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44: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礼仪;礼仪修养;求职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水平是个人、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礼仪修养水平的代表。礼仪在生活、工作、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面对当前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求职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增强礼仪修养来提升求职竞争力就更加地重要。
一、礼仪与礼仪修养的内涵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礼仪修养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交目的,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礼仪的品质、意识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从而形成一种境界和涵养。
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
1.对传统礼仪认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缺少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对“礼”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读,认为“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这些误读不仅使“礼”面目全非,并且把“礼”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外流行时尚、礼仪的盲目追逐,以为就餐拿刀拿叉就是时尚,以为拥抱取代鞠躬和握手就是现代文明。传统礼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正慢慢消逝。
2.礼仪文明意识淡薄
现在很多大学生缺少谦敬意识,不尊敬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重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尊师重教”是我国传统礼仪的一个重要方面,可是如今,在大学校园里,这样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上课前老师在讲台上檫黑板,很多学生无动于衷;被点到回答问题时,部分学生不愿起立;在课堂上公然说话、睡觉、看小说、听音乐,更有甚者,在受到老师指责时恶意顶撞,动辄“拂袖离场”,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3.言谈举止有失文雅
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 在公共场合讲脏话,抽烟酗酒;剪奇异发型,异性勾肩搭背等现象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4.求职应聘尽出洋相
部分大学生在招聘会现场因为拥挤而“出口成脏”;有的女学生涂着鲜红的口红,身穿吊带衫,光脚踩着凉鞋,脚趾上的指甲油鲜艳夺目去应聘;更多的学生连递求职材料的基本礼仪都不懂,用人单位表明此类现象在招聘会上已屡见不鲜,当前一些大学生亟须加强求职应聘礼仪学习,提高个人修养,为自己赢得良好“印象分”。
三、礼仪修养在大学生求职中的作用
1.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在求职过程中,面试官常常根据对方的外貌、举止、表情、谈吐、服饰及应对进退等表面特征,对对方做出初步的评价和形成第一印象,形成某种心理定位。因此,在求职面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礼仪修养毋宁是保证求职成功的一种角色重塑与形象自审的关键。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3.提高就职的竞争力
礼仪通常体现在我们举止投足间,面对越来越多高素质、高学历、高能力的求职者,招聘方总是于最细微处观察和认定他们的礼仪层次,进而推断他们的修养。作为一名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对个人能起到良好的自律和规范作用,防止在求职过程中因小节而误事。同样,在众多优秀的应聘者当中,可能就是因为你的某个小细节打动了考官,最终能在众多的优秀者中脱颖而出。
4.创造就业机遇
一个优秀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应能够按照求职面试的礼仪表现出自己良好的教养,使用人单位愿意与你交谈,有兴趣和耐心进一步了解你。而且一个具备良好礼仪修养的人能够做到敬人律己,真诚友善,善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助于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获得更多的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拓宽了就业渠道。
四、加强礼仪修养、提升求职竞争力
1.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生活,形成良好的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话说明环境对人的品格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发展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健康的学习榜样,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介绍名人礼貌处世、严谨修身的轶事,发动全校师生查找不文明现象,弘扬文明礼貌之风,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
2.礼仪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礼仪教学方面,关键是要出效果。要精选内容,不能让学生觉得礼仪是繁文缛节;要科学整合规则,便于学生掌握;要“授人以渔”,使学生真正理解礼仪的实质;要加强实践,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以组成团队到企业学习礼仪知识,比如走进星级酒店,向酒店服务员学习服务礼仪,到一些大型公司学习会议礼仪与公关礼仪,通过开展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以致用,同时还能够在活动中增强对礼仪知识的认识,提高自身礼仪素质修养。
3.多渠道增强大学生礼仪修养
学校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内容的训练,组织礼仪训练、模承办礼仪服务、公开展示礼仪学习的成效等,针对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可以组织开展拟求职面试活动,增强大学生应对求职的能力,提升求职信心。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可开阔学生视野,又可使他们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
4.注重礼仪、打开事业之门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 应该学以致用,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礼仪,应聘前精心准备,深入了解招聘单位、应聘职位,做到知己知彼。大方得体、善于应对,言谈举止展现优雅的礼仪,为求职加分。
一名合格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只有两者都具备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当代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优雅的气质和得体的仪表,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提升自身修养为求职增加筹码,以成功地叩开求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康小莉,云书海.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
[2]付德良.浅谈求职礼仪的重要性[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4).
[3]王晓梅.不可不知的1000个礼仪常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摘要: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如何来提高当代大学生在道德和礼仪方面的素养,更有利于促进沟通和交流,更早的被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与礼仪 大学生礼仪教育 重要性
一、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1.1道德与礼仪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一个有道德的人,必然对于自己就有着一定的规范与约束。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根。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礼仪是由道德决定的,没有内在的修养,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
礼仪是一个人内在的外化,而这种内在更多的则体现在人们学习、工作的与人交往中。礼仪是一种由心而生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典范表率,更表现为一种容貌和风度。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类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德是自我的教育,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不仅仅能使自己在社会上拥有一个平等交往的机会,更是健全人格的表现。对于社会来说,徳比智往往更为重要。
1.2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
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人们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接受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有利于更好的促进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更早的被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1.3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教育
大学时期正是步入社会的重要时期,想要在未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的价值,就不能放弃礼仪教育。社会是一个存在教育,而进入社会的基石便是“成人”。“成人”,便要懂得礼义廉耻,便要学会尊重宽容。社会需要交流,没有对自我的梳理,就很难融入社会。
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礼仪更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艺术。在当代社会,交流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情的最终走向。
科技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人们之间的距离看似越来越近,但是正是由于各种媒介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使得即时的交流和沟通被人们所忽视。手机短信代替了问候与祝福,网络文学也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交流与沟通似乎更多了机械化的冷漠。生长在新媒介下的大学生们,或许早已习惯了面对电脑屏幕,对扑面而来的小社会感到迷茫和手足无措。
在大学期间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礼仪有助于大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最好的一面。礼仪作为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能够让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正视自己和他人,能够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得当的表现出自己的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快的融入新的社会。如若不能顺利的与人沟通与交流,则有可能会对自我认识造成不好的影响,从而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现状和原因
2.1长期的应试教育过多的强调成绩,而忽略了礼仪的重要性
可以说,学校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向孩子灌输着“礼仪”的营养。从小学到初中的课本上更多的是礼仪的典范。由于进入了初中以后,升学的压力使得学校不得不把中心放到应试教育上,在中学的6年,学生们由于学业的压力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课本知识的学习中去,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没有过多思考和感悟。在大学生的成长道路中,长期的应试教育忽略了礼仪素养重要的核心教育。
2.2父母的溺爱,忽略了对孩子的正确教育
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下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确使得社会的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利用。但是也正是因为此,父母多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无理由的溺爱,导致孩子的成长缺失。骄纵的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家庭是启蒙教育的摇篮,它远比学校的教育要重要。但是正因为父母的溺爱,忽略了对孩子的正确教育。
2.3大学生忽视、轻视礼仪教育自身修养
大学生的成长是伴随着时代的巨变的,当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大学生们在自我意识中便有意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一种排斥的倾向,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个性和放荡不羁。这就使得大学生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会进入一个误区,觉得大学就应该是一个随意、散漫的环境,在大学里就无所谓校规校纪,甚至觉得放荡不羁才是大学生的特质。在课堂上,大声喧哗,随意进出,把和老师顶撞当做是个性。
由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当代大学生自身修养不高等等的原因,造成了大学生礼仪素养低下。
三、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3.1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大学礼仪教育应该更加的多样化,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可以开设礼仪的必修、选修课、定期的进行礼仪文化的展演、举办礼仪文化节等等。礼仪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并且是必须的,缺失礼仪的人将会无法立足于社会。
礼仪不仅仅是理论,更是生活的实践。大学生对礼仪的正确认识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和理论,应该融入环境自如的运用礼仪。这就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设礼仪讲坛,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性,给大学生们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风采。
想要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就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的氛围。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所以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大学校园里度过的,学校里的环境总是在不停的熏陶着或是改变着大学生们。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对周围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才能对礼做到由内而外的认识,从根本上理解到礼的重要性,深刻理解礼的内涵。
3.2父母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所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相较于孩子则是更为成熟的个体,他们所能反映出个体在社会中的不同特点。父母在生活中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往往会被孩子进行模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他们成长的重要积累。
对于个人来说,礼仪能够建立自尊、自信和自爱,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父母对于孩子的尊重则同样是首位的。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平等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对于自己的尊重,父母对于孩子也是如此。在家庭教育当中,相互尊重是教育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在这当中,孩子不仅能够收获经验更能学会尊重。
尊重是礼仪的重要原则,在尊重中才能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家庭作为最好的课堂,更应该给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创造一个平等、自律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榜样作用下健康的成长。
3.3大学生加强自我意识,对礼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礼仪作为珍贵的中华瑰宝,大学生有着义不容辞的传承的责任。 继承和弘扬礼仪文化,首先就应该加强自我认识,提高对礼仪的认识。大学生们需要认识到,一个有着高雅的气质和潇洒风度的人总是能够获得他人欣赏的目光,学习礼仪运用礼仪可以消除胆怯增添自信,使自己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应对自如。
