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41: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2009年上半年工
作总结
(一)全面完成供水服务工作。(二)全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
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为了项目干”的指导思想,按照“四个尽快”的要求,全力推进水务项目建设。2.加快推进毗河以南农田水利建设和水产业发展。围绕加快毗河以南水利发展,解决用水困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旅游业开发、壮大水产养殖规模,加快推进毗河以南农田水利建设和水产业发展。一是全力抓好龙泉山脉绿化项目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完成项目储备和方案编制工作,按计划推进人和乡三元村、璧山村,清泉镇花园村、五桂村,福洪乡杏花村配套工程建设,购买11套提水设备,确保绿化用水需要,现已植树达10万余株。二是抓好雨水集蓄利用和末级渠系改造工程,在清泉镇实施2008年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整治塘堰10口,新建蓄水池165口,已完成工程量75%;在福洪乡实施末级渠系改造项目,整治渠道5.68公里,已完成工程量90%。三是实施并完成东支七渠整治工程,整治渠道30公里。四是正在实施成南高速公路(2009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5平方公里)。五是在加强技术指导的同时,协助龙王镇和姚渡镇规划红树海岸线100亩、三方村1000亩,芦稿村200亩渔场建设。
3.全面落实城乡统筹重大项目涉水工作。按照以“三个集中”为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全面落实城乡统筹重大项目涉水工作。一是完成祥福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清泉花园沟温泉度假区、南方高科玉米基地、现代农业港水系迁改、供水实施方案及配套工程建设,整治龙门支渠2.68公里,农业港园区内整治渠道6.32公里、山平塘57口、建蓄水池165口。二是完成工业南区供排水、防洪规划,散货物流园区水系迁改方案,跟进北部新区涉水项目建设,介入载货汽车产业园区涉水项目建设。三是完成省建筑职院、区医疗中心、粮油储备中心、灾后重建六所学校水系迁改方案。四是完成唐巴路、桂红路、龙赵路、云石路、清泉大道改造(建)水系迁改方案。五是跟进统筹城乡示范村涉水建设,完成18个示范村农田水利、自来水供给、水产业发展等现状调查,根据其建设规划,制定实施方案,配合各乡镇做好项目建设工作,已完成五爱、壁山、红树、双堰、红瓦店、东方、界牌、三元等村自来水供给工程建设,抓紧实施十五里村、三元村、五爱村人工湖工程建设。(三)深入开展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开展集中治理河道乱污和水域环境卫生专项行动,进一步健全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整治工作目标,在抓好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强督查,整体推进河渠整治。上半年累计投入人力1.5万人次,清理河、渠10万余米,清运垃圾和打捞漂浮物4000余立方米,规范污水排放36处。
(四)扎实做好生态区创建工作。
根据《2009区省级国家级生态区联创工作方案》和创生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要求,围绕“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
系数”、“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三项牵头指标,认真做好创建工作。在抓好支撑指标的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调研和典型测算工作,完成了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年度计划、2006年至2009年度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统计报表及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汇总表、农业灌溉渠系基础资料统计和核实、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等系列基础工作,并根据验收检查的标准,抓紧资料整编。
(五)切实做好防汛和安全生产工作。
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工作方针,按照“一个重点(清白江大河)、二个难点(毗河及山溪河)、一个关键(主城区内涝)”的思路开展防汛工作,在加强防汛值班和检查,重视雨情、水情
的统计和通报,完成毗河祥福上元村村段河堤加固工程的同时,着力抓好隐患排查、洪涝灾害的基础性源头工作和防汛机构的自身建设,完善了防汛预案,落实了防汛责任,储备了防汛物资。
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年”的工作要求,围绕水环境安全、水产品安全、生产(自来水、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六)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行政执法工作。
严格执行行政审批许可制度,按照并联审批制度的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在加强水法宣传和节水宣传的同时,重点抓好新版取水许可证的换发、施工降水的管理、节水型单位创建等工作。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开展打击砂石盗采专项行动,河道砂石资源盗采行为得以有效控制。
(七)着力党的建设和机关建设工作。
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认真搞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全面完成学习调研阶段的目标任务,正持续抓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
围绕区委“项目服务年”要求,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加强对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和“试验区”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教和廉政文化“六进”工作;继续抓好干部队伍监督和廉洁自律,强化源头治理。
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征求乡镇和部门的意见、下基层等形式,深入查找在贯彻落实上级和区委总体战略部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在服务基层群众、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思想认识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符合深入实施总体战略要求,不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问题;切实推进效能监察,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群众评议制,进一步强化工作纪律,完善考核制度,切实解决办事拖拉、推诿、不作为、乱作为和安逸现状、不思进取,以及怕风险、求保险、贻误时机等问题。
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和各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水务工作完成了既定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水务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个别干部工作作风与当前的紧迫形势还不相适应,对城乡统筹认识还不够到位;解决制约水利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办法和举措不够多;项目推进力度不够。下一步,将通过理顺水务管理职能职责,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行政效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与其它区级部门的协调和沟通;进一步规范水务工程建设管理等措施,加快推进水务工作的开展。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2009年是我区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对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抓好下半年和今后的工作,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取向,把工作落实作为第一要求,以敢为人先,敢于负责,敢打硬仗的精神,加快推进水务工作科学发展。
下半年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项目工作。抓好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和管理,重点是人和乡、清泉镇的水源工程建设(特别是五爱村、三元村人工湖建设)、龙泉山脉绿化项目配套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城厢、清泉、祥福三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2009年新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区污水处理厂技改工程;抓好统筹城乡示范村配套水利工程建设及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建设;抓好北部新城水系迁改建设、载货汽车园区涉水项目建设、省建筑职院和区医疗中心及姚渡农业休博园等产业园区涉水项目建设;实施好第三批新增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项目,解决8000人饮水安全;搞好储备项目的包装和申报,争取及早实施。
(二)生态区联创工作。按照生态区验收工作的要求,强化措施,加强协调和沟通,做好资料完善,验收点位的落实等迎检工作。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ku6”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水务局农村饮水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市水务局农村饮水工作总结
2020年,我市开展了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和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工作,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情况
截止2020年底,我市湾沚区、繁昌区、弋江区、三山开发区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无为市已建成高沟区域供水工程、城区水厂扩建工程和长江水源工程,建设主管网87.6公里。南陵县已建成主管网20公里。镜湖区(方村街道)和鸠江区(白茆镇、沈巷镇、二坝镇和汤沟镇)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2020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共投资约6亿元。截止2020年底,已收购或联网转供水农村水厂40座,占比33%,计划2022年全市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二、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2019年12月,我市制定了芜湖市农村水厂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制定了出厂水日检制度,制定了镇政府日检制度和县级主管部门周检制度,制定了市、县两级水质的飞检制度。从2020年3月份开始,市水务局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水质飞检,共开展了六轮水质检测,共抽检水厂约100座次。截止目前,芜湖市农村水厂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补助奖补资金772.3万元。
