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学初步认识范文

心理学初步认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41: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心理学初步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心理学初步认识

篇1

【关键词】 心理学;问卷调查;在校大学生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atus Quo of Cognition on Psychology in Henan College Students. Li Kangle, Li Jianping, Wei Yongxia, et al.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45300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status quo of cognition on psychology in college students, to privide reference for popularizating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and to privide making decision for the developing of psychology. Methods Random sampling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self-administering and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Henan. Resul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Henan, many of them are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psychology, and long for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however, quite a few of them have some misunderstanding about psychology, and even 20% of them hold strong prejudice against psychology. Conclusion Although psych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fast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e influence of it on society is far from enough. It is a pressing issue to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of psychology knowledge.

【Key words】 Psychology; Questionnaire; College students

1 引 言

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单从字面上很难去了解其内在的实质。尤其在中国,传统上的观念和片面的宣传导致许多人对心理学的认识存在着某些偏差,正如张侃教授所说:目前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或是不理解已成为心理学发展的障碍[1]。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和认同程度是心理学发展现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着心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决定着心理学的发展速度。无论是要学好心理学,还是要做好心理学的研究, 都必须认清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现状进而了解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 指导我们的工作,确定自己在心理学上的努力方向和应对现状的决策, 也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出现。心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应用价值越来越明显,但在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有多少人能正确地认识心理学,多少人还存在着偏见,存在着什么样的偏见呢?对于这些我们必须调查清楚,因为它影响着心理学各项工作的进行,也关系着心理学的发展前途,只有清楚了这些情况,我们才能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加强心理学知识宣传,才能使心理学更好地联系社会,服务社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我们新乡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4级学生就“在校大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这个问题组成调研小组开展了有关的调查。对河南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也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该现实状况。本文将初步调查情况公之于众,以得到心理学界前辈、专家、学者及学友们的指教。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郑州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等9所大学随机抽取的在校大学生共1400名, 其中有130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2.2 研究方法 自编调查问卷[2,3],进行评估性问卷调查,对非心理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略作比较,主要调查分析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状况。

2.2.1 问卷设计及内容 先利用开放性问卷40份,在新乡医学院在校学生中搜集对心理学的各种看法和疑问,再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概括分类,编制成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三大部分40个题目,第一部分(14个题目)为是非选择题;第二部分(14个题目)采用5点测量法,把每种看法分为很同意,较同意,不了解,较不同意,很不同意5个水平;第三部分(12个题目)为不定项选择题, 里面都包含一个供被调查者主观发挥的项,以弥补所制问卷客观题的局限。在本问卷中包含了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及态度,对心理学现状的了解和对前途的推断和预测,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及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等各类内容。

2.2.2 描述性统计 共发放问卷14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03份,有效回收率93.1%,其中非心理学专业有1275份,男生610人,女生665人,大一学生264人,大二学生738人,大三学生248人,大四学生25人;心理学专业的有128份,男生40人,女生88人,大一学生38人,大二54人,大三36人。

2.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 果

3.1 对非心理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调查结果独立进行统计,并作适当比较(问卷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结果分别见表1,表2。

3.1.1 对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情况 有87.1%的人对心理学感兴趣,且他们中有将近90%的人都读过心理学方面的书或文章,了解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如:心理测验,心理治疗,抑郁症等,但是有29.3%的人却认为心理学只能当作副科,选修课或兴趣爱好等,不适合作专业来学。此外还有将近20%的人对心理学存在很大的偏见,甚至有10%的人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伪科学根本没什么用,30.2%的人对心理治疗没信心。在对待心理健康的问题上,有78.6%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且有68.9%的人认为心理因素会影响身体健康。尽管如此,47.6%的人如果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会对去看心理医生感到不好意思,44.7%的人在有烦心的事时,很少找别人诉说;在对心理学现状和前途的分析上有54.7%的大学生抱有乐观的态度,认为前景良好,目前心理学人才非常紧缺;然而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还有不少误区:一是认为心理学就是精神病学(23.6%)或就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54.1%);二是认为学心理学或搞心理学的人都是不正常的(24.8%)。在校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途径是书籍(76.5%),而通过社会宣传获得的人比率较低(26.5%)这与64.3%的人认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人缺乏对其正确的认识相一致。

3.1.2 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调查情况 由于他们都已开设了心理学课程,对心理学的认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对中国的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途并不比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表现的乐观――因为两个群体对表1(13)“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前途是非常渺茫的”和(5)“目前,心理学毕业生在中国就业非常艰难”题做答情况作对比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Z值分别为0.94和0.40远小于1.96,说明心理学专业和非心理学专业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并无差异。而非常赞同“心理学只能当作副科,不适合当作专业来学”观点的人比非心理学专业的还要高,经检验Z值为2.53大于1.96,说明该差异是显著性的。不论是心理学专业还是非心理学专业对心理学都有夸大的现象,认为心理学工作者能透视人的心理,学好了心理学就好像掌握了读心术,抱有该观点的人中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占的比率比非心理学专业学生还要高。

3.2 非心理学专业年级之间比较 通过方差分析,得知年级之间对各个题目的认识并无差异,P>0.05,即年级之间对心理学的认识和所具有的心理学知识并无太大的差异。

4 讨 论

调查结果显示对心理学感兴趣这是大部分(87.1%)河南高校大学生的共性,他们渴望接触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知识.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它在中国真正的发展不过是20年来的事,目前心理学的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心理学的广阔发展前景,这与54.7%的河南在校大学生认为的心理学前景良好,目前心理学人才相当紧缺相一致.而之所以有50%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和48.3%的非心理学学生对中国心理学毕业生的就业表现的并不乐观,可能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社会上心理学应用有一定的繁荣,但由于这个繁荣才刚刚开始,各方面还都不正规,也带来了一定的混乱,这就使人产生了迷惘和担忧,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更是这样。

心理学是一个覆盖面很广的学科,也正是由于它的宽泛性,使人们对它的认识存在很多的局限,很多人不能看清心理学的全貌,而往往根据自己平时接触到的东西去推测心理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心理学在中国高校的应用主要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很多人便认为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测量;另外还存在一些情况,就是大学生对心理测量有一种新鲜感,很多人不懂心理测量的原理和缺乏正确的指导,导致一些不科学的测量问卷有流行的态势,这必将导致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此外大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偏差,我们认为还有几条原因:一是传统思想的影响,二是目前中国心理学工作者比例非常小对心理学的应用、宣传和普及不够,加上很多的非科学的东西往往冠以心理学的名号,严重误导了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

在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上,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有心理问题会对去看心理医生感到不好意思,甚至很少找别人诉说,这是将近一半的大学生(47.2%)的共同心理,这也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心理学工作者要不断总结经验,转换思路,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日常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第一,加强心理学的科普宣传工作是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4],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活动,向大学生们讲述心理学的内容和原理,帮助他们区别非心理学的甚至是非科学的东西。

第二,加强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提高,扩大心理学工作者规模,在此过程中要完善心理学方向和职业管理体制,实行科学的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5],为心理学毕业生指定合适的岗位,便于就业。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除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外,要不断地开展新方式,扩展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范围,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开展专家讲座,开展各种心理疏导和训练活动,这也是一些人所提出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的观点。

6 参考文献

[1,4]张侃.我国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81-85

[2]朱玲玲.浅谈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分析.上海统计,1997,10

[3]向丽红.浅谈高等农科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的必要性.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505-507

