是一个礼貌的动作或一句“谢谢你”,所以当前高校教育出发点与道德礼仪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可说,正是这样一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也反映出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同社会需求的脱节。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传统文化;现状;对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中国便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传统文化危机,当今中国人的礼仪修养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今天在强调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重温礼仪教育依然应该同步而行。
一、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现状
礼仪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崇尚时尚、追求潮流、注重自身形象的群体,在西方主流思想占上风的当代,盲目追求并歪曲理解自由、平等的现象无处不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和继承已被无形的边缘化,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排斥和挤兑传统文化的思想。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缺失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1、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表现
(一)对传统礼仪文化认知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积淀的宝贵资源,可是现代人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礼仪文化的缺失日益严重,而且有蜕变的趋势。新时期大学生缺少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对有关礼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读,认为“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
(二)礼仪文明意识淡漠 缺少谦敬意识
“礼主敬”,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仪容仪貌有失文雅
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某些大学生情侣在教室里旁若无人、举止亲昵;某些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某些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四)礼仪践行手足无措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某些大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礼仪,自然也就谈不上能够做到遵守礼仪了;某些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不会问候,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别人建立关系,遇到陌生人不知所措,不知道与长辈乘车时自己应该坐在哪个位置,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等等。
礼仪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是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2、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校园、家庭等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外来文化的冲击。
(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这其中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大学前的阶段,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于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年轻一代越来越崇尚过“洋节”就是一个证明。礼仪的产生发展存在着与其他文化背景的礼仪相融合的过程,但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又何来面向世界呢?
(三)大学生人格“单面化”与礼仪规范“多面性”的冲突。
新世纪大学生对待学习刻苦努力,勤于思考,注重效率。但是,正是由于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 一切以为将来消费作投入准备。这些为了功利的目的对专业知识的过分追求,对实用化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上是理性因素的过分膨胀,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单面化”趋势严重。然而,礼仪规范所体现的是: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和适度等“多面性”原则,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功利化的目的使大学生们只有一种追求,那就是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的无情脱节。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改善的对策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于礼仪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对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改善,我觉得有以下几种途径。
1、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人无礼而不生”,礼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学校礼仪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行为更自然得体加礼貌大方,气质更加文雅端庄,对学生一生都起重要作用,社会礼仪文明程度也大有提高。
2、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在学校的礼仪教育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礼仪说教、规范礼仪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和熏陶。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要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
逐步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第二课堂,取其精华,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由督学,自学到爱学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使当代大学生礼仪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4、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
关键词:大学生 意志力 现状 调查报告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illpower
Abstract: Purpose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power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it. Methods By questionnaire, it draws objectives as samples from several higher schools in Hefei so as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nd restraint students’ willpower development, meanwhile, to reflec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it objectively. Results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power is far from optimistic, which shows nearly six in ten in poor condition.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our elements of willpower is imbalance. Though, one of it, consciousness, has been much better than that during the time of middle school comparatively, the other three, decisiveness, persistence and self-restraint is to be strengthened. Thus, the environment of family, the education of school and the conduct of society are the main factors in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willpower. Conclusion For parents, the crucial need of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willpower should be attached with great importance, and a family environment should be set up to cultivate them with spirits of perseverance and independence from their early time. For schools, the input concerning education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power as a vital part should be adopted into the system of higher schoo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he willpow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survey
一、前言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力的强弱是不同的,构成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就是人的意志品质:自觉性,即目标明确,一切行动都为了目的的实现而积极地学习工作,甘愿吃苦耐劳,勇于自我牺牲;果断性,即遇到事情不优柔寡断,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利害,在适当的时候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坚韧性,即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都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自制性,即在意志行动过程中能够驾驭自我,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不感情用事。
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高校开始大规模地扩招,部分高校的生源质量在逐年下降。再加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这一代大学生更是很少吃苦,在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发展水平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合肥市周边几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揭开当代大学生的意志力水平状况,探索影响大学生意志力品质的因素。
二、调研目的、方法和对象
1.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现状,分析成因,探讨加强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一些措施。
2.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以发放调查问卷,由被试者笔答的形式进行。所用试卷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意志品质测试量表》,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试卷内容进行了部分修改,全卷共设计20个选择题,修改后的试题更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趣味性强,学生乐于完成,也容易反映真实情况。但试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没有发生变化。测试卷总分100分,计分与评价方法是:
2.1凡单号选择题( 1 、3 、5 ……) ,每题后面的答案及分值 为 :A、5分; B、4分;C、3分;D、2分;E、1分。凡双号选择题 ( 2、4、6……),每题后面的答案及分值为:A、1分;B、2分;C、3分;D、4分;E、5分。
2.2学生所得总分与意志品格的对应关系为 :
81~100分,意志很坚强。
61~80分,意志较坚强。
41~60分,意志品质一般。
21~40分,意志较薄弱。
0~20分,意志很脆弱。
3.调研对象
在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合肥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公安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生和非全日制在校生中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了1500名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对象包括大一、大二、大三的本、专科在校生,男女比例为3:2,实际情况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1500份,对同一个样本的学生群体实行统一发放、统一填写、统一收回的方式。收回问卷1360份,有效问卷1300份,有效率96%。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真实、可靠,在调查之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要求学生认真对待、独自填写。班主任及学生管理人员回避。
三、结果与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最高分96分,最低分14分。81~100分之间,属意志很坚强的98人,占调查对象的7.5%;61~80分之间,属意志较坚强的有486人,占调查对象的37.4%;41~60分之间,属意志品质一般的人有468人,占调查对象的36%;21~40分之间,属于意志较薄弱的人有245人,占调查对象的18.8%;0~20分之间,属于意志很脆弱的人有3人,占调查对象的0.2%。
具体分析如下:
所设计的20个题,大体反映了意志品格的四个方面:
1.意志的自觉性
本次测试的第6、9、10、15、16、20题属于这方面的调查,答题结果及百分比如下:
