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预算会计的特点范文

预算会计的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9: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预算会计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预算会计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特点;发展趋势

从1979年我国在“长春一汽”首次开展会计电算化试点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经过这

20多年的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目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包括账务处理、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利润核算、会计报表处理和财务预测与分析等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不断完善,对会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使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运用也越来越深入、广泛,其在会计工作中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大大推动了现代会计的发展步伐。

一、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人机相结合的控制系统,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管理信息系统(MIS)中的子系统,是一门融系统工程学、电子技术及会计理论与方法为一体的边缘科学。其目的是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以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取代传统的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及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实现会计工作方式的变革和会计劳动力的解放。它是实现会计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变革。它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及时性、精确性和正确性,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会计电算化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引入会计信息处理领域,实现了会计信息处理的一次质的飞跃。会计电算化首次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会计工作中来,把会计工作人员从纷繁复杂的手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中解放出来,不仅缩短了财务处理时间,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实现了会计工作的“无纸化”。与此同时,在财务部门配备了与会计电算化相适应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这大大加强了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联系,使信息更加准确、迅速地在各个部门之间传输,增强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第二,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会计电算化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第三,数据处理自动化,账务处理一体化。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过程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环节:将分散于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对输入数据自动进行过账、转账和编表处理;最后由计算机根据指令将所需信息以账、表形式打印输出。

第四,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贮磁性化。在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会计数据以文件的形式组织并以电信号、磁性号和光信号的形式贮于计算机的内外存贮器中,磁性和光介质成为保存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主要载体。

二、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电算化会计与传统的手工会计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据处理的工具不同。传统会计的处理工具主要是算盘、纸、笔等。从编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账、结账、编制会计报表,要经过很多人的手工才能完成,增加了数据处理差错的可能性,工作量大,运算和记录速度都很慢。会计人员不得不边运算,边记录。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工具是电子计算机系统,除了数据输入和必要的操作控制外,数据处理的整个过程和数据的存储都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

第二,系统初始化设计的不同。手工系统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账,登录余额等;电算化系统的初始化设置工作则较为复杂,且带有一定的难度,其内容主要有会计系统的安装,账号的设置,网络用户的权限设置,操作员及权限的设置,软件运行环境的设置,科目级别与位长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最明细科目初始余额的输入,凭证类型设置,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第三,内部控制上的差异。在传统会计条件下,会计的内部控制表现为组织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职责分工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等。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所有账簿及数据文件都集中于计算机系统内。因此,其职责分工和内部牵制的重点转变为系统管理员、程序员、数据程序保管员、出纳员与操作员之间的严密职责分工上,这就要求必须建立新的以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为穆边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新的人员职责分工制度、凭证传递审核制度、软硬件管理制度、文档管理制度等。并且需要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来实施内部控制措施。如人员操作口令控制、软件和数据的加密技术、会计数据自动监测程序等。

第四,数据处理范围上的差异。受手工操作能力的限制,传统会计一般只能开展日常的核算工作,产生规定的核算报表,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受到较大限制。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寄钱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综合系统地位得到加强,由原来的以提供日常核算资料为主,发展到面向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包括高层的计划、预测、决策信息,中层的分析、控制、管理信息,以及大量的基层业务管理信息。

第五,会计的主要职能由核算、监督向预测、决策和控制职能扩展。传统会计的主要职能确定为反映和监督,预测、决策和控制职能只作为辅助职能。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职能将由原来的反映、监督职能扩展到预测、决策和控制职能,以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统中,核算部门的数据资料全部由会计信息系统在不同的部门或信息中心产生,而不是在财务部门产生。即占财务人员大部分工作时间的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算账、结账等繁杂的重复工作由计算机在各职能部门分别完成,把财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任务中解放出来,核算职能实质上在不断地被淡化。传统的会计监督职能一般局限于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后反映和监督。会计电算化后,所有经济业务发生时,实时形成会计资料,在经济业务的执行过程中就能由各有关部门实行有效控制,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延伸,不再是财务部门专有的职能,从而多角度加强了事中监督。会计工作由过去主要是对外报送会计报表转向利用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并支持和参与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由过去单纯的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全面管理。会计人员的角色由为领导提供信息资料转变成为给领导提供决策方案,更多地从事经济活动的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未来的会计人员将充当管理角色,其主要任务是为管理部门收集、过滤、分析经济资料,并解释信息。

三、会计电算化对现代会计的影响

第一,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电算化会计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计算机的使用,使广大会计从业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和数据转抄中解放出来,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第二,促进了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电算化会计下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降低,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和管理,从而真正促使会计职能由反应转向监督。引起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和素质的提高。电算化会计下的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能够掌握坚实的会计学知识外,还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具有了上机处理基本业务核算工作的能力,还具有排除一般性问题的能力。尽管如此,他们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以不断满足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复合型人才。

第三,改变了会计信息处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电算化数据处理的代码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质变革。这一变革改变了手工会计下成本计算、编制报表等只能在月末进行的做法和限制。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只要发出指令,计算机可随时根据机内数据完成上述工作。由于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海量存贮和随机存取等特点,会计电算化已引起会计操作方法和操作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大大提高;会计核算程序简化和信息提供方式改变;内部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改变。

第四,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培养方面,从两极分化的局面发展成为一大批拥有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涉及计算机、信息处理及会计学等专门科学的边缘学科,需要掌握的知识跨度大,内容多。在会计电算化的起步阶段,大量的会计人员不懂计算机,而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又对会计学不甚了解,两者难于勾通。这种局面,大大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1994年5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对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培训提出了目标,要求到2000年,力争使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的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能;有10%-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的维护技能;有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几年来,全国上下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一定会计电算化水平的应用人才,从而进一步加速了现代会计的发展步伐。

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的结合越来越深入,会计电算化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网络化发展。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发展单机运行的不足之处日益明显,尤其对大中型企业来说,会计信息处理量大,会计与生产部门、供应部门、仓库管理部门、劳动人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的联系,仅依靠软盘传送数据,很难适应会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有效处理,不能发挥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效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能使企业的各项系统得到综合利用。

第二,向决策支持系统方向发展。会计决策系统是会计电算化的更高阶段。在该系统中,有存储企业内外信息的数据库,有以运筹决策等原理为特点的模型库,以及与决策判断、选择推理有关的知识库,便于用户通过对方案和模型进行分析比较。使决策者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三,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中的作用。在未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中,会计系统把专家系统引入决策过程,将会计专家在会计决策中解决的问题和知识经验等按逻辑判断形式存入计算机内,从而达到专家水平,用它作为会计人员决策的辅助工具。

五、迎接挑战,加速现代会计发展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迎接信息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是大势所趋。在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长期被财会人员所接受的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必将逐渐被淘汰。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严峻的形势,努力改变传统观念,转变角色,主动面对挑战。以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为契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条件下对会计从业人员新的要求,为推动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转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斌.论会计信息化得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08(7).

2、李斐然.我国会计信息化研究的最新进展[J].财务与会计,2010(7).

3、吴达斌.会计信息系统之我见[J].经济师,2007(12).

4、谢向阳.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7(11).