篇2

一、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能充分彰显地理学科的特点,更有利于地理学科的深入学习和探讨,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钱学森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地理系统”,而且这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一基本特征。如高一地理下册中的区位(包括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城市、交通运输的点与线,以及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等)选择,就需要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气候(光照、水分)、地形(场地)、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场、交通通达性、政府政策、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乃至历史、个人偏好等社会经济因素。在不同的时空中,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又不相同,而且每一个具体的因素又在发展和变化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又对区位的选择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一个层次复杂多变、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系统。而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将各区位因素的影响都进行详细的讲述,绝大部分是一带而过。因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只能向学生详细地讲授影响某个区位选择的某几个主要因素,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区位选择的片面和肤浅的认识。而在“整合”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自制的专题网页,精选各个区位选择的典型例子,合理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呈现手法,并通过超级链接,将其他相关材料和网站收集起来,以供学生更广泛地浏览;可以通过在线讨论、举例、结合课本深入分析某一或某几个具体事例,并通过在线提供的众多事例,使学生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影响区位的主导因素有哪些,其他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并辩证地认识各因素的动态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还能使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都可以上网自主学习,并可以通过E-mail、登录教师个人blog主页等向教师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向网络中的其他“高手”或“大师”请教。通过教师有效地组织、积极地引导,通过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生能高效地理解和记忆这一内容,并逐渐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思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讨论和发表见解的广阔空间;并且学生通过在线搜索,能逐步培养学会选择的能力,拓宽视野,拉近学习与社会的距离。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资源。

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学资源,该教学资源内容极为丰富。另外,计算机网络也融有大量的地理教学资源,这对已实现远程教育工程和开通计算机网络的学校来说,使多媒体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成为现实。

三、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

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地理过程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许多地理过程比较难以理解。计算机可以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通过计算机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有关地球的运动和四季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发展想象能力,强化对宇宙和大自然的好奇感。

四、有利于培养智能型、开拓型人才。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如何来完成这一使命?首先要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态:一是求知欲望大,凡事喜溯本求源;二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注意力,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去开拓。

五、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必然造成教学过程事件的非可预见性。课件设计不可能把对这些事件作出的“反应”纳入可控流程。因此,我们应依靠多媒体来提高地理课堂效益,但并不依赖它。

2.多媒体电脑不是万能的,不能取代一切传统的手段。并非所有的课堂内容或课型都需要多媒体计算机,如有实物标本时,观察实物标本更直观、有效,若再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其图片就是画蛇添足,其效果反而不好。

篇3

各级学校课程教案中教学目标表述举隅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某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群体及群体心理的概念,理解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及效应;理解集体和班集体的概念和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班集体建设的措施,掌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特点;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某大学心理学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2],教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的教案[3]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以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可是有一个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4]:准确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宣化师范学校申书景设计的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5]:(1)知识与智能: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掌握各个学习理论的起源时间,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够概括出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找出问题,并体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查找的学习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与其他同学共享或交流的愿望,体验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矫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式。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2)智能的培养:自学能力,人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主,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基本技能,人体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5)组建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能力,七年制班要求教材、课程讲授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英文词汇及阅读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二)中等学校课程和课时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6]: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再看中学教学目标设计。某高中化学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7]: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某高中心理教育课程教案《让世界充满爱》[8]:使用的是活动目标概念:活动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该课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德。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活中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助人自助”的快乐感受;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主动对身边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讨论分享经验。人教版初三《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9]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2)能力训练点: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4)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三)初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0]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6)在日常生活中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1]:(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作业。(4)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前苏联教育学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教学论部分使用的概念仍然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考试、考查、考核等前苏联的概念。查阅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使用的教育学教材,基本沿袭着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学体系,素质教育思想也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并没有成为学科理论进入教材。由于这样一种现状,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大学教师,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制定中,许多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概念,比如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掌握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师备课中,采用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概念、理解什么原理、发展什么能力、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识记什么、理解什么、应用什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以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逻辑结构设计的教学目标理论,这就是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我们的教育学要求教学活动中完成智力开发目标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此每堂课程和课程整体都要设计德育和美育目标。但是,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中往往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有关美国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理论为代表。他把人类学习分为3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布鲁姆等学者的分类方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表述,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参考依据。在这3个领域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实际上可以看作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本土素质教育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

篇4

【摘要】 中医心理学是以经典的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中医心理学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本文综述了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重点论述了当代中医心理学发展。最后我们对中医心理学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中医心理学;发展;展望

[Abstract] The psychology of TCM takes the classics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s the leadership,in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health care activity,grinds looks into a matter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 and disease or the health network relations,and uses in instructing the practice for a system scientific system.The psychology of TCM experienced the winding development cours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history of psychology of TCM,and elaborated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of TCM with emphasis.Finally we proposed the foreca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of TCM.

[Key words] psychology of TCM;development;forecast

在我国传统的中医学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医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新学科的出现也是必然的,中医心理学是近二十多年才兴起的,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学的新兴发展。我们从中医心理学的历史渊源、近展、未来展望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地讨论。

1 中医心理学的含义

中医心理学(psychology of TCM)是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1]。

2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2.1 中医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远古时代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系统形成时期,尤其是《黄帝内经》的出现,使中医心理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它也是世界上较早阐述中医心理学临床思想和治疗方法的一部著作,对后世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内经》对中医心理学思想发展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内经》中人格体质的分型理论、心理与发病的问题、心理与诊断、心理治疗理论等。中医心理治疗的方法在《内经》中表现得很丰富,主要有祝由、情志疗法、导引吐纳等。后世的华佗也曾运用心理疗法治疗疾病。《后汉书·方书列传》中记载华佗曾治一太守久病,使之盛怒,“吐黑汁数升而愈”。这便是运用“怒胜思”的心理疗法。同一时期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心神疾病也作了详细的研究,论及的心神症状多达四五十种。金元四大家对于情志疾病的理论和治疗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特别是“攻邪派”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大量的情志疾病治疗的医案。明清时中医心理学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重要的就是对脑的认识较前人有了很大的进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说法;清代王清任于《医林改错》中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并指出脑与各脏器之间的联系及脑髓生长与智能发展的关系,其对人脑作用的研究与论述,堪称是中医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中医心理治疗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张景岳明确提出了七情致病说以及治疗方法,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提出了许多颇具匠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如“意治法”、“神治法”、“劳治法”、“逸治法”等[2]。众多的医家如:傅青主、叶天士、王纶、徐迪、秦昌遇等都对中医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2 现代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中医心理学概念被提出后,有关研究逐渐活跃起来。经过这些年的发掘、整理、研究,中医心理学已逐渐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学术体系,并出版了一批中医心理学专著和发表了数百篇中医心理学论文。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专家学者们关于中医心理学思想研究的成果越来越丰富。从整理出的相关内容来看,可以说在以《内经》为代表并经历代逐步完善的中医理论框架中,心身统一的观念是一以贯之,交融于中医基本理论中,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的[3,4]。我们总结了二十多年的中医心理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见表1。表1 二十年中医心理学发展的重大事件

1985年在成都召开了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医心理学从中医学中“分娩”出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二十多年来,中医心理学事业在坎坷曲折中不断发展[5]。中医心理学经过董建华、王升龙、苏复等老教授们地开拓,现在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也得到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视。中医心理学的论文、专著大量增加,我们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检索、CSCD期刊源对中医心理学二十年的出版物进行了初步地统计,见表2。以上表明,中医心理学这门学科从理论研究、著作论文、教学教材、文献整理等多个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1986年,全国14家院校和单位共同编写的《中医心理学》教材正式出版,之后很快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东南亚、日本、香港等地的医学界都很关注中医心理学的发展。随之出版了《实用中医心理学》、《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中医心理治疗》、《中医心理学原旨》等,完善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我们将对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列于表3。表2 中医心理学出版物统计(截至2008年)表3 中医心理学代表著作(以年份序)

3 展望

中医心理学的未来中医心理学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整体性,以中医学整体观为指导,整体地看待人的心理现象、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以及心理现象与环境的关系。正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6]。我们不仅要继续完善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范围;同时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等方面去研究中医心理学,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吸收西方心理学、精神治疗学中有利于中医心理学发展的部分。构建适合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心理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探索适合华人的中医心理疗法,为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实现本土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米渠.中医心理.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19.

