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9: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企业风险管理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所谓企业风险,人们通常理解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意外的、非正常的情况,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能够影响一个或多个目标的不确定性。概括地说,风险的基本性质有三个:一是客观性;二是多样性;三是不确定性。风险的这些性质,给我们进行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但这也正是我们可以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的出发点。
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一)风险意识淡薄。目前,我国有很大部分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没有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暂时的或者间断性的,意识到了就进行管理,事后则放在一边,置之不理;二是企业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复核和再评估,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获取最大利润的根本目标致使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某些行为决策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往往对项目风险不能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从而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二)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问题,导致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清晰,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因而很难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并且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即便是成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但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风险承担的主体也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其风险管理缺乏约束,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风险的职责,使得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在以眼前利益为目的的决策层次上。
(三)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离。企业管理层未能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突出风险管理而更为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①企业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普遍没有储备进行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所必需的数据与信息;②企业主动以减损防损为目的而安排风险转移的行为不多;③由于法律在对企业安全管理方面未将风险的评估列入其中,也就较为缺乏企业有关部门就风险进行科学评估的实践;④在战略方面,企业往往存在过度性的冒险赌博,由于不懂得科学的风险评估的意义与技能,造成了我国企业往往承担了不该承担的风险,而同时又把本应该抓住的机会当成风险而被拒绝在外;⑤在经营方面跟着感觉走,决策上随意主观、缺乏科学性,存在经营理念上的短期行为。风险的这些性质,使得我们必须通过实际方法,来实现最全面的风险损失共担,从而对风险事故所造成损失的后果加以控制。这正是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基础,它对于企业内部进行风险管理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一)提升风险管理理念。1992年的COSO报告将“控制环境”要素列为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首,2004年的ERM框架则把“控制环境”进一步扩大到“内部环境”。将“控制环境”(内部环境)要素明确为内部控制的基础,就在于把公司治理看作内部控制要素所含的内容,表明内部控制首先要以体现公司治理的本质并实现其目标为起点。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内部控制正向公司治理和管理实践转变。我国财政部颁布的《基本规范》仍停留在会计、审计导向上,这套规范既没有“控制环境”的内容,也没有强调风险管理的价值。应将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在理论与方法上从会计、审计的范畴中超脱出来,建设公司治理和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以满足企业的内在需求。
(二)拓展内部控制目标。美国ERM框架的内部控制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四个方面,而我国内部控制目标仅局限于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我国应拓展内部控制的目标,由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向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扩展,以调动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的关注和需求。
(三)丰富内部控制责任主体。2006年2月新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已将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向上扩展到治理层(董事会),向下扩展到其他员工。应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丰富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发展。
(四)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于我国目前内部控制规范中存在的各种缺陷,有关部门应加快对内部控制规范的修订,甚至重新制定。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可以建立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具体规范两个层次:基本规范应是一套类似于美国COSO报告那样的概念性的制度框架,具有强制力;具体规范可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应是参照性的。有关部门应将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提到日程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为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和外部审计师的内部控制审计提供评价依据。
(五)发展内部控制独立审计业务,强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审核业务,参照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发表的是审核意见。建议将外部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确定为一项独立的强制性的审计业务,并研究制定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强化外部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促使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落实和运行。
三、完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应重点考虑的因素
(一)制定和协调企业风险文化。企业风险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方面,是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如何对待风险、风险偏好以及风险容忍度的一套共同的观点、价值和实务。风险文化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企业的风险偏好、风险可容忍度与企业的战略直接相关,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考虑将该战略的既定收益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不同战略间协调选择与企业风险偏好相一致的战略,同时考虑相关目标的重要性,并结合企业风险偏好确定目标风险的可容忍度,一旦确定了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企业全体人员都应该实行相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关键词: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是我国工程造价咨询活动从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的关键,是我国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社会需求、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改革重要方向。在现代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中,企业如何针对自身产品单一、资金问题等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是决定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建筑工程市场科学发展的关键。我国工程建设市场的繁荣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造成了咨询企业的市场竞争加剧。针对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现状,分析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对我国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首先对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应对措施,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提供改革与完善的模式与资讯,促进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与行业的规范。