礼仪也并不是片面的交际手段,礼仪是一个内心的修养,是良好道德的外化,同时是大学生提升自我的内涵,塑造良好形象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们不能一味的专注于专业知识学习,人文素养对于步入社会而言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会有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的时候不适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各种场合的礼仪要求知之甚少,因此,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认识以及对礼仪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提高礼仪素养。
参考文献:
[1]谭昆智 齐小华 马志强,现代公共关系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一方面,大学生礼仪教育地位尴尬。一是选修课身份客观上导致学生对其不够重视。目前,礼仪课程在高校一般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还没有列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二是教材缺乏统一性。国家教育部对于高校选修课教材没有统一规定,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权威、定型的教材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余,而统一认识、统一规范不足,教材内容千差万别,教材质量鱼龙混杂。三是编者的随意性。编者往往根据个人对大学生礼仪的理解、体会、想法编书立著,在教材指导原则、章节布局、案例选择等方面缺乏规范性。换言之,编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取向、理想信念觉悟、政治立场,将会直接影响到使用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礼仪教育的“不给力”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高等院校大学生存在着许多礼仪缺失的现象,如屡禁不止的课桌文学、教室墙面文化、厕所文化,低级下流的口头禅,不尊重他人,无视校规校纪的行为,等等。可以说,当代大学生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素质的令人担忧的现象,将直接影响到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礼仪教育为切入点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路径
(一)把礼仪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在保持既有的理想信念、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等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专门增加礼仪观章节。对于新增礼仪观章节的主要内容,除了要充分吸收近年来各高校中使用效果较好的大学生礼仪教材中的合理内容,如礼仪起源、礼仪知识、实用礼仪等外,还有两点尤为重要。一是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礼仪精髓。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应着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那些科学的、合理的、对当下仍有积极意义的礼仪观,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自信,增强对“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等礼仪思想的认知认同。必须强调指出,对待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既要“取其精华”,还要扬弃腐朽的、落后的封建主义文化部分。概言之,要做到去粗取精、古为今用。二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纲要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党的十提出要加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礼仪观而言,要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之规范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
(二)建设大学生礼仪教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一是提高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队伍专业性。客观而言,由于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大学生礼仪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很多礼仪课教师都是兼任,当前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广大大学生礼仪教育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二是改进和创新大学生礼仪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独立而富有个性,单纯的道德说教很容易让学生排斥,这就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可以尝试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容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展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将礼仪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思想深处,外化到社会实践之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放低教师身段,基于充分信任和平等的基础开展师生之间的探讨式教学模式,使之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三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代沟相对较小,更能理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和大学生沟通交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今后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搭建老中青结合、科学配合的礼仪教育师资队伍,营造可持续的育人氛围。
(三)组织各类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
一是创造高校礼仪应用环境。礼仪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礼仪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应用到学习生活中。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给学生创造检验自己礼仪素养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礼仪的魅力。如举办大学生形象大赛,通过展现大学生风采,给同学们树立一个榜样;举办宿舍文化艺术节,从生活细节做起,树立爱生活、爱形象的良好习惯等。学校还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一些接待或学术交流会当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检查约束自己的行为;充分利用节日气氛,让学生展示文明之礼。二是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课堂里、在校园内学习礼仪知识,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校园外的社会实训机会,让学生在社会这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里感受礼仪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受教育者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讲解,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礼仪教育课实践教学活动,应该帮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这样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特别是利用好寒暑假,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礼仪修养。
(四)强化制度建设,建设明法守礼的校园生态
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的重点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上,忽视礼仪素养层面的培养。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受教育没教养”的不文明现象,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甚而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目前,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应当引起德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政协司富春委员呼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事不宜迟。目前,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主要有如下表现:
1.道德人格发展不完善、不和谐,甚至是畸形发展
有的大学生自命不凡,自我感觉良好,崇尚个性张扬,把违反校规校纪,不敬重老师,行为放纵,唯我独尊视为是有个性;有的大学生把一些不文明、野蛮、粗俗、玩世不恭看作是“时尚”、“潇洒”;有的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与人相处,缺少友好善良的愿望,缺少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容易意气用事、情绪冲动,动辄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有的大学生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完全没有恭敬之心,自己要求得到尊重,却不知尊重别人,缺少团队精神,导致难以融入集体之中,良好的合作关系难以建立;有的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缺乏博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在个体行为上表现为自私自利、急功近利;有的大学生审美观念错位,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大方得体的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发型怪异、服饰暴露,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走没走相,根本不注意自身的形象美。这些都不符合大学生身份。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早已司空见惯,甚至颇有市场。
2.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道德自律精神缺失,基础文明问题突出
上课迟到早退,逃课习以为常,无视课堂纪律,谈笑风生,谈情说爱,接打手机、接发短信,看课外书籍,旁若无人地化妆、吃东西;图书馆内占座位,大声喧哗,与人聊天,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在图书资料上随意涂画,剪贴,甚至毁损、偷拿等;在食堂就餐不排队,因加塞引起的冲突时有发生,就餐时高声谈笑,就餐环境喧闹嘈杂,就餐时乱扔废弃物,桌、椅、地面一片狼藉;宿舍内熄灯后打闹、喧哗、大声播放音乐影响别人休息,不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在宿舍墙上乱贴、乱画、钉钉子挂杂物,不爱护公共财物,随意损坏宿舍内的公共设施如床、门、电话等,任意浪费水电等资源。有一些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比如看演出喝倒彩,听报告聊天、早退,校园内相互争吵打斗;还有一些学生缺少公共卫生意识,课桌上、厕所内刻满美人像、打油诗、顺口溜,墙壁上随处可见的污言秽语、脚印;教室、操场、楼道、礼堂等随处吐痰、乱丢垃圾等。在社会公共场所,这些学生还是一如既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在大学校园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措施
1.以知育人――开设礼仪课程,畅通礼仪教育的主渠道
认知明理,以形成学生自觉、自动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可尝试在高校开设《大学生礼仪修养》课,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使得大学生们对礼仪的相关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注意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有针对性地将礼仪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大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了必备的礼仪常识,了解最基本的礼仪规范。教学方法注意灵活多样,通过创设情景、学生示范等课堂活动,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性,识别和抵制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养成讲文明、讲礼仪的自觉性。
2.以形育人――树立礼仪典范,发挥榜样示范功能教育学生
榜样激励是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形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荀子曰:“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甾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与我者,吾贼也。顾俊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人具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道德倾向性,能够被他人良好的礼仪风范感染,产生发自肺腑的恭敬之心,并以此激励自己积极向善、涵养德性,实现自我完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礼仪教育具体、形象、生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识,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运用榜样教育可以通过:一是名人示范。注意运用古今中外礼仪典范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通过礼仪讲座或反映礼仪典范的影视剧等直观形式教育学生;二是教师示范。抓师德建设、文明施教,关心尊重学生,注意运用教职员工良好的“师德”形象去影响带动学生。
3.以境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礼仪教育的环境氛围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由大部分学生大致相同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形成的一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反过来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在思想、情感行为能力等方面不自觉地趋向一致,造就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从而使大学生在知识丰富的同时得到性格完善、思想成熟、道德的认同和灵魂的锤炼。校园文化对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可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围绕礼仪教育主题,科学设计与安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礼仪教育。因此,高校在实施礼仪教育时,可以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介绍名人克己修身、以礼待人的轶事,还可以组织礼仪讲座加强礼仪指导,通过演讲、辩论赛、小品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深刻教育,弘扬文明之风,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4.以行育人――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实现自主式教育
社会实践对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思想道德、各种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要积极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社会实践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磨练意志;关爱生命,完善人格等等,通过丰富的感性体验,在理性上不断得到升华。礼仪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实施礼仪教育过程中不能只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加强礼仪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礼仪模拟训练以及去各种礼仪性质强的社会活动场所,参与各种礼仪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礼仪、学习礼仪、强化礼仪。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等,以鲜活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礼仪修养进行渗透式教育。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使大学生礼仪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社会实践,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礼仪的热情,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
参考文献:
[1]王泽应,李培超,胡建新.公关礼仪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2.
