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临床心理学范文

临床心理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41: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临床心理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临床心理学

篇1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调查 蔡永亮,许圣弘,杨任民,王晓平

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刘惠军,石俊杰,LIU Huijun,SHI Junjie

考试焦虑量表在湖南地区的试用结果分析 范晓玲,FAN Xiaoling

鼻咽癌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温盛霖,张晋碚,叶明志,韩自力,陶炯

胃肠癌患者手术前后情绪状况比较 陈建平,郑柏华,王宾,杨柳,,尹力心,陈善明

矫形外科择期手术病人神经内分泌应激指标观察 何志晶,陈冬松,贾琳,何洪生,高红叶

人际心理治疗 赵静波,季建林

应激易化成瘾及复吸的生物学机制 张瑞岭,李凌江,郝伟,ZHANG Ruiling,LI Lingjiang,HAO Wei

一般行政能力倾向测验的建构及信度、效度研究 洪炜,龚耀先,HONG Wei,GONG Yaoxian

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Ⅲ.应付方式与人格 梁宝勇,郭倩玉

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编制报告 江光荣,靳岳滨

韦氏智力与艾森克个性问卷测验分析系统软件介绍

津医精神运动成套测验(JPB)的研制 王栋,钱明,高岩,常模制定协作组

慢性应激对糖尿病倾向鼠几种组织抗氧化酶影响的差异及其意义 刘幼硕,胡敏,姚树桥,蔡伟雄,戴晓阳,龚耀先

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建平,崔俊南,陈仲庚,林文娟,罗键,孙燕

剥夺睡眠56小时对正常人血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洪军,裘于容,王升旭,贺旭,刘宁,邓爱文

精神分裂症病人归因与记忆的研究 郭蓄芳,樊作澍,姚付新,王秋,朱滢

抑郁情绪及负性态度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王湘,朱熊兆,王丽,WANG Xiang,ZHU Xiongzhao,WANG Li

Ⅱ型糖尿病患者TCD及神经心理学研究 刘国荣,李月春,马丽萍,田丽川

高血压患者记忆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尹勇,朱榆红,王荪,YIN Yong,ZHU Yuhong,WANG Sun

脑梗死患者智能障碍的研究 高宗恩,王云生,宋和凤,张文君,许浒

中国幼儿智力量表(CISYC)短、中期重测信度的研究 郑立新,吴宗文,成新宁

精神分裂症患者视觉P100显著性概率地形图研究 吴大兴,姚树桥,程灶火,刘哲宁

老年糖尿病人P300认知电位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姜涛,张雄伟,吴振云

儿童记忆发展的横断面研究 程灶火,耿铭,郑虹

透析治疗对肾衰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随访研究 周亮,李凌江,郝伟

下岗工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徐慧兰,肖水源,陈继萍

中专生社会支持特点分析 马惠霞,韩向明,覃晓燕

电子游戏依赖儿童的智力、个性、行为特征研究 刘学军,苏林雁,何伯玲

学绩不良儿童行为问题及自我概念的对照研究 凌辉

单纯性肥胖儿童行为问题配对研究 杨勤,陈非

城乡儿童H.R神经心理测验及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 张红静,潘芳,江虹,毛雪琴,岳文浩

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行为问题调查 傅振荣,马连美,张加林

吸烟饮酒与老年常见病患病率的相关研究 孙金华,胡世云,刘锦桃

咽异感症患者有关心理生理因素调查 刘志明,孙久龄,杨亚平,尹桂茹,彭英娟

内科门诊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研究 任清涛,李广,马秀青

乳腺癌患者的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 赵玮琳,吴京平,赫军,朱敏嘉,范淑君,邹全庆,施穗琴,梁红英

颌面肿瘤患者心理状况分析 彭红莉,王祖承,叶为民,仇剑,徐鹤定

海马梗塞病人的记忆测验结果分析(附一例报道) 王长青,汪凯,孟玉,高宗良

侧脑室周围梗塞所致的语言障碍 周景丽,孔繁会,王维治

脑卒中后抑郁情绪对预后的影响 李菊英,何爱香,吴朝荣

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与焦虑水平研究 王才康,杨宁

幼儿教师SCL-90测试结果分析 杨宏飞,杨依兰

大学生自尊结构的研究 蔡建红

稳态噪声条件下纺织女工情感状态的研究 张焱,郭玺

一个团体投射测验的介绍 郭洪芹,傅根跃

人格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向小军,王小平,李凌江

网络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发展的新趋势 刘继茹

影响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家庭因素 安芹

量表的信度及其影响因素 安胜利,陈平雁

精神科及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调查 李沛亨,王耀华,程庭静,童芳

完全与离异家庭中子女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 钞秋玲,汪萍,何宁,CHAO Qiu-ling,WANG Ping,HE Ning

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健康调查 李振国,刘少文,赵虎,杨凤霞,王永华

影响退休干部生活满意度的主观因素分析 卢抗生,裘小青,LU Kang-sheng,QIU Xiao-qing

海洛因依赖者一级亲属心理状况测查 戴俊平,赵振环,DAI Jun-ping,ZHAO Zhen-huan

临床心理学领域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思路与步骤 李旭,Gail Huon,钱铭怡,LI Xu,Gail Huon,Qian Ming-Yi

非法药物使用的流行学研究方法 范长河,郝伟,杨德森,FAN Chang-he,HAO Wei,YANG De-sen

心理治疗在中国:西方治疗技术与东方文化思想的结合 季建林,JI Jian-lin

乙肝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调查 梁秀娥,任秋芸,LIANG Xiue,REN Qiu-yun

中医肝脏象情绪评定量表的初步编制 胡随瑜,王哲,尤劲松,蔡太生,姚树桥

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右脑功能的研究 郭靖,黎龙辉,陶德清,GUO Jing,LI Long-hui,Tao De-qing

159例独生子女厌食治疗分析 郭青,GUO Qing

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在神经症治疗中的作用 徐燕,骆晓林,XU Yan,LUO Xiao-ling

男性强制戒毒人群的健康危险行为研究 刘连忠,肖水源,肖骞,林武,柳洋,陈丽丽

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配偶生活质量的对照研究 谭立文,刘铁桥,李凌江,TAN Li-wen,LIU Tie-qiao,LI Ling-jiang

脑外科疾病抑郁情绪的初步调查 丁跃庆,刘哲宁,胡守兴

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积极临床

【中图分类号】B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96-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使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一转以往心理学的研究,开始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临床心理学于1866年L.Witrmer向美国心理协会(APA)提出,临床心理学的成长与发展与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心理卫生运动关系紧密。临床心理学对医学模式的侧重强调对病人的治疗,而忽视了对人的力量与美德的促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临床治疗并非以消除来访者的症状为首要目标,而是注重发动来访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积极临床心理学在心理治疗的同时兼顾人的自我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1 积极临床心理学概述

1.1 积极临床理论主张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自我决定其最终发展状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美德与使个体完善的积极社会,这三个层面人类的力量与美德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减轻和预防心理问题,是人们构建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点。在过去几十年里,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成为治疗创伤的学科,人类积极的力量与美德未受到重视,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以力量与美德为出发点的积极临床心理学治疗模式和干预措施,将可以帮助个体建构那些有利的人类品质,更好地预防精神以及躯体疾病的发生。以人类的力量与美德为核心取向的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下,研究者们将更加关注如何获得持久的幸福。

1.2 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让许多人认为除积极心理学以外的其它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必定都属于“消极心理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传统的临床心理学与精神病学,针对精神疾病建立了良好的科学体系,对许多临床心理症状有细致的分类以及可靠有效的测量评估方法;并且发展出了有效的药物及心理干预措施,使得许多无法治疗的精神紊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有的甚至是痊愈。精神病理学模式下的临床心理学现如今发展势头良好,从而忽视了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因此,发展积极临床心理学不是也不能够取代传统的临床心理学,而是要成为必要合理的补充,促进完整的临床心理学体系的构建。

积极临床心理学要建立成熟完善的操作体系需要更多努力,建立的力量与美德分类目录以及编制的调查问卷已初具规模,但要成为有效可靠的测量工具,满足以力量与美德为取向的病因学与干预体系研究的需要,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理念,认为美德能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和寿命,美德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在美国开展的积极临床心理学研究,也将为我国的相关研究带来启示。

2 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临床心理学

2.1 内核思想的转换

临床心理学自建立就以病理思想,医学模式为核心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其的衍生学派的理论便在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精神分析理论对内隐心理过程、性,积极冲动的重视也给了病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公众认为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对“精神疾病”或“意识疾病”的医疗实践。病理思想把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看的很被动,而忽视了人们寻求自我完善的积极主动性。积极心理学思想强调的是目标、幸福感、满意度、幸福、交际能力、坚持、聪明、智慧、个体责任感。关注的是怎么使生活更加精彩,帮助人们更加的自主。这些目标给心理学的功能提出了一个概念,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人们的优势长处。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临床心理学应该赞同精神失调是个体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以及对完美的关注应该优先于脆弱。

2.2 心理诊断与测量方式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美国精神医学协会出版的《精神障碍的诊断与分类手册》―DSM,到1980年的第三版后,DSM的影响力突飞猛进。DSM-Ⅲ中许多的精神诊断的标准都是基于医学模式。例如:精神失调被定义为具有临床意义的行为与心理综合症。DSM上的所谓的疾病诊断分类可能只是症状现象的堆积;性格力量与临床心理问题的病因之间有可能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种特定的力量能减轻一组特定紊乱的发展。2000年美国心理协会(APA)在Mayerson基金会的资助下, VIA(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 of Strengths)项目开始,经过五年的时间,《性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的出版对人的24种积极特质进行了分类;分为智慧、勇气、人类、正义、节制、卓越,六大美德。以人类的力量为核心,界定了人类力量与美德的概念。