篇2

电算会计由三大支柱组成:事先辅助决策的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事中控制的管理型电算会计;事后核算的核算型电算会计。在这三大部分中,核算型电算会计是管理型电算会计和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系统的基础,它向这两个系统提供原始的、来自企业具体业务以及来自经济事项的最原始数据,管理型电算会计又是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它把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得出的会计决策信息细化成管理会计的若干个具体目标,而且把决策执行的结果信息反馈给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管理型电算会计又会把自己管理目标与核算型电算会计结合起来,控制住核算层系统中不该发生的会计事项,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型电算会计还是对核算型电算会计的归纳和总结,而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又是对管理型电算会计的归纳和总结,这也符合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哲学规律。

2电算会计的基本特点、功能、作用

核算型电算会计的会计目标与手工会计的会计目标没什么差异,因为它主要是作为手工帐务的代劳工具,而它的使用对象是会计人员,它主要运用了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原理及计算机知识,而它的功能主要是完成事后核算。

管理型电算会计的会计目标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财、物和供、产、销以及其它经营进行全面管理。它的使用对象不仅包含了会计人员,而且还包含企业管理者乃至企业的最高层领导,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更主要的是面向企业的高层领导。管理型电算会计不仅使用了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和原理,而且运用了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决策科学的思想、技术、方法原理,将业务处理中的核算型电算会计上升至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管理型电算会计。管理型电算会计有如下功能:分析功能、控制功能、预算功能。分析功能包括对各种财务报表和预算报表的比较、结构、比率、绝对数趋势、定基、环比等多项分析。预算功能:管理型电算会计提供从一般科目到投资、筹资、资本支出、销售收入、成本乃至现金流量的全面预算。控制功能包括通过保本点、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预计流动比率、预计投资报酬率等计算控制,通过预算报表与实际中执行的反馈结果进行控制。总结到一点,管理型电算会计的功能就是事中管理与控制。

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的会计目标是提供会计上的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支持环境,且对企业的财务决策全过程提供支持。非结构化是指规律完全没被人们掌握的问题,如某些突发事件。与此相反,规律完全被人们所掌握的问题是结构化问题,而有部分规律被人们掌握的问题则是半结构化问题。结构化问题与非结构化问题是划分管理型电算会计与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的标志。管理型电算会计解决结构化决策问题,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决策支持型会计对会计决策过程提供全过程的支持是指它不仅支持做决定的活动,而且还支持做决定前的情报活动,做决定前的思考活动(设计方案、选择方案),当然还支持做决定后的决策实施活动,因此,它支持决策的全过程。支持是指它提供一种有丰富数据基础的形象化决策支持人机对话环境,从而让决策者在这个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由于这类决策规律没完全被人们所掌握,因此,它不能由计算机完成,只能由人去完成,但计算机能提供支持。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的使用对象是企业的总会计师、总经济师与企业总裁,直接为他们进行财务方面的战略型决策提供支持。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既运用了会计理论和方法,又运用了数量经济学、模糊数学、控制论和模型技术。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为财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供模型支持;提供方法支持;提供知识支持。

提供数据支持指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可以提供反映资金、销售、成本和利润状况的数据,也可以提供反映内部管理和外部金融商品市场的数据。提供模型支持指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提供了预测模型、筹资决策模型、投资决策模型、销售利润决策模型、成本决策模型、最优库存决策模型等等,这些模型可以产生供决策者选择的决策方案。提供方法支持指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提供量本利分析法、决策树法、全部成本分析法、变动成本分析法、运筹学方法、仿真模拟法、蒙特卡洛法以及其它经济数学方法,为决策者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提供知识支持指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能提供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概念原理,而且还具备推理机制,能对决策提供知识上的支持。总之,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对从事前开始的整个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3电算会计的特征

电算会计是信息经济中的会计这三大支柱在一个企业中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有一个大环境、大气候,这就是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当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时,电算会计处于它的低层--核算层。伴随着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的提高,电算会计逐渐成熟起来,逐渐变为核算层和管理层,最终变为核算层和管理层再加决策支持层。所以,现在有许多人埋怨我国电算会计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我国企业目前普遍信息化程度较低,电算会计的低水平是由这一点决定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里,已经运用了核算型和管理型软件,而在一些信息化程度相当高的大中型企业中,已经运用了完全成熟的电算会计。所以,电算会计是信息经济中的会计。如果不把电算会计放到信息经济这个大背景中考察,看到的电算会计必然是支离破碎的。

即然电算会计是信息经济中的会计,那么,它在企业的整个信息系统中扮演何种角色?这是电算会计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定位问题。电算会计分别是相应企业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是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管理型电算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核算型电算会计是企业业务处理系统的子系统。决策支持型电算会计从财会的角度对企业决策提供支持,管理型电算会计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而核算型电算会计对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记录、反映、分类与汇总。

篇3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特色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 F234.9 [文献标识码] B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成立于2002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于当年开始招生,自2010年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本专业以教高[2006]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没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学院总体规划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建设方案为蓝本,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不断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对外辐射作用。

经过11年发展,会计电算化专业已经发展成为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在内的两个专业;学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最初只招收1个班,发展到2009年招收9个班(6个会计与审计专业、3个会计电算化专业),再到2010年招收12个班(10个会计与审计专业、2个会计电算化专业);与此同时,教师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原来只有2-3位专任教师,而如今已多达12位,这当中还不包括聘请的扬大兼职教师和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

一、专业建设背景

2007—2012年在全国各大城市公布的人才需求排行榜中,会计专业都比较靠前,尤其是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使会计核算日益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对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及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途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尤为重要。

1.会计行业需求调查。从会计人员需求质量上看,现有会计人员的质量与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当前会计行业的主要问题是: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整体结构有待优化,会计实践教育不足等。我国现有会计队伍的素质与行业改革的需要相比较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会计技能型人才,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会计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而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仍是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2.岗位需求调查。随着经济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岗位对综合素质高、知识丰富、能力强的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客观原因,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急需加强培训提高会计工作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现代会计工作的需要。因此,通过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建设可以改善办学条件,对人才的培养起到引导作用,带动校内相关专业群乃至同类院校会计专业的持续发展。

二、根据社会调查明确专业特色

1.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全新的会计人才培训基地。2009年3-5月期间对农村的人才需求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发现村级从事核算工作人员中大多数学历较低,且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人才的匮乏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考虑到政府正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并努力向政府、行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平台及学生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级核算就业取向的方向发展,我们尝试采用“送学式”、“菜单式”等培训方式,把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成新农村建设急需的重要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成工商行业和小企业合格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摇篮。

2.为突出能力本位不断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课程体系设置。我们把工商中、小企业的出纳岗、购货付款岗和销售收款岗等6个岗位定为专业核心技能,把其余5个工作岗位作为拓展技能,明确专业人才定位的培养目标,重组岗位知识,达到“课、证、岗”三位一体化。二是阶段式教学。我们设立了“岗位认知理论方法项目训练工作实践”的工学结合核心技能学习模式,以段落式、连续化的方式安排课时。我们依据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性质与特征,将核心技能学习模式划分为4个集中课时段,其中,岗位认知1-2周;理论方法10-12周;项目训练3-5周;工作实践2-4周;同时,核心技能课程采取整段教学时间,打破传统的45分钟一节课的习惯,把4节课合并为2节大课。三是多元化考核。为了突出以学生为本,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我们的基础技能考核尝试采用竞赛方式,前15%为优秀、70%为良好、10%为合格、后5%为不合格;核心技能考核采用自己设计的核心技能题库和考核自评系统,学生完成一个核心技能项目学习任务后,有三次提出参加考核的申请,通过反复训练,确保其核心技能能够达到熟练程度;工作实践考核在企业一线进行,评分者为企业、农村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人员(占40%),学生自评(占30%),教师评分(占30%)。

三、建设目标与思路

我们的建设目标归纳起来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和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建设思路可概括为“321模式”:

1.三个能力提升。这三个能力包括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工作任务的整体把握能力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两个平台的构建。我们立足于扬州开发区,着力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平台。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先后承担了多项课题与培训任务。为了适应社会人才需要,我们还必须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在拓展岗位模块中,增加贴近社会,贴近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生事物的课程,多开设选择性课程,让学生在职业选择与兴趣发展上有更多的参考,拓宽其就业渠道。

3.一个核心的展开。教学质量内容体现在学生的发展目标及目标实现程度、学生的素质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生活与活动能力、学习与生活的态度等。因此,我们以该内容构建质量标准体系,为提升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质量标准体系中,我们采用公开、公平、公正、量化的开放式评判指标体系,继续与企业、农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结合,共同完善。

四、相关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我们计划在2012年特色专业验收前,副高以上职称力争占6%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力争达到80%以上。具体措施有:一是引进1名正教授任学科带头人;二是引进3-4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全面带动专业发展与科研水平;三是增加3-4名来自企业一线的专家担任核心技能课程兼职教师;四是鼓励青年骨干教师继续深造和报考会计中高级职称等。

