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44: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餐桌礼仪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司餐桌礼仪常识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 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 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餐桌礼仪常识大全,供大家参考。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中国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餐具摆放的位置主要是为方便用餐,由外而内取用。用过的餐具切忌放回桌上,通常侍应会收起用过的餐具。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常识
家族的饭菜主要有:
1、家宴——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
2、宾宴——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
3、便宴——便宴是家常便饭。
饭桌文化:礼、孝、德、让、教
1、“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
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2、“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3、“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4、“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5、“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餐桌上的常识
有食物在嘴里时,不要说话,等食物进了肚子再开口。一边吃着一边说话的样子会非常难看。还有吃饭时嘴里千万别发出“啪,啪”的声音,你自己可能没感觉,可坐在你旁边的人一定很难受,但又不好意思向你指出。
但慢慢地,我们却发现,吃的文化里丢失了最初的那部分,家庭。分享食物,本来是只在直系家庭成员间发生的行为。
几年前,希拉里·克林顿嘲讽道:“我想我也可以待在家里烘焙曲奇。”她试图通过贬低家庭妇女来捍卫职业女性,轻视了家庭事务——尤其是在给孩子做饭并与他们一起用餐这点上。讽刺的是,不在家中自己做饭用餐其实是非常令人不快的,这些替代方式包括随便应付、外卖、或是出去吃。
随便应付的家庭,其成员都是各吃各的,用餐前的准备、菜式或是时间点都无所谓。这种家庭中父母把小孩当宠物一样喂养:饿了?吃罐头、微波炉食品或者喊外卖去。
态度好一点,也许会开车去离家最近的连锁餐厅。自20世纪60年代,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开始把家庭或厨房看做是一种束缚。生几个孩子,然后继续过自己的人生。“我们确实没时间做饭/和家人一起吃饭。”类似的理由轻易就能找出一打以上。但是,没有哪个借口会比这个常识更具说服力:在家中用餐会更经济、更健康、更有教育意义。
仅是一袋20磅的大米就足以证明在家中做饭的经济学。10美元的投入,可以做出220人份的米饭,平均下来每份不过五分钱。再花99美分买一磅鸡肉,做个鸡肉配饭绰绰有余;如果你把鸡肉煮一煮的话,还能做道汤;要是再配点蔬菜,弄点水果当饭后甜点,那么,一块钱不到,就能吃上一顿由五道菜组成的正餐。
你家的宠物吃得都比这个贵吧。而且,厨房还有一个附加价值,那就是你的孩子们可以到那去看你做饭,参与其中,学习怎么做饭。
在家中做饭的另一个好处是更营养。速食或是外卖食物的主要成分是:卡路里、脂肪、盐、糖以及各种用来防止食物变质的化学制品。相反,在家自己做饭可以让你一手掌控家人的营养健康——只要多让他们吃素食和粗粮,他们也能拥有杂志模特般的健美身材。
还有教育。在我看来,家庭教育再简单不过了,在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前,每天和他们去集市逛上一个小时,在花园里待一个下午,或是一起吃饭,每天一两次。一起吃饭,是教育孩子,让他们适应社会的最早、最佳的课堂。
安排座位时,请客人先人座;和上司同席时,请上司在身旁的席位坐下,你应站在椅子的左侧,右手拉开椅子,而且不发出声响。
还有,预订场地时,应交待店方留好的位置,不要厕所旁或高低不平的角落。
一、餐桌礼仪
中华料理一般都使用圆桌,中间有圆形转盘放置料理,进餐时将喜欢的菜夹到面前的小碟子享用。
中华料理的餐桌礼仪基本上很简单、自在,最不受拘束。只要留意以下要点即可。
1.主客优先。主客还未动筷之前,不可以先吃;每道菜都等主客先夹菜,其他人才依序动手。
2.有人夹菜时,不可以转动桌上的转盘;有人转动转盘时,要留意有无刮到桌上的餐具或菜肴。
3.不可一人独占喜好的食物。
4.避免使用太多餐具。中华料理的精神就是边吃边聊,众人同乐,只要遵守基本礼仪,可以尽情地聊天。
二、餐桌上的话题
如果饭桌上只是低头吃饭,气氛一定很僵。和背景、年龄、性格、嗜好皆不相同的客户,到底要聊些什么?
1.天气、气候。这是英国人的习惯,在火车上遇到同车等人,必定由天气展开话题。
2.嗜好。以国家或人群之分的嗜好是最佳交际话题。
3.新闻报导。仅管每天不同,但是特则新闻几乎都有几万人以上看到过。
4.故乡,出身学校。有可能因而找到同乡,拉近彼此间等距离。
以下的话题也可以参酌使用:家庭成员、居住地、喜欢的酒名、喜欢的食物、汽车、休闲旅行等。
首先是座位
到了一个桌子前,要分清主次席。一般老说,在人家里,背对厨房门的为下座,面对厨房的为上座;在餐馆里,服务员上菜的一方为下座,对面则是上座。如果自己是客人,当然可以应主人只邀坐上座,而请客的一方自己则坐下。总之就是一大桌人中掂量自己应该有多受尊敬就坐到哪里去吧!若是乱了秩序,要么就是存心不尊敬别人,要么就是自己太傻了。
然后,斟酒。
应由主人为客人倒酒,身份地位最下的为最要尊敬的人倒酒。如果自己是陪客,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客人而是在中间陪酒的,那么就什么也不用管了,等着别人为你倒吧。
倒酒的时候还有个量的问题。好朋友,熟的考虑对方的酒量而倒,而对需要尊敬的,自己的一定要比别人的多,要不然就像买菜玩寸一样。若是自己实在酒量不行则一定要声明在前,请求对方谅解,成功与否自己喝多少就看本事了。
自己的酒喝完了,别人的还没有喝完,若是平辈,别人要跟你倒,可以扯你自己都冒喝完,长辈的话如果真的不能喝就讲实话,长辈应该会体谅,实在不行就认命了。
再就是顺序问题了。
关键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行为规范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孟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当前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仪常识,不懂得温和谦让,不善于与周围的人交往。讲究个人自由,忽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缺乏良好礼仪习惯的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文明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一、在班级管理中开展“文明礼仪”的各项活动,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1、普及文明礼仪常识,辨明行为是非,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每天利用晨读与早会,在班级组织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的文明礼仪知识,在团队活动课上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竞赛。通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使学生对文明礼仪规范有深入的了解,从自身做起,更加关注礼仪知识的学习和良好习惯养成,夯实文明礼仪的基础。
2、开好《文明礼仪伴我行》的主题班会,加深学生们对文明礼仪的认识。
主题班会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班会上主要活动有学生们之间辩论、情景模拟、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展示。通过学生模拟在日常生活中不同角色扮演及语言的描述,让学生们自身讨论哪些语言和行为是文明的,哪些是不文明的。通过学生们的亲身体验,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规范学生们的语言与行为,努力营造学生们互相督促,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3、通过各种活动向学生展示规范的文明礼仪,促进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通过活动展示规范的文明礼仪,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更具说服力。班级组织“迎宾礼仪”、“升旗礼仪”、“基础礼仪”、“餐桌礼仪”、“课堂礼仪”等情景展示,让学生们落落大方地向全校师生进行各种走姿、站姿、坐姿、手势、握手礼、鞠躬礼等常用礼仪的表演,向全校师生进行礼仪展示及教育,并请其他班级师生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文明礼仪在班级的推广。
4、树立文明礼仪榜样,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礼仪养成。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运用榜样进行教育,生动形象,说服力强,能够使学生在耳闻目睹榜样的事迹中获得道德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理解、认同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要求和规范。在班级管理中通过主题班会,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文明礼仪细节,对学校存在的文明情况和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的整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的良好风尚。让学生增强讲文明、讲礼仪的意识,养成讲礼仪的习惯。同时,在班级评选“文明礼仪之星”,利用宣传栏展示他们的风采,树立文明礼仪标兵,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二、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综合修养及就业竞争力,快速适应就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开展礼仪养成教育,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在学生就业前开设专门针对就业的礼仪规范教育,开展就业指导讲座,着重强调面试礼仪。利用班会的时间召开招聘模拟会,让学生了解面试中的各种礼仪规范,明确面试时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表现自然大方,态度友善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强调在面试中的一些礼仪常识和面试技巧及仪表礼仪(着装、发型等)等。让学生在面试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与人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明白在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处处讲文明、懂礼仪,很好的迎接每一次面试的挑战,快速适应就业发展需求。
