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范文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41: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

篇1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1.大学生们容易忽略或很少反省自己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链。即他们往往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

大学生们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怎么对待我自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和别人一样,还是比别人差?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大大影响着其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

2.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

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所以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乃不失为上策。

对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有丰富的人际关系,并在这个世界上帮助与被帮助、同情与被同情、爱与被爱、共享欢乐与承受痛苦。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主动交往的稀少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己的自尊。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主动交往特别是当面临人际危机时,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大学生人际和谐的表现之一是乐于与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则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被人误认为封闭;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为紧张的学习,始终处于疲倦状态,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涨的热情,只要紧张气氛松弛了,他们的热情一般能很快调动起来;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如过去曾赤诚待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学业、情感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

主动而热情地待人心理学家发现,热情是最能打动人、对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质之一。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绪传染给别人。一个面带微笑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接纳。学会愉快地面对生活可以从行动入手,让自己高兴地去做事,以微笑去待人要热情待人还须从心里对他感兴趣,真心喜欢他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4.建立自我暗示消除不良自我意象

运用积极暗示能够减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经常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受欢迎的人!”除言语暗示外,还可运用形象暗示。在头脑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良好的交际者,直到这种形象在头脑中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出来并根深蒂固。这就是西方心理学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个人都看成重要人物自尊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这是许多人最强烈的心理欲求。我们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这一点,才能对应自如。的确,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当我们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时,也应将心比心把别人也看成重要的。据此,在交往中,我们应注意:(1)让他人保住面子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通过挑别人的毛病和漏洞来显示自己的聪明,那将是最愚蠢的,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人人都有毛病和缺点,所以找起来并不难。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这是许多人所反感的,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自尊。(2)不要试图通过争论使人发生改变同学之间常常争论,若是为探讨问题,这是有益的,但试图以此改变对方,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种观点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当你反驳他的观点时,便或轻或重地对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胁。所以争论双方很难单纯地就问题展开争论,其间往往渗入了保卫尊严的情感。这种情感促使双方把争论的胜负而不是解决问题看成最重要的。所以赢的一方常常难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这看成是自己尊严的胜利,自己有能力的明证。而输的一方则会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他对胜方很难不产生怨恨。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争论到最后会演变成为人身攻击,或变成了仅仅比嗓门高低的游戏。所以争论对人际交往常常是一种干扰因素。

5.主动发现和赞赏别人的优点

每个人都有其不足,每个人也都有其所长。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要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最有效的赞赏是赞扬他人身上那些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长处和优点。如果你赞赏一个领导能力强,他也会高兴,但若是赞赏他有风度或是很会教育子女,他一定会更高兴。如果你赞赏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她对这一点很自信;如果你说她性格很好或聪明,她可能会更为高兴。

参考文献:

篇2

人际交往心理学目前已经告一段落,自从学了这一门课以后,感觉获得了不少有意义的知识。现就这些知识谈谈我的看法。

在还没有接触这一门课的时候,我对于人际交往的认识还是非常简单的,认为和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的日常交谈就是人际交往了。但是自从学习了人际交往心理学之后,我发现这真的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可以说他是最复杂也是最有用的一门学科。下可以改变人们对一个人的看法,把人人疏远的人转变为人见人爱的好人;上可以在交际圈里游刃有余,将成功的道路铺得更加平坦。

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孟子荀子告子世硕就有着对人性的不同看法,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可以说也是人际交往心理学的起源。人际交往实际上是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和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而人际关系则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必定在情感上产生的一定的结果与积淀。

原先我在日常生活中认为如果两个人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执,那么这两个人是无法进行沟通的。可是在学习了人际交往心理学之后,我了解到不同的意见之间的争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但是具体沟通是否完整还是要看传递的信息是否被接受和理解。我也学习到了言语沟通的艺术,比如从各个方面与角度寻找话题,直接进行提问,鼓励对方说下去等等。我也学习到了倾听的艺术。倾听是我们后天学习到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听只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与生俱来的能力的展示,而倾听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用心去接受和体会的美妙能力。什么是倾听的艺术?理论上来说是全神贯注地听别人说话,边听边概括要点,鼓励对方把话说下去,善于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但是要做到极致还是需要不断地练习。

篇3

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升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的优势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运用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依据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心身统一、社会影响、认知评价、主动调节、情绪作用、个性特征等基本观点,在帮助医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工作,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二)《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范围广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它涉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与保健、咨询等更全面、更有效的方式、途径与机制,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经过学习,医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各种方法应用到自我心理调节与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医学生适应能力不强

医学生从学校毕业迈入社会,学习、工作、社会、生活的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从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调整。但是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快节奏步伐,要求医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部分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养成的依赖性,致使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医患关系上,一些学生与病人交往沟通能力不足,处于被动地位,治疗效果不佳,遭到病人投诉。

(二)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过去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医学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往往根据自身的认知来认识他人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对社会的认知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用自己的意志去想、去做事情时,在人际适应之中就会出现一些偏见,影响了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准确性,阻滞他们与同事、病人的沟通。

(三)情绪情感负面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与情感起着十分的作用,他们是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的渠道互相传递交际的信息,达到互相了解、彼此共鸣的目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消极的情绪情感则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往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若医学生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情感,消极的情绪情感能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卑、嫉妒、冷漠、愤怒、恐惧等,进一步加深负性情绪情感,便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社会、教育体制造成能力培养的欠缺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课程,忙于各种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集体意识的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缺乏积极主动性。许多医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很优秀,但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不能自我调节,同时在遇到学习或生活困难时无法得到来自朋友的支持,这样使得他们陷入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状态,对人际交往丧失信心,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结合调查结果设计针对性授课方案

要在课程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首先必须了解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前可以先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案,即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讲授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1.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它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医学生社会认知的准确性引导,减少产生寂寞、压抑、焦虑、生理疾病等消极面体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2.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情绪情感调控能力。情绪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认识活动受情绪情感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情感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人们的活动,消蚀人们的活力,甚至引起错误的行为。因此,善于调控情绪情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认识情绪情感的本质、表现和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状况,学会调控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意志能力。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医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总有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耐挫折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意志的特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的表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学会承受压力,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培养自己的耐挫力。

4.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健康人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人格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明确人格是个体本质属性的体现,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它包含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人格特征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依据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5.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医学生正是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各项生理功能日渐成熟,心理能力逐步发展,自我意识迅猛增长,成人感和独立感、自尊心与自信越来越强,期望个人的见解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医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社会交往甚至形成社交障碍,为此而感到苦闷、自卑,以至于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青年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奋斗目标;同时应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心理应激,了解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应激源,正确理解应激反应,采取正确有效应对策略,能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修正期望目标,学会寻求社会支持,改变认知和行为,保持心理平衡,拥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篇4

根据对我校学生“学习观”“恋爱观”“择业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及问题:

1.他们大多重视高考,重视考试,但又十分紧张考试,害怕考试,最终导致两极分化。一部分因过度紧张,压力过大而成绩一落再落;另一部分则破罐破摔,得过且过,甚至完全放弃。

