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41: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幼儿基本的礼仪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内容;方法
礼仪是教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它能反映个体的知识和教养水平,人们的行为习惯如何,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幼儿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抽样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缺乏了解,缺乏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生活礼仪培养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一、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内容
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安排,以幼儿的生活内容为中心,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内容安排呈螺旋式上升,阶段性目标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小班礼仪的教育内容以幼儿园礼仪为主,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其中包括: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睡眠与起床、户外活动、离园;学习基本的仪容仪态;以及家庭的出入、开关门、敲门、就餐、尊敬长辈的礼仪,结合社会活动的节日礼仪,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元旦、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礼仪。
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相应增加交往礼仪的学习,其中包括:分享(物质层面)、自我介绍、递接物品;基本礼仪:行走、蹲姿、自我介绍、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升旗、交通、游园、乘车、安全;以及传统节日节日礼仪教育内容,如重阳、中秋、春节等节日礼仪教育。
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学习礼仪、欣赏与阅读礼仪、分享礼仪(精神分享)、基本礼仪中的电话礼仪、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拜访做客与待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增加了在外用餐、购物、交通乘车、参观、安全(突发事件),结合社会活动扩展了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母亲节、端午节、父亲节等节日礼仪内容。
二、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方法
(一)训练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反复训练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训练法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他们的品格养成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给孩子规则,不如给孩子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例如:正确的站姿与坐姿、仪容仪态、自觉排队、礼貌用语等内容,必须经过反复学习和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礼仪习惯。
(二)言教法
对孩子进行教育,“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言教法能使孩子知行合一。如:具体操作过程采用童话故事、寓言、儿歌、情景表演、动画片、参观体验等方式,同时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知识性、鼓动性与针对性,以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三)榜样法
幼儿学习榜样,大体经历从无意识模仿到有意识模仿,从游戏的模彷到生活实践的模仿。教师家长的示范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家长要以优良的品质和规范优雅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
(四)正向评价法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教育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并会努力地向正向化发展。
(五)游戏法
通过主题游戏的方式,提出具体规范的礼仪要求,使幼儿习得的礼仪常识与习惯得以具体的实践和应用。幼儿阶段游戏是幼儿的重要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幼儿反映着人们良好的礼仪习惯及行为准则,这对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礼仪习惯起着巩固和强化的积极作用。
(六)境教法
境教法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无言的教育。创设一种优雅的礼仪氛围,物质环境创设要整洁有序、艺术优雅,精神环境建设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教养态度、严格的生活制度等方面。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悄然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礼仪的种子。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逐渐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鸿羽.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纪出版社.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代的人们就很重视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针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几乎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在再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遥远,认为传统礼仪已经过时。有些幼儿更是对礼仪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不懂得应该遵守规则,不知道尊重长辈,做错事情不会道歉,以至于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熊孩子”的极端事例。幼儿园的孩子可塑性较强,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我园以幼儿发展为本,探索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在幼儿园创设良好的礼仪氛围,开展礼仪养成教育,再辐射到每一个家庭,形成社会教育合力,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我们对全园3~6岁幼儿及其家长进行了抽样调查,从生活礼仪、交往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入手,了解全园幼儿的文明礼仪养成情况。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问卷58份,其中有效问卷57份,无效问卷1份,抽样信度高达97%。我园幼儿的文明礼仪习惯基本状况良好,能正确使用文明用语,爱清洁,能和同伴友好相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幼儿园的文明礼仪教育不够,幼儿对文明礼仪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周边的生活环境影响了幼儿的文明礼仪养成。于是,我们开始有针对性地制订计划,从环境创设、课堂教学、家园共育等方面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二、建立养成教育内容体系