第16题直击个人主见问题。有46%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是”或“很少是”、“常常希望别人帮我拿主意”, 只有48.1%的同学选择了“是” 或“有时是”。还有5.9%的同学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这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在困难的类型和程度不明确的情况下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摇摆性。第6题同样涉及面对困难时所作选择的测试。在困难的类型和程度明确的情况下,有32.9%的同学“同意”或“比较同意”、“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最好的办法是向老师、同学求援”。有67.8%的学生愿意以自己的方式独自面对这些困难、挫折。这条问题反映,现代的大学生在困难的类型和程度明确的情况下,还是有一定主见的,随着心理年龄的成熟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他们开始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但是相当一部分同学的畏难思想严重,长期在父母的呵护下没有经历过多少风雨,在遇到困难时依赖性强,个人主见不够,自觉性较差。
第9题测试学生做事是否有明确目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清醒认识。仅有56.9%学生能有目的地去完成某事,同时一定程度的预见其结果,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事物认识能力有一定程度提高。还有5%的人是“有时如此” , 有31.2%的人“从来没有”或“较少”明白做事的目的,考虑事情的结果――这说明尽管自己已是大学生,但仍有相当部分学生做事盲从,因少主见而随大流,就难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10题、15题,反映出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态度,明显受到自己兴趣的影响, 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也有明确的好恶。往往在这种时候、 这种对象上,“主见鲜明”,从而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实际作为,这种现象如普遍发生在十七八岁的大学生身上,属于不正常的现象,这可能与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关,宽裕的家庭环境和松散的家庭教育容易导致这些学生看事物只注重外表,不能发现本质。
第20题是考查学生对“机遇”问题的理解。应该说最能反映出他们的主见。有34.2%的同学相信机遇可以影响人生发展以及事情成败,其“作用有时超过人为的努力”;有44.3%的同学相信“事在人为”;有21.5%的人不置可否。这主要由于他们受自身学习经历和父母生活经历的影响而有了不同的见解,这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影响比较直接的事情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以上分析可以归纳为: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和心理成熟程度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主见意识,但由于家庭环境优越、家长溺爱等原因造成他们刚刚形成的的主见意识还不稳定、不明确。
2.意志的果断性
第14、17题属于这方面的测试,答题结果与百分比如下:
第14题反映出有占58.5%的同学“很多”或“较多”时候“遇到复杂情况常常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仅有41%的同学“没有”或“较少” 这种情况,这和第17题也有39.9%的人“不是”或“很少是”、“应做某事时,说干就干,决不拖延放弃”吻合。
这和当代青少年生活相对优裕,父母包办代替多,独立处事的锻炼机会相对较少等紧密相联,造成了他们勇气不足、果敢不够,做事有较多依赖性的被动局面。
3.意志的坚持性
第3、4、7,12、13、19题属于这方面的测试,答题结果及百分比如下 :
第3、4、12题,测试学生对待计划的态度,其实也就包含一个能否长期坚持的问题。29.8%的同学“很同意”或 “比较同意”、“没有特殊原因应每天按时起床”的观点,有70.3%的人表示不赞成此观点。52%的学生“很同意”或“比较同意”、“对完成起来有困难的计划,随时可以改变或撤销它,有41.7%的人表示“不大同意”或“反对”这样做。60%的同学承认自己有“下决心做某事随后又劲头消失”的情况,0.9%的同学承认此种情况”时有时无”,仅有39.2%的人认为自己“少有”或“没有”此情况。
第7、13题是考查学生的心理“耐力”,29.1%的人认为自己“在长跑中觉得跑不动时,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有70.3%的人“不同意”或“不大同意”这个观点 ;24%的人认为自已“能长时间做一件重要但枯燥无味的事”,也有59.3%的同学表示自己不能这样。
第19题考查学生在意志品格上对自己的期望值。55%的同学明确地表示自己“希望做一个坚强而有毅力的人”,他们也深信:有志向,只要肯坚持,做事就能成功,也有45%的同学作了否定回答。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现在的青少年对意志品格其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清楚“坚持不懈”在成就事业中有重要作用,也有相当部分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中确实在这样做。但认识和实际行动之间仍有相当大的距离,“想得到,不一定做得到”,做事时凭热情、行动不能持久,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心理“耐力”不强。独生子女、父母溺爱,生活条件优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顺境中长大、没吃过苦的当代大学生,缺乏耐挫力的锻炼,直接导致意志品质的坚持性薄弱。
4.意志的自制性
第1、2、5、8、11、18题的测试属于这方面,答题结果及百分比如下:
第1、5、11题,从正面设题,考查学生在明知行为目的的前提下能否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55.5%的同学“很同意” 或“比较同意”在自己并不是身体条件适合长跑、爬山、远途旅行等活动的情况下,而选择了这些活动,因为它们能培养自己毅力――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培养自己的意志品格也有较为明确、积极的要求,这应该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他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有了改变现状的迫切愿望。
第5、11两题的统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仅有32.5%的人能“在学习和娱乐冲突时”,理智地约束自己去学习,有43.8%的人不能理智地约束自己。还有23.6%的人处于模棱两可的心态。25.9%的同学“同时面临一件该 做的事和不该做却吸引人去做的事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能“使前者占上风”。而65.1%的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选择了妥协。
第2、8、18从反面设题考查学生自制力。49.5%的人“常常因主观原因不能如期完成”先前自订的计划,48.9%的人不是这样。57%的人“常因玩游戏很投入而不能按时睡觉”,30.5%的人不是这样。50%的学生“在和别人争吵时,虽明知自己不对,却禁不住”说一些过激的话,刺激对方,33.5%的同学一般不会这样做。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学生的“自制”能力还是有所加强的,做事显得较为理智,但相当一大部分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大学生栽在网络游戏这个大坑里无法自拔,逃课的、辍学的、走上不法之路的、甚至猝死网吧的比比皆是,其实很多学生知道自己上网成瘾是不对的,但他们就是无法克制自己。
四、讨论与对策
通过以上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意志品质较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有了明显的增强,部分学生在家长、老师的指引下开始重视自我意志品格的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的意志品质有待加强,占到总人数的55.1%,这部分学生在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方面都很薄弱,涉及到具体细节,众多个体差别很大。特别是随着教育环境和教育程度的不同这种差别更加明显。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做事缺乏持久的心理品格,受自身情绪及外界因素影响大,常表现为“感情用事”。尤其不足的是,处事缺乏果敢品格的人为数不少。当然,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社会、家庭、学校缺少对学生“耐挫” 意识的教育,缺乏“耐挫”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仍习惯于“顺境生活” 则是主要原因,今后应尤其加大这方面的努力。
对于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意志力;面对着所执行的每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不可能改变的特性,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 词典上将“意志力”解释成“控制人的冲动和行动的力量”,其中最关键的是“控制”和“力量”两个词。“力量”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控制“它。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进大学生的意志力品质,不妨一试。
1.高度重视
要想做好一件事首先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它,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既然下定决心改进自己的意志力品质,增强自己的意志力,那就得把它提升到一个高度,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去加深它的映像,处处强调它的存在,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去培养它。只有重视了,才不会忘记,才会积极的去做。
2.积极主动
不要把意志力与自我否定相混淆,当它应用于积极向上的目标时,将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力量。 曾经有一位商人知道自己喝酒太多,然而他从事的是一种很烦人的工作,而在进餐前喝几杯葡萄酒似乎能让人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可酒和累人的活又使得他昏昏欲睡,因此常常一喝完酒便呼呼大睡。有一天,这位经理意识到自己是在借酒消愁,浪费时光。于是他决定不再贪杯,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儿女身上。刚开始时很不容易,常常想起那香气四溢的葡萄酒,但他告诫自己现在所做的事将有所得而不是有所失。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越是关心家庭和子女,工作起来的干劲也就越大。
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意志力能让你克服惰性,把注意力集中于未来。在遇到阻力时,想像自己在克服它之后的快乐;积极投身于实现自己目标的具体实践中,你就能坚持到底。
3.目标明确
普罗斯教授曾经研究过一组打算从元旦起改变自己行为的实验对象,结果发现最成功的是那些目标最具体、明确的人。其中一名男子决心每隔两天少抽一根烟。后来,他果真把烟给戒了。而另一个人只是笼统地表示以后要把烟戒了,结果一直是老样子,没有一点效果。 不要说诸如此类空空洞洞的话:“我打算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或“我计划多读一点书”。而应该具体、明确地表示――“我打算每天早晨步行45分钟”,或“我计划一周中一、三、五的晚上读一个小时的书”。 某种意义上结果就是目标,把结果放在那像一盏明灯一样时刻提醒自己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
4.制定和执行计划
培养意志力的过程,大多要配合一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使人能够习惯于利用计划管理自己,因为计划实在是最能够形成效率的一种工具。而提高效率、以及达成目标,才是培养意志力的目的。
首先是明确计划的目标。准备考试,完成工作,等等,诸如此类,目标要尽可能明确:考试,希望获得什么样的成绩,工作,达到什么绩效。这个目标要合理,不过高,也就是不浪费过多的精力在细枝末节,也不要太低,古话说了,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考试还可以用简单的一个成绩来计划,工作绩效、个人发展,则都需要详细分析,把目标尽可能细化。
其次是了解自己可以借助的资料。考试复习的,手头有什么教材,有什么参考书,有什么辅助材料;完成工作的,有什么资源,有什么渠道,有什么都了解清楚了,才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以上是备料,接下来是订计划。计划定完了关键也在于执行,为了让执行起来更有动力,更容易完成,有以下几个制定计划时可以借鉴的秘诀:
计划要前紧后松,先难后易。订计划的时候都是最有动力的时候,俗称三分钟热乎气儿,说的是人没长性。其实这也不是简单的责备,好好利用,也可以事半功倍。既然一开始的时候最上心,不妨就利用这段最有劲的时间把不喜欢干的、难干的都先干了,一方面将来懈怠了,做起简单的事也不会太为难,另一方面也许会一鼓作气的,看前面这么难的事情都攻克了,后面心情一好,就能把计划完完全全地坚持下来,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计划分阶段进行。一个长达一个月的计划,分成四周进行,每周分别地明确任务,明确目标,非常便于检查进度。阶段数以三至五个为宜,如果每个阶段里的时间都很长,大阶段里可以套小阶段,每个阶段总结一下计划完成情况,提前的可以小小庆祝一下,拖后了则要尽快弥补。“周”和“月”这两个单位实在是很好用的,不过要见机行事。
计划要有修改和弥补的余地。并且这个余地不能影响计划整体的实现进度。如果你时间紧,就要自己加把劲,把计划订得更紧一点,好歹的留一点时间在最后一两天,复习完了还能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工作更是如此,要有了解全局的能力。
一切具备,只欠实践。实践中要赏罚分明,也要多鼓励自己,利用正面的力量。比方说今天该看书没看,看球去了,看完球还是得把计划里的任务完成了,再多做点――别把这当惩罚,只当是预支了奖励。尤其是自己仅仅依靠意志坚持,完成了计划的一部分的时候,即便这只是偶然现象,也要大大地赞扬自己,激励自己再次坚持――意志就是这样形成的。看书的时候走神了,咱不急,不躁,不批评,但也不放纵,一旦发现了,轻轻地把心思领回到书上来,用耐心对自己,要自己好好看下去。另外就是方法的问题了。心理学上说单一的刺激效率高不了,看书不光要眼睛看,还要口读,更重要的是手写,这样的效率就能提高不少。工作中方法的重要性也是不用多说的,多讨论、多沟通,向有效率的人学习好的方法。
不仅在学习方面要学会制定计划,其他方面也适用,举一反三,当你善于利用计划完成自己的事情时,你会乐此不疲,因为这实在是既有成就感又有趣味的事情。
5.注重精神力量
法国17世纪的著名将领图朗瓦以身先士卒闻名,每次打仗都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在别人问及此事时,他直言不讳道:“我的行动看上去像一个勇敢的人,然而自始至终却害怕极了。我没有向胆怯屈服,而是对身体说――老伙计,你虽然在颤抖,可得往前走啊!”结果毅然地冲锋在前。 大量的事实证明,好像自己有顽强意志一样地去行动,有助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顽强意志力的人。 口号和榜样的力量在意志力训练中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经常搜罗一些励志方面的名言警句、民俗谚语、口号、顺口溜、名人事迹等,没事的时候经常念念读读,当你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当你在做一件困难的事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把它们搬出来学习一下,会对你的意志力有很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6.从小处着眼点滴磨练
早在1915年,心理学家博伊德・巴雷特曾经提出一套锻炼意志的方法。其中包括从椅子上起身和坐下30次,把一盒火柴全部倒出然后一根一根地装回盒子里。他认为,这些练习可以增强意志力,以便日后去面对更严重更困难的挑战。巴雷特的具体建议似乎有些过时,但他的思路却给人以启发。例如,你可以事先安排星期天上午要干的事情,并下决心不办好就不吃午饭。新泽西州的比尔?布拉德利是纽约职业篮球队的明星,除了参加正常的训练之外,他是每天一大早来到球场,独自一个人练习罚犯规球的投篮瞄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球队里投篮得分最多的人。这些事例都说明良好的意志力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后天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针对的进行训练和培养,例如,每天都要让自己做一件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完美;每天坚持做一件不求回报的善事等。作为大学生可以针对在校学习生活中一些实际的事例制定一些训练案例,既体验了生活又磨练了意志。