2 刘维超,彭江云.浅谈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1):49-51.

3 周莲菊.《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心理学理论探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7):3.

4 张小虎,古继红,区永欣.《黄帝内经》对中医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湖南中医杂志,2003,19(4):4.

篇5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1

 

在接触心理学以前,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为它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所折服。心理学是十分客观的一种存在,但同样不乏应用性。也许心理学理论有些枯燥,但辅以实例,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深入体悟生活的感觉,所以说心理学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 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生活。

 

在科技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进入了 情绪负重 的时代。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自身也就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对专业的选择和态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等。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我们避免出现或有效应对由上述种种问题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现象,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心理学教会我的是,正确地认识自己。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我的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心理年龄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现实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

 

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偶尔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我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偏强,但已经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分析社会现象,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

 

从情绪特点考虑,我的情绪体验较为丰富,并且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十分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

 

从性格特点考虑,我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受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较为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

 

这就是我对自身的认识。虽然可能会有些偏颇,但这也是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前进的生活的基点。从不同角度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就是我的最大收获。

 

每个人都渴望更清楚地看清自己,也渴望了解别人。心理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把自己清晰地呈现在里面。有人说心理学是神秘的,我想神秘的只是我们所不够了解的人和事物。其实很高兴学习心理学这门课程,也很高兴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相信从其中得到的东西,会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2

 

我认为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群众;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透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忙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带给心理援助的过程。

 

透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必须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必须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用心的参与到了群众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群众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忙别人的喜悦。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到达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必须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

 

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构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带给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齐共同努力,不仅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带给心理方面的服务。个性是今年的5.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13(4):94-95.

[2]胡雪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4):33-38.

[3]李雪岩.基于全实践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6(4):57-57.

篇7

一、理论背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内容与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2000年,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理论的创始人塞里格曼(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一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和完善,其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心理学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认为心理学研究是为了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加充实有意义。积极心理学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第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能决定自我的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动机、能力和潜能等。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应该致力于培养可以抵御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力量,而不是仅仅修正心理缺陷或治疗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情绪与健康等多个方面。从个体层面而言,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塞里格曼和彼得森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分类,将人类的性格力量划分为6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力量。6种核心美德是智慧和知识的力量(包括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和洞察力)、性格力量(包括诚实、勇敢、坚持和热情)、人道主义的力量(包括善良、爱和社交智慧)、公正的力量(包括正直、领导力和忠实)、节制的力量(包括原谅、谦虚、审慎和自制)以及卓越的力量(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和虔诚)。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并非全盘否定传统心理学,关注积极人格也不是完全回避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功能,主张发挥学生优势、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给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诉求。首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青春期心理问题、危机进行干预,它也应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强化。其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心理缺陷、伤害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力量、能力和潜能的发掘,要相信学生的许多积极心理潜质是可以通过学习、生活实践而得以开发和培养的。再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关于学生心理问题或疾病的研究,也是关于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和爱的研究。

二、实践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优化

心理课是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是心理课的主要阵地。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如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领下,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对心理课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优化,从而提高心理课教学的有效性,让心理课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发挥积极优势和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幸福课”,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的过程。笔者从事过三年初中心理课教学和四年高中心理课教学实践,一直立足课堂,思考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和实践中。四年来,笔者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边改进,逐步探索如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质,最终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

(一)建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框架

目前上海高中心理课程没有完全统一的教材,大部分教材的内容结构主要是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进行架构,具体涉及认识自我、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和职业生涯辅导等单元内容。借鉴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现有心理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组与更新。按照“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逻辑层级架构,初步将心理课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主题单元。具体包括积极的个人优势(发现并利用个人特长)、积极的情绪体验(打开快乐之门)、积极的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生命成长(激发内在动机,锲而不舍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分解主题单元,形成若干学习专题,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1.积极的个人优势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发现及利用个人优势。专题1为“培育发挥个人优势”,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和欣赏24种性格优势,认识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并具有潜能;积极参与个人优势实践的活动,有意识地尝试积极自我认同的方法。专题2为“开发创造力”,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创新特质,掌握发散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活动,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中体验到愉悦感和成就感。专题3为“聪明学习”,主要目标及内容是认识自己的学习习惯与风格,尝试时间管理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2.积极的情绪体验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更快乐,满意地体会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和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从而帮助自己更加幸福地生活。专题1为“主观幸福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自己的幸福感受,学会适当表达个人情绪;分享积极情绪,提升情绪洞察和调节能力,学习运用多种方法保持愉悦心境。专题2为“学习乐观”,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乐观的含义、主要特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意义,体验积极归因的方法;使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转向乐观,从而激发成功的动力和行为。专题3为“希望和梦想”,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希望的涵义和意义,体验个体对未来预期的积极情感;学会运用梦想分类和转换期待对象的方法,促进自己行为的积极改变。专题4为“探索人生意义”,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和分享心流体验,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美好;善于发掘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3.积极的社会关系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习者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主观幸福感。专题1为“改善亲子关系”,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爱,激发家庭责任感;学习运用积极对话的双赢技巧,与父母协商解决问题。专题2为“发展和谐的伙伴交往”,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体验和谐的同伴交往氛围;学会沟通与合作。专题3为“感恩与宽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体验感恩与宽容,学会表达感激之情和宽容之心;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对待误解,发展宽容有度的交往能力。专题4为“青春期情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两性差异,认识异往应遵循的原则;感受纯真的“青春情感”,学习适当地表达情感和学会等待,尝试应对情感困扰。4.积极的生命成长本主题单元关注个人内心成长,帮助学习者激发内在动机、掌握目标的抉择和执行以及在逆境中反弹。专题1为“在逆境中反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面对逆境时,永远不放弃希望的态度。尝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逆境、心向未来。专题2为“提高自决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心理需要获得满足的积极情绪体验;学会遵从内心,面对人生做出积极的选择和改变,从而提高自决能力。专题3为“促进行动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目标承诺的积极体验,愿意为目标付诸努力与行动;尝试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制定合适的目标和可行的行动计划。

(二)形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心理课的专题教学案例设计

在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已有实践进行反思。根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一心理课“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内容框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教学内容优化后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专题教学案例》。在主题单元和专题的框架下细化专题,每个专题根据教师和学生需要灵活设计课时,具体课时内容示例见表2。课堂上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团体游戏和活动、心理测验、情景剧、影视欣赏、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思考和分享,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积极优势和力量,不断发挥这些优势和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进一步的实践方向和思考

篇8

在该书的概述中,作者首先解决了音乐欣赏的概念问题,“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部分,它是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接受环节。无论音乐创作或表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供听众欣赏的,如果没有音乐欣赏,他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如美国音乐学家默塞尔所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音乐欣赏心理是从审美的需要出发进行研究。这是音乐心理学最基本的课题之一,许多音乐心理学家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实验和研究。研究的主要课题有:音乐审美的心理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听众对音乐的心理反应的不同类型等等。该书以音乐欣赏心理描述、音乐欣赏中的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运动过程这样六个章节,对音乐欣赏的实践过程,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归纳与阐释。