2.实训基地建设。一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建设1个多元化的校内实训室,满足学生从事不同行业会计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积极与建设银行扬州邗江区分行合作,共建金融系统内部流程与核算的校内实训室,满足面向金融行业发展和出纳工作学生的需要;二是在扬州开发区施桥镇扬子村和汪家村2个农村实训基地之外,开发扬州维扬区的农村乡镇实训基地,实现由点向面的拓展,扩大服务区域和功能;三是在现有工业、商业企业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3个服务业和1个金融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核心技能培养和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3.服务地方经济。我们计划选派2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去扬州开发区文汇街道,为该区域商业与服务行业的25家中、小企业财务人员培训,帮助他们规范会计制度;积极牵头建立扬州市4所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心,把我们取得的成功经验、探索的思路和他们一起共享,一起推动扬州地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的共同发展等。同时,我们准备为扬州市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财务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经济核算和管理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辛治洋,朱家存.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价值超越[J].中国高教研究,2011(5)

[3]田翠香.提升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理念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1(9)

[4]张月玲.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以山东科技大学“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财会通讯,2010(11)

篇4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

一、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相关介绍

(一)我国预算会计发展过程

我国预算会计是在建国初期开始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共经历过3个时期。1949—1965年,我国预算会计实现了收付实现制和借贷记账法等目标。1965—1999年,有许多要素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资金来源、资金运用等,但其中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收付实现制。在1999年之后,我国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也就是实行了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二)我国预算会计的相关内涵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财政部对财政预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其目的在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各级财政预算会计的考核。预算会计是相对于企业会计而言的。预算会计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执行政府财政预算,为社会发展服务,以社会为核心,适用于政府以及各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

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其他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不同,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其性质是管理型会计。其特点是:(1)以国家财政预算为依据。财政总预算会计是以国家财政预算执行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致的,不可随意进行改变,主要为社会服务。(2)社会性和公益性。预算会计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执行政府财政预算,为社会发展服务,以社会为核心,适用于政府以及各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样的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符合,制约着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难点

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收付实现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收付实现制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基础,对本时间段内实际发生的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对于应该由本时期进行核算的收支却不能进行核算,导致不能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金融风险在近些年逐渐提高,在此基础制度之下,不利于财政风险防范,对于政府的管理来讲,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相关意识树立不到位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在日常的工作中许多工作人员还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在工作的过程中还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处理正常的工作。此外,还有的工作人员不能区分出财政总预算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在处理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将两者混为一谈的情况,使得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21世纪,法制社会使规章制度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规章制度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方面,我们发现缺乏相关的完善规章制度,如奖惩制度等。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其工作缺乏动力,使整个财政预算会计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不断完善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基础。就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践中要不断拓展新的方法,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构建新的财政预算基础。要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其他相关制度为辅,不断完善整个财政预算会计制度,使其更加全面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积极宣传,提高重视程度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此期间许多人对其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在工作中存在着错误的行为。因此,要积极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从思想意识出发,使工作人员可以从思想角度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从而促进自身行为的规范。

(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方面也是如此。要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新时期的优势,不断充实相关的理论依据。此外,要充分建立激励制度,利用激励制度激发相关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出谋划策,使各项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同时,要加强相关人员的素质建设,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促进人员之间思想、技术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其个人素质,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为整个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完善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作者:于明霞 单位:威海市文登区财政局

参考文献:

[1]郝珊珊.基于财政总预算的负债与净资产[C]//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2012.

[2]王长江.严谨服务创新奉献做好新形势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的体会[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9,(10).

[3]彭淑艳.浅谈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中国市场,2013,(5).

篇5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121-01

一、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相关介绍

(一)我国预算会计发展过程

我国预算会计是在建国初期开始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共经历过3个时期。1949―1965年,我国预算会计实现了收付实现制和借贷记账法等目标。1965―1999年,有许多要素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资金来源、资金运用等,但其中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收付实现制。在1999年之后,我国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也就是实行了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二)我国预算会计的相关内涵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财政部对财政预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其目的在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各级财政预算会计的考核。预算会计是相对于企业会计而言的。预算会计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执行政府财政预算,为社会发展服务,以社会为核心,适用于政府以及各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

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其他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不同,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其性质是管理型会计。其特点是:(1)以国家财政预算为依据。财政总预算会计是以国家财政预算执行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致的,不可随意进行改变,主要为社会服务。(2)社会性和公益性。预算会计以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执行政府财政预算,为社会发展服务,以社会为核心,适用于政府以及各种类型的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

二、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难点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样的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符合,制约着社会服务质量的提高。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收付实现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收付实现制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基础,对本时间段内实际发生的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对于应该由本时期进行核算的收支却不能进行核算,导致不能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金融风险在近些年逐渐提高,在此基础制度之下,不利于财政风险防范,对于政府的管理来讲,也是十分不利的。

(二)相关意识树立不到位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在日常的工作中许多工作人员还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在工作的过程中还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处理正常的工作。此外,还有的工作人员不能区分出财政总预算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在处理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将两者混为一谈的情况,使得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21世纪,法制社会使规章制度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规章制度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方面,我们发现缺乏相关的完善规章制度,如奖惩制度等。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其工作缺乏动力,使整个财政预算会计工作的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具体对策

(一)不断完善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基础。就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践中要不断拓展新的方法,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构建新的财政预算基础。要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其他相关制度为辅,不断完善整个财政预算会计制度,使其更加全面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积极宣传,提高重视程度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此期间许多人对其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在工作中存在着错误的行为。因此,要积极宣传,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从思想意识出发,使工作人员可以从思想角度提高对其重视程度,从而促进自身行为的规范。

(三)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方面也是如此。要不断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新时期的优势,不断充实相关的理论依据。此外,要充分建立激励制度,利用激励制度激发相关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使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出谋划策,使各项决策充分反映民意。同时,要加强相关人员的素质建设,不断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促进人员之间思想、技术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其个人素质,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为整个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完善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珊珊.基于财政总预算的负债与净资产[C]//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2012.

[2] 王长江.严谨 服务 创新 奉献 做好新形势下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的体会[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9,(10).

[3] 彭淑艳.浅谈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资产的管理与核算[J].中国市场,2013,(5).

篇6

【关键词】 政府预算制度; 财政总预算会计; 影响; 改革方向

随着我国对政府预算制度较大力度的改革,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受到了重大影响,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对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影响

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对政府预算会计制度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门预算改革的实行对现行政府总预算会计基础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现行的部门预算改革使得预算编制进一步细化、公开和透明,同时实行综合预算原则。为了进行绩效评价,它要求逐步引入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体系。这将有利于强化政府会计责任,明确政府的受托责任,增加财政透明度,全面、准确、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财政经济状况,解决以往长期存在的拖欠工资、拖欠工程款项和隐性债务等问题。

目前,理论界主张使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modified accrual basis)。各国一般都是根据本国实际,有选择地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而且修正的程度和范围弹性很大。例如,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可以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应偿还的内外债务、政府间上解支出及补助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可以对欠发职工工资、欠发退休养老金、需要分期摊配的大宗服务消耗或购买性支出等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

(二)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要求相应完整的政府总会计核算与之相适应

从复式预算的角度看,我国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存在两个问题:

1.没有按复式预算组织相应的、完整的会计核算。尽管我国《预算法》规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实行复式预算,但在1997年之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对各种政府预算收支仍统一在“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中核算。1997年之后,对于纳入预算管理的部分预算外收支,财政总预算会计统一在“基金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支出”科目中核算。这样,预算会计实际上是按照单式预算来组织会计核算的。

2.没有反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状况。“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状况应反映政府实际活动的特点,而不仅仅是反映政府作为财政预算的组织者、执行者的特点。我国现行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执行同一套会计制度,但各级政府之间所从事的公共活动范围与内容不大相同,这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三)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使得政府总预算会计对采购资金的核算从财政拨款数变为实际支出数

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使得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部分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直接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的实际拨付数为依据。作为1997年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预算包干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从银行支出数改为财政拨款数。而在政府采购制度下,凡是列入政府采购计划、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货品和劳务,均由政府采购部门组织对外采购,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款项。这将使得财政部门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预算和各单位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还要根据采购机构提交的预算拨款申请书和有关采购文件,按实际发生数并通过政府采购资金专户支付给供应商。