三、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情况
2020年,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总投资14617.88万元,其中无为市5647.95万元,芜湖县6989.3万元,南陵县1980.63万元。将改善34.2万人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6月底,工程已全部完成,12月底工程完成完工验收。
关键词: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V6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陈翔供水工程作为城乡水资源供给的重要基础设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分析研究当前城乡供水现状,总结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的经验,对于做好城乡供水科学管理,确保城乡供水质量以及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供水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对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阶段我国城乡供水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投入不足
在对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进行调查发现,资金投入不足,供水设施老化以及沉重的债务问题。与城市不同,城乡供水普遍是带有公益化的特点,从而导致供水单位缺乏活力。加上我国长时间由政府进行供水行业的控制以及经营,供水单位普遍被人们当成是福利性质的公用事业组织。
2.供水施工辅助设备质量差
在供水工程运行中,液位计以及压力计是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最主要的辅助设备。其中,地下水位以及调蓄水位的主要监控仪器就是液位计,同时液位计也是开启水源井顺次以及运行时间的主要控制指标。从这个方面来看,供水工程的正常运行与液位计息息相关。而管道正常运行的指示以及控制元件主要是压力计,能够对管道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据调查了解,多数城乡供水工程中的液位计以及压力计普遍都存在使用寿命不长以及灵敏度低的问题。
3.缺乏技术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廉价、方便、实用的净水处理设备,严重影响着群众的身心健康。黄河沿岸和白于山区群众主要存在高氟水、苦咸水的水质问题,该地区主要靠集雨水窑来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水源主要靠地表雨水,经简单处理设施,这种季节性的应急措施,与国家安全饮水标准相差甚远。解决高氟水、苦咸水等水质方面的问题,目前经常采用电渗析或膜处理等技术,而且费用高,管理复杂,不适用于低成本、供水量小和工程分散的农村供水工程。
4.工程建设标准不高
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量大面广是城乡供水安全工程中面临的问题。从供水工程建设规模来看,其规模较小,同时对于供水工程项目前期的规划以及论证工作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其工程设计也不够合理,从而导致了城乡供水项目在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很快出现问题而重新返工的情况。另外,在城乡供水工程中很多也达不到国家饮用水安全用水标准,从而导致饮用水的水质以及取水距离跟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5.供水单位亏损严重
在我国,国有城乡供水企业由于受到水价低的限制,从而导致城乡供水企业亏损严重。尽管供水企业为了降低制水成本已经进行了工艺的优化以及加强对供水企业的管理,但由于城乡综合水价远远低于制水成本,从而导致了城乡供水企业的亏损,也就造成了城乡供水工程的改建以及扩建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供水企业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由于缺乏供水工程改建资金,供水企业自行筹集资金,一方面影响了供水工程的改扩建,另一方面通过贷款等筹集方式进行供水工程建设,会加重供水企业的负债问题,也限制了城乡供水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二、城乡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进行问题的解决。
1.供水单位管理
城乡供水工程管理,需要加强对供水单位的管理,实行城乡供水管理直接进入市场,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公司化管理。一方面城乡税务局需要加强对农村集中供水的管理,设置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对农村集中供水的运行进行监督以及管理,同时对水费的收缴以及城乡水费补贴资金进行监督以及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水厂以及主管网的运行维护以及管理,可在各个乡镇设计供水服务中心,对乡镇以及各村管网的运行进行监督以及管理、维护,同时还可以成立供水协会,来对各村用户用水管网进行运行、管理以及维护。除此之外,各个村还可以建立供水协会,来对村内用户管网进行监督以及管理。从而形成从上到下,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的城乡供水管理运营模式,形成了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的长效性。
2.供水水源保护
制定供水水源保护规划,同时将供水工程管理区进行划定,并对水源保护区以及范围区内的水源加强保护,避免出现水源污染以及枯竭的问题,确保城乡供水水源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水源保护的相关宣传,将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到群众中去,使得人们共同来进行水源的保护,同时也对供水工程设施进行保护。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农村实行计划以及计量供水,根据各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实行有偿供水。
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收费公开
新建水厂的供水价格,可以通过物价部门进行合理地定价,同时如果是政府投资的部分,可以不计折旧。在确保供水单位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存在差额的部门,通过县财政来进行补贴,同时20%的水损耗可以由县政府来承担。另外,农村地区的价格,每人每月一方水根据1.5元来进行收费。除此之外,还要对用水户进行档案的建立,公开水量、水价以及收费,确保群众的知情权。
4.完善供水体系,实现集中供水“三个一体化”
为了确保城乡供水工程的顺利运行,进一步加强对城乡供水的管理,促进供水体系的完善,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采取3个一体化的总体管理目标,也就是供水水源、价格以及管理的一体化,同时城乡统一使用地方水网,为了确保供水量,可以统一接入到地方水厂的供水管网。另外,水费的确定以及收取,需要以城乡物价部门为准,将政府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三、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管理
1.加强工程建设与资金管理
首先是出台与城乡供水工程实施方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城乡供水工程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在进行供水工程管理的时候,要实行四制管理,即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以及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要负责供水工程建设以及招投标,同时也包括资金管理以及工程竣工的验收等。除此之外,各城乡水务局以及监察局要做好供水工程的招标管理,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对城乡供水工程进行招标以及设备材料的购置,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资金专户,将一切与城乡饮水补助的资金归入供水工程项目中,一方面同意使用安排,另一方面实行专账核算,确保供水工程建设转款专用。
2.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由于涉及范围比较广,且工程施工量较大,因此城乡供水公衡建设的组织协调任务繁重。一是要组织协调好农村饮水工作,尤其是重点对供水工程施工进行施工计划的安排,并做好工程验收工作;二是加强对工程建设资金的把控,确保工程施工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资金的浪费;三是做好施工管理,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切实落实“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确保责任明确,材料合格,施工规范,质量达标。
3.认真组织搞好项目前期论证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各级要制定管理办法,培训基层管理技术人员,组织设计力量,搞好典型设计和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加强监督检查,严把质量关,把好事办好,让群众真正享受到这项惠民政策。要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和实施方案的审查监督力度,特别是水源工程的选择,要尽可能地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低、便于卫生防护的水源点分布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尽量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包括管网延伸、新建水厂等;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分散式供水。
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现阶段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城乡供水工程投入不足,供水施工辅助设备质量差,缺乏技术支持,工程建设标准不高,供水单位亏损严重等多种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城乡供水水平以及质量,加强我国城乡供水工程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强工程建设与资金管理;二是加强供水单位管理;三是供水水源保护;四是合理确定水价,实行公开收费;五是完善供水体系,实现集中供水3个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浅谈延安市城乡供水工程管理模式[J].陕西水利,2008(S1):110-112.
[2]张书成,安楚雄.“联网分营”在城乡供水-体化过渡时期的实践与体会[J].西南给排水,2013(2):77-80.
[3]刘政,尹芳.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思路和实践[J].科技致富向导,2013(21):230-230.