1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风险受自身产品特点、资金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影响。这些因素造成了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中企业所面临的高风险。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经营范围及其市场定位决定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产品结构的但其。同时由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经营特点使得企业的资金相对较少,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另外,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与综合技术水平的竞争。由于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规模箱柜较少、专业人员配套不完善,且兼职现象严重等都造成了企业的经营高风险的现,使得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应以风险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提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与重点
针对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风险构成的因素及其现状,现代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风向管理工作应针对影响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因素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强化企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1 提升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生产”流程与方式,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高
针对现代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存在的问题,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应首先强化自身的产品质量、改善生产流程与方式,促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通过注重工程造价咨询工作质量以及完善的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另外,针对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特殊性,企业还应加强对相关法规政策以及技术经济标准的了解与熟练掌握。使企业能够接受工程建设各方委托,丰富企业产品线,促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同时通过服务质量、产品质量以及综合实力的提升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通过创造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加强奠定基础。
2.2以咨询服务业务范围的拓宽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高
积极拓宽自身的业务范围是有效提高工程造价咨询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在现代建筑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业务开展中,多数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的工作范围仅限于事前造价编制与审核,忽略了全过程咨询服务对工作质量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在现代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应从造价咨询业务延伸入手、拓展业务范围,促进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的延伸是企业为施工企业、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造价咨询服务,实现企业经营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为企业适应现代社会工程造价咨询需求奠定基础。
2.3强化企业技术力量与人才建设,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高
针对现代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应认识到自身技术力量与人才建设对企业发展以及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建设以提高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应用能力,实现企业具有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以及实践经验、职业道德等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建设。避免传统工程造价咨询中、单纯依靠工程概预算编制等情况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实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高。通过培训工作开展以及相应绩效考核等方式实现企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更新与提高,实现企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水平的提高。通过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高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水平与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企业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3 学习国外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先进经验与特点,促进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
收集并整理、分析国外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国外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具有几支现金、公正性强以及服务范围宽等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国外工程造价咨询行业中的企业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能够通过相关工作的开展实现企业风向管理的优化,促进企业的生存能力提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也应积极借鉴其成功经验,加快自身合伙人制的经营方式,通过对债务承担的无限责任促进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高。通过运用这种机制是咨询企业能够责任风险加大,形成良好的行业自律,促进工程造价咨询行业“诚信”经营理念的推广。同时通过相关的责任保险体系提高企业经济佩服能力,为实现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由于国外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依靠自身的优质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因此其能够保障较好的公正性。通过完全依靠市场选择实现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因此,我国也应在相应的政策与法规中进行必要的完善,使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不依靠垄断部门或单位承揽业务,实现市场经济的最佳化,促进企业间竞争的公平性,以此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4 结论
通过上述论述与分析可以看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综合市场竞争力要求较高的工作。也只有具有高管理水平与市场竞争力企业才能够实现风险的最低化、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效果的提高。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应从自身管理工作入手、强化技术力量建设、强化业务范围拓展,实现企业生存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超.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风险管理分析[J].造价信息,2009.6.
[2]马蓉,柳青.关于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J].造价管理与施工预算,2009.7.
关键词:种子企业; 自然风险; 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