[2]李君,王维新.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3).
[3]赵梅.论礼仪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1).
[4] 王冬梅.试论大学生礼仪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1).
[5] 龙一平.以礼仪教育为出发点,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3).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传统文化;现状;对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中国便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的传统文化危机,当今中国人的礼仪修养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今天在强调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重温礼仪教育依然应该同步而行。
一、大学生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现状
礼仪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崇尚时尚、追求潮流、注重自身形象的群体,在西方主流思想占上风的当代,盲目追求并歪曲理解自由、平等的现象无处不在,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和继承已被无形的边缘化,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排斥和挤兑传统文化的思想。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就是继承我国优秀的礼仪文明,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缺失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1、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表现
(一)对传统礼仪文化认知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积淀的宝贵资源,可是现代人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礼仪文化的缺失日益严重,而且有蜕变的趋势。新时期大学生缺少传统的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文化所包含的精深内涵,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对有关礼进行了有意无意的误读,认为“礼”文化都是封建糟粕。
(二)礼仪文明意识淡漠 缺少谦敬意识
“礼主敬”,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仪容仪貌有失文雅
如今部分大学生斯文不再,“失礼”现象屡见不鲜:言谈不文明,脏话连篇;某些大学生情侣在教室里旁若无人、举止亲昵;某些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某些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身份极不相符。
(四)礼仪践行手足无措
礼仪的修养在于内外兼修。某些大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懂礼仪,自然也就谈不上能够做到遵守礼仪了;某些大学生内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不会问候,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别人建立关系,遇到陌生人不知所措,不知道与长辈乘车时自己应该坐在哪个位置,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等等。
礼仪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是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2、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校园、家庭等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外来文化的冲击。
(一)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这其中一方面是家庭所施加影响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在中、小学这一礼仪修养养成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没有对礼仪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在大学前的阶段,一些学生的礼仪素养就已经有所缺失。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由于当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被他们认同与接纳。大学生表现出对于外来文化全面接触、快速适应、积极迎合的态度,年轻一代越来越崇尚过“洋节”就是一个证明。礼仪的产生发展存在着与其他文化背景的礼仪相融合的过程,但如果不坚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又何来面向世界呢?
(三)大学生人格“单面化”与礼仪规范“多面性”的冲突。
新世纪大学生对待学习刻苦努力,勤于思考,注重效率。但是,正是由于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获得, 一切以为将来消费作投入准备。这些为了功利的目的对专业知识的过分追求,对实用化价值取向的过分强调,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上是理性因素的过分膨胀,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单面化”趋势严重。然而,礼仪规范所体现的是:遵守、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和适度等“多面性”原则,它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功利化的目的使大学生们只有一种追求,那就是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谋职而将自己的关注点过多地集中于智力性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则不同程度地受到大学生忽视和冷落。这样,势必造成受教育者科学知识的掌握与道德品质的养成、礼仪规范的领略与人文素养的获得之间的无情脱节。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改善的对策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于礼仪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对于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改善,我觉得有以下几种途径。
1、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人无礼而不生”,礼仪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学校礼仪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行为更自然得体加礼貌大方,气质更加文雅端庄,对学生一生都起重要作用,社会礼仪文明程度也大有提高。
2、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在学校的礼仪教育中除了对学生进行礼仪说教、规范礼仪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和熏陶。
3、开辟礼仪教育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来指导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要在校园内掀起文明修身之风,形成人人学礼仪,处处用礼仪的风气。
逐步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第二课堂,取其精华,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由督学,自学到爱学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使当代大学生礼仪具有深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4、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礼仪素质 现状 对策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大力推进礼貌礼仪建设,2009年8月24日南海网《大力推进礼貌礼仪建设,进一步优化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社会软环境》一文中认为,“礼貌礼仪是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道德建设的需要。只有开展礼貌礼仪培训和教育,才能使本省全体公民成为知礼仪、懂礼节的文明公民,才能构建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和谐社会”。当好文明东道主,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共建国际旅游岛,人人有责。基于此,为深入了解海南高职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找出对策,我们组织了本次调研活动。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选取了海口、文昌、三亚等地的5所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对象,精心设计了《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0份,有效率为96%。此外,随机对调查对象中的20位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次调研结构与海南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基本吻合,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从学生对礼仪的认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但对礼仪知识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在对不同年级的约300名同学进行调查时,问及“你认为礼仪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个人发展中重要吗?”时,65%的同学认为特别重要,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礼仪修养;20%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但不具有关键性的影响;10%的学生认为一般,觉得礼仪素养作用不大;5%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认为礼仪是繁文缛节。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认知虽存在差距,但大部分同学已经认识到礼仪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回答“大学校园里学生的失礼现象普遍吗”这一问题时,85%的同学都认为非常普遍。在问及“你是否了解掌握具体的礼仪规范”这一问题时,肯定回答的只占45%,还有大部分表示对许多礼仪知识都是一知半解。
(二)从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运用情况来看,高职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并不尽如人意,“不知礼、不守礼、不尚礼”的现象比较普遍
知名礼仪专家金正昆老师指出,“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是否尊敬师长、是否遵守纪律、是否仪表得体、是否诚实守信等这些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从本次调研的数据来看,高职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缺失比较严重,有32%的同学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高谈阔论,随意接听电话;40%左右的同学在食堂就餐时不排队、乘坐公交车时不会主动让座;38%的同学仪表不得体,盲目追求“个性”,穿着暴露、发型奇特、穿拖鞋出入教室图书馆等地十分普遍。另外,高职大学生自我约束与管理的能力也有待加强,46%左右的学生上课迟到、旷课、课堂上说笑、玩手机、看小说、睡觉等。上课“三无”情况也比较多,很多同学一无课本;二无笔;三无笔记本。25%左右的学生不能遵守作息时间,晚上十二点以后还在宿舍上网、打游戏、聊天、甚至煲电话粥,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15%左右的大学生情侣在校园内举止欠妥,搂搂抱抱、过分亲昵,不符合大学生的形象要求。许多学校的教学楼写着“禁止携带食物进教室”等标语,但超过四成的教室里食品垃圾随意丢弃在桌子上或地上,必须有专人负责打扫才能保持卫生。
(三)从学生对日常交往礼仪的掌握来看,大学生基本的社交礼仪知识比较欠缺,从而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
本次调研,我们设计了一些具体的礼仪常识问答,了解学生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回答“上级与下级握手时,应该谁先伸手”时,55%的学生表示“下级先伸手”,30%表示“上级先伸手”,15%表示“o所谓”。问及“两粒扣的西装应该怎么扣”时,40%的学生认为“扣上面一粒”,50%认为“扣下面一粒”,10%认为“全扣”。 由此看出,很多学生对于握手、着装、交换名片等日常交往礼仪常识都没有很好掌握,就更谈不上对礼仪的深层次把握了。
(四)从学校礼仪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的礼仪教育还流于形式,不够普及,师资力量亦有待加强
通过调查,某高职院校有30多个专业,但将礼仪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实际开设的仅有8个专业,其中,将礼仪课程设为必修课的只有旅游类专业和文秘专业,其他专业只是作为限选课开设。一些学校虽开设了礼仪类选修课,如“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等课程,但受开班数量、选课人数的限制,很多同学只能望课兴叹,没有机会选修。其他几所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开课率也很低。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达了希望通过多种途径尤其是课堂学习来掌握礼仪知识。
调研组还发现,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师多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缺乏专门的礼仪培训,教学内容比较随意。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与访谈,笔者找出了问题症结所在,并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发挥礼仪教育的功效,传递正能量
高职大学生群体普遍具有以下特点:自信心不足、纪律性较差、缺乏学习动力等,礼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针对不同学生能够起到“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的作用,给学生传递正能量。通过课堂礼仪教育和日常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强自信心;通过规范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深刻领悟礼的内涵――“敬”,加强自我约束与管理;让学生掌握日常交往礼仪与技巧,使学生感受到交往的魅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掌握职场礼仪技巧,使学生顺利打开就业之门。
(二)普及礼仪教学,将礼仪教育常态化
明礼仪修养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理念,将礼仪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必修课开设。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类课程,比如“旅游服务礼仪”、“秘书礼仪”、“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等。合理安排讲授与实践相关礼仪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践行礼仪的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大力进行改革,重视实践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当然,除了开设礼仪必修课之外,各高职院校还要建立礼仪教育的长效机制,将礼仪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监督与管理。
(三)建设优良的校园礼仪文化,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形课程,学校应该经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比如设立礼仪宣传栏,普及礼仪知识。开展礼仪宿舍及教室设计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操比赛、主题演讲、辩论赛、礼仪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发动师生开展“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征集活动,使大家关心身边人及自身的失礼行为,从而引发重视。评选各个班级的礼仪标兵,发挥榜样的力量。许多学校成立了礼仪社团或校园礼仪模特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参与的礼仪服务活动从校园内拓展到校园外,为海口车展、博鳌亚洲论坛等活动提供礼仪服务,并获得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学生通过参与校园内外的礼仪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礼仪风范。
