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

情绪行为心理学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42: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情绪行为心理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情绪行为心理学

篇1

[关键词]管理心理与行为;大学生;情绪化特征;干预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7.01.239

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概况

1.1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内涵

1943年,在《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马斯洛正式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即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顺序逐级递升的。一般说来,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形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当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未被充分满足,必定会影响其他几项高层次的需要的实现。[1]学生作为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当大学生的五种需要未被充分满足时,就会产生上述的情绪化问题。

情绪化是指缺乏对自己情绪控制、不能很好地克制不良情绪,也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得体情绪的思想状态、心理反应和行为惯性。心理学家把情绪界定为四个基本类型,即喜、怒、哀、惧,认为其他情绪都是从基本情绪中分化出来的。[2]大学时期是青年心理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时而单纯,时而复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因为知识学业、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产生各类不理解和不适应,从而导致情绪化。随着大学生的步入校园、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恋爱情感的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带有鲜明的特征。

1.2 大学生情绪化特征表现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他们的情绪特征不仅具有青年期的强烈性特点,还有自身一些鲜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消极性和依赖性。此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步入校园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通常带着遗憾、失落、沮丧的情绪入学,表现出对学校或专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消极心态;另一方面,大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认识限制,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明显的依赖性,从而会出现畏惧、退缩等畏难情绪。

(2)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情绪特征表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现象。新生陌生感与好奇感、自豪感与自卑感混杂,情绪波动感较大,学习环境、课程、方式的改变,容易产生学习上的困惑、迷茫,丧失学习信心;大二、大三逐渐失去了那种毫无掩饰的单纯和率真,面对专业课及学习成绩、考研的压力,往往被一种无助和抑郁的情绪所淹没,很长时间不能摆脱,抗挫折能力较差,同时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客观评价,对工作前景缺乏正确认识或者不感兴趣,导致缺乏学习热情;毕业班学生面对毕业论文及择业问题,压力感倍增,会表现出沉默寡言、充满焦虑等情绪。

(3)内向性和表现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情绪又表现出内向性和表现性的双重特征。大学生会在某种场合将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隐藏于心。学生依赖感较强,安全感较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敏感、脆弱,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孤僻、消极的不良情绪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经常发生。恋爱方面,大学生恋爱观较为开放,重感情、易冲动的情绪产生较强的表现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2 大学生产生情绪化特征的原因

不同性格的行为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各有偏好,偏好程度决定大学生对某方面事项的敏感性,这些敏感事项也就成为个体情绪产生的敏感源即情绪诱因。[3]大学生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和生理的成熟程度。由于刚刚成年就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心理方面未趋于稳定。面对一些新生事物和环境思想不能从容地适应和接受,时而独立,时而依赖,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产生情绪冲突。

(2)大学生情绪体验不够深刻,畏难情绪很重,压力大。由于当今的“95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大学生承受苦难的能力非常差,一旦发生不顺心如意的事情或者是学习困难,情绪马上转为悲观,害怕困难,不敢担当,甚至很长时间会陷进无助的困境中,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高校年年扩招,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窘境。父母的期望、自己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一直围绕在大学生的头脑里,进而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复杂情绪。

(3)社会因素及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社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生活浪潮和物质利诱面前,中学时代的率真和单纯渐渐退去,从众心理使大学生们失去了性格的自然性,在人际关系方面时常表现得很内向。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差也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4]

(4)恋爱动机不端正,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衽际焙苌侔蚜蛋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自主性强,缺乏责任感。面对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不仅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产生许多失去理智的严重后果。

3 对大学生情绪化特征的干预策略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随着人们对情绪功能的认识加深,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情绪应对的适应价值,考虑到大学生的情绪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真正地解决大学生情绪化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3.1 思政策略

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完备预防干预体系。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出现情绪心理上的障碍是一种客观现象。毕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成熟的时期,单凭大学生自身的力量,还不能顺利地实现心理成熟和社会成熟的任务,还避免不了种种障碍和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情绪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当然,高校成立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也是必不可少的。

3.2 抗挫折策略

在大学生发生情绪化倾向时能及时遏制不良情绪并采取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挫折面前经常会手足无措,面对困难情绪比成人更强烈。这时候正确的积极引导,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在发现学生朝着不良情绪化方向发展时及时遏制,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

3.3 危机策略

高校要具备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要真正地把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的心理咨询机构必不可少,要配备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真正地为情绪化学生解决心理的实际困难,而不是简单流于形式。