(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亦对政府总预算会计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国现行中央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方案,这主要体现在三个“不改变”上:即不改变部门预算单位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改变部门、单位财会人员的职责;不改变人民银行国库局的职责。同时,不清理部门开设的“账户”,但是单一账户以及其他政府预算改革措施将会逐步使部门开设的账户自然消亡。各地的改革方案虽然特点各异,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没有改变现行预算框架,实行单一账户、统一资金结算,大多统一财务管理,实行“零户统管”。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逐步推行又使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面临一次深刻的变革。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收取财政收入、向行政单位拨付经费,行政单位收取财政总预算会计拨入的经费和向下级行政事业单位转拨经费,行政单位向财政总预算会计上缴预算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等业务的发生及其会计核算方法都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财政部门将对财政支出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监控对象已延伸到原来的单位预算会计,对单位预算会计的依赖减弱,财政支出就是实际的购买支出或转移支出。各行政单位由于它只是政府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得到反映。

(五)政府预算改革还将使政府总预算会计科目体系更加科学

当前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以及由此带动财政日益公共化的必然结果,而政府预算制度改革又会给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以重大影响。这一过程反过来也会对政府预算改革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六)政府预算体制改革要求政府财务报告全面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范围狭窄,提供的信息较为零散且不全面,财务结构不合理,且局限于预算收支信息,这不能全面反映并解脱政府的受托责任。

二、适应政府预算改革的政府总预算会计的改革方向

随着政府预算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府总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政府总预算会计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一)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

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它牵涉到众多报告主体问题。纵向会计模式存在以下缺点:1.它承认并强化了“部门利益”,违背了公共财政建设方向。2.纵向会计模式造成会计制度条块分割,会计信息极其零散,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由于纵向会计模式存在的弊端,我国政府总预算会计的改革应全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因此,根据中国实践,可以将我国现有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进行重新归类。其中,政府会计包括目前的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公立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私立事业组织会计,公立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和其他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政府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方面,应涵盖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尽量把预算外资金和制度外资金纳入预算。同时,对公共财产和政府权益投资进行全面核算。

(二)会计核算基础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根据我国公共组织所处的会计环境特征和会计基础的特点,在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时,根据公共治理提高政府绩效的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鉴于目前我国的财产税所占比率很低、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公共受托责任强调数据的客观性等情况,对于政府总预算会计而言,1.资产方面: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只对部分资产实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例如金融资产非金融实物资产。所谓部分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国债转贷资金以及已经确认但尚未实际收到的上级政府或其他方向提供的拨款或补贴。2.负债方面:对部分负债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改革是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改革的项目包括:国债应付本金和应计利息;已明确没有还款能力的政府担保项目;已核拨但尚未支付的政府采购项目(暂存款);已核拨但按进度尚未支付的基本建设项目(暂存款);应付未付的政府欠发工资等。这些应在核算中进行充分确认和计量,并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列示。3.财务报表和预算方面:以资产负债表和收支表反映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结果,着重体现净负债的情况,以现金流量表反映实际收付的情况,并据此来审核和编制预算,在需要现金时才进行拨款。经过第一阶段的改革,资产负债表和收支表对政府的负债情况能够得到较全面和完整的反映,对政府的财政风险也予以了较充分的揭示。

(三)根据当前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需要,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法规、制度

为了适应政府预算和会计改革的要求,必须相应调整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并出台新的配套法律、法规。例如,财政部及时制定了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相适应的会计账务处理办法;对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以后预算单位无法取得原始记账凭证的问题作出特别规定等。随着政府预算的进一步改革,政府总预算会计制度要适时修订和完善,对与预算执行有关但已明显落后于形势的会计制度如基建财务会计制度等要进行更新。

(四)适应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组织完整的会计核算

由于复式预算的进一步改革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等分开编制,这就要求我国的政府总预算会计制度未雨绸缪,预先为之做好改革的准备。财政总预算会计应分别组织完整的会计核算,以反映和考核其运行状态。为此,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需要按照上述复式预算的要求进一步改革,为核算完整的政府预算活动分别设置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等五类会计科目,将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和社会保险预算等分别看成是一个会计主体,使“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分别成立,并为它们分别编制资产负债表和预算执行情况表。对于复式预算子预算之间的资金转移等业务活动,预算会计也要分别在相应的会计主体中作出会计处理,以完整地反映政府预算的运行状况及结果。

(五)加强预算会计核算,改进预算控制,强化预算的法制性

预算在政府的计划、控制及业绩评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预算是政府取得和使用财务资源的主要依据,也是广泛使用的控制工具。预算对特定用途的资金既有授权也有限制,政府单位必须从预算授权和预算限制两个方面证明其受托责任。政府总预算会计是帮助控制收支的管理控制工具。政府总预算会计通常需设置估计收入、拨款、保留支出等预算账户来概括和详细记录计划收入数、支出数和转账数。与此同时,政府会计还需设立与预算账户相匹配的会计账户来详细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实际发生数。在政府的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中,需要同时记录和反映来源于预算账户的预算数额以及来源于会计账户的实际发生数额。通过计算账户余额,收入账户和支出账户可以随时反映出预算的待执行数额,包括收入的待收取数额和支出的待支付数额或剩余开支授权数额。政府会计通过设立预算账户和编制预算报告,跟踪并记录预算执行全过程,以确保预算约束的实现。

(六)编制、提供政府层面全面的财务报告和业绩报告

编制政府层面财务报告,可高度浓缩且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以便使用者评估政府受托责任并作出决策。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层面财务报告除了在现金制基础上继续编制政府预算报告外,还应按应计制基础增设资产负债表和业务活动表(或称运营表)。政府层面财务报告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减少使用者对信息分析和评价的成本。恰当的政府层面财务报告构成了政府受托责任的范围,它可以防止政府逃避应承担的受托责任。形成这些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对于制定和改进政府预算制度,强制政府改善和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方面是有益的。全面的财务报告与政府统一的总预算相配比,从而形成一个更加有效的反馈机制。

总之,政府总预算会计必须适应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步伐,及时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国家预算服务,快速、准确地反映政府预算制度的执行情况。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一、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现状

(一)缺乏合理的预算会计体系

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预算会计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关系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采取的预算会计体系涉及到了各项内容,并将预算会计体系划分为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这种条块分割的方式不仅无法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也无法真正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2]。此外,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具备不合理性与不全面性。

(二)缺乏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观念

从整体角度分析,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非常多的弊端与问题,所以需加强实施会计制度改革。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之中,改革形势与改革方法存在多样性,改革效率却难以提高。归根结底便是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观念有所落后,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缺乏责任感与创新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法得到深层次变革。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不够灵活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所采取的预算会计制度是上个世纪所制定的,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变化,但是从某种角度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主要采取的预算会计制度呈现出了不灵活现象,这种现象过于死板,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不符合,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阻碍作用。因此,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而言,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四)预算会计信息内容缺乏透明性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政府的职能正在发生变化,要想真正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信息的完整性,需要针对性的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保证该体系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另外,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角度分析,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核算过于简单,各类财务信息内容比较狭窄,无法真正反映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现象,也无法将政府绩效与成本信息报告进行反映,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3]。

二、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的影响

(一)对未来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究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要以政府为主体,构建新型政府会计制度,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转变为政府会计,将总账与明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另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积极转变为非盈利组织会计,不以盈利为目的,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的部门会计。第二,要将权责发生制赢取其中,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特征制定具有国际化发展特点的会计核算制度。还要根据会计核算基础的基本特点,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现如今我国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素养,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需要积极引入权责发生制,比如国有资产收益已经安排没有拨付的支出等结算收支需要采取权责发生制对资产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

(二)预算会计制度下部门预算改革带来的影响

第一,部门预算需要将部门收入以及部门支出的内容进行准确反映,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作为主要核算对象,实现对所有资金收支的预算。此外,由于我国基建会计存在一定的特殊,所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之中需要适当的添加会计科目,以此实现资金核算[4]。第二,零基预算作为一项重要的预算方式,对预算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采取零基预算的方式,将资金收支信息进行整合,只有在这种模式下才能真正满足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才能真正保证资金的可持续使用。

(三)预算会计制度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带来的影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国库单一账户制度之后,传统模式下所存在的预算资金流转方式会发生变革。无论是财政收入、总预算会计、各项经费都会汇总到财政总预算会计之中。传统模式下的会计核算方式逐渐发生变化,也正因为如此,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所采取的收付实现制也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5]。比如我国当前行政单位的工资是由财政部门通过银行转入到职工银行卡之中,这种方式下财政总预算会计需要严格按照拨款数据做出一笔支出的变化,但是一笔支出的方式与“收付实现制”有所不符。