2.3 心理疾病预防模式的变化

哲学家Wartofsky认为:在高级水平上,我们可以通过三种科学途径区分个体和人类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对美德的理解、达尔文或进化的观点,社会和文化历史或的观点。这些主要观点都代表不同的关于人类的本性和人的发展的先验基本假设。他们的理论并没有在当今被忽视,反而代表着当前科学正在进行的重要项目。积极心理学不赞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然而,以“积极的个人特质、个体自我提高的愿望以及根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潜能”为基本观点的积极心理学代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理论。积极临床心理学模式,将成为传统临床心理学的有益补充,二者的融合可以满足人们减轻与预防心理问题的需要,而且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

3 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实践运用

积极心理学发展由理论方面探讨进而重点转向应用领域,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方法研究。临床心理学对积极心理学发展迅速做出的反应,整合了一些主要积极心理学干预理论与方法。

3.1 感恩练习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情绪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一种人格特质。McCullougy(2004)等学者将感恩定义为一种道德情绪,感恩情绪预示着个人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但感恩产生的互惠动机不同于由债务和不平等引发的动机。作为道德的增强剂,感恩表达能增加恩人在未来再次助人的机会。McCullough等开发的感恩问卷(GQ)-6(六个项目,感恩性格的自陈式量表),发现该感恩特质与积极情感、幸福、亲社会行为、特质与宗教性,精神呈正相关。

3.2 宽恕的临床干预

宽恕是指被冒犯者的亲社会动机的转变过程,它有助于被冒犯者消除愤怒情绪,提升积极的情感体验。Lawler-Row和Scott(2007)分对宽恕进行了三个维度的界定:宽恕的指向、宽恕的方向,宽恕的形式。Engrith等人的研究建立的宽恕的过程模型。该模型包含体验伤害、决定宽恕、实施宽恕,深化阶段等四个阶段。帮助来访者树立宽恕意识,改变来访者对冒犯者的消极认知,促使来访者真正地宽恕冒犯者。临床运用上对宽恕治疗还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3.2.1 宽恕冒犯者就是和冒犯者和解;

3.2.2 宽恕治疗会导致道德化和宗教化的倾向;

3.2.3 宽恕只是治疗的工具,不是治疗的目标。

3.3 创伤后成长的临床治疗

创伤后成长是人们与主要的生活危机斗争后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改变。其概念已经应用于表示创伤后成长现象,包括积极心理变化,与压力相关的成长,积极情绪,健康发展,欣欣向荣。积极的处理模式和应对变化方式使人们从逆境中获得力量。因为,创伤后成长比低水平压力出现更强烈的严重危机感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伤的新认识强调不应只从负向的病理学角度来看待,更需从“转化”的角度来认识,将创伤看成是一种契机,个体可由此学习到如何克服困境,增强自我力量,实现自我超越。

3.4 身体运动

Selig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建立不仅帮助个人和团体忍受压力并且生存下去,但也要健康发展的特质”。身体活动是一种人类的行为,它将有助于个人和团体的生存和发展。从个人的角度上看,身体活动可以防止精神疾病,建立积极的情感,缓解个体对生活的压力。从团体的水平上看,身体活动使团体可能更健康,从而增加团体社会资本。从心理功能的角度看,最有力的支持身体活动作用的证据来自于抑郁症。所以经常性的身体运动,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有很好的作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作为亲近大自然的力量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

4 总结与展望

构建积极临床心理学的同时,我们要适应一种全新的方法与价值观。积极心理学思想强调的是幸福感、满意度、交际能力、坚持、智慧、个体责任感。关注的是怎么使生活更加精彩,帮助人们更加的自主。这些目标给心理学的功能提出了一个概念,更加注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人们的优势长处。更确切的说,积极临床心理学关注人类幸福感的程度和减轻心理压力都一样。基于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临床心理学对完美的关注应该优先于脆弱。基于病理思想的临床心理学与积极临床心理学的不同点并非是治疗方法的不同,而是关注点的不同。积极临床心理学是强调关注扩大人类力量并不断探究什么对于人类行为是重要的,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哪些行为是重要的。因此,对于临床心理学的这一主要转变,不仅是方法上的简单变化,而是观点与任务上的革新。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朱晓红,龚继峰.转型与建构:积极心理学历史与沿革[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1): 7-11.

[2] 苗元江,陈燕飞. 感恩:积极心理教育新视角[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 (9):4-8

[3] 张田,孙卉,傅安球. 宽恕治疗中的几个误区及其应用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11,(4)

[4] 姚树桥,朱雪玲,王孟成。临床心理学领域积极功能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

[5] 陈虹,张婷婷. 真正幸福论的实践:积极心理疗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

[6] James E.Maddux.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Illness Ideology:Toward a Positive Clinical Psychology[J].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8, 57,54-70

[7] P.Alex Linley,Stephen Joseph. 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M]. John Wiley&Sons,Inc.2004

[8] McCullough,M.E.,Emmons,R.A.,&Tsang, J.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82.112127.

[9] McCraty,R.,&Childre,D.(2004).The grateful heart:The psychophysiology of appreciation.In R.A.Emmons&M.E.McCullough(Eds.),The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篇3

论文摘要:20世纪中叶以来,临床心理学家的处方权问题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对于这场处方权运动从战争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精神药物学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健康服务模式的变化以及卫生保健行业处方权的发展等4个方面进行了知识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

“职业心理学中的处方权运动发生在人们对精神药物治疗心理障碍已有成熟认识的时候,20世纪80年生的职业和社会事件伴随并深刻影响了心理学界追求处方权的努力。以美国心理学会为主的学术组织和以Fox;R:E.,Deleon,PH.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坚持处方权是临床心理学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理论论证、教育培训、立法游说等方面积极促成临床心理学家拥有处方权。

但同时,以美国精神病学会、美国医学会为代表的学术组织和以DeNels冲,G.Y,Moyer,D.M.等为代表的专家学者对临床心理学的处方权诉求予以坚决的反对与抨击。认为赋予临床心理学处方权将会造成临床心理学家培训成本的上升以及内部不必要的矛盾与分裂,导致与精神病学的严重对立与冲突等等。

1心理学家处方权诉求的历程

理解心理学家的处方权首先需要清楚心理学家追求的是何种意义上的“处方权”。澄清这个问题需要简单回顾一下美国处方权的历史。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纯净食品和药品法》,该法没有限制消费者自选用药,即任何药品没有处方也可以销售。1938年美国国会修订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并改名为《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1951年((处方药修正案》将医药市场上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作了严格区分,规定处方药必须由获得执照、具备处方权的从业人员开出,而非处方药品,消费者可以任意选购。

美国联邦政府负责各种药物的法定分类,而各个州政府有权制定各类卫生行业的职业资质,决定哪些从业人员具有处方权资格。从公众利益和健康安全的角度出发,各个州对处方权的管理通常分为3种模式:非限制性独立处方权、限制性的独立处方权和限制性的非独立处方权。

一般而言,进行对抗疗法(allopathic)的医师具有非限制性的独立处方权资格,而其他卫生保健从业人员分为限制性的独立处方权和限制性的非独立处方权资格。牙科医生、验光师、足科医生等在实践中具有限制性的独立处方权资格,即尽管开具处方药物的种类有限,但并不需要接受医师的监督或指导。医师助手、药剂师、专业护理师等只是在部分州具有处方权资格,而且是限制性的非独立处方权资格,这种处方权受到许多约束,比如药物的种类、药物的使用等均有事先规定,而且需要接受主治医师的监督和指导。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已经有一些培训项目,对非医学专业(包括心理学)的人员进行患者评估和开具处方的培训。1984年,美国参议员DanielK.Inouye在夏威夷心理学年会上明确指出在许多行业不同程度地获得处方权的情况下,心理学家也非常有必要获得官方认可的处方权。1985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心理学家有限处方权问题。1989年夏威夷心理学会向夏威夷州参议院提交法案,提议允许经过恰当训练的心理学家具有精神药物的处方权。尽管该法案遭到否决,但在心理学家追求处方权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90年,美国心理学会代表理事会以118票赞成、2票反对,通过成立了一个心理学家处方权特别工作小组,主要的目的就是论证和调研针对心理学家精神药物处方权而开设的课程内容、实践方式和考核认证。1995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其所属的代表委员会接受“心理学家拥有处方权”作为美国心理学会的官方政策,并相继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了处方权法律的州立法示范模式;与教育事务部联合开发博士后心理学家获得处方权的精神药物学培训课程;发展出在读博士处方权培训的示范性课程,提供给那些为处方权州立法进行游说的心理学家:代表委员会投票授权美国心理学会职业心理学院在2000年之前完成对精神药物学的全国性考核方式的开发。

1998年年底美国关岛立法机关不顾政府的否决,通过了第一个允许临床心理学家在与医生的合作下使用、开具和配发处方药的法律。1999年7月,路易斯安那州心理学会的35位心理学家完成了该州对博士后取得精神药物学硕士学位的培训。2002年新墨西哥州成为美国第一个法律上允许心理学家有资格获得处方权的州,两年后即2004年路易斯安那州成为美国第二个法律上许可心理学家有资格获得处方权的州。一些州已经提出或者计划推行心理学家处方权立法,主要有阿拉斯加州、阿肯色州、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夏威夷州、伊利诺斯州、印第安纳州、路易斯安那州、马里兰州、密苏里州、蒙大拿州、俄勒冈州、田纳西州、德克萨斯州和华盛顿特区。截止2005年,美国至少有20个州已经进行了心理学处方权的立法调查或者立法生效心理学家具有处方权资格。

2心理学处方权诉求的背景解析

2.1战争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从心理学角度医治战争创伤的呼声不断增强,临床心理学成为精神病学之外的一个选择,因为心理学家能够在基于心理学理论和原则之上提出解决办法。”

二战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也给大量幸存者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仅仅依靠精神科医生无法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急需心理学家特别是临床心理学家参与到战争后心理救助的活动当中来。美国退伍军人局将临床心理学家的角色扩大到了许多基于实践经验的活动中,包括心理测验、诊断晤谈,并且最终延伸到精神治疗。?