音响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这一阶段中音乐只停留于乐耳,不存在更深的音乐内涵,只是对音乐的整体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如对乐曲轻重缓急与节拍律动周期的感受,对乐音和噪音的基本区分等。也就是说,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是音乐欣赏的直接对象,必经的前提。作者认为,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要经由音乐音响来引发,音乐欣赏中的―切情感体验、想象联想以及理解认识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如果离开了对音乐音响及其形式结构的感知,就谈不到对音乐的进一步欣赏。

书中提到,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中的重要环节。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它是伴随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和意志行动而出现的心理体验。心理学上常常把情绪和情感概称为感情。情感与情绪是有区别的:情感的内涵比较明确、稳定、深刻,而情绪波动较大,也比较短暂、易变;情感常常和一定的思想与社会事件的内容方面相联系,情绪则往往和一些具体情境相联系。但情感、情绪作为音乐的表现内容来说,二者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差别和上述的情况类似。作者认为情感体验能够准确、深刻和细致的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包括对作品表达的喜、怒、哀、乐等的直觉体验。除此之外,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还可以在音乐之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认识的依据。所以,欣赏者还应从其他方面去研究和理解乐曲情感的内在含义。

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指人们想出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具体形象。联想则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它相关的概念。想象与联想这两个概念,在有关音乐欣赏的著述中用得相当普遍,一般是指由音乐感知和感情体验唤起的对相关的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与联想。该书在运用这两个概念时把它们稍加区分,即把由描绘性的音乐所引起的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称作“联想”,而把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象称作“想象”。

最后是音乐欣赏中的理性认识与审美评价。理性认识是指运用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以及思想意义进行审美认识的心理活动。音乐欣赏中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的某种抽象的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真正融入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和联想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刻、更高级的阶段。它要求用理性的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并实现了艺术作品与欣赏者“物我两忘、心神合一”的最高境界。

上述这些心理要素贯穿于音乐欣赏的整个过程。由音响感知以及与之自然相伴的情感体验与想象联想构成的,对音乐的初步的“情趣”的欣赏阶段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而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是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加上理性认识的参与,使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向更深刻、更明晰的高级阶段发展。

这本专著之所以具有开拓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该书是学界第一次从感知、情感、想象上全面深刻地分析了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2.虽然篇幅不长,但是书中内容详尽洗炼,极为精致。

3.作者以音乐欣赏心理的研究为导引,将其研究范围扩展至创作心理、表演心理等各个领域,同时以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借鉴针对音乐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心理现象,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阐释,揭示了音乐心理学的特殊性。

这部专著的出版,不仅打破了当时音乐心理学研究的贫乏状态,而且它也为后来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填补了我国音乐学学科领域里的一项空白。同时可以体现出张前在音乐心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开拓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目前,在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的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该著作对于该课程的展开具有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罗小平.当代音乐学中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动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3).

[3]刘长文.论音乐欣赏的过程和特点[J].齐鲁艺苑,2000,(2).

[4]沧海平.浅析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J].艺术教育,2007,(2).

[5]郑海弈.浅谈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4).

篇9

随着计算机、新材料等技术的飞速前行,心理学仪器的发展也将朝着信息化迈进,并日趋规范化和标准化。故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位在具有数据采集、存储并通过专业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提供参考的非演示类心理学仪器—心理辅导室专用仪器(以下简称“心理学仪器”)上。研究者走访了多所上海市普通中小学,通过问卷调查、仪器试点等方法,对普通中小学心理学仪器的配备进行多方位探究,希望借此进一步推动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使其更科学、有效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学仪器配备的功能定位

学校心理辅导室是组织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辅导的专门场所。它能帮助使用者学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常识,进而促进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这一基本点出发,配备在心理辅导室中的心理学仪器应具备如下3方面功能。

1.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借助心理学仪器能帮助大多数学生正确认识常见心理现象,并将所掌握的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灵活运用于学习和生活中,以优化自身心理品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2.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在普遍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性心理辅导,使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学仪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在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一些心理特点,为教师因材施教、实施心理辅导提供依据,用以进行针对性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和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

3.初步筛选学生心理行为问题

即发现少数具有学习困难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问题、常见行为问题的学生,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矫治与辅导。

二、心理学仪器配备的需求分析

在明确了心理学仪器的功能定位后,为了使这项配备工作能更科学、深入地开展,研究者对上海市19个区的小学、初中、高中等三类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作了问卷调查。这类来自心理健康教育一线的教师是学校中对心理学仪器认知最专业,也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通过对他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重视学生品质的培养,智力类、学习类、情绪类、个性类、人际类和健康类等能综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与发展的仪器及测量工具受到了普遍欢迎。

1.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视情况

调查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心理品质的重视情况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注意、情绪、意志、记忆、思维、观察想象等方面都很重视。总体来说,注意是所有类型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很关注的心理品质

对心理品质的重视情况图

2.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学仪器使用价值的认识情况

调查中,研究者将使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分为:有很高价值、一般、没有,分别赋分值3,2,1。3类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总体平均分为2.56分,其中,小学平均分为2.5分,中学为2.46分,高中为2.71分。这表明:目前心理辅导教师对相关的心理学仪器使用价值的认同都很高,高中心理辅导教师相对更重视心理学仪器的使用。

3.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学仪器的类别需求情况

关于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辅导相关仪器的需求调查表明,教师对情绪类、人际类、学习类、个性类和健康类的仪器及测量工具都表现出较高的需求,50%以上的教师认为这些仪器是学校心理辅导很需要的器械

对心理学仪器及测量工具的需求情况图

三、心理学仪器配备的方案初拟

根据心理学仪器的功能定位及使用者的需求,研究者从不同学年段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和教师主要关注的心理品质出发,为小学、初中、高中的心理学仪器分别提出了建议方案。

1.小学心理学仪器配备需突出游戏活动性

小学心理学仪器的配置要符合游戏化、操作化的特点。小学儿童身心发展迅速,对未知世界充满认知兴趣,其学习心理表现出强烈的好奇、探究和好问等特点。因此,研究者建议小学阶段可配备如下心理学仪器

小学阶段心理学仪器配备建议

2.初中心理学仪器配备需突出体验性

初中心理学仪器的配置主要体现活动性(辅以实验操作),突出对学生品格修养的辅导,指导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因此,研究者建议初中阶段可配备如下心理学仪器(见表2)。

表2 初中阶段心理学仪器配备建议

3.高中心理学仪器配备需突出自主探究性

高中心理学仪器的配置以突出学生的自我体验(推理、解析)为主,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因此,研究者建议高中阶段可配备如下心理学仪器(见表3)。

高中阶段心理学仪器配备建议

四、心理学仪器配备的方案试点

为进一步了解师生对心理学仪器的态度,以及心理学仪器对师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作用,研究者在上海市普陀、徐汇、闵行和浦东4个区,对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13所学校按上述建议配备方案进行了为期3周的仪器现场试点工作。研究者收集了大量数据,并对其进行了科学地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

根据学生自评问卷,研究者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分别进行了测试,试图了解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是否会对学生的科学态度及自我认识产生影响。根据735名学生的1470份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实验组学生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自我认识水平有显著提高。

(1)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科学态度提高程度的比较

为了了解心理学仪器的使用对促进学生科学态度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研究者计算了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前后测差异,以后测减前测的差值作为衡量科学态度提高程度的指标,对两组被试的提高程度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实验组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如图3所示)。