(四)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强化其身教作用
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将言传和身教有效结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得体的着装、优雅的举止、善意的微笑、良好的教学方法、和谐的师生关系都能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礼的内涵。
专业的师资力量也是礼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给教师创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结合日常教学需要选派教师接受系统而专业的礼仪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实操技能过硬的优秀礼仪师资队伍。此外,还应加强礼仪实训室建设,为礼仪教学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条件。
(五)发挥网络平台的教育优势,实现信息共享
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建设网络课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外进一步学习礼仪知识。一些高职院校已将“社交礼仪”、“旅游服务礼仪”等课程建设为院级精品课程,将课程资料上传至网络共享,师生课外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交流。另外,一些学校还引进了慕课、微课等,使本院师生有机会向国内其他院校的优秀礼仪教师学习。
四、结语
礼仪是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不学礼、无以立”,当代高职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成为“学礼、知礼、守礼”之人,塑造出良好的个人形象,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集扎实的专业技能与良好的礼仪修养于一身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媛媛.大学生礼仪教育需求调查及分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一、礼仪教育可以规范社会行为,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人们可以根据该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应酬,不仅是一种出自本能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个人进步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决定着他们毕业后是否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有人给出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尽快适应社会生活
在当代社会,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遵循着特定的游戏规则。这些准则和规范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即我们所说的礼仪。任何人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三、社交礼仪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道德和礼仪密不可分,道德规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简而言之,礼仪是人的道德意识外在的表现形式,或者说礼仪是道德的外化,传播礼仪知识,加强礼仪教育,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准。然而,在国家发展的一段时期里,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礼仪严重流失,加之前些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偏向应试教育,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大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礼仪教育,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平衡,使其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有机统一起来,最终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四、礼仪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人们交往的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了不见面的远程沟通,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现代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传播沟通技术和手段,正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社交礼仪贯穿着人际交往的始终,不重视礼仪必然会影响交流的深度和交往的持久性。所谓“礼多人不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应更多地学习礼仪的知识,帮助自己顺利走向职场、立足社会。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开设课程普及礼仪教育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比较重视书本知识和专业知识,而轻视实践知识和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因此,大学生只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从家长或老师那里知道一些简单的礼仪礼节而已。对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针对大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意向,开设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课程,讲授礼仪基本知识,重视礼仪教学与礼仪实践的关系,结合礼仪理论和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礼仪实践,让学生按照礼仪规范反复练习,逐渐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养。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
我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在进行礼仪教育时,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3.利用校园精品活动,拓展加强实践的第二课堂,深化礼仪教育
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大学生礼仪大赛,以及与之相关的辩论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礼仪讲座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学校还可以通过对校园内不懂礼、不讲礼的丑陋现象进行披露和批评教育,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4.加强师资培训,使教师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无论是高校领导还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后勤服务人员,都要认识到自己在礼仪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加强自己的礼仪修养,发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作用,这种氛围必然会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言行举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礼仪素养 大学生 途径
一、对礼仪的认识
“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礼仪的几大原则就更充分体现了它的规范和要求: 律己:学习、应用礼仪,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敬人:在礼仪中,有关对待他人的做法,比对待个人的要求更重要,这一部分是礼仪的重点和核心,而对待他人的诸多做法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尊严。宽容: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平等:在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这一点上,对任何交往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不允许因为交往对象彼此之间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身份、财富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给予不同待遇。但可以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具体方法。真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礼仪时,务必诚实无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如此,自己在运用礼仪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交往对象的尊敬与友好,才会更好地被对方理解并接受。
一个人如果能懂得并且运用不同场合的礼仪知识,就能够更容易地与交际对象打成一片,使他们倍感亲切自然,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熟悉、理解和尊重,从而把你当成自己人,乐于接纳和接近你。
二、高职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作用
(一)加强礼仪教育对大学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1、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2、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3、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而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的状况,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二)礼仪教育对高职教育院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高职教育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对高职教育院校的办学、学生的培养、学校氛围的形成等多方面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成良好校风的养成。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上,文明礼仪教育能够改善学生的道德观念,净化校园风气,提高学生素质、在校园内营造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促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正确地接受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使学生具有优雅的气质风度、规范的言语行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互尊互爱,形成良好的校风。
2、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文明礼仪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其涵盖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因此,在高校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目前高职教育院校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现状及原因。
在众多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上明显不符合高职教育学校学生培养要求。学生自由散漫,不注重细节,随意性强。主要表现在:
1、文明意识差:如在食堂就餐时不会主动排队;遇事不满时污言秽语、脏话连篇;有的在图书馆、教室、会堂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的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恋爱且行为过分亲妮。不遵守交通规则,逆向行驶、骑车带人、闯红灯、过马路不走斑马线;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纸屑,宿舍熄灯后聊天、打电话而影响他人休息等。
2、不懂礼貌:调查显示,59.05%的大学生缺乏最起码的礼貌,见了老师、长辈不打招呼、不问候,视而不见;13.96%的大学生不会尊重人,对家长态度粗鲁、看不起残疾人、不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
3、卫生意识差:有的大学生卫生习惯较差,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方便之后不冲水。
4、纪律性不强:很多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早退、逃课、上课睡觉、听MP3,甚至随意进出教室;有的通过手机短信、纸条、、课桌上涂鸦等考试作弊行为。
5、不重仪表:很多大学生不会打扮自己,穿衣奇形怪异、头发五颜六色;衣着不分场合,女生为追求所谓的“新潮”、“潇洒”而穿着暴露,男生衣着不整,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出教室、图书馆、食堂。
以上几种不符合礼仪素养标准的现象对学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并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那么这些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认真剖析其产生的根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结果往往走向反面,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想,同时,在大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所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没有受到来自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礼仪素养有所缺失。
2、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校主要工作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学生的应试水平。学校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教授上面,根本无暇顾及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而到了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围绕培养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核心任务开展,直接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
3、体制的变革和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价值观被打破,重实效、讲效益等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于实用化,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但却忽视对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将礼仪规范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致使理想和人文精神淡化甚至失落。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也涌人中国,进一步导致他们只注重自身利益,公德意识淡漠,在实际行动上轻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素养的培育。
四、高职教育在礼仪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在产生之初就存在入学门槛低、招生规模扩大的现象。并且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普遍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人文素养整体水平不高。高职院校中在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着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