另外,一些学者研究指出,仅仅有医学基础的从业医生们缺乏对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背景,并不能提供理想的卫生健康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需求。

2.2精神药物学的飞速发展

战争给临床心理学创造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直接推动了精神药物学的兴起。与此相对应,推动心理学家处方权诉求运动的另一个因素,是制药公司不断增长的对扩大具有处方权资格的专业范围的兴趣。

2001年,美国药物销售量增长最显著的是精神药物类。根据艾美仕咨询公司的统计,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2002年12月的销量,比5月的453亿美元增长了16%。北美是精神类药物使用最多的地方,年增长率19%,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这个比例下降到1%,而在非洲/亚洲/澳洲和拉丁美洲分别是4.5%和2.4%。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心理学家处方权运动在美国的发展势头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加强烈。

在心理学家追求处方权的推动力因素上,经济利益是一个重要方面。精神药物在全球市场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每年有逾百种精神药物在研发中,2001年精神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耗费高达860亿美元。出于商业利益,制药行业为那些坚持精神药物学取向的临床心理学家“慷慨”解囊,出资赞助他们进行学术讨论和各方游说,并为他们提供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教育基金。

2.3现代社会健康服务模式的变化

现有的卫生服务系统中,临床心理学占据的市场份额有限,要避免被边缘化就必须革新,向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学术界等充分展示临床心理学能够为社会提供的贡献。而临床心理学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职业手段和模式上进行变革。处方权资格的诉求是心理学面对这种时代特点和职业需求之下应运而生的。

从整个心理疾病的治疗领域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传统作用不可否认。但另一方面,心理学的传统取向和重要性确实受到冲击和挑战。临床心理学家的职业作用呈现弱化趋势,Olfson,Marcus和P~在199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985年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88.7%的患者是针对心理治疗,到1995年这个数字下降至78.7%,来访者时间也从平均50分钟减少至15分钟。”

心理疾病的生物病原学模式日益突出,精神药物治疗心理疾病的比重增长迅速。这种状况实质上反映了在心理疾病“身心观”的重大转变,身心二元论取向从强调非物质的心灵转向物质的身体。而这背后更关键的问题是,处方权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只是把生物学取向评估及处理手段引进心理学,而极有可能因为坚持生物医学模式,而忽视心理学模式,使得心理学形象发生改变,否定甚至心理学传统的理论基础。

2.4卫生保健行业处方权的发展

“非常明显的是,非医生的卫生健康服务提供者(nonphysicianhealth~provider)的处方权实践是一个全新的,并且快速扩展的领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心理学家已经在全美50个州获得了自主执业资格。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临床心理学职业以外的其他卫生健康行业如验光师、药剂师、专业护理师等都在一些州不同程度地获得了不同类型的处方权资格,而此时心理学家还没有在一个州获得处方权资格。1999年验光师正致力于扩大他们眼部激光外科手术的州范围。他们己经被许可在美国50个州开具处方药,而在40年以前,他们还不得不努力获取对隐形眼镜的服务资格。药剂师在8个州具有处方权,他们致力于扩大法定处方权的州范围。

在其他卫生服务行业不断追求处方权的过程中,我们能找到心理学家处方权诉求的先例和示范,但更多的是呈现在心理学执业者们面前的竞争压力和巨大考验。心理学家处方权诉求遭到了美国精神病学会、美国医学会的强烈反对,这个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临床心理学从业者所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

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护理学等医学学科有着相似的目标,即保障人的健康、促进人的幸福。但在为实现这些目标而依托的理论基础、概念范畴、核心原则和技术程序等方面,心理学与它们存在较大的区别。精神病学、护理学的历史传统、东口识体系、教育模式、职业实践等为处方权提供了充分的基础。而这点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护理学有着重大的差异。不可否认,精神药物学是当代应对心理疾病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安全、有效地掌握药物的使用需要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需要掌握全面的人体生理学、药理学等多方面医学知识,临床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尚难以满足这种要求。

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自杀心理 防范与干预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30-02

一 问题提出

自杀,位于青年人前三位的死因之中。我国最新的自杀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在人口重要的死亡原因中排列第5位;而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是第一位的原因。另有资料报道,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自杀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中仅次于意外伤害事故的第二位死亡原因。针对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预防与干预模式的构建,已经成为临床心理学备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社会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与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1998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Seligman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在年度大会上他第一次在正式场合使用了“积极心理学”一词,并于2000年和Csikszent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Sheldon和LauraKing在2001年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其研究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以获得良好生活。

二 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模式研究现状

1.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政策研究

高校领导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其摆于重要位置;加大了经费投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构建了决策有人定、工作有人做、落实有人抓的有效机制和工作网络。但各高校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认识不够,抓的力度和落实上不够,表现为心理咨询机构尚不健全,或是挂了牌子没有队伍,或是因缺少经费和场地,没有坚持开展工作。

2.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策略研究

各高校立足于本校实际和现有的资源,坚持教育、宣传、培训和辅导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更多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识别、预防、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做出贡献。但是大学生对于自杀者、自杀行为认知差异大,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对自杀者的人格特征、行为表现不能鉴别和辨识,更缺乏自杀自救和助人的技能;自杀死亡的大学生,大部分事前未曾向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或其他专业机构求助。关于大学生自杀原因与干预策略的研究为大学生自杀心理的防范与干预模式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3.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教师培训

高校通过提高教师素质,主要立足在职教师培训,安排教师进修提高,注意引进高学历教师从事专职心理健康工作。但是和国外相比,国内教师队伍有待充实,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发达国家高校中从事此工作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500,我国部分高校规定为1∶5000或1∶30,其中有心理学背景的人少之又少。咨询和干预中制度建设缺乏、应急能力差、不规范操作多,无法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导致学生不必要的死亡,影响心理咨询和自杀干预的声誉,不利于长期发展。

4.高校全员参与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模式建立的基础研究

国内外学者提出多种预防和干预模式,不同模式之间分歧焦点主要集中在干预的时间、目标和相关因素定位。通过对大学生自杀原因和自杀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对自杀干预因素进行定位,从而将降低自杀的危险因素和增强大学生自杀的保护因素作为自杀预防和干预的目标。

三 积极心理学介入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模式

积极心理学从心理评估、危机干预、生命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咨询四个方面渗透到高校针对大学生自杀心理防范与干预模式的构建之中。

1.积极心理测评的介入

高校应用临床心理学问卷对于入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常使用UPI、SCL-90、MMPI等临床心理中的量表或者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评。这种心理测评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筛查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对心理健康现状的不良个体可以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但是关注的是大学生心理的消极面,而没有测评大学生心理的积极面。相较言之,积极心理的介入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有益于改善“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在大学生心中的刻板印象,学生发现学校与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发现其身上的美德与积极情绪而非“问题与病症”,就更容易配合学校与教师进行心理普查与测评,更愿意接受关于心理学的科普知识与心理活动。在评估内容方面更多涉及积极情绪、乐观程度、灵活思维、学习生活投入度、品格优势(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社会健康(信任、友谊)、家庭健康与精神世界健康等维度。

2.积极心理危机干预的介入

以往临床心理学对于高校大学生自杀的危机干预主要集中在自杀心理防范手段、时间与方式上,而积极心理学对于大学生自杀心理的关注点与健康心理学相对一致,关注点集中在营造积极心理的氛围上。干预内容倾向于关注建立心理复原力、建立性格优势、建立强有力的人际关系。建立复原力应用了发现幸福的ABCDE模式,其中A代表不好的事情(adversity);B代表当事情发生时自动浮现在头脑中的观念与想法(belief);C代表这个想法引发的后果(consequence);D代表反驳(disputation);E代表成功反驳后的启发(energi zation)。应用这种“简―平―快”的五段式危机干预介入大学生自杀心理干预大大提高了干预效力。

3.生命教育课程的介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已经十分普及,但是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幸福的持续这些问题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所以在生理、心理、生活态度、压力事件、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六个主导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影响下,处在青年初期的大学生自我统一性尚未完善,容易产生轻生自杀的冲动。

4.积极心理咨询的介入

第一,积极心理咨询崇尚积极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对心理问题的咨询,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而应集中注意力增进和培养人类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个体的心理问题,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做出新的解读。

第二,倡导“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提倡积极的人性关怀,给来访者施加道德以外的压力与身心带来痛苦。强调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应用的手段与方法上体现道德关怀,要求在咨询过程中不仅要接受被治疗者过去形成的形态,也要肯定他们拥有未知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强调整合的咨询方法。积极心理咨询在整合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叙事治疗等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自身独特的咨询阶段理论。它把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分为辅助与主导咨询两个部分。其中,主导咨询部分是整个积极心理咨询的核心,共包含五个阶段,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场合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扩大目标阶段,而辅助部分着重发挥为主导咨询部分提供准备与巩固成果的作用,包括初始谈话和辅治疗(贯穿于治疗始终,采用讲故事形式,着眼于营造轻松治疗氛围,转变来访者认识观念)。

参考文献

[1]刘薇、黄婉、舒勃桥.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高教视窗,2008(5):205~206

[2]王地.我国大学生自杀原因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11):82~83

[3]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9)