(一)设置文明礼仪教育环境
我们在楼梯、走廊上张贴文明礼仪儿歌,悬挂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学习的文明礼仪图片,让幼儿了解基本的礼貌用语。我们还在三楼大厅设置了一个礼仪书籍阅读区,提供大量有关文明礼仪的故事图书,让幼儿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的方式,懂得文明礼貌的重要性。总之,我们利用一切幼儿能接触到的场所,让幼儿置身于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良好的文明习惯。
(二)明确礼仪学习内容
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我们从入园、进餐、午睡、游戏、学习等各个环节入手,抓住机会,适时启发、引导、规范和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让幼儿从中了解文明礼仪,养成文明好习惯。例如:大班从日常生活礼仪入手,开展“我是文明小使者”活动,幼儿轮流当“文明小使者”,每天早上都会佩戴文明标志,站在班级门口迎接同伴入园,较好地培养了主动问好和使用礼貌用语的好习惯;中班幼儿每天午餐后都会跟着老师一起阅读有关礼仪养成绘本,通过故事绘本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小班幼儿利用户外活动时间一起做“礼仪操”,喝水、洗手时会自觉排队,吃饭时会保持桌面干净卫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正确的礼仪行为。教师通过日常活动为幼儿做出正确的示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三)建立园本课程
课堂教学是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礼仪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纳入常规教学,将礼仪教育有机渗透到五大领域中,形成园本课程。例如:小班教学活动“我来给你撑把伞”“小熊请客”“小猪打电话”,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礼仪;中班教学活动“甜甜的糖果”“从蜗牛开始的”,帮助幼儿在操作和游戏中体验交往礼仪的重要性;大班教学活动“我是文明小乘客”,让幼儿了解了乘车的基本礼仪,培养了公共意识和良好的公共礼仪。在观察、感受和体验中,孩子们逐渐明白了良好的社会礼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四)开展文明礼仪周活动
我们结合教研课题《幼儿传统礼仪的养成教育》,利用一周的时间集中开展文明礼仪系列活动,强化文明习惯的养成,通过礼仪儿歌、绘本故事、艺术绘画、社会实践等活动,加深幼儿对礼仪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文明礼仪规范的认识,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礼仪教育。
(五)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活动
我园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元宵节到了,我们开展了“闹元宵、猜灯谜”亲子活动,引导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礼仪规范,学习节日祝福礼仪;三八妇女节和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开展了“爱的传递”“感恩母亲,亲情洗脚”活动,引导幼儿学会表达爱、传递爱等相关礼仪;每年端午节和中秋节,我们都会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让幼儿将亲手制作的礼物送给社区居民,将祝福传递给更多的人;春节来临,我们开展了“懂感恩、知礼仪”亲子联欢会,教师带着幼儿及其家长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共同迎新纳福。
三、密切家园联系,提高家长文明意识
关键词:幼儿;礼仪教育
在现今许多家庭中,由于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幼儿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和合作的精神,表现出自私、独占,不愿意与人分享,缺乏基本的交往能力和礼仪规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中不文明行为对幼儿的礼仪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家长和教师对幼JL%仪教育的重视不够和教育方法的不当造成的。很多幼儿园也认识到这一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缺乏对幼儿的日常渗透教育,更没有系统地制订教育目标和教育措施。综上所述,对幼儿实施文明礼仪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幼儿园长期的教育渗透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针对上述分析,笔者想就幼儿园如何实施礼仪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幼儿礼仪教育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早就把礼仪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化,社会上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趋严重,国人的礼仪素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许多出境游客因为不讲文明不懂礼仪而丑态百出,受到外国人的嘲讽;北京市将每月11日确定为自觉排队日,作为我国的首都,竟然把自觉排队作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去倡导,可见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文明礼仪的缺失严重到了何种程度。
据我观察,当今社会中,幼儿礼仪教育缺失的问颐也相当严重。我曾经到一个孩子家中家访,碰巧孩子家中有很多客人,只见孩子在沙发上窜上跳下,还时不时地将客人的茶杯拿起来喝水,孩子的父母很恼火,也试着说服孩子听话,可是说教好像并不管用,孩子继续持续着刚才的行为……一系列类似的事情,使我越来越认识到,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开展幼儿礼仪启蒙教育,已成为幼教工作者和幼儿家长的迫切任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更讲文明、讲礼仪,让未来的社会和家庭更和谐、更安宁。
二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方法