7.坚持到底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其中含有与困难作斗争并且将其克服的意思。普罗斯在对戒烟后又重新吸烟的人进行研究后发现,许多人原先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去对付香烟的诱惑。所以尽管鼓起力量去戒烟,但是不能坚持到底。当别人递上一支烟时,便又接过去吸了起来。如果你决心戒酒,那么不论在任何场合里都不要去碰酒杯。倘若你要坚持慢跑,即使早晨醒来时天下着暴雨,也要在室内照常锻炼。要想做成一件事,如果已经明确了目标,剩下来的就是坚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永远做不成事情的。
8.实事求是
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包括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期限,目标不能设定的太高,太高的话不容易完成,就会让你失去信心,当然也不能太低,过低的话太容易完成,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你的意志力培养是没有好处的。如果规定自己在一个月内减肥20公斤,或者每天必须跑步30公里,那么对这样一类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坚强的意志也无济于事。而且,失败的后果会将最终使自己再试一次的愿望化为乌有。 在许多情况下,将单一的大目标分解为许多小目标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打算戒酒的小明在自己的房间里贴了一条标语――“每天不喝酒”。由于把戒酒的总目标分解成了一天天具体的行动,因此第二天又可以再次明确自己的决心。到了一周末,小明回顾自己7天来的一系列“胜利”时信心百倍,最终与酒“拜拜”了。实事求是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意志力训练过程中千万不要制定一些好高骛远的计划和目标。另外,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经常回顾自己的胜利成果对意志力训练将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9.转移注意力
坚强的意志不是一夜间突然产生的,它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形成。中间还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失败,必须找出使自己斗志涣散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汤姆第一次戒网瘾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决心,但以失败告终。在分析原因时,意识到需要用于做点什么事来代替网游。后来他改玩益智版的单机游戏,半年后他慢慢淡忘了网游,于是又找来了软件学习视频,跟着后面学习有用的软件,几个月后他可用自学的软件制作精美的作品,并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于是他的学习劲头更大了,从此爱上了学习,再也不玩网游了,真可谓“一举两得”。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快坚持不下去时学会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意志力训练的好方法。
10.改变自我
然而光知道收获是不够的,最根本的动力产生于改变自己形象和把握自己生活的愿望。道理有时可以使人信服,但只有在感情因素被激发起来时,自己才能真正加以响应。
一位商人每天都会有很多烦心的事需要他去解决、去思考,于是烟成了他做好的朋友,吸烟成了他的习惯,每天要抽三盒烟,尽管咳嗽不止,但依然听不进医生的劝告,而是我行我素,照抽不误。“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真是太笨了。”他回忆说,“这不是在‘自杀’吗?为了活命,得把烟戒掉。”由于戒烟能使自己感觉更好,商人产生了改掉不良习惯的意志力。生活中有些事情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或者成了一种约定俗成,要想改变它用寻常的方法很难办到,这种时候就得用心理暗示法,换一种思维去想问题,改变自我比改变外界效果会更好,例如:将“吸烟有害健康”这个词换成“自杀”这样就更加坚定了戒烟的决心和力度。
实践证明,每一次成功都将会使意志力进一步增强。如果你用顽强的意志克服了一种不良习惯,那么就能获取与另一次挑战决斗并且获胜的信心。 每一次成功都能使自信心增加一分,给你在攀登悬崖的艰苦征途上提供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或许面对的新任务更加艰难,但既然以前能成功,这一次以及今后也一定会胜利。
参考文献:
[1][美]弗兰科・哈德克.意志力训练 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1.8
[2]黄京尧.意志的锻练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3]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
[4]郑日昌.心理测量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关键词】 大学生艺术团;现状分析;管理创新
学生以相近的艺术类兴趣、特长、信念及自身需要为基础,凝聚发展,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朝气蓬勃的新鲜血液及生力军。研究大学生艺术团的现状与创新管理策略,能够取其精华、摒旧扬新、查漏补缺,使高校艺术特长生及有表演类爱好的同学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能使艺术团团内建设更加合理、管理更加有力、组织更加规范、团队更有特色、策略更加创新;能够提升校园文化质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育人作用。
一、艺术特长生的招收现状
艺术特长生是部分普通高校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每年都会按教育部政策规定和有关条件录取一些高考成绩达到一定要求又有艺术专长的考生。一般而言,通过招生院校艺术水准测试(报名条件、测试内容以普通高校的招生章程为准),符合学校艺术特长生招生要求的考生,可在高考中享受适当的降分录取优惠,具体可享受标准按每年规定执行。
1、艺术特长生在武汉市各高校的选拔和招收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有53所普通高校是面对全国招收艺术特长生的,其中湖北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被归入其中。除此之外,武汉市只有少数高校能够招收艺术特长生,仅仅只是面向湖北招收考生,而所有的艺术特长生都需要经过各个高校相关考试的选拔。另外,每年3月份下旬举行的湖北省艺术特长生考试,对于湖北的考生而言,不仅要面临各个高校相关考试的选拔同时还需要通过省考,才能获得高校降分的资格,并且高考文化成绩需达到学校划出的分数线,最终才能够成功进入高校。
2、武汉市各高校艺术特长生的招收情况
相对于其他省市的艺术特长生的招收情况,湖北省的生源一直处于劣势,从地理方面的影响,到人为因素,导致最后生源的紧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每年会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冬令营招生,给广大艺术特长生提供机会和平台,由于这些高校的门槛较高,每年招收的人数即使不能达到预定的指标,每年也能保证在60多人。近几年,我校的招收状况虽然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每年只能招收到20多人,最终艺术团的水平也会大打折扣,再加上招收对象的局限性、宣传力度不够,许多考生不清楚学校的情况,导致大量人才流失,以及某些类别的艺术特长生的匮乏。据了解,大部分艺术特长生的流失是文化成绩达不到的原因,为了网罗人才,我们不仅应该扩大宣传力度,还应该为他们提供更优厚的条件,吸引他们加入。
另外,在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中,由于每个学校的管理制度不一样,招收的学生类型也有所不同,艺术团指导教师是外聘兼职的,其自身的工作和学习比较繁忙,加上学生的课程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指导教师和广大艺术团成员存在着投入精力不足的现象,学生的艺术特长得不到进一步提高,也会造成生源不足。
3、改进招收艺术特长生的方法
如何招收更多的艺术特长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认为:第一,相对于武汉市其他高校来说,我校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招收第二批线以上以及第四批线的考生,并且第二批线的考生能拿到一本的文凭,因此,我校应加大在此方面的宣传,让广大艺术特长生都知道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优惠条件;第二,校方应给予招收对象人文关怀,使我校的招生范围更广,生源更优秀;第三,给艺术特长生提供一些相关优惠政策,使考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也能充分体现我校对艺术特长生的重视,吸引大量的考生报考。
二、完善大学生艺术团的管理体制
1、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管理制度
第一,团员必须参加艺术团召开的各类会议、活动,认真完成各项任务,艺术团办公室负责考勤。第二,凡因学习或发生临时性事件,与工作有冲突时,可以向艺术团办公室请假并说明原因,否则视为工作失误。第三,每年对团员进行业务考核。凡业务考核不合格者,将给予转岗或停职处理。艺术团成员在艺术团期间如出现3门以上(包括3门)课程不及格或重修,停止其一切艺术团活动。第四,对业务表现突出者,艺术团将给予一定的奖励。第五,团员在训练和演出活动中,必须服从安排、遵守纪律、讲求团结、关心集体和爱护公物,必须刻苦训练和认真演出。第六,对艺术团集体活动时间(包括开会、训练、演出)必须严格考勤。考勤表由考勤员、队长和指导教师签名后于交团办公室存档。第七,队员因病因事不能参加活动,必须事先向艺术团提交书面请假条,经指导老师及办公室主任同意后方可生效,对未履行请假手续或弄虚作假者,一律按旷课处理。第八,因参加学校安排的演出或训练而造成缺课,应严格办理请假手续。由指导老师开具公假名单,经办公室审核,学团办领导批准后,分别有教务和班主任各存档一份。作为我校第二课堂的大学生艺术团,引领学校亚文化建设的潮流,不能与第一课堂主文化发生冲突,故第三条于此再次强调与鼓励。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适应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反映在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根据国外精神疾病的研究结果,社会心理适应不良综合症的表现特征是受到不良刺激以后三个月,人们的心理对社会刺激产生一种适应不良的反应。由于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及角色地位的变化,一些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期内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自豪和自卑的矛盾,渴望交往和孤独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等,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学习方面有考试综合症、学习适应不良症等;人际关系方面有社交恐怖综合症、异性恐怖综合症等等。根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患者有42. 35%,在被调查的170人中,其中由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患者有17人,占总数的10%。从大量的调查资料来看,这个比例有上升趋势。此外江光荣也提出:心理适应问题明显高于其它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大学新生中,适应不良已成为首要而普遍的问题。
众多的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有四个高危群体,即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单亲家庭群体和毕业生群体。新生群体是很多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首先予以关注、研究和开展心理调适的群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调试,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是整个大学阶段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近些年的大学新生与早期的大学新生的情况有所不同,早期的大学新生(如79级——82级)很多都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而近些年的大学新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思想较单纯、自主要求强烈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较低,基本上保留着中学后期即青年初期的一些心理特点。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适应方面的调整至关重要,这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应该通过有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完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大学一年级学生能对四年的大学生活有更好的规划与憧憬,帮助其迅速进入角色,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由于适应不良所产生的问题。
国内解决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主要是采取思想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形式,这些形式对于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教育面广、对象分散、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周期长,因而对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作用很有限。多数大学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适应与发展的问题,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更适合多数大学新生的需要。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从宏观上来看,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接受社会环境的熏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人际关系。这种群体关系既可能使人得到满足和发展,亦可能使人受到阻碍和伤害。事实上,人类的许多适应或不适应、心理健康或障碍往往起源、发展、转变于人际关系中,这在人际关系日趋频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机制的导入,造成躁动起伏、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而这种社会大气候也冲击着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增多,心理适应不良加剧,精神疾患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国内已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约有10%-30%的人有心理问题。而他们的心理问题相对集中在某些方面,比如与环境适应不良有关的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的问题等,把具有相同性质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团体咨询这种应用范围广泛的咨询形式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学生心理疾患增多的情况下,开展团体咨询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应该对这种方法进行大力推广,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君.21世纪大学生心理问题发展的五个趋势[J].中国地质教育,2003(3).
[2]江光荣:社会变革与人的适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5(6).