(四)政府采购制度所产生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公共财政 预算会计 构建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财政职能的转变,要求预算会计核算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市场运行提供更加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财政收支内容的扩展和变化使得政府资金运动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更加复杂。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如在预算编制方面实行部门预算编制和逐步推行零基预算,预算支出管理方面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对会计核算信息提出了更全面、更准确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和核算管理的变化,要求预算会计的核算方式和内容随之而变,影响将涉及到预算会计准则、科目分类和核算过程的各个方面。

一,公共财政与预算会计的内涵及两者关系

所谓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具有公平性、效率性、稳定性、非营利性和法制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我国财政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绩效评估等方面。

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为国家预算管理服务的专业会计,因此,预算会计组成体系是和国家预算的组成体系相一致的。我国国家预算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与此相适应,国家预算分为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会计核算模式以制度管理为主,事业单位实行制度加准则管理;会计结构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并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作了规定。会计记账方法实行借贷记账法;会计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事业单位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报表结构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和会计报表说明。

二、公共财政建设对现行预算会计的影响

(一)部门预算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由于部门预算取代了传统的功能预算,导致部门预算的编制范围扩大,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预算更加完整,提高了预算的准确性,预算批复更加及时、预算执行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形成了细化预算和零基预算。部门预算改革对于预算会计的影响是多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部门预算是以部门为基础,列出部门内的各项资金,再按功能、按预算科目把各项支出内容细化分解到具体支出项目。为适应部门预算的改革,应对预算支出科目进行相应的调整。预算支出科目与预算会计核算科目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预算支出科目调整对预算会计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由于部门预算要求反映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涵盖所有的预算资金,因此部门预算会对现有预算内外资金的分类产生一定影响,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预算会计,应以预算资金全貌为对象,设计预算会计制度,以适应部门预算制度的需要。再次,部门预算的实行将对导致会计年度和预算年度不一致的影响,由于我国的预算采用的是历年制。因此,在没一个预算年度中,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无预算的状态。此外,部门预算的实行将对现有预算编制时间和方法、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产生影响。同时,由于部门预算不仅涵盖预算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活动,而且要求细化预算编制和按照定员定额编制,这就要求预算单位应当通过编制全面完整的财务报表,分门别类地、真实地预算执行的情况和结果。

(二)政府采购制度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政府采购制度是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政府采购制度对预算会计的影响包括:首先是对预算会计收人与支出确认原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财政部门直接向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的拨付数为依据作为财政资金支出数的列报口径:行政事业单位确认财政拨款收入不再是在收到拨款时,而是在收到财政拨入的采购物品时确认。其次,实施政府采购制度之后,在预算编制方法上要施行“零基预算”,预算支出科目要反映政府采购预算支出的情况。另外对于现行支付方法、现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制和核算程序、预算监督等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国库集中收入制度是对公共收入从取得到划人国库全过程的监控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货物供应商或工程、劳务提供者账户全过程的监控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预算会计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影响;另外,对于预算资金流转程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行,改变了预算资金的流转程序。一是预算资金的流转环节减少,流程缩短了,支出发生时,货币形态的预算资金从国库拨款直接进入供应商商业银行账户后,就退出了预算会计系统。再者,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核算内容的影响主要是预算会计系统内部不存在货币形态的预算资金,支出单位由于不再转拨预算资金,有关的货币核算也随之消失。另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预算会计收支的确认基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行政事业单位从财政获得的预算经费并不伴随实

际的货币资金流入,其收入确认计量的依据只是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的转账通知及其他原始凭证,财政预算支出应在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付款的时候确认。

三、构建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预算会计体系

(一)重新构建预算会计的组成体系

当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属于纵向财政会计体系,纵向财政会计体系存在过于强化本部门利益,导致会计制度条块分割,会计信息分散和披露不充分等问题,因此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区分公私和企业化管理与非企业化管理,充分借鉴国际惯例,按单位或机构是否使用政府财政资源、政府是否直接支配其运营和政府是否对其运营结果直接负有财务责任的标准来界定政府会计的管理范围。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应从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变,事业单位会计向非营利组织会计转变。政府会计体系可以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参与执行总预算单位的会计、财政性基金会计和财政托管基金会

计。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应制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然后按照公立和民办非营利组织分别制定会计制度。再按照特殊行业制定会计核算办法作为补充,构建完善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规范体系。

(二)重新设定政府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最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会计信息为谁提供和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首先要明确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政府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审计机关、纳税人和投资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而非营利机构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有出资人和捐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部门等。其次要明确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包括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信息等;而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则包括提供反映非营利组织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的规模,提供非营利组织收入和支出及收支差额形成方面的信息以及提供非营利组织现金流人、流出及其增减变动净额方面的信息等。

(三)选择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结合国情。以充分反映受托责任为前提,改革现有预算会计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取长补短,先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在条件成熟时再向完全的权责发生制过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可以全面准确的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防范财政风险,可以准确核算成本和费用,提高政府效率和进行业绩考核,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可以在现有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理,对预算会计事项有选择、有步骤地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予以确认和计量。建立较为合理、完善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另外,政府会计基础向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不仅需要会计科目和报表的修改。还需要在立法、人员培训、软件设计等多方面协调配套。

(四)完善政府会计的核算体系

为了保证政府会计报告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在合理界定预算会计体系的基础上,还应当确定政府会计的核算体系。我国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后,政府会计核算的对象和范围也将比以前更为广泛。政府会计的核算内容和范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政府财政收入总会计,核算全部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总会计,核算全部财政支出;国有资产会计,记录、核算、反映政府投资形成的累积国有资产存量及收益权增减变化情况;社会保障资金会计,核算、反映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状况的会计;政府及其部门的债务状况。另外,要改革预算会计科目,统一和细化预算会计科目。

篇9

1.1预算会计的概念

预算会计,或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大要素,是适用于各级(中央、省、市、县、乡)政府、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经济信息系统。对政府财政总预算和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起到监督和核算的作用。

1.2预算会计的特点

1.2.1经济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因为预算会计主要是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各个经济活动的记录,所以预算会计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政策的影响。政府通过预算会计的核算信息,参与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促进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终目的。

1.2.2不追求结余

由于预算会计的主体是非营利组织,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不以追求本身的结余为目的,从而并不把结余作为单独的一个要素,而是以其反映有效的会计信息。

1.2.3原则性较强

由于预算会计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所以对其有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到核算方法一致、核算时间及时、专款专用等。

1.2.4以现金实付制作为主要的核算基础

由于现金实付制过程简单,基本可以满足我国政府对财政监督的状况,所以以现金实付制为核算基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正在逐步尝试权责发生制。

1.3预算会计的职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单位职能的增加,预算会计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预算会计以监督、核算及反映为主要职能。而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秩序的规范对预算会计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预算会计的职能有所拓宽。为满足事前预警,事中控制监督,事后正确反映的需求,预算会计的职能发展为核算、反映、监督、预测、监控、参与决策。

2企业会计的概述

2.1企业会计的概念

企业会计是主要记录财务信息的经济系统,以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企业为主体。企业通过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以为企业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是与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会计不同的经济管理活动。

2.2企业会计的特点

2.2.1灵活性强

由于企业会计为某个企业服务,在不违反法律和准则的前提下,各企业或公司可根据自己需要,灵活反映实际情况。

2.2.2核算基础以权责发生制为主

把权责制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企业能够清晰明确地了解某一时期本企业的盈亏状况和主要的经济活动,便于企业做好计划及策略,降低风险,增加利润。

2.2.3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企业会计为某一个企业生产服务,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获取最大的利润。

3会计核算

3.1.1预算会计核算的简述

(1)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财政总预算的指导下进行核算。由于财政总预算居于主导地位,有将各类财政收入、支出和结余清楚反映的必要性,因此在财政总预算的核算中,有不同的体系,如财政预算收支系统、基金运作收支系统等,并且各个体系不可混淆。(2)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主要是为省、市等经济活动提供预算,接受省、市的预算草案,并向上级申请拨款,再分配给省市各级单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很强的计划性。

3.1.2预算会计核算的原则

(1)保证核算的真实性。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在使用拨款和监督的职能时,必须根据真实的经济业务。(2)保证核算的时效性。由于预算会计有着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因此在核算时既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必须准时、及时地进行核算。(3)保证核算的准确性。与企业会计不同,预算会计重在财政预算,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做到预算误差最小,保证核算准确性。