3.4 调查策略

高校要经常能开展心理问卷调查进行宏观监控。心理问卷调查是简洁地反映大学生内心真实想法和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经常开展心理问卷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能够避免遗漏因情绪化问题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些学生。

3.5 引导策略

辅导员专业化素质要过硬。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影响最深的人,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包括对待学生的各种态度、处理学生事务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内心发展。专业化素质过硬的辅导员会很实际地解决很大一部分情绪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为高校心理工作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3.6 心理策略

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应对不期而遇的危机做好准备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类型的心理课程,这样会为大学生面对就业时而产生的情绪化问题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室,发挥心理辅导室沟通、疏导的作用,使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向正能量方向发展。

3.7 制度策略

高校应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制度就是执行力。通过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学校各项的规章制度及大学生手册来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同时,建立完备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心理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制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突发事件的出现。

3.8 网络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及技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医学管理人才。积极尝试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创新教育方式真正地提上日程。在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利用网络发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当然,如何化解大学生网络心理服务需求强与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也是迫在眉睫。[5]

4 结 论

曾经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管理心理与行为视角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难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机制,不仅可以减少危机事件发生,对充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妍.不同情绪状态下自我监控能力与人际素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

[2]任宝崇.组织管理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刘伟.大学生情绪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篇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on negative mood and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ngiography.Method:56 patients underwent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give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2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negative emotion (SAS and SDS score)and blood pressur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Before operation,the blood pressure level,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during the operation,th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sycho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Whole brain angiography; Negative emotion; Blood pressure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General Hospital,Guangzhou 51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33.023

?R床采用的全脑血管造影(DSA)是一种通过皮股动脉穿刺的血管造影成像,可有效应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性质、严重程度[1-4]。DSA虽然创伤小,但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存在一定风险,患者对其产生排斥等心理,加上缺乏对手术的认识,可发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导致患者血压升高,从而影响患者手术成功率[5-7]。因此,及时有效的消除负性心理,可减少并发症,增加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负性情绪和血压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6月在本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56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51~68岁,平均(57.24±3.18)岁;其中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9例,急性脑梗死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眩晕综合征3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49~70岁,平均(58.60±4.25)岁;其中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7例,急性脑梗死1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眩晕综合征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实施局麻,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成功后置入5F股动脉鞘,将导管头端送至主动脉弓,对左右颈总动脉及椎动脉选择性进入,并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快速减影,以获得清晰血管图像,完成后拔除血管鞘,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2.2 对照组 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术前:患者因缺乏对全脑血管造影术相关知识的详细了解而产生应激反应,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抵触等情绪,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影响手术顺利进行,责任护士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DSA的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以及介入室的环境、仪器设备,让其对全脑血管造影术有最基本的了解:全脑血管造影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手术,它只是一种在局麻下微创的检查方法;同时让同病房已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现身说法,以消除对陌生环境及手术方式带来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从而全面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手术的信心。(2)术中:手术过程中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告知患者在注入造影剂后其大脑出现发热、发胀等为正常现象,鼓励患者积极自我表达,并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放松锻炼来减轻因生理因素而产生恐惧心理。(3)术后:患者返回病房后,护理人员及时告知患者术后需要保持患侧肢体制动6 h,可能会引发身体不适如腰腿疼痛等不良现象,可通过其他肢体可适当活动,按摩腰背部来缓解因患肢制动带来身体的不适感,同时告知患肢制动对预防手术并发症的意义,避免引起穿刺口出血和血肿;指导患者通过腹式呼吸锻炼,以缓解焦虑情绪;通过指导家属给予患肢定期按摩和进行双足背屈动作,同时关注患者的患肢侧远端的血运情况,避免由于制动而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每半个小时监测患者的血压等体征。