[3]张晓勇,胡吉省,吕瑞芳.浅谈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75-76.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 消费观 合理消费 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成功加入WTO,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随之越来越高,消费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高校的大学生,主要以19~22岁的本科生为主。他们出生在80年代以后,也有一部分已经是90年代出生的,他们生活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和较好的生活条件、消费环境中,他们追求新异,敏锐的把握时尚。他们绝大多数都拥有手机,MP5,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年。与此同时,网络消费日益成为他们最流行的休闲方式。他们尝试新式发型,购买品牌服饰,高档生活用品,对新出现的各类消费方式勇于尝试。
一、调查情况说明
1.调查对象
本调查以位于洛阳市的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理工学院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接受调查者共2000人,均为这两所学校在校大学生。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发放自填式调查问卷的调查方式。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涉及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娱乐消费以及消费期望四个方面。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其中河南科技大学1000份(男生437人,女生563人),剔除无效问卷44份,收回有效问卷956份,有效率95.6%;洛阳理工学院发放1000份(男生607人,女生493人),剔除无效问卷58份,收回有效问卷942份,有效率94.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0.8岁。
3.资料处理
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2003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及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发现洛阳市大学生消费结构有以下几项特征:
1.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来源仍为父母,且其月可支配费用成“橄榄状”
调查显示,以父母作为主要生活费来源的人数占到了82.26%(见表1 大学生经济来源统计表)。相较于单纯依靠贷款、助学金而言,大多数学生还是很愿意通过兼职打工来赚取部分生活费用。
表1 大学生经济来源统计表
金额比例(%)
家庭 82.26
打工 3.82
借贷 7.43
助学金 5.68
其他 0.81
总计 100
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有75.3%的同学希望通过兼职打工养活自己;表示非常不愿意、不愿意和比较不愿意的同学共占24.7%。(见图1 大学生月是否愿意做兼职的饼状图)持此观点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时期应该专心读书,兼职打工的机会成本太大,得不偿失。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生活费总额分布呈现为“橄榄状”,并主要集中在30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之间,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7.55%、34.28%。少于350元或多于8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每月可支配额在800元以上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仅为16.77%,有12.40%的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生活费总额在300元以下(见图2 大学生月可支配费用饼状图)。
图1 大学生月是否饼状愿意做兼职的饼状图
图2 大学生月可支配费用饼状图
2.通讯网络费用过高,成为电子产品、高科技产品的最大消费者
进入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样丰富的今天,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他们的消费已明显呈现多元化趋势,影音娱乐已经成为他们的消费热点。在被调查人群中,手机的拥有率高达98.43%,其中78%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
调查发现,64.86%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但也有9.67%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见表2 大学生月手机费统计表)
且男女生手机价位差异较大。男生手机价位大都集中于800元~1400元,高档机型在男生中较为普及。女生手机价钱多集中于500元~1100元,大都为中低档手机。
同时,有40%的同学拥有MP5、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这些都说明当今大学生的消费已出现个性分化,多元化倾向逐步凸显。
3.“享受性”消费普遍存在,并出现部分应酬性质消费
在现代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也是一个高消费的群体。因为大学生都很年轻,没有经济来源,主要花的还是父母的钱,习惯于安逸的生活,处理不好享受与学习的关系。随着社会休闲娱乐活动的不断发展,应酬、交际、K歌、上网、旅游等“社会风俗”已渐渐走进大学校园。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他们推崇的是“与社会共舞”。享受性消费在大学校园中生根发芽。“您每月的娱乐方式主要为什么?”,大学生的选择主要集中于看电影21.8%、上网37.2%、逛街16.2%、体育运动13.7%、KTV6.4%、其它4.7%(见表3大学生娱乐消费支出情况调查统计表),这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极不协调,如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形成铺张浪费、追求享受的不良风气。
表3 大学生娱乐消费支出情况调查统计表
人数 所占比例(%)
上网 744 37.2
看电影 436 21.8
逛街 324 16.2
体育运动 274 13.7
KTV 128 6.4
其他 94 4.7
总计 2000 100
我们看到,“上网”以37.20%的比例位居首位,远远领先于其他娱乐方式。据数据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8小时。
4.恋爱支出过度,饮食方面开销大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52.17%的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50-400元,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甚至可以达到800元,甚至更高(例如恰逢一方生日或情人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受调查者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的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以理性把握适度的消费。这点着实是让人感到忧虑。
不同的是,传统意义上的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的局面已经被完全打破。与此同时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方的恋爱支出有时甚至超过男方。传统与现代的不同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5.精神文化消费不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普遍的社会期望看来,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应占有较高的比重。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大一83.7%的学生每学期的精神文化消费还不足50元,大二67.9%和大三72.4%的学生同样如此,精神文化较低者仍占有较高的比重。经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大学内有书籍较为完备的图书馆、阅览室等基础设施。因此,大学生在购买文学著作、报刊杂志和休闲图书方面的开支大大降低。虽然大学生的课业学习负担相对较轻,但多数同学都在忙于看一些有关专业课的书籍和参加各种等级考试,对其他方面的精神文化消费的关注度并不大。然而精神文化消费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平均每月不足十元的精神文化消费现状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6.品牌忠诚度高,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据调查显示,57.28%的大学生习惯于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他们进行消费时在很大程度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的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抑或是对某品牌服饰非常偏爱,长期光顾,久而久之也会形成对此品牌的较高忠诚度。
7.购买时注重质量和价格,但也存在盲目消费
据调查数据显示,80%的大学生在购买物品时首先会关注其质量和价格。这表明了其在消费时也考虑了自身的购买力的大小和财务状况。但也有的同学存在生活费不足的情况。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消费没有计划性;再有就是年龄较小和社会阅历不足,消费心理不够成熟,生活也不够节俭,存在同学间的攀比,盲目进行消费,出现了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奢侈浪费等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观念。
三、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不合理的因素
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美好的幻想,追求自我、追求浪漫时尚,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开始用成人的眼光看待社会,独立进行购买行为。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够成熟,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迷惑。因此,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这种种消费不合理现象,不仅仅与大学生本身这个消费群体的特殊性有关,还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
首先,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其中充斥着许多的不合理消费理念。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消费需求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受到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当今社会又普遍重视高消费,崇拜高消费。这种错误的消费理念助长了大学生之间的攀比之风。而且,现今社会上流行刷卡透支的消费方式,大学生是对社会潮流反应敏锐的群体,加之其相对的缺乏自主判断力,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就会从此走进消费的误区。
另外,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尚未完全定型,因此,客观环境、流行趋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当他们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诱导时,容易产生购买欲望。大学校园里面大都是同龄人,一旦攀比之风,追求名牌之风,请客之风在同学中有了兴起的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加之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不足,课程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而普遍缺少对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从而致使校园里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消费氛围。大学生人生的黄金时期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养成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大学生合理化消费的建议
当今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没有免疫力,因此作为学校,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来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加强自我规范,促使自己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
1.学校教育是关键,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指导
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紧密集合,结合当前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节约型校园”,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健康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的规划安排自己的消费,使个人消费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但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的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则是十分有害的。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当今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2.家长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合理消费
无论是什么时候,家长一直都是孩子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因此,为了让孩子养成合理健康的消费习惯,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消费观念。家长要明确自己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和立场,不能一味地迁就孩子。孩子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等各方面还都不够成熟,有时在面对一些消费诱惑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时就需要家长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家长不能为了宠溺自己的孩子而去一味的满足他们的要求,要什么就买什么。而且家长应该谨记:并非是挣钱多就可以挥霍无度。即使家庭条件再富裕,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要求也应给予否定。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做到勤俭节约,根据个人的家庭状况进行合理的、适度的消费。
五、结论
通过对位于洛阳市较有代表性的两所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理工学院2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以部分反应总体,了解到洛阳市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消费结构的突出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月消费大致上成“橄榄状”。其网络消费较高,是高科技电子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存在享乐型消费,有一定的品牌忠诚度,侧重于时尚消费,精神文化消费较低。甚至有部分同学出现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等一些盲目消费现象。
第二,造成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因素较为复杂,牵涉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
第三,为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教育指导。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加强自我控制力,学会合理理财,以形成合理化消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http://.cn/index/0E/00/11/index.htm
[2]张立彬.大学生消费道德亟待关注[N].光明日报,2002
[3]赵柒斤.大学生消费迈向多元化[N].安徽日报,2005
论文关键词:天津;大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意义
“创新,是指敢于冲破旧思想、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具有解决新问题、获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的思想和主动精神,在复杂、迷茫、艰苦的情形中有所发明、有所突破。”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决定人的创造性实践,而创造性实践又体现着人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创新和应用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要求当代青年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应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当前天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实际掌握大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问题研究”为题,从当前大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面向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八所高校的1020名在读大学生、353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60份,回收1020份,有效问卷1019份。
1.教师调查
对教师的调查,主要是创新教育的理解、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创新教育的落实程度三方面。
(1)落实可能性。65.4%的教师认为创新教育可以部分落实,21.8%的教师认为很少能落实。
(2)重视程度。49.3%的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5.9%的教师非常重视,31.2%的教师一般重视。
(3)理论了解度。70%的教师对创造力培养方面的理论有一些了解,23.8%的教师了解不多。
(4)学生创造力满意度。41.9%的教师基本满意,28.9%的教师比较满意,27.5%的教师不满意。
(5)原理方法了解程度。53.8%的教师有些了解,38.8%的教师知之有限,4.2%的教师非常清楚,3.1%的教师一无所知。
(6)创新能力构成要素。56.9%的教师认为是创造思维,29.5%的教师认为是综合能力。
(7)创造思维构成要素。62.9%的教师认为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两者结合,24.6%的教师认为是发散思维。
(8)知识作用。81.3%的教师认为知识对于创造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创造能力与精神对比。51%的教师认为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同等重要,30%的教师认为创造精神更重要,17.8%的教师认为创造能力更重要。
(10)措施有效性。54.1%的教师认为效果不太明显,38.8%的教师认为比较有效。
(11)障碍。37.1%的教师认为最主要的障碍是考评方式落后,28.9%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方法死板,20.7%的教师认为是教学内容陈旧,12.7%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观念有偏差。
(12)创新能力培养目标。58.4%的教师有时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目标,27.5%的教师较少涉及,11%的教师明确列出。
(13)学生提问。61.8%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提问题,30%的教师有时鼓励,6%的教师有时允许,2%的教师没有时间。