2.他们大多渴望早恋,又害怕早恋,不能以良好健康的心态去对待“早恋”。

3.他们大多“金钱观”占据上风,“择业观”有所偏颇,“人生价值观”不够正确,不明白活着的真正意义,不清楚到底该追求什么,人生定位十分迷茫。

这些现象及心理对他们整个学习过程及人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当然,我们同时还发现了在其他学生身上却存在着较好的现象,对他们的情况及心理,我们也进行了总结:

1.他们大多成绩较好,而且十分稳定。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学习、成绩和高考,既足够的重视,又不过度看重。

2.他们大多有着正确的“恋爱观”,明白自己的重任,一心扑在学习上,心无旁骛。

3.他们有着正确的“金钱观”,能够理性消费;能够适度并有原则的结交朋友;他们尊敬师长,尊敬父母,很少顶撞长辈;他们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有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人生规划。

通过以上两类学生的对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1.健康良好的“学习观”有利于他们成绩的稳定,学习的提升。

2.健康良好的“恋爱观”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早恋”,躲开“青春炸弹”,顺利完成学业。

3.健康良好的“金钱观”“交友观”“人生价值观”有利于他们人生的定位,价值的实现。

那么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帮助在这些心理方面不够好的同学加以改变,让他们努力向健康正常上靠近,以利于自己的学业、就业和今后的人生。具体我们制定了以下措施和方案:

一、学习方面

作为高中生,必然会把高考作为头等大事,这本无可非议,但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却又“火上浇油”,给他们带来更多更大的压力。所以,我们有以下建议和方法:

1.我们希望国家方面能够逐渐淡化、分流高考,不要再制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紧张气氛。

2.对压力过大、过于看重考试的同学实施减压。告诉他们人生不是短跑赛而是马拉松;高考不是结束而是人生的开始;人生的成功是长期努力慢慢积累的结果。

3.对学习没有动力、厌学情绪严重的同学则要采取加压的方式。要告诉他们:你可能认为学习很艰难,很痛苦,很没劲,但是人生中又有哪些事情是简单易做的呢?

4.针对不同的同学选取不同的文章、书籍、影片来让他们阅读观看,让别人的故事、讲述、道理、情感来打动他们,进而影响他们、改变他们。

二、早恋方向

1.教师面对面谈心。对于深陷早恋、有早恋苗头、对早恋有疑惑的同学,一定要单独谈心,确保对他们隐私的保护。

2.在班级开展以“早恋的利与弊”为话题的辩论赛,引导学生远离不正常心理行为。

3.选取相关的文章、书籍、影片来让他们阅读、观看。

选取这类文章、书籍、影片时教师要特别谨慎,因为有一些书籍、影片可能更多地出于商业考虑,专用爱情情节来吸引人的眼球,不但对青少年起不到正面教育作用,可能反而会起坏作用,所以我们自己先认真阅读、观看这些书籍和电影,进行筛选。

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

1.组织学生举行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话题的演讲赛。

经过大约一周的准备,演讲赛如期举行。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气宇轩昂,好像自己也成了英雄。具体心目中的英雄真是千奇百怪:有古代,有现代,有外国的,还有“感动中国”中的一些人物以及当代的一些影星、歌星等。他们的稿子大多主题鲜明、人物突出、文采优美,他们的演讲大多声音洪亮、情绪饱满激昂,他们的肢体动作还自然娴熟、引人注目……场上挥洒自如、气势蓬勃,场下掌声雷动、欢呼成片。更重要的是他们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对人及人生、人的价值及追求的理解让我们热泪盈眶,深感欣慰。

2.教师选取几篇典型的文章在班级诵读,读完后针对文章中涉及的“金钱观”“交友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主人公行为的对错,提出自己本人在这些方面拥有的疑惑。这是在举行了演讲赛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升级训练,主要为了考察他们对人生的认识是仅流于表面,是一时的;还是扎根内心,是永久的。

3.推荐相关文章、书籍供学生阅读,相关影片及视频供学生观看。

对于所阅读的书籍及观看的影片,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观后感,并通过我们的批阅来感受学生的认识及心理发生的细微变化,及时捕捉这些变化,对好的现象加以鼓励,对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时引导及规劝。

4.春节假期期间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放假回家对自己周围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尤其是同龄人做一个采访。他们大多都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并自觉地写下了心得感受,另外,也能从那些人身上进一步认识到了生活的不易和辛酸,认识到了学习及知识的重要性。进而震撼了他们的心灵,改变了他们的心理,也更明白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和追求。

5.了解“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事件”及观看“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视频”,发起了“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大讨论,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所做的各项工作虽说有困难、有障碍,但是看着学生们一个个脸上绽放的笑容,一个个精神抖擞、阳光开朗的样子,感受着他们的心里、心态、认识尤其是行为举止上的巨大进步,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篇5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社交关系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概念

人际交往的概念: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特点及出现的原因

1.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在与别人交往时,习惯于“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的处境和利益。

从我们调查的数据看出,男生和女生都认为最容易引起宿舍矛盾的原因是个人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说明不为他人着想,只考虑一己私利的人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自我封闭型。如今,有些大学生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从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他人的评价是非常在乎的,但还是有很少一部分的学生几乎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想法,不为他人考虑,久而久之,别人就会和他们疏远,形成无法逾越的交流鸿沟,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的改善。

(3)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都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

(4)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为,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别人缺乏信任。在我们大学生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提防。大学生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优越感便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后,有的学生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的地位,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2.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出现的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拜金主义思想逐渐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的大学生以求财的目的与他人结交,这种裸的金钱关系并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一旦这些利益关系瓦解,这种虚伪的人际关系也会立即崩溃。

(2)素质教育的匮乏。我国目前的教育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是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我们建议学校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和渗透性,从日常生活中、细枝末节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严重问题,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3)家庭教育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正地学会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方法。

三、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1.从自身出发,注重人际交往技巧

(1)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因此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的个性培养,不断拓展自己的内涵,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2)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大学生要从反省自我开端,从具体行动起步,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有人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2.从外部环境出发,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

(1)社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也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逐渐养成社会功利心理,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对此,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力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端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大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更乐意与他人积极沟通,及时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和问题,改善自身人际关系。

(2)家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尤为重要。首先,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家长要摒弃溺爱孩子的教育观,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再者,在如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和平年代,家长应适当创设一些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处理、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

(3)学校:加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素质教育在大学生间已经普及,但是并未能深入改善大学生夫人心理状态。因此,学校应加强素质教育,从心理上改变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重视和信心。

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向大学生系统传授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知识,让学生明确影响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明确交往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等多种认知偏差,帮助学生消除一些非理性的交往观念,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除此之外,学校还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组织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团队、勤工俭学等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各种社团、科技活动、协会等实践活动;并且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解开交往症结。

四、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意义

此课题研究对于大学生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交际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找更加合理积极且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1.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专家丁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学生恶性报复事件,无一不让我们感到触目惊心,例如: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令各大学的学生感到震惊和惶恐;多年前清华铊中毒事件,那名受害的女大学生成了一名智障人士,令人惋惜遗憾;南京某大学生捅死室友事件,令人心寒。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大学生正常、舒心、充实的校园集体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的有利因素。

2.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确立自我价值感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当自我价值得到确立时,人在主观上就会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自我价值感。人的自我价值感一旦得到确立,生活就会富有意义,使人充满生活的热情。一个人必须不断地通过社会比较获得充分信息,使自己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才能保持其稳定的自我价值评判。