1.2.3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主要方法如下:(1)心理干预。①由护师职称以上的人员组成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并通过考核。②术前干预:手术前3 d,由护理人员一对一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治疗方法,通过平板电脑放映DSA操作视频和介入室环境的相关图片,为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DSA的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以及介入室的环境、仪器设备,并向患者说明相关注意事项,提前让患者模拟手术当日的情景,锻炼患者床上排便、患侧肢体固定制动等;并于手术当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上述内容进行回顾,让患者身心均处于最佳状态,消除因对未知事件的恐惧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③术后干预:在患者保持制动的前提下取最舒适的,当患者出?F烦躁不安、焦虑紧张的情绪时,通过播放音乐让患者放松身心,并嘱咐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分享一些有趣经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护理人员通过列举经治疗成功的案例,消除患者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2)行为干预:当患者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或出血时,予以弹力绷带包扎,延长压迫及制动时间,关注患者血常规和凝血指标情况,及时报告医生;若发生栓子脱落形成血管内栓塞,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查看患者意识障碍有无加重,以便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若患者出现血管内感染时,应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告知患者家属需保持右下肢穿刺部位干燥,定时更换敷料,避免穿刺口感染。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于护理干预前及术后第3天,由课题组同一名护理人员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在其监督下由患者独立完成相关量表评估。依据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和抑郁的负性情绪[8],各20条目,根据不同情绪发生频率进行评分,没有或很少时间发生为1分,小部分时间为2分,相当多时间为3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为4分;SAS、SDS临界值分别为50、53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越严重。(2)比较患者术前的血压变化情况,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测量患者血压水平,第一次测量完成后至少等1 min,再进行第二次测量,取两次的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血压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可发生因缺乏手术和疾病知识而出现的焦虑、抑郁及紧张等不良情绪,促使血压上升并对手术产生抵抗心理,进而影响患者的预后。采用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从而调节患者的血压水平恢复至正常,并有效抑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9-14]。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后,改善了患者的血压水平和负性情绪,说明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可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给予应对应激心理的心理行为干预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易引起机体血压变化,而主要原因为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促进收缩血管物质的释放,以致患者血压升高,增加手术风险,影响手术顺利进行[15-17]。针对上述因素,通过语言沟通、情绪疏导、心理暗示等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与坚定性,促进患者康复,获得较好预后结局。

篇3

关键词 进化心理学 情绪管理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它作为个体一种重要的心理过程,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备受心理学家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个体必须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承受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生活方式使个体容易产生紧张情绪。情绪失控对个体的伤害就像钉进木板的钉子,即使依然有个难以弥合的孔。因此情绪管理在改善个体的精神健康和提高企业效益方面有很大潜力。①

1 情绪管理的界定

丹尼尔・戈尔曼最先提出情绪管理,他认为当我们对生活中的事件或矛盾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自我掌控或调节,能以幽默、乐观的态度及时缓解自己的紧张心理状态时,就是有效的情绪管理。②

不同领域对情绪的研究均以否定消极情绪的作用为基点,认为个体应该回避和抵制消极情绪,从而使个体在认识上形成了排斥消极情绪,认为消极情绪只能破坏生活,而对个体没有任何帮助的片面性立场。根据普拉契克的观点,从种族进化的过程来看,情绪不仅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一种为了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情绪做为有机体的一种全身心心理活动,是有机体为了控制和应付生存环境,为了增强生存能力而出现的。③

2 情绪管理的进化视角

2.1 什么是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是近年在西方心理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进化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是:进化心理学是纵向研究,因此过去是理解有机体心理机制的关键;理解有机体心理机制的主要途径为功能分析;有机体的心理机制被假设为是模块性的整体组织;有机体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慢慢演化来的一些特定的心理机制;心理机制与环境互动的共同作用导致有机体的行为。④

2.2 进化心理学对情绪的解读

普拉契克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指出,情绪在发生上处于心理活动前沿,是有机体及时的反应和信号;情绪的变化为个体提供了生理准备;情绪生成的表情外显行为便于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直接构成社会化媒介;人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个体对情绪的主观体验。因此普拉契克认为情绪是个体在进化过程中为生存斗争产生的适应手段,而非被动或偶然生成的心理副产品。⑤

3 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有机体的一种愉受,而消极情绪是有机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不愉受。二者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具有不同的适应意义。⑥

3.1 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对于个体都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对象,如生气、厌恶、愤怒和恐惧等一直被个体所排斥,个体所关注的均是“如何克服消极情绪”。研究表明消极情绪会产生不利于人体的激素,因此在已往的研究中,消极情绪毫不犹豫地标签为被打击对象。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为消极情绪洗刷了冤屈,进化心理学认为像厌恶、恐惧和愤怒等消极情绪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个体在抵御外来威胁时产生的适应行为,因此消极情绪是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进化心理学解释,愤怒是个体为了增强生存能力,促使个体快速做出攻击行为而产生的;厌恶是为了使个体利益不受侵害,促使个体快速做出驱逐行为而产生的;而恐惧情绪是个体在面临威胁时为了生存所需,促使个体快速做出逃跑行为而产生的等等。