1.训练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反复训练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训练法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他们的品格养成是从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出来的。教育家洛克曾说过:“给孩子规则,不如给孩子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例如:正确的站姿与坐姿、仪容仪态、自觉排队、礼貌用语等内容,必须经过反复学习和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礼仪习惯。
2.言教法
对孩子进行教育,“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言教法能使孩子知行合一,如:具体操作过程采用童话故事、寓言、儿歌、情景表演、动画片、参观体验等方式,同时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知识性、鼓动性与针对性,以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3.榜样法
幼儿学习榜样,大体经历从无意识模仿到有意识模仿,从游戏的模仿到生活实践的模仿。教师家长的示范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命令,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家长要以优良的品质和规范优雅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
4.正向评价法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教育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并会努力地向正向化发展。
5.游戏法
通过主题游戏的方式,提出具体规范的礼仪要求,使幼儿习得的礼仪常识与习惯得以具体的实践和应用。游戏是幼儿的重要活动形式,游戏活动的规则反映着人们良好的礼仪习惯及行为准则,对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礼仪习惯起着巩固和强化的积极作用。
三、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而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对幼儿的影响更直接,更快些。因此,要培养幼儿的礼仪,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使礼仪教育连贯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教师要向家长介绍一些如何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知识,以及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发放礼仪资料,请家长认真学习《幼儿礼仪内容与要求》,了解和掌握幼儿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2.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荐家长订阅一些家庭教育杂志,学习别人教育孩子的先进经验。例如家长关注生活细节,及时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另外,家长要多带幼儿走向社会,进行实践练习。可以带幼儿到超市购物,还可以带幼儿乘坐公共汽车,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礼仪引导,强化幼儿的礼仪行为;家长还可以将孩子的礼仪事迹记录下来,供教师给予表扬和巩固,为其他幼儿树立榜样作用。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桑树从小育,到老直笔笔”。也就是说,礼仪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因此,我们就应该针对幼儿的心理,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让幼儿在游戏中锤炼,在活动中矫正,在实践中巩固文明礼仪行为。只要我们和家长携手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一定会卓见成效的。
【参考文献】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孩子变成这样呢?那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它们当成小公主小皇帝有求必应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以至于他们把家长的爱和付出当成理所应该的事情,不去感恩,所以根本就不会懂得什么是礼仪、礼貌。而幼儿期是进行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品质及其习惯的养成将会对儿童的终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一、发挥环境优势让礼仪教育深入人心
发挥宣传栏的作用,让家长了解礼仪教育并且能够学到正确的礼仪知识。教室内主题墙面要根据礼仪课程的进度进行创设和更新,例如在学习《站姿》时,将站姿的图片布置到墙面上,幼儿可以边看图片边练习正确的站姿。
二、请专家授课对教师进行礼仪知识的培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活动的设计者,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一定素质,才能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在开展礼仪教育之前首先对教师进行礼仪培训,教师要先学礼仪懂礼仪才能教礼仪。
三、精心挑选教材、让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
(一)教材的选择
首先,幼儿礼仪教育是面向幼儿的教育,所以我们必须选择适宜幼儿用的教材,才能利于幼儿去学习吸收。
其次,教材中把礼仪教学内容设计成让幼儿容易接受的三字经形式。如小班教材《分享食物》:小食品,甜又香,尊长辈,您先尝。儿歌朗朗上口,贴近幼儿生活,好学好记,幼儿很容易理解了儿歌内容,懂得了尊敬长辈,与人分享的道理。
(二)礼仪教材与其他课程有机的整合
结合礼仪教程中的44个主题进行教学,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例大班公共场所礼仪《乘公交车》,目的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乘车礼仪习惯。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间不免要发生碰撞现象,我们就要求幼儿在不小心碰到别人的时候要使用礼貌用语说 “对不起”“没关系”;幼儿在活动中不但能力得到提高,还学到了一些礼仪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三)礼仪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1.首先我们开展了礼仪小标兵,认领小树苗等活动,让幼儿自己认领一棵刚栽好的小树苗,制护小树苗的标语,定期地去浇水施肥,填土,培养了幼儿的爱心和责任心,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我们把礼仪主题与区角活动相结合。如在娃娃家,可以让幼儿学习如何接待客人,有礼貌地和客人打招呼,到别人家做客时应该轻敲门,在别人家不乱翻东西等。
3.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如进餐时,进行爱惜粮食,不挑食的教育,入园,离园时,进行礼貌教育。