3.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化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个人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据我们调查,许多大学生都喜欢独自完成任务,并不喜欢集体合作,总是认为自己独自完成更有效率,实际上却适得其反,并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所以,团队意识十分重要。人际交往就是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最佳途径,能帮助大学生在大学氛围中逐渐提高在集体中的处事能力,为走向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P129~141

[2] 罗增强.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艺术,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2月,Vol 18

[3] 王晓红.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3 期,2003年9 月,P65~67

[4] 唐超琼.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及应对办法,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Vol 19

篇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求学、择业、工作、职业发展以及婚恋等方面所面对的人际关系也越来越纷繁复杂,难以处理。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4日,著名医学心理学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汪勇通过公益讲座建议市民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用自我调适的方法,来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该怎么处理呢?”“怎样在第一面时给人留下好印象?”汪勇教授的讲座刚一开讲,就有听众不断提问。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汪勇教授建议,主要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运用好心理调适。心理调适需要维持心理平衡,可以通过心理与身体上的调适获得,如心胸宽广、遇事想得开、倾诉和运动等。

二、处理好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例如相同的价值观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自私、不诚实则可能会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

三、掌握好人际交往的艺术。在日常交往当中学会多尊重别人、谅解他人,不卑不亢的态度、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处理事情留有余地等,都可以为你赢得融洽的人际关系。

四、学会化解矛盾。如顾全大局、注重礼仪、让人三分、允许别人有不同意见、灵活应变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事业的成功以及身心的健康。..学点心理学可改善人际关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篇7

1.人际关系障碍

1.1构建人际关系障碍防范干预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逐渐加快,许多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长期处于高紧张、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之中,人们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不良的人际关系所导致的问题越来越多。在学校、职场、日常邻里生活中,由人际关系不良所导致的社会心理问题轻者可引起交往困难,重者可造成社交恐惧症或抑郁症,甚至是极端暴力行为和自伤自杀。例如,我们不乏发现学校中有同学会因为不善处理同学间的关系而导致人际关系僵化,甚至无法完成学业;也有人会因无法适应职场新的人际关系而无法正常工作;而邻里或公共关系的不善也会引起人际关系恶劣,甚至是举刀相向。

总之,种种由于人际关系不良而导致的心理问题或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一般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个体正常的社会功能,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积极构建关于人际关系障碍的防范干预体系势在必行。

1.2常见人际关系障碍

主要有自我中心、自卑羞怯、嫉妒敌对以及孤僻,长期以往还会导致社交恐惧症和抑郁症,甚至是自伤。其中,自我中心者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自卑是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某些缺陷或欠佳而轻视自己,自卑感容易使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的正常发挥。[1]羞怯的人在交往中容易被动和采取回避态度。具有嫉妒、敌对心理的人易采取偏激的报复行为,甚至导致极端暴力行为。而孤僻的人经常认为无人可以理解自己,自己无法融入任何团体之中。

2.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不仅关注现在的被意识到的心理问题,而且对于潜在的、表面上看似正常,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问题的现象也极为关注,重视预防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的发生。[2]临床心理学具有临床教育性、治疗操作性和公共服务性,这使得其对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应当处于一线位置。因此,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来构建人际关系障碍的防范干预模式,可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预防、干预和控制人际关系心理危机的发生和解决。

二.临床心理学对人际关系障碍的防范干预模式

罗伯茨曾提出相关的现代三级预防策略:[3]一级预防,即事先有目的地策划一些项目和活动来预防某些危机的发生;二级预防,即设计某些策略,尽量对危机进行早期干预以预防问题发展的更为严重;三级预防,即综合采用危机干预策略来控制危机的扩大。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人际关系障碍的防范干预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预防体系,危机干预体系,发展性干预体系。

1.预防体系

临床心理学通常获取的是心理层面的信息,而非行为上的信息,且心理是先于行为的,因此临床心理学可在危机源上控制问题的发生。预防性干预重视事前预防,重视教育与辅导,其基本目标在于防患于未然,把有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4]在预防体系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临床心理学的临床教育性和公共服务性,真正做到对人际关系障碍的早发现,早教育,早引导和早治疗。

1.1专业的临床心理工作人员和咨询机构

拥有专业的临床心理工作人员对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控制都是很重要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问题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更加准确地评估和解决问题。

人际交往中的许多问题是不明显的,甚至是潜伏隐藏的,如一个怯于社交的学生很可能会与舍友不太热情,长期以往可能导致社交恐怖或其他问题,而这些在初期和生活中是不易被发现或重视的。这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控制危机源。在学校、公司以及社区等可以培训或招募专门或兼职的临床心理工作人员,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能对潜在的、已存在的人际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

1.2建立心理档案,完善人际关系的评估系统

临床心理学具有贴近社会现实的特性,这决定了它具有信息搜集的功能,其功能主要体现在:[5]①搜集信息的渠道广泛②搜集信息的时效可靠③搜集信息的准确性强。因此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测验、学校或社会心理机构的普查数据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状况进行记录总结,建立心理档案,从而可以更好地提供心理服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常识。

学校、公司、社区等要对其人员进行及时的关注和了解,建立心理档案,充分利用心理或服务机构,全方位了解其基本的人际状况,及时发现其潜藏或表现出来的问题。例如对于学生的人际问题,不仅要咨询老师进行关注,辅导员、班干部、舍长以及宿舍成员也要积极参与帮助解决。

1.3组织和宣传相关的知识讲座,发挥团体心理活动的优势

宣传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相关的技巧和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应对不同场合、不同人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交能力,并促进人们的主动求助。而团体心理活动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通过相互影响,使他们在营造和体验团体凝聚力的同时,获得自身的成长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提高。

一方面,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专家讲座,请专业的临床心理工作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宣讲,还可利用宣传栏、宣传册等进行技巧性的指导,建立健全心理防御和调适系统,使人们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我压弹性和应对能力。由于临床实例比较具有说服性,可以结合临床心理的具体案例,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人际障碍的危害性。

另一方面,定期举办团体心理活动,可以改善人际交往中的焦虑、敏感、多疑和敌对问题, 对提高人际信任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人们还可以将学到的社交技巧进行实际运用。

2.危机干预体系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咨询,以帮助平衡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冲突行为,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在危机干预中,对于人际关系障碍者,要充分发挥临床心理学的治疗操作性,要切实确保个体的安全和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以使个体能够恢复正常的社会心理功能。

2.1建立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人是社会性的,他人的积极关注和支持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焦虑自卑感。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家庭、学校、单位以及社区组织等,而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广泛性使得其支持系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对于社交障碍者要给与充分的支持和关注,使得他们明白人与人的交往并不可怕,自己不是孤独的,他们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2.2广泛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

要充分利用临床心理咨询的临床态度,直接面对当事人,广泛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

2.2.1主要的咨询技术

一方面,可采用认知干预改变当事人的不合理信念。对于求助者进行必要的认知矫正训练,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自卑羞怯、抑郁、恐惧等心理是没有必要的,了解到自负心理的不堪一击性,能够运用合理的方式解决与他人的冲突。

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行为干预。行为干预可以简单有效的应对恐惧、焦虑情绪,让求助者学会合理的社交技巧,并真正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如针对社交恐怖症,可以采取系统脱敏疗法,逐步缓解求助者的恐怖情绪,促使其能够与人良好交往。