因此上述可以看出,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时,其思维都集中在引起其产生消极情绪的情境中或事件上,使身心在最短时间内做好准备,以随时抗争消极情境,从而保护个体的生命在可能随时受到威胁的环境中获得生存。

3.2 积极情绪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积极情绪不同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为了解决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个体的生存问题。如快乐、满意、自豪、高兴以及爱等积极情绪,虽然表现形式略有不同,但其意义一致。积极情绪的共同效果是它们都能激发个体思维;增强个体智力、体力、心理调节能力与社会协调能力等使个体获得更多个人资源等等。

积极情绪拓展个体的认知、注意和思维等范围,便于个体快速获得信息,合理分析,从而进行更恰当的创造活动。此外积极情绪还能产生积极连锁反应,如处于愉悦情境的个体往往其如智力、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表现出拓延能力。⑦

4 进化心理学对情绪管理的新启示

本文针对已往研究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提出几点看法:

(1)调整认知,消极情绪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进化心理学认为,消极情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适应意义的产物,是我们祖先在面对威胁时为增强有机体的生存能力而出现的适应行为。因此消极情绪并非总是无用,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消极情绪。如当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败感时,换一种思维方式,寻找消极情绪的积极意义,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让自己少受伤害。(2)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有利于情绪管理。因为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孕育,大自然是我们最原始的母体。法国作家莫罗阿这样形容大自然对人的抚慰:“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森林、崇山、大海之苍茫伟大,最能抚慰平复人的心灵创伤。”(3)从负面情绪寻找工作的突破口。进化心理学将职员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解释为个体利益受到侵犯时的适应行为。企业应重视对员工的情绪管理,保护其既得利益。这样既能减少员工的情绪过激行为,也是寻找工作突破口的良好方法。

注释

① 刘朝阳.企业情绪管理现状及对策初探.企业技术开发,2008.4.27(4).

② Walden T A,Smith M C.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J].1997(2l):7-22.

③ Eisenberg N,Moore B S.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 [J]. Motivation and Emotion,1997(21):1-6.

④ 许波,车文博.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27(1):2-4.

⑤ 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2003.11:96-98.

篇4

关键词:心理学;学校;应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一门科学。学校心理学服务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原则和技术,以促进儿童、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应用心理学分支,有关工作目前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学校心理学服务的范围相当广,具体包括教学,职业和学业选择指导,学习咨询,学生的社会问题和情绪问题咨询,对学校的课程设置等进行干预和对家长、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对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议等方面。

首先,在教学上,教师的教学离不开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有情绪、情感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愉快、焦虑、好奇和兴趣是课堂中主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整合,把学生情绪调节到适宜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这期间就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比如,愉快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愉快是幸福的最主要因素,具有情境性和波动性,主要来源于对需要的满足和个体实现的体验。心理学研究早已发现,人们在愉快情绪下学习单词比在悲伤情绪下学习单词的回忆量要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愉快教育能使学生有更好的记忆效果。但心理学研究同时也证明,愉快情绪强度同认知操作水平之间呈倒U形,也就是说在中等愉快水平进行学习效果最好,过分强烈的愉快情绪会减缓思维,过弱的愉快情绪则会抑制思维,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键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保持适度的愉快情绪。

其次,在班级管理上,适当的奖惩是管理好一个班级的重要条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奖惩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的强化(正强化或者负强化)。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驱动和诱发行为,决定着行为的方向。动机是需要产生的,它一般有三种机能:始发机能、选择机能和强化机能。其中强化机能是实行奖惩的心理基础,奖惩工作必须依据奖惩的心理原则。奖励应考虑到人们在需要上的差异。既然引起各种动机的直接原因是人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因此,想要更有效地发挥奖励的作用,就应该使奖励的方式符合人们的需要。如果有的学生更需要精神奖励,得到的却是物质奖励,那么这种奖励就起不到正强化的作用,或者发挥的正强化的作用很小。此外,不同的性格、气质等也会对人的需要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严格掌握分寸,分清情节轻重,区别加以对待。

再次,在学校心理咨询上,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一些学校中的悲剧的发生使人们不得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重视。有人经过调查得出:两成小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在接受调查的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情绪和交往等三个方面。心理学在协助学生完善个性、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很多学校为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建立了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对心理问题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和接纳,越来越多的人也已经认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他们也渴望得到心理调解。很多中小学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这门课程不仅是针对部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还针对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帮助他们培养更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少波.应用心理学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9):31-33.