(2)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

为了解心理学仪器的使用对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作用,研究者同样计算了自我认识水平的前后测差异,以后测减前测的差值作为自我认识水平提高的指标,通过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自我认识水平上的提高程度,对两组被试的提高程度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心理学仪器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如图4所示)。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自我认识水平提高程度的比较

2.师生对试点仪器一致好评

为了了解师生对试点仪器的总体态度,研究者通过仪器试用反馈表的8个问题了解师生对仪器使用的便捷性、趣味性、安全性和价值等方面进行评分,满分为5分,分数越高,表示评价越高,分数越低,表示评价越低。同时,研究者还进一步通过仪器试用报告了解了教师对仪器试用的态度、认识和意见及建议。

(1)学生普遍表示喜欢本次试点仪器

此次试点工作共发放学生反馈问卷385份,收回374份,回收率为97.14%。所有仪器的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表明学生对于每台仪器都比较喜欢。

(2)心理辅导教师对本次试点仪器评价较高,与学生的反馈一致

教师试用反馈表和学生试用反馈表内容一致。共发放教师反馈表13份,回收13份,回收率为100%。所有仪器的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结果表明:教师认为试点仪器的使用便捷、有趣、安全,且很能反映学生相应的心理品质及有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和学生评价结果一致。

五、心理学仪器配备的意义

以上一系列对心理学仪器配备所做的理论及实证探究,皆证实了为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心理辅导室配备专用仪器切实可行。有了这些仪器,心理辅导室的实用价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都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1.配备心理学仪器能较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心理辅导教师能根据心理学的规律开展相应工作。但仅凭教师的观察无法对学生的这些心理品质做出科学判断。而相关的心理学仪器则可以帮助使用者获得标准化数据,并永久记录下来作进一步分析。它们更科学地满足了教师了解学生相应心理品质的需求,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改善。

2.配备心理学仪器能显著地改善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自我认识水平

某些心理学仪器的测试结果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关联,如速示仪、反应时仪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个别仪器如速示仪还具有促进注意力集中的作用。这些心理学仪器有助于改善学生的科学态度,提升他们的自我认识水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习能力,促进某些心理品质的提升。若合理使用,还能帮助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有针对性地开发他们的潜能,为学校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3.配备心理学仪器能有效地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据研究者对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上海市目前有85%的心理辅导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占27%。58%的心理辅导教师取得了心理辅导专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上海市大部分心理辅导教师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操作基础的心理学仪器,并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和直接使用仪器的机会,他们仍无法精通相关仪器的操作。如果学校能在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学仪器,不仅能为教师提供使用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做中学,提高教师有效使用仪器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六、心理学仪器配备的后续建议

心理学仪器配备之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研究者从后续的仪器使用培训、开发、教材编制这几方面提出建议,希望对发挥心理学仪器的科学效用有积极作用。

1.加强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学仪器使用方面的培训指导

问卷调查显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虽对心理学仪器配备有较大需求,但许多教师对仪器的具体用途及数据如何分析尚不清楚,这必将降低心理学仪器使用效果。因此研究者建议,在为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学仪器时,还应加强专业人员对心理辅导教师在仪器使用、数据分析、数据解释及维护等方面的培训,并编制相关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定期请专业人员(工程师、心理学专家等)对教师进行指导,随时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为仪器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保障。

2.加大心理学仪器开发研究的力度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计算机、新材料等技术的飞速前行,心理学仪器的发展也将朝着信息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方向迈进。教育装备部门应当顺应发展形势,积极组织业内厂家不断革新技术,设计、生产出更多符合未来中小学需要的心理学仪器。本次现场试点的心理学仪器以认知类、动作技能类为主,但从教师的试用反馈来看,他们也需要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相关心理学仪器,试图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全方位推动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化。因此研究者建议,在引进上述试点仪器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和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进一步为心理辅导室配备其他心理学仪器。

七、结束语

普通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是直接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和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学仪器配备作为心理辅导室建设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价值与意义远远超出了仪器本身的作用。由此所营造的关心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氛围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在教学一线播撒了科学心理学思想的种子,这将在更深远的意义上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治良.仪器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兼评介美国心理学仪器[J].心理科学,1984(4):60-62.

[2] 蔡可.心理学仪器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10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教育阶段;应用意义;效果

1引言

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使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普遍受到关注。小学教育也不再局限于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渐将心理学纳入小学教育体系中。但是,由于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有限,大多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使得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个体思维之间存在相应的差异,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小学教育阶段心理学研究力度,实现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并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2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能够及时帮助小学生消除负面情绪和消极心理,及时发现其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课堂设计,确保学生能够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而优化课堂效率,降低教师的日常教学难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难度,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能够引导教师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通和引导,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小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小学是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儿童学校教育的起点,这个阶段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作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小学生德智体美同步发展。同时,借助适当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小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效果分析

(1)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提高了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教师作为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和对小学生的影响。其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体,将心理学纳入日常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学和教育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体特点,选择小学生能够接收和认可的教育方式,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提升小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满意度和认可度[1]。

(2)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小学生更愿意与家长和老师进行沟通。并及时将自己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困扰向老师和家长进行反映,使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明确的认知,进而对其进行引导。目前,心理学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相对比较缺失,这也是现今儿童问题较为普遍的根源。比如,教师将心理学纳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具有初步的认知后,面对课业和生活中的困扰,更容易去寻求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有效防止了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3)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小学生处于人生和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世界的认知比较模糊,心理问题较多。教师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能够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心理学知识进行应用,并结合学生的个体特性,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能够增强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比如,心智不成熟,使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容易与同伴发生矛盾。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真谛和内涵,进而为其构建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

(4)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及时疏导,促进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很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教师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能够让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心理学知识,对家庭关系和学校关系具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积极的与家长或者老师进行沟通,而不是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所措。其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减少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使其处于一个良性的成长和学习状态下[2]。

(5)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用心理学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受年龄和心理的限制,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将心理学作为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能够让小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有效避免来自外部的伤害,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近年来,网络上普遍出现虐童案、绑架案和小学生案等。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小学教育过程中心理学教育的缺失。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学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变能力,从而使其受到的外部伤害降到最低。

4结语

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都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我国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缺失进行弥补。明确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并不断借鉴外国的先进教学经验,创建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并对其进行普及,最大程度避免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提高小学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范淑杰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城小学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本土化;行为疗法;认知领悟疗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5-0014-03

西方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无论是理论建构或是实践应用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而我国的应用心理学发展,满打满算不过二十余年光景。我国应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与基础心理学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各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也基本全部来自于西方较为成熟的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成果,在大规模的模仿、普及与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不合社会文化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长期以来阻碍我国应用心理学健康发展的瓶颈所在。

不同的国家、民族与文化传统有其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和文化价值模式,与此相对应而形成具有不同心理结构成分的国民心理素质,因此,也就不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按照同一种范式构建“统一的”、“同一的”、“世界性的”、“普适的”心理学科体系。于是,心理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应时诞生了。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表现了心理学科的世界性、统一性和国际化属性,是出于世界人类在心理现象的基本结构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异”则表现了心理学的本土化问题,旨在应对不同文化范式下的国民的独特心理特性,也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之下,必然形成各异的、独特的,尤其是蕴含着独立于他国的社会文化属性的国民心理特质。