[4]邹凤梅.高校全员参与大学生自杀防御与干预模式的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陈琳、范晓玲.积极心理学对临床心理学的影响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127~128

篇5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中国 上海200433)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人数急剧增加。临床心理学人才匮乏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构建了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并以重要理念构建、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方式构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将一个目标、二个主体、四个系统作为模式的运行框架,从而丰富了我国人才培养创新的理论体系,并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临床心理学;多元;人才培养;SWOT分析

The Innovative Model Research of Clinical Psych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YANG Dong-xin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China is suffering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ental illness and the lack of personnel in clinical psychology. Clinical psych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gent 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multivariate personnel training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needs. The main content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cludes the build of important concept, teaching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four system frameworks include one target, two principal and four systems, thus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ystem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Clinical psychology; Multivariate; Personnel training; SWOT analysis

0 引言

中国不断快速发展的经济,加剧了社会竞争,使得中国国民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社会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及生活习惯,社会中精神及心理疾病数量日益增多,严重影响了人们身心的健康。然而,当今较少有专业人员致力于改善、提高临床心理学相关的教学与研究等工作,且能够熟练掌握临床心理学相关知识、方法与技术的优秀人才也十分匮乏。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素质关系到社会积极、健康、稳定的发展,培养我国优秀的临床心理学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于人才培养创新的研究大多都集中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制造业技能人才与建筑安全管理人才等方面。李海宗等[1]对于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个主体在各要素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徐涵等[2]通过在研究有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王英红[3]分析了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应具有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我国建筑安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问题,相关研究还不多,且现有的文献多集中于在研究国内外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培养模式进行演进及展望以及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发展进行战略思考等。杨文登等[4]分析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在不同时期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技能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Luciano L’Abate[5]强调临床心理学对国家精神文明及卫生需求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结构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方法。

综上所述,以上的研究为本文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提供了思路,但鲜有文献系统性、综合性的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再加之,社会发展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进行创新,加强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从而丰富人才培养创新的理论体系,并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社会的现实,中国的国情,使得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受到众多因素的牵绊,本文选用“优略势分析方法(SWOT)”,分析影响临床心理学人才发展的相关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因素[6]。根据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内部的竞争优势与威胁、外部的竞争劣势与机会等各种类型的因素分析而得,我国对于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与发展应采取积极主动推进的态度,提高相关主体部位对临床心理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增加临床心理学相关资源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精神、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抓住机遇,加大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力度等。SWOT分析如表1所示。

2 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精神、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疾病,当前条件下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因此,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成为了一种必然。

2.1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当今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处于由传统社会急速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国家明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新型的社会发展观念与发展模式对相应的科学人才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其中,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层次[7]。然而,当今我国大约拥有1亿以上人存在各类精神和心理问题,且我国精神及心理疾病患者带来的各种类型事故的比率大约占了10%,为国家及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与困扰[8]。高发的精神及心理疾病及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经济负担已影响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

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社会的现实迫切需要加强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从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

2.2 临床心理学人才自身发展需求

临床心理学人才是我国高等人才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人才教育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许多有关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就业等问题不断显露,解决以上问题最直接且最有效的途径即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9]。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相关人群不断扩大,且其在相关医院的确诊率也一直呈现较高状态。由于没有得到及时专业的治疗,有10%-15%的患者最终有可能死于自杀,且全国50%-70%的自杀者存在精神问题。现实的实际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3 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需求分析,迫切需要解决当前临床心理学人才面临的发展问题。因此,对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建立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影响心理疾病因素的研究与分析,构建中国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10]。

3.1 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构建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与专业基础知识,且有能力改善、提高人们心理健康疾病的专门人才。整体来看,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内容包括重要理念构建,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方式构建三个方面。

第一,重要理念构建。在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向被培养者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临床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患者的相关状态、性格、兴趣与观念是影响其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因此,构建心理学人才培养理念应着重强调心理疾病患者相关方面对治疗过程造成的影响,包括其具有的不同知识、文化、能力、性别、个性、背景、信仰以及等级等,实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者与心理疾病患者相互协调与沟通,从而使其共同达成一致的疾病治愈方案[11]。另一方面,秉着使心理疾病患者充分了解与认识心理疾病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及可能带来的结果的理念,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疾病的治疗。

第二,教学体系构建。构建系统且完整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需要打破孤立且割裂的课程状况。首先,临床心理学研究需要割离出一般性研究中,着重培养与临床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技能,并以此学习为基础,研究并创新临床心理学方法,从而为治疗者提供更有价值且可直接使用的论断;其次,针对有关临床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多个方面:人格、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研究设计以及临床评估等,建立具有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其中,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体系包括基本知识导论课程、专业教育理论课程、相关领域选修课程以及深入拓展研究课程共四个方面构成,且四个方面的课程设置内在与外在相互联系,横向与纵向相互互补,形成了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系统性且多阶段的高质量教学体系。

第三,教学方式构建。创建教学方式要强调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教学的实践与应用价值,要重点研究与解决现实中所涉及的相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改变当今“只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只强调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教育”的现状[12]。从教学内容入手,加大课程内容的实践价值;从教学过程入手,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开设课外实践环节,并增加实践活动的课时,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交替进行,突出课外实践的操作价值与技术价值。

3.2 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框架

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运行的主要框架由一个目标、二个主体、四个系统共同组成。

首先,一个目标。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指培养在医疗卫生与教育等领域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疾病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并利用所学的心理学及医学知识对社会或组织的行为干预。

其次,二个主体。主体是指实现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主要载体,包括学校及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两方面。当前中国临床心理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中,一方面是学校没有顺应社会的变化对授课的方式、授课内容、授课模式以及教师结构等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因此,学校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出具有雄厚的医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知识且思想敏锐、逻辑思维清晰、创新能力强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另一方面,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相关单位的参与不足造成信息不对称,对于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需要从专业知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入手,且需要不断拓宽培养者的临床医学视野、丰富其相应的临床心理学专业素养。因此,为了保障中国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实现,必须在充分发挥学校和私人诊所、医院、企业等两方面主体的基础之上,从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评估技能及心理干预技能等方面入手,培养临床心理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再次,四个系统。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系统称为保护系统,主要是指对人才培养的相关主体组织机构建设并明确其责任分工,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成立新的主体组织机构,从而实现培养系统更高的价值;其次,是主体系统,称为操控系统,主要是指相关机构,包括学校、私人诊所、医院以及企业等依据政府政策引导及社会文化导向,为实现培养目标从而展开一系列具体操作的过程;第三个系统指监管系统,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适时地对相关主体各方及模式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起到预警管理的作用,该系统包括信息反馈和过程评估反馈两个部分;最后,是支撑系统,该系统是通过分析现实的管理要求及客观的理论与实践需要,制定出能实现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最大价值的相关政策、制度、规定与要求。

因此,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

4 结论

本文结合当今中国国内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通过重点分析我国对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了临床心理学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从理念构建、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方式构建对人才培养的内容进行阐述,并从目标、主体、系统三方面描述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框架。

然而,在我国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将学校、医院、企业等多方机构形成良性的合作共赢关系,才能保证临床心理学培养事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宗,陈磊.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2,03:13-15.

[2]徐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3:8-11+16.

[3]李雁,李宁,殷惠光,姜慧. 基于学科建设的建筑安全专业人才梯队培育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39-42.

[4]杨文登,叶浩生. 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的演进及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2010,05:741-751.

[5]Luciano L’Abate. Epilogue and Conclusions: Toward a Hierarchical Personnel Structur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J].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as a science,2013,10(07):149-163.

[6]熊晓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构建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01:102-104.

[7]齐玲,王玮瑶,赵丽微,赵东海,郑中华,杨淑艳,曹志友. SWOT分析地方性医学高校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框架[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04:375-377.

[8]李丽娜,高凌云,李兆文,杨丽阳. 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认知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07:1021-1022.

[9]张宗璐,宋秀慧.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2:274+276.

[10]Brian A. Sharpless, Jacques P. Barber.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the meaning,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of intervention compet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9,02(29): 47-56.

[11]冯红琴. 浅析高职中外合作办学对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J].学理论,2014,33:254-255.

篇6

一、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行为人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黄小军同学是我的一名学生。有一次,我看见他正偷偷躲在操场的一个角落里抽烟。我很生气,把他叫到跟前,训斥说:“学生不能抽烟,你知道吗?”他低着头小声回答说:“知道。”“那为什么还明知故犯?”我声色俱厉地问他。但这次他却没有回答我,一直愣在那里。看到这种情况,我真恨不能把他揍一顿。我压住怒火,问他是什么原因,结果他还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后来被我问急了,低声地说:“不知道。”听到这里,我的怒火也渐渐消了。转而一想,也许学生是真的不知道。再问他为什么,也无济于事。想到这里,我对他说,以后不要再抽了。就让他走了。

学生走后,我陷入困惑,抽烟不知道原因,那改正起来多难。突然我想到,连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却能做出这样的行为,这不正是心理有问题吗?能不能利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行为的发生一定是有原因的。我想他在抽烟后产生了愉快的体验,才能维持这种行为。要改变这种行为,只要让他的行为产生痛苦、厌恶的体验,那么他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那心理学中的厌恶疗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形的。想到这里,我决定在他身上试一试。