2.2.2 临床咨询中的注意事项

由于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障碍的多发性、敏感性、特殊性,在临床咨询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咨询和心理热线的运用。人际关系障碍者很大一部分表现为害羞、自卑、孤僻、抑郁,这种个性因素使得他们很难与咨询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而网络咨询和心理热线的设置为这些人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解决途径,它还可以在问题的初期安抚住当事人,缓解症状。

第二,对于人际心理问题的评估要有足够的准确性和细致性,使用较精确的心理测验,全方位进行分析, 切忌武断。

第三,要确保求助者的安全。由于人际关系障碍者的敏感性,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时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灵活运用技巧,充分照顾其情绪和行为倾向。

第四,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咨询时,要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对求助者的支持作用,将个体置于团体中进行缓解和恢复。

三.总结

人际关系障碍的多发性、易发性和初期隐蔽性使得我们必须对其加以重视和防范,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缓解和解决人际问题的发生。临床心理学由于其学科的临床教育性、治疗操作性和公共服务性,对于人际关系障碍可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从而能够更好地预防、干预和控制人际关系心理危机的发生和解决。其防范干预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预防体系,危机干预体系和发展性干预体系。

当然,从根本上预防人际心理问题的发生,还要依靠整个社会的支持、政治经济与文化等社会关系的协调运作。而临床心理学对人际关系障碍的防范干预还要与学校、用人单位、社区等整个社会的配合协调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华峰,鲍丙刚.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原因及对策浅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B.E.Gilliland,R.K.James.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M].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2007.787-788

[4]段鑫星,程婧.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篇8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和思考

 

1.大学生人际交往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作为完整的社会个体,需要具有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包括校内与教职员工,同学间的交往关系和校外与社会成员、群体间的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85%靠人际交往和相互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爱与归属的需要,纳入其需要层次理论并放在重要位置,突显的便是人际交往与和谐的关系。2008年,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在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做了1500份问卷调查,显示出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代亚洲成功学权威陈安之的成功公式“成功=知识(30%)+人脉(70%)”中,人际关系(即人脉)也占了70%。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2.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现状

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策略和思考,喜欢接触新的事物,孤独,脆弱,竞争,烦恼,奋争,责任似乎成了90后大学生的代言词,他们思维独立自信,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经济独立意识差,心理抗挫能力弱;他们运用网络沟通信息,但是内心较为空虚。他们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渴望通过人际交往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但一些大学生并不擅长与人交往,甚至因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心理扭曲,继而引发严重行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如一些报道指出的那样,近年来大学生因不会人际交往和沟通导致心理问题,进而走向自杀的人数逐年上升,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犯罪现象也逐年增加。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一项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对找工作有特别的帮助;有高达34.8%的人通过择业,感到人际交往能力是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上述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将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作为90后大学生的必修课势在必行!

3.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控制他人的愿望、讨好与敬畏心理,反抗与嫉妒心理、怀有偏见、过分自卑、过分期待、性情孤僻、敌对与猜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还包括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等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另外,应试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高校管理上的疏忽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1)正确认识自己策略和思考,改善不足

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的大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基本的人际交往(基本的社交礼仪等)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缺失。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多处于学生的交际范围之内,与社会上其他人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当代的他们并没有完全的认识自己,或者说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点但是并不改正。他们过分自信,总觉得自己想法多,理想大,孤傲、自尊心强,不愿意去理解接受别人。有些人的想法过于偏激,缺乏坦诚,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够做到取长补短。而且网络化程度的加强也影响着他们,虚拟世界中的交际也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种网络化的交流为大学生现实生活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竖了一道无形的屏障。网络一定程度上让他们规避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过于扩大了自己的优点,缺点却被忽视了。所以,不管作为学校还是家长都应鼓励他们多在现实世界中交流,让其在现实交流中去更多的认识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只有摆正了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积极给予,用真诚、坦诚和赤诚之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适当的人际交往策略去处理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他们处在信息交通发达的时代,网络、电视等便捷的信息接收渠道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关心国家政治,经济,想法颇多,但是部分与现实差距相当大。作为教育者应该努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抓住现在,更好的把握将来。要在大学阶段策略和思考,自由时间更多的时间里去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不管是专业素养还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建立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充分的自信,愿意主动与人交流。如果把人际交往比喻为运动的齿轮,那么良好人文素养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剂。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多的懂得宽容、理解,懂得去付出,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他们去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散发更多的人格魅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成功率和吸引力!

(3)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视度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人际交往,不仅需要学生本人的重视,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早已不容忽视,可是现在社会对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的重视度并不是很高,多数学生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建立人际关系,他们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教育,不能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林林总总的问题。作为高校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要努力培养好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他们事业的成功率,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良好心态的建立和压力的舒缓。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并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了解人际关系处理方法。作为学生要把人际关系作为大学里的必修课,主动去了解、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有目的的去培养自己人际关系素质,敞开心扉,取长补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挥己长,用人格魅力吸引别人策略和思考,从而能更好的建立起牢靠的人际关系网。作为家庭,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也应该担起大学生人及往的重要角色,有目的的去培养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懂得牺牲的品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也应该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交往氛围,让真诚、互助、友爱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总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时代性,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展望未来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将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采用更先进的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对策[EB/OL].(2008-12-22).百度网.

[2]陈龙图.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策略探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

[3]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

[4]安洪鹏.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调查[J]. 法制与社会,2009,3.

[5]莫兴文.浅谈人际关系的建立[J]. 科技信息,2007,11.

[6]钟维悦.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J].中国商界,2010,7.

[7]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

[8]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机械出版社,2004.

[9]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教书育人,2007.

[10]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J]. 广州大学学报,2004,4.

[11]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 重庆出版社,1989.

[12]卜长莉.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J]. 学习与探索,2005,6.

[13]樊富抿,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4]王宏维.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人际和谐关系[J]. 广东社会科学,2003,6.

[15]张林英,姜雪丽.论人际和谐与人际关系道德[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6]全国十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篇9

[关键词]学生;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83-01

如何使学生会与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增强自信,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使其交际能力得以形成呢?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人际交往概述

所谓人际交往通俗地说,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往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总是难免与人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离开他人,离开了社会、群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世的。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对于“人际交往”都并不陌生,但是,当社会心理学家对于这种社会生活现象进行研究的时候,已经给“人际交往”这一概念赋予了丰富的心理学的内涵。社会心理学中所使用的“人际交往”,一般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情感的联系过程。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它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种实际活动。比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以及团体与团体之间,都是通过这样的活动。从而使自己的种种社会性需要得以满足的。

二、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人类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才得以实现,人际交往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从菜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直接影响、推进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信息化的社会发展中,伴随着人际交往形式的多样化,人际交往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爱情等,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既无法取得成功,也不会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的健康。对于学生来说,面对当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对人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他们的综合素质己成为众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关注的焦点,而在综合素质里面,最重要的当属学生的交际能力了。即使是在学校里面,人际交往能力也一样重要,它是形成和塑造自身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