我国心理学的本土化主要是针对西方心理学在我国所遇到的困境而言的。目前我国心理学无论是理论研究或是实践应用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国民所异于西方人的心理构成方面的特殊性,这实质上是应对一种华夏社会文化的独立与独特取向的问题。这种独特应对的目的在于,使我国心理学所采用的概念、理论及方法和技术能切实反映中国民众的心理与行为,这个原则是永远不变的,也适合于每个国家心理学的独立创新发展过程。

本文仅从“行为疗法广泛的中国文化适应性”、“认知领悟疗法的缺失――行为改变技术的介入”、“倡导积极心理疗法的研究与应用――针对现实心理疗法的消极、滞后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并通过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阐述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本土化问题的个人思考。

一、行为疗法具有广泛的中国文化适应性

行为疗法(Behavior therapy)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成熟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对个体反复进行训练,以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行为主义疗法的学习与训练之所以对于中国人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原因在于中国人的共同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即“较高的受暗示性”、“集体主义取向”、“显著的场依存性”、“他控性”等。这些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特质表明,行为主义疗法的行为训练与正、负性强化都显示了它的工具性、纯理性和强迫性特点,又由于中国人的行为观念的强依赖性、被动性以及群体影响的依存性,使得发源于西方国家的行为疗法,在我国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过程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行为疗法在实施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始终处于主动、主导地位,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而来访者始终处于被引导或被组织的地位。从意识层面来说,来访者

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这种被动特性也正好体现了中国人的独特社会文化心理背景,即集体主义取向、他控性以及突出的环境依存性特点。行为主义疗法的基本原理是“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基本原理的核心是“强化”。强化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引起强化反应发生的来访者的行为却是咨询师或治疗师所预期的,是被动引发的。这种强化的主动性和良好行为发生的被动性与他控性或环境条件刺激的诱导性,也正是行为主义疗法在中国人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的良好适应性表现。

二、认知领悟疗法的缺失――行为改变技术的介入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来访者改变其认识,以实现领悟,并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是中国大陆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的,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国情以及与国人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出来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弗洛伊德的经典心理分析,因此,认知领悟疗法又被称为中国式的心理分析。

认知领悟疗法的治疗原理,是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使来访者真正认识到症状的意义,以得到领悟,症状即可消失。这也是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治疗原理。

认知领悟疗法的实施过程:治疗师直接和来访者一起讨论分析症状的临床表现性质,使来访者认识到自身病态情感和行为的幼稚性,领悟到这些感情与行为是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与他的实际年龄和身份是不相称的,从而使其主动放弃这些想法和行为。

从认知领悟疗法的实施过程来看,其治疗的核心成分是治疗师与来访者对不良或病态症状进行共同讨论,以使来访者对症状(情感与行为)的幼稚性或不成熟性达到真正领悟的程度。这里的“领悟”是指明确病态症状所展现的显著的儿童期心理与行为模式。最终通过领悟过程,达到主动放弃自己在意识中已经被界定了的那些幼稚的、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事实上,在现实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中,认知领悟疗法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不良的或异常的思想观念等认知方面存在问题的来访者。

尽管认知领悟疗法对于根植于心理原因的心理、行为症状的治疗是普遍有效的,可是,现实中的众多来访者的异常心理或行为,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不良认知或不良行为的沉积定型所致,也就是长期重复的“不良认知不良态度与观念不良行为……”的恶性循环的交互作用过程,使得不良认知、不良观念与态度和不良行为表现,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进一步强化或定型。在认知领悟疗法的实施过程中,即使来访者真正达到了最高的领悟境界,实现了最佳的认知水平,他们未必都能如期实现不良行为的彻底改变。例如顽固的露阴癖、强迫症、偷窃癖、窥阴癖以及对人恐怖症等,在接受认知领悟疗法之前,这些当事者本人大都已明白自己的不良行为的幼稚性、非成熟性及其危害性,他们都曾不同程度地、通过各自熟悉的方式,较长时间地致力于改变或消除自身的不良行为,但结果很少尽如人意,有些来访者甚至由于长期的观念对抗,导致病态行为的发作周期越来越短,病态行为引发的焦虑与紧张程度越来越强,还有的来访者身上旧病未除新疾又起。之所以如此,问题并非出在来访者的领悟与认知不到位,关键还是这类不良行为的顽固定型所致,这也说明认知领悟疗法在诞生之初,就存在着其不可自我完善的缺陷。

认知领悟疗法不同于行为疗法的优点在于,它非常关注引起来访者不良行为的心理原因――错误的认知态度与观念,与此对应,认知领悟疗法的最大缺陷或局限性,也在于即使来访者真正领悟了自己的不良认知态度或者行为,却往往由于缺乏改变不良行为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技术,依然停留于“领悟”这一环节之上,致使不良的行为反应仍旧顽固地存在着。有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经验的心理工作人员,无一例外地都会体悟到认知领悟疗法的美中不足。因此,在来访者达到真正的认知领悟之后,治疗师应适时选择一种恰当的行为改变技术或行为矫正技术,紧随领悟之后对不良行为进行较为彻底的消除与改变。此处需要强调一下:“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的适时介入是关键,而‘适时’则是关键之关键。”真正有价值的心理治疗方法,不仅要实现治“标”之目的(改变不良认知态度、减弱不良行为),更要实现治“本”之目的(消除引起不良行为的认知态度或彻底消除不良的行为表现)。笔者本人经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发现最适合与认知领悟疗法配合应用的行为改变技术有系统脱敏疗法、满贯疗法、放松疗法、厌恶疗法以及行为训练技术等。

三、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针对现实心理疗法的消极与滞后性

传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的价值,在于来访者对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清醒意识,尤其是对那些对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不良影响的病态行为的认识,于是来访者便在意识上产生了强烈求治或求询的意向。由此看出,传统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在卫生医学领域,人类对于某种疾病的病因、形成条件以及危害程度有了深刻了解之后,总是将解决问题的视点放置于“未雨绸缪”的层面。如某些传染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生理疾病的“疫苗”的研发与应用,此类研发的目的在于积极地保健与预防,要么消除病源因素,要么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要么降低或彻底消除疾病的危害性等。与此相同,人类在广泛的健康教育领域里,能否真正认识到传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消极性与滞后性,进而实现现代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积极性,这从根本上关系到人类未来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活幸福度的真正提升。

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的,可是在应用心理学正式进入我国社会文化生活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与现代心理学的发源地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积极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做为可以说是相当薄弱。从一开始只是西方正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全盘引进的普及模仿,到后来的心理学本土化思潮的兴起,直至今天的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初步探索与应用,可以说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来说,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目前,更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常的心理辅导课程流于形式,要么是因为师资缺乏,要么是课程的纯理论化导致课程本身的实践价值被弱化,要么是主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以及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使得该类课程的课时被截留或消减等,导致“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

从我国学校教育层面具体谈积极应用心理学――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必须做到不论是教育决策部门或是教育行为机构,都应该明确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所涉及的具体研究与实践内容,应详尽地构建一个基本的具体实施框架。因此,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将自己对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内容的基本思考总结如下。

(一)小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角色同一性认识;2.自我认知;3.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做事习惯的培养;4.良好情感的认知、控制、开发及其作用;5.良好意志品质的认知、塑造、自我调控及其作用;6.良好行为习惯与成功做事的关系;7.关于初步认识价值观、审美观的教育内容;8.关于仁爱、爱人,环境意识、生存意识等的教育内容;9.关于形成珍爱、正视生命价值的观念的教育内容。

说明: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哪一项教育内容的实施,都应遵循“做中学”、“做中体悟”、“悟中明理”、“感性体验为主,由感性自然上升到理性”的原则,即“践行第一”。如果社会实践课条件不允许,那就通过大量的模拟性的团体活动(训练)形式进行,效果也会很好。