我找来黄小军,对他说明了来意。他很愿意配合我的试验。引导他说:“你现在想象一下,你正在抽一支烟。你深深地吸了一口。黄白的,浓浓的烟雾慢慢进入了你的肺。你的肺是鲜亮的、淡红的,你看见了吗。现在浓烟正慢慢熏着你的肺,你的肺慢慢地变黑了,如同火焰熏着的腊肉一样。”我看了看他的表情,他的脸上有了一丝恐慌。我继续引导他说:“现在你的肺有点黑水了,慢慢地流下来,你的肺开始流脓了,黄色的、腥臭的脓正慢慢流下来了。”我看了看他的表情,他的喉咙哽咽着,好象努力吸气的样子。我又继续引导他说:“你的肺彻底腐烂了,成片的苍蝇围在上面,上面还生了蛆虫......”。

事情过去了很长时间,我通过了解其他学生,他们都说黄小军同学没有抽烟了。看来对黄亚军同学的治疗是有很好的效果的。这种做法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对于这件事,我总结到:这种做法一定要了解学生的个性。黄小军同学不太讲究个人卫生,他心理的耐受性要强一些,因而有必要想象的令人恶心些,才能凑效。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每个班主任都能掌握。

二、情感疗法

根据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天生有一种被所在群体接纳、受到家人和周围其他的关心、爱护以及异的需要。根据这一理论产生情感疗法。情感疗法是教师用真挚、热情和友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关怀、重视和尽力关心,使学生对老师对学校产生朋友般的信赖。由于减少其身心压力,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以此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如下案例:

今年带初三,工作学习任务异常繁重。前几天,我班的李平同学请假回家治病,我同意了。可是过了几天他还没有到校。我打电话给他的家长,他的家长说昨天就到校了。我一听就知道这家伙肯定是跑了。那该如何办呢?我急的团团转。想想平时的李平同学留给我的印象是听话,有礼貌,对老师特别尊敬。为什么这样好学生也去逃学,实在想不通。当务之急还是把他找回来。该如何找他回来呢?想来想去,针对他性格的特点,何不给他来个情感治疗呢?

我从同学那里找到他的联系电话。针对他的心理状态,我给他发了一个短信:“你现在在哪里?能回来吗?”我想,这个短信能使他感到老师是关心他的,他不能一味任性胡来。后来的事实了证实了我的猜想。他在检讨书中写道:“当我收到你的短信时,我很感动。为自己的一时冲动任性的做法感到后悔、自责。并且也感到你关心着我。”果然,几分钟后,我就收到了他的短信:“老师,我错了。我明天就回来!”看到此短信,我算松了口气,我的方法总算是凑效了。为了进一步加强效果,让他早点回来,在第二天,我时不时给他发个短信,问问他到什么地方来了、走路还是坐车、吃饭了没有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举措效果还真不错,他晚上就回到了学校。回来后他表示: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任性冲动,要学会镇定稳重,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我又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目前,他的情绪稳定,已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了。

篇7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从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出发,本文首先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等5方面建立了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建立了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对比分析了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为现阶段高校和用人企业对学生综合能力测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3-0173-04

作者简介:杨东欣(1993-),男,河南郑州人,复旦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社会学方向。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自2001年以来,教育部批准开设的心理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已有32所。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大多由师范院校和综合类院校设置的应用心理学承担。然而,培养出来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对病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胜任临床心理学职业的技能需要,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低,各个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也参差不齐,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针对各高校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成为各高校临床心理学专业和社会临床心理学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目前许多专家学者在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王艳郁等[1]比较了国内外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别,依据布尔达模式,提出了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姚萍等[2]介绍了美国临床心理学培养模式,针对国内培训的现状,从两个方面总结了在国内进行临床心理学系统培训的相关建议;刘军等[3]调查了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实践学习的培训效果,得出精神科实习培训能够提高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对临床心理实践的胜任力;胡丽萍[4]分析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对象,为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吉峰等[5]分析比较了我国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5所师范院校和5所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针对这些高校人才培养目前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应用心理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的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很少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相应的评价,且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实际培养质量的紧密结合。因此,本文在建立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对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类测评,明确其优势和差距,为医学院校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合理的依据。

1 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急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现代社会要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还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分为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层面,素质目标反映了一个人才的内在修养,包括个人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能力目标则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互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即人才的社会价值,包括个人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因此,本文从社会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出发,对临床心理学人才的素质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等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根据对文献的研究和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确定这5个方面的三级指标[6]。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2 评价模型构建

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是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对所考虑的众多变量,通过线性组合剔除其相关性或重合性,取出少数互相无关的变量,即主成分使它们反映原始数据的总体特征,并按照主成分得分对样本排序,再以这些综合变量作为聚类分析的新的数值数据,对样本分类排名[7]。因此,本文利用已构建的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综合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首先,根据各个医学院校的m个主成分得分,把人才培养质量处于相近水平的归为一类,人才培养质量相差较大的医学院校归于不同的类别;其次,计算各个类中主成分的平均得分,依据各类间得分高低进行类间排序;最后,根据主成分的得分对各类中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排序,与类间的排序综合分析之后进行新的排序,得出聚类分析结果。

1.2.7 综合评价

综合分析评价函数F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后,对各个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排序,以评价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学校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其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收集及处理

本文针对各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高的现象,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设计发放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问卷[11],整个过程符合调查抽样随机性的原则,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有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因为社会中临床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大部分源自这些高校,调查的结果更能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真实情况。各个指标的满分为10分,样本的指标数据见表2。

2.2 模型求解

首先把选取的12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导入spss19.0中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此得到各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和成分矩阵,具体见表3-表5。

从表3中可以看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较大,需要先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或重复性。通过计算得出各个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方差贡献率,第一成分到第四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6.583、2.829和1.033,均大于1,并且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7.039%,可见这3个成分包含的信息量占原始数据信息量的87.039%,可以反应原始数据的大量信息,提取这3个主成分比较合适[12]。因此,本文选取前3个成分作为评价各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成分指标。

根据表4和5,把主成分对应的特征根开方,用主成分系数矩阵中每列的系数矩阵和其相除得到的相应数据代入公式(3),得到主成分的表达式:

根据以上主成分表达式和综合得分的表达式,计算出10个医学院校的各个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见表6。

从表6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实践应用能力方面的信息,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知识能力方面的信息,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了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信息。

最后,用SPSS 19.0对3个主成分做聚类分析[13],聚类的树状图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聚类的结果为{6、7},{1、3、4、5、8},{2、9、10}三类。再根据各个类别中主成分的得分进行排序,得到如下结果:{9、10、2、6、7、8、3、4、1、5}。

2.3 实证结果分析

①第一类{9、10、2},其主成分平均得分14.2547,分析表明这些医学院校培养目标明确,能够针对自身特点对临床心理学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同时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心理学专业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做的比较充分,使得这些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与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评价都是比较高的,能为临床医学、科学研究、心理咨询服务以及心理学教学等领域提供综合素质比较高的临床心理学人才。

②第二类{6、7},其主成分平均得分8.5471,分析表明这些医学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偏向于培养临床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实验等实践教学,同时与心理咨询中心、附属学校以及当地的一些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场所,使学生能够较好的胜任临床心理学领域的职业需要,但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相对薄弱。因此这些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

③第三类{8、3、4、1、5},其主成分平均得分4.1791,分析表明这些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没有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且忽略了对临床心理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些医学院校应明确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完善课程体系,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此提高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从实际评价结果来看,本文的评价模型综合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优点,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的综合排名比单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的排名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通过主成分分析降维,公共因子的提取、综合因子得分的计算等使得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同时通过聚类分析,将各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归类,便于针对性采取措施,加强人才能力的培养。所得出的结论简单直观地反映了不同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存在差异,有利于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为各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艳郁,孙宏伟,程乐森,等. “布尔达模式”在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一二四八”临床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释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2:38-39.

[2]姚萍.关于中国临床心理学系统培训的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03:385-389,384.

[3]刘军,丁欣放,钱铭怡,等.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精神科见习培训效果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05:350-356.

[4]胡丽萍.社会转型期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105-106.

[5]吉峰,李淑玲,李雪梅,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13-14.

[6]石华敏.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7]汪雅霜,矫怡程.“985工程”大学质量工程实施成效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04:29-32.

[8]何悦,李岱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07:135-138,143.

[9]李秀楼,程霓虹,陈英等.运用主成分聚类方法评估综合医院临床科主任能力[J].中国卫生统计,2012,02:249-250,253.

[10]迟国泰,曹婷婷,张昆.基于相关-主成分分析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01:111-119.

[11]刘鹏,王金凤.基于FA&CA的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02:62-65.