三、树立形象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注意自身的语言美、行为美,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约束学生。处理问题讲究方式方法,学生自信的品质是在被信任被尊重的氛围当中培养起来的,教师必须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人热情、宽容、有礼貌,能倾听学生的心声,不能讽刺、挖苦后进生,不能自私、偏执,不发脾气,保持愉悦的心境参与学生的学习。

四、指导学法

交际要想取得成功,就得学会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交往的方法首先是语言交流,即掌握与人交流时说话的语气、音量、内容等方面的技巧。教师应教给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请,对不起,再见”等。要想争取对方了解你,信任你,尊重对方是交往的切入点。此外说话内容要简洁,语气音量也应让对方感到亲切,乐意接受。其次是非语言交流,即身体信号,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动作等。非语言的表达方式能更有效地反映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充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交往达到预想的效果。

五、加强实践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方法后,教师应课内外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自信、自强是创造性学生具备的必要心理素质,教师课前准备就必须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核心,以自学为基础,以整体素质的发展为取向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往,在交往中学会有序、有理有情、有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特别注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激活学生的动作、语言,使之把情隐含于语言、动作表达中,做到情真意切,逐步提高交际水平。课外,教师可组织一些活动,提供运用交往技巧的机会,强化训练,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掌握交往方式,如做游戏就是学生熟悉喜爱的一种合性很强的活动形式,通过做游戏,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别人或让别人理解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相处、交往,感受其中的乐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信心,使学生交际能力得以逐渐形成。

六、调动积极因素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人友好交往,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的快乐。但正确与人交往不是一二次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当加以点拨启发,如下课时,几名学生在做游戏,有一名学生上前抢过沙包就玩,引起几位同学的不满。教师发现后,抓住这名学生也想一起玩游戏的心理特点,及时指出他的优点和缺点,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其他同学乐意和他一起玩,并让他试做一次,使他尝到友好交往的乐趣,掌握正确与人交往的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主动交往,善于交流,形成健康的个性,从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永大,交际法在中国需要“急诊”[J],中国教师,2006,33-35期

篇10

[关键词]人际交往 人际吸引水平增减原则 喜欢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90-01

由人组成的社会其实是最复杂的团体,但是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免不了要与其他人发生交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些人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有些人却轻轻松松与其他人交好,甚至比那些更加真心付出努力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接受和认同,得到更高的评价。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原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是需要技巧的,这并不是说与交往的对象耍心机,那是虚伪,技巧是在真心的基础上,让彼此的关系更加和谐,取得更好的效果,技巧离开了真心是无效的,是不长久的。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但是,我们通常说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进行接触、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认知、情感、行为起调节作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还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使我们的身心保持健康。

狭义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既然是一种心理的关系,那么它就会受到一些不好控制或者是人们难以意识到的心理倾向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则有: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情景控制原则等。我们只有认识到并遵守这些原则,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人际交往是双向的,我们交往的对象也要遵循这些原则。

首先介绍一下这一原则,只有了解了这一结论的实验背景、具体情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原则。

这是从阿伦森和林德的著名实验——“让别人听到你的评价”中得出的结论。实验分为四组,具体有四种情景:1.肯定——让第一组被试始终得到好的评价:假被试从一开始就用欣赏的语气说他们如何如何好,他如何如何喜欢他们;2.否定——对于第二组被试,假被试从开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3.提高——对第三组,前几次评价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4.降低——对第四组,前几次评价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假被试是研究者的助手,让被试听到对他的评价,但是却让他们以为研究者不想让他们听到评价。)然后,研究者向被试询问其对假被试的喜欢程度,结果显示:第三组程度最高,其次是第一组,然后是第二组,最低的是第四组。

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点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提高组的被试对假被试的喜欢程度高于肯定组的被试,这是为什么呢?肯定组的被试一直受到肯定,一直被喜欢,但是提高组的是由原来的否定逐渐变成肯定,喜欢。这时候,提高组的被试能够感受到别人对他的态度的改变,而且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能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是越来越喜欢的;而肯定组的被试则感受不到别人的喜欢,尽管一开始能够感觉到,但是,时间久了,这种感觉就被忽视了。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只是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与性质。

这一原则对我的影响和启发。

学习了这个原则终于解决了我的一大疑惑,也为我以后与他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大学里,我们最主要的一个生活圈子就是宿舍,因此,处理好与宿舍同学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宿舍有一个姐妹,由于家里对她保护得太多,以至于很多常识性的知识、人情世故都不懂。我们了解后就对她特别的照顾,什么事都替她操心,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提点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无意中知道了一些她的想法:她说,我们没有像她关注我们那样关注她,不重视他。但是别的同学偶然的一次对她好,她就记在了心上,而我们每天的,点点滴滴的好她却感受不到,或者说是忽略了。

我们都很无语,也很纳闷,她怎么就看不到我们对她的好呢?直到学了这一原则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我们一开始就对她太好了,她没有感觉到我们对她的好有增加,尽管总量很多。“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后来我们就决定,以后不再管这么多,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对她的关心减少了,我们会和她进行更多的交流。阿伦森还幽默地称这条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为“对婚姻不忠定律”;意指从陌生人处所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

从对待室友的这一事件上让我学到,凡事不能一下子对别人太好,循序渐进的方式肯定会使我们更受喜欢。反过来,也提醒我,要尽可能减少这一心理倾向对我的影响,不要忽略了别人对我的好。“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学的知识与生活并不是分离的,只要我们用心感受,总会发现那个结合点,让我们学到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生活。

【参考文献】

[1]佐斌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11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第一印象;角色意识;交往心态;情绪控制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情感、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学生面前展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按照自己的动机、价值观念去感知对方,同时也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驾驭好一堂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不只是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动因,协调师生关系,形成默契;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课堂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通过人际认知和情感体验实现教师对学生情绪的控制和注意水平调控的过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所谓第一印象,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对方的仪表、言谈、举止等表面层次的认知而形成的人际印象。心理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会影响人们继续交往的意愿。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特定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和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教授这门课的教师的形象、气质及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哪门课,往往是从喜欢教师开始。因此,给学生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行为美,即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热情而富有责任心的情感,让每一个学生在同教师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师的热情、真诚和爱,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舒适和满足。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既和蔼可亲,又严肃认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信任感。有了这种信任感,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自身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实这种人格魅力是源于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并能针对其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在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中,应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印象:教师是真诚的,而且也是可以信赖的,我们的合作会很愉快。

其次,要形象美,即注意身体语言。教态是身体语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第一印象最直接的表象。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形体姿态和风度。为人师表,优雅的举止常常令人羡慕、赞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态会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得体,就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教师用典型直观的手势辅助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外,眼神作为一种特殊的体态语言,能折射出语言难以表达的含义,教师善于运用眼神,也会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发挥微妙的作用:用温和亲切的眼神关照全体学生,用热情鼓励的眼神给胆怯者以勇气和力量,用微笑钦佩的目光给成功者以赞许和激励,用朦胧疑惑的目光暗示发言有偏颇的学生及时补充纠偏。教师对那些开小差或违纪的学生则应用严厉而坦诚的眼神及时提醒,眼神运用得当,将取得语言未能达到的效果,让学生感到教师即是亲切的,又是严肃的,既是真诚的,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可见,用好身体语言,不仅可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也可使课堂教学显得既直观形象,又活泼生动。