(二)中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 关于角色同一性由感性向观念上升的教育内容;2. 关于自我观念形成的教育内容;3. 关于高级社会情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教育内容;4. 关于生活的价值、学习的目的、人生的价值的认知的教育内容;5. 关于民族认同感、国家自豪感、国家危机感、国家安全感、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的认知的教育内容;6. 关于社会良心、道德感、秩序感和合格国民的义务感认知的教育内容;7. 关于团体合作共处的认知与训练的教育内容;8. 关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价值认知的教育内容;9. 关于身心统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辩证观点认知的教育内容;10. 关于自杀现状的认识,以及置身自杀情境中的自我生命拯救的认知与训练的教育内容;11. 关于性心理、性生理健康的认知以及有关行为训练的教育内容;12. 关于学习策略的优化选择与训练的教育内容;13. 关于生活第一、幸福第一的观念的教育内容;14. 关于恋爱的初步认识的教育内容;15. 关于未来发展理想与学业延伸的教育内容;16. 关于婚育卫生健康的教育内容;17. 关于家庭幸福和谐的教育内容;18. 关于科学职业观的教育内容;19. 关于良好社会生存适应的教育内容。

以上仅仅是在理论层面能够感知到或者能具体实施的积极应用心理学的相关教育内容,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积极应用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之所以勾勒出一个轮廓,一是为了学习与教育践行的方便,二是为了通过这一建构过程激发更多的有志于积极应用心理学研究的人们的广泛关注。

总之,无论是建构积极应用心理学的教育模型,或者是运用积极应用心理学的技术进行实践与研究,其终极目的都在于“积极”二字,即“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通过彻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使每一个社会公民或准社会公民,都具备常模化的现代社会所期望的广泛的健康素质,以实现真正的国强民强的理想愿景。

参考文献:

[1]答会明.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6.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心理学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5.

[3]陈虹,张婷婷.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G].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上半月刊,(1).

篇12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术型大学重视学科发展,强调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其发展核心是科研,应用技术型大学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强调课程发展,其发展的核心是教学。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还指出: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实践能力的概念并无统一界定,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一般由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1]

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第二个需要明确的问题。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问题,它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即知识和实践。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所说:“实践能力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即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智力,实践性智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这说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实践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在理论学习之后,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实现能力的获得;三是实践能力是后天习得的。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

对于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学者们也是看法不一。目前,关于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最权威的解释来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确的两点:一是这七项专业能力有些是在职前教育中培养的,有些则需要在职后工作中发展。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职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职业课程体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门课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门课程可以在某个领域、某个合适的时机培养学生的某些实践能力。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以及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如下:

(一)明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要求,科学制定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各课程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在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作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般特点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同时运用相关知识观察、分析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解决学前教育中有关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科学研究意识。

(二)改革《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围绕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

(2)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

2.能力目标

(1)运用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培养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教育能力。

(3)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信任幼儿,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

(三)重构教学内容,增大应用性知识的比重

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基础理论偏难、实验数据过多、知识点零散和琐碎等问题。依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精简基础理论,增加更多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学总论,包括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学前教育领域热点课题。

(2)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主要分三个年龄段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0―1岁、1―3岁、3―6岁,然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行为问题的解决。

(3)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4)学前儿童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意志、社会性的发展规律及特征。

(5)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包括学前儿童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及特征。

2.课程的重点、难点

(1)课程的重点

第一,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教养措施;第二,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2)课程难点

第一,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运用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运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第四,培养一定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四)探索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首先在于,把理论知识讲精、讲透,关键在于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以讲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为主,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为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奠定理论基础。讲授法应贯穿整门课程的始终。

(2)合作探究学习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做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规律,通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理解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法。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结合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堂演示、观摩录像、发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及规律。

(4)图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该法辅助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以及课堂讨论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性、动态性和主观能动性。

(5)案例分析法。该法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常见方法,也是形成学前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自编教学案例和幼儿园真实案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实践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视媒体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课堂教学,还应把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对学前儿童形成感性认识,学会观察、了解儿童,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将来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因此,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实践内容与要求,安排见习、实习,撰写观察报告、教学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现代手段

当前,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信息资源的查询者;教师不仅仅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3]因此,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和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电子信息资源库,建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文字信息资源库、声像信息资源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3

一、医学心理学课程发展困境表现

当前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发展在课程地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一些困境。

1.课程的重要性与课时安排不够之间的矛盾医学心理学涵盖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内容,对于培养医学生人文情怀、提升医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没有足够的学时进行教学,学生不能深入系统性地学习,任课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主要课程知识点的讲授,很难统筹课程基础知识、理论和临床案例实践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以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宗旨,为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主动性。医学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存在师生之间交互贫乏的问题,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许多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多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教学主导,不能留出必要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致使学生没有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

3.任课教师综合能力需求与其专业背景局限性之间的矛盾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素养要求较高,一般需要任课教师既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素养,又要具备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素养。此外,还应掌握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等方法和技术。但现在的医学心理学教师大多只有医学专业基础或心理学专业背景,兼具多种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较少。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亟待加强。

二、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为了促进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健康发展,应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与考核体系等方面加强教学改革。

1.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考虑课程的功能定位、课程内容选择的全面性和平衡性,课程建设方式的整体性和灵活性,优化课程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针对目前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医学心理学教学时数相对不足的现状,应积极探索将普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心理学专题讲座等纳入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管理,在不同学习阶段系统地为学生传授医学心理学知识,在有效避免内容重复的前提下,保证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的连贯性,最大程度地优化相关课程。同时,注重发挥隐性心理学课程的作用,利用校园文化、辅导员队伍等影响力,实现其认知导向、情感陶冶、个性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2.注重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不断提升医学心理学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医学心理学任课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素养建设。当前,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任课教师,他们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综合素养,加强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与技能的持续学习;二是非医学专业背竟的教师,他们需要系统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和必要的临床专业课程。鉴于医学心理学课程交叉性和边缘性较强的特点,应积极吸纳医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以及精神与神经医学临床医师与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多元化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临床实践等活动,不断完善教师心理学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并积极引导更多的教师取得国家心理学咨询师资格证和职业医师资格证,促进医学心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提升。

3.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医学心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把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应用到临床工作和社会交往当中。因此,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优化等方面入手,明确教学改革的重点,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针对医学心理学基础、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部分的特点,以及其在医学生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中,心理学基础部分主要包括绪论、心理学基础、主要理论流派等内容,这部分应以讲授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从感性到理性让学生从整体上对心理学有初步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健康心理学部分主要包括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健康行为等内容,与今后的临床工作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密切相关,有更多的实效性,在教学上以预习、案例、问题讨论最后讲解总结的方式完成。比如,在心理应激章节,就学生中发生的一件丢失雨伞事件进行讨论,归纳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生活事件、认识评价、应对策略、社会支持、应激理论以及应激与心身健康之间的关系等。临床心理学部分主要包括病人心理、医患关系与医患沟通、心身疾病、异常心理、心理干预概述、心理干预各论等内容,是与临床课程相衔接的课程,旨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法,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 培养健全人格的一门科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也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医学心理学课程应与临床结合紧密,但是学生还未进入临床,对许多临床问题生疏,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大量的临床案例为依托,加上多媒体、教学影片等,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验心理学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评估量表操作等,可以主要以课上讲解示教后组织学生具体操作的方式完成。比如个性测验、症状测验、应激测验等,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心理评估,不仅可以掌握技术方法,同时可以对自身有更充分的了解认识,对今后有针对性地修正和完善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医学心理学考核体系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教学模式也应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革,更好地发挥教学模式的育人功能。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探索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有利于增强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例如,在运用讲授法时,教师在课堂做到精讲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理论知识;在运用讨论法时,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在运用实验法时,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养;在运用新媒体教学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为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医学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开卷和闭卷、日常综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更加注重心理学教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形成性评价环节。在各教学环节中,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启发思维的论述题,开展开放性问卷调查,通过经典的教学影片和录像,启发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剧中人物或情节做出心理分析,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既有利于考核学生学生效果,也有利于评价教师教学水平。