前言: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世界既定的发展战略, 农业可持续发展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它是在保证当今农业发展的同时, 通过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减少资源的破坏与损耗, 为未来的持续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以确保后人的发展机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包括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3 个内容, 是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均衡与和谐的进步。
1.中国种业概况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自2005年起,农作物种子年用量已达125亿公斤左右,其中商品化种子约50亿公斤,市场总规模超过500亿元,约占世界种子市场总规模的20%。中国虽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子市场,但是种业仍处于市场化的初期,行业集中度低、育种研发能力弱、商品化比例低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法律制度也亟需完善。
《种子法》出台之后,政府又制定并修订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制度,但法制体系并不完善,没有建立有效的机制来保护和约束育种、制种、经营者等各方权利和义务。
品种审定制度:出台的原意是加强品种监管,推动育种研发,保障品种所有权,但由于品种审定门槛偏低,通过品种数量过多,审定过程缺乏监管,导致权力寻租及种子市场更加复杂混乱。
良种补贴制度:有效地推动了作物品种结构和粮食品质等级的改善,促进了种子技术进步,但也有其局限性,如补贴品种滞后,补贴标准偏低,补贴程序复杂,既不利于新品种推广,也容易造成行政成本增高和权力寻租。
种子质量监督制度:监管重流通,轻生产,控制体系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执法力度不够,还有一部分作物没有技术性法规产品质量标准。
产权保护制度:品种权意识不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宣传力度不够、监管执法不严,目前对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依然不够,育种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2.国内外有关农业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外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也己从理论探讨进入到具体的农业风险管理研究阶段。Janet Perry 和Jam es Johnson 认为, 农业生产者面临的风险有产量风险、价格风险、金融风险以及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选择、法律和社会的以及劳动力的风险。其中, 产量风险产生于不可预期的影响产量或作物生长的环境变化导致的风险。具有代表性主要有: 张安录等利用红安县1949 ~ 1993年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运用风险型决策中的矩阵决策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农作物结构调整的宏观战略; 杜鹏[4] 等从改进的农业生态地区法出发, 建立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模型, 并借此计算了珠江三角洲芒果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链以及风险体系的风险度, 进而分析出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并提出了有关对策。
3.现阶段国内农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 1 无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机构
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对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而只能主要靠风险管理的外部组织提供有关的农业风险管理服务。这些外部组织除了一般的风险管理咨询机构(如中国保险学会、中国消防协会、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委员会等)、保险公司以及专职管理部门( 如消防管理部门、气象监测部门、地震监测部门等) 外, 还应包括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机构。
3. 2 农业风险管理尚处于保险管理型风险管理的起步阶段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则刚刚处于以农业自然风险等纯粹风险为管理对象的保险管理型的起步阶段。虽初步形成了以国家集中形式的基金为主, 保险公司筹集的保险基金和农民自保形式的基金为辅的农业灾后补偿体系。但由于国家集中形式的基金十分有限, 不可能把一切经济损失的经济补偿都包下来, 农民自保形式的基金主要是单个农民家庭的储备,其防灾抗灾能力相当有限。这说明, 中国国有土地使用证;具有地上建筑物、其它附着物合法的产权证明;依照有关规定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向当地市、县人民政府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或者以转让、出租、抵押所获取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保险管理型农业风险管理本身还很不完善, 至于真正意义的农业风险管理。
3. 3 农业风险管理重灾后补救轻灾前预防
经验表明, 防灾比救灾更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 进行农业风险管理, 不仅要注重灾后补救, 更应注重灾前预防。对于农业灾前预防, 中国虽然一直坚持进行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 研究和推广抗病虫害、抗旱涝、坑盐碱品种等预防性措施, 但一遇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矛盾的局面, 人们在思想上产生重当前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及轻灾前预防的观念, 结果导致大气质量变坏、江河污染、森林减少、牧草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不断萎缩等一系列恶果, 为农业自然风险埋下隐患。
4.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
无论是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或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均可进行转让、出租。转让方在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时, 需补交通过划拨取得时土地出让金, 其他的手续和费用和出让土地使用权的相同。
5.抵押划拨土地使用权
划拨用地设立抵押, 有效抵押担保率按相关规定不得超过评估地价总值扣除补交出让金余额的70%, 也即不得超过评估地价总值的45%。国有划拨用地办理土地使用权抵押手续所需资料需要一式一份, 具体如下:
(1)抵押申请书(土地分局提供文本);
(2)土地使用证正本及复印件;
(3)土地评估报告;
(4)地上附着物权属证明材料及平面图;
(5)曾经设定抵押权的土地, 重新办理土地抵押手续时, 应提交上次核发的他项权利证明书正本和银行开具的还款证明;
(6) 抵押合同和借款合同。
上述材料备齐后, 承办人审核并交领导批准, 发给抵押许可证, 项目单位凭抵押许可证即可向银行申请贷款, 并与之签订抵押贷款合同, 签订后双方到土地房产局办理土地抵押登记, 承办人向抵押权人核发他项权利证明书。
6.小结
在人多地少, 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 客观上和地产市场发展要求划拨的土地使用权能够在市场流转。土地管理部门是土地市场即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市场的行政主管部门, 在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管理工作中, 可根据5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6和财政部有关规定的采取补办出让手续, 补交出让金等方法,按规定办理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石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控
【中图分类号】F426.22/F407.22
一、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
(一)内部控制
国外较为经典的是美国准则委员会(ASB)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而本文是针对的石油企业,所以在此处内部控制定义为石油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完整性,确保会计科目数据的来源可靠,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盈利性、效益性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鉴于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的特殊性、全球资源的日益短缺性,石油企业管理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实现资源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其当前及未来面临的现实问题。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理论和实践证明其已经成为促进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驱力。而由于其管理体系庞大,部门分支众多,若内部控制出现不协调因素则容易造成秩序紊乱、管理失效等问题。
(二)风险管控
石油企业中的风险管控是指管理者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尽可能减少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有预见性的降低风险事件造成的潜在损失。如果风险管控工作处理不当会给石油企业带来致命性危害,甚至使其陷入破产深渊,而这样的案列在国内屡见不鲜。石油企业属于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有效处理稳产上产、成本控制、国际油价波动等风险问题,因而必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于石油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有相当的实践意义。