再次,要语言美,即展现语言魅力。语言的魅力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展示个人魅力、给人留下美好第一印象的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交流思想、传授知识最有力的工具,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是一种在规范性、科学性、感染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审美化语言。优秀的教师十分明了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的重要而注意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通过含蓄幽默、声情并茂的讲解,启发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艺术境界,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教师的钦佩之情。

增强角色意识,调整交往心态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是通过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一定的社会角色来实现的。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是随交往对象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要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就必须随交往对象的改变和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要及时地撤出与双方关系不相称的角色,而进入与双方关系相协调的角色。不然,就会形成人际障碍。师生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课堂教学是特定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这个角色在学生的期望中应该是学识渊博、条理分明、表达清楚、深入浅出、谈吐文雅、举止得体大方的学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便会使学生产生“他(她)不像个教师”的感觉。学生的这种感觉会在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交往中形成障碍。因此,教师应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

此外,根据心理学理论,在人际交往中,个人的心态也是直接影响交往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人际交往心态即人们在交往中的不同心理状态,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也受交往情境的影响。

一个人的个性中某种心态占优势,便会在交往中经常表现出来,交往时的具体情境也会对交往产生心理影响。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交往双方的角色虽然是固定的,但角色所表现出的交往心态却各不相同。学生的交往心态表现在对教师是否认同,是否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情绪是否高涨等。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能求全责备,而是需要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加以积极引导。因为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运用语言、表情实现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情感的因素发挥很大的作用,而教师的心态是情感的表现方式,会对学生的态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表现出三种比较典型的心态,即家长型心态、成人型心态和儿童型心态。顾名思义,家长型心态的特征是权威感、优越感和关切心,通常表现为统治的、命令的、训斥的权威特征。在一定的情境下也会表现为关怀和怜悯行为。成人型心态是以思考和理智为特征,在交往中,接人待物,符合情境,尊重对方,讲起话来不强加于人,给对方留有余地。儿童型心态以情绪和服从为特征,其交往行为表现出感情用事、容易冲动,遇事缺乏主见、顺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同时也是很脆弱的。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应视学生具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把握好交往时的心态,不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以成人型心态面对全体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宽容,多一分理解和关爱。

面对不同的学生,有时候你是慈母,有时候你是严师,而有时候你又是朋友,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改变了,而是在面对不同交往对象时调整交往的心态罢了,因为很多人际冲突是由于交往双方的心态不平衡而造成的。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引导学生改变态度,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愉快而融洽的人际氛围和课堂教学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心态是不平衡的,教师往往带有家长型心态,而学生则被视为是儿童型心态,这是需要纠正的。

整合课堂情绪,提高注意水平

(一)整合学生的课堂情绪

心理学认为,情绪取决于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评价和认知,并决定着所采取的行为。有情绪、情感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而愉快、焦虑、好奇和兴趣是课堂中主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整合,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适宜的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愉快根据心理学理论,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幸福的主要因素。在愉快情绪下学习效果明显比悲伤情绪下好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体现“愉快教育”的理念,但也要注意控制愉快的强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的强度同认知操作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也就是说,在中等愉快水平学习效果最好,过分强烈的愉快情绪会减缓思维,过弱的情绪则会抑制思维。对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控制适度的愉快情绪。在实践中,教师除了需要经验和敏锐的知觉外,还要根据每节课的不同特点,灵活地组织运用愉快策略。

焦虑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对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或担忧,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焦虑,即当学生感到不能胜任学习任务,同时体验到成绩的要求和压力时就产生一种情绪,主要伴有紧张和恐惧情绪。焦虑程度和学习效率也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焦虑程度太底,学生注意力缺乏,动机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低下;焦虑程度太高,则难以集中注意力,只有中等强度的焦虑能使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贯彻“愉快教育”理念外,还要运用一定的手段保持适度的学习焦虑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好奇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感觉到个体存在的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好奇是认知冲突的结果,个体有一种“发现的渴望”,好奇心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学生的个体兴趣是其自身带入课堂的兴趣,情境兴趣是其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参加一种特殊活动时体验到的兴趣。根据情绪理论,兴趣是当个体的需要、能力、技能与某种活动提供的机遇和要求匹配时产生的。影响个体兴趣的因素有个体归属(文化价值、认同感、社会支持)、情绪体验、胜任力、目标关联和背景知识等。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有动手、认知失调、好奇心、社会互交作用、榜样、游戏、幻想、幽默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由愉快、焦虑、好奇、兴趣等情绪组成,课堂氛围只有整合这些情绪,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这四种情绪中,好奇和兴趣对学习起积极作用,愉快和焦虑在适宜的水平上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过底或过高都会会阻碍学习。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除了调控课堂情绪,还要合理设计课堂刺激,使学生的“注意”也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学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课堂效率的高低与上述三种注意有密切的关系。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因为其耗能较少,不容易引起疲劳;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因其耗能较多,容易引起疲劳;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学生通过对某项任务的学习,增进了对该项任务的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喜欢、沉浸于该项任务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要不致使学生感到疲劳,首先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组合运用增强好奇心、激发兴趣等情绪理论,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带动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其次,要合理设计兴奋,通过兴奋点(情绪)造成无意注意,带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并发展有意后注意,但“兴奋点”的推出必须要在合理的时段,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上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几个因素,在实践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可能还要复杂得多,教师需要针对具体课程的内容,并结合教师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通过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确立教师的可信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昭兰.人类的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态;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66-02

一、提高人际关系的认识是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一)概论

人际关系(humanrelations)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人际交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

友情,大学生生活的一盏明灯。大学生渴望友谊,希望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从而丰富自己人生知识、了解生活、交流情感、学会处世、确立自我、获得自信。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必需。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一,促进个体发展。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和间接进行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人为镜”,就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又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第二,获得各种信息。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首先是交往双方信息沟通的过程,信息交流与沟通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直接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即便是皓首穷经、学富五车,在现代社会潮水般涌来的新信息中也只是沧海一粟。而通过人际交往,就能以更迅速的方式直接沟通信息、丰富知识、交换思想,提高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第三,增进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人交往和获得精神的支持,从朋友那里得到理解与宽慰,从而获得安全感、满足感,提高自信心。相反,人际关系失调,常引起心理失衡,容易导致身心疾病。第四,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大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着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和需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睦相处,将来走向社会才能适应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大众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家和万事兴,民族与民族和睦相处,则国家兴旺,国家与国家和平共处,则天下太平。第五,促进学业进步,事业成功。“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大学生彼此间的互通有无,将会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促进学业进步,增加他们对事业、人生、成功的积极看法,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则有助于事业成功。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的成功与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不开。唐朝李世民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能关心爱护自己的臣民,而受到臣民的拥护。赞扬友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李白的成功有着汪伦的功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功,也与他们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分不开。

二、用心交往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心理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人际氛围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其中,积极投入、用心交往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带着真诚心、善良心、关爱心、平等尊重心、忍让心等积极的心态去交往,将有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交流。

(一)真诚心

孟子认为:“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这正是人缘好的关键,只有交心才能使人感到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心换心,以诚相待,才能使双方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进而结成深厚的友谊。真诚心,就是为人处世要有真心、诚心,要讲真话,办实事,态度诚恳,为人实在,不虚伪,不说谎。以诚相待,心诚则灵。真诚能够感动对方,使不太好的关系转好,如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真诚心还能消除误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美好。