(城乡一体化部分)
一、两大平原区基本情况
我省***、***平原区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城内包括11个市的51个县和农垦9个管理局的114个农场,593个小城镇(276个建制镇和317个乡集镇)、6272个中心村和28829个自然屯,人口2367万。行政村数量多、密度高、主导产业主要为农产品种植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区域为农垦系统以现代化农业为生产为主,已初步形成的农场为中心的小城镇规模,经济基础较好,城镇发展空间较大,其它城镇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配套能力较弱,乡镇以集贸经营为主,城镇吸纳、转移农民能力十分有限、区域城镇化率较低。
二、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工作推进情况
201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方案明确了我省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推进工作分为启动阶段(2009年至2010年)、加速推进阶段(2011年至2015年)和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至2020年)。目前,在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方式创新方面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科学编制城乡规划,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方向,在全国率先完成377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全省66个县(市、区)完成了《县(市、区)城镇村居民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了沿乌苏里江四县(市)《镇村居民点布局规划》和《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全省已编制完成《县市城村镇体系规划》2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783个、行政村建设规划4349个,规划编制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二)深入实施城镇化试点工程,努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重点推进两大平原区域内百镇试、旅游镇的“三供两治”及绿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镇的承载力。目前,百镇试点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旅游名镇开工项目 个,完成投资 亿元,已有 个县完成三供两治项目。
(三)以失去三棚一草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人民环境。
大力开展城镇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改变城镇面貌,制定出台了《全省撤屯并村规划纲要》总结推广了城乡一体化型、宅基地置换型、新型压区型、村企共建型和屯镇新建型五种模式,全省撤并自然屯770个,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四)积极推动场镇共建试点工作,按照规划一体、管理一体、社会事业一体、组织推进一体、政策趋向一体的原则,制定省级政策的支持政策,全局推进鹤山农场与双山镇、双农场与 德镇两个场镇一体化试点建设。目前,双-鹤、双- 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双-鹤一体化建设总投资1.62亿元,完成了公路、供热和居民安置小区项目,双- 一体化建设总投资4.4亿元,完成了居民安置小区、公路、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管理体制上实现了干部交叉任职。
三、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强化衔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易后难、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基本原则,到2015年两大平原区现代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镇产业支撑作用显现,县城(试点镇)集原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到2020年,两大平原区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园区型、商贸型、旅游型小城镇、农业现代化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县城、农垦、森工城镇和特色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实现区域城镇化。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撤并3700个自然屯,重点打造建***、红兴隆、北安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2%,到2020年全省累计撤并5700自然屯,全省要打造30个5万元人口的小城镇,70个3万人口的小城镇和200个1万人口的小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5%。
(二)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健全,到2015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0%,县城供热普及率7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50%以上,县城供气普及率6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6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3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20%,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中心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中心村垃圾无化化20%,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到2020年,区域为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供水普及率95%,县城供热普及率80%,中心镇供热普及率60%,县城供气普及率70%,县城污水处理率70%,中心镇污水处理率40%,中心村污水处理率30%,县城污水处理率 。县城中心镇及中心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中心村收入7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28平面,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中心村收入11000元,城乡居民居住面积30平米。
四、两大平原区域一体化推进措施及政策建议
两大平原区域涵盖了我省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以及油田、矿区、农垦、森工四大系统,结构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中,应科学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互初、布局合理和理有序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建设体系
以哈尔滨市区、齐齐哈尔市区、大庆市区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利用资金优势加大对周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革城乡发展。构筑以工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结构,以工业化全面振兴农村经济。以鸡西市、绥化市、黑河市等为代表的较发达地区,应重点壮大县城经济、增强县城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县城区位特点,多形式发展县城经济,其它不发达地区应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和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化承载能力
坚持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重点推进城镇道路、三供两治等项目建设,省级建设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土地出让金返还机制,整合国民对保障房、棚改工程、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等专项资金国,采取招商、贷款贴息、特许经营、合资工作,向城镇化建设倾斜,加大市场化工作力度。
【关键词】城乡供水;节水;措施
宁阳县淡水资源严重匮乏,人均占有量仅占全国人均值的14.8%,当地居民饱受缺水之苦。为节约、保护水资源,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水利职工总结几十年来的经验,大胆探索、反复论证,最终闯出了建设新型8眼深井为水源,以优质的地下水源实施农村城乡化管理集中供水、城乡供水节水一体化的成功路子。
1.城乡供水发展简介
胡中村水源地位于城区北外环以北、伏山镇胡中村南,占地25亩。2002年10月26日,由宁阳县水务局打井队打井8眼,日供水能力70000立方米。该水源地经省、市水利专家实地勘察,地下水埋深260米――320米,为岩溶水,水质优良。2002年11月16日开始管道安装,铺设了DN500mm输水管道至小吴村水厂,架设了供电线路2860米,安装了高低压配电装置。2003年竣工通水后建设了院墙、值班室、变电室。
经过几年经验积累,并取得各级领导和群众支持的基础上,克服种种困难,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铺设供水管线500多公里,于2013年底胜利实现了全县农村户户通自来水,结束了80万群众祖祖辈辈喝苦、脏水的历史。
2012年借水务体制改革的春风,针对宁阳县污水处理厂处理水能力低,自来水水库淤积严重的实际,经过科学论证,进行改建、扩建设,其设施和规模达到了日处理能力8万吨,并正式并网投产,实现了工程“当年开工,当年运行”,满足了宁阳城区未来30年发展的供水需求。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实行对城乡供水节水实行统一管理,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及相应的措施,对提高供水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及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城区供水与农村供水并网,实行“同水、同网、同价”,走上了城乡供水节水一体化的规范之路。
2.存在的问题
供水初期,由于管理粗放,出现了一些问题,水浪费严重,致使人均水量居高不下。
2.1管理粗放,水浪费严重
最早实现村村户户通自来水的三个乡镇,在通水之初,供水单位只在各村分管线上设置总表,村内无其他计量设施,水费按人口均摊。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村民人均日用水量70升,多者达100升以上。
2.2管道输水损失严重
县自来水公司原输水管网,均为铸铁管材,经十几年运行,因腐蚀作用许多管段已出现漏洞;有的接头密封不严,漏水严重,漏失率达12%,农村供水管网因施工质量原因,部分接头焊点不够严密,存在漏水现象;因管网分布范围广,被搞农田工程的施工机械挖断的情况时常发生,造成大量水资源流失。
3.多措并举,减少管网损失,杜绝浪费水现象
3.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为使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一凝聚着党和政府深情厚意和体现水务改革的民心德政工程,真正成为造福全县人民和促进节约用水、发挥水的综合效益的双效工程,我们未雨绸缪,制定了《宁阳县群众吃水供水工程管理办法》、《宁阳县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等有关规范性文件。其明确规定:由水务部门对全县城乡供水工程实施行业管理,实行以水养水自我完善发展的企业化管理方式;确定了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的具体方法、措施。同时,在供水企业全面推行了定岗定责、节约用水、效益考核、节约保护等方面实行明确的责任目标,采取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一条龙管理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节约用水,使水的有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将城乡供水真正纳入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3.2实行供水计划管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
为促进节水工作深入开展,为工程管理提供资金保障,实现供水工程良性循环,我们实行了计划用水制度。制度明确规定:城区居民每人每天核定生活用水量为120升;农村居民每人每天生活用水为40升;工业用水计划根据实际生产能力及各行业用水定额确定。同时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超过计划10%以内,超出部分加收100%水费。该措施推出后,利用经济杠杆,有效地遏制了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3.3三级装表,计量到户
为了强化人们节水意识,杜绝“大锅水”的浪费现象,实行了三级、四级装表制度。2013年完成了全县农村户户通自来水后,又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历时半年对供水管网进行了科学的配套改造,全县农村供水全部达到了龙头进屋、水表上锁、防冻防盗、按量收费“的城市化标准。各供水公司处理厂一律安装总水表,各用水单位、各乡镇管理站及各村庄安装分水表,村内分区域设置第三级水表,实行各用水户一户一表。对各用水户按方计量,有偿用水。为有效保证计量设施的准确性,县供水总公司购置了水表鉴定装置,对水表每年至少校核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校核更换,做到计量准确。对各级水表每月抄表三次,并及时校核、查对,杜绝了管道的跑、冒、滴、漏现象,这样不但节约了水资源,而且降低了供水成本及用水户的用水费用,使人们增强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观念,树立了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的新风尚。
3.4查漏、堵漏、减少管网损失