3.2企业会计核算

3.2.1企业会计核算简述

企业会计记录企业从事经济活动过程的状况,为企业运营提供有效数据,准确反映企业盈亏,也是企业缴税的凭证。

3.2.2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

(1)依法进行会计核算。由于企业的盈亏决定着缴纳的税额,所以部分企业在核算会计时进行伪造,以期利用不正当的手段使利益最大化,这种行为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要坚决进行强有力的打击、制止。根据现行的《会计法》,任何单位或个人以任何手段变造会计凭证,都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2)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时,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国家方面,企业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满足国家维护经济秩序的需要,满足国家依法进行税收的需要;合作方方面,合作方根据会计核算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决定合作方向;本企业方面,根据会计核算信息,企业内部制定发展计划、战略部署。

4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上的差异

4.1核算目的

预算会计核算政府部门及各级非营利性组织收入、支出等,以优化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企业会计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记录企业运营盈亏,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2核算基础

由于预算会计核算的目的不是反映组织的盈亏,所以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清晰、简单,易于处理;相反,企业通过会计核算来确定某一时期内企业的经济状况,所以权责发生制更能实际地反映。

4.3核算内容

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是整个国家经济事业,内容复杂,涉及各个方面;然而企业会计核算仅以本企业为核算内容,不涉及其它信息,相对较为简单。

4.4核算过程

预算会计主要核算经济行为未发生前,对其进行预测和计划;而企业会计的核算过程包括行为前的预测、行为中的记录和监督、行为后的计划及策略。

5结语

篇10

(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预算会计资金的影响

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预算资金的转通环节减少了,流程也进一步缩短。资金直接通过国库拨款进入到各供应商的账户,而后退出预算会计系统,各种转拨环节消失。与此同时,资金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在分散支付情况下,预算资金一直以货币形态在整个预算系统内部流通,一旦资金离开国库进入预算单位,就脱离了财政监管的视线。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会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来完成大宗物资的买入,整个预算资金的流通全部受财政监管部门的掌控。

(二)相关会计制度的颁布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为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财政部陆续出台了关于预算会计制度方面的补充规定和核算办法,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补充规定》和《地方财政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年终预算结余资金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这些补充规定对预算会计最大的影响在于:一是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二是“银行存款”、“拨入经费”、“财政补助收入”账户的核算内容发生变化。即“银行存款”科目仅核算预算单位的自筹收入、以前年度结余和各项往来款项等,而“拨入经费”仅核算本单位自用的财政资金。三是“拨出经费”、“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较少使用。四是以财政总预算会计为延伸,设置了财政国库执行机构会计,增加了“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已结报支出”等总账科目对财政拨款支出进行核算。

二、国库集中支付推行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在资金支付过程中存在违规现象

某些单位担心财政部门会收回年底未用完的结余资金或因本年度的资金未用完而减少单位下一年度的经费,会在年底采取各种方法支取完零余额账户资金。一方面年终大量支取零余额账户资金,把不该使用财政资金的支出也用财政经费支出;另一方面采用提取现金、买入大额定期存单及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划拨资金的方式使年终零余额账户不出现结余。

(二)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不协调

1、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不协调。现行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两个直达”的实质也为收付实现制。这样看来,预算会计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协调的。但是,为解决年终结余的核算问题,财政部规定实行国库制度改革的地区财政总预算会计年终结余资金核算可以实行权责发生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结余的用款额度,财政部规定年终要予以收回,同时要求本单位记入“拨入经费”或“财政补助收入”,这就是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应用。预算会计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会计核算基础不协调,预算会计核算收支结余标准不统一,难免出现人为操纵收支和结余数字的现象,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财政总预算会计支出列报口径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不协调。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提出用款申请,财政部门批复用款额度。财政部门根据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汇总清单列报支出,其实质是以实际支出数列报支出。而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以财政拨款数列支、列报。这就造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预算支出进度相对缓慢。在实行收支统管,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情况下,财政支出如果按实支数列报,产生的财政结余就是虚假结余。

3、预算会计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核算的范围不协调。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上连财政总预算会计,下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成立此机构的重要目的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性资金进行全面、全程监控。然而该机构却只核算当年的财政拨款支出,而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其他收支业务、以前年度结余和暂存、暂付往来款项则不核算。由此可见,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核算的范围明显小于预算会计核算的范围。预算会计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核算范围不协调,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就无从谈起。

4、预算会计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会计信息的提供不协调。目前,财政国库收付执行机构没有专门的会计制度和统一的会计报表。它虽然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但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只反映预算收支,不显示预算单位用款额度的使用情况、国库存款中有多少是未支付预算单位的资金等相关内容。预算会计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会计信息的提供上不协调,财政部门就无法及时掌握国库集中支付机构运行的质量和效果。

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建议

(一)改进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形成以财政国库会计和机构会计共同组成的会计体系

1、整合总预算会计和国库会计为“财政国库会计”。国库会计和总预算会计核算主体不同,国库作为央行的一个部门,需通过银行会计对各级预算收入、支出、退付及清算等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反映和监督,并要向财政部门报告国库资源收支情况和结果,因此,国库会计的记账主体为央行,报告主体是财政部门。然而,实施国库集中收付以后,所有资金的拨缴直接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我国会计也开始设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作为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延伸,财政部门所属国库机构开始按收入和支出设置分类账,这意味着国库会计将按照预算科目记录收入和支出。可见,国库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整合将成为一种趋势。

2、预算会计由财政国库会计和机构会计组成。在将国库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整合成为“财政国库会计”的基础上,预算会计体系不再根据“组织类别”划分成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而是把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作为中心,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支出机构,由“财政国库会计”和“机构会计”共同组成预算会计体系。

篇11

关键词: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目标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32-002

一、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比较

1.会计目标的比较

企业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企业会计的目标不再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是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成为企业会计目标的首要出发点,将投资者作为企业会计财务信息首要使用者,凸现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比较

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作为我国会计体系的两大分支,它们遵循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较大共性,即都必须遵循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及时性、重要性。但是由于二者核算主体和核算目的不同,它们又遵循自己特有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作为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服务的企业会计,准确核算企业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润自然是其首要任务,企业会计还遵循一个与确认利润有关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预算会计还遵循两个与预算的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质量要求:统一性;专款专用。

3.会计核算基础的比较

企业会计的核算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中央总预算会计的个别事项和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核算中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强调的是货币资金的实收实付,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因此,收付实现制既不记录非现金交易事项对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影响,也不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入、支出来进行核算,相应的债权、债务也没有合理的确认,这必然会导致预算会计信息不完整。而这些隐性负债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必然使得预算会计信息不能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无法有效分析政府资金运用效果,导致政府的财政决策和预算控制失去可靠的基础。

4.会计要素的比较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有两点区别:第一,从数量上看企业会计有六个会计要素,而预算会计只有五个会计要素,不对“利润”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第二,从名称上看两者的区别主要是“所有者权益”会计要素与“净资产”会计要素。企业资产运行的增值归投资者所有,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配,故称所有者权益;预算会计不以盈利作为目的,称其为净资产。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实收资本(股本)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等科目。而在预算会计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类科目应设置“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等科目。企业会计侧重于对生产、流通环节的核算、反映和监督,故有费用和利润分配两类会计要素;预算会计侧重于对分配及社会消费环节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其支出具有消耗性与不可补偿的特点,其收入和支出是直线型的,收入转向支出即终结,没有收支循环的过程,无需核算成本费用和利润。

5.会计信息披露的比较

第一,报表结构的比较。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结构设计的,三类科目的“期末数”所反映的都是结转后的余额,是静态报表;预算会计年终转帐前的资产负债表是按“资产+支出 =负债+净资产+收入”的结构设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科目的“期末数”所反映的是期末余额,是静态资料,支出和收入两类科目的期末数是“本年累计发生额”,是动态资料。

第二,报告内容的比较。预算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组成。企业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应披露的相关信息,财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组成。而预算会计的财务报告是按照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下达的有关决算编审规定编制的,披露的信息相对简单,核算内容也不够充分。