三、优化环境、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管理上的过分溺爱,一部分家长重智轻德,另外,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放任,也是导致学生家庭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把文明礼仪教育向家庭延伸,通过家校联系进行家校互动,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学生进行辅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坚持把礼仪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包括料理家务能力在内的劳动教育相结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加强班级文明礼仪教育
[2]王俊华 《都市家教月报》 2013(8)
餐厅礼仪常识大全
中国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餐具摆放的位置主要是为方便用餐,由外而内取用。用过的餐具切忌放回桌上,通常侍应会收起用过的餐具。
①红酒杯﹕喝酒时应拿着杯脚,而非杯身,避免手温破坏酒的味道﹔
②水杯﹕喝饮品前最好先抹嘴,以免在杯上留下油渍﹔
③白酒杯﹔
④甜品匙﹔
⑤甜品叉﹔
⑥面包碟﹔
⑦牛油刀﹔
⑧鱼叉﹔
⑨大叉(主菜叉)﹔
⑩餐巾﹕大餐巾可对摺成三角形放在膝盖上,抹嘴时,宜用餐巾角落的位置﹔离开座位时,可把餐巾摺好放在椅上或桌上﹔用餐后,应把餐巾摺好,放在餐盘的右边﹔
(11)大刀(主菜刀)﹔
(12)鱼刀﹔
(13)汤匙﹕喝汤时忌发出声音。喝汤后,汤匙不应放在碗中,应把汤匙拿起放在汤碟上。
『入坐礼仪
如果是以主人的身分举办宴会,则男女主人应该分别坐在长餐桌的中间、面对面而坐。身为主人的你要逐一邀请所有宾客入坐,而关于邀请入坐的顺序方面,第一位安排入坐的应该是贵宾的女伴,位置在男主人的右手边,贵宾则坐在女主人的右手边。
如果没有特别的主客之分,除非有长辈在场,必须礼让他们,否则女士们可以大方地先行入坐,一个有礼貌的绅士也应该等女生坐定之后,再行入坐。
外出用餐时,免不了会随身携带包包,这时候应该将包包放在背部与椅背间,而不是随便放在餐桌上或地上。坐定之后要维持端正坐姿,但也不必僵硬到像个木头人,并且注意与餐桌保持适当的距离。
遇到需要中途离席时,跟同桌的人招唿一声是绝对必要的,而男士也应该起身表示礼貌,甚至如离开的是隔座的长辈或女士,还必须帮忙拖拉座位。
用餐完毕之后,必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的人才能开始离座。
『使用礼仪
有关餐巾的使用问题,必须等大家都坐定之后,才可开始使用。餐巾摊开后,应该摊平放在大腿上,千万不要放进领口,因为三岁小女孩这样做或许很可爱,但十三岁以后的成人这样做就有点不太好了。
另外,餐巾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食物弄脏衣服,以及擦掉嘴唇与手的油渍,请不要在忘记带面纸的情况下,拿来擦鼻子,因为这样既不典雅也不卫生。
有些人或许会担心食具的卫生问题,因而用餐巾来擦拭食具,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举动,会造成餐厅或主人的难堪。用餐完毕之后,应该将餐巾折好,置放在餐桌上再离开。
在西餐的刀叉使用顺序方面,原则是由外而内。要先使用摆在餐盘最外侧的食具,每吃一道,就用一副刀叉;食用完毕之后,刀叉并排在盘子中央,服务生会主动来将盘子收走。食具除了用来切割食物之外,也被用来移动食物,因为在正式场合下转动盘子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食用礼仪
肉类:切牛排时应由外侧向内切,切一块吃一块,请不要为了贪图方便而一次将其切成碎块,这不但是缺乏气质的表现,而且会让鲜美的肉汁流失,非常可惜;割肉块时大小要适中,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来的危险。咀嚼食物时,请务必将嘴巴合起来,避免发出声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贝类海鲜:贝类海鲜应该以左手持壳,右手持叉,将其肉挑出来吃。吃鱼片时,可用右手持叉进食,避免使用刀具,因为细嫩的鱼肉很容易就会被切碎而变得难以收拾;遇到一整条鱼的时候,先吃鱼的上层,再用刀叉剔除鱼骨,切忌翻身,吃龙虾时,可用手指去掉虾壳后食用。
水果:水分多的水果应该用小汤匙取食。桃类及瓜类,餐厅会先削皮切片,应该用小叉子取食。草莓类则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时候,餐厅通常会提供洗手盒,里面会放置花瓣或柠檬。以供洗手之用。
甜点:一般蛋糕及饼类,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样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汤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块的硬饼干,可以直接取用。
『饮用礼仪
汤:喝汤时要用汤匙,而不是将整个碗端起来喝,用汤匙喝汤时,汤匙应该由自己这边向外舀,切忌任意搅和热汤或用嘴吹凉。喝汤时避免出声是最起码的礼貌,当汤快喝完时,可将汤盘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托起,向外倾斜以便取汤。喝完汤之后,汤匙应该放在汤盘或汤杯的碟子上。
咖啡和茶:喝咖啡或茶时,餐厅一定会附上一支小汤匙,它的用途在于搅散糖和奶精,所以尽量不要拿糖罐及奶精罐中的汤匙来搅拌自己的饮料,也不要用匙舀起咖啡来尝甜度,不然保证你一定会得到全桌的注目礼。喝咖啡或茶时,应该用食指和拇指拈住杯把端起来喝,至于碟子就不必端起来了。喝完之后,小汤匙要放在碟子上。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附加:美国人用餐的戒条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讲文明、懂礼貌的传统美德。
文明是对人才的共同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文明要求更高。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素质高、有教养的人,都具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被人尊重,受人欢迎,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如果缺乏教养,不懂文明礼仪,人们采取不欢迎态度,怎么发展事业,立足社会?去年六月,东南大学一个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的毕业生在一家大型外资企业竞聘,却输给了成绩一贯不如自己的同班同学,原因很简单,他在上楼时无意吐了一口痰,正好使企业一个负责人看到了。
文明礼仪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
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我们全面提高。因此,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对我们小学生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应该自觉做到尊师守纪,举止文明,注意礼貌,重视卫生,改正不良行为,做到敬人、自律、适度、真诚,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以起床、锻炼、集会、就餐、进出校门等小事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认认真真做到排好队、唱好歌、扫好地、做好操、走好路、吃好饭、写好字、语言文明优雅,认真思考并做好这些并非小事的小事,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
坚持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应该持之以恒,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无论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学文明礼仪、做三好学生,维护学校的良好形象,为之不懈的努力,促进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上一个新台阶, 让自己成为懂文明礼仪的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中国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用餐对于家居生活是头等大事,体现个人素质和品味
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
斟茶的顺序很讲究,先长后幼,先女后男
设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先,饮食除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传统习俗,聚首饭桌前大快朵颐。设宴的原因可以是庆贺,也可以是哀痛。每逢农历新年、结婚、中国节日如中秋节等,中国人便会一家老少聚首饭桌前共贺佳节;但另方面,若有人离世,丧家会在葬礼完成后设解慰酒,宴请出席葬礼的亲戚朋友,向他们表示谢意,可见中国人十分重视聚首饭桌前分享喜乐与悲哀。
灶君
中国人不单止十分尊重吃的艺术及礼仪,甚至会敬拜由火神衍生而来的灶君,他们认为灶君能保佑厨房避开火灾及各种不幸事件之发生,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准备一顿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鸡、烧猪、多样蔬菜、饭等,以多谢灶君对他们过去一年的保佑。他们通常会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数个小时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礼仪与迷信有何关系?