由于城区管网错纵复杂、老化等原有,管道漏水现象时常发生,且很难查找。针对这一情况,自来水公司周围了超声波测漏仪、培训了4名检漏人员。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对整个城区管网进行普查,查出了三大漏点,平均每月能减少供水损失6万立方米,有效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流失。
为控制供水损失,各供水公司都成立了维修专业队,常年对各用水单位泵站、管道、水表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检修,对发生的相关渗漏问题及时处理,有效地防止了供水损失,同时维护了供水公司的切身利益。
4.科学管理,促进城乡供水事业健康发展
4.1加强城乡供水节水统一管理,保障社会各业用水
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真正形成以水养水、不断发展的良性机制,水务局将城市和乡村供水公司进一步整合,成立组建宁阳县城乡供水总公司,实行目标化管理。今后对各行业用水统筹兼顾、统一调度、统一分配,制止了过去几家供水公司争利益、推责任的现象,保障了社会各业的用水需求,步入了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新轨道,培植建立了全县统一的企业化供水的水市场和新机制。
4.2依法带水,进一步提高水有效利用率
严格执行《水法》赋予的“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按照《水法》规定,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长期的硬性措施,落实到各行各业、家家户户。认真规范和指导用水户的节水工作,切实做到“三到位”,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切实行加强对节水工作的领导,实行节水目标责任制,同时应尽快出台“节能用水管理办法”,使节约用水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4.3拓宽供水市场、提倡节约用水,促进城乡供水节水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一)、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二、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一)、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四)、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改革认识不到位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改革的主动性和深度不够,有些地区改革进展较慢,而在已经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浮于形式的问题,改革后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二)、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上下不对口、左右不协调的问题。如部分地区上下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一,带来了行政机构上下不对口、工作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调整。
(三)、投资渠道不畅,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四)、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滞后,水务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水务国有资产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以及相关经济政策还不配套,使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推动水务市场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水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继续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是许多地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六)、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水务技术规范标准有待补充完善。
四、解决措施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二)、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
(三)、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四)、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五)、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准确定位,要从直接管理企业向市场监管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加强政策引导,间接调控,强化监管,组织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六)、深化水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水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水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证落实水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关键词】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分析;对策
1.水务及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1.1水务的含义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主要包括:水资源、城乡防洪、灌溉、城乡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
目前我国使用的水务的概念有别于水务公司的服务形式,也不同于把分别由建设、交通、环保部门分别进行管理的城市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航运等方面的事务简单地水利的管理范畴,而应该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涉水事务。
1.2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含义
指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渡、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由一个部门对水质和水量负责。
2.水务一体化的优越性
2.1理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保证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对区域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排水、节水、水资源的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收利用等实行统一管理,改革“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促进了城镇的防洪与排水工程建设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既可以从区域上统盘考虑防洪与排水,也可以根据有偿使用的原则,解决部分工程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促进城镇防洪排水工程的建设。
2.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产业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使水利从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向同时兼顾城乡供水、旅游、养殖和排水治污等经营性产业发展,以促进水利基础产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2.4强化了水行政执法工作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可以强化水行政执法工作,丰富水行政执法的内容。切实解决以前由于是多个部门管水形成的困难,如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集制度等实施都可迎刃而解。
3.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3.1改革认识不到位问题
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改革的主动性和深度不够,有些地区改革进展较慢,而在已经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地区,也可能存在着改革目标不明确,改革浮于形式的问题,改革后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3.2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
主要表现为上下不对口、左右不协调的问题。如部分地区上下级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一,带来了行政机构上下不对口、工作协调难的问题。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城建、环保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适应调整。
3.3投资渠道不畅,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
3.4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滞后,水务市场产业化程度不高
水务国有资产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以及相关经济政策还不配套,使国有水务资产管理改革面临着一些难题。在推动水务市场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水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继续加快推进城市水务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仍然是许多地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3.5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
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3.6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水务技术规范标准有待补充完善。
4.解决措施
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4.1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
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4.2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
4.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4.4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
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4.5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准确定位,要从直接管理企业向市场监管转变,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加强政策引导,间接调控,强化监管,组织制定全面的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4.6深化水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
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水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水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证落实水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中图分类号:TS9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背 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用户自来水对饮用水的质量和服务要求不断提升,对供排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我们的新水厂不断建设,新管网不断延伸,而自来水行业却是一个没有竞争的行业,只有靠自律才能使行业不断进步,为此浙江省水协在全国范围率先推行浙江省现代化营业所(分公司)并出台了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浙江省现代化营业所的创建工作就是以实际行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浙江、数字浙江,将数字自来水推向深入。创建现代化营业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正确率和管理水平,提升工作质量,使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使用户满意。尤其是在海宁全面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后,通过海宁市区营业所浙江省现代化营业所的创建,摸索在辖区各水务营业所推行星级现代化营业所工作,以进一步加强现场管理与基础管理,提升供水服务社会形象,不断运用先进的供水技术,改善市民用水条件,真正实现城乡供水的“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管理目标。通过创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员工素质,强化管理能力,真正实现将创建工作作为一条提升执行力的途径,作为一个展现企业文化的载体,确保“让全市人民喝上放心、安全的自来水”的工作目标。
海宁水务现状