二、改进和完善预算会计的必要性

1.从政府职能的转变看预算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主要体现了:一是强调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受人民的委托,用人民的资金,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包括各项国有资产和财政性资金),为人民提供公共服务;二是政府应该为人民当好家、理好财,政府应当接受人民的监督和评价,其中包括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债务管理和财政性资金管理的监督;三是在市场力量逐步增强、法制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逐步转换的情况下,人民与政府之间应该构建起委托与受托之间的关系,政府负有公共受托责任;四是政府的职能逐步走向服务型、管理型、绩效型。

2.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看预算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要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财政管理的公开、公平、透明,要考察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效果、政府采购成本的公允性,对财政资金实施有效监控等,都需要相应的会计信息作支撑。与此同时,政府出于向纳税人、国债购买者和投资者等政府资金的提供者提供有效信息的需要,出于监控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加强政府自身资产和负债管理的需要,也同样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3.从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看预算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政府开始推行问责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问效,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而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离不开预算会计的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因此,建立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也需要相应的完善预算会计制度做保障。

三、改进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议

1.明确预算会计的目标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起点应是确定会计目标,可将“全面受托责任”引入预算会计目标,以决策有用观为主体,结合受托责任观综合确定目标。如果将“全面受托责任”引入预算会计的目标则有助于完善预算会计财务报告的内容,有利于提供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有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和政府绩效,满足实际使用人和潜在使用人的需求,从而帮助政府有效履行其公共治理的职能。

2.逐步推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

推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方式应是逐步的,然后加大推行的力度和范围,充分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和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模式,结合预算会计的环境和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在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初期,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德法模式采用修订的收付实现制,即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但财政总预算会计对预算单位的年终结余资金、应偿还的内外债务、政府间上解支出及补助支出等会计事项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行政事业单位对欠发工资、养老保险金、需要分期摊销的大宗服务消耗或购买性支出等会计事项应采用权责发生制。

3.拓宽预算会计要素

借鉴企业会计的成功经验,可将现行设置的五个会计要素变更为六大会计要素,相应增加“结余”要素,预算会计中的“结余”虽不同于利润,但也是收入支出配比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单位运用资金的成绩,它具有实质性含义,同时改变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支出表的设计依据。确定预算会计要素时还可突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将“净资产”改为“基金”,这样,就可以弥补“净资产”不能表明事物本质以及会计报表等式与国际上的做法严重不相符的缺陷。美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采用“基金、结余”要素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

4.完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

预算会计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对目前核算内容的不全面应该根据财政体制的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换同步尽快完善。比如,按照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针对现行政府产权无法用财务数据表达的事实,尽快将政府产权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可以分别从存量和增量两部分进行核算,核算政府产权时,对涉及财政收支的事项,还要进行收支核算;针对现有的社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急需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进行相对独立的核算,收支进行配比,单独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信息,无论是缴存国库的还是缴存财政专户的社会保险基金,都作为收入核算,拨出作支出核算,更应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缴、拨付纳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当然社会保险基金经营机构的资金运行,仍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进行具体核算,财政部门不能代替。

5.健全预算会计信息体系

首先,科学设计报表体系。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可通过预算收入明细表、预算支出明细表等附表对外披露信息;行政单位会计可披露收支结余结转表、经费收支明细表、基建收支明细表、基本数字表等附表。事业单位会计应披露收支结余分配表、事业收支明细表、经营收支明细表、基本数字表等附表。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增加政府运营表、资本性支出表、产出与业绩分析表等报表,将现行的政府财务报告转变为顺应公共绩效管理潮流的,以披露国家预算执行信息为重点,并能全面地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营成本和运营绩效的综合性财务报告。其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披露预算会计信息。预算会计的信息体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报表,还应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不仅要通过人大公布预算会计的预算和决算,还要通过网络、电视、平面媒体等传播途径公布预算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月玲.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核算原则的比较研究[J]. 商业研究, 2002(1)

[2]邵积荣.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核算发面的差异[J].中国工会财会,2002(1)

[3]张川.“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中的区别[J].交通财会,2003(1)

[4]李恩,王玉德,李梅晨.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核算差异[J]. 财会月刊,2006(4)

[5]李定清.预算会计的目标[J].会计之友,2007(2)

[6]王丽洁,张玉周.中国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建设及与预算会计的协调[J].北京大学学报,2007

篇12

中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特征比较

会计模式比较

会计模式是一定社会(国家、地区)会计主要特征所做的综合表述与反映。美国会计是私人投资的主导型模式,其特征是在政府授权和监督下由民间机构或组织制定并公认会计原则,强调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特点上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是各种基金,反映政府依法履行公共财政资源财务受托责任为基本目标。我国会计是宏观经济利益主导型模式,其特征表现为国家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和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规范由国家政府制定并颁布。从预算会计核算的特点上看,预算会计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反映政府预算执行为特点的预算会计模式。

会计规范制定机构比较

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由民间机构制定,特征是准则具有开放性,并强调理论研究与实务相结合。我国《会计法》第八条规定:“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根据本法制定并”,这表明预算会计准则或制度由政府财政部制定。另外,非国有事业单位会计没有专门的机构制定其规范,而是参照国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或制度执行。

会计实务比较

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是以会计准则予以规范的。美国政府会计准则不强求绝对的统一,它对会计实务只作原则性的规范,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具体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往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经济业务的情况和个人的判断,在准则的指导下进行会计操作。我国的预算会计实务则是会计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模式予以规范。以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标志,已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会计规范体系。预算会计准则或制度以法律形式颁布,具有指令性、强制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会计信息披露比较

美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向来以真实、公允和充分而闻名。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主要用于规范如何向外提供财务报告,侧重满足公民、立法机构、监督机构、投资者和信贷者等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强调为国家服务,会计信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即会计信息使用者侧重于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很少考虑纳税人、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与美国相比相对较为保守。

中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差异原因分析

会计是一定环境的产物。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环境在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是造成中美两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各具特色的深层次原因。

政治环境因素

政治环境决定会计服务的对象。无论是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还是我国的预算会计,都不能逾越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政治目的等政治环境的约束。美国实行联邦制,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政府很少干预经济。而我国是一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央对地方有着强有力的控制权,政府对国家事务和财政预算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这种政治环境的差异,导致美国政府并不直接制定会计准则,而是交给民间机构或组织来完成;而我国的会计准则或制度则由国家政府制定颁布。同时,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享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权和预算管理权,不可能形成严密统一的国家预算体系,而我国的中央政府预算会计和地方预算会计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组成预算会计体系。

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是一条永恒的真理。经济发展决定会计实务的发展。美国是经济最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经济给美国的会计理论、技术研究手段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现有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这就决定了我国预算会计理论研究滞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这种经济环境的差异,导致美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已基本形成了一定模式,政府会计准则比较完善;而我国预算会计规范主要是制度模式,准则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法律环境因素

法律环境决定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式和会计信息揭示的范围。世界各国都有相应的会计法规。从法律体系和形式上看,主要有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美国是属于英美法系,其特征是法律对会计规定较少,政府会计准则由政府授权的民间组织规定,会计实务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注重会计惯例;而我国是属于大陆法系,其特征是预算会计准则或制度由政府机构制定,并以会计法律形式,在规定的适用范围内具有强制性。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会计人员素质、会计理论研究水平和会计信息揭示的要求。美国社会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人利益。这决定了美国在会计管理上强调专业导向,行业自律,而较少依赖法律;政府在会计管理上的作用有限;在会计职业上,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较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公众、立法机构、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我国的社会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把个人的利益同集体、国家的利益相结合。这决定了我国会计职业团体影响不大,依靠制度法规控制会计实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职业判断能力差;在会计信息披露上,主要为政府提供,比较谨慎,并对公布的信息可能带来风险非常敏感。

完善我国预算会计理论与实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重组预算会计体系

预算会计体系的构成模式应借鉴美国做法,由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构成。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包括部门预算、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等,客观上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合二为一,共同构成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不仅包括事业单位,还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各种基金等,而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这个名称不能涵盖所有的不属于企业性质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将事业单位会计改为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比较恰当的。

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建立

2003年5月,我国第二届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下设“企业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和“基础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三个专业委员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专业委员会专门负责政府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制定。建议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要吸收各界人士参加,加强准则制定的理论研究,严格履行准则制定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高质量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