客人与传统的中国家庭同桌用饭,须尊重他们的文化、礼仪及习俗,用饭时注意不要触犯多样的禁忌,因为中国人认为饮食与个人命运几乎是息息相关的,用饭时犯了禁忌,便会惹来衰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转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著渔船会翻沉,这是由于香港在开埠初期是一个渔港,渔民很关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饭,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饭的中央,因这样有点像在拜祭祖先;用饭后不可说我吃完饭了,这意谓自己已死去,不会再有机会吃饭,而应该说我吃饱了吃饭时避免筷子触碰饭碗而发出声音,这不单止是不礼貌,亦意味著「无饭吃;要培养吃光碗中饭的习惯,一粒饭也不可剩余在饭碗,否则将来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脸的,亦不尊重辛劳耕种的农夫。这些迷信的饮食习俗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为中国人的饮食礼仪。
用餐俗例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西方餐桌礼仪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到了罗马帝国的查里曼大帝时,礼仪更为复杂,甚至专制。皇帝必须坐最高的椅子,每当乐声响起,王公贵族必须将菜肴传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高卢人坐着用餐;罗马人卧着进食;法国人从小学习把双手放在桌上;英国人在不进食时要把双手放在大腿上。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须穿上得体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礼物,处处表现优雅的言谈举止。
餐具摆放的位置主要是为方便用餐,由外而内取用。用过的餐具切忌放回桌上,通常侍应会收起用过的餐具。
①红酒杯﹕喝酒时应拿着杯脚,而非杯身,避免手温破坏酒的味道﹔
②水杯﹕喝饮品前最好先抹嘴,以免在杯上留下油渍﹔
③白酒杯﹔
④甜品匙﹔
⑤甜品叉﹔
⑥面包碟﹔
⑦牛油刀﹔
⑧鱼叉﹔
⑨大叉(主菜叉)﹔
⑩餐巾﹕大餐巾可对摺成三角形放在膝盖上,抹嘴时,宜用餐巾角落的位置﹔离开座位时,可把餐巾摺好放在椅上或桌上﹔用餐后,应把餐巾摺好,放在餐盘的右边﹔
(11)大刀(主菜刀)﹔
(12)鱼刀﹔
(13)汤匙﹕喝汤时忌发出声音。喝汤后,汤匙不应放在碗中,应把汤匙拿起放在汤碟上。
『入坐礼仪
如果是以主人的身分举办宴会,则男女主人应该分别坐在长餐桌的中间、面对面而坐。身为主人的你要逐一邀请所有宾客入坐,而关于邀请入坐的顺序方面,第一位安排入坐的应该是贵宾的女伴,位置在男主人的右手边,贵宾则坐在女主人的右手边。
如果没有特别的主客之分,除非有长辈在场,必须礼让他们,否则女士们可以大方地先行入坐,一个有礼貌的绅士也应该等女生坐定之后,再行入坐。
外出用餐时,免不了会随身携带包包,这时候应该将包包放在背部与椅背间,而不是随便放在餐桌上或地上。坐定之后要维持端正坐姿,但也不必僵硬到像个木头人,并且注意与餐桌保持适当的距离。
遇到需要中途离席时,跟同桌的人招唿一声是绝对必要的,而男士也应该起身表示礼貌,甚至如离开的是隔座的长辈或女士,还必须帮忙拖拉座位。
用餐完毕之后,必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的人才能开始离座。
『使用礼仪
有关餐巾的使用问题,必须等大家都坐定之后,才可开始使用。餐巾摊开后,应该摊平放在大腿上,千万不要放进领口,因为三岁小女孩这样做或许很可爱,但十三岁以后的成人这样做就有点不太好了。
另外,餐巾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食物弄脏衣服,以及擦掉嘴唇与手的油渍,请不要在忘记带面纸的情况下,拿来擦鼻子,因为这样既不典雅也不卫生。
有些人或许会担心食具的卫生问题,因而用餐巾来擦拭食具,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举动,会造成餐厅或主人的难堪。用餐完毕之后,应该将餐巾折好,置放在餐桌上再离开。
在西餐的刀叉使用顺序方面,原则是由外而内。要先使用摆在餐盘最外侧的食具,每吃一道,就用一副刀叉;食用完毕之后,刀叉并排在盘子中央,服务生会主动来将盘子收走。食具除了用来切割食物之外,也被用来移动食物,因为在正式场合下转动盘子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食用礼仪
肉类:切牛排时应由外侧向内切,切一块吃一块,请不要为了贪图方便而一次将其切成碎块,这不但是缺乏气质的表现,而且会让鲜美的肉汁流失,非常可惜;割肉块时大小要适中,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来的危险。咀嚼食物时,请务必将嘴巴合起来,避免发出声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贝类海鲜:贝类海鲜应该以左手持壳,右手持叉,将其肉挑出来吃。吃鱼片时,可用右手持叉进食,避免使用刀具,因为细嫩的鱼肉很容易就会被切碎而变得难以收拾;遇到一整条鱼的时候,先吃鱼的上层,再用刀叉剔除鱼骨,切忌翻身,吃龙虾时,可用手指去掉虾壳后食用。
水果:水分多的水果应该用小汤匙取食。桃类及瓜类,餐厅会先削皮切片,应该用小叉子取食。草莓类则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时候,餐厅通常会提供洗手盒,里面会放置花瓣或柠檬。以供洗手之用。
甜点:一般蛋糕及饼类,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样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汤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块的硬饼干,可以直接取用。
『饮用礼仪
汤:喝汤时要用汤匙,而不是将整个碗端起来喝,用汤匙喝汤时,汤匙应该由自己这边向外舀,切忌任意搅和热汤或用嘴吹凉。喝汤时避免出声是最起码的礼貌,当汤快喝完时,可将汤盘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托起,向外倾斜以便取汤。喝完汤之后,汤匙应该放在汤盘或汤杯的碟子上。
咖啡和茶:喝咖啡或茶时,餐厅一定会附上一支小汤匙,它的用途在于搅散糖和奶精,所以尽量不要拿糖罐及奶精罐中的汤匙来搅拌自己的饮料,也不要用匙舀起咖啡来尝甜度,不然保证你一定会得到全桌的注目礼。喝咖啡或茶时,应该用食指和拇指拈住杯把端起来喝,至于碟子就不必端起来了。喝完之后,小汤匙要放在碟子上。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附加:美国人用餐的戒条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摘 要:幼儿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要明确良好的用餐礼仪能够带给幼儿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打好营养基础,培养起良好的用餐习惯对于他们一生的健康大有裨益。改进传统幼儿园中用餐礼仪教育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并能不断创新教学和实践,结合时展的新特点提高幼儿的用餐兴趣,真正发挥礼仪教育的功效。从实际的幼儿教育经验分析,论证了新课程体系下幼儿用餐的礼仪教育,为广大幼师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和培育工作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营养常识;良性循环;礼貌;好奇心;交流合作
一、传统幼儿园中用餐礼仪引导方面的问题
1.体系设置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学龄前的幼儿也开始在家长和老师们的压力下,端起课本进行专业学习,所以早期课程教育是幼儿园中幼儿教育的重点,故幼儿园的用餐礼仪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在学校层面历来得不到有效重视,常常伴随着幼儿教师的个人安排,也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体系,所以一个不完备的体系自然就无法真正调动起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这在教育体系设置方面需要进行改革。
由于幼儿的身心发育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和掌握比较肤浅,所以幼儿的用餐礼仪教育需要专业的幼师进行指导才能有效完成。体系设置是和幼师密不可分的,幼儿教师的配备不尽合理,因为有些幼儿园的师资条件还达不到标准幼儿用餐课程开办的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不少幼儿园的老师是中专毕业甚至未毕业,由其他科目的老师甚至食堂阿姨兼职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幼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够,这尤其体现在非科班出身的幼师身上,无法系统性地讲解用餐礼仪、食物营养等知识,对幼儿用餐程序缺乏科W认识,既无法对身心发育关键期的儿童及时开展生理卫生的讲解和情感方面的疏导,也无法做到在幼儿发生食物伤害如食物中毒后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等。这些基本却十分重要的能力缺失,都反映出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2.用餐礼仪教育环节的问题
在具体用餐礼仪教育环节,传统课堂在“量”和“质”两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量”,从幼儿园用于用餐礼仪教育的时长和安排来看,排课长度和位置应当更加合理,很多用餐礼仪教育课程被排在了一天当中的最后一节,临近幼儿用餐,表面上看起来与他们的进食处于同一个时段,效果会更好,但处于这个时段的幼儿在经历一整天的玩闹和学习后往往筋疲力尽,不愿意进行相关礼仪教育,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此外,通过大量幼儿园教学实践来看,用餐礼仪教育课程的频率保持在一周三次左右,课时非常少。