(一)学生受教育时长短。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接受道德教育、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过程,这个过程更是一定时间内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沉淀的过程。高职学生最多只有3年的在校学习时间,还有的学生在校时间不足3年,甚至更短。学习时间之短令高职院校在需要时间沉淀的文明礼仪教育上有些不足。
(二)教学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了解一些理论知识,而实践的机会少,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学效果无法体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三)学生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相对于专业课来讲,一些学生认为礼仪课不重要,学习礼仪课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有些学生觉得礼仪内容简单,无需花太大功夫就能掌握,满足于理论上的了解,学得一知半解,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软件不足,教师自身素质不够高。就目前的礼仪教师师资情况看,很多教师都是自学成才,对礼仪内涵的研究比较肤浅,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导致教师往往不能做出标准的礼仪示范。许多教师往往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历较浅,使礼仪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五)校园内文明礼仪教育的氛围不浓。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作用非常重要,良好的校园礼仪教育氛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礼仪修养。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单一,没有形成多途径、多渠道的礼仪教育方式。
五、高职教育院校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建议。
高职院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目的是提升学生个人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校风校貌,使学生掌握日常交往的基本礼仪规范和职业礼仪的要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能够更好适应今后的岗位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注重实践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礼仪课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技能型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并能够比较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则和规范,使礼仪规范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潜意识行为。形成这种潜意识行为的关键在于实践,离开实践,修养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在教学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项目教学、教学演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训练习,可以逐渐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对其言行举止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榜样示范与校园文化渗透,激发兴趣
教师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教师的仪表端庄、大方、风度优雅,可以给学生充实、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榜样作用,履行教师职责。为了避免文明礼仪教育只注重对文字的解读或者拘泥于形式,学校应在校内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问好活动,鼓励全体师生在校内乃至校外,每当遇到同事、老师、同学都能做到根据时间段做到相应的问好,让全体师生能够感受到文明礼仪带给大家的精神风貌上的变化,并营造一种家的校园氛围;通过社团指导老师、社员在校内的推广带动,从维护环境卫生、人际关系处理、节约粮食、孝敬父母等多个层面开展实际活动,加深全校师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提升了自身的道德水平。
(三)改进学生综合测评评定办法,健全评价体系。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若沿用传统的考评方式,势必就会造成学生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无法达到进行礼仪教育的目标。学校应对学生理论课程的检验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对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考察,做到从课堂理论学习、课外实践活动、学习生活表现、岗位礼仪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真正达到文明礼仪教育的育人、教化和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
(五)加强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跟踪和教育宣导。尽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但他们的文明礼仪习惯并未良好成型,学生实习期间难免受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不文明现象影响,造成文明礼仪习惯改变、文明礼仪素养下降等现象。为解决这一环节存在问题。学校应确保每一名实习学生都有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学校要求和指导下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跟踪,教师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与学生所在实习单位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思想动态并对学生作出相应的反馈,教师还通过飞信、QQ等及时通讯工具对实习学生进行持续的文明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 徐爱琴 方年根 陈烈荣 实用礼仪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第1版。
[2] 段录良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浅见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关键词: 礼仪教育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一、礼仪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系
(一)礼仪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契合
在现代社会,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用以律己、敬人的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以礼貌、礼节、风俗、习惯、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交往程序和行为规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种制度秩序,更是一种道德规范。礼仪不仅体现个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教养,也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礼仪包括如尊敬、自律、宽容、平等、遵守、真诚、适度等一系列原则。尊敬原则一方面强调要尊敬他人,不能伤害他人自尊心及人格,另一方面要敬自己,要自尊自爱,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原则;自律原则就是要进行自我约束,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宽容原则就是在人际交往中要有包容的心态,凡事不可过于苛刻,但也应有一定的原则;平等原则要求我们对所有人要以礼相待,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等而差别对待。
党的十强调全社会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不同主体相应的价值准则。在国家层面,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要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每个公民的要求,它要求每一位公民都要热爱国家,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友善他人。公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主体,而礼仪的一系列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在要求高度契合。
(二)礼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一致
礼仪精神是以“德”为中心的礼仪信念和追求,它集中体现在“情”、“爱”、“尊敬”几方面。清华大学著名礼学家彭林曾将礼仪精神概括为敬、静、净、雅四个字。从总体内容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首先,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角度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宽容的心灵。其次,追求“和”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角度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以建立和谐关系为主要目标,礼让不仅包含对自我的约束,而且包含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最后,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层面看,礼仪是一种“秩序”的价值追求,“无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是治国的道德标准,是人们所应遵循的社会规范,通过礼仪的价值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国家才会安居乐业、秩序井然。由此可见,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的礼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三)礼仪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相同
礼仪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高尚的人格,规范的人伦。它首先是作为社会公德在一定的社会范畴里发挥作用,并逐渐扩展到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领域,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协调彼此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转,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化的新成果,是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其从三个层面提出的要求最终目标就是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因此,礼仪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
二、以礼仪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由于礼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我们可以将礼仪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充分发挥礼仪教育的优势,以礼仪教育为切入口和重要抓手,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礼仪教育既可以作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又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要重视提升自身礼仪修养
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礼仪修养的提升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自觉学礼、知礼、循礼、行礼。首先,大学生自身要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纠正对礼仪的认识偏差,正确、深刻地认识礼仪,强化礼仪意识,自觉习礼、学礼;其次,要知行合一,努力在日常生活中付诸以实际行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礼仪实践活动,在亲身实践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知,强化价值认同;最后,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感染、影响、引领周围的人,从而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
(二)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礼仪教育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在课程的开设中,较少涉及礼仪教育课程的编排,更缺乏相应的礼仪教育实践。所以,加强礼仪教育,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高校应合理规划礼仪教育课程设置,提升礼仪课堂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比重地位,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礼仪教育,改变他们以往对礼仪教育的态度,从自身开始重视,再由“看”转变到“做”,做到“知行合一”。
2.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建设。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要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而且应转换教师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对礼仪方面的投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礼仪的传播,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教师就要注重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礼仪修养,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着装打扮等,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将礼仪教育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学校也不能一味地只强调学习成绩,应该把礼仪素养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中,这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校应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礼仪活动,如校园礼仪风采大赛、成立礼仪队、校园不文明现象展示、礼仪讲座、培训等礼仪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种礼仪活动和公共活动。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礼仪规范,又可以强化学生对礼仪的认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从而形成良好校园礼仪风尚。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广播、网络、微信等平台大力倡导校园礼仪文明,引导学生知礼、学礼、遵礼、行礼,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应该明确的是:以礼仪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包括政府、家庭、社会、媒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协作,营造良好的实施氛围。特别是在此基础上,可将这种理念和做法向全社会加以推广,从而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和谐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蒋Z萍.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光明日报,2015,(01).
[2]刘爽,宁雅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途径探究[J].法治与社会,2015,(01).