四、取得家长支持巩固礼仪成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面的扩大,幼儿园的孩子除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外,必不可少地要置身于公共场合参与社会生活。如何让孩子在公共场合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维持公共秩序,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显示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的修养和素质?我们在幼儿园的教学、游戏、生活等各环节对孩子进行了公共礼仪教育的尝试。
一、主题活动中有计划地进行公共礼仪教育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向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不怕困难、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文明行为和可爱的性格。这是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制定的。良好的礼仪教育,对塑造幼儿良好的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根据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预设了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主题活动:小班主题“小宝贝本领大”,让刚入园的孩子有了最初的公共礼仪萌芽,在集体学习、进餐、午睡、盥洗的过程中,让孩子在最初接触到的这个公共场所中具有了一定的约束能力,懂得集体生活中不能妨碍他人,与他人一起生活时要学会谦让与等待;中班主题“彬彬有礼小朋友”,让孩子理解了作为一个文明的小朋友应该具有的行为、习惯,知道彬彬有礼的孩子朋友多,在集体中生活也会更快乐;大班主题“我是自己的小主人”,为孩子踏入小学生活做准备,通过观摩小学生升旗、上课、集体活动、自由活动,了解小学生在学校这个公共场所应具备的礼仪行为。
《幼儿园教育纲要》还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在相关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了许多有针对性的社会活动,让孩子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在《美羊羊逛商场》这个社会活动中,老师将一些没有明确定义,但却存在于我们大家心里的社会公德用“美羊羊逛商场”这个形式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跟随着美羊羊逛商场,感受外出活动时要遵守的一些规则及应具有的礼仪行为:乘电梯――乘坐电梯不拥挤,先出后进守秩序;如厕――上好厕所冲冲水,马桶香香大家爱;玩游戏――游戏好玩大家爱,玩好马上就让位。更重要的是通过《美羊羊逛商场》这个活动,孩子可以将学到的礼仪知识延伸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从乘电梯可以联想到乘自动扶梯,坐公交车,坐地铁;上厕所可以联想到丢垃圾;玩游戏时的玩好了就让位,可以联想到去公共场合吃饭,去公园玩娱乐设施……等活动中,孩子们将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为养成良好的公共礼仪习惯打好基础。
二、角色游戏中有目的地进行公共礼仪行为练习
角色游蚴怯锥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角色游戏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公共礼仪意识,我们有意识地抓住角色游戏的各种机会,在游戏情境中对孩子进行公共礼仪教育。
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孩子们时不时地会与图书馆、电影院、餐厅打交道,在这些公共场合中的人际交往方式,是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曾经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参观,发现孩子们到了图书馆非常兴奋,在阅览室大声说话。究其原因,孩子缺乏一定的公共意识,于是在孩子的角色游戏中隐含了一些公共礼仪的教育内容。老师在图书馆游戏中加入了“禁止拍照”“手机静音”“不穿拖鞋”“严禁大声喧哗”等图标,在理解了这些图标的含义后,孩子们感受到图书馆保持安静的意义,也就主动地将保持安静的行为贯穿入整个图书馆游戏。
俗话说: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反映着老师的行为,于是,老师在角色游戏的指导中处处注意礼仪行为的示范作用。老师去肯德基用餐:安静地排队,礼貌地道谢,用餐完毕后还主动地收拾自己的餐具;老师乘坐公共汽车:主动给抱娃娃的妈妈让座,上车后自觉地把滴着雨水的雨伞放入塑料口袋……
老师的潜移默化,将公共礼仪的种子悄悄地植入幼儿稚嫩的心灵,也让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绽放了更多的礼仪之花。
三、时事教育中有意识地进行公共礼仪熏陶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的配合。”孩子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当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时,利用这些时事对幼儿进行公共礼仪的熏陶是非常有效的。结合“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刻字”“大陆游客在台湾吃饭不能走正门”等事件,孩子们接受了旅游观光应“爱护公共财物、公共建筑,不随意乱画乱刻”“在宾馆饭店不大声喧哗,不影响其他客人”的礼仪要求。
随着长三角经济的发展,苏州及周边的城市承办了越来越多的博览会:2016年的苏州园博会,2013年的常州花博会等。苏州的许多孩子都参与到博览会中,孩子们不仅为博览会的美丽景色折服,也为博览会的先进设施而惊叹。对于一些先进设施,许多孩子从没有见过,也不知如何使用。于是,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了介绍,不仅让孩子了解博览会,也让孩子理解在使用新设施时应有的礼仪行为。
直饮水机是许多孩子感兴趣的设施,在各类媒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使用图片。结合图片,孩子们分析了不正确使用会造成的危害,懂得了“直饮水机不可以用嘴巴凑着喝水,灌装水时放在下面的龙头出口上,直饮水不能洗脸洗毛巾,不可以把垃圾扔在饮水台上”的道理。
“参观”“排队”“休息”是各类博览会永恒的话题,怎样参观?怎样排队?在什么地方休息?如何休息?都是孩子能够理解并可以参与的内容。在媒体的宣传和幼儿园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中,孩子懂得了不插队、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触摸、不哄抢纪念品、不在休息座椅上睡觉的游览礼仪。
文明礼仪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的渗透过程,虽然幼儿园的孩子只有六七岁,但时事教育不仅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孩子的判断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受到了公共礼仪的熏陶,为孩子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你我文明一小步,社会前进一大步。”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水平,进而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愿我们的孩子在从小的礼仪熏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孩子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同时也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明素养。