3.好奇心引导的问题
幼儿由于年龄特征,对外界事物敏感且充满兴趣,好奇心比较强,大部分幼师却不能有效抓住这一特点,用餐时间的放任自流容易让儿童养成无法专注于吃饭的坏习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二、幼儿用餐礼仪教育的创新途径
1.均衡膳食,夯实基础
用餐礼仪的架构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物质基础即用餐食物本身上。所以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十分重要。幼儿正处于身体成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均衡膳食、平衡各类营养是保证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膳食健康的创新可以从国外一些实践中获得启发。例如日本,他们的幼儿教育就十分重视各类蔬果的搭配、高品质肉类蛋白的摄入和各型号维生素的补充,启动行之有效的“膳食提高计划”,配备具有专业素养的膳食营养师,全程监督指导幼儿园的用餐工作,让孩子们懂得吃。越来越科学地进食,这在用餐礼仪中也应得到不断的加强和重视。
2.快乐交流,开心用餐
交谈是幼儿快乐的源泉。幼儿每天在幼儿园生活的时间中,教师掌握的时间占去了绝大部分,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幼儿用餐礼仪的教育实践中,可以积极引入适当的共同就餐模式,让幼儿充分交流,并把交流上升为礼仪。因为在交谈中,孩子有了倾听对象,一番倾吐后,孩子们心情愉悦,伴着食物飘来的阵阵香味,让幼儿食欲大开。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表扬那些和自己及其他小朋友互动的幼儿。破除自我封闭式的进餐环境,让幼儿结识更多小伙伴,收获友谊和快乐,真正让“礼仪”的核心“礼”,变得通人情,变得可交流、可感触。
3.卫生用餐,扎实常规
幼儿生性好动,接触外界物体较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细菌、病毒等沾染。从小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将终生受益。用餐礼仪要教导他们养成餐前、餐中、餐后的良好就餐习惯。老师们可将习惯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如进餐前三字经:好宝宝,吃饭啦。一双手,搬椅子。先如厕,再洗手。握小手,静等待,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就餐习惯。
4.家园共育,习惯持续
幼儿园教育必不可少,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为此幼儿园、幼师和家长要有效沟通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将幼儿用餐礼仪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好。家长做好榜样作用,家庭成员都共同遵守餐桌规矩,让孩子感受到用餐必须是在餐桌上做的事,并能和家人一起愉快地享受用餐时光。家长和老师一起引导孩子,对孩子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习惯同步培养,认真对待幼儿用餐礼仪教育,切实通过各种手段提升他们的兴趣,孩子们的兴趣有了,积极性提高了,饮食的效率也随之提高,更加喜爱文明用餐、礼貌用餐、健康用餐,体质也渐渐转好,带动成长的其他面,构建起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将良好的礼貌意识和健康认知根植于幼儿的内心深处,这会让他们受益终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幼儿用餐礼仪对他们的健康和身心发育都十分重要,幼儿园和老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新课程体系下更多探索创新途径,真正惠及幼儿的成长。
参考文献:
吃饭接待礼仪常识
在工作场所接待
①工作场所中的办公室,可以说是一个组织的枢纽,来来往往的人员很多,是重要的接待场所。接待场所应当文明,四壁两面(四周墙壁和天花板、地面)都要干净、桌椅、文件、茶具等要摆放整齐,工作人员讲究仪表和个人卫生,有良好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这些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②客人来了,应尽快热情地将客人迎进办公室,给他们让座、泡茶。
③谈话时,如有他人在场客人感到不便,可以请办公室的无关人员回避一下。
④来访的客人如果较多,应按顺序接待。除个别有紧急事情外,不能不按顺序而先接待自己熟悉的客人,或者厚此薄彼。
⑤来访者较多要掌握好谈话时间,以免客人久等。如果顺序在后的客人不得不久等,应征求客人的意见,是等下去还是改时间来。如果愿意等下去,不能让久等者干等,应安排他们就座、喝茶、看报刊等。
⑥结束访谈时,应礼貌道别。
西餐、中餐(汉餐)和藏餐礼仪
宴请的安排:
在宴请的安排当中,主要考虑三个重要环节:即选择菜品、确定用餐形式、安排座次。
选择菜品。要体现当地或民族特色、地方风味、时令鲜蔬,饭店拿手和客人喜爱的菜肴,少上昂贵菜肴,不上禁忌菜。
确定就餐形式:根据参加人数的多少,参会人员的层次、会议或聚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就餐形式,如桌席式的宴会、自选菜品的自助餐或站立式的茶(酒会)会。安排座次:先确定第一主人位,再在主人右边及左边安排第一客人和第二客人位,如为外宾,则翻译坐在客人右边。安排座次:主桌位置,圆厅居中为上,横排以右为上,纵排以远为上,有讲台时临台为上。2、3、4……等其它桌的位置,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近高远低,右高左低。桌数较多时,要摆桌次牌。
正式宴会座位的排列:通常安排每桌10人,来宾的位置以离主人座位的远近而定。我国习惯按各人本身职务排列,以便于谈话。当只有一位主人时,1号来宾坐在主人右手的一侧,2号来宾坐主人左手的一侧,3、4、5、6、7、8、9号等来宾依次分别坐在两侧。当有两位主人时,即有第一主人和第二主人时,1号来宾坐在第一主人右手的一侧,2号来宾坐在第一主人左手的一侧,3号来宾坐在第二主人右手的一侧,4号来宾坐在第二主人左手的一侧,5、6号来宾分别坐在1、2号来宾的两侧,7、8号来宾分别坐在3、4号来宾的两侧,其他来宾依此排座。
西餐礼仪
(1)刀叉的使用总的说来,第一道菜的时候应该总是用最外面的餐具,逐渐向里使用;右手拿餐刀,左手使用餐叉固定食物,右手食指按在刀背处控制餐刀的使用,切好后用叉取食(英式与美式的区别)
(2)汤匙盛汤应由内向外
(3)其他可以直接用手拿着吃的食物包括:炸鸡、肋排、烤玉米、小圆面包等;挤柠檬汁的时候一定要用另一只手挡在前面,避免溅入别人的眼中;鱼刺可以直接用手取出,放在盘边;如无经验,应尽量避免点虾、螺、意大利面条等不太容易掌控的食物
(4)使用刀叉后的摆放方法尚需用餐:刀叉相对而放,呈4点—8点用餐完毕:刀叉平行,均为5—11点
(5)咖啡与酒类的饮用:咖啡杯中的小勺在搅匀咖啡后放在托盘上,勿用来舀咖啡;饮酒适量,不劝酒,除啤酒外,喝酒要小口小口的喝,倒酒五分满即可;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
(6)如何使用牙签?男士用左手或餐巾遮住剔牙,女士最好不当众剔牙。
(7)可否在餐桌上补妆?女士补妆应去洗手间
中餐(汉餐)礼仪
(1)适量点餐,不铺张浪费;
商务接待礼仪常识礼仪大全
(2)不替对方夹菜,如有需要时应使用公筷;
(3)吃饭时切忌出声、张嘴咀嚼、咀嚼食物时说话、不遮挡剔牙,或说话挥舞筷子;
(4)吃饭时不要高声喧哗,特别是有外宾时;
(5)如有外宾,则不宜点动物内脏等,鸡、鸭等食物不要带头。另,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忌讳和用餐习惯,应加以考虑;
(6)饮酒时应考虑客人酒量,应友好但随意,不要强迫或灌酒;
(7)不要在用餐的同时抽烟;
(8)不要在菜肴中翻找自己喜欢的菜;
(9)将食物残渣及纸巾放入渣盘中,不要堆在桌上或扔在地上;
(10)不用同一块食物咬后在沾碟中沾第二次,可用公勺盛汁浇在食物上食用;
(11)洗指碗洗手时只将手指沾洗即可;
(12)勿在打开餐巾纸包装时拍得噼啪作响。
藏餐礼仪
藏式的进餐非常考究。主客各自坐在自己的厚垫上,前摆藏桌分开进食。
(1)藏餐的形式:藏式宴席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采用诸如盘中敬餐、手递敬餐、餐巾敬餐、自主餐等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现代在家庭和集体的庆宴上,一般也像汉式餐,摆热菜、冷菜、汤、主食及零食。
(2)饮酥油茶的礼仪
饮茶不能太急太快,要轻轻吹开茶上的浮油,分饮数次,留一半左右,等主人添上才喝。
喝茶不能喝出声响,要轻轻饮啜。喝得很急,会被主人视为没有教养,最后要在茶碗中留下少许。饮茶不能一饮而尽,更不能喝一碗就走,一般以三碗为最吉利。
(3)糌粑的食用
糌粑的制作方法:将糌粑放入碗中,再放少许酥油茶,用大拇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
(4)青稞酒的饮用:喝青稞酒讲究“三口一杯”,即先喝一口,倒满;再喝一口,再斟满;喝完第三口,斟满干一杯。
其他民族用餐禁忌
(1)关于饮食禁忌,如我国的回民不吃猪肉;
(2)犹太后裔不吃猪肉、兔子及禽类等;