高等院校大学生对服饰艺术认知水平的概述
大学生刚进入高校学习,他们还保留着高中生阶段的活泼、好奇和冲动。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还未成熟,对自身的定位非常困惑,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喜欢追赶时尚潮流,关注服饰的流行趋势,他们希望通过美丽的外观,赢得自信与肯定[3]。但由于对自身身份和服饰环境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的服饰衍生出许多与他们的身份不相适宜的打扮。对于高校非服装专业的同学来说,很多杂志、电视、明星的着装让他们感到非常羡慕,但对服饰的流行文化了解得非常少,大学生只是针对当下流行的简单复制。在各种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对流行的造势,最先接受时尚变化的是青年学生,在对流行变迁的追逐过程中,更替一个又一个流行[4]。但他们不懂得什么样的流行适合自己,不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精力投入文化课的学习,对服装艺术的了解也是非常片面,如对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世界各个民族服饰的艺术魅力,服装风格艺术等都了解甚微,大学生现有的服饰素养,普遍不适宜将来步入社会工作、生活、社交礼仪等需要。
高等院校如何开展服装艺术教学
提高学生服饰审美能力是公共服装艺术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与评价美、美的事物与各种审美特征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作出审美分析和评价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服装艺术欣赏的课堂应是一个个性化的课堂,一个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课堂。使学生领会服装艺术之美,懂得以自己独到的审美品位和修养,以宽广的胸襟和艺术视野正视众多的地区、民族和不同时代的服饰文化。可通过以下教学内容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1服装概论
许多高校学生对与其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之首的衣的起源、各种形式服装的分类、中西服装发展的主要脉络、服装色彩、材质和流行趋势等服饰相关内容了解都是缺乏的,使大学生对服装艺术产生一种神秘感。在公共服装艺术课程中,开设服装概论章节的内容,使学生对服装的基本知识有所认识,从文化、人类学、美学、人体工程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全方位分析服装学的概念、属性、范畴、服装与人体的机能、时空关系与服装演变,服装的造型美与色彩美,为他们揭开服装艺术神秘的面纱,让学生领悟服饰的文化内涵,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为日后深入学习公共服装艺术奠定基础。
2服装风格分析
大学生对服装认识是主观的,非理性的,他们对自己服装搭配也是盲目的,对服装各种风格搭配知识也是缺乏理性认识的,常出现各种不合审美习惯的服饰搭配,穿出不得体的衣装,让人啼笑皆非。大学生通过对服装基本风格(古典派、优雅派、柔美派、民族派、现代时髦派、先锋派、男士派和运动派)了解,使他们对不同服装风格的面料、材质、色彩、廓形、细节等表现有了理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服装审美能力,并指导其穿衣搭配能力和自我个性形象塑造。
3中国民族服饰赏析
让高校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国内民族服饰特征,领略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民族服饰认识是肤浅的,通过此环节内容的讲解,使他们初步掌握民族服饰的特征和内涵。通过介绍部分中国民装的典型外部特征以及文化内涵,使他们在赏析民族服饰的同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此块内容的教学,在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
4服装设计美学
从现代时尚潮流的文化背景入手,以艺术形态的自然美和艺术构成的形式美到现在流行的个性美、另类美和休闲美的文化解析为专题进行探讨,提出服装设计美学发展的文化指向,以设计实例解析流行时尚艺术风格美的文化内涵,提出美学理念,分析心理和文化背景,解剖哲学和美学内涵,结合设计案例,使得这些具有浓郁文化艺术内涵的设计美学理念深深印入大学生的脑子里,从本质上让他们了解服饰美学真正内涵。
5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品牌赏析
琳琅满目的服饰品牌让大学生眼花缭乱,他们缺乏对服饰品牌正确的认识和对服饰品牌文化理解,通过此部分内容的讲解,使他们了解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的概况,在讲授服饰品牌文化特征的同时,讲述设计师的成长经历,设计风格和品牌的发展历程,剖析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分析他们的作品,使学生对服装艺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设计师励志创业故事也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斗志。
6大学生服饰搭配技巧
讲解大学生服饰搭配技巧,有助于学生理解服饰美的内涵和服饰美对人物整体形象美发挥的作用。通过妥善运用服饰装扮的技巧更好地进行形象设计中服饰形象的设计与创意,从而提升整体形象设计的效果与层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大学生逐一领会,循序渐进穿衣搭配的三个不同层次,即得体、美观和风格。重点介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一些场合,不同的穿衣要求和搭配技巧,并介绍几种表现大学生青春气息的常用形象搭配。此块内容讲解,可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穿衣品味,表现其内在的美,引导学生不迷信潮流趋势,利用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在此环节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安排,现场抽取学生,纠正其穿衣搭配误区,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调整搭配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服装艺术的兴趣,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高涨。
7服饰礼仪认识
服饰礼仪讲解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服饰礼仪原则、着装技巧,对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着装,并进行合理的搭配,使他们掌握服饰礼仪的TPO原则和着装技巧,形成正确的服饰审美观,让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能够表现出优雅得体的礼仪。
关键词: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改革与实践
随着教育人性化理念的推广,服装服饰礼仪课程的重要性也得到不断深化。该课程的开设也是社会人性化发展的必然,是一门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将对改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构成、提高在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服装服饰礼仪课程内容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不断更新。随着课程内容的更新,对课任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称职的服装服饰礼仪课任教师无疑需要不断提高学习服装服饰礼仪最新知识的力度,时刻地关注其知识的更新,并在实践中摸索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充实服装服饰礼仪教学内容
选用的服装服饰礼仪教材所涵盖的知识内容,直接影响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层次和水平;也是课任教师开展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服装服饰礼仪教材所含知识内容必然会引起教材编撰教师的高度重视。必须组织服装服饰礼仪研究方面的专家和教学一线有经验的课任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在深入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出质量高、内容科学合理、与社会实际相符的精品服装服饰礼仪教材。课任教师必须对大学生的服装服饰礼仪方面的知识积累情况进行了解,摸清在校大学生服装服饰礼仪的养成水平,提出最佳服装服饰礼仪教学方案来解决我国在校大学生在该领域存在的不足。课任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才能做到经常性地吸收关于服装服饰礼仪方面的新知识,对有关概念、规律知识结构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课任教师要全面拓展和优化自身的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服装服饰礼仪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课任教师学识广博,能很好地将与服装服饰礼仪课程交叉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拔,学生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听课,课堂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中,上装和裤装的搭配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结合社会、结合生活来讲解科学合理着装的技巧。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当前市场上着装的流行规律和着装的超前性和滞后性开展课堂讨论,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水平。引用社会上的普遍审美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讨论,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扬长抑短,巧妙地通过美学观点来加深对着装的认识。通过进一步拓展学习范围,同学们还能搞清楚各国对着装的文化的差异,以及随社会发展而发生衍变的过程,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必须开展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的研究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推广和普及,解决了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手段存在的不足,解决了课堂教学中有些着装示意图无法展现的困难。服装服饰礼仪课程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更要注意多实践,密切注意社会上人们服装服饰礼仪普遍喜欢的方式和习惯,课任教师要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服装服饰礼仪教师,必须深入实际生活,体验实际生活,广泛地进行调查研究。从生活中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地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灵活列举生活实例,激发同学们对服装服饰礼仪课程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对知识充满渴望,也正是大量吸收知识的时候,通过在校系统学习,培养出了大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具有探索好奇心,大学生也有勇气也会大胆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也满足了自己对知识的不懈追求。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优化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公共选修课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采用比较多的教学模式,而要真正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选择品质精良的课件。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经过广大教师不断钻研和创新,在全面理解和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推敲,创造出了不少服装服饰礼仪精品课堂教学课件,为服装服饰礼仪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精品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课件能够充分反映出教材和大纲所涵盖的知识层次和服装服饰礼仪各个方面。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优秀多媒体课件,设计精湛的课件不受时空和跨度的影响,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即时展现在同学面前。也可将抽象的、复杂的、难以记忆和理解的概念性的名词和着装模特直观地、形象地一一简单地展现示出来,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课件要随着社会潮流及时更新。只有更新了的服装服饰礼仪教学课件才能将最新的流行元素和资料带进课堂。服装服饰礼仪精品课件不断产生,为教师在做出选择时提供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任何课件一定存在它的优缺点,需要精心对照教材的要求做出正确的取舍,只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取得预想的效果,反之则不然。当然,教学课件可以实现时空的大转换,甚至逆转,有极好的表现功能,只要使用得当,必定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产生不良效果。
四、课任教师的人格魅力
课任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关注课堂教学、关注教师的水平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位教师,连带该教师所上的课也喜欢不到那里去,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养成多么重要。课任教师都应该在巩固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反复磨砺个人的品性和修养,只有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才有在课堂教学中展现自身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短的时间内凭借自身的魅力迅速俘获学生的心。因此,每堂课教师都必须精心准备,科学地设计出每堂课教与学的模式。很显然如果准备不充分,很难达到预想的结果,所以教师精心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第一堂课的课堂教学安排,必须是点睛之作。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服装服饰礼仪课程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掌握学生选择服装服饰礼仪课程的动机和对本门课程的目标的追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策略性地告知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师生在教与学上的知己知彼和互动交流上取得高度一致。服装服饰礼仪课程的教与学是一对相互相存的关系,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上,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从而全面取得课堂教学的成功。