海宁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9月,是经海宁市国资委授权,从事城乡饮用水资源开发、供排水设施建设营运管理及国有资本经营的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机关设有办公室、投资部、企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核算中心五个职能部门,集团下属企业共有11家,其中全资公司6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2家,水务营业所13个,共同承担着海宁市境内水务项目和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
海宁市自来水有限公司隶属于海宁集团是海宁市从事自来水供给服务和管道建设任务的企业,负责为海宁市东片近16万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生产、生活用自来水供给服务。目前,公司内部设有七个管理部门,一个饮用水分公司,一个抢修中心,八个营业所。
星级水务营业所的摸索
海宁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于07年底正式提出创建现代化营业所的目标。在创建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营业所评价标准》,不断改进提升工资服务方式,修订完善了标准文件,改善了办公条件、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规范了业务行为,理顺了管理环节,提升了企业形象。
经过2008年上半年的启动准备阶段,制订创建计划,建立领导机构 ,宣贯创建标准,签订创建承诺书。08年下半年-2010年底的攻坚实施阶段,明确工作职责,分解创建任务;制订工作标准,理顺工作流程;保障资金投入,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严格绩效考核,确保创建质量;邀请专家辅导,修正创建工作偏差;营造创建氛围,交流“创现”工作。2011年的整改提高阶段,开展自查,落实整改,补充完善制度,进一步提升管理。2011年11月16日,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市区营业所经过三年多的共同努力顺利通过了浙江省现代化营业所创建专家组对必备条件、基础管理、营销管理、管网运行、现代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155个项目深入细致的审核,并对现场数据进行抽查。
三、星级水务营业所的实践
(一)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全员参与,有效保障创建工作的开展
对于创建星级现代化营业所,从水务集团到公司的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从上到下齐抓共管,各部门、各所负责人根据各自的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认真开展改进工作。
(二)结合“创现”编制“创星”标准,完善制度修改ISO双体系
根据《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营业所(分公司)评价标准(试行)》及《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营业所(分公司)评价标准实施细则》,结合海宁水务城乡一体化供水后的实际情况和公司总体发展思路,为提升营业管理水平,全面实现全市城乡“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管理目标,公司起草了两星、三星、四星、五星级现代化水务营业所的“创星”标准。
为了使整个“创星”工作更有实用性,避免各所为创建而做“两张皮”的务虚工作,年初对乡镇营业所纳入ISO质量环境双体系运行管理仅一年的2011版标准文件实施了修订改版。
(三)加大基础宣贯培训,营造“创星”氛围,为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公司通过内部《供水简报》和办公自动化将创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创建的进展状况及时进行报道,充分利用各所黑板报、宣传橱窗及办公自动化系统页面进行倡导和指导,经常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创建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组织各所分管和“创星”人员进行《星级现代化营业所评价标准评价细则》的专题培训考试。
(四)分阶段实施,自愿申报,咨询提升,检查考评,授牌奖励,形成“比学赶超”的新气象。
作为海宁水务星级现代化营业所创建工作的第一年历程大致分为:启动准备阶段(2012年第一季度)制订标准和创建计划,建立领导机构 ,宣贯创建标准,签订创建承诺书。
(五)强化必备条件,产销差率、漏损率和计量管理等指标得到有效控制
作为必备条件之一的产销差率、漏损率是各所“创星”的重中之重。公司下属各营业所注重从强化计量管理着手,提高购水售水计量准确度;从强化管道材料和施工质量着手,保证供水管网合格完好;从强化管网巡查(采用巡更棒)着手,落实管网设施巡查并制止野蛮施工损坏供水管网;从保证抢修及时率着手,减少供水管网的漏损。
(六)利用GIS思路设备设施动态管理和停水、抢修运行操作规范性大幅提升
今年年初公司实施“创星”工作后,各所在学习理解标准和考核条款基础上,结合设备完好率要求,利用GIS管网地理信息管理思路,在管网设施挂牌、维护、保养、属性等动态管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所能严格按规程标准实施区域停水申报、踏勘、审批、通告、施工、设备检查和记录,按规定实施分类排污、水质检测、水质公告,暗管检漏自报率达到90%以上,管网抢修及时率为100%。
四、“创星” 探索与实践的亮点和体会
(一)创建工作亮点
1、建立健全的供水营销管理体系
2、形成规范的用户档案管理制度
3、维护供用双方公平的合法权益
4、强化用户至上的诚信服务理念
5、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
6、持续改善的经济效益得到保障
(二)创建工作体会
1、领导重视是抓好创建工作的前提
2、建章立制是抓好创建工作的基础
3、全员参与是抓好创建工作的保证
4、持续改进是抓好创建工作的关键
5、强化考核是抓好创建工作的保障
(三)存在不足
通过一段时间的施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海宁水司整个“创星”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在接下来的摸索中不断改进个提升:
1、由于当前公司下属各水务营业所正处于管网更新建设的高峰期,各所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日常管网维护和二、三级管网及污水工程建设上,造成了普遍出现“重工程项目,轻基础管理”的现象。
2、在海宁水务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排水后,归并的人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队伍老化,管理相对落后。
3、在开展“创星”过程中,部分工作还存在务虚、应付、不实等情况的存在。
4、由于有些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认识不够或粗心大意,质量记录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有待加强。
GIS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运用逐步进一步深化完善,尤其是各所在
一、溱潼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做法和成效
一是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着重在古镇、新城区、村庄布局规划方面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划审批、论证、公示制度,进一步简化和规范规划审批程序。
加强对影响城乡长远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规划调控,围绕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探索以规划手段推动全镇建设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同时,将村庄布局规划放到溱潼镇总体规划中通盘考虑。
二是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旅游兴镇、工业强镇的发展道路,以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引导产业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具体措施上突出四个“着重”:根据镇东部紧临戴南镇的地理优势,着重在镇东工业园区发展不锈钢产业;结合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着重在西工业园区发展船舶附件产业;按照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和旅游观光带的要求,着重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充分放大“溱湖八鲜”及溱湖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效应,着重发展溱湖八鲜特色产业,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
目前,溱潼镇工业已形成以不锈钢、船舶附件为主的两大产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80%,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个。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40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5.81%。
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对城乡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每年实施10个事关民生的工程,城乡建设整体空间布局日趋合理。2013年实施的项目有:加快实施饮用长江水二期工程,启动汽车站搬迁,打通新城大道与会船大道的连接线,完成湖镇大道以及府前路西入口景观绿化工程 ,建成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镇宣传文化中心,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6座等。同时,全力推进镇村环境综合整治。
目前,溱潼镇10个村中,1个村已通过省级村庄环境整治试点村初验,2个村已创建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其余7个村均已通过二星或一星级验收。
四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村村通网络、通有线电视、通公路,农村公交村开通率80%。整合村卫生室资源,做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村庄全覆盖。整合教育资源,2011年投资800万元新建的溱潼中心小学幼儿园及溱小食堂已投入使用,充分发挥镇中心幼儿园优质园的示范辐射作用,将中心幼儿园分园延伸至3个村幼儿园。全面实施饮长江水工程,确保全镇人民喝上“放心水”。
五是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着重从三方面推进:首先,全力推进镇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在全镇10个行政村均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站,每村配备1名劳动保障专管员,站长由村党支书或村主任兼任,劳动保障专管员从高校毕业生、转业军人以及热心劳动保障事业的社会人员中择优录用。目前,镇社会保障服务所、村社会保障服务站均统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LED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现代化设备,为实现劳动保障服务信息“市、镇、村”的三级互联共享,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其次,全力推进服务规范化建设。 全镇统一制定了服务流程、工作人员行为准则、网络管理等管理制度,完善了用工信息、创业技能培训、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等台账,确保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服务管理规范有序。再次,全力推进服务手段信息化。狠抓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并通过电视、触摸屏向群众相关信息,使城乡劳动者足不出村就能全面及时掌握全市的就业服务信息,有效降低了求职务工成本。同时,组织开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专用软件,各平台通过劳动保障数据库,查询了解所属镇村每一位服务对象的相关信息,上传下载相关信息和资料,有效提高了平台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统揽,深入开展平安、法治建设,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更加健全,虚拟社会管控有力,“六五”普法全面展开,成功创建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镇。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增强。深化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监察、审计监督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软环境集中整治取得初步成效,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二、溱潼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资金投入情况
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实践中,溱潼镇通过预算内安排、上级补助、举借债务等途径,积极筹措城乡一体化建设所需资金。
从2012年溱潼镇资金投入情况看,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资金共计投入6095.23万元。其中:本级财政预算内财力安排3261.93万元,上级补助200.3万元,借款2633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就业社保、城乡社会管理、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
未来5年, 溱潼镇将进一步完善小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突出旅游重点,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市经营理念,加快实施项目建设,以富民强镇为目标,全力推动溱潼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构筑大通道、实施大配套、改善大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学校建设、路桥工程、长江水管网改造工程、敬老院、环卫设施建设等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