(14)不同见解。47.6%的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42.5%的教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15)成绩评定。给学生评定成绩时,52.7%的教师考虑他们的创新能力,22.9%的教师经常考虑,22.7%的教师很少考虑。
(16)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度。48.4%的教师比较重视,31.4%的教师非常重视,16.7%的教师有时要求。
(17)科研成果的介绍。55.2%的教师有时介绍,18.4%的教师经常介绍,而22.7%的教师很少介绍。
(18)指导课外创新。32.3%的教师偶尔指导,26.3%的教师指导过但未获奖,21%的教师指导并获过奖,20.4%的教师从来没有指导过学生课外创新活动。
(19)课外联系。49.6%的教师在课外同学生们有专业上的联系,40.8%的教师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20)教材作用。44.8%的教师认为现行教材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作用,42.2%的教师认为作用不明显。
下面是教师自身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产生的影响。
(1)教师专业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文法专业20人,经管专业32人,人文专业35人,理工专业224人)。
文法—理工,在知识对创造力的形成重要性、创造力同创造精神孰轻孰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方面差异显著。理工专业的教师更重视知识在创造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由于选取文法专业的教师人数相对于理工专业少得多,调查的结果不排除片面性。
人文—理工,对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理工专业的教师更为重视。
人文—经管,没有呈现差异。
由于教师专业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创新能力的理解上。通过数据发现,相对于文学专业,理学专业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师教龄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10年以内187人,10到20年85人,20年以上81人)。
10年以下—10~20年,知识在创造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指导差异显著。从数据看,教龄10~20年的教师比起10年以内的教师,更多地指导过学生的创新活动,但总体来说,这两个教龄段的教师指导的频率都不太高。
10年以下~20年以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创新活动,课外与学生专业上的联系方面差异显著,而且是极为显著。教龄长的教师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显现出较为丰富的经验。
10~20年—20年以上,创造力同创造精神孰轻孰重,评定学生成绩时是否考虑他们的创新水平,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指导学生创新活动,与学生课外专业上的联系密切度等方面差异显著。
教师教龄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中。教龄长的教师更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性别差异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创造思维的构成要素,创造能力同创造精神孰重孰轻,在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自己科研成果的频率,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的指导等方面差异显著。
教师性别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上。男教师在创新教育具体实施上更有经验。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其自身因素的差异,如专业教龄、性别等,会对创新能力培养产生影响。调查发现教师的教龄及性别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有比较大的影响。
2.学生调查
对学生的调查,主要是培养创新能力意义理解,平时对创新活动的关心程度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等。
(1)创新培养意义的理解。63.3%的学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有点了解,19.3%的学生理解较深,17.4%的学生不大了解。
(2)创新能力的重要性。69.7%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发展非常重要,29%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仅有1.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
(3)科技创新活动。51.7%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各种科技创新活动,44.1%的学生有时参加。
(4)竞赛活动。66%的学生有时参加各种竞赛活动,27.4%的学生没有参加过。
(5)科技创新兴趣。52.5%的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一般,39.6%的学生很感兴趣,仅有7.9%的学生不太感兴趣。
(6)创新灵感及行动。61.5%的学生有过创新灵感并付诸于实际行动,32.4%的学生从来没有,6.2%的学生经常有灵感并行动。
(7)个人创新能力。60.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32.5%的学生认为比较好,7.2%的学生认为很好。
(8)创新素质的了解。56.7%的学生对创新素质了解一点,36.8%的学生不大了解,6.6%有较深的了解。
(9)学术讲座。71.8%的学生有时参加,15%的学生经常参加,13.2%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
(10)开设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科的重要性。79.4%的学生认为十分必要,17.5%的学生无所谓,3.1%的学生认为不必要。
(11)不同意见的提出。当有不同意见时,66%的学生认为心里明白就行并不提出,24%的学生会立即提出,10%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提出。
(12)捷径完成任务。51.5%的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有时喜欢找捷径,44.5%的学生经常喜欢找捷径,4%的学生没有过。
(13)冒险尝试。在完成任务没有把握时,67.6%的学生有时敢于尝试一下;29%的学生经常尝试;3.3%的学生从不冒险。
(14)课外制作。63.5%的学生喜欢有时搞课外制作,如课件、网页、艺术品等;22.4%的学生从来没有;14.1%的学生喜欢经常搞。
(15)坚持己见。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同别人不一致时,48%的学生敢于坚持己见,42.8%的学生在心中保留自己的意见,9.1%的学生同多数人一致。
(16)师生关系对创新的影响。66.5%的学生感觉自己同教师的关系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29.8%的学生感觉无所谓,3.7%的学生感觉有消极影响。
(17)与教师不同观点。56.5%学生的认为教师鼓励其提出或保留与教师不同的观点,39.9%的不反对,3.6%的限制。
(18)教学方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46.8%的学生不清楚当前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18%的学生认为有利,35.2%的学生认为不利。
(19)跨系、学科选课。69.3%的学校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22.8%的学生不清楚是否允许,7.8%的学校不允许。
(20)创新课程。学校是否开设了专门的创新课程,47.6%的学生不清楚,29.4%的学生希望开设,22.9%的学生其所在学校有开设。
(21)教师创新成果。45.9%的学生的教师有时向其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38.9%的学生的教师没有介绍过,15.2%的学生的教师经常介绍。
(22)创新训练。48.8%的学生表示学校有时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方面的基本训练,43.3%的学生表示学校从来没有,7.8%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对其进行科研创新方面的基本训练。
(23)信息环境。59%的学生表示学校为其提供的信息环境一般,23.6%的学生认为学校提够了一个很好的信息环境,17.4%的学生认为不理想。
(24)学术氛围。53.3%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的学术氛围一般,34.4%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浓厚的学术氛围,17.4%的学生认为不理想。
(25)考核方式。52.4%的学生认为目前学科考核的方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35.4%的学生不清楚,12.4%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面是学生自身差异对创新能力造成的差异。
(1)性别差异(男生452人,女生567人)。通过调查发现,男生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及积极性高于女生;女生比男生更积极参加学术讲座;男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更敢于尝试,也更善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女生在学习中则更重视教师的作用;相对于男生,女生对学校提供的创新氛围更为满意。
(2)年级差异(大一274人,大二307人,大三286人,大四75人)。
大一—大四,参加各种竞赛,教师在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的频率方面差异显著。大一学生比大四学生积极。
大一—大二,提不同于教师意见的敢为性,跨系学科选修课程,教师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的频率,学校学术氛围的体验方面差异显著。大一学生对学校的学术氛围更为满意,其教师更经常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大二学生更敢于提出不同于教师的意见。
大一—大三,创新能力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理解,开设培养创新能力学科的重要性,教师鼓励提出不同意见的程度,教师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的频率,学校信息环境的体会,学校学术氛围的体验,考核方式是否有利于创意能力培养的看法等方面差异显著。大一学生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大三的教师更多地介绍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
大二—大三,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学校是否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学校信息环境的体会,学校学术氛围的体验,考核方式是否利于创意能力培养的看法等方面差异显著。大二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更为关心。
大二—大四,坚持己见的程度,学校学术氛围的体验方面差异显著。大二学生比大四学生感觉更好。
通过数据的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年级低的学生比起年级高的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2)考评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多教师评定成绩会考虑学生的创新水平,但并未普及,因此要完善考评方式,增进创新水平的测试。
(3)师生交流开放程度欠缺。教师在课上不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观点,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
2.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把生活中闪现的灵感记录下来,并努力付诸于行动。
(2)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欠缺。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教师更多的作用是引导,这就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于课堂。在与教师的意见相左时,大多数学生只是在心里保持自己的想法,这既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教学相长。
(3)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度不够。实践出真知,学生多参加创新活动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能力。
四、对策
(1)在各高校开设创新课。加强学科建设,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考试模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列入教学大纲。
(2)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一个导师管3~5个学生,按照学生的个性和经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3)鼓励学生发明创造。设立专门的鼓励学生发明创造的奖学金,调动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申请专利,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
【关键词】 医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主观幸福感存在民族、地区差异[1]。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由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1]。为了解包头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包头医学院抽取临床、护理、检验、预防等专业的1~4年级在校大学生642人为测试对象;其中男生247人(38.5 %),女生395人(61.5 %);年龄(21.47±1.48)岁。
1.2 方法 采用自评问卷调查形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国际大学生心理调查(该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四个分量表,均为单维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调查者经培训后,采用统一问卷和指导语,组织学生填写后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718份,获得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89.42 %。
1.3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与统计在SPSS10.0统计软件包上完成。
2 结果
2.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一般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医学院大学生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以及较低的消极情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分布见表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随性别而不同,女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高于男生(P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随是否认可本专业的变化见表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随是否认可本专业而不同,喜欢本专业的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高于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P
2.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成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均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相关关系显著(P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包头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情况比较好,其中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得分都是中上水平,消极情感得分较低。故医学大学生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较低水平的负性情感。
从医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分布可以看出,医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水平高于男性,消极情感水平低于男性。这源于男女在社会角色上的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男性的期望值更大,故男性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更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体验的幸福可能低于女性。这个结果与温翠红等[2]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而且,由于高校扩招,在读大学生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所读专业能否为自己谋取一份满意的职业已成为当前大学生首要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医学类院校。由于专业限制,就业面远不如其它专业,因此,专业的含金量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重视。对本专业认可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水平高于对本专业不认可的学生,消极情感水平低于对本专业不认可的学生。同时,在就业与考试的压力下,学习成绩也成为大学生群体情感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学习成绩越好,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水平越高,消极情感水平越低。这与严标宾等[3]的研究结论“学业成绩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作用”一致。
结果还表明,总体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成分都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说明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影响因素,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采取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或降低消极情感水平的方法。生活满意度代表了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成分[1],所以在改善学生的生活物质质量的同时,也可改进他们的认知方式,使学生们主观感受到对现有条件的满足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很大作用的。相比之下,消极情感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要远大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4]。可以认为,消极情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不良情绪更易引发心理问题。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对心理健康的正向促进相比,消极情感更容易影响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学生的消极情感水平,减少消极情感体验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比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体验更有效。
由此可见,包头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对现有的生活比较满意,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卞小华,费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1):86-88.