(二)平等心

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格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生理年龄不是问题,社会地位不是差距,家庭背景不应该成为障碍,贫富差距不应该是天平的砝码,尊长辈分更不应该是话下。心存平等,一视同仁,友谊才会长久。

(三)尊重心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重视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对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认同感,给予别人热情,其实就是给予别人支持和鼓励,能大大增强对方的自我肯定。将心比心,别人在感到尊重的同时,也会以尊重心相对。尊重心,是建立在心理平等的基础上,尊重能带来良性反馈,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

(四)宽容心

宽容大度,性格开朗,气量恢宏,胸怀宽广,是为人处世较高的境界。“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大度集群朋”、“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些都是说明宽容大度的好处,其表现很多:对人对友,不以自己特殊的个性或嗜好待人;能容忍朋友的过失,不记前嫌;能虚心接受批评,主动检查,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在小事上不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使自己更加明智。遭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以德报怨,化敌为友;齐桓公不计私仇,任用射了他一箭的管仲为相,成就了一代霸业;光武帝刘秀“不斥异己,不念旧恶,泛爱容众,结恩心于臣民”,使汉室中兴;等等,这些帝王将相的宽容大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五)忍让心

这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态度。人与人相处,得成于忍。“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别人尖酸刻薄的言语、不良的行为态度伤害到自己时,要忍。忍,要明明白白,经典有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是因为别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不懂,所以不足为怪;忍,还要顾全大局,为了集体团结,为了家庭和睦,要忍下来,能放手时则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妨提倡“吃亏是福”的精神。

三、提高自身的个性修养,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乃至交往情意,也就是个人的自身修养在社交中会体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应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正直诚实

正直就是为人正派,不搞歪心眼。它给人带来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正直的人发表意见,不计恩怨,坦诚相见;处理问题,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为人处世,正大光明,伸张正义;待人接物,风度端正,人格高尚。诚实是正直的姐妹,唯有诚实,方能使人放心,得到他人信任。曾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二)心存善意

与人为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助人即助己,吃亏就是占便宜,人类的社会性和共存性生成了人类的互引力和亲和力需要爱怜和友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心存善意,心理常想别人好、集体好、社会好。因为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为心存善意,就有好的态度,才有好的行为。

(三)口说好话

与人交往,要多说别人的好话,使用顺耳、亲切、文雅、得体的语言,多赞扬别人,多赏识别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曾有报道,广西一位农妇学会了用多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赞扬别人的语言和一些日常用语,结果找她作导游的外国旅客很多。要善于落实大方地说谢谢。真诚发自内心的感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四)身行好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多行善事,多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定,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患难见真情,所谓“雪中送炭”的心理效应,“锦上添花”也很需要。

(五)优化人格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偏执、强迫、自负、多疑、自卑等人格会障碍人际交往。因此,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性格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研究了大学生中人际关系好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人,工作负责,忠厚老实,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独立谦逊,兴趣广泛,乐观幽默,端庄文雅,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相当大的人格魅力,易于使人产生可爱可亲之感,因而极大地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金彩,唐闻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15.

[3]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59.

篇13

【关键词】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人际关系”作为专有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的。[1]所谓人际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与个体之间基于思想感情的心理上的关系,也就是双方在人际认知、人际情感和交往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彼此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2]人际交往活动室一种文化现象,人际互动行为是与人们的观念文化密切相关的。

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女性群体,其不论在思想或才干都高于一般的女性。但由于女大学生具有知识面较窄、缺乏竞争勇气、敏感易怒等缺点和局限,造成了女大学生与男性截然不同的人际关系特点,而这些特点中消极因素也会影响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进步以及社会适应。有研究指出, 女大学生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 人际交往障碍则首当其冲。[3]因此,研究女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十分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在校的女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主要是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情侣关系、室友关系、个人与班级的关系、以及在多民族的新疆的特殊环境下的民族关系。女大学生在这些类型下的人际关系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女大学生交往注重情感性而忽视功利性

人际交往的动机分为情感性动机和功利性动机两大类。以满足个体情感需求为目的的情感动机驱动的交往称为情感交往。情感性动机驱动的情感交往在女大学生的群体中较为普遍,女大学生通过情感交往寻求感情寄托、满足自己的归属需要和获得友情。这点也正好符合了舒茨在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中提及的每个人都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4]其中的情感需要就是这里女大学生通过情感交往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交往中的感性成分多于理性成分。她们重视感情的纯洁性,蔑视带有功利色彩的交往,但交往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丰富生活,女大学生更应该寻求有利于自身将来发展的社会资源。因此,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增强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性。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使之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女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刻意性与封锁性

比起男性,虽然女大学生不是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的建设和拓展,但出于女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质,一旦一段人际关系开始,她们便会千方百计的给交往对方留下好得印象,这样就显现出女大学生交往的刻意性。而这种刻意性的交往最终会导致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分锁性。

女大学生在交往中会要求自己交往行为要符合别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也就是达到自己的理想角色。所谓理想角色,也叫做期望角色,是社会和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中。女大学生的这种交往心理一方面能使自己不会发生越轨行为;但另一方面,在这种理想角色的钳制下,女大学生的交往行为会变得模式化。

女大学生交往的另一种刻意性表现在女大学生注重印象管理。章志光指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中总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这就叫做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个人或者社会对于工作群体中的个体某种角色应该表现那些特定行为的期望。[5]人人都希望能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并会因此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人们通过控制他人所获得的信息, 试图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行为就是印象管理。[6]印象管理虽然是一个好的人际交往的技巧,但这就使得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竭尽全力的扮演别人喜欢的角色,这样努力刻意的扮演众人所期待的角色会给自身很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失去自己,失去个性。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导致有些女大学生走向极端。

三、女大学生交往范围狭窄性和时代性

女大学生由于更加倾向于情感交往,寻求感情寄托和归属感,而对于因其他交往动机而接近自己的人比较排斥,因此女大学生的交往范围较男性小。女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主要集中在室友关系、同乡关系、情侣关系,个人与班级的关系。这四种人际关系是较为稳定的,女大学生也不愿做更多的改变,因此人际关系的范围就此被限制。

但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女大学生的交往方式逐渐多元化,交往的时代性主要是通过交往方式的改变来体现。女大学生通过先进的信息传递手段开辟了人际关系的新天地。

四、对于我们身处多民族的新疆的女大学生,与不同民族的交往显得较为困难

新疆的高等院校学生成分都是由少数民族与汉族组成,女大学生所居住的宿舍也是民汉混住的宿舍,因此,少数民族和汉族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有了许多的交集。

少数民族与汉族同学的沟通我们可以认为是跨文化的沟通。所谓跨文化的沟通就是指这样一类语言交际现象:其中语言的编码者是一种文化的成员,而语言的解码者则是另一种文化的成分。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虽然都同属于中华民族,但也有自己不同与他人的文化特质。在跨文化的沟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语言现象具有十分明显的制约作用。各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也会制约各民族女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基于女大学生不同于男性的心理特质,很可能会发生一些摩擦。因此,女大学生必须学会尊重、宽容和包容,学会去接受不同于自身的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而且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去了解去接受多元的文化。