篇14

江苏常州解放军第102医院,江苏常州 213003

[摘要] 本文侧重探讨管理心理学在军队医院人才管理中的应用。应提高对管理心理学与人才管理辩证关系的认识;依据管理心理学的要求,在人才管理中应注重培养创新求变意识及沟通协调能力;运用公平、激励等管理心理学原则,提高人才管理的总体水平。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提高军队医院人才队伍的工作实效。本文主要从管理心理学和人才管理的辩证关系来证明应用管理心理学需创新求变、协调整体,来提高军队医院人才管理水平。

[

关键词 ] 管理心理学;军队医院;人才管理

[中图分类号] R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169-02

在改革、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知识、技术、人才和风险密集的军队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军队医院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新课题。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作为一门从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中派生出来的新兴独立学科,则以管理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对人的管理为研究对象,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激励人员心理和行为的效能,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工效的目的[1]。目前对管理心理学原理有效地运用于军队医院人才管理的探索与实践甚少, 本文就此进行初步探讨。

1 管理心理学和人才管理的辩证关系

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个体及其关系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具有共同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研究,以激发求新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有效运用管理心理学方法对人员进行心理素质分析,采用个性化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激励等一系列管控措施,既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员的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最终达到高效、优化的医院人才管理目的。

管理心理学对领导者的人格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成功的人才管理者必需具备公心、欲正、反思、勿自多的特点;并提出了领导力的强弱取决于领导者品格、知识、情感等构成的非强制性影响力。管理心理学从人才的个性特征、动机、需求等方面,为人才的甄别、培养、使用提供了有益的线索。我们通过强化医院的内部绩效考核,把人才培养计划和医院发展的长远规划有机结合等措施,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人才选拔任用程序和机制,把具有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人才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最终促进“名牌战略”的顺利实现。

总之,管理心理学的理念和人才管理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的。国内外人才管理的实践证明,管理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人才管理的效率,更好的发挥各类人才在组织发展中的效能。

2 应用管理心理学创新求变、协调整体

管理者是影响、指导、带领众多的被管理者不断开创、不断前进的关键性人物。管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需具有一种善于独立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做出新成果的心理品质,即创新求异的心理特质。

医院管理者应创造性地运用管理心理学思想,培育创新精神、善用创新方法。在人事及分配制度、政策支持、扩散机制、组织机制等方面,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忧患意识,使“崇尚创新”的精神深入人心。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管理者不仅可以为自己赢得威信,而且可以带动集体的创新能力,为集体带来生机和活力。

在医院人才管理中建立良好的沟通管道应包括:①处理好与上级的沟通,应主动争取上级的了解和信任、注意与上级意图的协调,这是人才管理的大背景;②同级间沟通应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沟通中求合作,在合作中促沟通。既坦诚、直率,善于表达观点和主张,又应适度忍、退、让,将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结合;③与下属沟通过程中应格外注重沟通的艺术性,依据沟通对象的个性特点、教育背景、经历等,采取灵活的方式。这是由于军队医院人才队伍是一个高智商、高学历、高素质群体,应认真倾听其建议、疏导其情绪,换位思考,让倾诉者获得被尊重感。在沟通过程中应秉承明确性原则、信任性原则,以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有效提高沟通的效率。

3 应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高军队医院人才管理水平

在实践中,我们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并依据人员的素质结构、能力特征、职业适应性,注意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既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又有利于创造和谐的氛围,发挥整体功能,我们按步骤实施以下措施。

3.1 制订人才培养规划

人才的管理必须具有前瞻性,有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我们重视对学科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人才的引进和重用,并制订5~10年人才培养远景规划。对引进人才还应注重与本院科技人员的“磨合”,把“外感效应”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最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强化岗位配置,使人才群体的整体功能会大于个体功能之和,真正达到管理心理学的“1+1>2”效应。

3.2 建立师承体制

我们对专家型人才给予积极扶植,由富有经验的专家与青年科技工作者结成了“一对一”的帮带关系,传思想、传技术、传方法,有力地带动整个科研群体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师承关系,使群体中深厚的学术传统、良好的医德医风、先进的技术得到继承、保持,并得以发扬光大。

3.3 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受体制的影响,军队医院人才群体中存在不同编制、不同待遇的客观现实,如何创造公平的环境对人才管理者是一个考验。我们应用心理学原理,在承认其横向比较客观性的同时,转换思路,引导其正确认识“报酬”的内涵,强调每一个人才,无论其编制、职务,在医院都可获得足够的能力拓展空间和人生价值的进一步开发。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各类编制中的人才在深造、进修、升职等方面一视同仁,积极为他们提升学历、提高专业水平创造机会;充分信任青年人才,敢于将其安排到重点岗位,更好地发挥其特长。使人才个体在竞争中处于同等条件下,既提高了竞争效率,又维护了公正公平,促进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同时,我们应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将其转化为开放性的管理手段,帮助科技人员制定减轻压力的措施,树立健康的竞争意识,在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基础上开展竞争;摒弃功利思想,跳出“自我”小圈子,增强集体观念,由“角力”变为“共进”。

3.4 善于运用激励心理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才积极性动机的心理过程[2]。我们采用了多元化的激励机制:①授权:对科技人员恰当的授权,在实验室建设、设备引进、资金分配等方面向科技人员倾斜,最大限度地激励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和积极实践的内在动力;②表扬:表扬是工作业绩被领导认可的体现,可不必拘泥于具体形式;③奖励:奖励额度应与科技活动中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但必须适度,应注意凸显科研活动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对科研人员劳动的尊重和肯定,否则会适得其反[8]。

3.5 重视医院文化建设

人才并不必然构成生产力,只有“人才”加“好的文化”才是生产力[3]。医院发展离不开良好医院文化的形成和不断充实,而医院文化需要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我院的建筑风格、宣传栏、院训等,都很好的体现了全院上下的文化品格和价值追求。在文化建设中达到“环境改变人、氛围塑造人”,这也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调整手段。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促成人才队伍对医院发展前景的心理认同,加深对自身劳动价值的体会。

管理心理学在我院人才管理中的合理运用,已使我们收到了初步的效果。作为一所团级驻军医院,我院拥有2个全军的研究中心,并汇聚了一批在军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医学专家,目前有国际学术组织副主委1名,国家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名,军队级主任委员2名,省级主委1名。5年以来,我院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56篇,著书2部,在军队同等规模的医院中均列于前茅。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管理心理学有助于发挥人才队伍的优势、提高其工作效益,同时也使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个体、群体、组织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有针对性与建设性的措施。通过将管理心理学与医院人才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使军队医院的人才群体自觉调整自己的需求和动机,进而规范行为、升华信念,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高度一致,实现个人梦、医院梦和中国梦的完美统一。

[

参考文献]

[1] 聂婧,凌文辁,李明.认知地图技术及其在管理心理学中的应用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155-165.

[2] 郝辽钢,刘健西.激励理论研究的新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