(三)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的关系
1.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相互依存
通过上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的论述,可以发现风险管理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内部控制也是风险管理的组成要素,两者联系十分紧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是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在石油企业中,内部控制的实质就是针对其特有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从概念可知,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互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手段,而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在石油企业的组合运用
秉承不同管理理念的管理者有不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控的组合策略,但概括来说,石油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时组合情况无非就是以下四种:
(1)低风险,低控制
在企业风险可承受的范围内,甚至可以不进行控制,形成某种形式上的企业动力。
(2)低风险,高控制
在企业中存在这种现象,直接导致资源的浪费。对于石油企业,这种现象的存在将导致增加成本,应予以及时调控。
(3)高风险,低控制
这种状况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现状,甚至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构成危机。此时,企业需要调配较多的资源投入,对风险进行控制。
(4)高风险,高控制
对于此类情形,企业需要对此类事项给予较高的关注度(即监督检查),防止出现任何偏差。
二、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已经在通过法律条文对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控提出要求,多数石油企业也的确加大了两方面的管制力度,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过于依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来管理企业
石油企业的成败不仅依赖于先进有效的管理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氛围。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只有建立在良好文化氛围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离开了企业软文化,则其效果将大打折扣。本质上来说,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都只能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提供相对合理而非绝对的保证,只有将两者与良好文化相结合才能确保石油企业获得良性而持久的发展。
(二)理论与实际脱节,容易出现形式主义
风险管控理念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与我国传统的理论观点和制度建设存在较大差异,且由于资源型产业的特殊性,这种情况将导致石油企业相关管理人员难以把这些概念和框架很好地贯彻到日常管理活动中。甚至在一些世界百强企业,也常常出现先进管理理念盛行,相应的实际行动却少有落实的情况,管理者较少能在语言和行为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多数陷入形式主义泥潭。
(三)企业风险意识普遍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渐深入,国家深化改革步伐的快速迈进,在企业发展机会日益增多的同时,其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且较之以往更为复杂多变,难以把控。在我国,石油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因而在市场化浪潮中遇到的挑战与困难会更多。比较典型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中任何一个的出现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和损害都是难以估计的,因而石油企业要想将损失最小化,就必须具有较高的风险和防范意识。
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多数企业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通常会将主要精力和资金都投入到可以为企业带来最大收益的项目中,甚少关注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更不用说针对风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当风险真正发生时,企业管理者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再想补救就要付出多倍代价,甚至根本无法弥补。
(四)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缺少有效评价机制
现阶段我国多数石油企业不仅风险管控意识薄弱,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意识也亟待提高,相关管理人员通常将目光集中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由国内企业已有案的可发现,由于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最终导致石油企业损失惨重甚至破产的情况屡见不鲜。不仅如此,我国很多石油企业还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评价机制,而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将无法知道在特定时间段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正确、是否能起到有效作用。
三、加强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控的政策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石油企业实施风险管控的外界条件,也是影响其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而石油企业管理者要想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就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1)深化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2)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并充分发挥各机构职责。企业各层级各部门之间应分工明确,并相互监督、相互牵制。(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4)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
(二)构建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石油企业管理者在构建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时应关注一下几点:(1)建立风险预警机制;(2)建立风险评估体系;(3)建立风险反应机制。体系不完善,则基层管理人员在开展风险管控工作时秩序容易紊乱,不仅效率低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企业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对具体的管控工作有详细的说明,管理人员分工明确。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我国的石油企业多为国有单位,其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力度和范围与民营企业相比较为宽松,这显然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主导的体系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而,管理者应积极建立与完善审计与监管体系,并有效利用其反馈信息对管理制度作出相应调整,逐步提高企业相关风险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这就要求管理者首先要确保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避免其受本企业管理人员的牵制,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审计报告制度。反馈信息是对事物变换的及时反映,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能为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提供重要参考性建议,从而有效避免决策的偏离性,最大限度减少决策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庆龙.石油企业建立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2]王亚娟.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3]邵启德.基于风险管理下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4]冷婧.基于风险管理的S采气厂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5]张伍喜.石油企业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02:383-384.