[2]曲桂贤.探讨心理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2):152-153.

[3]李建中.论二语习得中认知心理学的应用[J].琼州大学学报,2006,13(1):35-37.

篇5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飞行学员;思想政治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逐渐成为当代飞行学员的主体,他们在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与以往飞行学员不同的新特征: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崇尚个性,向往自由,渴望被认同等。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飞行学员的缺点和问题,大多采用批评、惩罚等教育方式,而这些是很难被当代飞行学员接受和认可的。党的十报告明确强调了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本文立足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提出将教育重点放在挖掘飞行学员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上,用一种更加欣赏的、开放的眼光看待和教育飞行学员。

2.积极心理学

2.1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879年,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后面临三项主要使命:治疗人的精神和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的更加充实幸福;发现和培养具有积极品质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催生了大量的心理问题,治疗人的心理疾病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旨在帮助那些饱受战火蹂躏的心灵得以康复。这种以人类心理问题与疾病诊断治疗为中心,认为只有人的缺点和问题被指出与纠正后,才会作出相应反应的心理学,称为“病理式”心理学,也叫消极心理学。

虽然消极心理学在处理心理问题上效果明显,但它却忽视了心理学的其它两项使命,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更应该研究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开始萌芽。上世纪末,以Seligma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掀起了一股积极心理学的热潮,他们认为积极心理学应该以人的积极品质为研究重心,提出用积极的心态解读心理现象,进而激发人潜在的积极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1]。

2.2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着显现的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心理学应该以人已有的、潜在的、积极向上的优势与品质为研究对象,以一种更加欣赏和开放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以挖掘和培养个体身上的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帮助个体克服自身的心理问题与不足,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对过去的满意和感恩,对目前的快乐和幸福,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等人格特质,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和主动的方法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有利于个人潜能发挥的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

3.积极心理学在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3.1 培养飞行学员积极的认知模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所带来的困扰,人们许多思想、行为和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对事件认识的偏差导致的。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无谓的烦恼和困惑。一个持有乐观、积极态度的人,可能会愉快的生活;相反,持有消极态度的人则更容易陷入悲观情绪的困扰[2]。飞行学员的成长要经历一个艰苦的、复杂的学习与训练过程,很容易在一些困难与挫折面前,受到消极悲观情绪的困扰,这主要源于他们对事件的消极认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积极引导飞行学员转变思维模式,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战胜困难与挫折。

心理学家Seligman根据人们对事物的归因不同,将归因风格分为“乐观型归因风格”和“悲观型归因风格”。乐观型归因风格的人将失败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和特定的因素,他们并不否认客观事实,而是在面对挫折时做出积极乐观的解释,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进而对未来充满希望。悲观型归因风格的人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是他们自身不可控、无法改变的,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为帮助人们从悲观归因风格向乐观归因风格转变,Seligman以认知模式为基础,提出了增进乐观的ABCDE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ABCDE模式

字母 英文全称 含义

A Adversity 逆境,代表学生所经历的事件。

B Beliefs 信念,代表学生对事件的消极看法。

C Consequences 结果,代表因学生消极看法所造成的消极后果。

D Disputation 反驳、争辩,代表学生对头脑中导致消极后果的消极看法的自我反驳和争辩,以找到更有力的乐观解释。

E Energization 激励或赋予活力,代表学生成功对消极看法进行反驳后所获得的充满活力的心理状态。

一般人习惯于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归因于所经历的事件,但增进乐观的ABCDE模式认为,情绪或行为结果C不是由诱发性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人们对这一事件的不合理看法B引起的。因此要改善人们的消极情绪或行为反应,就要对非理性信念或消极想法B进行反驳D,找到更有力的乐观解释,以消除之前的消极想法,这样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进而获得充满活力的心理状态E。例如,飞行学员考试成绩不理想,悲观归因风格的学生会认为是因为自己比较笨,学习能力差等,以这种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解释这一事件,就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这时就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模式,让学生与自己辩论,反驳自己的消极想法,如考试不理想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自身努力程度不够,准备不充分,复习方法不科学高效等。这样飞行学员就能够将考试成绩不理想归因于暂时的、外部的、可控的因素,用更理性的态度看待考试失败,进而在以后考试中准备更加充分,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增进乐观的ABCDE模式为乐观的获得提供了具体有效的方式,在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压力事件时,我们可以利用增进乐观的ABCDE模式引导飞行学员转变思维模式,反驳自己的消极想法,对压力事件做出积极乐观的解释,进而获得乐观自信,产生积极行为。