会计模式的转变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法治国、以法理财的思路,现行的预算会计模式应逐步向基金会计模式转变。政府会计可根据公共财政框架和基金管理要求,建立政府公共基金会计、国有资产基金会计、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等。实行基金会计模式,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原则,有利于制衡权力,促进法治,防腐倡廉。

预算会计规范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采用的准则与制度同时并存的“双轨制”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是适合当前预算会计环境的必然选择。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各种不同会计制度之间的“协调成本”增加,因此,从长远发展看,预算会计规范必将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即最终实现会计准则规范模式。

篇13

 

关键词:预算会计;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新公共管理模式; 

    目前,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3项制度改革为标志的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有利于实现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的规范化,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公共预算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这些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改革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比如,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客观上需要对财政资金收付过程完整的核算、反映、监督,因此完善的预算会计制度是施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基本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沿袭前苏联预算会计体系基础上经由几次改革而成。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1997年颁布,1998年执行的。其基本特征是以预算资金为核算对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以预算资金收支运动为核算重点,会计主体与报告主体合二为一。如果说我国的政府资金管理仍然以分散管理模式为主,那么这套会计制度应该说基本满足了政府对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但随着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化,尤其是财政资金管理方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即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行,使得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无论从体系还是内容,都已满足不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所引起的财政资金运动变化的核算要求。这就必然要求对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新的公共财政框架,适应新形式下发展的需要。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

1适应新公共管理模式要求,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是在吸收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公共会计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管理型预算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但这与国际政府部门公共会计还有很大的差别,还不是规范的政府会计体系。按照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供了一个“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性建议,概括地说它应包含5个方面的主要要素原则,即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其宗旨是倡导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新公共管理模式,也正指引着国际上政府会计的改革发展趋势。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质是从“企业化政府”层面上定位预算会计的“受托”责任关系,即预算会计应围绕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反映并报告社会公众要求与政府职责之间的受托责任。而我国现行制度下提供的财务数据,只能反映公共部门是否正确执行了预算计划,无法报告其绩效情况及受托责任信息。因此,客观上要求把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合并拓展为“政府会计”,这种拓展决不是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是从根本上转变会计观念,较为全面地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共会计习惯做法。它将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的“可核算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极大地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更好地全面实现政府会计目标。

2引入权资发生制记账基础,充分反映受托资任和业绩僧息。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采用的是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其不足之处很多,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能全面反映政府债务、资产和财务状况等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一些在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如欠发的退休养老金、拖欠征地补偿款、农民工工资等),或者具有年度连续性的经济事项(如应由本期负担、但却在以后年度偿还的贷款本金和利息)等,均被制度“善意”地变成了“隐性负债”,从而实质上隐蔽了财政风险,人为地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造成一种失真的财政预算平衡假象。(2)不能有效地分析政府的资金运用情况和效果。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支付作为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现行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意味着购置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后,就以其原始成本始终挂在账面上,其结果是使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产生的业绩和其利用效率,不能从预算会计中得到完整反映;因而为将资产处置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的财务处理创造机会;同样,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对己收到但未付款的物资、或均衡拨款支付采购的物资,在该记账基础上因未付款而不予纳人预算会计核算之中,削弱了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全面控制管理;同时,收人、费用是按其款项实际收付的时间来确认记账的,它不考虑收支项目的配比性。管理当局可根据其意愿和效用,将收付的时间人为地在当期和以后期间进行调节,从而形成满足其期望的预算收人的增加(减少)或支出的节约(超支),导致年度预算结余金额与实际情况不符,最终客观上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可比胜,使国家对宏观财政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决策缺乏相关、有用的预算会计信息。为真实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管理业绩,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使社会公众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消除以上不良现象的产生,引人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成了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目前,财政部门实行的部门预算和国库制度改革以及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等,为预算会计引进权责发生制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可以预见,有中国特色的预算会计在结合了这两种记账基础后,将会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形成有利于加强政府职责行为的规范,明确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增强预算会计信息全面、完整、真实、透明和决策相关的效果。

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条件下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

    (1)从会计体系和内容来看,按国库集中收付的内容和环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和核算内容将远远不能满足核算、反映、监督国库集中收付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要求。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是建立在现行财政资金运动过程基础上的。现行财政资金运动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财政资金人库和拨款阶段;二是财政资金进人行政事业单位后具体的资金耗费阶段。根据现行财政资金这一运动过程特点,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相应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两部分,并以各自的会计主体在资产、负债、净资产、收人、支出五要素框定的核算体系下进行核算。

篇14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初探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体系仍沿用原来的预算会计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预算会计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现行以服务于财政预算管理为特点的预算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财政资金运动状况,推进政府会计改革迫在眉睫。

一、改革的必要性

(一)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是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1997年以来,尽管预算会计管理体系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正式规范的标准体系,随着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深入,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筹考虑,构建一体化政府会计。只有明确了预算会计的分类,才可以明确各类会计核算的目的,才能根据其活动目的考虑其会计核算的特点并加以规范,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目前,除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但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的局限性逐渐凸现。如:不能反映那些跨年度的大宗采购项目、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部分资金,从而会导致预算资金结余不实;往往会混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使这些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失控;不能揭示未来的承诺、担保和其他因素形成的或有负债,政府潜伏的隐性负债和财政危机也会被掩盖。

(二)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政府职能的转变强调政府受人民之托,用人民的资金来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包括对国有资产管理、债务管理和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控,而这些都离不开政府会计的改革和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全面和准确的会计信息。而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实质上只是财政收支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特别是在国有资产和长期负债核算及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所以政府会计核算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的整个财务状况,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不适应性日益显现。

(三)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是满足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需要

政府财务报告应完整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这样有助于满足人民大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政府财务报告不仅要反映预算收支,还要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不仅要反映当年预算政策的执行结果,还要反映以往决策产生的财务效应,这是政府进行决策和公众了解政府绩效的重要信息来源。而我国目前政府会计财务报告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只侧重预算会计信息的披露,忽视了政府会计涉及的政府债权、债务、资产状况等其他重要内容,远不能满足进行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需要。

二、进行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向选择

(一)明确政府会计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

我国一直以来没有区分预算会计和政府会计。根据我国预算会计的特点,现行的预算会计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政府会计,充其量只是反映预算资金流转过程的预算执行会计。与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相比较,存在很大差距,可以说我国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因此,从预算会计拓展为政府会计,不仅是改变名称的问题,而是转变整个预算会计观念的问题。随着我国政府会计的建立和完善,其会计规范必将从制度模式逐步向准则模式转变。因此明确政府会计体系,并制定出一套结构科学、内容完整、先后有序、概念统一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前提。(二)渐进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

1.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总体设计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府会计领域,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至今还没有统一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因而决定了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总体设计应该是:初级阶段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即原则上采用收付实现制,对某些特定业务则偏向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如预算支出中的退休养老金;政府采购中跨年度资本性支出、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等;改革中期随着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逐步扩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范围,直到最后实行完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2.政府会计特定业务权责发生制的改革

(1)固定资产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进行资本化,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持续经营的假设进行分期确认和分摊固定资产成本,建立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做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这样才能在成本中体现出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及现有的生产能力,同时保留在账面上的一些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资产能够得以及时处理,从而使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2)社会保障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对于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政府财政应按权责发生制预算要求,将社会保障需求本期应分担的经济责任列入年度支出预算;预算单位对未来社会保障需求应负担的经济责任,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列报当年支出。

(3)长期负债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改革。对政府长期负债的会计核算方面,建议对直接债务和或有债务分别处理。对直接长期债务,如政府直接借入的各类债务等,建立还贷准备金,核算分摊的长期债务,并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利息进行分期核算,从而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并全面反映政府财政债务的真实情况;对或有债务,如政府提供担保的债务等,参照企业或有负债处理原则,增设“预计负债”科目核算,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预计负债”并在报表中列支。

(三)扩大政府会计核算内容,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目前,政府的财务受托责任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政府是一个社会管理机构,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实体,承担着人民交付的财务管理职责,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不能提供全面、完整反映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政府会计财务报告。因此与财政管理改革相适应,在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扩大政府会计核算内容,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如增加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核算内容,提供实际执行效果与计划比较信息,通过财务报表附注提供大量重要财务信息(如或有负债的说明)等,以便对政府绩效做出正确评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