[2] 温翠红,韩建茹,黄晓明,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06-108.
前言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人类的一切生活,其实都是心理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与心理学打交道。不管是学业工作,还是爱情生活,亦或是人际交往,我们都离不开心理学,所以我们的心理健康更是尤为重要。
中日两国大学生处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接受不同的教育,但是大学生兼职却是两国的普遍现象。那么,其兼职状况有什么异同呢?而兼职状况的异同又会对兼职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呢?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兼职心理。这对正确认识和规范大学生兼职行为,保护大学生的切实利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取开放式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的形式。问卷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抽样对象的个人兼职情况,抽样对象的兼职目的、与期望的收获,抽样对象曾遭遇的受骗经历及其采取的措施,总共为17题。本次问卷运用了随机派发以及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分别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下称广外南商)与日本横浜商科大学(下称横浜商科)的学生进行调查,一共派发了1300份问卷,回收了880份有效问卷。
一、中日大学生的兼职现状
1.中国大学生的兼职情况
本次研究以广外南商为例,分别对大一到大三学生随机派发调查问卷并且进行采访,得出以下基本情况:
1.1 69%的大学生在大学做过兼职,这反映出兼职现象在大学已演变成一种趋势。有53.77%的大学生支持做兼职,认为能够增强独立意识,减少家庭开支。有41.88%的认为若能兼顾学习,兼职也是不错的选择。
1.2 42.88%和39.7%的大学生分别从事餐饮服务和促销的兼职工作,这两者在大学生兼职工作类型方面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同时通过调查所知,71.19%的中国大学生和82.35%的日本大学生做兼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培养个人能力,提高实践水平,扩大交友圈,增加社会经验,为就业做准备。
1.3 51.75%的中国大学生获得兼职工作的机会来自老师或同学介绍,仅有34.67%和14.24%分别是从网络平台和专门中介机构介绍获得。高达67%的同学担心受骗, 70%的同学认为获得一份兼职工作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兼职信息太少,获得兼职信息的途径狭窄,这反映出中国大学生在寻找兼职工作时也会抱有不安与怀疑。所以有73%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兼职信息,扩大兼职信息渠道;也有69%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在校内设立一个专门、规范的兼职机构。总之,大学生获得兼职工作的途径很多,但是兼职市场也可以说是参差不齐。
1.4 33%的中国大学生有过受骗经历,其中中介以介绍费为名收取各种费用以49.75%的数字位居榜首,以雇方拖欠或者扣压部分工资的受骗经历者有34.52%。在大学生兼职发展迅猛的同时,诈骗犯罪行为也不容小觊,更不用说关乎人身安全问题,拖延工作时间,没有加班费或者加班费很少这些受骗经历更是比比皆是。
2.日本大学生的兼职情况
本次研究以横浜商科大一到大三学生为对象,通过以网络调查问卷平台的方式,得出以下基本情况:
2.1 95.45%的大学生在大学有做过兼职。与中国相比,兼职现象更为普遍,成为了日本大学生所趋向的日常大学生活的文化与体验。81%的日本学生赞同大学生做兼职,是因为能培养独立能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体验社会生活这些方面。
2.2 66.7%的日本大学生从事服务业和47.62%的大学生从事饮食行业。可见,在兼职工作类型方面,日本大学生与中国大学生的情况基本相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快,劳动力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能提供就业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中国和日本大学生的兼职工作类型大多都选择服务业和饮食行业,这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关系。
2.3 61.9%的日本大学生是通过网络寻找兼职,从中介方面只有9.52%,从学校方面只有4.76%,可见,在获得兼职途径的方面,日本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有较大的差异。
2.4 19%的日本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有过受骗经历,较中国大学生要低得多。其次,受骗经历多半都是与合约相违。再者,针对受骗后采取的措施调查,11%的日本大学生什么都不做,忍气吞声,而中国的大学生竟有50%会选择忍气吞声,这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二、从兼职现状看兼职心理的异同
行为是心理的反映,人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心理活动。从中日大学生的兼职现状,我们可以推断出现今中日大学生的兼职心理。
1.相同的需求发展规律与累积定律
1.1渴望独立
所谓独立是指关系上不依附、不隶属,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对于个人而言分成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生活独立。有一种不够独立,就容易造成父母不能让孩子独立地去处理事情,想要父母给自己空间和时间独立,一定要三方面都努力做到独立。不仅是中国的大学生还是日本的大学生,独立生活是他们首先要学会的事情。根据我们的调查,71%的中国大学生和24%的日本大学生在兼职过程最希望的就是培养独立心,在经济上获得独立。得到这种独立他们才会觉得已是成人并有所成长。
1.2追求物质与享受
春秋时荀子道:“贵为天子,欲不可尽。”意思是,像天子那样的地位,什么享受不到呢,即使那样,仍然还有无穷的欲望要满足。一般来说,当人们产生了某种欲求或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随后就发生选择或寻找目标的心理趋向,当目标找到后,就开始满足需要的活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人们不仅满足于目前的生活,还会开始追求更多的东西。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70%的中国大学生与86%的日本大学生其兼职目的都是赚取收入,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与个人体验,逛街、看电影、买衣服、谈恋爱、结伴旅游,这些无一不是当代中日大学生想要做兼职赚取收入的重要原因。
1.3累积定律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也是心理定律的一种,即累积定律。有了明日的积累,才会遇上好的机遇,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基础。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70%左右的中国大学生和62%左右的日本大学生,兼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个人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工作阅历,提升实践水平和个人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圈,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这个数据可以表明中日大学生们心中的累积定律,也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心理。
2.不同之处
2.1不安全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安全感是心理需要中的第一要素,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而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不安全感也可以理解为对某人某事物缺乏安全感。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所知,70%的中国大学生在获得一份兼职工作之前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觉得兼职信息太少,获得兼职信息的途径狭窄,同时也有高达67%的中国大学生认为主要的困难是担心受骗。这可以体现出大部分中国大学生对网上招聘信息,中介介绍兼职存有很大的疑心与不安全感。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不安全感?
在《大学生兼职及对策探析》中作者提及,部分中国的大学生在兼职刚开始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不重视,往往在被骗、被侵权之后才恍然大悟,此时他们对雇佣者的信任度已严重下降 ,不安全感倍增,严重者会不相信雇佣者提供的一切信息,这样,在下一份兼职到来之时,他们也不会轻易相信,甚至在真正找工作时对招聘者产生怀疑,使得自身就业机会减少。所以50%以上的中国大学生寻找兼职工作的一般途径是经老师或者同学介绍,仅有34%和14%的大学生会选择在网络平台与专门中介机构寻找兼职工作。
此外,网络诈骗与中介以介绍费为名收取各种费用的比例高达50%。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析》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虚假信息,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的,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才属于诈骗数额较大,很多大学生往往在被骗了以后才发现其实被骗的金额不算高,即使运用法律也无可奈何,所以这实在是让中国大学生对兼职工作产生不安的重要原因。
再者,根据本次调查,雇方拖欠或者扣押部分工资的受骗经历有35%、拖延工作时间的受骗经历有29%、没有加班费或者加班费很少的受骗经历达24%、工作地点与事先约好的不同的受骗经历达22%、涉及人身安全问题的也达20%、也有7%的大学生无故被辞退。种种受骗经历表明大学生的兼职市场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问题。而遇到这些情况,超过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仅有19%的大学生会诉诸法律,27%的大学生会向相关部门投诉。这些做法都跟大学生的自我保护心理意识有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及知识薄弱。即使有维权意识,但是一想到自己的损失不是十分严重,或者是法律咨询亦或是运用法律手段的费用太高,到最后都只能放弃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且,大学生兼职不受劳动法保护,相关法律保护不健全。根据原劳动部 1995 年出台的 《关于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 12 条 “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的规定,在读大学生不属于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因此,其不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大学生在受骗后因为缺乏法律意识,对自己的维权结果没有把握,这样会导致大学生在兼职工作遭遇受骗是无据可依,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结果便是对兼职工作抱有严重不安和怀疑心理。
2.2安全感、诚信与信赖
62%以上的日本大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兼职,在学校寻找只有5%,这与中国大学生的情况刚好相反,实在让人很愕然。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日本诈骗刑罚严重的缘故。
根据日本的刑罚规定,不仅通过言语和动作,还利用对方的错觉,把法律上应告知对方的事情忽略,装作不知这种不敬业的行为属于诈骗行为;骗取他人的钱财,或者是财产上有不合法的利益所得,根据刑法246条规定,这样会被处于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在未成年人年少无知亦或是意志薄弱时趁人之危骗取钱财这样的行为也属于诈骗罪,根据刑法248条规定也同样受到处罚。比起中国的刑法,日本对于诈骗的刑法如此之重,也难怪诈骗行为较中国要低,网络诈骗与中介诈骗都比中国要少很多。而且有了法律的保护,日本的大学生更加勇敢地在受骗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一点很是值得我们中国大学生借鉴与学习。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追求极致完美的国家,产品品质如是,生活质量如是,空气质量、卫生环境都如是,极致的诚信让人感动。若是在日本用人单位缺乏诚实,欺骗大学生,这样造成的后果无法想象。日本大学生在曾遭遇过的受害经历中多半都是与公司在合约上有出入。因为有劳动合约,日本大学生维权相比起中国的大学生来说要容易得多。日本大学生比起中国大学生对于兼职工作有的更多的是一份信赖、自信、与安全感。