3.2 培养飞行学员积极的情绪体验

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特别的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特定行为倾向”。人们的这种特定行为倾向分为两种类型:逃避倾向和接近倾向。当消极情绪产生后,人会本能地出现逃避倾向,将注意力集中于躲避和摆脱。这种情绪限制了人在当时情景下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从而促进某些特定行为的产生,如逃跑,躲避等。与此相反,积极情绪能扩大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能够促使人在当时情景下打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和行动[3]。在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他们的消极情绪占主导地位,那么其行为必将受到消极情绪的限制,容易产生躲避、逃离的行为,只能应付式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深入飞行学员的内心世界。而如果飞行学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他们则会积极参与,进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在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需要努力培养飞行学员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人对现实状况的主观体验,是反映一个人心里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关于“什么是幸福?”这个话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幸福是对目前生活状态的满意度,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飞行学员要达到高度的主观幸福感,必须要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少的消极情绪,以及对自己的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满意度。那么如何提高飞行学员的幸福感呢?

首先,悦纳自己。飞行学员要愉悦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停止对自己的责备和挑剔,发掘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找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其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要加强飞行学员与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只有被他人认可、接纳,飞行学员归属与爱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进而产生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飞行学员彼此之间分享喜悦或化解忧伤,直接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第三,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相对于其他地面专业学生来说,飞行学员面临更大的学习与训练压力,需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打篮球、唱歌、旅游等,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进而减小或化解学习与训练压力,提升主观幸福感。第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具有积极情绪体验的人的身体状况明显好于那些不具有积极情绪体验的人,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4]。任何时候飞行学员都要牢记善待自己的身体,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3.3 培养飞行学员积极的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飞行学员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自信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首先,充分发挥飞行学员的潜能。长期以来,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问题学生”身上,并习惯于将问题无限放大,学生面对眼前一大堆问题,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潜能,他们的内心都被积极的元素占据着,这些美好的人性品质驱使着人们去获得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只有个体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养和发展,消极方面的力量才能被消除或抑制。因此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发现“学生的问题”或“问题学生”,而是将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他们既存在一定的缺点和问题,也存在着更多的发展潜能。作为每天和飞行学员心灵触碰最多的辅导员,只有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用积极的眼睛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深入挖掘他们的优势和潜能,才能帮助他们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与特长。尤其是当某些飞行学员身上存在不良品行时,辅导员更要对他们有足够的爱心、宽容心和信心,要以发展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相信他们有改善自我的积极愿望和潜在能量,引导他们重拾信心,勇往直前,翱翔蓝天。

其次,为飞行学员贴上“积极标签”。经过“黑色六月”的洗礼和严格的“招飞筛选”,飞行学员才能够走进飞行学院学习飞行技术专业,他们在同龄人中属于真正意义的佼佼者。他们本身并不缺乏优秀、积极的心理品质,他们知识面广,喜欢独立思考,有主见,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社交交际能力良好,具备积极的开拓创新精神。但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影响,他们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往往发现不了自己的优势,却对自己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过早的给自己贴上了“消极标签”,进而塑造了“消极”的自我形象。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积极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会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辅导员要善于引导飞行学员发现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品质,强调培养飞行学员的能力而不是改正错误,给他们贴上“积极标签”,而不是“消极标签”,鼓励他们按照“积极标签”的方向去塑造自己。

4.结语

作为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辅导员因日常工作繁杂,大多以“问题学生”为目标,主要采取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批评教育等方式,开展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飞行学员认知、情绪体验、潜能发挥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本文立足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改变传统以“问题学生”为导向的消极教育模式,用一种欣赏的、开放的眼光看待和教育飞行学员,通过关注飞行学员自身固有的积极品质,培养飞行学员积极的认知和情绪体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这不仅创新了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法,也增强了飞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大连:万卷出版公司,2010:160-165.

[2]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46-53.

[3]林清杰.积极体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3-79.

作者简介:

李士刚(1982.9―),男,安徽阜阳人,研究实习员,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