五、注重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上服装服饰礼仪课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新来掌控课堂教学整个过程,注意通过网络上的着装热点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以都市流行色引发的全社会关注服装服饰礼仪事件为例,阐述服装服饰礼仪的流行趋势。
2.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课任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切忌虚、大、空、浮。课任教师的自信将会带给学生更大的自信。教学必须以大纲为纲,课程内容覆盖面宜宽,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对教材一定要熟,不一定要完全脱离教材,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一些抽象、复杂、难懂的概念、公式,直观化、形象化,但一定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
3.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形成对话,便于交流。教师做好导演角色,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课堂教学上的充分交流,知己知彼,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方法。课堂教学互动交流不要拘泥形式,可根据课堂教学的变化随机取用,课任教师可以通过赏识教学方法不断奖励回答问题,上讲台做题目,敢于积极提问和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既能增强课堂教与学之间的凝聚力,又能自然生成气氛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
4.服装服饰礼仪课程教学一般的情况下安排为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程。学生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可以是文科学生也可以是理科学生。但是,文科和理科学生的专业性质与学生心理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时应有所区别,因材施教,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时注意收集来自学生对服装服饰礼仪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服装服饰礼仪课程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如何是每一位课任教师必须关心的重要问题。及时了解到学生在通过学习服装服饰礼仪课程后,所学知识对本人今后是否造成较大的影响。课任教师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妥善解决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收集到的零散信息,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在下一轮教学中加以改进并通过教学实践加以验证。
5.公共选修课程,虽然大多不采取闭卷考试这种模式,但教师可以思考更适合学生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客观上看不排除部分学生选课的目的是学分获取的需要,最初的选课目的性不明,对选择修课的性质也不是很了解,只是觉得学分有用,所以才选择课。在了解学生的实际后,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考勤工作十分重要,从考勤制度上保证学生的到课率,只有到课率高了,教师才有施展教学水平的机会,通过成功的课堂教学又能有效地稳定学生的到课率。对待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同学可尝试给予他们加分奖励的措施。可先期为同学布置思考性题目,在下堂课中给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奖励,直接落实到学分或最终考核成绩上。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表现、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结语
服装服饰礼仪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和设计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必须认真对待。课任教师要真正上好该门课程,一定要注意研究和发掘服装服饰礼仪课程教学的内在规律,紧密联系当今社会的生活实际,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着装的影响,把握好重点和难点问题,让服装服饰礼仪课程在教学中取得成功!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团体辅导
[作者简介]王希华,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庞亮,漳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助教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崇尚道德、注重礼仪的悠久历史,两千五百多年前,至圣先师孔子就告诫学生:“不学礼,无以立。”“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倡导的做人要恭、慎、勇、直,都是以礼仪为前提的。《礼记・曲礼》中曾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所以,长期以来“待人以礼,礼尚往来”已经成了国民道德素养和各种美德的标准和底线。我国大学生身居礼仪之邦,理应为礼仪之民。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提升个人礼仪修养。礼仪是他们的立身之本。讲究礼仪,能够使他们赢得社会的尊重,给人以可亲、可敬、可合作的信任感。
一、大学生礼仪规范状况分析
笔者于2010年曾对本校学生进行礼仪规范现状问卷调研,发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一些日常的表现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如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穿拖鞋、背心上课,上课吃东西,吃饭不排队,坐公交车抢座,态度行为恶劣,语言低俗肮脏,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遇见老师不问好等等。这一结果与2006年毋俊泓提出大学生礼仪的现状基本类似。[1]学生所列举的都属于日常行为礼仪、教室礼仪和校园公共场所礼仪失范问题,即与社会公民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所不相容,也与人们对高等学府、高等教育、大学生的社会期望不匹配。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不符合礼仪行为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懂礼仪但感觉无所谓”,少数“没养成习惯”,而没有一个人认为是“不懂礼仪”。可见,大学生缺少的不是礼仪知识,而是缺乏礼仪行为意识或礼仪意识淡漠,这就要求大学生礼仪教育解决的不是礼仪认知,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礼仪行为习惯。这种退化到小学、幼儿园水平的礼仪教育,反映出我国学校礼仪教育的一种倒错现象。
当今在职场上,大学生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己经不再是社会用人单位关注的全部内容,礼仪文明和道德素养则成为用人选拔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的要求,近年来高校虽然已开始从常规教学和校园生活等诸多方面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2]但实际上将提升礼仪素养作为自己的成长目标,还没有引起大学生普遍重视。即便有些学生选修了礼仪课程,甚至为了就业需要,选修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学了一点浅显的面试礼仪知识,但也没有把礼仪行为习惯视为自己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修炼及健全人格之必须,因而导致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不守礼、不行礼的行为依然随处可见。
经调研发现,造成大学生与礼仪相悖的行为或礼仪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失误。在我国应试教育尚未得到彻底改造的大背景下,从小家庭和学校都有过度重视学生知识学习而忽略礼仪教育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一种难以补救的教育失误,因为学生成长是不可逆的。二是现实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社会过度强调个性自由,对人的观念和行为失去束缚,高校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叛逆和排斥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3]
二、团体辅导在大学生礼仪教育过程中的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形式,它运用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和敏感性训练、认知一行为改变等方法促进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与沟通,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和调整自我,改善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团体辅导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在礼仪教育中,团体辅导对于促进人的内在需要与社会规范的整合有特殊意义。可以认为,运用团体辅导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礼仪训练的积极性
团体辅导较之传统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是团体辅导促进团体交流的基本形式,在团体中成员之间通过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活动,调动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在团体辅导中不仅仅是靠教师讲解,成员之间也常常传递信息资料,并通过观察、讨论,利用各自不同的背景和经验,建构和诠释大学生礼仪规范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团体辅导的内容能够密切联系大学生礼仪教育实际,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例如日常礼仪、交往礼仪、面试礼仪等,解决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相关的现实问题。在团体辅导中经常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实际生活中的礼仪行为或与礼仪相悖的现象,学生从自我反思或观察身边与己有关的礼仪行为,深刻理解礼仪教育的目的意义,进而提高自身礼仪规范行为的自觉性。
(二)增进学生对礼仪规范的体验和感悟
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团体辅导能够更好地复制真实生活。团体辅导活动中经常采用角色扮演或心理剧的形式,把过去或现在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礼仪行为再现出来,把将来可能出现的社会礼仪文明行为表演出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感受礼仪行为与缺乏文明礼仪的行为给他人内心的影响,从而思考和领悟自己应有的礼仪行为和应具备的礼仪素养。团体辅导不提倡教育者的单向传授和灌输,而是关注团体成员的互动、交流与共同成长,是一个借助于成员之间的互动而获得自我发展的学习过程。因此,通过团体辅导进行的礼仪教育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应该这样或不应该那样,而是团体成员共同探索问题,诸如如何改善成员对礼仪教育的态度偏差与礼仪失范行为等,大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通过多元价值观的交流和礼仪行为意识的碰撞,促进成员的自我成长。
(三)针对大学生的礼仪行为问题进行训练或矫正
团体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的真实反映。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礼仪意识淡漠,缺乏礼仪行为习惯。而团体辅导正是注重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使用敏感性训练法、行为训练法、认知――行为改变等方法,这些方法既可以针对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落现象进行认知――行为矫正训练,也可以进行礼仪示范性和敏感性训练。团体辅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分享。分享能够倾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问题的解说,对他人的触动。分享能够给成员提供更多接受反馈的机会,与他人共同享受别人对礼仪行为的感悟和建议,他人的反应和观点往往对培养自己礼仪修养最有价值。因为团体分享的作用比个别情境对他人反馈更有冲击力,更能有效地促进自己礼仪失范行为的改变。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为了使大学生礼仪教育具有实效性,既要不断完善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要考虑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需求。因此,我们对大学生礼仪教育需要哪些内容做了问卷调查,结果右图所示。
调查表明,大学生需要的礼仪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因而礼仪团体辅导方案在突出团体辅导特点、功能的前提下,也要根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标、大学生对礼仪教育内容的需求和学生礼仪现状进行设计,每次活动时间为2小时,地点、对象及团体性质要因地制宜。依据调研结果,结合学生毕业步入职场所必需的礼仪规范,我们设计形成如下团体辅导方案,见下表。
礼仪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礼仪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与素质外在表现的统一,缺乏内在体验和感悟的模仿行为将永远不能成为有内涵修养的现代大学生。多年来大学生礼仪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其原因就是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信息传递是单向的,忽视了个别指导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感到教育内容与形式脱离生活实际,产生抵触情绪而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上述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正式在突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每个辅导环节都彰显着礼仪教育的本质。
为了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的要求,高校都积极开展礼仪教育,其中面试礼仪引起了高年级大学生的普遍关注。从动机看这种礼仪学习似乎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但是如果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礼仪的主动性,强化各级学校礼仪教育的持续性,在从常规教学和校园生活等诸多方面开展校园文明礼仪教育的同时,运用团体辅导来提高礼仪教育的实践性,凸显学生体验和感悟过程,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表明,团体辅导可以成为大学生礼仪教育新的有效路径。
――――――――
参考文献:
[1] 毋俊泓. 大学生礼仪教育之我见[J]. 太原大学学报,2006,(04):57-58.