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部门与镇政府之间存在权力分割。主要是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镇政府职能不健全。目前,除镇党委、政府内设机构外,还有区(市)直部门在镇的派出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大部分派出机构人财物管理权限都在区(市)直部门,他们实际控制着小城市建设的各种要素资源,掌握着各种调控权力和执法手段。镇政府在推进工作、处理具体事务时,会受其权力和手段的制约,降低了政府有效、灵活、独立地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工作有体制障碍。
【关键词】农村饮水;发展;思路;战略
一、山东省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做法
饮水问题是一个历史性问题。从历史上看,饮水问题是我省的一个大问题。过去农村饮水,山区饮水主要是依靠山泉水、坑塘水、窖池水,平原地区主要依靠河水、地下水。因此山丘地区主要是地理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平原地区主要是水质性缺水。饮水又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由过去的有水吃到吃上方便水再到吃上安全水。饮水问题一步一个台阶。
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为干扰,新的饮水困难或饮水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水资源匮乏;上游做蓄水工程导致下游断水;人为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人为污染有多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等等。
真的出现的问题,我省着力解决了农村饮水问题。基本路子是从解决有水吃开始,到吃方便水,再到吃安全达标水。
1956年到1976年,结合兴建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来解决解决饮水困难。到1976年,全省结合兴办水利工程累计解决了302万人的饮水困难。这一阶段突出特点是“顺便解决,水到为止”。
自1977年到1990年,省财政列专项经费解决农村缺水人口饮水问题。至1990年,全省已累计解决11577个自然村、757.15万人和58.9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专项扶持,重点解决”。
1991至2004年,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出现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新情况,饮水工作转向发展乡镇供水的新阶段。这一时期解决了1530万人的饮水困难。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集中供水,规模发展”。
2005年以来是我省农村饮水工作开创新纪元的一段时间,在我省农村饮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地位。2005年以来,我们省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全面进步”的新阶段,不仅仅对现在,对将来都有重要影响。
(1)90%多的农村生活用水方式发生了从取水到自来水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的文明程度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改革开放在水利上给农民群众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是农村的生活用水向世界水平靠近的重要标志。
(2)在量上取得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仅2005年到2010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42.6%提高到90%,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3100万。特别是2005―2007年三年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期间,全省新增受益人口2726万人,平均每年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908万人。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样的速度,可以说空前绝后我们的发展思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3)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一提出,我们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子,使我们的工程建设既做到轰轰烈烈,又做到扎扎实实,避免过去运动式搞工程建设容易出现的弊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水利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导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饮水工作发展思路:“两化”目标,“五化”运作思路。“两化”目标――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五化”运作思路――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
山东省“两化”战略 “五化”运作思路
“农村供水城市化”就是农村供水在水质、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方面达到城市供水的标准,让农民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供水服务。
“城乡供水一体化” 主要指4个方面:一是指行政管理上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供水和农村供水不再是分部门管理而是通过体制改革归并到一个部门。二是指工程上的一体化,即城市供水工程与农村供水工程一体,消除城乡供水水网分割。三是指供水水质的一体化,农村供水的水质与城市供应的水质完全一致,不再有城乡差别,均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四是建设管理理念上的一体化,即不仅城市供水要高标准,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建设,实行成本核算,按商品价值规律收取水费,农村供水同样要高标准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建设,同样要进行成本核算,收取水费。
“五化”运作思路中,规模化发展是基础、是关键。只有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才能真正使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农民群众长期得到实惠。标准化建设是前提,只有坚持标准化建设,在规划设计、水源水质、工程施工、建设用材、设备选型等各个环节都按国家规范和技术要点操作,才能打造精品工程,使工程长效运行具备物质基础。
市场化运作是工程运行的活力所在。市场化运作就是指按照市场规则和原理办事,不要沿用过去那种大呼隆的做法,从融资、确定业主,到按“四制”进行建设,都要按市场的规则办。市场化运作是解决重建轻管的根本性途径,解决了权属不明晰,责权利不明确的体制性问题,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年来,凡是真正按照市场化运作搞起来的工程,没有经营不善的,这就是明证。
企业化经营是工程长效运行基本途径。企业化经营是指工程的建后运营要采用企业的管理办法来进行,讲求投入产出,讲求成本效益,工程经营情况与经营者的责、权、利直接挂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彻底改变过去“政府建、政府管”或“集体建、集体管”的老模式。
专业化管理是供水安全的保障。专业化管理是指要由专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作为管理主体组成管理团队,按照有关专业要求进行工程管理,以实现农村供水工程高水平、专业化管理,确保安全供水、供安全水。
用水户参与是保证工程良好运行的社会条件。用水户参与是指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农村饮水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配合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不会顺利开展。工程建成后,不让用水户参与管理,工程就很难管好。要积极提倡公开透明的管水方式,让群众用明白水,交明白费。从建设到管理,都要接受用水户的监督,他们对质量问题和服务最关心,只有接受他们的监督,才能更好的保障工程建设和管理。
总结这条路子,我们认为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带有规律性。一是适应了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适应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三是适应了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要求;四是适应了群众参与、民主政治的要求。
二、近几年农村饮水工作的显著特点
一是更加注重了规模化水平。省里规定山丘地区单个工程覆盖人口不少于1万人,平原地区不少于1.5万人。实际工作中,都大大超过了这个要求。全省已建成万人以上的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900多处,其中1~5万人的工程797处,5~10万人的65处,10-30万人的有51处,30万人以上的有16处。
二是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引入社会力量建设农村供水工程,既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将市场竞争的活力引进来,打破了农村供水僵化的体制,为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奠定了体制基础。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2005年以来,农村供水工程市场化融资在15%左右,其中既有个体的,也有企事业单位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泰安市的社会融资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已建成的工程通过拍卖等形式界定产权,使很多工程重新焕发了经营活力,为我省走出一条以水养水的路子创造了经验。
三是更加注重标准质量。近年来,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从规划设计,到具体施工,从建筑物布局,到各个细节,从施工质量,到材料质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全省走一走,看一看,我们的饮水工程成为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看着让人舒心,用着让人放心。
四是更加注重科技运用。可以说,近几年的饮水工程建设是我们水利上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最为密集的一项工程。在水处理上,我们引进了模块化、立体式、天然活性矿物质降氟 、臭氧消毒、活性炭吸附等技术;在压力方式上,普遍采用了恒压变频技术;在信息化上,部分县建设了县信息调度中心、供水单位自动化控制和实时监测、到村的自动测压测流量。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2005-2007年三年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以后,我省农村饮水工作开始进入国家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正常轨道。今后相当一个时间内,我们要按照国家饮水安全工程的要求开展农村饮水工作。所以,我们要了解农村饮水安全的来龙去脉,了解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政策,了解建设程序和要求,以便我们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率的开展工作。
1、农村饮水安全的提出。
由饮水解困――饮水安全,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具有本质的区别。
饮水解困是解决有水吃,侧重于量的概念;饮水安全则不仅注重水量,也注重了水质、方便程度和保障率,比较全面,是一个国际通行的说法。因此,饮水安全工作的开展,可以看做水利工作与世界接轨的一个重要方面。
饮水安全危及世界。目前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五分之一的人得不到饮水安全,平均每天约有6000人死于不安全饮水,发展中国家80%的疫病与有关。特别是非洲的一些干旱地区,缺水成为带有毁灭种族的巨大灾害。在工业化、城镇化初期或中期的一些国家(包括我国),水污染问题极为突出,饮用不受污染的水几乎成为一种奢侈。因此,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引起世界各界的关注。
2、我省农村饮水安全评估和规划情况
根据水利部的部署,我们做过两次评估和规划:
第一次是2005年初,当时全省评估的饮水不安全人数是2928万人,上报水利部后,最后认可我省2002万人,并据此做了“十一五”饮水安全规划;
第二次是2009年,根据水利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我们对饮水不安全人口进行复核评估,并做了2010――2013年饮水安全规划。上报部里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是2504万人,其中规划内1004万人,新增1500万人。最后水利部认定我省饮水不安全人口1909万人,需在“十二五”期间完成。
第三次规划,2010年做的“十二五”饮水安全规划。这次规划是去年底,水利部认定我省最终饮水不安全人口后确定要搞的。按照水利部的要求,这次规划分两个阶段,2011―2012年解决规划内人口809万人,2013―2015解决新增规划人口1100万人(包括8万人的林场和农场职工饮水安全问题)。现在各个县的“十二五”饮水安全规划已基本结束,很多已经报到省厅,我们即将组织审查。
3、我省饮水安全工作的基本评价
2005年以来,我省共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饮水安全计划960万人,总投资40.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9.6亿元,省级配套 8.8亿元。从全国层面看我省的饮水安全工作,我们认为:
第一、我们的规模化程度在各省中是最高的(除去直辖市);