一、树立跨文化怀意识,认识礼仪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礼仪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内在道德和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文化在个人形象塑造、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在小学教学中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培养“文明有礼”的一代,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小学英语礼仪文化教学目标是,“以英语礼仪文化为载体,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探求新知、形成能力、体验情感、感受文化,直至学生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同样强调了“培养学生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教师通过礼仪文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认识到英语礼仪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树立跨文化教学意识,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逐步扩展英语礼仪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有所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鉴于此,在英语口语、称谓、访谈做客等英语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礼仪文化教育机会,在其中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如西方人礼仪文化中,人们非常忌讳“老”(old)这个字,因为在西方人看来,“老”意味着失去活力、体衰无用。而在中国人看来,老是高寿、福气的象征。为了表示尊敬,人们经常会对用“老爷爷”(oldgrandpa)“老奶奶”(oldgrand-ma)称呼不认识的老年人。在学习这个词时,教师要从文化礼仪迁移方面,讲述不同文化的差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用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人类语言与文化一样,都是丰富多样的,要想相互了解,必须相互尊重。
二、以教材为基础,加强礼仪文化知识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它却是学校英语教育的基础。从小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可以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有许多与中西礼仪文化有关的内容。教师可以教材为基础,对礼仪文化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加工、拓展和补充,以丰富英语礼仪文化教学知识。如教师可以将英语教材中的礼仪文化划分为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将礼仪文化内容分为日常礼貌用语、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其他公共场合的礼仪等。然后,在备课和教学中,挖掘礼仪文化的内涵,利用那些礼仪文化元素进行文本再构,借助礼仪文化主题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礼仪文化渗透和引导,使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系统而富有情趣。如在“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night”等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从风俗、习惯入手,讲述西方国家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中国人对吃的关注,讲述中西方国家在问候语方面的差异,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礼仪文化意识差别,教导学生养成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习惯。当然,在讲述到与礼仪文化有关的典故、风土人情、历史等话题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日常礼仪、餐桌礼仪、道德礼仪等关联知识,在其中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提醒学生始终以礼正之心对待身边的人。
三、创新英语礼仪文化教学方法
小学生在思想、人格方面还没有成型,理解能力也较低。过去,许多教师虽然也认识到了礼仪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中采用的始终是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法,即教师只知道照搬礼仪文化教条,只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却没有告诉学生怎样去做,对英语礼仪文化背景知识更是鲜少涉及,这就导致学生对英语礼仪文化知识缺少明确的认识。在新课改进程中,许多学校都为教师共同学习提供了平台,同时开展了本校培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完善英语教学方式。鉴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以体验、引导、探究为主,培养学生的礼仪道德和品质。如在校园礼仪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公共礼仪、家庭礼仪融入进去,利用课外内容进行礼仪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同样,在学习蔬菜、水果类单词时,教师可以文明礼仪为话题,讲述西餐用餐礼仪。西方用餐礼仪与中国的不同,如西方人用餐时,出于卫生考虑,一般不会为别人夹菜,并且,他们在刀叉使用方面有一定的讲究。中国人聚会、用餐时,虽然筷子人手一双,但是许多餐具会公用,人们还会热情地为他人夹菜、让酒等。教师还可以再讲述几个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尴尬的用餐小故事,让大家在笑声中思考,认识到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论文摘要: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理念,更新教育内容,使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有层次、有序列、有体系。通过对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可以提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交往礼仪养成方案和“三级九档”的养成教育模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一定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取向,会产生相应的礼仪规范及行为准则。礼仪教育要从小抓起,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目标,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理念,更新教育内容,使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有层次、有序列、有体系。本文通过对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试图提出适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交往礼仪养成方案和“三级九档”的养成教育模式。
一、认识先行,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理念要科学化
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理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新,一新百新。教育要创新,理念要先行。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要树立以下理念:
(一)互动理念
“互动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要注重师生的互动,只有教师言传身教,讲究礼仪常规,才会带动学生明礼。l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只有师生快乐互动,才能营造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互动还表现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影响,光靠家庭和学校某一方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联合起来,让家庭和学校的步调一致,劲往一处使,以此才形成礼仪教育合力。一是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二是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四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互动之中,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展现,其主体地位也能够顺利实现。
(二)互利理念
“互利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认识到只要人人讲礼仪就能使双方或多方从交往中得到快乐,从心理上互利互惠。一个拥有礼仪的孩子,其内心是善的——有爱人之心,行真诚之道,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体谅别人的难处,严格要求自己。其外表是美的——文雅的行为举止,优美潇洒的风度,得体端庄的打扮,自然大方的谈吐。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礼仪对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双赢的。当一个受过交往礼仪教育的孩子得到另一个人的彬彬有礼的对待时,他肯定内心是愉悦的,也会快乐地以礼相待,这样,双方都能从交往礼仪中得到快乐,所以说交往礼仪的培养是以互利为原则的。