篇8

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若心理情绪失衡,如情感活动过度或持久则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就可能成为疾病发生的条件。同时,近代心理学的研究,更以大量证据证明了心理因素或称情绪因素的致病作用。不正常的心理因素、情绪改变可引起精神病、心血管疾病和多种神经症等疾病。因而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配合心理治疗,这亦是临床药师在指导合理用药时要注意和使用的。同时针对依赖性、习惯性的药源疾病亦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方可彻底治愈。

2心理学在临床药学中应用的方法

2.1为患者提供药物咨询中的应用患病时患者心理应激可引起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并会反复咨询。临床药师不但要耐心、正确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并在了解应激源和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基础上,积极给患者安慰和疏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的心理负担,使心理逐渐达到平衡等心理治疗方法来辅助药物治疗,而且在详细解答患者对药物的咨询过程中,亦坚定了患者对该药物治疗疾病的信心。这种方法对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对器质性疾病亦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在实践中笔者曾经将患者分为依赖确定型、疑虑半确定型、主观情绪不稳定型几种心理类型进行药学服务并取得较好的效果[2]。

2.2心理学在药物治疗的实践有报道放松训练方法为心理干预手段配合药物用于临床治疗[3],心理干预可降低高血压患者临床降压药物的使用剂量,并可能减轻高血压患者长期服药对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同时周亮[4]认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模式包括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帮助停止药物治疗,这在治疗焦虑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尤为明显。笔者认为,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合理用药时,应灵活掌握心理学的技巧,采用心理干预策略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将药物治疗作用尽量增至最为理想的强度,同时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其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效益。

3心理学在纠正用药决策偏倚的运用

由于急诊需要在有限的时间看许多患者,医生们常常不得不快速做出决定。而对于临床医生,利用心理学理论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能减少偏倚妨害医疗决策的发生率[5]。而对于临床药师而言,参与合理用药是其工作任务之一,因此在熟练掌握药理学及药剂学的技能和临床心理学技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医生用药意图,如发现用药决策偏倚,则应立即跟临床医生进行沟通,说服临床医生纠正其错误的用药决策。同时,临床药师应定期与医生们进行药物治疗方面的信息交流,逐步建立良好的相互支持的工作伙伴关系,并且通过相互沟通,促进双方的互相了解及技术进步。

有学者[5]认为,人体是形态结构系统、信息控制系统和心理精神系统的三位一体。由此产生了形态结构系统疾病、信息控制系统疾病、心理精神系统疾病。这从侧面说明了医学心理学对疾病治疗作用是肯定的。同时,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6],并且临床药学任务要求研究干扰某些药物体外或体内作用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也有文献报道,药物与心理疗法联合使用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6]。因此,在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应该灵活应用临床心理学技巧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或减轻不良反应的损害。临床药师的语言、行为、态度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临床药师在进行药学服务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药学心理学的技巧,对患者实行心理学分类服务,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依从性。所以这就要求临床药师必须掌握医学心理学,并把其应用到工作中去。

【摘要】在临床药学工作中,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药学领域,把心理学技巧运用到临床药学工作中,能取得较好效果。临床药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大有裨益。

篇9

1.1药学心理学的定义

药学心理学这一概念在近几年才出现在临床医学中,我们所述的药学心理学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在使用同样的一种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不同心理诱导将会出现不同的药理效应。药学心理学是一门与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以及药理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的目的是通过药学服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诱导,从而激发患者对疾病抵抗的潜在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药物治疗效果。

1.2药学心理学的功效

在药学心理学领域心理因素是医务人员需要研究的重中之重。因为药学心理学发生作用的基础就是病人,接着通过药师、医师以及护理人员等治疗人员的共同努力对患者进行心理诱导作用,从而使治疗效果达到最好,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可以证明,药学心理学的作用就是“安慰剂效应”。但是,因为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性格,所以同样的药物对不同的患者将会产生不同的疗效。通常情况下,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患者在使用药学心理学治疗之后产生的治疗比那些悲观,消极的病人在使用了药学心理学之后的效果要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鼓励患者以热情、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面对疾病。使患者建立起打败疾病的信心,最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相关药学心理学学者曾在其研究报道中指出药学保健过程中心理药效学的“安慰剂效应”是最为有效的表现。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数据结果显示,在对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安慰剂对于患者的病情改善率通常可以达到30%~50%左右,曾有专家对237例慢性肝炎、溃疡病、精神衰弱以及高血压等患者进行了相关调查,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进行药学心理学方面的心理因素治疗而使得病情好转的患者超过一半,对于高血压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甚至高达81%左右。

2药学心理学的应用

2.1为患者提供药物咨询

若是患者受到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他就可能出现过激的不良情绪,消极的情绪可能会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所以,在进行治疗过程中,医务工作者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消除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因素,强化治疗效果,给患者提供最贴心、最人性化的心理咨询服务。这就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与疑虑,临床医药护需要为患者提供耐心、详细且专业化的解答。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使用心理学的知识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尽可能减少心理因素对治疗效果产生的消极影响。利用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疏导与安慰,从而树立其战胜病魔的决心。

2.2药学服务中药学心理学的应用

近些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逐步被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药学心理学和药物心理学领域。药师工作者的工作意义在于,他能够从侧面反映整个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医疗工作的好坏能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临床医药者来说,需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切实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体会患者的痛苦与需求,不断学习新的心理学知识,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在关注药物疗效的同时,也不能懈怠对心理方面的治疗。在进行治疗过程中需要帮助患者缓解焦躁不安的情绪,将药物治疗程序尽可能简化。同时,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营造轻松良好的治疗氛围,需要注意自身的语气与态度,缓解患者的紧张不安感。

2.3药物治疗中心理学的实践价值

对于部分有典型自觉症状的心因性疾病患者,其心理因素将会直接影响到生理性症状的发生,而药物心理学就是利用这种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对患者的心理以及精神进行调节,使其逐步缓解自己的疾病,最终达到完全痊愈的目的。药学心理学治疗方法能够使患者的自觉症状得到改善,再通过心理暗示方法巩固治疗效果。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需要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上,尽可能避免心理因素以及不良精神状态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协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治疗。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指导性的干预,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因素的影响进行治疗。

2.4药学心理学能够为门诊药房窗口提供辅助

一般情况下医院门诊的就医程序比较繁琐复杂,患者数量较多且流动性大,大多数患者在门诊部取药时,由于对药物的使用方法不熟悉从而需要向药师咨询,这就需要药师为患者提供耐心、专业、全方位的讲解,使患者熟悉药物的治疗方式、服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对于不同的患者,应该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在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时,绝对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因为由于药师的某些不经意的语言和肢体动作都有可能使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对其治疗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药学心理学药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依据患者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于不同个性特质、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从实际需要的角度入手,向其说明药物的禁忌症、服用方法、剂量、常见副作用、剂型等知识,从而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3总结

篇10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口腔疾病; 诊疗;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3-12-02

Analysis of Clinical Psychology of 300 Pre-school Children in Treatment of Oral Diseases

CHEN Ming1 MA Chonghui1 WANG Shanshan2

1.PLA No.113 Hospital,Ningbo 315040,China;2.The Institution Hospital of East China Sea Fleet,Ningbo 3151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effective ways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oral diseas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MethodsThe out-patient treatment of 300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oral disease from May 2004 up to now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in their treatmen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y Parent Information Act and clinical information. ResultsAbout more than 85% of children showed compliance with treatment by induction,and only a small number of children were forced to receive treatment. ConclusionIt is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to manage the treatment of oral diseases of children,and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us to use clinical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for psychological transition of children to allow them to accept treatment in an optimal mood.

[Key words]Pre-school children; Oral diseases; Clinic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儿童口腔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口颌系统发育和影响全身健康的一类疾病[1]。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链的变化,儿童口腔疾病,尤其是牙病更加复杂化,治疗时难度增大[2]。诊疗此类疾病临床上存在着实施操作方面的客观困难,通常成功与否要取决于患儿能否合作才能进步治疗。这个问题目前越来越显得重要,特别是独身子女患儿。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300例临床就诊儿童,通过对就诊时患儿心理状态的观察、分析、了解其心理特点,提出针对措施并取得较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5月至今选择门诊就诊学龄前(2~7岁)儿童300名,以牙病为最多,口腔软组织病次之,骨性病最少。

1.2 方法

家长问询和临床观察。通过家长了解患儿成长环境和习惯,患儿就诊前的心理状态,以及易引起患儿心理紧张的因素;观察分析患儿诊疗时心理状态的变化转换。据此表现,分析患儿的心理状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不合作痛苦型:患儿情绪过于紧张,拒绝进入诊疗室,害怕接触各种口腔器械并拒绝接受检查治疗,常表现为哭闹不止、叫喊多话、恐惧、躲避等。

(2)合作安静型:患儿主动接受治疗,较安静,积极配合医生诊治,并能很好地沟通,有些有一定的好奇心。

(3)诱导循进型:患儿开始情绪紧张,害怕进入治疗室,害怕接触各种牙科器械;常表现为烦躁、惊愕、颤抖、难以进行治疗。通过循循诱导,先采取试验性渐进式步骤治疗。如两个牙龋坏同时要补牙,先补一个,分次治疗。第一次就诊要留给他们好印象,便于以后取得患儿合作。

1.3 处理措施

(1)强行治疗:利用开口器,强行固定头颈部和手脚,在制动中完成治疗。

(2)诱导法:语言和行为诱导,以亲切、和蔼、耐心的态度与患儿交谈、解释、表扬、鼓励和比拟。观看和体验合作患儿的治疗,使其逐步接受和完成治疗。

(3)建立信心:在给儿童治疗口腔疾病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儿童独立自制力的培养,用赞美和鼓励去激发患儿良好的心理状态[3],稳定其情绪分散转移疼痛注意力。让患儿树立坚强的信心,稍有疼痛也能完成治疗。

2 结果

在300例资料中合作型患儿占总人数48.7%,通过诱导合作占37.0%,完全不合作占14.3%(表1)。外界环境和不同色调可以影响患儿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如治疗中不良刺激和治疗时间过长等,但紧张和恐惧的患儿经过诱导后多数可以配合完成治疗(表2)。

经统计学处理(χ2检验),表中可知除诱导型A、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3.1 了解患儿就诊时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

患儿就诊时的合作程度与生长环境、年龄、治疗中操作不细或不良刺激及时间过长有关。据我们观察:上过幼儿园的儿童合作者明显多于未上幼儿园者。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疼痛觉、器械声响、涡轮机水汽、诊室环境以及其他患儿的哭闹等不良刺激和治疗时间过长等,均可引起患儿不同程度的心理状态变化。因此强调在诊疗过程中遵循一个原则,先易后难,先补牙后拔牙,由简到繁,尽可能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以取得他们多次合作,完成治疗。