五、提高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女大学生要想使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所改善,首先,要修正自己的交往动机,更新观念。正确的看待工具往,认识到在现代社会,工具往存在的必要性,打破自己的交往。

其次,要拓宽自己人际关系的范围。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帮助建设学生社团。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增强交往主动性,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交往面。

再次,对于新疆的女大学生来说,我们要善于去学习有关别的民族的文化,了解差异性,有可能的话可以学习对方的语言以便交流。女大学生要克服社会认知中的偏差,学会包容多样性。

最后,女大学生要善于发展自己的个性,不要为了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待而一味的去扮演某种角色而失去自我,要恰当的使用印象管理的技巧。过度的利用角色扮演和印象管理的技巧只会是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的找不到自己。

女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例如要遵循正直、诚实、宽容、平等、尊重换位等原则。[7]同时,要深刻理解人际关系的宗旨:和为贵与和而不同的深刻含义。[8]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交往技巧,要学会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提高人际融合能力。[9]只有学会的交往的艺术,才能更好的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尤其对于当代女大学生,更应该努力的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黄新华,朱法贞. 现代人际关系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

[3]张晓玲,赵霞,朱庆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

[4]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第四版.

[5]章志光,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6]安德列耶娃. 西方现代社会心理学[M] . 李翼鹏,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7]王秀阁.大学生人际交往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

篇14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26 — 02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指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以交换彼此思想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的社会关系的关键,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关系中,而是建立各种各样的连结关系,如血缘关系、战友关系、雇佣关系、医患关系等;大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有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处于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必然要面对人际交往这个问题。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时期,面对求职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感觉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肩负社会历史使命,更要重视人际交往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一)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能够预测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社交需求对个体发展有重要影响,包括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心态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如:自信乐观、宽容大度、诚信友爱等高尚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人际交往本身所获得的人力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得以体现,还可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其次,人际交往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无论是符号语言交流方式还是肢体语言交流方式,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使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获取间接性、经验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开拓思想的重要条件。

(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效方式。首先,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与沟通,从对方的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更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有效地进行自我完善,促进个体成长成才。其次,人际交往不仅对自身发展有重要影响,对社会建设和发展也十分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安定有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增强群体凝聚力,集全社会合力共创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高等教育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理论教学,在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时,更多地是以智商和学习成绩论优劣,而忽视了大学生情商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少有专门的课程教育大学生学习如何与人交流与沟通、如何待人接物,根据各种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人际交能力位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个体差异问题

内在的,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他、做戏、贪财、冷漠等各种心理因素都会导致人际交往问题。有自卑心理的人,自认为出生贫寒、社会地位低下,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感到失落、压抑、苦闷,待人冷漠、自闭自弃、表达不得体,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有怯懦心理的胆小怕事、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存在的心理;有猜疑心理的人喜欢捕风捉影,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对人没有信任感;有逆反心理的人喜欢标新立异,与人对立,有时会颠倒是非,常使人感到厌恶;有排他心理的人喜欢坐井观天,不愿接受新事物,思想固执,心胸狭窄;有做戏心理的人把交朋友当做演戏,喜欢吹牛,难以找到真正的朋友;贪财心理的人认为交朋友就是互相利用,只占便宜不愿吃亏;有冷漠心理的人对事情漠不关心,表情孤傲,往往使他们失去很多朋友,面临人际交往困扰。

外在的,大学生交往范围狭窄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区域划分范围较小。由于学校管理、教学方法等诸多原因使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所以人际关系较单一,主要接触人群为师生、同学;接触中心为寝室或者班级。其次,大部分大学生缺少学生会、社团等实践活动经验,接触的人情与事情少,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实践锻炼而越变越差。再次,部分大学生为发泄学习、工作、交往中的不满与压力,过分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结果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时空范围缩小。男生沉迷于打游戏、斗地主,女生沉迷于网络购物、看电影,在虚幻的世界中他们显得更加自信。

(二)家庭环境问题

横向的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现代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伙伴之间的游戏与打闹,孩童时期的人际观念意识较少;除了学习交流外,其它交流甚少,进入大学自主管理后,在学习之余不知道怎么与同学相处。

纵向的方面,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溺爱、包办、使孩子变得任性、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他人漠不关心;父母的言传身教如不诚信、胆小怕事、过分批评指责等也会使孩子变得自卑、怯懦、不讲信用等。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容易孤傲,贫困家庭的大学容易自卑。

(三)学校教育问题

高校注重科学教育与理论教学,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不懂伦理道德、交往礼仪、公共关系等,理论知识不能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人际交往相当于纸上谈兵。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缺乏,接触仅限于课堂,课后形同陌生人,大学辅导员事务繁多也难以顾及到学生的交往问题,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大多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少走弯路。

(四)社会环境问题

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存在误解,有的认为大学生是高材生,什么都会,殊不知校园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为人处事能力较差;各种社会宣传教育与监管也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身心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沉迷网络,逃避现实,却往往陷入网络骗局;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缺少沟通协调能力,处处碰壁,但很少有企业愿意录用并培养这样的大学生。

三、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将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看成我们在玩的各种游戏。”在人与人沟通与交往中需要遵循游戏规则,透析人的内心世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分析人际关系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心理关系,掌握大学生人际关系发展规律,改善大学人际交往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要遵循的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同学之间人人平等,对待生活充满自信,不因家庭贫富论地位高低与亲疏远近。第二、相容原则。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宽容以待、,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合作与冲突。第三、互利原则。“兼相爱,交相利。”英国首相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可见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互相了解并尊重对方的价值取向,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在分配上的公平并创造“双赢”的局面,更有利于维持和改善人际关。第四、信用原则。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通行证。第五、宽容原则。同学之间难免有摩擦,心胸宽广,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措施

1.大学生自身应该采取的措施

第一、在人际交往学会倾诉与倾听。善于发泄内心的苦闷以缓解心理压力,聆听他人的报怨与困扰,体会同学之间的关怀,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第二、举止文明大方。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言行得体,谈吐自信。第三、培养幽默感。幽默风趣、活泼开朗的性格,往往在人际交往中给人以良好印象。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所有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希望迎得人际交往的成功。第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善交友,交益友,掌握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明确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接触-融合;重视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冷漠-疏远-终止。

2.家庭应该采取的措施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跟家长接触较多,因此家庭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是基础性的,父母应当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待人接物行为;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父母应该多跟孩子联系,关注孩子的独立生活情况与人际交往人群。

3.高校应该采取的措施

(1)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主导作用。首先,通过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如开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人际交往的讲座、讨论沙龙、主题班会等,增进师生感情与同学友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在非医学类院校,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十分有必要。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大多是由心理问题产生的。通过几年来发生的大学校园伤害事件看,大多数品学兼优的高才生最易产生心理问题,也更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

(3)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4.社会应该采取的措施

社会宣传、公共舆论等易对大学生的交往心理造成影响,社会可提供更多的适合大学生交往的平台,如大型图书馆讨论区、英语角等,拓宽大学生交流视野;组织大学生集体旅游活动、参与企业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给大学生解决心理、求职和交往等问题,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扫清障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但不沉溺网络、聊天交友但不上当受骗。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难题,要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解决,但最重要的要从大学生自身找原因,克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2010,(02).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1).

〔3〕倪嘉波.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J〕.教育探索,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