(三)互尊理念
“互尊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知道在交往中讲礼仪是双方或多方互相尊重的表现。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相互尊重是交往的首要原则。“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所有的礼仪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表示对他人的敬重,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顾及他人的尊严,切不可失敬于人,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掌握了这一点,才掌握了礼仪的灵魂。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互相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四)灵活理念
“灵活理念”是指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过程中,让小学生知道礼仪常识是一般不变的,但运用礼仪要灵活多变,要因人因时因事不同而随时变通。礼仪的规则是死的,而社会生活本身是多变的,所以,对于礼仪的运用也要灵活应变,这种适度的应变表现在:要注意人乡随俗,尊重民族、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礼仪交往应与对方的身份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保持一致。一般来讲,与己关系密切者,礼仪可以相对简单,而与己关系疏远者,礼仪应比较讲究。礼仪要因场合的不同而不同,正式场合,礼仪要规范;非正式场合,礼仪应简洁。礼仪要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二、与时俱进,交往礼仪养成教育内容要时代化
礼仪是为适应人际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会出现交际活动中的新观点、新问题,进而要求礼仪产生变化,使之适应社会。所以,礼仪是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完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相对的变动性。小学生交往礼仪在内容上同样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一)弘扬传统,与国情相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以文明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几千年的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并沉淀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且生生不息,具有极大的“核心竞争力”。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中应坚持“立足国情,弘扬传统”。在弘扬传统时应采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家庭中,西方社会孩子直呼父母姓名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与他们强调平等、自由相一致,但在我国就不可以盲目效仿。因为长幼有序是我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家庭礼仪的最重要部分,是应该发扬光大的。在小学阶段,主要应让学生弘扬“尊老爱幼、和睦友好”的优良传统。要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小学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
小平同志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小学生礼仪养成亦要放眼世界。礼仪是与国际接轨的桥梁,因此,在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礼仪,还要让孩子们适当了解世界各国的不同礼仪风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尊重。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对方、认识对方才能得到对方的支持并建立起互信关系。只有放眼世界,与国际接轨,才有可能在国际交往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西方人表达坦率,东方人表达含蓄。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总会客气一番:“今天的菜不好,但饭要吃饱。”中国人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讲时常喜欢说:“我讲得不好,请大家多包涵。”这种状况若出现在西方,往往会引起西方听众的反感:“明明知道自己讲得不好,为什么还要浪费我们的时间呢?”西方人把过分谦虚看作是虚伪。又如面对赞美,西方人的应答方式往往是“肯定式”或“互酬式”,即肯定自己确实不错或夸赞他人更好、更漂亮来表现自己心中的愉悦。在中国文化下,人们面对赞美常常表现为“谦虚式”,以“哪里哪里”或“您过奖了”这一类话予以应答,掩饰心中的愉悦。应该看到的是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坦然”面对他人的赞美,以“致谢式”报以回答。上述提及的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的差异,仅仅是其中不多的一部分。让小学生了解这之间的差异,将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跨出国门,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地树立中国人的形象。
(三)促进融合,与时代同步
融合不是被同化,更不是彻底的中国化或西化,而是在中西方交往礼仪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实现互补,在融合中得到发展,对传统的东西赋予新的内涵,催发新的生命力。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交往礼仪是一成不变的。政治的变革,朝代的更迭,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会导致文化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交际礼仪也不例外。况且,国际间、民族间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也势必影响到各民族的交际礼仪不断地发生某些或大或小的变异,从而使交际礼仪显现出一定的时代性或阶段性。当历史的年轮进入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科技使世界各国间缩短了距离,整个地球似乎微缩成一个村庄。由于各国人民可以便捷地走来串去,导致国际间、民族间的交流达到空前密切的程度,交际礼仪的相互交流、吸收乃至融合也日益增强,从而出现了国际社会的新趋势。如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在社会交往中,不仅要求人们珍惜时间,讲究效率;还要求人们乐群合众、讲究信用。因此在小学也应用现代礼仪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尊重他人人格,不失礼、不失约、不误时”,对客人和外宾以礼相待,接打电话时必须做到态度平和、咬字清楚、音量适中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体现文明时代的特征。
三、循序渐进,交往礼仪养成教育体系要序列化
(一)礼仪养成教育的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及家庭状况存在着种种差异,因而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心灵是个体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米德认为,自我是不断发展的东西,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自我的发展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嬉戏阶段,个人扮演其他一些人的社会角色,如教师、护士、厨师等,其特点表现为嬉戏的形式,它是缺乏外部社会组织的。例如捉迷藏、抓坏蛋等。其次是游戏阶段,此阶段特征是游戏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儿童可以同时担任好几个角色,并遵循游戏规则与约定,将之融合成一个整体。第三是泛化的他人阶段,随着儿童能够按照一般角色来控制他们的行为时,自我的发展就进入了由一般的期待和标准构成的泛化阶段,使个体逐渐以泛化的他人来计划和执行他们的行动路线。根据科尔伯格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交往礼仪养成教育就是向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角色承担机会,以促进儿童的交往礼仪的认知和道德结构不断地产生新的质变,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具体地说,他认为道德教育首先应该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人手;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向儿童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角色承担机会,从而在实践中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科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渐进发展的,一个阶段发展成熟后才有可能进人下一个发展阶段。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明了学生现在是处在哪一个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朝更高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