第二、我们工程质量和标准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我们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有巨大突破,在全国领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供水现在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供水工程对农村水利来讲比较重要的基础建设设施。它从简单提供水资源演变到现在对水量、水质的检查等方面的保障,他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目前大量的供水工程已经正在建设当中,农民也可以用上放心水,这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生活供水现状分析
1、水源受到污染,水质较差
我国农村生活供水水源北方地区多以地下水、南方部分地区则以江河湖泊水为主。中国环境公报1999~2004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情况不容乐观,七大水系除长江和珠江外,其它水系不适宜作生活饮用水源的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占到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污染物主要为耗氧量、氨氮和石油类等;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或面状污染,部分水质指标超标,主要有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等。由于受到污染,目前全国很多农村地区饮用水源水质不合格。以某市为例,该市部分地区氟、砷、溶解性总固体和氨氮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饮用超标水的人数达到30 万。某省农村水质不达标人口672万人,其中氟含量超标约347 万人,砷含量超标7 万人,含盐量超标96 万人,此外还有很多人口的饮用水细菌总数严重超标。
2、集中供水率低下,处理设施简陋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低下,许多地区还是一家一井或是多家一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仅为34%,其中还有相当多的村镇只是建立了供水管网,没有水处理设施。而有水处理工艺的水厂也多以中小规模为主,很多都是单村水厂,处理工艺比较简单,甚至必须进行的消毒处理在农村水厂也很少采用,如某大城市的村镇水厂采取消毒措施的比率不到10%。
二、解决农村供水问题的措施
农村供水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深化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加强水源保护和供水水质保障,构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充分认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阶段性,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长期工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2000-2005年实施的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解决了农村居民“有水喝”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的是“喝安全水”的问题。考虑到新增不安全人口,“十二五”还要解决约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即使在“十二五”规划实施后,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也还需要对已建供水工程进行改造、配套、联网、升级,提高农村供水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我们应充分认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阶段性,不能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更重要的是建一处成一处,长久发挥效益。
2、高度重视县级农村供水规划,优先建设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为工程长效运行创造条件。部分地区县级农村供水总体规划工作仍然薄弱。一是有的地方没有编制全县农村供水总体规划,造成工程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存在,供水水质难以得到保证,工程良性运行也难于实现;有的地方虽然也编制了全县农村供水工程总体规划,但与建设部门、扶贫、卫生等部门的专项规划缺乏衔接。有的水厂就因为村庄搬迁而被迫废弃;还有的工程水源可靠性论证不充分,导致工程建后水源不能保证、工程不能正常运行。农村供水工程规模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应科学制县级农村供水工程总体规划,激励和引导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规模化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结合区域水资源分布特性,通过区域内合理布局供水设施,提高供水系统的运行效率,为农村供水工程长效运行创造条件。
高氟水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建设管理也要高度关注。在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为主有些高氟水一些地区,有的虽然修建了供水工程,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水处理设施,或是虽然上了水处理设备,但管理不善或是运行成本高农民不用,农民饮用的仍是高氟水。这些地区应结合长距离调水工程的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其规划工作尤其重要。此外,从目前的项目实施情况看,高氟水地区在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利用方面严重滞后,亟须水利部组织开展一批成熟技术设备的应用示范并研究解决关键技术和建后管理问题。
3、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中西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东部地区率先推进农村供水现代化。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加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国有农林场、农村学校等饮水不安全问题。东部地区应加快城乡供水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有条件地区推进农村供水现代化。农村供水现代化应具备以下特征:水量有保证;供水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供水生产安全、可靠、高效;工程管理科学;用水户满意。推进农村供水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一是观念的现代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服务意识。二是应注重应用推广节水节能技术、信息技术和成熟先进的水处理技术等全面提升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4、建立和完善农民参与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推进项目决策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传统的农村水利工程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及其水行业等有关部门“自上而下”地进行规划与实施,一些受益社区的参与和投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群众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受益区群众对工程没有拥有感和责任感。在目前我国农村体制面临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立农民参与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新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自愿投入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管理应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应在村级建立和完善农村供水参与式管理机制,给农民用水户协会赋权,创新村级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决策程序,实现决策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吸收农民用水户代表参与,并赋予用水户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级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指导,加大对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能力建设的扶持。
5、加快立法建设,制定和落实优惠扶持政策,为农村供水行业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安全供水立法工作,强调通过立法明确各利益相关方职责。政府部门职能主要是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特别是在饮用水水源分配、水源地保护、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资金扶持等方面提供服务。相比较而言,我国农村供水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建议加快农村供水相关立法工作。关于用电优惠政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于2011年5月27日下发了《关于适当调整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1101号),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目前各地正在制定细则,积极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惠用电政策。截至6月初,全国已有山西、江苏、重庆等20多个省(区、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用电执行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建议开展相关研究,出台工程建设占地、税费等方面优惠政策,为农村供水工程的良性运行营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6、尽快启动农村生活排水工程建设和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供水安全。我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250多万个自然村,居住着2亿多农户。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村水环境状况日益恶化。随着供水条件的改善,由于缺乏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成为影响农村水环境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此外,量大面广的小型供水工程,水源保护措施多数难以落实。有的工程由于水源枯竭和水质变化而导致工程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在抓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应通过开展农村生活排水工程建设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保障农村供水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琦,陶勇. 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与对策[J]. 建设科技. 2009(05)
[2] 张荣,李洪兴,武先锋,樊福成,孙伯寅,王展社,张琦,陶勇.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9(01)
[3] 冷建飞,杜晓荣. 农村饮用水安全应急管理初探[J]. 水利经济. 2009(04)
关键词:安全饮水;存在问题;措施
1柞水县农村饮水安全现状与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柞水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农村原有的已建工程,由于种种原因仓促上马,前期规划考虑不周,缺乏相关资料,对工程规模,供水保证率,管网布置等缺乏论证和方案比较,导致工程建成后遗留较多问题。主要是进村供水管网不配套、不完善,供水设计不能发挥最大效能,有的已解决的饮水安全工程由于水源问题出现反复。
(2)现有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由于立项方式不完善,分类实用性差,存在审计隐患。对于投资额度超出按人均标准核定额度的工程项目,地方面临两难局面,若按照实际情况申报,投资额度过低,无法解决饮水工程项目建设缺口,只能降低工程规模和质量标准,使工程留下后患。反之,扩大受益人口或将项目拆分申报,都要面临审计问题。
(3)运行管理不善,主要表现在小型工程产权界定不清,对于工程建成后的产权归属,国家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工程管理责任主体缺位,许多工程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体制,工程长期效益没有保障。其次,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业务素质较低,不能适应日常的管理维护要求,工程运行仍没有保障。
(4)水源地水污染是造成饮水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工业污水排量增大,加之农村用水量逐步增大,农村生活污水随时排放,水污染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缺乏对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宣传,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呈污染加重的趋势,由此带来的对农村饮水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
(5)农村饮水安全技术落后由于原部分地区属于氟重度超标地区,在已建设(改)供水工程中,处理水源水质措施单一,只采用寻找好水源建设供水工程,而没有采用活性氧化铝降氟和反渗透降氟等措施,在含盐量超过2.50g/L的苦咸水地区,没有采用电渗析和反渗透除盐苦咸水蒸馏淡化棚等措施。