[2] 韩国勇. 高校学生行为礼仪教育的实效性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09,(21):84-85.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树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校期间,建立与他人良好合作交往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高校开展社交礼仪教育,不仅可以使高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能提高大学生身心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当个人遇到烦恼和困难时,能很快缓解苦闷并得到有效解决方法。
(二)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作为高校学生,主要的职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学习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学是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过渡,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在高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礼仪知识,特别针对大学毕业生求职面试的仪容、仪表、仪态和言行举止,展开系统的学习和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的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而且可以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校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可以通过学习运用礼仪知识,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把大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和外在礼仪形象有机的展现出来,使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真正成为有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四)礼仪教育有利于规范大学生言行举止,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礼仪教育是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前提,礼仪教育可以使在校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升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不仅可以规范和培养大学生的文明举止,而且能推动全体社会公民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推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
当前,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连续的扩招,虽然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质量并不与数量呈正比,高校大学生中不符合社会礼仪的行为十分普遍:1.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上课时间手机铃声不断;个人自立能力差;就餐插队,秩序混乱;2.公共场所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校园恋爱风气严重;3.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家庭责任感极差;4.过分强调自我,过分展现自我,缺乏集体责任感。上述行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出现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大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家庭观念。正是由于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理性和正确的指导,从而导致孩子在礼仪观念上存在缺陷。在教育内容上,由于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父母把是否用功读书,是否考上重点作为评判孩子的标准,学生从小面对的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的压力,没时间和精力去修身养性,因此不论是父母还是学生自己都放松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
2.学校教育、管理上的欠缺。在我国大的教育背景下,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任务,学校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使得学生把精力都放在应试上,而缺乏对礼仪基础和人际关系沟通的学习,学校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不够重视,使学生很容易变成一无是处的书呆子。
3.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的还不够完善,大学生的自制力还不是很好,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不好的社会习俗和不良风气,很容易使正在成长、学知识的大学生感染和学习,比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不良的社会习俗会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和行为,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产生不利大学生发展的行为。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解决的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礼仪教育缺失并不是大学生素质偏低造成的,是因为在学校的教育课程中没有提供给他们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都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大道理,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得并不紧密,缺少可操作性,无法从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通俗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把深奥的道德原则具体分解为基本的行为细节,同时可以使学生们有接受礼仪教育、提高礼仪形象的欲望,并且因为它的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使得学生易学易用易实践。
(一)在高校开设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
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价值观的引导,而不是具体的行为道德规范,在“小细节”的践行方面,尤其是小的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礼仪教育课程大有可为。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实践情形制定符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标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行为总结归纳礼仪知识,从而形成学生对礼仪知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对大学生礼仪教学进行创新
礼仪教学如果只是书本上知识的讲授,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礼仪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改革措施,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有效性,以达到学生礼仪行为养成的目的。一是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行为养成为目的:礼仪课程是以礼仪学习为途径,让学生养成合理有节的行为习惯为目的,其落脚点应当不是课堂和理论,其课程影响应当反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同时也应帮助学生成为了解社会交往规范的人。二是设计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去理论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更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摒弃过多的理论讲授,将理论作为实践的必要铺垫和背景知识。其次是案例中心。以案例导入和分析作为礼仪原则理解的最主要方式。三是场景模拟实践的教学方式:以案例分析为导入阐释礼仪原则,以课堂演练和场景模拟为重要途径,辅以多层次、系统性、实战型的实践场景设置,使学生体验生活化的礼仪展现方式,从而达到改变行为习惯的目的。四是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礼仪课程应逐步放弃传统理论考核的评价模式,在课程的进行过程和实践环节中记录学生的动态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三)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开展礼仪文化活动
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高校应从多方面保证礼仪活动宣传,比如在实训室、教学楼、食堂等公众场合张贴礼仪标语和宣传画,及时提醒全校师生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学生中开展礼仪风采竞赛,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礼仪形象。老师应积极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断积累丰富的礼仪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来形成大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
四、结论
礼仪教育和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学习礼仪对人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修养都有很大的帮助。高校开展礼仪教育,可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工作和生活更加顺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犹如一只气垫,虽然没有多少重量,但是它却可以神奇地在你的人生中减少颠簸。
【参考文献】
[1]刘红娟.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4):99-100.
1当前公关礼仪教学的现状
1、对公关礼仪课程重视度不够。长期以来,众多院校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實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没有过多的考虑到对大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公关礼仪教学课程安排上思想重视度不够,公关礼仪课程在中职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多作为公共选修课而开设,有的甚至以讲座形式开设,七八十人甚至一百多人集中在教室,教学秩序难以维护,教学效果更难达到。而且课时上受到极大的限制,通常设置多为20~40学时,捉襟见肘的课时连书本上的重要内容都无法全部讲授,把理论与实践环节联系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另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在大学生看来,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几乎难度都不大,认为礼仪课很简单,此课不听也能过关,从而使部分大学生忽视对理论课的学习。
2、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虽然目前各中职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普遍向应用技能型人才方向转变,公关礼仪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与礼仪相关的理论知识,更要注意理论的实践运用。但是,有些任课教师在认识上不到位,教学方法单一,上课仍然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很少组织学生训练操作,学生实缺乏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实际动手能力差,实践基础薄弱。礼仪行为的形成,仅有知识和要领是不够的,必须有实际的训练,通过实际训练,使礼仪凝结在学生的行为上,进而引导他们身体力行,才能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考核方式单一。公关礼仪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考评方法是一张考卷定终身,这样考核的后果是学生重书本理论、轻实践应用,这对公关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贯彻和实施极为不利,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2学校公关礼仪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1、提高对学习公关礼仪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中职教育在类型上是职业教育,它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某些职业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这实际上与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差甚远,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能否胜任工作,以及工作的效益、质量如何,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更取决于学生对工作的理解、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等等。
公关礼仪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独立人格、健全心理、礼仪道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在此时很关键,一些用人单位常抱怨有些学生过于傲气和散漫,不懂得相应的交往礼仪、商务礼仪,不懂得如何与领导及同事相处和沟通,甚至连最基本的礼仪知识都不懂。因此,开展公关礼仪教育,是社会现实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其次,公关礼仪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道德素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当今社会的竞争仅靠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一个人的沟通能力、道德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当今社会的竞争中是必不可少的。
2、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公关礼仪类课程的要求,无法形成师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格局,亟需改进。改进礼仪教育教学方法,使之在改变人、塑造人、发展人方面发挥动力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礼仪教育课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营造浓厚的素质教育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思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变平面式为立体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寓教于理。
(2)角色扮演法。礼仪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要求,学习礼仪应该按照礼仪的规范和要求,付诸行动,按礼仪的规范、要求去做。如果学习礼仪之后,掌握了有关礼仪知识,并且也知道如何操作,但就是不愿身体力行;学的是一套,而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这样的礼仪教育肯定是不成功的,因此,在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礼仪教学的实践性、操作性、实用性这些特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带领学生到各种场合去练习又不太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灵活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把学生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环境中,要求其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这样的交际场景和角色体验中,学生既能巩固所学到的礼仪规则,又能自如地运用这些规则于各种场合。
例如,在讲解求职面试礼仪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招聘、应聘的礼仪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招聘、应聘模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模拟结束后,运用礼仪知识给各组进行评价,讲解在求职时应如何应对。教学模式针对性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灵活运用了公关礼仪基础知识。
(3)实践锻炼法。公关礼仪课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从实践的角度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会更为持久、生动而热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课内活动向课外延伸,为学生创设所有可能的实践机会,组织学生担任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礼仪先生、礼仪小姐,比如,为校园社团活动免费提供礼仪方面的服务、承接学院会议服务等,这种实践锻炼法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将礼仪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锻炼他们参与社交活动的礼仪能力和自身的礼仪形象设计能力。
3、改革公关礼仪课程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一卷定终身,考的是单一的理论知识,往往学生的成绩很高,但很难考察学生礼仪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公关礼仪课程成绩的测定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平时在课堂礼貌礼仪方面的表现,包括平时的表现是否合乎礼仪要求、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检测成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