3.2 了解学龄前儿童心理特点与就诊心理状态的关系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这一阶段理解力弱,自控力差,行为和情绪不稳,易受外界事物和环境影响。2~3岁患儿自制力和理解力更差,大多表现为哭闹。4~5岁患儿就诊时多表现为情绪性紧张和害怕。而6~7岁患儿有一定的自控力和耐受力,就诊时多表现为安静。但娇养依赖型的患儿耐受力较差,常提出许多问题和要求,就诊时不愿离开家长,撒娇又会使家长显出难舍难分,使诊疗工作难以进行,一些有过治疗经历的患儿常产生痕迹联想而拒绝治疗。

3.3 了解患儿心理状态变化转换

口腔医护人员每天接触和处理的都是患者,不仅要了解病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在观察中发现许多患儿,尤其是5~7岁左右儿童,经过耐心交谈、解释、表扬、鼓励和比拟等诱导措施后可转为合作型,合作的较为主动。少数因不良刺激由合作转为不合作,经上述诱导后也能配合治疗,只有少数患儿,经诱导无效之后方采用强行治疗(表2)[3]。

据我们5年的临床观察体会,在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患儿心理状态得以转换,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应重视心理治疗。要做到治疗操作轻、快、准、熟,不恰当的治疗可能会对患儿的身心造成伤害。医院的候诊环境可安置玩具、画报、儿童图书、电视、音响等。医护人员的工作服不局限于统一白色;一定要有耐心及和蔼的态度;用良好的语言、表情和行为改变患儿心理状态,使患儿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最佳心态接受治疗。无论患儿的心理状态如何,大多数经诱导教育后都可完成治疗,强行治疗尚为少数。

[参考文献]

[1] 席俊明.心理学知识在儿童牙病治疗中的运用[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2):60.

[2] 齐艳梅,薜爱红.儿童牙病治疗时的心理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06, 18(11):898.

篇11

核心指事物最基础、最基本的部分。专业核心胜任力则指专业人才须具备的最基本、能解决本职业所面临的各类常见问题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的《药师在自我保健和自我药疗中的作用》文件中,明确了药师的五个定位[8]:

(1)交流者:通过与患者主动交流,获得足够详细病史,推荐药物和提供信息;

(2)合格药品提供者:确保药品来自正规渠道并为合格产品,确保药品正确储存;

(3)培训者和监督者:确保非药师人员工作符合职业标准;

(4)合作者:药师须与其他医疗保健从业人员、制药业、有关协会、政府和公众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5)健康促进者:药师是医疗保健队伍成员,应参与健康促进活动。

对药师上述职业定位,要求其培养计划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临床药学核心任务,是以患者为中心,在药学实践中为患者提供优质药事服务。故其核心胜任力具如下特征:

(1)专业特殊性,难以替代。

(2)实践性强,发展快。

(3)人文关怀不可或缺。

(4)终生学习不可少。可见,临床药学专业人才核心胜任力及其培养为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

2临床药学核心胜任力的构成

2.1扎实的药学专业理论知识和药事服务能力药学专业理论知识和药事服务能力是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先决条件,其主要内容包括:

(1)基础医学、药学及一定临床医学理论及实践技能;

(2)临床合理用药及安全用药理论及实践技能;

(3)机体内药物浓度测定方法、原理及意义;

(4)新药临床观察与初步评价能力

(5)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个体差异的生理和遗传基础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6)实施个体化药物治疗能力等。

上述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是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开展临床药学实践的基础。

2.2协助医师合理用药的能力

协助医师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帮助医师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专业人才首要任务。临床药学专业人才须参与临床诊疗整个过程,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同时具有缜密的临床思维能力,对患者药物治疗既要考虑药物与疾病的关系,还应考虑患者身心与经济承受能力。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必须深入临床,掌握处理各种用药问题的技巧;通过分析和总结各种临床用药案例,从而实现对医师用药处方给出科学建议及达成协助医师合理用药的目的。

2.3杰出的医患沟通能力

临床药学专业人才职责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当好医疗工作中的沟通者;这种沟通可以是口头的、非口头的、倾听或文字表述形式的[9]。充分地沟通会增进友谊、化解矛盾、推动交流双方相互理解,有助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及提高治疗效果。故欧美国家已将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良好沟通确立为临床药师日常第二重要的工作。

2.4独立的创新与再学习能力

临床药学工作技术性很强,国内临床药学刚刚起步,故必须借鉴,而又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必然要经历一个学习、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临床药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与其有相应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临床药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待研究或探索;新药研发过程中也需临床药师参与。故临床药师将面临许多新问题。而解决这些新问题,必须通过提高临床药师的自身能力来实现。临床药师应注重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处理好各种问题。创新和再学习是终生的事业,不仅需要知识及能力的积累,还需要毅力、信念。具备了这种能力,临床药师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3临床药学核心胜任力的培养路径

对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在“选对药,用对人,选对量,用对时,疗案优,随访好”的核心胜任力培养原则指导下进行,以此原则来组织和实施相关理论与实践教学(包括继续教育)。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可通过“学历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种路径来获得和加强其核心胜任力。一方面,通过学历学位教育,掌握初步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学历学位教育是临床药学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使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获得进一步完善与提升,满足患者和其他医护人员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具体须把握好如下3个环节:首先,须针对临床药学专业核心胜任力,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按照“社会—生物—医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增加医学、心理学、经济学、遗传与基因组学、流行病学、信息学和伦理学[10]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其次,临床药学专业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须加强继续教育,其所在单位应提供经费与时间支持,来帮助药师不断强化其核心胜任力。核心胜任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必须监督和考核药师的临床实践,以确保其服务质量。

篇12

关键词:高等护理 临床教学 管理创新 临床经验 病情观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56-02

1 建立并完善逐层负责带教管理体系

对高等临床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教管体系。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因此,需要有统一的安排部署,建立逐层负责的带教管理体系,防止出现无人带头领导和无人负责的情况,保证学生临床实习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同时,要匹配具有相应带领实习资质的医生或护士进行指导,其实保障学生们的临床实习质量。

2 做好带教队伍的培训

2.1 务实理论培训

对于带教队伍来说,要加强其理论培养。理论水平的高低,对他们指导的护理专业学生临床教学水平的质量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医院要务实强化带教队伍的理论培训。定期让带教队伍进行集体学习、研讨,对当代护理领域前瞻性的学术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学习,结合高校、医院、国内国外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进行研讨分析,提高带教队伍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聘请一些院外专家、教授到医院进行授课,强化带教队伍理论知识的学习。

2.2 做好技能培训考核

高等护理临床教学,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技能性非常强的工作,不仅对带队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有着很高要求,而且对其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要求带队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临床专业技能素质和经验,掌握全面的临床护理技能知识,同时医院也要做好对带队教师的考核和把关。激励并督促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技能素质,这样才能保障带队教师的培训质量。

3 落实基本教育及培养

3.1 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医院规章制度学习

在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临床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做好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掌握和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现代社会医患关系的处理,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加强对学生们职业道德的教育,尤其是如何正确的处理医患关系,做到贴心服务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坚持为患者着想。另外,还要对护理专业的临床实习学生进行医院规章制度的学习教育,因此,这些实习学生即将进入工作岗位,提前了解并掌握医院的规章制度,能够更加有利于他们做好准备,建立起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合理约束和规范自己的工作态度、待人处事行为等。

3.2 适应医院临床环境,做好心理调节

带队的教管医生或者护士,要及时向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讲解清楚医院的基本概况,让他们了解自己实习的环境,并对他们日常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帮助学生们尽快缓解压抑紧张的情绪,让他们一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临床观摩和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熟悉程度,向他们介绍一些处理临床护理事务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在真实的情景中,锻炼自己的护理工作能力。通过这些方法,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护理专业学生们树立起对临床实习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做好心理调节和掌握处理一些棘手护理难题。

3.3 培养学生的护理礼仪,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护理专业学生在经过临床实习之后,就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临床护理工作,除了日常的换送药品、打针、输液等,更多是与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其中,尤其是和患者的直接沟通,需要掌握一定的礼仪,因为患者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进行对话、沟通时要注意语气、声音、态度等。带队的教管人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护理礼仪,将礼仪的主要内容、特点、遵循的原则等理论知识,进行全面讲述,包括仪表着装、交往举止、沟通礼仪、公务礼仪等基本常识,使护理实习学生了解了在护理过程中提升品位修养和个人魅力的技巧。这样才会让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护理规范礼仪,并且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打下基础。

3.4 操作能力的培养

带教老师首先让护生从理论上熟悉操作程序,再通过实践掌握。第一遍操作由带教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第二遍开始由护生独立操作,老师帮助完成。操作完毕进行讲评,指出问题所在,再让护生强化训练。每次操作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帮助他们成功,并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

3.5 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

临床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各个病例不尽相同,病情也是瞬息万变。因此,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及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合格护理人员必备素质。护生刚步入临床容易出现简单和片面思维,有较重的依赖性。必须认识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强调“三查七对”“定时巡查”等重要操作原则及工作规程。并应根据临床情况进行分析和指导,并且举一反三。通过这种紧密结合临床的训练,使他们在积极独立观察和处理临床上常见的、突发事件上学以致用,并从中认识到护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4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护生综合素质

实习医院要定期由院内专家及外请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内容丰富,包括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某些疾病的治疗进展、沟通技巧等。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既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又具备现代医学知识的人才,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要结合医院和临床实习护理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实习学生安排为期2个月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和严格考核。认真准备,精心设计课程,专门在院内抽调一批知识渊博、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骨干人员组成了培训师资队伍,对医疗和护理人员分别进行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培训结束进行考核,考核过关后,合格上岗。

5 评价临床护生管理

临床实习带教是护生走向患者、服务社会,成为高素质护士的重要过程,在不断总结临床实习带教中的经验及教训,以提高护士临床实习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白衣天使。通过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和有的放矢的带教,使护生尽快掌握本科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操作,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尽快适应护士角色。详细向临床实习学生们讲解了不同的护理技巧,内容充实,通俗易懂,真实客观,实操性强,开阔了临床实习护理领域的视野,对提高护理人员介入护理水平和理念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此外,通过后期的评价管理,激励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在离院返校时基本符合一名准护士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静,高敏,张会敏,等.护理临床教师现存问题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102-103.