三、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兼职已经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兼职工作能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应该在自身安全得以保障的前提下从事兼职工作。寻找兼职工作时要谨慎小心,在遭受受骗经历时一定要冷静沉着,要以乐观健康的心理去面对。同时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维权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外出做兼职时应告知家长或者身边的同学、老师,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告诉家长与老师,寻求对策。
(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在高度媒介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事关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文章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以兰州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培育和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42-03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维度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进行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传播的媒介,主要是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媒介素养,不仅是其作为未来合格媒介公民的公共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媒介素养是指在媒介的刺激作用之下,受者所产生的有关媒介的各种心理变化及其结果,其实就是个体如何处理与媒介的关系,表现为个体对媒介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
就大学生某一时点的媒介素养来看,可以将其概括为四个维度:一是接触媒介,表现为对媒介的选择和接触倾向,以及选择、接触的能力;二是认识理解媒介,表现为对媒介及其信息的知晓、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媒介知识;三是评估媒介,表现为对媒介提出质疑和批判,以及与受者原有的需要、态度相比较产生的情感体验,形成新的媒介态度或巩固旧的媒介态度,最终凝结为价值观、道德观等个性心理;四是使用媒介,表现为对媒介的应用能力(包括创造能力和媒介信息制作能力等)和媒介习惯,以及对媒介信息的反应、反馈能力和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媒介意志。这四个维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本文从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兰州地区的6所高校(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治学院和兰州商学院)的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20份,有效问卷683份,有效回收率为94.9%。
二、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接触情况
从表1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大学生对新媒体(网络或手机)的接触率非常高,几乎是100%。大学生接触短信、飞信的比例是99%,接触网络(QQ)的比例也是99%。二是大学生对新媒体D1接触存在一些差异,接触性最高的是手机短信、飞信(99%)和网络QQ等即时交流工具(99%),处于中等接触性的是门户网站和微博,比例分别是65%和66%,接触较少的是电子邮件、BBS和网络电影电视,接触最少的是网络报告或手机报(经常接触率仅为11%)。三是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社交需要处于优势地位,通过短信、飞信、QQ等即时交流工具、微博等新媒体达到与他人交往目的的人数都接近或超过三分之二。
从接触的新媒体信息内容来看,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信息内容依次集中在:人际交流(54%)、休闲娱乐(52%)、关注社会(39%)、生活健康(35%)、时政新闻(21%)、专业学习(19%)。可见,大学生接触媒介的目的和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但为满足专业学习需要的媒体选择较少,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任务不一致。
(二)对新媒体的认识理解情况
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新媒体是现实生活中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89%),承担着社会舆论监督的功能(76%),同时具有娱乐功能(52%)和文化传承(49%)功能。可见,大学生对新媒体认识和理解比较全面、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就其负面影响来看,大学生除了认识到新媒体的“虚假信息”会带来不利影响(72%)之外,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识到对新媒体的过渡依赖会影响到专业学习(4%)和人际交往(7%),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发展(2%)。特别是,对新媒体的技术知识了解的人非常少,仅占3%,如果将计算机或网络专业学生排除在外的话,这个比例就更低了,说明大学生对新媒体本身的认识比较肤浅,知识相对贫乏。
(三)对新媒体评估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八个媒介中,除门户网站的信任人数没有达到一半之外,其他媒介信息的内容真实性几乎不受大学生的怀疑,信任的人数均达到2/3以上。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的对媒介批判、质疑的精神较差,很少去考虑信息是否真实,而是一味地接收,甚至是接受,几乎对媒介信息不进行过滤。即使有的大学生会考虑信息的真实性问题,但多数情况下也只是想想而已,不会深究。他们往往会天真地认为,媒介中的任何信息都是经过“把关人”严格筛选。就对新媒体信息内容的信任情况来看,他们认为最真实的是时政新闻(91%),其他依次为:社会事件报道(87%)、生活健康知识(85%)、专业知识(76%)、教育培训与广告(23%)。可见,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事件、民生问题等高度关注,而且深信不疑,这与大学生有较强的从众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调查还发现,几乎全部的大学生对新媒体持肯定态度,表示出极度的喜欢(98%)。受这种积极的感情支配,他们更加积极地接触新媒体,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反复的循环运作,使大学生形成了稳定的对新媒体的观念,包括价值观、世界观等。
(四)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媒介的使用层次包括应用能力和应用习惯两个主要方面。应用能力是指大学生应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和信息的能力;应用习惯是指应用能力的发挥成为一种经常性活动。调查显示,有51%的大学生发表过微博,转载过信息,发表过评论。有65%的大学生利用BBS发表过信息或至少浏览过信息,有5%的大学生给新媒体提过意见或建议,仅有13%的大学生从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媒介活动。这说明,大学生在浅层次的新媒体使用方面比较积极,也具有相应的能力。但是,在建设性或创造性地使用新媒体方面,能力不足,而且也没有形成习惯性。调查发现,仅有1%的大学生思考过或建立过网站,成为网站管理员的也只有2%;有18%的大学生开通了自己的微博,然而仅有4%的大学生会搜集身边的信息并发表在微博、BBS等新媒体上。
三、讨论与建议
第一,大学生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网络或手机,特别是即时性、交互性强、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的手机,更是他们的“宠儿”。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非常一致,说明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情况具体普遍的相同性。不但反映出大学生接触新事物的能力与兴趣,而且也反映出他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的愿望非常迫切。然而,在网络或手机的具体媒介接触的频率和程度方面存在差异,迅捷、方便的手机短信、飞信和QQ等交流工具受热捧,而网络报刊和手机报等很少被使用。一方面,这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参照群体有关,也与他们接触媒介的动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媒介及其信息的接触是否付费有关。
第二,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将媒介接触与自身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仍然比较单一,缺乏从新媒体获取知识的意识;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还不够积极,应付的思想依然存在,这不利于大学生的终身学习。
第三,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社会功能有清晰的认识,但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缺乏批判与质疑,不能正确、准确地理解新媒体本身。大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形成了不加批判地接受知识的习惯,这种心理定势也会迁移到他们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理解上。当然,这也体现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不足,缺乏质疑的勇气,甚至是能力。
第四,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对新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对媒介信息的价值、意义缺乏客观评价。评估是一个主观过程,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主观标准来评价事物。就新媒体而言,大学生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娱乐和社交方面,所以,难免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媒介的价值与意义。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决不应该是一个缺乏主见、人云亦云的一代。
第五,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多数情况下处于较浅层次,深层的创造性应用和建设性应用较少,而且能力不足,也未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大学生将在未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媒体打交道也会是家常便饭,因此,必须很好地正确使用媒体,发挥其对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
为此,高校必须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立足现有基础,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以媒介素养的提升为重点,恰当地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贯彻因材施教的策略,有计划地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遵从内因、外因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与责任人,科学地选择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袁宏刚.高校学生工作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46.
〔2〕陈娟.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闻传播,2011,(4):110.
〔3〕张娓娓,王韦达,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探析[J].新闻传播,2012,(8):131.