(二)养成教育目标体系的序列化
关鸿羽教授提出,养成教育还要序列化。任何一个学生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人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我们在交往礼仪教育中要求学生必须懂得在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如何与人交往,并要求学生必须按实际要求去做。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以身作则,积极检查、督促学生,时时事事按交往礼仪养成教育的行为习惯去做,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实践证明,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序列化有助于加强小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循序渐进性和可接受性,避免脱离学生实际,克服教育简单化和成人化现象。具体地说,就是从学生年级段分析低、中、高年级学生较难养成的行为习惯;从家庭教育中分析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在共同的方向和目标下,针对学生行为的好、中、差不同表现,对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进行行为指导,促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努力。
(三)交往礼仪养成教育模式的构想
小学生交往礼仪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要有计划地根据小学生不同年级和成长阶段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梯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促成学生的交往礼仪顺利养成。特别是各种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学生的个体特点适当采用,如低年级就应多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模拟训练法、故事启迪法、游戏感悟法等,而高年级可以多采用课堂讲授、实践锻炼、岗位体验等方法让高年级的学生在落实礼仪行为的基础上对礼仪有一些理性的认识。鲁洁教授曾说:“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笔者认为,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的总目标主要是使小学生交往礼仪教育生活化,在理念科学化、内容时代化、体系序列化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交往礼仪氛围,使孩子们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得到潜移默化的交往礼仪行为养成,开心快乐地学会交往,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具体目标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学生交往礼仪养成目标体系——内容上的“三级九档”。
1、接听电话礼仪
语气平和,礼貌问候;认真倾听,真诚交流;
明晰内容,准确记录;灵活应答,干脆利落。
2、介绍礼仪
属于社交场合的介绍有两种:即为他人做介绍和自我介绍。
为他人做介绍时五指并拢,手心向上,指向被介绍人。掌握介绍的先后顺序:一般情况下先将职位低的人介绍给职位高的人;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先将晚辈介绍给长辈;先将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先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先将非官方人事介绍给官方人士;先将个人介绍给团体,如个人身份和地位明显高于团体,应将团体先介绍给个人。
自我介绍要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再说明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可以同时递上名片。自我介绍时要把握分寸,既不过分自谦,也不夸大其词。
3、座次礼仪
会议座次礼仪。基本上按照以左为尊的原则。会议主席台领导为单数时,主要领导居中,2号领导在1号领导左手位置,3号领导在1号领导右手位置,排列顺序为:7 5 3 1 2 4 6 ;领导为偶数时,1、2号领导同时居中,一种排列为:2号领导依然在1号领导左手位置,3号领导依然在1号领导右手位置,排列顺序为:7 5 3 1 2 4 6 8;另一种排列截然相反,排列顺序为8 6 4 2 1 3 5 7(以上排列均指面向观众),两种方法没有正确不正确之分,可根据当地的习惯确定。
宴会座次礼仪。基本上按照以右为尊的原则。一般主陪在面对房门的位置,副主陪在主陪的对面,1号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号客人在主陪的左手,3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右手,4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左手,参加人数较多的宴会,应安排桌签以供客人确认自己的位置。
签字仪式座次礼仪。签字双方主方在左边,客方在主方的右边。双方其他人数一般对等,按主客左右排列。
4、握手礼仪
握手顺序按照尊者为先的原则。在正式场合,以上级先伸手为礼;在日常生活中,以长辈、女士、已婚者先伸手为礼;在社交场合,以先到者先伸手为礼;在接待来客时,以主人先伸手为礼;客人告辞时,以客人先伸手为礼。
5、接送名片礼仪
名片的递送。交换名片的顺序一般是:先客后主,先低后高。当与多人交换名片时,应依照职位高低的顺序,或是由近及远,依次进行,切勿跳跃式地进行,以免对方误认为有厚此薄彼之感。递送时应将名片正面面向对方,双手奉上。眼睛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名片的递送应在介绍之后,在尚未弄清对方身份时不应急于递送名片。
名片的接受。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过名片时应说:谢谢,随后有一个微笑阅读名片的过程,阅读时可将对方的姓名职衔念出声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藏起来。
6、乘车礼仪
当有专职司机开车时,小轿车1号座位在司机的右后边,2号座位在司机的正后边,3号座位在司机的旁边(如果后排乘坐三人,则3号座位在后排的中间,4号座位在司机的旁边);中轿主座在司机后边的第一排,1号座位在临窗的位置,2号在第一排右侧。如果是主人自己开车,则要请主宾坐到主人的右侧,即前排右侧的位置,也就是副驾驶的位置。
7、乘电梯礼仪
出入无人控制的电梯时,引领者先入后出,操纵电梯。
出入有人控制的电梯时,引领者后入后出。
8、走楼梯礼仪
当宾主双方并排行进时,引领者走在外侧,让来宾走在内侧。单排行进时,引领者应走在前,来宾走在其后,起到引路的作用。
9、倒茶礼仪
遵循酒满茶半习俗。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上茶时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敬茶时按照职务从高到低的顺序。
10、着装礼仪
①整洁合体。保持干净整洁,熨烫平整,穿着合体,纽扣齐全。
②搭配协调。款式、色彩、佩饰相互协调。不同款式、风格的服装,不应搭配在一起。
③体现个性。与个人性格、职业、身份、体形和肤色等特质相适应。
④随境而变。着装应该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其着装款式和风格也应有所不同。
⑤遵守常规。遵循约定俗成的着装规矩。如:西装应在拆除袖口上的商标之后才可以穿着;不可在公众场合光膀子、卷裤腿、穿睡衣。女性在办公场所不宜穿着吊带装、超短裙、短裤、拖鞋等。
正式场合男士着装礼仪
一般以西装为正装。一套完整的西装包括上衣、西裤、衬衫、领带、腰带、袜子和皮鞋。
上衣:衣长刚好到臀部下缘或差不多到手自然下垂后的大拇指尖端的位置,肩宽以探出肩角2厘米左右为宜,袖长到手掌虎口处。胸围以系上纽扣后,衣服与腹部之间可以容下一个拳头大小为宜。
西裤:裤线清晰笔直,裤脚前面盖住鞋面中央,后至鞋跟中央。
衬衫:长袖衬衫是搭配西装的唯一选择,颜色以白色或淡蓝色为宜。衬衫领子要挺括;衬衫下摆要塞在裤腰内,系好领扣和袖口;衬衫领口和袖口要长于西服上装领口和袖口1厘米2厘米;衬衫里面的内衣领口和袖口不能外露。如果西服本身是有条纹的,应搭配纯色的衬衫,如果西服是纯色,则衬衫可以带有简单的条纹或图案。
站立状态时应将纽扣系好。双排扣的上衣,纽扣要全部系好;单排扣的上衣,三粒扣的以系中间一个或者上面两个为宜,两粒扣的应该系上面的一个扣,单粒扣的一定要系好。
领带:领带图案以几何图案或纯色为宜。系领带时领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吻合要紧;领带长度以系好后大箭头垂到皮带扣处为准。
腰带:材质以牛皮为宜,皮带扣应大小适中,样式和图案不宜太夸张。
袜子:袜子应选择深色的,切忌黑皮鞋配白袜子。袜口应适当高些,应以坐下跷起腿后不露出皮肤为准。
皮鞋:搭配造型简单规整、鞋面光滑亮泽。如果是深蓝色或黑色的西装,可以配黑色皮鞋,如果是咖啡色系西装,可以穿棕色皮鞋。压花、拼色、蛇皮、鳄鱼皮和异形皮鞋,不适于搭配正式西装。
正式场合女士着装礼仪
上衣:上衣讲究平整挺括,较少使用饰物和花边进行点缀,纽扣应全部系上。
裙子:以窄裙为主,不可太短;裙子里面应穿着衬裙。真皮或仿皮的西装套裙不宜在正式场合穿着。
衬衫:以单色为最佳之选。穿着衬衫还应注意:衬衫的下摆应掖入裙腰之内而不是悬垂于外,也不要在腰间打结;衬衫的纽扣除最上面一粒可以不系上,其他纽扣均应系好;穿着西装套裙时不要脱下上衣而直接外穿衬衫。