[2] 王红松,池建淮,袁娟.新时期高校护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113-114.

[3] 陈燕华,余兆兰,王英.我国高校护理学生临床能力及其评价工作的研究现状[J].护理杂志,2011(2):9-11.

篇13

安徽中医药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在学生工作中开展,并以此试点强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赛作品在校内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获得安徽省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三等奖四次,获得全国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二次.

1.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具有中医与西医的知识、理论、技能,又兼容中西医两种医学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复合”即中西医并重,要求较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两大关键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除了注意知识结构的培养外,还应注意能力的培养,即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我们将创新教学改革与“挑战杯”竞赛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第一,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将“挑战杯”竞赛渗透到教学环节,改变传统观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正如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这种深刻体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第二,在选题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在“挑战杯”竞赛中获胜,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至关重要.而创新性科研课题的选择就是一个创新思维过程.选题时,应紧跟时展要求,要能提出自己新理论、新方法,题目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新.因此,选题过程能充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项目内容确定以后,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评议讨论,指导老师对他们的方案作点评,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

1.2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依托于有目标、有体系的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过程中认知-实践-发展-创新四个层次.在实施“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第一,搭建科技创新宣传平台.在班级中组建科技创新小组,宣传、组织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相关赛事.学院层面着重介绍和宣传大赛目的、意义和实施内容,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观摩以往参赛录像和发表的论文,对同学的疑问和意见进行一对一的解答,让同学们了解、清楚和明确自己会在该项目的实施中需要掌握、了解和补充的知识和能力.在学校层面整体部署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举办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第二,建立具备专业知识特点的科技创新载体.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一是结合社区医疗服务,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将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医学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与地方卫生部门合力育人,探索了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社区卫生实践模式.在社区卫生实践中,不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更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将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教学引入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学习、资料收集整理、语言表达、总结回顾的过程,以若干名同学和带教老师组成专题宣讲小组,若干宣讲小组与实践顾问组成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的形式立足社区,以基层、社区、学校、工地、农村广大群众为宣讲对象,围绕宣讲专题开展宣讲实践、专题研究的教学探索实践,使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3建立参赛三级指导体系,保证科技创新成果

“挑战杯”竞赛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在组织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及指导体系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因此,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科技创新成果,我们建立了三级指导体系.一是在班级层面指导体系中,以学生自主创新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在班级中组建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以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提供一些教师研究范围内的课题,供他们在课外时间去做,既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又锻炼和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认识到科学研究与一般的教学实验的区别和联系,使其入门科研.二是在学院层面组织专家对选题和立意进行筛选点评,对立意新颖可行性强的选题立项资助,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指导,并对项目进行开题论证,形成初步计划书,评估预期成果,及时反馈项目实施情况和研究进展.三是在学校层面对于优秀作品,组织跨学科专家论证,指导参赛团队了解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方法.

2从“挑战杯”竞赛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不足

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围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从“挑战杯”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可以得到一定的反映,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纵观历年全国“挑战杯”竞赛成绩我校乃至中医药院校成绩整体平平,显示出我们在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自身的不足.

2.1中医药院校创新能力的先天劣势明显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相互交融和贯通.重要项目的科技攻关经常需要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组成团队一起共同协作.中医药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团队合作方面有着先天的短板.一是专业设置局限,竞赛团队组建困难.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中医药而构建.这样的学科设置不利于跨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同一学院或者同一专业的参赛团队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也很难推动竞赛作品更深入的发展.二是科研力量不强,竞赛起步较晚.第一届“挑战杯”竞赛于198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而我校在2004年才参与进来.中医药高等院校整体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着一部优秀的“挑战杯”竞赛作品的完成,这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目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就“挑战杯”竞赛而言,一是激励机制方面,“挑战杯”竞赛对竞赛作品要求严格,竞赛作品本身的竞争也是异常的激烈.指导教师作为一部作品的灵魂理所当然的需要花费巨大的心思.然而指导教师的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这就直接导致了指导教师参与竞赛的热情不是很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培养其创新能力中对创新成果的重视程度大于创新过程,挫伤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引导机制方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特别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专业性强,特色明显.然而,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上往往忽略专业学习与专业创新,甚至有部分同学为了参加比赛导致专业学习落后不能完成正常学业.这就失去了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意义.三是反馈与跟踪机制方面,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挑战杯”竞赛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反馈和跟踪,往往是以教师的指导性代替学生的创新性;另一方面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深入和延续,往往是为了比赛而参赛,对于没有取得成果的作品缺少再研究的机会,对取得成果的作品缺少深入研究的机会,对于有特殊培养潜力的学生缺少破格深造的平台.

3以“挑战杯”竞赛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3.1搭建竞赛选手交流平台,鼓励跨学科组建团队

中医类院校应该多与其它不同类型的学校合作,相互交流挑战杯的竞赛经验.鼓励校内的跨学科相互合作,同时鼓励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学校应该为竞赛选手搭建平台,与兄弟院校举办联谊等活动,让本校的参赛选手与其它学校的参赛选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扩展参赛者的思维,鼓励其相互合作,提升竞赛作品的竞争力.

3.2营造全校师生的科研氛围,夯实竞赛的群众基础

中医药类院校应该将“挑战杯”竞赛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努力营造全校师生参与科研的氛围,从而为挑战杯竞赛夯实群众基础.学校应该要求参加课堂教学的老师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问题应该多引导学生去研究,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可以给予辅导并且鼓励其参加“挑战杯”竞赛.授课老师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去寻找相应学科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研究相关问题的好坏可以与相关学科的期末考试成绩挂钩.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挑战杯竞赛的选拔过程中来.更多的同学在这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开发了思维.

3.3完善竞赛的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学校应该健全挑战杯竞赛的奖励机制,让挑战杯的比赛成绩与指导教师的职称升迁、奖金挂钩,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以专门创建一个小组,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对那些付出较多,竞赛成绩较好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并且给予资金奖励.对没有获奖的老师和学生也可获得奖励,以激励更多的老师、学生积极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

3.4建立多元化宣传体系,提升普通学生对竞赛的认识

学校可以建立多元化宣传体系,多管齐下的去宣传“挑战杯”竞赛.可以印刷一些“挑战杯”竞赛的宣传册子,利用学生会卫检的机会发放到每个宿舍.可以为“挑战杯”竞赛开设专业讲座,不仅介绍“挑战杯”竞赛,而且可以启迪学生们的科研思维.也可以开设专门课程,主要介绍科研创作的大概流程,同时为“挑战杯”竞赛做宣传.

3.5构建师生的沟通桥梁,加强对竞赛选手的引导

学校应该创建沟通小组,这个沟通小组由学校有经验的优秀老师组成.该小组要定期了解“挑战杯”竞赛参赛选手的情况和信息.必要时可以开设专门的讲座对竞赛选手进行引导.也可以选派专门的教师为参赛选手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其处理好学习和竞赛的关系.如果发现少数选手确实无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劝其果断退出,以免耽误了学习,舍本求末.

4结语

篇14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1.3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切实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规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总学分。除了在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外,学校还实施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作为任选课的学分,也可作为超修学分。创新成果的认定范围包括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发明创造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项创新成果可获得奖励1-3个学分,多项创新成果奖励的学分可以累加。学生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填报奖励学分申请表并提供创新成果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医学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也不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限制,学生还具有发挥其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必须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创新成果。

2依托“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随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在省属高校中遴选1000个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相继出台了《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扬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扬州大学“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起国家、省、校配套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大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扶持,学校从2004年起即开始设立了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学校还对获准立项的国家级、省级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准立项不资助的国家级、省级项目亦参照同等级别项目进行配套资助。我院在国家、省及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及《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以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开设了院级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2]。探索性实验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学院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院学工处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学生的选择主要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故原则上选择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由3-4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并由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2]。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校级、省级及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启动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先推荐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报送学校进行省级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遴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联动机制,成为我院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扎实载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是推动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医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指导[3]。近年来,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扬州大学早在2000年即开始在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也制定并颁布了《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4]。临床医学专业吴登云实验班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结合学业成绩、英文测试及综合素质考核等进行了层层选拔。根据导师制实施细则,在吴登云实验班中我们从入校第1学年起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称,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业绩突出或具有科研项目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挑选自己敬佩的导师,导师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质量,规定一名导师只能带教2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选课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科研训练或临床技能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报告会指导、就业指导等[4]。同时强调,本科生导师需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导师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科研课题研讨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助力。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产生热爱和兴趣,同时用高年级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观看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到大二阶段,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导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科研课题的需要,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检索和文献查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问题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及申报。到大三阶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可以结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制实施后,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有近50%的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获得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均有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中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占多数。导师制为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苗和培养,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与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医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进行见习,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学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培训。到大二阶段,多数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小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开始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大三阶段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院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的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得立项85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立项153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35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1项,6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受益。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的增加,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计有30余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SCI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借助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平台,部分项目的成果被遴选为“挑战杯”大赛作品并入围,学院多次获得扬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其中一项作品代表学院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我院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大赛奖项零的突破。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5%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主持或参加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训练经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坚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保障制度做起,与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及导师制的实施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郑 英 史宏灿 陈轶群 王正兵 龚卫娟 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安力彬,于双成,刘晓冬.基于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3,34(2A):47-49.

[2]傅奕,龚卫娟,季明春,等.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1-6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