关键词:畜牧兽医语言表达能力现状教改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b)-0158-02
目前,畜牧兽医系毕业生在就业后由于不能适应新型的大型的企业文化,绝大部分的学生只能从事饲养员的工作,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管理部,销售部反而招收外专业的毕业生。因此,畜牧兽医专业就业招生存在萎缩现象。针对此现象,特对湖南天心种猪场各部门人员的专业调查研究,对湘西职院畜牧兽医13级临毕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湘西职院生物系畜牧兽医13级学生发放103份问卷,回收103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5.1%。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对湘西职院生物系畜牧兽医13级学生发放《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1.2.2数据统计法
把回收好的问卷中各类数据剔除出来,用Excel97-2003进行整理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
2.1.1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从表1调查结果表明13级学生专业学生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总体均差。在调查中认为“公众演讲紧张”的男女生的比例分别为90.7%、94.1%。且在有关能够顺畅地表达某一事物时的选项则男女均没有超过30%。只有在问到“强大的气场控制”时比率更低,男生为10.5%,女生为11.8%,这可能与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家庭条件有关。比较而言,学院开设的畜牧兽医专业中专都是免学费的,这就吸引了大批想学又上不起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因为家庭自身的各种因素往往羞于表达。
2.1.21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专业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从表2的统计结果显示,在“普通话不标准,带有地方口音”、“表达结巴,用语跳跃”、“表达无逻辑”“口水话多,不注意使用专业術语”、“思维不流畅,怯场”选项“不可以”和“基本不可以”的比例之和分别为84.4%、73.8%、61.2%、50.4%和46.6%,表明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语言的表达能力水平存在着严重不足,尤其以“普通话不标准,地方口音重”和“表达结巴,用语跳跃”这两方面比例均超过70%以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2.2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欠缺的原因分析
由表3统计可知“学校的锻炼机会少”和“课堂学生语言表达练习少”的比例为72.8、86.4%;均在70%以上畜牧兽医的教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也有提高作用。现在很多畜牧兽医课堂是教师一直不停的讲,学生听的模式。在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中,语言能力,这是一个软目标,多被当成不必要的,不重要的方面。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以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理论为主,而学校的选修课程中较少关于语言表达类的课程,并且不能从时间、师资、教材、教学设备上给予保证,无法做到规范、实效,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校本地教师多外地老师少”本地教师自身就不重视语言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更有甚者教授语文的教师竟然用方言教学,有的虽然用普通话但不标准。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法提高。家庭环境影响,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语言表达能力很大程度受到家庭的影响,表达不规范及浓重的方言很难改过来。
3结论与教改研究
3.1结论
一是1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总体上比较差。尤其体现在“公众演讲紧张”,“控制气场”方面。
二是1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差。尤其以“普通话不标准,地方口音重”和“表达结巴,用语跳跃”这两方面比例均超过70%以上,应该要引起足够重视。
三是“学校的锻炼机会少”和“课堂学生语言表达练习少”是13级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最主要的因素,达到70%以上。家庭环境影响,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语言表达能力很大程度受到家庭的影响,表达不规范及浓重的方言很难改过来。
3.2教改
(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9)
【摘 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实力在总体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青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通过对南通大学学生青年中展开问卷调查,验证了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进而从大学生青年获取全面知识和形成成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高校出发,探析了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提升大学生青年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青年;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对策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团建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青年价值观影响研究”(13080013)。
当前大学生青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想精髓的认识,处于一个彷徨和迷惘状态,大学生青年普遍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疏离,同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现状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等。2014年4月~8月间,笔者就南通大学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本问卷设计了三套题型,每套题型各设计问卷100份,抽取学生的年级随机。第一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对于中国古代名著和历史人物的熟知程度;第二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第三套题型主要调查本校大学生青年的过节习惯。一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答卷249份,收回率达83%,其中本科生占73.3%,研究生占26.7%。
第一套问卷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青年普遍认为传统经典阅读不可或缺,但在实际阅读的书籍中对传统经典的阅读率普遍偏低,阅读内容具有盲从倾向。另外由于很多经典被改变后搬上荧屏,使得阅读具有快餐化、通俗化和网络化的倾向。从具体的问卷调查分析来看,就中国的四大名著,全读过的大学生青年占22.8%,读过三本的占26.5%,读过两本的占24.1%,读过一本的占18.1%,都没读过的占8.5%。另外就最近电视媒体热播各类题材的历史剧,笔者在问卷中以“对武则天的评价”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没考虑过此问题”和“不清楚的”分别为19%和17%,持完全肯定或否定意见的占33%,选择“功过参半”的占31%,由此也反映出多数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的认识缺乏,没有理性认知可循,这与大学生青年的知识结构不无关系。
第二套问卷主要从认同、知晓、态度三个大方面调查了大学生青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有27.3%的大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71.4%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点了解,剩下来的3.7%则一点也不了解。
随着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大众媒体商业化的发展走向,“西化”、“韩流”的宣传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日益淡化,处于认知成长阶段的大学生青年无论从思想认知还是生活习惯上都在极度模仿和推崇外来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大学生青年群体中针对过节习惯做了第三套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春节是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但也有31.7%的人表示更喜欢西方的节日。值得欣慰的是,当大学生青年听到韩国把中国的传统端午节说成是发源于他们国家时,大部分学生感到非常气愤,并积极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
2 高校如何对大学生青年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实力在总体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大学生青年,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高校在培养大学生青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任。那么,如何在大学生青年群体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填鸭式的灌输显然不得人心,唯有每天耳濡目染、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自觉主动学习的效果。
2.1 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堂传授模式
开设第一课堂通识课——高校的人文素质课是人文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课程开设的有效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接受领悟水平。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目标设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给出自己的价值评判和批判性见解。
2)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加重人文素质通识教育的比重,采用“公共选修+公共必修”模式,在学分制度上进行强制管理,不足学分不得由所学专业选修或必修课程代替,以此来确保学生的自主选修权。
3)课堂执行方面:考虑到选课学生人数和教学资源的因素,一般高校通识课的授课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模式,交流互动很少。为确保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可在课程设计中安排一定量的定期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投入大量精力阅读,在下次课中以阅读报告交流研讨形式呈现,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辨能力。
2.2 开展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
由于课堂授课模式的种种局限,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课堂上传授的所有知识,这就需要借助课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以此来与课堂教学相呼应。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可以借助社团、网络媒体、传统文化节和各类竞赛等等生趣活泼的各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刺激学生主动消化被动传授的理论知识。
2.3 开展契合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
亲身感受人文教育,聆听国学讲座、观看传统文化演出、寻访历史文化古迹、参观历史纪念堂博物馆等历史景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风古韵。
2.4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果最有效的验收方式,也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动力。可以在现有的考试、考查模式基础上稍作改革,如命题上增加开放性命题比例,考核环节除笔试外增设实践环节等。
除了高校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应该承担起育人责任外,政府、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自身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政府方面,发挥行政力量在社会范围内开展传统道德文化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同时加大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对各类文化传播媒体建立奖惩机制,在法律制度领域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社会和家庭方面,利用民间力量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形式多样的宣传和交流,使民间形成一种浓厚而自觉自愿的良性文化学习氛围。同时,在家庭中,长者自觉承担起利用亲身感受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来教育下一代的责任,通过自己“言传身教”促成下一代“耳濡目染”。当然,大学生青年也应自觉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增加传统经典阅读量、积极参与人文讲座和活动,利用所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改进和弥补自己的思想道德缺陷,从而树立健全的人生价值观。
3 结论
今天的大学生青年处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容,促使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时俱进,才能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世界文化制高点。同时,大学生青年只有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建塑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知识精英,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肩负起历史重托。
参考文献
[1]桂署钦.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10):25-26.
(山东大学〈威海〉体育教学部,山东 威海 264209)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法,以威海市广场舞开展状况和威海各大学的广场舞开展状况为研究对象,调查整个威海市的广场舞开展状况,联系威海大学生实际,为在大学校园开展广场舞课程,进一步推动威海地区的广场舞进校园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 体育教育训练学;威海广场舞;大学生;广场舞进校园
作者简介:李博:(1980—),女,山东威海人,硕士,山东大学〈威海〉体育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
1研究对象及目的
广场舞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健身活动,近年来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充满动感和活力的广场舞在不同年龄层之间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威海作为联合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依山傍海,是养老安居的好去处。研究者在实际生活和教学过程中发现,威海大学生面临着业余生活不够丰富,身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有活力、最朝气蓬勃的群体。联想到威海欣欣向荣的市民广场舞群体,便有了将广场舞引入校园,在大学开展广场舞的想法。如果能在高校的体育课堂中引进广场舞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为同学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增光添彩,而且如果引进成功,效果良好,更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先导性实验行为,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本次研究,以威海市广场舞开展状况和威海各大学的广场舞开展状况为研究对象,调查整个威海市的广场舞开展状况,联系威海大学生实际,为在大学校园开展广场舞课程,进一步推动威海地区的广场舞进校园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理论支持。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
我们首先展开的是文献研究,主要以广场舞现有论文和新闻报道为主。以威海市为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广场舞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种媒体对于威海市的广场舞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报道,有广场舞开展的热闹场面,也有对于广场舞扰民的批评;有对广大市民锻炼身体的鼓励,也引用了大家认为广场舞格调不高的批评。当然,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包含着整个社会对于广场舞的巨大关注。
2.2观察法和访谈法
最先产生将广场舞与校园联系起来这种想法的,是体育老师这一群体。老师们希望这一充满活力的健身形式能够为大学校园带来活力,让同学们在运动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对体育教学者的想法进行了询问和收集,在调查的教师中,90%的体育教师对于开展广场舞进校园活动十分赞同,并愿意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大学开设广场舞课程提供自己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部分热爱广场舞的非体育教学的教师,也表示了对广场舞进校园活动的赞同,并表示将会十分积极的组织和参与校园广场舞活动。这些教师大多热爱运动和交际,喜欢广场舞这种集健身和交流于一身的活动,他们告诉研究者,在广场舞运动中,他们不仅收获了健康的身体,也愉悦了心情,扩大了交友范围。他们希望广场舞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形式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收获健康,收获快乐。
2.3问卷调查法
与此同时,研究者以位于威海的山东大学〈威海〉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为调查对象,共抽取样本500人,样本容量为500,发放了旨在调查威海大学生对于开设广场舞课程的态度的调查问卷,并对全部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结果的相对公正客观,我们在简单随机抽样的基础上进行了控制,使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基本保持一致。
调查结果显示样本整体为500,赞成或者至少是不排斥在大学校园开展广场舞课程的同学为480人,占到96%,对校园开展广场舞课程持反对或排斥态度的仅占到4%;在赞成或者至少是不排斥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广场舞课程的同学中,女同学占到90%,男同学占到10%。
3研究结果
(1)在威海,大学生对于学校开展广场舞课程是十分欢迎的,所以我们在威海推动广场舞进校园是存在巨大机遇和土壤的。绝大部分的同学还是愿意接受或者尝试这种早已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大妈们’的娱乐形式的。大家明白,只要进行适合的调整和改革,广场舞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2)现有的广场舞很受市民的欢迎,但不太符合大学生的审美和活动需要,需要进一步改进,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与时尚融合,以期更加符合大学生群体的需要。在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提出了自己关于在大学开展广场舞进校园的意见。对于那些对广场舞进校园持否定态度的同学,他们最大的顾虑就是广场舞这种活动形式,相对于健美操,并不很适合大学生这一“新新人类”群体,只有进行认真的改变和调整,才能够被同学们所接受。
4研究结论与建议
经过以上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在威海,有着广场舞发展的良好环境和肥沃土壤,这种环境,不仅包括威海优美的自然环境,更包括广大市民喜爱广场舞,大学生们愿意接受广场舞进入校园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这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威海的广场舞发展存在着场地有限,扰民等问题,广场舞进校园也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和现有的广场舞形式老旧,不十分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娱乐活动需要的问题。对此,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
(1)希望威海市委市政府可以下拨专门资金,支持威海大学校园广场舞课程的开设。这批资金主要用于进行广场舞活动的场地的准备和有关设备的购买工作;作为有关教师或组织者的培训费用和他们的酬劳。
(2)学校方面,要对广场舞进校园活动充分重视,积极提供场地与人员的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广场舞等健身娱乐活动,并为广场舞课程的开设提供如多媒体教室,正式课程设置与学分设置和方便师生交流的渠道等支持。学分制是现代大学管理的一种基本模式,在学分制的鼓励和督促下,同学们能够更高效、更系统地进行广场舞的学习。
(3)现有的广场舞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虽然颇受市民的欢迎,但不太符合作为新新人类的大学生的审美和活动需要,需要进一步改进,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与时尚融合,以期更加符合大学生群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