鞋袜:鞋子应是高跟鞋或中跟鞋。袜子应是高筒袜或连裤袜。鞋袜款式应以简单为主,颜色应与西装套裙相搭配。 着装不要过于暴露和透明,尺寸也不要过于短小和紧身。
11、中餐餐桌礼仪
①让菜不夹菜;②祝酒不劝酒;③不在餐桌上整理服饰;④就餐时不发出声响
12、中餐点菜礼仪
①请客人先选菜,如客人谦让不必过于勉强;②点菜要快,重点菜和口味菜询问一下客人是否喜欢;③一般主菜要比客人多一到两个;④点好头菜,讲究档次,一到两个即可,其它菜要凉热、荤素搭配,突出营养保健、时令特色。⑤点菜不要同时点几道同类型的菜。
13、西餐礼仪
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身体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铺开轻轻放在膝上。
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锯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取菜时,不要盛得过多, 吃东西要文雅,吃剩的菜,用过的餐具牙签,都应放在盘内,勿置桌上。
14、涉外礼仪
涉外礼仪是涉外交际礼仪的简称,是指国人在对外交际中,用以维护自身形象,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与友好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我单位员工在境外从事生产经营、考察、培训等活动,经常与所在国家政府官员、公司职员和民众交往,必须遵守以下通则:
1、维护形象。在国际交往中首先要给交往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个人形象的六要素是: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
2、不卑不亢。要意识到自己代表自己的国家、民族、所在单位,言行应从容得体,不应表现的畏惧自卑,也不应表现的狂傲自大,目中无人。
3、。各国礼仪习俗存在差异,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评判是非、鉴定优劣,要以我为主,兼及他方,。
4、入乡随俗。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变而当自己是客人身份时,则应讲究客随主变。
5、信守约定。许诺要谨慎,承诺要兑现,失约要道歉。
6、热情适度。不仅待人要热情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
7、谦虚适当。反对过分抬高自己,但也不要过度谦虚客套。
8、尊重隐私。在对外交往中不要涉及收入支出、年龄、婚姻、健康、家庭住址、个人经历、信仰政见等。
把餐桌文化教育纳入孩子养成教育的全过程。对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不妨借鉴英国家庭“把餐桌当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了“进餐教育”。一周岁时,就应鼓励孩子自己进餐,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三四岁懂事后,家长特别注重对孩子饮食营养搭配的正确引导,杜绝“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五六岁时,就要教育孩子主动保护自己桌前的卫生,弄脏了桌面,鼓励他们自己清理,用餐结束时要帮助大人收拾餐具。要让他知道哪些是可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是成为环境“消化不了”的“永久垃圾”;在外就餐,不能随便丢弃食品的袋子、易拉罐等,同时,教育孩子重视环境教育,不断培养环保意识。培养孩子主人翁意识,懂得文明用餐的基本礼仪。当父母在厨房即将做好饭菜时,就可以让孩子来帮助布置餐桌和椅子,摆上碗筷,递送和摆好食物,并招呼家人就坐,准备用餐。可按方桌、圆桌演示杯、碗、筷的摆放,西餐中的刀、叉也要涉及。餐前让孩子帮忙做事,稍大一些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父母要以身作则,吃饭的时候,给老人搬椅子,引导孩子给长辈面前调换新上桌或边远的菜肴,让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爱心的互动。进餐开始时,要求孩子等大家都坐好后方可动用餐具,并学习帮助家人盛饭,主动询问家人是否需要帮助递送食物。就餐过程中,告诉孩子以自然姿态坐好,自取面前食物,需要跨越取食时可以请求家人传递食物,按量取食后放回原处,并学会询问和关怀他人。吃饭时不挑拣食物,残渣不乱扔桌上和地上,放在指定的器皿中。就餐时要知道挟菜,舀汤的规矩。挟菜时,筷子要干净,要看好,不要在菜盘中乱翻或胡乱翻一阵后又到其他盘子去挟菜;舀汤时应用勺子,而且要把筷子放下再去舀。进餐结束时,告诉孩子不要急着离开餐桌,要有礼貌地告退,或者孩子先吃完饭,轻轻放下碗筷,征求父母是否可以先离开餐厅,如果获许,可以轻轻走出餐厅,结束进餐。家庭的每次用餐中,家长要创设宽松的进餐氛围。一个整洁有序、愉快安静的进餐环境,可以使孩子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让孩子感受进餐时的快乐气氛,进餐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有益于消化的。最应注意的是,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尽可能地避免在餐桌上批评、训斥孩子或对孩子进行严重的说教,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营造学校餐桌文化的良好氛围,开辟学生品德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中小学相继撤并,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农村中小学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寄宿生每日三餐及农村学校学生营养餐供应是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规范学生用餐管理,并通过文明用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们课题组在实验学校探索出一条以餐桌文化教育为载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耳濡目染,让餐桌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环节
对寄宿生文明用餐的制度要求,学校以“温馨提示”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让学生了解每日饭菜品种及荤素(营养)搭配时,在取餐窗口设置了《科学营养餐搭配建议》;要求用餐学生保持餐桌面整洁时,在餐桌上印有“不滴筷,不掉粒,不随处吐渣”等提示语。以教师用餐的文明行为,来感染学生。大力开展师生同用一种餐活动。学校食堂内不设教师餐,更不设教师用餐专用包间。教师和学生都在同一时间里用餐,教师也和学生一样在售饭口有序排队打餐,不得随意进入食堂购饭。如此一来,教师的用餐行为会时时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对学生的就餐行为的文明规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监督激励,引领学生健康文明的用餐
为了引导师生文明用餐,学校团支部(少先队)实行“志愿者在行动”活动,在学校餐厅设立“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示范岗”,对师生用餐行为进行监督公示。示范岗位人员分别在一日三餐时间内,监督和管理学生用餐的全过程。学校对所有用餐师生进行了桌号划分和取饭顺序规定。每周评选出个人、小组和班级用餐的“文明之星”,以激励学生,克服自身不足,不断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3.设身处地,让学生亲历文明的魅力和劳动的艰辛
食堂是学校文明的窗口,也是展现一所学校文化内涵的标志。开展好以“文明用餐”为主题的各类班(团、队)活动,是落实以餐桌文化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是一粒饭,不愿在垃圾桶里沉沦;我是一勺汤,不愿在臭水沟里流淌》《落实“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不断强化学生严格按需打饭、用餐时不掉饭、不溢出汤汁的节约意识。《文明用餐,礼貌待人》《文明用餐从我做起》等校园情景剧的表演,通过具体可感的生活情景的再现,使学生能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子,从而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广泛开展农业实践活动。在西北农村地区,每个季节都有典型的农事活动,整个劳作都是十分繁重的体力活。虽然同学们都生活在农村,但对具体的劳动过程和农作物的成长经历还不是很熟悉。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将实验年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实践小组,以本地旱作农耕文化常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对小麦、玉米、胡麻、洋芋等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锄草、收割、打碾和收藏等过程的亲临体验,让他们在了解旱作农耕文化的同时,深刻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不断增强了节约粮食的意识,同时深切感受到父老乡亲们不怕苦不怕累,勇于跟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精神和气概。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深深地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
三、创建信息交流平台,形成家校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