[6]袁斌.浅谈石油企业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审计[J].经营管理者,2012,17:155-156.
[7]李翕然.基于内部控制的集团企业风险管理研究――以能源集团企业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04:63-67.
[8]白丹.我国石油企业财务内部风险现状、成因与控制措施[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10:32-33.
[9]刘李福,邓菊香.风险管控与风险管理审计:研究评述与框架[J].中国内部审计,2014,05:24-27.
[10]王洪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联分析[J].财会通讯,2014,17:70-72.
[11].强化资金风险管控不断提升企业效益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J].交通财会,2010,07:89-96.
[12]杨永强.加强财务内部控制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J].经营管理者,2013,30:238-239.
[13]李力.浅谈现代石油企业财务内部风险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3:87.
近年来,如何引导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以便应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管理风险,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研究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关系研究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经营中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更多的关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内容。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建立在解读、评价美国COSO报告的基础上,随着诸多学者开始从风险管理的视角研究内部控制,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丁友刚、胡兴国(2007)认为,随着经济与组织环境的变迁,内部控制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简单经济环境下的实物风险控制,发展到报告风险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以及合规性风险控制。最后,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
李国忠(2009)以中国神华为例对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水平:(1)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基础框架;(2)建立风险动态重估机制;(3)建立经营指标风险动态监控预警机制;(4)实施风险导向审计;(5)开展风险管理考核;(6)搭建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陈关亭、黄小琳、章甜(2013)认为我国尚未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在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权数和评价模型的非标准化。他们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称ERM框架)(COSO 2004)并结合我国相关规范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研究指标权重,联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简称FCE)构建模糊评价数学模型,实现了内部控制评价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转变,合理解决了在模糊环境下综合评判多因素、多层级内控系统的不易定量、不宜精确判断问题以及单独使用层次分析法所致的主观因素影响,有效提升了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李维安、戴文涛(2013)分析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者产生的根源,从战略管理角度构建了三者的关系框架,既理清了理论方面存在的误区,又为政府监管部门、企业制定和实施有关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措施提供了指导。
3.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应用现状
3.1 把内部控制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互独立起来
建设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两者在内涵上也有一定重合,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业务特点、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条件、外部环境要求等,确定选择合适的管理体系和建设重点。比如,在监管严格的金融业或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制药与医疗行业,风险管理的迫切性更强,企业以风险管理主导内部控制可能更方便。而在另一些企业,为了符合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企业以内部控制系统为主导、兼顾风险管理可能更适合。在相关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有时候先做起来比争论更有意义。
3.2 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企业实践落地难
由于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引进,与国内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和观点存在较多的差异和差距,目前这些理念和方法还更多的处于导入阶段,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还不能在这些框架和概念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和语言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企业在这方面的理解有差异或者关注度不够,除非出现强制性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其实这些理念、概念的出现并不是说企业就缺乏这些,事实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这些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我们将散布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的相关元素按照框架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补充、修正和组合。
3.3 国内尚未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尚末形成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其中尚末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权数和评价模型。虽然国内外理论界对内部控制评价模型、指数、指标和权数有所研究,但无论观点还是结果都不尽一致,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如2012年的厦大内控指数和迪博内控指数(陈汉文,2012;胡为民,2012)即对我国内部控制百强企业的内控水平给予了迥然不同的回答―在百分制下内控指数均值分别为65.67和87.55(差异值21.88),排序差异率100%,指数值差异率100%,入围差异率77 %(其中,排序差异率指两家根据内控指数统计出的百强企业顺序排名差异率,指数值差异率指相同的入围企业内部控制指数的差异比例,入围差异率则表示进入内部控制百强企业的不同企业差异比例)。与此同时,我国99%以上的上市公司管理层自评报告和外部审计师的内控审计报告却认为其内部控制体系是有效的。
3.4 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
在企业实践中,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把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理解为建章立制。认为按照相关部门或主管单位的要求,建立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就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其实从COSO框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被明确为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4.结论
健全的内部控制框架会促进企业全方位的发展,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运行、企业财产的安全和战略方针的贯彻和实现。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类拔尖,在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否完善。因此,我国企业还需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进取。
参考文献:
[1]黄丽霞.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初探[J].管理纵横,2010(15)
[2]周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6)
[3]周莜琪.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