2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措施探讨
2.1注重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为切实解决城乡饮水问题,对农村饮水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编制柞水县饮水安全总体规划和县级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保证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在解决措施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对苦咸水储量丰富的地区,利用投资少、见效快、成本低的苦咸水淡化技术,深受群众欢迎;对深层水含氟量高、浅层水矿化度高的地区实施咸淡混配技术,使水质达到饮用标准;对适宜大规模集中供水的地区采用大型降氟设备,建立新型除氟工艺试点,大力推进集中供水建设。
2.2 优化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
(1)建设联片联村的集中供水工程。联片联村集中供水工程是指解决乡镇居民生活,给两个及两个以上村、乡镇修建的永久性供水工程,山区在以水库为水源的地区,应重点发展集中联片的供水工程,大面积集中供水。
(2)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在条件适合时,将供水区域由城区向乡镇、村组拓展延伸,实现城乡“联网、联供、联营、联管”。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淡化行政区域概念,优先利用水量和水质可靠的水源,建立集约化规模经营的供水体系,建设和完善若干中心水厂,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水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供水的技术和管理优势,解决广大农村供水基础设施薄弱、技术管理水平低、水质不达标的问题。
2.3 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源地保护
在农村应进一步加大《水法》的宣传力度和治理污染力度;对于跨村集中供水工程或一定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要做好水源保护规划,合理划定水源保护范围,挂牌保护,禁止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开展任何污染水源的活动,完善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水源地的卫生环境。
(1)开源节流,多种措施解决水源短缺问题针对原州区年内降水分布不均的现状,兴建塘坝、涝池、井窖、屋面集水等蓄水设施,拦蓄降雨;继续进行封山育林,建设生态涵养水源;运用水价调节机制,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2)加强对人畜饮水工程的维修改造对老化失修、水毁严重的人畜饮水、泉水改造、水窖工程进行维修和改造,以减轻人饮困难和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后出现的牲畜和羊只饮水压力。
(3)加强农村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确保饮水工程运行的可持续性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观念,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市场化管理与受益户参与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提倡节约用水,村村户户装水表,按实际用量计收水费。
(4)加大宣传力度针对部分群众节水意识不强,对水利设施只用不管以及人为破坏比较严重的现象,要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召开听证会、座谈会、张贴标语和印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宣传水法规及节约用水常识,严厉打击偷水、破坏供水工程设施的活动。
(5)采用多种手段,治理水污染问题与相关部门联合采取强制手段督促对于造成清水河严重水污染的淀粉厂等企业进行废水处理,该叫停的叫停,该关闭的关闭;组织社会力量对清水河河道进行垃圾清理,严格限制生活垃圾继续倒入河道;在社区大力提倡卫生厕所的建设,美化环境,净化水源。
2.4 要建立完善的农村饮水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容包括在信息服务方面,及时总结推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经验,提供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服务;在水质检测方面,水利主管部门会同卫生防疫部门建立水质检测体系,健全水质检测制度,对供水工程实行定期水质取样分析,保证供水水质安全。
今年以来,我区按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和“一创四化”工作要求,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工作发展趋势,对全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助推农业农村发展。
创新农业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以稳定党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前提,扎实推进我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第一批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第二批试点已全面展开,确定**、**、山头、城东、城西五个镇(街道)整建制开展第二轮试点,其他镇(街道、开发区)分别确定5个试点村居开展试点,共96个试点村,涉及39230户、耕地60361亩。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目前,全区共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11家、区级32家。
乡村产业园区化。继续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农业“接二连三”的发展理念,促进都市园区农业发展。新申报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3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3个,新增食用菌基地面积1万平方米。今年前三季度新建优质果品基地5000亩,有机富硒食品生产基地达到20万亩,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700人。申请市级以上(含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3家,新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2处,烟花爆竹常年零售网点2处,新建或改造农家店25个。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步伐大大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92%,26个村完成农村中低压电网改造,建设农村放心粮油示范点3个,农村新房建设3000户,农村危房改造150户。全面实施农村环境“五化”工程,城乡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了综合整治,179个村庄达到“五化”标准,4个社区达到“八有”标准,44个村庄完成环境综合整治,村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集中处理率100%,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为95%,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万亩,荒山绿化造林2万亩,路域水系绿化0.15万亩。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8%,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标准60元/月,新建镇村公共电子阅览室15个,布放各类农村银行卡受理终端7906个,新增省级扶贫开发扶助村5个,市级扶贫开发扶助村7个,区级扶贫开发扶助村10个,新建农业机械化示范园2个。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辖9镇6乡,118个行政村,14个居委会。县城距遵义市区74公里,距贵阳200余公里,326国道和204省道交汇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信息文化中心。湄潭是典型的内陆农业县,物产富饶,素有“烟县、酒乡、茶城、粮仓”的美誉,是久负盛名的“黔北小江南”,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绿色生态茶乡。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湄潭县以茶叶、优质米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以“四在农家”、黔北民居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形成了一个加快发展的良好开端。湄潭县委、县政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了“工业强县、城镇带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四大战略以及“文明、高效、开放、平安、清洁、花园”六大湄潭的发展目标。为抓好“四大战略”、“六大湄潭”目标的深入落实,结合对党的十的学习,对如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谈一下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工业化、城镇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湄潭县农业人口多,人均收入不高。如何规划好工业发展的美好蓝图,怎样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是很现实的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被吸收到二、三产业,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农民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带动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加速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而且能够增加财政收入,极大地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城镇是城市联系农村的纽带,是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方针的有效平台。我理解的城镇化就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的载体。目前,湄潭县已逐步建立了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小集镇为补充的城镇化格局。在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同时,应建立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打造各有特色的小城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镇化应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机制,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发挥小城镇建设的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形成城市、集镇、农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
二、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支撑
农业产业化既是改造传统农业、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一个有力抓手。湄潭县没有丰富的地下资源,要想把现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挥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凸显后发优势的有效支撑。经过有益的探索,湄潭县围绕农业优势产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以茶叶、优质米、烤烟、蔬果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从而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和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有效措施
当工业化、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会释放出一些劳动就业人员。到时就需要发展社会化的服务业来接纳这一就业人群。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湄潭县农业人口多,产业发展不很协调,就业压力大,就业难。在工业经济没有真正起步和农业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和提供现代化的社会服务、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湄潭县应依托文化和资源优势,规划和储备好旅游发展项目,努力发展优质、完善的社会服务业,切实提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与工业、城镇、农村共同发展,互为补充。
四、创新机制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强大动力
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推进城乡一体化,最根本的就是要突破原有城乡分隔的体制和影响城乡共同发展的落后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就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学结,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我们要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不仅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机制、工作机制,还要完善土地政策和制度、基础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